活学活用情绪心理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01 02:46:21

点击下载

作者:成正心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活学活用情绪心理学

活学活用情绪心理学试读:

前言

伴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开启,情绪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到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包括情绪心理学,已经得到飞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情绪已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引爆点,许多心理学家致力于该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喜人的研究成果。

为什么我们要如此重视情绪问题呢?心理学是从哲学中分化而来的,古希腊哲学时代,唯智主义理念开始占据主导的地位,其对人文科学的影响很大。中国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学派的影响亦是如此。几千年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哲学都把情绪视为非理性的、如野兽一般的现象,心理学沿袭了这种观点。

20世纪80年代,西方哲学把眼光从唯智主义转向情绪问题,认为纯理性思维不是人行动的动力,驱使人们行动的还有热情、激情及情绪。不管是政治行动、经济决策,还是实施重大计划,动员民众,都要在很大程度上利用情绪。一旦没有情绪,人们的思维将苍白无力。依据进化的观点,与有机体形态上的演变不同的是,情绪一直都是驱动有机体为生存而行动的动力。情绪是高等动物和人类心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要素,人的心理生活中不能缺乏情绪。情绪经常出现在人们心理生活的前沿。

在这个信息海量的时代,社会竞争极其激烈,人们往常简朴、平静的生活渐行渐远,而心理波澜和情绪冲突越来越多。为适应社会,人们的情绪心理也必须随之做出相应地调整,而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情绪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情绪是检测生命过程、苦乐安危最敏锐的心理指标。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活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这种情绪可能是适应的,也可能是不适应的,如果情绪不适,则需要予以调整。在人们心理生活中建立积极的情绪体验,营造避免或减轻痛苦的情绪体验,是建立个人美好生活和幸福人生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情绪问题。在工作中,许多员工不小心陷入情绪的旋涡;在生活中,太多的琐事可能引发情绪失控;在学习上,学生的情绪问题层出不穷,有些已酿成悲剧。潜在的情绪问题的泛化还远未为多数人所知晓,情绪心理学知识的普及迫在眉睫,开展情绪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提升管理情绪的能力刻不容缓。为此,我们推出《活学知用情绪心理学》一书。

本书由九章组成,分别探讨了九个不同的主题:你了解情绪吗,做一个优秀的情绪观察者,情绪究竟来自何处,你总有办法调节情绪,改变信念就能改变情绪,别让情绪左右你,转移情绪才能看到美景,笑着面对哭泣,你要学会驾驭情绪。第1章是理解全书的基础,只有了解了什么是情绪,才能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情绪。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大量情绪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验。同时文中穿插了丰富的案例加以佐证,使之通俗易懂。正因为如此,本书不仅适合专业研究人员参考,而且适合大众读者阅读。希望读者能够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并真正提高自身的情商。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笔者学识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真诚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第1章 你了解情绪吗

情绪对我们的生活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究竟什么是情绪?它产生的根源何在?谁才是情绪的真正主宰者?面对情绪问题最基本的态度是什么?这些都是情绪心理学需要研究的问题。心理能量情绪是操纵我们的巨大能量

学心理,用心理

情绪代表着能量的流动,疏则通,堵则郁。

情绪若不能被妥善处理,便会形成一种失控的能量形式。

看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观黛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雨雪严相逼”。每时每刻,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

在日本,头脑精明的董事长和厂长将自己的形象制成橡皮模具,高矮胖瘦、面部五官和自己相差无几,将模具置于一间“出气室”内,凡心中有气没处出的员工,都可以到出气室内对着上司的模具拳打脚踢,大声怒骂,将怨气统统发泄出来。消了气,工作效率自然提高了。

在心理学上,这种出气方式不被提倡,因为它不是一种积极的问题解决模式。但这种方式所体现的“情绪能量宣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情绪,一种被我们诠释成“喜悦”“愤怒”“恐惧”或“悲伤”等的反应,表面上是内心的感受经由身体表现出来的状态,而本质上是一股涌动的能量——心理能量。用科学的术语来说,情绪其实是频率与波长不同的振动,有些快,有些慢,有些强,有些弱,有些完全不规则,有些在两个极端波动,不同种类与不同程度的能量波动代表着不同的情绪。外界刺激是情绪形成的直接诱因,在外界刺激下,这种能量状态经由神经系统作用后形成了人的各种情绪。

情绪能量仅是人体多种能量之一。几千年前,印度的瑜伽大师们发现,人有七个基本的组成部分:肉体、性灵体、生命力、本能思维、智力思维、精神思想和心灵。其中,本能思维便是情绪的驻扎地。情绪的能量在这七个层次中处于正中间的位置,是身、心、灵的交叉点。心理学家罗伊•马丁纳据此,提出了“连接身体与心灵的自然愈合能力,最强而有力的途径就是情绪”的论断。情绪属于一种本能,这对理解情绪是一种能量形式很有帮助。我们的情绪会依据我们对周遭世界的诠释来指导行为,而多数时候,情绪的出现并非是有意识的。每当新的经验引发了旧有的情绪时,我们就可能受到其挟持而不能自如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情绪作为体内的一种能量,遵循着一定的能量运行规则,其中之一就是能量守恒,情绪一旦产生,就不会消失。神经生物学研究发现,未解决的各种情绪能量和思想、记忆,会由体内一种化学物——神经缩氨酸,传递到身体细胞,传达我们的每个念头和每种情绪。然后,情绪的信息就储存在所有的细胞之中,这种现象被称作“细胞记忆”。

2006年,澳大利亚17岁男孩卡登•德莱尼在一次车祸中被宣布脑死亡,遵照他的愿望,父母将他的心脏、肺、肝、肾和胰腺这些器官捐赠了出去,不过他们并不知道受捐者是谁。两年后,德莱尼的父母终于找到了儿子心脏的接受者——24岁的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市男子戴维•沃特斯。沃特斯在和德莱尼父母交流后,惊奇地发现自己竟“继承”了德莱尼的一大嗜好,他在心脏移植前对汉堡圈一点也不感兴趣,可是手术后却最爱汉堡圈。据德莱尼的父母讲,儿子生前每天都离不开这种零食。

以上器官移植手术移植了记忆的案例便佐证了“细胞记忆”的存在。还有一位换心人因接收了捐赠者的记忆而侦破了一件谋杀案。

情绪若不能被妥善处理,便会形成一种失控的能量形式,这种能量形式被马丁纳称为“自由基能量”,它类似于高度反动的自由基分子,是一种因缺少维生素C之类的抗氧化物而导致的新陈代谢毒素。这种毒素的不断累积会在体内形成一股乱流,瓦解体内的细胞电子场,引发生化反应紊乱,从而影响身体器官与能量系统的正常运行。

未解决的情绪毒素极为有害。长期不恰当地处理沮丧抑郁的情绪,可能导致结石或其他胆囊疾病;长期的焦虑与担忧可能导致胃溃疡与胃炎;长期地压抑愤怒更会导致各种疾病。乳癌研究证实:容易动怒的妇女,患恶性肿瘤的比例高于患良性肿瘤,而且患癌症的妇女对于自己动怒的行为容易感到抱歉,即使她们感觉自己是正确的。患良性肿瘤的妇女则倾向于沉浸在愤怒与生气之中,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从中解脱出来。而另一项研究则发现:没有患癌症的妇女虽然容易动怒或发脾气,但她们很快便能重新聚焦,将精力转移到令她们愉悦的目标上去,从而获得彻底的放松。

由此看来,情绪代表着能量的涌动,疏则通,堵则郁。正确认识与处理情绪,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警惕情绪乱流。消极情绪是一种能量乱流,有害于身心健康。因此,要小心你对周遭的任何负面情绪,如敌意、批判或冷漠等,这些情绪能量首先会对你自己身心产生干扰,其次会对别人产生干扰;同时,要小心你因各种逆境产生的任何负面情绪,如急躁、愤怒、忧伤、悲观等,这些情绪能量不仅于事无补,而且正在消耗你的生命能量,使你每况愈下。(2)接纳消极情绪。消极情绪虽然有害,但它的出现与积极情绪一样,都代表着一种涌动的能量,因此,你必须关注、尊重及接纳它们。当你察觉到自己正在受到一些消极情绪的干扰时,不管是一种疲惫、无聊,还是一些烦躁不安,或者是非常有理由的嫉恨或压力,将这些情绪感受看作只是一些扰乱你的能量乱流,接纳这些感觉,爱这些感觉,然后宽恕自己或别人,这是解决情绪乱流的首要方法。(3)及时排遣。负面情绪作为体内的一种能量乱流,需要及时排遣出去,否则,这种能量在体内会膨胀到一发不可收拾,此时,一个微小的坏事因子,都可能引起剧烈反应。所以,不要沉溺于消极情绪之中,要知道,情绪只是一种能量,去除消极情绪,就好像割掉肉瘤。有什么好犹豫的呢?当然,情绪排遣的方式要恰当,或转移、或缓解、或发泄,遵循的原则是将伤害最小化。(4)制造积极情绪。从一定程度上说,体内的积极能量越多,越占上风,它会自动排挤掉消极能量所占的空间,协调体内的各种机能,促使身体的内在机制处于稳定的最佳状态之中。因此,要学会关注、制造与培养自己的积极情绪,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能量充沛。自我排拒当你盲目抗拒时,混乱就开始了

学心理,用心理

所有内在的情绪乱流,都源于自我排拒。

借着爱而不是抗拒或迎合,我们可以转化这些乱流。

一位漂亮的少妇,拥有一个漂亮的戒指。有一天,她心爱的戒指不翼而飞。对她而言,这枚戒指意义非凡,因为这是祖母送给她的,以前每天少妇都戴着它,直到生病手太肿了戴不了。她确信是一个每天来照顾她几个小时的女看护偷去的,为此她感到极其愤怒,她不理解怎么会有人如此冷酷无情,居然会对自己做出这种事情。她想当面质问那女人,又想立刻打电话叫警察。

对于这位少妇来说,无论是当面质问,还是电话报警,都显露出此时的她已经完全被事情本身所控制,而无法换角度思考。也许她只需要静下心来,试着与自己对话:“我是否了解有一天必须要放下这个戒指,而这一天也许很快就到来?我还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准备好放下它呢?当我放下它的时候,我所拥有的会变得更少吗?这个损失会缩减我的本质吗?”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当她能真正感觉到这些并不代表自我本质的损失时,便能恢复平静。

我们常常陷入内心的乱流,陷入负面情绪的旋涡,即使我们已然衣食无忧,但我们仍不快乐,仍觉得身心俱疲。我们越前行,越感到与真实的自己渐行渐远。究竟是什么引发了内心的乱流?罗伊•马丁纳博士给出答案——自我排拒。马丁纳通过与病人接触几十年,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所有内在的乱流或情绪压力,都源于自我排拒。自我排拒是指满足于自我幻象而忽略了对真实自我的体验与关注,从而造成对真实自我的背叛、脱离及排斥。

每个人都是本我、超我与自我的结合体,本我是我们灵性的本质,具有独特的个体气质;超我是我们内化父母或他人、社会的要求希望成就的自我;自我则是本我与超我在一定形式上妥协的结果。为了每一次都能表现得更接近超我,自我一次一次背叛了本我。最后,我们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失去了自我,心像浮萍一样不断地随波逐流,其结果就是我们越来越远离自己的心灵,没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

当我们背叛了真实的自我,远离自我的本质时,我们常常会陷入自我的幻象之中。这个自我幻象是一个由深刻的“我不够好”和由此投射的“你不够好”而喂养起来的幻象。自我幻象与我们的本质相比,后者是爱、喜乐、宁静、空寂,而前者则变化多端而狡猾无比,是虚假。佛教里所说的“贪、嗔、痴、慢、疑”,既是自我幻象的因,也是自我幻象的果。自我幻象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身份认同——给自己贴标签,将自身拥有的物质财富、所接受的教育、经历的事件、形体相貌、工作职务、前世业力等视为自身的价值;

►“小我”意识——“这是我的”“他对不起我”“我一定要”“我需要”“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是其惯常的思维方式;

►归咎他人——因“我不够好”导致“他人不够好”的思维;

►遗忘本体——倾向于向外诉求,把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外界因素上,而忽略了自身内在的感受与自我的本质;

►迷失自我——对自我的评价受限于他人对自我的评价;依据被外界认可的程度创造出自我的种种形象。

当自我幻象不断膨胀,并不断排挤真实的自我时,我们就很容易陷入内心情感的乱流。因为幻象是不真实的,它的存在与喜怒哀乐建立在欲望的满足程度之上,而外界的因素是不确定的,由此所伴随的自我排拒,便是各种情绪,如抱怨、愤怒、焦虑、悔恨等产生的深层根源。

那么,如何克服虚幻自我与自我排拒来维持心灵世界的平衡呢?马丁纳给我们的建议是:“如果我们允许宇宙做它自己的工作,我们会成就更多。在这个心智架构里,如果经历的处境引发了内在的情绪乱流,我们将立刻知道这和本身正在经历的外在刺激无关,而完全出于内在未解决的问题。借着爱,而不是抗拒或迎击,我们可以转化这些乱流。”“借着爱,而非抗拒”就是要我们认清所有重要的事情都来自内在,需要我们辨析幻象,找出自己的本来面目,无条件接纳自我。接纳生命是艰苦的,需要接纳人生中将会有的重重阻碍,接纳我们将要犯的许许多多错误,以及接纳许多人会误以为我们就是他们苦恼的源头。

第一,辨析幻象,找出自己的本来面目。自高自大、自命不凡,以及自我否定、自我贬抑等,都会形成自我幻象,成为非常隐蔽的精神枷锁与情绪滋生地。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辨析与警惕幻象,既要停止内在那个永不停歇的自我批判,也要防止自己变成一个自我纵容者。只有一个人能真正认识自己,并向自己敞开心灵之门,勇于了解和面对自己的素质与才能、缺点与局限性,才能破除自我幻象,缓解自我排拒,应对外界因素的干扰与避免情绪困扰。

第二,乐纳自我。心理学认为,你不接纳别人的某个特点,是因为你的潜意识中就有类似的东西。真心接纳自己,才能将心比心,接纳别人的不足。乐纳自我,就是要无条件地接纳在任何状态下的自己。无论你表现如何,或者别人认同与否,都要接纳自己。例如,当你不开心的时候,要提醒自己:“我爱自己,也接纳自己拥有这份感觉”。你可以大声复诵这句话,或是在心中默念,把爱的想法传送到压力所在的部位,想象能量自由地流过你不舒服的区域,这个时候,你无需改变任何事,只需要和已经存在于体内的爱联结起来即可。

第三,积极关注。如果你希望快乐地生活,也不打算过隐世独居的生活,那么,在你悦纳自我的同时,还需要学习积极关注。你不需要用世俗的眼光评判世人;你接受罪人,但不接受其罪行;你接受每个人都有缺点的事实,你可以单纯地评判他们的行为,但不去评判其身为人的本质;当你认定某人的好坏时,只表示“他的个性很好”或者“他对别人很坏”而已,不要以偏概全。情绪臣服有时候,认输也是一件好事

学心理,用心理

破解情绪之道,就是臣服。

臣服情绪的最终状态是达到认同的情绪。

在生活中,当人们越是想去压制负面思维与情绪时,越是取得适得其反的结果。为什么会这样呢?大量研究表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系统,情绪会深深地冲击着这个能量体。我们的情绪流动到哪里,能量也随之到哪里。如果我们专注于负面的情绪,就是在消耗或阻塞身体里的生命能量。长时间的能量不和谐或衰弱,将会导致生理上的机能失调或疾病;而一旦集中于正向情绪,生命能量就会流通循环到先前阻塞的区域而产生治疗效果。

当你与情绪抗争时,其实是在为你的情绪贴上负向的标签与评判,向你的能量系统灌输负向信息,这种负向信息将套牢你的思想,使你钻入情绪的牛角尖,造成身体能量阻塞。一旦你处在这种境地,便会觉得生活灰暗,人情淡薄,甚至你会认为生命也是不公平的,于是你的心门开始紧闭,阳光也无法照耀进来。

情绪臣服是指当负向信息控制你的思想且无法改变当前的状况与环境时,你可以试着关注、尊重并接纳它。例如,在一个倾盆大雨、荒郊野外的夜晚,你的车轮胎爆了。虽然你无法对这种处境满怀欣喜,但是你可以接纳它。接纳的状态,意味着在平和的心态下顺其自然,这个平和就是一个微妙的能量振动,转变成充满活力的享受。

因而,破解情绪障碍之道,最重要的是臣服。找到情绪的出处其实并不重要,出处只不过是情绪的诱因,它触动了昔日记忆的警铃。真正重要的是你必须学会坦然地承认并接纳你的情绪,无论它是愤怒、怨恨、失落还是敌意,然后再想办法解决引起消极情绪的问题。

当你能够拥抱痛苦、烦恼、消沉、悲观、焦虑等所有被我们认为是消极的情绪时,我们的生活就会大放异彩。这就如同蚌将刺肉的砂包入体内,便会产生圆润光亮的珍珠一样。

一只蚌遇到一粒砂,他们相爱了。然而,在相爱的日子里,砂的棱角,刺得蚌疼痛难忍;蚌的包裹,磨得砂几乎窒息。终于有一天,他们都无法忍受这折磨。蚌说:“离开我吧。”砂说:“放了我吧。”蚌放开了砂。蚌受了伤,砂也被磨去些棱角。当伤愈合后,蚌依然是蚌,砂依然是砂。看着周围同伴们结出晶莹而圆润的珍珠,他们只有空悲切。

如果蚌学会了接纳砂的棱角,而砂也学会了接纳蚌的包裹,那么它们便可享受到新生降临的时刻。同样,如果我们学会拥抱恼人的情绪,学会向它们臣服而不是与之对抗,那么我们就可将其化作珍宝,为生命增添活力。

情绪臣服在心理治疗中的一个代表疗法就是ACT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即接受和委托疗法。这种疗法的核心观点是:消极的想法与情绪会贯穿人生命的始终,与其挑战它,不如坦然接受它,并集中精力追求自己所重视的人生价值。

当面对一位有着抑郁感觉或悲观想法的人时,ACT治疗师并不会直接改变他的一些不适宜想法,而是会鼓励他去感受悲伤(如果他真的感到悲伤),同时要求他不带任何评判地去观察个体悲观思想的发生。他可能被要求反复大声说出自己的悲观想法,以达到弱化这些悲观想法的目的。例如,当他觉得自己深陷类似“我好可怜”的想法时,ACT治疗师会建议他大声重复喊出“我好可怜”!到最后,这种想法定会减弱。

不是通过排拒消极的想法与情绪或者减弱想法的原意,而是通过接纳最终达到内心平衡,这便是情绪臣服的宗旨。情绪臣服的过程只需要你做到以下几个步骤:接受情绪、直面情绪、体验情绪与认同情绪。

第一步,接受情绪。“我感到痛苦,我罪有应得”“我只有在如此糟糕的情绪下才会这样做”“我真愚蠢,为什么感到害怕”等都是不能接受自身情绪的想法。这种想法既不能准确地识别自己的情绪,也不会注意到有时候自己的某种特殊情绪是在某种特殊环境下才发生的。要知道,对于历史我们是无法改变的,痛定思痛,只会越思越痛。

第二步,直面情绪。这就是说,不要压抑也不要回避你的情绪。你越是努力地去逃避或回避情绪,越会陷入情绪的泥淖。直面情绪是你最终调整好自身情绪的关键。当最爱的人去世之后,人们感到悲伤或痛苦是一种自然的情绪表现。在哀悼去世的亲人期间,往往先是允许情绪出现,悲伤哭泣;然后,可以关注自己的情绪程度,如果感到难以承受,可采取向别人倾诉内心痛苦的办法以缓解情绪紧张度;同时,还可以试图安抚自己或者参与其他活动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第三步,体验情绪。你需要直接去感受你的情绪,感觉它在你身体里的作用点。或许你已经将那种情绪锁定在了你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你感觉到了什么?这份感觉有多强烈?你甚至应该感谢自己的身体是一部如此完美的机器,它警告你在身体系统里有这么一个能量的阻塞点。在这一步骤之后,也许你依然不快乐,但你会感觉到你不快乐的情绪周围有空间了,不快乐也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这个空间的存在,就意味着你能够接纳当下所经历的一切。

第四步,认同情绪。臣服情绪的最终状态是达到认同情绪。认同情绪是在接受情绪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识别情绪与容忍情绪。例如,徐先生得知,自己很要好的朋友请客吃饭但没有邀请他。如果他不认同自己的情绪,他可能想,“我好愚蠢,为这种人而失望和生气”。因此,他会感到苦恼和自责;而如果他能认同自己的情绪,确定自己的失望情绪,并认为这种情绪的产生是有其原因的。那么,他可能会想,“我会感到失望,是因为我们一直是好朋友,我以为他会邀请我。不过没啥,我会找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使他没有邀请我”。情绪抉择无论什么情绪都是你的选择

学心理,用心理

情绪并不是外界刺激导致的,而是人对这些刺激的反应引起的。

情绪是一种抉择,而不是任何事情的结果。

素芹是一位公司的白领,最近陷入了极度的苦恼之中,谁也不想见。朋友问她为何如此,她告诉朋友在单位里她最勤快,每天都提前到单位打扫卫生,其他人都太懒,让她很是看不惯,经常批评他人。她曾真诚帮助过单位里的好几个人,为她们做过事,还借给她们钱。然而在某一天,她偶然得知这几个人不但没念她的好,反而在背地里总说她的坏话。素芹一下子震惊了,她的精神也一下子垮了。她不明白为什么人心如此叵测,为什么周围的人如此自私自利。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处在抱怨与愤怒的情绪中,无法摆脱出来。

问题出现时,我们往往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客观因素之上。如上述案例中的素芹,将自己所受到的打击归因于外界,即同事不念她的好,说她的坏话。这种做法无异于“关起门来敲门”,因为我们自己便是引发问题的根本所在,但我们却将关注的视角伸向了门外——别人或外在因素,而不从自身找原因,忽略了所有情绪的产生皆是“我们任由外在因素影响内在实相的结果”。

情绪是因你对这些外界刺激的反应所导致的。面对相同的外界刺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这就说明,情绪是一种抉择,而不是任何事的结果或成果。

心理学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情感产生的源泉是客观现实。但是,情绪、情感又不是客观现实直接、机械的反应。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必须经过人的认知过程,而人的认知过程受已有知识经验的制约,并与人的态度或愿望相结合。正是因为这种制约,当事件符合人的认识和愿望的系统时,就会产生肯定的情绪;当出现的事件非己所愿,就容易产生否定的情绪。因此,认知在问题、情绪的产生中起着中介作用。

一个人的认知系统或信念系统,决定了其对问题和情绪的应对方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里斯的情绪ABC理论证明了这一点。ABC理论认为:情绪不是刺激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ABC理论当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人的认知或信念系统,C代表情绪反应。艾里斯认为,C=A×B:诱发事件和信念的交互作用,最终导致结果C。一个人虽然对A(诱发事件)无能为力,但是他可以选择自己的应对方式来建构B(认知或信念),最终导致C(结果)。

慧玲今年已经30岁了,原本跟她的老公肖齐和两岁的女儿肖莉过着幸福的生活。但肖齐突然告诉她,要抛弃她们,和他已经怀孕的21岁的秘书双宿双飞,慧玲非常痛苦!慧玲虽然对于事件的发生无能为力,但是她可以选择自己的应对方式。她可以选择理性信念,坚强地告诉自己:“我知道肖齐做了什么,真希望他没有这么做,但他如果非要跟那野女人在一起,不要我和肖莉,也没事。我们母女照样可以快乐地生活。”如果慧玲能坚强地做到这一点,其结果将会是:她虽然会拥有一些负面情绪,如痛苦、后悔、失望、沮丧,但这些情绪是健康的,可以帮助她面对不幸,使生活正常运作,并调整自己的脚步。

但另一方面,慧玲也可以选择非理性信念,如:“肖齐真是太过分了,他不应该这样!我没有办法忍受这一切,我再也没有办法快乐起来,我真想一死百了!”这种自我打击的信念或情绪,只会让她感到毁灭、失控,甚至自杀。

面对同样的事件,不同的认知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甚至有时会天差地别。

在遇到困难时,如果你怨天尤人、自暴自弃,那么你就会陷入情绪的泥淖,越挣扎陷得越深,而如果你选择愉快的心情来对待它,那么,它很可能就变得微不足道,变得有益且鼓舞人。比如,在单位里别人向你发牢骚,你可以选择生气,制造出种种不愉快的猜测:他在拿我撒气,他看不起我,他在找我的茬等。当然,你也可以这样想:他只是在表达他的情绪而已,也许是他心情不好,也许是有什么误解我的原因。于是,你便能以宽容的态度谅解对方,以适当的方式处理矛盾,自己也避免了不愉快情绪的干扰。

当我们明白情绪是一种自我选择的结果之后,我们就更能明白查尔斯•斯温多尔的忠告:“态度比事实更重要。它远比过去、教育程度、金钱、环境、失败、成功、其他人的言行,都来得重要得多。它比一个人的外表、天赋或技能更重要。它能够建造或摧毁一家公司、一间教堂、一个家庭。”“最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每天都可以有所选择,我们可以自行决定要以哪种态度拥抱这一天。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过去,无法改变不能避免的事。我们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在自己拥有的这条弦上好好演奏,这就是我们的态度……我深信生命之中有10%的事是注定要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其他的90%则是如何做出回应的问题,你的情形也不例外……我们主宰了本身的态度。”

当我们不能主宰自己的态度时,便只会被自己反锁在情绪的大门之内。要避免这种做法,我们必须以一种崭新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看待情绪:

情绪是一种抉择,而不是任何事情的结果。

并非情绪,而是你对于造成情绪的种种问题的反应逼疯了你。

你不是被事情困扰,而是被你看待事情的观点困扰。

你可以感觉到愤怒,但你永远不“是”那愤怒。

每种情绪都是为人服务的,或指出方向,或给予力量,或两者兼备。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反映你的内在。

当外界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整,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你或许无法控制世界上发生的事,但绝对可以控制你的态度。

快乐的心情不是我们拥有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后才能出现,而是我们要选择让自己快乐之后才能得到的东西。情绪控制你的快乐由你自己掌控

学心理,用心理

懂得驾驭、协调及管理自身情绪的人,将成为最易取得人生幸福与事业成功的人。

刘鹏在事业上春风得意,然而他对自己的婚姻极不满意。尤其是在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刘鹏感到妻子吴珍的情绪似乎越来越难以控制,而且一天比一天不性感;不只对他不好,对他们的儿子、他的父母及她自己的父母、他们的朋友都不好。她严重地困扰自己,拒绝接受任何治疗或心理咨询。她坚持只要刘鹏对她好一点,满足她的各种要求,她就不会这么沮丧和愤怒。而事实上,刘鹏对她已经做得够多。刘鹏不能再忍受妻子的蛮横,他坚持认为妻子是最大的矛盾制造者,是祸害的根源。他要求与妻子离婚,情绪常常处于极度的气愤与沮丧之中。

是谁制造了刘鹏婚姻的不幸?是他的妻子吗?不是。在情绪的产生问题上,虽然外因很多时候是情绪的诱发者,但心理学不这样认为。无论别人的态度与行为如何,自己的情绪皆因自己而起,自己才是自身情绪与不幸福的根源。从刘鹏的事例来说,妻子的确要为他的愤怒、沮丧负责,但他也要为妻子的愤怒、沮丧负责。

如果刘鹏认识到妻子虽然有一些不好的行为,而且常常不快乐,但自己不能把产生的问题都归咎于她,而且不能要求对方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对方有权让自己不快乐。如果刘鹏能这样分析问题,那么他就会说服自己放弃愤怒和沮丧,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自身情绪障碍是由自身的思维、信念所引起的,没有人能使你不快乐,除非你自己。所以,你自己才是自身情绪的制造者。与此同时,你也是自身情绪的主宰者,你具有调节自身情绪、避免陷入不必要的情绪困扰、掌控与运用自身情绪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你的情商,即EQ。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智力商数以外,还存在着另一个生命科学值得重视的参照元素——情绪商数,简称情商。情商是人所具有的一种重要的能力,正如美国的心理学家丹尼尔所指出的,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靠智商,而80%靠情商。

情商理论的提出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条真理:懂得驾驭、协调及管理自身情绪的人,将最易成为取得人生幸福与获得事业成功的人。懂得驾驭、协调及管理自身情绪的人具有美国心理学家塞洛维所归纳的五种情绪综合能力:

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即具有理解自我和心理直觉感知的基本能力。你应会本能地觉察到某种情绪或感觉的产生。这种能力是情感智慧中最关键的能力,因为这种能力促使我们对情绪进行某种自我控制。

管理与控制自身情绪的能力,即在了解自身情绪的基础上,对自身的情绪进行妥善的管理与控制,使其有效地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况。控制情绪,不等于压制情绪,而是做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意志的难事”,即任何人都能变得愤怒,这是很容易的。但是,在适当的时间怀着适当的目的,以适当的方式对适当的人表示愤怒,这就不容易了。

自我激励的能力,即不断为自己树立目标的自身动机和使其情感专注的能力。有建设性的自我激励能使自己从情绪低谷中走出来,鼓起热情,重振士气,树立信心。

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即对他人的情绪感受进行理解与感知的能力。接收到他人所发出的情绪信息,分析他人情绪产生的根源、动机,采取相应的应对方式。

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即在知己知彼的情境下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善于与同事、朋友及家人相处,能尊重他人,善解人意,且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亲密关系。

以上五种情商能力因人而异,但这并非是完全天生的。如果你能积极关注自己的情绪,并能在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的指导下调控自己的情绪,便可成为情商智者。通常来说,在关注与处理自己的情绪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风格,心理学家梅耶将其归纳为三大类型:自我觉知型(以对自己情绪的清晰认知为其人格特征,能有效地管理自己情绪,也称积极型);认可型(能认知自己情绪的变化,但缺乏对不良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一种消极的人格类型);沉溺型(自我沉溺于负性情绪中既不认知也无力自拔,也称为盲目型)。真正健康的、有活力的人,都是自我觉知型的人,是和自己情绪感觉充分在一起的人,他们是不会担心自己一旦情绪失控会影响到生活的,因为他们懂得驾驭自己的情绪,让情绪为自己服务。情绪导引最坏的情绪也是最好的成长契机

学心理,用心理

最大的恐惧是恐惧本身,“与恐惧并存”,世界将为你让路。

情绪无所谓好坏,每一种情绪都是一种信号。

丁建原本是一个开朗的人,然而自从他去了一家外企上班后,情绪开始变得很低落,而且极易动怒、经常失眠。这种心境让他很苦恼,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变成这样。一天,他突然意识到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这份工作。当初丁建与这家公司签约,看中的是它的高薪水,可以解决其供房、供车、养家的压力,然而他既不喜欢这份工作也不喜欢这里的气氛,他强烈地感觉到这里没有他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空间,不利于自己长期的职业生涯发展。原来,为了工资还是为了自身发展,是隐藏在丁建内心深处的矛盾,也是其情绪变化的根源所在。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丁建的心情好多了,他下定决心,离开这家公司,在不能两全其美的情况下寻求一份对自己身心发展有利的工作。

情绪无所谓好坏,每一种情绪都是一种信号。正面的情绪给我们的信号是:我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意义和结果;负面的情绪告诉我们的信号是:我们原来的一些做法行不通,我们需要改变一些什么。大多负面情绪都是把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了生活中那些不顺心的事情上。通过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那些不顺心的事并使我们处于一种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使我们对所经历的事情作出评价,因此,负面情绪在创造出内心乱流的同时,也对我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发出警告,帮助我们搞清楚事物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给我们前行的导引力量与最佳的成长机会。

负面情绪并非都是有害的,以压力为例。当你感觉到工作的压力时,你可以去体会这种压力,这是你的选择。当你主动这样做的时候,事实上,压力已化为动力!在此期间,你的外在意识或许会定期地使你对压力予以注意,此时你可以对你的想法所维持时间的长短是否合适做出估计。如果已达到了合适的程度,你还可以选择一种新的情绪状态。由此看来,压力就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负面情绪所制造出的乱流就如同发烧。发烧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只是一种症状,而病因才是我们要根治的。

一名教授在一节社会学课上,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有什么困惑?自己又是如何处理的?面对这样的议题,有同学谈到自己在学习上的瓶颈,也有人分享说上这位教授的课颇有压力,因为他规定的课后阅读资料较多,上课时还会不预期地“邀请”同学们回答问题。而最后一名成绩较差的同学的发言,让老师与所有的学生都大吃一惊。这名同学说道:“以前上社会学相关课程的时候,因为缺乏社会学的基础,所以总是焦虑,我认为这一定是我学不得法。于是,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样我便做到了‘与恐惧共存’。”“与恐惧共存”的理念揭示的是一种直面负面情绪,并运用负面情绪为自己服务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能够最终战胜恐惧,促进自身的成长。实践证明,经历过负面情绪的人,更有可能通过痛苦、消沉等情绪障碍获得重生,这是一种“破茧成蝶”的过程。当然,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还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并发挥情绪的导引力量,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有效地处理负面情绪。

►悲伤:一种能促进深沉思考的反应,促使我们从失去中取得力量,并更珍惜目前拥有的,包括记忆。珍惜的意思是妥善运用。所以,悲伤既指引方向,也能给予力量。

►惭愧/内疚/遗憾:以为已经完结的事情尚有未完结的部分。这些情绪是指引方向的,如果明白了它们的意思,就能转化为力量去推动拥有者把未完结的部分完成。

►失望:失望可分两种,对周遭的失望和对自身的失望。对周遭的失望来自控制感的丧失。对自身的失望来自不接受自己。失望也是一种促使我们对期望作出重新评估,以及对实现期望目标所采取的方法作出重新调整的信号。

►愤怒:是“由真实的或假想的不公正引起的一种强烈的不愉快和好战的情感”,它警告我们存在某种问题或潜在的威胁。同时,它也给予我们力量去迎接挑战,克服困难。

►生气:它经常与我们不喜欢的情况相连在一起,为我们提供能量使我们采取行动对这些障碍和困难作出反应。生气就是“鼓气”,一鼓作气才能成功。

►焦虑/紧张:提醒我们需要额外的力量去争取或保证成功,有时也是对我们不清晰的自我认知与人际关系认知的提醒。

►恐惧:恐惧是不愿付出以为需要付出的代价,它指引我们去找出什么是需要付出的代价,以及思考可以做些使自己无需付出这些代价的事情。

►忧虑:表明我们的思想超出了可控范围,需要将精力集中于处理某件当时最重要的事。

►痛苦:指引我们去找寻一个摆脱途径的预警信号。在有痛苦的两人关系中,感到痛苦的人就是该作出改变的人!

►压力:是转变为动力之前的准备,就像弹簧一样,压得越低,弹力越大。

►讨厌:需要摆脱或者改变的提醒信号。

►左右为难:说明内心价值观的排位尚未清晰明确。

►无可奈何:已知的方法全不适用,需要创新与突破思考。

情绪从来不是问题。当你头痛的时候,问题可能出在肠胃,也可能因为感冒,抑或是因为工作压力,但99.9%不会是头本身的问题。症状只是表象,并非问题之所在。情绪同样如此,它只是症状而已,提醒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养成客观地看待它们、细心地觉察它们的习惯,就能找出其反映的真正问题,并运用很多方法和技巧将其消除。第2章 做一个优秀的情绪观察者

为了尽可能减弱甚至避免自己的情绪化行为,尽可能地改善自己的言行,我们需要让自己成为一位“审视者”,找到自己的情绪诱因,以便了解自己何时变得情绪化,并在发生情绪化言行时保持临在状态。情绪正念让你的感受在心灵中呈现

学心理,用心理

不要因为自己的心情郁闷而怨天尤人。

每天花95%的时间专注于你的感受,专注于你现在正在经历的事情。

佛陀在《大念住经》中曾有这样的教导:“比丘如何就感受观察感受呢?比丘在经历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快乐的感受。在经历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痛苦的感受。在经历不苦不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不苦不乐的感受。在他执着于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执着于快乐的感受。没有执着于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没有执着于快乐的感受。在执着于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执着于痛苦的感受……于是他就内部的感受观察感受,就外部的感受观察感受,同时于内部、外部就感受观察感受。因此,他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感受!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念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感受观察感受。”

清晰地觉知你当下正在经历的感受!这是我们拜读佛教经典《大念住经》时最深切的体会。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各式各样的情绪,如果我们能够在经历这些情绪时,即时生起观照,习惯性地觉察出自我情绪的变化,并根据环境条件积极主动地调适自己的心理,判断情绪的影响,便能够做出合适的行为反应。

在心理学上,洞察情绪的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通常来说,低能者对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变化的觉察力较弱,对自身的情绪无法加以及时有效的了解,这种情绪失察常常会导致情绪失控,使其沦为外界刺激与自身情绪的奴隶。而高能者则能敏锐地知觉和评估他人和自己的情绪,并在此基础上伺机行事,调整自己的言行。

著名心理学家、MBCT(以正念为基础的认知疗法)的创始人Teasdale,曾提出了“交互性认知亚系统”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一般有三种心理状态,分别是无心/情绪状态,概念化/行动状态,正念体验/存在状态。

►无心/情绪状态:指人们沉浸到情绪反应中,缺乏自我觉知、内在探索与反思;

►概念化/行动状态:指人们头脑中充满着各种基于过去、未来的想法与评价,而和即刻的、当下的体验无关。

►正念体验/存在状态:指人们能展开内在探索,直接感知当下的情绪、感觉、想法,并且对当下的主观体验采取非评价的觉知态度。

在这三种状态中,正念体验/存在状态是最为有益的心理状态。它要求人们高度集中注意力去关注与确认,此时此刻我们的身心发生了什么变化或者出现了什么症状。当我们进入正念状态时,我们不是纠缠于过去,而是因未来陷入困惑;我们不是评判或者排斥现在的情绪,而是彻彻底底关注现在的感受,接受眼前发生的一切。

目前在心理学界得到肯定的正念技能练习,就在于发挥“正念”的自我透视力,其最大的益处之一是帮助人们在情绪激动时能及时反省与察觉自己的当下行为,然后学会与各种情绪能量共处。同时,还能帮助人们承认痛苦、面对痛苦、化解痛苦,因而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加生活乐趣,享受快乐。

根据莱恩汉博士的经验总结,正念技能训练包括两大类别技能训练:“做什么”技能和“如何去做”技能。“做什么”技能。它包含学会去观察、描述和参与任何情绪,其目的是建立一种时常警觉和留意自身情绪的方式。一般而言,这三种技能不能同时进行。

►观察是一种直接的不带任何描述或归类的情绪体验和感觉。它强调留心和注意你的内心情绪变化而不必去回应它,随它出现,随它消失。“无论发生什么,让它发生,仅仅只是注意。”

►描述是指人们将自己所观察到或者体验到的用文字或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这种描述要求真实、客观,不附带任何情绪和思想的色彩。

►参与是指完全投入你现在正在经历的感受与事情之中。“如何去做”技能。它包括以非评判态度去做、一心一意去做、有效地去做。它可以与“做什么”技能同时进行。比如,在进行描述练习时,可以同时做到以非评判的态度去做、一心一意地描述,并且学会有效地描述。

►以非评判态度去做指的是我们对任何事物不必加以评估,只关注它的实际现象。对它的存在不要从“应该”“必须”“好坏”去评论,而是接受每一个现象。

►一心一意去做指的是集中精力,专注于思考、担忧、焦虑等情绪。美国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托马斯曾有一句名言,“当你在焦虑时,你就专心焦虑吧”。他提出并发展了专治慢性焦虑症的心理疗法,这一疗法要求患者每天抽出30分钟时间,在固定的地点去担忧自己平时担忧的事。在这30分钟之内,患者必须全神贯注担忧,30分钟之后,则绝对停止担忧,并要警惕自己“我每天有固定的时间担忧,现在不必再去担忧”。

►有效地去做指的是以事情向好的方面发展为准则,以此来衡量、评估你的情绪,避免感情用事;不要因为自己生气而做一些蠢事;不要因为自己的愤怒而任由自己说一些不负责任的话;不要因为自己的心情郁闷而怨天尤人。情绪辨析你知道生气是怎么回事吗

学心理,用心理

情绪状态丰富多彩,岂能用“生气”二字打包情绪!

情绪有正负之分,负性情绪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别。

你能辨析自己的情绪吗?许多人都会说能,但事实并非如此。例如,当我们情绪糟糕,别人问怎么回事儿时,我们经常会回答:“我感到很生气。”妻子常常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吵闹,自己很生气;妻子时常晚上很晚才回家,之前也不事先通知,很生气;忘了交煤气费,过期多交了滞纳金,真生气;公司升职提拔又没我,真生气……虽然知道自己情绪不佳,但却不能清晰地知道自己处于何种类型的情绪状态,而是用“生气”打包了自己的情绪。实际上,如此丰富多样的情绪,怎“生气”二字了得?

为什么我们要去辨析自己的情绪呢?因为每一种不同的情绪反映了我们心理上的不同需求,也透视出我们内心的理念和价值观。只有清晰地辨析自己的情绪,才能找到自己的心理症结所在,找到更好解决问题与促进自身发展的途径。

心理学家温蒂•莱登还提醒我们,大多数人都能清晰地辨析出自己处在正性情绪还是负性情绪的状态中,但并不能清晰地辨析出健康的负性情绪与不健康的负性情绪。例如,担心、悲伤、懊悔、失望、悲哀等是健康的负性情绪;焦虑、抑郁、内疚、羞耻、受伤则是不健康的负性情绪。同时,即使是同一种负性情绪,也有健康与非健康之分。例如,健康的愤怒与非健康的愤怒;健康的嫉妒与非健康的嫉妒;健康的羡慕与非健康的羡慕等都是存在的。因此,清晰地辨析自己的情绪并区分其健康与否,就显得极为重要。

怎样才能区分自己的负性情绪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呢?温蒂•莱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简洁明了的清单,如表2-1所示。表2-1 负性情绪的区分依据健康的负性情绪不健康的负性情绪来自于一个合理信念来自于一个不合理信念导致建设性的行为导致毫无建设性的行为在负性情境可以被改变的情在负性情绪可以被改变的情况下,促进人们尝试进行具有建况下,阻碍人们尝试进行具有建设性的改变设性的改变在负性情境不可改变的情况在负性情境不可改变的情况下,促进人们进行具有建设性的下,阻碍人们进行具有建设性的判断判断导致现实的思维导致歪曲的思维促进问题解决阻碍问题解决帮助目标实现阻碍目标实现

每一种不健康的负性情绪,都存在着一个与其相对应的健康的负性情绪,如焦虑与之相对应的健康情绪是担心。二者的区别可从上表所列举的各项看出。信念上的差别是其最本质的区别。焦虑来自于一个不合理的信念,而担心的感觉则来自于一个合理的信念。焦虑的最大强度要大于担心的最大强度。这一点,适合于比较大多数成对的健康的负性情绪与非健康的负性情绪。

温蒂•德莱登还指出,当你拥有某个心理问题时,不仅仅会体验到一种不健康的情绪,还会以某种毫无建设性的方式采取各种可能的真实行动或是“意愿中”的行动。为使你更清晰地理解不健康的负性情绪可能产生的行为趋势,我们提供一份“与不健康负性情绪和健康负性情绪对应的行为及行为趋势”,以帮助你辨别自身的不健康负性情绪,如表2-2所示。表2-2 与不健康负性情绪和健康负性情绪对应的行为及行为趋势负性情绪行为/行为趋势焦虑(不健康)逃避威胁,寻求那些并不能令你安心的保证担心(健康)直面威胁,只寻求那些能令自己安心的保证抑郁(不健康)持续回避自己喜欢的活动悲伤(健康)在哀伤过后参与自己喜爱的活动内疚(不健康)祈求宽恕懊悔(健康)要求宽恕受伤(不健康)愠怒悲哀(健康)果断羞耻(不健康)逃避别人的凝视,回避他人失望(健康)与他人能保持目光接触,与他人保持联系不健康的愤怒吼叫,对他人说另一个人的坏话健康的愤怒果断,讨论你被对待的方式而不讲他人坏话不健康的嫉妒以怀疑的态度问询他人健康的嫉妒以开放的态度问询他人不健康的羡慕损坏别人获得渴望得到的东西的喜悦健康的羡慕努力为自己争取与之相似的东西

当我们能够清晰地辨析出自己的情绪是正性还是负性,是健康的负性还是非健康的负性,并能洞察出这种负性情绪背后的信念、与之关联的行为、思维等的时候,便能产生真正的自知之明。情绪模式情绪也摆脱不了习惯的影响

学心理,用心理

当重复接受某种情绪刺激时,就会形成一种情绪模式。

在情绪绑架发生时,人们往往期望事实与其预料的一致。

情绪模式指的是人因受同一外界刺激持续作用时,而逐渐形成的一系列固定的情绪反应路径。当遇到同样的外界刺激时,情绪模式会迅速开启。情绪模式形成的生物学起因在于:我们的神经系统依据我们运用其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果一种方式被重复使用,那么这种模式便会固定下来,成为硬链接(hard-wired),神经系统参与其中的各种细胞的结构,以及细胞之间的连接也随之被固定,成为我们的习惯。

经过长时间反复实践而形成的情绪模式,将会发生“第一时间反击”的特点,有着极为迅速的反应速度。下面这个真实事件可以让我们看到情绪反应模式是如何开启并发生作用的。

在美国某城市的一小区,由于多次发生抢劫事件,当地居民都有些草木皆兵。一日,一居民外出时,出于防备,走路时格外小心。正在此时,他听到背后一声呵斥。他的第一反应是:“糟了,遇到抢劫的了!”于是,他毫无迟疑地将手伸进口袋,决定将钱包拱手相赠。而其实,呵斥他的是巡逻的警察A,当A看到这位居民将手伸向口袋时,他的第一反应便是:“啊?!他正在掏枪!”于是,警察A立马掏出手枪,并呵斥:“不许动,否则我就开枪了!”这位居民更害怕了,本能反应是拔腿就跑,手仍然在掏钱包。警察A立即追赶。此时,居民逃跑的方向迎面赶来了警察B。就在此刻,警察A在跑的过程中不慎跌倒,可怕的结果发生了!

当警察B看到警察A持枪追赶一个面露惊恐、手插口袋看似掏枪的人时,便怀疑他是一个匪徒,而正在此时,警察A摔倒了,他更坚信了自己的判断:他就是匪徒,是他向警察开了枪,把A射倒了!那一刻,当这位居民离他越来越近时,他来不及考虑,本能地向这位居民开了枪!

情绪模式一旦形成,会先入为主地占据我们的大脑,阻断我们的思维,控制我们的意识,强制引发本能的反应行为。这就是很多时候我们会说,“我当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感到愤怒”的原因。其实,这些情况通常便是情绪模式发生作用的时刻,在情商理论中,这种现象又叫“情绪绑架”,即情绪阻断逻辑思考中心,强制引发本能反应的行为。“情绪绑架”虽然有利有弊,但更多的结果是弊大于利。正如杰萨姆•韦斯特所说,在“情绪绑架”发生时,“人们往往期望事实与其所预料的一致,但当结果不如所愿时,他们常常会漠视事实,而不是去改变预先的想法。”

摆脱“情绪绑架”的首要途径是要识别自身的情绪模式。当你能够有意识地觉察自己的情绪,观察自己的自动反应及其背后的情绪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