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读系列:世界历史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01 07:38:05

点击下载

作者:陶本一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小学生必读系列:世界历史故事

小学生必读系列:世界历史故事试读:

世界上的三大人种

世界上的人类主要分为三大人种,就是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到现在为止,人类起源地还没有定论,人类的种型是经过几千万年不同的生活环境慢慢演变成的,三大人种之间的长相区别是适应环境的结果。

白色人种也称欧罗巴人种,他们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种,要占全球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白种人大多生活在光线和紫外线较弱的寒冷地区,皮肤内黑色素含量低;毛发软,体毛稠密;眼睛发蓝,鼻子细高。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还包括美洲、大洋洲,以及西亚、北非的许多国家。

黄色人种也称蒙古人种,是世界上第二大人种,大概占全球人口总数的40%,其中一半是中国人。黄种人的皮肤是淡黄到棕色;体毛少,毛发黑;眼睛棕色,宽平脸,鼻子为中等高度。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

黑色人种也称尼格罗人种,他们是世界上第三大人种,只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0%。黑种人大多生活在太阳直射时间长,气温高,紫外线强的热带赤道地区,皮肤内黑色素含量高;毛发细短,表现为卷曲形黑发,体毛特少;眼睛棕色,鼻子低而宽,嘴唇厚。黑种人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

四大文明古国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地区历史文明的产生有早有晚,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人们把先产生科学文化的国家称为文明古国。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是指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遗憾的是,除了中国之外,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的文化早已在地球上消失了,只留下一些历史痕迹。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处于尼罗河下游;古巴比伦位于亚洲西部,处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古印度位于亚洲南部,处于印度河流域;中国则位于亚洲东部,处于黄河和长江流域。四大文明古国都位于大河流域,这说明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河流的关系很密切。

为什么大河流域会产生文明古国?这是因为大河泥沙冲积而成的大平原或三角洲上往往有着肥沃的土地,这为耕种作物提供了良田沃土,河水又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用水和灌溉之利,这就为这些地方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于是大河流域往往成为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而最早的文明就是农业文明,农业文明又促进了其他文明的发展。因此,大河是孕育文明古国的摇篮。

两河流域

在亚洲西部,有两条有名的大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这两条河的中下游,地势平坦,习惯上称之为“两河流域”。两河流域之间又叫作美索不达米亚,意思就是“两河之间的土地”。这里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当古希腊人还没有跨进文明的门槛时,两河流域的文明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这片肥沃土地的面积相当于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的六倍。从地图上看,两河之间是一个狭长的弧形地带,从西北伸向东南,犹如一弯新月,所以又被称为“肥沃的新月地带”,美索不达米亚素有“西亚走廊”之称。

相传,这里有个国王梦中遇到了神,神告诉他洪水将要淹没大地,以惩罚人类的罪恶。由于他一向虔信神祇,所以神要搭救他。他便听从了神的吩咐,造了一只方舟,把全家人都带上了方舟,还带上了几只动物和一些种子。没过多久,乌云布满了天空,黑暗笼罩着大地,狂风暴雨猛袭而来。顷刻之间,咆哮的洪水淹没了大地上的一切生命,只有那只方舟在茫茫无际的水面上飘行。

世界七大奇观

古代地中海周围有反映其科学文化水平的七处杰出的建筑和雕像,这就是现在所说的世界七大奇观。这七大奇观是:

一、埃及吉萨的金字塔。这是七大奇观中历史最古老的建筑,距今已有4600年左右,直到现在仍保持完好。

二、巴比伦的空中花园。这是一座层叠式的平台,高达25米,每层分别种有奇花异草,远看就像高悬的花园。

三、以佛所(今土耳其境内)的阿尔忒弥斯神庙。神庙建于长130米、宽80米的高台上,四周围立有127根石柱,石柱上精雕着各种神话故事。

四、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像。它位于希腊南部奥林匹亚的宙斯大神庙里面,高13米。宙斯右手前伸托着胜利女神像,左手握有一根权杖,神态庄严。

五、哈利卡纳苏(今土耳其境内)的摩索拉斯陵墓。这是小亚细亚加里亚国王摩索拉斯之墓,建于公元前4世纪。陵墓呈长方形,上部是24级金字塔形,顶端有国王与王后乘坐战车的雕像。

六、罗得岛上的太阳神铜像。据说这座神像费时12年,于公元前280年建成,它高约33米,高高耸立在爱琴海东南部的罗得岛港口。

七、法罗斯灯塔。它位于埃及亚历山大港口外的法罗斯岛上,高117米,塔尖上立有太阳神巨像,夜晚在塔顶上燃有大火,可以为来往船只导航,据说航船在几十千米外就能见到火光。

可惜,除了吉萨金字塔,其他奇观都已经被毁坏了。

古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国王)的陵墓。这是一种高大的尖锥体建筑物,底座四方形,每个侧面是三角形,外形很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中国人就称它为“金字塔”。

古埃及金字塔主要分布在尼罗河下游的两个地方,一个叫吉萨,与开罗隔河相望,另一个叫萨卡拉,位于开罗西南的沙漠之中。埃及现在保存下来的金字塔约有90座,考古学家还在挖掘。金字塔是古埃及老百姓千辛万苦用几顿重的石块一块一块垒筑而成的,但这么重的石块是用什么办法建筑起来的,人们至今还不很清楚。

古埃及所有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是国王胡夫的金字塔。这座金字塔原高146.5米,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顶端已经剥蚀了将近10米。在1889年巴黎埃菲尔铁塔建成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这座金字塔的正方形底面,边长230多米,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

狮身人面像

狮身人面像是古埃及的一种石雕像。最有名的是法老(国王)哈夫拉金字塔附近的狮身人面像。这座雕像雕着哈夫拉的头部而配着狮子身体,即所谓狮身人面像。据说整个狮身人面像是在一块巨大的天然岩石上凿成的,雕像高约20米,长约57米,至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

那么,为什么要刻成狮身呢?在古埃及的神话里,狮子是各种神秘地方的守护者,也是地下世界大门的守护者。古埃及人也常用狮子代表法老,象征其无边的权力和无穷的力量,这种法老既是神又是人的观念,促使了狮身人面混合体的产生。国王死后就需要这样一个狮身人面像为国王守卫门户。

据说当初建金字塔时,本来没有想到要雕凿狮身人面像。金字塔竣工时,附近采石场里的石块都被挖去建造金字塔,只剩下一块巨大的圆顶石灰石,挡住了哈夫拉金字塔。有一位不知名的雕刻家就想到了把巨石雕刻成狮身人面像,用以守卫法老的金字塔。可惜巨像雕成不久,就被流沙掩埋。1920年代,欧洲考古学家合力清除了巨像的流沙,加以修葺,使这座巨像重新雄踞于哈夫拉金字塔前,凝视着浩瀚的沙漠。

纸草纸

纸草纸,也叫“苇纸”或“莎草纸”,是古埃及人发明的书写材料,相当于今天人们使用的纸。

纸草是一种水生植物,盛产于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及地中海一带,形状有点像芦苇。聪明的古埃及人先削去纸草茎的硬质绿皮,把浅色的内茎裁成40厘米左右的长条,分两层把它们铺到硬板上(第一层横铺,第二层竖铺),趁湿用木槌捶打,挤去水分,并使两层长条粘在一起,晒干后用浮石等将表面磨光,就成了纸草纸。纸草纸吸水性强,可以单面书写。古埃及人起初只是把纸卷成卷轴使用,后来为了方便,就裁成一张张的,便于制成抄本。这么一来,就出现了书本。现在纸草纸偶尔还用于绘画,但水渍和颜料会使纸张变形。

在纸草纸上书写的笔是用芦苇管或木杆做成的,“墨汁”则是用菜汁、烟灰调和而成的。古埃及的僧侣和书记官在纸草纸上用象形文字记录历史、宗教等方面的事情。除埃及人以外,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也都喜欢用这种纸,纸草纸一度成为地中海沿岸以及欧洲广大地区通用的一种文献载体。

木乃伊

木乃伊,就是“人工干尸”。“木乃伊”这个词源于波斯文,意思是沥青。最初发现木乃伊的现代人以为埃及人是用把尸体浸泡在沥青中的方法来保存尸体的,所以就起了“木乃伊”这个名字。

真正的木乃伊诞生,是在宗教信仰逐渐成熟以后,虔诚的宗教信仰发展成为对死者的崇敬。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不会消亡,仍会依附在尸体或雕像上,所以,他们极其重视遗体的保存。法老等死后,均被制成木乃伊。

制作木乃伊的这种风俗一直延续了上千年,制作工艺越来越精妙,令人啧啧称奇。许多人问,木乃伊是怎么做的?对此,古希腊史学大师希罗多德有过详细的记载。首先把最易腐烂的内脏掏出,对内脏和体腔进行防腐处理,再将已处理过的尸体涂上一层油膏或松香溶液,然后用白色亚麻布将尸体裹起来,并安装假鼻和假眼。最后把死者的两手交叉在胸前,装入石棺,有时还在外面再加上一个棺材盖。这样,一个木乃伊就完成了。

类似埃及木乃伊的干尸在其他民族的墓葬中也有发现,著名的有北亚巴泽雷克冢中的木乃伊,我国新疆地区也曾发现古代木乃伊。

古希腊神话——米诺斯迷宫

在古代欧洲,有位国王叫米诺斯,他统治着爱琴海中的一个岛屿——克里特岛。米诺斯的儿子在雅典被人杀害了,所以米诺斯向雅典人民宣战。米诺斯征服雅典后,要求他们每隔九年送七对童男童女到克里特岛。米诺斯在克里特岛建有一座像迷宫一样的王宫,谁进去都别想再出来。在迷宫的最深处关着一只人身牛头的怪物,雅典每次送来的童男童女就是给它吃的。当第三次供奉时,雅典国王爱琴的儿子忒修斯决心和童男童女们一起出发,并发誓要杀死那只怪物。忒修斯与父亲约定,如果杀死了怪物,他在返航时就把船上的黑帆变成白帆。

到了米诺斯王宫,克里特公主艾丽阿德涅对忒修斯一见钟情,公主送他一团线球和一柄魔剑,叫他将线头系在入口处,放线进入迷宫。由于公主的相助,忒修斯杀死了怪物,并走出了迷宫。忒修斯带着深爱他的公主离开了克里特岛,却在途中把她抛在了一座孤岛上,因此,他遭到了惩罚——胜利的喜悦冲昏了他的头脑,他居然忘记更换船上的黑帆,国王以为儿子死掉了,便悲痛地投海而死。为了纪念爱琴国王,他跳入的那片海,从此就叫“爱琴海”。

20世纪初,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在克里特岛发现了米诺斯王宫的遗址和大量文物。由此,人们发现了公元前15世纪曾有过的灿烂文明,这一文明被后人誉为“克里特文化”。

特洛伊战争与木马计

古代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在古代,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和他俊美的二儿子——王子帕里斯在希腊斯巴达王墨涅拉奥斯的宫中受到了盛情的款待。帕里斯却和斯巴达国王美貌的妻子海伦一见钟情,于是王子将她带出宫去。这下激怒了墨涅拉奥斯,国王决定和他的兄弟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组织联军,兴兵讨伐特洛伊。

由于特洛伊城池十分牢固,易守难攻,希腊军队和特洛伊勇士们对峙长达10年之久,仍未攻下。最后英雄奥德修斯献上妙计,让希腊士兵全部登上战船,制造撤兵的假象,并故意在城前留下一匹巨大的木马。特洛伊人高兴地把木马当作战利品抬进城去。

当晚,正当特洛伊人沉湎于美酒和歌舞的时候,藏在木马腹内的希腊士兵杀出,打开城门,等候在城外的希腊士兵蜂拥而入,他们里应外合,特洛伊立刻被攻陷,杀掠和大火将整个城市毁灭,海伦又被带回希腊,持续10年之久的战争终于结束。

古巴比伦的文化成就

巴比伦最初不过是幼发拉底河边一座不知名的小城。大约公元前1894年,来自叙利亚草原的一支部落在首领苏木阿布带领下攻占了这座小城。他们南征北讨,骁勇善战,最终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巴比伦王国,历史上称为“古巴比伦王国”。汉穆拉比是古巴比伦最杰出的国王,他在统治期间制定了《汉穆拉比法典》,这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汉穆拉比死后,巴比伦不断受到外族的进攻,历经了长期的战乱,直到公元前626年,才在那波勃来萨领导下,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发动闪电战,兵不血刃攻占了巴比伦城,新巴比伦王国灭亡。

古巴比伦时代的科学以数学和天文学最为发达。计数法采用十进位和六十进位法,六十进位法应用于计算周天的度数和计时,直到现在仍被全世界沿袭。在代数领域,古巴比伦人可解含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式。在天文学方面,已经知道如何区别恒星与行星,还将已知的星体命名。他们还发明了历法规则,把一年分为12个月。为了适应地球公转的差数,已经知道设置闰月。古巴比伦人在天象观测方面的长期积累,使得后来的新巴比伦人能预测日月蚀和行星会冲现象,并进一步推算出一年是365天6时15分41秒,比近代的计算只多了26分55秒。

刻在石柱上的法典

汉穆拉比是古巴比伦国王。为了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制定了一部全国统一的法典,即《汉穆拉比法典》,并把法典的全部内容刻在一根黑色的大石柱上。石柱高2.25米,底部圆周1.90米,顶部圆周1.65米,分浮雕和文字两部分。浮雕是太阳神正把象征帝王权力的权杖授予站在他面前的汉穆拉比,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法典内容以楔形文字写成;从高到低、从右至左阅读,有序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序言叙述了“保护弱者和受压迫者”的汉穆拉比王的登基,以及帝国的形成和取得的成就;法律条文收录了282条法规及司法判决,成为规范巴比伦王国日常生活的准绳,包括诉讼手续、盗窃处理、兵役、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和债务奴隶、继承权、伤害和赔偿、奴隶地位等内容;结语对这部法典进行了总结,并为它的永世流传做好交待。《汉穆拉比法典》是迄今发现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法典的石柱是在1901年12月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考古队在现在伊朗西南部的苏萨城遗址发掘出的。石柱现在保存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内。

三教圣地耶路撒冷

在犹太教徒的眼中,耶路撒冷城是救世主的王国,是向世界各民族开放的教会的象征。这座位于巴勒斯坦中部的古城始建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曾是辉煌的犹太王国的首都,并且被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同奉为圣地。公元前11世纪,古以色列—犹太王国的大卫王曾在这里兴建宫殿、城堡和神庙,把它作为王国的首都,后来所罗门王在此兴建“圣殿”,最终让它成为了犹太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血洗耶路撒冷,并掳走了几万名犹太人。前538年,波斯王居鲁士解放了他们,于是他们回到耶路撒冷,并重建城市。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攻占了耶路撒冷,驱逐了城内的犹太人。公元636年,阿拉伯人打败了罗马人,从此耶路撒冷一直处于穆斯林的统治之下。

传说耶稣基督就是在此殉难的,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也在此登霄。但如此神圣的领地,为何如此多灾多难?可能正是它的苦难深重,使人们在它身上寄予很多希望。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600年之间,印度—雅利安人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制社会,逐渐形成这种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种姓制度分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个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个等级刹帝利,他们是国王、武士和官吏,属于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掌握军政大权,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第三个等级吠舍,主要是雅利安人中的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个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居民,他们从事手工业、农牧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社会地位最低,其中不少人还是奴隶。各个等级之间有严格界限:一是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二是各等级实行内部通婚,严格禁止低等级之男与高等级之女通婚。三是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四是各等级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后来各个种姓又分出许多等级,使得种姓制度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20世纪中叶印度独立以后宣布废除种姓制度,印度宪法明文规定不准阶级歧视,但是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

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是《伊利昂纪》(一译《伊利亚特》)与《奥德修纪》(一译《奥德赛》)两部史诗的合称。相传是一位名叫荷马(约前9—前8世纪)的盲诗人所作。荷马史诗写的是古代希腊攻打特洛伊城以及战后的故事。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在小亚细亚一带就有许多歌颂战争英雄的短歌流传,经过荷马的整理,到公元前8—前7世纪,慢慢定型成为一部宏大的战争传说,在公元前6世纪的时候正式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到公元前3—前2世纪,又经亚里山大城的几位学者校订,两部均为24卷。这部书的形成,经历了好几个世纪,掺杂了各个时代的历史因素,可以看成是古代希腊人的全民性创作。《伊利昂纪》集中描写了战争结束前几十天发生的事件。希腊联军勇将阿喀琉斯痛恨统帅阿伽门农夺其女俘,不肯出战,后因其好友战死,于是出战。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英勇地与阿喀琉斯作战而亡,特洛伊国王哀求讨回赫克托的尸体,举行葬礼,《伊利昂纪》描写的故事到此结束。《奥德修纪》说的是首领奥德修斯在攻陷特洛伊后归国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集中描写的只是这十年中最后一年零几十天的事情。奥德修斯受神明捉弄,归国途中在海上漂流了十年,到处遭难,最后受诸神怜悯始得归家。

由这两部史诗组成的荷马史诗,是古代世界一部著名的杰作,曾被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许多古希腊作家引用。

军事化教育的斯巴达

斯巴达是古希腊著名的城邦之一,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拉哥尼亚平原。拉哥尼亚三面环山,中间有一块小平原。“斯巴达”原来的意思就是“可以耕种的平原”。

斯巴达人在征服拉哥尼亚的过程中,把原有的居民变成奴隶,称作希洛人。为了镇压希洛人的反抗,维持对希洛人的统治,斯巴达人需要一支强壮的军队。于是他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政治制度,整个社会过着军事化的生活,好比一个严格管理的大军营。为了防止斯巴达人内部贫富分化,斯巴达人除了军事外,不得从事其他生计,不用金银做货币,而用价值低廉的铁币。斯巴达的婴儿呱呱落地后,就抱到长老那里接受检查,如果长老认为他不健康,他就被抛到荒山野外的弃婴场去。母亲用烈酒给婴儿洗澡,如果他抽风或失去知觉,这就证明他体质不坚强,便任他死去,因为他不可能成长为优秀的战士。男孩子7岁前,由双亲抚养。父母从小就注意培养他们不爱哭、不挑食、不吵闹、不怕黑暗、不怕孤独的习惯。7岁后的男孩,被编入儿童连队过集体的军事生活,12岁后要接受严格的军事和体育训练。他们要求对首领绝对服从,要求增强勇气、体力和残忍性,他们练习跑步、掷铁饼、拳击、击剑和格斗等。成年结婚后,平时也必须生活在军营中,参加操练,直到60岁才可以退伍。

奥林匹亚竞技会

现在,每隔四年举办一次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牵动着全世界亿万民众的心。因为奥运会不单是体育比赛,更加重要的,它是人类和平与友谊的象征。每当奥运会圣火点燃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又一场不分种族、不分地位、平等友爱的人类盛会举办了。可小朋友,你是否知道今天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古代希腊的奥林匹亚竞技会。

早在2700多年以前,也就是公元前776年,古代希腊人就在希腊南部风景如画、气候宜人的奥林匹亚举行竞技会,每隔四年一次。各个城邦都派出自己最优秀的选手参加比赛,诗人和艺术家也来朗诵诗歌、演出戏剧、演奏音乐。比赛项目有赛跑、跳远、角力、拳击、投标枪、掷铁饼等,获胜者奖给橄榄枝冠,荣耀万分。根据规定,在竞赛期间,各城邦之间不得交战,参赛者也不能携带兵器入场,因此竞技会也是和平的象征。

“狼孩”与罗马城

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公元前8世纪。那个时候,在意大利中部台伯河出海口附近,有一座阿尔巴隆加城。阿尔巴隆加城的国王努弥托尔被弟弟赶下了王位,弟弟处死了他的儿子,并把他女儿的一对双胞胎儿子放在篮子里,投入了台伯河中。

幸亏这两个孩子命大,篮子被河水冲到了岸边,他俩的哭声引来了一匹母狼,这匹母狼非但没有吃人,反而用奶水喂养了兄弟俩。后来有一个牧羊人收养了这两个孩子,还分别给他们取名,哥哥叫“罗慕卢斯”,弟弟叫“瑞穆斯”。兄弟俩长大成人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找到了外公努弥托尔。他们重新夺回了王位,把阿尔巴隆加城交还给了外公,自己则带领队伍,在台伯河畔母狼哺育他们的地方建立了一座新城。

新城建成以后,他们为用谁的名字来为这座新城市命名争得不可开交。罗慕卢斯一怒之下杀死了自己的弟弟,这座新城就以罗慕卢斯的名字来命名,叫作罗马城。罗慕卢斯成为罗马的第一个国王,开启了罗马“王政时代”。

古希腊的大改革家梭伦

梭伦(约前638—约前559)是公元前6世纪初古希腊雅典的改革家。在梭伦进行改革前,雅典平民的境况是极其艰苦的,借了财主的债若还不清,财主便有权把欠债人及其妻、子变卖为奴。雅典行使的法律以严酷著称,对偷窃水果、懒惰等过失都要判处死刑,人们指责它是用血写成的。梭伦对此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禁止以人身作抵押借债,广大平民摆脱了沦为奴隶的厄运,那些因欠债而被卖到异邦的人也由国家出钱赎了回来。他按财产数量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废除了世袭贵族的垄断。梭伦还恢复了公民大会,使它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城邦大事,一切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设立了最高行政机关——四百人议事会,类似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由雅典的四个部落各选一百人组成,除第四等级外,其他各级公民都可当选;设立了最高司法机关——民众法庭,每个公民都可就攸关自身利益的问题向民众法庭提出申诉。梭伦还制定了新的法典,取代了原先的严刑酷法。这一切,为雅典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开辟了道路,梭伦也因此受到了广大平民的爱戴。

数学家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约前580—约前500)出生在爱奥尼亚群岛的主要岛屿城市萨摩斯(今希腊东部的小岛),此时群岛正处于极盛时期,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远远领先于希腊本土的各个城邦。毕达哥拉斯的父亲是一个富商,九岁时他被父亲送到提尔,在闪族叙利亚学者那里学习,在那里他接触了东方的宗教和文化。后来他又多次随父亲作商务旅行到小亚细亚。公元前551年,毕达哥拉斯来到米利都、得洛斯等地,拜访了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泰勒斯和菲尔库德斯,并成为他们的学生。在此之前,他已经在萨摩斯的诗人克莱非洛斯那里学习了诗歌和音乐。

毕达哥拉斯以发现勾股定理(西方称毕达哥拉斯定理)著称于世。其实这定理早已为巴比伦人所知。在中国古代大约是公元前2—1世纪成书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已经提到了: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短边)和4(长边)时,弦则为5。以后人们就简单地把这个事实说成“勾三股四弦五”。这就是中国著名的勾股定理。不过最早的证明大概可归功于毕达哥拉斯。他是用演绎法证明了直角三角形斜边平方等于两直角边平方之和,即勾股定理。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约2500年前,古印度有个名叫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前565—前486)的王子创立了佛教。佛教徒尊称他为“佛陀”,简称“佛”,意思是“大智大觉的人”。他宣扬在灵魂上“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种姓的优越地位,所以佛教迅速流行。佛教基本教义认为,人生活在一个苦海中,所谓“苦海无边”,生老病死都是苦的。如要摆脱苦海,就要信佛,消除一切欲望,认真修道,才能“回头是岸”,断绝苦根,使自己进入一种不生、不灭、永远超脱的境界,这种境界叫作“涅槃”。佛教要求人们相信“命中注定”,不要指望今生今世,要苦修来生来世。

释迦牟尼圆寂后,佛教在印度发展很快。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被立为国教,并向印度以外的国家推广,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世界上很多人。

第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波斯帝国——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是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的帝国。波斯部落最初居住在伊朗高原南部,后经疆土的扩充,到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建立了波斯帝国。在国王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波斯帝国达到鼎盛,其疆土东起印度河流域和中国西部的葱岭,西至巴尔干半岛,北起亚美尼亚,南至埃塞俄比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波斯帝国在公元前490年希(腊)波(斯)战争后逐渐由鼎盛走向衰落。公元前330年被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所灭。

波斯帝国版图一度十分辽阔,但统治并不稳定。为了巩固统治,大流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历史上称之为大流士改革。他加强王权,确立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形式。他控制了行政权、军权、司法权,国王之下设有办公厅,内有通晓帝国内各种语言的人,以了解情况。他将全国划分为20个行省,设总督治理。他将全国划分为五个大军区,每个军区下辖若干省军区。军事长官和总督互不相属,使其互相牵制。他统一了铸币制度,规定帝国中央铸造金币,称为大流克。他在全国建立驿道,方便军队的调动、国王命令下达和下情上达,加强帝国各地的联系。

马拉松赛跑的来历

马拉松平原坐落在雅典东北42公里的爱琴海边,面朝阿提克海峡,背后群山环抱。马拉松平原呈新月形,有九公里长,中间最宽处约有三公里。公元前490年9月的一天,一支波斯大军在这里登陆,打破了马拉松平原惯常的宁静。当时波斯军队有十万人,装备精良,还有骑兵。而雅典军队只有一万人,加上普加提亚援军一千人,组成希腊联军,由雅典将军米太亚得指挥,与波斯大军进行对抗。双方军队在马拉松平原展开激战。希腊战士为保卫祖国自由的热情所鼓舞,奋起抗击波斯军队。他们从正面发起佯攻,波斯军队突破了希腊的中线,但在两翼,希腊军队却取得了胜利。他们于是从两面夹攻突破中线的敌人,乘胜追击,一直把波斯军队追赶到海边,波斯军队慌忙登船而逃。

为了把胜利喜讯迅速告诉雅典人,米太亚得将军派士兵菲迪皮茨以最快速度从马拉松跑到雅典中央广场。菲迪皮茨跑到后,只对着盼望的人们说了一声:“大家欢乐吧,我们胜利了!”,就倒在地上牺牲了。为了纪念马拉松战役的胜利,并表彰菲迪皮茨的功绩,1896年第一届雅典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举行了从马拉松到雅典的赛跑项目,取名为“马拉松赛跑”。

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

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5)是古希腊伟大的历史学家,史学名著《历史》一书的作者,西方文学的奠基人。希罗多德出生在小亚细亚的西南海滨,他的家庭是名门望族,富裕优越的环境使希罗多德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勤奋好学,特别喜爱史诗。

大约从30岁起,希罗多德开始了长期的游历。他的足迹东至两河流域,南达埃及最南端,西至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岛,北临黑海沿岸。他每到一个地方,就广泛了解乡土人情,细心考察文物古迹,多方采集各种民间传说,努力搜求各类历史故事。

后来,希罗多德来到了雅典,与著名政治家伯里克利、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等人结下深厚的情谊。受到伯里克利等友人的鼓励,他决心写一部叙述希波战争的历史著作,传之后世。此后,希罗多德随同一些雅典人前往意大利,在一个海湾建立的新城邦——图里城定居下来,开始了他的史书写作。

他所著的《历史》一书共9卷。1~4卷有28章,叙述西亚、北非及希腊等地区的历史、地理及民族习俗、风土人情。第5卷第29章起,主要叙述波斯人和希腊人在公元前478年以前数十年间的战争。在古罗马时代,希罗多德就被誉为“历史之父”。

建在山丘上的城市——雅典卫城

雅典卫城是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是希腊宗教、政治的中心。

最初,卫城是用于防范外敌入侵的要塞,古城遗址则在卫城山丘南侧。希腊波斯战争中,雅典曾被波斯军队攻占。公元前480年,卫城被敌人彻底破坏。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波斯战争后,雅典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建设的重点就在卫城,在这种情况下,雅典卫城达到了古希腊圣地建筑群、庙宇、柱式和雕刻的最高水平。卫城建在一个陡峭的山岗上,仅西面有一通道盘旋而上。建筑物分布在山顶上约280米×130米的天然平台上。卫城的中心是雅典城的保护神雅典娜·帕提侬的铜像,主体建筑是祀奉雅典娜的帕提侬神庙。神庙位于卫城最高点,体量最大,造型庄重,其他建筑则处于陪衬地位。整个建筑群布局自由,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无论是身处其间或是从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较完整而丰富的建筑艺术形象。卫城南坡是平民的群众活动中心,有露天剧场和长廊。

卫城在西方建筑史中被誉为建筑群体组合艺术中的一个极为成功的实例,特别是在巧妙地利用地形方面更为杰出。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出生在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他出生时,正值希腊取得希波战争的胜利,他见证了伯里克利盛世,当时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的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随后,他又经历了一场希腊史上规模空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

苏格拉底40岁左右,已成为雅典远近闻名的人物。他和当时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自己知道自己无知。他认为当时许多自认为有知识的人并没有真正的知识,他们的知识经不起讨论。而他要寻求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不能靠研究自然外界,而必须研究自我,即“认识你自己”。

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然而,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自杀而死,终年70岁。

苏格拉底一生并未写过什么著作,他的生平事例、成就与思想,都是由他的弟子柏拉图等人记录流传下来的。

雅典的神殿——帕提侬神庙

雅典卫城的中央耸峙着一座巍峨的长方形白色大理石建筑物——世界艺术宝库中著名的帕提侬神庙。这座神庙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之变,如今庙顶已坍塌,雕像荡然无存,浮雕剥蚀严重,但从巍然屹立的廊柱中,还可以看出神庙当年的丰姿。帕提侬神庙建于公元前447—前432年,那正是雅典城邦的黄金时代。神庙作为雅典卫城最重要的主体建筑,矗立在卫城的最高点,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殿,庙内曾竖立着一尊由菲迪亚斯亲手制作的全希腊最高大的雅典娜女神像。

神庙浮雕的精美和丰富无与伦比。那条长达160米的浮雕带一气呵成,气韵生动,人物动作完美,历来被认为是希腊浮雕的杰作。它以表现雅典娜节庆游行活动为主题,把普通公民的形象堂而皇之地列于庙堂之上,体现了雅典民主制的萌芽。这种每隔四年举行一次的大游行,从雅典西边的城区开始,穿过市场,登上卫城。游行的核心内容就是把雅典少年精心编织的一件新袍献给雅典娜。艺术家把160米长的浮雕正好用来表现从游行开始到献袍的全过程。

古希腊大战——伯罗奔尼撒战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断断续续打了近三十年,最后斯巴达获胜。这场战争结束了古希腊盛极一时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各个城邦的发展走向。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都参加了这场战争,在现代研究中也有人称这场战争为古代世界大战。

公元前431年,从底比斯人同普拉提亚人的争端开始,斯巴达同雅典之间的和约就被彻底撕毁,希腊两大强国间争夺霸权的战争正式展开。

双方的军事力量按其地理环境而各有优势。雅典领导的同盟主要由爱琴海中的岛屿和沿海城邦组成,因此它们的强项在于海战。雅典让城外的公民举家搬进城中,在战争的头十年,依靠其坚固的城墙和强大的海军屡屡获胜。斯巴达的联盟主要由伯罗奔尼撒半岛和希腊中心地区的城邦组成,它们是陆地国家,长处在于重装步兵,训练严格,战斗力强。所以在战争的第二阶段,雅典远征西西里,全军覆没;同时,斯巴达又派陆军不断进攻雅典,使雅典元气大伤。

战争的结果:雅典宣告投降,根据斯巴达人提出的条件,雅典人答应解散提洛同盟,参加伯罗奔尼撒同盟;毁掉雅典城至港口的长墙;交出全部舰队,只保留12条担任警戒的船只。公元前404年4月,和约签定,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

古代大学的创始者柏拉图

柏拉图(前427—前347)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由于柏拉图才华横溢,古希腊人称赞他为阿波罗之子,并称在柏拉图还是婴儿的时候曾有蜜蜂停留在他的嘴唇上,才会使他口才如此甜蜜流畅。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柏拉图20岁时拜苏格拉底为师,跟他学习了多年,直到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逼迫饮毒酒而死。老师死后,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开始游历各地以寻求知识。在40岁时他结束旅行返回雅典,并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圣城阿加德米创立了自己的学校——阿加德米学园(Academy),他一边教学,一边著书。他要求学生生活在自己头脑所形成的观念世界里。他形象地说:“画在沙子上的三角形可以抹去,可是,三角形的观念,不受时空的限制而留存下来。”柏拉图按照他的政治哲学培养了各方面的人才,学园成为古希腊重要的哲学研究机构,是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

柏拉图留下了许多著作,多数以对话体写成,《理想国》是其最有名的著作。这本著作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