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渭渠《日本文化通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02 11:47:57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叶渭渠《日本文化通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叶渭渠《日本文化通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章 日本文化的曙光

1.1 复习笔记

本章考点:

1日本列岛地理自然环境

2日本人是如何诞生的

3绳文土器文化的基本特征

4弥生青铜器·铁器文化的基本特征

5古坟文化的基本特征

内容索引:

一、列岛地理自然环境与日本人祖先的诞生

二、采集渔猎生活与绳文土器文化

三、农耕生活与弥生青铜器·铁器文化

四、氏族制国家形成与古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主要内容:

一、列岛地理自然环境与日本人祖先的诞生

1地理环境

日本位于亚洲最东部,太平洋西北角的一隅。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和无数小岛组成,划出南北绵延三千公里的大弧形。

东侧直面太平洋,西侧隔日本海、东海与中国遥遥相望,南、北与东南亚和北亚是自然的大水路,与周围既阻隔,也容易沟通和交流。

2自然条件(1)国土

岛国土地面积为37.78万平方公里,70%是山地,30%是平原。在日本列岛上,山岭绵延不绝,但山脉都很年轻,全国第一峰富士山海拔也只有3776米;冲积平原散落沿海地带,面积都很狭窄。列岛河流纵横交错,但河床都很短浅。(2)气候

南端和北端存在着亚热带和寒温带的气候、风土的差异,主要位于中央部的大和地方则处在温带。尽管也有突发性的台风和大地震,但从整体来说,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变化缓慢而有规律,基本上没有受到严重自然灾害的经常性侵害。同时,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全国1/3的土地覆盖着茂密的森林。

3日本人种起源

在“洪积世”以前,列岛已有原始人类和大动物栖息了。但是,这时期没有土器,故史称日本列岛的“洪积世”人类文化,是“无土器文化时代”、“先土器文化时代”或“先绳文文化时代”,即世界史上一般所称的旧石器时代。

从人种区分来说,现在日本人的外形特征与中国南方人和东南亚人相似。推想远古东中国海有大陆架桥,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人种流入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他们是新石器时代即日本史称“绳文时代”的“绳文人”的先祖,同时也是日本人的远祖。

4日本民族的诞生

①日本学者江上波夫:可以把弥生人——中国史书上所称的倭人,看作是日本民族的最初出现。

②日本学者清野谦次:绳文人与近邻集团混血而演化为日本人。

混血说:日本人的祖先不是单一人种,而是经过长期复杂的多人种混血、多民族融合演化的过程,从而逐渐形成一个拥有共同语言、宗教、社会组织、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文化要素的稳定共同体——“日本民族”。由于3世纪开始建立以信奉原始神道为主的大和国,又有了“大和民族”之称。

③其他说法:日本地处远东的终极,四面环海,在远古交通不发达的条件下,从外边流入北方的蒙古种人、通古斯人,以及南方的马来人等人种,定居下来,而头两批流入的通古斯人最后定居在出云一代,被称为“出云族”。这些外来人甚少可能再向外回流,就全部在这里定居下来,并与后来者融合,成为日本人称作的“归化人”。

二、采集渔猎生活与绳文土器文化

1绳文土器文化

日本原始经济和文化的生成与发展,至公元前7、8千年,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日本称“绳文文化时代”。“绳文文化时代”继石器之后,在第四纪后期的堆积层里,先后发现了“绳文土器”,宣告从“无土器文化”进入“绳文土器文化”时期。

绳文文化时代,石器与土器并存。从初期的打制石器逐渐发展到半磨制石器、磨制石器,特别是从石斧发展到石镞、石刃等原始生产工具,这是绳文文化(即新石器文化)的重要标识。

2采集渔猎生活

磨制石斧、石镞、石刃等原始的斧头、弓箭器物的存在,还有骨镞、骨角器、穿孔硬玉等的存在,说明“绳文人”初步掌握了原始农牧经济生活手段和手工艺技能,而狩猎需要多人配合和合作,进行集体性的生产劳动。于是,“绳文人”开始从漂泊流动的生活方式,发展到以小共同体为单位的村落群居的生活方式。

后来,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采集、狩猎生活扩展到渔捞生活,捕鱼拾贝成为绳文人的重要生产活动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原初的生产力和物质创造力,开始了采集、狩猎、渔捞的原始经济生活和原始文化生活。

3绳文土器

①绳文土器的特征

其形态从绳文文化时代初期的简单、粗糙、素朴,发展到绳文文化时代后期的胚土精细、形态复杂、纹样洗练化和复杂化,显现出一种丰富的装饰性造型的力量。

②绳文土器的例子——土偶

定义:用黏土制作成某种形状的原始泥塑,以东日本地方出土为多。

特点:早期的土偶,是小型的扁平土偶,逐步演进为立体型的土偶,再加上装饰的要素。土偶从抽象性发展到具象性,以女性土偶居多。

代表作:晚期的《遮光器形土偶》《丰满的女性像》。

③其他例子

绳文土器还有房屋、猪、熊、鹿等动物,以及舟船等形状。这时期土器的曲线纹样,也趋向更加复杂化,工艺技巧也表现其成熟度。土器从实用性发展到实用性和装饰性兼具,还含有祈愿生殖和丰收咒术信仰的宗教意味,从而建构了一个特殊的文化体系。

4绳文时代的其他发现

绳文文化时代晚期,简单的稻谷栽培技术,已从中国经由朝鲜半岛,通过朝鲜海峡、津轻海峡,一度传入北九州,开始出现了农耕文化生活的曙光。这一时期,虽然仍未形成有计划地农耕生活,但已有火田农耕和开始接触水稻耕作技术,为弥生文化时代的成立期,进一步接受大陆水稻耕作技术,确立农耕文化,做好了变革的准备。

5社会意识的逐渐产生

①原始居住

绳文时代原始人的居住,从旧石器时代以天然洞穴、巨岩背地为主,过渡到以竖穴式住居为主,一部分则是堆石式的住居模式,还有以天然洞穴而居者。

②一般风习

绳文文化时代后期,还有拔牙齿的风俗。是代表特定人物和身份的一种标识,共同体规制化的一种表现。也可能是基于某种咒术的信仰。

③墓葬制

葬制多为“折曲葬”。

6总结

总括来说,绳文土器形成日本文化史的一大特色。上述种种,都是由日本自然风土和原始的生产劳动培育出来的一种特异的性格,当时阶级尚未分化,墓葬形成和陪葬品差异不大,留下绳文人贫富贵贱差异不大的氏族共同体社会及其原始文化生活等的残影。

三、农耕生活与弥生青铜器·铁器文化

1农耕文化(经济方面)

弥生时代中叶后半期,农耕作业迅速从北九州扩及整个日本,迎来了以农耕文化的新时代的盛世诞生,这才宣告绳文时代的采集渔猎文化的结束,日本上古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文化的极大进步。

弥生人进入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以后,开始摆脱游牧生活,逐渐实现了定居的生活模式。

2部落“王”的出现(政治方面)

部落与部落联合,出现部落族长(部落社会)→为了扩大部落势力和提高自己权利,出现“王”(部落国家)→统合各部落联盟,确立政治统治体制,“奴国”诞生(部落联合国家)

我国的史书《汉书·地理志》《后汉书·东夷列传》等均可证明倭与日本是历史的连续。

邪马台国的存在,标示着步入立足于农耕文化的统一部落国家的最初阶段。

居住建筑:出现圆形、椭圆形、半圆形、长方形、不规则等多种居住遗址,而且已有更多的简朴建筑物,贴近或突出地面建筑而成。还发现了高台式的土仓库,以作收藏谷物之用。

3青铜器·铁器文化(文化方面)

同时期接受了中国及通过朝鲜半岛一起传入的青铜器、铁器的技术,从新石器时代直接过渡到同时混合使用青铜器、铁器的阶段,因此弥生时代又被称为金属器时代,或称为“金石并用时代”。

①铁器方面

随着从中国及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水稻耕作技术,弥生时代的生产工具也相应发达起来。这时期,除了使用木制农具之外,还使用与农耕技术同时传入的铁器和锻造技术。

弥生文化时代全盛期,铁器出现了铁斧、铁锄、铁锹、铁镰等生产工具,铁镞、铁刀、铁剑、铁戈等武器类,形成农耕文化要素之一的铁器,有了广泛的利用。铁器逐渐取代了石器,得到了迅速普及,更具实用性。这代表着这一弥生文化时代的经济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同时为古代国家的诞生和阶级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②青铜器方面

与铁器同时传入的还有中国汉代的青铜器,促进了这一新时代的文化革新,青铜制品采用铸造的技术,开始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制作出铜镜、铜铎等装饰性的原始工艺品。此外,还有铜矛、铜剑、铜戈等。

值得注意的是,青铜器从中国传入北九州以后,逐渐发展到以畿内地方为中心,西从中国地方到四国东半部,东至近江地方,而且经过长期的吸收消化,形成了具有与中国青铜器的不同性格特征。其标志是,这时期产生了青铜制的金铎,它类似中国的编钟。

4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方面)

弥生时代,生产工具的改良和人的群居生活品质的提高,给日本上古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改革。

①风俗习惯:此前婚前男女交往是自由的,实行群婚制,而此时开始,婚后夫妻以外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禁制,实行了一夫多妻制。

②习俗方面:男子不论年龄,一律黥面文身,不同地方的纹样不同,功能也各异,还有尊卑差别的标志意义。

③葬制:绳文文化时代以手脚折曲姿势的“折曲葬”为主,入葬土墓,演进为以手脚伸展姿势的“伸展葬”为主。

5弥生时代与绳文时代的区别

在石器方面,绳文石器是以打制技术为主,弥生文化时代则以磨制技术为主,比以前的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更加丰富。石材的利用和石器的功能也多样化。而且,石器雕刻有了很大的进步,雕刻施以放射状的直线纹或螺旋纹,增加了若干的装饰性的要素。

在土器方面,弥生土器与绳文土器虽然仍同是以生活用具为主,兼具实用性和简素性,但弥生土器,更突显其实用性,土器形状从绳文文化时代以深钵形为基本形态,发展以瓮形土器和壶形土器为基本形态,走向了多样化。同时,土器开始发展到新型的陶制器物,称作“埴轮”,是日本古代造型艺术的原点,也是日本美的原点。

此外,还有“传入异质外来文化与消解原有的文化;盛行磨制石器和使用金属器;稻米作业及其技术的普及;农耕集团的产生;葬制的确立”。这几点,也对弥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6总结

综上所述,弥生文化时代的发展进程,显示日本上古文化的整体面貌,也充分证明部落联盟统治组织趋于成熟,政治统治的程度逐步提高,经济基础得到了强化,社会也开始出现贫富分化的现象。上古日本进入过渡到氏族社会的时期,初露具有作为政治统制组织的上古国家的雏形。

四、氏族制国家形成与古坟文化的基本特征

古坟约于3世纪后半叶开始出现,标志着日本弥生文化时代的终结,日本文化史进入了古坟文化时代(约公元3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日本进入了上古统一国家的形成期。

1氏族制国家的形成

①社会背景

3世纪弥生时代的倭国之间一方面通过互相间的亲族关系、物资交换等,有了更多的联系,并且提高了豪族的权力;一方面部落小国之间,为了农耕利益而又相互征伐,长时间无统一的统治者。

②邪马台国统一日本

邪马台国于4世纪末5世纪初基本上完成了在列岛全境的政治上的统一。邪马台国王成为日本列岛全境的大王,迫使各小国的王的臣服,统合地域共同体的王者豪族。

大王所采取的政治结盟形式,以身份的序列实现了奴隶主统治的政治体制,为中央官僚体制的建立创造了基础条件,建立起统一的上古氏族制国家。

2古坟文化的基本特征

①大规模营建坟丘式古坟:“高冢古坟”

·三个特点:第一,有高的坟丘;第二,遗骸安放在石棺内或其他样式的棺内,并将棺置于石室内;第三,有丰富的陪葬品

·意义:这种以巨大的前方后圆坟的厚葬风气,进一步说明,随着农耕生产的发达,更明显地出现贫富的分化现象和宗教政治统治者权力的强化倾向,象征着拥有强大权力的“王权”、“神权”的确实存在,以及宗教权威与政治权力的结合,也就是意味着政治制度在发生变化,一个统一的国家——日本古代国家正在形成。

②古代祭祀形态的发展

已完成由绳文文化时代崇拜自然神,转向古坟文化时代崇拜祖先,代表一个时代宗教信仰的标识。

③古坟文化时代,身份的高低,贫富的差距,还表现在住宅建筑上。一般庶民仍然是以竖穴住居为主,但已开始出现外观比较高级的住宅,而且除了单层以外,还有二层楼阁。

④埴轮类型走向多样化,工艺的造型艺术已达到相当发达的程度。这时候,土器、埴轮,不仅在于实用性,满足生活上的使用,而且赋予一定的装饰性,追求一定的美感。

⑤石雕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大批地出现了石棺外面雕刻、古坟石室壁面上或岩壁上的雕刻等。

⑥许多古坟还发现铜镜、勾玉和剑组合的陪葬品,俗称“三种神器”,被认为是神圣政治的权威象征物。这些雕金器具的出现,不仅显示了王侯豪族的审美价值取向,而且反映王侯豪族现实的、战斗的性格,以及当时大和国的内外征战。

⑦古坟文化时代,最基本的文化特征是装饰古坟壁画的发达,表明原始的日本绘画有了明显的进步。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次の漢字に振り仮名を付けなさい。

1埴輪(四川大学2009)【答案】はにわ

2竪穴(南开大学2010)【答案】たてあな

3縄文【答案】じょうもん

4弥生【答案】やよい

5貝塚【答案】かいづか

二、穴埋め。

1古墳の周りや頂上に並べられている赤土で作った人や家や動物などは_____と呼ばれている。(天津外国语学院2010)【答案】埴輪【解析】“埴輪”意为“明器,土俑”,是排列在古坟周围或古坟丘上的一种泥土制品,大致可分为圆筒土俑和造型土俑两类。其中造型土俑有人、动物、房屋等形状。

2縄文時代の人々は_____に住み、その集落の周りには馬蹄形の貝塚と呼ばれる遺跡が残されている。(国际关系学院2012)【答案】竪穴住居【解析】绳纹时期的人们居住在竖坑式住居中,周围留下被称作“贝塚”的遗迹。

3紀元前約6500年から始まり、紀元前500年まで続いた文化は_____である。【答案】縄文文化【解析】日本绳纹文化的时期大致从公元前6500年到公元前500年。

三、次の答えから正しいものを選び、記号で答えなさい。

1日本の文化の根底となっている縄文文化には、_____などの北方文化の要素と、東南アジアなどの南方文化の要素とが見られる。(东北财经大学2013)

A.北海道

B.シベリア

C.極東

D.ロシア【答案】B【解析】日本绳纹文化受到来自西伯利亚的北方文化以及东南亚的南方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2弥生時代に稲作と_____がつたわり、日本列島の各地には小国が並び立つようになった。(北京外国语大学2008)

A.金属器

B.石器

C.土器【答案】A【解析】弥生时代大陆的水稻种植技术和青铜器、铁器等传入日本,弥生文化时代是小国分立的时代。

3縄文時代人の精神世界を表すものは何か。(四川大学2008)

A.土偶

B.埴輪

C.古墳【答案】A【解析】“土偶”指用黏土制成人和动物的形状,用作念咒的用具、随葬品和玩具等。日本绳纹时代遗迹中出土了大量“土偶”。

4弥生文化時代、どんな技術が日本に伝来したのか。(北京外国语大学2006)

A.採集経済

B.農耕文明

C.国風文化【答案】B【解析】日本绳纹文化时期处于采集经济阶段,弥生文化时期大陆的农耕技术传入日本。

5『魏志』「倭人伝」で親魏倭王と呼ばれるのは誰か。(四川大学2008)

A.聖徳太子

B.卑弥呼

C.神武天皇【答案】B【解析】《魏志·倭人传》将卑弥呼称为“亲魏倭王”。

6自然物・自然現象に霊威が存在するとする宗教観を何というか。

A.アニミズム

B.極楽往生

C.鎮護国家

D.神仏習合【答案】A【解析】“アニミズム”指泛灵论、万物有灵论,相信动植物等自然界所有的东西都有灵魂。

7死者の霊が生者に災いを及ぼさないようにした葬り方を何というか。

A.抜歯

B.土偶

C.屈葬

D.石棒【答案】C【解析】屈葬是将死者四肢的关节弯曲起来埋葬的方法。日本绳纹时代多采用这种埋葬方法,据说目的之一是防止死者的灵魂祸及生者。

四、下記の用語を簡潔に説明せよ。

1埴輪(南开大学2012)【答案】埴輪は日本の古墳時代に副葬土器として特有の素焼の焼き物であり、古墳上に並べ立てられたものである。日本各地の古墳に分布していた。

2土偶(四川大学2007)【答案】土偶は縄文時代に人や動物をかたどって作られた土製の人形である。その用途をめぐって、呪人形説、豊穣祈願説、崇拝対象説、疾病治療説などがある。

3弥生土器【答案】弥生土器は弥生時代の素焼の土器であり、煮炊き・貯蔵・食事などに使用される生活用具として生活に密着した土器である。

4邪馬台国【答案】邪馬台国は「三国志」の魏志倭人伝に記された、2世紀後半から3世紀前半の頃の倭にあった最も強大な国であり、女王卑弥呼によって支配される国とする。

五、次の問題を要領よく答えなさい。

1日本の農耕社会の成立と発展について、要領よく述べなさい。(东北财经大学2013)【答案】縄文時代末期に稲作は日本列島に導入され、弥生時代に稲作を中心とする農耕社会が成立し、北部九州から本州最北端以北を除く日本列島各地へ急速に広まった。

2縄紋人の社会生活を簡単に説明しなさい。【答案】

縄文時代において人々は集団をなして生活した。単位集落は早期に10人ぐらい、中後期は数十人規模であったが、住人たちは互いに血縁関係につながっていたと考えられる。すなわち、氏族共同体とも言える形で暮らしていたのである。そして、住居の大きさにはほとんど差がないこと、埋葬が共同墓地で行われて副葬品をほとんど持たないことから、貧富の差や身分の差はまだなかったと考えられている。血のつながりのある人々は共同生活を営み、獲物は公平に分け、道具などは共有であった。

縄文中期を過ぎる頃から、生産用具の改良や生産技術の発達によって、生産力が上昇し、人口は次第に増加した。そのため集落規模が拡大し、分村や同種の仕事を多数の労働力で行う単純協業なども行われた。

3弥生文化の特色をまとめてみてください。【答案】

弥生文化は水稲耕作と金属器の使用を特徴とし、土器も赤褐色の弥生土器に変わった。青銅器や鉄器の金属器、木材加工用の石斧や稲の穂を刈り取る石包丁などの磨製石器の製作、機織の技術などは中国や朝鮮半島から伝えられたものである。弥生文化は日本在来の縄文文化と中国や朝鮮半島から来た新しい文化とが接触・融合して生み出されたものと考えられる。

水稲耕作は最初北九州まで伝わり、1世紀ぐらいの間に愛知県知多半島の辺りまで伝わった。さらに、弥生中期に東日本、後期には東北地方にまで普及した。つまり、弥生文化は薩南諸島から東北地方まで広がったと考えられた。

第二章 本土文化的萌动与中国文化的最初接触

2.1 复习笔记

本章考点:

1什么是言灵信仰,言灵信仰与原始神道信仰的关系

2日本土著原始神道的特征

3日本文字形成的过程

4日本与中国文化最初接触的具体表现

内容索引:

一、原始神道信仰的萌动

二、日本语言文字的系统

三、与中国文化的最初接触

主要内容:

一、原始神道信仰的萌动

日本土著原始信仰起源于将语言神格化的言灵信仰,逐渐演进为日本特殊的原始神道信仰。

1言灵信仰(1)内涵

上古日本先民相信语言有生命力和感召力,具有内在的神灵。即言灵——语言的精灵,带有灵性和咒性,可以起到求吉避凶和主宰人们命运的作用,可以传达神言,左右现世一切的事。它不仅传达某种意思,而且具有某种超自然力。

这种言灵信仰,是上古日本先民的一种语言观,也是上古日本先民的一种重要信念,是地地道道的日本本土的原始思想。(2)表现——咒语

咒语是最早通过言灵信仰表现出来的,是文艺未分化的母胎。古代日本先民的生活和行动都受咒语支配。

咒语与具有传达意思机能的日常性语言不同。咒语在承认特定的语言具有一种咒力的情况下才能成立。日本先人以为咒语是神授的语言,即神语,它直接表现神的意志,具有感应的机能,使之富有咒力的神圣性格。

用咒语祈祷,有祸和福两种,分为黑咒语和白咒语,咒祷凶与吉。

2咒术(1)内涵

以咒语为载体的祈祷,也称作“咒术”。作为最原始的咒术宗教的发展,咒术仪式从内容和形式的充实,形成了多样的性格。

①内容上,有经济行为、政治行为,在个人的抚慰拯救灵魂这点上又有宗教行为。

②形式上,有语言的部分,是咒术祭祀仪式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有行为部分,即念咒语时的手舞足蹈。

从内容与形式的总体结构来说,它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现象,也是日本原始艺能的最初萌动。(2)咒术·祭祀与原始神道的关系

咒术的形式与祭祀形式的形成,是完全一致的。祭祀形式的发展,推进了原始信仰从咒术世界中分解出来,成为日本土著的言灵信仰和原始神道信仰的起点,形成日本原初文化的基本特征。即上古日本先民的信仰,以万物有灵、自然生成为中心思想,将语言神格化。这种日本特殊的言灵思想,其后逐渐形成了日本特殊的原始神道精神。因此日本原始神道根植于言灵信仰的文化土壤。

3原始神道信仰(1)发展历程

①绳文文化时代,绳文人信仰自然灵和精灵,以森林、山和巨岩等自然物为对象。

②弥生文化时代随着农耕文化的扩大,发展到对与农业有关的稻田神的信仰,形成了一种新的原始宗教模式。祭祀以农业为中心,发展出春季农耕开始时祈祷农业丰收的“祈年祭”和秋季感谢神灵赐予丰收的“新尝祭”,并确立了氏神的谱系。

③原初祭祀仪式的萌芽阶段,信仰对象从自然灵和精灵转向对死灵的信仰,出现祈求氏族共同体平安的念咒行为,促进从咒术的阶段进一步走向祭祀的阶段。这是原始神道的人神型信仰的始兆,逐渐形成将死人祭祀为神的风习。

④正式进入祭祀阶段,产生了人神型信仰为主体的日本土著原始宗教观念。由于需要统一的祭祀仪式,在部落氏族中便出现统合祭祀的祭司,并确立祭司作为长老的地位。这样就从咒术阶段的咒师个人行为,转化为祭祀阶段的氏族共同体行为。

自然神与祖先神信仰的结合便诞生原始神道。(2)具体内容

①观念

原始神道的观念,将宇宙分为三个世界:一是天上,称高天原(天国),是诸神居住的光明世界;二是地下,称夜见(黄泉),是死灵居住的黑暗世界;三是居于两者之间的地上,称苇原中国,是光明与黑暗、昼与夜、吉与凶、善与恶交错的人间世界。

②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祓禊,即祓秽而行禊。并将污秽作为“原罪”。

祓禊思想也表现在祝词里。祝词也称神语,是从咒语中脱胎而出的言灵信仰的产物,即原始神道的祈祷文。它以原始神道的祭祀形式作为载体,以重视调和语言与精神作为基础。以言灵思想为根底的咒语、祝词,也是日本最原始的口头文学和原初文化的形态。(3)特征

①对树神、山神、石神等自然神的崇拜。

②对生殖器的崇拜。

4总结

原始神道不以具体的东西来表达自己的信仰和意志,而是通过言灵信仰,用咒语、祝词表达人对神下达神谕的一种祈愿。原始神道不是信仰单一神,而是信仰多神,将所有礼拜的对象都称为神。

也即原始神道并未像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那样构建了独自的信仰体系,是没有教祖、没有圣经、没有教义,起源于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原初没有建社殿,只设神篱、磐座,这是纯粹原生的宗教文化,是纯粹在本土自力生成的。

二、日本语言文字的系统

1日本语言的起源(1)北方语言系统论

日本语来自土耳其、通古斯(内蒙)、准葛斯(满洲)的阿尔泰语言系。(2)南方语言系统论

日本语来自琉球岛或南洋群岛的南岛语系。(3)南北方重叠语言系统论

日本语是在南岛语系的基础上,以音韵对应为中心,重叠大陆语系而形成的。

2文字日本化的过程

日本原初没有固有文字,日本最先出现的文字是汉字。文字日本化的过程也即日本文字形成的过程。(1)初级阶段

用汉文表音。(2)第一阶段

突破汉文的规范,使用其表意记日本语,语序也形成与汉文句法完全不同的和式句法。这种表记形成的前提条件是训读汉字,即不完全使用汉字的原音。混合使用表音汉字和表意汉字,完成了音读、训读交相使用的表记法。《万叶集》里的不少歌采用一字一音表记法,“万叶假名”由此而来。(3)第二阶段

6世纪末7世纪前半叶的飞鸟文化时代,日本文字采用了汉字、表音汉字和万叶假名“三种文体并存”的表现方法,开始逐步迈向文字和风化。(4)第三阶段

以汉字为母体,经过长期借用汉字和使用万叶假名,将一字一音的万叶假名用法逐渐省略笔画演变为“省文”,进而专用同一字体,于公元8世纪末至10世纪的平安时代初中期,先创造了片假名,后又简化汉字草书创造了平假名,完成了日本本国文字的创造。

3总结

日本文字的演进过程即从汉字→万叶假名→片假名→平假名的演进过程。片假名、平假名和汉字同为日本文字书写的主体。日本文字是在“汉字文化圈”中形成和确立自己的独特位置的。

三、与中国文化的最初接触

1概况(1)人与物的交流

儒典、佛经等汉籍初传日本。汉籍初传日本主要有徐福赴日初传、神功皇后从新罗带回、王仁上贡献书等三种说法。(2)人的交流

日本列岛各小国纷纷派使者赴后汉洛阳,以“朝贡”的形式与后汉发生交往关系。倭国邪马台国王派遣晋使,其后倭国历代的王都先后派遣使者,通报各自成为倭国王并朝贡。进入公元四五世纪,我国的东晋、南北朝的宋、梁即日本的古坟时代,倭国进一步突破了邪马台国时期的对外关系,频频入贡东晋、南朝的宋、梁。(3)其他

从文字到石器、土器、陶器、青铜器、铁器、玉器以及古坟壁画等都留下了中日文化最初接触的痕迹。

2表现(1)佛教东传

①“归化人”南朝梁人司马达及其子孙在佛教初传日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佛教初传日本,引起朝廷内部苏我氏和物部氏围绕恐惧“鬼神作祟”而产生的政权之争,但在信仰内容上,佛教与原始神道没有发生重大的对立。即天皇没有弃神崇佛,祭祀神祇和礼拜佛教同时进行,神道和佛教并存。(2)儒学东传

①6世纪古坟时代后期,儒学五经已传入日本,当时人们受到了启蒙,对于学习中国文化方面的热情日渐高涨,兴起了讲授汉籍的风潮,并成为进一步吸收儒学思想的重要拐点。

②公元6世纪之前,日本的教育主要以文字教育和儒学教育为基础。(3)引进技法

直接让汉人的陶工、鞍工、画工、织锦工等迁居大和国,或通过百济引进汉人的手人部(陶工、鞍工、画工、织锦工的总称)、衣缝部等,反映出公元4世纪后半叶、5世纪古坟时代中期,秦、汉、吴文化已进入日本,当时中日文化交流涉及广泛的领域。

3总结

日本上古文化在本国土壤上自力生成,又在这个基础上接受了中国古文化,先从上古输入中国物质文化,继而引进中国精神文化,尤其是这一时代后期流传了儒典、佛经等汉籍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化,开辟了一条中国先进文化东传的新路径,为飞鸟文化时代日本古代文化的大发展和中日文化交流第一个新高潮的到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次の漢字に振り仮名を付けなさい。

1禊(南开大学2011)【答案】みそぎ

2神霊【答案】しんれい

3祝詞【答案】しゅくし

4倭人【答案】わじん

二、穴埋め。

1古代日本では、鏡・玉・剣は_____といって、祭りの道具として使われ、豪族の権威の特徴であったと考えられている。(天津外国语学院2009)【答案】三種の神器【解析】在古代日本,镜、玉、剑被称作三种神器,用作祭祀的道具,象征着豪族的权威。

2五世紀に造られたと伝えられる応神陵や仁徳陵は代表的な_____である。(天津外国语学院2010)【答案】前方後円墳【解析】相传为五世纪建造的应神陵和仁德陵是代表性的前方后圆坟。3世纪末至7世纪,被称作“前方后圆坟”的大型坟墓最初出现在近畿地区,进而逐渐扩展到九州及东北地区。

3あらゆる自然現象の背後に魂の存在とその威力を認めている信仰を_____という。(天津外国语学院2010)【答案】アニミズム【解析】“アニミズム”意为“泛灵论,万物有灵论”,认为一切自然现象的背后都有灵魂及其威力存在。

4古墳時代に災いから逃れるために清浄な水で心身の罪を洗い流す「_____」、 水によらない方法で罪を取り除く「_____」という風習が生まれた。【答案】禊、祓【解析】古坟时代产生了“禊”和“祓”的风俗。“禊”指人的身上有罪和不洁时,用水洗净身体。“祓”指用不依靠水的方法去除罪恶等。

51784年に福岡県の志賀島から発見された金印には篆書体で「_____」の五文字が陰刻されている。【答案】漢委奴国王【解析】《后汉书・倭传》中记载,东汉光武帝赐予当时的倭奴国国王金印,上面印有“漢委奴国王”字样。

三、次の答えから正しいものを選び、記号で答えなさい。

1神道は日本固有の自然宗教であり、神道の神を祭るところが神社である。神道で言う神は_____ある。(东北财经大学2012)

A.一つ

B.二つ

C.三つ

D.無数【答案】D【解析】神道教从日本原始宗教发展而来,信仰多神,号称有80万神、800万神或1500万神,特别崇拜作为太阳神的天照大神。

2日本に関する最古の中国側の史書は何か。(四川大学2007)

A.『魏志』「倭人伝」

B.『漢書』「地理志」

C.『後漢書』「東夷伝」【答案】B【解析】《汉书·地理志》是中国最早记录有关日本的史书。

35世紀の大和政権の盟主は何と呼ばれていたか。

A.天皇

B.大王

C.皇帝

D.巫女【答案】B【解析】5世纪大和政权的盟主称为“大王”。

4収穫を感謝した秋の祭りを何というか。

A.祈年の祭り

B.相撲の節会

C.白馬の節会

D.新嘗の祭り【答案】D【解析】秋季进行的、感谢收获的祭祀称作“新尝祭”。与之对应,春季进行的、祈祷丰收的祭祀称为“祈年祭”。

56世紀に百済から五経博士が伝えたのは何か。

A.儒教

B.仏教

C.道教

D.神道【答案】A【解析】6世纪从百济来的五经博士给日本传来了儒教。

四、下記の用語を簡潔に説明せよ。

1渡来人(四川大学2009)【答案】渡来人は主として古代に朝鮮・中国より日本に移住してきた人々の総称。

2言霊【答案】言霊は言葉に宿っている不思議な霊威を指す。古代、その力が働いて言葉通りの事象がもたらされると信じられた。

3万葉仮名【答案】万葉仮名は漢字を本来の意味を離れ仮名的に用いた文字である。6世紀頃の大刀銘・鏡銘に固有名詞表記として見え、奈良時代には国語の表記に広く用いられたが、特に万葉集に多く用いられているのでこの称がある。

五、次の問題を要領よく答えなさい。

1古墳時代の人々の信仰について簡単に説明しなさい。【答案】古墳時代には自然崇拝のほかに、産土神の信仰や雨乞いの祭りも整い、氏の祖先神に対する信仰も進み、神話や伝承を語り伝えた。この祭られた氏の祖先神は奈良時代ごろから「氏神」と呼ばれるようになった。また、当時の人々は巨大な岩石や山、川などを「神の宿るところ」と考え、社を作って祭祀の対象とした。これが現代の神社の起源であると言われている。

2古墳時代の渡来人の役割を説明しなさい。【答案】

日本の古代国家と古代文化の発展に、渡来人の果たした役割は大きい。4世紀末から5世紀に渡来した人々は戦乱を避けるための、百済や楽浪郡などの難民たちであった。このような難民は巨大な前方後円墳の築造や、5世紀中葉に展開された河内平野の開拓の土木・灌漑技術や高度な機織り技術を伝えてきた。かれらは各地に定着して、それぞれに氏族のまとまりを形成していった。

また5世紀末から6世紀中葉、戦乱の過程で渡来したのは百済の人々が主であった。のちの蘇我氏や須恵器生産をはじめ、進んだ諸技術を伝え、各種の部民を編成された人々である。

第三章 大化革新与古代文化的形成

3.1 复习笔记

本章考点:

1日本古代向律令制国家过渡的过程

2日本神话的分类

3古代歌谣完成向短歌形态过渡的标志

4飞鸟文化时代日本最初神社建筑的3大代表模式及其影响

内容索引:

一、大化革新与向律令制国家过渡

二、口头文学与神话的流传

三、原始歌谣的产生

四、古代空间艺术的渊源

五、古代文化中的性崇拜

主要内容:

一、大化革新与向律令制国家过渡

1从古坟文化时代到飞鸟文化时代(1)古坟文化时代中后期,确立了统一的氏族制国家,统一政权的中心地位是世袭制的王权,经济的中心地位是王者和豪族。阶级进一步分化,王者、豪族成为统治者,部民徭役沦为被统治者。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所处的政治经济生活状态的差距越来越大,也加速身份差别的扩大化,实质上是以身份等级来维持奴隶主阶级的政治经济统治地位。(2)古坟文化时代结束,进入飞鸟文化时代(593-710),建立了推古朝(593),将国号倭国或大和国更名为日本国,“大王”这一倭国王者的称号改为“天皇”这一新称号。

2飞鸟文化时代(1)定义

①从广义来说,飞鸟文化时代是以推古朝(592-628)为中心,其后经过大化革新(645)、壬申之乱(672),到奠都平城(710)的时代。

②从美术史来区分,6世纪后半叶至7世纪前半叶为飞鸟时代,从孝德天皇即位开始(645)到奠都平城(710)则为白凤时代。整个时期,通称“飞鸟·白凤文化时代”。(2)社会政治制度概况

飞鸟文化时代的社会政治制度,完善了以皇室为中心的统一政治体制,并逐步由古坟时代中后期维持着的氏族制国家形态,向律令制国家过渡。

3向律令制国家过渡(1)圣德太子改革

①措施

a制定《冠位十二阶》,规定根据个人功绩录用人才,可以晋升,不能世袭,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氏族门阀势力,切割氏族的承传,以强化天皇的权力和决定官位的等差,具有培育宫廷官人——贵族官僚的目的。这为树立律令理念和建立官僚机构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迈出了氏族制向中央集权制过渡的第一步。

b制定《十七条宪法》,吸收当时已传入日本的中国佛典儒籍的含义,以“中和”为基础,调和儒佛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成为构建政治道德和伦理道德的准则,并在某些方面推行。这些为确立君主与豪族、臣民的主从关系,建立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做了思想理论上和组织建设上的准备,进入了建立律令制国家的过渡期。

c派遣隋使、遣唐使,主动地积极吸收中国隋、唐文化和制度。其目的一是学习佛法,二是求索隋唐的法律文,学习中国优秀的中央集权制度,以便进一步实行本国政治体制改革。

②意义

推古朝和圣德太子未能从根本上取消氏族的世袭特权,也未能最终达到确立律令国家政体的目的,但他们学习中国,树立的政治改革理念和采取的相关措施,促进了日本民族自觉的高涨,为其后“大化革新”创造了前提条件。(2)“大化革新”

在农业经济上废除私有地,推行班田制;在政治上废除氏族制,将氏族统辖的大小诸国,置于中央直接控制之下,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天皇直接掌握主要朝臣的任免权,天皇根据自己的意志敕授五位以上的阶位。这是古代政治文化史上的一次大改革,为推动建立律令的法律体系创造了条件。(3)制定律令

①“壬申之乱”“大化革新”引起了革新派与保守势力以及大友皇子和大海人皇子之间为争夺皇位继承权而进行激烈的较量和斗争,于壬申之年(672)爆发了内战,史称“壬申之乱”。最后改革派的大海人皇子获胜。翌年大海人皇子即位,称天武天皇。

②制定律令

天武天皇在“大化革新”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兴隆佛教文化,推进改革事业。后历经《净御原律令》、《大宝律令》、《养老律令》等法典,在制度上确定了律令制的基本政策,为飞鸟文化时代末期、奈良文化时代完成日本律令制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政策作了最后奠基。

制定律令的同时,采取兴隆佛教与崇敬神道并重的政策,一方面继续提倡建寺、写经,一方面参拜伊势神宫,创始祈年祭等,以巩固和提高天皇的地位。

4总结

这一时期将迄今吸收的中国文化,根植在日本本土的政治经济的社会环境和本土的文化风土中,促进了日本古代文化的发展。

二、口头文学与神话的流传

日本奈良文化时代初期问世了第一部文学历史书《古事记》(712)及其后的《日本书纪》(720),上古的神话、传说才开始用文字记录下来。

1神话、传说的文化根源

日本上古的神话、传说这类口头文学,其文化根源可以还原为上古原始神道的“言灵信仰”。其“向佛也向神”,以神为主流,用自己独特的“言灵”来探索宇宙的开辟、神灵的显现、人类的起源、国土的创造等等。

2神话的分类(1)天地创始神话

日本神话的历史主要是从“神代”开始,《古事记》和《日本书纪》都记录了关于天地形成的神话故事。(2)自然生成神话

主要以自然界为对象,以当时的认识来说明自然界的现象,并将其神格化,其中最主要的是自然生成神话。(3)政治文化始源神话

主要叙述与先祖的农耕生活有关的文化现象,与农业起源有关的火神、食物神等的故事,以及政治、宗教文化有关的故事等。(4)风土神话

主要记录在《风土记》中,是以地方素材为中心而传承下来的,其中出云神话和播磨神话最具代表性。

3总结(1)上古大和民族的本土原始神道文化精神滋润着这一时期的口头文学,口头文学又凝练和提升大和民族的本土精神,促成《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等神话、传说和部分歌谣在编纂态度上的某些自觉性。(2)日本的神话、传说本来是部族制社会的口头传诵,显露了先人的生活感情和想象力。后来建立律令制社会,为适应大和朝廷的政治需要,根据其目的意识经过修改、润色和整理才形成文字,纳入体系的结构内,作为大和朝廷承传的神话传说而载入《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等古典文献中,成为上古日本叙事性的最初表现,从而具有散文的要素,开始了文字文学的时代。

三、原始歌谣的产生

1生成历程(1)原始歌谣的最初阶段

日本原始歌谣最初从一种对生活的悲喜的本能感动发声开始,是一种原始情绪和朴素感情的表现。原始歌谣在未形成独立歌谣之前,是与咒语、祝词、神话传说相生的一种复合口头文学形态,同时也是一种诗歌、音乐、舞蹈的混合体。

原始歌谣已有音律,且带动作,形式不定型,句数也无固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歌谣渐次演进由五七音节组成句,出现短歌的最初形态,大量的歌以恋爱为主题。这种纯日本式的七五调里已经涌动着一股原初文学意识潮。(2)“歌垣”

这股文学意识潮的涌动催生了“歌垣”。“歌垣”最初带有原始的宗教性质,即神前游乐的性质。后逐渐向性欲的恋爱性质转移,随后又从单纯的求婚转化为一种明显的风雅行为。(3)原初短歌“歌垣”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发展,形成一种定型的短歌,而且这种原初短歌已使古代歌谣咏颂的主题从神、自然物以及神与自然物的关系,逐渐转向人与神、人与人际关系,努力作为一种带个人感情的表现,具有一定的抒情歌的性质。

7、8世纪飞鸟、奈良时代,原初短歌作为抒情歌的发展,逐渐进入朦胧的文学意识的形态。(4)古代歌谣完成向短歌形态的过渡

古代歌谣完成向短歌形态过渡的标志是:

①超越原始情绪的流露和朴素感情的表现,向个人抒发心情的方向发展,抒情的空间更为广阔,初步确立了抒情歌的性格。同时将歌词独立于舞蹈、说话物语,古代歌谣与原初短歌完全分离。

②从混沌的形式,发展到均整的形式,每句构成的音数定型化,形成原初短歌的七五调。最后形成三种基本形态:旋头歌、短歌、长歌。

③形式与内容相适应,从上代歌谣到原初短歌,创造了许多新的内容,直接表现古代民族的生活内容。古代歌谣开始分为二大类,一类是个人的歌谣,包括恋歌、挽歌、思乡歌、咏物歌等;一类是民族的歌谣,包括战斗歌、酒宴歌、问答歌等。

2结果

古代歌谣最后通过咏歌的内部变革,以短歌形态为主体,完成了日本诗歌的形式——和歌的形态,于奈良文化时代,产生了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和歌总集《万叶集》,开始了抒情诗的时代。

四、古代空间艺术的渊源

1飞鸟时代以前的空间艺术(1)日本最早出现空间艺术,可以远溯原始时代。绳文文化时代主要是竖穴式住宅,出现“切妻式”建筑模式的雏形。(2)弥生文化时代居住建筑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圆形、椭圆形、半圆形、长方形、不整方形等多样形式,而且已有部分建筑贴近或突出地面。还出现了高台式的土仓库。(3)古坟文化时代住宅建筑有了很大进步,虽然一般庶民仍然是以竖穴居住为主,但已开始出现外观比较高级的住宅,而且除了单层以外,还有二层楼阁。

出现“入母屋式”和“寄栋式”两种建筑模式以及后来贵族住屋的“寝殿式”(即宫殿式)的雏形。

2飞鸟文化时代的神社建筑模式

飞鸟文化时代在以太阳神和以山神、树木神为主的自然神作为崇拜对象的原始神道信仰体系下,确定了原始神社建筑艺术性格。(1)神社雏形

最早期出现的神社雏形,是由山峰岩石和海边石矶构成的“神域”。其没有正式神殿,还不是正式的建筑物,但已具有象征性建筑设施的意味。(2)鸟居

过渡到建木鸟居是日本原初的神社建筑起源的重要标示之一。(3)伊势神宫的“神明式”

伊势神宫是最有名的古神社,伊势神宫的神社建筑模式,称作“神明式”。

伊势神宫最完整地展现了古代日本式建筑之美的三个基本因素:简素性、调和性和非对称性的自然性格。伊势神宫突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调和,是最具日本风味的建筑模式,标志日本空间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达到了原始文化之美的极致。伊势神宫被认为是日本古代建筑艺术、古代文化的最高象征。

以伊势神宫为代表,古代的神社形成基本模式:由祭神的正殿,划出圣域的墙垣(或篱笆),作为入口门的鸟居等三个主要部分构成。(4)出云大社的“大社式”

出云大社的神殿全是木造,板墙,芭茅草葺人字形屋顶,非对称性结构,初步展现了神社建筑艺术的自然、清洁、单纯、质素的美。这种建筑样式,称为“大社式”。(5)住吉大社的“住吉式”

住吉大社的外观,一直线排列,单纯明快。其建筑模式,称为“住吉式”。(6)小结

飞鸟文化时代日本最初的神社建筑模式,分为上述的“神明式”、“大社式”、“住吉式”三大类,这是在大陆佛教及其建筑样式传入之前形成,并固定为神社的基本模式。这些日本古神社建筑形态,以保持屋顶直线手法的形式为主,意匠单纯,以及其材料和结构本身的至纯的要素,成为它们共同的基本特征,初步展现了日本古代空间艺术的自然、清洁、单纯、质朴之美。其后日本古代建筑艺术,都继承了古来日本神社建筑所具有的这些特色。

五、古代文化中的性崇拜

1概况(1)日本土著原始神道的一个特征,是对生殖器的崇拜。(2)日本的起源神话是从爱与性开始的。日本古代文学对性的表现非常坦率,也非常认真。(3)日本不存在基于宗教原因的性禁忌。神道对性爱是开放性的,严格禁欲的大陆佛教传入日本后,日本佛教衍生出许多宗派,打破了传统佛教禁欲的戒律,对爱与性采取宽容的态度。

2总结

古代的性崇拜和性解放意识,不仅影响着当时日本人对爱与性的伦理观和文艺创作,而且作为一种文艺思潮,超越历史和时代,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价值取向。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次の漢字に振り仮名を付けなさい。

1①五経博士

②法華経

③百済(南开大学2012)【答案】

①ごきょうはかせ

②ほけきょう

③くだら

2聖徳太子【答案】しょうとくたいし

3歌垣【答案】うたがき

4推古【答案】すいこ

二、穴埋め。

1「和を以て貴しと為す」は、聖徳太子が定めた_____の第一条である。(苏州大学2009)【答案】憲法十七条【解析】604年圣德太子制定了日本最早的成文法《宪法十七条》,其中第一条内容是“以和为贵”。

2聖徳太子が建てた_____は現存する世界最古の木造建築である。(天津外国语学院2009)【答案】法隆寺【解析】圣德太子建造的法隆寺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制建筑物。

3日本への仏教の公伝は6世紀の前半から中ごろにかけてのことであるが、仏教導入をめぐって豪族間に争いがあったとも言われ、これを積極的に受け入れたのは_____であった。今日かろうじてその寺地と本尊像の一部とを残す飛鳥寺はこの豪族の手によってその建立が着手されたものであり、日本最初の本格的な寺院となった。(天津外国语学院2014)【答案】蘇我馬子【解析】苏我马子积极接受佛教,致力于佛教的昌盛。由其兴建的飞鸟寺是日本第一座颇具规模的正式佛寺。

47世紀前半に蘇我氏と王族により広められた仏教中心の文化を_____という。【答案】飛鳥文化【解析】飞鸟文化是日本6世纪中期至7世纪前半期以推古朝时期为中心的文化,介于古坟文化和白凤文化之间,遗有以法隆寺等为代表的丰富的佛教文化。

5崇峻天皇暗殺の後に即位した、最初の女帝は_____である。【答案】推古天皇【解析】推古天皇是日本第一个女天皇。

三、次の答えから正しいものを選び、記号で答えなさい。

1日本で初めての年号はどれか。(四川大学2009)

A.大化

B.大宝

C.養老【答案】A【解析】日本的第一个年号是“大化”。

2小野妹子が遣隋使として隋に派遣された時間は_____である。

A.600年

B.603年

C.604年

D.607年【答案】D【解析】607年,小野妹子作为遣隋使出使隋朝。

3大陸文化受容についての文のうち、誤っているものを一つ選びなさい。

A.5世紀に朝鮮半島から多くの渡来人が新しい技術・文化を伝えた。

B.渡来人の一部は、鞍作部として編成されて文書事務や外交を担った。

C.仏教が百済から正式にもたらされたのは6世紀半ばのことである。

D.仏教受容派の蘇我氏と、反対派の物部氏・中臣氏とが対立した。【答案】B【解析】渡来人中担任文书和外交等事务的是“史部”,不是“鞍作部”。

四、下記の用語を簡潔に説明せよ。

1大化の改新(国际关系学院2012)【答案】大化の改新は飛鳥時代の646年に発布された『改新の詔』に基づき、舒明天皇、中大兄皇子と中臣鎌足が中心となる政治的改革である。『改新の詔』の内容として、行政組織と交通、軍事制度の中央集権化、公地公民制を受けての戸籍作成と、それに基づく国民への班田分配、新税制の施行を載せている。それまでの体制を根底から覆す改革であった。

2冠位十二階【答案】冠位十二階は603年に聖徳太子により制定された才能や功績に応じて位階を与える制度である。聖徳太子はこの制度によって、豪族の支配する世の中から公の官僚が政治を行う国にしようとした。天皇の中央集権を図るのは最終的な目的である。

3鳥居【答案】鳥居は参道入口に立てて神域を示す一種の門である。

五、次の問題を要領よく答えなさい。

1日本の大化の改新と中国隋唐文化の吸収について述べよ。(北京科技大学2012)【答案】7世紀の日本は遣隋使・遣唐使の発遣或いは朝鮮半島との交流によって大陸先進文化を知り、そして一種の憧れを持つようになった。645年に、中大兄皇子・中臣鎌足らが蘇我氏を打倒して始めた古代政治史上の一大改革である大化の改新はほかもなく、唐王朝の中央集権制度を建設しようとするものである。646年、公地公民制、地方行政組織の確立、戸籍・計帳の作成と班田収授法の施行、租・庸・調の統一的税制の実施を中心とした改新の詔を発布し、氏姓制度による皇族・豪族の支配を否定して、中央集権的支配の実現へと向かった。

2聖徳太子の主な事績について述べなさい。(天津外国语学院2009)【答案】

聖徳太子の主な事績は以下の五つの面にまとめられる。

①冠位の制定

603年に冠位十二階を制定した。才能や功績に応じて役人個人に対して与えられるもので、次第に昇進することもできた。役人の朝廷内における地位をはっきりさせることができた。

②憲法十七条

604年に憲法十七条を制定し、豪族たちに国家の役人として政務にあたる上での心構えを説くとともに、仏教を敬うこと、天皇に服従することを強調した。豪族を官僚として組織し、国家の形を整えようとした。

③遣隋使の派遣

遣隋使を派遣し隋と国交を開くと共に、留学生や学問僧を派遣した。彼らの学んだ知識が、のちの大化の改新に大きな役割を果たすことになった。

④国史の編纂『天皇記』『国記』などの歴史書を編纂した。

⑤斑鳩宮の建造

601年斑鳩宮は太子個人の宮として斑鳩に造営された。

3飛鳥文化の特色について説明しなさい。【答案】飛鳥時代には、仏教が盛んになり、大阪に四天王寺、奈良に法隆寺や飛鳥寺などの大きな寺院が造られた。この時代の仏教を中心とする文化を飛鳥文化と呼ばれている。飛鳥文化は日本の仏教文化の最初の興隆期と言える。飛鳥文化は朝鮮の百済や高句麗を通じて伝えられた中国大陸の南北朝の文化の影響を受け、さらに間接的に東ローマ、ギリシア、ササン朝ペルシアなどの文化の影響を受けている国際性豊かな文化でもある。

第四章 中日文化交流的兴盛

4.1 复习笔记

本章考点:

1日本遣隋•唐使概况及影响

2飞鸟·奈良文化时代,日本吸收中国文化较之前时代的特点

3这一时期日本佛教传播概况

4这一时期日本佛教美术的发展概况

5鉴真东渡的事迹及历史功绩

6儒学思想的早期传播过程及影响

7这一时期中国艺能的传入概况

87、8世纪日本文化发展史和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基本走向

内容索引:

一、遣隋·唐使与吸收中国文化

二、佛教与佛教美术的兴盛

三、鉴真东渡与传入戒律

四、儒学思想的早期传播

五、中国艺能的传入

主要内容:

一、遣隋•唐使与吸收中国文化

1概况(1)遣隋使

推古天皇即位、圣德太子摄政后,由于日本国内政治文化革新的需要,积极派遣隋使,学习中国先进的政治文化。从此,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由间接通过百济、新罗、高句丽等朝鲜半岛诸国传入,改为由中国直接传入。

推古朝先后共派出4次遣隋使以及学问僧、留学生赴隋学习,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二次(607年)和第三次(608年)。这一时期日本吸收中国文化,不仅吸收佛教文化,还趋向更多层面,学习的文化领域更为广泛,取得很大成效。(2)遣唐使

618年唐朝建立后,日本确立了直接引进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政策,国家已成为引进中国制度和文化的主体。日本先后派出15次遣唐使、学问僧、留学生赴唐学习。

894年学问家菅原道真被任命为遣唐大使,此时正值唐文化盛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