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照护大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03 18:57:04

点击下载

作者:李军果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婴幼儿照护大全

婴幼儿照护大全试读:

内容提要

给婴幼儿以科学、合理、全面的喂养,对婴幼儿生长发育十分重要,是孩子将来顺利成长为一个身体强健、聪明智慧的有用之才的基础。本书根据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特点,以成长时间为顺序,提供操作简便、目的明确的照护指导,包括新生儿的照护、婴儿期宝宝的照护、幼儿期宝宝的照护、婴幼儿保健。内容科学实用,文字通俗易懂,操作性强。

本书适合初为人父、初为人母的新手爸妈阅读,同时,作为医学科普图书,也可为相关专业人员参考与使用。版权页书名:婴幼儿照护大全作者:李军果主编CIP号:第090752号ISBN:978-7-122-32099-5责任编辑:张 蕾出版发行: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100011)购书咨询:010-64518888售后服务:010-64518899网址:http://www.cip.com.cn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编写人员名单

主 编 李军果

编 者 (按姓氏笔画排列)

    于 涛 王丽娟 成育芳 齐丽娜 孙丽娜

    李 丹 李 东 李军果 李春娜 李美惠

    张 彤 张 舫 张耀元 赵 慧 赵晓丹

    夏 欣 陶红梅前 言

对于为人父母者来说,孩子是人生最好的礼物,孩子的一举一动时刻牵动着父母的心。孩子是家庭中最特殊的成员,新手爸妈最担心的就是由于护理不当而导致孩子生病。婴幼儿抵抗力差,各方面发育不成熟,若照护不周,很容易生病。当父母掌握了必要的育儿知识后,才能扮演好父母的角色。为了帮助父母更好地学习育儿知识,照护好孩子,我们组织编写了本书,希望在婴儿照护以及养育领域为父母提供科学指导。

本书以科学性、实用性为原则,介绍了婴幼儿照护及预防保健知识,并加入了婴幼儿早教与互动交流等内容。通过阅读本书,父母能够了解孩子各发育阶段的身体状况、常规照护方法、特殊照护方法、适龄启智游戏等内容,利用育儿知识,使孩子从中获益,天天进步。

利用育儿知识照护好孩子,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是父母最大的欣慰,也是我们编写本书的初衷。本书的全体编者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参与编写,但由于水平有限,虽然经过多次修改,书中仍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8年6月第一章 新生儿的照护第一节 新生儿照护基础一、新生儿的基本概念

从出生算起,生长到第28天的宝宝称为新生儿,俗称“月月娃”,是指满月以前的宝宝。从妊娠期算起,胎龄满37周、出生体重在2500g以上的新生儿均属正常。胎龄不足37周出生的宝宝,一般称为早产儿,也叫未成熟儿。胎龄满37周,体重不足2500g的宝宝,称为足月小样儿,也叫低体重儿。新生儿的正常指标如下。(1)体重为2500~4000g。(2)身长为47~53cm;头围为33~34cm。(3)坐高(颅顶至臀底)约33cm。(4)呼吸每分钟40次;心率每分钟120~140次。二、新生儿的生理特征与表现(一)呼吸系统(1)上呼吸道 鼻和鼻咽腔相对短小,鼻道狭窄,鼻黏膜柔软,富有血管及淋巴管,轻度鼻炎即可发生鼻塞,使吸吮和呼吸发生困难。新生儿鼻窦未发育,因此不患鼻窦炎。耳咽管宽,直且短,呈水平位,其鼻腔开口处低,易患中耳炎(患感冒时易并发中耳炎)。轻微炎症可导致喉肿胀,而发生呼吸紊乱。新生儿声带短,因此声音特别高。(2)下呼吸道 气管长约4cm,口径狭窄,右支气管较直,似气管的延续,因此异物多落于右支气管内。支气管口径狭窄,支气管壁弹力纤维发育不成熟,容易闭合而发生肺不张。肺不张减少了换气,但仍有血流通过,血液未经气体交换,又回到血循环,造成肺内短路,容易发生缺氧。在正压呼吸时,肺泡张开效果较好。气管内黏膜柔软,富于血管及淋巴管,易发生炎症,且炎症过程进展较快。新生儿肺泡数量较成人少,而且易被黏液堵塞,因此,易发生肺不张、肺气肿和肺后下部坠积性淤血。(3)新生儿肋间肌薄弱,呼吸主要依靠膈肌的升降。若胸廓软弱随吸气而凹陷,则通气效能低,这种情况在未成熟儿可引起窒息。(4)新生儿日龄越小,呼吸越浅表,每次呼吸的绝对量小,但代谢旺盛对氧的需要量大,因此以呼吸的频数来代偿呼吸浅表性。日龄越小,呼吸次数越多,每分钟平均40~44次。啼哭后,平均增加4次/分,5分钟后恢复正常;哺乳后,平均增加6次/分,10分钟后恢复常态;洗澡后,平均增加5次/分,5分钟后恢复常态。(5)由于呼吸中枢功能发育不全,呼吸运动的调节功能极不完善,因此呼吸节律不齐,呼气与吸气不均匀,深浅呼吸相交替,甚至呼吸暂停(呼吸暂停20秒以内,不伴发绀及心率减慢,可自然恢复)。(6)新生儿对低氧的耐受性较强,窒息10分钟以上仍能复生。窒息时,能在肺泡以外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即在细支气管、支气管及胃中,甚至皮肤亦能吸收少量氧,因此窒息的新生儿应予以高氧环境治疗。(二)循环系统

胎儿娩出后血液循环发生下列的巨大变化。(1)脐带结扎,胎盘-脐带血循环终止。(2)随着呼吸的建立和肺膨胀,肺血管阻力降低,肺血流增加。(3)从肺静脉回流到左心房的血量显著增加,压力增高,使卵圆孔功能关闭。(4)因为氧分压增高,动脉导管收缩,出现功能性关闭,完成胎儿循环的转变。新生儿心率波动大,100~150次/分,平均120~140次/分;血压平均为70/50mmHg。(三)消化系统

足月儿吞咽功能已经完善,但是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胃呈水平型,幽门括约肌较发达,易发生溢乳和呕吐。新生儿消化道面积相对较大,有利于吸收。消化道已经能分泌大部分的消化酶,淀粉酶需至出生后4个月才能逐渐分泌。生后10~12小时开始排胎粪。2~3天排完。胎粪由胎儿肠道分泌物、胆汁及咽下的羊水等组成,呈墨绿色。如果超过24小时还未见胎粪排出,应当检查是否为肛门闭锁及其他消化道畸形。(四)泌尿系统

新生儿通常出生后24小时内排尿,如果生后48小时无尿,需检查原因。新生儿肾小球滤过率低,浓缩功能较差,因此,排出同样量的溶质需比成人多2~3倍的水分;肾的稀释功能尚可,而排磷功能差,因此易导致低钙血症。(五)神经系统

新生儿脑重300~400g,占体重10%~20%(成人仅2%)。脊髓末端在第3、第4腰椎下缘,因此腰椎穿刺应在第4、第5腰椎间隙进针。足月儿出生时已具备一些原始反射,如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应、拥抱反射,新生儿存在神经系统疾病时这些反射可能消失。正常情况下,生后数月这些反射亦自然消失。早产儿神经系统成熟度与胎龄有密切关系,胎龄越小,以上原始反射很难引出或反射不完整。在新生儿期,一些病理性神经反射,如克尼格征、巴宾斯基征均可呈阳性反应,而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则不稳定,偶可出现踝阵挛。(六)免疫系统

胎儿可以从母体通过胎盘得到免疫球蛋白IgG,因此,新生儿对一些传染病如麻疹有免疫力而不易感染;而免疫球蛋白IgA和IgM则无法通过胎盘传给新生儿,因此,新生儿易感染呼吸道、消化道疾病。新生儿网状内皮系统和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弱,血清补体水平比成人低,白细胞对真菌的杀灭能力也较低,这是新生儿易患感染的另一个原因。初乳中含有较高免疫球蛋白IgA,应当提倡母乳喂养,提高新生儿的抵抗力。(七)体温调节

新生儿出生以前生活在母亲的子宫内,周围都是羊水,温度恒定,胎儿的体温略高于母亲的体温,为37.6~37.8℃。出生之后发生很大的变化,首先是环境温度明显下降,而且波动较大,新生儿必须依靠神经系统调节产热和散热系统,保持体温恒定,这样才能够维持全身的代谢、各器官的功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健康成长。新生儿体温调节的特点是产热能力低、散热多,体温调节的能力较差。

新生儿的体重较小,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按照千克体表面积来说,新生儿的体表面积是成人的3倍。因此,散热明显地高于成人。成年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常会不自觉地缩成一团,这样具有减少体表面积以减少散热的作用,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肌肉较薄弱,这种能力较差,在遇到寒冷时少了一种减少散热的方法。此外,新生儿皮下脂肪较薄,并且越是出生体重低的早产儿,皮下脂肪越薄。皮下脂肪传热的能力最低,有很好地防止热量丢失的作用,新生儿皮下脂肪越薄,防止热量丢失的能力也就越差。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出汗的能力较弱,过分保暖会引起体温升高,甚至出现40℃的高热,过分受冷又会引起体温下降。

因此,要尽力使环境温度适合新生儿,不太热也不太冷,维持在最合适的温度,在这个温度宝宝最舒服,代谢率最低,耗氧量也最低,我们称之为中性温度。通常来说,刚出生时要求温度较高,随着日龄的增长温度可随之降低,出生体重越低,要求的温度也越高。三、新生儿的行为能力(一)视觉能力

新生儿对类似人脸图形的兴趣超过别的复杂图形。要使新生儿看清物体,则应把物体放在距眼20cm左右处。

新生儿觉醒时,持一只红球距宝宝的脸约20cm处轻轻晃动。在宝宝看到后,慢慢移动红球,宝宝的眼睛能追随红球移动。

给宝宝看妈妈的脸时,可以说话或不说话。宝宝注视妈妈后,妈妈慢慢移动头,宝宝会不同程度地转动眼睛和头部,追随妈妈的脸移动。90%以上的新生儿都有这种能力。新生儿的眼睛会追随移动东西,是大脑功能正常的表现。(二)听觉能力

新生儿对声音具有定向力。用一只装有豆粒的小塑料盒,在婴儿看不到的耳朵旁边轻轻地摇动,发出柔和的咯咯的声音,新生儿会警觉起来,眼睛转向小盒的方向,用眼睛寻找声源。在另一侧耳边摇动小盒,会转向另一侧。宝宝不爱听尖锐、过强的音响,当听到噪声时,头会向相反方向转动,或是以哭闹表示拒绝噪声干扰。(三)嗅觉和触觉

在出生第5天时,宝宝能够区别自己的母亲和别的母亲奶汁的气味。新生儿触觉很敏感,有的宝宝哭闹时,只要用手放在宝宝腹部就可以让他安静下来。(四)和成年人交往的能力

新生儿与父母或看护人交往的主要方式是哭。正常新生儿的哭有很多原因,如饥饿、口渴、尿布湿了等,还有在睡前或刚醒时,不明原因的哭闹,一般在哭后会安静入睡或进入觉醒状态。新妈妈经过2~3周的摸索,就能够理解宝宝哭的原因,给予适当处理。新生儿还会用表情,如微笑或皱眉等,表达意愿。过去人们一般认为,在和新生儿交往中父母起主导作用,实际上是新生儿在支配父母的行为。(五)运动能力

胎儿在子宫内就有运动,即胎动。新生儿具有一定活动能力,会将手放到嘴边,甚至伸进口内吸吮。四肢会做伸屈运动,在和宝宝说话时,宝宝会随音节有节奏地运动,表现为转头、手上举、伸腿类似舞蹈动作,还会对谈话者皱眉、凝视、微笑。这些运动的节律很协调,宝宝会试图用手去碰母亲说话的嘴,这是宝宝在用运动方式与成年人交流。新生儿还有反射性活动,扶起直立时会交替向前迈步,扶坐起时头部能够竖立1~2秒以上,俯卧位时有爬的动作,嘴唇有觅食的活动,手有抓握动作,还有抓住成年人的两个手指使自己悬空的能力。(六)模仿能力

新生儿在安静的觉醒状态,不但会注视妈妈的脸,还有模仿妈妈表情的奇妙能力。当与宝宝对视时,妈妈慢慢地伸出舌头,每20秒一次,重复6~8次。如果宝宝在注视着妈妈,一般会模仿,把小舌头伸到嘴边甚至口外。宝宝还会模仿别的脸部动作或表情,如张嘴、哭、生气等。当然,不做模仿动作的新生儿也属正常,只是宝宝不喜欢这种游戏而已。(七)生理反射能力

刚刚出生的新生儿,具有一些先天性反射功能,既是宝宝成长以后形成条件反射的重要基础,又可以作为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的检查标准(表1-1)。表1-1 新生儿生理反射四、新生儿的睡眠特点

宝宝的大脑皮质兴奋性低,外界的声音、光线刺激,对宝宝来说都属于过强、持续和重复的刺激,会使宝宝非常容易疲劳,致使皮质兴奋性更加低下而进入睡眠状态,如图1-1所示。图1-1 宝宝进入睡眠状态

在产褥期,宝宝除了饿要吃奶才醒来,哭闹一会儿之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睡眠状态。以后随着大脑皮质的发育,睡眠时间逐渐缩短。

睡眠可以使宝宝的大脑皮质得到休息,从而恢复功能,对宝宝的健康非常必要。一般婴儿一昼夜的睡眠时间为20小时。

按照宝宝觉醒和睡眠的不同程度,可以分为6种意识状态:2种睡眠状态——安静睡眠(深睡)和活动睡眠(浅睡);3种觉醒状态——安静觉醒、活动觉醒和哭闹;1种介于睡眠和醒之间的过渡形式,即瞌睡状态。

1. 安静睡眠状态

宝宝的面部肌肉放松,双眼闭合。全身除了偶尔的惊跳和极轻微的嘴唇动作以外,没有其他活动,呼吸很均匀,处于完全休息状态。

2. 活动睡眠状态

眼睛一般闭合,偶然短暂地睁一下,眼睑有时会颤动,经常可见到眼球在眼睑下快速运动。呼吸不规则,比安静睡眠时稍快。手臂、腿和整个身体偶尔有一些活动。脸上常会出现可笑的表情,如做怪相、微笑和皱眉,有时会出现吸吮动作或咀嚼运动。在觉醒前,婴儿一般处在这种活动睡眠状态中。

以上两种睡眠状态,大约各占宝宝睡眠时间的一半。

3. 瞌睡状态

一般发生于在刚睡醒后或入睡前,眼睛半睁半闭,眼睑出现闪动,眼睛闭合前眼球可能向上滚动;目光变呆滞,反应迟钝;有时微笑、皱眉或噘起嘴唇;常伴有轻度惊跳。当宝宝处于这种睡眠状态时,要尽可能保证宝宝安静地睡觉。千万不要因为宝宝的一些小动作、小表情,误以为“宝宝醒了”或“需要喂奶了”而打扰宝宝的睡眠。

新生儿期宝宝睡眠时间较长,一昼夜需要睡20小时。这个时期因为宝宝大脑神经发育不健全,各种调节中枢自控能力差,睡眠中容易出现一些无意识的动作和表情;也会有吮乳动作、口唇抖动、拥抱反射、不自主微笑、突然哭一声或一阵,而后再平静入睡等。这些都不是病态,属正常生理性反应。遇到以上情况不要惊慌、紧张。如果宝宝哭闹不止、多汗、四肢抽动、口唇发绀、表情痛苦、发热或体温不升、哭声低弱等,则可能是病态,要及时找医生就诊,查找原因,及时处理。五、新生儿的皮肤特点

刚出生的宝宝皮肤外观不尽相同,这与宝宝出生时的孕周有关。早产儿的皮肤较薄,看上去透明,可能还覆盖着一层细软的绒毛——胎毛。他们身上可能还有一层胎脂,是一种白色的奶酪状物质,可以保护羊水中宝宝的敏感皮肤。宝宝出生的孕周越接近足月,宝宝身上的胎毛和胎脂就越少,但通常出生后几天内会有脱皮的现象。30%~40%的宝宝出生时会有粟粒疹,使宝宝的脸上看上去像长了小粉刺一样的白色或黄色小点点。粟粒疹一般在3~4周内会自行消失,不需要特别治疗。如果宝宝身上有小脓包,破了以后皮肤上有深棕色的印记,可能是黑色素沉着脓疱疹。这也无需治疗,宝宝3~4个月大时皮肤上的印记就会消失。

大多数宝宝身上都会有胎记。胎记形状、大小、颜色各异,可能出现在宝宝身上的任何部位。有些类型的胎记可能在宝宝出生后几天或几周才出现。大部分胎记是无害的,会在几年内自行消失,也有的会跟随宝宝终生。六、新生儿居住环境

从医院回到家,宝宝就要生活在成年人早已习惯了的环境中。平时,成年人感觉不到异常的家庭环境,对于宝宝来说,可能会不适宜。所以,家庭居住环境要注意下面几点。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能力不够成熟,必须借助室温和衣物来保暖。应保持室内温度夏季23~25℃、冬季20℃以上,相对湿度在50%~60%最为适宜,等到宝宝逐渐长大,新陈代谢能力增加,体温调节能力越来越强之后,再和成年人一样适应季节性室温变化。

新生儿在室内,要比成人多穿一件衣服;2~3个月大时,可以和成人穿一样多;4~5个月的宝宝,在寒冬或酷暑时,最好要少去室外,因为宝宝还没有这么强的调节温度能力。

要了解宝宝体温是否适宜,通常可以摸宝宝露出的部位,如面额、小手,以不凉而无汗为合适。如果四肢发凉,说明温度不够,要想办法加热水袋保暖,热水袋温度在50℃左右,要把热水袋放在宝宝棉被下,不要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引起烫伤。

一般来说,育儿房间就是宝宝的生活环境,要特别注意。(一)忌嘈杂

宝宝的健康成长,需要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嘈杂的环境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极为有害。按照国际标准,一般居处白天的噪声不能超过45分贝,夜间不能超过35分贝。50分贝以上的噪声会缩短健康者熟睡时间,80分贝以上噪声会损伤听力,120分贝以上噪声容易使人精神错乱。噪声对婴儿影响更大,由于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健全,长期受到噪声刺激,会使脑细胞受到损害,导致大脑发育不良,使智能、语言、识别、判断和反应能力的发育受到阻碍。噪声影响宝宝的睡眠,造成生长激素和其他有助生长的内分泌激素分泌减少,影响宝宝的正常发育,个子长不高;噪声会使宝宝食欲减退,消化功能降低,出现营养不良;噪声刺激交感神经,使之紧张并损害听力,形成“噪声性耳聋”。所以,育儿房间最好远离马路;家人也不要在室内高声喧哗吵闹,不要在家里跳舞、打牌,收音机和电视机音量不宜太大,开关门窗动作要轻,不要买高音量的电动玩具和质量低劣、未经正规校音的乐器给宝宝玩,也不要抱宝宝去路边、剧院等人多嘈杂的地方玩。

宝宝既不能在嘈杂环境中生活,也不能在完全无声的环境中,否则同样不利生长。适量的环境刺激有利于提高新生儿的视觉、触觉和听觉的灵敏性,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生理反射,促进智力发育,从而使大脑更为发达。(二)宜多彩

房间里可以张贴一些色彩绚丽的图画,悬挂各种颜色鲜艳的气球、彩带,伴以柔和、轻快的抒情音乐(音量不宜过大),和一些带响的玩具,积极创造丰富多彩的视、听、触觉环境,使宝宝健康成长。(三)保恒温

宝宝出生前,在子宫中被温暖的羊水包围,过着“四季如春”的舒适安宁的生活。初到人世间,首先会感到寒冷。宝宝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全,体温调节能力差,过冷或是过热都不宜。育儿房间要保持温度恒定,才能够保证体温稳定。育儿房间温度夏季以23~25℃,冬季要达到20℃以上,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四)忌夜灯

父母为了夜里方便照顾婴儿,喜欢在卧室通宵开着长明灯,这样做对宝宝健康成长非常不利。昼夜不分地经常处在明亮环境中的新生儿,往往会出现睡眠和喂养方面的问题。新生儿体内自发的内源性昼夜变化节律会受光照、噪声等外界因素影响,对宝宝来说,昼夜有别,有利于生长发育。第二节 新生儿常规照护一、正常新生儿身体评估(一)外观

新生儿头大,躯干长,身长在47cm以上,头部与全身的比例为1∶4;胸部多呈圆柱形;腹部呈桶状;四肢短,常呈屈曲状。通常新生儿出生后的姿势反映了胎内的位置。(二)皮肤

皮肤评估见表1-2。表1-2 皮肤评估(三)头面部

头面部评估见表1-3。表1-3 头面部评估(四)颈部

新生儿颈部甚短,颈部皱褶深而潮湿,容易糜烂;有时可见到胸锁乳突肌血肿,可导致斜颈。(五)胸部

新生儿胸部多呈圆柱形,剑突尖有时上翘,在肋软骨交界处可触及串珠。新生儿呈膈肌型呼吸,有时为潮式呼吸,生后4~7天常有乳腺增大,如蚕豆或是核桃大小,或见黑色乳晕区及泌乳,2~3周可消退,系母体内分泌所致,切不可挤压,并注意预防感染。(六)腹部

新生儿腹部多稍隆起,早产儿因腹壁甚薄,可见到肠型;肝软,在锁骨中线肋缘下2cm,脾有时可触及。出生后脐带经无菌结扎之后,一般1~7天脱落,有时可见到脐疝。(七)生殖器

出生后阴囊或阴阜常有轻重不等的水肿,数日后消退。睾丸多已下降,也有在腹股沟中,或是异位于会阴、股内侧筋膜或耻骨上筋膜等处,有时可见一侧或双侧鞘膜积液,常于生后2个月内吸收。一些女婴在生后5~7天可出现灰白色黏液分泌物从阴道流出,可持续两周,有时为血性,俗称“假月经”,系分娩后母体雌激素对其影响中断所致;生殖器色泽增深,多与先天性肾上腺增生有关。(八)肛门

有时可见肛门闭锁,应仔细观察胎粪排出情况,在必要时做肛门指诊检查。(九)脊柱和四肢

检查有无脊柱裂。四肢姿势与胎位有关,一些异常日后可逐渐恢复,如足上翻、足底内翻等。二、新生儿沐浴(一)新生儿沐浴要求

刚出生的宝宝全身皮肤覆盖一层薄薄的黄白色胎脂,对皮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没有必要擦掉。待出生24小时后,体温慢慢稳定,皮肤干燥后就可进行沐浴了。

全身洗浴最好每天1次,不仅可以去除污垢,还可以清除皮肤上的细菌,防止皮肤感染。

皮肤皱褶多的地方易受损,比如颈部、腋窝、肘内侧弯曲处、大腿内侧、阴囊内侧、肛门周围等处皮肤之间接触密切,局部散热不良,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出汗较多,再加上活动时皮肤互相摩擦,非常容易造成皮肤损伤。所以,在给宝宝做皮肤清洁时,应当重点清洗皱褶处,为了保持皱褶部位的干燥,可以用小纱布或专用扑粉海绵在皮折处擦抹少许爽身粉,目的是吸收汗液,干燥皮肤。

在清洁面部时,要用小块的湿毛巾轻轻擦洗,最好不用水直接洗,以免水流入宝宝的眼睛、耳朵和口中。引起眼结膜炎和外耳道炎。或是吞入口腔,损伤消化道。

有的宝宝头垢比较多,用温水很难清洗干净,需要使用专用的宝宝润肤油。用法是在宝宝洗头前将润肤油涂抹到有头垢的部位,反复按摩使头垢软化,再用温水清洗就可以了。

每次大便之后要用温水清洗臀部,清洗擦干后,夏季可用一些爽身粉。冬季涂抹一些宝宝专用护臀膏,防止臀部皮肤受到尿液及粪便的刺激。

平时洗浴或穿脱衣服的时候一定要检查全身皮肤,特别是背部、臀部、皮肤皱褶部位等,如发现红肿、皮疹、局部发炎等异常应当尽快到医院就诊。

新生儿皮肤娇嫩,一定要使用对皮肤无刺激的洁肤用品。在使用前可以将浴皂或浴液先涂擦在洗澡者的手或上臂,如无不适感,再涂到新生儿的皮肤上。目前市场上销售许多不同种类的婴幼儿洁肤和护肤用品,应仔细慎重挑选。(二)新生儿沐浴技巧

为新生儿洗澡前,要将居室温度调节到24~28℃,准备好洗浴用品,包括澡盆、毛巾、婴儿洗发水、润肤露等,还要事先准备好换洗的衣物,将水温调至38~40℃,妈妈可用肘部试一下水温,只要稍高于人体温度即可。也可以购买一个水温计,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在洗澡前,妈妈要亲切地注视宝宝的眼睛,告诉他:“要洗澡了,很舒服哦!”然后给宝宝脱去衣服,裹上浴巾。采用夹抱法,将宝宝的身体轻轻夹住,一手托住宝宝的头颈部,并用拇指、中指从宝宝耳后向前压住耳郭,盖住耳孔,以防止洗澡水流入耳内。先擦洗宝宝的面部,最好用专用小毛巾或消毒棉球沾湿,从眼角内侧向外轻拭双眼,然后擦洗嘴、鼻、脸及耳后。接着用水将宝宝的头发打湿,以少许洗发水洗头部,然后用清水洗干净,揩干头部。头和面部就洗好了。

如果宝宝的脐带还未脱落,不宜将宝宝直接放入浴盆中浸洗,此时要用毛巾蘸水,擦洗腋部及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注意不要将脐部弄湿。如果不小心弄湿了脐部,也不必担心,用消毒棉签蘸酒精擦拭即可。

如果宝宝的脐带已脱落,就可以将宝宝放入浴盆内,以一手扶住头颈部,另一只手顺序洗宝宝的颈部、上肢、前胸、腹部,再洗后背、下肢、外阴、臀部等处,尤其要注意皮肤皱褶处。

全部清洗完毕之后,将宝宝用大毛巾包好,轻轻沾干水珠,注意保暖,在颈部、腋窝和大腿根部等皮肤皱褶处可涂上润肤液,天热时,可以扑婴儿爽身粉。

为宝宝洗澡不仅可以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细菌侵入,更重要的是可通过水对皮肤的刺激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机体抵抗力。还可以通过水浴过程,使宝宝全身皮肤触觉、温度感觉等感知觉能力得以训练,有利于宝宝心理、行为的健康发展。

温馨提示:新生宝宝洗澡的时间通常在3~5分钟之间,时间不宜过长,因为宝宝容易疲倦。另外,如果时间久了,宝宝也易受凉。(三)新生儿沐浴步骤与护理

新生儿皮肤薄而嫩,皮脂腺分泌旺盛,如果不经常清洗,皮肤分泌物等就会堆积在皮肤表面,造成皮肤毛孔堵塞,继发感染。严重者还可能出现败血症,导致死亡。

1. 洗浴前的准备(1)调节室温至24~28℃。(2)洗浴前应当观察新生儿的一般状态,若有感冒、呕吐、腹泻时,应当先测试体温。如果腋下体温高于37.5℃时,最好不要洗澡。(3)洗浴人员的准备:剪短指甲,洗净双手,戴上洗净的围裙。(4)物品的准备:大浴盆、洗脸盆、宝宝沐浴剂、宝宝浴巾、小毛巾、水温计、宝宝润肤油、脐带处理用具(包括酒精、棉棒)等。(5)热水的调试,浴盆内的热水温度应当控制在38~40℃,如图1-2所示。图1-2 控制浴盆内的热水温度(6)洗浴时间不要过长,以3~5分钟为宜。

2. 洗浴步骤(1)脱掉衣服,用毛巾裹住宝宝。(2)用双手托住宝宝,用肘部试水温,感觉合适后用小毛巾仔细擦洗眼、鼻、面部和耳朵,不必使用浴液,如图1-3所示。图1-3 擦洗眼、鼻、面部和耳朵(3)淋湿头发,涂抹宝宝洗发水,用手掌轻轻擦洗。要注意清洗头皮,用温水洗净洗发水,用拧干的毛巾将头发擦干,如图1-4所示。图1-4 擦干头发(4)打开包裹在宝宝身上的毛巾,轻轻从脚开始将宝宝放入水中。按颈部、胸部、腋下、上腹、手等顺序涂抹浴液,用毛巾盖好胸部。(5)继续清洗腹部,再洗大腿根部,最后洗脚。这里需提醒的是,如果脐带未脱落应当注意不要弄湿。(6)翻过身来洗背部及臀部。(7)最后用已备好的温度适宜的清水冲洗全身。

3. 洗浴后的护理(1)将新生儿用毛巾包裹,擦干水分。(2)将爽身粉涂抹在颈部、腋下、大腿根部等皱褶处,容易发生摩擦的部位。(3)脐部护理。先用棉棒蘸上消毒用酒精擦洗脐带的根部,再擦脐带周围部分,然后用干棉棒重复擦拭脐带的根部和周围部分,擦干为止。(4)换好尿布并给宝宝穿衣。(5)如果发现耳、鼻部有分泌物时,可以用浸上油的棉棒轻轻擦洗耳鼻部。(6)洗浴完毕之后,可以让宝宝饮用温开水,补充水分。(四)哪些情况下不宜给新生儿沐浴

由于新生儿抵抗力低,当患某些疾病时,则不宜洗澡。(1)存在发热、咳嗽、流涕、腹泻等不适时,最好别给新生儿洗澡。如果病情较轻、精神状况及食欲均良好,也可以适时地洗一次澡,但动作一定要轻快,以防受凉而加重病情。(2)存在皮肤烫伤、水疱破溃、皮肤脓疱疮及全身湿疹等皮肤损害时,应当避免洗澡。(3)存在肺炎、缺氧、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严重疾病时,更应当避免洗澡,以防洗澡过程中发生缺氧等而导致生命危险。

如新生儿因病暂不宜洗澡,为了让新生儿身体干净舒适,可以用柔软的温湿毛巾或海绵擦身。但因新生儿患病期间需要休息,所以擦浴时动作一定要轻,从上到下、从前到后擦干净。如某处皮肤较脏,不易擦干净,可以蘸新生儿专用肥皂水或新生儿润肤油擦净皮肤,而后用温湿毛巾把肥皂水或是新生儿油润肤擦干净,以防皮肤受到刺激而发红、糜烂。

总之,擦浴时动作要轻柔,不可用劲,防止将新生儿细嫩的皮肤擦破而导致感染。三、新生儿五官护理(一)眼部护理

1. 新生儿眼部基本护理

胎儿在娩出的过程中,要经过母亲的产道。而母体的产道中存在着一些细菌,新生儿在娩出过程中,眼睛可能会被细菌污染,引起眼角炎症。因此,宝宝出生后,要注意眼睛周围皮肤的清洁,可以用药棉浸生理盐水,每天替宝宝拭洗眼角1次,由里向外,切记不要用手拭抹。如果发现眼屎多或是眼睛发红,待洗净后可用氯霉素眼药水滴治,每天3~4次,每次1滴。

宝宝要有专用的毛巾,在每次洗脸时,先擦洗眼睛。眼角如果有过多分泌物,可以用棉球蘸温开水从内眼角向外眼角轻轻擦拭。

2. 新生儿眼部分泌物过多的护理(1)目的 为了保持宝宝的眼睛清洁及治疗眼部疾病。(2)用物准备 护理篮内放消毒棉棒一包,小毛巾一块,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或眼药水(遵医嘱),盛污物小盘一个。(3)护理要点

① 洗净双手。

② 擦拭眼屎(图1-5)。图1-5 擦拭眼屎

③ 按摩鼻泪管。

④ 给宝宝多喝白开水。

⑤ 眼睛出现红肿且眼屎很多者,应当及时就医,根据医嘱给予眼药水滴眼。

⑥ 操作后整理用物,洗手。(4)注意事项

① 动作轻柔,并固定好宝宝头部。

② 在用药前,先将药瓶对着光线仔细观察,如有絮状物或药液混浊均不可用。

③ 药液用完放在冰箱中冷藏。

④ 如使用利福平,开瓶使用24小时后即不可再用。

⑤ 在滴药时,勿使药液流入同侧耳道。(二)耳部护理

宝宝耳朵内的分泌物不需要清理,在洗脸时注意耳后及耳朵外部的清洁就可以。保持五官的清洁,有利于宝宝的健康。

可以用蘸湿的棉签擦洗外耳郭,但不要伸入耳道。注意不要将水滴入耳道内。如果宝宝的耳背有皲裂,可以涂一些熟食油或1%甲紫(龙胆紫)。(三)鼻腔护理

遇到宝宝鼻腔内分泌物较多,在清洁时要特别注意安全,千万不能用发夹、火柴棍等硬物挑挖,以免触伤鼻黏膜。如果鼻屎在鼻孔口,一般都能拉出,但动作要轻柔。如果鼻屎近于鼻腔中部,可先用棉签蘸点温水湿润一下,然后轻轻地卷出来。

如果宝宝鼻孔内有分泌物并结成干痂,影响呼吸,可用棉球或毛巾蘸温开水轻轻擦拭,使干痂湿润变软后即能自动排出。(四)口腔护理

用布或毛巾给婴儿揩洗口腔的做法并不适宜,由于婴儿的口腔黏膜娇嫩,易破损而造成感染。正确的做法是在两次喂奶之间,喂几口温开水即可。四、新生儿脐部护理

正常情况下,宝宝的脐带会慢慢变黑、变硬,脐带在出生后1~2周会自行脱落。但在脐带脱落前,脐部残端容易成为细菌繁殖的温床。脐带结扎后留有脐血管断口,如果脐部感染,细菌及其毒素进入脐血管的断口处并进入血液循环,可发生菌血症。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菌血症会很快发展为败血症甚至脓毒血症。所以,脐带断端的护理是很重要的。住院期间医护人员会很细心地进行消毒,回家了以后,父母也一定要给予正确的护理,遵循清洁、干燥的原则,直到脐带干燥脱落为止。

1. 脐带未脱落之前的护理

在宝宝脐带未脱落以前,需要保持局部清洁、干燥。由于脐窝里经常有分泌物,分泌物干燥后,会使脐窝和脐带的根部发生粘连,不容易清洁,脐窝里可能会出现脓液。每天用棉签蘸酒精,一只手轻轻提起脐带的结扎线,另一只手用酒精棉签仔细在脐窝和脐带根部细细擦拭,使脐带不再与脐窝粘连。随后,再用新的酒精棉签从脐窝中心向外转圈擦拭。清洁后别忘记将结扎线也用酒精消消毒。要经常检查包扎的纱布有无渗血,如果出现渗血,则需要重新结扎止血。另外,使用尿布或尿不湿时不要盖到脐部,可将尿布前面的上端往下翻一些,以免排尿后污染脐部创面或宝宝活动摩擦引起脐部出血。

2. 脐带脱落之后的护理

脐带自然脱落后,脐窝会有些潮湿,并有少许米汤样液体渗出,这是因为脐带脱落的表面还没有完全长好,肉芽组织里的液体渗出所致。用酒精轻轻擦干净即可,通常1~2次/天即可,2~3天后脐窝就会干燥。可在洗澡后用酒精棉签卷清脐窝,然后盖上消毒纱布。以前有人主张局部涂1%甲紫(紫药水),因甲紫有杀菌、收敛作用,但由于甲紫的穿透力弱,有时表皮已有痂皮形成而下层却窝着脓肿,因此现在多数主张采用酒精消毒。

3. 脐带脱落前后宝宝洗澡注意事项

脐带脱落之前,千万不要让宝宝泡在浴盆里洗澡。可采用分段洗澡,先清洗上半身,避免打湿脐部,擦干后再洗下半身。洗完澡后一定要及时擦干,然后用酒精消毒。游泳时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使用防水护脐贴保护脐部,防止脐部进水。脐带脱落后可以让宝宝躺在洗澡防护网上,轻轻淋浴,也可以盆浴,要注意洗完后及时擦干脐部和全身水分。

4. 脐部提示异常的表现及处理

如果脐窝有脓性分泌物,其周围皮肤有红、肿、热,且小儿出现厌食、呕吐、发热或体温不升(肛表温度低于35℃),提示有脐炎,应当立即去医院诊治。

5. 脐疝的发生及护理

有些小宝宝,尤其是未足月的早产儿,脐带脱落后在肚脐处会有一个向外突出的圆形肿块,这就是“脐疝”。脐疝小如黄豆,大的可像核桃。当小儿平卧、安静时,肿块消失,而在直立、哭闹、咳嗽、排便时肿块又突出。用手指压迫突出部,肿块很容易回复到腹腔内,有时还能听到“咕噜噜”的声音。如果将手指伸入脐孔,可以很清楚地摸到脐疝的边缘。(1)发生脐疝的原因 婴儿脐带脱落后,脐孔两边的腹直肌尚未合拢,一旦腹腔内压力增高,腹膜便向外突出而造成疝。脐疝的内容物是肠管的一部分。(2)帮助脐疝自然愈合的措施 随着年龄的增长,疝环口也会逐渐缩小,一般在2岁以内可自然闭合,因此只要没有腹痛、呕吐或局部感染,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如果脐疝较大,为了加快其愈合,可取一条宽4~5cm的松紧带,在其中心处用布固定半只乒乓球,球的凸面对准脐孔,使肠管不再突出,松紧带两头用可调节长短的扣子固定,压力应保持在既能保证肠管不再突出,又不影响呼吸和吃奶为准。使用后每2~3小时检查一次,以防止皮肤擦伤。曾有人主张用钱币压迫或绷带扎紧,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婴儿的腹部呈圆形,绷带过紧会造成局部皮肤坏死。用乒乓球压迫,既安全效果又好,也可使用肚脐贴的方法帮助脐疝自然愈合。五、新生儿臀部护理(一)护理新生儿臀部要适当

如果新生儿的小屁股护理得不好,可能出现尿布性皮炎(红臀)。出现尿布性皮炎(红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尿布质地粗糙,带有深色染料或尿布洗涤不净,均会刺激臀部皮肤。(2)因为腹泻造成大便次数增多。其临床表现为臀部、大腿内侧及生殖器、会阴部等处皮肤初起发红,继而出现红点,以后融合成片,甚至造成皮肤糜烂、感染而发生败血症。

新生儿常因红臀而烦躁、睡卧不安。其实,只要护理得当,红臀是完全可以预防的。新生儿红臀预防见表1-4。表1-4 新生儿红臀预防(二)要及时给新生儿换尿布

新生儿的尿中常溶解着一些代谢的废物,如尿酸、尿素等。尿液通常呈弱酸性,形成刺激性很强的化合物。吃母乳的宝宝大便呈弱酸性。喝配方奶的宝宝大便呈弱碱性;喝配方奶的宝宝大便会稍干一些。无论是干、稀便,或是酸、碱性物质对新生儿的皮肤都具有刺激性,如果不及时更换尿布,娇嫩的皮肤就会充血,轻者皮肤发红或是出现尿布疹,严重可能腐烂、溃疡、脱皮。

在换尿布时,动作要轻柔,如用力粗暴有造成关节脱臼的可能。换尿布的正确方法:用左手轻轻抓住宝宝的两只脚,主要是抓牢脚腕,把两腿轻轻抬起,使臀部离开尿布,左手将湿尿布撤下来,垫上摆好的干净尿布,然后包好。注意把尿布放在屁股中间。如果宝宝大便了,应当使用护肤柔湿巾擦拭。擦的时候要注意女宝宝要从前往后擦,切忌从后往前,因为这样易使粪便污染外阴,引起泌尿系统感染。在给男宝宝擦拭时,要查看阴囊上是否沾有大便。

换尿布要事先做好准备,快速更换。在冬天时,妈妈应当先将尿布放在暖气上烘暖,妈妈的手搓暖和后再给新生儿更换。

还要注意每天给新生儿洗1~2次屁股,每次大便后使用新生儿护肤柔湿巾擦拭,再敷上爽身粉。毛巾用过后应当洗净、晾干、消毒。(三)怎样清洗尿布

现在许多年轻的父母给新生儿用纸尿裤,清洁卫生的同时也省却了清洗工序。但是新生儿的皮肤十分娇嫩,部分新生儿不适应纸尿裤,容易起尿布疹,因此传统的尿布一时无法完全淘汰,一些父母选择混合使用的方式。传统尿布往往需要重复使用,清洗一定要彻底,晾晒干透再用。

每次换下来的尿布应当存放在固定的盆或桶中,不要随地乱扔。只有尿液的尿布可用清水漂洗干净后,再用开水浸烫消毒。如果尿布上有粪便,先用专用刷子将它去除,然后放进清水中,用中性肥皂进行清洗,再用清水多冲洗几遍。为了保持尿布的清洁柔软,所有的尿布洗净后,均应用开水浸烫消毒。

尿布晾干时,最好在阳光照射下暴晒,能够达到杀菌的目的。但天气不好时可在室内晾干,或用熨斗烫干,也可达到消毒的目的,又可以去除湿气,新生儿使用后会感到舒服。

洗干净的尿布要叠放整齐,按照种类放在一起,随时备用。同时要注意防尘和防潮。(四)纸尿裤的选择与使用

纸尿裤是一种一次性使用的尿裤,通常以无纺布、纸、棉等材料制成。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纸尿裤已从最初吸收尿液的单一功能,改进为既防漏透气又吸尿抗菌,并且增加了伸缩弹性腰围、立体防漏隔边等多种功能。

市场上售卖的纸尿裤种类很多,挑选时可参考以下内容。

1. 选择轻薄透气的纸尿裤

在宝宝排泄后要及时更换纸尿裤,不让黏附有排泄物的纸尿裤长时间附着在皮肤上。但是,因为宝宝排泄不规律,并不能做到随湿随换,因此在挑选纸尿裤的时候,不能只注重厚度和吸水度,还要针对宝宝皮肤和四季气候的特点,为宝宝选择轻薄透气的纸尿裤。

2. 选择有滋润保护层的纸尿裤

给宝宝用过纸尿裤的妈妈肯定都注意到,纸尿裤内侧通常有一层非常薄的无纺布,用以隔离宝宝的皮肤和吸收尿液。通常情况下,妈妈最关心的就是这层薄膜状的无纺布,能否很好地阻隔尿液对宝宝皮肤的刺激。有一点值得注意,优质的纸尿裤通常会在这层无纺布中添加天然护肤成分,形成一层含有润肤作用的柔软的保护层。

3. 使用质量可靠的纸尿裤

要到正规的商场及超市等信誉好的零售场所选购,选择质量可靠的产品。购买前仔细阅读说明,看看是否符合以上介绍的内容,夏季不要购买适合秋冬季节使用的加厚型纸尿裤。

质量好的纸尿裤,通常采用超薄透气设计,能够更快、更好地向外疏导热气和湿气,即使没有及时更换,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排泄物对宝宝皮肤的刺激,更好地确保宝宝臀部的透气和干爽。

4. 更换纸尿裤要及时

5. 纸尿裤接头要粘牢

当为宝宝更换纸尿裤时,接头一定要粘牢。如果使用了婴儿护理产品,如润肤油、爽身粉或是沐浴露等,则更要特别注意。这些东西可能会接触到接头,使粘接点的附着力降低。在固定纸尿裤时,还要确保手指的清洁和干燥。

所选择的纸尿裤,会对宝宝皮肤有直接的影响。应当仔细选择,含有高分子吸水层的一次性纸尿裤,比尿布更能保持婴儿皮肤的干燥。

6. 选择纸尿裤大小

以腰部松紧度为准,可以竖着放进两个手指为宜;在腹股沟处,以能平放入一根手指为好。一般认为,纸制的尿裤带有空隙,透气性好。另外,随着婴儿尿量的增大,一定要挑选吸收比较快的纸尿裤。六、新生儿冷热护理与睡眠护理(一)冷热护理

新生儿刚出生时,由于环境的温度和子宫内的温度存在一定差异,加之自身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因此体温极其不稳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温度过高,新生儿体温升高,容易发生脱水热:如果温度过低,新生儿体温也会降低,易引起感冒或其他疾病。因此,给予新生宝宝恰当的保暖是十分重要的。

室内温度通常以夏季23~25℃、冬季20℃以上为宜,相对湿度以50%~60%为宜,并保持恒定,这样可以维持新生儿体温在36~37℃。室内要保持空气新鲜、清洁,经常要开窗换气。如果在炎热的夏季,要特别注意室内通风。冬季空气干燥,要保持室内空气湿润,以防新生儿呼吸道黏膜干燥。

注意要适当调节衣服和被褥的厚度。宝宝在吃奶或是哭闹时容易出汗,这种情况下应适当减少被褥。(二)睡眠护理

新生儿在出生后除哺乳时间外,几乎均处于睡眠状态,睡眠的时间和质量某种程度上决定这一时期宝宝的发育。因此,应确保充足的睡眠。睡眠时不能处于饥饿状态,睡前最好排空大小便,卧室要安静、清洁、通风,但不能有穿堂风。有条件的话,室内温度尽量控制在23~25℃,湿度为50%~60%。

正常情况下新生宝宝每天有18~22小时在睡眠。新生儿睡眠不安是常遇到的问题,当遇到这种情况应当怎么解决呢?

首先,看睡眠不安发生的时间,是在白天还是夜晚。有的宝宝白天睡觉很好,可是到了夜晚就哭闹不睡了。对于这样的宝宝可以让他白天少睡一些,晚上自然就能睡得好一些了。

其次,要仔细分析一下宝宝睡眠不安的原因,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注意一下室内温度是否过高,是否给宝宝包裹的太多,太热可能导致宝宝睡不安稳。此时宝宝鼻尖上可能有汗珠,身上也会潮湿,需要降低室温,减少或松开包被,宝宝感到舒适了自然就能入睡。如果摸一下宝宝的小脚发凉,则表示宝宝是因为保暖不佳而睡不安,可以加盖棉被或用温水袋放在包被外保温。大小便使尿布湿了,宝宝不舒服也睡不踏实,应当及时更换尿布。母乳不足,宝宝没吃饱则会影响睡眠,要勤喂,以促进乳汁分泌,让宝宝吃饱。

如果上述情况都不存在,妈妈在孕期有维生素D和钙剂摄入量不足的情况,新生儿可能有低钙血症,在疾病早期表现为睡觉不踏实,可以给宝宝补充维生素D和葡萄糖酸钙以纠正。如果除睡眠不安还伴有发热、不吃奶等症状时,应当去医院检查诊治。七、新生儿喂养(一)母乳喂养

1. 宝宝的免疫“黄金”——初乳

分娩后,妈妈最初分泌的乳汁为初乳。初乳富含妈妈带给婴儿的第1次免疫物质,被现代围生医学誉为免疫“黄金”。

初乳虽然分泌量不多,但浓度很高,颜色类似黄油。与成熟乳相比较,初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钠和锌,还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酶类、抗氧化剂等。相对而言,初乳含乳糖、脂肪、水溶性维生素较少。初乳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可以覆盖在婴儿未成熟的肠道表面,阻止细菌、病毒的入侵。初乳还有促脂类排泄作用,减少黄疸的发生。

因此,初乳被人们誉为“第1次免疫”,妈妈一定要抓住给宝宝喂养初乳的机会,不要错过对宝宝的第1次免疫抗体输入。

根据对产后1~16天初乳营养成分分析表明,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很高,还含有大量新生儿体内缺少的免疫物质,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它们有直接吞噬微生物、参与免疫反应的功能,能够增加宝宝的免疫力。母乳喂养可以使新生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具有抗感染能力。

此外,早产儿妈妈分泌的初乳,还具备最适合喂养早产儿的特点。如早产乳乳糖较少,蛋白质、IgA、乳铁蛋白较多,最适合早产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千万不要忽视。

2. 母乳喂养的优点

母乳是妈妈专为宝宝准备的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有些妈妈出于保持体形或减少麻烦的理由,不愿意给宝宝喂养母乳,靠人工喂养代替母乳喂养,这样对母子双方都不利。母乳营养丰富,易消化和吸收;人体需要的三大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糖类)的比例适当,对于消化和吸收功能弱的宝宝来说,吃母乳不会出现三大营养物质失衡;母乳中三大营养的组成成分如氨基酸、多糖也适宜于新生儿消化道功能特点,最易于消化和吸收。

母乳含钙量高,每百克含钙量达到30mg,用母乳喂养宝宝,可减少婴儿佝偻病的发生。母乳中钙与磷元素比例适宜,与正常人体内钙磷比例一致,宝宝易吸收,对发育极其有利。

母乳具有增进宝宝免疫力,增强宝宝体质的作用。母乳中含有多种抵御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及过敏原的免疫球蛋白,具有抗感染、抗过敏作用;还含有促进乳酸菌生长,抑制大肠埃希菌,减少肠道感染的物质。这些因素在预防宝宝肠道或全身感染方面有积极作用。母乳脂肪中含人体必需的脂肪酸比牛奶多,尤其是亚油酸更丰富。所以,母乳喂养的宝宝不容易患湿疹。母乳含糖量高,适合婴儿的需要,还能够抑制宝宝肠道细菌的繁殖,不易发生腹泻等肠道疾病。

母乳喂养的宝宝比人工喂养的宝宝智力发育要好,比较聪明。主要是母乳营养好,吸收好,宝宝从小大脑发育得好。母乳新鲜,温度适宜,直接喂养,有利卫生。婴儿的吮吸刺激,可增加母亲体内激素分泌,加快子宫收缩,促进母体尽快恢复。母乳喂养可以增强母子之间感情联系,使宝宝感受到浓浓的母爱。

3. 哺乳基本常识

了解哺乳常识,做到正确地给宝宝喂奶,是新妈妈的基本功。正确的哺喂,不仅能够让宝宝吃饱、吃好,还能让奶水源源不绝、充足供应,防止新妈妈出现乳腺壅塞和乳头皲裂,防止妈妈出现腰背痛、“妈妈手”等因为哺乳姿势不正确引起的问题。

在哺乳前,妈妈要先做好准备,洗净双手,用温开水清洗乳头。

在哺乳时,妈妈最好坐在椅子上,把宝宝抱在怀里。宝宝的头如果依偎在妈妈右侧臂膀,则先喂右侧乳房,吸空之后再换另一侧。使两侧乳房都有被宝宝吸吮排空的机会,以利于下一次分泌更多的乳汁。

哺乳完毕之后,用软布擦洗乳头。然后将宝宝抱直,让宝宝的头靠着妈妈的肩膀,用手轻轻拍打宝宝的背部,直到宝宝连打几个嗝,排出胃内空气,以防止溢奶(即宝宝吐奶现象),然后将宝宝放在床上,向右侧卧,头部略垫高一点。

要注意掌握正确的哺乳姿势。让宝宝将乳晕部分含在小嘴里,宝宝吸吮得当,会吃得很香甜,妈妈也会因宝宝吸吮尽乳汁而感到轻松。宝宝的吃奶姿势正确,可以达到防止妈妈乳头皲裂和不适当哺乳的情况发生。

喂哺时可以采取不同姿势,重要的是新妈妈应当心情愉快,体位舒适,全身松弛,有益于乳汁排出。

母子紧密相贴。无论怎么样抱宝宝,在喂哺时宝宝的身体都应当与妈妈身体相贴。宝宝的头与双肩朝向乳房,嘴巴处于乳头相同水平的位置。

防止宝宝鼻子受压。喂哺过程中,应当保持宝宝的头和颈略微伸张,以免鼻部压入乳房而影响呼吸,同时还要防止宝宝头部与颈部过度伸展造成吞咽困难。

手的正确姿势。要将拇指放在乳房上方或下方,托起整个乳房喂哺。除非母乳流量过急,宝宝呛奶时,不要以剪刀式手势托夹乳房。这种手势会反向推动乳腺组织,阻碍宝宝将大部分乳晕含进嘴里,不利于充分挤压乳窦内的乳汁排出。

为了方便妈妈哺喂和宝宝吸吮的需要,最常见的有3种哺乳法。(1)摇篮式抱法 将手肘当做婴儿的头枕,前臂支撑婴儿的身体,让婴儿的肚子紧贴着妈妈的胸腹,使婴儿的身体与妈妈的乳房平行。无论在床上或是椅子上,都可采用这个姿势,让妈妈随时随地喂奶。如果坐在椅子上,可以在双脚下放一个小凳子,减轻背部压力。(2)橄榄球式抱法 妈妈托住婴儿的头部,并用手臂夹住婴儿的身体,使婴儿呈头在妈妈胸前、脚在妈妈背后的姿势,采取这个姿势时,可在宝宝身体下方垫个枕头或是较厚的棉被,使婴儿的头部接近乳房,并协助支撑婴儿的身体,妈妈不必花力气抱起婴儿,可减少肩膀酸痛的情形。(3)卧姿哺喂法 妈妈侧躺在床上,背部与头部可以垫个枕头,同一侧的手可以放在头下,另一只手抱着婴儿头部及背部,使婴儿贴近乳房。如果要换喂另一侧的乳房,可以先调整身体使另一侧乳房靠近婴儿,或与婴儿一同翻身后再喂。新妈妈坐月子期间,或是半夜里宝宝肚子饿时,最适合采用这个姿势。

4. 不宜哺乳的情况(1)患有心脏病、肾病、糖尿病、精神病、活动性肺结核、恶性肿瘤等病症者,或是体质过于虚弱者不宜哺乳,以免增加母亲身体的负担。(2)由于母亲患有疾病,乳汁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患病的母亲需要用药,有些药物可以通过代谢进入乳汁,宝宝吸食后可引起药物反应,有碍健康。在哺乳期间,母亲如患乳腺炎,应当暂停喂奶,因为乳汁中很可能混入大量细菌,婴儿食后会引起细菌感染,重者造成败血症,如治疗不及时,还会危及生命。(3)母亲患重感冒时,细菌或是病毒会借哺乳之机由消化道传染给婴儿。(4)母亲发热时乳汁浓缩,可能引起婴儿消化不良。应注意的是,在哺乳期间,应当将乳汁吸出避免回奶,不可服用避孕药。

5. 哺乳妈妈使用药物注意事项

女性在哺乳期生病,最担心的莫过于吃药会对宝宝有害。哺乳期妇女使用药物不仅要考虑药物是否影响乳汁分泌,还要考虑药物对宝宝的影响。哺乳期合理用药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既可以有效治疗母亲的疾病,又可以尽量减少药物对婴儿的影响。哺乳期服药有八大注意事项。(1)服用任何药物前,应当充分征询医生或药师的意见。(2)对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尽量不用,必须用者应做到不要大剂量服药、不要长期服药、不要多种药物一起服。尽可能用药单一、时间短、剂量小。(3)尽量选用局部用药而非口服用药,如乳膏、软膏、洗剂、阴道或直肠用栓剂。(4)应当在哺乳前或哺乳后立即服药,服药和下次哺乳的间隔时间最好在4小时以上。(5)如乳母短期使用氯霉素、四环素类、磺胺类等药物,应当暂时停止哺乳,12小时后恢复授乳。停止哺乳期间,乳母应每隔3~4小时挤尽乳汁一次,以排空乳房,保持泌乳功能,防止乳汁分泌减少。(6)如乳母需长期服用抗结核药异烟肼,可以采用白天哺乳、夜间停乳的方法,即晚上最后一次哺乳后,将异烟肼的全天总药量一次顿服,下半夜吸乳一次,以排尽含药乳汁,次日清晨起即可给婴儿哺乳。(7)在乳母服药期间,如婴儿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皮疹,应当考虑到乳母服药所致,应当及时请医生诊治。(8)当必须使用哺乳期禁用的药物时,应当暂停哺乳。

哺乳期女性常用药的选择十分重要,患病需要服药时一定要遵医嘱,不要擅自服药。(二)人工喂养

1. 人工喂养的奶制品

如果母亲因疾病及其他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或者宝宝由于乳糖不耐受综合征等疾病,而完全用其他乳类或代乳品喂养宝宝时称为人工喂养。人工喂养首选配方奶,在不方便购买配方奶时可用鲜牛奶及牛奶制品,还有一些地区用鲜羊奶及其他代乳品。(1)鲜牛奶 鲜牛奶的成分不同于人乳,其蛋白质含量高,但大多是酪蛋白,不好消化,糖含量低。另外,在鲜牛奶储运过程中污染机会较大,因此鲜牛奶必须调配后才能够给宝宝吃。哺喂新生儿时,通常要加水稀释,降低酪蛋白浓度;然后加热,改变酪蛋白性质,凝块变小,易消化,同时,煮沸还能够起消毒作用;最后加糖,以提高牛奶中糖类含量,提高热量。(2)鲜羊奶 鲜羊奶的营养价值比鲜牛奶要高一些,酪蛋白含量较低,容易消化。但是鲜羊奶铁含量低,缺少叶酸,容易发生营养性贫血,因此单纯用羊奶喂养的宝宝,每天必须服用叶酸10mg。(3)配方奶粉 营养学家根据母乳的营养成分,以牛奶为主要原料,从大豆中提取大豆蛋白和油脂,重新调整搭配奶粉中酪蛋白与乳清蛋白、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以弥补牛奶中酪蛋白含量高不易消化的缺点,除去部分矿物质,加入适量的营养素,包括各种必需的维生素、乳糖、精炼植物油等物质,适合婴儿食用。

2. 鲜牛奶和奶粉的调配(1)鲜牛奶的调配 奶水比例,1个月以内的宝宝按照鲜牛奶与水2∶1的比例调配,1个月之后的可以按3∶1、4∶1至过渡纯牛奶喂养。目前,市场所售的鲜牛奶质量不一,有的已被稀释,如果再按比例加水,可能达不到所需营养,使宝宝发生营养不良,因此只要宝宝能适应也可以喂纯牛奶。一般配制好的100ml牛奶中加5~8g糖(约半汤匙)。鲜牛奶需用小火煮沸3~5分钟,改变酪蛋白性质,便于宝宝吸收。(2)全脂奶粉的调配 全脂奶粉是用纯牛奶浓缩而制成的干粉。经过加工后,牛奶中的酪蛋白颗粒已经变得细软,较易消化,适合婴儿喂养。奶水比例有两种方法:按照容量配制和按照重量配制。推荐用按容量配制,比较方便,好量取,即1平匙(约4克)奶粉加4匙(约30ml)温开水,这样配制出的奶相当于纯牛奶。然后,按100ml纯牛奶加5~8g糖的比例加糖即可。调配好之后,可以直接喂哺。(3)配方奶粉的调配 配方奶粉的品牌较多,根据包装上标注的不同年龄段宝宝奶粉用量和调配方法,喂前仔细阅读即可。

3. 人工喂养注意事项(1)所用奶瓶以大口直立式玻璃制品为宜,便于洗刷消毒,宜多准备几个,每日煮沸消毒一次,每次喂哺用1个;奶瓶和奶嘴的取用应注意清洁卫生,以免病菌污染食具,引起腹泻、呕吐等,危害婴儿健康。(2)每次喂哺时间20分钟左右,不宜超过30分钟,每次喂哺间隔在3小时以上为宜。不可强迫婴儿将瓶内奶汁吃完,剩余的奶汁应当立即倒掉,洗净奶瓶,避免细菌繁殖。(3)两次喂哺中间应当喂适量温开水,因为牛奶中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量较高,如不喂水,可能导致婴儿大便偏干;如果气候干燥时,可适当增加喂水量。(4)人工喂养儿与母乳喂养儿一样,要及时合理地添加辅助食品,以满足婴儿的营养需要。(5)人工喂养时,由母亲亲自喂哺为好,可以增加母亲与婴儿的接触与沟通,有利于婴儿的心理发展。(6)需要注意,有时喂牛奶可能会发生过敏反应。刚开始喂牛奶时,应当先给予小量,观察婴儿有无过敏症状,包括呕吐、腹痛、烦躁不安、湿疹、荨麻疹等症状,一般喂哺3小时左右婴儿便可出现症状。如发生过敏,应当立即停用牛奶改用其他代乳品。重症者要及时去医院就诊。(三)混合喂养

如果母乳分泌量不足或因工作原因白天不能哺乳,需要加用其他乳品或代乳品喂养的称为混合喂养。混合喂养虽然比不上母乳喂养,但总体还是优于人工喂养。因此。即使母乳分泌不足也不能放弃母乳喂养。加用其他乳品或代乳品调配同人工喂养。另外,混合喂养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内容。(1)每天母乳喂养应当按时,即先喂母乳,再喂其他乳品,这样可以保持母乳不断分泌。因为母乳量少,宝宝吸吮时间长,易疲劳,因此每次哺乳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然后再喂其他乳品。补喂的其他乳品量多少,可通过观察宝宝吃完奶后,能否坚持到下一次喂养时间判断。(2)如果母亲乳汁分泌不足,又因工作原因白天不能哺乳,可以在每日特定时间哺喂,最好不要少于3次/天,这样既保证母乳充分分泌,又可以满足宝宝的需要。其余时间可用其他乳品代替,这样每次喂奶量较易掌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