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快身心积极疗法(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04 06:36:04

点击下载

作者:李中莹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简快身心积极疗法(下册)

简快身心积极疗法(下册)试读:

第九章 简快身心积极疗法关于辅导的基本要求

运用简快身心积极疗法去做心理治疗工作,会较少用说话解释或分析,而更多的是引导受导者在大脑里想象某些情况出现,亦常常引导受导者站起来走动,因此比座谈式辅导需要更大的空间。亦因为这点,我们可以看到简快身心积极疗法让受导者运用他本人的感性(感觉、潜意识)能力比理性(逻辑分析、意识)能力更多。

1. 辅导可以成功的基础

1.1 凭观察而决定下一步

简快身心积极疗法十分注重观察技巧。受导者的内心状态可以从他的语言、声调和身体语言中得知。当他的困扰消除后,内心状态改变了,他的语言、声调和身体语言便也随之改变了。因此,使用简快身心积极疗法的辅导者,会密切地注意受导者的可观察因素的改变。

因为凭观察可以得知受导者的内心状态,辅导者因此能设计一些最具针对性的引导语和策略,这样会使简快身心积极疗法的技巧效果更加明显。辅导者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会准确针对受导者的需要,使受导者的状态发生改变。有没有效果、下一句怎么说、下一步怎样做,完全取决于密切的观察。虽说是辅导者在引导受导者,其实,因为辅导者是针对受导者每一步的反应来设计下一步怎样说和做,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受导者在带领辅导者,只不过大局还是在辅导者的控制下而已。1.2 观想、身体配合、空间位置

传统的心理辅导强调理性对话,辅导者运用逻辑分析、好坏对错的分辨,引导受导者在思想上实现突破。所有行为模式转变必先来自思想模式转变,这无疑是正确的。简快身心积极疗法亦同样需要这种对话,只不过这个程序很简短,从而把时间更多地花在引导受导者运用一些行为技巧去加强和加快效果出现上。这些行为技巧离不开观想、身体配合和空间位置等辅导方式。

所有思想和行为改变,都是源于大脑里一些新的神经元网络的出现。有了这些新网络,受导者对同一件事情就会有新的反应模式。这些新网络的产生和重现都需要运用观想、身体配合和空间位置。

观想:就是引导受导者在大脑里制造出有声、有色和有感觉的景象,这是运用受导者的内感官去进行实际的改变工作。

身体配合:就是让受导者运用身体去制造效果和感受效果的出现。这样,身体有了记忆,也就是有了新的神经元网络出现。当现实环境中有类似情况出现时,受导者便能很容易地再次启动这些神经元网络,取得理想的效果。

空间位置:是运用受导者的空间感觉能力去建立新的神经元网络。这点可能是简快身心积极疗法最重要的突破之一。原来大脑中的空间感觉系统对塑造新的神经元网络(也就是改变旧的经验记忆)有很大功效。很多在传统心理治疗技巧里不容易达到效果的问题,用简快身心积极疗法能快速解决,与这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运用简快身心积极疗法去做心理治疗工作,会较少用说话解释或分析,而更多的是引导受导者在大脑里想象某些情况出现,亦常常引导受导者站起来走动,因此比座谈式辅导需要更大的空间。亦因为这点,我们可以看到简快身心积极疗法让受导者运用他本人的感性(感觉、潜意识)能力比理性(逻辑分析、意识)能力更多。

感觉和潜意识的部分因为不讲逻辑,我们可以引导受导者做一些现实生活中无法出现的想象,例如“逐步抽离法”,想象“情绪的自己”坐在椅子上,而“智慧的自己”则站开看着“情绪的自己”。这样的“一分为二”模式在很多的技巧里都会出现,例如“自我整合法”“化解情感痴缠法”等。人类的能力其实很强大,每个人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困扰,只要找出一个方法把内在储藏的能量释放出来。简快身心积极疗法运用很多简单的方法,它们往往是一些不怎么需要逻辑性思维的思想技巧,就像钥匙一样可以把门打开,把受导者从困扰中释放出来。1.3 设计让受导者“自疗”的作业

NLP简快身心积极疗法强调,受导者已经拥有全部所需能力去建立成功快乐的人生,故此,设计一些他自己可以做、其结果足以证明他有能力改善本人情况的家庭作业,是简快身心积极疗法中重要的一环。

一个人的行为动机及模式,总是源于他的信念系统,因此,改变他的信念系统是改变这个人的人生观和行为的最有效方法。但直接与他谈论他的信念系统不会很有效果,而且会花费太多时间。辅导者最好不谈这些,而是制造一些让受导者自己能感受到的情况,从而会改变这些观点及行为。

米尔顿·埃里克森喜欢用一些非常不一般的家庭作业指示,去制造出这类情况,使受导者改变一些极度妨碍性信念。例如,有一次一位想自杀的女士找他做治疗,这位女士独身,没有什么亲人,不注意外表打扮,但家财颇盛。埃里克森绝不否定她想自杀的动机,也没有说什么大道理,只是在第一次的辅导里,埃里克森让她感到“死后留下那么多钱是白便宜了不知什么人,倒不如自己先花光了钱才死”。第一次辅导后,埃里克森给她的家课指示是每天找不同的著名餐厅就餐,选出最好的三家在下次会面时告诉他。第二次辅导后,埃里克森给她的家课指示是购买好看的衣服。第三次辅导后的家课指示是每天约不同的人,穿上那些衣服,去那些餐厅进食,看看他们的品评是否与她的一样。这样,不出三个月,那位女士已经在谈恋爱,不想自杀了。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辅导者给受导者的家课指示,应该注重行动性而避免理论性,最好是完全不提与受导者的困扰有直接表面逻辑关系的东西。用这个概念,辅导者开出的指示可以说是有无限大的可能性的。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例子:

人际关系、沟通

每天、每周对他说一句新的肯定的话。

每周给他买一件不超过十元的礼物。

用与以前模式不同的方式与他说话或相处,每三天改变一次,直至他有不同的回应。

每天见到他,只笑一笑而不说话。

每天见到他便马上说“多谢”,当他问多谢什么时,只笑而不回答。

每次开口前,先在心中把想要说的话简化到20个字之内。

工作、做事

把每天工作开始的时间提早一个小时。

开始做每件重要的事情时,先问问自己:“最坏的结果会怎么样?最好的结果会怎么样?”

每天面对重要的事时问问自己:“其余的两个选择是什么?”

每天结束时,想想当天做过的最好的三件事是什么,把它们写下来。

每周一次,写下过去七天里学到的教训是什么,如何在以后的七天里将其运用出来。

每周与上级、伙伴谈论一次,问问他们在过去七天里对你的观察心得。

感情关系

每天找15分钟的时间独处,想一想对方好的地方。

每周一次,两人找一件从未做过的事一同去做。例如,去城内一处未曾去过的街道走走。

每天送给对方一样不是用钱买回来的东西,每天都不同。

共同策划如何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朋友或陌生人。

两人共同创作一首歌,每人一句,每天花30分钟来进行这项创作,看看需要多少天可以完成(也可以选择共同完成一幅画)。

每天一次,告诉对方你觉得他好的一件事,天天不同。

自信心

每天睡前想出三件当天自己做得满意的事。

每次什么事得到别人的肯定时,都把它记下来。

每周一次,去一处从未去过的地方。

每周找一个人,告诉他你对他的感觉。

每天选一个对象,在心中说出三个对方比你强的地方,也说出三个你比对方强的地方。

每天上下班时,与每一个有目光接触的人点头打招呼,必须你比他先做到。

此外的一些专题技巧,只要对受导者的心态和行为模式的改变有帮助,都可以作为家课指示的内容。例如:

一些须经常重复做的技巧,例如“接受自己法”。

一些在同样情况出现时他自己可以运用的技巧,例如“逐步抽离法”。

一些对生活中出现的事情有不同处理态度的技巧,例如“换框法”。

2. 简快身心积极疗法对辅导者的要求

2.1 辅导者的基本形象(1)辅导者有足够的力量

受导者之所以成为受导者,是因为他无法解决一些事情,这显示出他的力量不足。力量不足的人总想靠近有力量的人。最有力量的人不但不会给别人压迫感,而且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泰然自若、充满信心(就像武侠电影里的大侠)。所以,让受导者觉得安心、放松,能感觉到辅导者的善意、平和、力量及能力,是一次成功辅导的先决条件。达到这个效果的秘诀,就是辅导者要用和蔼、接受、说话清晰和坚定的态度去和受导者交谈。(2)保持微笑和镇定

无论发生什么事情,辅导者都应该总是保持微笑和镇定,同时保持一个轻快的节奏(就是不要让受导者停下来思考你的思路或者其他事情,这样,他会不断地跟随你的指示去动脑筋)。如此,受导者对辅导者的信心便能保持在理想水平。就算一个尝试没有效果,只要辅导者不停下来,而是说:“没关系,现在我想让你……(新的尝试)”,受导者就会马上又进入接受引导的状态。2.2 咨询师的道德守则

一个辅导者应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因而必须有相应的态度及自我约束。

◇不炫耀:辅导技巧或能力,是为了提供服务给有需要的人,而不是为了显示自己懂得比其他人多。

◇不谋私:不利用辅导过程中得到的数据或提供亲近的机会来为自己谋取好处,包括金钱、地位或权力上的好处,或者感情关系。

◇不伤人:不能因为辅导的工作或权利因素,对他人造成直接或间接的伤害。

◇不传播:所有做过的个案,不再提起。若是为了教学研究而提及,亦绝不说出个案中人物的名字或身份。2.3 辅导者的辅导心态

大学的医科学生需要宣誓尽其所能去治疗病人的病症,这个行为暗示了:

◇病人的问题,病人无法自己解决。

◇医生比病人对后者的问题懂得更多。

◇医生有责任处理病人的问题。

基于以上几点,病人应该把自己交给医生,把所有相关的资料提供给医生,并听从医生的话,服食医生给予的药物。医生与病人的关系明显是医生完全支配病人。不过这背后还有一个深层的责任问题:医生会错吗?假如医生的决定错了,他如何承担这样的责任?

传统的心理治疗亦采取类似的态度。受导者需要把相关事情的细节告诉辅导者,按辅导者的指示做事。

简快身心积极疗法对辅导工作有一个不同的看法:没有人比受导者更了解他自己的人生,其他人没有权利决定受导者应该有怎样的人生。所以,什么才是真正对受导者最好的,只有受导者本人有资格决定。同时,每个人都需要照顾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想有更好的明天,让受导者看到这个可能性和途径,他会自动调整人生的动力,转向更好的方向。米尔顿·埃里克森说得好:“辅导者只是维持一个空间来让受导者做出改变。”

凭着这样的心态,简快身心积极疗法的辅导者不会引导受导者采用表面正确而没有实效的做法,也因此不会负上这样的责任。这份心态,在理论上承认,如果受导者不愿意改变,辅导者是无法要他改变的。但是,因为每个人都追求更好的明天,所以只要辅导者能够让受导者看到这样的可能性,他还是会改变的。

话说回来,简快身心积极疗法的辅导者因为上述的理由,不能也不会控制受导者必须怎样做,也没有要求辅导必须有怎样的结果。他只是依据每个人都追求更好的明天的内心,让受导者看到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道每个选择有更多的可能性,让受导者自己去做决定。这样,每次辅导结束,辅导者便能把个案放下。因此,简快身心积极疗法的辅导者能够以更健康、更有力的心态去面对更多的受导者而没有心理负担。

这样的心态,其实是一份很大很重要的谦虚:作为一个辅导者,在人格上我并不比你或任何人更高,我没有资格去决定其他人的人生应该怎样。

这里对辅导者的心态做如下要求:

1)不要试图改变受导者,只为其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辅导者不能改变任何人事物,不能代替受导者解决其问题。辅导者只能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引导受导者运用自己的力量,处理自己的问题。

2)与受导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辅导者的人格不比受导者更高或者更低。就受导者的人生而言,辅导者不如受导者懂得更多。辅导者没有资格或能力决定什么对受导者来说才是真正的“更好”。

3)尊重受导者的界限。照顾自己的人生是每个人的权利和责任,辅导者应该充分尊重受导者的这份权利及责任,而不应强行把本人的看法或信念加诸受导者身上。若辅导者无法让受导者自己照顾自己的人生,怎样辅导也不会有良好的效果,所以辅导者不应也不能勉强受导者。

4)辅导者充分尊重自己的界限。对辅导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只做自己能做的事,绝不让自己处于能力不能应付或者超负荷的状态里。另一份重要的对自己的尊重是辅导者不能承担错误的身份角色,例如受导者的父母、受导者的问题解决者或被受导者利用的工具。所以,辅导者需要懂得拒绝。

5)辅导者的三空。对事的BVR、与受导者的联结,以及辅导者本人,三者全部都要空掉。

对事的BVR:BVR指的是我们的一套信念、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即事情是怎么回事、应该怎么样、里面什么对我重要及我应该怎么做。这套BVR从何而来?它来自我们从出生到现在的人生经验、生活经验的总结等。没有两个人的人生经验是一样的,因此,自己的BVR只对自己有效果,只能用来管理自己。当我们想操控别人时,其实就是用自己的BVR要求别人,所以不会有效果。

作为一个辅导者,就需要放下自己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完全接受受导者的BVR,并时刻提醒自己:我的人生、我的事,我自有我的方式来管理;同时,我也接受受导者用他自己的方式管理他的人生。我们帮助受导者找出他的BVR里有些什么东西可以改变,让他的人生过得更好,并抱着“怎么改变是他的事,改变了可以过得更好也是他的事”的心态,辅导、心理治疗只不过是提供一个安全空间,让这个受导者可以放松下来,愿意真正面对自己的人生困扰,帮助他找到自己的能力,解决自己的事,从而让自己活出一个更成功、更快乐的人生。所以在简快身心积极疗法的学问里,辅导的焦点不是放在消除受导者的痛苦或者负面情绪上,而是帮助他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痛苦带给他的这个动力,引导受导者接受自己,充分看清楚自己,看清楚自己的人生可以怎么走。发挥他自身的力量,把自己带到自己希望去的那个方向、那个境界,那样,痛苦自然就消除了。也就是说,痛苦的消除是顺便完成的,并不是辅导者的直接目的。

与受导者的联结:辅导时,辅导者对受导者的联结也要空掉,若辅导者带着与受导者有关联的角色(现在或以前的,如给受导者的前妻做辅导),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压力,同时也会影响辅导者在辅导过程中的观察和判断。这就是说,在辅导期间,辅导者和受导者之间只有一个身份,就是辅导者与受导者的关系。其他的身份与关系需要完全空出来,去掉其他的任何联结。

辅导者本人:辅导者需要把自己也空掉。为受导者做辅导的时候,若辅导者内心有一个“我”存在,就会照顾这个“我”的存在,于是很多辅导者就会害怕与受导者发生冲突,怕受导者否定自己,或者怕受导者说自己没有亲和力、人情味,也怕自己的形象受损、在圈子里的地位降低等。举个例子,通常如果一个人哭了,人们就会把纸巾递过去。而作为辅导者,在辅导时你也会这样做吗?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或者为什么不会这样做呢?你把纸巾递过去是为了你自己还是为了他?为了证明你是一个有同情心、有爱心的人?若真的是为了他,有没有想过什么时候应该递过去,什么时候不应该递过去?当我们内心有“我”的时候,就更不能够照顾自己达到“成为最好的辅导者”的目标了。所以,作为专业的辅导者,你应该把自己也空掉。

6)辅导者的谦卑:尊重界限、不保证效果(只做能做的)、对后果没有依赖(做完便放下)。

第一,尊重界限。对于受导者的情况,辅导者并不一定知道得越多越好,有时知道得越多,往往会让辅导者增加一些主观观念误导自己,辅导者只需要提供安全的空间引导受导者看到自己内心真正要面对的东西,引导他找回他自己的力量即可。对于受导者,只要求他说他愿意说的部分,不必要的尽量不去听,就是尊重受导者的界限。不勉强自己去做超出本人能力的个案,不勉强自己去承担力不可及的任务,不勉强自己去承诺没有把握实现的要求,就是尊重本人身为辅导者的界限。

第二,辅导者本来就不可能保证辅导的效果。当辅导者放下“效果”这个负担,会更轻松地开展辅导工作,而效果往往会更好。渐渐地,辅导者会发现,做不了的个案反而大幅度减少了。不向受导者保证辅导效果,就不会担心做不好,没有了后顾之忧,自然一身轻松。辅导者只能做自己能做的事。

第三,除了极特殊的情况外,辅导者做完辅导后就要放下这个辅导,抱着“最终效果是他人的事和老天的事”的心态。这样辅导者就没有负担了。很多辅导者以为不把个案记住就无法学习到其中的东西,事实上,辅导者真正学到的是感觉,是潜意识里的学习,而不是逻辑上的。2.4 辅导前辅导者的自我状态测试

作为简快身心积极疗法的辅导者,在正式展开对受导者的辅导工作之前,应该先测试一下自己的辅导状态。当自己的辅导状态良好时,辅导的效果自然会更好。简快身心积极疗法一般要求辅导者自问五个问题来进行测试,只有当这五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时,才应展开这次辅导。辅导者在接待受导者时,应先以两三句热身式的对话使受导者放松下来,接受辅导。同时,辅导者会凭这两三句话取得一些数据,准备在辅导过程中加以运用,并且内心产生足够的感觉来支持对这五个问题的回答。

辅导者要回答的五个问题不能凭理性逻辑去主导思考(“应该怎样”“这样才对”之类的道理),而必须用感觉去回答,真实地按照内心的感觉做判断。这五个问题是:

1)我想为他做这个辅导吗?

这个问题完全是针对辅导者的感觉而问的。没有足够的感觉支持,一次辅导便不会有最好的效果。若心中没感觉,而只是因为对方跟自己的关系(亲人、好朋友、上下级、爱人)或其他任何理由,认为必须做这次辅导,结果只会不能令人满意。这是对受导者极大的不尊重,因为这样就把焦点放在了“我应该做什么”,而不是“什么才是对他最好的”上。

2)对方真的想让我为他做这次辅导吗?

如果受导者并不真的想处理自己的一些困扰,而只是为了敷衍某些人,或者对某些承诺做个交代,或者满足他自己的好奇心,辅导者就不应该展开这次辅导。若受导者没有强烈的意愿去处理自己的一些事,在辅导过程中就不会积极配合,那么辅导者虽花费了很大的气力,最终也只会徒劳无功。

3)两人之间有没有和谐气氛?

就算辅导者和受导者双方都有良好的感觉,但若无法建立彼此之间和谐的气氛,那么这次辅导还是不应展开。这可能是由于刚才有过一些误会,或者因为过去某些事而使其中一人感到难为情等。

4)我知道他需要的是什么,我有没有把握提供给他?

辅导者只靠一份“想帮助他”的善意而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展开一次辅导,而辅导时仍带着“心中没底”的感觉,那便是十分不负责任的,也是不尊重受导者的态度,很容易对受导者造成伤害。

5)时间和环境适合吗?

仓促的时间和有干扰、不宁静、不能使人安心的环境,都是导致辅导不成功的因素。作为经验丰富的简快身心积极疗法辅导者,应该在保证至少有45分钟时间的前提下才展开一次辅导。辅导者也应该预先考虑到在辅导开始后可能出现哪些干扰,同时应如何应对。2.5 在辅导过程中对辅导者的要求(1)跟效果走而不是跟形式走

简快身心积极疗法强调灵活性。辅导者的工作目的是使受导者摆脱困扰,所采用的方式亦完全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既然如此,达到“使受导者摆脱困扰”这个目标,比采用什么技巧或者所用技巧是否与书本一致更重要。尤其是简快身心积极疗法强调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一个人在两分钟里就会出现不同,这更指出辅导工作不会、也不能有两次是一样的。

所以,一个熟练的简快身心积极疗法辅导者,心里不会有预设的“他是××症,我应该用××法(技巧)”的想法,而是完全凭借受导者在会见期间随时出现的信息、观察所得的资料信息来决定怎样进行辅导工作。他明白过去所听过、学过、做过的案例及经验只是一份参考,眼前的这个受导者与其他任何人都不同。就算是同一个受导者,再次出现在眼前时必定会带来新的资料信息。辅导者应想一想针对受导者的当下情况,哪一个技巧最有可能使之发生改变。而在辅导进行的过程中,辅导者也绝不能固执于步骤次序或者步骤是否做足等。若有新的信号出现,显示其有更新、更重要的需要,则辅导者要毫不犹豫地终止只做了一半的技巧,而转用另一个技巧。

如果忽然之间有新的需要出现,而曾经学过的技巧里没有适用的技巧,一个熟练的简快身心积极疗法辅导者会毫不在乎地实时创造新的技巧去满足眼前的需要。我的很多新技巧就是这样发展出来的。要做到这一点,所需要的并不是某些思维技巧或其他特别技巧,而只不过是“为什么不可以?”(Why not?)和“你不试试你怎么知道成不成?”的态度。这就是说,只要符合“三赢”和尊重等辅导守则,就可以去尝试与突破。因为一个熟练的简快身心积极疗法辅导者,会把整个人的意识和潜意识所能调动的一切,全部放在受导者一个人的身上。让受导者的状况变得更好是辅导者这一刻所有思考和行为的目标。辅导者会不断地运用种种技巧去配合受导者的状况,然后用最符合简快身心积极疗法原则的态度、最有可能做出更好改变的方法去引导受导者。

所以,这里所能够给你的,只不过是类似英语学习里的字母、数学课程里的加减乘除。它们是最基本的能力,也是必需的,但是一堆字母或者加减乘除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它们能不能产生意义,是由使用者来决定的。因此,一次辅导效果是否能够让人满意,关键并不在于有没有严格遵从技巧流程,而在于辅导者在辅导过程中是否出现了放慢、稍停的节奏,或者是否忽略了受导者发出的信号,甚至是否改变了专注点而自己没有察觉。辅导者应该记住:技巧从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受导者。(2)如果没有效果,怎么办

没有任何辅导者能够断言一定可以完全“解决”一个受导者的困扰。所以,从事心理辅导的朋友应该容许自己有不成功个案的可能。当辅导者感到一个个案无法再继续下去,即“手中板斧”用完的时候,必须坦白告诉受导者自己已经无法帮助他,并把他转介给一个辅导功力更高或者更专业的医生或医院那里。这里提供了一些让简快身心积极疗法咨询师在无法继续又不想放弃时的一些提示:

1)检讨“投契合拍”是否足够。

信号:辅导者与受导者之间的说话声调或身体语言不配合。

辅导者的话语中有很多“不”字。

受导者拖延、回避,不愿意按辅导者的指示去做。

受导者有许多小动作。

受导者做无关的思考。

处理:询问受导者时间、地点是否适合做这次辅导。

询问受导者是否有事情牵挂。

询问受导者是否想继续这次辅导。

询问受导者是否想稍作休息或转换题目。

重新引导受导者静下来。

2)检讨过程中有没有出现错漏。

信号:辅导者发觉自己心急、担心、紧张、心乱、烦躁、不能集中精神。辅导者对某个技巧的一些步骤没有把握,有心虚的感觉。

辅导者在过程中没有充分地观察受导者的声调和身体语言等信号。

处理:与受导者检讨在辅导过程中的感觉变化。

暂停几分钟、喝水、散步,在心里重温刚才的辅导过程,考虑要改变的方向或策略。

重新做一次。

3)有没有准确地确定受导者的问题和目标。

信号:受导者未能或者没有用一句话清晰地说出自己的问题或目标。

辅导者代替受导者去设计那些问题或目标。

辅导者说话武断,而没有充分聆听受导者的话语。

处理:重新帮助受导者用一句话去确定问题或目标,然后重做一次。

4)把表征当作问题的核心。

信号:效果不显著,或只有短暂效果。

处理:找出这个表征背后的意义。

重新思考过程中出现的资料与信号。

5)受导者有深层的身份性局限信念,尤其是“我没有资格”。

信号:每当出现触及身份的问题,受导者会顾左右而言他。

受导者会忽然说笑或者无缘无故地笑,不管旁人笑不笑,自己笑出来。

使用技巧的过程中,每到某些步骤时便托词不做。

重复说自我否定的话。

处理:用处理身份问题的技巧进行辅导。

引导受导者抽离出来看待自己。

6)受导者有家族系统的问题。

信号:辅导有效果,可是效果很快消失,困扰在没有外因的情况下重现。

处理:引导受导者与历代父母联结。

使用家庭系统排列的技巧。

7)辅导者不能解决这个个案。

信号:辅导者试过所有已知的技巧,仍然没有效果出现。

辅导者有说不明白的感觉,就是不愿意或不能静心去展开辅导或继续辅导。

处理:接受事实,告诉受导者这次辅导你无法帮助他,建议他去找其他辅导者。

终止这次辅导,请教能力更高的辅导者。

3. 辅导者与受导者的心理关系

3.1 无言的地位确定

一次辅导的开始很有可能是这样的:辅导者为受导者开门或引导受导者进入辅导室,辅导者用目光、微笑、点头和一句“请坐”等方式引导受导者坐下,然后问受导者:“有什么事情呀?”情节可能会有些不同,但些许轻微的变化并不影响一个事实,就是受导者进入辅导室是为了接受辅导。让我们看看更多的事实:

◇受导者带着困扰而来,他需要别人的帮助,也准备接受他认为有用的帮助。

◇辅导者在受导者的心里,是一个掌握了一些他不懂的学问、拥有一份他没有的能力,同时有专业权威和地位的人。

◇受导者希望拥有更多轻松满足、成功快乐。

◇就算是一个抗拒辅导的受导者(“我没有问题”“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逼我来这里”),这一次沟通也不能否定上面的意思。所以,只要辅导者没有做出什么事使受导者觉得受到了威胁,受导者还是会接受的。

◇就算受导者觉得自己没有问题,他内心也会想让某些事情或自身处境变得更顺利、更满意。无论怎样,他总希望明天会更好。

所以,只要辅导者的学问、能力、地位和说话行为,不是在排斥和否定受导者,而是能够使受导者觉得辅导者是在帮助自己达到目标时,他就会欢迎和接受辅导者的引导。受导者能否有这份感觉,就是辅导者决定接待受导者之后的第一个目标。3.2 受导者的力量不足

每一个辅导者都知道,一个受导者是否抗拒或配合,对该次辅导能否成功起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受导者可以被迫来到辅导者的面前,但是辅导的效果却不是能逼出来的。受导者之所以成为受导者,是因为他无法解决一些事情,这显示出他的力量不足。

力量不足的人有两种。一种人会有这样的情绪:愤怒、忧虑、恐惧、惭愧、后悔等,同时伴有精神紧张、肌肉拉紧的状况;另外一种人则刚好相反,表现出麻木、迷惘、消沉或逃避的情绪和态度。

面对第一种受导者,辅导者必须先引导他们放松下来,然后培养出彼此投契合拍的感觉;而面对第二种受导者,则应马上找个话题或者运用一些活动去建立投契合拍的感觉。

力量不足的人不想再消耗力量,所以会逃避所有可能消耗其力量的环境,逃避不了便会筑起保护墙。面对一个有保护墙的受导者,若辅导者将大部分的精力花在拆除保护墙上,则辅导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而且时间也会被拖长。所以辅导者要注意不让受导者筑起这道保护墙。3.3 总有方法给受导者一点肯定

受导者对所处的状况常常会有一些偏激、片面甚至不合逻辑的看法。辅导者应该明白:受导者说出来的话,只是反映他内心的状态,辅导者绝无需要对之进行批评。(如果受导者能够想得合理和说得对,他就无须来做辅导了。)不与受导者纠缠对错的问题,便可避开辅导者和受导者看法不一致、继而使受导者产生对抗、再进一步筑起保护墙的局面。辅导者表现出肯定和认同受导者的态度,会更容易保持对他的引导能力。(给予肯定的技巧,请参看上册第六章“只有肯定,绝不否定”部分)“肯定”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培养出自信的主要途径。自信是“信赖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就是有能力做到“活下去”和“活得更好”。这是每个人生存的最基本目标,也是他做的所有的事、说的所有话的动机。因此,当他的语言和行为被否定时,他的潜意识会将其当作他“活下去”和“活得更好”的权利被否定了,所以会引起他强烈的对抗。越是自信不足的人,越容易出现辅导的需要,也越会对抗别人对他的否定。

假设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也就是培养出足够自信的过程),需要被人肯定5000次才能建立足够的自信,那么从今天社会习惯的角度来看,可能在他成年之前都达不到这个数。(看看今天的孩子在每天的生活里得到的肯定多还是否定多。)如此,他在成年之后仍需努力争取补足这个部分。因此,辅导者的每一次肯定都是在帮助受导者增添自信,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有更多的力量处理自己的事情,所以是十分有效和重要的。3.4 不能让受导者操控场面

当受导者说“老师,先要说明,我不要做练习”或者“你不要让我××,因为我不喜欢那样”,这时他是在企图改变自己与辅导者之间的心理地位。辅导者应该有一个比受导者更高的位置,因为他有力量引导受导者。但若受导者可以给辅导者下命令,或者左右辅导者的决定,受导者就会感到辅导者的位置比他低,因而不大愿意接受辅导者的引导。如此,辅导者的引导工作便会很吃力。对于这样的情况,辅导者可以采用以下的处理方式:完全不理会受导者所说的话,马上给他一些其他的指示使其把注意力转移。例如,“站起来,试试把双手伸出来,看看有没有手震。”或者直接告诉他你知道什么对他最好,例如跟他说:“你想不想明天、下次变得更好?想的话就照我说的去做。”3.5 辅导中对受导者有效的核心概念

下面十二条是最常用在辅导里对受导者的思维能力具有强大启发性的引导语。这些引导语(在与受导者谈话时)也为辅导者提供了一个理论平台。这是说,辅导者要摆出的姿态是: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如这十二条所说的。这十二条引导语总是把受导者带往“我有能力处理自己的问题”的信念立场,亦是简快身心积极疗法的核心概念。

1)人生始于今天,过去只存在于脑中。

2)过去是否是沉重的包袱,全由自己决定。

3)你只能改变自己,不能改变别人或世界。

4)你的世界在你的脑中,无须改变外面的世界。

5)你本人已具备了所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无须外求。

6)所有的改善,都由信念开始。

7)每个人必须照顾自己的人生,不能假手于他人。

8)值得做的,都值得做好;值得做得好的,都值得做得开心。

9)人总是在追求:接受与被接受,尊重与被尊重,爱与被爱。想拥有更好的明天是每一个人的权利。

10)事情本无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人加上去的。

11)事情从不给人压力,压力来自一个人对事情的反应;事情也从来不带给人情绪,情绪来自一个人的信念系统。

12)没有人能够伤害你,除非你容许他这样做;也没有人能够控制你,除非你容许他这样做。

4. 简快身心积极疗法对辅导环境的要求

辅导环境是否适当,对辅导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不理想的辅导环境,就算有效果也会使辅导者花费更大的精力。以下是针对个人辅导的一些建议。

辅导不应在公共场所或者空旷的地点进行,而是需要一个房间。最理想的是在辅导室内进行。不应考虑的地点是受导者的住所或其工作地点,或辅导者的住所。受导者惯去的地方已经受到“污染”,容易引起受导者的一些负面情绪和回忆,妨碍辅导工作的展开。同理,辅导者的住所也不应该受到“污染”。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投诉、指控、诉讼、法律责任等),无论受导者是否是异性,每次辅导最好都有一位助手在场。如果受导者是异性,则必须有一位异性助手在场。同时亦应考虑把辅导过程录音,若然,辅导开始时辅导者应清楚告知受导者辅导过程会被录音,但绝不会公开。这些话亦应记录在录音带里。要根据当地法律或惯例决定录音带需保留多长时间。辅导者应养成这个习惯:每次辅导结束,辅导者要马上把过程中的要点用笔记录下来。

辅导室内应该灯光明亮、宁静、无干扰。关于音乐,由于并非所有人都喜欢音乐,且每个人对音乐类型的喜好各有不同,故索性不设音乐最好。辅导室的窗口会带来好处,也会带来坏处:好处是有阳光照射,使室中充满生机,让辅导者放松;坏处是窗外的活动会妨碍受导者集中注意力。

辅导室应准备足够的饮用水,同时应备有纸巾、纸篓和卫生间。室内装饰和家具以简洁为佳,要有足够的座椅。若有可能对小孩子进行辅导,则应储备一些糖果及玩具,或为青少年准备一些符合他们兴趣的漫画书等。

简快身心积极疗法有不少技巧需要受导者走动,所以,理想的辅导室除一桌两椅外,还应有一定的活动空间。

受导者的座椅应安放在背向门口的位置,而辅导者则要面对门口。门的上方墙上应挂一个时钟,使辅导者无须看手表也能知道时间。

辅导者应该坐在受导者的右手方(如辅导者惯用左手,则应坐在受导者的左手方),因为受导者的右手比他的左手强,坐在他的右方会让他觉得更安心。同时,这个安排让辅导者能够用右手做出引导手势、左手配合。两人的座位应该呈90°~120°。(见图9-1、图9-2)距离以两人的膝盖刚刚接触到为宜,如此,受导者的位置完全在辅导者双手的控制范围内,辅导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受导者的表情、呼吸情况、身体状态等方面的改变。这样的安排也给辅导者最接近受导者的可能,而同时两人身体保持的距离足够使受导者感到有足够的安全空间。图9-1 辅导者与受导者座位呈90°图9-2 辅导者与受导者座位呈120°

第十章 辅导第一阶段“状态调控”的剖析

简快身心积极疗法认为,一次辅导的效果50%~90%来自成功的状态调控工作,而针对受导者困扰的技巧只占效果的10%~50%。由此可见状态调控的重要性。要想成为一名成功(轻松、迅速、高效)的简快身心积极疗法治疗师,必须在状态调控上有较强的能力与较高的水平。“状态调控”就是调控受导者的内心状态。内心状态指的是受导者的思想意念、情绪感受、行为意欲等。把受导者的内心状态先调整到最能配合辅导的状态再展开辅导,辅导者的工作会事半功倍。简快身心积极疗法认为,一次辅导的效果50%~90%来自成功的状态调控工作,而针对受导者困扰的技巧只占效果的10%~50%。由此可见状态调控的重要性。要想成为一名成功(轻松、迅速、高效)的简快身心积极疗法治疗师,必须在状态调控上有较强的能力与较高的水平。

从辅导者出现在受导者的面前开始,辅导者就开始致力于如何调控受导者的状态,最终使其配合辅导技巧的展开。如果受导者带着过度强烈的情绪走进辅导室,辅导者须先使这份情绪缓和下来。如果受导者太过紧张,整个身体绷紧,辅导者便要先引导受导者将身体放松。如果受导者的心思散乱、不能集中,辅导者便要找出一个题目吸引受导者的注意。如果受导者的力量不足以支持他进行这次辅导,辅导者就需要决定是否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受导者变得更有力量,或者拒绝展开辅导,或者转送受导者去见医生或专家。

当受导者内心已经接受辅导者这个人并遵从他的引导,且情绪和心理状态亦已平静下来时,辅导者就可以展开这次辅导工作了。

受导者“接受”辅导者,便是对辅导者产生了信任。“平静”是因为对辅导者及环境感到安全,感觉没有任何威胁,已经无须把力量调动出来保护自己了。这时,受导者的潜意识会愿意打开,与外界沟通和做出新的尝试。因此,这时展开辅导是最省力也最有把握成功的。

1. 状态调控的9个部分

(1)接受受导者

辅导者通过微笑、眼神接触、轻柔而稳定的语调和不徐不疾的身体语言来表达对受导者的接受。(2)观察非语言信息

观察受导者的声调、说话时的声音变化、语气变化、面部表情、坐姿、手势、说话时的动作、对辅导者的指示或问话的反应,以此来了解受导者的内心状态。(3)观察受导者的语言

观察受导者说话的内容意思,常使用的文字,特别使用的文字,选择使用的称呼及代名词,所用的动词、形容词与副词,说话文字背后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规条),说话时所用的身份,以及所有以上显示出来的限制性信念。(4)先跟后带的声调及身体语言配合

先跟后带是非常有效的辅导引导模式。先跟后带的“跟”字包含很多方面:声调配合、身体语言配合,也包含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情绪状态、文化等方面的接受。这里的“接受”二字是“容许其有存在的空间”的意思,就是不批判、不否定、不对立。这样的态度能提供给受导者足够的空间,让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完全接受辅导者。(5)先跟后带的语言技巧

在说话上的“跟”就是用简单复述、感性认同等方式对受导者表达的内容表示接受。当成功做到这点时,受导者会给予“是的”“对呀”等回应。这个效果等同于给予受导者肯定,他内心因为这些肯定而感到有力量和自信。这时辅导者的“带”便能轻易取得效果了。

简快身心积极疗法从不代替受导者决定他该怎么办,也不直接给予其行为指示。所以,先跟后带的“带”是引导受导者去看到并找出更多的可能性。“带”的效果来自让受导者看到和取得他真正想要的价值。(注意:“真正”二字表明这个价值不是辅导者自以为是的主观意见。)(6)情绪处理

简快身心积极疗法认为情绪没有正负、好坏之分,也认为某些情绪的出现并非是不恰当的。因此,简快身心积极疗法的辅导者会利用受导者出现的情绪去做出更有效的引导。(参考第十四章“负面情绪的正面意义”部分)

哭泣本身不是情绪,而是伴随情绪出现的生理状态。简快身心积极疗法对于受导者的哭泣是抱着一个接受和“无须做什么”的态度的,只有在哭泣过分严重导致辅导不能有效继续的情况下,辅导者才需要处理受导者的情绪。(7)辅导者自问五个问题

参见第九章“辅导前辅导者的自我状态测试”的五个问题。(8)限制性信念的处理

若受导者已经显示出有限制性信念,辅导者应该先处理这些限制性信念,然后再使用针对性技巧。限制性信念是指限制受导者继续最有效地成长的信念,往往是各种心理困扰的来源,会阻碍针对性技巧的进行和辅导效果的产生。限制性信念让受导者减少而不是增加与世界人事物的联结,减少而不是增加事情解决的可能性,或干脆让受导者拒绝接受而不是更愿意去接受人事物的不可控性等。

若不松动或消除这些限制性信念,辅导过程中受导者会抗拒辅导者的引导,这就是辅导不成功的三大原因之一(另外两大原因分别是受导者不接受辅导者和辅导者制定了无效辅导目标)。(9)共同确定辅导目标

辅导目标应该由辅导者与受导者共同确定。一个良好的辅导目标必须:

◇没有辅导者的主观意愿;

◇辅导者不以理性逻辑为唯一标准,须知没有充分感性支持的目标是取得不了效果的,只会让受导者产生更大的焦虑与无力感;

◇不超出辅导者的能力范围;

◇符合“目标确定法”的要求。(7个要素,8个问题。参见上册第七章“正确目标的确定”。)

2. 几个常用的技巧

(1)打破状态“打破状态”是简快身心积极疗法最常用的技巧之一。每当受导者处在一种内心状态,而辅导者认为需要受导者改变这个状态时,便会运用这个技巧。

常见的需要受导者改变内心状态的情况有以下三个:

◇受导者的状态不配合辅导者的引导方向;

◇受导者处于强烈的情绪状态中,使辅导无法继续;

◇辅导者想测试刚才所采用技巧的效果。“打破状态”的做法没有指定的程序或者步骤,只要符合“三赢”的标准且有效便可。最常用的是问受导者一个跟刚才的事情完全没有关系的问题,转移其注意力,例如:“现在是什么时间?”或者“你的老家在哪里?”这样的对话一般一两句便已足够,不能变为闲谈而浪费时间。辅导者也可以要求受导者改变现在的坐姿。只要受导者的身体姿势改变了,他的内心状态便会改变。(2)效果测试

在简快身心积极疗法里,“效果测试”是在每一次辅导完毕之前必须做的程序,目的是确定这次辅导的效果。“效果测试”又称为“未来测试”,因为辅导的目标是让受导者在未来的日子里,每当回忆需要辅导处理的事件或者有类似的情况出现时,不会再有情绪困扰、局限性的意念或者妨碍成长的行为出现。“效果测试”之前必须做“打破状态”的步骤。当一次辅导里辅导者引导受导者完成某些针对性技巧,同时辅导者感到过程中受导者的表现符合预期的效果标准时,辅导者便会先做“打破状态”,让受导者脱离针对性技巧带来的状态,然后引导受导者通过以下两个可能性的其中一个(有时也会两个都有需要)来测试辅导效果。“现在你把自己带回到那件事情里,回忆当时你看到的情景、听到的话语和声音……”“现在你想象再次面对那个情景、听到那些话语和声音……”

如果这次辅导是成功的,受导者回忆或者想象时,从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上可以明确观察到其内心状态是否还有困扰,亦可以凭交谈得知其思想意念是否已有改善。(3)呼吸的运用

引导受导者运用呼吸去改变其内心的力量状态,亦是简快身心积极疗法常用的基本技巧之一。一般来说,呼气使一个人放松,而吸气则使其内心变得强大。

呼气:最常用的方式是“呼吸放松法”,注意引导受导者呼吸,每当呼气时把注意力放在双肩上。在呼气时注意力放在双肩上,双肩便会随着呼气而放松。这是最快启动副交感神经系统使身体放松的方法。假如辅导者能够运用柔和缓慢的声调配合,受导者的放松效果会更快更好。当受导者放松了,他的潜意识才能在这次辅导过程中做到最好的配合。让受导者放松往往是一次辅导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吸气:当受导者内心有了一些他需要的、对他有帮助的能力感觉(例如自信、勇气、冷静、幽默感、注意力集中等),辅导者引导他大力吸气会加强他内心的能力感觉。这是最快启动受导者的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方法,也就是最快增强受导者内心力量的方法。在针对性技巧的“借力法”里,这样的吸气是必要的步骤。

当受导者凭吸气增强了所需的力量,辅导者可以考虑是否运用“经验掣”去把这份力量的感觉储留下来。

吸气时,引导受导者鼓起腹部,这样会有效地令横膈膜最大程度地下沉,利于副交感神经的启动;呼气时,注意力放在双肩,同时也有意使腹部缓缓地收起,越慢越好,这就是腹式呼吸法(婴儿呼吸法)。(4)时间线

每个人的大脑里,有先天性的时间方向,这是说,在遗传基因里,已经有了一些关于时间的“软件程序”。生来惯用右手的人,在大脑里“过去”是在左边,而“未来”则在右边;生来惯用左手的人,则“过去”在右边,而“未来”在左边。生来惯用左手,但成长过程中被迫改用右手的,仍然是“过去”在右边,而“未来”在左边。一般来说,约有5%的人是天生惯用左手的。

惯用右手的人,过去的事应该在脑的左边(若是惯用左手的人,则过去的事应该在右边),如果他把过去不愉快的事总是放在大脑里未来的方向上,则他每次面向未来的时候,这些往事便会涌现,从而让这个人无法轻松地面对人生,愉快地做每一件事了。

想让一个人认识自己大脑里的时间线,可以引导他回忆五年前的某一天所做的一件生活小事(例如刷牙),再引导他回忆今天早上和想象五年后的某一天所做的同样的事。每次回忆、想象时都闭上眼睛,当画面出现时让其用手指点出景象的中心点,然后再睁开眼睛看看手指的所在。这样受导者便能画出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时间线在大脑里的排列情况。

若“过去”“现在”与“未来”三点都在眼前,这种排列被称为“统阅式”,就是受导者能够看到自己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安排,这样的人比较守时,能够按照时间表的安排去做事。

有一些人发现自己的“过去”在脑后、“未来”在额前,这种排列被称为“投入式”,就是受导者会沉浸在事物之中,这样的人往往沉醉于手上的事而忘记时间、约会等。一些人的时间线所显示的“过去”与“未来”之间位置很近,另一些人则相隔很远,但这种远近都可以通过调整使之达到提升自己的适当位置的效果。还有一些人大脑里的时间线在未经处理之前呈现的是一种混乱的状况,不过稍加整理便能恢复条理。

在简快身心积极疗法中,时间线在很多情况下都用得上,包括在地上把受导者大脑内的时间线显现出来,以此处理过去让受导者感到困扰的事情,或者帮助受导者实现未来的目标等。辅导者很容易为受导者确定时间线,只需对他说“若这条线是你的时间线,你的未来在哪个方向”即可。(5)接受的态度

举个例子,一个人因为交通意外而失去了一条腿。虽然那是两年前的事,可是在这两年里,这个人什么都不能做、不愿意做,一直生活在消沉、沮丧和暴躁里,不断地抱怨老天不公平。正因为他不能接受少了一条腿的事实,所以他把人生的力量都用在了抗拒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上。也正因为事实是无法抗拒的,他即便秏上所有的力量也不会得到想象中的结果,因此他这两年一事无成。只有当他内心真正接受了“少一条腿”这个事实,他才可能把抗拒的力量收回,变得有力量去做一些积极的、对他人生产生积极效果的事情。只有内心真正接受事实后,他才可能去想:“一个少了一条腿的我怎样做才可以获得成功快乐?”(如何让受导者接受事实才是关键。)

人很容易忘记自己的渺小,妄想自己是上帝,有无穷的力量,有权要求得到其所有想要的,要求事事顺意。很多人以为事情若不顺利,只要多付出一份力,困难就可以解决。最终,他们把所有的力量都放在妄想或困难上,而忽视了周围的众多其他机会。

接受就是智慧。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只愿意接受“生”而不愿接受“死”,而当一个人亦接受“死”的时候,我们便说他有智慧;人们从小被教导如何争取更多,而当一个人能够接受所得更少、接受“失去”的时候,我们便说他们有智慧;当一个人能够接受大部分人不能接受的种种,我们便说他有大智慧。

我们常常教导别人把事情“放下”。要知道,当一个人不能接受一件事情时是无法把它“放下”的,只有真正接受了它才能把它放下!

我看过一段外国中古时期的祈祷文,很受启发:请赐我勇气去改变必须改变的,以平静的心境去接受不能改变的,同时赐予我能够区分这两者的智慧。(6)创造未来景象

有困扰的人把自己整个沉浸在困境里,大脑里是没有未来的——他说不出想要什么,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不想要的是当下的困境,想要的才是未来。如果他的大脑里不能产生一幅未来的景象,他就不能从困境中跳出来(因为他没有地方可去)。所以,辅导者应引导受导者以制定的目标为基础在大脑里制造出一个未来的景象。

未来景象的建立需要以内视觉的运用为主。惯用右手的人,他大脑里的未来在右上方,因此,辅导者可以引导受导者看着右上方的空中,想象一个未来的、困境已经过去、本人发展得很好的情景;如果受导者惯用左手,则他的未来是在左侧,应该引导他向左上方看。(让受导者闭上眼睛进行引导,效果会更好。)

尽量让受导者本人创造他的未来景象,辅导者只负责引导。例如,“你看到些什么?”“还有些什么人你想在那个情景里看到?”除非其中有负面的东西或者效果不够,辅导者才需要介入给予积极的引导。例如,“你的孩子在你身边,你会感到更开心吗?”

这时,辅导者应运用改变经验元素的“加强”方向,引导受导者调整未来景象,使之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推动力(加入颜色和光亮,将静态画面变为动态画面,拉近画面的距离等)。

有一点非常重要:在未来景象里必须有受导者本人的身影!未来景象是一个今天还不存在的目标,受导者必须去“追”它。

第十一章 经验掣的掌握

在辅导中,为了让受导者容易重拾某些感觉,或者保持这些感觉以便进行某些针对性技巧辅导,辅导者会刻意把一些情景记忆或身体接触与某些记忆联结起来。这些情景记忆或身体接触便是经验掣。“掣”是制动按钮的意思,按下便能重拾某些感觉。

1. 认识经验掣

1.1 经验掣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过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等经历,指的是一些情景勾起我们的回忆,同时勾起了那一份情绪感觉。那些事物、情景便是这里说的经验掣(又称为心锚)。某段音乐使我们回忆起一次温馨的约会,某个符号提醒我们小心等,都是对经验掣的较为形象的描述。国旗、制服,甚至自己的名字,都是我们的经验掣,这些都显示出经验掣是如何支配我们的生活的。因为情景记忆能勾起那份情绪感觉,然而情绪感觉又来无影去无踪,所以,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运用情景记忆来操控情绪感觉的来去。这便是经验掣的作用原理。特别是当受导者某些正面感觉(例如勇气、自信等)不足时,运用经验掣的辅导技巧能让受导者常与这些积极的感觉在一起。

在辅导中,为了让受导者容易重拾某些感觉,或者保持这些感觉以便进行某些针对性技巧辅导,辅导者会刻意把一些情景记忆或身体接触与某些记忆联结起来。这些情景记忆或身体接触便是经验掣。“掣”是制动按钮的意思,按下便能重拾某些感觉。其中包括一些力量及能力感觉,例如自信、勇气、冲劲、热情、冷静、愉快、动力、幽默、创造力、注意力、警觉、细心、随和、平静、爱心等。

情绪感觉对受导者的思想及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当辅导者引导受导者回忆起某段美好往事时,他便能重温当时的情绪感受,同时也能重获当时内心状况所产生的能力。例如,某次打球赢了或受到赞赏时的那份自信心。若受导者能在自己处于一次重大挑战时重获这份自信心,他成功的机会便会大大增加。1.2 经验掣的种类

经验掣有不少的变化模式,从性质上可区分为四种:

1)视觉型经验掣:一件物品、一张纸,甚至看到的月亮,都可以成为视觉型经验掣。

2)听觉型经验掣:受到重要人物肯定的一句话、一句口号、一首歌曲都是很好的听觉型经验掣。

3)感觉型经验掣:辅导者握住受导者的手臂、按着受导者的肩膀、指按其膝盖等,或者受导者自己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合捻着左手小指或双手握拳等,通过这些方式来为受导者安装感觉型经验掣。

4)内思型经验掣:上面三种都是凭外界事物而建立的经验掣,它们都可以转化为内思型经验掣。例如,当我们看见某一张照片即可勾起一份情绪感受,则我们也可以将这张照片在内心呈现,以此引发这种情绪感受浮现的效果。又例如,我们心中念着佛号来静心,也属于这类的经验掣。

经验掣可以由辅导者来给受导者安装(见图11-1),也可以由受导者自己安装(见图11-2),由谁安装取决于那份能力或感觉是否需要在辅导之后被提取和使用。如果这份能力或感觉只需在辅导过程中出现,则应该由辅导者安装,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更准确地控制受导者;如果这份能力或感觉需要在受导者今后的生活中经常出现,则应该由受导者自己安装,以便日后他自己随时可以提取和使用。所以,辅导者必须在展开针对性技巧之前便引导受导者选定经验掣的位置和安装方法。图11-1 辅导者为受导者安装经验掣图11-2 受导者自己安装经验掣

2. 安装经验掣

2.1 安装经验掣的方法

一般来说,安装经验掣包括六个步骤:

1)请受导者回忆或想象一次有良好内心状态(例如有自信、平静等)的经验;

2)辅导者观察并确定受导者已经进入该次经验,引导受导者感受和加强那个内心状态;

3)安装经验掣;

4)打破状态;

5)开动经验掣(观察受导者是否重获那个内心状态,若没有则重做);

6)引导受导者想象未来的某一次需要那个内心状态的情景,在该情景中开动经验掣。

若受导者在第六步时表现出来的改变不大,那说明安装的经验掣的力量还不够,可以请受导者回忆过去或未来其他类似的经验(有同样需要或者有其他帮助的内心状态),重做第二、三、四、五步。这样可以将不同的良好经验的力量加在同一个经验掣上,技术上称为堆集式经验掣(Stacking Anchors)。也可以先运用借力法的辅导技巧增添受导者自身的能力,再加上经验掣来进行储存。

运用经验掣(特别是“感觉型经验掣”)须谨记:

◇每次都安装在同一个位置。

◇每次的力度都一样。

◇安装经验掣的最佳时间是当受导者全面进入所需内心状态的那一刻,即感觉最深的前一刻,并在这个状态消失之前撤除。2.2 制造生活里的经验掣

有心理困扰的人的生活环境里会有很多经验掣去提醒他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并勾起那些造成其困扰的思想与情绪。要消除这些负面效果的经验掣,同时增加一些正面效果的经验掣,这样受导者会更容易改变他的心理困境。以下是一些方法。

若辅导一些在家里经常吵架的夫妻,可以建议他们把最不喜欢的家具更换掉,如果他们做不到,则建议他们至少把房子里家具的位置改变一下,即改变家里的布置。这样的改变越多越好。如果两人经常在一个地方吵架,例如他们总是在卧室里吵架,则卧室里的家具及布置就必须改变,再建议他们加上一些两人都有良好感觉的正面经验掣,例如某些音乐、饰物。

在工作的地点,可以放置一些让自己感到轻松或会微笑的照片、小物品。很多人喜欢把孩子或家人的照片放在办公桌上或者电脑旁边,如果他们在工作时大部分时间都很开心的话,这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他们经常带着巨大的压力工作,或者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很多负面情绪,这样做反而会破坏与孩子或家人在一起时的感觉。应该把孩子或家人的照片放在钱包里,而选另一些例如海滩、雪山、森林、游鱼或飞鸟等本人喜欢的大自然的照片放在办公桌上或电脑旁边,并隔一段时间更换一次。

引导受导者找出自身需要什么能力(例如自信),并且找出他认为哪种动物最具备这种能力(例如觉得大象最有自信),然后在他需要这份能力的地方放置一些跟这种动物有关的照片或物品(例如在桌子上放一张大象或跟大象有关的图片)。这个方法对小孩特别有用。对于成人,在家里多插上代表和谐的白色百合花,在团队工作区域多挂一些暗示奋斗、团结的奥运项目的训练或比赛图片,在本人办公桌上多摆一张象征冷静、平和的溪流或湖泊的照片等,这些都是这个方法的运用。

以下是一个在孩子身上建立经验掣的例子。面对多动的孩子,家长总希望在一些情况下有办法让孩子安静下来。这些家长可以注意观察孩子在什么时候是安静的,每次孩子安静时,家长就走过去用同一个姿势(例如在孩子右边用左手围着孩子的肩膀)对他说一句固定的话(例如柔声地问:“你在做什么啊,这么感兴趣?”)。如此不断累积这个模式,每当家长真的需要孩子静下来时,只要把正在兴奋走动的孩子叫过来,用那个姿势跟他说那句话就可以让他安静下来。

以下是改变小孩的一个负面经验掣的例子。一个妈妈每个月总要去外地出差数天,每次出发前她都用同一个方式告诉3岁的女儿——坐在女儿对面,双手握着女儿的双手,柔声而认真地对女儿说:“妈妈有件事要跟你说……”这个妈妈告诉我,现在每当她有什么想法想好好跟女儿说时,女儿都非常顽皮,怎么也不听,而且对妈妈的出差有很大的反应。于是我教她把这个负面的经验掣换上正面的意义——让这个妈妈用完全一样的动作和话语开头,然后说出另外一句完全出乎她女儿意料的话,即对女儿说“妈妈有件事想跟你说”(孩子开始顽皮),“我想现在带你去麦当劳吃汉堡包”。女儿马上停下来,用不相信的眼神看着妈妈。妈妈平静地、用跟刚才完全一样的语气又重复了一遍,女儿高兴得跳起来,因为她最喜欢去麦当劳了。此后,女儿对妈妈的那个行为、那句话都没有了对抗或者逃避的心态了。奇怪的是,女儿对妈妈出差的反应也没有以前那么强烈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