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04 19:40:16

点击下载

作者:陈磊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资治通鉴: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

资治通鉴: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试读:

秦纪

荆轲刺秦

面对秦国的强大实力和咄咄逼人的野心,六国丢盔弃甲,一败涂地。燕国太子丹清醒地看到了自己国家的命运,他努力寻求可以挽救燕国的办法。在他看来,秦国和六国之间的实力对比过于悬殊,而且六国已经被秦国的强大吓破了胆,都战战兢兢,只求自保。所以他拒绝了太傅从长计议的主张,选择了他眼中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刺杀秦王。《通鉴》的记载比起《史记》来要简单得多。其着重点不在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人物关系的挖掘上,而将选材集中于太子丹和太傅的两种观点上,表现出《通鉴》和之前的史书记载方式与解读方式的不同。〔1〕〔2〕

燕太子丹怨王,欲报之,以问其傅鞠武。鞠武请西约三〔3〕晋,南连齐、楚,北媾匈奴以图秦。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4〕〔5〕弥久,令人心惛然,恐不能须也。”顷之,将军樊於期得罪〔6〕

,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7〕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太子曰:“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更虑之!”鞠武曰:“夫行危以求安,造祸以为福,计浅而怨深,乃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所谓〔8〕资怨而助祸矣。”太子不听。【注释】

〔1〕太子丹:燕王喜的太子,曾被送到秦国当人质,因为受到冷遇,逃回燕国。荆轲行刺秦王失败后,秦国发兵攻燕,太子丹率部退保辽东,被燕王喜斩首,奉献给秦国。

〔2〕鞠武:燕国太子丹的老师,曾跟随太子丹到赵国都城邯郸做人质。

〔3〕媾(ɡòu):求和。

〔4〕惛(hūn)然:神智不清。

〔5〕须:等待。

〔6〕樊於期:秦国将领,由于反对秦王获罪逃亡入燕。

〔7〕蹊(xī):小路,路。

〔8〕资:帮助。【译文】

始皇帝十九年(前228),燕太子丹怨恨秦王嬴政,想要报复,于是就向太傅鞠武求教。鞠武提出燕国和西面的三晋,南面的齐、楚联合,同时和北方的匈奴结好,来共同对付秦国。太子丹说:“太傅的计策,旷日持久,让人心神不宁恐怕我们等不及。”不久,秦国将军樊於期得罪了秦王逃到燕国,太子丹收留了他,还提供地方安顿他。鞠武劝谏说:“以秦王的残暴和他对燕国的积怨,已经够让人害怕的了,何况他再听说我们接纳樊将军的事!这就像人家说的,是把肉丢在饿虎出没的小路啊。请太子快将樊将军打发到匈奴去!”太子丹说:“樊将军走投无路,投奔到我这里,这正是我舍弃生命也要保全他的时候,请您再考虑一下!”鞠武说:“做危险之事来企求平安,制造祸端以期得到福祉,用简单浅陋的方法去解决怨恨,这些都是为结交一个人而不顾国家安危的做法,只能让怨恨加深,加速祸事来临而已!”太子丹听不进去。〔1〕

太子闻卫人荆轲之贤,卑辞厚礼而请见之。谓轲曰:“今秦已虏韩王,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赵不能支秦,则祸必至于燕。燕〔2〕小弱,数困于兵,何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3〕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唯荆卿〔4〕留意焉!”荆轲许之。于是舍荆卿于上舍,太子日造门下,所以奉养荆轲,无所不至。及王翦灭赵,太子闻之惧,欲遣荆轲行。荆轲曰:“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5〕〔6〕

,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有以报。”太子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也!”荆轲乃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太息流涕曰:“计将安出?”荆卿曰:“愿得将军之首〔7〕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樊於期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8〕也!”遂自刎。太子闻之,奔往伏哭,然已无奈何,遂以函盛其〔9〕〔10〕首。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使工以药焠之,以试人,血

〔11〕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装为遣荆轲,以燕勇士秦舞阳为之副,使入秦。【注释】

〔1〕荆轲:战国末期卫人,好读书击剑,卫人称为“庆卿”,后到燕国,被当地人称为荆卿。由燕国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进献。秦王大喜,在咸阳宫隆重召见。献图时,图穷匕首现,刺秦王不中,被杀。

〔2〕合从:即“合纵”,泛指联合。

〔3〕曹沫之与齐桓公:曹沫,鲁国人。齐桓公和鲁会盟,曹沫劫持齐桓公,逼迫他答应尽数归还侵夺的鲁国土地。

〔4〕造:到。

〔5〕督亢:今河北涿州东南有督亢陂,其附近定兴、新城、固安诸县一带即战国燕督亢,是燕国的膏腴之地。

〔6〕说:同“悦”。

〔7〕揕(zhèn):刺。

〔8〕自刎(wěn):割颈自杀。

〔9〕函:匣子。这里作动词用,指用匣子装上。

〔10〕焠(cuì):浸染。

〔11〕濡(rú)缕:沾湿一缕。形容沾湿范围极小,引申指力量微弱。【译文】

太子丹听说卫人荆轲的贤名,于是带了很多礼物,态度谦恭地去拜访。太子丹对荆轲说:“现在秦国已俘虏了韩王,又举兵南伐楚,北伐赵;赵国无力抵抗秦兵,一旦赵国被灭,则燕国的亡国之祸也就不远了。燕国弱小,屡屡受到战争的骚扰,怎么能抵抗秦国的进攻呢?各国诸侯都被秦国的强大震慑,不敢以合纵之计对敌。我有一条计策,只要找到天下的勇士出使秦国,劫持秦王,逼迫他交还诸侯的土地,就像以前曹沫对待齐桓公的方法,如果能圆满完成就再好不过了;万一不成功,也可以借此机会刺杀秦王。一旦秦王遇刺,出征在外的大将听说国内出事,必定使得秦国君臣彼此猜疑,趁此机会,诸侯得以行合纵之计,那时秦国必定为六国所破。这件事希望荆卿能认真考虑一下!”荆轲答应了太子丹。于是太子丹将荆轲安顿在上舍,每天上门拜望,奉养荆轲无微不至。等到秦国将军王翦灭赵的消息传来,太子丹害怕了,想立刻派荆轲去秦国。荆轲说:“现在我们没有可以取信于秦国的办法,即使去了也很难接近秦王。如果有樊将军的首级和燕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定高兴地召见臣,臣才可以依计行事。”太子丹说:“樊将军走投无路来投靠我,我不忍心这么做啊!”于是荆轲单独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真可谓残忍啊,父母宗族都被诛杀!如今还以金千斤、邑万家悬赏将军首级,将军有何打算?”樊於期叹息流泪说:“你有什么办法呢?”荆卿说:“我希望得到将军首级进献秦王,秦王必定欢喜地召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袖子,右手直刺他的胸膛,那时候,将军大仇得报而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可以消除了!”樊於期说:“你说的也正是我日夜刻骨铭心想着的事啊!”于是自刎。太子丹听说了赶去哭祭,但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了,只得用匣子将樊於期的首级盛放起来。太子事先找到了天下最锋利的匕首,派工匠以药焠炼,用人来试验,见血封喉,没有不立刻毙命的。于是做好派遣荆轲的一切准备,又以燕国勇士秦舞阳为荆轲的副手,让他们出发到秦国去。〔1〕

荆轲至咸阳,因王宠臣蒙嘉卑辞以求见;王大喜,朝服,设〔2〕〔3〕九宾而见之。荆轲奉图以进于王,图穷而匕首见,因把王袖而揕之;未至身,王惊起,袖绝。荆轲逐王,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操尺寸之兵〔5〕〔6〕

,左右以手共搏之,且曰:“王负剑!”负剑,王遂拔以击荆〔7〕〔8〕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匕首擿王,中铜柱。自知事不就,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9〕遂体解荆轲以徇。王于是大怒,益发兵诣赵,就王翦以伐燕〔10〕,与燕师、代师战于易水之西,大破之。【注释】

〔1〕咸阳:秦国都城,今陕西咸阳。

〔2〕九宾:为古代宾礼中最隆重的礼仪,主要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延迎上殿。

〔3〕图穷而匕首见:地图打开到最后,里面藏着的匕首露了出来。图,地图。穷,尽。见,同“现”。

〔4〕卒:同“猝”。

〔5〕兵:武器。

〔6〕负:背。

〔7〕股:腿。

〔8〕擿(zhì):投掷。

〔9〕徇:示众。

〔10〕王翦:秦著名将领,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荆轲事件之后,秦王派王翦攻打燕国,在易水西击破燕军主力,逼迫燕王逃到辽东,平定了燕蓟。【译文】

始皇帝二十年(前227),荆轲到了咸阳,通过秦王宠臣蒙嘉态度谦卑地请求谒见;秦王听说了他们带来的礼物大喜,身穿朝服,在朝廷上设九宾之礼召见。荆轲捧着地图进献秦王,图穷而匕首现,他抓住秦王的衣袖,以匕首行刺;没有刺中,秦王惊起,袖子挣断。荆轲追上去,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一时都惊呆了,因事情发生得突然,出乎意料,大家尽失常态。而秦法规定,殿上群臣不得携带武器,于是左右上前徒手和荆轲搏击,有人叫道:“大王背上的剑!”于是秦王拔出背后的剑斩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无法再继续追击,就把匕首投向秦王,却击中了铜柱。荆轲自知行刺不成,大骂道:“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想活捉秦王,逼他许下有利于燕国的约定,来回报太子!”于是秦人将荆轲分尸示众。秦王大怒,增加兵力到赵国,命令王翦攻打燕国,在易水之西大破燕、代的军队。

汉纪

楚汉相争

刘邦、项羽之间的战争延续了好几年,时战时和,互有胜败。刘邦从弱小到强大,项羽从占尽优势到渐落下风,相关的史料在《通鉴》中并不是最早和最详尽的,但是记事都沿着时间推进而展开,其间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不同人物对于情势的不同理解和反应,都使得这一事件的铺陈显得特别生动。以这里所选的段落看,刘邦一方陈平的反间计、纪信的忠心和牺牲、张良对于局势精审的分析,都表现出知己知彼的智慧。对刘邦的记载虽少,却清晰地展现了其人从善如流的豁达作风;反之,项羽的多疑、心胸狭窄直接导致了楚军内部的离心,最后造成他的失败。而垓下一战,《通鉴》用了相当详尽的篇幅记述了项羽的最后时刻,一改原先的“意忌信谗”、优柔寡断的形象,在面临生死胜败之际,项羽镇定如恒,谈笑处之,我们可以从史书上看到一个无论勇猛、胆略、气度无不令人心折的末路英雄。当然这样运用大量对话和细节的史书写作方式在《通鉴》一书中也并不典型。

另外,在汉军节节胜利的背景下,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刘邦和韩信、彭越等功臣之间隐隐的阴影。〔1〕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2〕〔3〕鲠之臣,亚父、钟离昩、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4〕〔5〕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曰:〔6〕“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昩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王果意不信钟离昩等。【注释】

〔1〕陈平:刘邦谋臣。足智多谋,锐意进取,屡以奇计辅佐刘邦定天下,汉初被封为曲逆侯。汉文帝时,曾升为右丞相,后改任左丞相。

〔2〕骨鲠之臣:忠直敢于直言进谏的属下。

〔3〕亚父:即范增,项羽的主要谋士,被尊称为“亚父”。钟离昩:楚王项羽的大将。龙且、周殷:均为项羽的大将。

〔4〕捐:舍弃。

〔5〕间(jiàn):离间。

〔6〕恣(zì):放纵,没有拘束。【译文】

汉太祖高皇帝三年(前204),汉王对陈平说:“纷乱的天下什么时候才能太平呢?”陈平说:“项王身边正直忠心的臣子不过是亚父、钟离昩、龙且、周殷这些人,只几个人而已。大王如果能拿出数万斤金,行反间计,就能离间他们君臣的关系,让他们互生疑心;项王的为人,易于猜忌,偏听偏信,君臣之间起了疑心,内部必定互相残杀,我们借机举兵进攻,一定能够打败项王。”汉王说:“好!”拿出黄金四万斤交给陈平,任由他自己掌握,并不过问支出。陈平用钱在楚军中施行反间,传播谣言:“钟离昩将军他们跟着项王立了那么多功劳,然而总是不能裂土封王,现在要跟汉联合,消灭项氏取得土地称王。”流言传布,项王果真开始怀疑钟离昩等人了。〔1〕

夏,四月,楚围汉王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2〕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项羽使使至汉,陈平使为〔3〕大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4〕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5〕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6〕〔7〕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注释】

〔1〕荥(xínɡ)阳:今河南荥阳西。

〔2〕患:担心,担忧。

〔3〕大牢具:即太牢具。盛牲的食具叫牢,大的叫太牢,太牢盛牛、羊、豕三牲,因此宴会或祭祀时并用三牲也称为太牢。这里指丰盛的酒食款待。

〔4〕恶草具:粗糙简陋的待客食具。

〔5〕请骸(hái)骨:请求退休。

〔6〕彭城:今江苏徐州。

〔7〕疽(jū):指毒疮。【译文】(前204)夏四月,汉王在荥阳陷入了楚的包围,情形危急;汉王求和,准备仅保留荥阳以西为汉地。亚父范增劝项羽急攻荥阳;汉王十分担心。项羽派使者到汉地来,陈平准备了丰盛的酒食款待来宾。陈平一见楚使就假装吃惊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王派来的!”让人把东西端走,重新准备了比较粗陋草率的酒食进奉楚使。楚使回去后如实禀报给项王,项王果然对亚父起了很重的疑心。亚父急着要攻下荥阳城,项王不相信他,不肯听他的意见。亚父发现了项王对自己的怀疑,怒道:“天下大局已定,君王好自为之,请让老臣告老还乡吧!”他在前往彭城的途中,背上的毒疮发作而死。〔1〕〔2〕

五月,将军纪信言于汉王曰:“事急矣!臣请诳楚,王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楚因四面击之。纪信〔3〕乃乘王车,黄屋,左纛,曰:“食尽,汉王降。”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去,令韩王信与周苛、魏豹、〔4〕枞公守荥阳。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烧杀信。【注释】

〔1〕纪信:刘邦手下将领,在“楚汉之争”中保护刘邦有功。

〔2〕诳(kuánɡ):欺骗。

〔3〕纛(dào):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

〔4〕枞:音cōnɡ。【译文】

五月,将军纪信对汉王说:“局势紧急!请让臣用计策引开楚军,汉王可以趁机离开。”于是陈平在夜里将二千余女子放出东门,引来楚军四面围击她们。纪信乘汉王的车,车上张黄盖,左边竖立着汉王的旗帜,叫道:“食尽粮绝,汉王降楚。”楚人高呼万岁,都聚集到城东来围观。汉王则趁此机会带了数十骑出西门逃走,令韩王信与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项羽见到是纪信,问:“汉王在哪里?”纪信回答道:“已经离开了。”项羽烧死了纪信。〔1〕

项羽自知少助;食尽,韩信又进兵击楚,羽患之。汉遣侯公〔2〕〔3〕说羽请太公。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洪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九月,楚归太公、吕后,引兵解而东归。汉王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楚兵疲食尽,此天亡之时〔4〕〔5〕也。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从之。【注释】

〔1〕韩信:刘邦大将,汉初著名军事家。

〔2〕太公:汉王刘邦的父亲。

〔3〕洪沟:即鸿沟。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西汉时期又称狼汤渠。

〔4〕释:放弃。

〔5〕养虎自遗患:留着老虎不除掉,就会成为后患。比喻纵容坏人坏事,留下后患。【译文】

高帝四年(前203)八月,项羽自知身边缺少帮手,粮草即将用尽,韩信又进兵击楚,心中非常忧虑。汉王派了侯公来劝说项羽放回太公、吕后。于是项羽和汉王约定平分天下,以洪沟为界,以西归汉,以东归楚。九月,项羽放还了太公和吕后,带兵解了荥阳之围而东归。汉王也打算西归关中,张良、陈平劝阻说:“汉已拥有大半天下,各地诸侯也都前来归附,而楚兵已疲惫不堪,粮草将尽,这是上天赐予的灭楚的最好时机。如果就此放过楚人,这就是所谓的养虎遗患。”汉王听从了他们的意见。〔1〕

冬,十月,汉王追项羽至固陵,与齐王信、魏相国越期会击〔2〕楚;信、越不至,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坚壁自守,谓张良〔3〕曰:“诸侯不从,奈何?”对曰:“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4〕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致也。齐王信之立,非君王意,〔5〕信亦不自坚;彭越本定梁地,始,君王以魏豹故拜越为相国,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王不早定。今能取睢阳以北至穀城皆以王彭越〔6〕〔7〕

,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复得故邑。能出捐此地以许两人,使各自为战,则楚易破也。”汉王从之。于是韩信、彭越皆引兵来。【注释】

〔1〕固陵:古地名,今河南淮阳西北。

〔2〕齐王信:即韩信,时为齐王。魏相国越:即彭越,汉初著名将领。拜魏相国,又被封为梁王。

〔3〕且:将要,快要。

〔4〕致:招引,引来。

〔5〕魏豹:六国时魏国的公子。

〔6〕睢(suī)阳:今河南商丘南。穀(ɡǔ)城:今山东东阿。

〔7〕陈:陈州,相当于今河南周口地区。【译文】

高帝五年(前202)十月,汉王追击项羽到固陵,和齐王韩信、魏相国彭越约好共同出击楚国。可是韩信、彭越二人失期不至,楚大败汉军。汉王只好重新坚壁自守,对张良说:“韩信、彭越这些手下不听我的,我该怎么办?”张良说:“楚兵就快要败了,而韩信、彭越二人未有明确分封到土地,所以他们不来也是很正常的事。如果您能和他们共享天下,他们立刻就会来。齐王韩信的封爵并非汉王的意思,他自己也觉得不安心;彭越平定了梁地,原来您因为魏豹是魏王的缘故所以拜彭越为相国,现在魏豹死了,彭越也在等着您能封他为王,您却没有早些决定。如果您能把睢阳以北至穀城的土地都封给彭越,把从陈以东沿海一带都给韩信。韩信的家在楚地,他想要的封地包括他的故乡。假如您答应分割这些土地给他们二人,让他们各自为战,则打败楚军轻而易举。”汉王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韩信、彭越都带了军队来会合。〔1〕

十二月,项王至垓下,兵少,食尽,与汉战不胜,入壁;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项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则夜起,饮帐中,悲歌慷慨,泣数行〔2〕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乘其骏马名骓,麾下壮士骑〔3〕〔4〕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5〕〔6〕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才百余人。〔7〕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注释】

〔1〕垓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灵璧东南。

〔2〕骓(zhuī):毛色苍白相杂的马。

〔3〕麾(huī)下:指将帅的部下。

〔4〕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5〕灌婴:汉初名将。

〔6〕属(zhǔ):连接,跟着。

〔7〕阴陵:春秋楚邑。为项羽兵败后迷失道处,汉时置县。故城在今安徽定远西北。【译文】

十二月,项王撤兵至垓下,兵少食尽,与汉军作战不顺利,退守营垒;陷入了汉军和诸侯兵的重重包围之中。项王夜里听见汉军阵营中到处传唱楚歌,大惊问道:“汉军已得到所有的楚地么?怎么有这么多的楚人?”半夜在帐中饮酒,慷慨悲歌,流下数行眼泪;身边的人也都流泪哭泣,不敢抬头看他。于是项王乘上叫做骓的骏马,带领八百余壮士骑从,趁夜深突破重围向南快马奔驰。天亮时分,汉军才发觉,骑将灌婴带了五千骑兵追击。项王渡过淮河的时候,跟随他的只有百余骑兵了。到阴陵时迷了路,向一农夫询问,农夫骗他们说“向左”。他们向左走,结果陷入大泽中,因此被汉军追上来。〔1〕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2〕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溃围,斩将,刈旗,三胜之,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乡。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3〕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4〕〔5〕郎中骑杨喜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喜人马俱惊,辟易数〔6〕里。项王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7〕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注释】

〔1〕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

〔2〕刈(yì)旗:砍断敌旗。刈,砍断。

〔3〕披靡:草木随风倒伏,比喻军队溃败。

〔4〕郎中骑:骑兵禁卫官。

〔5〕瞋(chēn)目:睁大眼睛。叱(chì):大声责骂。

〔6〕辟易:惊慌地退避,避开。

〔7〕都尉:武官名。始置于战国,位略低于将军。秦时设郡,掌郡内军事。西汉时为郡守之辅佐,掌全郡军事。【译文】

项王又率兵向东,到东城时只剩下二十八骑。而汉军的追兵有数千人。项王估计不可能脱身,对属下骑兵说:“我起兵至今八年,身经七十余战,从未失败过,这才霸有天下。但是如今终被困于此,这是天要亡我,不是我仗打得不好。今日自然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痛快快地打一场仗,突出重围、斩杀敌将、拔取敌旗,要打赢对手,让大家知道是天要亡我,而不是我指挥作战有什么过错。”于是分二十八骑为四队,向四个方向冲杀。汉军围了几层。项王对属下说:“我为各位斩对方一将。”同时他命令骑兵们向四面骑驰而下,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王和属下骑兵大呼驰下,汉军溃散,项王斩了一员汉将。当时郎中骑杨喜追项王,项王瞪大眼睛怒喝,杨喜人马俱惊,向后奔逃数里。项王和属下分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在哪里,于是分军为三,又将楚军包围起来。项王继续奔驰冲杀,又斩杀一名汉军都尉,杀死汉军数百人。召集属下人马,发现只损失了两骑。项王问道:“怎么样?”属下都佩服地说:“正如大王所说。”〔1〕〔2〕

于是项王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以所乘骓马赐亭长,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身亦被十余创。〔3〕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示〔4〕中郎骑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5〕邑万户,吾为若德。”乃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6〕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杨喜、吕马童及郎中吕胜、杨武各〔7〕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户,封五人皆为列侯。【注释】

〔1〕乌江:在安徽和县境内。

〔2〕亭长:秦汉时每十里为一亭,设亭长一人,掌治安、诉讼等事。舣(yǐ)船:使船靠岸。

〔3〕骑司马:项羽自立建立郡国后采用的新的军事官职。

〔4〕翳:音yì。

〔5〕德:情义,恩惠。

〔6〕蹂践:踩踏。

〔7〕列侯:爵位名。秦制爵分二十级,彻侯位最高。汉承秦制,为避汉武帝刘彻讳,改彻侯为通侯,或称列侯。【译文】

这时项王想要东渡乌江,乌江亭长停船靠岸等着他,对项王说:“江东虽小,方圆千里,百姓数十万,也足以让您称王了。请大王立刻渡江!这里只有臣有船,汉军即使追到,也无法过江。”项王笑着说:“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而且项籍当年带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人回去;纵使江东父兄怜惜我而仍然视我为王,可我又有何面目去见他们!即使他们不怪我,难道我就不会有愧于心么?”把所乘骓马赐亭长,下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持短兵器迎战。仅项王一人就杀了数百汉军,身上也负伤十余处。回头忽然看见汉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故人么?”吕马童看到了,用手指着项羽对中郎骑王翳说:“这是项王!”项王说:“我听说汉王以千金和封邑万户悬赏我的头颅,我就把这件好处留给故人吧。”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别的骑兵互相践踏争抢项王,有数十人在争斗中被杀。最后,杨喜、吕马童及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到项王的一件肢体,将肢体拼凑起来,证实是项羽。所以刘邦在封赏时,将悬赏的邑万户分为五份,五人都被封为列侯。

诸吕之变

诸吕之变是西汉初期的著名历史事件。高祖刘邦已经考虑到异姓王的威胁,所以生前和大臣杀白马盟誓,非刘不王。但是由于吕太后的擅权和惠帝的早逝,其后出现了太后称制时期。因此诸吕谋求王位,直接威胁到刘氏宗室的安全。外戚专权在汉代一直是个严重的问题,吕后应该是开风气之先的一位皇后。

值得注意的是,诸吕意图叛乱是在吕后过世之后。事实上,吕氏家族除了吕后之外,新任诸王在朝廷中毫无根基,也谈不到真正的势力。太后这座靠山一倒,颇有四面楚歌之势。从史书的记载看,陈平、周勃和宗室合作,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轻松平定了这次未遂的政变。比起空有其表的外戚诸王,反而是刘姓宗室的力量不可小看,他们有地位,有血统的联系,有诸多关系网络和掌握各种权力,后来发动七国之乱的宗室势力已经在此时初露锋芒,等到汉武帝用一系列政策削夺宗室实力以后,刘姓家族的力量才渐渐削弱下去。〔1〕〔2〕

冬,太后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陵。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3〕〔4〕后不说。问左丞相平、太尉勃,对曰:“高帝定天下,王子〔5〕弟;今太后称制,王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王陵让〔6〕〔7〕陈平、绛侯曰:“始与高帝啑血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8〕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陈平、绛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陵无以应之。十一月,甲子,太后以王陵为〔9〕帝太傅,实夺之相权。陵遂病免归。【注释】

〔1〕太后:刘邦皇后吕雉。

〔2〕右丞相陵:王陵,刘邦的重臣之一。孝惠帝六年(前189),相国曹参去世,安国侯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

〔3〕说:同“悦”。

〔4〕太尉:掌军事,地位与丞相相同。勃:即周勃,是刘邦的大将,被封为绛侯。

〔5〕王子弟:封子弟为王。

〔6〕让:责备。

〔7〕啑(shà)血盟:古代几方相会结盟时的一种仪式。口中含牲血表示忠诚。一说手指蘸血涂在口四周。啑血,即“歃血”。

〔8〕阿意:迎合他人的意旨。

〔9〕太傅:太子太傅,辅导太子的官。【译文】

高后元年(前187)冬天,吕太后与臣下商议想立吕氏诸人为王,于是问右丞相王陵。王陵说:“高皇帝当年杀白马盟誓:‘不是刘氏子弟而封了王,天下共起讨伐。’如今封吕氏为王,岂不是违背了誓约。”太后不高兴。又问左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他们回答说:“高皇帝平定天下,所以封刘姓子弟为王;如今太后称制,那么封吕氏子弟为王,也无不可。”太后听了很高兴。罢朝后王陵责备陈平、周勃道:“早先和高皇帝歃血盟誓时,难道诸君不在吗?如今高帝驾崩,太后要封吕氏为王,诸君想要迎合太后的意旨,阿谀奉承,违背誓约,将来有何面目去见高帝?”陈平、周勃说:“在朝廷上面折廷争,我们不如阁下;保全社稷,安定刘氏后人,阁下就不如我们了。”王陵也无话可说。十一月,甲子,太后以王陵为帝太傅,实际剥夺了他的相权。王陵于是告病归家。〔1〕

乃以左丞相平为右丞相,以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不治事,〔2〕令监宫中,如郎中令。食其故得幸于太后,公卿皆因而决事。【注释】

〔1〕审食其(yìjī):刘邦同乡,汉初被封为辟阳侯。

〔2〕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户。【译文】

太后用左丞相陈平为右丞相,以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不负责宰相事务,而是让他监理宫中事务,像郎中令。审食其得到太后的宠幸,公卿都按照他的意思办事。〔1〕

太后怨赵尧为赵隐王谋,乃抵尧罪。〔2〕〔3〕

上党守任敖尝为沛狱吏,有德于太后,乃以为御史大夫。

太后又追尊其父临泗侯吕公为宣王,兄周吕令武侯泽为悼武王,欲以王诸吕为渐。【注释】

〔1〕赵隐王:刘邦之子刘如意,戚夫人所出,后为吕后所杀。

〔2〕上党:上党郡,在今山西的东南部。任敖:初为沛县狱吏,与刘邦友善。后跟随刘邦起兵。

〔3〕御史大夫:秦置,为御史台长官,地位仅次于丞相,掌管弹劾纠察及图籍秘书。与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合称“三公”。【译文】

太后怨恨赵尧为赵隐王出主意,就治了赵尧的罪。

上党太守任敖曾经做过沛县狱吏,有恩于太后,太后就任用他为御史大夫。

太后又追尊父亲临泗侯吕公为宣王,兄周吕令武侯吕泽为悼武王,想以此为封诸吕为王的开端。〔1〕

七月,太后病甚,乃令赵王禄为上将军,居北军;吕王产居南军。太后诫产、禄曰:“吕氏之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为人所制!”辛巳,太后崩,遗诏:大赦天下,以吕王吕产为相国,以吕禄女为帝后。高后已葬,以左丞相审食其为帝太傅。【注释】

〔1〕北军:汉代守卫京师的屯卫兵。未央宫在京城西南,其卫兵称南军;长乐宫在京城东面偏北,其卫兵称北军。【译文】

高后八年(前180)七月,太后病重,下令赵王吕禄为上将军,统率北军;吕王吕产统率南军。太后告诫吕产、吕禄说:“吕氏封王,大臣心中不服。我快要死了,皇帝年幼,大臣中恐怕会有人要趁机政变。你们一定要握住兵权,保卫皇宫,千万不要送丧,以免为人所制!”辛巳,太后驾崩,遗诏:大赦天下,以吕王吕产为相国,以吕禄女为帝后。高后下葬之后,左丞相审食其出任太傅。

诸吕欲为乱,畏大臣绛、灌等,未敢发。朱虚侯以吕禄女为妇〔1〕

,故知其谋,乃阴令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朱虚侯、东牟〔2〕侯为内应,以诛诸吕,立齐王为帝。齐王乃与其舅驷钧、郎中令〔3〕祝午、中尉魏勃阴谋发兵。齐相召平弗听。八月,丙午,齐王欲〔4〕使人诛相。相闻之,乃发卒卫王宫。魏勃绐召平曰:“王欲发兵,〔5〕非有汉虎符验也。而相君围王固善,勃请为君将兵卫王。”召平信之。勃既将兵,遂围相府,召平自杀。于是齐王以驷钧为相,魏勃〔6〕为将军,祝午为内史,悉发国中兵。【注释】

〔1〕朱虚侯:刘章,齐悼惠王刘肥次子。刘肥是汉高祖长子,公元前201年,立刘肥为齐王。惠帝中,刘肥去世,子襄立,是为齐哀王。刘章到长安入宿卫,被吕后封为朱虚侯,并以吕禄女妻之。文帝即位,因朱虚侯刘章诛诸吕有功,封朱虚侯户二千,银千斤。后又被封为城阳王,都莒(今山东莒城)。

〔2〕东牟侯:刘兴居,齐悼惠王刘肥之子。

〔3〕郎中令:秦置,汉初沿袭,为皇帝左右亲近的高级官职,掌守卫宫殿门户。中尉:汉官,掌京师治安。

〔4〕绐(dài):欺哄。

〔5〕虎符: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作虎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多为铜质。调兵遣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

〔6〕内史:官名,西汉初,诸侯王国置内史,掌民政。【译文】

吕氏诸人想作乱,但是畏惧大臣绛侯周勃、灌婴等人,不敢先发难。朱虚侯娶了吕禄的女儿为妻,所以知道了吕家的阴谋。他悄悄地让人告诉了兄长齐王,想让他发兵西进,朱虚侯、东牟侯为内应,来诛杀诸吕,立齐王为帝。齐王和他的舅舅驷钧、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密谋发兵。齐相召平不愿参与。八月丙午,齐王想派人杀召平。召平听说了,于是发兵守住王宫。魏勃骗召平说:“齐王要发兵,非有汉虎符证明不可。而您想围住王宫也好,我自请为您带兵保护齐王。”召平相信了。结果魏勃一拿到兵权,就包围了召平的相府,召平自杀。于是齐王以驷钧为齐相,魏勃为将军,祝午为内史,把国中的士卒全部派了出去。

吕禄、吕产欲作乱,内惮绛侯、朱虚等,外畏齐、楚兵,又恐灌〔1〕婴畔之。欲待灌婴兵与齐合而发,犹豫未决。【注释】

〔1〕畔:通“叛”。【译文】

吕禄、吕产想作乱,在内畏惧绛侯、朱虚侯等人,在外又怕齐、楚的军队,又怕灌婴背叛他们。所以他们想等到灌婴带的军队和齐兵会合后再发动,犹豫未决。〔1〕

九月,庚申旦,平阳侯曹窋行御史大夫事,拜见相国产计事。郎中令贾寿出使从齐来,因数产曰:“王不早之国,今虽欲行,尚可〔2〕得邪!”具以灌婴与齐、楚合从欲诛诸吕告产,且趣产急入宫。平阳侯颇闻其语,驰告丞相、太尉。【注释】

〔1〕窋:音zhú。行:代理。

〔2〕趣(cù):催促,督促。【译文】

九月庚申清早,平阳侯曹窋代理御史大夫事,拜见相国吕产商量事情。郎中令贾寿出使从齐国回来,责备吕产说:“大王不早早回到封国,如今即使想回封地,恐怕也不行了。”他把灌婴和齐、楚联合诛杀诸吕的事情详细告诉了吕产,并且催他赶紧入宫。平阳侯曹窋听到了这些话,赶紧去告诉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1〕

太尉欲入北军,不得入。襄平侯纪通尚符节,乃令持节矫内〔2〕太尉北军。太尉复令郦寄与典客刘揭先说吕禄曰:“帝使太尉守北军,欲足下之国。急归将印辞去。不然,祸且起。”吕禄以为郦况不欺己,遂解印属典客,而以兵授太尉。太尉至军,吕禄已去。太尉入军门,行令军中曰:“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军中皆左袒,太尉遂将北军。然尚有南军。丞相平乃召朱虚侯章佐太尉,太尉令朱〔3〕虚侯监军门,令平阳侯告卫尉:“毋入相国产殿门。”【注释】

〔1〕符节:古代派遣使者或调兵时用做凭证的东西。用竹、木、玉、铜等制成,刻上文字,分成两半,一半存朝廷,一半给外任官员或出征将帅。尚:管理,掌管。

〔2〕郦寄:汉初大臣郦商之子。典客:官名,秦置,掌管接待少数民族和诸侯来朝事务。

〔3〕卫尉:汉九卿之一,掌宫廷警卫。卫尉主宫门和宫内,与主宫外的中尉相为表里。【译文】

太尉想入北军,但无法进入。襄平侯纪通掌管符节,就让人持节假传圣旨让太尉入北军。太尉又让郦寄与典客刘揭先劝吕禄说:“皇帝派太尉掌管北军,想要足下回封地去。你赶紧回去将掌管的北军的印交出去,否则就要大祸临头了。”吕禄以为郦况不会骗自己,就解印交给典客刘揭先,将北军的兵权交给了太尉周勃。太尉到北军时吕禄已经离开。太尉一入军门,就在军中下令说:“站在吕氏一边的袒露右臂,站在刘氏一边的袒露左臂。”军中都袒露左臂,太尉就此接管了北军。而还有南军仍然在吕氏手中。丞相陈平召朱虚侯刘章帮助太尉,太尉令朱虚侯守着军门,令平阳侯告诉卫尉:“别让相国吕产进殿门。”〔1〕〔2〕

吕产不知吕禄已去北军,乃入未央宫,欲为乱。至殿门,弗得入,徘徊往来。平阳侯恐弗胜,驰语太尉。太尉尚恐不胜诸吕,未敢公言诛之,乃谓朱虚侯曰:“急入宫卫帝!”朱虚侯请卒,太尉〔3〕予卒千余人。入未央宫门,见产廷中。日餔时,遂击产,产走。天风大起,以故其从官乱,莫敢斗,逐产,杀之郎中府吏厕中。朱虚〔4〕侯已杀产,帝命谒者持节劳朱虚侯。朱虚侯欲夺其节,谒者不肯。〔5〕朱虚侯则从与载,因节信驰走,斩长乐卫尉吕更始。还,驰入北军报太尉。太尉起,拜贺朱虚侯曰:“所患独吕产。今已诛,天下定矣!”遂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注释】

〔1〕去:离开。

〔2〕未央宫:汉未央宫在长安城的西南部(今陕西西安西北),是汉朝君臣朝会的地方。

〔3〕餔(bū)时:午后三时到五时,傍晚。

〔4〕谒者:官名。始置于春秋、战国时,秦汉因之。掌宾赞受事,即为天子传达。节:符节,使臣执以示信之物。

〔5〕长乐卫尉:皇后所居为长乐宫,设长乐卫尉。【译文】

吕产不知吕禄已离开北军,就直入未央宫,试图叛乱。到了殿门却不能进入,在外徘徊。平阳侯怕出纰漏,骑马通报了太尉。太尉也怕不能战胜诸吕,不敢公开宣布诛杀诸吕的事。他对朱虚侯说:“马上进宫保卫皇上!”朱虚侯要求给他一些人马,太尉给了他千余人。朱虚侯进入未央宫门,看见吕产正在廷中。傍晚,刘章带人袭击吕产,吕产逃跑,这时天起了大风,吕产的随从乱作一团,都不敢狠斗,刘章追上吕产,在郎中府吏的厕所里杀了他。朱虚侯杀了吕产之后,皇帝命谒者持节慰劳朱虚侯。朱虚侯想将他的符节抢过来,谒者不肯。朱虚侯就和他同车而行,进入长乐宫,斩杀了长乐卫尉吕更始。回去驰入北军向太尉回报。太尉站起来拜谢朱虚侯说:“我们担心的不过是吕产。如今已死,天下太平了。”于是派人分部捉拿诸吕男女,无论老少一律处死。

戾太子事件

戾太子事件也就是武帝朝著名的巫蛊之祸。

戾太子是汉武帝的嫡长子,卫皇后所出,武帝朝前期,卫氏家族显赫一时,皇后盛宠,太子的地位相当稳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帝有了越来越多的儿子,关键是卫青和霍去病去世,卫家后继乏人,这一家族的荣耀陡然黯淡下去,太子温厚,和雄才大略的武帝性格迥异。武帝开始对太子不满,情感上也相当疏远,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武帝仍然视之为合格的继承者。这种态度的形成,一方面是武帝出于对政局的理智判断,即在长年的征伐之后太子这样的统治者可以带来安静的、与民休息的政治格局;而另一方面则是皇后和太子的极度小心、勉力支撑的结果。

在出事以前,武帝和太子的关系大约是这样的:皇帝可以放心地在短期内将朝廷和宫中事务交托给太子和皇后,太子似乎也没有犯过什么严重的错误。武帝已经默认了他们父子之间政治风格的差异。但是随着太子进入朝局,不同的大臣之间出现了更接近皇帝或者更接近太子的分别。武帝时期受到重用的大臣普遍不大欢迎太子。同时武帝身边的宦官开始频繁地构陷太子,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太子在当时的朝局和宫廷中都处于比较孤立无援的状态。法定的储君身份和武帝的肯定是太子仅有的支持。

巫蛊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事件发生的大环境是汉代巫风盛行的宫廷,而事件的发动者江充则是上述那些讨厌太子的臣仆中的一个。他利用了环境和武帝的疑忌心理,发动了事件,武帝身边那些原本就对太子不满的力量就不约而同地把矛头指向了太子。〔1〕

初,上年二十九乃生戾太子,甚爱之。及长,性仁恕温谨,〔2〕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己;而所幸王夫人生子闳,李姬生子旦、胥,〔3〕〔4〕李夫人生子髆,皇后、太子宠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上觉〔5〕之,谓大将军青曰:“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6〕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7〕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晓之。”大将军顿首谢。皇后闻之,脱〔8〕〔9〕簪请罪。太子每谏证伐四夷,上笑曰:“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注释】

〔1〕戾(lì)太子:刘据,汉武帝长子,卫皇后所出。死后谥为戾。

〔2〕闳:音hónɡ。

〔3〕髆:音bó。

〔4〕浸:逐渐。

〔5〕大将军青:汉大将军卫青,卫皇后同母异父的弟弟。

〔6〕法:标准,仿效。

〔7〕守文:遵循先王法度。

〔8〕脱簪请罪:周宣姜后曾经用脱簪珥、待罪于永巷的方法劝谏宣王,后世指后妃取下簪珥等首饰,表示自责请罪。

〔9〕当:承担。【译文】

当初,武帝二十九岁时才生下戾太子刘据,非常疼爱他。太子日渐长成,性格仁恕温和谨慎,武帝嫌他缺少才能,不像自己;其时武帝宠幸的王夫人生子刘闳,李姬生子刘旦、刘胥,李夫人生子刘髆,皇后和太子渐渐失宠,经常有不自安之意。武帝觉察到了,对大将军卫青说:“汉家诸事均属草创,加上四夷侵扰中原,朕不变更制度,后世就没有可以效法的准则;不出师征伐,天下就没有安宁;因此不得不劳民。如果后世也像朕一样,岂不是延续了亡秦的风气。太子为人稳重好静,必定能给天下带来安定,不让朕担忧。想找一个遵循法度的守文之主,难道还有比太子更好的人选吗?听说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难道真有这事吗?你可以把意思转述给他们听。”大将军磕头谢恩。皇后听到后,向皇帝脱簪请罪。太子经常劝谏不要征伐四夷,武帝就笑着说:“我承担辛苦的征伐,打出太平时世留给你,不也很好吗?”〔1〕

上每行幸,常以后事付太子,宫内付皇后。有所平决,还,〔2〕白其最,上亦无异,有时不省也。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悦。皇后恐久获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意,不应擅有所纵舍。上闻之,是太子而非皇后。〔3〕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邪臣多党与,故〔4〕太子誉少而毁多。卫青薨后,臣下无复外家为据,竞欲构太子〔5〕

。【注释】

〔1〕平决:裁断处置。

〔2〕深刻:刻薄寡恩。

〔3〕党与:即党羽。

〔4〕薨(hōnɡ):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官员之死也称“薨”。

〔5〕构:图谋,设计陷害。【译文】

武帝每每外出,就把京城的事托付太子,宫内的事托付皇后。他们有所处置,等武帝回来将重要的加以汇报,武帝也没有异议,有时甚至不加过问。武帝法度严明,任用的多为严苛的官吏。太子宽厚,经常将案例平反,虽然得百姓心,但是执法大臣大多不高兴。皇后怕这样下去时间一长太子会受处罚,就经常告诫他,应该留心遵从皇帝的意旨后再处理,不应擅自更张。武帝听说以后,认为太子没错而皇后多虑了。群臣中宽厚长者都倾向于太子,而严苛的官员则对太子多有不满指责;后者党羽众多,因此说太子好话的少而说坏话的多。卫青死后,那些不满的大臣眼看太子没有了有势力的外戚依靠,甚至想要设计陷害太子,动摇他的地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