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微反应:你的动作出卖了你的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09 20:38:21

点击下载

作者:博煜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图解微反应:你的动作出卖了你的心

图解微反应:你的动作出卖了你的心试读:

前言

当今,社会日趋复杂多变,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更为纷繁,利益之间的冲突越发激烈,人与人在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自然逐渐增多,我们很容易就陷入矛盾与谎言当中。想要在如此错综复杂的环境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我们需要掌握一套能够应万变的处世技能——微反应心理学,使自己处于人际交往的主动地位,博取更大的成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曾有过类似于下面所说的烦恼。在谈判中,不久便放弃争辩妥协于对方提出的条件;面对笑脸相迎的销售人员,对于他们的吹嘘无从分辨,很快就被迷惑;在公司里,不明白领导的意图,被人牵着鼻子走而浑然不知;与恋人相处,他们多变的情绪令人摸不着头脑……在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我们会因为陷入被动的局面而感到十分懊恼,这些不愉快正是我们不了解他人内心想法,容易被他人伪装出来的语言、表情、行为所蒙蔽导致的。而那些颇有心机与手腕的人能够轻而易举地了解他人的心思,进而在与人交往时如鱼得水,甚至能够掌控他人的一举一动。事实上,我们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他们进行比较透彻的了解,这就需要我们懂得微反应心理学。

微反应是人们在受到有效刺激的一刹那,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的不受思维控制的瞬间真实反应,这是一种人类自然、本能的反应,甚至不受个人思想的操控。有些人虽然堪称社交达人,能够游刃有余地周旋于各色人之间,或者将谎言编织得天衣无缝,但他们的真实想法、企图、动机却能从自己无法控制的微反应中暴露出来。可以说,每个人在受到信息源的刺激之后的一瞬间都会出现微反应,人们的掩饰也只能排除在微反应之外,而正因为微反应具有这样的性质,我们可以将其当成打开一个人内心世界的钥匙。读懂他人的微反应能够让我们快速熟悉并理解他人的隐藏想法,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事半功倍。

本书图文并茂,利用生动的画面帮助读者对种种微表情建立起直观的印象;内容翔实,既包括人们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也包括身体各个部位的肢体语言,还包括言谈话语所透露出的信息,此外还对人们的日常习惯进行解读,帮助读者破解性格密码。同时,本书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多处引用经典案例,并单独设置章节对职场、谈判、求爱这些读者较关心的实际场景进行分析。本书旨在向读者介绍微反应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升大家识别和解读他人内心信息的能力,让读者练就一双“慧眼”,从对方的微反应,走进他的内心。

本书力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多个层面进行立体式的讲解,但微反应是如此微妙和复杂,更需要读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揣摩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在与人交往时,快速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捕捉到他人的内心信息,从而化被动为主动,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机会。衷心希望读者在本书的帮助之下能够获得有价值的生存技巧,在生活、事业、情感中赢得更多的成功。第一章应激微反应,你的动作出卖了你的心微反应的非语言智慧法则

想要表达情感,人们绝非只有语言这一个途径,无声的微反应就是在向他人传递一个人内心的真实信息,可以说,微反应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隐藏在日常生活、感觉背后的世界。

统计数据表明,在人们的总交流中,非文字语言交流所占比例为60%~93%,这个数字足以颠覆我们以往看待世界的方式,人们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不会再一味地依靠贫瘠的语言来表达。在人与人之间从相识到熟知的整个交往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利用自身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来传递最真实的心意。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解读对方的细微动作来体会他们的情感,比如,眼神的一次流转、眉毛的一次耸动,或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微笑。而这种非语言形式的传递更加准确,也更可以直达对方内心深处。

那么,如何识别这些微反应所包含的信息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熟谙这种交流方式的技巧,使其变成我们交流中使用的一种方式,这样就可以自然地使用它们来向对方传递我们想表达的信息,并且破译对方微反应的密码。想要更好地解读微反应,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留心观察是基础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理解对方通过身体语言想要传递的信息都是因为我们的观察太粗略。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观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想要洞察对方的思想,就必须注意到对方身上所发生的每个细节变化。因此,留心观察对方的每个表情、每个动作是微反应解读的基础。

同时,这方面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这里所说的观察并不是指“看”,不是只要使用眼睛就可以了,而是需要用所有器官,眼睛、耳朵甚至鼻子来感受,更要用心灵去体会和理解。2.整体理解是保障

可以说,没有什么微反应是单一存在的,所以,我们在剖析微反应的时候,不能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即把对方的每个表情或动作分割开来进行解读,这样很容易产生误会。比如,我们在和相亲对象就餐的时候,对方忽然做出了挠头的动作,这既可能是单纯的头痒引起的,也可能是尴尬的情绪引发的,还可能表明对方在撒谎。

所以,我们在解读每个微反应的具体含义时,要联系对方做出的其他表情和动作进行整体理解。这就好比在语言当中,每个词的含义是多种多样的,甚至在不同的语境中其感情色彩也有所不同,我们必须把这个词语放在具体的句子中,才能明白它所表达的真正含义。3.进行对比是关键

识别微反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对比,能够区分对方的“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

对比的基础是明确对方的“正常行为”,因为“正常行为”是“异常行为”的参照物,比如,我们要熟悉对方的坐姿、站姿、走路的习惯,以及他们通常的面部表情、头的倾斜度,甚至包括他们放置自己物品的位置,以及生活中的其他小习惯。有了这个基础,当对方出现“异常行为”的时候,我们才能快速识别出来。4.注意寻找协调性

微反应与话语的协调性是解读微反应的突破点,能帮我们深入地了解对方的意图,从而击穿谎言。

比如,当与一个人交谈时,我们询问对方对我们所说的内容的看法。如果他用话语表示赞同,那么,他的身体语言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是愉悦的,他的话语和身体语言之间是协调一致的。而如果他嘴上称是,但做出诸如目光躲闪、双臂环抱在自己胸前的躲闪、防御性动作,那么,他就有可能是在说谎。

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任何一个感官健全的人,最终都会相信没有人能守得住秘密,如果他的双唇紧闭,而他的指尖会说话,甚至他身上的每个毛孔都会背叛他。”由此可见,微反应在人们交往中的重要性。学会正确地利用微反应与他人进行交流,能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扬长避短,获取更大的成功。视线往安全的地方飘移:不安反应

人们受到令自己不舒服的信息刺激之后会产生不安情绪。不安反应并不算是一种强烈的反应,也没有剧烈的动作表现。这一情绪产生之后,当事人会在趋利避害的本能驱使之下产生转移注意力、话题,身体规避等表现。

不安的微表情主要表现在视线和嘴部。视线方面

当事人在产生不安情绪之后,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其视线会寻找能令其产生满足感的目标。这样的变化是不安的人眼睛运动所遵循的原则,这种微反应透露出这样的一种心理:不安的人尽量回避那些令自己产生不安情绪的信息来源,并寻求正面的信息源以求得安慰。嘴部方面

当事人在产生不安情绪之后会做出舔嘴唇、抿嘴唇、咬嘴唇等动作,这是因为不安情绪会导致心跳和血液循环加快,像嘴唇这样的神经密集度高的器官就会呈现干燥。而同样属于这类器官的舌头也有反应,人们在紧张时,唾液的分泌加强,会产生多余的唾液,于是不安的人会做出“咽唾液”的动作。除此之外,不安的嘴部表现还有咀嚼和吮吸。实际上,这两个动作的产生原理和眼部视线转移是一样的——寻找安慰。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人们在婴儿时期通过吮吸母亲乳头和吞咽产生的快感会一直保留在潜意识里,而在成年后,吸吮嘴唇已经成为人们获取轻松愉悦感的一种无意识动作,因此当人们产生不安情绪而需要获取这样的感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做这种动作。

需要注意的是,不安者的嘴部动作包括舔嘴唇、吞咽、咀嚼、吸吮等,当其中一个动作出现时,却并不能直接说明动作者处于不安状态,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和当事人的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不安情绪会促使当事人去寻找能够获得安慰的信息,一系列的肢体动作也由此产生。比较明显的是手部动作,由于人类对于手部有很强的操控力,人手部的动作也是十分精妙的,而不安反应也会通过手部表现出来。无论是单纯的手部动作还是与其他肢体的动作组合在一起,不安情绪出现时,手部往往会透出端倪。

当不安情绪比较严重的时候,当事人就会通过手部动作缓解紧张,单纯的手部动作包括搓手、摆弄手指、敲击、指点等,敲击、指点的动作速度越快、力度越大,说明当事人内心的不安情绪越严重。摆弄手指的常见动作有大拇指相互绕圈摩擦,剩下的手指交叉。

相反,如果出现的是较为轻度的不安,人们排遣不安情绪的方式一般是用手部触摸其他身体部位,比如,脖颈、面部、下巴、鼻子、头发、胡子等。

除了触摸其他身体部位,不安的人还经常会玩弄衣服上的扣子、绳子或者其他装饰物。其中一个比较经典的动作就是抓住自己的领口不断晃动。这是因为,人的体温会随着不安情绪的出现而升高,皮肤汗腺会分泌汗液。晃动领口会加快衣服内部的皮肤表层空气的流动速度,加快汗液的蒸发,促使体表温度下降,带来舒适感。同样原理的动作还包括松开领结、领带,女性用双手将长发从发根至发梢捋一遍。

不安的人往往还会晃动双腿,从而缓解内心的焦虑。比如,人们在焦急等待一个消息或者惦记要去做什么事而当下又无法脱身的时候,心里便如同长草一般,往往双腿会不自觉地晃动起来。

产生不安情绪的人在语言上最典型的一个表现就是回避话题,借此让自己摆脱引发不安的信息源。当然不仅是不安情绪会引发转移话题,其他情绪的出现也可能会导致做出这一举动,比如,无聊或无视。

尽管晃动双腿,挠头发,松领带、衣领是不安反应的表现,但并不意味着做出这些动作的人一定处于不安当中,晃动双腿可能是因为无聊,挠头发可能是因为头皮痒,松领带、衣领可能仅仅是因为感觉周围气温高。足够的不安刺激,几乎一定会生成这类动作,但如果通过这些动作推断当事人是否产生了不安情绪就要谨慎了。

一个判断的关键因素就是当时的情境,即当当事人做出可能由不安引发的动作的时候,是否存在真正能够让他感受到不安的信息源。如果信息的确能够影响到当事人的情绪,那么当事人的这些不安反应是真的;相反,当事人的这些行为很可能并非是由不安情绪引发的。

由于话题转移是不安情绪的又一个典型表现,所以推断当事人是否不安也可以从这点入手,需要注意的是,无聊也会引发话题转移,但两种话题转移之间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如果是出于无聊,当事人会把话题引到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是为了兴趣而转移话题;不安的人只是想回避信息源,会把话题尽量引到能够令对方感兴趣的事情上以赶走焦虑,是为了转移话题而转移话题。

总的来说,在推断不安情绪时,我们要记住一点:不安情绪并不是一种很强烈的情绪,这种情绪所衍生的不安反应也不会很强烈。如果当事人出现了过于强烈的反应往往表明当事人已经进入恐惧或愤怒等强烈的情绪里,比如,晃动双腿是一种不安反应,但当事人如果双腿止不住地抖动或者全身颤抖,则很可能是恐惧的表现了。撇嘴皱眉,缩小感官:厌恶反应

厌恶情绪所引发的反应表现比较复杂。在不同的情况下,当事人既有可能做出诸如皱眉、撇嘴这样短暂而隐秘的表情,也有可能出现呕吐这样强烈的反应。因此,厌恶反应也就成为一种值得人们琢磨的行为,特别是隐秘的厌恶反应,更需要仔细观察。

导致厌恶情绪产生的信息源可以说十分微妙。首先,该信息必须是负面的,同时又要满足不会对当事人造成伤害、不至于过于强烈而超出当事人心理承受能力。如果信息源让当事人感到巨大的心理落差,出现的情绪往往是愤怒。而如果信息源过于强烈,并超出了当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会出现恐惧的情绪。所以,只有当当事人接受的某种信息在一定程度范围之内,才会出现厌恶情绪,并导致厌恶反应。

根据厌恶、愤怒、恐惧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负面刺激所引起的情绪中,厌恶属于相对较轻的,而愤怒、恐惧等情绪则会引发更为剧烈的反应。负面信息源可能是一首难听的歌、一个难看的节目等。值得一提的是,一个事物能否成为引发厌恶情绪的负面信息源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体的价值观息息相关。比如,另类的个性,对于成长在开放和崇尚自由环境中的人而言并不会成为引发厌恶的刺激源,但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保守的环境中,他却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则非常容易让周围的人觉得厌恶。可见,引发厌恶的信息源有两个特点,一是负面的,二是程度较轻的,这也就是说不够对当事人构成危险。

典型的厌恶微反应是这样的:当事人受到信息源的刺激之后面部呈现出皱眉、眼睑低垂、虹膜收缩、瞳孔缩小、鼻腔收缩、脸部朝着内侧紧绷、鼻翼两侧弯曲、紧闭嘴部、下巴以上向上收缩这一系列动作。

同时身体配合着向刺激源相反的方向远离,本能地远离刺激源,表现出所有感官尽量回避的趋势。以上是一个饱满而完整的厌恶反应,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人们的厌恶情绪不同,厌恶反应也有差别。

程度较轻的常见厌恶反应是轻蔑,这种情况下的刺激源虽让当事人感到排斥和否定,但当事人感到刺激源的能量过于微弱,不能对自己造成任何威胁,因而不自觉地产生出轻蔑情绪。十分轻微的厌恶往往和笑容一起构成讥笑或冷漠表情,因为当事人丝毫感觉不到任何威胁,甚至是感到了荒唐,于是在放松和优越感之下产生了笑的动作,表现出嘲讽。比如,我们遇到一个能力弱的对手,具有瞬间打败对手的能力,这种力量之间的差距很可能让我们觉得对方不自量力,而自己也很可能会有“不屑一顾”的想法。如果对方恰好又做出些笨拙的行为或者说出可笑的话,这时身为强者的一方很可能产生讥笑的表情。

另外,如果厌恶情绪过于强烈,就会引发呕吐的反应,特别是刺激源具有令人恶心的性质时,类似呕吐的反应很可能就出现了。恶心,实际上就是一种极端的厌恶,这种情绪会在生理上显现出来,即产生呕吐感。比如,医学院的学生在第一次进行解剖实验时会呕吐。再如,看血腥的恐怖片或者刺鼻的腥臭味也会造成视觉或味觉的刺激,导致恶心的发生。除了感官的刺激外,当事人自己做出的行为同样也能够成为引起恶心的刺激源。比如,从未杀过人的战士,即使是出于正义将敌人消灭,很多人也会由于道德感在第一次杀人后出现呕吐的反应。这主要是因为当事人感到自己的杀人行为受到内心道德感的谴责,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厌恶之情。

总结起来,厌恶反应按照轻重分为三种:轻度的轻蔑或者讥笑、正常的厌恶、强烈的恶心。既然这三种反应都属于厌恶反应,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共性呢?

实际上,鼻翼两侧无法控制地出现沟壑是它们的共同表现。在人的脸上,有提上唇肌和上唇鼻翼提肌这两条比较特殊的肌肉,它们隐藏在鼻子的侧后方,提上唇肌竖位于嘴部以上和眼袋以下,上唇鼻翼提肌紧贴在鼻子与脸的连接线上,这两块肌肉都呈条状,它们就像瞳孔和虹膜一样不能单独运动,只有在情绪到达一定程度时,才会配合着产生联动,在厌恶情绪出现时,产生了鼻翼外侧的沟壑。

正是因为这两块肌肉的运动无法控制,鼻翼沟壑便成为了判定一个人是否真正出现厌恶反应的关键。一般来说,鼻翼沟壑的褶皱越深,当事人感到厌恶的程度越高,但这种褶皱并不容易观察。此时,如果要衡量厌恶的程度,我们可以通过眼睑收缩和嘴部动作,这种微表情越剧烈,表明当事人越感到厌恶。与之原理类似的还有厌恶反应的身体动作,当事人越是感到厌恶,身体与刺激源的背离距离就越远,轻蔑则几乎不会出现身体上的远离,一般表现是轻笑时视线或头部转开。

在语言方面,轻微厌恶反应往往伴有轻蔑的话语,如果轻蔑情绪产生,当事人有可能是保持冷漠不理睬,或者在不必有所回应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关注点转移,比如,谈话的一方夸夸其谈的时候,另一方会打断他。正常饱满的厌恶反应中,当事人则会表现出对谈话内容的回避,典型的行为就是言语上的敷衍。如果产生了恶心情绪,当事人可能会发出模拟恶心的语气词,而极度的恶心甚至会让人丧失说话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往往会伪装出轻蔑,以此显示出自己的高高在上。那么如何识别出伪装的轻蔑呢?可以通过动作的持续时间。真正的轻蔑往往转瞬即逝,如果轻蔑或讥笑的时间过长则是假装的,很可能是当事人用这种方式在维护自己的自尊或者掩盖自卑。

最后要注意的是,真实的厌恶反应是众多细微动作的和谐统一。如果仅仅是某一个部位表现出了“恶心”,而身体其他部位无动于衷,也不是厌恶,如情侣之间嬉笑玩闹,女孩子很可能用嘴做出一个表现厌恶的表情,但眼睛里却含有笑意。鸵鸟姿态:恐惧反应

当人们意识到将会有伤害到自己的事情发生时,便会产生恐惧情绪。这种情绪针对的是可能发生的事件,虽然信息源并没有带来直接的危险,但因为其刺激源力度过大,导致了当事人心理上承受不了,觉得无法消除即将发生的伤害,从而产生了恐惧反应。恐惧情绪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那时人类的生产力和生存水平十分低下,处于大自然食物链的下层,经常受到猛兽的袭击,恐惧成为十分常见的反应,而死亡则是恐惧的最深源头。

恐惧源于接收到刺激信息的当事人对自身被伤害的预估,接着当事人出现了恐惧反应,相应地,这种反应随着预估的可能性的增大而表现得越为强烈。

导致恐惧反应产生的情况多种多样。有的是当事人害怕受到身体上的伤害,比如,畏惧打针的疼痛、怕身体受伤不敢从较高的地方跳下去等;有些刺激源虽然不能威胁到当事人的生命安全,但也会引发恐惧,比如,初到陌生环境、被上司批评、害怕股票操作不当而蒙受损失等。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即刺激源的强烈程度被当事人评估过大,以至于当事人认为这种危害采用任何方法都无法被消除,当事人很可能出现极度的恐慌,浑身僵硬不能动弹,而情况更严重的话,当事人还可能丧失所有能量,以至于惊吓过度而丧失性命。

当恐惧情绪产生时,人们往往为了保护自己的全部要害,像鸵鸟一样躲起来,行动上,既可能会缄默着咬紧牙关忍受,也可能会大喊大叫,这种情况下的恐惧情绪是饱满的,面部也会出现饱满的恐惧表情。

饱满的恐惧微反应是这样的:眉毛紧绷皱起,皱起之后,前额皮肤会向上拉动脸部皮肤,眉毛在其牵引下形成“8:20”的形状,上眼睑随眉毛出现平行运动,内侧上眼睑提升,虹膜露出,外侧上眼睑下垂与眉毛运动平行;鼻翼紧缩,两侧形成沟壑形;面颊的肌肉紧绷,嘴张大,嘴角在面颊的牵扯之下向两侧延伸。

恐惧会导致当事人面无血色,在极度的恐惧下,当事人会闭上眼睛,这是因为一旦人们对刺激源的伤害性判定完毕,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在反射性的自我保护机制下会进行远离与回避。

事实上,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的恐惧不会像上面描述的那样饱满,当事人眉毛没有大幅度地提升,眼睛也不会瞪大很多,只是略大一些,甚至有的恐惧表情与平常的状态接近,但恐惧的情绪的确存在,此时的恐惧形容为“害怕”更为确切。

除此之外,当事人在不自觉的自我保护之下,还会表现出相应的身体反应——冻结或者逃离。一方面,当事人的血液流速会冻结性降低,这导致了体温骤降,身体表现出颤抖,情况严重时会导致心脏停止跳动。另一方面,当事人的身体可能会向后上方躲避,同时脖子深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吓得“缩脖子”,还可能用胳膊与手保护要害部位,或者扭转身体,尽量回避刺激源,此时当事人心理上的焦点可能在信息源上,却不敢正视。

语言方面,恐惧情绪出现时,人难以进行正常的思维活动,潜在的表意欲望为零,信息的表达受到了阻碍,所以,语言能力大大降低,因此恐惧反应在语言上的典型表现是结巴。当然,如果当事人还留有一些语言能力,没达到“吓得说不出话”的地步,往往会发出求救和求饶的语言。

当然,恐惧与其他情绪一样也有程度上的区分。当恐惧感不够强烈时,当事人的表现在恐惧反应和不安反应之间,无论是面部表情还是身体动作的程度都有所降低。同样,恐惧反应与其他反应一样表现出整体的协调性,也就是说,恐惧表情的程度与身体动作的程度是一致的。

实际上,恐惧反应与惊讶、厌恶等反应有共同表现,即当事人表情与动作方向上的一致性,如恐惧反应中,当事人眉间会向上方蹙起,身体也会无意识地向后远离;惊讶反应中,当事人眉毛高挑,身体也呈现向上提起的跳开趋势;厌恶反应中,当事人嘴角牵动方向以及眉毛皱起方向都与信息源的方向相背离。

这种现象也就是所谓的箭头效应,这种效应是一个人身体联动性的表现,也是判断某种表情是否和谐的重要方法,我们可以用它来判断微反应的真伪。

恐惧反应与不安反应相似,在这两种反应中,当事人都有无能为力的感觉。不同的是当事人在两种反应中主观能动性的差别,在恐惧反应中,当事人意识到自己没有抵抗危险的能力,而在不安反应中,当事人还能去寻找解决困扰的途径。

恐惧反应也与愤怒反应相似,在这两种反应中,当事人都认为信息源对自身已经产生了伤害或者预估到伤害。不同的是当事人在这两种反应中对自己能力的判定,在恐惧反应中,当事人觉得自己没有战胜对方的能力,无力感之下产生恐惧之情,而在愤怒反应中,当事人由于感到自身能力的强大,从而会对伤害产生复仇性攻击心理,于是产生愤怒。

除此之外,恐惧还与悲伤有着紧密的关系,二者的微表情的眉眼部分是非常相似的。悲伤可以称得上是恐惧的后续,当恐惧信息源造成的无力感消退,伤害事实已经出现,当事人理智上可以接受现状的时候,悲伤反应就出现了。自尊感强烈的反应密码

人人都有自尊,人们的自尊感来源于自我认同的心态,而这种心态需要两个条件:一方面是明白自己能力的大小,也就是自我认知,这属于自尊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是他人对这种能力的认可,这属于自尊的主观基础。具备一定的能力而又受到了外界的肯定,自尊得以产生和维持。

与自尊相伴的往往是纯粹的骄傲,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骄傲并不具有任何褒义或者贬义的色彩,只是描述情绪的一个中性词。处于这种状态的人,从长时间的角度来看,经常会露出带有微弱愉悦的微笑,而无论是面部表情还是举手投足都透出一种淡定的味道,就微反应而言,引发这种骄傲反应的信息源是令当事人能够实现自我肯定的事物。

单纯的骄傲反应不包含炫耀、傲慢等意味,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认同,能够获得这种自我认同感的人,对于其他人的存在和观察并不在意。

一个饱满而纯粹的骄傲反应是这样的:上眼睑松弛,并遮住了虹膜的较大部分,面颊松弛,嘴角带着隐约的笑容,整体面部表情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周围的事物都在掌控之中,不需要再仔细观察。这种反应实际上是自我肯定后产生的满足感让当事人处于享受和陶醉之中。

在身体反应方面,由于纯粹的骄傲状态中既没有非常压抑的负面消极情绪,也没有堆积非常激进的狂喜,所以当事人的肢体动作非常得体自在。这是因为一个人一旦形成了自我肯定之后,就会获得深深的自信,按照自我风格行事,不需要语言动作上的模仿。

总结起来,骄傲反应称得上是所有基础反应中最为接近本原状态的。单纯的骄傲是不依赖于客体的,或者说当事人关注的客体就是内化在心中的自己,因为自我满足并不来自于他人的衬托。

因此,这一点成为了区分纯粹的骄傲和轻视的关键,轻视具有明显的客体指向性,当事人对待客体时,目光也会呈现出凌驾式的傲慢。

傲慢与纯粹的骄傲这两种情绪虽然都与自尊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的微反应有明显的不同。傲慢的微反应是:抬头扬起下巴,以显示出自己在某一方面或者某几方面比对方好,并认为完全没必要与对方交流,含有不屑的意味。同时因为下巴的抬高,当事人无法再睁大眼睛看对方,因此上眼睑会将一半的眼球自然地遮住,呈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而在一些比较极端的表现中,当事人有可能会侧着脸朝向对方,仰头抬下巴,再配合一些摇头晃脑或者有意露出些犬牙,表示较强力度的轻蔑,又有些挑衅的意味,傲慢的力度会非常大。

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情况下是不会出现非常完整的傲慢反应或者不屑反应的,更多的是轻微程度的表现。比如,当我们和别人谈话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对方出现了上述反应,很有可能是因为他对谈话的内容感到厌烦或者觉得他人的观点不对,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的观点更加权威。

除了以上反应,自尊还可能引发对外防御。绝大多数的人都难以赢得百分之百的认同,而防御就是来源于不尊重。野生动物对领地具有防御意识,只要领地受到挑衅和攻击,必定给予有力的反击,人也一样,对自尊的质疑或攻击会引发比较强烈的反应,此时产生愤怒情绪是很常见的,有时还会引发攻击倾向。

总的来说,傲慢、不屑和对外防御都是很难有意识地进行控制的反应,情绪产生时很快就会出现相应的微反应,而纯粹的骄傲则是一种稳定的状态。自我厌弃之人的反应密码

自我厌弃源于人们认为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负面的,自我厌弃会带来耻辱感,这种情绪的产生有两个基础,首先当事人认为自己的行为具有耻辱的性质,另外要有能够产生评价的大众。虽然有一些人能够进行自省,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可能会产生耻辱感,但就绝大多数人而言,在没有评价者的情况下,耻辱感一般是不会产生的,因为人们往往羞于将自己的负面情况暴露给他人,而正是这一点造成了耻辱反应的表现:当人们不希望被其他人窥视到自己的短处时,会做出捂脸、低头等羞耻性动作。举个例子,小时候我们被老师或者家长批评的时候,我们往往在听批评的时候低着头,面带羞愧,不开口辩驳,而这时产生的就是耻辱感。

由此可见,耻辱的微反应核心是回避。这是因为,耻辱的产生需要当事人对耻辱性的认知和进行评价的大众,而前者是一种主观性的认知,是难以改变和消除的,所以,耻辱反应的针对点只能在后者上,也就是通过回避进行评价的大众来消除耻辱感。

饱满的耻辱反应是这样的:面部出现悲伤和厌恶相混合的复杂表情,这种表情具有很强的真实性,一般是无法伪装出来的。同时,身体配合着呈现出低头和缩肩,这一系列动作包含着藏匿的意味,是为了回避大众,以此缓解当事人的耻辱感。

语言方面,当事人往往缄默不语,这并不是因为耻辱反应过于强烈而让当事人丧失了语言能力,而是因为当事人认为言语也会引发他人的注意,增加耻辱感,所以,如果当事人需要说话,他也会尽量压低声音。

事实上,在耻辱反应中,当事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语言反应也如同其他反应一样存在整体的协调性,共同表现出“回避他人”的意味,也就是俗话说的“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如果一个耻辱反应出现了以上表现,那么此时当事人的情绪应该是真实不伪的。

当然,生活中人们的自我厌弃之情并不都如此强烈,也有轻度的耻辱,也就是所谓的尴尬。尴尬是一种程度很微妙的情绪,如果程度太轻,那么当事人自然不会当回事而出现什么反应;如果程度太重,就会由尴尬变成羞耻。

尴尬的微反应要比饱满的耻辱反应轻很多,当事人的脸上不会出现厌恶与悲伤混杂的表情,更多地表现出不安。身体动作上也会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逃避,但不会羞得无处藏匿。由于尴尬反应的信息源刺激不强,当事人的思维并没有受到严重打扰,所以当事人不会默不作声,与之相反,在一些情况下当事人很可能还急中生智用言语或动作化解尴尬,让大众一笑了之。

当然,尴尬作为轻度的耻辱,也需要对耻辱认知的产生、评价的大众这两个条件,只有一个人觉得自己或当前发生的事情有偏差又被他人窥测到了的时候才会产生尴尬。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程度强烈的耻辱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和很长的持续性。有些人会因为耻辱而想要自杀,或者,引发耻辱的事情会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中一直存在于当事人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挥去,从而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产生自卑等。但强者并不会完全沉溺其中,当事人也会努力让自己变得强大,从而摆脱以往的负面的自我认知,勇敢地赢得人们的肯定。放大感官:惊讶反应

惊讶是极其基础的一种情绪,而惊讶反应甚至可以从动物谈起。我们可以看到,当周围有动静时,猫、狗、兔子等动物便会竖起耳朵转向刺激源,仿佛是在仔细聆听。实际上,这种反应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当外界刺激出现时,人会在接收到刺激信息时非常短暂的第一瞬间,产生这样的表现:停止当前一切活动,睁大眼睛,眉毛抬高,抬头,同时嘴巴微微张开,这与动物机警地竖起耳朵相似。

这就是说,当人们受到意料之外的刺激时,惊讶反应随之而来。一般来说,惊讶反应的刺激源与当事人的联系程度越紧密,那么他的反应就越大,当事人得知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物出现意外情况时,反应的程度肯定要更为剧烈。因此,即使是同一刺激源,不同的当事人也会因为个体背景、阅历差异,做出有些微区别的惊讶反应,但无论惊讶程度的强弱如何,所有的惊讶反应具有一定的共性。

一组完整的惊讶反应持续的时间很短,从开始到结束可能不到一秒钟,但是,这短暂的时间里包含的身体表现并不简单,真正的惊讶反应是从表情动作到语言的统一。虽然由于个体的差异,人们表达惊讶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惊讶反应永远具有短促而和谐统一的特点。因此,我们总结出不同的人惊讶反应的共性作为参考,这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对方的面部或身体言语出现了符合这些特点的表现,我们就能识别出来。

当事人所关心的事物出现了意外变化时,惊讶情绪随之而来。这里的意外可以分为三种:当事人没有想到的事情、超出当事人有意识的思维的事情、不符合当事人无意识的主观预期的事情。

由于惊讶表情转瞬即逝,所以想要捕捉到这个表情必须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当事人在接收到信息后的第一反应,产生惊讶情绪的人面部表情会有这样一个变化过程:

首先,就脸的中上部而言,当事人的额头肌肉收缩性紧绷,眼睑放大,虹膜张开。实际上,这个微反应是一种生物的本能表现。当人接收到具有较大刺激性的信息时,在本能的驱使下,会对这个信息进行进一步考察。因为该信息出乎当事人的意料,所以当事人便发自本能地产生一种“去考察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的心理。所以,额头收缩,眼睑放大,这样使得虹膜得以张开,而虹膜张开后,视觉会更加敏锐,视野更加开阔,所以能够更好地运用观察力考察事实。

同时,就脸的中下部而言,当事人的鼻孔和嘴部会微微放开,并伴有一次急促的吸气。这是由于惊讶这一反应实际上属于一种预备动作,当事人往往之后便会迅速出现喜悦、悲伤、愤怒等其他表情,可以说,吸气这个动作是为了下一个表情做能量储备。

在这里,鼻翼和嘴唇的张开分别对应的是用鼻子吸气和用嘴吸气,一般来说,产生惊讶反应时,大多数情况都是用嘴吸气,因为用嘴吸气时脖子更省力。

如果比较这两组动作,可以发现,惊讶反应的当事人更容易产生第一组动作,也就是说,轻微的睁眼和额头上抬是惊讶的主表情,出现惊讶情绪的人,其眼部一定会有动作,尽管动作可能十分微弱;当刺激足够大时,嘴和鼻翼也会做出动作,但嘴部与鼻部也可能不会有动作。

惊讶反应出现时,除了面部会有一定的微表情,当事人也会出现一些身体动作。一般来说,当事人产生惊讶反应后,身体会在极为短暂的一瞬间呈现出向后上方僵直,胸腹会不自觉地突然向上挺直,甚至出现轻微的跳跃,这与猫受到惊吓后的姿态有些许相似。

惊讶还会使人们的动作出现瞬间的紊乱,比如,如果当事人正在唱歌或者用筷子夹着食物往嘴里放,产生惊讶情绪后,就很可能出现忽然有一个音走调或者忽然手停顿一下等表现。

此外,当事人感到惊讶之后,诸如“真的?”“是吗?”“怎么可能?”这样的话语往往会脱口而出,其话语具有短促、表达疑问的特点。

对于伪装出来的惊讶,我们怎么识别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刺激源

惊讶的刺激源一定是当事人所关心的事,如果是当事人根本不在意的事情,即使是出乎意料的突发事件,对当事人来说也是与自己没多大关联的,惊讶反应自然不会产生,因为这些事无法对当事人产生感情上的影响。2.当事人的眼部和呼吸

眼睑的变化是辨识一个人是否伪装惊讶的关键。如果当事人仅仅是眉毛动了动,而眼睑没有任何的变化,说明惊讶是假装的。反之,只要眼睑有所提升,即使幅度很小,也可以说明是真正产生了惊讶情绪,这种情况下,眉毛没有变化,往往是由于人的主观控制,或者刺激源的力度不够大。

同时,呼吸也能帮助辨别。吸气的动作或趋势是真惊讶反应中必备的动作,假惊讶反应则没有。如果当事人表现出惊讶没有伴随吸气动作或者没有这一趋势,则说明对方情感没有巨大波澜,而如果出现了与之相反的呼气,虽然表明有某种情绪变化,但并非是惊讶,很可能是愤怒。3.惊讶的时间

惊讶的时间是很短暂的,虽然这个过程只有不到一秒钟的时间,但当事人的表情也会表现出瞬间的停顿,而如果没有这瞬间的停顿,则是假装惊讶,同样,停顿的时间较长,也不是真正产生惊讶情绪的表现。第二章面部反应:一张脸看穿内心笑容:不同的笑容背后隐藏的意义大不同

在人类的种种表情中,笑算得上是最为复杂的。通常,笑容被认为是一个人在表达喜悦和友好,它起到调节人际关系的作用,然而诸如苦笑等笑容并不是在表达积极的情绪,其意义要复杂得多,甚至在没有相应情绪的情况下,人们也会出于礼貌而面露微笑,因此,捕捉、过滤和分析笑容,也是微表情辨析中难度最大的一项。

人们在不同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笑容。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笑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笑这个动作本身虽然简单,但它甚至都能成为一种沟通方式。而我们的一大任务就是探究人们不同种类笑容下隐藏着的秘密。

在研究笑之前,首先来明确一下是什么引发这种表情。从情绪的起源角度来看,愉快的心情会导致人们出现笑容,而这种愉悦来自于自我满足或者超越满足,或者说是当事人受到了高于主观预期的信息的刺激。1.纯粹的笑

纯粹的笑是由颧大肌和眼轮匝肌这两块肌肉运动产生的,当事人产生愉悦情绪之后,这两组肌肉协同工作。如果当事人的愉悦情绪足够强烈,会使肌肉强烈收缩,形成饱满的笑容。

饱满的笑容的微表情是这样的:眼轮匝肌收缩,带动下眼睑提升、凸出,上下眼睑呈现出挤压式闭合趋势,眼角处出现褶皱;同时,颧大肌收缩,将嘴角向两侧、向上拉扯;嘴部在自然状态下,上唇会提升,上齿露出,下唇没有固定的形态,下齿可能会露出,即使露出,面积也少于上齿;在两组肌肉的共同作用下,当事人的脸颊隆起,显得饱满,使得眼睑下方出现沟壑,有时大笑还会使当事人出现痉挛式呼吸。

值得注意的是,纯粹的笑是一种容易作伪的表情,并且假装出来的笑容和真实的笑容通常看起来很相似,不过,只要我们掌握了辨别的方法,还是能够比较容易地分辩出来的。从根本上来讲,虚假的笑容是能够随意制造出来的,它是大脑有意识的一种行为,而真笑则是大脑无意识行为。辨别笑容真伪的关键就在于眼轮匝肌,因为它的运动是在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

如果人们要装出笑容,就必须有意识地通过颧大肌的运动让嘴咧开,嘴角抬高,而眼轮匝肌并不能通过大脑控制运动起来,所以,假笑时,眼轮匝肌不会收缩。有些人为了充分掩饰自己,将假笑时动作做得很夸张,甚至面部都出现了扭曲,但是有经验的人可以通过辨识他们的眼睛一下看穿,因为假笑中嘴巴的动作不难做到位,但眼部变化是无论如何也伪装不出来的。也就是说,我们想要分辨一个人是真笑还是假笑,可以这样:将一个人脸的下半部遮住,只看他的眼睛变化。2.偷笑

偷笑时,当事人眼含笑意,为了使自己不发出声音,用力抿着嘴,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会呈现出嘴角提升、脸颊隆起的神态。偷笑虽然是无声的,但当事人翘起的嘴角足以暴露他们的心绪。

偷笑意味着一种暗暗的高兴,比如有些人得到了表扬,但受周围环境的限制,不能表现出扬扬自得的神态,必须极力保持谦逊,因而只能极力控制面部表情,但喜悦心情还是使他们出现偷笑的动作。再如一些性格内向的人,尤其是比较腼腆矜持的女孩,担心大笑会影响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会做出偷笑的动作。而在谈恋爱时,女方也常用偷笑的方式引起对方的好感和注意,激起男方的怜惜之情和保护欲。当然,有人也会在幸灾乐祸时不怀好意地偷笑。3.微笑

微笑可以按照程度分为小微笑、普通微笑和大微笑。小微笑是一种隐约的微笑,微表情是这样的:嘴角两端一齐向上提起,给上嘴唇带来紧张感,稍微露出两颗门牙;普通的微笑表情幅度更大一些,嘴角和嘴唇的动作没有什么变化,但露出上牙两颗左右,眼睛中有更明显的笑意,这种微笑常见于证件照;大微笑则是饱满的微笑,肌肉拉紧,嘴角两端一齐向上提起,露出更多的上牙,同时下门牙也会露出。4.负责的笑

做出这个笑容的人,下半脸,特别是嘴部有明显的抑制痕迹,而上半脸的表情与平时的开怀大笑的表情没什么不同。微笑时,当事人的颊肌将下唇向上推起,双唇在口轮匝肌的收缩作用下抿紧,唇间线呈水平直线。负责的笑给人以和蔼又不失庄重的感觉,我们可以看到老人或者尊贵的人在面对晚辈时会露出这种笑容,德高望重的他们凭借着学识与身份地位高,自然透露出自信和正气,他们对于晚辈所提及的事情和问题非常熟悉,在回答时自然而然地会做出这样的表情。另外,我们也可以在向客户介绍自己产品的推销者身上看到这个表情,他们由于对自己产品的功能有充分的了解和信心,所以会露出这样的笑容表示负责任。眼部肌肉越灵活,暴露得越多

眼部肌肉是整个面部肌肉中最为灵活的,所以眼睛才能泄露出这么多种微妙的情感,而想要了解一个人当前的情绪,观察其眼部动作,是非常好的途径。1.眼睛上扬

如果一个做出眼睛盯着他人看、上睫毛极力往上压的动作,表示他感到震惊与愤怒。如果一个善于伪装的人在做错事时做出了这个动作,则是在假装受到委屈。2.挤眼睛

挤眼睛是一种信息传递方式,是在用眼色向他人表示默契,往往有着“这件事只有我们俩知道”的意思。在社交场合里,两个相识的人挤眼睛,则代表着他们处于同一立场中,比在场其他人关系更加亲近。需要注意的是,两人之间挤眼睛意味着他们之间有不足为外人道的默契,而在场的其他人会有被轻视和排斥的感觉。所以,这个动作在一些非常重视礼貌的人眼里,并不是一种令人愉快的行为。

当然,也有人在嬉笑逗趣的时候挤眼睛,如果对方向我们做出这个动作,则表示他对我们的印象不错,比较亲近,尤其是小孩子经常会向喜欢的人做出这个动作。不过,如果两个不相识的人挤眼睛,则含有挑逗的意思,并不是友善的表现。3.眨眼睛

如果在谈话的过程中,对方突然增加眨眼睛的频率,就说明他在暗示些什么,可能是在告诉我们要对某些事情保密。如果一个人脸部朝下,并且快速地眨着眼睛,则代表他在忍着泪水,此时我们最好给予安慰。如果一个人眨眼睛的频率很低,同时幅度很大,那就表明他正在思考,对当前接收到的信息抱有怀疑的态度。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眼睛也会睁得比平时大,是在仔细观察当前的情况,来判断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而如果一个人在面对某件东西时过于频繁地眨眼,在排除眼球干涩等生理原因后,那么,可以说明这个人工于心计,正在就当前的事物酝酿什么主意,在交往中需要提防。4.眼睛上吊

在交谈中,我们要小心那些眼睛会经常做出往上吊的动作的人,因为这类人精明圆滑,城府很深,善用计谋,而且还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歪曲事实。5.眼睛下垂

眼睛下垂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俯视感,做出这个动作的人是在轻视对方,或是对待他人很漠然。做出这种动作的人通常性格都比较冷静,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事实上,这种人十分任性,他们拥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而且一旦认定某件事情,是绝对不会妥协的。6.眼睛斜瞟

我们通常认为眼睛斜瞟这一动作表达的是不重视的意思,是不礼貌的表现,事实上并非都是如此。一位女士在第一次与异性见面时很可能是用这个动作在表达好感,意思是自己很喜欢你,只是因为害羞不敢正视,但是又控制不住想看看喜欢的人。7.眼球向上方移动

眼球不停地向左上方移动意味着回想,如果一个人在回答问题时做出这个动作则表明他正在努力回忆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内容,他们正在脑海中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来做出回答,这样的人往往比较坦诚。

眼球不停地向右上方移动意味着在思索如何应付当前的事件,做出这个动作的人一般比较有心计,如果他们在报告一件事或是在回答问题时这样做则表明他正在思考应付对方的计策,很可能是在编造谎言。这种人一般会隐瞒自己的想法,不值得人相信。在人际交往中,对这种人要多加提防。8.眼球不停转动

眼球不停转动表明当事人的大脑在飞速思考,往往是在酝酿什么坏主意。这种人通常城府极深,老奸巨猾。当一个人的眼睛以这种方式看着某个人或某件东西时,说明他正在脑海里构思一个计谋。另外,这种人意志薄弱,容易情随事迁,做事不专一,抵抗不住诱惑。在这种人面前,我们一定要对自己的想法有所保留。9.眼球左右转动

这种人大多自信心不足,缺少安全感,他们习惯于说谎,我们在与这样的人交流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去辨析他们话语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除了眼部的动作和眼球转动的方式,我们还可以从一个人瞳孔的变化来揣摩他的心理状态,瞳孔的变化虽然细微,但的确和情绪的变化有着紧密的关系,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这样的规律:当一个人处于消极的情绪中时,他的瞳孔就会较平时缩小许多;当一个人处于积极的情绪中时,愉悦感会让他的瞳孔比平时扩大四五倍;而如果一个人的瞳孔没有发生什么激烈的变化,那么他的心境比较平和,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比较漠然。

总之,眼部的变化多端而细微,正因为如此,它能够暴露出人们心底更多的秘密,我们要尽可能地从这些小细节中来窥视对方的心理变化。眼神:从眼神破解他人内心密码

眼神是一个人的心灵密码,人们的眼神多种多样,在不同的时间随着心情的改变而变化,时而灵动,时而阴沉,时而平和,有的人眼神清澈,有的人眼神犀利,有的人眼神温柔,参悟透一个人的眼神,就像是找到了他内心世界大门的钥匙。

破解眼神的一个方面是观察注视的方式,因为一个人的注视行为能够传达出大量的信息。对于注视,我们则要留意注视的时间、注视的部位和注视的方式。

注视的时间直接决定了一场谈话是让人感到舒服,还是令人不自在。一般来说,同性之间进行交流时,一个人如果是真诚的,他的目光与我们的目光相接触的时间往往不少于全部谈话时间的三分之一,如果达不到这个时间,则他很可能是在撒谎或者隐瞒一些事情;如果某个人的目光与我们的目光接触时间超过三分之二,说明他对我们比较感兴趣,这时他的瞳孔也会扩大一些。

人们在不同情景下注视的部位不同。在正式严肃的场合,如商务洽谈、谈判时,人们的注视部位是对方双眼和前额所组成的正三角地区,注视这个部位,显得认真严肃,心怀诚意;在社交场合,如酒会、茶话会、舞会和各种类型聚会上,人们的注视部位是对方两眼和嘴组成的倒三角地区,注视这个部位会给谈话带来融洽的气氛;而在亲密关系中,尤其是恋人之间,双方往往注视的是对方双眼至胸部之间的部分,这样的注视显得温柔多情;如果一个人死死地盯在对方的一只眼睛上,则是“怒视”的意思,透露出敌意。

在注视方式上,如果一个人以眨眼的方式进行注视,并且眨眼频率较高,在一秒钟之内连眨几下眼,则表明他对某物感兴趣,但由于内心怯懦而不敢直视。如果在注视的过程中,当事人出现了超过一秒钟的闭眼,则表示动作者对当前的事物感到厌恶,毫无兴趣。另外,这也可能是高傲心态导致的,像是要把对方赶出视野,具有蔑视或轻视的意味,是一种很容易使人厌恶的不友好做法,会让沟通陷入僵局。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注视方式——轻轻一瞥。如果有人在做这个动作的同时轻轻地扬起眉毛或露出笑容,表示他对当前的事物有兴趣;若伴有皱眉或撇嘴的动作,则是出现了怀疑或排斥的情绪。

破解眼神的一方面是捕捉对方视线的变化,因为不同的心理活动会使视线产生不同的状态。

说话时视线略微上扬的人一般比较外向而强势,他们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抱有优越感,这种眼神是政治家、企业家等成功人士通常会表现出的。说话时视线略微朝下或一接触对方的眼睛就马上转移视线的人性格一般比较内向。他们在社交活动中往往不大主动,大多缺乏自信,这种自卑感可能来源于年龄或者社会地位上的劣势,他们在谈话时也常常感到不安,带有一种紧张情绪。特别是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他们会更加焦虑,甚至这种紧张会表现在肢体动作上。如果一个人以笔直的视线较长时间地凝视对方,则是他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或心中怀有强烈的敌意的表现。当一个人的眼神飘忽不定,则表明他当时精神混乱,对眼前的状况感到迷茫,或者是对当前的谈话提不起兴趣。

视线转移也是一种重要的眼神,当一个人的眼神向左或向右岔开时,表示他对眼前的人或事感到排斥或在潜意识中对对方抱有不好的感觉。比如,一位被某男士搭讪的女子,如果她对该男子没有好感,甚至发自内心地感到厌恶时,就会自然地出现这种眼神。另外,转移视线也是人们心怀愧疚或有所隐瞒时出现的眼神。

一般来说,初次见面时先移开视线的人性格更为主动,而这也是他们在谈话中快速获得优势地位的策略,甚至在一场谈话最初的30秒,他们就完成了这个过程。当双方的视线刚接触时,他们先移开目光,而对方很可能对这个眼神耿耿于怀,开始猜测对方移开眼神的原因,比如嫌弃自己或者对谈话的内容不感兴趣,因此无形中产生了心理负担,而陷入被动地位。这也告诉我们,对于初次见面却不集中视线谈话的人,要特别小心应付,他们很可能是不怀善意。

在人际交往中,学会通过“看人脸色”来调整进退必备的能力,而眼神是面部表情中最具特点的,所以,识别别人的心思,最重要的是破解他人眼神的密码。眉毛变化体现一个人的喜怒哀乐

作为眼睛保护者的眉毛也具有传递人们情绪的作用。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常用的形容眉毛的成语都与人的情绪有关,比如,表示正面情绪的扬眉吐气、眉飞色舞、喜上眉梢、眉开眼笑,表示负面情绪的横眉冷对、双眉紧锁,从这些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出,眉毛能够表现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面部表情中眉毛的变化,它也是情绪变化的晴雨表,眉毛的下压、上挑、紧皱等变化都代表着当事人情绪的变化。

有的人似乎通晓“读心术”,可以在与人初次见面时就了解对方的大致性格,其中的诀窍就在于这些人能读懂对方面部表情的细节变化。美国有一位号称“读脸专家”的FBI,他对人们的眉毛深有研究,他总结出:当眉毛向下接近眼睛时,当事人对周围的人更热情,希望与人接近;而眉毛远离眼睛,则表示这个人希望得到尊重,对于当前的场合还需要一段适应的时间。由此可见,眉毛能够传递出不少有价值的信息,在这里就来谈一谈眉毛的变化透露出的人内心的秘密。1.眉毛下压状态

眉毛下压的微表情是这样的:在降眉间肌的运动和眼轮匝肌的收缩下,眉头、眉体和眉梢整体朝下移动,使得眉毛整体与上眼睑之间的距离变小。同时,降眉间肌和眼轮匝肌的运动还会导致上眼睑在眉毛下降的压迫下向下闭合,眼球的一部分因此被遮住,另外,下眼睑也出现绷紧,眼部整体呈现半闭合。

这种眉毛下压并伴随眼睑半闭合的紧张状态,表明当事人受到了信息源的刺激。可能是当前的事态与预期不符,当事人心怀疑问,想要获取更多的信息,也可能是对目前的状况不满或者厌恶等。眉毛下压的紧张状态意味着当事人感受到了压力,这种压力越大,当事人眉毛下压和眼睑紧绷的程度就越高,情绪就越激烈,对刺激源的注意度越高。

总的来说,眉毛下压在诸如不高兴、威胁等情绪的反应中都会出现,这些情绪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费劲”,而这一微表情也需要消耗能量来支持,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眉毛下压的力度表现出了当事人内心对刺激源的关注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眉毛下压的动作有时是一种防护性的动作,与当事人的情绪没有太大关系,只是保护眼睛不受外来的伤害,如面临外界攻击、突遇强光照射下的躲避。这时当事人的表现主要为皱眉,同时面颊上挤,眼睛为了注意外界动静仍警觉地睁开。2.眉毛抬高

眉毛抬高的动作按照幅度可以分为全部抬高和半抬高。前者表示怀疑,表示当事人对某件事完全不相信。这个表情也可能是当事人认为信息源无法想象或难以理解而出现的反应。后者则表示当事人出现了强烈的惊讶情绪。

眉毛抬高的动作还可能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如果当事人对自己所说的内容比较有自信,认为谈话的对方会与自己达成一致,或者彼此间有默契,便会在说话时做出这个动作,比如明知故问的时候,做出快速的抬高双眉的动作,有时即使不说话,做出这样一个动作,也足以将信息传达给对方。

由此可见,眉毛抬高这一动作的含义比较多,如何区分呢?关键点在于捕捉当事人这一动作出现时眼睑的变化。由自信而产生的双眉提升和由惊讶所产生的双眉提升的最大区别是上眼睑的配合程度。对前者而言,眉毛提升的幅度比较高,而眼睑在牵引之下仅仅有被动的轻微提升;对后者而言,双眼的上眼睑和眉毛的提升程度相匹配。3.眉毛竖起

还有一种典型的眉毛变化,那就是眉毛竖起,具体表现为眉头向面孔中线皱起、下压,眉梢向面孔两侧的斜上方挑起,与钟表上时针分针在“10:10”组成的形状相似,这种眉毛的变化是由强烈的愤怒情绪引发的,也就是所谓的“剑眉倒竖”。

眉头皱起、眉梢高挑表现出了当事人强烈的敌对和愤怒情绪,这种形态的眉毛是皱眉肌和额肌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情况下普通人无法伪装出这个表情来。可以说,当这种眉毛形态出现时,当事人的愤怒情绪已经几近爆发,接下来可能会做出进攻动作。相反,如果竖立的眉毛逐渐平和,说明内心的愤怒情绪在逐步消解,表示想要放弃进攻。如果整个紧张的眉毛瞬间松弛下来,皱纹消失,表明当事人心中的愤怒情绪、语言上的叫骂以及肢体动作也会同步消失。

每当人们的情绪发生变化时,眉毛的形状也会随之改变。因而可以说,语言并不是了解一个人的心境的唯一方式,观察当事人眉毛的变化也是很好的方法,通过捕捉对方眉毛的变化,可以揣摩一个人内心的喜怒哀乐。

值得注意的是,眉毛的形态受到人们个体差异的影响十分大,不同年龄、种族、性别的人眉毛形态有所不同,特别是女性,更有不少人修过眉毛,所以,最好要先确定对方眉毛的正常形态,如此才能看出变化所在。探视鼻子的瞬间动作传递出的信息

鼻子算得上是人们面部器官中动作最不灵活的,它主要是配合其他器官做出各种表情,然而鼻子却位于脸部的中心位置,它的变化显而易见,而由它所透露出的性格特征自然也是值得重视的。鼻子的瞬间动作也能传递出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当我们在探知一个人性格和内心活动的时候,千万不要忽略观察他的鼻子。

一位专门研究身体语言的FBI曾经就鼻子是否像其他器官一样拥有肢体语言进行了旅行式的调查研究。他专门去一些人员密集的场所进行观察,比如,车站、码头、机场等。经过几天的调研之后,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的鼻子是会动的,鼻子同样也有身体语言。

他的观察发现,鼻孔在异味和香味刺激下会出现明显的扩张和收缩的动作,严重时,整个鼻子会轻微地颤动,之后就会出现“打喷嚏”现象,而这位FBI认为这些鼻部变化都是在向外界传递信息。另外,他还发现了鼻部形态与性格之间的规律:高鼻梁的人,思想在不同程度上都带有某种优越感,而他们“挺着鼻梁”的神态也正传递出他们内心的骄傲,并且,同这类人交往的难度要高于低鼻梁的人。

虽然,单纯观察鼻子的形态而推断一个人的性格和心理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但鼻子的变化是人们的心理活动使然,所以它能够道出人们心灵世界的细微“语言”,我们要学会读懂。1.鼻头冒汗

鼻头冒汗是典型的焦躁或紧张情绪的反应。如在一场谈判中,对方面部出现了这个现象则表明他们急于达成协议。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在内心的焦急紧张下,鼻头自然发汗。2.鼻子胀大

在文学作品中,人们常用鼻孔张开来表示一个人充满情欲或愤怒。而从医学的角度而言,鼻子胀大是由于人们处于兴奋或紧张的状态中时,呼吸和心律跳动会加速,鼻孔随之扩张。一般来说,交谈中,鼻子胀大的人可能心怀得意之情或对听到的言论感到不满,也可能是在压制某种情感。3.鼻子泛白

鼻子泛白表示当事人的心中充满了恐惧,也可能是对当前的情况有所顾忌,踌躇、犹豫而无法下定决心。此外,自尊心受损、迷茫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