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校园绿地规划与园林植物配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3 19:35:01

点击下载

作者:问清泉,杨廷明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三峡大学校园绿地规划与园林植物配植

三峡大学校园绿地规划与园林植物配植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三峡大学校园绿地规划与园林植物配植作者:问清泉,杨廷明排版:KingStar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4-01ISBN:9787535263186本书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图2-3 校园鸟瞰图图7-3 图书馆前绿地建成效果图7-10 逸夫楼前绿地建成效果图7-19 翠屏山青石台阶建成效果序

今年七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发文,三峡大学被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这标志着我校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学校史册上极具里程碑的意义。

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获批,实现了我校全体师生员工的夙愿。奋斗在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各条战线上的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积极工作,不惜挥洒汗水,呕心沥血,为此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三峡大学2000年6月合并组建以来,不少单位和部门的职工,结合丰富的工作实践,十分注重在学习中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加强研究,长年坚持,不断积累,做事业发展的有心人,推出了一批又一批成果。即将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三峡大学校园绿地规划与园林植物配植》一书,以三峡大学为实例,科学总结分析了大学校园绿地规划设计的思想理念和丰富实践,对校园绿地及盆栽应用的500多种园林植物进行了潜心研究。这本书是三峡大学建校以来第一部有关绿化工作的学术著作。这是一件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它有益当今,惠及后人,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标志,是各级领导及广大校园建设者们辛勤劳动的结晶。《校园绿地规划与园林植物配植》一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篇为校园绿地规划,辟为7章25节,在概述之后,着重分述了三峡大学校园总体规划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校园基址分析,校园绿地规划目标与原则,校园绿地系统结构及其特征,校园植物在园林配植中的应用和校园绿地重要景区、景点的营建。篇末的几点启示实为校园绿地规划的科学总结,彰显了园林绿化工作者的哲学思考。第二篇为校园园林植物,分述了校园植物的种类、科属、形态特征、产地及分布、生态习性、繁殖与栽培管理等,编著者对上述校园植物的园林效果进行了评价。全书篇目清晰,章节连通,结构紧凑,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是一本鲜见的校园园林绿化之作,很值得教育工作者和园林绿化专业工作者一阅。

绿色植物被人们喻为有生命的建筑材料。校园的绿化是优化育人环境的一项基础工程,它除了能改善学校生态环境外,还要发挥其悦人性、静心情的教育作用。高校的校园环境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形成、发展的生态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积淀的物质反映。任何一所学校的环境,都在默默地对学生们发表着演说,而且学子们也的确会关注它,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和影响。因此,校园环境如何,体现着学校的办学氛围,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十余年的环境建设,而今,漫步在三峡大学校园,到处绿树参天,含绿滴翠,松竹相依,桃柳相伴,花木相映,鸟语花香,溪流潺潺,曲径通幽。春天山花烂漫,夏天绿荫覆地,秋天红果累累,冬天腊梅尽放,香气袭人,果真是步移景异,美不胜收。全校师生在如此优美的山水园林式校园中工作、学习、生活,播种着梦想,收获着希望。近些年来,三峡大学先后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绿化模范单位、湖北省城市园林式单位、湖北省绿色文明校园等,这些荣誉称号的获得,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注入了名校梦的正能量,促进了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同时,也为区域经济建设,为宜昌实现大城梦作出了积极贡献。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指出:“天然环境和人格陶冶很有密切关系。”我们全体教育者必须对环境育人要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学校育人环境的创设,是教育者教育思想的反映,它再现了教育者对育人方式和育人内容的创造。三峡大学从合并组建以来,走过了13年的历程,我们已经营造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在新形势下,我们要科学的总结过去,高标准的面向未来。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努力创造更加赏心悦目、充满生机的育人环境。我相信,只要我们全校上下目标一致,紧密团结,持之以恒,共同努力,三峡大学一定能形成具有中国水墨画神韵的现代化生态校园环境,三峡大学成为中国园林式高校、中国最美高校的梦想也许不会遥远。三峡大学党委书记二〇一三年八月第一篇校园绿地规划第一章概述第一节 国内外大学校园绿地规划研究现状

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大学校园规划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对大学校园绿地规划设计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园林植物的配置和校园整体空间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上,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如周逸湖、宋泽方的《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该书在环境设计方面介绍了校园标志、校园雕塑、校园大门、校园环境小品和校园中心区地面规划等五个方面。在校园道路、绿化及管网规划这一章当中重点介绍了绿化、植栽对校园环境的作用,概括性地介绍了校园绿化、植栽的实用性功能、空间构成功能、环境美化功能。美国的理查德.P.多贝尔所著《Campus Land-scape——Functions, Forms, Features》(《大学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北京世纪英闻翻译有限公司译),该书结合美国高校校园环境规划及建设的实例,阐述了校园景观设计决定因素,包括气候、植被、环境适宜性、地貌、地形变动、校园面积、视觉特征、技术、资金等,并对校园景观设计进行分类,包括:创造一个与众不同的环境,首要关注点,如周围环境、周边地区、边界标识物、校门、道路、步行道、校园入口区、后门区、停车场等;校园空间分类,如历史性空间、二级空间、三级空间、水的景观、旱地景观,小树林、花园及教育、娱乐和启蒙场所,如植物园、自然保护区、艺术花园、主题花园、历史性场地等;标识物和土地的使用,包括景观元素、灯光、场地用具、座位等方面的阐述。该书的论述是在美国大学校园的历史和现实视野下提出的,虽不乏精辟的见解,但由于经济和文化上的差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济大学涂慧君所著《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书中对当前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有专章论述,包括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成果,校园景观设计与规划、建筑以及校园形态设计之间的关系,设计的目标原则,校园景观包含的因素,设计的模式要素,景观的园林设计手法等。总的来看,有关大学校园绿地规划设计方面的专著较少,大多在景观、植物配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类的专著中作为绿地类型中的一类作简要介绍。由梁永基、王莲清于2001年主编的《校园园林绿地设计》是国内目前为至专门介绍校园园林绿地设计的书籍,其中介绍了有关大专院校、中小学、幼儿园等校园园林绿地设计的作用、设计原则、树木配置、设计图绘制等内容。第二节 新时期大学校园绿地规划理论与实践走向一、大学在新时期的任务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标志的高科技时代,并将逐步步入以高科技产业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世界文化交流融合渐成趋势,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将越来越取决于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优化教育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些重大战略部署明确了大学在新时期的任务,也决定了大学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发生深刻变化,大学将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决定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与“211工程”、“985工程”大学建设一道,各高等学校都因地、因校制宜规划了自身的办学目标和发展蓝图。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定位正如原教育部副部长、现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概括的:“进一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30年高等教育发展沉淀给我们的真理——开放是前提,改革是关键,质量是中心,理念是先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网)。随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日益丰富和完善,大学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的步伐将日益加快,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在大学的位置将日渐凸显,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将不断巩固,与经济、社会发展接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与能力需要明显增强。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向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一是办学规模的大众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奋斗目标是:2010年,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2500万人左右,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上升至23%~25%;2021年,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4200万人左右,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在2030—2035年期间,使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涂慧君,2006)。我国高等教育已开始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这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比较一致的,它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顺应了民众对高等教育日益旺盛的需求。

二是办学方式多元化。一是办学体制多元化,过去那种单靠政府包办大学的单一模式已经被打破,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正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现在除国立大学外,还有民办大学,一些国立大学内部可能会出现相应调整,出现“一校两制”甚至“一校多制”的现象。二是投资渠道多元化,据统计,我国高等学校新增加的教育投资,只有20%来自政府,80%来自银行贷款和社会力量投入。

三是办学模式市场化。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校价值的确认越来越偏重于社会的认可。高校的毕业生要接受社会的严格选择,高校的科研成果同样要接受市场的严格选择,高校正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并最终完全融入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一些高校4的专业设置、招生就业越来越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分割正在逐渐被打破。

四是办学途径国际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高等教育将更加广泛地参与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服务竞争。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将空前活跃。

五是办学手段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较早地在高校得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高校教学、科研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并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多媒体教学、数字化校园、网上大学已被人们熟悉,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全面的信息化(郑明仁,2001)。

围绕我国大学在新时期的任务和发展趋向,需要从各方面不断完善大学功能建设,为大学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大学校园绿地环境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新时期大学对校园绿地环境的需求特点

与一般的其他城市园林所面对的服务对象不同,校园绿地环境的服务对象是相对比较固定的教职员工和在校园生活、学习三到五年的大学生群体,社会角色比较简单,其中的主体成员——学生的年龄、素质差距小,知识、思想水平比较接近,他们在校园中的活动比较有规律可循。校园绿地环境服务的内容是为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优美、安静、富有个性、充满文化氛围并便于师生交往、交流和活动的校园环境。校园活动主体的活动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上课、上自习、做实验、到图书馆阅览、查找资料、室外读书等)、生活(食堂就餐、寝室休息睡觉、校内购物等)、体育锻炼(跑步、打球、溜旱冰、跳体育舞蹈、攀崖等)、休闲娱乐与科技文化活动(独自散步或与他人散步交谈、赏景、参加班集体和社团的露天活动、观看露天展览、放映或晚会等),以及教职工的教学、科研、管理活动、教职工的锻炼、与家人散步、与学生的室外交谈、答疑、校内购物等。这些活动需求和活动形式与一般城市园林环境所服务对象的活动、交往形式相比有其特殊性,因而其对环境空间的要求也具有其特殊性。“现代化教育强调人的素质教育,只有在社会人文、为人品德、人际关系等多方面拥有全面知识和素养的人,才可能在现代社会中游刃有余,承担起社会责任。因而在校园中需要创造这样的环境,使师生可以不期然地相遇和交往,使智慧和创意在交谈中相互激发,使学生在课内、课外均受到来自环境和师长的熏陶,使学生在相互理解与互助中学习做人的道理”(涂慧君,2006)。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在建筑内部我们会感到应该做点什么或完成某项工作,而在室外则可以什么都不做,使整个身心放松下来,去关注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因而会产生一种从紧张的工作学习状态中解脱出来的舒畅感和平静感,在这种不经意的思想状态下更易获得思想的火花和创新思维的灵感。大学在教与学的环节上,“教”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学生的“学”即自我学习、巩固和提高成为主导方面。因此,只学习课堂上老师灌输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掌握学习的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注重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更新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才是今天大学教育的目标。由此可见,校园活动主体对室外环境空间的需求是多样的富于变化的并富有活力的。(一)室外学习的需求

比起室内的学习,室外的学习环境更易让人获得轻松感和随意感。而且学生在室外等待的过程中可以就近利用。这些等待包括室外等待某人的到来然后一同前往某处,这类等待的地点随意性很大,几乎在校园的路途中随时发生;再者是各类考试进场前的室外等待,多数学生愿意在这个时间再次抢记抢背某些知识点,以取得更好的成绩。不论是主动到室外学习还是被动在室外学习,学习的环境氛围都应是静谧的,设计时应避免其他大量人流的穿行和干扰,而且最好有使人产生平静感的观赏点,在学习的间歇可以放松人的心情,如湖面,远山,绿荫等。(二)独立意识的需求

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进入大学后会逐渐加强,希望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并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一点在高年级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中表现更为突出。对校园绿地规划设计的要求是要营造适合于独立思考问题、休息、私下谈话、观察他人等的个人活动场所。多数情况下这种满足自我意识的个人空间应表现出较强的隐蔽性,一般是远离主要人流的自然生态空间和具有较强隔离性的活动空间。(三)对交往场所及可参与性的需求

首先,大学生的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求知欲强烈,自主性增强,生活环境突然变化,人际关系出现空缺。其次,大学生对社会的参与意识增强,期待让他人了解和承认自己,期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关心和尊重。这些原因使得他们对交往的要求更高,普遍希望通过和各种人群的交往获得知识、友谊和实现自我价值。校园绿地景观应该为学生们提供多种形式的、足够的交往场所。既要满足小集体活动的要求,也要满足大规模人群集会、交往的要求。校园的交往活动,往往是3~5人的小集体形式,交往的场所通常在教室、讲堂、图书馆等公共建筑的门厅和室外及宿舍区内、户外绿地中,建筑的室外应有一定的停留空间,尤其室外应有充裕的绿化用地,并设置一些座凳和桌子等设施。在户外绿地中应多营造尺度适合小集体交往的小空间。校园中不时会有大规模的集会或是举办大型活动,校园绿地规划要考虑到大型人群活动的要求,适当安排大草坪广场等绿地(安运华,2004)。在丹麦建筑理论家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一书中,他分析了交往的强度,认为“没有户外活动,最低程度的接触都不会出现”,他的分析表明,公共场合的人及其活动是引人入胜的因素,而这些户外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依赖于户外空间环境的质量。合适的物质环境条件,会促进人们的交往强度。在校园中,除了创造良好的环境空间质量,设计者有意识地为场所赋予活动内容,可为其增加交往的活力。例如设置滨水室外茶座、读书角、篝火晚会广场、室外表演场地、下沉音乐广场、园艺空间、散步廊等(涂慧君,2006)。(四)审美意识的需求

随着求知欲和交往活动的增强,大学生逐渐接受到较多外界新鲜事物的影响和刺激,会在学习生活中不自觉的培养起较强的审美意识。良好的校园绿地景观将对树立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校园绿地的整体和谐以及鲜明的绿地规划特色上。(五)校园交通的需求

随着1999年以来高校的不断扩招,各大学纷纷新建或扩建校园,校园用地规模和人员规模的急剧扩大,对交通提出了新的需求,交通的分级规划成为必然。校园公交、私人汽车、摩托车、自行车、步行等交通方式都对校园道路系统规划提出了相应要求,与校园绿地规划相关的主要是步行交通系统。而步行交通又是增进交往的重要手段。步行交通系统一方面要为师生活动提供便捷的通道,另一方面又要为增进交往刻意创造条件,引导活动主体“渐入佳境”。因此,在绿地规划时,应针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交通需要进行设计。校园道路交通组织要重视校园道路的外部形象和内部结构,分析交通源、交通量、交通方式、道路情况、分析步行交通、人性交通流量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变化情况,考虑校园中人车矛盾,行走路线,人流来源,人行道的宽度与状况,步行距离及步行感受等内容(姜伟等,2005)。在保证畅通的基础上,步行校园道路的外部形象和内部结构的规划设计,最大限度的满足师生步行环境舒适度和景观需求,发展较多的步行道路空间同时也是景观形态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第三节 校园绿地规划应应对的矛盾和问题一、高等教育社会化趋势与独立学术精神之间的矛盾

由于社会对大学校园的需求发生变化,高等教育的内涵发生变化,以及为顺应时代要求我国所进行的一系列高校改革,大学校园日益走向社会,并承担起应用知识的第三职能。在这一深刻的变革中,校园不再是一个宁静的世外桃源。然而科学精神的本质需要独立和自由的研究氛围,使研究工作者能够在没有外界干扰的前提下,心无旁骛,追求真理。哈耶克认为,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就像一个向四周扩大的同心圆,朝着不同的方向对未来和未知世界探索。但是成功的人只是少数,大部分人只是为成功者奠定了基础。科学研究就是这样,最后能变成真正价值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能在短时间应用于实践的更是微乎其微。有些社会科学如历史、哲学还有基础研究等领域的成果,可能永远无法直接作用于市场经济。例如黎曼几何研究成功时,无人知其作用。但是一百年后,它却成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数学基础,而相对论又使后来制造原子弹成为可能,从而给人类能源史带来巨变。对科学真理的潜心追求和科学研究中的游戏精神与市场及社会带有某种急功近利思想的世俗需求是矛盾的。

就校园所承担的教育功能而言,校园中也要倡导一种与社会不同的氛围,使受教育者能够受到良好环境的熏陶,减少负面影响。中国古代文化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及“孟母三择邻”的典故多少揭示了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如何既满足校园的科学精神和教育功能,同时满足知识经济社会对应用知识的需求和经济增长对大量合格的建设者的需要,取代少数象牙塔里的精英,校园建设者需要将高校的市场职能和非市场职能区分开来,在二者的矛盾之间寻找平衡。一方面,校园走向社会这不可逆转的潮流将在规划意念中体现。根据不同办学方针和规模要求,新的功能分区、规划布局,乃至为适应校外人流的环路道路系统设计方式出现了。另一个方面,规划中应有意识的倡导和保留校园的教化氛围。理想的状态是校园成为一个既包容又潜移默化的环境。二、家用汽车的增多对校园绿地环境规划带来严峻挑战

2004年私人轿车保有量已达600万辆,据预测中国汽车保有量在2010年将超过4000万辆。我国将变成一个私人汽车社会。随着个人收入的提高和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的全面展开,大部分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将会采用私人汽车的出行方式取代步行和自行车。小汽车所带来的废气污染将对校园空气环境质量造成影响,并难以避免地带来噪声干扰。同时为满足私人汽车在校内交通的需要,必须相应地扩宽马路和修建停车场,这些将挤占校园有限的用地并对绿地规划造成较大影响。

更重要的是,私人小汽车的蔓延,将对校园交往气氛和公共精神造成损害,当人与外部空间被车窗所隔离,含笑问候的步行者为喷着尾气匆匆而过的汽车所取代,人们的交流机会变少了,人与人之间会逐渐变得疏离和隔膜,公共精神的丧失和交往气氛的损害是与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相违背的(涂慧君,2006)。因此,在校园总体规划和绿地规划中充分关注私人小汽车的交通和停留问题,趋利避害,成为十分重要和必要。三、校园绿地环境美观和功能需要与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矛盾

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需求不断增长,对校园绿地环境美观和功能的需要同样如此。现代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为满足这些需求提供了可能,但一味地求大、求洋、求新的不良消费倾向也会造成物质上的巨大浪费和经费上的沉重压力,在当今校园绿地规划、建设方面也表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高校是一个事业单位,是非营利性的机构,大部分经费靠国家财政拨款,其经费来源有限,节约型校园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校园绿地规划工作中要十分重视处理好绿地环境美观和功能需要与节约型校园建设之间的矛盾平衡。第四节 大学校园绿地规划发展趋势

大学办学目标、基本任务以及大学规模等方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大学之间的竞争格局正日益显现。时代呼唤大学校园成为知识传播和创新的汇聚地,承担社会精神家园的重要功能。纵观国内外校园绿化的设计思想、理念、发展历史以及实践的发展态势,大学校园绿地规划设计的发展有以下几个基本的趋势:(1)总体规划布局由“庙堂制式”、“巴比伦城制式”等有明显轴线的中轴对称的规则式或与自然式相结合的方式,逐渐朝着无明显轴线的自然式布局方向发展,绿地形式更加趋向自然,活泼多样。(2)校园绿地规划设计由追求布局上的完美向注重功能上的完善,由绿化美化向生态化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绿地规划设计日益注重对生态学的运用,力图在尽可能不干扰环境的情况下解决功能、美化的问题,从而达到校园生态系统的平衡。(3)校园绿地规划设计更加强调营造交往空间。由以往“见缝插绿”的单纯绿化方式转向在构建生态基调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交往空间,满足室外学习、交流、交友、休闲娱乐、文化活动等需要,并以此突出校园的生机与活力。(4)校园绿地规划设计更加注重校园的历史性和本土性。校园绿地规划设计在体现时代精神、创新意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挖掘校园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注重对历史环境的保护与延续,有些还从地域特色文化中发掘灵感,提取有益的文化元素加以利用和发扬,另外也更注重对场地特质的挖掘利用,体现尊重场地的精神。第二章三峡大学校园总体规划结构、功能、空间特征第一节 校园基本概况

三峡大学(英文全称为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于2000年6月29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的前身是成立于1978年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直属国家水利电力部,1996年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组成新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并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

三峡大学位于世界水电名城——湖北省宜昌市。这里不仅有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还有清江水布垭、隔河岩及众多国际国内知名水利水电工程以及长江三峡、百里清江、神农架原始森林等旅游名胜。也是巴蜀文化和楚文化的交融地,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三峡大学注重从精神和文化层面挖掘三峡区域的丰富宝藏,把寓意“扬水电之帆、索三峡之源”的“扬帆索源”图作为校标,把“求索”作为校训,秉承“以人为本、民主办学、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和“立足宜昌、融入三峡、服务湖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宗旨,提出了把学校建设成为“水电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

学校西望长江三峡西陵峡口及黄柏河,东邻宜黄高速公路及东山开发区,南接宜昌市中心区,北通三峡工程专用公路,学校所处区位优势独特。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约29000人,教职工2400余人。学校现有校园面积252.47公顷,校舍总建筑面积1402万m。学校先后与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高校建立了教学、科研和互派留学生等合作关系。学校成立了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等130多家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等组成的合作与发展理事会。学校着力推进“特色发展”“改革创新”“开放办学”“文化引领”四大战略,各项事业发展态势良好,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学校已经成为湖北省省属高校中水电特色与优势明显、综合办学实力较强、享有一定社会声誉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正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水电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第二节 校园总体规划基本思路和结构特征

三峡大学校园原由四块校区组成,分别为北区(原武水(宜昌)校区,现为三峡大学主校区)、东区(原宜昌大学校区)、中区(原宜昌师专校区)、西区(原宜昌医专校区)。经规划构思,确定了“实质性合并、集中一地办学”的思想,将北区作为主校区(即新校园)进行扩建、新建,同时将东区进行置换,其置换资金用于新校园建设需要,将中区、西区用作学校事业辅助用地。新校园在原武水(宜昌)校区37.30公顷校园基础上征地扩建,总规划用地面积213.00公顷(如图2-1)。图2-1 三峡大学校园规划总平面图

总体规划确定了校园“一中心、多组团”的布局结构,“一中心”即由图书馆、行政楼、教育技术中心、室内体育馆、综合训练馆等具有校园公共服务性质的建筑相对集中布置所形成的校园区域,在校园平面位置中处于中心地带,“多组团”即由不同教学、科研单位使用的建筑与相应学生生活设施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各个功能组团。总体规划主体结构可概括为:一“水”、二“路”、三“场”、四“山”、五“苑”、七“群”(如图2-2)。图2-2 校园规划结构图

一“水”即一条顺翠岗山、云深路、大学路蜿蜒流淌的景观水系;二“路”即一条横贯校园南北的大学路、一圈环绕校园各教学组团的主环路;三“场”即校园三处运动场区,一是位于东苑学生公寓西侧、文科楼群东侧的东运动场,二是位于沁苑学生公寓西侧、南苑学生公寓东北侧的南运动场,三是位于西苑学生公寓西侧、欣苑学生公寓东北侧的中心运动场;四“山”即校园中比较完整保留的四处山体,一是中心区与文科楼群之间的翠屏山,二是自沁苑公寓以北至东苑公寓以南的翠岗山,三是教师公寓至东运动场东侧的翠岭山,四是位于老校区西侧的西山;五“苑”即分布在校园东、南、西侧的五大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园区,分别命名为东苑、沁苑、南苑、欣苑、西苑;七“群”即七处分别承担教学、生活、休闲运动等功能为主的楼群,分别为中心区图书馆、行政楼、教育技术中心楼群;体育馆、综合训练馆楼群;文科楼、机械楼、生化楼楼12群;水电楼群;理工楼、逸夫楼楼群;东住宅区、接待中心楼群以及教师公寓小区楼群。校园整个布局结构脉络清晰,主次分明,体现了结构服务功能的特征(如图2-3)。图2-3 校园鸟瞰图第三节 校园总体规划的功能特征

总体规划结构功能明晰,各功能区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避免了各区之间的相互干扰,既互联系又十分便捷。

校园交通规划强调道路分级、人车分流并重视道路景观的营造。横贯校园南北大门的大学路以及环绕校园主教学区的主环路为规划一级道路,解决主要机动交通;规划二级路呈网格状分布,连接各功能组团;规划三级路、庭园、广场为步行交通。第四节 校园总体规划的空间特征

整个校园规划呈现出张驰有度、聚散结合、平面与立体相融相促、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的富有层次的空间特征。结合校园所处的低山丘陵地形,为保护生态环境,尽量减少工程开挖量,校园建筑多依山就势而建,且楼层均不超过七层,以达到建筑与环境相依相偎,相互融合、协调一致的效果。

各功能组团内部形成相对独立的建筑庭院空间;各功能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形成丰富生动的绿色环境和交往空间;校园广场在主要功能位置布置,为校园活动主体聚散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条件,与校园山体空间、水体空间一道,在层次丰富、景色宜人的校园植被基调映衬下,凸显出校园环境空间的张力与活力。通过富于启发性和引导性的序列式空间构成与组织方式,强调空间的有序流动与转换,打破了以往校园单一、封闭的静态空间形式,形成一系列具有领域性和场所感的教育、休闲与交往空间。第三章三峡大学校园基址分析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水体、植被等)

古城宜昌,《括地志》称其为“金楚西塞第一关”,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上控巴蜀,下引荆襄,北达中原,南通潇湘,素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而著称。

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属山区。为我国二级阶地之东端,崇山竣岭,峡谷深遽。众多溪流蜿蜒于高峡绝壁之间。“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主要山脉有大巴山,巫山和武陵山。东部为丘陵和平原区,与江汉平原相连。宜昌多样化的地形和地貌,是宜昌市独特的资源之一。

宜昌地理位置在东经110°15′~112°04′,北纬29°56′~31°34′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处于亚热带和北亚热带的交汇地带,加上山地地貌条件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三峡冬暖区与垂直气候分布特征。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其气候特征是:夏秋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秋温高于春温,春雨多于秋雨。全年积温较高,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在13.1℃~18.0℃。随地形海拔高度上升而递减。每升高10米,约降低0.6℃。七月份平均气温在24.1℃~28.8℃之间。元月份平均气温在1.7℃~6.5℃之间,无霜期为200~307天左右,宜昌城区的年均气温为16.7℃,无霜期281天;三峡、清江等河谷地带,因山高对峙,流水徊环,海拔600米以下,存在逆温层。冬季比较温暖,与同纬度、同高度的开阔地带相比,冬季温度要高3~5℃。极端最低气温低于—7℃的概率不到5%。宜昌地区雨水丰沛,年平均降水量达992.1毫米~1404.1毫米。每年6—7月为丰雨期,雨热同季,对植物生长极为有利。

宜昌地质构造复杂多样。距今25亿年前的元古界到百万年前的新生界,各个地质时代的地层均有分布,并且都发育完整,出露齐全,被学术界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对宜昌峡江地区的地质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催生了他的震动世界的“地质力学”理论。

在距今7000万年前,我国大陆发生了一次被称为“燕山运动”的巨大的地壳运动,现今三峡一带的岩层被挤压的弯曲起来,浩瀚的湖泊随之消失,新隆起的一系列连绵起伏的山脉矗立在崇山峻岭之中,山峦之间有一东西向的低凹地带,古代长江水顺着这一低凹地带向东流去,在漫长的岁月里,湍急的江水冲刷着河床和河谷两岸,在向斜(岩石向下凹起的褶皱)地段,江面向两侧扩宽,形成了与长江交汇的宛延的宽谷,在背斜(岩层向下凸入的褶皱)地段,江水从岩层的破裂处向下侵蚀,使江床逐渐加宽加深,两岸谷坡岩层不断崩塌,形成了悬岩峭壁,随着漫长的侵蚀作用,也就塑就了现今壮丽奇观的长江三峡峡谷,三峡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西陵峡峡谷自西向东横贯宜昌,著名的三峡大坝即建立在奇观秀丽的长江三峡第一峡——西陵峡中。

较大的地形高差,多样的地貌,特殊的区位,充足的光照及有利的气温、降水条件,为各种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植物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造就了绿色宜昌,使宜昌及其紧邻的神农架和武陵山区,成为世界闻名的植物资源库。在植被区划中,宜昌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据调查,三峡地区现有维管植物245科,1385属,5595种(包括亚种、变种、变型及部分引进种),其数量约为全国维管植物的17.2%,三峡地区植物起源古老,在三峡地区植物中,有些是我国第三纪的孓遗植物,它们在地质历史时期曾广布于大陆,后由于第四纪冰期的影响,而今只在三峡地区的部分地方尚存,如水杉、鹅掌楸、珙桐等,其中列入1999年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名录》一级保护植物12种;二级保护植物42种;三峡地区植物组成复杂,除代表本区区系植物特征的亚热带植物以外,还有热带植物区系成分,如龙眼、荔枝、印度榕等,温带植物区系成分,如杨、柳等,最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园林生态的发展,外地引进的部分优良植物品种如加拿利海枣、凤尾丝兰等在宜昌也生长良好,这些都为宜昌和三峡大学的生态环境建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校园基址为巫山脉的东延部分,规划范围用地地貌为低岗丘陵带,东部及东南部山冈较高,部分平坦地及河塘散落其间,地理条件比较优越。山岗最高点海拔147.2米,最低水面海拔64.2米。为营造丰富的绿地环境层次创造了条件。校园规划保留了五处山体。西山位于原老校园以西,经人工营造绿化已成规模。翠亭山平面面积较小,山上多为岩石层,土层极薄,几乎没有树木植被,需堆土处理后进行绿化。其他三处山体翠屏山、翠岗山、翠岭山均为原村民耕作用地或宅基地,种植有大量经济树种,其中以柑橘为主,其他有柿、香椿、柚、樱桃、枇杷、桃、石榴等,此外还有搬迁农民遗留的或自然生长原用于住宅美化的园林树种如雪松、香樟、丛竹、桂花、枫杨、枸树、蔷薇等,这些山体植被构成了山体绿化的基础,也体现出村民支援学校建设的独特搬迁文化,保留这些自然或人工植被景观能让师生时时感悟到常怀感恩之心、常念村民之情的朴素情怀,同时也能为学校节约大量绿地建设资金。

新校园在原武水(宜昌)校区校园基础上建设。武水(宜昌)校区校园历经20多年的建设,校园整体环境和功能较为完善,树木葱茏,绿化覆盖率较高,以香樟、桂花、广玉兰、雪松、水杉等为骨干树种,在建筑间的庭院中配置有各种花灌木,整个园林树木品种达110余种,胸径20厘米以上的乔木达150余株,是新校园建设的较好绿化基础。校园大部分以原校门为起点呈轴线对称布置,但往南及西侧因山势走向呈不规则布置。建有以三峡岩芯和腾飞雕塑为主题及以休读为使用功能的橘园、竹园等,为校园环境增添了一定的文化氛围。原校门以北有校园道路与生活区连接,该道路共连接其以西、以北、以东三处教职工住宅区。图3-1 校园与周边环境关系示意图第二节 校园基址与周边环境关系

校园基址位于宜昌市的新兴发展区域(如图3-1)。校南门外以北苑桥直通东山经济开发区,并可直达宜黄高速公路入口和市中心区;校北门外以市区新建干道黄河路与西陵经济园区紧邻,并直达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和三峡专用公路入口;东侧以翠岭山、翠岗山相隔为城市运河、宜黄高速公路及农村旱作耕地;校园东南与村民回迁房仅一墙之隔;西南及西侧为丘陵岗地,岗上大部为大型国有企业宜昌船舶柴油机厂厂区,部分为大型国有企业葛洲坝集团下属企业用地及居民住宅用地,校园与企业用地之间的过渡区域种植有栾树、法桐、刺槐等乔木,形成了较好的隔离效果。但柴油机厂高大的烟囱时时飘散着浓烟,从校园遥望不免产生视觉上的厌恶和心理上的阴影。校园西南部分村民居住用房布局杂乱、管理混乱,成为进入校南门后与校园环境极不协调的因素,且与校园功能规划和环境规划相矛盾,必须用征地利用的办法加以解决和完善。第三节 校园基址特质

校园自然山体为校园与外界的隔离起到了天然的屏障作用,为构建校园环境的宁静打下了基础,起伏的山体轮廓线构成了校园浪漫悠远的自然背景,对山体自然植被的进一步优化配置及构筑适量、适当的园路和人文景点,将在绿意盎然的环境中更添其人文气息和浪漫情怀。

校园东苑学生公寓以南及生化楼东南与山体之间保留了面积较大的水体,大学路回填后东侧留下了狭长的沟壑地带,这些基址特征为形成校园景观水系提供了绝佳机遇和条件,而且在自然布局上呈现出宽窄变化、迂回曲转、活泼律动的浪漫气息。同时,水体的形成无疑将为彰显学校水电学科办学特色及山水校园环境特色创造条件。

校园起伏的地形(包括道路的起伏)和随处可见的坡、坎地,为营造丰富的绿地环境层次和韵律创造了条件,为进行校园立体绿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第四章三峡大学校园绿地规划目标与原则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

三峡大学以“建设水电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为目标,以“立足宜昌、融入三峡、服务湖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为办学愿景。校园绿地规划在校园总体规划思想指导下,结合校园的建筑风格和自然景观特征,体现人与自然、景观与情感、科技与文化的交融统一。这就是:“承传文脉、交融情景、求本致远、空间丰富、生态和谐”的环境育人理念和设计主题。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彰显三峡地域文化、巴楚文化、校园文化的特质,并将时代的创新精神融汇于现代校园环境之中,由此达到品味高雅、生态和谐、文化底蕴深厚和环境特色鲜明的大学校园。二、规划目标

根据绿地规划指导思想,校园绿地规划目标是力创“六境”,即:品位高雅的文化环境,严谨开放的学术环境,催人奋进的学习环境,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运动健康的休闲环境。具体目标是:(1)尊重总体规划,构建和谐自然绿地环境

延续补充和完善总体规划,使各种文化景观、生态植物群落、游憩场地、生活设施、微地形及水体与各种建筑功能、社会活动、交通等和谐一致,整体布局更加科学合理。(2)打造人性空间,满足功能要求

满足绿地环境服务对象对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双重需求,创造人性化环境空间,突出交往功能。适应不同分区对绿地环境的功能要求,同时又能体现特定环境的人文内涵和景观特色。(3)融合“山、水、庭、林”,实行生态造园

遵循生态设计与生态造园的思想理念,注重保护和利用现有的环境资源,营造山水景观校园和清雅舒适的治学环境,并作为城市景观的新亮点,为创造美好城市作出应有贡献。(4)体现环境特色,形成整体风格

根据不同分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特点,力求创造内容丰富,各有特色的校园局部环境空间。总体呈现“清新自然、开放舒朗”的环境风格,达到“以透见阔、以景见深、以绿见美、以文见情、以古见悠、以境见远”的设计追求,形成自然与人文氛围交融,理性与浪漫交织的整体环境格局。第二节 基本原则一、经济性

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自然地理条件,尽量减少绿地环境施工工程量和后期维护工作量以及能源等的消耗量;在园林植物配置方面,以乡土园林植物为主,创造条件保护和利用场地原有植物(包括野生树木、地被、花卉等),适当引进适合本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新品种;在硬质景观材料的选用上,尽量使用本地材料,以最大限度地考虑校园建设、管理的经济投入。二、功能性

力求满足全校师生在教学、管理、生活、交流、交通、运动、休闲等各方面的需求,深入挖掘功能内涵,充分考虑实现功能的条件和措施,创造既方便快捷实用又丰富多彩的环境空间。三、生态性

强调生态适应性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和完美。以植物造景为主,充分发挥植物防尘、降噪、制造氧气、愉悦身心等自然生态作用;在植物配置上,要充分考虑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生态适应性;尽量“采用可循环利用的建设材料,即景观材料应尽量采用对环境有利、污染少、可回收的绿色环保材料”(涂慧君,2006);尽量保护利用场地原有自然生态资源,努力避免对自然生态资源的破坏。四、整体性

校园绿地环境设计是对整体校园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环境元素进行设计;是一种多目标的设计,为校园师生的需要,也为动、植物的需要而设计;为高的教育效益而设计,也为美而设计;设计的目的是整体优化。环境设计应综合考虑环境与建筑的协调关系,各局部环境相互之间的依存协调关系,以及环境使用者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以达到整体协调和谐。五、开放性

与传统大学教育培养少数社会精英阶层的办学性质不同,现时对大学校园的社会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人文主义对普遍大众关注的理念,大学校园不仅仅服务于校园内的受教育者,更要求发挥它的社会知识文化中心的作用,向社会开放(涂慧君,2006)。校园绿地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这一现实需求,在分析绿地环境容量及功能布置时,注重社会公众参与的因素。如大学校园的优美环境会吸引周边社区居民前来散20步、锻炼、娱乐,新生报到时会有大量家长在短短两、三天时间内陪同来校,继续教育学生及交流学者短期住校工作学习等等,这些服务对象对校园绿地规划都提出了开放性的要求。六、个性特色

校园绿地环境设计要充分结合三峡大学的办学性质、办学目标、办学特色,以及其自身及所处地域特有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注重对特色元素的挖掘和利用,从景观的共性中找出个性,突出个性,因时因地因校制宜地用好用足现有资源,只有加强个性特色建设,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校园环境的活力,让大学校园在千校一面的尴尬境地中展现自身独特魅力。七、继承与可持续发展

新校园规划是在老校园基础上的延续和发展,因此在整体风格上应继承和发展老校区的地脉、文脉、绿脉,在继承中突出协调、突出变化和创新。校园绿地规划是一动态过程,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从长远发展考虑,首先要与学校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定位相结合,规划设计要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其次,还要留有发展余地,规划要适应科学合理、扩展方便的弹性生长型校园发展需求;再次,应预计校园可能达到的最大规模,对学生数、建筑面积、绿地面积等进行测算,进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校园各个时期的绿地建设应在系统规划的前提下实现人文脉络、生态脉络等的延续、协调发展。第五章三峡大学校园绿地系统结构及其特征第一节 校园绿带与绿环——环与线相得益彰的绿化结构图5-1 校园绿带与绿环示意图

三峡大学校园总体构建的特点之一是以大学路横贯校园南北大门,总长2000米,地势南高北低,呈略微弧线蜿蜒而下(如图5-1)。原为宜昌市规划主干道,由宜昌市22与学校共同投资建设,后因学校交通安全需要经市批准仅用作校园干道。路东侧自南向北依次为南苑学生公寓、南运动场,自该路与云深路交叉口起一路向北有波光鳞鳞、蜿蜒流淌的求索溪(至北门西侧汇入文思湖)相依相随,路的西侧自南向北为校园待征地区、逸夫楼、理工楼、欣苑学生公寓、西苑学生公寓、学校中心体育场、老校区(水电楼群)、北门西侧小游园等,整个道路宽44米,其中机动车道宽16米,机动车道两侧依次为宽5米的绿化带及宽9米的人行道,整个道路承担着学校交通枢纽、联系新老校园、展示学校对外窗口形象的重要功能,同时是学校与社会联系的重要通道。在绿化设计中,充分考虑其扮演的重要交通角色和生态环境效应需求,同时,在人行道的空间利用方面注重师生对交往、休闲、锻炼、欣赏校园其他景观的需求规律,在道路的平淡延伸中寻求变化和兴奋点。在园林植物配置上,在协调统一中力求变化和韵律,满足道路遮阴及交通视线、观赏视线需求,同时以绿化植物二次围合空间,削弱道路的大尺度空间感受,营造适意的二次围合空间尺度和氛围(涂慧君,2006)。在机动车道两侧宽5米的隔离绿化带植物配置设计上,以麦冬和花灌木色块作为底层植物,在布置形式上一致,达到全路统一协调的效果;在上层乔木布置上,采取分段变化的形式,突出四季常绿的效果,以减少落叶对道路卫生的影响,降低管理维护成本,分段选用了锦叶白兰、广玉兰、桂花等,乔木之间分段栽植四季桂球、火棘球等;在两侧9米宽的人行道中间以黄葛树和樟树间隔列植,人行道外侧分别栽植银杏(东侧)、栾树(西侧),树木分割围合的林荫道空间更加亲切宜人,成为师生逗留、通行、散步、晨练的良好校园绿色空间,乔、灌、花、草的结合;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搭配;观花(栾树、广玉兰、红檵木等)、观果(火棘)、观叶(银杏)、香味(桂花)等园林植物的配置,让大学路成为大学人引以自豪的生态绿色长廊。

校园绿环指沿云深路、大成路、云海路、大学路中间段所组成的围绕校园中心区的环形绿带,总长约2000米,与大学路长度相当。该路(除大学路段外)机动车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4米,整个环路直接联系校园各个组团,两侧或溪流潺潺,或丘陵起伏,交织着全校的交通、运动、休闲、教学、科研、住宿、餐饮、观光游览等各种功能联系,既是全校交通的大动脉,又是重要的校园观光游览线。路两侧绿化带宽约5~70米不等,整体绿化设计以植物造景为主,适当点缀园林建筑及山石小品,以达到景随人愿、步移景异的效果。植物配置方面,行道树以常绿和落叶搭配,如樟树、樱花、栾树、桂花等,在周边挡墙、坡坎等地带以垂吊、攀缘植物(如迎春、云南黄馨、五叶地锦、常春油麻藤、凌宵、地枇杷等)进行立体绿化布置,形成丰富的立体植物景观。在环路分岔路口突出景观的标示性、导向性和趣味性,以增强对校园的识别。如在云深路与大成路交叉口的东北角立有三峡景石,并书写“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在云海路正对文科楼北侧规划了孔子园等等。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在环路两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整个校园的山水景观格局也通过此环路联系起来。第二节 校园水系——串联各主要功能区绿化

校园景观水系是在考察原征地范围内水塘纵横的基础条件下规划设计的,是校园山水格局的重要部分和表现形式(如图5-2)。水系总长约2300米。自东侧莲心湖向西南再向北,最后汇聚于北门西侧文思湖。图5-2 校园水系示意图

水系流经东苑学生公寓、文科楼、机械楼、生化楼、沁苑学生公寓、拟建水电博物馆、行政楼、图书馆、体育馆、综合训练馆、接待中心等学校主要功能区,整个水系有聚有散,有露有藏(文科楼南侧及接待中心前与文思湖之间均以地下暗渠相通),并在首尾以较开阔的湖面相呼应,其间的求索溪宽窄、曲折变化无常,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和感悟(如图5-3)。借助水系的高低落差,结合三峡大学的水电学科特色,将水的自然人文内涵与现代水利科技内涵紧密融合,体现了特有的水文化景观和内涵。在水系上游莲心湖段,设计构筑拦湖土石大坝和泄洪槽,既抬高湖面高程增加了湖面开阔度,又展现了水库蓄水与泄洪的现代工程技术(如图5-4)。在行政楼至接待中心前的处于校园中心区域的水系段,设计修建了四个世界著名水电大坝模型,并以石刻简介介绍了各个大坝的基本特点,模型大坝对校园水系高程的梯级控制,既是丰富校园景观的需要,又是当代对山川河流水电梯级开发的真实写照,学生在这些校园景观的游赏中一次次受到水电文化的熏陶,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水电事业、献身水电事业、为祖国的水电事业而奋发学习、立志成材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是他们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活教材,丰富了他们的第二课堂内容(如图5-5)。图5-3 求索溪鸟瞰图图5-4 莲心湖效果图图5-5 求索溪水电大坝模型建成效果

水系两侧的步道及富有变化的绿化空间,成为深受师生青睐的交往及室外学习空间。“水令人远,石令人古”,游赏其间,让师生不期然中获得智慧和感悟,平添宁静与闲适,在交往中获得友谊与真诚,信任与激励,环境育人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三节 校园山系——中央山体绿化与外围半包围山体绿化呼应

按照校园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新校园用地范围内的山体(如图5-6)。在平面位置上,翠屏山位于校园中心区域位置,山体比较低矮,起伏舒缓,别有韵味。翠岗山、翠岭山位于校园东侧及东南侧,绵延约2.5千米,占地面积较大,山体高程相对较高,起伏较大,整个山体略成弧型环抱校园,形成了校园东侧一道天然绿色屏障,以此屏障为背景的建筑显得稳健而持重。西山位于校园西侧,山体走向曲折变化,仅部分坡面属学校用地范围,其大部分山体高程与翠屏山相当。图5-6 校园山系位置关系示意图

西山在老校园范围,自校园西北向东南方向对老校园呈半围合趋势。由于绿化时间较早,且大多运用乔木树种,形成了较好的隔离效果,将学校与周边企业喧闹的环境隔离开来。校园中央的翠屏山与东、西两侧山体遥相呼应,相视而立,在绿量上发挥了校园巨大绿肺的作用,在环境空间的作用方面,一方面发挥了建筑良好背景及校园景观边际轮廓线的作用,另一方面从功能上发挥了交通联系、提供休读、交流、健身等实用空间的作用。另外,山体的保留和绿地功能的完善,凸显了校园环境的地域特色,成为校园绿地环境识别系统的重要标志。第四节 各功能区及其相互间的过渡与联系绿化——点、线、面灵活多变的混合结构

根据总体规划的结构特点,绿地系统除以上主体结构外,另外占有较大比重且与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绿地是各功能性组团及其之间的过渡与联系绿地(如图5-7)。这些功能性组团包括以各院系教学科研为主的教学科研办公组团、以学生住宿生活运动为主的学生生活组团以及以教职工居住生活为主的教职工生活组团。教学科研办公组团绝大部分分布在校园绿环(6.1所述)以内,学生生活组团及教职工生活组团均分布在校园绿环以外。这些功能性组团因其各自庭院内部结构不同以及组团之间的距离、联系路径及联系频率等的不同,在各组团内部庭院及其相互间的过渡区域绿地上呈现出千变万化、异彩纷呈、点、线、面灵活多变的混合结构特点,让校园绿地在统一中变化,在变化中统一,从而让校园绿地成为彰显校园个性魅力的重要因素成为可能。在这些绿地中,点即比较独立且占地面积较小的绿地或景观元素,如比较独立的小花坛、雕塑、亭等;线即成线型排列的绿地,如组团间的道路绿地;面即面积较大的块状绿地,这类绿地所占比例最大。图5-7 各功能区及其相互间的过渡与联系绿化结构示意图

各教学科研办公组团是各自相对独立又彼此相互联系渗透的空间关系。在绿地规划时需要突出各自的特色但同时又要能与整个校园的环境氛围相协调。在设计上充分考虑教学科研办公对环境的需求,力求帮助师生缓解工作学习的压力,放松心情,并同时能提供一个交流、讨论和思考问题的环境空间。以学生食堂、学生公寓为主要建筑的学生生活组团绿地要体现浓浓的生活情趣,以及为学生就近开展各种丰富的业余活动提供场所,这里是学生的天地,设计上力求营造出一种自由、随意、活泼的氛围,应让学生在这方难得的自我小天地里,挥洒心情、增进友谊、获取知识、感悟生活。教职工生活组团绿地应体现静谧高雅、丰富多彩以及满足不同年龄人群的室外活动特点及心理需求的需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