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 秀的女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3 19:58:07

点击下载

作者:柯君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培养  秀的女孩

培养 秀的女孩试读:

前言

奥地利《女性杂志》称21世纪为“女人的时代”,在许多领域里,妇女在社会与感情发展上大大超过了男人。女人依靠男人而生活、为男人而生活的时代早已结束了。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在《女性大趋势》中说:“未来最主要的趋势之一,就是不管男性或女性,都将受到女人改变世界的影响。”现在,很多职业的性别特征已越来越不明显。在政界、商界、学术界以及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群中,到处都活跃着女性的身影。在今天,女人的成功机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追求成功和卓越是要付出代价,付出努力的。一个优秀的女人的成长,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塞德兹说过:“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小时候形成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黏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父母的素质和灌输教育对孩子的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专家认为,虽说男孩与女孩都是家中宝,可在行为方式等方面毕竟不同,其差异一般会体现在以后的学习、生活等各种行为上。父母要充分利用女孩早期的行为优势和特点来进行引导和开发,不要扭曲女孩独有的特性,把她培养成“阳盛阴衰型”的“假小子”或“野蛮女友”;而是让她成为一个充满智慧、性格迷人、敢于竞争和善于竞争的“实力派淑女”。

把女孩培养成为出类拔萃的英才,是家长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期待。而树立正确的家教理念,遵循科学的家教原则,采用合理的家教方法,是培养优秀女孩的关键。

促进孩子发展的家庭教育,应当是适合孩子的教育,而不是寻找适合教育的孩子。女孩有着她们先天的性别特征。所以,每个爸爸妈妈给予女儿们的应该是完全具有符合她们需要的爱和哺育。

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但是,爱要及时、适量、得体。给孩子最得体的教育,让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教子不是一味地讲教训、说道理、定规矩、设规范,更不是简单地耳提面命。父母的责任应当是关爱孩子,鼓励孩子,支持孩子,引导孩子,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情感环境,以一种孩子能承认接受的方式支持她,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她的潜能,为她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培养最优秀的女孩》一书,广泛借鉴世界各国最先进的家教理念,吸收最新的家教研究成果,通过大量的精当的事例和简明的理论,从帮助孩子克服女性常见的弱点、培养女儿追求卓越人生的基本能力、让女儿拥有良好的兴趣和爱好和塑造女儿特有的女性气质和魅力等方面,对如何培养最优秀的女孩提出了全面的指导原则和实用的参考方法,让家长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轻松地帮助孩子校正成长的方向,发挥独特的潜质,成为追求卓越、全面发展的优秀女孩!

第一章 为了教育好女儿,父母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为了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一个优秀的女孩,父母首先必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采取适合女孩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尽量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营造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利好的条件。

父母要认识到自己在养育女儿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父母在家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对子女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力。父母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的影响已被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所证实,但在父母各自对孩子的不同影响力中,孰大孰小的问题上还有争议。

在我国,父亲往往是一家之主,承担着养家糊口、保护家人的重任;而母亲则是慈爱的,操持家务,抚养子女,维持家庭正常运转的角色。由于这种角色上的差异,父母就很“默契”地将养育子女的任务做了分工:父亲常与孩子游戏,教孩子学习,帮助孩子与外面世界打交道;母亲主要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日常生活的照顾。

通过与父亲的交流,孩子学习到更多的责任、义务;在和母亲的生活过程中,孩子将学会如何去关心、体贴他人。一个内心积极健康的父亲对于孩子的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一个乐观、慈爱的母亲则对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适应不良的孩子容易退缩,脆弱;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对人缺乏信任,感情冷漠。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直接的示范作用。一位工作压力大,情绪低落,经常在家发脾气的父亲,他的孩子就会产生焦虑、压抑的心情。男孩还会逐渐学习到父亲的行为方式,内化成为他自己的行为模式。在遇到类似的压力后,会以相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女孩则观察到母亲的表现,学会了更多的惊恐、抑郁。

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父母要认识到自己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并时时保持主动地位,扬利除弊。

女孩有着她们先天的性别特征。所以,每个爸爸妈妈给予女儿的应该是完全具有符合她们生理特征的爱和哺育。

1.母亲对女儿应尽的基本职责

从母亲那里,女儿得到的不仅是生命,还有自己可以效仿的榜样。母亲的声音是女儿一生都不会忘记的歌。母亲的眼神里闪烁着女儿的心灵。

母亲抚养孩子是绝对神圣的。对于女人一生的评价,并不完全在于她的事业,应该让她自己的身体、思想、自我、家庭,告诉她怎样去实现她的价值,这才是最重要的。

女孩的成长应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女人有孩子以前,她在经历一种情感关系,取决于她对父亲和丈夫的评价。第二阶段,有了孩子,照顾孩子是她的最高使命。第三阶段,孩子渐渐长大,她又回到事业的追求中去。第四阶段,孩子长大成人,开始探索新的自我和职业。

母亲应该教导自己的女儿,你的一生中关于事业和母亲的事情都可以去做,但一旦做了母亲就没有什么比作母亲更重要了。女性养育孩子是完全受尊敬的。我们应该如实告诉女儿,他们同男孩的不同之处,男性的一生要比女性简单得多,进入青春期以后没有女性的每月生殖周期,他们与生殖的联系不如女性更紧密。不教导女孩依靠男人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教导她们必须放弃自己的事业,也不教导她们男人不能在家带孩子,在给女儿展示她一生的蓝图的时候,要考虑所有的可能性,防止她产生迷茫。

母亲不仅要把母亲当成神圣的责任,也要把这种自信传输给女儿。

2.父亲要多给女儿关爱和鼓舞

美国和新西兰心理专家的一项联合研究发现:父女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女孩青春期发育。即要么促使女孩正常或提前到达青春期,要么延迟女孩跨入青春期的门槛。

有关专家通过对美国173名女孩及她们的家庭情况所作的调查表明,与父亲关系特别好的女孩青春期发育迟于那些与父亲关系一般或关系不太好的女孩。尽管遗传基因和饮食锻炼等因素会对孩子的青春期发育产生影响,但这一研究却表明,家庭关系等社会因素同样会影响孩子的生理发育。

研究人员是从这些孩子满5岁时开始进行调查的,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调查人员详细观察了这些女孩的家庭生活环境,以此了解和评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这其中主要包括父母对孩子是否礼貌,是否时常进行鼓励等行为方式的调查。

随着女孩年龄的增长,研究人员发现,年幼时女孩与父亲之间关系的好坏与她们进入青春期的早晚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虽然母亲与女儿的关系也会对孩子青春期发育产生影响,但结果却远不及父亲对女儿的影响大。

没有父亲的女孩或受到父亲辱骂的女孩其青春期发育较早;而父女关系较好的女孩青春期发育较迟。这表明父亲在生活中对女儿关心程度的高低和情感投入的多少不仅影响女儿的生理发育,还会影响到女儿的心理发育。

研究人员认为,女孩青春期发育的提前是父亲对女儿关心程度不够的一种反馈。这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精神上的相对贫困引发生理上的提前早熟呢?女孩子过于早熟将会伴随过早的性生活和生儿育女,这也是各个国家少女母亲增多的原因之一。这种情况既不利于下一代的成长,也不利于少女母亲本身。

所以,要想自己的女儿健康成长,为父者便应该学会和懂得如何与女儿相处。

在教育女儿方面,当代著名女作家冰心的父亲谢葆璋的做法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父爱,一直是冰心创作的动力源泉之一,她始终铭记着父亲的教诲,直至晚年还深深地怀念着父亲。

冰心是家中长女,也是父母膝下唯一的女儿,从小便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

冰心的父亲谢葆璋,虽说是一位行伍出身的海军军官,却也是一位舐犊情深的可爱父亲,他对自己这唯一的爱女,充满了柔情。当谢家的伯母、叔伯母们催促冰心的父母给女儿扎耳朵眼时,谢葆璋说:“你们看,她左耳垂后面,有一颗聪明痣,把这颗痣扎穿了,孩子就笨了。”他还不让孩子穿紧鞋。小冰心深知父亲对她的疼爱,所以,她刚一感到鞋子有点紧,就故意在父亲面前一瘸一瘸地走。父亲一见,就立刻埋怨妻子:“你又给她小鞋穿了!”冰心母亲生气了,把剪刀和纸裁的鞋样推到丈夫面前:“你会做,就给她做,将来长出一对金刚脚,我也不管!”谢葆璋还真的拿起剪刀来剪鞋样,逗得母女俩笑了起来。

谢葆璋在烟台任海军学校校长时,经常带女儿去海边散步,教小冰心如何打枪,如何骑马,如何划船。夜晚,就指点她如何看星星,如何辨认星座的位置和名字。他还常常带领冰心上军舰,把军舰上的设备、生活方式讲给女儿听。一天,谢葆璋像往常一样带女儿在海滩散步,冰心陶醉于眼前的美景,对父亲说:“烟台海滨就是美啊!”父亲却感叹地说:“中国北方海岸好看的港湾多的是,何止一个烟台,比如威海卫、大连湾、青岛,都是很美很美的。”冰心听到这里,要求父亲带她去看一看。父亲捡起一块石子,狠狠地向海里扔去:“现在我不愿意去!你知道,那些港口现在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威海卫是英国人的,大连是日本人的,青岛是德国人的。只有烟台才是我们的,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不冻港。为什么我们把海军学校建设在这海边偏僻的山窝里!我们是被挤到这里来的啊。将来我们要夺回威海、大连、青岛,非有强大的海军不可。”

父亲的教诲在冰心的心中播下了爱国的种子,鼓舞着她走上反帝反封建的道路。

冰心曾将她那庄严勇敢的慈父比喻成清晨即出、雍容灿烂的太阳:“早晨勇敢的灿烂的太阳,自然是父亲了。他从对山的树梢,雍容尔雅地上来,他温和又严肃地对我说:‘又是一天了!’我就欢欢喜喜地坐起来,披衣从廊上走到屋里去,开始一天新的生活。”她在成年以后,还写了一篇名为《海上》的短篇小说,专门歌颂父爱,表达了她对父亲的崇拜和依恋之情。是的,父亲是冰心心中的太阳,是她生活的引路人。冰心在文学创作中的坚定不移和永远执著,无疑是受了她父亲精神力量的影响。

如果说母亲给予儿女的是如涓涓细流般的柔情,是在生活中无微不至的点点滴滴的关怀,那么父亲给予儿女的则是如江海大山般的力量,是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父亲的爱是含蓄和深沉的,父爱如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见到因为工作太忙,而无暇顾及儿女的父亲,或者只是一味满足儿女物质欲望而忽视给儿女精神引导的父亲,或者严厉过头,让子女望而生畏的父亲。也许父爱是一种本能,但是父爱也是一种艺术。怎样才能成为儿女心中的太阳呢?冰心的父亲多少给了我们一些提示:首先做一个有着强大精神力量的人,然后把这种力量传输给儿女。此外,教育专家还给父亲们提出了如下建议:

首先,尽量多和孩子在一起。

作为父亲,要保证参加孩子重要活动的比例至少达到2/3,即使为此收入降低。经常和女儿一起谈天、放松和参加比赛,一个在父亲陪伴下长大的女儿能够体谅父亲在某些时候不能陪伴在自己身边,但她知道当她需要的时候,父亲能提供帮助。

父亲要积极创造和女儿情感交流的机会,一起去玩、互相鼓励和批评、讲睡前故事等。通过肢体接触给予孩子需要的身体上的交流,比如把女儿抛起来、再接住。有意识地表扬女儿。父亲也可以通过为女儿做出牺牲表达对女儿的爱。无论女孩有一个怎样的父亲,她都要知道父亲为她的安全和幸福放弃和付出了许多。

在父女关系中,父亲应该鼓励女儿进行独立的思考。研究表明,那些在成长中经过父亲培养独立思想的女孩往往在工作中做得更好,并且成长为充满自信的女人。女儿是父亲的追随者,她们通过观察父亲如何教导自己,培养她的领导能力。

父母对于训练的要求往往是不同的。父亲会用强加的方式教会女儿自我克制。对于女孩子来说,了解和控制感情是保持女性精神需求平衡的重要内容。因为女孩的大脑负担了更多的感情和感觉因素,帮助女孩学会控制感情非常重要,而父亲往往更重视感情的“控制”。

要使女儿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为了培养优秀的女孩,注意孩子的全面发展,使她自幼就能在德、智、体、美、劳等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这是家庭教育的出发点和必须始终坚持的一条准则。

1.家庭德育

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家庭德育,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在培养孩子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主导作用。

2.家庭智育

智育,指的是系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精心训练有关技能、不断发展人的智力的教育。智育是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我们培养现代人才不可忽视的教育构成部分。家庭智育,也是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家庭智育要与学校智育、社会智育紧密配合,尽可能帮助孩子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技巧,使他们成为体劳结合、文武双全、全面发展、有开拓精神的一代新人。

家长需要树立全面的智育观,既重视孩子知识的积累,又重视技能、技巧的培养;既帮助孩子学习书面知识,又重视引导孩子向生活实践学习;既重视孩子全面打基础,又要发挥其在某一方面的特长。

面对现代信息发达的社会,家长要头脑灵活,视野开阔,引导孩子多方面、多渠道地学习,不仅是待在家里闭门读书,要利用可能的条件及机会,带领孩子多看展览、文艺演出、影视作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敦促孩子投身各种社会实践,这样就能使孩子在社会大课堂里学到许多宝贵的、灵活的、有益的知识、技能。

3.家庭体育

体育也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家庭体育可以促使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也是家庭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家长要让孩子自幼重视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恰当的生活节奏和作息规律,培养坚强的意志、勇敢的精神、严明的纪律,全面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和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增强体质,以适应将来更好地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的体育锻炼,能促使孩子身体形态、机能和运动素质的迅速发育及提高,每个关心孩子健康的家长,都不能不重视这个问题。

4.家庭美育

美育是一种培育人们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感受、欣赏、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简称审美教育。美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美育,是指家长对孩子进行审美的教育。比如我国古代的文学家蔡文姬,自幼就接受过家长对她进行的琴棋书画、做诗填词等方面的审美教育,这就奠定了她日后在文学艺术方面成才的坚实基础。不少家长关心孩子健康,督促孩子学习,重视孩子品德修养,但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孩子的审美教育。显然,这是一种明显的片面性。

通过美育,可以培养孩子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爱美,是人的天性。美是一种高难度的教育追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强调要把艺术美、伦理美作为教育下一代的重要内容。

家长应用健康的审美观点,指导孩子游戏、穿着;自己动手美化生活、学习环境;带领他们到公园、名胜去散步、划船、登山,欣赏自然风光美;还应指导他们听音乐、看画展、欣赏影视剧艺术、阅读优秀文学名著;有条件的还可以支持孩子发挥他们某一方面的艺术特长(绘画、弹钢琴、练舞蹈等)。

5.家庭劳动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家教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家长应当自幼养成孩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好品德,一定要防止孩子沾染好逸恶劳的剥削阶级恶习。家长应主动配合学校和社会,支持、鼓励孩子参加劳动,学习生产技术,培养劳动观念,形成劳动习惯。要从自己家庭及家庭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孩子学习劳动技术(工业、手工业、农业、服务业、社会公益劳动、家务),让他们自幼培养为社会出力的劳动技术、本领。

采用更适合女孩需要和更利于她成长的教养方式

人们都相信现代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绝大多数家长都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们不但让孩子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还要求孩子出类拔萃,于是有的家长在课外给孩子请家庭教师,有的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特长班,这都是基于一种认识:孩子所受教育越多,他的发展就越好。这种看法有其不妥之处,在理论上犯了“教育万能论”的错误,在实践上导致“过度教育”和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常言道:“有意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这句话既说明世间万事变幻莫测,也道出教育并非万能之理。有的孩子出生书香门第,但偏是个从商的料,纵使家长怎么影响、怎么干涉也改变不了孩子的天分和愿望;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学理科,孩子却是个搞文学的料,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让孩子回头;有的家长不惜重金给孩子买钢琴、请教师,每天练琴数小时,可就是激不起孩子的兴趣,达不到满意的弹奏效果……生活中时常发生这种教育无法改变和促进孩子的发展的情况,原因就在于教育不是万能的。

人的发展受遗传、教育、环境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人无法选择自己的遗传基因,每个人的天分也确实不一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极限是“命中注定”的,教育也不能改变遗传的强大力量。当别的孩子取得发展时,我们很难分辨是遗传的作用大,还是教育的作用大,抑或是其他因素的作用。所以,家长与别的孩子盲目攀比,对自己的孩子过度教育是很不明智的。有一位教育家说:“教育只能根据人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使人的发展,教育不能改变人生而具有的本性。”有的专业发展很强调人的天赋,比如文学、艺术和体育,从事这些专业的人虽然后天训练很艰苦,但是他们天生的气质、性格以及体力、耐力、动作的敏捷性都适合学习这些专业,他们天生是这个苗子,在这个遗传的基础上接受教育和培训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片面地夸大教育的作用,盲目的教育热情,使家长对孩子抱以很高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在课外给孩子增加了很多负担,对他们的能力发展进行剥夺性地开发,让孩子整日充塞知识的添加和技能技巧的训练,唯独没有留下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于是,天真烂漫的孩子失去了许多天性:丰富的想象、新颖的创造、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及对大自然的思考和关注。这种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吃、吃饱没吃饱的过度教育,不仅不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会导致发育不良。

所以,家长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教育的作用,既不能让孩子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也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教育过度。如果你希望孩子的生命状态永远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心理状态,那么我们就要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让它们更适合孩子的需要和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具体可参考如下建议:

1.把孩子真正当作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在教育上,家长应该把孩子真正当作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她是我们的孩子,但她首先是一个人。作为人应该有的权利,我们的孩子都应该拥有。如果我们不把孩子当作一个人,那么任何的教育都是苍白而没有意义的。作为家长,首先要尊重的是孩子作为一个人而拥有的对于快乐、温暖、安全、生存、爱、自由、交往、尊重、自我实现等等的需要。

2.对孩子无条件地表现出慈爱

慈爱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关爱所有生命的慈悲情怀。只有这种情怀,可以让我们忘记得失、忘记荣辱、忘记高低、忘记贵贱、忘记贫富。不管我们的孩子聪明与否,不管我们的孩子成绩好坏,不管我们的孩子是否出人头地,不管我们的孩子是否能够扬名立传,我们都用一样的目光去注视他们,站在他们的身边给予支持。只要他们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和谐、快乐、幸福地度过他们的人生,没有什么是一定要的或者一定不要的,不是吗?

3.用孩子所需要的方式来爱她

你有你的方向,她有她的追求。每一个不同的个体,都是有自己的使命,有自己的价值的。你的价值观是建立在你的世界上的,而孩子的价值观也是建立在孩子的世界上的。如果你爱孩子,也要用孩子所需要的方式来爱她;如果你要帮助孩子,也要用孩子所需要的方式来帮助她。每个人眼里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如果有一天孩子选择了和你不一样的道路,我们也一定要理解她。

4.允许孩子犯错误

当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我们是允许他跌倒重来的,因为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孩子要经过很多次的跌跤才能学会走路,我们有这个信心;当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我们是允许他含糊不清地叫我们的,因为我们的经验同样告诉我们,孩子要经过很多次的练习才能学会说话的,我们有这个耐心。可是孩子慢慢长大的时候,我们却常常忘记了这个最起码的规律。我们不再允许孩子犯错,我们也没有耐心再给孩子一次机会。对孩子最好的鼓励是:“没有关系,再来一次!”对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孩子,我相信你一定可以!”

5.有效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

让我们感觉无奈、沮丧和愤怒的,其实不是孩子的行为问题本身,而是我们感觉对这些行为的无能为力。如果我们能够找到有效的方法,解决那些存在于孩子身上的问题,那么,每个家长依然是能够感觉到轻松、愉快和有成就感的。这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感觉。但是如果没有有效的方法,那么一切就变得很糟糕了。那么,有效的方法从哪里来呢?请教专家、学习,是最有效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牢记一个重要的理念:有效果永远比有道理更重要!

6.要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特点的教育方法

一位著名教育专家说过,教育理论非常简单,简单得早在两千多年孔夫子用“因材施教”四个字就把它说完了。但是教育又是极其复杂的,复杂也就复杂在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孩子不同的智力类型、气质类型、性格类型、能力类型,组合成了多多少少千差万别的孩子,要教育好这些孩子,除了借鉴一些基本的教育原理,更重要的是要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特点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在这方面,居里夫人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

居里夫人有两个女儿:伊蕾娜·居里和艾芙·居里。居里夫人的家教观是:发掘女儿的某种天赋领域的创造力,而不是死记硬背只会考100分的死知识。天赋是人的一种先天具有、无师自通的素质。在母体中8个月的胎儿,对宇宙万物中的声、光、图案、色彩、景物等已有着某种天然的交融感应。毕加索对线条、色彩和空间就有这种交融感应的天赋潜能,一旦作画,就得心应手一挥即成。但有再好的天赋也需要发掘,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领域里蕴含着某种天赋。

早在女儿们牙牙学语时,居里夫人就开始对她俩的某种天赋进行了发掘,她在笔记本上写道:“伊蕾娜在数学上聪颖,艾芙在音乐上早慧。”当女儿刚上小学,她就让她俩每天放学后在家里再参加1小时的智力活动,以便进一步发掘其天赋才能。当她俩进入塞维尼埃中学后,居里夫人让女儿每天补习一节“特殊教育课”:或让由·佩韩教她俩化学,或由保罗·郎之万教数学,或由沙瓦纳夫教文学和历史,或由雕刻家马柯鲁教雕塑和绘画,或由穆勒教授教外语和自然科学。每星期四下午,由居里夫人亲自教两个女儿物理学。

经过两年的特殊教育后,居里夫人觉得,伊蕾娜性格文静、专注,迷恋化学并立志要当科学家研究镭,这些正是科学家所具备的素质。而艾芙生性活泼,充满梦幻。居里夫人便先让她学医,然后再引导她研究镭,又激励她从事自然科学,可艾芙对科学不感兴趣。经多次观察,居里夫人才发现艾芙的天赋是文艺。

这种不断发掘孩子天赋的家教观念,指导着居里夫人通过成功的家教使女儿伊蕾娜·居里因“新放射性元素的合成”而获1939年诺贝尔化学奖,也使艾芙·居里成为一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传记文学作家。

注意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有些成功家长教育女儿的方法的确很有特点,但是那是极具个案性质的成功经验,如果要用到你的孩子身上,生搬硬套肯定是行不通的。

7.允许孩子自由地表现悲伤

孩子在遇到困境时,往往会表现出悲伤。父母应该允许孩子自由地表现悲伤。如果孩子在哭泣的时候,父母要求孩子停止哭泣,不能表现出软弱,孩子就会把心中的悲伤积聚起来,久而久之,反而造成孩子的消极心理。

对于孩子表现出的悲伤或软弱,父母不要呵斥,应该让孩子尽情地发泄心中的郁闷,只要孩子发泄够了,她自然会恢复心情的平衡。当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应该及时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从而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

8.适当采取沉默的方式教导孩子

每个人的孩提时代都是天真烂漫的,也是极易犯错的。面对孩子的一次次出错,大多数家长采取的手段往往是轻则言语斥责,重则棍棒侍候。甚至还美其名曰:“不打不成人”、“棍棒下出孝子”。有些孩子也许会慑于家长的威严,变得循规蹈矩起来,令家长们“满意”;但是对于一些脾气犟、个性强的孩子来说,这一招往往就会“失灵”,甚至还会激起他们的对抗心理。家长越是打得凶,骂得狠,他们越是我行我素。“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茁壮,长大成人。但是这样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会扼杀孩子的个性,扭曲孩子的心灵,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益。那么怎样教育孩子才是明智之举呢?教育家陶行知的一次做法颇值得家长借鉴。

当年陶先生在育才学校任教时,班内的一位女孩在考试题中少写了一个标点,结果被扣了分。试卷发下来后,她偷偷地添上了标点,来找陶老师要分。当时陶先生虽然从墨迹上看出了问题,但是并没有挑明,而是满足了女孩的要求。不过,他在那个标点上重重地画了一个红圈。女孩顿时领会了老师的意图,惭愧不已。多年以后,那女孩已经成人成才了,她找到陶行知先生说:“从那件事以后,我才下决心用功学习,才下决心做个诚实的人。”

看来陶先生的一次“沉默”不仅没有妨碍孩子改错,反而促进了孩子更好地做人。试想,如果陶先生当面指出真相,结果会怎样?不是女孩被迫认错,就是她一时碍于情面,死活不认。但是无论哪种结局,孩子的自尊心都将受到伤害,更谈不上对那位女孩有什么教育作用了。

虽然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但是沉默不乏为“明知之举”,这样能让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以静制动”,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因此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不妨选择一下沉默。

选择沉默,并不意味着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而是时时刻刻对孩子做出暗示。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到。用沉默无声的行为来暗示孩子,感召孩子,从而收到“不令而从”的效果。

选择沉默能更好地体现家长的威严。做家长的不能让孩子“怕”你,而要让孩子“敬”你。当发现孩子的言语轻狂放肆或是行为不够检点时,采取沉默的态度,往往能让孩子感到父母身上有一种令人敬畏的力量,于是会自觉地收敛起不良行为。

当然,用沉默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并不是万能的,如果家长能结合其他的教育方式,多管齐下,那么对孩子的成长将会更有帮助。

9.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从小尊重和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自尊心像稚嫩的小苗,一旦受到伤害,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甚至会影响她的一生。因此,作为成年人,特别是爸爸妈妈应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并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呢?

①不要简单粗暴的对待。应循循善诱,就事论理,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自尊。孩子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作为爸爸妈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向孩子讲清简单的道理,教育和培养孩子从他人的位置考虑问题的习惯,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使孩子觉得人与人是平等的,从而懂得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能尊重自己的道理。

②不要讽刺、挖苦孩子。应积极鼓励,适当赞扬或给予奖励,使孩子在自豪中建立自尊。孩子争强好胜,有上进心,并且希望得到成人的赞许,但由于年幼无知,难免出现过错或做事不如大人意。对此,不能过多责备孩子,而应抓住其微小进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使她克服不足,让她在不断的进步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不要对孩子冷漠、厌烦。应为孩子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孩子在满足之中建立自尊。孩子爱表现自己,喜欢做事,更喜欢成功,家长不要怕烦怕脏,让孩子退缩一角,而应尽可能地给她创造机会,施展她的才华,并用爱抚的微笑,诚恳的赞许,鼓励孩子进步。这样不但使孩子增强了自信心,还可以培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④不要对孩子管教过严。应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主体,使孩子在平等之中建立自尊。父母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品,用命令的口吻跟孩子讲话,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作为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孩子与成人争辩是非,如果成人确实说错了,做错了,应坦诚地承认,并向孩子道歉,使孩子觉得父母是尊重她的,自己也应该尊重父母和别人。

当然,一味地表扬、奖励、赞许孩子,会使孩子产生虚荣心。必要的批评,慎重的处罚,也是培养孩子自尊心的一个很好的手段。它是一种冷却剂,可以使孩子冷静地检点自己的言行,修正自己的错误。

培养孩子的自尊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成人要有耐心、细心,关心爱护孩子,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健康发展。

给孩子一些自由,放飞女儿的本性

据媒体报道,2007年9月20日,一个14岁的女孩拿着5000多元现金从西藏林芝离家出走。她四处游荡,先后到过林芝、拉萨、湖北、四会等地,三个月后,才在佛山警方的帮助下,回到了家里。当被问及为什么要离家出走的时候,这个女孩的回答是令人震惊的:“我觉得在外面可以体验自由的感觉!”

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要什么有什么,对于孩子的要求,父母向来是有求必应的。可是,就算父母答应了孩子所有的要求,还是会让孩子感到有所不满,甚至是非常不满,为什么呢?因为有一样东西是孩子特别想要而父母不想给的,那就是——自由。

父母千万不要将孩子,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物品,要将她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跟她平等对话。只有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再去给她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孩子天生是喜欢自由的,他们喜欢自由自在地玩耍,喜欢不受父母束缚地和小伙伴们一起做游戏,更喜欢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而不被父母管束。然而,父母对于孩子这样的天性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只要把孩子的学习抓好,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那就好了。如果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去玩,那么,孩子什么时候学习?如果不学习,怎么可能会有好成绩?因此,父母们就对孩子施行“紧盯”策略,只要孩子一回家,父母就会催促着孩子学习,一吃完饭就让孩子回房写作业,一点喘息的时间都不给孩子。

面对父母的紧迫盯人,孩子都快要窒息了。为了能够争取一些自由的时候,孩子开始和父母玩起了策略。既然一回到家就让学习,孩子慢慢地就会晚一点回家,延长在外面逗留的时间,有些孩子被逼急了,甚至还会在外面逗留一夜,让父母着急;如果一吃完饭就让学习,孩子就会延长吃饭的时间,吃饭的时候磨磨蹭蹭,慢慢地就会养成孩子爱磨蹭的坏习惯。不仅如此,如果父母长期这样下去,孩子抵触的情绪就会越来越强烈,让父母的教育适得其反,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会因此而提高。

当然,这里所说的给孩子自由,是让孩子在父母的关注下自己安排活动,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要给予孩子一定的帮助;当孩子有不明白的事情的时候,父母要对孩子解释清楚;当孩子有什么做不好的事情时,父母要伸出援手。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一切都不闻不问,让孩子自己解决所有的事情,这样不是在给孩子自由,而是放任孩子,是对孩子的一种不负责。有些父母就是这样放任孩子的,可能这些父母的初衷并不是要给孩子自由,而是由于工作或是其他一些原因没有时间教育孩子。比如,小敏的父母是做生意的,由于生意忙,他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于是就对她不管不问,只是给她足够的零钱。小敏在没有父母管束的情况下,学习不好好学,书也不好好读,整天就只知道跟同学一起玩,甚至还在高年级的带领下经常出入游戏厅。慢慢的,她经常旷课,成绩急剧下降。这些情况,她的父母一点都不知道。直至有一天,老师联系到他们,他们才知道自己的孩子已经不是那个乖乖听话的好女儿了。这就是父母放任的结果。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享受足够的自由呢?

1.给孩子留出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

父母不要总是把孩子的时间排得满满当当的,要给孩子一些时间让孩子自己决定要干什么。如果父母给孩子的时间排得毫无空隙,慢慢的,孩子就会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有的父母把孩子的周末就排得很满,星期六下午要把作业做完,星期天上午要去学画画,下午又要弹钢琴,一点时间都不留给孩子。有的父母在孩子每天放学之后,也不让孩子有一点空闲,只是一味地给孩子安排任务。

父母要知道,孩子毕竟还小,她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父母不让孩子休息,孩子就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施行拖延政策。孩子或许会认为,如果她不把一件事情做完,父母是不会再给她安排其他的事情的。于是,孩子为了避免父母给自己安排一大堆任务,她的速度就会慢下来。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做事拖拉的习惯。

有的父母反映,孩子写作业的速度非常慢,有的时候还发现孩子是一边写作业一边玩。如果孩子有这样的情形,父母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自己了呢?所以说,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些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情。

2.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

当父母决定要给孩子一些自由的时候,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说什么话都要为自己负责。当孩子有了这样一个认知之后,父母才可以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这样父母就不用担心孩子会滥用自己的自由,也不用担心孩子会做一些没有准则的事情了。一个知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孩子,她不管在做什么事情之前,都会审视一下自己,问自己这件事情可不可以做,做了会对自己和别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负责任的孩子还知道,对自己来说什么样的事情是最重要的,自己想要的目标是什么,自己怎么做才能让事情的结果发展成是自己想要的,但是又不会伤害到别人的利益。然而,如果父母没有让孩子有一个“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的认知,她在做事情的时候,就只会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丝毫不理会这件事情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伤害。到最后,不仅会伤害到别人,还会让孩子受到伤害。

为了能够不让孩子受到一些不必要的伤害,父母在给孩子自由之前,必须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当孩子学会了要为自己负责之后,自然而然地就学会了为别人负责。

3.允许孩子保留适当的秘密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没有秘密,所以偷看孩子日记和信件的事情屡屡发生。有些父母甚至理直气壮:“我们是你的爸爸妈妈,还是监护人,看看你的日记和信件算什么?”可以说,父母们大都希望孩子是没有秘密的“水晶人”,能让人看得明明白白。

孩子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意识和权利意识,自然无法容忍父母对自己隐私的侵犯,她会用各种方式表示强烈的抗议。很多孩子悲哀地说父母的爱让自己“一点自由都没有”。

孩子的秘密让两代人的矛盾如此尖锐。父母其实应该允许自己的孩子有一点小秘密,有一些秘密对孩子来说是有利于其成长的。

孩子是一本无字书,父母也是一本无字书,而且是一本更厚、更丰富的书,两代人应该相互阅读。只有相互理解才能达到真正的平等。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拥有秘密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人们都知道,走向独立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之一,而拥有个人秘密并能恰当处置是走向独立的要素。对个人来说,秘密往往与责任紧密相连,并且要独立承担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秘密的“水晶人”是永远长不大的,有远见的父母应当允许孩子有自己适当的秘密。

由于中小学生多为未成年人,独立面对某些有危险性的秘密,可能会因经验不足处置不当而发生麻烦或灾难。这是父母最担心的问题。但是父母不能因噎废食,为了孩子的安全而不顾其独立与成长的需要,这样做也会有所损失。做父母的,重要的不是让孩子做个“水晶人”,而是要帮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以及求助他人的方法。可以告诉孩子,当她意识到不安全的时候,当她意识到自己难以面对复杂处境的时候,应及时向父母求助。父母应当想办法让孩子相信,自己才是最能够给她切实帮助的人。

两代人应当相互尊重各自的秘密,并将此视为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重要内容。尤其是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权利,不偷看孩子的日记和信件,不偷听孩子的电话,不强迫孩子说出不想公开的秘密。

当然,父母负有监护人的责任,但这监护是监督与保护之责,是以尊重为前提的。父母的魅力在于通过自己的教育影响,使孩子能够独立面对秘密并从容、恰当地处置。

允许孩子有秘密,对父母而言,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哪个为人父母者不担心自己的孩子?哪个父母不想知道孩子的秘密?但为了孩子心理上的真正成熟,我们成年人为何不放手一回,允许孩子们有秘密?

信任的前提是尊重,父母尊重孩子的秘密,就等于在孩子心中播下了信任的种子。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是衡量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一旦孩子对父母抱有信任的态度,到时候就不是父母想着去“破译”孩子的小秘密,而是孩子开心地与父母分享她的小秘密了。

4.让孩子学会遵守一些基本规则

这里所说的遵守并不是特别针对某些东西,只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去遵守。比如,当孩子在学校的时候,要让孩子学会遵守校规;当孩子在家里的时候,要让孩子学会遵守家里的一些规矩;当孩子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要让孩子学会遵守那里的风俗。总之,就是让孩子学会去遵守。如果孩子可以把遵守别人当成是一种习惯,那么父母就不用担心孩子会挥霍自己的自由了。因为,一个懂得遵守的人,会有条理地去完成自己的事情;一个懂得遵守的人,会在自己的制度里尽情地享受自己的自由。

5.放飞女儿的本性

巴基斯坦人民党主席、前总理贝娜齐尔·布托是已故前总理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的长女。贝娜齐尔·布托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成就,和父亲正确的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的。

那是在贝娜齐尔只有8岁时,有一次,阿里·布托夫妇要去参加一个国际会议。临行前,阿里·布托特地给贝娜齐尔留下购买食品和家庭生活开支的钱,要长女和管家一起担负起管理家庭的责任。虽然年纪小,但对父母交代的工作十分负责,每晚照顾弟妹们睡觉后,她就爬上小凳子,煞有介事地在厨房里和忠诚的老管家一起认真地核对一天的账目。虽然这近乎孩提时代的一种游戏,但这对把它看得极为认真的贝娜齐尔来说,却是一种增强自立能力的极好的锻炼。

贝娜齐尔长到一定岁数后,按照伊斯兰的传统习俗穿上了代表清规戒律的黑罩袍。回到家中,父亲看见了,严肃地对妻子说:“萍姬没有必要穿罩袍,先知自己说过,最好的回避是眼睛的回避。让人们不是以她的衣着,而是以她的品格与思想来评价她吧。”就是这样一句话,贝娜齐尔摆脱了千千万万伊斯兰妇女终生都要受的束缚,她成为布托家族中第一个不必在黑暗中度过一生的女人。

阿里·布托还在政治上注意引导女儿,在外出开会或访问时常常把女儿带在身边。有一次,阿里·布托带着女儿乘火车外出旅行,贝娜齐尔在包厢里昏昏欲睡时,突然被父亲摇醒。父亲告诉她说:“出了一个大悲剧,年轻的美国总统被枪杀了。”尽管那时贝娜齐尔只有10岁,阿里·布托还是坚持要女儿一起收听这令人震惊的消息,对贝娜齐尔来说,美国还是一个遥远模糊的概念,但在意识里,她开始认识政治生活的残酷无情,开始关注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

1979年,阿里·布托被反对派陷害而处以绞刑,他没能亲自把政权托付给长女,但九年后,经过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贝娜齐尔凭借自己的实力登上了总理的宝座,这与她父亲早年对她的培养和教育息息相关。

阿里·布托作为伊斯兰国家的领袖,生活在男尊女卑传统顽固的氛围里,却能打破陋习,放飞女儿的本性,引导女儿走上从政之路,这种见识气魄实属难得。而贝娜齐尔·布托的成就也再一次证明了女性不比男性弱。

历史上、当代社会里都有许多杰出的女性,女性也能做出男性那样的,甚至超越男性的成就。我们也可以好好挖掘一下自己的女儿的潜力,可以对她抱有更多的期待,我们也可以相信女子也能成龙成凤,给她一个宽松自由环境,对她进行正确的引导,你的女儿说不定就是未来的贝娜齐尔·布托,或者未来的居里夫人,或者未来的张爱玲。

尊重孩子,做女儿的知心朋友

现代家教中,父母们只有先学会做孩子的朋友,才能当好称职的父母。

在家里,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是平等的,孩子提出的看法,都要认真思量,有道理的就接受。大人的一些想法也都和孩子讲,共同商讨。这样,就让孩子觉得自己在家里有地位,受重视,所以也就对家庭更加关心。

在这样和谐的家庭中生活,孩子们会感到幸福快乐,有利于缺点的改正,更有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由于孩子与父母像朋友似的交心,也便于父母了解孩子的变化。

孩子在家庭中扮演的虽然是子女的角色,但与父母一样,他们的价值和尊严应该受到尊重。父母在生活中要学会尊重孩子,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平等的角度与孩子进行交往,这样才能在教育孩子时,让孩子对自己更加信服。

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在生活中,光有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是不够的,还要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让父母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信任是他们关系的重要方面,因为相互不信任会出现抵触现象而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因此,作为合格的家长,还必须经常用正直和诚实的行为去获得孩子的信任。

另外,不要轻易对孩子许诺什么,除非是保证能做到的。孩子往往会将成人的许诺当做誓言,假如许下了承诺,但又破坏了这种严肃的承诺,孩子便不会再相信了。

一旦孩子到了懂得道理的年龄,就应当相信她所说的话,以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除非她说的话很不真实),不要这样去问孩子:“你所说的确实是真的吗?”也不要指责孩子:“又在撒谎!”这样会使孩子怀疑你对她的信任。要用信任代替对孩子的怀疑,孩子将尽力实现对你的承诺。

孩子信任父母的标志,是她遇到问题时能找你解决,把你作为知心朋友对待。因为她知道你很信任她,能给她一个满意的答复。这样,孩子才会把她内心中的秘密透露给你,她知道你一定不会辜负她的信任。

教育专家指出,为了成为女儿的知心朋友,父母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态度真诚

在与孩子的交往中,应没有任何虚假。要求父母能客观地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感受什么以及做什么。除了自我意识,真诚还意味着向孩子敞开你的思想和感受。当你的工作没有做好时,你可以说你很灰心。如果对孩子很生气,直接对他表露这种感受,比用隐讳的方式更好。

2.勇于承认错误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如果对这些过失的发生,能对孩子用疏导讲理、诚恳认错的态度来解决,那么孩子就能够接受,而且不会产生无法挽回的损害,重要的是家长本身怎样去做。父母应该直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与孩子交谈和向孩子道歉,而不要使孩子形成“父母犯错后从来不承认”的印象。做到这一点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因为承认了无知和错误,却增加了孩子对你的信任,并激发了她自己寻求答案的愿望。

3.态度始终如一

对待孩子的一致性,是孩子对父母信任的基础。当孩子预先知道父母的意图以及父母会怎样反应时,她就会感到比较安全。这种安全也是构成孩子对你信任的重要基础。

再柔和的父母的爱也带着威严的色彩,也会含有生硬、有距离和不易接受的成分。只有朋友的爱,才是友善、和气、平等、有益心灵和易于接受的。

家长们应当放下“架子”,平等真诚地与孩子沟通,了解她的烦恼困惑,帮助她健康、愉快地成长。

多给孩子鼓励,调动她的积极性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孩子当然也不例外,来自父母的赞美会激起孩子内在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感,促使她进一步强化良好的行为,直至养成好性格。

很多父母总是更多地给孩子身体上的照顾,但却很少注意到孩子自尊的发展,我们会准备营养丰富的食品,却忽视一句由衷的赞美能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信心与快乐。吃饭、穿衣、身体健康只是孩子有形生命的需要,而内心世界的满足和愉悦是所有孩子无形生命的需求,这种需求同样需要被满足。

可是,我们有的家长却忽视了孩子的无形生命,不知道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是什么。他们认为,只要在物质生活上对孩子尽量满足,吃的、穿的、住的、玩的,都是最好的,对孩子来说,就足够了。这也正是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孩子却为什么并不领情?

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励。小学阶段的儿童,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儿童,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多是依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得来的。也就是说,这时他们尚未形成对自己的稳定的评价。外界的批评或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性格形成。

许多父母却不愿把表扬、赞赏带给孩子。他们以为,只有“严厉”才会对孩子起作用。他们甚至可能把“严格”理解为态度生硬甚至对孩子进行责骂、训斥,把严格与鼓励、赞赏截然对立起来,没有认识到表扬、赞赏的独特魅力。

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多给孩子鼓励是非常必要的。

在美国的一次调查中,当问到父母目前孩子们面临怎样的问题时,回答最多的是:毒品、酒精饮料、严重营养紊乱、肥胖、意志消沉等。

据巴西16座城市的调查,15%的儿童患肥胖症,58%的青少年至少吸过一次毒,70%曾喝过酒精饮料。据了解,虽然这些问题有着复杂的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这些青少年缺乏自信心。如果孩子有充足的自信心,他就会相信别人喜欢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战胜各种挑战。如果自我感觉很差,他会认为自己什么事也做不好,得不到别人的爱,因此而胆小怕事,缺乏创造和主动精神。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同样的两只小狗,一只让它在呵护、鼓励、赞扬中长大;另一只则整天冷落、责打,让它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有一天让它们同时遇到一只狼犬,那只受冷落的狗吓得瑟缩成一团;而那只被鼓励、赞扬的狗则奋力反抗,高亢地大叫,终于吓退了狼犬。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有灵性的孩子呢!

许多人也许有一些疑惑,为什么“太好了”的评价对孩子有着如此神奇的魅力呢?原因就在于不管孩子表面上多么骄傲,内心都是脆弱的,弱小的生命常常担心自己不行。一声“太好了”仿佛给孩子吃下个定心丸,情感闸门一下全部打开。

事实也是这样,一个人只要被称赞,心里一高兴,干劲一来,就可以发挥出超乎平常的能力。反过来说,一个人的努力和成绩不能得到应有的赞赏,也就是说当成就感不存在时,就激不起努力的兴趣,也就不可能爆发出超凡的能力。这是人类心理的一面,也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

孩子的心理尚未成熟,她在完成某项活动后的“成功的喜悦”只是一种自我认识,与其在活动中达到的实际水平并无直接关系,而与家长、老师、同学等“重要人物”对其的评价密切相关,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家长如若给予表扬性的评价,孩子就会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

当孩子办好一件事就给予真挚的赞美,比其他任何方式都更能激励她热爱生活和获取成就。

积极性对孩子性格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可由外界强行注入,而是从孩子的内心迸发而出。那么,父母该怎样才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呢?

最有效的方法是:要给予具有希望的表扬。比如铃木在教学过程中对曲子拉得十分糟糕的孩子也说:“拉得不错呀!要是克服了缺点……”

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对孩子们来说,如果家长对自己表现不好的地方只是失望地指责,而对表现好的地方连一声“挺不错的嘛”都不肯说,她将会有很强的挫折感,从而丧失积极性。

在幼儿咿呀学语时,不管嘴里说些什么,没有父母指责说:“那嘴是白长的呀!声音太高或声音太低,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相反,当孩子叫出第一声“爸爸”或“妈妈”的时候,不管发音多么模糊,多么不标准,父母都会高兴地把他抱在怀里,高兴地亲了又亲。正是因为父母衷心的鼓励,才有孩子日后流畅的语言交流;如果不停地指责和打击,或许孩子甚至会丧失语言沟通的能力。

中国著名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在她的专题教育讲座中提到过:“人的一生会听到许多的评价,但是父母的评价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块基石。哪怕孩子有一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夸奖。家长尊重和欣赏孩子,孩子就会变得自信,自信才能健康成长。”

在教育孩子时,很多家长往往并不是正面鼓励孩子,恰恰相反,而是抓住孩子一点小小的错误,就声色俱厉地批评,其实这是很不对的。孩子幼小的心灵可以更多地承载夸奖和掌声,往往很难承受一点点的批评,这会使他在内心建立起的自信心很快倒塌。当然,你可以批评孩子,但是做事情要讲究方法,批评孩子同样需要方法。真正好的方法是既解决了问题又不伤孩子的自尊心,这是一种做家长的艺术,需要每个家长都去认真地摸索。

不要抓住孩子的一点小错不放,多去鼓励和赞美孩子吧!孩子将会因此而表现得更好,进步更快。

恰到好处地对孩子进行鼓励和赞美

“孩子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分。”这是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的一句名言。

鼓励和称赞,可以称得上教育孩子的两大法宝。几乎没有家长不知道,对孩子要多用鼓励和称赞。可是真正想用好这两个法宝,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家长要充分认识鼓励和称赞带给孩子的好处

为什么专家会视称赞和鼓励为教育孩子的法宝呢?那是因为它们可以带给孩子很多的好处:

①可以让孩子有自信。每一次称赞和鼓励,都是对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的一次浇灌。自信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而这个自我的评价往往来自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们很容易就能记住那些称赞我们的人和他们的话。

②可以让孩子有勇气。当孩子的学习遇到困难,当孩子的发展遇到挫折,当孩子的能力受到挑战,只要我们轻轻地对她说一句:“爸爸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你会发现有一种叫做坚定的、坚强的神情会出现在孩子的脸上。虽然这种坚定和坚强可能只是一闪而过,只是一个瞬间的定格,但是它已经足够让孩子思考这样的问题:“我是不是真的可以做到?我该如何去做到呢?如果我做不到怎么办……”这时候,你再对她坚定地传递另外一份鼓励:“没有关系,只要你试过,就是一种成功!”你会发现,你的孩子终于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③可以让孩子有创意。孩子正在涂画一片绿色的草地,一边涂着一边在哼唱着好听的歌曲,你的心情也和她一样开心。这时候如果你说:“宝贝,我很喜欢你画的草地。你可以让这块草地生长一些可爱的花草吗?”过了一会,美丽的花草点缀了绿色的草地。你可以说:“宝贝,这么美丽的地方,谁会来玩呢?”立刻,一只可爱的小兔在草地上撒欢。你又说:“真是一只可爱的小兔。它一定会有很多的好朋友,把它们都邀请过来吧。”……在你的鼓励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有创意。

④可以让孩子思维更活跃。好情绪带来好思维。称赞和鼓励可以让孩子保持一份愉快的情绪,这种愉快就像一种催化剂,激活了孩子的灵感,也激活了孩子的想象和思维。一个经常接受称赞和鼓励的孩子,更容易经常保持奋发向上的生命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中,孩子的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都会达到巅峰的状态。

⑤可以让孩子身心更健康。父母的称赞和鼓励其实就是一种爱的传递。而这种爱带给孩子直接的感受就“安全感”。一份充足的爱和安全感是保持孩子身心健康的前提。一个人在成长中表现出来的一些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往往与童年时候,父母过于苛求和过去严厉的教养方式有关。一个在父亲严厉的教养方式下充满了自责和自卑的女孩,被“对视恐怖”整整困扰了十年之久……像这样的案例实在是数不胜数,如果当初父母对孩子多一些称赞,多一些鼓励,那么她的身心会更健康、更和谐。

⑥可以让孩子更有能力。能力是在活动中培养出来的,也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以,鼓励孩子多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是培养能力的唯一途径。但谁都不是一生下来就会某一种活动的。这时候,父母鼓励的态度直接会影响到孩子是否愿意去尝试。如果孩子缺少鼓励,那么,她就可能会在任何活动面前退缩;如果孩子很在乎得失,那么她也可能会因为怕失败而不敢尝试。所以,父母对于孩子活动的评价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活动积极性。

2.父母要尽力去赞美孩子

有的家长对自己能给予孩子的东西很担忧,因为不能给孩子最好的衣物,不能供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没有足够的知识来辅导孩子。其实,这些家长的担忧太偏重物质了。对于孩子来说,物质的粮食固然重要,但是精神的鼓励能产生更强的效果。

每个孩子都在梦想着成功,期待着家长的赞美和鼓励。赞美与夸奖是照射到孩子心里的一缕阳光。给了阳光,孩子的心灵就灿烂。

南京有一位家长叫周宏。20多年来,他把一个双耳几乎全聋的女儿,培养成一位学识出众的高材生。

其实,周宏只是一个工厂的技术员。他说,第一次让女儿做应用题,10道题只做对1道题。一般的家长,如果遇到这情况,肯定会责备孩子。但是,周先生却给对的那道题打上了一个大红勾,然后写了一行字:“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应用题,就对了一道。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碰也不敢碰应用题。”8岁的女儿看了十分兴奋。她对数学的兴趣很浓,升初中考试,数学得了99分。10岁时,她写出6万字的科幻童话作品。

周宏在总结自己教育女儿的经验时说:“哪怕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也应该饱含热情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

周宏博学多才吗?不,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技术员。但是,他对女儿的赞美方法却让女儿看到了鼓励,看到了希望。如果没有他的鼓励,女儿可能会在失败中沉郁很久。因为有了他的鼓励,女儿对数学的积极性培养起来了,并在后来的学习中取得了好的成绩。

来自父母的肯定和赞美能给孩子最直接的动力。父母的赞美饱含着对孩子的爱和信任,这些都是孩子更加坚强和勇敢的后盾。孩子感受到这一点之后,他们会变得自信,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坎坷。

孩子对于父母的表扬和赞美非常敏感,也急切地期待。因为孩子好奇心强,自信心不足,他们对自己的每一点小小的进步都非常在乎,更渴望得到大人的肯定。哪怕是在很小的孩子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需要赞美的渴望。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应当吝啬赞美,吝啬肯定,吝啬鼓励。对孩子而言,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即使一个平庸的孩子,在赞美的雨露下也会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常赞美,才能使孩子树立向上的信心,鼓起前进的勇气,大胆地往前走。

3.对孩子要鼓励有方,称赞有度

鼓励和称赞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不同的特点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在具体运用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点:

①鼓励多一些,称赞少一点。

鼓励是通过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让孩子有更多的勇气去敢于尝试和体验,并在体验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的价值,这样的尝试和体验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所以,父母可以尽量多地使用。

但是过度的称赞,可能会让孩子凡事都依赖于别人的判断,而不是相信自己的智慧和自我评价。经常表扬和奖励孩子会促使他们有这样的想法:“别人认为我做得对,我就做对了;别人认为我做得好,我就做好了。”这样的想法会让孩子拼命努力避免犯错,而不是有机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孩子觉得自己很好,学习自己做判断,肯定自我的价值,而这价值是因为她的努力和能力。

②称赞要具体,恰如其分。

当你称赞孩子的时候,要记得把你要称赞的具体内容说出来,而不是笼统地称赞。比如,一个孩子写了20个字,你尽量不要说:“你写的真棒!”而是应该在20个字里面,挑选出那些写得不错的字,并且告诉孩子:“这几个字写的真漂亮!”自然而然的,孩子就知道了明确的努力方向。而那些笼统的称赞,只会让人感觉到不够真诚,也不够真实。

另外,称赞孩子的时候切忌很夸张。明明不好的你一定要说成好的,明明是黑的你要说成是白的,那样的称赞孩子是不会领情的。所以即使称赞,也应该是朴实无华,经得起推敲的。如果孩子暂时没有出现值得你称赞的地方,你宁愿先选择鼓励而不是称赞。

③不能用称赞去控制孩子。

有些父母,称赞孩子是有明确的功利目的的。这就是明显地在利用称赞来控制自己的孩子了。

比如,今天你希望孩子一个人待在家里,你又怕她反对,所以你故意用“我知道你很勇敢的,会一个人自己待在家里管好自己。”

因为有了这样的称赞,孩子不能明着表示反对,但事实上,孩子内心是否真正愿意一个人单独留在家里呢?

这时候,你不妨使用鼓励的方法更合适一些。比如你可以先问问孩子:“你敢不敢一个人留在家里?如果不敢,你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如果妈妈把电话号码留给你,你遇到什么事情可以随时联系妈妈,或者可以随时离开家来找妈妈。你看如何?”

这时候,孩子是有选择权,也是有安全感的,她即使真的单独留下来,也是一种自愿的尝试,而非受你的称赞所控制的。

如果父母想用称赞来控制自己的孩子,那就很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感,如果被拆穿了,那么就白白浪费了这个法宝,因为你以后再用它,效果也就不灵了。

④明确称赞和鼓励的目标。

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应该是围绕目标而进行的。称赞不是为了称赞本身,鼓励也不是为了鼓励本身。在称赞和鼓励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我们的目标要朝向什么。比如你在评价孩子的一些作品的时候,如果你想重点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那么你的评价就可以侧重于这幅作品中能够体现出创造性的一些具体内容;而你如果是想重点培养孩子的绘画技巧的,那就可以重点评价她在技巧方面的进步;如果你想重点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的,那么你就可以重点评价她的艺术表现力的。

同样你在鼓励孩子的时候,同样也可以有重点地去鼓励她正缺少的那些品质和能力。尽量让孩子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让孩子的潜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总之,当我们在使用鼓励和称赞这两种方式的时候,都不要忘记我们的最终目标,那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发展得更和谐更健康更快乐。这个大方向是永远不可以违背的。

⑤注意鼓励的多样性。

你可以选择用一些物质的鼓励,更多的时候可以用一些精神的鼓励,而且精神鼓励比物质鼓励应该更重要。精神鼓励应该是随时的、由衷的、自然流露的、伴随或者说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

另外除了通过运用语言进行鼓励外,你还可以运用一些肢体语言,比如肯定的注视、微笑、点头、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头等动作来表达你内心对于孩子的肯定、赞许和鼓励。

⑥及时准确反馈,发自内心地去欣赏孩子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

父母需要做一个有心人,注意观察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小进步小激励,大进步大庆祝。优秀的教育者总是能敏感地发现孩子的每一个变化,并及时做出表示,或者是一个眼神,一句赞扬的话,一张表扬性质的纸条等等。要告诉孩子,未来不论任何事情,父母都希望她尽自己一切努力去做,而不是永远只要求最好、最高。

如果没有这种习惯,那么应当努力去形成这个习惯。孩子在学习上出现问题,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善于发现的眼睛。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反对使用物质奖励,因为它与成就感没有必然的关系,甚至容易转移并削弱孩子对成就感的积聚、感知。

⑦注重过程,淡化结果,努力为孩子减少消极压力。

过程评价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注重一时的分数,而不考虑整个过程,容易将孩子逼进心理的死胡同。高明的父母总是能将过程看得比结果重要。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是一位敬业、杰出、豁达的人民艺术家。老舍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对待孩子方面,他也有自己的一套儿童教育观和比较超前的教育思想。老舍先生特别喜欢孩子。其子舒乙(曾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回忆父亲时说:“父亲只要看到被培养成少年老成的小大人、小老头的孩子时,就要落泪,他就感到一种悲哀。他决不给自己的孩子以这样的约束。”

一次,小女儿舒立哭哭啼啼地回到家中,拿着60分的数学试卷伤心地哭个不停。父亲老舍弄明原委后,依然像平时一样潇洒,笑着安慰女儿道:“咳,我还当发生什么大事了,不要紧,60分已经挺高了。再说现在的题越来越难,要是我,我还考不了这么多呢,顶多考20分。”父亲的话,让悲伤的小女儿破涕而笑,同时暗暗下决心,以后一定更加努力学习,不能辜负了父亲对自己的理解。

4.用赞美帮助孩子克服缺点

两百年多前,法兰西帝国的主人拿破仑问贡庞夫人:“传统的教育体制似乎一无是处,要让人们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缺少什么呢?”“母亲!”贡庞夫人回答说。

这个答案深深地打动了这位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不错!”拿破仑说:“在这个词里包含着一种教育体制。那么请您费心,务必要培养出知道怎样教育自己孩子的母亲。”

很多优秀的母亲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她们尤其擅长根据自己孩子的优缺点来教育。正如大教育家孔子宣扬的,要“因材施教”,不同特点的孩子,也要得到不同的赞美。

前美国第一夫人、民主党派2008年的总统候选人希拉里是一个有着闪耀光环的政坛人物,她有一份完美的政治简历,一群铁杆支持者,还连续五年被选为盖勒普“最令人钦佩的女性”。她高智商,懂政治,懂政策,坚强、勇敢、律己,处变不惊、镇定自若。

这位光环四射的女性在谈到自己成长的经历时,非常感激她的母亲对她的支持和鼓励。希拉里在其回忆录《亲历历史》中,曾深情地记录了母亲对自己成长中的巨大影响。

希拉里提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她们全家搬到帕克里奇不久,母亲发现她不爱出去玩,有时还哭着回家,诉说街对面奥卡拉汉家的小女儿苏西老是推撞她。苏西有几个哥哥,苏西总是动粗。当时,希拉里才四岁,她担心回击苏西会引来苏西的哥哥们的报复,于是总是躲着他们。

希拉里的母亲听到女儿的哭诉后,知道女儿产生的害怕情绪。母亲担心女儿如果长期这么下去的话,这一辈子都可能会懦弱成性。有一次,希拉里又跑回家,却被母亲拦住了。“回去,”母亲命令他,“若苏西打你,我允许你回击。你必须学会保护自己,我们家容不下懦夫。”

希拉里怯怯地说:“但是,我担心我打不过他们。”“不用怕,希拉里,我的宝贝,你是勇敢的姑娘,不会害怕的。我会一直站在这里看着你,支持你。”希拉里的母亲站在餐厅的窗帘后面,看着希拉里过马路。希拉里想到母亲的赞美和支持,她走起路来抬头挺胸,她的自信和勇敢赢得了苏西的尊重。苏西不但没有欺负她,还与她成为好朋友。

几分钟后,小希拉里高兴地回家,脸上闪着胜利的光芒。“男孩子们愿意和我玩了,”她说,“而且苏西愿意和我做朋友!”自此她和苏西成了好朋友,并且友谊一直保持了下来。

在希拉里成长的过程中,母亲总是以各种方式赞美和支持她。母亲留给小希拉里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别人是别人,你是你。你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我不管别人怎么做。我们跟别人不一样,你也跟别人不一样。你永远是妈妈眼里最棒的孩子,你的与众不同会让你取得非凡的成就。”

正是母亲不断鼓励,成就了自信十足、聪明能干、坚强不屈与有领袖风范的希拉里。

孩子的缺点是什么,父母就可以通过赞美去鼓励她克服缺点。希拉里的母亲在孩子害怕和恐惧的时候,以夸奖她的勇敢来赞美她,让她战胜恐惧,走出怯懦的阴影。希拉里在母亲的赞美和鼓励中变得自信,斗志昂扬。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用对方法

就算一个孩子再听话,总是有做错事的时候。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有些父母采取的对策往往不是责备就是打骂。结果不但不能让孩子改正错误,反而会让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绝大部分的原因是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没有用对方法。那么,怎么批评孩子——尤其是女孩——才是正确的,才不会有反作用呢?如下的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1.轻声细语地批评孩子

当孩子犯错误时,很多父母的第一个反应通常就是大声对孩子嚷嚷,让孩子一听到就觉得反感。如果父母能够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则更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能让孩子把父母所说的话听进去。这种低声的教育往往会比大声训斥的效果更好。

2.沉默是对孩子最大的惩罚

孩子做错了事情,在她的心中总会担心父母会责骂自己。如果父母的反应正如孩子所想象的那样,把她大骂一顿,孩子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个时候,孩子对于父母的批评也会不以为然。但是,如果这时候父母保持沉默,那么,孩子的心理反而会出现紧张的感觉,觉得不自在,进而就会反省自己的错误。

3.对孩子的批评要适可而止

当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可以对孩子做适当的批评,但是不可以太过。如果孩子只不过是犯了一个小错误,父母就把孩子狠狠地批评一顿。那么,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反正怎么样都要挨批”的想法。长此下去,孩子慢慢地就会把错误放大。

4.对孩子实施“亲情攻击。”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善良的,都是非常有爱心的。如果父母不停地批评孩子,就会把孩子心底的爱心给磨平,孩子会照样犯错。如果父母能够不直截了当地批评孩子,而是把孩子的善良和爱心调动起来,这样反而可以让孩子改正错误。比如,有一个孩子总喜欢在放学之后和别的孩子打架,父母怎么说都不听。后来有一天,妈妈对他说:“如果你再跟别的小朋友打架,妈妈就会担心你被别人打伤。妈妈总是担心,心里就会落下病根,身体就会慢慢变得不好。”孩子害怕妈妈的健康会因为自己的不听话而变得不好,于是从此以后就不再和别的小朋友打架了。

5.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爱她的

爱可以感化一切,尤其是伟大的父爱和母爱。孩子虽然有时不听话,甚至什么事都和父母对着干。但是,孩子不是草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孩子的内心也是存在着爱的。如果孩子会不顾父母的感受而一味地犯错,那可能是因为她觉得父母不再爱她了,所以就没有必要顾及到父母。如果父母能够让孩子明白,父母是爱她的,并且爱得很深、很深,那么孩子就会用爱来回报父母。

有一个孩子有着非常叛逆的性格,不管什么事都要和父母产生不同的意见。对于孩子的叛逆,父母用尽了所有的方法,但是,一点用处都没有。有一天,孩子无意中发现了妈妈所记的育儿日记。本来,对于父母的东西她是不屑一顾的,但是这是和自己有关的东西。于是,她翻开了日记。孩子发现,日记中记录着自己成长的一点一滴。从自己出生时父母的喜悦,到自己得病时父母的恐惧,以及父母对自己美好的期望,这一切的一切都包含在了日记本中。孩子看着看着,慢慢地入了神,慢慢的眼中有了泪。终于,她合上日记本,来到了父母的房间,郑重地向父母道歉,并且保证再也不惹父母生气。

6.让孩子换位思考

孩子惹了祸之后害怕遭到父母的责骂,这个时候孩子往往会把责任推到别人的身上,以此来逃避父母的责骂。这个时候,父母不需要给孩子讲什么大道理,硬让孩子承认错误。父母可以在孩子强辩是别人的过错、和自己没有关系的时候问孩子:“如果你是那个人,你该有什么解释?”这个时候,孩子就会思考如果自己是那个人,会说些什么呢?这样一来就会让孩子发现,其实自己也有错误,并且可以让孩子反省自己把所有责任嫁祸他人的错误。

7.暗示比明示更有效果

孩子犯错之后,有些父母往往会直指孩子的错误,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希望孩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可以改正。其实,当孩子犯了错误,往往都是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的,父母不需要再次申明孩子的错误。父母需要做的是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女孩子往往是很聪明、很敏感的,她很快就会明白父母的用意,也比较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育,而且,父母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让女儿渴望爱的心理得到满足

女孩和男孩的渴望是不同的。

当男孩们正在衡量自己实现目标的能力,女孩们已经身处某种关系,并且对这种关系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是爸爸妈妈的女儿!”女孩这样想,“这意味着什么呢?”

于是,当男孩们对海盗游戏乐此不疲的时候,女孩们开始玩“过家家”,扮演自己感兴趣的所有角色。“宝宝该吃饭了。”她们学着妈妈的样子,奶声奶气地对洋娃娃说。有时她把自己的娃娃设想成一个家庭:这是爸爸,这是妈妈,这是宝宝。然后爸爸妈妈下班回家,一起做晚饭——女孩已经把父母的生活搬到她的游戏中了,这是多么自然而然的事!如果爸爸经常晚回家,女孩会设想一个天天早回来陪自己玩耍的爸爸,但也有可能在游戏中剔除爸爸的角色。

女孩就是这样将自己融入一个个关系中。她们天性倾向于关系式的生活方式。于是,亲密的情感、交流、沟通就成为女孩生活中举足轻重的部分。

专家指出:情感对女孩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对女孩来说,她的自我意识的提升,从根本上来自情感的满足,以及人际关系的质量。这种女孩在摇篮里就已经体现出的情感诉求是父母们最不能忽视的部分。因此,在家长精心营造的情感氛围中,既包括父母之间关系的偶像作用,也包括女孩所能获得的感情满足程度。

在女孩的情感诉求中最为独特的方面是:当女孩的青春期来临,她就要经历有着荷尔蒙循环的周期,这使得女孩以新的方式去面对世界。荷尔蒙对女孩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循环周期,正是它使得女孩的情绪像波浪一样起伏不断,且变化无常——当波浪上升的时候(雌性激素水平比较高),女孩感觉良好,身边的一切都会让她快乐,女孩也像甜蜜的糖果一样讨人喜欢;而波浪下降后,女孩的世界就会阴云密布,缺憾重重,女孩也会无精打采、烦恼和沮丧。

因此,家长必须重视女孩的情绪变化——当女孩哭泣的时候,紧紧地拥抱她们;当女孩想说话的时候,就与她们交谈——这正是女孩所需要的:最高境界的耐心、最好的见解、最无微不至的关怀。

在生活中,很多女孩经常会用自己的行动向家长发问:“您喜欢我吗?”回答对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回答不仅应取决于无条件爱的感召,而且取决于在自己的举动中表现出无保留爱的家长的行为。对家长来说,一个至关重要概念是,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感情贮存库。换句话说,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定的感情上的需要。这种需要每天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通过爱、教、理解、纪律),决定着孩子行为中的许多东西(听话、顽皮、快活、孤僻)和她感觉到的东西(凶恶、忧郁、高兴)。自然,感情贮存库越是充实,情绪就越高涨,行为也就越良好。只有在孩子的感情贮存充实的情况下,她才能感到自己处于最佳状态,并得到相应的发展。家长要对孩子的感情贮存库是否充实负责任。

家长应当懂得,孩子会对爱做出反应:如果她得到了爱,她会回报这种爱。无保留的爱会得到无保留的回报,而有条件的爱也是有条件地返回。例如,孩子只有在家长满足她的要求时,才会做家长希望她做的事情。家长要学会以不同方式向孩子表示和转达自己的爱,不管孩子的状况、表现和习惯如何。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反过来对家长尽力地表现出爱。家长应当真正疼爱自己的孩子,以有效的方式在行动中表示自己对孩子的疼爱之情。

专家指出,有四条主要的传达无条件爱的方式:面对面的直接接触,身体接触,无微不至的关怀,纪律。所有这几点都同样重要,如缺少一种,那么另一种也不起作用;此外,也不要靠贬低另一种形式来夸大某种形式(例如纪律)。不要把纪律与惩罚混淆起来,这也是很重要的,这绝不是同义词。

1.面对面的直接接触

这种接触不仅对建立相互关系,而且对满足孩子的感情需要都是重要的。家长在表达自己无条件爱的时候,用眼睛看孩子的时间越长、越经常,孩子的感情贮存库就越充实。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利用眼睛的接触来表示对孩子的责备和惩罚。如果家长只是在斥骂孩子时才用眼睛看孩子,那么孩子就会习惯于只带着否定的情绪望着家长。对孩子的心灵来说,这样做产生的影响,可能要比体罚还要可怕和有害。孩子可能会把这种做法记一辈子,并且将来在自己的亲人身上试用这种做法。

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家长要友好地长时间地直视孩子的眼睛,以便表达自己无条件的爱,而不是在不满意的时候用责备的眼神看着孩子,那是最有害的。

既然孩子在自己的行动中在模仿我们,这就会帮助他们与同龄孩子建立良好的接触,并在自己的未来家庭关系中成为和善的人。医生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正是那些在童年就丧失同家长的身体接触和面对面的直接接触的孩子发育得不好。不仅如此,研究还发现,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接触,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具有十分有益的影响。

2.身体接触

拍拍孩子的肩膀,拉拉手,简单地抚摸一下,摸摸小脑袋,拢拢头发……这一切都能增强孩子在感情上的信心,并且能够在实际上表现出对她的无保留的爱。但是同孩子接触应当是善意的,自然的(而不表演似的),主要的是要经常。

在孩子生病、疲乏或者情绪不高时候,在安排她睡觉的时候,这种身体接触尤其重要。孩子能够对父母在幼年时睡前对她的情况,比如她的摇篮曲、温暖的话语和爱抚以及真诚的父母之情的其他表现终生不忘。对于男孩子来说,直接的身体接触,在最初几年十分重要;而对于女孩来说,她们最需要家长的爱抚和关怀的关键年龄是11~12岁。

在这个阶段的年龄上,对女孩来说,她本人和把自己同自己的性别看作一回事的心理被置于首要地位,这表现在需要听到对她性别的称赞的话。

如果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表明,他在对独生女关系重大的时期能够支持女儿,那么父亲就会成为说这种称赞话的主要来源。如果父亲不愿履行这种重要的职责,不对女孩给予任何关怀,或者批评女孩,那么她就不得不去向其他男性寻求称赞的话。

3.无微不至的关怀

当家长把精力完全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时候,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培养孩子有自知之明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此外,这也会对孩子正确对待他人和热爱他人的能力产生影响。父亲、母亲给孩子最珍贵的东西是自己的关心、关怀、温暖和爱。礼物和帮忙无论如何也不能取代对孩子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要懂得,同孩子坦诚的来往比许多其他重要的东西都要珍贵,我们应当首先满足孩子对来往和无微不至关怀的需要,而不是满足对东西和礼物的需要。

如果得不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孩子就会有不必要的担心,她会感到,对她的父母来说,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比她重要,因此孩子在感情和心理的发育上就要落后了,与同龄人的关系就会比较差,将会变得比较孤僻。优秀的家长同一般家长的不同之处就是,他们抽出时间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其中包括对孩子给予能够保证孩子感情上平衡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爱可能是适当的,即能够满足孩子感情上的需要并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和独立。也可能是不适当的,这指的是家长在有意无意地竭力延长(有时是过分延长)孩子依赖他们的时间。这指的是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而不是看成需要成长和独立的人。有时家长混淆了地位,竟要求孩子给予爱和关怀,似乎正是孩子才应当给他感情上平衡。如果家长生病或者劳累,往往会发生这种情况,但是滥用这种调换地位的做法不会造成任何好的结果。永远牢记:无私的、无条件的、符合孩子需要的爱,对于孩子的情绪平衡,对于孩子身体上、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4.用爱使孩子严守纪律

很多家长往往错误地理解爱和纪律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正确地看待纪律的作用,认为爱和纪律是毫无共同之处的两种东西。实际上,它们是不能分开的,惩罚只是纪律的一个无足轻重的部分。

我们应当让孩子感觉到我们的爱——这是有良好纪律的重要的和最重要条件。如果家长不采纳具有共同性的心理学上的建议:不对他们面对面的接触,身体接触,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些都能使孩子经常处于情绪饱满状态),要求她遵守纪律是徒劳的。也许可以迫使年龄小的孩子守纪律,但以后就一切都完了。

只有健康的、建立在无条件爱的基础上的家长同孩子的相互关系,才能消除一切生活上的危机。

在教育孩子时,应当把纪律理解为对心理、智慧和性格的磨炼,使孩子成长为善于自我控制的、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人。如果孩子感受到自己家长的无保留的爱,那么她就会想使自己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就能够使自己严守纪律,并能毫无抵触情绪地接受自己家长的指导。在同孩子来往时,当她知道家长理解她的愿望和情绪的时候,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是真正疼爱的一个方面。在我们尊重孩子是独立的当之无愧的人的情况下,孩子会更加积极地服从纪律。在建立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尤其是在少年时期,对孩子来说,家长理解他们,这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家长认真地听孩子说话,把注意力集中在她身上,那么就能减少一些令人烦恼、令人生气的事和孩子不听话的现象,因为孩子不听话的理由可能是有根据的、合理的。

每天都要把“幸福感”这份礼物送给女儿

专家发现,在幸福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女孩更健康和更能干。家长必须认识到,对于孩子来说,幸福不是你送的玩具,也不是你给她买的一柜子衣服。心理学家指出,事实上,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依次建立两个幸福感:“首要幸福感”和“次要幸福感”。

首要幸福感,指的是孩子对父母的爱完全确证,是明确地、毫无疑问地坚信,父母永远无条件地爱自己。这个幸福感的完全建立是在3岁左右。首要幸福感一旦确立,终生不会动摇。

次要幸福感,指的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取的快乐,如,搭积木、过家家、拉小提琴等。

首要幸福感牢固的孩子,内心的快乐不会受到日常生活高低起伏的左右。遇到挫败时,不会丧失自信心,不会一蹶不振。首要幸福感不牢固的孩子,次要幸福感也很难健全。她内心的快乐,过度依赖于外在的“成就”:是否马上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食品,“老师是不是喜欢我”等。

因此,父母要随时随地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爱,做个永远快快乐乐的孩子。父母别忘了每天都要把“幸福感”这份礼物送给女儿,具体可参考如下建议:

1.让孩子无拘无束

不受时间限制地去捉萤火虫儿、堆雪人、看蜘蛛织网,都能给孩子带来生命的惊叹,启发她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爸爸妈妈为什么不放下你手中的活,从排得满满的生活里走出来一会儿,和孩子一起追寻这种快乐?

2.带着孩子接触自然

和孩子一起去滑雪,或者一起在公园里玩,和孩子一起骑车,都可以让孩子更健康、更茁壮,还能让她拥有更多的欢笑。经常运动能让孩子身心放松,能让孩子有健康的体魄,也能让孩子因为自己能完成一些体育运动而获得自豪感。

3.多让孩子大笑

父母要多给孩子讲笑话、唱儿歌,告诉她自己遇到的可笑的事。因为大笑可以缓解紧张情绪,让心灵有一次自由翱翔的机会。

4.多对孩子微笑

对孩子微笑等于对孩子说:“我爱你!”在孩子小的时候,在她身边的时候,一定要拥抱她。专家指出,每天给一个人4次拥抱,仅是生存需要;给她8次拥抱,她能保持好的状态;给她16次拥抱,她才会成长。爸妈要记住,每次拥抱和微笑对孩子都是有好处的。

5.学会聆听

没有什么比你能专心听孩子讲话对孩子更重要了,这表示你很关注她。如果孩子和你讲话的时候,你正在做家务,那么请你停下来,把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另外,不要打断她,让她把话说完,即使这些话你以前已经听过了。

6.适时地让步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有时当孩子做得不是很好,你想纠正她时,就会不经意间破坏了孩子的信心。如果孩子擦过的地板,你再重新擦,你是在告诉孩子她做得不够好。当然,让孩子获得生活技能是养育孩子的一部分,但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要记住,你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比关心餐桌上刀叉是不是放在正确的位置更重要。

7.教她解决问题

从系鞋带到安全地过马路,孩子掌握每一种技能,就向独立迈进了一个新的台阶。当孩子遇到障碍,被同伴笑话,或者有问题让她迷惑不解的时候,你可以通过以下几步帮助她:告诉她问题是什么;让她描述一下她希望得到的结果;告诉她什么样的步骤能实现这样的结果;判断她是否能通过自己的能力达到目的;如果她需要帮助,要让她相信她随时可以得到帮助。

8.给孩子展现自己的机会

每个孩子在某个方面都有天才般的本领,为什么不让她展现一下呢?她喜欢书吗?你做饭的时候让她读给你听;她对数字很敏感吗?购物的时候,让她帮你挑选价格最合适的商品。当你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并展现出你对她的表现很满意,你就开辟了另一条让孩子更自信的道路。

9.教孩子鉴赏她所拥有的东西

父母要告诉孩子她所拥有的玩具是什么,怎么玩,并且和她一起玩这些玩具。给她解释为什么不可能小朋友有什么,她就有什么。设计一些活动,比如给小鱼喂食,让她享受玩的过程,而不是注意花了多少钱。

10.偶尔允许孩子有厌倦情绪

孩子应该学会怎样自娱自乐。让孩子列一个“我烦了的时候做什么”的表格,然后贴在冰箱上,把她要的书、拼插玩具、绘画笔都放在她很容易拿到的地方。如果孩子还在抱怨她无事可做,你不妨建议她做一些家务,比如整理她自己的房间,可能她马上就会发现新的好玩的事情。

第二章 对女孩进行科学的健康成长教育

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期。青春期的少女,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快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达到成熟。如果家长不注意精心呵护和正确引导,孩子就可能出现心理偏差或身体方面的疾病,影响孩子的健康发育和成长。

一定要抓好女孩青春期阶段的各方面教育

女孩子长到十一二岁,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生理发育开始成熟,心理发展趋向成熟,她们开始从更多的方面和更深的层次上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逐步实现社会化。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亲身体验到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巨大变化,错综复杂的内外矛盾困扰着她们的身心。这些矛盾是:生理成熟前倾,心理成熟滞后,二者发展不同步的矛盾;过高的自我评价与客观的社会评价不一致的矛盾;要求独立自主的愿望与经济上的不能自立,生活上不能摆脱对家长的依赖的矛盾;对他人的过高要求与过低的自我要求的矛盾;要求尊重的成人感与社会经验的缺乏,行为模式幼稚的矛盾;心理上的闭锁性与渴望理解和关心的矛盾。

上述矛盾反映了孩子从父母的监护下摆脱出来,形成独立人格的痛苦过程。有的父母不理解孩子内心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对孩子反抗父母的情绪困惑不解,看到孩子表现无礼,以为孩子学坏了,用粗暴的态度企图压服孩子,这样做是极端有害的。要知道,胎儿脱离母体成为独立的个体是生物学意义的第一次解放。然而,她还不能彻底脱离父母的监护,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要求自立于社会,产生到外部世界抗争的动机,这是第二次解放,它比第一次解放有更重要的意义,如果这种抗争被家长的强制所压服,孩子未能从青春期开始摆脱对父母的依赖,那么,孩子的心理成熟和社会成熟将受到阻碍,适应社会和自立于社会的能力将得不到适当的发展,有的甚至因心理冲突和心理挫折长期得不到调整,而发展成为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许多患精神疾病的成年人,究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青春期受到的不良教育和不良刺激。

处在青春期的少女,其心理状态是矛盾的又是脆弱的,她们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比较薄弱的。尽管她们有要求独立的愿望,却又渴望父母的理解与关怀,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创造健康的家庭生活的心理气氛,对完善青少年的人格,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抓好女孩青春期阶段的各方面教育,是每个家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女性青春期教育包含了思想道德教育、学科学习教育、生活生理教育。家庭女性青春期教育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女性青春期教育的第一任教师。女性青春期教育是每个家长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学生处于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既是接受正确教育而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最佳时期,又是最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精神品质被腐蚀和扭曲的时期,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所形成的道德素质,对其一生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科学的女性青春期教育,对提高她们的整体素质有着特殊意义和现实意义。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青年学生身处的生活、文化环境渐趋多元化、复杂化。女性青春期教育对于涉世未深,缺乏辨别能力的学生来说,很可能使她们难辨是非,迷失自我。因此,家庭对女性青春期教育尤为重要,家长要走进学生的生活、文化阵地,走进她们的心里,积极疏导,开展适合青年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育,让她们知道什么是社会提倡的,什么是法律允许的,什么是良好的道德习惯,什么是违法犯罪的,自己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等。以不断增强她们的免疫力,及时地向青年学生传播青春期知识,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她们以负责的态度走好自己的青春路,健康、安全地度过青春期。

那么,面对青春期的女孩,父母应该怎样做才得体呢?如下建议可供参考:(1)让孩子从家庭的支配中获得适度的解放,父母和女儿的关系适应孩子的发育情况而变更,在心理上应近似于朋友关系。(2)父母应适应社会。面对现代社会,父母应更好地适应。在生活态度方面,父母与女儿间的世代差异不能过大。父母与女儿在心理上的背叛,感情上的对立,虽然由于年龄不同是不可避免的,但父母方面应尽量缩短这种距离。(3)父母应当成为孩子的楷模。青少年虽然要求从家庭中独立出来,但在无意识中,仍受父母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而且,她们依照父母的夫妻生活的实际情况,描绘着自己将来的结婚生活和家庭生活蓝图,并形成了异性观和结婚观。父母幸福的夫妻生活,是使青少年形成理想状态的基本条件。(4)家庭要有稳定感。如果家庭没有稳定感,青少年的感情生活就会受到根本性的损害。她们在家庭以外的活动中陷入情绪上的不稳定时,希望家庭是她的安息所。(5)对孩子要了解、理解、尊重、信任和宽容。

许多中年家长,面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当他们的权威第一次受到十一二岁的孩子挑战时,他们无论如何不愿意相信,那些不中听的话会从他们一向视若宝贝的儿女嘴里说出来,当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这种挑战时,他们的愤怒便本能地表现出来,打骂压服的事便经常发生了。同时,他们与子女的关系也紧张起来。为了使困惑得到合理的解释,多数家长是愿意接受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的建议的。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孩子也是一样,人们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然而,教育青春期的孩子,只要把握住这个时期孩子最突出的心理矛盾,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还是可以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的。如果把千差万别的种种方法加以概括和提炼,那就是了解、理解、尊重、信任和宽容。具体说来,就是了解孩子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种种矛盾,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难言的烦恼;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用平等友好的态度对待孩子,避免无端的强迫、命令、压服和打骂;信任孩子的言行,信任孩子能独立自主地做出正确判断;宽容孩子因幼稚、不成熟缺乏经验,缺乏毅力和自制力而犯错误,做错事,或者把可以办好的事办砸了。

青年学生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也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因此,女性青春期教育作为家长应该学会与孩子平等相处、互相尊重、相互沟通、正确引导,建立起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长一定要正确地对待女性青春期教育,要用科学的知识引导他们,使他们受到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的教育。女性青春期教育要持之以恒,不忽冷忽热,不瞻前顾后。不断探索青年学生青春期的系统教育,切实负起培养和教育青年学生的重任。

要让孩子正确理解和把握健康的标准

身体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这一物质基础,就谈不上从事社会活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更谈不上个人事业上的成功。身体对每个人来讲,都是首要的,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日常活动。因此,让孩子养成关注身体健康的习惯,对她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这里所讲的身体是指生理上的“身体”这一概念和动手能力的有机结合体。生理学中的身体是指物质人体,而动手能力是这一物质人体所具有的基本能力。生活在世界上的人们,有些人认为他健康,而有些人体弱多病,人们认为他不健康,健康与不健康有什么差别,健康又有什么特殊的标准呢?一个完整的身体包括强健的体格、健全的精神和完美的身体技能等几个方面。

1.健全的身体

人体从外部来讲,分作头部、躯干和四肢三大部分,从内部来分,又分作器官、系统等等。只要这些生理部分不缺损,我们就认为是一个健全的身体。

2.完整的机能

人的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系统,都是有一定的功能,比如手,是用来参与社会实践的,需要推、拿、弹、提;脚,是用来走路的;眼,是用来观察和摄取自然现象的;而耳朵,则是用来听的……这些生理机能,如果没有缺乏,那就是具有完整的生理机能。

3.健全的大脑

大脑,是人所拥有的最重要的物质器官,是人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协调自身的各项机能和各项活动的中枢,也是人处理人与人或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司令部。大脑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人类的社会活动。

什么样的大脑才算健全的大脑呢?

这个问题是很难说清楚的,世界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但有几点一定要具备才行:

①记忆能力:很多现象和情景是再现的,类似的情景再现时,就需要准确的记忆和判断,来帮助人改善自然。

②贮存能力:与记忆很相似,许多不同的情景再现后,大脑可以按条理或按某一规律,把它们一一刻痕在一定的部位进行贮存。

③思维能力:这是大脑健全的一个最主要的标志。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这个能动作用,就是通过人的大脑对各种现象的比较和归纳、思维,最后总结出某些规律,再把这些规律运用来指导实践。这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思维。

④分辨能力:分辨能力在有些地方又叫判断能力,也是思维的一个范畴。

大脑只要具有上述这4种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人也就具有一个健全的大脑。

4.健康的精神

良好的身体,不仅包含强健的体格,还包含有健康的精神。只有精神健康的人,才会不断地战胜自己,创造机遇,把自己的事业推上成功。

一个精神健康者,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①诚实。她说话做事光明磊落,从不模棱两可或用谎言欺骗人,也从不欺骗自己。她认为,生活,就应该做生活的强者,要么活得轰轰烈烈,要么活得平平淡淡,无论什么样的生活,都能显示一个真实来。

②自尊。具有健康精神的人是非常自尊的,她不喜欢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她希望靠自己的奋斗,自己的能力,拼搏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来。因此,她不断地学习,补充自己的能量,坚持奋斗在事业的第一线,不断地超越自我。这样的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决不依赖,她具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③自立。具有健康精神的人,在生活中从不处于被动地位,她不会因为别人的鼓励而改变思想,也不会因为别人的憎恨而停止实践,她会在自己的信念下,用自己的方式,坚定不移地完成自己的事业。

④充满活力。精神健康的人,休息时间似乎比别人少得多。但她精神饱满,富于激情,任何时间都有事可干,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中度过。她做事,从不疲倦,而且能发挥自己的能量,具有超人的毅力,也从没因工作而累坏身体。在生活中,也总是充满朝气,永不厌倦。

⑤热爱生活。精神健康的人,总是以饱满的热情来投入到生活中去,认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正确对待现实。用愉快的心情,积极的努力来改变现实,从中获得乐趣,享受生活。

⑥风趣、幽默。精神健康的人,是一个心胸宽广、乐观活泼的人。在生活中,她总是以风趣、幽默来代替呆板、乏味,从而激发人的活力,消除人之间的隔阂。她会创造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局面,激励人在逆境中奋进。和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别人也会被感染上活力,会觉得生活更快乐。

⑦善待失败。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由成功铺满,肯定会有千千万万的失败做先导,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失败,人就要走向失败。

精神健康的人,不怕失败,认为失败是局部的,是成功的前奏,她善于在失败中寻找教训,获得经验,然后再征服失败。同时她认为,所谓的成功,只不过是别人对你的评价而已,完全不影响自己的价值。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失败又是人身价值的一种体现。

⑧勤勤恳恳。精神健康的人,能正确地看待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能把自己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踏踏实实,不怕吃苦,勤勤恳恳地奋斗,一步步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从不好大喜功、华而不实。

⑨勇于探索。精神健康的人,始终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对事情好奇、向往,追求真理。她不会在乎前进中会有多少挫折,更不会被困难所吓倒,她凭着对真理的追求,而披荆斩棘。对什么事情,她都要亲自去试一试,找到答案。

⑩向往明天。精神健康的人,不会悔恨过去,她清楚地知道,过去的已经过去,过去的失败,用悔恨是悔恨不出成功的,只有在失败中找出教训,才能有益于成功。

精神健康的人,也不会忧虑未来。未来是一个未知数,为未来而忧虑,是毫无意义的。

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来促进与维持她的心理健康

对于正在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青春期心理教育非常必要。心理素质对一个人成功与成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谁要想在这场竞争中获胜,谁就必须有充分的自信心、顽强的意志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等优秀的心理素质。

如何让青少年学生健康地茁壮成长,青春期心理素质教育课题已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因为心理素质问题也比较复杂,青春期心理问题表现在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和自我教育等动态的发展过程中。比如,中学时期的学生思想比较活跃,情绪波动大,对事物看法不是很全面,带有片面性;还有的学生唯我独尊(大多是独生子女),任性娇惯,依赖性强,只讲权利、不讲义务;经不起挫折、悲观失望,对学习生活缺乏热情,缺少必要的同学间、师生间的沟通,常感到心中抑郁;有的学生心理脆弱,心理承受力差,常常感觉学习压力大,考试焦虑,记忆衰退,心灵受刺激产生恐惧感,久而久之,形成自卑,缺乏自信和勇气;有的学生厌学,甚至把学校看成“地狱”,希望早点离开学校,求死心理与自杀倾向等等。如长期不能恢复,得不到及时帮助和解决,很容易会产生心理障碍问题。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说,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教育刻不容缓,非常非常之重要。

如何正确引导女孩走健康的心理道路呢?

作为家长,我们要做到,首先要关心和了解自己的孩子生活上的需要和学习上的情况,同孩子感情上要积极的交流沟通,鼓励培养孩子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个性,良好的心态。鼓励孩子与老师、同学间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师长,尊重朋友,多沟通交流思想,融洽师生情感。

作为家长,要善于接纳自己的孩子,无论她是聪明伶俐的、还是迟钝笨拙的;无论是学习成绩好的,还是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无论是表面好的,还是自卑退缩的,都要接受和理解,不要对学习较差的孩子板起面孔训人、打人,更不要对孩子失去信心。而是要帮助孩子,总结经验,鼓励孩子不要灰心,激起发奋向上的愿望,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当考试来临时,孩子感到困惑、失意,出现失眠焦虑时,作为家长应及时帮助孩子如何减轻压力,认真正确地对待考试,不要把成绩和名次看得过分重要,放下精神包袱,消除恐惧心理,让孩子学会放松身体、调整心态,有了良好的心态,学习更加愉快,心理也得到良好的发展。这样才能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家长还要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消极因素,促进与维持心理健康。一般来说,心理健康最根本的还是要靠自我的心理调节。自我调节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世界观

青年时期是人智力发展的高峰阶段,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理想和世界观,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科学地分析周围所发生的情况,冷静地、妥善地对待事情,保证心理反应适度,防止心理反应失常。

2.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

青少年要学会正确地认知自己的优、缺点,学会自我接纳;发展自信心和自身能力,成为独立的、信任自己的人;提高与周围人交往的自信心;坚持自我努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敢于自我肯定,善于自我激励;对他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反应适度;能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以积极的态度处之。

青少年要正确地认识自身特点,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把主观的要求同客观条件的限制结合起来考虑,选择切实可行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不断反省自己,调整“现实我”与“理想我”之间的差距。否则,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影响心理健康。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生活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消除孤独感,获得安全感。青少年要学会以善意的态度与人相处,而不以敌意的态度对人;尊重他人,而不强加于人;真诚地鼓励与赞美,而不是虚伪地恭维和奉承;了解交往中开诚布公和相互信任的重要性;勇于表达,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立场,不卑不亢;不轻易责怪他人;面对批评,做出适当的反应,避免消极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有时难免发生误会,要教她学会宽容大度,会赢得尊敬,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4.保持健康的身体

加强个人体魄锻炼,有利于调节人体各部分器官的生理机能,增进身体健康,保持旺盛精力,提高大脑工作效率。

5.保持稳定的情绪

稳定使人心境安定,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三者之间应富有节奏。有的人情绪极易波动,忽而兴高采烈,忽而愁眉苦脸,情绪不稳定,容易使人心理失去平衡,时间一长就可能失调,导致心理疾病。为了保持稳定的情绪,青少年要学会排解愤怒情绪,以免失态和后悔;作出必要的妥协和让步,以免小题大做;经常找知心朋友,倾诉心声,以减轻心理压抑;一段时间只集中精力干一件事,以免过多事务给自己造成精神压力;不要处处与人竞争,以免精神过度紧张;学会自娱自乐,以避免烦恼郁积。

6.增强耐挫能力

青少年要增强耐挫意识。认识到遭遇挫折是正常的。学会耐挫方法。学习接受和适应遭到的反对和不成功;学会给予和接受有益的批评;学会响应指示和接受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限制。

7.改变不良习惯

不良习惯是实施正确行为的障碍,有害于身心健康。改变的方法可分两步:第一步是习惯解冻,使自己与不良习惯的环境、条件、来源隔离,严格自我评判,设计新的行为标准;第二是习惯转变,加强自我监督,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

8.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友善地与同伴、朋友交往,这样能促进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体现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领会生活的乐趣。如果经常与集体隔离,易养成孤僻的性格,影响心理健康。

帮助孩子健康、安全而愉快地度过青春期

不久前,媒体曾刊登过这样一片文章,面对英国居高不下的青少年怀孕率,“精疲力竭”的英国政府对英国的父母们说:“请你们也帮帮忙!”

很多人也许会感到奇怪:在英国这样的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父母竟然也不怎么关注子女青春期的性教育问题,居然要政府出面来要求他们尽到相应的责任?

英国2003年的一份报告显示,超过五成的年轻人称他们很少或从未从父母那里得到性知识,而他们却希望父母成为自己性知识的启蒙老师。2002年的另一份研究则称,有数据显示,那些可以和孩子开诚布公地探讨性知识的父母,其子女第一次性经历的时间都较晚,未成年怀孕的现象也明显减少。

英国的儿童暨家庭事务大臣贝弗利·休斯上任后第一天说:“我们需要父母清楚地认识到他们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性观念上至关重要、无可替代。”

我们也希望家长在关注孩子的学习时,也备好青春期性教育这一课,关注一下孩子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做错了怎样能让伤害最小化……

网上类似这样的新闻标题多让人触目惊心啊:“14岁女中学生家中产下男婴后从三楼窗口抛出”,“高二女生偷食禁果怀孕,竟隐瞒家人8个月”……不用点开文章我们就能猜到是无知给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庭带来的伤害。这里有社会的责任,有学校的责任,也有我们家长的责任。

家长最关心的往往是和孩子的学习相关的各种问题,因为家长知道这是目前孩子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事。当然,也有很多家长会说:“现在的孩子可不像我们以前那样单纯了。”那么,我们做好了教育不再“单纯”的孩子的准备了吗?

处在青春期的女孩子,情感不稳定,感情容易冲动,情感十分脆弱,经不住外界的诱惑或打击,往往做不该做出的事来。

青春期生理上的巨大变化,特别是生殖系统的逐渐成熟,对孩子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影响,少女为自己渐渐隆起的乳房而羞于挺身,男孩子看到自己的脸型发生了变化,也觉得不好意思。他(她)们开始注意异性,甚至胡思乱想,致使学习成绩下降。青春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家长应在这一时期及时给予女儿恰当的指导和教育,保证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心,使她顺利地进入成人阶段。那么,该如何帮助女儿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呢?

1.关心和理解孩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能够做到对孩子悉心照料,耐心教育。孩子大了,特别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对她关心和理解。要了解孩子,经常与孩子谈心,询问孩子在校内的行为表现情况,启发孩子说心里话。在关心的同时,要注意理解孩子。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她们之间的悄悄话,小秘密很多,家长们应尊重她们的“保密”权利,不要过多地追问盘查,更不能偷看孩子的日记。对孩子的独立活动也不能掉以轻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往往是在这些青年企图摆脱在他们看来无需成人保护关心的地方,他们犯错误也就最多。”

作为家长,应该时常注意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孩子接触的事及行为举止,把错误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

2.帮助孩子掌握科学的性知识

孩子即将进入青春期时,就应该让她知道一些科学的性知识,“要在性本能刚刚觉醒之前,就使他们的理智做好准备。”教育孩子生活要有规律,按时作息,阅读健康书刊和看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影视节目,多参加文化活动。对孩子可能提出的一些性问题,要按照她能理解的程度给予科学的回答,既不能欺骗她,产生神秘感,又不宜过早涉及婚恋等复杂问题。

3.教育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各种性信息量在生活中迅猛增加,中国与外国的,传统的与现代的,正确的与错误的性观念交叉混合在一起,形成了十分复杂的文化环境。青少年未能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念,掌握正确的判断是非的标准。对此,父母们要高度重视,教育孩子自觉抵制不良因素的诱惑,学会自我保护,不要独自一人到僻静的地方去,入夜以后,尤其要避免。如果非去不可,最好是几个人一起去,或者由大人陪同,尽量不脱离集体单独行动。女孩子不要轻易和素不相识的男子搭腔,如遇坏人的暴力威胁要镇静,并敢于报案。不要追求时髦的装束,要认识到健康大方的服饰是抵制社会污染的一层保护色。

要教育女孩子自尊、自重、自爱。在一般公共场合要端庄、稳重,切不可轻浮、放荡。

4.让孩子保持营养的全面和均衡

青春的开始,是人体生理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此时人体各个器官迅速发育成长,逐步完善,因此,对营养素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使少女青春期得到健康成长,注意合理饮食至为重要。应当注意膳食的配备,食物品种多样化,尤其是应多吃一些营养丰富,含有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以提供充足、全面、均衡的营养,保证身体发育所需。青春期饮食应注意:

①多吃谷类、供给充足的能量。

②保证鱼、肉、蛋、奶、豆类和蔬菜、水果的摄入。

青春发育期对蛋白质需要的增加尤为突出,每日达80~90克,其中优质蛋白质应占40%~50%,所以膳食中应有足够的动物性食物和大豆类食物。维生素A、D、C、B族及钙、磷、锌、铁等矿物质对青少年的体力及脑力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避免暴饮暴食、偏食挑食及盲目节食,少吃零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对于女孩子来说,由于社会风气和习俗影响过多注重自己的体型,盲目减肥甚至节食,可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摄食行为,而女孩子的生理发育特点又要求食入脂肪不能过少;少女每天能量供给的25%~30%应该来自于脂肪,其中动物性脂肪和植物性脂肪的比例为1:2最好;有益健康的零食有牛奶、酸奶等奶制品,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及花生、核桃等坚果类食品。此外,吃零食的量不要过多,不要影响正餐。

④养成吃早餐的良好习惯。

对学生来讲,早餐应该是一日三餐中最重要的一项,既要有粮食,也要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要做到主稀搭配、主副食兼顾,经常变换花样,以增进食欲,满足中小学生的营养需要。

正确引导孩子以平常心与异性交往

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没有交往,人就不能发展;而交往能力是人的重要能力,交往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的交往水平与质量。同性交往和异性交往对人都是重要的。交往能力应该从小培养,否则可能造成交往能力低下、交往萎缩,有百害而无一利。

大多数父母都知道交往和交往能力的重要,所担心的是,女儿与男孩交往可能会出现早恋,甚至学坏,影响学业,影响成才。父母们的担心有一定道理,因为确实有一些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孩子和异性过早地谈起了朋友,并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那么,该怎样正确地引导孩子与异性进行正常而愉快的交往呢?

1.根据青春期的发育特点正确引导孩子与异性交往

为了既能正确引导孩子与异性交往,又避免孩子早恋,父母们应该把握孩子们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并了解孩子们处于青春期时与异性交往的一些特点。

有关专家指出,孩子们青春期的发育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朦胧期”。女孩子从9岁到11岁左右,是性意识和性爱的朦胧期。此时女孩的性机能尚未成熟,但已确认了自己的性别角色,对性别差异敏感。女孩和男孩在一起时会感到拘束、害羞,往往采取疏远和躲避的态度。而对成年的异性,又往往表现出过分的亲昵和依恋。

第二个阶段是“爱慕期”。女孩子在11岁到13岁左右,就会进入“爱慕期”。此时,男女孩子在一起觉得有意思,异性之间互相观察、欣赏的兴趣增加,注意异性的谈话、表情、动作。而且开始注意自己的服饰、举止,想给异性留下好印象。对于异性之间的接触,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在性爱上浮想联翩。然而,此时异性之间的好感是泛泛的,没有具体对象。

第三个阶段是“初恋期”。女孩子从13岁到15岁左右,就可能进入“初恋期”。这时,女孩的性机能都已成熟,对性的体验明显增加,内心开始萌发初恋的“幼芽”,在年龄相近的异性中,发现较喜爱的对象,给予特别的注意与关心,寄予特有的期待。感情上希望多接触、多交往,而理智上又有种种顾虑。有的孩子,此时的注意力可能在几个异性身上徘徊。这一阶段,女孩会更注意自己的外貌和打扮。

第四个阶段是“钟情期”。钟情,就是很专一地倾慕、爱恋某个异性。女孩进入这个阶段一般在初中时。此时,往往出现“痴情女”,一旦倾心相爱,便不顾一切。由于涉世未深,对人生没有充分认识,往往陷入庸俗低级的趣味之中而难以自拔。一旦受挫,会意志消沉,产生厌世心理。有的还可能走上放纵自己的道路或者轻生。

以上是孩子们青春期异性交往的普遍性发展特点,而每个孩子会有自己的特殊性。父母们应该随时观察了解孩子的表现,给以及时正确的引导。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超前教育引导,防患于未然。

对于处在朦胧期的孩子,要引导他们正视自己的性别角色,在与异性同龄孩子的交往中要大方、诚恳,克服拘束、害羞心理。而与成年异性交往,不宜过分亲昵。父亲对于女儿要特别注意,适度亲近,不要过分。

对于处在爱慕期的孩子,要教育孩子尊重异性和自我尊重,注意自身的仪表和文明礼貌,多关心班集体的事情,为集体出力,男女同学坦诚合作。这个时期正是性渐渐成熟的时候,要配合学校进行科学的性生理教育,正确对待性生理现象,避免因生理现象而出现盲目紧张和盲目好奇。父母要认认真真、大大方方地给孩子讲述有关知识和正确对待的方法。

对于处在初恋期的孩子,父母要教育引导他们多参与群体活动,尽量减少与异性同学单独接触的机会,特别是不要跟同一位异性同学过多地单独接触,避免萌发初恋之情,牵扯精力,影响学业和全面发展。教育孩子与异性交往注意自己言行。

对于处在钟情期的孩子,要教育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和集体生活,用意志力克服自己与异性交往的感情需要,树立高尚的人生目标,做有远大抱负的青年人。让孩子懂得“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成人成才的关键。要正面地严肃地对孩子进行婚恋观的教育,排除不正确思想意识的干扰。

父母要规范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以积极的良性的影响。夫妻之间感情和谐又不失互相尊重,不说带有性别歧视的话。诸如“男人都特别坏,没有好东西”之类。而且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对对方的真诚关心与人格的尊重。在孩子面前,不做过分的亲昵动作,不穿过于暴露的衣服。在与家庭以外的人接触中,作风正派,注意道德规范。正确对待孩子与异性同学的交往,既不听其自然,也不捕风捉影。

有的父母对孩子与异性的交往不闻不问,顺其自然;也有的父母严密监视,捕风捉影,随意训斥。这两种极端都是不对的,很难使孩子形成正常的与异性交往的能力。

家庭应把孩子与异性交往的问题纳入自己的家庭教育计划,认真学习一些东西,思考教育引导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坚持下面教育为主。有时候,可以把自己少年、青年时期的经验教训讲给孩子听,引导孩子走好人生之路。

2.教育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用平常心态对待异性朋友

青少年喜欢广交朋友,因为“喜欢与人相处”、“渴望被人爱”是人的本性,再加上青少年对异性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很乐意在一起相处。

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把交友,包括交异性朋友的好处总结为八条:第一,为彼此带来稳定感;第二,共同度过快乐的时光;第三,获得与他人友好相处的经验;第四,发展宽容大度和理解力;第五,得到掌握社交技能的机会;第六,得到批评他人和受他人批评的机会;第七,为将来提供求爱的经验;第八,培养诚实的道德观。

正常的男女间的交往有利于相互了解,消除男女之间的神秘感,还可以得到智力上互渗、情感上互慰、个性上互补和学习中互激的作用。善于与异性交往的青少年往往是开朗、活泼的,心理不受压抑。作为父母虽不能过多干涉孩子交异性朋友,但不可不关心,要正确引导孩子与异性之间的交往。

首先,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区分友情和爱情,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友情是以友爱为出发点,是有共同目标的朋友之间的深切感情,爱情是以性爱为基础,是以结婚为目的的活动。爱情是两性之间所存在的一种特殊关系,需要通过理智、道德、意志来实现,需要负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青春期”的异性关系是一个最容易被误解、又最容易出问题的问题,大多数父母、老师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已经情窦初开时,或者只是在心里暗暗着急,或者旁敲侧击地去劝阻,或者不由分说地去制止,很少与青少年开诚布公地沟通,更不会为他们提供指导。但是在茫茫人海中,除了男人就是女人,异性交往不但不可避免,而且还是现代社会每个人一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交际形式之一。所以,如果父母真的关注孩子的生活幸福、事业成功,就必须让孩子具备与异性相处的本领,教会孩子正确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

青少年的交往经常是凭直觉进行的,是纯洁和美好的,对这种友谊父母应当格外尊重和鼓励。让孩子与异性自然交往,告诉他们不要把异性视为特殊对象而感到神秘和敏感;不要形成一种人为的紧张和过分激动的心态;也不必因对某个异性有好感,愿意与之交谈、接触,就认为自己爱上了对方,或以为对方对自己有情,错把友谊当爱情来追求。父母也不要把青春期的异性交往看做是“早恋”,是一种“错误的要求”或“会闹出乱子的坏事”,而想办法去“制止”、“拆散”。

父母要教育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用平常心态对待异性朋友,控制性冲动,培养自己的健康人格,端正性观念和批判“性解放”思潮。有人认为只要女孩愿意、男孩不吃亏,男女之间的性交往是很正常的。其实不然,男孩一旦放纵自己,不仅会给女友带来灾难,也会使自己产生强烈的罪恶感。

其实,学会与异性交往是“青春期”最重要的社会目标之一。按照人类心理社会发展的自然进程,一个正常人从初中开始就需要学习建立异性友谊,因此与异性交往并非是“长大以后的事”。相反,如果真的等到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以后才开始学习与异性交往,很可能就会因为缺乏锻炼而成为这方面的“困难户”。但是与异性交往时,要掌握好尺度,否则会适得其反。

对女孩来说,父母要让她们务必注意与男孩子交往的尺度,做到既能展现女孩子的魅力,又能避免吞食苦果。

①不要过分热情。如果女孩子在交往中表现得过分热情,就会让对方觉得是轻佻之人,往往会产生非分之想,不利于正常交往。

②要保持警觉。“食色,性也”,不排除很多男孩子都有好色之嫌,所以女孩子要时刻保持警觉性,这样才能及时发现色狼的不良动机,采取防御行动。

③不要总是不理不睬。虽然在交往中一般都是男孩子采取主动,但是如果女孩子一直不理不睬的,保持着“冰山冷美人”的形象,不用多久就没有男孩子敢接近了。

除此之外,父母还要让孩子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保持广泛接触和群体形式,注意交往的分寸;少与异性单独接触,没有特殊需要不单独约会;注意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性冲动,避免由于朦胧而产生的偏差,珍惜少男少女的纯洁;理智地、有分寸地对待出乎意料的感情越轨,尤其对待“性诱惑”要敢于说“不”。

冷静地教育好有“早恋”倾向的女儿

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由于性生理的发育趋向成熟,性心理的发展也加快了步伐。产生了对异性的好感、探求和接近的强烈愿望,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青少年身心发展健康的表现。对于多数孩子来说,他们只是模糊地感受到一种爱与被爱的愿望,一种躁动不安的心态。只有个别的孩子或因受到某种刺激,或因受到某种影响,或因自身意志薄弱,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把愿望付诸行动,从而出现了“早恋”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许多被家长和老师指责为“早恋”的少男少女,并非真正进行恋爱,不过是一种对成年男女恋爱的表面模仿。他们在心理和道德上的幼稚和不成熟,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了解恋爱与结婚的社会意义和社会责任。许多被指责为“早恋”的少男少女,不过是男女同学之间的爱慕与好感、比较密切的交往。

当家长发现孩子行动诡秘,表现异常,怀疑孩子交了异性朋友,甚至发展到“早恋”时,万万不可以火冒三丈,大兴问罪之师,企图以压力平息事件。家长要理解,感情上的事,是很难禁止的,伤害孩子感情的教育是很难奏效的。教育的艺术在这里表现为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孩子的感情,善于耐心疏导,善于耐心等待。不要因为发生这样的事,就把孩子骂得一无是处,要具体地分析孩子所处的客观条件、社会文化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特别是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最好采取“冷处理”的方法。没有这些思想准备,家长是很难把孩子教育好的。

为了有效指导孩子正确对待“早恋”,建议家长采取以下做法:

1.爱之以诚,平等相待

爱之以诚,就是指父母在教育子女时,要奉献出全部的爱心,态度要和蔼、诚恳。平等相待,就是指父母要尊重子女的人格,与孩子谈话时,要以平等的口吻,不要企图压服孩子。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用亲近、关心、诚恳尊重、理解、信任的态度对待孩子,而不是用鄙夷、歧视、讥讽、挖苦,她一般是能够听从劝告,在父母的鼓励下,尽快改正错误的。训斥和惩罚,只能引起她的反感。

对待“早恋”的女儿,一定要用真诚的爱去对待。然而,这个爱,决不是溺爱和宠爱。对孩子百依百顺——那样同样也会毁掉孩子美好的前程。我们切不可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2.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就是用最真挚的情感去打动孩子的心,启开她的心灵;晓之以理,就是给孩子摆事实、讲道理。

处在“早恋”中的孩子和成人在恋爱中一样,不是让她不谈就不谈了,让他们互相忘掉对方就能忘掉的。虽然青少年思想性格及爱好的可塑性很大,但是,感情是不易消退的。然而,人是有别于动物的便是自我控制。所以,我们劝导孩子要把已经出现的“爱情”封闭起来,也就是保存起来,用理智战胜情感,做情感的主人。

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严肃认真地帮助孩子分析一下各自的现状,耐心细致地进行谈心、交心。多给孩子摆事实、讲道理。让孩子认识到中学时代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使她懂得上学是权利,同时又是义务,它包含着社会对中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学好文化课。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是学习的最佳年龄,精力充沛、记忆力和理解力强,接受新事物快。要把精力集中于学习和人格完善上,为将来的事业做好充分准备。

中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了解还很简单、很片面,生理和心理上还不成熟,经济上不能独立。两人相爱往往感情因素多,理智因素少,至于男女相处的道德感、责任感、义务感就更谈不上了。做父母的,要诚恳地告诫孩子,爱情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发展它,只能给双方带来痛苦和不幸。要把美好的感情埋藏在心底,不去打扰别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也不影响自己的学业和前途。

实践表明,只要引导得法,孩子就能控制自己的情感,把美好的情感珍藏起来,让它在适当的时候再萌发、开花,结果。

3.耐心细致,抓住时机

我们对“早恋”子女的教育,不能急于求成,绝不是通过一两次谈心就能彻底解决的。因为,真正步入“早恋”的学生,虽然下决定改正,可是在实际的生活中,有时还会出现反复,对某个异性的好处难以忘怀,随时都会由于环境的影响、语言的影响、表情动作的影响而旧情复发。因此,需要我们做长期的、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并要学会观察和分析孩子的内心世界,及时掌握孩子的情绪变化。可以采取让他们逐渐淡化感情的方法,不再人为地扩大和发展彼此之间的感情,漠然处之,要像对待其他同学一样去对待自己爱慕的同学,在交往中落落大方,做到不单独见面或谈话,时间一长,这种感情就逐渐冷却,慢慢地淡漠下来。

如果有的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陷入感情之中不能自拔,严重地影响了学习和身心健康,可以根据情况采取果断中止的办法。这样做有时在感情上可能一时扭不过来,但是快刀斩乱麻,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当然,具体做法要注意方式,特别是在不想接受对方的感情时,既要控制自己的感情,又不要打不开情面。要向孩子讲清利用大好时光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迫切性、重要性,又要讲清对友谊寄予的无限期望,这样才不致失去同学的友谊。

为了使孩子能够尽早地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还要抓住时机,及时地帮助孩子将感情转移和升华。根据现实与他人的教训,转变他们的注意力及交往的对象,朝着别的方向发展。如专心致志的学习,参加各科课外小组活动、文体活动等。从而发现和形成新的热点,以实现情感的转移和升华。

4.温馨和谐,以身示范

温馨和谐,就是指每个孩子都应有一个温暖、和睦、幸福美满的家庭。

以身示范,就是指父母的言行举止要给孩子做表率。

温馨和谐的家庭是给子女创造良好心理素质的首要条件。一个失去家庭温暖的孩子,不可能健康成长,多数没有家庭温暖的孩子性格孤僻、内向、郁郁不乐、自卑感强、不善于交际。特别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他们往往由于失去父爱和母爱,而盲目地把爱寄托于异性朋友身上。由此步入“早恋”。而这些孩子往往感情脆弱,一旦步入爱河则难以自拔。从对“早恋”的学生调查来看,由于父母离异,家庭不和,教育不当造成子女“早恋”、“失足”、“堕落”的,占三分之一以上。这一事实说明,没有温暖和谐的家庭,是造成孩子心理失衡,步入误区的重要原因。

孩子进入青春期,家长要十分重视检查自己的言行,夫妻亲昵要注意回避子女,举止端庄稳重,给孩子一个温暖和谐、幸福的家。

综上所述,教育“早恋”的子女,要把握住正确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了解和掌握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教育工作做在前头。要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和心理需求,要善于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要理解和尊重孩子,使自己成为孩子可以信赖的好家长,要通过许许多多耐心细致的道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使孩子的心理成熟和道德成熟走在生理成熟的前面。使她为自己崇高的生活目标所激励,自觉地做到一切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一切服从于崇高理想的实现。这是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防止“早恋”发生的根本途径。

不可让女儿忽视对健美体态的追求

一个人有着美观大方的衣着穿戴,固然能给人以美感;然而,如果没有健壮匀称的体格支撑着,服饰的质地再好,颜色再鲜艳,也很难达到理想的美。所以,要告诉孩子,在对美的追求中,人体美的追求是不可忽视的。

人体美,应该是健、力、美三者的有机结合。对人体形态的研究,在欧美各国已有相当长的历史。远在1842年,英国出版的刊物里,就有健美体态和不良体态的图例。近数十年来,国际上十分重视体态的研究,称其为体态教育。为了人体的健美,在欧美和东南亚一带,很盛行健美运动,有的城市设有健美俱乐部,在国际上还专有健美比赛。健美运动和健美的体态虽然有所不同,但这也足以看出,人们对人体美的追求是何等重视。

体态,是指人们行走、站立、坐卧时身体各个部分的姿势。健美的体态能使人有充沛的精力,生气勃勃地去从事工作和学习。不良的体态则违反人体解剖和生理的规律,使人萎靡不振,甚至成为疾病的起因。健美体态的标准,应该是身体健康,体形端正。以站立而言,应该使头、颈、躯干和脚的纵轴在一垂直线上,表现为肩稍宽,臂粗壮有力,胸背肌肉群突出,上体呈倒三角形。不良的直立体态,身体主要部位的纵轴则呈S字形,表现为头向前伸,凹胸挺肚,腰椎弯曲,肩、臂、胸部细小无力,或臃肿松软。过于肥胖和瘦弱者,都属于不良体态。

那么,怎样才能让女儿具有健美的体态呢?

1.经常进行系统的科学锻炼

国际上开展的健美运动,特别注重对肌肉的锻炼,就是因为健美的形体和健康的体质与肌肉的发达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要获得健美的体态,就要经常进行系统的科学锻炼,不断增强体质,发达肌肉,使肌体健壮有力、匀称美观。瘦长的人可以多进行一些力量锻炼,使肌肉更加丰满结实,改善体形;矮胖的人,只要不是由于内分泌机能紊乱引起的病态,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增加身体负担,减轻身重,减少肥胖。

2.注意培养正确的体态

正确的体态首先表现在直立体态上,要求一个人的头、颈、躯干和脚的纵轴在一垂直线上,特别强调头部的正直。只有头部姿态正确,才能保持健美的直立体态,才能表现出丰满健壮的肌肉和充沛旺盛的精力。

健美体态的锻炼方法很多,从事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都有利于健美体态的形成,例如健美运动、健身体操、艺术体操、器械体操、跳绳运动等等。只要我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条件,选择一些简单有效的项目,运动量从小到大,动作由易到难,数量由少到多,负担由轻到重,坚持不懈,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3.注意矫正不良体态

不良体态集中表现为脊柱畸形,在青少年中较为常见。它不仅影响人的体态美,而且会妨碍内脏器官的功能。

造成脊柱畸形的原因,除少数为先天畸形或脊柱病变外,绝大多数是由于不正确的体态引起的。一些儿童和青少年在站立时,长期只用右脚支撑体重,以致发生右肩低下,右臀突出,脊柱变弯。在校读书的学生,坐着不适合的桌椅,或采用不正确的坐态,也会影响脊柱的正常发育。小学生上学时,常常把书包挂在一侧肩上,或只用一侧手提书包,使重量长期压在一侧,也会造成脊柱侧弯。在社会上,我们还看到一些青年,他们由于缺乏体态美的知识,学着歪斜肩膀、伸头哈腰的样子,或者在看书读报时,弓身弯背把臀部坐在椅子边上,自以为是一种“风度”,实际上都是造成不良体态的原因。

不良的体态不仅影响人体美,也是造成脊柱畸形、内脏功能失调、神经紧张和精神疲劳等等病症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热切希望在青少年中开展健美的体态教育,及早预防不良体态的发生。提倡青少年要坐适合的桌椅,平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站和坐的体态,经常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坚持做健身操、广播操等,特别要注意加强腰背肌和发育不均衡的身体部位的锻炼,使体质增强,体态健美。脊柱偏弯的青少年,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让女儿重视青春期的体育锻炼

青春发育期是人一生中身体生长最迅猛的时期,体育锻炼则是促进身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手段。

由于青春发育期的生理特点不同,因此,要指导孩子,锻炼所选择的方式和运动量必须与其相适应,否则,就不能获得好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1.青春期的一般特点和体育锻炼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青春发育阶段骨骼软组织较多,骨骼内水分和有机物也较多,无机盐较少,因而骨骼富有弹性,但坚固性较差,易弯曲变形。这个时期肌肉主要向纵向生长,固定关节的力量很弱,因此,如果这期间过多采用固定某一部位的活动和运动方式,忽视对称部位的活动,就可能引起脊柱弯曲和身体的畸形发展。另外,也不宜进行过量的负重练习,以免使关节受伤,抑制骨骼生长。

从事力量性练习时,最好多采用伸展肢体,支撑自身体重和中小重量的力量练习。

由于青春发育阶段,心肺机能还比较弱、无氧代谢的能力差、机体工作能力受到代谢能力的限制,因此,运动不宜持久。对十一二到十四五岁的少年来说,进行长时间的紧张活动是不合适的。身体锻炼应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运动量,并注意他们的身体反应及时进行调节。

青春发育时期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和神经过程的灵活性高,反应快,关节软骨也较厚,关节囊、韧带的伸缩性大,因此,在这个时期注意速度、灵敏性和柔韧性的训练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女孩,应坚持各项有益的体育活动,并注意进行多样化的、适宜的运动,严格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练就一副健美的体格。

2.根据年龄和发育情况选择运动项目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的高峰和定型阶段。在这个时期加强身体锻炼,能使人生长发育得更快更好。至于青春期练什么好,这要因年龄和性别而有所区别。

人到十一二岁便开始进入青春期。这时体内各器官的发育还不健全,骨骼较软,体力较弱,锻炼项目宜选择具有灵活性和速度性的跳绳、短跑、各种活动性游戏、乒乓球、武术、体操、游泳等。同时要适当做点力量练习,如仰卧起坐,或提举、抛接有一定重量的物体,不宜长时间静止用力和进行耐力运动,如举重、长跑等,因身体负担过重对心脏不利,静止用力过度会使骨骼过早硬化、影响身体长高。

十三四岁时,内脏器官的发育跟不上身高,体重的迅猛增长,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的调节作用有所降低,因而适宜做些发展一般速度、耐力和力量的练习,如跑步、球类活动、游泳等,运动量不要太大。

十五六岁时,内脏器官逐渐完善,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平衡,可以做些力量和耐力练习,如单杠、双杠、哑铃、实心球练习等,器械的重量要轻些,运动量要小些。还可从事跳跃、投掷、跑步和球类活动但时间不宜太长。

十七八岁时,身体发育基本接近成年人,可以参加各种运动项目的锻炼,但运动量要低于成年人。

女孩子发育比男孩子早一两年。女孩的脊柱弹性好,较灵活,柔韧,可多做些有韵律的活动。女孩子骨盆大,下肢较短,重心较低,适合做平衡练习。女子比男子肌肉力量小,心肺功能不如男子强,和男子练相同项目时,要降低标准和强度,或减轻器械的重量,区别对待。另外,在月经期间如果身体健康,反应轻微,可坚持适当的体育活动,如慢跑,做广播操,打太极拳,打乒乓球,做韵律操等。这样有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减轻由于盆腔充血而引起的腰腹酸、胀、坠、痛等不适,还能调节大脑皮层功能,使精神愉快,减少烦躁情绪。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剧烈的跳跃,不宜参加比赛,不要游泳。

3.随时随地选择适合日常进行的运动形式进行锻炼

在日常生活中,运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适合女孩日常进行的运动形式主要有:

①仰卧起坐。

仰卧起坐是训练腹部肌肉的有效运动方式,再加上它简单不受场地环境影响的优点,是相当适合社会大众的简易运动方式,特别是对与期待消除腹部赘肉与避免后背痛的一般女性而言,更是经常被采用的运动之一。

②爬楼梯是增强体质的最佳方式。

作为锻炼的手段,爬楼梯有着非常的妙处。

首先,它可以加强骨骼和肌肉。由于上下楼梯肌肉有节律地收缩与放松,能增强腿部和腰背部肌肉的力量,使关节灵活,两腿有力。另外,登楼时,由于肌肉运动增加,氧气消耗增加,加速血液循环和呼吸运动,从而改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

③跑步机。

跑步机也称步行机、健步机或平跑机,有单功能跑步机和多功能跑步机两种。

单功能跑步机只适用于跑步和走步。跑或走均属全身性有氧运动,对提高机体耐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减少多余脂肪和增强心肺系统功能均有显著效果。

多功能跑步机在单功能跑步机的基础上,增加了划船、蹬车、腰部扭转、俯卧撑、按摩等功能,有的还配有电子显示器。目前市售的跑步机可进行多种方式的运动,既能满足身体全面锻炼的要求,又避免了单一运动形式的枯燥。

④羽毛球。

羽毛球运动是一项全身运动项目。无论是进行有规则的羽毛球比赛或是作为一般性的健身活动,都要在场地上不停地进行脚步移动、跳跃、转体、挥拍,合理地运用各种击球技术和步法将球在场上往返对击,从而增大了上肢、下肢和腰部肌肉的力量,加快了锻炼者全身血液循环,增强了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据统计,大强度羽毛球运动者的心率可达到每分钟100~180次,中强度运动心率可达到每分钟140~150次,低强度运动心率也可达到每分钟100~130次。长期进行羽毛球锻炼,可使心跳强而有力,肺活量加大,耐久力提高。此外,羽毛球运动要求练习者在短时间对瞬息万变的球路作出判断,果断地进行反击。因此,它能提高人体神经系统的灵敏性和协调性。

羽毛球运动适合于男女老少,运动量可根据各人年龄、体质、运动水平和场地环境的特点而定。青少年可作为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机能的有效手段进行锻炼,运动量值为中强度;活动时间以40~50分钟为宜。

⑤倒步走。

倒步走也叫逆向步行法,或叫倒退步行法,是十分有益身体健康的一种步行活动。倒步走是锻炼人体平衡能力和位置感觉的一种有效方法。

⑥游泳。

许多人将游泳作为一种休闲活动,并认为游泳比跑步有趣。水、救生圈舒缓了身体,有利于放松。游泳是一种全身运动形式,可提高心肺和骨骼肌肉系统(主要是手臂、肩、腿)的功能。由于水的密度比脂肪大,体脂含量高的人可以浮在水面上,这样游泳时遇到的限制因素要比跑步或其他对技术要求较高的运动形式要少得多。由于人们的泳姿和熟练程度有很大差异,因此很难精确估计游泳时的能量消耗。

一项研究表明,游泳1小时消耗300千卡热量,而跑步则需要900千卡热量。要获得同样的效果,游泳的时间应该是跑步的3倍。

⑦跳绳。

跳绳不受人数、场地、时间、季节、性别、年龄的限制,只要有一块小空地,一条绳子,一人、两人或多人都可以玩起来,是一种十分简便的锻炼方法。

跳绳要求手、臂、腰、腿、足全面配合,使身体得到全面锻炼,可以全面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速度、耐力和爆发力等,同时,也是增智的最好手段之一。跳绳时两脚跳跃,两腕旋转,肩部、腰腹、臀部、大小腿直至脚部各关节及所附着的韧带、肌肉都参加活动,因而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促进了新陈代谢,加强了全身各部位的营养物质供应和消化吸收;还能促进骨骼的生长并使其坚实,同时使关节旋转灵活,韧带拉力增强,肌肉发达,身体健美。近年来,一些国家的研究者们还充分肯定了跳绳是一种减肥的良方。

第三章 帮助孩子克服女性常见的弱点

与男性截然不同的生理根源决定了女性在生活中常常会存在很多心理弱点。比如:自卑、好猜疑、嫉妒、虚荣心、懦弱、害羞、追求完美、优柔寡断、缺乏冒险精神等等,就是女性常见的心理弱点。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这些弱点,逐渐摆脱它们,她才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帮助女儿努力消除自卑感

君君是个16岁的女孩子,刚刚升入重点高中,她性格内向,有很深的自卑心理。妈妈抱怨说:“我不知道这孩子一天到晚在想什么?别人的孩子都那样自信活泼,可我的孩子却……”君君到底在想什么呢?请看她的一段内心独白:“上了高中后,我心里常被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莫名其妙的感觉袭扰,并且越来越严重。有时心里空荡荡的,没着没落;有时又乱哄哄的,不知应该做些什么。同学们都在争分夺秒地学习,准备升学,可我听课时安不下心,作业懒得完成。我这样一个无用的人,将来能做些什么?升学,我能考上吗?经商,我哪有这样的天赋?靠弹钢琴挣钱养活自己,可我又哪有那么大的能力呢?同学们整天都在忙忙碌碌、紧张地学习,空闲时间还三五成群、欢呼雀跃地参加文体活动及各种竞赛,可我无论做什么事都犹犹豫豫、忧心忡忡,拿不定主意,经常因为害怕失败而退避三舍。我终日六神无主,心灰意冷,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听课、写作业成了一种负担,只能靠画画打发时间。生活是这样索然无味,我真心希望自己将来能有所作为,至少成为一个能自食其力的人,可我又总是缺乏把一件事坚持做到底的信心,因为我不相信自己有做好一件事的能力。在同龄人面前,我总感到自己比别人矮一截,有时甚至觉得别人看我的眼神都是鄙视和冷漠的。像我这样一个多余而毫无价值的人,生活在这个世上还有什么必要?”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孩子的自卑往往是由于自我评价过低导致的。一些性格自卑的孩子,往往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这也不好,那也不行。比如这个故事中的君君,就是把自己贬得一无是处。而事实上,她既然能考进重点高中,起码她的学习成绩就应该不错;她会弹钢琴、会画画,说明她应该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子,但她却偏偏看不到这些,反而沉浸在自卑的情绪里。一个人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比他真正是怎样一个人更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是按他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而行动的。自卑者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他们往往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相比,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过人处”,却对自己的短处和缺陷妄加评判,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这是一种认知悲剧。

生活中,很多孩子都存在着自卑心理,他们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他们对自己各方面的评价都很低,有的孩子甚至在父母面前也会感到自卑。这种自卑性格会给孩子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女孩,更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张爱玲说:“你要一个女人永远记得你,那么,去伤害她的自尊心吧……女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自尊心强得要命……所以,要与女人疏远或断交,最佳办法是伤害她的自尊心。反之,要取悦女人,最起码须小心防范,避免误触其弱点。”

女性的自尊心为什么这么强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还是自卑感造成的。

自卑感是指与别人比较时,由于低估自己、轻视自己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自卑感的个体差异较大,它主要在年龄、职业与性别上。

一般说来,女性比男性的自卑感强。女人的自卑感在相当的程度上抑制了她们智力的发展,成为束缚女人成才的无形的桎梏。

自卑感是女人成才的心理大敌。自卑感导致了她们才能的自我埋没。女人一旦打破了自卑感,她们智慧的火花就会发出耀眼的光辉。

成功者总是从心里确信自己存在的价值。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信心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像别的习惯形成一样,是在生活中学会喜欢自己的。那么,在生活中,家长该如何教导孩子消除自卑,树立自尊呢?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借鉴:

1.“宠”出女孩的自信

知心姐姐陆勤在《告诉孩子,你真棒!》一书中这样写道:“成功是一种感觉,一种态度。‘我能行’是成功者的态度,‘我不行’是失败者的态度。人改变了态度……由‘我不行’变为‘我能行’,就会获得成功的感觉,最终改变自己的命运。”

的确,当女孩缺乏自信,即使面对比她弱小的对手也会退缩不前,即使自己的玩具被抢走也不敢要回来……这样的女孩,实际上是把自己放在失败者的假象里,未出征先言败,又何谈将来的成功呢?

如果我们把“社会”和“竞争”这两个词汇联系起来,懦弱可能是女孩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我们并不是说,懦弱是女孩的本性。事实上,所有的婴儿生下来,都会害怕怪异的声音,怕从高处跌下。男孩也有类似的问题,只是他们天性中有更多对抗懦弱的成分(例如冒险和攻击性),而社会对于男孩的教育也更有助于他们摆脱懦弱的心境。

这是不是说,我们对女孩的教育会使她们更容易失去自信、懦弱退缩呢?其实不然——女孩的自信是可以“宠”出来的。

在朋友的眼中,小雨是一个特别自信的女孩。每当有人问起“你为什么这么自信”时,小雨都要讲起小时候的故事——从小到大,父母都特别宠爱她,他们觉得自己的女儿是个很优秀的女孩:小雨嫌自己个子高,父母说正好可以做模特;小雨一当众说话就脸红,父母说害羞是一种美德;小雨学习画画,却画得乱七八糟,父母满不在乎地笑笑说:“可你的歌唱得特别棒啊,每个人都有长处。画画你再练练,如果不行,就不画了。”小雨想当记者,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以后准备去央视,还是凤凰卫视?”“宠”到现在,小雨已经在一家知名的媒体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她始终是个特别自信、特别阳光、性格开朗、有人缘的女孩。

2.克服由于思想认识方面造成自卑心理

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恰当评价自己。形成自卑心理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改变自卑,须从改变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有不足。也就是说,要培养自己的自信心理。例如,可以这样做试试:经常回忆那些经过努力,做成功了的事情;对一些做得不对的事情,进行自我暗示——不要紧,别人也不见得就能做好,自己再努力一把也许会把事情做好。另外,注意发现他人对自己好的评价。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也就是说人们总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自我评价的。如果他人对自己做出较低的评价,特别是来自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自己也低估自己。因此,要注意捕捉他人对自己好的评价。事实上,不会所有的人都对自己作较低的评价,赏识、了解、理解自己的人总是有的,关键是要自己去用心捕捉,将捕捉到的好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系数,以增强自信心理。

3.克服由于性格气质方面造成的自卑心理

心理活动倾向于内向者较沉静、稳重、处事谨慎,但反应缓慢,适应环境比较困难,顾虑多,交际面窄。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能绝对地说哪一种就一定好。在社交方面,内向性格较之外向性格则有更多的消极因素。例如,内向性格的人不喜欢把自己的悲欢告诉别人。他们宁愿独自去忍受或享受,这就容易进入激情状态,使意识的控制作用降低,使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不能正确评价或控制自己的行为,等等。要使内向性格逐渐变得外向些,一要积极适应和改造环境,环境作用于人,使人的性格变化。我们要正确对待环境条件,使我们的性格不论在任何环境条件下,都得到良好的塑造。可以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主动与别人接触。二是自我调节并解决心理冲突。内向性格的人常常把痛苦、烦恼统统闷在心中,时间越长,性格就会变得越内向。因此,要学会宣泄,把苦闷向他人谈一谈,排遣掉,使心情变得轻松、愉快。三要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兴趣广则交际广,又会学到许多知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出多种才能,有益于活泼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有的人性格孤僻,不随和,不合群。一种是属于孤芳自赏、自命清高。这种类型的人,觉得他人的行为习惯都是庸俗浅薄、低级无聊的,不值与其接近,有点傲视一切的味道,不愿与别人为伍,即便有时想“迁就一下”,“屈驾俯就”他人,也显得极不自然,别人也不愿意接受这种俯就,因此变得独往独来。另一种是属于有某种特殊的习惯行为即那些有怪癖的人,使别人难以接纳,不愿接触他。要克服孤僻的心理障碍,关键在于思想上转弯。不能只想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不能对别人要求太严。即使自己在某一方面有一得之见、一技之长,也不能因此看不起别人。就整个社会而言,一个人的本事再大,知识再丰富,也永远是沧海一粟。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别人不会因为你孤僻就特别仰慕你,相反,会因之瞧不起你。这样,你不但不会有收获,还会带来心理负担。至于有怪癖的人,要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使自己成为一个受别人欢迎的人。再者,改变自己的孤僻性格要有一种恒心,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一种性格的改变是很不容易的。其原因就在于习惯了。但须确信,性格是可以改变的,性格在主客观的相互作用中变化。可以通过调整、改变生活环境和自己的行为,自觉地克服不利的环境影响,培养出良好的性格。

4.引导孩子正确地看待竞争

有竞争,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胜利者与失败者,这是正常现象。在竞争中失败并不丢人,强中自有强中手,况且胜利和失败,超前或落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转换的。关键是要对竞争的本质有正确的认识,看到许多同龄人比自己强,毕竟是一件令人惭愧的事,而冷静地反思一下造成自己落后的原因才是重要的。

要积极参与竞争,但不把成败当做证明自己优越还是低劣的唯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