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口味心理学(百万册纪念完整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4 22:19:59

点击下载

作者:姚尧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重口味心理学(百万册纪念完整版)

重口味心理学(百万册纪念完整版)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重口味心理学(百万册纪念完整版)作者:姚尧排版:Lucky Read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6-07-01ISBN:9787505737365本书由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一群小怪物参观精神病院强迫症患者专用键盘焦虑的人就不要死盯着看了。第一篇“一个肉体能装下几个灵魂?”——多重人格障碍

所有心理疾病的源头,实际上都是潜意识发生了问题。因为对于意识来说,是可以被我们控制摆平的,而那些浩大而诡异的潜意识却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掌控范围,如果它们出了问题,必然立马陷吾辈于水火。

所以说精神分析,通常就是对潜意识的分析。

你最早接触“多重人格”一词是在什么时候?我回想了一下自己,就是希区柯克的那部1960年的黑白老片——《惊魂记》了。

后来这种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多,有大家非常熟悉的《致命ID》《搏击俱乐部》《禁闭岛》等等,体验精彩之余也让大家对心理学更加心向往之。

多重人格有个对大家来说可能非常生疏的学名: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简称DID),从字面可以理解成分开后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

有时候有人会跟你开玩笑说:“你是爱我的肉体,还是爱我的灵魂?”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多重人格障碍看作是一个肉体中装了多个灵魂,它们轮流来享用、驱使你的肉体。“肉体”,就是你的躯囊,是你照镜子时镜中你的模样。“灵魂”,就是你独有的行为模式、语音语调、习惯姿势和表情等。

比方说,你的亲人在家中等候你归来,这个时候,楼道里响起了脚步声,很多时候他们不用眼睛,仅靠聆听那脚步声的轻重缓急,便能分辨出来是不是你。而这个你独有的脚步声,就是你“灵魂”的一部分。换句话说,灵魂就是你的气息、你的性格、你为人做事的方式……是人们常说的就算你化成灰他们也认得的东西。Part 1D氏四兄弟的故事

那么,患上多重人格障碍会是什么样子?

来看这个案例。

因为多重人格的简称为DID,所以我们就称案例中的男主角为D吧。

D是个27岁的黑人兄弟,他有很严重的头疼病,一天疼两次,一次疼半天,总之是很能疼。而且有一点很奇怪,他总是记不起自己头疼时做过些什么。

一次,在挨过了又一个头疼难忍的夜晚之后,他终于忍不住选择去医院住院治疗。不知情的人以为黑D兄弟忍受不了头疼的滋味,其实那只是部分原因,更主要的是他得知了自己头疼发作时所做的一切,不禁一身冷汗。

到底D在头疼时做了些什么让他如此后怕?

真相如下:

他跑到外面和人打了一架,其间试图用刀子刺死对方,但被警察发现,逃跑过程中左腿被射中一枪。

他拿着菜刀,追着妻子和只有三岁大的女儿满屋子跑。

他试图把一名男子淹死在河中,但是扭打过程中他却先掉了进去,结果逆流游了400米回家了。第二天早上醒来时,他发现自己全身湿透,却搞不清楚这是为什么。

D即刻选择住院治疗,因为他需要接下来头疼时发生的事都能在医务人员的观察与掌控之中。

医生不久也惊讶地发现,D在头疼期间会以不同的名号自居,举止也发生改变,判若两人!

经过大家一番绞尽脑汁的分析辨认,得出一致结论,D的体内还存在着另外“三个人”!他们分别是:小D、中D和大D。

小D:看起来非常儒雅,冷静又理智,能很好地控制自己。

中D:是只多情的“小蜜蜂”。

大D:这个角色可不得了,是个心狠手辣的暴徒。

最可怜的D,对他这另外三个“兄弟”的存在一无所知,四个灵魂挤在他那狭小的躯体里你争我夺,誓要把肉体独占。

可是,D的这三位兄弟是从哪儿来的呢?

心理医生们又把他围成一团,紧锣密鼓地研究,对这三位“大侠”的出处来了个最终推断:

小D:是在D6岁的时候第一次出现的,因为那时D目睹了他母亲刺伤了他的父亲。

中D:D的母亲有时非常喜欢把他打扮成一个女孩,有一次在这种场合下,中D悄然登场。

大D:在D10岁那年,他被一群白人青年野蛮地殴打,就在这个时候,大D出现了,宣称他存在的全部原因就是为了保护D。

那么D为什么“生出”这样三位兄弟?这个问题大家可以自己先想想,不急着回答,在文章后面会揭晓答案。“D氏四兄弟”就是这样在D的体内有你没我地闹腾得欢畅。

其中,跑到外面跟人打架、用菜刀追着老婆孩子跑是大D所为。

中D会做些什么呢?显而易见,他是遇见漂亮姑娘就迈不开腿了,拍打着“翅膀”在人家屁股后面不停地嗡嗡。

小D看上去性格最好,也最惹人爱,会偶尔出现在D认真工作的时候。

三“兄弟”是如此,唯独没有交代D的性情,真是谜一样的男子呢。你们觉得真正的D会是个什么样子?下面就来说说他。

事实上,这里有个核心人格和非核心人格的说法。

核心人格是自娘胎里出来时“原装的灵魂”,就是D,非核心人格就是D后来出现的这三个“兄弟”。

通常情况,核心人格是顺从的、软弱的、忧伤的和无能的,要不怎么会让其他“家庭成员”乘虚而入呢?

所以D很可能是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男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变成大D后能出去与人打斗,还占了上风,证明他可能是个肌肉型的猛男,有着强悍的体魄,是个大块头。但是他需要变成大D后才可以做到这些,又反映出了他作为D时的懦弱,因此一个看上去很凶悍却不敢担事,遇到棘手问题就会夺路而逃,甚至常常会一个人偷偷躲起来大哭一场的D的形象,就摆在我们眼前了。

那么是什么触发D与他另外三个兄弟之间的转换呢?

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对此都看法统一,那就是任何情况!比如看到电视剧的某个场景,闻到某种气味,甚至仅仅是看到一只橘子。就是这么简单而不经意的瞬间,就会唤醒心底某个“沉睡”的人格,用一句话来说,就是:“Any time, any call!”

而且真的像电影中出现的那样,不同人格间的转换是瞬间的、神不知鬼不觉的,如同川剧变脸一般,“嗖”的一下就“换人”了。紧接着还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改变:

研究表明,37%的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发生了优势手的改变,一下子就变成了左撇子或右撇子。还有的人之前有眼睛斜视的问题,换成另一个人格后,这个问题也神奇地消失了。总之,从性别、年龄、笔迹、性取向,到情感、常识……无一幸免,可谓千变万化。Part 2多重人格间的“人情世故”

D曾经表示,他对另外三个哥们儿的存在一无所知,那么这里就要出现几个问题了:

第一,反过来,小D、中D、大D三人对D的存在也一无所知吗?

第二,D是就这样永远被蒙在鼓里,还是暂时的?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好好来说说核心人格和非核心人格之间的“人情世故”。

有句话说得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只是,这些“人”都集中在一个肉体上,就是件有意思的事情了。

先说最简单的情况,在一位多重人格患者身上,只分裂出了一个“分身”,即他只有一个非核心人格,两个身份轮流控制着一个肉体,每一个都不知道另一个的想法。换句话说,谁也不认识谁。

稍微复杂一点儿,在这两个身份中,核心人格不晓得有另外一个“人”的存在,但非核心人格却对本主了如指掌。而且,也许是不甘心吧,非核心人格还会时不时地怒刷一下“存在感”,让核心人格察觉它的存在。

比如这个案例:

核心人格吉娜,一天早晨醒来后,发现厨房洗涤槽中的杯子里有喝剩的热巧克力(但她并没有喝过),就像有人在说:“来找我啊,娜娜!”这是她第一次意识到她的另一个人格“玛丽”的存在。

以上的情况并不典型,因为多数的多重人格患者分裂出的人格远不止一个!

那究竟有几个呢?这也曾经是我心中的疑惑,疑惑就来源于我先前看过的那些电影。就说《惊魂记》《禁闭岛》,或是《搏击俱乐部》,里面的人格是分裂成两个,还有本叫《三面夏娃》的书,里面充其量是三个,看到D的故事我知道了还能分成四个。那么,一个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到底能够分裂成几个人格?

专家这时出面了:“跟你说,你们说的那些都不是事儿。我们的临床研究表明,一个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平均可以有13~15个不同的人格,多的时候甚至超过100个人格!”

这下可就有的说了,宫斗大戏嘛!第一个身份可能了解第二个身份,但并不了解第三个;第三个身份可能和第四个、第五个联合在一起,但第五个和第六个来找它时,它就不愿意掺和进来了……有的身份在本主体内可谓出尽风头,占据“半壁江山”;有的则默默无闻,甘愿在一旁沉寂。

下面这个案例能更好地说明这种情况。

美琳,28岁,是核心人格。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她跟医生说,自己完全记不起来12~18岁这段时期发生过什么,感觉是一片空白。后来又因为丈夫志强对她家暴,她已经跟他离婚,现在和父母住在一起。

那么在那段她回忆不起来的时期究竟发生了什么?

首先,美琳多次被她的堂兄大雷强奸,但她对此没有什么记忆。

随后,她两次企图服药自杀。第二次自杀的时候,她还狠狠地割了手腕一刀,缝了8针,最后在医院足足待了18天。她对此也一点儿没有印象。

既然没了记忆,为什么还会来看医生?

首先要说,她有一个诡异惊悚的日记本。诡异惊悚到什么程度?有时候写完日记,隔天一看,却出现了很多“别人”写的东西,内容跟她之前记录的还有关联,有问有答,有互动。

其次,她身边的人一直饱受其苦,深知她已“病得不轻”。因为她的父母和朋友平时要经常跟几个完全不同的“美琳”打交道,感觉十分混乱。

比如下面这几位:“美琳”1号:亚楠(女)

核心人格美琳是个温柔胆小的女子,但亚楠的人格正好相反。亚楠认为美琳太软弱和愚蠢,在爱情中是个白痴,任人摆布。亚楠认为自己是很强硬的,冷漠无情,独来独往,没人可以驾驭她。也正是亚楠在背后“拆穿”了美琳,告诉心理医生美琳曾受过堂兄大雷的性侵:“我告诉你个秘密,别看她现在没事人一样,其实以前……嘿嘿嘿……”“美琳”2号:强子(男)

强子是美琳前夫志强的昵称,实际上,这个非核心人格也就是美琳前夫的化身。“美琳”3号:大雷(男)

性侵美琳的那位堂兄。

强子和大雷都脾气火爆,一点就着,攻击性很强,他们都声称自己想“杀了”美琳。由此也说明,在多重人格患者身上可能会出现“内在的杀人犯”!

即一个身份试图杀害另一个身份!

下面这段话就是他们在美琳的日记里写下的:“你就是个没人要的东西!上回没能毒死你,下一次非弄死你不可,用刀把你剁了!”“美琳”4号:琳琳(女)

美琳的昵称,美琳体中的另一个自己。琳琳记得许多被性侵的经历。“美琳”5号:思思(女)

思思无时无刻不在愤怒着,她代表了美琳无法表达的对男人的愤怒。

琳琳和思思常常在一起互相安慰,抱团取暖。

以上5个“美琳”在美琳体内控制着大多数时间,尽管美琳共有11个代替人格,但另外6个只是零散的,或者非常弱小的。

很多多重人格患者就和美琳这个案例一样,体内会出现几个性格绝对对立的人格,比如温顺的、受过伤的琳琳和叛逆的、伤过人的大雷;或者,一个是没心没肺、狂放不羁的公子哥,另一个是安静、严肃、内向的学者。而在另一些案例中,非核心人格们并不都是如此“黑白分明”,它们在不同的领域有各自的专长:一个擅长处理愤怒,一个擅长处理悲伤,一个擅长处理家庭关系,一个擅长性生活,一个擅长工作……

还有的非核心人格,那就不是人……人们都说爱情没有性别、种族甚至物种之分,实际上多重人格中的分身也是没有性别、种族甚至物种限制的。比如:一个人可以同时具有主人和宠物两个分身,他的人格时而是人,时而又变成一条毛茸茸的大胖狗。

这会儿再来回答上面两个问题:

小D、中D、大D是否知道D的存在?

答:在大多数情况下,核心人格无法感知到非核心人格的存在,但是反过来,非核心人格却有可能感知到核心人格的存在。正所谓“兄弟们在暗,D在明”啊!

D是永远被蒙在鼓里,还是只是暂时的?

答:这得看这哥仨儿的“心情”了。有的案例中,非核心人格会有意提醒本主自己的存在,有的则会选择隐瞒到底,直到本主人格开始接受心理治疗。多重人格间的“人际关系”也是蛮复杂的。

这里给大家看一张图,是一个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在不同身份下写出的笔记:Part 3弗大爷的安娜与小冰山

前面举了两个案例,但就多重人格障碍而言,有一个患者的故事是不得不说的,因为它堪称经典,对于精神分析流派的发展和治疗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就是著名的“安娜案例”!而且正是因为安娜的出现,人们才把目光迅速投向了潜意识领域,因此她也被认为是精神分析的第一位病人!

一提潜意识,大家是不是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弗洛伊德弗大爷?弗大爷关于潜意识的想法,对当时的心理学界来说,那真可谓是:夜半三更呦盼天明,寒冬腊月呦盼春风!

在说安娜的案例之前,我们就先来说说弗大爷的潜意识。

总的来说,弗大爷把心理分为两个层次:意识与潜意识。

好比一座巨大的锥形冰山,将它放入海里,露出海面的那一小部分装进意识,而海面下真正的庞然大物却用来装盛潜意识。因此整个心灵的冰山里,潜意识才是真正的大BOSS。

现在我们把冰山放入我们的脑中,在它们接合的地方开一道门,放一个小人儿把守。

白天我们工作学习生活,都靠着上面的小冰山接收各种渠道的信息:看过的东西,听过的声音,闻过的气味……

有一些信息我们刚接触过就忘记了,或者过一段日子忘记了,或者多年以后忘记了……不管怎么说吧,弗大爷认为,你其实并没有真的忘记,它们只不过是顺着那道小门溜入了下面的大冰山中。可是我们自己浑然不知啊,因为尽管潜意识不可否认地存在着,但对我们而言,唯一能察觉到的,只有浮出水面的小冰山。

只有当我们心理松懈,也就是守门的小人儿精神恍惚的时候,那些被关在大冰山中的潜意识才会撒了欢地通过小门跑到意识中去。只可惜这时的我们不是被催眠了,就是在做梦。所以梦境总是那么百转千回,耐人寻味……但当我们清醒后,守门的小人儿也重新振作,把那些逃走的潜意识统统赶回到大冰山中,梦里发生的一切一下子恍若隔世。

尽管我们平时察觉不到潜意识神一般的存在,但它却在冥冥之中左右了我们太多:为什么我们选择一种职业,而不是另一种?为什么我们同某人结婚,而不是另一个?为什么我们会没来由地害怕一些东西?除了能在现实中找到可意识到的理由外(比如薪水的优厚,结婚对象的漂亮英俊等等),更多的是由我们过去经历的但现在却已经遗忘的事情决定的,也就是潜意识。

弗大爷曾经说过:所有心理疾病的源头,实际上都是潜意识发生了问题。因为对于意识来说,是可以被我们控制摆平的,而那些浩大而诡异的潜意识却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掌控范围,如果它们出了问题,必然立马陷吾辈于水火。

所以说精神分析,通常就是对潜意识的分析。

下面正式走进安娜姑娘的世界。

前面说了安娜案例的经典,以及精神分析第一病人的名号,也许就会有人认为,作为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的弗洛伊德应该就是她的主治医师。其实不然,弗洛伊德从未见过她,真正治疗她的是Josef Breuer——弗洛伊德早期的导师与合作者,下文简称为J。

安娜是一名21岁的未婚女性,出身维也纳一个显赫的犹太家族。她第一次造访J时,顾左右而言他,只抱怨说自己长期咳嗽,仅此而已。J一听,内心感慨道:“姑娘不听话啊,只是咳嗽这么简单,你能来找我?不说实话,那就休怪大爷我施展催眠大法了!”随后J对安娜进行了催眠。

催眠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守门的小人儿昏昏欲睡,这样那些被压制的潜意识才能够肆无忌惮地闯入意识的领地去闹它一闹,才能让患者与之前那些只潜伏在暗处的“始作俑者”们当面对质。

J成功地用催眠术唤起了安娜深埋的记忆,重构了那些导致她前来就诊的事件,这里包括:童年的经历,以及此时她正在照顾身染重病的父亲,备感身心疲惫。

催眠结束后,J跟安娜说她前来就诊的真实原因绝不是咳嗽这么简单。安娜听完很吃惊,不晓得自己的事情J怎么会知道,同时也觉得安慰,因为有人可以这么“懂”她。安娜于是彻底敞开心扉,配合治疗,说出了更多的症状:“我脖子上有一块肌肉麻木了,没法转脖子,左手手指不能动,眼睛和耳朵也有点儿不好使了,头疼,右臂和右腿发麻……”

听完后,J隐隐约约觉得还有其他问题,干脆把她登记在册,打算以后对其进行密切随访。

要说J的眼光还真是敏锐,第一次造访的两周后,安娜突然出现了短暂失语的状况,紧接着,体内开始出现两种不同的人格,来回转换,没有任何预兆。

安娜从此有了安娜2。

前面说过,核心人格通常是消极的、依赖的、内疚的和抑郁的,安娜确实是性格内向,还有点儿抑郁。可安娜2恰恰相反,就差上天了。有她在的地方,那是鸡飞狗跳,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光祸祸别人不够,发起火来连自己都打,比如衬衫上的纽扣全扯掉什么的。这也正印证了非核心人格常有的敌对的、控制的、反社会的特点。

1881年4月5日,安娜的父亲去世了,悲痛之余,已经卸下照顾重担的安娜病情却急转直下。她人格转换的频率越来越快,变成安娜2时还出现了以下症状:

1.除了J,其他人一概不认识。

2.只能说英语,而作为安娜的时候她还会说法语、意大利语和德语。

3.只有J喂她,她才会吃点儿东西。

再后来,她的情况愈发严重,开始有自杀倾向。于是在1881年6月7日,她被J转移到特殊的地方监护起来。这期间,J一直不懈地在做各种努力,却始终未见成效。直到安娜突然出现了回避喝水的症状,J心急如焚,心说再不“施法”可就要出人命了,便又开始对安娜进行催眠。

在这次催眠中,安娜回忆道:有一次,她看到一条狗在水杯里喝水,顿时觉得非常恶心。J顺势诱导她发泄出了内心当时的感受。当安娜从催眠中醒来时,她的恐水症竟奇迹般地好了。

J一下子开悟了!他开悟到的这个东西,后来成为了精神分析治疗的精髓,那就是:宣泄!在心理治疗中,一旦感情被暴露出来,并“卸载”下来之后,症状就消失了。“得道”的J迅速把这种方法运用于安娜其他症状的治疗,那些症状(肌肉发麻等)也相继奇迹般地康复了。“宣泄”立功了!

再后来,弗洛伊德对这项技术做了系统的整理,并把它运用到梦的解析之中,宣泄一切因为压抑而产生的心理痛苦,取得了巨大的治疗成果。

只是,尽管安娜的许多病状都被清除,她多重人格的身份却并未发生改变。

安娜的朋友谈起安娜时是这样说的:她就像是过着“双重的生活”,一方面,她是个柔弱的19世纪末的维也纳文化精英,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强硬的女权主义者和改革家。

没错,多重人格的身份并没有妨碍安娜后来成为一个杰出而成功的人。很多常人看来灾难般的精神疾病,其实都没有阻止患者奋发成为一名优秀人才的脚步。

随后的几十年中,安娜先后成为德国法兰克福犹太孤儿院的领导者,建立了犹太妇女联合会,开办未婚妈妈之家,致力于妇女儿童事业。

1954年,前西德政府特地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来纪念她。Part 4免死金牌?

人在什么情况下最能洗清自己的罪名,撇开自己的嫌疑?就是找到不在场的证据,证明“这事不是我干的”!那么换另一种情况,证明这事不是“核心的我”干的,行不行呢?答案是也行!也就是说,在司法上,如果一个犯罪嫌疑人可以证明自己患有多重人格障碍,那么他(她)其实是可以以“因精神失常,不构成犯罪”为借口,逃避法律的惩罚。

这里我需要再提一遍电影《致命ID》,它简直可以作为多重人格障碍的科教片了。影片中,司法人士和心理学专家坐在一起,争论男主角是否应该被定罪。其中司法方提出,这个凶手会不会是在伪装多重人格障碍?因为当时的法律规定对于精神障碍患者可以免予追究刑事责任。在结局中惨遭毒手的那位心理学专家此时极力替男主角申辩,他递给了司法方一本日记,里面赫然呈现了具有不同字体、语气和行文方式的文字,就与Part 2最后那张图片中的内容类似。司法方看过后迟疑了……

那么说,多重人格障碍可不可以被伪装呢?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下面我要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丘陵杀手”。

20世纪70年代晚期,有位叫Kenneth?Bianchi(以下简称K)的男子在洛杉矶地区残暴地强奸并杀害了10名年轻妇女,并把她们的裸尸抛到不同的土堆上,“丘陵杀手”因此得名。K被捕后,有无数证据证明他就是丘陵杀手,但K拒绝认罪,一直不停地狡辩,哭天抢地,试图引来心理医师的注意,认为他是个多重人格障碍患者。接着,顺水推舟地,K的律师真就找来一位心理医生对K实施催眠。

在催眠的过程中,心理医生问他:“我能不能和你身体中的另一部分聊聊天?”这时,K体内的一个名叫S的人横空出世了:“咋才找我呢?之前都干哈玩儿去了,让我等了这么久?跟你们实话实说,案子都是我办的,没K的事,爱咋咋地!”

心理医生最后得出诊断结果:K是多重人格无疑!

有了这个证据,K和K的律师都觉得稳操胜券了。万万没有料到,一山更比一山高,控方律师也马上亮出撒手锏:不就是请心理医生吗?来看看这是谁!于是Martin?Orne先生(现在已经故去,以下简称M)闪亮登场!

M是谁?那可是当时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及精神病学专家,在催眠及多重人格障碍领域响当当的泰斗级的人物。

随即,PK正式开始。大师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第一招:欲擒故纵

一次与K的会谈中,M佯装不经意地提到,一个真正的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应该至少分裂出三种人格。不久之后,K体内的S2就出现了:“大师,还有我在呢。”

M还说:“真正的多重人格障碍患者会经常有断片的时候,记不起之前几个小时发生的事。”

S:“啥?刚才你说啥?大师你什么时候来的?”

M又说:“多重人格障碍患者会同时有很多并发症,比如头疼、抑郁、想自杀、自残——”

话还没说完,S站起来就开始撞墙……

很显然,装病者总是急于显示自己的症状,而真正的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则会试图掩盖自己的症状。第二招:打草惊蛇

某日,M约见K,提出一个小请求:“最近几天你也别干别的了,跟我在一起愉快地玩耍吧。”

K:“玩什么……”

M:“来人呐,把人给我架起来!脑电波,测!Pet扫描,扫!痛觉敏感性,验!皮肤电传导,量!量表,测试,统统都给我上啊!”

几番下来,K已经处于崩溃边缘,伪装的面具也挂不住了。而测试结果也表明,K离真正的多重人格障碍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第三招:釜底抽薪

M联系警方搜查了K的住处,发现有很多精神病理学的教科书,由此可见,K之前有为诈病做过准备。然后又调查了K的亲友,得知他在被捕之前从未出现过任何心理异常的迹象,更没有时不时地人格转换,“大变活人”。

三招过后,K完败于大师手下。M最终的结论是:K的多重人格障碍是伪装的!

在这份有力的证词基础上,K被认定为有罪,并判处无期徒刑。

事实上,除了能否被伪装,关于多重人格障碍还有很多争议。

一些心理专家就认为,多重人格障碍更像是一种潮流,而不是一种真实的疾病。

为什么这么说?

多重人格发起病来很具有“艺术表现性”,所以一直备受关注,很多小说、电视剧和电影都把它当作素材来用,然而事实上,多重人格障碍曾经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被明确诊断的病例极为稀少,很多心理医生终其一生都遇不到一回。而且多重人格仿佛还受着地域和文化的限制,绝大部分的案例是在美国发现的。

那么为什么要说多重人格“曾经”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现在不是了?

自从DSM-Ⅲ(《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面世后,多重人格障碍的诊断数量就急剧增加。这份手册将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划分得更为严密,所以之前那些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就得以“沉冤昭雪”了。

很多人会把多重人格与精神分裂混为一谈,但它俩终究不是同一种病。

最直观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肉体多个灵魂,而后者是一个肉体一个灵魂。

除此之外,两者都会产生幻听,但区别在于:

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听到的声音来源于内部,即自己头脑里,是自己跟自己的对话,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则会认为那是天外之音,是别人发出来的。

同时,多重人格障碍患者能认识到所有这些只是幻觉,往往会自己压制住那些声音,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则认为那些声音都是真实的,尽管实际上它们并不存在。

还有,正是因为多重人格患者很少,物以稀为贵,心理医生对能诊断这样一位患者的渴望就更浓烈。遇不上怎么办?不要紧的,没有多重人格是吗,我来造!他们会在对患者的催眠中,有意无意地鼓励和强化其潜藏的新身份,使之浮出水面。因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其他暗示,为了逃避内心痛苦,于是自己衍生出多个“我”。Part 5我的那些个“我”——我的那些个“我”

几乎所有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回忆时都有提到,在他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受到了极为可怕的、常常是难以启齿的虐待。

比如下面这个——塞比尔小姐的故事:

塞小姐的母亲有精神分裂症,兽性大发起来连塞小姐的父亲,一个膀大腰圆的汉子都能吓尿。母亲虐待塞小姐的时候,他从不插手。——我想他不仅仅是因为害怕,更多的是心中大概有着一种另类的情愫:几分对塞小姐母亲的爱?几分无奈?甚至几分袖手旁观施虐场面时内心痛楚却又有几分快感的体验?

塞小姐的童年几乎每天都要遭几次毒手,有几回差点儿就没命了。她一岁还不到的时候,母亲就借鉴了日本文化中的捆绑艺术,变着花样地施展在塞小姐身上,偶尔还把她吊到天花板的电风扇上旋转……除此之外,她还被强行灌进大量效用强劲的泻药,却不准去上厕所。

端午节的时候,不知道大家那边有没有一个习俗,即天亮之前要在手腕、脚腕上扎上五彩绳,下一次下雨的时候把它们剪掉,顺雨水漂走,一年的灾病也就全冲走了。所以在这天天亮之前,妈妈们会偷偷起床,轻手轻脚走到熟睡的孩子身边,帮他们扎上五彩绳。等早晨孩子醒来的时候,才会发现这从天而降的“小礼物”,浓浓的母爱就体现在其中。

然而塞小姐遇到的情况却是:也是夜里,在很多个夜里,她的母亲也这样悄无声息地来到她身边,把各种各样的东西强塞进她的阴道!这便是塞小姐的人生!

塞妈妈解释,她这样做是为了让塞小姐提前“锻炼”,为成年时的性生活做准备。但事实上,她已经严重损伤了女儿的身体。直到塞小姐成年后接受妇科检查,仍能看见身体里清晰的疤痕。更严重的是,她狠狠撕裂了塞小姐的心。

正是因为塞父亲的不干预态度,弱小的塞小姐整个童年都在母亲的虐待中度过。

现在借着塞小姐的故事,我们进入她的世界,想象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童年,你会怎么做?

你还太小,不会逃跑,也不会给警察叔叔打电话,所遭受的疼痛几乎是难以忍受的,但你根本就不知道这是不正常和错误的。只有一件事你可以做,就是躲进一个虚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可以成为另一个人,使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更容易忍受些,那么下一次你还会寻求这种躲避的方式。在你的意识中,你需要创造的身份数量是没有限制的,15个,25个,100个……为了摆脱生活的痛苦,你在所不惜。

一份研究报告也证明,100个多重人格障碍患者中,有97个都在儿童时期受到过严重的精神创伤,而且往往是躯体创伤和性虐待。他们中很多人的经历也都像塞小姐的遭遇那样令人发指:有的被活埋,有的被火柴、蒸汽熨斗烫伤,有的被刮胡刀或玻璃片划伤……

这会儿再来回答前文中说过的“D的这三位兄弟是从哪儿来的呢”这个问题。

我们回顾一下小D、中D、大D出现的时机:

小D:是在D6岁的时候第一次出现的,因为那时D目睹了他母亲刺伤了他的父亲。

中D:D的母亲有时非常喜欢把他打扮成一个女孩,有一次在这种场合下,中D悄然登场。

大D:在D10岁那年,某次,他被一群白人青年野蛮地殴打,就在这个时候,大D出现了,宣称他存在的全部原因都是为了保护D。

而他们各自的样子:

小D:看起来非常儒雅,冷静又理智,能很好地控制自己。

中D:就是只多情的“蜜蜂”。

大D:这个角色可不得了,是个心狠手辣的暴徒。

现在大家是否恍然大悟?

D在目睹了母亲的冲动暴行后,心灵备受冲击,为了逃避这种痛苦,开始幻想母亲是个温柔克制的人。可是求不得,苦,于是干脆自己摇身一变,变成了理智又冷静、能很好控制自己的小D。

因为母亲有时非常喜欢把D打扮成一个女孩,D内心充满抵抗不满,渴望自己像个爷们儿一样。可是求不得,苦,因此花心浪情的中D出场了。

D被一群白人青年野蛮地殴打,备受羞辱,他幻想自己是超人、蜘蛛侠、蝙蝠侠、钢铁侠、变形金刚……还是求不得,苦,于是暴力凶残的大D出现了。

有的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并没有受过虐待,而是经历了其他事情,比如战争和自然灾害。

曾经有心理学者描述,在战火纷飞的地区,一个小女孩目睹了双亲被地雷炸死,在极度悲痛的情况下,她试图一点一点把他们的尸体拼凑在一起……

还有一些人,是潜意识里为了逃避目前生活的困境,才会增生出多重人格,比如逃避打官司,逃避生活和工作中承受的严重压力,逃避生离死别等等。

此外,“原谅我天生放荡不羁爱分身”,先天的遗传因素也会多多少少参与其中。

总结一下,我们可以看出多重人格通常是在经历了严重的躯体或精神创伤后引起的。有人看到这儿,会突然蹦出来说:“创伤后应激障碍也是由严重的躯体或精神创伤造成的吧?”

没错,就是的。

但为什么有的人被刺激后会变成多重人格,有的人则会成为应激障碍呢?咱们还得从发达国家人口收入的分布说起。

据说发达国家的人口收入分布是一个完美的枣核型,最贫穷和最富有的人口分别占据了它的两端,而中间的大部分是中产阶级。为什么我扯这么远?因为同样道理,我们可以这样看,在所有人里,有些人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有些人很不容易受到心理暗示,他们就在枣核两端。而大多数人对心理暗示的反应是适中的,是个心理暗示的“中产阶级”,居于枣核的中间。

很容易受暗示的那部分人更能轻易地把自己从严重的创伤中分离出来,人格上一人变多人,就多重人格了。而对于很不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人来说,他们没那个带自己“脱离苦海”的本事,就只能乖乖地待在原地承受内心的痛苦。

有人要问:那中间那部分怎么办?我说:随便!

本来就是,不是所有受了大创伤的人就一定要变成多重人格或者应激障碍。除去童年时受到伤害的人可能难以幸免以外,成年后再遇到激烈的事,成败与否就看你自己了。

有研究表明:只有在生理和心理上对焦虑情感比较脆弱的人,才有患上这些障碍的风险,而有些人,即便承受了世间最严重的精神创伤,也是不为所动的,金刚附体,打不死的小强!

最后,我要讲一讲多重人格障碍的治疗。

为此我特意去重新看了一遍《致命ID》,终于弄明白了(以下有惨烈剧透):在电影中,除了胖子、心理专家以及那些司法人员,其他人,包括妓女、中年夫妻俩、青年夫妻俩、小男孩、旅店老板、警察、罪犯,都是那胖子的分身,所以他们都有着同一个出生日期。后来,死掉的人的尸体诡异而不留痕迹地不见了,那就是作为分身来说,它被胖子“收了”。所以所有发生在旅馆内的腥风血雨,人物一个一个被干掉,其实都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胖子自己在大脑中整合这些多出来的人格的过程,场面实属激烈!

在现实生活中,多重人格病人的治疗基本是两种情况,一种就像《致命ID》里的多重人格患者,心理治疗师通过催眠的方式,用患者的主人格把其他人格杀死或者消灭掉。

尤其是在早期的多重人格治疗中,用到这种方式最多,即所谓的“暴力融合人格”,把多余的都“弄死”。虽然这种方式能迅速消除患者多种人格的痛苦,但其实是饮鸩止渴,治标不治本。因为从根本上来说,这种治疗方法的实质就是否定自我,拒绝接受自我,患者很快就会加重病情,转变成其他的精神疾病。

就像《致命ID》结束部分那样,心理专家劝胖子放弃警察的分身,警察便在随后的打斗中死去了。但是最后唯独落下那个凶残的小男孩没有整合,待小男孩把妓女这个分身干掉后,重新用邪恶的力量占领了胖子的身体,于是最后在汽车内,胖子突然暴起,勒死了百密一疏的心理专家。

迄今为止,在能够被治愈的多重人格障碍病例中,大多用到的是第二种情况:像小说《24重人格》里一样,经过心理治疗师长年累月的不断治疗,患者通过长时间的磨合来学会与其他人格的共处,最终合并形成一种全新的人格。这种治疗方式相对保守安全,但不仅患者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对心理治疗师的要求也极高。......怎样判断你是否有多重人格?......

这里有一个心理测试,有助于你发现多重人格的“前兆”。其实,人们有时偶尔出现下列现象也属正常,但是如果出现的频率过高,那就值得警惕了。

1.当你开车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你不记得途中发生的所有或者部分事情。

2.当你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你突然意识到听不到他所说的部分或者全部的内容。

3.持续的、严重的头痛,特别是在上面两种情况出现前后。

4.发现自己在某个地方,却不知道怎么到那里的。

5.发现自己穿着衣服,却不记得是怎么穿上的。

6.有时感到你周围的人、物体或者世界都不真实。

7.觉得自己好像站在自己旁边看着“自己”做一些事情,或者看着自己却好像是在观察另外一个人。

8.看着镜子,却不认识里面的自己。

9.对过去的一段经历记忆犹新,就好像你现在再次体验一样。

10.感觉你在一个熟悉的地方,却发现对那里很陌生或者不熟悉。

11.专注于看电视或电影,以至于意识不到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

12.专注于一个幻想或者白日梦,以至于觉得好像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

13.当你独自一人的时候,大声地跟自己说话。

14.在特殊的情境下,相比较于另一个环境,你感到很不一样,以至于你觉得自己几乎是两个不同的人。

15.发现自己记不起是否做过某事(例如,忘记了你已经把信寄出去了)。

16.发现有时好像你通过一层雾在观察这个世界,人和物体都离你很远,而且看不清楚。第二篇有多少种物体,就会有多少种特殊情结——恋物癖

据说蓝色是人类食物中最不受欢迎的颜色之一——有人说蓝莓不错哦,不是那种蓝啦,是板蓝板蓝的,呆板的蓝。因为它会下意识地传达给人们两个信息:第一,那是苦的;第二,那是发霉的东西。

可是不知你们遇到过没有,偏偏就有那么一群人喜欢发霉的东西(注意,不是恋尸癖),会把整个面包裹好后放在那里等着长毛,然后拿出来静静地欣赏。看的过程中会有点儿小受虐、小快感,这也正是他们想要的。Part 1物不惊人死不休

在我还读本科的时候,宿舍楼一层住着学校体育系的女生,怎么说呢,那身材,辣,实在是辣!而这种“辣”还体现在胸罩、内裤的款式上。

问我怎么知道的,窗口那儿晾着呢,透明蕾丝吊带袜……

但不知从哪天开始,就听到大家议论纷纷,说体育系的女生最近很恼火,晾出去的内衣一会儿工夫就不见了,到底哪个挨千刀的干的?

学校寝室管理人员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派了几名男生在附近蹲点守候,本以为是外来人员作案,没承想最后落网的是自己身边的同学——一个平时很内向,很不起眼的男生。

搜查了他的寝室,果不其然,发现了一堆女生内衣内裤。他交代说:平时通过幻想女人穿着这些内衣内裤来“自摸”,有时他自己也会穿上“自摸”……

那时大家才明白了,原来他有强烈的恋物癖!

恋物癖,西班牙语的说法是“feitico”,意思是“神奇的魔力”!在这里,这种神奇的魔力是指物体具有性唤起的能力!这些没有生命的物体,普通人眼中的寻常之物,胸罩、内裤、袜子、靴子、鞋子、皮革制品、丝织品等,却是恋物癖者眼中的“瑰丽珍宝”。他们能通过一边摩擦、舔、闻、切割或者燃烧它们,一边自慰,来达到性欲的高潮。

对普通男人来说,喜欢观看、抚摸并闻他们爱人的内衣是正常的,比如,“你说我一个大老爷们儿看到自己心爱女人的内裤正常勃起了,我就被诊断为‘癖’,这不公平”!归根结底,这里的重点还是“心爱的女人”。但恋物癖的男人不一样,在他们眼中,有那条内裤就够了,不需要人的存在。

可以这么说,有多少种物体,几乎就会有多少种恋物癖!恋物的对象可谓形形色色,“物不惊人死不休”!

来看下面这些个案例:

案例1:

主角我们称她为发发,发发小姐。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兴奋了一天过后,发发梳洗完毕,钻进了被窝翘首等待着她的新郎。丈夫过来后开始深情地拥抱发发,用手指抚弄着她的头发,抚啊抚啊……就,睡着了。

第二天,第三天,还是抚啊抚啊……又睡着了。

直到第四天,丈夫兴冲冲地带回来一个巨大的发套,上面有浓密的厚厚的假发:“亲爱的,给我戴上它!”

一时间,发发血就涌上大脑,气得花枝乱颤!好你个负心郎,我以为你是忙婚礼累的,前几夜才那样冷待奴家,敢情你是来和我的头发结婚的!

兴头上的丈夫不理会这些,给她戴上假发,扳倒她就压在身下……

完事后,他又开始抚摸她的假发,深情款款,意犹未尽。

以后的日子里,只要发发一摘去假发,她在丈夫眼中的吸引力就立刻变为零。没办法,深爱着丈夫的发发选择了屈服,整晚戴着发套,并且还要时刻关注流行趋势,因为一套假发只在两到三个星期内才具有魔力。颜色什么的倒无所谓,重要的是头发必须又密又长。

这段婚姻的结果是,此后的5年时间里,他们有了两个孩子和72套假发。

案例2:

某男,33岁,因为有自杀倾向,被家人送入医院治疗。

医生:为什么要自杀?有啥想不开的?

某男:医生,我的问题很严重。

医生:这都不是事儿,你跟我说说。

某男: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整个人就有些不对劲了。一开始,是对女人吃剩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打比方说,在咖啡店或者饭店看到有女人用餐后留下的杯子,我就按捺不住,趁它们被收拾前,赶紧拿过来舔一舔,心里好舒服。有时在街上看到正在吃东西的女人,就尾随她,等到她把吃剩的残渣扔掉,我赶紧捡起来接着吃,心里好满足。

医生:……

某男:这还没完,医生你接着听我说,后来我升级了,血条扩了!上面说的那些都满足不了我了!猜猜后来我做了些什么?我爱上了喝洗澡水!这里我强调一下哈,必须是女人的洗澡水!后来,我谈了两个对象都吹了,因为我跟真人在一起的时候,一到关键时刻,我二弟只能“举头”望一小会儿明月,就马上“低头”思故乡去了。

医生:……确实严重。

案例3:

曾经有报道说,有一个男子的性满足主要来源于优质的汽车排气管,所以他经常站到“中意”的排气管后面自慰,以达到高潮。

还有报道称,在纽约有一位叫艾米·沃尔夫的32岁美国女人,她和太空船模型、双子塔有过几段感情。但是她的最爱是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游乐园里的童话列车——一千零一之夜。10年中她坐了300次,并想把自己的姓氏改成制造商的姓——韦伯。艾米甚至和列车照片一起睡觉,她说她跟列车拥有完整的生理和精神关系,不需要去嫉妒其他坐车的人。

案例4:

我曾经在天涯论坛《图文解析重口味的一千种死法》的帖子中说过慕残癖的故事。

何谓慕残癖?是指被残疾异性吸引并产生性冲动和爱恋的一种健全人所具有的奇特心理,在女性中更常见,并以对聋哑或截肢的异性的爱恋为主。慕残癖也是恋物癖的一种。

我所说的故事里的男主角因为这种爱好,会招专业的身有残疾的妓女上门服务。他那次等到的是一位“断臂维纳斯”。而且在做爱的过程中,“断臂维纳斯”还给了他意外的惊喜:她的一只眼睛是假的。完事后,“断臂维纳斯”把假眼球摘下来放到桌上的杯子中泡着,然后就去洗澡了。男主角对此不知情,感到口渴难耐就拿起杯子猛喝,结果把假眼吞了。假眼卡在他的气管中,最后男主角窒息而死。

接下来再说几个口味比较重的恋物癖。

案例5:

有新闻报道过,在印度尼西亚婆罗洲热带雨林的一个村落里,发生了村民逼迫红毛猩猩卖淫的事件。这只名叫“Pony”的红毛猩猩被变态的村民用链子锁起来,天天剃毛,当作性奴隶,供村民发泄。最后在35名手持AK-47自动步枪的警察营救下,Pony才被顺利解救。而发生在这只无辜的猩猩身上的就是——恋兽癖!

案例6:

这里,我要说说赫赫有名的萨德侯爵的故事。什么?谁是萨德侯爵?你也许没有听说过这个人,但你一定听说过所谓的全球十大禁片之首——《索多玛的120天》!没错,这部电影就是根据他的同名小说改编。能写出这样的小说,可想而知他是什么样的人了。萨德侯爵是法国一系列色情和哲学书籍的作者,尤其以描写色情幻想和自己一手炮制的社会丑闻而闻名。

相传,萨德侯爵喜欢随身携带满满一盒裹了糖衣的西班牙苍蝇(另一说是一种叫芫青的甲虫),在嫖妓时提供给那些不知情的妓女服下。这种小虫中含有刺激肠胃的物质,还能加速血液循环,两者组合后,促成阴茎或阴核强有力的勃起!但它会伤害肾脏,甚至致命。

萨德侯爵对外宣称,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这能激发他交媾的欲望,是一种很不错的春药。

然而,这么说只是为了掩盖他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很少有人知道,这种西班牙苍蝇还有一种藏在深处的不安分的力量,即它可以使服用者的肠道产生大量气体,于是不停地放屁!萨德侯爵常常焦急地等候在妓女的腿边,侧耳聆听着即将发出的激情之音——屁!每当一个屁放出,萨德侯爵便对这股子“清幽”采取令人背气的深呼吸方式。

由此可见,萨德侯爵乃是“恋屁癖”!

上面说了那么多恋物癖的案例,下面跟大家介绍两个“擦边球”:腐控。

据说蓝色是人类食物中最不受欢迎的颜色之一——有人说蓝莓不错哦,不是那种蓝啦,是板蓝板蓝的,呆板的蓝。因为它会下意识地传达给人们两个信息:第一,那是苦的;第二,那是发霉的东西。

可是不知你们遇到过没有,偏偏就有那么一群人喜欢发霉的东西(注意,不是恋尸癖),会把整个面包裹好后放在那里等着长毛,然后拿出来静静地欣赏。看的过程中会有点儿小受虐、小快感,这也正是他们想要的。

近几年还出现了一种腐控,就是现在非常流行的腐女。“腐”这个字在日文里有“无可救药”的意思,是一种自嘲意味的称谓。腐女或腐女子主要是指喜欢男男爱情的女性。

哪个少女不怀春?当然,这里的“少女”并没有年龄的限定,下至十几上至几十岁都可以。这里更多的是指一种“少女情怀”,大家都是有性幻想的嘛。

但是腐女是哪一种“少女”呢?她们能清楚地认识到与自己相关的性幻想是难为情的和受歧视的,可是对爱情和性的渴望又是生理本能,根本抑制不住,于是在这种矛盾心理的影响下,滋生出了关于男男之间的同性恋幻想。这样既逃避了“责任”,又满足了对异性的心理渴求——“都是美男哦”,可谓一举两得。

除此之外,还有大家都熟悉的丝袜控、大叔控,但是一“控”一“癖”,一字之差,谬以千里,请那些没事就高举小旗放声呐喊“我是恋物癖”的同学都给我冷静地坐下!

恋物癖者的典型性活动是一边爱抚、亲吻和嗅闻他(她)的物恋对象,一边进行自慰,敢问你可否做到?做不到的就是控,不是癖!Part 2怎么会“爱”上你?

要说恋物癖的成因,有很多社会文化因素在里面,就拿恋足癖来说:

宋元以来,男士们热爱的中心已经开始由大足转移到特殊的小脚,而到了明清时期,绝大多数中国妇女都有了一对粽子般的三寸金莲。清朝有本小说《莲藻》这么说的,小脚之美无与伦比。还把它的“魅力”细细总结成了四类:形,质,姿,神!

形:就是要纤小,要尖锐,要瘦削,要有足弓。

质:尽量成为男人发泄性欲的辅助工具。

姿:就是要求女人弱步伶仃,细步行走,还有一种娇憨羞怯之情致。

神:是要求女子对金莲要视为神秘之物,不轻易示人,必须深掩密护,专为老公所有。

够抒情!

事实上,这些不过是表层成因。

说到深层原因,就得有请巴甫洛夫出场了,来说说“巴甫洛夫的狗和他的条件反射原理”,学心理学的人都知道这有多么经典。那么谁是巴甫洛夫?来看照片:

巴甫洛夫(1849~1936),苏联生理学家,心理学家,提出了条件反射的概念,并以此闻名,并在19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从照片我们就能看出,巴甫洛夫也不是寻常人,是个“有脾气”的老头。

与其他心理学家不一样的是,巴甫洛夫并不愿意做一名心理学家。作为一名严谨的自然科学家,巴甫洛夫十分反对当时的心理学,觉得心理学过分强调“心灵”、“意识”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仅凭主观臆断推测而得的东西,压根儿就不科学!他甚至威胁说:“别怪我没事先声明哈,如果谁敢在我的实验室里使用心理学术语,小心我一枪毙了他!”就是这么有个性的一个人。

然而,这样一个如此鄙视心理学的人,却在心理学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条件反射理论,虽然这并不是他的初衷。后来,这个理论又被行为主义学派吸收,成为制约行为主义的最根本原则之一。

既然说到了“行为主义”,那么什么是行为主义呢?

如同武林江湖中有门派之分,心理学也一样: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主义,人本主义,统称为心理学上三大主流门派,堪称“三驾马车”。

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主义比起来,行为主义更“实用派”一些,换成现在一句流行的话来解释,就是:看一个人怎么样,不要看他是怎么说的想的,要看他是怎么做的!所以行为主义的主张就是: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而巴甫洛夫就是行为主义门派的奠基人,属于行为主义门派,尽管他自己是不承认的。

还有人本主义门派,后文中会提到。

接下来,就来说说巴老头的条件反射到底是什么样的。

说到条件反射,就得先说一下什么是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就是人与动物在出生后不需要学习就能够具有的对某些固定刺激做出的反应,也称作本能!

巴甫洛夫其实一开始只是想研究研究消化现象,给狗测测唾液的分泌量,所以他需要用到食物来刺激:给你看块肉,馋你。大狗太渴望了,巴甫洛夫刷地就接了一茶缸唾液……

在这个反反复复的刺激过程中,巴甫洛夫不小心碰响了某个仪器的铃声,没想到,后来慢慢就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大狗后来在即使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只听铃声也能够分泌唾液(我估计狗也挺纳闷的)。

这其实就是在无条件反射(看到食物流口水的本能)的牵线搭桥下,于铃声与狗分泌唾液的动作之间形成了一个传说中的经典的条件反射。

具体情形如下:

狗+铃声……………………………不流口水

狗+肉………………………………流口水

狗+肉+铃声………………………流口水

撤掉肉

狗+铃声……………………………流口水

在极地馆海洋动物的表演中,大家也不难发现,驯养师每个人腰间都挂有一个小桶,里面装满了鱼,海狮或者海豹表演动作间隙,他们都会及时喂上一口。不是为了讨好,而是就那些动物而言,表演与进食之间也形成了一个条件反射,像大狗听到铃声会流口水,它们吃到食物才会做动作。

巴甫洛夫指出,大多数病人的恋物癖是性兴奋与周围环境中偶然出现的某种事物相结合形成的条件反射。像狗和铃声间形成的条件反射一样,它一听到铃声就会流口水,那么人则是一看到某种事物就能引发性亢奋,后来呢,又不小心被反复强化了几次,这种条件反射就固定了下来,恋物癖的行为就形成了。

比如,当一个男孩自慰的时候,无意间瞥见了母亲晾在衣架上的长筒袜,这可能使他后来慢慢发展成“恋袜癖”。又或者,一个人在某一次性高潮的时候无意间接触了橡胶质地的光滑物品,反复几次,就慢慢发展成了“恋橡胶癖”。

以上是行为主义对恋物癖产生的原因的看法,下面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另一大“门派”——精神分析主义是怎么说的。

精神分析派在这里提出了一个相当有水平的名词,叫作“防御机制”!

何谓防御机制?

这里就要提到在上一篇中说过的弗大爷的“潜意识冰山”。尽管我们平时是生活在意识中,但潜意识会在“暗处”左右我们太多东西。潜意识的能力如此之大,如果放任它肆意而为,那还了得?所以人的心理生来就具备一种功能,能够控制潜意识中不被社会接受的冲动不会随随便便进入意识,阻止它们胡来,如同驻守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小人儿那样,而这个功能,就是防御机制!

如果没有防御机制的存在,我们童年最黑暗的罪恶,人性中最原始兽性的需求,意识中最严厉的道德谴责等,分分钟都能使我们精神失常。

来具体看看防御机制是什么样子的。

转移:将不被接受的冲动从原有对象身上转向较安全的,或是威胁较小的对象身上。

举例来说,一个工人在被老板责骂之后,用力地摔门。

其实这位工人被老板责骂后,心里想抽老板一万遍的心都有:“凭什么骂我?你以为你是谁?”这就是他不被接受的冲动。而现实情况是他不能动老板一根毫毛,因为动了工作就丢了,安身立命之本就没了。所以他找到了门(较安全的,或是威胁较小的对象)来发泄。

他知道再怎么摔,门也不可能跳起来把他打一顿。

压抑:将不可接受的想法或动机排出意识。

举例来说,一位母亲在自己两岁孩子调皮的时候,压抑偶尔会冒出来的将其掐死的冲动。

前文我们说过,人性中有最原始的兽性的冲动,所以在孩子调皮的时候,先不考虑其他因素,母亲最初的想法就是人类最原始本能的想法——趋利避害,解决掉这个麻烦,让自己清净。但是防御机制不能让她这么干,不然那还得了!所以只把她这份可怕的想法扣留在潜意识中。

否认:拒绝接受或面对令人痛苦的现实,以达到自我保护。

举例来说,一个抽烟的人认为吸烟有害健康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一个男人在妻子去世后仍在餐桌上为她留一副碗筷,坚信“她会回来的”!

有些事实的发生,对当事人来说可能是一种巨大的刺激,硬要他们马上接受的话,搞不好就会“嗷的一下抽了过去”。所以这时,防御机制就出面给当事人的心理提供一个缓冲,暂时把那些悲痛的记忆封存在潜意识中。

我们来说说精神分析门派对恋物癖成因的解释。

弗大爷认为,恋物癖的成因就是男人对他们小时候发生的“阉割焦虑”的防御!

何谓“阉割焦虑”?

弗大爷又说了:小男孩长到一定时候,会对他的母亲产生性欲(即恋母情结,又叫作俄狄浦斯情结),并把父亲视为自己的对手。而阉割焦虑呢,其实是他潜意识中产生的恐惧,恐惧父亲会割掉他的生殖器,从而来报复他“爱上”妈妈!这下子可“吓死宝宝了”。

小男孩随即放弃了与母亲乱伦的欲望,转而与自己的父亲寻求一致:“爸爸给我指条明路吧,爸爸你说咋地就咋地!”

到这里,就是是否会患上恋物癖的分水岭了——

如果小男孩顺利解决了这个“阉割焦虑”,顺利度过发育这一阶段,那接下来的日子,他就会像许许多多个正常人一样,过上安稳的日子。

一旦小男孩没能解决掉这份焦虑,他便会把这份焦虑一直保持到成年,潜意识里将与成年女子性交时生殖器的缩小等同于被阉割。这时,他体内的防御机制就会启动,出现我们上文中提到的情况——“转移”:将不被接受的冲动从原有对象身上转向较安全的,或是威胁较小的对象身上。于是,他便会把性冲动转化为潜意识中更为安全的其他形式,比如触摸女性内衣,与物体性交,观看他人性交,或与儿童性交等等。

以上,便是行为主义及精神分析主义这两大门派对恋物癖成因的解释了。Part 3满灌疗法

怎么治疗?

这里就要提出一个国际通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也分好几种,这里我们就先来说说其中一种——满灌疗法!

看名字就能看出来了,这就是“往死里灌你”的意思。那么灌什么呢?肯定是恋物癖者最喜欢的。

来看这个案例:

Z先生患有恋物癖,恋物的对象是枕头。

治疗开始的时候,心理医生要求Z去搜集那些能引起他欲望的枕头,然后把这些枕头按照从刺激最轻微到刺激最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在我们眼里枕头都差不多一个样,在Z的眼里可不一样:软而大的“姿色”一般;小而硬的,比如竹子等材质的枕头,则“性感”很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