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必读:文白对照黄帝内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5 03:03:55

点击下载

作者:崔晓丽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经典必读:文白对照黄帝内经

中华经典必读:文白对照黄帝内经试读:

前言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与《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并称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包含了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等方方面面的医学理论,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的经验积累上升为系统的理论体系,为中国的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内经》虽然冠有“黄帝”之名,在内容上也是以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人对话的形式展开的,但其实际上是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之名创作而成的。关于《内经》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目前研究来看,其所包含的各个篇章,应该不是一个作者在同一时间完成的,而是许多医家分别完成于不同时期。因此,《内经》一般认为是成书于春秋战国至两汉年间的,众多医家经验、理论观点的总结和汇编。《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9卷81篇。《素问》之名最早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自序》,侧重于对人体生命规律、生理、病理及治疗规律的论述。《灵枢》最早称《九卷》,又称《九虚》、《九灵》、《针经》等,后来王冰改称为《灵枢》,核心内容为解剖、针灸、经络学说等。《内经》在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方面为中医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人体结构及其各个部分也都是彼此联系的有机整体。阴阳五行学说,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由此提出人体的阴阳平衡说,并以此来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藏象经络,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和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相互关系、与外环境的联系等内容的学说。病因病机,阐述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变化的内在机理。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诊法有望、闻、问、切四诊法,治法则包括标本先后、治病求本、因势利导等手段。《内经》在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更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对养生防病经验进行了重要总结,尤其强调社会和自然环境及精神因素对人体的影响,深入地研究了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由此形成“运气学说”,以指导人们趋利避害,预防疾病。《内经》在人体解剖与生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灵枢》中详述了唇口几何、唇到齿距离、舌形重量、齿至咽距离等,所记述的大小、长度、容量、形态与相互关系同现代人体解剖学基本一致。书中对循环、消化和泌尿生殖等系统的功能,也有许多科学的论断,还详细论述了各种解剖术,如消化道解剖等。《内经》还反对迷信鬼神,其医学理论都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思想。《内经》是中国古人关于天地和生命规律认识的百科全书,不仅涉及医学,还包罗了哲学、天文、历法、地理、气象、生态、社会、风俗等,内容博大精深,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内经》成书两千多年来,《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历经辗转传抄,到唐宋之时就已残缺不全。唐朝宝应年间,王冰对《素问》进行整理,以二十四卷本刊行于世,后又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是现存最早的通行本。南宋绍兴年间,史崧对《灵枢》进行校勘,经其整理完成的二十四卷本《灵枢经》成为现存最早和唯一行世的版本。《内经》原文近二十万字,本书精选其中最能反映中医学术理论和思想的篇章,略去了深奥难懂的理论或论述具体疾病及治疗方法的部分,以使读者能够有效地体会到传统中医的精髓。本书在做校勘整理时,以明代顾从德翻刻宋本《素问》为底本,以明代赵府居敬堂刊本《灵枢》为底本,同时参校其他版本,力求最大程度避免出现讹误、缺漏等现象,同时也十分注意提升译文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使得全书既具有学术的可靠性,又兼具养生保健书籍的可读性。当然,不妥和失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2年8月素问上古天真论篇题解

上古,一般来说是指三代(夏、商、周)以前没有文字记载的时期;天真,指先天赋予人的真气或真精,它和肾脏所藏的肾气以及肾精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篇着重讨论了上古时期的人们如何养护其天然之气以达到健康长寿目的的问题,以及先天真气对人体生长发育的影响,故篇名为“上古天真论”。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译文

古代的轩辕黄帝,生来就非常聪明,年龄很小的时候就能言善论,年幼时对事物就有很强的理解力,长大后思维敏捷、忠厚朴实,到了成年,功德毕具,就登上了天子之位。

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们,大都能活过一百岁,而且动作灵活没有衰老的迹象;现在的人,年龄到了五十岁上下,就动作迟缓有了衰老的迹象。这种差别是因为时代和环境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呢?

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大都懂得养生之道,能够效法天地间阴阳变化的规律来调整自身体内的阴阳变化,适当地运用一些方法来调养精气,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过分操劳,所以能够让精神和形体协调统一,活到人类应有的寿命,也就是活过百岁后才离开人世。而现今的人就不同了,人们把酒当成汤水贪饮不止,把任意妄为当成正常的生活规律,经常酒醉后还肆行房事,纵情色欲以致精竭阴枯,将体内的精气耗散殆尽,他们不懂得保持精气的盈满,不知道调养自己的精神,只知道贪图一时的享乐,违背了人生真正的乐趣,起居没有规律,所以活到五十岁上下就有了衰老的迹象。原文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译文

上古时代,通晓养生之道的圣人经常教导人们,对于四季中可能影响人们健康状况的气候变化,要注意及时回避,思想要保持清静安闲,无欲无求,体外没有邪气干扰,体内不要有情绪波动,人体与外界环境协调统一,体内的真气调和而没有损伤,精神持守于内而不耗散,疾病还怎么产生?所以上古的人们都能够心志安闲而少有私欲,心情安宁而不受外界的干扰,形体虽然在劳累而不会过分疲倦,人体真气和顺,每个人的欲望都能得到满足,每个人的愿望都能够实现。人们无论吃什么都觉得美味可口,无论穿什么都觉得很漂亮,对于当时的风俗习惯也都很满意,人们互相之间没有地位的高低贵贱感,人们可以说是十分的朴实。所以不良的嗜好不能干扰他们的视听,淫念邪说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是愚笨的、聪明的,还是德才兼备的、才能低下的,都能做到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活过一百岁而仍不衰老,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养生之道而使天真之气不受危害的缘故。原文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译文

黄帝说:人年老了,就不能生育儿女了,是因为精力衰竭了呢?还是因为人体生长衰老的自然规律所决定的呢?

岐伯说:按正常的生理过程来说,女子七年为一个发育阶段,七岁左右,女子肾脏的精气开始旺盛,牙齿开始更换,毛发生长旺盛。十四岁左右,女子对生殖功能有促进作用的物质“天癸”,发育成熟,使任脉畅通,冲脉气血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开始具有生育能力。二十一岁左右,女子的肾气平和,智齿生长,身高也增长到最高点。二十八岁左右,女子的筋骨坚实,毛发生长茂盛,身体也非常健全强壮。三十五岁左右,女子面部的阳明经脉气血开始衰退,面容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四十二岁左右,女子头面部的三阳经脉气血都衰减了,面容焦枯,头发变白。四十九岁左右,女子任脉空虚,冲脉气血衰弱,天癸竭尽,经闭不行,形体衰老,就不再有生育能力了。

男子八年为一个发育阶段,八岁左右,男子肾脏精力充实,毛发生长,牙齿开始更换。十六岁左右,男子肾气充盛,天癸发育成熟,精满溢泻,体内的阴阳之气调和,开始具有生育能力。二十四岁左右,男子肾气平和,筋骨强劲有力,智齿生长,身高也增长到最高点。三十二岁左右,男子筋骨强盛,肌肉充实,身体最为健全盛壮。四十岁左右,男子肾气开始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也松动枯槁。四十八岁左右,男子躯体上部的阳气开始衰退,面容焦枯,鬓发斑白。五十六岁左右,男子肝气衰退,筋骨活动不便,动作迟缓。六十四岁左右,男子天癸竭尽,精气少,肾脏更加衰弱,形体也显得困惫。牙齿毛发脱落。人体的肾脏主水,它接受五脏六腑的精华而贮藏在里面,所以五脏的精气充盛,肾脏的精气才能盈满溢泻。而年龄大了,五脏精气都衰退了,筋骨无力,天癸竭尽。所以发鬓斑白,身体沉重,走路不稳,也就不再能生儿育女了。

黄帝说:有的人年龄已经很大却还有生育能力,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这是因为他的先天禀赋超过了常人,后天调养合理,虽然年纪大了,但气血经脉仍然畅通,并且肾脏功能没有完全衰退,仍然还具有生育能力。虽然能够生育,不过,一般来讲男子超过六十四岁,女子超过四十九岁,体内的阴精和阳气都已枯竭,是无法再生育的。

黄帝说: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年龄都到了百岁,还有生育能力吗?

岐伯说:那些善于养生的人,能够推迟衰老,保持身体健康,所以即便年寿很高,仍旧具有生育能力。原文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译文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精通养生之道的真人,他们能够掌握天地造化之机,把握阴阳变化的规律,吐故纳新,保守精神,身体和精神保持协调如一,所以他们的寿命能够长久,与天地同在,没有终了之时,这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养生之道的结果。

在中古时代,有养生方面的至人,他们心性淳朴,掌握养生之道,能够使身体的阴阳变化和宇宙间的阴阳变化协调统一,能够适应春、夏、秋、冬四时气候的变迁,避开世俗的喧闹,保全精神,神游于天地之间,视觉、听觉能广及八方荒远之处,这就能够延长寿命,形体强健,这种人也和真人相同。

其次还有圣人,他们能够安居于平和的天地之间,顺从八风的变化规律,调节自己的嗜好来适应世俗的变化,无嗔无怒,他们的行为不脱离世俗,衣着打扮也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他们的举动不仿效世俗,在外不使身体被忙碌的事务所劳累,在内不让思想纷扰患得患失,把清静乐观当成自己的任务,把悠然自得当成自己的功劳,所以形体就不容易衰老,精神也不容易耗散,寿命也可以达到百岁。

再次,还有善于养生而德才兼备的贤人,他们能够效法天地的变化规律,遵循日月运行有昼夜盈亏的道理。分辨星辰的运行,顺从自然界阴阳的消长,根据四时寒暑变化的规律来调养身体,以求得符合上古时期的养生之道,也可以使他们的寿命延长,但却有一定的限度。四气调神大论篇题解

四气,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气候特点;调,就是调理、调摄;神,指的是精神、情志等的活动。本篇旨在告诫人们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从而调理人的精神、情志,保持机体内阴阳的相对平衡,从而达到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为强调本篇的重要性,故称“大论”,故篇名为“四气调神大论”。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译文

春季的正月、二月、三月,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大自然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景象,草木等万物欣欣向荣,为了适应这种自然环境,人们应该晚睡早起,起床后到庭院中散步,披散开头发,穿着宽松的衣服,不要让身体受到束缚,以便让精神跟随春天万物的生发而舒畅有生机。对待事物也是如此,应该发生的就让它发生,而不要伤害它;应当给予的就给予,而不要剥夺它;应该培养的就培养,而不要惩罚它。这就是适应了春天的特点,是调养人体的方法与原则。如果违背了这个法则,就会损害肝脏之气,到了夏天还会发生寒冷性质的疾病。这是因为春季所发生的阳气,是夏天阳气生长的基础,如果春天的阳气不能生,那么夏天的阳气就不能长,从而出现阳气不足的虚寒病证。

夏季的四月、五月、六月,是草木繁荣秀丽的时节。天地阴阳之气相互交通,草木都开花结果了,为了适应这一环境,人们应该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不要抱怨天气太热,要使心情保持愉快而不要轻易恼怒,要让精神像自然界的草木般充沛旺盛,身体应出些汗,使体内的阳气能够宣通开泄于外。天气虽然炎热,也不要长时间待在阴凉的环境中,而要适当地进行户外运动,这就是用夏长之气来调养的方法与原则。如果违背了这个法则,就会伤害心气,到了秋天还会容易患疟疾,这是因为夏长之气是秋天收敛能力的基础。夏长之气不足,秋天收敛的能力差了,就会发生疟疾之类的疾病,冬至时病情还有可能加重。

秋季的七月、八月、九月,是万物丰收和平定的时节。秋风渐急,秋高气爽,暑湿之气一扫而光,为了适应这种环境,人们应该早睡早起,起床时间要比春季稍迟些,要和鸡活动的时间大致相同,保持情绪的安定平静,从而缓解秋凉之气对身体的影响。要做到安定平静就要收敛自己的思绪,控制自己的心情,不急不躁,让秋季肃杀之气无法伤害到身体,从而使肺气通利调畅,这就是与秋季相适应的,能够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与原则。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肺气就会受到伤害,到了冬季还会发生完谷不化的腹泻病,因为秋季的收敛之气,是冬季闭藏的基础,如果秋天阳气未能很好地收敛,冬季的阳气闭藏的能力就差,于是就会出现阳虚腹泻的病证。

冬季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是万物生命现象闭藏的时节。自然界中的阳气闭藏而阴寒之气兴盛,所以就会风寒凛冽,河水结冰,大地冻裂。为了适应这种环境,人们应该减少活动,应当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升起后再起床,这样才能避免寒气的侵袭,使自己的情绪平静,如同有所收获而不肯泄露机密一样,保持平静而不露声色。还应当躲避寒气注意保暖,不要轻易让皮肤开张出汗,以免造成阳气散失。这些就是适应冬季闭藏的养生方法与原则。如果违反了这个原则,就会伤害肾气,到了春天就会发生痿病和厥病。这是因为冬天的闭藏是春天生阳的基础,如果冬天没有很好地闭藏,春天阳气当生而无法生,就会出现痿和厥之类的病证。原文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译文

天气是清净光明的,天气的规律及对生物界的强大影响是含蓄而不过分显露的,正是因为它的含蓄和健运不息,才会永生不灭,万古不衰。如果天气的强大力量不含蓄,就会使日月失去光辉,甚至昼夜不分,如同邪气充满了天地间,酿成灾害,从而使流畅的阳气变得闭塞不通,沉着的阴气遮蔽了光明,出现云雾弥漫,没有晴朗之日,正常的雨露不能按时下降。地气不升,天气不降,天地之气不能交通,使万物的生长发育不能进行,这样即便是名果珍木也会死亡。

如果邪气潜藏不散,邪风不断刮来,暴雨不断袭击,自然界四时变化就会紊乱,就破坏了万物生长的规律,使得万物的生长到了中途就夭折了。只有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才能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所以身体没有疾病,如果万物都能适应这种变化,那么它们的生命力是不会衰竭的。原文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译文

如果违背了春季的养生原则,那么人体的少阳之气就不能生发,从而使肝气郁结发生病变。如果违背了夏季的养生原则,那么人体内的太阳之气就不能旺盛,就会出现心气内虚的病证。如果违背了秋季养生的原则,那么人体内的太阴之气就不能收敛,就会出现肺热喘息胸闷的病证。如果违背了冬季的养生原则,那么体内的少阴之气就不能闭藏,就会出现肾气虚惫的病证。以上所说的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春夏两季注意调养生长之气,从而使心肝两脏的功能旺盛;秋冬两季注意调养收藏之气,从而使肺肾两脏的精气充足,这就符合四时阴阳变化的根本规律,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同自然界万物一样,顺应这正常生长发育的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一根本原则,就会摧残生命的本元,损坏身体的真气。

所以,天地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才是决定万物的生长收藏以及万物的生与死的根本。违背它,就会发生灾害;顺从它,就不会得病。明白了这些就可以说是掌握养生之道了。

不过,这种养生之道,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奉行,而愚昧的人往往会背道而驰。能够顺从阴阳变化的规律,就能生存,而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导致死亡;顺从这个规律,就能得到安定,违背这个规律,必然会产生祸乱。如果经常违背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就会使体内的阴阳之气紊乱,就会产生十分危险的“内格”之病。

所以智慧超群、品德高尚的人,不会等到出现了疾病再进行治疗,而是倡导在没病的时候就坚持养生,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如果等到出现了疾病才用药物治疗,就如同动乱已经形成才去治理,就好比感到口渴后才去挖井,发生战争了才去铸造兵器,岂不是太晚了吗!生气通天论篇题解

生气,指人体的生命之气,这里主要指人体内的阳气;天,指的是自然界;通,是相应、贯通的意思。本篇主要阐述了人身阳气和自然界相互贯通的理论,故篇名为“生气通天论”。原文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译文

黄帝说:自古以来人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界是息息相通的,这是生命的根本,这根本就是天地间的阴阳之气。凡是天地之间,四方上下之内的一切事物,无论是地上划分的九州,还是人体的九窍、五脏、十二关节,都与自然界的阴阳之气相互贯通。由于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而产生了木、火、土、金、水五行,并且可以根据五行的性质,又将一切事物加以概括和分类,表现为湿、燥、寒三种阴气和风、暑、火三种阳气。如果人们经常违反自然界的五行和三阴三阳之气变化的规律,那么邪气就必然会伤害身体,因此说,能否根据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来进行养生,是决定能否健康长寿的根本。

人和天气是相通的,人身上的阳气如果能像天气般清净光明,就能使情绪和平安静,顺应了这个道理,阳气就会充足,就能保护人体。这样,即便有贼风邪气,也无法伤害到人体,这是因为顺应了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和次序。所以善于养生的人,能够凝聚精神,来适应天气的变化,从而保持体内的阴阳之气和自然界的阴阳之气相互贯通。如果不这样,就会使人体内的九窍之气闭塞不通,人体外的肌肉之气壅滞不利,卫气固护的作用也就解散了,这是人们自己的过错造成的伤害,而使阳气受到削弱。原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驰长,短为拘,驰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译文

人体中的阳气就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如果太阳不能正常运行,那么自然界的万物就不能生存,人体的阳气不能正常运行,就会夭折或者缩短寿命,使人的生命功能微弱不显著,所以说,天体的运行不息,是借着太阳的光明,而人体阳气的作用,也跟太阳一样,依靠阳气向上和向外的特点,来抵御外邪,保卫人的身体。

天气严寒的时候,人们就应该深居简出,就好像户枢藏在门臼内转动一样来保护阳气,如生活起居失常,神气不能内守而向外浮越,阳气就无法固密了。如果是春夏暑气造成的伤害,就会出现多汗、烦躁不安,甚至喘促、气粗,如果是暑热之气内攻,影响神明,就会出现多言多语,身体如同炭烧一样炽热,必须出汗、发热才能消退。如果是因为湿邪所伤,就会感觉头部沉重,好像用布包裹着的感觉,倘若湿热邪气长时间无法排除,就会使筋受到损伤,出现大筋收缩不伸,小筋松弛无力。大筋收缩不伸就是拘挛,小筋松弛无力就是痿软。如果是由风气所伤,就会引发水肿,上述寒、湿、暑、风四种邪气相互交替伤害人体,就会导致人体阳气衰竭。原文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蓄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译文

人体中的阳气,由于精神过度紧张或者机体过度疲劳,就会出现亢盛,而阳气长期亢盛就会导致阴精枯竭。阴精越是虚亏,阳气就越是相对旺盛,拖延到夏季,自然界中的阳气旺盛,就会助长人体内本来就亢盛的阳气,使阴精进一步受到煎熬,而发生煎厥病。煎厥病的主要症状是耳朵闭塞听不见声音,眼睛昏蒙看不清东西,病势危急,就好像涨满水的河堤崩溃,水流迅急,不可遏止。人体中的阳气,会因为大怒而运行紊乱,阳气过分上逆,血液就会随着阳气上逆而郁结于头部,使人体昏厥,发生薄厥病。症状还可能是筋脉损伤,松弛无力,肢体不能行动,如果是半身出汗,时间长了会发生半身不遂的偏枯病。如果出汗以后受到湿邪的侵袭,那么汗液因为寒湿之气郁闭,就会发生痤疮,或者生出痱子。凡是不能节制饮食,偏食膏粱厚味的人,就容易变生疔疮,这种人生病就好像拿着空容器盛东西那么容易。如果劳动之后出汗,又受到风寒邪气的侵袭,寒气就会郁闭体表的阳气,就会发生酒皶鼻,长时间郁积不解,就会使面部长出粉刺。

阳气对人体来说非常重要,精神全靠它的温煦营养才聪明智慧,筋脉全靠它的温煦营养才柔韧灵活。如果阳气虚弱,不能控制汗孔的开合,寒邪就会乘机侵入,寒邪留滞在筋膜内,就会使人体伛偻无法直立。寒邪深陷入血脉之中,就会形成瘘疮,如果滞留于肌肉纹理间,通过经络的腧穴影响到腑脏,就会出现惊骇的症状。如果阳气盛,使营气不能正常运行,逆乱壅滞于肌肉之中,那么腐败血肉就会发生痈肿。人体出汗时,皮肤汗孔疏松,阳气也随之外散,从而抵抗力下降,若有风寒侵入,汗孔就会随之关闭,导致邪气滞留体内,就会发生寒热交迫的风疟病。

所以说,风邪是引起各种疾病的始因,但是,懂得养生的人只要做到精神清静,善于保持阳气,肌肉皮肤就能坚固紧密,就能抗拒邪气的侵扰,即便有巨大的风邪以及毒性很强的其他致病因素,也不会造成伤害,这就是人们因循自然界四时变化的规律来加以调养、保护阳气的缘故。

所以邪气在体内停留过久,就会传导变化,如果疾病发展到上部之气和下部之气不能相通的地步,即使医术再高明的医生也无法医治了。所以,人体中的阳气过分蓄积就会致死,一旦发生阳气蓄积而阻隔不通时,就应当用泻法,将它消散。如果不及时正确的治疗,水平低劣的医生就会误事而造成死亡的悲剧。人身中的阳气,白天运行于人体的外部,保卫人体不受邪气侵犯。早晨的时候,人的阳气开始生发,中午的时候,阳气最为旺盛,到了日落时,阳气逐渐衰退,汗孔也随之关闭。所以到了日暮黄昏时,人身中的阳气就应当收敛,这时就不要过分进行室外活动,也不要冒犯雾露之气,如果违反了一天之内这三个时间阳气活动的规律,那么,人的形体就会遭到邪气侵扰,使身体憔悴衰弱。原文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译文

岐伯说:阴精的功能是将精气藏蓄于内,但它又作为物质源泉,不断地支援在外的阳气;阳气的功能是保卫人体的体表,同时也保护着阴精,使它不至于泄漏损失。阴与阳之间,互用而且互制,如果阴不能制约阳而使阳气亢盛,就会出现血流急速,经脉搏动急迫而有力,假如亢盛的阳热之气影响到心脏、胃腑等部位,还会引起发狂。反之,如果阳不能制约阴而使阴气过盛,就会使五脏之气不调,从而导致九窍闭塞不通。所以,精通医学又善于养生的人能够调和阴阳,使两者相互平衡,所以筋脉舒和,骨髓坚固、气血畅通。这样,就能使人体内外阴阳协调,邪气不能侵害,耳聪目明,体内的真气充沛,运行不衰。

风邪侵入人体,会使阴精受到损害,这是由于风邪伤及肝脏的缘故。肝脏受到伤害,假如再吃得过饱,会使肠胃的筋脉横逆弛缓,就会出现下泻脓血的肠澼病,或者引发痔疮。如果饮酒过度,就会使肺气随着酒气上逆,出现气喘。此时如果不节制性欲,勉强行房,就会伤及肾脏,腰间的脊柱骨也会受到损坏。

大凡阴阳协调的关键,在于阳气的坚固、致密,阴气才能宁静和平。如果阴阳两者不相协调,就如同一年当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因此,保持阴阳协调才是养生最重要的法则。如果阳气过于强盛而不致密,阴精就要衰竭;只有阴气和平,阳气才会坚固致密,人的精神就会旺盛,如果阴阳相互分离而不能相交,那么精气就会随之枯竭,生命也就停止了。

如果风、露等外界致病因素侵入人体,就会发生寒热的病证。所以,春季受到风邪的侵犯,邪气滞留不去,到了夏天,就会发生完谷不化的洞泄病;夏季受到暑热的侵犯,到了秋天,就会发生疟疾;秋天受到湿邪的侵犯,到了冬天,就会引起咳嗽,或者形成痿厥之类的病证;冬季受到寒邪的侵犯,到了春天,就会发生温病。所以说,如果人体内的阴阳失调,风寒暑湿这些四时的邪气,会交替伤害五脏。原文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译文

阴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但贮藏阴精的五脏,也会因为五味过多而受到伤害。举例来说:过多地食用酸味的东西,会使肝气偏盛,从而克伤脾脏,使脾气衰竭;过多地食用咸味的东西,会使骨质受伤,也会出现肌肉萎缩消瘦,心气也会抑郁;过多地食用甘味的东西,就会心烦,引发胸闷气喘,面色发黑,肾气就会失去平衡;过多地食用苦味的东西,就会使脾气受伤而不濡润,胃气也会胀满;过多地食用辛味的东西,就会使筋脉损伤,渐渐变得松弛无力,精神也会随之颓废委靡。所以,要慎重地调整五味饮食,适当调配就能使骨骼坚固正直,筋脉柔和灵巧,气血充足畅通,肌肉丰满,皮肤致密,身体也会健康强健。总之,只要谨慎地遵守养生保健的方法,就可以享受自然所赋予的寿命。金匮真言论篇题解

金匮,就是用黄金制作的柜子,此处是指古代帝王收藏重要文献和书籍的地方;真言,就是真切而重要的言论,也就是高深而重要的科学理论。由于本篇重点阐释的是“四时五脏阴阳”的理论,也是全书的重要篇章,应当加以重视,也十分值得珍藏,故篇名为“金匮真言论”。原文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译文

黄帝问道:自然界的气候有八方之风的异常,人的经脉受邪有五风的病变,指的是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八风变化过度,会产生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后,首先进入经脉,通过经脉进一步深入,会触动人体的五脏,就会发生疾病。一年四时的气候之间有相胜的关系,像是春气能胜长夏气,长夏气能胜冬气,冬气能胜夏气,夏气能胜秋气,秋气能胜春气,这就是一年四时之气相胜的情况。

东风生于春季,病变多发生在肝脏,而肝脏的气血盛衰情况,常表现在颈项部位;南风常发生在夏季,病变多发生在心脏,而心脏的气血盛衰情况,常表现在胸胁部位;西风常发生在秋季,病变多发生在肺脏,而肺脏的气血盛衰情况,常表现在肩背部位;北风常发生在冬季,病变多发生在肾脏,而肾脏的气血盛衰情况,常表现在腰及大腿根部位;长夏季在四季的中间,就是六月,这个季节五行属土,病变多发生在脾脏,而脾脏的气血盛衰,常表现在脊背部的腧穴上。

所以一般来说,春季得病,多数表现在头部;夏季得病,多数表现在胸胁部;秋季得病,多数表现在肩背部;冬季得病,多数表现在四肢。

所以说,春季容易发生鼽衄病,夏季容易发生胸胁部的疾病,长夏容易因为脾脏虚寒发生腹泻病,秋季容易发生风疟病,冬季容易发生痹病和厥病。

所以要适应四时的变化,冬季不要过分地活动,保持身体阴精充沛,阳气潜藏,那么第二年春季就不会发生鼽衄或者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季就不会发生胸胁部的疾病,长夏就不会因为虚寒发生腹泻病,秋季就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季就不会发生痹病、厥病、腹泻以及出汗过多等疾病。

阴精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如同树木的根一样重要。所以冬季善于保养阴精的人,春季就不容易发生温病。夏天暑热之气旺盛,人体应该出些汗,而不出汗的到秋天就会容易发生风疟病。这些可以说都是根据四时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原文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译文

所以说:阴阳可以再分,阴中还有阴,阳中还有阳。白天为阳,黑夜为阴,而早晨到中午,是阳中之阳;中午到黄昏,就是阳中之阴;从日落至鸡鸣,是阴中之阴;而鸡鸣至天亮,就是阴中之阳。人与自然息息相通,所以人体或者人体的各个脏腑也可以按这个方法来划分阴阳。

就人体的阴阳来说,外部就属于阳,内部就属于阴。如果按躯干前后划分阴阳的话,背部就属于阳,而腹部就属于阴;如果把人体的脏腑划分阴阳的话,那么脏就属于阴,腑就属于阳。肝、心、脾、肺、肾这五脏属于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属于阳。为什么要知道阴中有阴、阳中有阳的道理呢?那是因为冬季病在阴,夏季病在阳,春季病在阴,秋季病在阳,而临床上往往会根据疾病所在的部位,使用针刺或砭石等方法来进行治疗。所以说背部属阳,阳中之阳就是心脏;背部属阳,阳中之阴就是肺脏;腹部为阴,阴中之阴就是肾脏;腹部为阴,阴中之阳就是肝脏;腹部为阴,阴中之至阴就是脾脏。以上所说的这些都和人体的阴阳、表里、内外、雌雄有着相对应的关系,它们与自然界四时昼夜阴阳变化是一致的。原文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译文

黄帝说:既然五脏和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是相对应的,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同气相求、互相归类的关系呢?

岐伯说:有。东方相配的颜色是青色,和肝脏相应。肝脏和九窍中的目关系最密切,并且藏着精神意识中的魂,肝病魂就会不安,多表现为惊骇,肝脏在五味中为酸,在五行中为木类,在五畜中和鸡相应,在五谷中和麦相应,在四时中和春季相应,在天和岁星相应。所以,春季得病多表现在头部,肝脏主管筋,所以病变又多发生在筋脉。另外,五音中的角、五行生成数中的八和五气中的臊,也都归属于这一类。

南方相配的颜色是赤色,和心脏相应。心脏和九窍中的耳关系最密切,并且藏着精神意识中的神,心病会影响到五脏,因为心脏统率着其他脏腑。心脏在五味中为苦,在五行中为火类,在五畜中和羊相应,在五谷中和黍相应,在四时中和夏季相应,在天和荧惑星相应。因为心脏主管血脉,所以夏季的病变多发生在血脉中。另外,五音中的徵、五行生成数中的七和五气中的焦,也都归属于这一类。

中央相配的颜色是黄色,和脾脏相应。脾脏和九窍中的口关系最密切,并且藏着精神意识中的意,因为脾的经络和舌根连着,所以脾脏有病多在舌头上有所表现。脾脏在五味中为甘,在五行中为土类,在五畜中和牛相应,在五谷中和稷相应,在四时中和长夏相应,在天和镇星相应。因为脾脏主管肌肉,所以病变多发生在肌肉中。另外,五音中的宫、五行生成数中的五和五气中的香,也都归属于这一类。

西方相配的颜色是白色,和肺脏相应。肺脏和九窍中的鼻关系最密切,并且藏着精神意识中的魄,因为肺之俞在肩背,所以疾病多发生在背部。肺脏在五味中为辛,在五行中为金类,在五畜中和马相应,在五谷中和稻相应,在四时中和秋季相应,在天和太白星相应。因为肺脏主管皮毛,所以病变多发生在皮毛上。另外,五音中的商、五行生成数中的九和五气中的腥,也都归属于这一类。

北方相配的颜色是黑色,和肾脏相应。肾脏和九窍中的前后二阴关系最密切,并且藏着精神意识中的志,因为肾脏主管骨,所以病变多发生在四肢。肾脏在五味中为咸,在五行中为水类,在五畜中和猪相应,在五谷中和豆相应,在四时中和冬季相应,在天和辰星相应。因为肾脏主管骨,所以病变多会累及骨。另外,五音中的羽、五行生成数中的六和五气中的腐,也都归属于这一类。原文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译文

所以善于诊治疾病的医生,能够小心谨慎地审查五脏六腑的气血逆顺等变化,并且把四时阴阳、五行归类都加以联系,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疾病的吉凶,性质属阴、属阳,部位在表、在里还是在脏、在腑,做到对疾病有精确无误的认识,对全部情况了然于胸,得心应手。这些诊断疾病的道理和方法是宝贵的,是不能随便传授给不具备医生应有的高尚品德和才智的人,而必须把全部的医学精华传授给应该教导的人,这才是医学的传授之道。阴阳应象大论篇题解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对立的事物和现象的概括,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概念;应,即相应、对应;象,事物可见的现象或模拟物象的像。本篇把阴阳作为理论的主体,论述了阴阳和自然之象、人体生理、病理之象相应的关系,故篇名为“阴阳应象大论”。原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译文

黄帝说:阴阳,是天地间的一般规律,是客观事物千变万化的总纲,是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起源,也是生长、发展和毁灭的根本,自然界中无穷的奥妙都是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变化而来的,所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也务必依赖于阴阳这一本原。再来说阴阳的变化,阳气轻清而上浮,积而为天;阴气沉浊而下降,积而为地。阴主静,阳主动;阳主生发,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阳易动散,故能化气;阴易凝敛,故能成形。寒至极点能转化为阳热,热至极点能转化为阴寒。寒气凝聚,故生浊阴;热气升散,能生清阳。若人体内脾脏的阳气下陷而不上升,就会产生腹泻病;若胃中的浊阴之气堵塞居上而无法下降,就会产生胃脘胀满等疾病。这就是阴阳运行失常表现出来的一种病理现象。

清阳之气上升蒸腾而为天,浊阴之气下降凝聚而为地;地气蒸发上升而为云,天气凝聚下降而为雨;雨是根据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根据天气下降之雨蒸发而成的。人体的变化亦然,清阳之气从耳、目、口、鼻等上窍发出,如人的呼吸、发声、听觉、视觉等,都要依靠清阳之气来维持;而浊阴之气则从下窍发出,如人的大小二便等秽浊之物从前后二阴排出体外。清阳之气发散于皮肤、腠理和肌肉,保卫人体,抵抗邪气;浊阴之气注于五脏,有营养的作用。清阳之气充实于四肢,使四肢行动轻便灵活;浊阴之气游走于六腑,控制人体的新陈代谢。原文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译文

水性寒,有润泽和向下流动的特点,属于阴;火性热,有向上燃烧的特点,属于阳。没有形质的气属于阳,有形质的味属于阴。药物饮食五味滋养形体,而形体又依赖元气的充养;药物饮食生化成人体的阴精,人体的阴精又气化来充养形体。阴精要依赖药物饮食之气来补养,形体要依赖药物饮食之味来补给;饮食药物通过气化作用转变为人体的阴精,而人体的元气充养着形体。药物饮食不节制会损伤形体,药物饮食太过则损耗阴精,阴精能化生为元气,药物饮食太过又会耗伤元气。

阴性沉下,所以味出于下窍;阳性升浮,所以气出于上窍。味属阴,味厚者属于纯阴或阴中之阴,味薄者属于阴中之阳;气属阳,气厚者属于纯阳或阳中之阳,气薄者属于阳中之阴。味厚者能泻下,味薄者则能疏通;气薄者能宣泄,气厚者能发热。气味纯厚热性大的药物会导致正气衰弱,气味温和的药物会保持正气充足。这是因为大热的药物会消耗正气,而温和的药物却有补养的作用。气味可分为阴阳两类:辛甘之味,辛走气而性散,甘入脾以灌溉四旁,都具有发散的作用,属阳;酸苦之味,酸主内收,苦主泻下,两者合并能上涌作吐,下行作泻,属阴。原文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译文

过多使用阴气盛的药物会伤及阳气,过多使用阳气盛的药物会伤及阴精。阳性药物使用过多会发热,阴性药物使用过多会身冷。如果寒到极点就会表现出热,热到极点就会表现出寒。寒邪会损伤人的形体,热邪会损伤人的真气。真气受伤而运行不畅,就会产生疼痛;形体受伤而肌肉壅滞,就会引起肿胀。所以先感觉疼痛而后发生肿胀的,是因为真气伤在先而后影响到形体;先发生肿胀而后感觉疼痛的,是形体受伤在先而后影响到真气。风邪过盛伤害人体,就会引起头晕目眩、肢体痉挛动摇;热邪过盛伤害人体,就容易生红肿热痛的疮痈;燥邪过盛伤害人体,就会耗精伤液,出现各种干燥的症状;寒邪过盛伤害人体,就会使阳气不能正常运行,引发水肿;湿邪过盛伤害人体,就会引起大便泄泻。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时的推移,形成了生物生长收藏的规律;木、火、土、金、水五行生克变化,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更替。与自然界的四时五行相对应,人体有心、肝、脾、肺、肾五脏,并且由五脏之气产生喜、怒、悲、忧、恐五种情志。所以说过喜过怒会伤害人的五脏之气,寒暑等天地间气候变化会伤害人的形体。暴怒会伤肝气,使气血上逆;暴喜会伤心阳,使心气涣散。如果喜怒等情志太过,会使气血紊乱上冲,充满上部的经络,导致阳气脱离形体而散失,从而出现昏厥甚至死亡。倘若人们对喜怒等情志不加以节制,对气候变化不加以调摄,就会有性命之忧了。物极必反,阴气过盛就会转化为阳,阳气过盛就会转化为阴。所以说:冬天受到寒邪的过度伤害,第二年春天就容易发生温病;春天受到风邪的过度伤害,夏天就容易发生腹泻病;夏天受到暑邪的过度伤害,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天受到湿邪的过度伤害,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原文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译文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的圣人,他们谈论人体的形态,辨别脏腑的位置;审察经脉的联系,将十二经脉分成阴阳表里相合的六对,并区分各条经脉的走行线路;各条经脉上的穴位,都有特定的名称和部位;肌肉和骨骼相连接,都有它们的起止部位;经络的皮部和浮络,虽然上下左右各不同,但条理分明;四时阴阳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外界环境与人体内部的腑脏经络相对应,也都有表里相结合的关系。这些都是真的吗?原文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译文

岐伯回答说:东方属春而生风,春风能滋生草木,木气能产生酸味,酸味能滋养肝脏,肝脏气血能养筋,筋柔韧能屈能伸,与木气相应,木能生火,而心属火,所以说筋能生心。而肝气上通于目,所以说肝主目。阴阳五行变化的力量强大而又微妙,它在天为深远无边的宇宙,在人为认识事物变化的规律,在地为万物的生化。生化后会产生一切事物;认识了事物变化的规律,能生出智慧;深远无边的宇宙变化莫测。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风,在地为五行里的木,在人体为五体中的筋,在内脏为五脏中的肝,在颜色为五色中的青,在音律为五音中的角,在发声为五声中的呼,在疾病症状为抽搐痉挛,在孔窍为五官中的目,在滋味为五味中的酸,在情志为五志中的怒。根据情志和五脏的相应关系以及五行生克的规律,大怒伤肝,悲能抑制怒;风邪伤筋,燥气能抑制风气;酸味伤筋,辛味能制约酸味。

南方属夏,阳气旺盛而生热,热能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够养心,心能生血,因为五行中火能生土,而脾属土,所以说血生脾。心与舌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心主舌。这种阴阳五行变化的力量强大而又微妙,它在天为六气中的暑热,在地为五行里的火,在人体为五体中的脉,在内脏为五脏中的心,在色为五色中的赤,在音律为五音中的徵,在发声为五声中的笑,在疾病症状为忧心忡忡,在孔窍为五官中的舌,在滋味为五味中的苦,在情志为五志中的喜。根据情志与五脏的相应关系以及五行生克的规律,大喜伤心,恐能抑制喜;大热伤气,寒气会抑制热气;过苦伤气,咸味能制约苦味。

中央属长夏,蒸发而生湿,湿能使土气生长,土能产生甘味,甘味能够养脾脏,脾脏能够滋养肌肉生长,在五行中土能生金,而肺属金,所以说肉生肺。脾脏与口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脾主口。这种阴阳五行变化的力量强大而又微妙,它在天为六气中的湿,在地为五行里的土,在人体为五体中的肉,在内脏为五脏中的脾,在颜色为五色中的黄,在音律为五音中的宫,在发声为五声中的歌,在疾病症状为干哕,在孔窍为五官中的口,在滋味为五味中的甘,在情志为五志中的思。根据情志与五脏的相应关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过度思虑会伤脾,怒能抑制思虑过度;湿气会损伤肌肉,风气能抑制湿气;甘味也会损伤肌肉,酸味能制约甘味。

西方属秋,劲急而生燥,燥能生金,金气能产生辛味,辛味能够养肺脏,肺脏能使皮肤和毛发健康,在五行中金能生水,而肾属水,所以说皮毛生肾。肺脏与鼻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肺主鼻。这种阴阳五行变化的力量强大而又微妙,它在天为六气中的燥,在地为五行里的金,在人体为五体中的皮毛,在内脏为五脏中的肺,在颜色为五色中的白,在音律为五音中的商,在发声为五声中的哭,在疾病症状为咳嗽,在孔窍为五官中的鼻,在滋味为五味中的辛,在情志为五志中的忧。根据情志与五脏的相应关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过忧伤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