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定律:每天学点心理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5 22:55:53

点击下载

作者:夏林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墨菲定律:每天学点心理学

墨菲定律:每天学点心理学试读:

前言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无论是大自然的变化,还是人自己身上的变化,都暗含着一定的规律,我们的生命就是遵循着这些规律。人们总是期盼着能够参透这些规律并使之为自己所用。所幸的是,确实有很多心理学家研究出了透过事物的表象看透其本质的方法,如果你有心了解这些内容,那么你或许可以利用这些神奇的定律和法则来驾驭你的人生,改变你的命运。

墨菲定律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似乎掌控了人们生活的心理学效应。这种心理学效应不仅启示性很强,而且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墨菲定律的内容非常简单,但是它就像是宴会上的不速来客,并不讨人喜欢,却也避之不开。比如:当你没有梳洗打扮出去时,越不想被某个人看见,就越可能和他相遇;当你觉得会下雨而天天带着伞的时候,并没有下过一次雨,而你刚把伞放在家里,雨就来了……为什么我们越担心的事越会发生?为什么生活中总会有这么多事与愿违的情况和啼笑皆非的事情呢?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开墨菲定律的魔咒,可以让自己更高效地工作,更幸福地生活呢?很多问题,你还要到书中去找答案。

当然,人类社会是复杂的,因而所产生的的各种现象和与之对应的定律、规则也非常多,墨菲定律不过是其中之一。这些心理学知识,无时不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选择,我们必须了解它们、熟悉它们,才能使用它们,让它们为我们的生活而服务,而不是反过来受它们所支配。

学会识破并熟悉应对各种心理学问题,掌握快速了解他人、迅速赢得他人喜欢的方法,这些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非常有必要。因此,本书作者介绍了墨菲定律等诸多经典的人生定律、法则、效应,在简单地介绍了每个定律或法则的来源和基本理论后,就如何运用其解释人生中的现象并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等进行了重点阐述,并且将这些看似艰深、晦涩的定律、法则阐释得透彻明了,对人们正确理解人性、理解社会有着十分有益的启示。这是一部可以启迪智慧、改变命运的人生枕边书。

掌握这些定律,对于我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林林总总的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希望每位读者朋友都能够看清真实的自己、拥有积极的力量、活出精彩的人生。编著者2019年4月第01章打破思维定式,了解心理定律了解墨菲定律,放松心态调整自己“别跟傻瓜吵架,不然旁人会搞不清楚,到底谁是傻瓜。”生活中,这种思维模式并不少见,心理学上称它为“墨菲定律”。“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是由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它的原句是这样说的: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因为“墨菲定律”在生活中发生的普遍性,人们因此对其进行多种了衍义,但究其根本,就是:

墨菲定理告诉我们,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比如你兜里装着一张支票,生怕别人知道也生怕丢失,所以你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用手摸兜,去查看支票是不是还在,于是你的规律性动作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终被小偷偷走了。即便没有被小偷偷走,那个总被你摸来摸去的兜也可能最终被磨破,支票就掉出去丢失了。

墨菲定理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它揭示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及自然现象:越害怕发生的事情就越会发生,为什么?就因为害怕发生,所以会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错误。它的极端表述是: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造成最大可能的破坏。

比如:

我们开车的时候常常会发现:主路好像在堵车,选择走辅路吧,车刚开出去没多久又发现,原来辅路也堵车,而且主路现在不堵了。

大学上课的时候,老师几乎从来不点名,你也几乎从不逃课,但是刚好某一次被室友怂恿去做其他事,心想:好吧,应该不会那么倒霉吧,不会老师今天就点名吧?结果,真的,那天老师就破例点名了。

有的人平时出门包里都会放一把伞,某天看着天气不错,应该不会下雨,而且自己基本都在室内呆着,所以没带伞,结果,当天中午临时要出去给客户送资料,出门也刚刚好遇上下大雨。

墨菲定律的内容并不复杂,它告诉我们,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论科技多发达,事故都会发生。而且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所以,我们在事前应该尽可能想得周到、全面一些,要学会接受错误,并不断从中吸取经验。而且,不要把注意力只放在不愿意接受的结果上面,而把出现概率相同的满意的结果视为理所当然而忽略掉。

所以,在了解了墨菲定律之后,我们不妨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事情:如果你心理总是想着坏的事情,它就会发生;如果你心理总是往好的方面想,那好事是不是也就随之而来了呢?坦然接受事实,放松心态调整自己,可能你就能扭转乾坤,转坏为好呢?!钥匙理论——四两也可拨千斤

厚重的城门上挂着一把沉重的巨锁,锤子、铁棒和钢锯都想把它打开借以显示自己的神通。锤子使出浑身的力气从早砸到晚,只把锁砸出一道凹痕;铁棒撬来撬去只让锁变了形;钢锯使出了浑身解数,还是没把锁锯断。这时候,一把毫不起眼的钥匙走过来,“我来试试吧”,说着轻巧地钻进锁孔,门锁“咔嚓”一声应声而开。大家都很惊奇它是怎样做到的,钥匙只是轻柔答道“因为我最懂它的心”。

每个人对外界都充满警戒,就像心中有一把无形的大锁。只有懂得他们的心、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和需要,才能打开他们的心门、与他们顺畅地交流。懂一点儿心理学,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恰当运用一些技巧,就能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一味蛮干、真心直率地对待他人反而容易引起误会和反感。

人际关系不仅仅是单纯的朋友关系,其复杂程度不亚于战争。古人云“上兵伐谋”,意思是说上乘的兵法在于谋略。与人交往也一样,一味苦干实干、攻城略地倒不如懂得人心,善用谋略、巧用人心才能四两拨千斤,让自己的为人处世更加轻松自如。

古往今来,多少英雄都善于利用心理战术来打败敌人、收服人心、保全自己。诸葛亮在要塞失守后,利用司马懿的多疑,一曲琴音轻松退去几十万大军;曹操战胜袁绍之后,将暗中与之有书信往来的部下名单和信件付之一炬,轻松收服了无数谋士;古今一脉相承,抗日战争期间,春意盎然的四月天,我们的战士曾折下无数杏花趁暗夜悄悄放到日军身边,使他们想起远方家乡的樱花、樱花下的家人,从而士气低迷、无心恋战。

可见,成就大事者无一不是深谙人心的,不仅在战场上是这样,在教学领域、营销领域、现代管理领域,在谈判桌上甚至酒会宴请场合中,巧用人心都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尊重,能够更轻松地达到目的。

德国著名的阿尔迪超市是当今世界上零售业的商业巨头,他们仅仅是从一家小杂货店起家的。母亲从兄弟俩小时候便做着一件小事,就是卖邮票和信封:邮票是不赚钱的,免费的胶水一瓶的成本需要卖出500个信封才能赚回。兄弟俩起初不明白为什么,母亲告诉他们:“赚钱还要懂得‘赚’人心。如果一个人只看钱,他就看不到义,看不到别人的需要,心里也就自然失去了对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有谁愿意和一个损人利己、不尊重人、不理解人的人做生意、打交道呢?”

秉持着母亲的教诲,他们开起了第一家超市,在写什么标语的问题上,兄弟俩一致否决了“本店有摄像头监控”“偷一罚十”等,而是尊重顾客的利益、尊严和感受,打出了这样的标语:“本店有摄像头,请您保持微笑,请您愉快购物!”这样的经营理念使得兄弟俩的生意越做越大。

赚钱也要赚人心,做大事做到最后也是要赢得人心。只看到最后的功利,再努力也只能“小有成就”,而那些最卓越的人往往最懂得人心、最懂得回报世人和赢得人心。给别人更多关心,关注别人的情绪和心理变化,才能够懂得人心,赢得更多友谊、认同和尊重,最终才能成就大事。嘘寒问暖、赞扬恭维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否则只能适得其反。懂一点儿心理学,懂得察言观色之术,才能巧用人心。

倾听他人谈话也是了解人心的关键,无论一个人的话有多少可信度,他的身体语言、神态是不会背叛他的真实想法的。学会仔细观察别人、认真倾听别人的谈话,不仅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同,也是了解一个人性格和心理的重要方法。掌握这种方法,就能够和所有人友好相处。

学会运用心理学就掌握了一把可以开启人心的钥匙,能准确把握他人的内心、知晓他人的需要,最终成就大业。

心理应用:

1. 与陌生人初次交往时,能在第一次谈话时打动对方的“心”,交往才能顺利继续下去。

2. 记住他人的名字,而且很轻易地叫出来,是给别人一个巧妙而有效的赞美。

3. 如果你真心关心对方,那么直接表达自己的关心比其他方法会更有效果。寻找心理共鸣,快速拉近双方关系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菜格曾说过:“事物本身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它们。”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学会换位思考,才能达成彼此尊重和体谅,才能有更多宽容。这样说话、做事才能让人感觉舒服、愉悦,并直指人心。

受环境或者教育程度不同影响,每个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是不同的。人们很难真正理解他人的感受,但至少可以做到以一颗宽容的心去了解和关心他人。做事之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一番,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去理解他人的行为,将心比心自然就更容易受欢迎,也更容易成就大事。

记得以前在公共场合到处贴着“禁止吸烟,违者罚款”“禁止踩踏草坪,违者罚款”等类的标语,然而这些现依然屡禁不止、毫无收敛。后来根据心理学研究,人们设计“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请不要吸烟”“小草正在生长,请不要打扰”等柔和、让人易接受的标语。这就是用了换位思考的心理策略——为了别人很少有人愿意改变自己的习惯,但为了自己每个人都愿意试试看。

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妨也试试这种方法,当一个人屡劝不听或者一件事屡禁不止的时候,不妨告诉他“某件事是为了你自己的权益着想”。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才能够化干戈为玉帛,迅速消除矛盾和对抗情绪。冬天,大家在食堂吃饭,临窗的食客纷纷打开了窗户,但是排队打饭的人们却打起了寒战,双方怒目而视,谁都不肯让步。这时候,食堂的主管站出来劝道:“虽然吃饭时热一点儿,但如果打开窗户,冷风、热气一起灌到肚子里,肠胃会不舒服;再者刚刚出完汗,被冷风一吹很容易感冒的,大家都把窗户关上吧。”在这种为了自己好的劝导之下,大家纷纷关上了窗子,矛盾也很快消弭于无形。

汽车大王福特曾说过:“如果说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了解别人的态度和观点。这样不仅有利于彼此的沟通和理解,还可以更清楚了解对方的思维轨迹,从而有的放矢、击中要害。”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矛盾和冲突,这时候换一种角度、换一种思维,也许就会使误会与摩擦在转瞬间消融。当然,不仅仅是让自己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同样可以让对方站在我们的角度设身处地着想一番。当你们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或者观点、认识无法统一时,不妨用平和的态度问问对方:“如果您是我,您会怎么做呢?”

一个创意广告进行了多次修改,仍然无法让客户满意,策划人带着疑问访问了客户:“如果您是策划人,觉得怎样才能让广告更令人满意呢?”客户果然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想法,策划人根据他的想法另外做了一个方案,然后让他人判断哪个效果会好一些。结果,所有专业的广告人都认为策划的创意好,但所有的非专业人士都认为客户提出的方案更好。广告就是给大众看的,最终这一次的创意得到圆满解决。这个策划人还懂得了广告不仅要用专业眼光来看,而且要更注重大众感受,不久就因为其广告创意贴近大众心理而在广告界占据了一席之地。

可见,换位思考不仅仅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更能够开启成功之门,因为了解更多人的思考方式才能够有的放矢,了解更多想法才得到更多人认同的处世方式,自然会得到更多尊重,从而更加成功。

心理应用:

1.当沟通无效的时候,不妨问对方:“假如您站在我的位置,您会怎样处理呢?”

2.当两个人对一件事有不同的见解和做法时,不妨从对方的角度和利益出发说服他。这样要比直接说出自己的要求更容易被人接受。非理性定律——巧用感情打动内心

有这样一句格言:“人的心和降落伞一样,必须是开的才有用。”想要获得他人的认同,首先必须使对方敞开心扉,才可能做到零距离沟通。在心理学研究中,心理共鸣是指人在与自己一致的外在思想情感或其他刺激影响下而产生情状相同、内容一致、倾向同构的心理活动。

俗语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话不投机,不能引起对方的情感共鸣,就难以消除人们之间的对立情绪,也就不能取得对方的信任。对方和你有心理隔阂,自然不愿听你说话、不愿和你亲近,这也就失去了社交的意义。在日常的交往中,很难一开始就产生共鸣,往往必须先引发对方与你交谈的兴趣,让彼此更加了解,才能产生心理共鸣,进而赢得他人的亲近感。《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文章讲述了左师公触龙说服赵太后同意以自己的小儿子作为人质的故事。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只好向齐国求救,齐国却提出一定要赵太后最宠爱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为人质的要求,赵太后大怒“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触龙见了太后并不直接谏言,只问些太后身体可好、吃得怎样、自己怎样运动保养等老年人关心的话题,引发太后交谈的兴趣,缓解气氛,然后又语气一转,提出为自己的小儿子谋差事,说出自己偏爱小儿子比女人还要厉害的事情,引起赵太后的心理共鸣,然后故意说赵太后偏爱自己的大女儿因为“为之计长远”,最后才提出如果长安君没有为国建立功勋就会在赵国站不住脚,让太后思虑之后终于同意了他的意见。

苏格拉底曾经说:“世间有一种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同,那就是讲话令人喜悦的能力。”这位触龙先生能够把位高权重的太后从愤怒说到颜色稍缓再说到心悦诚服,其讲话令人喜悦的功力可见一斑。

他引起心理共鸣的方法分为四个阶段:导入阶段,寻找感兴趣的共同话题,触龙面对怒气冲冲的赵太后首先避其锋芒,对“质子”问题只字不提,而选择了安全的饮食起居等太后感兴趣的话题来缓解紧张气氛,使得太后“色少解”。

转接阶段,谈话不仅仅是为了聊天,要达到最后的目的就一定要慢慢转入话题。这种转入方式一定要缓慢,为人所不觉,否则极易引起对方的反感,融洽的气氛就破坏了。触龙选择了大话家常,说“爱子”,为自己最小的孩子安排一个位置,既合情合理又引起了赵太后的情感共鸣,然后说起赵太后哺养长安君、持燕后踵哭泣、祭祀必祈祷的种种情形,无形中拉近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

正题阶段,即晓之以理为了达到最后的说服目的。触龙晓之以理,循循善诱,讲出了爱孩子就要为孩子考虑长远一些,让孩子有立身之本,而不能仅仅依靠权势和父母的道理。再结合赵国历史因势利导,让太后明白对长安君的这种只顾眼前的溺爱等同于杀子,使太后陷入矛盾当中,最终同意了他的意见。

怎样巧获心理共鸣,迅速赢得他人的亲近感?首先,应创造良好的交谈氛围,寻找相互感兴趣的共同话题。林肯曾说过:“我展开并赢得一场议论的方式,是先找到一个共同的赞同点。”首先避开别人的忌讳,谈论两个人都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才能创造良好、融洽的谈话氛围,使谈话继续下去。

打开别人的心扉靠的是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应找出两个人情感上的一致性,拉近距离,比如多用“我们”等都可以引起对方的情感共鸣。

投其所好,从共同的情感或看法中慢慢说出自己的想法,让他人看到你们之间的一致和差异并最终赞同你。有争议才有赞同,一味的附和只能让话题渐渐变得无聊;提出有分歧的看法并讲出自己的理由,会让对方更乐意尊重和亲近你。

心理应用:

1.要引发对方与你交谈的兴趣,打开对方的心扉。

2.不要太早暴露自己的意图,一定要慢慢地“请君入瓮”。

3.引起心理共鸣最重要的是情感上的共鸣,理想和家人是引发情感共鸣的最好话题。焦点效应——把主角让给别人,赢得更多胜算

人是感性的动物。无论多么理性的人,内心都有柔软处。任何先进的科学仪器都无法渗透情感的领域,再理性的人当他判断一件事的时候,也会受他的好恶情绪和是非观念的影响。

当“以理服人”行不通的时候,“以情动人”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从感情入手是攻取他人内心“堡垒”的一个好方法。心理学的奥妙在于“攻心”,“心”正是一个人最感性的地方。当你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他做的无论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事情,你都能够找出其动人之处;当你讨厌一个人的时候,无论他付出了多少,你都会无动于衷,甚至视若无睹。

每个人都是如此,会用自己的好恶去评判一切,即使非常理性的人也不能不受情感的影响。想要成功就要熟知人心,熟悉人的心理变化、情感好恶等。人们常常凭着直觉去判断和做事,尤其在来不及仔细思索的情况下更容易如此,如果能够在关键时刻凭着情感去打动他人,将会比“以理服人”有更好的效果。

三分天下之后,曹操想确立太子,群臣都以为曹植和曹彰有更大的机会,因为曹植善文、素有谋略,曹彰擅长带兵,而曹丕则一无所长。杨修站在曹植的身后,常常教给他一些谋略甚至治国之道以应付曹操的考查;贾诩则站在曹丕的身后,教给他“愿将军放大肚量,做儒生应做的事,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谨守人子的本分,如此而已。”

一次,曹操生病,借机考查二人的应对之策,曹植在杨修帮助之下,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治国之道;曹丕却在谋臣的建议之下,一言不发只是在病榻前痛哭流涕,表明自己对太子的位子并不在意,而只是为父亲的身体担心,并为父亲不在后国家靠谁来治理而痛哭。曹操一声叹息,想到曹丕对自己的孝心和政治远见,终于舍弃了才略更胜一筹的曹植,而立曹丕为太子。试想,如果曹丕不是“以情动人”,而是像曹植一样用自己的经略来吸引曹操的注意,姑且不论谁更有雄才伟略,只是就本身文采而言他的机会是不大的。

与人交往中,我们常常会犯“强辩”的毛病,非要与人一争长短,想以自己的理由来说服别人,却常常被别人的理由打败。人既然是非理性的动物,那么,从感情入手攻入别人的内心“堡垒”似乎更加容易。

和对方建立良好的关系,让他对你产生好感,那么无论是求对方做事还是说服对方,就有了一份面子;做事能够引起对方的感动,就多了一份胜算;能够化解对方的对立和敌意,就能够让对方平静下来,更理智地处理事情。

年轻的李小姐开着一家小的公关公司,她希望张老板能够把公司的公关任务交给自己,但多次说服都没有效果,因为张老板不放心这家不起眼的小公司。李小姐花费了无数心思终于了解到张老板的生日就在不久后的某一天,于是提前向他预约那天来谈事情,结果张老板一到就看到处处摆满了花篮和气球,桌上摆着蛋糕和香槟,自己的太太和公司的高级员工都被邀请来参加生日宴会。因为忙碌忘记自己生日的张老板立即被感动了,竖起拇指对李小姐说“没想到小丫头还真有一套”,于是放心地把公司的公关业务都交给李小姐打理。

当原则、利益、法律这一切理性的东西都失效的时候,不妨从感情入手来打动对方,这样能够让对方感动或愉悦,那么你的胜算就大了不止一筹。很多事情通过他们本人做不到,但往往能够通过他们的家人、朋友达到目的,这也是利用了人的非理性因素。

无论什么人,只要对你产生了好感,那么即使他在这一次拒绝你,也会在下一次补偿你。他人的好恶或多或少决定你的社交、成功之路是否顺利,所以一定要让更多人对你产生好感、愿意帮助你,这样你才可能有更大的成就。

心理应用:

1.不要试图与人争辩,有些时候是非对错没有他人的好感来得重要。

2.“以理服人”行不通的时候,学会从对方或者他身边的人入手,“以情动人”更能够打动人心。第02章细心观察,心理学无处不在相悦定律——用喜欢引起喜欢

哲学家威廉姆斯曾经说过:“人性中最强烈的欲望便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敬慕。”可见,想要得到别人的喜欢就要首先敬慕和喜欢别人。当你满足了别人的交往需要,也就满足了自己的需要,这就是相悦定律。

相悦定律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是指人与人在感情上的融洽和相互喜欢,这种喜欢是相互的、互动的。如果一个人的喜欢不能够引起另一个人的热情回应,很快这份喜欢就会变冷,原本的好感也会消失。这就像一个人和对方打招呼,久呼不应,哪个人会继续呼唤呢?

所以,喜欢引起喜欢,讨厌就会被讨厌,欢迎就会被欢迎,尊重就会被尊重,人类的情感都是相互的。人们常常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人人都会被自己喜欢的人感动,为喜欢自己的人做事。

相悦定律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总是喜欢那些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人。如果在交往中能够给别人送去欢乐,就会有一种力量促使对方主动接近你、了解你、信任你,继而和你成为朋友,而如果你的言行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地给对方带来反感或者尴尬,就会促使对方讨厌你。

西方有一个“抱抱团活动”,即人们走上街头拥抱每一个行色匆匆的人,用自己的爱心和拥抱去化解人们之间的冷漠,让更多人享受快乐和温暖。向世界推行这个活动的是美国人贾森·亨特。亨特在母亲的葬礼上知道母亲用温暖和爱帮助了很多人,而他当时也需要他人的温暖来缓解丧母的悲痛。因此,亨特做了个写着“真情拥抱”的纸牌走上家乡的大街。从那一天起,“FREE HUGS”这个关于爱和分享的运动开始在全美国蔓延。

情绪是可以传染的,每个人都可以从对方释放的善意和喜欢中得到喜爱和尊重的信息,然后再传播给对方,而且他们之间的善意还会带给周围的人以愉悦和热情,就像闲聊中的两个人的愉快心情和笑声会引起第三者的好奇和愉悦一样。常常遇到这样的状况,开始只是两个人聊得非常投机,后来发现第三者加入进来,然后渐渐地形成一个中心,一群人听着其中的一个高谈阔论,最后每个人都度过一个美好的下午。

可见,相悦定律并不仅仅适用于两个人,在群体之间同样适用。很多营销领域的佼佼者都把“相悦定律”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之中,首先用心去感受顾客的需要,了解顾客的兴趣爱好,喜欢的谈话方式和感兴趣的话题等,通过这些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顺利让客户喜欢上自己,继而对自己推销的产品感兴趣。

真正将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你就能找到他喜欢的、双方都感到舒服的相处方式。比如,表示出对对方的欣赏、真心实意地赞美、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提供对方需要的东西等方式都能够引起对方的认同和喜欢,达到人际吸引的目的。但是,愉悦对方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愉悦自己,因为只有你同时也感到愉悦才能促使自己增加和对方的交流。如果一味讨好和奉承别人反而会受到别人的轻视,你自己也会感到无聊而疏远对方。

但是,一个人绝不能仅仅受“相悦定律”的驱使,否则就会被阿谀奉承者包围。尝试与自己不喜欢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保持理性;听得到批评、听得到不同声音才能成长。但是一定要杜绝和那种“反对每个人”的人交往,因为这种人往往用反对来引起别人的好奇和兴趣,实质上和“阿谀奉承的小人”是一类人,并不是真正有分辨能力的人,跟这种人密切交往只能让你也变成一个“反对每个人,也被每个人反对”的人。

心理应用:

1.用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不要轻易批评任何人。

2.增加对他人的欣赏和赞扬,努力做到喜欢他人。

3.在交往中一定要保持理性,不要掉进相悦定律的深渊。

4.可以利用两个人的相悦定律带动更多人喜欢自己。首因效应——让初见你的人也对你倾心

首因效应通俗地说就是第一印象对人产生的影响。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人初次见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而且这种印象往往先入为主,对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能产生较强的影响且极不容易改变。这就是为什么好多人提到一个名字首先会想起一个模糊的印象。这个印象掺杂着对对方的好恶,很可能与现实不符,但除非长时间持续接触,否则你根本无力改变它。

心理学家曾就此现象做过一个实验:把若干人分为甲乙两组,让他们看同一张照片,然后对甲组表明他是一个罪犯,对乙组则表明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让被试者根据照片上人的外貌特征来分析他的性格。结果,同样深陷的眼睛、深沉的目光被甲组评为藏着险恶用心,被乙组评为思维深邃;同样高耸的额头被甲组分析为死不悔改的决心,被乙组分析为“上下而求索”的坚定意志。

可见,人们深受心理定势的影响,如果人们第一印象对此人有好感,在以后的了解中也会挖掘对方的美好品质;如果第一印象就厌恶对方,则会在继续的交往中验证其恶劣的品格。哪些外部特征影响第一印象的产生呢?

心理学家认为,第一印象主要受一个人的性别、年龄、体态、衣着、姿势、谈吐、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影响,还会受个人资料和权威人物的评价影响。比如,在面试中,不论他们学业如何,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会比普通大学的毕业生更受重视、更有竞争力。

首因效应还是一种优先效应。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没有时间去了解与自己接触的每个人,自然更不会浪费时间去了解一个留给他厌恶印象的人。每个人在第一次进入某个场合时,都应该保证自己的形象鲜明立体,给人留下完整、清晰、美好的第一印象。这就要求人们借助高品位的着装、得体的妆容、优雅的举止、风趣的谈吐、怡然自得的微笑等手段来给别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在面试、初入公司、宴会等初次交往的场合,更应该将自己最鲜活光彩的一面呈现给陌生的朋友。在着装上更是不可马虎,因为在开口之前,服装就是你的形象符号,通过它可以看出你的性格、品味等。服饰一定要得体,除了非常正式的场合没有必要过于庄重,否则反而显得见识浅薄。

在某著名学府或大公司学习、工作过的经历,某权威人士的好评或推荐等都可以为你的第一印象加分。当然,对于研究生或者著名学府的学生,人们会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其真才实学上,除外部印象外,还会给予其更多的审视和考验。

因为一桩意外,王浩进入面试办公室的时候,本来其貌不扬的形象变得更加邋遢,但无奈在别人面前整理形象更是不礼貌、不雅的,他只好硬着头皮走进了办公室。主考官看到他这个形象本想直接淘汰,但考虑他著名大学毕业的背景,决定再观察一会儿,只见他镇静自若地拉开椅子坐下,然后用真诚而歉意的语气说“我太冒失了,但请容我自我介绍一下”。看到他毫不扭捏又自信的神态,主考官决定给他机会,然后问了他几个专业性比较强的问题,王浩回答得头头是道,这时候主考官已经对他产生了好感并问:“我能问问你为什么搞得这么狼狈吗?”王浩坦然解释了意外的经过。经过一番谈论,主考官看到了他非凡的镇静和应变能力,主动留下了他。

每个人都希望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但意外随时都可能发生,衣服可能因为不小心碰撞而洒上水、饰物可能不小心破裂、鞋子会蒙上灰尘你还不自知,这时候就要依靠优雅的举止和镇静自若的神态来赢得别人的好感,那么这时候意外就会变成你的“优势”。

心理应用:

1.得体的服饰、优雅的举止会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2.发生意外一定要镇静,镇静而机智的解决方式可以让人忽略形象的损失。

3.首次进入社交场合,最好能够得到主人的介绍。不能仅凭第一印象妄加判断,以避免第一印象带来错觉,误交奸人。应秉持“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原则,理智交友,不要仅凭第一面的喜恶来决定,以免错过很多朋友。近因效应——更多相处换来更多新印象

近因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即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往往占据主体地位,与首次见面时间间隔越长,近因效应就会越明显。

想一想,你对远去的朋友最深刻的印象是不是他摆手离开的那一刻?分手的男女朋友,记忆是不是停留在最后一次的争吵?即使好得跟一个人似的“闺蜜”也会因为近一次的争吵而冷漠生疏,甚至怨恨对方?德高望重的大师是不是因为一次流言诋毁而使得人们议论纷纷?

这表明如果最近的表现不好,以前的努力也会被大大稀释。一次战败会让自己以往的功绩全部灰飞烟灭;一次犯错也会让自己所有的努力付之流水;一次争吵可能把友谊变成仇恨。

与人交往中,如果不能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第一印象,那么不妨利用近因效应,跟对方多多接触,让对方一点一滴感受你的诚意和美好,这样也能够扭转他人对你的不良印象。这种扭转过程是非常漫长的,需要慢慢渗入,在跟对方达到一定熟悉程度之前,最好不要放弃,更不要惹恼对方,否则极可能失去一个朋友,使原本的努力也化为泡影。

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在人与人交往的初期,首因效应的作用更明显,但彼此熟悉以后,近因效应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和陌生人交往,最好能够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起码不要引起他人的厌恶,否则别人很可能把你拉进黑名单,更多的纠缠只能让你显得更讨厌。

如果对方对你印象很差,不妨让自己在对方的目光中消失一段时间,然后以崭新的姿态出现,这样更容易得到对方好感。如果对方不是那么厌恶你,只是印象不太好,就可以尝试慢慢和他交往,时间长了,就会让他逐渐忘记不良的第一印象。

对他人最新、最近的认识往往会占据主体地位,人们对你的认识也是逐渐改变的,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你的优点和缺陷会一一呈现在对方眼中,但最好不要和他人发生冲突,否则损失的永远是你自己,和老朋友之间更是如此。当自己情绪不定或者与他人发生矛盾时,最好不要陷入争吵,一定要等到心平气和时,再处理人际间的纷争或者难处理的事情。

古往今来,很多名人都特别会利用近因效应。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曾经一直处于劣势,吃了不少败仗,然而他在给朝廷上报的奏折中技巧性地写道“湘军屡败屡战”,生生将一个败军之将扭转为英勇作战、百折不挠的英雄,他并没有撒谎,只是利用一点儿小技巧,让可能到来的震怒变成了对他“忠心可嘉”的表彰。

生活中也是这样,一段话的中心部分往往被人忘记,而最后的结尾部分却更容易让人记忆深刻。所以,如果想要批评一个人,不妨在后面加上对他所做努力的肯定,这样就可以消除批评带来的负面情绪,缓解两个人的对立关系。比如,在一段严厉的批评后面加上一句“不要难过,错误只是偶尔的,你还是非常有希望的”,就可以鼓励对方、消除隔阂。

当然,近因效应虽然决定了最清晰、最深刻的印象,但这并不一定是最正确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为了一次的误会或矛盾而否定对方的所有努力,一定要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做出决定。

心理应用:

1.不要轻易和他人产生矛盾,否则多年的友谊也会毁于一旦。

2.如果留给别人不好的第一印象,不要放弃,慢慢和他熟悉起来,近因效应就会渐渐起作用,最终扭转别人对你的印象。

3.严厉的批评之后一定要有安慰或者赞扬之语。

4.当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要同时公布的时候,最好先公布坏消息。费斯诺定理——听取别人的,说出自己的

希腊哲人大多讨厌饶舌之徒,而喜欢谦虚倾听的人,喀隆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让你的舌头超过你的思想。”英国航空公司总裁费斯诺提出了费斯诺定理:人有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这意味着人应该多听少讲。倾听是沟通的基础,别人乐意向你倾诉,说明他信任你。乐意倾听才能了解他人,保证畅通的沟通。

倾听是成功交往的最优策略,是打开他人心灵之门的钥匙。成功交谈的秘密在哪里呢?著名学者查理·艾略特说:“一点儿秘密也没有……专心致志地听人讲话是最重要的,什么也比不上注意听更能表达对谈话人的恭维了。”在交往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每个人都希望可以兴致勃勃地讲出自己的旅游经历、感兴趣的运动、某次成功的历程,越是平凡的人越是愿意表达或者吹嘘。这是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重视,而人们都认为“说”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其实不然,既然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欲望,那么,“听”才是实现人际交往的最好手段。

卡耐基说:“对和你谈话的那个人来说,他的需要和他自己的事情永远比你的重要得多。在他的生活中,他要是牙痛,要比发生天灾导致数百万人伤亡的事情还要重大;他对自己头上小疮的在意,要比对一起大地震的关注还要多。”愿意倾听别人的谈话,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是对他人的一种重视,同时还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认同和尊重,好的倾听态度是对别人的一种认可,是一种让人最舒服的恭维方式,每个人都会喜欢专心致志听自己说话的人。

职场新人小李是个不太善于言辞的人。他给大家的印象是沉默寡言,但往往一语中的,很受大家的尊敬。一次聚会中,他被引荐给了热情的女主人,他不善于应付这种场面,只得庸俗地先赞美女主人的美丽,这时这位风情万种的女主人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耳朵,小李立刻注意到原来她的蓝宝石耳坠非常特别,立刻说“尤其是这对耳坠,非常特别,不是在国内买的吧” 。这马上引起了女主人的谈兴,原来这对耳坠是女主人留学时购买的,继而谈起了她留学时的趣事。小李一边倾听,一边询问几个能够引起对方谈兴的话题,果然赢得了女主人的好感。

可见,虚心倾听对方的讲话可以获得对方好感,并提高对方讲话的兴致。一个人愿意向你倾诉,表明他对你有一定程度的信任。同时,如果一个人愿意听你诉说,你常常很难拒绝他的要求。倾听是沟通的基础,能够将别人的话听到心里且为对方保守秘密的人,别人会给予你最大的信任和尊重。同时,倾听不同的意见还有益于自身的改进。人们常常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就是要求人们应该听取各方面意见,不要偏听偏信,更不要固执己见。

倾听还是了解一个人的重要途径。了解了对方的心思、兴趣爱好、原则观念才能够在谈话中投其所好,不触碰对方的禁忌,更快打开他的内心。一个人的语言和内心往往是相互映射的,通过他的谈话往往能够窥见他的内心,更容易和一个人发生精神层面的交流,这样产生的友情必然不会是泛泛之交,双方都能够从交往中得到更多益处。

倾听也是要讲求艺术的,心不在焉地听和似是而非地敷衍,只会让对方认为你心机重重或者另有所图。很多时候,人们并不要求你给出一个解决方案或者能对事情有多大帮助,只是希望把心里话倾诉出去,减轻内心的负担而已。

心理应用:

1.倾听一定要真诚,如果一边想着晚上回家做什么饭,一边听别人的谈话,是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的。

2.要一边倾听一边思考,很多时候,谈话都是有言外之意的,尤其在一些重要的交际场合。

3.一味倾听往往会被人认为态度敷衍,应该对对方的话题有一定的回应,比如重复对方的一句话,或者用更简明的语言把对方的话解释出来,这都更能引起“惺惺相惜”之感。第03章言行谨慎,不要让自己陷入思维怪圈钓鱼效应——过于好奇使你更易上当

假如某样东西能满足一个人最强烈的内心需求无论那是否是陷阱,他都很容易进入这个圈套。正像钓鱼一样,把鱼饵放到鱼的面前,鱼就会去吃,因为这是它最喜欢吃的东西。如果鱼真的吃了就会上当受骗,走上死亡之路,因此,人们形象化地称这种现象为“钓鱼效应”。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不自觉地运用钓鱼效应,比如孩子没有食欲时,煮他最爱吃的食物,用气味引诱其食欲;故意遮遮掩掩地进行某项举动,只不过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说话仅说一半,引起别人的猜测和兴致;送别人他最喜欢的小礼物,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运用别人的好奇心推广更好的产品和想法等,这些都是钓鱼效应的积极运用,但是钓鱼效应也有它的负面影响。

人们常说“好奇心害死猫”,拥有九条命的猫尚且会被无止境的好奇心害死,何况是人呢?巧巧前几天去市场闲逛,看到某个摊位前有很多人围观,于是挤进去看到底售卖的是什么。摊主介绍说是藏红花果,有补血补气、美容养颜的作用,但非常贵,得100元钱一斤。巧巧感觉很新鲜,于是买了一些回家,但吃的时候感觉太甜,味道不太像滋补品,于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结果查到“藏红花是一种药材,但根本不结果,那些所谓的‘藏红花果’是不知道用什么做成的果脯”。这根本就是一场诈骗,利用的就是人们的好奇心理。

这样的骗局其实每天都能碰上几个,只有有所戒备,警惕他人设下的“局”,才可能从中脱身。好奇心人皆有之,稍微有一点儿常识或者观察一下周围人的反应,就可以明白过来。在上面事例中,凡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藏红花是一种药材”,只有药店才会有售,那么,假如有“藏红花果”的话,怎么可能在市场上大肆销售?况且药材都是论两的,怎可能按斤算价?什么滋补品居然有大批人围观?为什么有人围观却无人购买?只要稍作分析就能明白。“忽悠”毕竟是经不起分析的,往往越是新鲜、刺激的物品和项目越有无数人为之吹嘘,越有人巧言令色,那么就应该警惕,避免吃亏上当。

还有些人利用别人强烈希望得到的心理需求来设局,即使你并不饿,也会因为眼前摆着美食而嘴馋;就算你有再多华服美饰,也会因眼前华美的钻石而眼花;即使你并不缺钱,也会因为桌上摆着大量现金而心中发痒;即使你有一辆车,也会因为一部好车而心动。把那些引起你“心痒”的东西放在你的眼前,就会刺激起你的强烈欲望,这就是使人上当的伎俩。

很多贪污腐败正是因为别人有心的“钓鱼”而最终落网。每个人都有贪心,在拿之前不妨想一想,你是否支付得起贪心的代价。那些所谓的“礼物”是真正的礼品还是钓饵。

心理应用:

1.冷静思考。钓鱼效应运用的无非是人们的好奇心理和需求心理。要引起人们的好奇心,或者会选择新颖的、奇趣的、异样的特殊刺激物;或者说话只说一半;或者行为留下一个悬念、包袱,但只要细心思考、冷静判断很容易就能够破除对方的骗局。

2.当你发现自己的需求被激发起来时,应留心一下,自己在对方向你展示“鱼饵”之前有没有那么强烈的需要。不必要的需求是人们上当的第一步,想一想你为自己眼前的需求要付出的代价,想一想“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被刺激起来的需求就能够得到收敛。

3.“钓鱼者”所下的诱饵必定是你最喜欢的、为你量身定做的。当你发现“正想睡觉时,送来了枕头”,就应该警惕,是不是因为“枕头”引起了你的“睡意”。“恰巧”很可能来自“有心”,不得不防。联想过于简单是一种心理误区

简单联想是人类心理条件反射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反射行为是由简单的联想引发的。举个例子:你去超市选择一款电动剃须刀时,你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呢?有人说是价格和质量。价格显而易见,但对于产品质量的判断,你是依据什么来的呢?大概有以下几个答案:品牌、价格、经验等。这些都是简单联想引发的,假如有几款同类产品同时出售的话,人们大概会下意识地认为价格最高的那种质量最好。

销售商们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常常会把商品的价格提得很高,或者做出大量的宣传。当然质量也会做出提高,毕竟还有人是依据经验来判断物品的。提高价格的策略对奢侈品而言尤其重要和有效,因为真正拥有奢侈品购买能力的顾客是不会在乎一点点差价的,但可以借此来展现他们良好的品位和购买力,显示自己更高的地位。

购物时,我们更应该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而不要单纯去相信品牌或者价格,因为价格并不一定与价值一致,也不一定和质量相关。寻找适合自己生活的物品,才能保证不落入商家的圈套。

对我们来说,单纯联想不是一种好现象,因为你常常会因为这种原因而落入各种陷阱。比如,偶尔的一次上当受骗或者失败会引起恐惧和多疑等情绪,让你产生心理障碍,从而不敢多加尝试,错过无数机会。而对以前成功的简单联想,则可能使你陷入盲目乐观的境地。

无论对于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应该保持一定的清醒,仔细分析偶然性在事件中的比率。很多人都热衷赌博,其实赌博这种东西很少有赢的可能,这是每个人都懂得的道理,可是很多人还是热衷于此。为什么呢?无非是在赌博的初期你可能赢过几次,于是这种虚无缥缈的联想致使你愿意冒险。当然也不排除初次去赌场的客人会被“设下陷阱”,先使其痛快地赢几次、相信自己运气好,然后再把他口袋里的钱败光。

怎样走出简单联想的误区呢?要知道这个陷阱不是任何人布下的,而是你自己的大脑和心理的盲区,通常都是你自愿跳下去的。所以,最重要的是要理智清醒,不要夸大直觉的作用,更要注意行为中的危险因素,时刻保持理智才能避免落入简单联想的陷阱。

心理应用:

1.应该时刻警惕,不要让简单联想左右自己,尽量不要使自己出现认知上的错误,而要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客观的分析来做出理智的决定。

2.在决策一件事情时,不仅仅依赖过去的成功经验,还要分析这次将遇到的风险和环境与过去是否相同,成功的把握有几分,然后根据事实来做出判断。不随波逐流,不落入从众心理

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很多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让它们首尾相接成一圈,然后在不远处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于是松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直到七天七夜后,松毛虫在饥饿和劳累中尽数死去。这就是自然界中的“从众效应”——后面的永远跟随前面的,不会脱离队伍。

从众心理是大多数人普遍的心理现象,是指个人常常会受到外界群体的影响,而不能保持独立性,使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都因为符合公众舆论而出现扭曲。很少人能够不“被从众”,但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是不可取的。

有学者曾经进行过从众心理的测试,结果表明,人群中只有25%~30%的人能够保持其独立性,大多数的人都会“随大流”。现实中也不乏这样的场面,就算一个人面对一个空无一字的布告栏发愣,也会引发不少人的随从,然后引来更多人的猜测和围观,外围的人群甚至会因为人们的围观而挤进去看得津津有味,虽然不知道看些什么。如果你认为这只是极端现象的话,那么你有没有遇到过以下情况?

当销售员介绍“这款上衣是走得最快的,都上过两次货了”时,你会马上掏钱包买上一件;即使是一件很不重要的小事,也会因为网友的“炒作”而变得非常轰动;利用广告先将自己的商品“炒热”然后再上市;媒体常常大肆 “渲染”某种情绪或者某个事件,以至于众人“盲从”、群情激愤。这种不加思考、随大流跟着众人走的盲从现象,就已经是不健康的心态了。

产生从众心理的因素有很多,一方面在群体中,如果有人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就很容易遭到众人的孤立;另一方面,人们会因为与别人的意见、态度不同而对自己产生怀疑,或者没有安全感。从众心理源于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或者一种追求安全的心态。但是跟随众人就一定“安全”吗?并不如此,起码死亡的松毛虫告诉我们,盲从导致的很可能是集体的毁灭。

再者,“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些少数人如果能够坚持下去,往往最终成为“真理预言者”,成为众人的“权威”。用自己的理智去判断,用心去思考,坚持自己的意见往往有着非凡的意义,尤其对于“成大业者”来说更是如此,首先要忍受孤独和内心的煎熬才可能最终获得认同。

盲从往往导致失败或者陷入陷阱。物理学家富尔顿就曾经因为“盲从”失去了争取荣誉的可能。富尔顿曾经在研究工作中测量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测出的结果比传统理论计算出的数据高出500多倍。这个差距实在太大了,富尔顿不敢公布出去,他怕会被人视为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但不久之后,另一位年轻科学家也在实验中测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数据同福尔顿测出的完全一样。这位年轻科学家公布结果后,很快在科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富尔顿后悔莫及,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恐惧”和“盲从”,绝不会失去本应属于自己的荣誉。

心理应用:

1.要学会克服消极的从众心理,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独立思考。

2.无论是不是众人的意见和态度都不要盲目跟从,也不要盲目反对,不要把自己固定在某个立场上,而是要遵从事实和真理,遵从自己的原则,独立思考。

3.要学会忍受孤独和侧目,很多人拥有自己的想法,但因为不愿标新立异、不愿被孤立而选择“盲从”,这种盲从最容易导致失败。晕轮效应——不要被某一方面的特征所迷惑

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断出此人的其他品质,但这是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往往以偏概全,使人们认识失真。因为对这个人的评价是由最初印象决定的,而并非是对方的真实品质或者总体品质,往往会识人不清。

大文学家雨果的名著《海上劳工》正是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吉利·亚特因为深居简出被人们称做“魔怪吉利·亚特”,而被误认为是“巫师”一般神秘而邪恶的人物;而邪恶的克吕班师傅则利用提醒船主他的合作者是个诈骗犯、归还很久以前欠的一笔小钱等小事,来证明自己是一个正直而值得尊重的人。人们往往通过别人一般的善行或自己的好恶而认识他人,勒蒂埃利船主也犯了这个错误,他将自己的船交给了克吕班,邪恶的克吕班则故意把船撞在了礁石上,拿着诈骗犯的钱企图逃之夭夭,幸而危船被吉利·亚特救了回来,才解救了船主的财产。

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本以为是与自己亲密无间的好姐妹,却把自己的隐私到处宣传;看似亲切、随和的前辈却陷害自己;本以为是非常诚恳、正直的一个人,能力居然如此差劲。这就是“晕轮效应”所产生的误差。

因为对对方的印象是根据对方的某种特定品质得来的,所以常常以偏概全,很容易出现偏差。心怀不轨的人也很容易利用这种“晕轮效应”迷惑你,从而设置陷阱。

艾丽是刚刚进入职场的新员工,同事红带她熟悉环境并适当教给她一些工作和人际交往的窍门,告诉她整间办公室谁可交、谁需要提防。艾丽对她非常感激,认为红非常亲切、诚恳。红同时利用艾丽犯错时跟上司讲情的方式赢得了艾丽的好感,但这仅仅是一个陷阱而已,不久艾丽就发现自己的创意被红窃取了,愤怒之下她和红闹翻。后来才知道,原来她是个“惯犯”,几乎所有的新员工都被她窃取过劳动果实。

其实,假装的就是假装的,不可能毫无破绽,比如,对方在办公室中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她对自己是否刻意接近;她赢得自己好感的方式会不会让人觉得虚伪,这些蛛丝马迹都能够指向她性格上的缺点,只不过有些人被表象蒙蔽了双眼,才会出现识人不清的错误。“晕轮效应”还会导致另一种结果,就是对别人片面的认识并不一定是他人的刻意伪装,而只是从你自己的好恶来感知他人,仅仅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而对其全部特征下的结论。这常常会导致一个人被别人片面的优势或者一时的好恶所左右、迷惑,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韩非子·说难》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卫灵公开始非常宠信弄臣弥子瑕。弥子瑕的母亲病了,弥子瑕得知后立刻偷了卫灵公的车子回家看望母亲,卫灵公却夸奖他孝顺父母;弥子瑕和国君一起游园,摘了个桃子,感觉非常甜,就把咬过的桃子分给了卫灵公,卫灵公赞他有爱君之心。但后来弥子瑕不受宠了,卫灵公则把这两件事拿出来,说他有“欺君之罪”,偷乘国君车辆应将脚砍掉;把吃过的东西献给国君是对国君的不敬。明明相同的一件事,却因为个人的好恶做出不同的处置,这就是“晕轮效应”导致的结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他人的偏见常常会得到“自动”证实,比如如果你对他人怀疑,就会觉得对方总是鬼鬼祟祟或者正在进行某种阴谋,而对方往往能够感知你这种情绪,并开始戒备和疏远你,对方的这种情绪又加深了你对“这个人不可靠”的印象。这种恶性的循环势必使你的偏见越来越深。

心理应用:

1.当你一直看不惯某个人的时候,不妨理智地检讨一下自己的心态,不要在怀有成见的基础上审视他人的行为。

2.与人交往的初期,最好不要对别人轻易下结论,这是避免受“晕轮效应”影响。否则,对方以后的所有行为都将证明你所下的“片面结论”,使你失去朋友或者落入陷阱。不要因为他人的吹嘘引起嫉妒心

沃伦·巴菲特曾经不止一次说过:“驱动这个世界的不是贪婪而是嫉妒。”嫉妒一词在字典中的意义是“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是敌视的心理状态。”

这种情绪常常给人带来各种压力、心理挫折感和怨恨,最终使人失去理智,失去朋友,而最终也会由他本人尝到最后的苦果。嫉妒往往会伴随着自卑、伤心、不安、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使人非常痛苦,折磨人的心志,同时人的报复心理又决定了他一定会采取措施对该人进行人身伤害或者财物破坏、言辞伤害等。嫉妒是人的普遍心理,这种心理不仅是危险的,后果非常严重,并且也是不可避免的。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种现象,人们常常对身处同等职位但工资较高的人不服气,并处处中伤或者猜测其中隐情;两个极要好的朋友,一个突然间有了一笔小钱或者有了某种荣誉,另一个就会离他越来越远,甚至陷害他;两个人互为竞争对手而且能力不相上下的话,其中一个(通常是能力差一点儿的)会拼命找另一个人的麻烦,这就是嫉妒引发的恶果。

嫉妒内潜藏着对他人幸福的破坏倾向,并对自己所谓的不幸深感无奈,所以嫉妒的人既是可怕的也是可怜的。要避免嫉妒,就要尽量不被他人的吹嘘之言所击倒。自信的人往往深信虽然对方比自己处境优越,但自己必定有对方不能及的地方,因此对于他人的优势和吹嘘只不过一笑置之,并不会因此造成多大伤害。

要提防的反而是那些故意吹嘘或显示自己的优势、企图引人嫉妒的人,他们善用人性中的阴暗面,利用自己的飞扬跋扈或者吹嘘显示自己的优势引起他人的羡慕嫉妒,使人出现心理失衡。

秦桧当宰相的时候,皇后召他的夫人去皇宫赴宴。皇宫中自然不少珍馐佳肴,尤其有一道清蒸淮河青鱼非常味美而珍贵,即使贵族也很少吃到。于是,皇后问秦夫人:“你吃过这种鱼吗?”秦夫人不明就里,炫耀道:“我常常吃这种鱼,比这条还要更大。”皇后的脸色很不好看。回家后,秦夫人对丈夫讲了自己的所作所为,秦桧一听脸色就变了,又生气又担心:“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于是,只好派人找来十几条相似的鱼送去,鱼虽然个头很大,但却是非常普通、低贱的鱼。皇后见了才哈哈大笑,说道:“我说他怎么可能有这么多青鱼,原来是他老婆把鱼搞混了。”

炫耀或者吹嘘常常引起他人的嫉妒,无论对于被嫉妒的人还是嫉妒他人的人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做人要低调内敛,不可轻易吹嘘炫耀,以免引起他人的心理不平衡和嫉妒报复。面对他人的吹嘘炫耀则要冷静,不可轻易起嫉妒之心,即使有也要及时克制,将嫉妒的危险性降低。

心理应用:

1.他人所强的不一定是你最需要的,你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诸葛虽然谋略上更胜一筹,但在带兵打仗上绝对不会强过周瑜。

2.嫉妒心理是每个人都有的,但做事必须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这就不会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情来。

3.无论对方怎样优越,不可因为别人而让自己心中焦虑、忧愤、压力过大。人言可畏,别让流言侵蚀内心

鲁迅曾经说过:“在我一生中,给我大的损害并非书贾,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帜鲜明的小人,乃是所谓‘流言’。”“流言”的意思是广为流传但毫无根据或来源的说法。但这种毫无根据的流言往往却给人最大的伤害,尤其是对那些极为重视他人评价、注重名誉的人更是如此。

鲁迅一生,在生活、学术、政治各方面都受过流言的攻击。在家庭生活中,鲁迅本来和兄弟住在一起,但不久后弟弟周作人突然决绝地写信给他“不要再到后面院子来”。郁达夫曾在著作中说道:“周作人的那位日本夫人,甚至谣言鲁迅对她有失敬之处。”令鲁迅百口莫辩,兄弟失和。在文学领域,曾有流言说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是“整大本的剽窃”,是根据日本人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里面的‘小说’一部分而写,直到10年后,鲁迅的这本书在日本出版,才击散了流言。在政治上,更有诸多人污蔑他“是政府和民族的罪人”,给反动派杀害他的借口。

虽然鲁迅反复申明自己不会因此生气或者懊恼,但流言的阴影笼罩了他的一生。他的母亲在鲁迅逝世后说道:“大先生所以死得这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