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印绀珠经(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7 02:39:35

点击下载

作者:明·李汤卿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心印绀珠经(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心印绀珠经(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试读:

校注说明

《心印绀珠经》,明·李汤卿撰。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依次为原道统、推运气、明形气、评脉法、察病机、理伤寒、演治法、辨药性、十八剂等9篇。

作者李汤卿的生卒年代和生平事迹无可考,据朱的序文,李汤卿曾与其祖父同时就学于东平王太医门下,而王太医是刘完素再传弟子刘吉甫的门人。由此可知,李汤卿乃河间学派的传人。其生活时代约在元明之际。朱序文中称,其父“既袭祖术,又受业于李君汤卿之门,而得传心之书九篇”,所述“传心之书”即是本书。《心印绀珠经》的版本主要有: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当涂邢址刻本,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赵瀛刻本,明崇祯六年(1633年)闵齐伋刻本,1980年上海古籍书店据嘉靖二十六年赵瀛刻本的影印本,198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赵瀛刻本的影印本,以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心印绀珠经》的邢址刻本影印本等。

明嘉靖二十一年邢址刻本,是该书现存最早的版本。嘉靖二十年,邢址入闽邵武时,因风气蕴毒而病疸,检阅此书中方剂服用,不久痊愈,故而于次年,即嘉靖二十一年,命医生李荣督工翻刻本书。该版本错误少,校刻精当。明嘉靖二十六年赵瀛刻本,系赵瀛据陈守义藏本校订刊刻,校刻时间较早,内容完整。故本次整理以明嘉靖二十一年邢址刻本影印本为底本,以明嘉靖二十六年赵瀛刻本影印本(简称赵瀛刻本)为主校本,以明崇祯六年闵齐伋刻本(简称闵齐伋刻本)为参校本,以书中所引《内经》《素问玄机原病式》《儒门事亲》等的通行版本为他校本。

具体校注原则如下:

1.将原书竖排格式改为横排,繁体字统一改为简化字,并加标点。凡底本中表示文字位置的“右”,一律径改为“上”,不出校记。

2.底本引录文献有删节或缩写,但不失原意者,不出校记;有损文义者,出校记注明。

3.凡底本与校本互异,底本无误,校本有误者,一律不出校记;若显系底本误脱衍倒者,予以勘正,出校记说明;校本异文有参考价值的,出校记说明。凡底本中因刻写致误的明显错别字,如“己”、“已”、“巳”不分,一律径改,不出校记。

4.凡底本中的异体字、古字、俗写字,一律径改为简化字,如“胷”改作“胸”,“藏府”改作“脏腑”等,不出校记。

5.底本中出现的中药名、方剂名一律径改为规范用字,如“荜拨”改作“荜茇”,“三花神祐丸”改作“三花神佑丸”,不出校记。

6.对文中的疑难字、冷僻字、异读字,酌情加以注音、注释。文中的通假字,于首见处出注,并征引书证。

7.对文中较长的段落适当进行了分段。

8.原文“评脉法第四”篇“七表属阳”和“八里属阴”中的脉象插图,系扫描底本原图,随文插入编排。其他圆形的插图,因个别图形文字不清,加之有误刻的错字,为了阅读方便,保持全书体例一致,均依据底本和校本摹绘复制。原文中的非圆形的插图,依其内容,均重新横向编排。

9.底本无目录,在正文前罗列有九个篇章的篇名,兹删去篇名,并据正文内容重新编排目录。

10.底本卷首、卷尾分别记有“心印绀珠经”、“心印绀珠经上卷终”、“心印绀珠经卷下”、“心印绀珠经终”,兹一并删去,于每卷卷首处补“卷上”、“卷下”,不出校记。

心印绀珠经序

(1)

范文正公有曰:达则为良相,穷则为良医。良相,深乎道者也;良医,明乎理者也。相以道统国政,所以能成天下致治之化也;医以理察民疾,所以能成天下延龄之生也。道者何?吾儒修己治人之道也。理者何?吾儒观天察地之理也。相深乎道,则能渐仁摩义,移风易俗,使天下万民安;医明乎理,则能释缚脱艰,全真导气,使天下万民寿。为相不知道,则政化不修,纪纲不正,岂能为民之父母哉?为医不知理,则标本不明,阴阳不审,岂能为人之司命哉?

相也,医也,匪儒弗克行也。医而不读《素问》,犹儒而不知《易经》;医而不读本草,犹儒而不知史书。不穷《易经》,则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若云之蔽月矣;不阅史书,则古今治乱之迹、贤愚得失之事若雾之掩日矣。不明《素问》,则造化运气之微、经络标本之妙昧而不知;不观本草,则寒热温凉平之性、酸苦甘辛咸之味茫然而罔识。

儒有道统,医有源流。周孔之道,惟颜、曾、思、孟四传焉。孟子殁后,其传泯矣。轩岐之法,惟长沙太守一人焉。仲景殁后,其法讹矣。寥寥千载之下,能续儒之道统者,程朱二先生而已;能继医之源流者,刘张二先生而已。程朱既出,则周孔之道焕然而复明;刘张既出,则轩岐之法截然而归正。程朱既可与孟子为派,刘张亦可与仲(2)景为俦。呜呼!学儒而不遵程朱,异端之学也;术医而不宗刘张,非正之术也。

予家祖儒医,乃东平青字王太医口传心授之徒也。有李君汤卿者,同其时焉。盖

守真

先生,金朝人也,初传得刘君荣甫,再传得刘君吉甫,三传得阳坡潘君。东平王公,实吉甫之门人也。予父既袭祖术,

(3)又受业于李君汤卿之门,而得传心之书九篇。其论本诸天地之造化,其法源乎运气之阴阳,推之可以应万病之机,卷之可以为寸心之诀。幼而学儒,长而学医。理之未明,由儒而后始明;术之未精,由儒而后始精;道之未行,由儒而后始行。因披玩是书,力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顿知法无定体,应变而施;药不执方,合宜而用。蕴诸中,形诸外,虽未能如响之应声,鼓之应桴,万举万全,百发百中,亦尝(4)活人于枕席之上多矣。予恐其服膺久而忘也,辄自暇日录之于书,(5)以俟知者。故曰:父母有疾病卧于床,委之庸医,比之不慈不孝。事亲者,不可不知医。先觉之言,岂欺我哉!吁!苟能为医以造乎精微之理,则犹为相以阐夫正大之道。治病有法,治世有方,此其所以为良相、良医也。儒医后进朱好谦再拜谨书【注释】

(1)(shǒu手):首先。

(2)俦(chóu愁):同类。

(3)受:原作“授”,据闵齐伋刻本改。

(4)而:此后“忘也……谨书”103字原无,据赵瀛刻本补。

(5)俟(sì四):等待。

刊心印绀珠经序

(1)(2)

予在内台时,有遗以是书者,异其名,取而阅之,医书也。终阅之,乃朱好谦氏世承家学,采集《素问》、本草及诸名家诸书而(3)成编者也。其论医道统系,则严夫王伯之辨;其论气运与夫寒暑等剂,则悉夫理治之原。非熟究诸书,深探《内经》,而卓有定见,不(4)能类稡若此,真医家之指南也。

予历仕途,每携以从,虽燕粤殊方,寒燠异气,凡有感冒,按剂(5)治之辄效。去秋入闽邵武,万山丛郁,风气蕴毒,未几病疸。胗视者云:“此脾客积热,感湿而成。”因命医生李荣检剂服之,遂尔获(6)痊。荣跽而请曰:“闽土气偏而病湿,民命殊脆。此书世所罕见,(7)而备诸方剂,多合闽民之病,盍刻之以济惠下民?亦仁政之一也。”予曰:“诺。当谋刻之。”客有在座者笑曰:“闽人尚鬼而远医,子之(8)(9)刻是书也,直弁髦耳,民无庸也。”予曰:“君子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视民之有疾而弗以救者,忍也;逆民之无用而弗以传者,隘也。予病夫忍与隘也,是故将刻之也。”客复笑曰:“有是哉,子之迂也!闽之民久病于赋,乃今复有意外之征,殆将刳骨而竭其髓也。子之为政,不求诸彼而顾,急夫此,何也?”予曰:“民之困于赋者,存乎政;民之困于病者,存乎医。治赋贵缓,而治病宜急。求之政者,予既与民去其甚而安之矣,求之医者,予又可坐视也?是二者皆民命也,固并行而不可缺焉者也。”客俯而思,久之,起而谢曰:“是宜刻之,是宜刻之。子非迂,而予非忍与隘也。”遂即原本,命荣督工翻刻郡斋,以与民共焉。明嘉靖岁壬寅闰五月望(10)当涂阳川邢址书于郡斋之碧玉堂【注释】

(1)内台:元御史台的别称。御史台,古代的官署名,明代改称都察院。

(2)遗(wèi卫):赠与。

(3)王伯(bà罢):王道和霸道。

(4)类稡:分类聚集。稡,通“萃”,聚集。晋·郭璞《尔雅·序》:“缀集异闻,会稡旧说。”邢昺疏:“会稡者,《广雅》云:‘会,收也;稡,聚也。’”

(5)胗:同“诊”,诊察。

(6)跽(jì记):两膝着地,上身挺直。

(7)盍(hé和):何不。

(8)弁髦(biànmáo变毛):弁,黑色布帽;髦,童子眉际垂发。古代男子行冠礼,先加黑布帽,次加皮弁,后加爵弁,三加后,即弃黑布帽不用,并剃去垂髦,理发为髻。因以“弁髦”喻弃置无用之物。

(9)庸:需要。

(10)邢址:字汝立,安徽当涂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历任北京刑部山西司主事、山东道监察御史、山东盐运使等职。除《心印绀珠经》外,另刊行了中医妇儿专著《二难宝鉴》。

卷上

原道统第一

大哉医乎!其来远矣!粤自混沌既判,洪荒始分,阳之轻清者,以气而上浮为天;阴之重浊者,以形而下凝为地。天隆然而位乎上,(1)地然而位乎下。于是阳之精者为日,东升而西坠;阴之精者为月,夜现而昼隐。两仪立矣,二曜行焉。于是玄气凝空,水始生也;赤气炫空,火始生也;苍气浮空,木始生也;素气横空,金始生也;(2)黅气际空,土始生也。五行备,万物生,三才之道著矣。是以惟人之生,得天地之正气也,头圆象天,足方象地。天有阴阳,人有气血;天有五行,人有五脏。(3)

盖葛天氏之民,巢居穴处,茹毛饮血,动作以避其寒,阴居以(4)避其暑,太朴未开,何病之有?迨夫

伏羲氏

占天望气而画卦,后世有《天元玉册》,目为伏羲之书者,不知上古之时文字不立,斯书何以而作也?

神农氏

尝百草,一日而七十毒,厥后本草兴焉。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与岐伯天师更相问难,上推天文,下穷地理,中极民瘼(5),《内经》自此而作矣。前乎此经之未作也,民之有疾,惟祝由而已;后乎此经之既作也,民之有疾,必假砭针以治其外,汤液以疗其内。厥后太朴散而风化开,民务繁而欲心纵,灾沴多端,非大毒小毒、常毒无毒之药弗能蠲矣。

医之太原,《素问》一书而已,二十四卷,八十一篇。其间推原运气之加临,阐明经络之标本,论病必归其要,处治各得其宜,井然而有条,粲然而不紊。若《天元纪大论》、《六元正纪大论》、《五常政大论》、《气交变大论》、《至真要大论》数篇,乃至精至微之妙道,诚万世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之大典也。轩岐以下,代不乏人:扁鹊得其一二,演而述《难经》;皇甫士安次而为《甲乙》;杨上善纂而为《太素》;如全元起之解、启玄子之注。所谓源洁则流清,表端则形正。

历代之明医也,独有汉长沙太守张

仲景

者,揣本求源,探微赜隐,(6)取其大小奇偶之制定,以君臣佐使之法而作医方焉,如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论伤寒无汗为表实,伤寒自汗为表虚。表实者当发汗,不可服桂枝;表虚者当解肌,不可服麻黄。至于伤寒见风、伤风见寒等证,无汗者用以大青龙汤,有汗者投以桂枝麻黄各半汤,真千载不传之秘,乃大贤亚圣之资,有继往圣开来学之功也。(7)汉唐以下学者,岂不欲涉其渊微之旨?矧《内经》之理深幽,无径可入也。如巢元方之作《病源》书,孙思邈之作《千金方》,盖辞益繁而理愈昧,方弥广而法失真,《内经》之书,施用者鲜矣。及朱奉议宗长沙太守之论,编《南阳活人》之书,仲景训阴阳为表里,奉议解阴阳为寒热,差之毫厘如烬火之至微,谬以千里如燎原之至恶。其活人也固多,其死人也不寡矣。大哉,守真之刘子乎!《要旨论》、《原病式》二书既作,则《内经》之理昭如日月之明;《直格书》、《宣明论》二书既作,则长沙之法约如枢机之要。如改桂枝麻黄各半汤为双解散,变十枣汤为三花神佑丸,其有功于圣门也不浅矣!同时有张

子和

者出,明《内经》之大道,续河间之正源,与麻知几讲学,而作《儒门事亲》之书,乃曰吐中有汗,泻中有补,圣人止有三法,无第四者,乃不易之确论,至精之格言,于是有刘、张之派矣。若

东垣

老人,亦明《素问》之理,亦宗仲景之法,作《济生拔粹》十书以传于世,是以有王道霸道譬焉。明脉取权衡规矩,

用药

体升降浮沉,知此则可入医道矣。经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又曰: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谓也。伏羲氏

上古三皇中第一人也,后世所传有《天元玉册》。神农氏

上古三皇中第二人也,后世所传有《本草》一书。

黄帝氏

上古三皇中第三人也,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都涿鹿之(8)丘,以土德王天下,造指南之车,殄灭蚩尤,号曰轩辕黄帝。与天师岐伯问答,而作《内经·灵枢》、《素问》二书。

扁鹊

卢国之医,姓秦,名越人,号扁鹊,演《八十一难经》。仲景

汉长沙太守张机,字仲景,号曰长川公,有《伤寒论》。守真

金河间人氏刘完素,字守真,号曰宗真子。章宗皇帝三聘不起,御赐高尚先生。有《内经运气要旨论》十万余言,《素问玄机原病式》一帙,《习医要用直格书》三卷,《医方精要宣明论》二帙。子和

金宛丘人氏张戴人是也。有《儒门事亲》书三十篇,《十形三疗》一帙,《治病百法》一帙,《三复指迷》一帙,《治法心要》一帙,《三法六门世传方》一帙。东垣

元初人也。李杲,字明之,号曰东垣老人,乃易水张洁古老人之门生也。有《济生拔粹》十书。(9)

标本运气歌以下皆子和先生所作也

少阳从本为相火,太阴从中湿土坐。厥阴从中火是家,阳明从中湿是我。太阳少阴标本从,阴阳二气相包裹。风从火断汗之宜,燥与湿兼下之可。万病能将火湿分,掣开轩岐无缝锁。

寻十二经水火分治

肝胆由来从火治,三焦包络都无异。脾胃常将湿处求,肺与大肠同湿类。肾与膀胱心小肠,寒热临时旋商议。恶寒表热小膀温,恶热表寒心肾炽。十二经,最端的,四经属火四经湿,四经有热有寒时。(10)攻里解表细消息,里热里寒宜越竭,表热表寒宜汗释。湿同寒,(11)火同热,寒热到头无两说。六分分来一分寒,寒热中停真浪舌。热寒格拒病机深,亢则害承乃制别。紧寒数热脉正邪,标本求之真妙诀。休治风,休治燥,治得火时风燥了。当解表时莫攻里,当攻里时莫解表。表里如或两可攻,后先内外分多少。治湿无过似决川,此个

(12)(13)筌蹄最分晓。感谢轩岐万世恩,争奈醯鸡笑天小。

处治

病如不是当年气,看与何年运气同。只向某年求活法,方知都在至真中。用药(14)

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殢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能穷《素问》,病受何气,便知用药当择何味。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不通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经络明,认得标;运气明,认得本。求得标,只取本,治千人,无一损。

推运气第二

夫五运者,金、木、水、火、土也;六气者,风、火、暑、湿、燥、寒也。天干取运,地支取气。天干有十,配合则为五运;地支十(15)二,对待则为六气。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天地相合则为甲子。故甲子者,干支之首也。天气终于癸,地气终于亥,天地相合则为癸亥。故癸亥者,干支之末也。阴阳相间,刚柔相须,是以甲子之后乙丑继之,壬戌之后癸亥继之,三十年为一纪,六十年为一周,太过不及,斯皆见矣。

然以天干兄弟次序言之,甲乙,东方木也;丙丁,南方火也;戊己,中央土也;庚辛,西方金也;壬癸,北方水也。以其夫妇配合言之,甲与己合而化土,乙与庚合而化金,丙与辛合而化水,丁与壬合而化木,戊与癸合而化火。故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诗曰:甲己化土乙庚金,丁壬木位尽成林,丙辛便是长流水,戊癸离宫号曰心。

然以地支循环之序言之,寅卯,属春木也;巳午,属夏火也;申酉,属秋金也;亥子,属冬水也;辰戌丑未,属四季土也。以其对冲之位言之,子对午,而为少阴君火;丑对未,而为太阴湿土;寅对申,而为少阳相火;卯对酉,而为阳明燥金;辰对戌,而为太阳寒水;巳对亥,而为厥阴风木。故子午之岁,君火主之;丑未之岁,湿土主之;寅申之岁,相火主之;卯酉之岁,燥金主之;辰戌之岁,寒水主之;巳亥之岁,风木主之。诗曰:子午少阴君火暑,丑未太阴湿土雨,寅申少阳相火炎,卯酉阳明燥金主,辰戌太阳司水寒,巳亥厥阴风木举。

然五运有主运,有客运;六气有主气,有客气。主运、主气万载而不易,客运、客气每岁而迭迁。然则客运也,有太过焉,有不及焉。太过之年,甲、丙、戊、庚、壬,五阳干也;不及之年,谓乙、丁、己、辛、癸,五阴干也。太过者其至先,不及者其至后。客气也,有正化焉,有对化焉。正化之岁,谓午未寅酉辰亥之年也;对化之岁,谓子丑申卯戌巳之年也。正化者令之实,对化者令之虚。假令甲子年,(16)甲为土运,统主一年;子为君火,专司一岁。一期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正合乎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一期之中,主运以位,而相次于下;客运以气,而周流于上。主运者,木为初之运,火为第二运,土为第三运,金为第四运,水为第五运。客运者,假如甲己年,甲为土运,初之运即土也;土生金,二之运即金也;金生水,三之运即水也;水生木,四之运即木也;木生火,五之运即火也。每一运各主七十二日零五刻。太过之年,大寒前十三日交,名曰先天。不及之年,大寒后十三日交,名曰后天。平气之年,正大寒日交,名曰齐天。

一岁之内,主气定守于六位,客气循行于四时。主气者,风为初之气,火为二之气,暑为三之气,湿为四之气,燥为五之气,寒为终之气。客气者,假令子午年,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司地,太阴湿土为天之左间,厥阴风木为天之右间,所以面南而命其位也;太阳寒水为地之左间,少阳相火为地之右间,所谓面北而命其位也。一气在上,一气在下,二气在左,二气在右。经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地之左间为初之气,天之右间为二之气,司天为三之气,天之左间为四之气,地之右间为五之气,司地为终之气,每一气各王六十日八十七刻半有奇。

申子辰之年,大寒日寅初一刻交初之气,至春分日子时之末交二之气,至小满日亥时之末交三之气,至大暑日戌时之末交四之气,至秋分日酉时之末交五之气,至小雪日申时之末交终之气,所谓一六天也。巳酉丑之年,大寒日巳初一刻交初之气,至春分日卯时之末交二之气,至小满日寅时之末交三之气,至大暑日丑时之末交四之气,至秋分日子时之末交五之气,至小雪日亥时之末交终之气,所谓二六天也。寅午戌之年,大寒日申初一刻交初之气,至春分日午时之末交二之气,至小满日巳时之末交三之气,至大暑日辰时之末交四之气,至秋分日卯时之末交五之气,至小雪日寅时之末交终之气,所谓三六天也。亥卯未之年,大寒日亥初一刻交初之气,至春分日酉时之末交二之气,至小满日申时之末交三之气,至大暑日未时之末交四之气,至秋分日午时之末交五之气,至小雪日巳时之末交终之气,所谓四六天也。盖因客气加于主运之上,主气临于客气之下,天时所以不齐(17),民病所由生也。五运配五音图

角音属木,丁壬化之。丁,阴木也;壬,阳木也。丁为少角,壬为太角。木旺于春,触物而生,有角之义也。角者,触也。徵音属火,戊癸化之。戊,阳火也;癸,阴火也。戊为太徵,癸为少徵。火旺于夏,物长已极,有止之义也。徵者,止也。宫音属土,甲己化之。甲,阳土也;己,阴土也。甲为太宫,己为少宫。土旺于长夏,位在中央,有宫之义也。宫者,中也。商音属金,乙庚化之。乙,阴金也;庚,阳金也。乙为少商,庚为太商。金旺于秋,万物刚强,有商之义也。商者,强也。羽音属水,丙辛化之。丙,阳水也;辛,阴水也。丙为太羽,辛为少羽。水旺于冬,阳气屈而阴气伸,有舒之义也。羽者,舒也。五运五星图(18)

假令子午年六气如此,余者以类推之。六气司天图

上图言其六气之定位也。经有南政、北政之说,其六气之布令也。南政者,面南布政,以象君位,向明而治;北政者,面北布政,以象臣位,听君之令。盖六十年中,十年南政,余者皆北政也。何以言之?甲己之岁,土也。土为物之尊,五行之主,万物非土无以生,五行非土无以备,贯统四时,寄王四季。故土运居中,司天司泉之气,皆面南而处尊也;余运居中,司天司泉之气,皆面北而处卑也。诗曰:到者司天进四地,阴阳上下定灾危。后学医流如晓得,逐年病体见根机。此之谓也。六气正对化图六气配七十二候图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为期岁之数也。故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二气为一月,六十日为一气,三月为一时,四时为一岁。经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六十年纪运图

天符运气相同曰天符

戊子、戊午、戊寅年,运气皆火;丙辰、丙戌年,运气皆水;己丑、己未年,运气皆土;乙卯、乙酉年,运气皆金;丁巳、丁亥年,运气皆木。六十年中,有此十二年天符也。

顺化天气生运曰顺化

甲子、甲午、甲寅、甲申年,火下生土也;壬辰、壬戌年,水下生木也;乙丑、乙未年,土下生金也;辛卯、辛酉年,金下生水也;(19)癸巳,癸亥年,木下生火也。六十年中有此十二顺化也。

天刑天气克运曰天刑

庚子、庚午、庚寅、庚申年,火下克金也;戊辰、戊戌年水下克火也;辛丑、辛未年,土下克水也;丁卯、丁酉年,金下克木也;己巳、己亥年,木下克土也。六十年中,有此十二年天刑也。

小逆运生天气曰小逆

壬子、壬午、壬寅、壬申年,木上生火也;庚辰、庚戌年,金上生水也;癸丑、癸未年,火上生土也;己卯、己酉年,土上生金也;辛巳、辛亥年,水上生木也。子临父位,于理未当,六十年中,有此十二年小逆也。

不和运克天气曰不和

丙子、丙午、丙寅、丙申年,水上克火也;甲辰、甲戌年,土上克水也;辛丑、辛未年,水上克土也;癸卯、癸酉年,火上克金也;己巳、己亥年,金上克木也。六十年中,有此十二年不和也。

岁会运临本气之位曰岁会

子,水位也,丙子年水运临之;午,火位也,戊午年火运临之;卯,木位也,丁卯年木运临之;酉,金位也,乙酉年金运临之;辰戌丑未,土位也,甲辰、甲戌、己丑、己未年,土运临之。六十年中,有此八年岁会也。

太乙天符天符岁会相合曰太乙天符

戊午、乙酉、己未、己丑,六十年中,有此四年太乙天符也。

支德符运与四孟月同曰支德符

寅属木,春孟月也,壬寅年木运临之;巳属火,夏孟月也,癸巳年火运临之;申属金,秋孟月也,庚申年金运临之;亥属水,冬孟月也,辛亥年水运临之。六十年中,有此四年支德符也。

干德符运与交司日相合曰干德符

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一年遇此二干天地德合,亦为平气之岁也。

同天符太过之运加地气曰同天符

庚子、庚午年,运同司地燥金;壬寅、壬申年,运同司地风木;(20)甲辰、甲戌年,运同司地湿土。六十年中,有此六年天符也。

同岁会不及之运加地气曰同岁会

辛丑、辛未年,运临司地寒水;癸卯、癸酉年,运临司地君火;癸巳、癸亥年,运临司地相火。六十年中,有此六年同岁会也。甲己土运加临图乙庚金运加临图丙辛水运加临图丁壬木运加临图戊癸火运加临图子午之纪图丑未之纪图寅申之纪图卯酉之纪图辰戌之纪图巳亥之纪图

夫五运六气相摩相荡,上加下临,六十年之纪不能齐矣。太过之纪有五: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衍。不及之纪有五: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监,金曰从革,水曰涸流。平气之纪有五: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太过则乘己所胜,而侮所不胜。侮反受邪,寡于畏也。不及则胜己者来欺之,子必为母复仇也。

发生之纪,谓壬子、壬午、壬寅、壬申、壬辰、壬戌六年也。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偃木飞沙,草木早生,岁星明现,民(21)病腹痛濡泻,饮食不下,上支两胁,膈咽不通,胃脘当心而痛,甚则忽忽眩冒巅疾。

赫曦之纪,谓戊子、戊午、戊寅、戊申四年也。岁火太过,热气流行,肺金受邪,阳焰沸腾,山川赤地,荧惑星明现,民病咳嗽喘逆,肺痿寒热,血溢血泄,甚则身热肤痛。

敦阜之纪,谓甲子、甲午、甲寅、甲申、甲辰、甲戌六年也。岁土太过,湿气流行,肾水受邪,淫雨水潦,田牧土驹,镇星明现,民(22)病七疝骛溏,甚则腹大肿满。

坚成之纪,谓庚辰、庚戌二年也。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草木晚生,不时霜降,太白星明现,民病胁痛,善恐如人将捕之,甚则皮肤皴揭。

流衍之纪,谓丙子、丙午、丙寅、丙申、丙辰、丙戌六年也。岁水太过,寒邪流行,心火受邪,雪霜凛冽,水泽冰坚,辰星明现,民病心悬如病饥,坚痞甚痛,甚则厥逆禁固。

委和之纪,谓丁丑、丁未、丁卯、丁酉四年也。岁木不及,燥气妄行,肝反受邪,草木晚生,黄落凋陨,太白星光芒,民病肋痛支满,复则火令大举,肺金受制,民病喘逆唾血。

伏明之纪,谓癸丑、癸未、癸卯、癸酉四年也。岁火不及,寒气妄行,心反受邪,雪霜时降,寒气凛冽,辰星光芒,民病吐利腥秽,食已不饥,复则湿令大举,肾水受制,民病膝痛胫肿。

卑监之纪,谓己卯、己酉、己巳、己亥四年也。岁土不及,风气妄行,脾反受邪,雨水愆期,大风数举,岁星光芒,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复则燥令大举,肝木受制,民病胁痛。

从革之纪,谓乙巳、乙亥二年也。岁金不及,热气妄行,肺反受邪,草木焦黄,天暑地热,荧惑星光芒,民病肺痿寒热,咳血,复则寒令大举,心火受制,民病厥心痛。

涸流之纪,谓辛丑、辛未、辛巳、辛亥四年也。岁水不及,湿气妄行,肾反受邪,阴雨淋溃,雪霜晚降,镇星光芒,民病膝痛胫肿,复则风令大举,脾土受制,民病腹痛濡泻。

敷和之纪,谓丁巳、丁亥二年也。木本不及,上逢天符助之,得其平也,气化均,民病少。

升明之纪,谓戊辰、戊戌二年也。火本太过,上逢天刑克之,减而得其平也。癸巳、癸亥二年,火本不及,上逢顺化,天气生之,助而得其平也,气化均,民病少。

备化之纪,谓己丑、己未二年,上逢太乙天符助之,得其平也,气化均,民病少。

审平之纪,谓庚子、庚午二年上逢君火,庚寅、庚申二年上逢相火,天刑克之,减而得其平也。乙丑、乙未二年上逢顺化生之,乙卯年逢天符,乙酉年逢太乙天符助之,得其平也,气化均,民病少。

静顺之纪,辛卯、辛酉二年,上逢顺化生之,得其平也,气化均,民病少。

明形气第三

夫人之有生也,禀天地之阴阳,假父母之精血,交感凝结以为胞(23)胎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始自襁褓,以至髫龀,迨其成童,与夫壮年,岂易然哉!故一月之孕,有白露之称。二月之胚,有桃花之譬。及其三月,先生右肾则为男,阴包阳也;先生左肾则为女,阳包阴也。其次肾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以生其胜己者。肾属水,故五脏由是为阴。其次心生小肠,小肠生大肠,大肠生胆,胆生胃,胃生膀胱,膀胱生三焦,以生其己胜者。小肠属火,六腑由是为阳。其次三焦生八脉,八脉生十二经,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孙络生三百六十五骨节,骨节生三百六十五大穴,大穴生八万四千毛窍,则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之身皆备矣。所谓四月形像具,五月筋骨成,六月毛发生,正谓此也。至七月,则游其魂而能动左手,八月游其魄而能动右手,九月三转身,十月满足,母子分解。其中有延月生者,必生贵子;不足日月生者,必主贫薄之人。

诞生之后,有变蒸之热,长其精神,壮其骨髓,生其意智。三十二日一变蒸,生肾气焉。六十四日二变蒸,生膀胱之气焉。肾与膀胱属水,其数一也。九十六日三变蒸,生心气焉。一百二十八日四变蒸,生小肠之气焉。心与小肠属火,其数二也。一百六十日五变蒸,生肝气焉。一百九十二日六变蒸,生胆气焉。肝与胆属木,其数三也。二百二十四日七变蒸,生肺气焉。二百五十六日八变蒸,生大肠之气焉。肺与大肠属金,其数四也。二百八十八日九变蒸,生脾气焉。三百二十日十变蒸,生胃气焉。脾与胃属土,其数五也。变蒸已毕,一期岁焉。齿生发长,神智有异于前也。故曰:齿者,骨之余也;发者,血之余也;爪者,筋之余也;神者,气之余也。

吁!人身之难得也,如此哉!方其幼也,有如水面之泡,草头之露。气血未定,易寒易热;肠胃绵脆,易饥易饱。为母者调摄不得其宜,必不能免乎吐、泻、惊、疳之病矣。及其长也,嗜欲既开,不能修养,是以六气迭侵于其外,七情交战于其中,百忧累其心,万事劳其形,一蜗之气,安能无病焉?小儿之疮疹,大人之伤寒,尤其甚也。所以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至半百而动作衰矣,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和于阴阳,法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矣。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五脏六腑之位

五脏者,心、肝、脾、肺、肾也。六腑者,小肠、大肠、胆、胃、膀胱、三焦也。肺最居上,为诸脏之华盖,六叶两耳,主藏魄。心在肺下,其体半垂,如未开莲花,上有七孔三毛,主藏神。心下为膈,膈下有胃,主藏水谷。胃左有肝,左三叶,右四叶,主藏魂。胆在肝之短叶间,有精汁三合。胃右有脾,主藏意。胃下为腹,大肠当脐,右回十六曲;小肠左回叠积十六曲,主传溲便。二肠之下为脐,脐下为膀胱,主藏溺。背脊骨节第七之下有二肾:左者为肾,主藏志;右为命门,主藏精。故曰:脏者,藏也;腑者,聚也。

五脏六腑之官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24)则寿,没世不殆,以为天下则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故曰:心者,一身之主宰,万事之本根也。

五脏之候

目者,肝之外候,肝气通于目,目和则辨白黑矣。鼻者,肺之外候,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矣。舌者,心之外候,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口者,脾之外候,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耳者,肾之外候,肾气通于耳,耳和则知五音矣。

五脏之窍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舌。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耳及二阴。故清阳出上窍,乃气道呼吸之间;浊阴出下窍,乃便溺传泻之所。

五脏所生

肺主声,入心为言,入肝为呼,入脾为歌,入肾为呻吟,自入为哭。肝主色,入肺为白,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肾为黑,自入为青。心主臭,入肝为臊臭,入肺为腥臭,入脾为香臭,入肾为腐臭,自入为焦臭。脾主味,入心为苦,入肝为酸,入肺为辛,入肾为咸,自入为甘。肾主液,入心为汗,入肝为泪,入肺为涕,入脾为涎,自入为唾。

五脏所养

肺养皮毛,心养血脉,脾养肌肉,肝养筋膜,肾养骨髓。

四海

脑者,髓之海也。胸者,气之海也。冲脉,血之海也。脾胃,水谷之海也。

八溪

肉之小会曰溪,谓二肘、二膝、四腕也。

一谷

肉之大会曰谷,臀是也。脏腑配经络图水谷化精神图

十二经络径而直者为经,支而横者为络

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次注手阳明。

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25)从缺盆上颈,贯颊,下入下齿中,还出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侠鼻孔,次注足阳明。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中,傍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侠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次注足太阴。

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侠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次注手少阴。

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侠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次注手太阳。

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次注足太阳。

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侠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侠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次注足少阴。

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趋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侠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次注手厥阴。

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循臂内,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从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次注手少阳。

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抵。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次注足少阳。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之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26)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次注足厥阴。

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次注手太阴。

奇经八脉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