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受苦的地方绽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9 09:43:55

点击下载

作者:(日)铃木大拙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在受苦的地方绽放

在受苦的地方绽放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在受苦的地方绽放作者:(日)铃木大拙排版:清茉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7-01ISBN:9787538599701本书由北京慢半拍文化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第一章 正面思考,最大限度去接近我们所知道的美好1.避免在身心发狂的状态下耗尽自己的能量

不得不提到的是,每个人都有着十分强大的精神力量,但如果我们的精神力量经常处于激烈爆发的状态,比如生活中常见的争吵和发怒,那么我们的心灵就会失去平衡,我们就会患上身心疾病。而禅,却是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生命,去肯定生命,从身心失衡的状态中走出来。

生命中总有一些令人困惑的难题。面对这些难题,我们不应该消极对待。我们要做的不是发狂般地高呼“讨厌!讨厌!我不要这些麻烦”。这种对生命的完全否定,只能带给人们最黯淡的生命前景。我们要做的是把握好心理平衡,平稳地度过危机。

世上所有走上成功顶峰的人,都要经过一番勇敢奋斗,要经过苦痛的剧烈挣扎。谁能在伤心落泪的时候坚持下来,谁的路便能走得更远。

生命中的许多难题其实很难得到最终极的解决。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却能得到不断的成长。生命从来就不是盲目的奋进,而是一个逐渐克服困难的过程。

有一位弟子向师父求学,三次求学却挨了三次打,旁人替他抱不平,但他反而更敬重师父。因为他知道,世间一切珍贵的东西,都不会轻易地得到。如果我们能有这样的智慧,恐怕也就不会在问题面前怨天尤人了吧。

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永远不要计较,不要想得太多,不然就会落入思想的罗网里而不得自由。

人类所有痛苦的源头就在于无知。我们试图冲破枷锁,但这枷锁又在哪里呢?它就在我们的内心中。如果要突破的话,那也应该是向内在去寻求啊,何必咒骂和抱怨生活呢?

当我们点燃了内在智慧的明灯,内心的黑暗就会被驱散。把黑暗转变为光明,这其实不过是我们主观心念上的一个转变。

如果不从肉欲的迷醉中走出来,我们势必会把自己的生活给搞垮。身体的享乐就像一剂毒药。一味贪多,对身心毫无益处。

不论你是一个普通人,还是一个比较有觉悟的人,谁都无法逃避生活中的自然法则:饿了就要吃饭,冷了就要加衣服。一味地追求物质那是将自己拖入欲望的深渊,可一味地否定物质,那岂不是无法生存了?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生活》2.如是观照:为什么要考虑和当下生活无关的事情呢

正如我们大多数人所体会到的,生命是痛苦的,生活是一种挣扎,但是,如果你肯正视这种痛苦、面对这些挣扎,那么你便会发现,自己承受的痛苦越多,内心便越是深沉。

不想安于困境,首先就是要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去奋斗,用自己的人格来支撑理想,而不是用懒散怠惰来放任自己。

我们以手指来指月亮,但如果有谁把指月的手指当作月亮,那我们就会觉得他真可怜;我们用竹篮把鱼装回家,当鱼放在案板上时,我们就不会担心篮子是否完好无缺。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需要我们尽力把握,关注当下就好。

当我们饿了,就好好吃饭;当我们困了、倦了,就好好休息,我们只需要亲身体验生活就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考虑许多和当下生活无关的事情呢?

曾经在与某位朋友聊天时得知了他的近况,他说自己最近过得非常安宁平静。但从他的神情来看,这种安宁不过是一种假相。我们往往自以为的安宁,其实是没有任何深厚基础的。如果突然遭遇暴风雨侵袭,很容易就会垮掉了。

世间最具有价值的乃是人的意志。就好比在一个故事里说的那样,一个立志求学的人向老师坦言自己害怕很多东西,怕自己苦学多年后依然毫无建树,他的老师却告诉他:“你如果不去想着这些害怕的事,而只是用你的意志来坚持做事,那么你会发现,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值得你害怕的。”

禅门中经常说的“内在宝藏”就是我们的意志力。虽然意志力不是万能的,但它是我们成就事业、成就人生所不可缺少的。

灵训禅师在庐山归宗寺参学已有十三载,但他觉得自己毫无收获,便打算辞别师父,到远处继续修学。他的老师归宗禅师告诉他,任何一件事想要做成,都是需要内外部各种条件的。所以,如果我们眼前的事情没有做成,那不过是因为条件尚不成熟而已,我们不必因此而自怨自艾,更不必因此而否定人生。

在一个炎夏的午后,一个小学童坐在门槛边儿上打盹睡了过去,原本他是打算看书的。或许是因为年龄太小,终究还是没能抵御得了瞌睡虫。就在他睡得正酣时,他的老师从这里经过。小学童听到脚步声慌忙睁开了眼,但他的老师却连声道歉。为什么呢?睡眠是正常的生理需要,顺应着正常的生理需要来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大道。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生活》3.全身心体验生活,它的苦,它的甜,都有诗意

我们的生活不需要做出种种解释,而只需当下承担便是,生活就是接触事实。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当下亲身地体验它,这就好比两块明亮的镜子彼此反照一样,我们从生活中总能“看到”自己。

我们不可能依靠别人的指示来体验自己的生活,而只能靠着我们自己亲身来感受生活的苦乐。禅认为,我们追求的自由其实一直都在生活里,只是要等我们自己亲身去感知,而不是靠着他人的经验来安排自己的生活。正是禅的存在,才使我们能够诗意地生活下去。因为禅便是生活本身。

有人说:“那些禅僧只是日复一日地打坐、喝茶、吃饭、睡觉,这不就是一种因循守旧的生活吗?”但是我要说,一个人的生活是守旧还是创新,其实并不体现于外在形式。

我们看问题,太容易局限于表相,所以我们就会感觉到很多的不自由。可是,一旦我们丢弃掉那些非根本的东西,直接去接触问题的核心,那么很多事情便可以迎刃而解。但关键的是,我们需要先把那忙乱的心给平定下来。

古时候有位禅僧说:“人的痛苦,根源在于欲望,如果消除了所有的欲望,人也就没有痛苦了。”另一位禅僧听后却说:“人如果没有了欲望,就不吃饭不睡觉了,如此岂不是违反自然大道?性命都可能不保,还谈什么修行?”所以你们看,欲望也并非都不好。合理的欲望,我们又何必剔除掉呢?有了欲望,我们才会有做事业的动力。可见,欲望也并非是坏东西。

禅宗中总说“活在当下”,这个当下,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行动。但最关键的是,我们在当下是否真的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是嘴上说一套,心里想一套,行动又是另一套。

曾经有人向一位禅师请教:“禅是要坐出来的吗?”禅师说:“禅不在坐。生活中的任何事,都是禅。坐久了不过就是劳累身体而已。”这其实是说,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都能带给我们关于生命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感受,只看我们的心,是不是足够敏锐了。尽管物质生活很重要,但我们也不能丢下自己的精神生活,我曾见过许多年轻人表情茫然、眼神空洞,这就是因为他们忽视了内心世界的建设才会变成这样。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生活》4.人生所有的际遇,都是我们自身能量的外现

人最大的愚钝便是不肯正视问题、不敢正视困境。我们总有一天,要直视生命中的一切问题和困境,并且要解决它们。以禅的智慧来看,其实一切问题,无非都是心的问题,回归到本心上来,再去解决问题,这样效果会好得多。

现代人的一些身心问题,无非是因为心理失衡所导致的,一般来说,如果以禅的角度去看待这种身心失衡,敢于面对这种身心失衡,那么这些身心问题并不难解决。因为禅就是教给人正视一切的勇气。

当我们身上能够深深地体现出吸引他人的那种能量时,自然就会有人聚集到我们身边。我们带着怎样的能量,就会吸引来怎样的人。所以,别再抱怨自己的际遇了,人生所有的际遇,那都是我们自身能量的外现。

中国唐代时有一位南泉禅师,他对李翱说:“我在小玻璃瓶中养了一只小鹅,经过一段时间的喂养后,它渐渐长大并且没法通过瓶口跳出来了。现在,既不能打碎这个瓶子,也不想把鹅弄伤,我该怎么做,才能把鹅放出来呢?”李翱正在沉思时,禅师大喊他的名字。李翱惊愕地回应了一声。南泉禅师说:“看,这不就出来了吗!”这个故事是想告诉我们,在很多时候,我们是被自己绑缚起来的,画地为牢。这种体验,便是执着。而一旦我们从自己的固有思维中跳出来,那便挣脱了身心的束缚。

某一天,石巩慧藏禅师正在厨房里做饭,马祖道一禅师走进来就说:“你在做什么?”石巩禅师说:“放牛。”马祖又问:“怎么个放法?”石巩禅师说:“如果牛想撒开腿跑,我就去牵牛的鼻子。”马祖听了就很欢喜地说:“你说得很对!正是这样啊!”你以为他们真的在谈如何放牛吗?他们谈的是如何对治自己的烦恼。当烦恼出现,不要先去抱怨,而是先抓住关键。处理任何事情,都应该如此。

一个人的内在生命和精神,才是有别于其他人的本质特性。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妄自菲薄或妄自尊大,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光芒,又何必与其他人攀比计较呢?

要成就事业,确实需要进取的精神。但要成就比较圆满的人生,则需要我们能进也能退。马祖道一禅师就曾称赞隐峰禅师,能进亦能退,是一个真正活出了人生境界的人。

曾经有人提问:“九峰山中可有智慧的宝藏?”此地的居民说:“当然有。”那人又继续问:“那么九峰山的宝藏是什么呢?”“这里的石头,大的大,小的小,它们都有各自的好。这便是了。”这如同哑谜一般的禅机,正是要告诉我们:石头不论大小,都有各自的好处。这就像人一样,不论事业做得大,还是小,都有各自的好处。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还怎么会觉得自卑呢?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生活》5.当你抱怨生活的时候,其实是在肯定苦难

不论你是如何消极悲观地看待生命、否定生命,其实这都是另一个角度的肯定。你否定了生命中的苦难波折,其实正是对慈悲喜乐的肯定。由此看来,禅便是教我们另一种形式的肯定。

每个人都会有心灵脆弱的时刻,不过,禅的智慧告诉我们,当身心脆弱时不要怕,只要把目光转向其他的地方就可以了。我们不需要凡事对抗,而我们要做的,就只是学会适时地转换方向。

切记,我们要做的不是对生命进行诅咒和可怕的控诉,不要一直对生活抱怨,不要经常对生命说“讨厌”,虽然我们对自己未来的生命一无所知,虽然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情让我们不得不选择悲观,但从禅的智慧中我们应该得知,世上没有绝对的好坏善恶,因此,我们还需要那么悲观吗?

有人说他在生活中看不到有什么幸福快乐存在,对于这个问题,就好比盲人看不到太阳,但这并不能说明太阳就不存在一样。无论悲观的人如何否认快乐是真实的存在,从禅的角度来说,这都是另一种方式的肯定罢了。

悲观的人一味地谈论自己遭受了多少苦痛、遭遇了多少磨难,而乐观的人却认为曾经经历过的苦难、伤痛磨炼出了自己坚强深沉的性格。从禅的角度来看,无疑,后者是更智慧的,他们也最容易感受到生命的快乐。

当我们放眼望去,人类历史上的那些伟大人物,他们都是在个人的命运中经过了勇敢的拼搏才取得一定成就的。禅学中也讲因果,那些承受苦痛的因,造就了日后取得成就的果,这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风禅骨》

如果,你从来没有品尝过失败的滋味,你又如何能收获成功的喜悦呢?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以禅的角度来看,你不曾经历过忧愁,又如何能体验真实的人生呢?

当代社会中,人们最缺少的是什么呢?其实我们并不缺少奋斗的动力,而是缺少慢下来的勇气。跑累了,就要停下脚步,让身和心都休息一会儿。这才是真正智慧的生活。只知道一味地向前跑,你以为这是勤奋,实际上,这会把生命带入一个恶性循环。

法演禅师说:“当用双手捧起水时,月亮便在水中倒映出来;当把鲜花握在手中时,芳香便会沾染了衣袖。”当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善意,就连生活境遇都会得到改善。

梁武帝问达摩:“不论是建造寺院、倡印经书,还是供养出家人,我都非常用心,你看,我的功德得有多大?”达摩却很坦白地说,这些做法,没有任何功德。对于已经忘记初心的人来说,以后他不论做什么事情,有多么用心,他都是把自己拖入了无止境的贪求之中。最初是为了信仰,最后却可能只是因为贪心。

古时候,曾有人问东禅契讷禅师:“很惭愧,我对自己的心性不了解,恳请您能给予指点。”禅师说:“你为何要惭愧,而不是因此而感到庆幸呢?”老禅师的话很有深意:只有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有所不足、有所不懂时,他才会有所努力,有所进步,所以,我们应该感谢自己的“无知”,正是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无知,才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生活》6.所谓的束缚,都是我们强加给内心的

由于我们自心的无知,我们将自己陷入到一种挣扎的困境中,而禅的风骨则让我们明白,所谓的束缚,都是我们强加给内心的。

在生活中过分地强调自我,就等同于将自己投入了牢笼,而这个自我牢笼是世间最难突破的东西。静下心来去想,我们从生到死,似乎大部分时间都活在了自我的牢笼中,但其实,我们有很多次机会,可以从这个牢笼中跳出来。

爱,本来是人类的天性中最美好的情感。可一旦我们决定把所爱的对象占为己有时,爱便成了束缚。爱若没了自由,它就如同失去空气的花朵,终会凋零。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当是活在当下,活在自由中的。唯有这样,他们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才契合禅的精神。比如王尔德,他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可他太执着于结果了,因此他的作品就缺少一种禅的精神。

许多人之所以活得不自由,是因为他们经常陷入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中。可是以禅的智慧来看,世间万事都有一个由此向彼、由黑向白的转变过程。

以禅的风骨来说,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是要从自己的生命经验出发,而并非源自于书本知识或者他人的传授。

禅让我们追求那种真正对生命具有启发性的东西,因此,任何刻板和教条,都不是禅的本意和真实面貌。

真正的自由就是,打破自我牢笼,从自我束缚之中解脱出来,认识到他人与自己都具有同样的价值。这时候,固执的自我是不存在的、是被否定的,当自我走向无限时,自由就在我们左右。

禅宗六祖慧能在年轻时曾被人讥笑为“穷乡僻壤来的岭南人,怎么具备觉悟智慧的能力”,慧能当即反驳说:“人有南北的区分,可觉悟智慧的能力,却不会因为地域的差别而有所不同。”那时慧能被认为是粗俗之人,可他却能出口不凡。这是不是也提醒我们,千万不要轻视身边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人呢?

有个求道之人,他总是不断地向外求索,后来他发现,不论是修行,还是治学,这感受都好比是饮水一般,是冷是热,只有自己才能清楚。只有把目光转向自己的内心,重视自己的内心,这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

中国唐代的慧能禅师见两个和尚在争论,一个说:“旗子飘动,是风吹来的缘故。”另一个说:“风没有动,是旗子在动。”慧能禅师却说:“旗子没有动,风也没有动,而是你们两人的心在动。”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极少察觉到这个道理: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与我们有什么相干,如果专注地在做手头的事情,又怎么会关心是风动还是旗动呢?可见,那些真正的成功人士,他们可能不懂禅理,但他们却能活在专注之中。

我们的生命,需要的是一种自觉的状态。每个人总有灰心失望的时候,当我们觉察到这种状态,并且告诉自己“这不过是个短暂的存在”,那么我们就能够很容易地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别指望着有谁能够拯救我们,自己的生活,为什么要靠着别人来操纵?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生活》7.不让自己活在评判里,身心自然会自由

何为真正的自由?带着一颗禅心,活在当下之中,只要亲身体验生活就很好了,就不要再执着地做出种种评判了。不让自己活在评判里,身心自然会自由轻松。

正如同我们无法终止呼吸一样,我们也无法停息内心的种种念头。不仅如此,我们还经常对这些念头做出好坏的评判,但是在禅的世界里,一切念头生起之后就随它落下,不做评判,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当我们被自己的欲望焦灼身心时,当我们被各种贪求缠裹心灵时,我们需要用禅的清泉来清凉自己,清醒自己。

禅,从来不对我们的生活做任何解释,也不会做出长篇累牍的陈述和归纳。

禅是生命的微笑,并不是说让我们对生活中的阴云视而不见,而是当阴云密布时,我们也能看到这阴云背后的阳光。

就禅的精神来说,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绝对是自由的,但前提就是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当下进行观照,破除烦恼。

当一个人能够以禅的精神、禅的风骨面对生命中的每一个当下,那么他的修为就到家了,他的生命才真正是归他自己掌管。

使心灵保持在一种开放而觉醒的状态,是为了对生活和事物保有持续的热情,并且能够从中获得与以往不同的观点。如果不这样做,那么我们的生命就永远是固步自封的,那么又何谈充满意义地去生活呢?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生活》8.没有好的,也没有不好的,只有正在发生的

何为心的迷惑?就是处处以“我”为中心,时时都横亘着一个粗重的自我。而禅的智慧则是破除自我执迷障碍的利剑。

什么叫作真正的开悟?我想能够在穿衣吃饭中寻找到自由,在日常生活中体味到禅意,这就是一种开悟了。开悟从不是结束生命之后才能获得的,它就是每一个当下。

不论是觉悟的人,还是未觉悟的人,他们饿了的时候都需要吃饭,冷了的时候都需要加衣,无论他们的精神世界如何发展,总还是不能离开生活的。

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总是把真实的生命体验以理智之刀切割成碎块,硬要分出这个是好的,那个是不好的。在禅的世界里,没有好的,也没有不好的,只有正在发生的和当下所承受的。

一个行人在路过江边时,看到一个船夫把停靠在沙滩上的船只推向江里,船上坐着一位老人,不远处走来一个禅僧。他问道:“船夫把船推进江里,把沙滩上的蟹、螺等压死了许多。这是船夫的过失,还是乘客的错误呢?”禅僧说:“他们都没有过失,错的人是你。”在我们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人,专门留意他人的不是,不仅非常留意,而且还把别人的过失当作了自己的困扰。这是不是很愚蠢的行为呢?

有一位年事已高的出家人,正在烈日底下晒香菇。一个年轻的香客说:“您这么大年纪了,我来帮您吧。”老和尚摆手说:“可是你又不是我,不能事事替代我。”香客又说:“那也不必在这样热的天气里忙碌啊。”老和尚说:“这么好的天气不晒香菇,那要等到什么时候呢?”生活是要靠着每个人自己去实践的,而且,这种实践是不能等待的。当我们懂得何时跑起来,何时停下来时,还要明白有些事情,是不能等待也无须等待的。

不论这个世界如何,对于那些能够在寻常生活中不断发现、不断生出新鲜感受的人来说,他们的生命境界,就是要比其他人更上了一个层次。

我们的生活需要不断去观察,我们的生命需要不断地打开,而唯一的办法便是,时刻保持着内心的清澈宁静。所以,每当外境有变动时,我都告诉自己说:“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这样,外境的变动,也就不会影响到我了。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生活》9.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因为你值得用一辈子去赢得做自己的权利

所谓带着禅心去生活,就是要在眼下的生活里注意自己的每一个心念,清净自己的每一个心念,只有对自己的心念负责,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

我很奇怪,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对死后的世界很好奇,却又不肯好好地经营活着时的日子呢?

做自己心灵的主人,就意味着我们在现实生活里的每时每刻都要熄灭心头的贪欲、嗔恨和痴念,净化自己的每一个意念。

物质上的享受,只会越用越少,唯有心灵的自主自由,才是最真实的幸福。

人生,其实很被动,在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自由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这是受外境所限,没有办法的事。但是,我们的精神世界却可以自由自主,只要你有一颗禅心,只要你觉悟到,精神上是否独立与物质上是否匮乏是没有必要联系的,所以,尽管人生很被动,但我们却是可以很主动的。

平心去想,我们生活中所有的问题、矛盾、不痛快,都是缘于我们过于执着自己的主观看法,如此便有了烦恼和苦痛,看来,这都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啊,也真是自作自受。要解决掉这些烦恼,别人是无法替代的,我们只能自己去解决。

首先应该感恩一切众生,如果不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我们就不会在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烦恼,正是有了烦恼,我们才想到要让自己平静下来。看,这样一想,是不是觉得,那些曾经惹恼过自己的人也瞬间可爱多了。

在禅的世界里,所谓了悟到自心的本质,实则是要排除掉影响我们内心平和的种种执着和迷恋。

禅学中所谓的“空”,是要把一切的妄念和执着清除干净,然而,在清除的过程中,又不会刻意地去想“我在清除执着”。这就好比,我们帮助一个人,却在帮助他的同时不执着于“我在助人为乐”,这样我们就会身心轻松自在。

要想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那就要看住自己的心。这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主动去整理房间、扫除灰尘一样。我们心灵上的污垢,也应该时刻拂拭。

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有了生命才能有一切,而禅,就是滋养我们生命的源泉,如果没有它,我们的生命就将是一片枯寂。

当我们说,我们是自己心灵的主人,就是承担起人之为人的巨大使命,我们要让内心和谐,就必须善待生命中的一切,时刻净化自己的内心,时刻走在向善的道路上。

在生命中,实实在在能够把握的就只有当下这一念,如果错过了当下这一瞬间,那便意味着又失去了一个体悟禅意禅味的时机。因此,我们永远不要以为虚度光阴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有将死之人才会对自己虚度人生而痛悔,只有过好当下这一瞬的人,才有可能体察到禅的志趣。

当你看到别人沉浸在禅的喜悦中时,千万不要觉得疑惑或者盲目羡慕或嫉妒,因为你也有能力让自己沉浸在这种喜悦之中。

真理比生命重要,智慧比小聪明重要,可是反观我们生活中,竟然有那么多人如行尸走肉一般地活着,这真是令人吃惊啊!

禅的精神中所说的“无心的智慧”,就是要我们荡尽心头一切的恶知恶念,斩断所有的执着和攀缘。

人身如此宝贵,生命如此短暂,既然我们能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那就应该把时间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比如当你将要发怒时,及时地控制了情绪;或者管好自己的心念,不要天天都带着负能量。这些都是对自己、对大众极有利益的事情,做好了这些事情,我们才算是没有浪费自己的生命。

有一天,道谦找到他的好朋友宗元,希望宗元能够帮他开解难心的事。但宗元却说有几件事情是无法帮他的。比如吃喝、行走、睡眠等,这些事情是无人可以代替的。道谦想了想,便安心地去做自己的事情了。此刻他的内心非常平静,之前的浮躁已荡然无存了。其实我们也知道,朋友虽能够陪自己一时,却无法替代我们来生活。所以,踏实安静地过自己的生活,远比动辄就求助于人要来得开心。

这世上的任何一个问题、一件物品,都具有两面性。只不过,真正智慧的人能够看到这种两面性,而悲观的人却只看到了不好的一面。有时候,信心和勇气并不是靠着别人给予的,而是靠着自己给自己的,所以,还得把眼光给放开些才好。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风禅骨》10.努力如果用错了方向,将一文不值

马祖在南岳般若寺时,每天都在打坐,当有人问起,他便说在参悟那至高无上的智慧。于是,怀让禅师就拿着一块石头在那里磨。马祖好奇便问他原因。怀让说,这是要把石块磨成镜子。见马祖困惑不解,怀让就说:“石块不能磨成镜子,那么天天的枯坐,就能领悟到智慧吗?”要做什么事,都需要用对方法,我们现在口头上说的“努力”,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形式,我们的努力如果用错了方向,那么将一文不值。

生活,都是需要勇猛精进之心的。只有当我们用手摘下鲜花奉献给人时,这时候手的存在才有意义;只有我们用自己的脚来走路、过桥、渡河,这时候脚的存在才有意义。

我们应该保持一定的忘我状态,将自己与生活隔开一些时间,保持一点距离。这并不是要逃避生活、远离人间,而是当自心安静平定时,能够以更有创造能量的生命力来面对这个世界。

在生活中,我们要用一种清净观来指导自心,虽然这世界上还有许多不够温暖、不够光明的东西存在,但我们却可以让自己变得光明温暖,就像那些帮助、利益众生的觉悟者那样。

真正的身心安定,不是枯坐,也不是寂静,正相反,它应该是在我们活动时就能体现出的一种状态,在行动时,在所见所闻时,在思维记忆时,都应该保持身心的安定状态。我们看那镜子,不论外物是否在它的照射范围,都不会影响它具有照射物体的性能。同样的,真正的安定状态就是:不论是坐还是行,还是做其他什么事情,都不慌不忙、心中清楚明白,这样的生命状态最好了!

最佳的生命状态无疑就是,能够在困境中保持禅者的智慧和安定,进而顺利地度过人生中的一个个困境。

不论我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遇到怎样的事情,都不应该让自己的心念被外境所污染。比如,当我们的事业遭遇瓶颈时,当我们被生活中的不如意围绕时,我们都不应将自己的心念黏着在外境上,而是保持着一份淡定平和。

生活在南宋时期的妙祖禅师说他在思考问题时,他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几乎到了感觉不到饿,感觉不到困,既不分昼夜也不辨东西的地步。当他的所有精力都放在思考问题的方面时,便不觉得外界有什么事情会干扰到自己了。所以说,有时候我们做事情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真不能把责任都推给外部环境,如果我们的专注程度也能如妙祖禅师这样,那么或许,我们的工作成效便可大幅度改善了。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风禅骨》11.对自己诚实些,直视自己的欲望

禅是一种敢于承担的勇气,正是这种勇气,让我们能够成为自己,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人。人们都有独立性,不论是修行还是做事业,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认识自己,然后才能成为自己。

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回家,尤其是回到我们内心的家。那种踏实感是无人能给的。回到内心的家,就是找到了真实的自己,在这之前,我们要做的就是暂且把目光从物质欲望上收回来,先去观察自己的内心。

随时随地去显现自己的个性,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这种想法当然是幼稚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而我们自己的个性又有什么好刻意显露的呢?

对于没有禅心的人来说,当他看到了美好的事物便迫切地想着如何占有,而有禅心的人想的却是,如何创造出更多美好的事物。

有人因为欲望无法实现而憎恨,有人却因为看到了欲望背后隐藏的真相而走上了另一条道理,前者我称之为愚者,后者才是真正的禅者。

理智化的作用,并不足以使人们摆脱欲望的干扰,从欲海中脱身,但如果你能通过欲望看到自己的真实想法,那么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而禅,正是教会我们如何通过欲望看到自己的真实想法,对自己诚实些,直视自己的欲望,往往比压抑欲望更要有智慧。

人心最大的困扰便在于,既能够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也能被这些自心的创造物给束缚住。人们把概念看作实体,又被概念捆绑了自己,直到在禅的精神境界中才终于了解到之前的愚痴行为。可是,并不是世间的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禅的精神,因此,这世间活得不自由的便大有人在了。

如果心完全失去了生命的内在活力,那么我们不过是行尸走肉一般,但遗憾的是,这类人有很多且不自知。可是,在真正的禅者看来,这些人依然并非是无药可救,因为在禅的世界里,没有谁是不可自救的。

禅如实地接纳一切事物、一切存在,于是,原本存在的矛盾便毫不费力地解决掉了。真想告诉那些在问题面前钻牛角尖的人,接纳才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啊。

有一个四处流浪的穷人,他总说自己身无分文。某一天,一个很有智慧的老者遇到他时就说:“你有一样宝物,是谁都夺不走的,可惜,你根本没有发现而已。”这个流浪汉就问:“这是怎样的宝物呢?”老者指指流浪汉的心和头脑说:“胸中的信念、对生命的感受,便是你的宝物,如果你真的发现了它们,生活早就有了改观了。”其实我们很多时候也是如此,以为自己一无所有,其实只是没有发现自己的宝藏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生活》12.所谓奇迹,就是在大地上安然行走

我们总是渴盼着奇迹,但真正的奇迹无非就是,能够在大地上安然地行走。

我们每天浑浑噩噩地,处于一个“睡眠状态”,而禅能够把我们从这种状态中唤醒,不仅唤醒那本有的智慧和善良,还包括本有的清净心,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爱。

我们的潜意识有着无穷无尽的能量,而禅,正可以把我们的潜意识开发出来。这不是神话,也并非奇迹,而是实实在在的真相。

雪峰禅师曾向一个弟子问话,可这个弟子并没有能给出让老师满意的答案。幸好,他得到了菜园里某个学僧的帮助,在第二天,他把这个答案说出来后很是得意,认为必定能够得到雪峰禅师的赏识。可雪峰禅师却马上就辨别出,这是别人给的答案。其实,这不是雪峰禅师有什么神奇之处,而是因为他在平常就善于观察。经验是需要积累的,但我们在应用自己的经验时,也不要完全地依赖于它。

我们的心,早已经被有限世界中的规矩和常识以及限定性的知识紧紧地绑缚起来。而禅的作用,就好比一把剪刀,剪断了这种绑缚,让我们从心灵的井口里跳出来,能够得见生活的全貌。

智慧,那是一种直觉,是一种对生活里一切美好事物的捕捉能力。

所谓的束缚就好比空着的手紧紧握成的拳头,手松开,拳头就没了,束缚和紧张感也就不存在了。

我们应该心如止水地活着,更应该生机蓬勃地生活。前者就是定,后者便是慧。

请好好地生活,好好地生活在每一天的悲喜里。

生活再平常,也有平常之美,当你能看到这种平常之美,那便与禅的精神相契合了。

在洗碗的时候,你得到了什么感受吗?在担水劈柴的时候,你有了什么觉悟吗?在行走跑步的时候,你对这个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吗?当你赏花赏雨时,可对生活有了什么发现吗?当你与朋友嘘寒问暖时,可在这问候声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吗?

从自己的心出发去想问题,是说要在自己的心中寻找答案,而不是有了问题就去麻烦别人——好学好问自然是好事,但若是过度,就会形成依附。

从前,有个学僧向师父请教:“那些尚未了悟的人,和已经了悟的人,他们有什么区别吗?”师父说:“没有区别,他们都是一样的,他们都很平常。”从禅的角度来说,这话并没有错。禅也是如此。它很平常,是一种平常的奇迹,但同时,它也能把生命点缀得充满色彩。

我们要为人类的幸福而努力,但是这种努力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艰难、痛苦。因为有一颗安然的心在,痛苦也不再会成为痛苦,而幸福则会成为永远的幸福。

个人具有无上的价值,这并非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而是给世人树立起信心,但是,在口渴时,总得你自己才能拿起杯子喝水吧。不论是做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而不是一味地依赖他人。

无论你身处天堂,还是堕入地狱,任何人都无法代替你的体验,也无法了解到你的感受。所以,每个人只要努力过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不要希图别人来理解你,也不要想着如何去了解别人。橘子水是什么滋味,只有喝过它的人才能说得清楚。

什么是领悟的体验呢?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当你在做着手中的事情而心无旁骛时,这便是一种领悟了。这时候,人的心中会有一股鞭策他的力量。他会努力地绽放自己的光彩,即便是在最为寻常的生活中。

人类的一切愿望和冲动,都是极为人性的,但只有经由自心的省察,才能意识到发自内心的这些愿望和冲动在什么时刻里能够成为动力,在什么时刻里却成了束缚。

之前有人问我:“人生的意愿到底是什么?这个人生值得我继续活下去吗?”我想说的是,诸如此类的这些问题并不是不可以思考,而是不要把这类问题变成生命中的重负。如果你问我,生命的意义何在,那么我会告诉你,请好好地准备一顿晚餐,说不定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生活的乐趣以及更多的意义。

生活与生活者其实是一体的,这就如同问题和发问者是一体的。当我们有了这样的认识时,我们就不会因为生活中出现的不愉快而烦恼了,因为你会想到的是,既然我和生活是一体的,那么我就能通过改变自己进而改变生活,让生活充满愉快。

应该开心生活的时候就开心生活,不要总想着生命旨归等的问题,当你如此发问的时候,就已经让生活偏离了迈向自由幸福的航道,而真正的禅者,是断不会做出如此愚痴的事情的。

曾经听来一个故事,觉得挺有意思的:一只蜈蚣原本生活得很快乐,但是在某一天,它低头时发现自己竟然有这么多脚,它就变得苦恼起来了,因为它不知道走路时应该先迈哪只脚。其实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把目光放在那些琐碎的事情上,却忘记了生活原本就是多面化的。我们将自己套进了烦恼的锁链,反而还要责怪外境。如果你能从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不会陷入这种苦恼中了。

我们随时随地都对生活发出疑问,但我们却忘记了生活是用来体验的,如果我们不与疑问较真,疑问自然就能得到解决。

如果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得到领悟”,那么领悟又有什么意义?带着太强的功利心去生活,多好的生活,都会变成身心的负担。你只要享受、感悟、观察就很好了,为何要带着执着的功利心来对待原本该轻松自在的生活呢?

如果你问我关于人生的最根本问题的答案在哪里。我要说的是,这些答案就存在于体验之内。譬如你日常的繁忙工作中,就有着你想要找的答案。

保持平常的心理状态但要比平常更为清楚分明地看待问题,这才是最佳的生活状态。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

不要以为到深山树林里躲清净就是修行,因为并不是远离生活、远离尘世就可以心无烦恼、快乐自在。我们应该在世间修行,比如你勤奋工作是修行,你踏实做人是修行,你一心一意地追逐自己的梦想是修行,你真心实意地对待自己喜欢的人,这也是修行。

真正慈悲为怀、服务公共事业的人并不会每天到处嚷嚷,他们通常是很低调的。同样,那些踏实做事业、认真干工作的人也不会到处对人说自己的理想多么高远、自己对工作抱有多么高的热忱。一切都该是自然而为的,一切也都应该是低调平和的。

如果你要问我,禅者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或者真正学禅的人,他们都是如何生活的。那么我想告诉你,你且看那些耕地的、卖菜的、洗衣做饭的、挑水劈柴的、缝补衣服的、市井上做生意的,这些人,他们是这样的生活着,而禅者的生活也是这样。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生活》13.别给生活下定义,你要做的是观察和享受

如实地把握生命的核心,就要求我们做一个生活的观察者,然后以最为直接生动的方式来感受生命带来的喜悦。

不论你是忙于谈生意,还是忙于家庭琐事,这都不妨碍我们观察这个具有独创性的生命。在我们或忙碌或安闲的时刻,若以禅的眼光看待生活,那么平淡的生活也将充满喜悦和动力。那么禅的眼光又是什么呢?这便是,生命中的一切,总是处于变动中,因此生活总是新鲜的、充满活力的。

有多少忙碌又身心疲惫的都市人是困在了自己的局限里啊。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是清净的、善良的,都能自己创造喜悦并且把这喜悦传递给他人。

那些所谓的有信仰的人,他们认为的某些敬拜行为能够为自己带来福报,可这些行为在禅的角度来看,都不过是人为造作而已,只不过是说起来好听些,与其做这些人为造作的事情,倒不如随性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更符合禅的精神。

我们努力地生活,踏实地工作,我们学习、工作、赚钱、恋爱,但这些都不能成为使我们身心疲惫的原因,因为这些都不应该时刻地执着。

如果你对生活有所观察,那么你会发现,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哪怕再微不足道,都能让我们对生命有崭新的认识。《浮士德》里说:“感觉便是一切”,生活就应该是这样过的。不要给它下定义,也不要对它做出评断,因为生活就是用来观察和感受的。

有自我陶醉的工夫,倒还不如喝杯茶,看看窗外,感叹一下:“啊,今天过得可真愉快!”

其实我们应该这样,不去理会世人的论断,因为我们要做的,就只是静静地生活着就可以了。

某天,赵州和尚站在寺院里向远处眺望。有人就问:“您这是在做什么啊?”赵州和尚说:“在做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啊。”说完他就走开了。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莫过于做一个生活的观察者,赵州和尚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时刻都在观察生活,并因为这观察,而有了更多领悟,所以,我们的心,也要适当地停一停,做一个生活的观察者。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学入门》  第二章 安定内心,在残酷的世界里骄傲地活着1.好与坏,只是人们用自己的分别心强加上去的

我们应该在生活中的当下努力生活,而不是把目光放在遥远的未来。而我们的焦虑感则多半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活在当下,我们的焦虑感来自对未来的不确定,安排好眼下的事情,一心一意地去做眼下的事情,这样就能止息心头的焦虑了。很简单,是不是?

在努力生活的时刻里,在认真感受生命律动的时刻里,都不会有焦虑产生。

一个有“住所”的人,那便是囚犯,他们自以为所有的绑缚都源自于外部,实际上他们是被自己思想的绳索捆绑起来了而已。自由自在的人,他不会被自己的想法困住,也不会被外境给困住,不论他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里,他总是满心欢喜、满心自在的。

长久以来,人们在自己的意识里都有这样的概念:这个是好的,我要追逐它;那个是不好的,我要避开它。其实这些所谓的好与坏,只是人们用自己的分别心强加上去的。

我们只有用对立的眼光去看待万事万物时,它们才会呈现出差别来,它们才是矛盾对立的。但从禅的角度出发,一切事物、一切经验,对我们来说都是必须的,都是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又何必焦灼不安呢?

如果我们过于强调行动的目的性就很难真正体验到行动和过程的乐趣,所以,当我们做事情时,不要黏滞在目的上,也不要执着在过程中,只是去感受它们就好。

当我们不计较今天的不快,不担忧明日要处理的工作,不纠结做出的决定,不是把目光只放在偶尔发生的不幸中,我们就摆脱并超越了一切烦恼和干扰,实现了真正自在的生活。

当你抱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不如意的事情太多的时候,你是否想到过,自己的内心本就是清净无瑕、光明一片,又何必把心力全部用在追求欲望享乐上呢?真的要把自己弄得心被物累、压力重重时才肯回头内观自己的心灵吗?那岂不是太迟了吗?

或许你的薪水没别人的多,你的职位没别人高,你的各方面条件都不如别人,但你有没有想过,你心灵的财富是否比别人富足呢?如果是,那么你又何必整日愁眉苦脸呢?如果不是,那么你整日愁眉苦脸又有什么用呢?

人类的精神世界往往会因为自己对某个观念、事物的执着而失去自由与活力,我们平时所说的“被什么东西绑住了无法脱身”,实际上是一种很深刻的固有惰性在作祟。

人,一旦他认识了自己,就不会那么焦虑了。因为他了解到自己能做的和不能做的,所以在做事情时也就能够避重就轻了。人如何认识自己?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我们可以在众生中认识自己,也可以在欲望中认识自己,亦或者在平日的烦恼和习气中认识自己,世间的一切,都是镜子,我们都可以从中认识到自己。

烦恼是从哪里来的呢?我觉得,了解这个问题能够有效地减少我们的焦虑。烦恼从贪心中来,烦恼从自私中来,烦恼从执着中来,烦恼从狭隘中来,烦恼这样多,也并非就是坏事,从禅的角度来看,身体生病后我们才会倍加珍惜健康,烦恼积累得多了,我们才会想到破除它的办法。

古时候有个画家善于画竹,于是便有人出巨资请他画一幅竹林图。这个画家将竹叶画成了红色,这举动让来客感到很是惊讶。画家却说,竹叶的颜色,可以成为想象中的任何颜色。我们不必局限于日常经验中,因为想象的空间,永远能够带给我们生活的乐趣,把我们带离出焦虑之中。

云门禅师四处游访时遇到故人便说:“我肩上扛着杖子,东西南北却从来不分;我随意地在田野中漫步,从来都是以敲击树桩作为乐事。”这是一个保有童心的人,而我们为什么容易整天被焦虑缠绕,正是因为我们的心性中少了这么一点儿童真。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生活》2.忠实地相信,并择取善意

盛开的桂花,潺潺的小溪,春鸟的鸣叫,这些都是自然中美好的感受,这些都是我们内心中需要的东西。

大千世界有着无穷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我们看来似乎很可怕,因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但是从禅的角度来看,一切变化都可以成为契机。比如,你被老板辞退了,你觉得这个变化难以承担,可这也正是你重新开始自己崭新人生的机会啊。

幸福与否其实和你拥有多少财富是没有关系的。内心的宝藏才最重要,并且这内心的宝藏是无法被人偷去的。

我们总是急匆匆地赶往一个目的地,并且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出现任何差错,免得走了多余的路。但是,事实上,世间是根本不存在“多余的路”这么一种说法的,并且,有时候多余的路上会有着更美丽的风景。

我们不应该成为一个远离世间喧嚣的旁观者,任何一件事情,都应该参与其中,这种体验,是最为殊胜难得的。比如,当我们处于恐惧之中时,如果我们只是体验恐惧而不是对它抱以什么看法,那么这种体验将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的可贵财富。

人如果只是通过概念来认识世界,那么人与世界之间终究是隔着一层的,这也就不难奇怪,为什么我们看问题总是看不透彻,因为我们始终没有直接地去体验世界。禅告诉我们,不论对什么事情都要直接地去体验。这就好比,你在听了旁人的说法后觉得某项工作很困难,但只有你去直接地接触这项工作,你才能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困难。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也应该是这样的。

当你安静下来,了解到自己的需要,直面自己真实的欲求,你会很快地发现,有些东西是不难舍弃的,因为这种舍弃,自己的生命反而轻松了许多。这便是一种人生智慧。

如果你被纷纭复杂的外境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那么不妨向自己的心内看,向自己的心内求。我们的内心就是一座宝山,而不必把精力都放在求取物质享乐上。你可以试试,比如在工作受挫时,你问问自心,自己想要做的到底是什么?或许,你就能在挫折中转换思维,走向另一条道理。

寻找生命的意义和心灵的慰藉,这是很重要的事情,但如果有人被这重要的事情牵绊住,我依然觉得他是缺少智慧的。

有所相信,并择取善意,这其实是最为高明的智慧。

有人向赵州禅师请教,古代的一句禅语“祖师西来意”,应该如何理解。赵州禅师只是说:“你往自己的内心看去。”你以为赵州禅师是答非所问吗?其实他说明了一个真理:很多时候,我们不懂得注意自己的心,所以也就不够了解自己,从而成为从众的那个。

有个学僧,跑去向睦州询问:“什么是禅?什么又是智慧的源泉?”睦州却说:“你这个可怜的娃,为什么不先问问自己的心呢?”是啊,当我们面对现实中很纠结的问题时,为什么不先问问自己的心意呢?最大的智慧,便是足够重视自己的内心。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生活》3.日子过得不好,是因为你对自己没有盼头

生活就如同山谷里的回声一般,我们说什么,就会回荡起什么。我们喊“真是累死了”,回声也会是这句话;如果我们喊“我一定会成功的”,那么回声响起时,我们听到的也是这句。所以,假如我们一直抱怨生活不好,那么它反馈给我们的感受就是生活中充满了痛苦。如此说来,还是乐观一些去生活吧!

语言的表现,是内在心念的反映,但它反过来也能继续影响我们的内心。当我们被生活伤害时,千万不要在嘴上喋喋不休地抱怨,这样会给自己的内心一种暗示:自己的日子不好过,自己的人生没盼头。你看,乐观精神并不是自欺欺人,而是很明智的活法。

幸福的重点,不是思索,而是洞察,而洞察的对象也不是知识技能,而是内心深处的体验,是生活的经验。通过这种洞察,我们能领略到生命中更多的美感和幸福。比如在某项工作中,如果你看到的只是困难重重,那么你感受到的便是压力,如果你看到这困难之中的另一番意义,那你感受到的便是工作的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那些简单而重复的行为里其实饱含着非常丰富而微妙的感受,可是正因为它们太过寻常了,所以我们常常予以忽视。但正是这些简单而重复的行动,却是对我们的生命影响最大的。比如一些好的或不好的习惯,这些简单而重复的习惯,就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命走向,所以,学会洞察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啊。

安详、静默这些并不等于怠惰懒散、毫无生气,这是一种从容和低调,有时候,嚷嚷得很厉害,并不代表就是真正有活力,而真正有活力的人,他们必定是在不声不响却热情无限地从事着自己的工作、规划着自己的生活。

禅的修行,追求的是心灵的解放,追求的是心“眼”的顿开,但我们真的沉浸在这种境界中时,虽然生活中的磕磕绊绊还是会继续存在,可我们已经不会因此再从自心中生出烦恼了。工作上的难处、生活里的困顿、人际往来中的矛盾,于我们看来不过只是一种人生经验而已,过去就好了,况且不管这处境有多难,它终会过去的。

你且看那些不满足于现实生活而又无力改变的人,他们每天都想着如何过得更好,但却又没有任何实际行动,结果生活非但没有得以改善,身心反而更加不自由了。

心的自由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也是没有任何羁绊的,任何对于未来的想象,对于过去的追悔,这都是无形的枷锁,捆绑了身心的自由,然而人们却还乐此不疲,这真是很奇怪啊!

你遇到不快乐的或者快乐的事情,无非是因为自己心念上的分别。如果你了解自己的心念上的分别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和烦恼,那么你看待所有的人事物都是平等如一的。比方说,你在生活中只是看到了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人,那么你在人际关系中便会有烦恼;如果你看到的是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丰富自己生命的助力,那么你便不会有烦恼。

如果哪一天,你看到空中的飞鸟、水中的游鱼,觉得它们很美好,同时看到给你惹麻烦的人、让你难堪的人也可以给你带来一些收益,从而不再生起烦恼,这便是真正地用禅在观照自己的每一个念头了。

人不需要对生活有过多的要求。锦衣玉食与粗茶淡饭有区别吗?高档别墅与普通住宅有区别吗?坐拥金山与勤劳工作有区别吗?只要内心踏实,念头清净,便自然身心快乐,又何必用世俗的所谓标准来捆绑了自己、打破内心的平和呢?

禅所关注的只有生活,只是人心。正因如此,禅能够教给我们如何生活、如何做事。当薪水不够多时,我们想的是如何节俭度日,这是一种禅;当被别人的言行冲撞时,我们想的是任何人都会有过失,这也是一种禅。能够想到这些,内心便自然不会再生起波澜,这总比那些动辄就抱怨日子不好过、抱怨别人对自己不好的人要智慧得多!“我们为什么会有烦恼?”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只是从外部原因来寻找答案,但我们最好还是把审视的目光转回到内在。所有的烦恼根源都在自己的一心之间,你问问自己,遇事时是否真的能够直面自己的想法?是否能够不那么钻牛角尖?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你又如何能够不烦恼呢?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者的思索》4.停止那些非分之想

一想到人生中还有那么多个明天,我就在想:眼前的失败或者痛楚,那根本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一切都圆满了,那么,我们要那么多的明天去做什么呢?空虚地度过吗?

有一天,临济禅师向他的弟子提问:“如何才最接近道?”这个弟子一时语塞,没有回答上来。临济便高声喝道:“还不快出去!”后来这个弟子自己有了觉悟,他在被老师赶出禅堂后心里很痛苦,但正是因为这痛苦的存在,才想着要如何才能平息下来。原来,生活中的痛苦,并不是让我们去痛的,而是要我们从痛苦中想到解决痛苦的办法。

有个命运坎坷的人向一位老者诉苦,说自己的人生中充满着各种痛苦。老者听完就笑了。他不是嘲笑这个人的软弱,而是要告诉他,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你认为自己的生活中痛苦太多,可是,并没有人叫你死盯着痛苦不放啊!

如果我们了解到,因为这些痛楚的存在,才能够使自己在未来的生命中承载更多的精彩,那我们还会抱怨吗?恐怕我们会对这些痛楚感恩了吧?

古时候的一位禅师说得好:“宇宙能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过五尺高而已!而我们这具昂昂六尺之躯,想生存于宇宙之间,那么只有低下头来!”世间的不平事那么多,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身心柔软,不是不关心世事,而是不要莽撞行事,这个,离不开一颗带着禅意的心。

我们要时刻检省自己的内心,要在生活中做到包容、忍耐、大度,让自己的心是温和的,充满善意的。在是非面前忍耐三分,在争执面前退让一步,以禅的角度来看,这都是另一种方式的前进,而这种前进,是任何功名富贵都无法换来的。

盘贵禅师就曾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告诉一位坏脾气的武士:你那暴躁的脾气,无非是因为外界事物违逆了你的心意而生起的。假如你的心,不曾因外界事物的好坏而发生动摇,也不会因为他人的几句话就欢喜或生气,你又怎么会长期地生活在暴怒里呢?如果你安静地想想,你会发现,这个道理还是很容易理解的。

心头的火气,无非是由于自心执迷造成的,而要使身心平和清净,就要放下无数的偏执。当我们能够看到痛楚带来的不只是难受时,身心便自然无比舒坦自在。

有很多职场中人,说自己每天都活在难受中:工作压力大,受不了;薪水少,出力多,受不了;同事比自己升迁快,受不了;某人工作不辛苦且酬金高,还是受不了。从禅的角度来看,任何比较都是毫无意义的,除了徒然地给自己增加痛苦,还能有什么呢?如果你真是觉得受不了,大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啊,可为什么你宁愿抱怨,也不思考如何改变呢?

当你陷入痛苦时,你要学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世事,当你的心态变了,对事情的想法也就不同了。人生苦短,你何必钻牛角尖?若是把一切的痛楚都看作是对心灵的磨炼,是为了让自己做更大的事业,那么,你的情绪还会那么糟糕吗?

我们不必依赖他人和外境,也可以让生命变得丰富、愉快。最主要的,还是要学会静心,心安定了,乱纷纷的念头也就少了,身心不再杂乱,你也就有更多的心力去经营自己的生活了。

要提防心中的贪婪欲望。我们是要做财富的主人而不是做金钱的奴隶,诚然,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贪欲和执着,只不过,有智慧的人能够及时发现,并告诉自己“停止那些非分之想”,而这种人,他们所做的事情,都是清楚明白的,因此,他们是幸福的人。

世间事物变幻无常,我们却总是执着于心爱的事物而难以割舍,或执着于不开心的事情而万分纠结,这都不是禅的智慧,都是愚人的想法。禅认为,当我们执着地陷入在一种观念里,就会失去接纳其他观念和事物的可能。所以,要看到另一种意义的获得,比如从苦痛的过往中获得某些经验,从此丰富自己的人生。

在中国古时候有位慧海禅师,早年他曾向马祖求问禅道禅法。马祖说:“你自家的宝藏都丢下不顾,跑到我这里来做什么?我这里没有你想要的东西!”后来慧海终于明白,禅就是要领会自己的心念,它存在于自己的心念之中、生活之中,向外人去问,那自然是得不到的。学习禅法,就是要唤醒自己的心,至少,要让它对生活保有观察和热度,才谈得上让生活有起色吧。

从前有一个专门负责敲钟的小和尚,他很受住持的器重。因为他每次敲钟都是怀着清净和庄严来做这件看似简单枯燥的事儿,也正因此,他才从看似枯燥的工作中找到了乐趣。其实,我们也应该有这种精神,这才是禅的风度。生活中没有绝对的枯燥、绝对的痛苦和绝对的无趣,只要我们的心丰富多彩、充实活泼,我们就能在看似平常的生活里体验到乐趣。

一切烦恼都是在自己的心内瓦解掉的。从来没有人给你“惹麻烦”,你所谓的麻烦,不过是为了迈向更高阶梯的垫脚石而已。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者的思索》

生活是什么?它就好比一幅图画,我们需要不带犹豫地去完成。在遇到困境时,没有必要陷入到痛苦里面,我们要明白,人生总会充满困境的,以平常心去看待就可以了,没必要大惊小怪的。

有个路人在房檐下面避雨,他看到一个打伞的僧人路过,就请求带他同行一段路。僧人说:“我站在雨中,你却在屋檐下,何必需要我带你呢?”路人说:“可是,你有伞,我却没有啊。”僧人说:“那么,你应该找的是伞,而不应该来找我啊。”这雨,就好比我们要面对的困难,伞就是我们克服困难的方法,这方法应该靠着我们自己找,而不应该只盼着别人的施舍。

生活不像画作,可以随时涂抹修改,但我们也没必要因此就以为生活之路必然充满痛苦。不论痛苦快乐,都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那么,不论是痛苦时还是快乐时,我们就都不会沉湎于其中而无法自拔了。

把人生总结成五花八门的道理和教条,这从来不是禅的智慧。禅只是说,你们要有一颗平常从容的心,带着这样的心去处理世间的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