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养的孩子,会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一个父母的自我修养——每个爸妈都应该看的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0 19:38:19

点击下载

作者:壹父母

出版社:杭州蓝狮子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有教养的孩子,会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一个父母的自我修养——每个爸妈都应该看的书)

有教养的孩子,会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一个父母的自我修养——每个爸妈都应该看的书)试读:

第一章

1.别怪孩子犯了错,是你给他自由过了火

——文 简简周

上周在小区里偶然听到了一场很有意思的辩论,分别来自两位年轻的妈妈。

一位妈妈说,孩子的成长需要充分的自由,我们不应该给孩子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否则会限制孩子的无限可能。

她也的确是这么做的。比如,她正在上幼儿园中班的儿子,几乎从不在正点吃饭。

因为从小她就把吃饭问题的决定权交给儿子了,所以,小家伙的吃饭时间总是很随机。

另一位妈妈却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反对意见。

她说,家庭就是孩子走向真实社会的训练场,未来孩子要面对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应该让他提前懂得这个社会的运转规则。

所以,她给女儿在很多方面都设立了规矩,只有在限定的边界之内,她才会跟孩子谈自由。

最后,两位年轻妈妈谁也没能说服谁,虽然客客气气地结束了谈话,但多少有点不欢而散。

我倒是更赞同后一位妈妈的做法。

很多父母会觉得,孩子天生爱自由,似乎只有自由,孩子才能幸福快乐,才能茁壮成长。可事实是,泛滥的自由并不能让孩子真的感受到快乐。

我一位朋友两年前曾为4岁儿子的暴脾气深感苦恼。

她和老公都是知书达理的人,待人接物向来和气,她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儿子却动不动就爱发脾气,气性上来的时候,他甚至会用脑袋去撞墙。

后来,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她才意识到,孩子的坏脾气,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挫败感。

这种挫败感的根源,就在于朋友从未给孩子设定一个清晰的边界。孩子并不能清楚地知道,父母对他的期望是什么,社会对他的期望又是什么,他的位置究竟在哪儿。

所以,他总在碰壁,不停地受挫。

如果从一开始,父母们就能为孩子提供清晰的信号和明确的边界,他就有可能极大地避免这些挫折。

朋友叹到,以往总觉得孩子还小,规矩太多不利于成长,没想到,没有规矩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于是,朋友和老公开始建立“规矩同盟”,两人一致地对孩子的行为规范做出了明确的限制。社会和外界对一个人行为处事的期望是什么,他们就怎么来要求孩子。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的确哭闹得更厉害了,但朋友并没有妥协,她耐心地跟他解释原因,但无论如何,该遵守的就是要遵守。

在经历了一番鸡飞狗跳之后,男孩子的脾气竟奇迹般地开始好转,情绪也渐渐地平稳了下来,待人接物也越来越像他爸妈了。

坚决果断的父母,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和稳定感。

其实,所有的孩子都会想要去了解自己所处世界的规则,而不是像父母们想当然认为地那样,孩子只想要绝对的自由。

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孩子天生就是探索者和观察家,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来构建自己对这个世界以及人际关系的认知。

如果父母们没有给他设立明确的行为边界,告诉他世界真实的样子,就是父母的失职。

我一个邻居家5岁的女儿玲玲很喜欢看电视,可是邻居并不希望她这样整天对着电视,所以常常会在她看电视没完的时候数落她。

有时候强行关了电视,玲玲就开始不依不饶地哭闹,邻居只得又把电视打开了。邻居对此很是挠头。

其实,问题就是出在了妥协和让步上。

如果孩子的行为不被接受,父母从一开始就应该给出清晰的要求,并坚定地执行。如果孩子一哭闹就妥协,等于是在告诉孩子,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我还认识一个小孩,在很小的时候,他妈妈带他逛夜市,懵懂的他顺手牵走了摊主售卖的一个玩具,他妈妈发现后不以为意,还哈哈大笑,夸他“手快”。

长大后,这个孩子开始偷家里的东西和钱,这个时候,却再也没人能笑得出来,继续夸他“手快”了。

孩子会不停地试探你的底线在哪里,他可以抵达的边界在哪里。父母的反应,就是孩子了解世界和社会的第一面镜子。

给孩子讲再多道理,也不如他自己“悟”出来的管用。

所以,一旦你用实际行动默许了孩子的行为,就不要盼着孩子能自然生长成你或是社会所期待的那个样子。

从一开始就应该明确地告诉孩子,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最重要的是,态度要坚定,执行要彻底。

给孩子设立边界,最难把握的是度。

过于宽松,容易导致失控,孩子根本就拿你的话当耳旁风;过于严格,孩子就会失去自主尝试和探索的自由,严重时甚至还会激起孩子的反抗。

此外,父母的态度前后不一致也很不妥。

比如,孩子喜欢边看电视边吃饭,如果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就会默许她的行为,但遇到心情不好时,就一顿怒斥。

这样的前后不一致,会导致孩子无法从父母的态度和反应中弄明白,自己到底该不该这么做,结果反而是激起孩子的过度尝试和反抗,进而使得她的这一行为得到强化。

怎样在给孩子的限制和自由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是最考验父母的地方。

既要有明确限定的边界,也要有边界内的充分自由,让孩子自主地去探索,最重要的是,边界的设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当孩子逐渐长大,具备更多管理好自己的能力时,就应该适当地调整边界,以适应孩子的成长。

在这一点上,我朋友刘影的做法或许值得借鉴。

从孩子上学开始,她就给孩子立下了每晚9点必须熄灯睡觉的规定,她一直坚持让女儿遵守这个时间。

当女儿上到四年级时,小姑娘主动提出来说,希望能将睡觉时间调晚半个小时,到9点半,好让她在课业之余,多一些个人的时间。

刘影没有教条地直接回绝,而是评估了女儿的自理能力,并告诉她,如果她能保证每天准时起床,完成洗漱、吃完早餐,精神饱满地按时坐进教室里,自己就同意她的要求,否则,她还是必须按照9点入睡的作息来执行。

女孩高兴地答应了。刘影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她果然把自己每天早上的时间也安排得很妥当,于是欣然同意了女儿的要求。

刘影说,如果女儿做不到,她会毫不犹豫地将这一“特权”收回。这也是为了告诉她,自己要为自己的承诺负责,如果做不到,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孩子的成长需要尝试和探索的自由没有错,可是,这个自由的前提是,父母要像海上的明灯,始终为他指明方向。

这盏明灯,越是清晰具体,孩子就越不容易偏航。

2.孩子冷漠自私,这个锅谁来背?

——文 简简周

关于校园霸凌的话题最近一直很热,我一个朋友也对此深感忧虑。不过,她怕的不是儿子被人欺负了,而是别人会被她儿子欺负。

不是没有先例。之前,她儿子就曾经把同学打得进了医院,她又是赔礼道歉,又是全额负担医药费,才慢慢平息了风波。

她很纳闷,自己向来“知书达理”,没给孩子树立坏榜样啊。

更让她发愁的是,已经上初中的儿子,不仅脾气暴躁、一言不合就动手,还表现得自私又冷漠。

父母对他无微不至的好,他都认为是理所应当,可要是让他帮忙倒杯水,就会一脸不耐烦,直接甩过来一句:你真麻烦!

扎心了。

这个男孩明显缺乏同理心。

所谓同理心,就是不用别人说,就能体会到对方的想法和感受。

有同理心的人,往往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看待事物,甚至能够感同身受,如果感觉到别人需要帮助,自然而然就会伸出援手。

而一个缺乏同理心的孩子,往往不会关心周围的人,即便看到别人有困难也无动于衷,喜欢嘲笑别人甚至是恶作剧,还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得任性又自私。

在孩子幼年时期,如果父母对他的需求足够敏感,能够接纳他的各种情绪,为这些情绪留有出口,并帮助他认识这些情绪,孩子往往能够发展出更强的同理心。

我那个朋友曾经因为工作关系,将孩子送到外地奶奶家,直到上学才接回身边。

他们母子缺乏足够的亲子连接,孩子幼年时的各种情绪也没有出口,所以长大后才会变得易怒甚至暴力。

很多时候,孩子缺乏同理心,不是父母没为孩子做什么,而是做得太多,原本该孩子承担的责任,也帮他担了。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剥夺了他成长的机会,助长了他的无愧感。

因为很多年没在身边陪伴,朋友一直对儿子充满歉疚,所以,自从把孩子接回身边后,她就一直在以补偿的心态对待孩子。

她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孩子提的要求都尽可能地满足,却只是让孩子学会了无止境地索取而不懂感恩。

同理心究竟有多重要?

缺乏同理心,轻则,会因读不懂别人的情绪信号而遇到社交障碍,也容易与他人起冲突;重则,会对伤害别人毫无内疚和愧悔,从而走上犯罪的不归路。

我曾在公园见到一个7、8岁的男孩,捉了很多蜻蜓,然后以看着它们互食为乐,没有一点同情心。

他的父母就在一旁,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有什么问题,更没有要阻止他的意思。

有些时候,缺乏同理心的孩子长大了,会比狼还要狠绝。

两个月前,一个被父母捧在手心里长大的32岁男子,就因为缺钱想骗保,弑杀了自己的双亲。

他把现场布置成两老意外煤气中毒的样子,但还是在警方面前露出了马脚。他太冷静了,而且行为表现极其不合情理。

在发现双亲遭遇不测,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打120急救电话,而是立刻拨打报警电话和保险报案电话。

在新闻报道中还有这样一个细节,他设计弑杀父母时,一开始是在牛肉中拌入亚硝酸盐,可是父母想把牛肉留给儿子吃,竟一口都没舍得咬,他又到厨房,亲自端来掺入亚硝酸盐的水让父母喝下。

如此泯灭人性,实在让人难以置信。一个人但凡有点良知和正常的同理心,都下不了这样的狠手。

同理心是天生的,但同理心同时也是一种需要发展的能力。

我女儿曾经有一段时间说话口无遮拦,常常当着别人的面“毒舌”。“她长得好丑。”“那个小弟弟太笨了,拿个玩具都拿不住。”

……

我问她,如果别人说你长得丑,你会开心吗?她摇了摇头。

我又问她,如果别人说你笨,你会不会难过?她认真想了想,点点头。

我发现,通过这样引导她换位思考的方式,慢慢地,她也学会了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也不再那么口无遮拦了。

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对孩子的行为引导。如果她执意要玩别人的玩具,试试让她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别人抢走了她的玩具,她会怎样?

要想帮孩子发展同理心,让孩子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很重要。

理解情绪也是发展同理心的重要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忽略会削弱同理心。

不允许孩子哭,孩子一哭就斥责他,不允许孩子生气,孩子一生气父母比他还生气,往往会堵住孩子的情绪出口,他早晚有一天会以另一种更具破坏性的方式来寻找出口。

情绪总是被忽略的孩子,不太容易发展出良好的同理心。

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应该经常和孩子讨论情绪,允许孩子的情绪表达。

最重要的是,父母自己也需要具备足够的同理心,能够用与孩子共情的方式与他沟通。

理解孩子的所有情绪,即便他的行为不能被接受,你也可以温和地包容他的一切情绪,然后,等他情绪慢慢平复后,再坚定地告诉他,这么做是不被允许的。

童年时期缺少协调的情绪,代价真的非常大。

恰当的爱,才能滋养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不要让错位的爱,养育出一个自私冷漠、缺乏同理心的人。

3.你静静地等,花静静地歪,教育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

——文 壹姐儿

说真的,养育孩子是件辛苦的事情,只是早辛苦、还是晚辛苦的区别。

我不太相信一个什么都不做的父母,可以养育出让他们“理想”、让社会“满意”的孩子。

如同,你以为别人都在无为地“静待花开”,就真的耽误自己孩子“开花”了。

苏小曼,是我初中时仰慕的对象。人长的漂亮,个子高,关键是学习好。“好学生”,这是一个多么让人钦羡的标签,我是真心臣服的。所以,那些年背着名校的光环的我却活得并不光鲜。因为,上面的标签不属于我。

毕业后,她没有悬念地进入了四大会计师事务中的一个,开始了亮得晃眼的金领生活。

而我,如同所有百姓家的孩子一样,默默地为还着仅有的一套房屋贷款而努力。

我们,是没有交集的两条平行线。直到我参加了今年的初中同学聚会。

小曼依然是靓丽、潇洒的,一边吃饭一边轻松地说,儿子已经两岁了,每周都放在爷爷奶奶家,只有周末才接回来住两天。如果周末有娱乐的计划(每月至少两次),孩子也就不接了。

她说,现在流行“静待花开”,当年她妈也没管她,不是一样考上了名校,一样得到了高薪。

的确,从这个结果来说,是不错的,但她和她父母一个月都不打一个电话,更别说去看望了。虽然都在北京,却如同身在南北两极。

远的不仅是距离,还有温度。

至此,我对她的钦羡时代结束了。

因为,我不想把我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冷漠的有钱人”。我也不相信她的“静待花开”,可以让孩子“顺理成章”地长成一个自信、自强、自立和自爱的孩子。

因为,你得先有“静待花开”的资本。

我开始和她聊孩子。如果说做父母要有养育的能力,我觉得她的“养育商”为零!

我们姑且不说敏感期、分离焦虑、人格等这些相对专业的术语,就连安全感、情绪管理等这些与孩子成长息息相关的领域,她也是完全没有听说过。

可见,这个孩子只是她生的,完全没有“养育”过。这哪里是“静待花开”啊?完全是撒手不管啊!

别给自己的不负责任找借口了。

我不反对“放养”,甚至我也在某种程度上实行着“放养”,但此“放养”,非彼“放养”。

这个区别,你得知道。

第一,无论孩子多么得与众不同,他也会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因此,适用于大部分孩子的儿童成长规律,儿童心理发展你得学习一下。

这样,即使孩子的某些行为提早或滞后发生,你也能判断出是否正常,做到心中不慌。

当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你可以有的放矢,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提供与之能力匹配的帮助。

第二,那些看似“静待花开”的父母们,除了提前学习了专业知识,还会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陪伴、倾听和共情,在孩子安好时默默观望,在孩子情绪失控时,给予宽容和拥抱。

他们很注重亲子沟通,因为“谈话即教育”,看似没有管理孩子,却会在每一个成长时刻给予孩子关键的引导。

第三,为孩子选择好他的第一抚养人。孩子早期的成长,尤其是0-6岁,对他的影响是持续一生的。因此,选择什么样的人来抚养他,就为他的一生奠定了什么颜色的基调。

一个积极乐观的人,他养育的孩子不易得抑郁症;一个温柔明亮的人,他养育的孩子也不会轻易暴跳如雷。

如果父母因为某种原因不能亲自抚养孩子,也请为孩子选择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来陪伴他。

否则,“静待”是做到了,但结果是无法预知的。而孩子的黄金成长期只有一次。

第四,父母自己要具备情绪管理的能力,才能始终保持“静待花开”的状态。

你不要今天不管孩子,明天看到他哪里出了问题,马上跳出来指责。然后又不管孩子了,过段时间又跳出来批评了。

如果是这样,孩子感受到的就是爸爸妈妈从来没有关注过我,他们就是上天派来“整治”我的,从来不听我解释,从来不跟我沟通,就是永远都有理。

等他长大了,无论看起来多么听你的话,内心都是想远离你的,带着怨恨远离你。

苏小曼一定不知道,她已经输在了养育孩子的起跑线上。

当然,前提是她在乎和孩子的关系,在乎孩子的感受,在乎若干年后孩子愿意与她说话。

如果你想“静待花开”,就要把“辛苦”放在前面,尽早想清楚你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把自己的“养育商”提高到至少60分以上,并愿意随时保持学习、“改造”自我的状态。

孩子们渴望自由,也同样渴望关注。

懂得,是最好的爱。如果能做到,你就放心地“静待花开”吧。

4.三个孩子说谎的故事,元凶到底是谁?

——文 壹姐儿

我曾经问过很多父母一个同样的问题——“你最不能忍受孩子的什么行为?”,得到的答案空前统一,那就是撒谎。

有人会说,人类说谎的历史和语言的出现几乎一样久,我们成人都不能保证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的,为什么非得要求孩子不能撒谎,这会不会有点不公平呢?

其实,孩子从2、3岁就具备了撒谎这项技能,甚至可以说是天生的“高手”,这是他们认知发展的重要表现。

多数孩子说谎是为了掩盖他们的小过错躲避惩罚,也有孩子是因为混淆了想象和现实,形成了一种“无意识”的说谎。

然而这些都不是我们今天想要讨论的内容。

我们想强调的是,撒谎这种行为能够反映出很多方面的问题,它还包含着一种承上启下的关系。

孩子撒谎的一方面原因是受到父母行为态度的影响,给他们造成了不好的示范。

另一方面,说谎所产生的一系列后果将成为孩子身心成长路上的巨大障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孩子心理畸变。

有没有感觉到周身发冷?其实这都不是最可怕的。很多父母在遇到孩子撒谎问题的时候,会把所有问题完全归咎于孩子,甚至给他们贴上“道德品质有问题”的标签。

错错错!

实际上,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都是对父母的一种投射。也就是说,父母本身才是导致孩子行为异常的主要元凶。

我经常告诫米美丽说,“你看到孩子哪里不好,其实就是你在这方面没有做好。”开始她还不屑一顾,直到这句话被反复验证,她才变得深信不疑。

就拿撒谎这件事来说,有一次她打电话给我说她儿子新添了坏毛病。明明一点事没有,非哭着喊着说自己肚子疼,搞得老师也没有办法只好给米美丽打电话让她到学校接人。

米美丽只好冒着扣工资的危险跟领导请假,横跨半个北京城去接儿子。出了学校以后不仅肚子不疼了,还大吃了一顿批萨外加一个冰淇淋。

这样的情况反复出现几次以后米美丽受不了了,抓着儿子问到底怎么回事。孩子说因为妈妈工作太忙,很多时候晚上回家自己都睡着了,所以想出这种方法想让妈妈多陪陪他。

米美丽才意识到,那阵子自己刚升了职,工作多压力大,确实忽视了孩子的感受。没想到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其实不止米美丽一个,很多父母都是这样,如果他们长期忽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他们就会想出各种办法,甚至不惜编造谎话引起父母的重视。

一个安全感足够的孩子,会把全部精力和注意力放在对世界的探索上。当家庭环境发生变化,让孩子感到恐慌时,他们才会用其他方式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我的好朋友叶子则是另外一种极端。叶子上学的时候就是班里的学霸,不仅学习好,还是一个有“精神洁癖”的强迫症患者。

记得她当时的每一本书都必须用纯白色的纸包上书皮,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卷面,都整齐得像印刷体,我还见过她因为写错一个字把整页纸撕掉重写。

长大以后,叶子把追求完美的习惯在孩子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考试得了99分都不会得到叶子的好脸色,每天晚上必须练字一小时,背完1篇英语短文才能上床睡觉。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上周末女儿说补习班取消一直赖在床上不肯起,直到老师打电话来问叶子为什么孩子没去上课。

叶子崩溃了,她没想到一向乖巧懂事的女儿竟然学会了撒谎。巴掌刚要落下去的时候,女儿哭着说因为上周做错了一道题,怕老师批评。

叶子向我描述的时候一脸生无可恋。我拍拍她的手,告诉她造成这种局面的人不是孩子也不是老师,是她自己。

成人面对巨大压力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逃避,更何况那么小的孩子。父母总是一味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把每件事做到尽善尽美,他们不知道这种要求对孩子而言是何其残忍。

强压之下必然会有反抗,这是孩子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她既不想让自己受到伤害,也不愿意因为没有达到要求让叶子失望,只能选择用这种方式稀释自己的负罪感。

所以在这要奉劝那些和叶子一样的父母们一句,不要试图把孩子变成你“完美”的作品。而是要试着接纳他们的一切,包括那些小毛病和小缺点。

因为这些才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最真实最可贵的东西。

爸爸妈妈们谈“谎”色变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谎言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他们不愿面对的现实。

就拿小满的爸爸来说,从小到大对小满简直无微不至,上学送放学接,从小学到高中一天没间断过,就连她和同学去看电影,小满爸爸也要买一张票坐在后排一起看。有一次电影结束,小满回头一看发现她爸睡得可香了。

没想到那么谨慎的爸爸却生了个胆子超大的女儿,为了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栗子不知道对她爸爸撒了多少谎。

为了和同学去湖边滑冰,骗他老爸说去老师家补课;为了去山上看烟花,半夜偷偷从家里溜出去。最牛的是,小满高中的时候,就以学校组织夏令营的名义自己一个人独自旅行。

等她长大成人,把这些都和盘托出以后,你能想象出当时她爸爸的脸色有多精彩吗?

他是个好爸爸,只不过对孩子保护过度,没有给她自由探索的机会,哪怕过程中会出现错误,也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

孩子比我们想象得还要聪明,他们有千百种方法去隐瞒和掩盖那些不想让我们的知道的事情。

可怕的不是撒谎这种行为本身,而是我们无法获取他们的信任。

原因是什么?是我们的行为和态度让孩子无法选择相信我们,拒绝对说出实话。

因为我们忽略了他们的感受和需求,因为我们给他们的压力太大,因为我们恐惧的东西太多。

其实获取信任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尊重。这种尊重不仅是相互的,更是建立有效沟通的基础。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出现在孩子身上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在我们自己身上找到答案。

建议大家出现问题的时候先别急着责骂孩子,而是去“照照镜子”,审视一下自己的行为和对待孩子的态度。

你对着镜子笑,就会收获同样的笑容。遇到问题的时候,“镜子”也会给你最真实的答案。

第二章

1.浸泡在溺爱里的孩子,根本不可能快乐

——文 简简周

我女儿有段时间脾气特别大。别人说了她想说的话,做了她想做的事,她就气急败坏,一副怎么哭都不解恨的模样。

有一次,走在前面的邻居打开了单元门,看见我们走过来,就好心扶着门等。我赶紧加快脚步,女儿却停在原地,一跺脚、一噘嘴,大哭起来。

邻居有些莫名其妙,我赶紧道声谢,扶住门,才回身去看那个脸上正写满了不甘和委屈的小姑娘。

我知道她在哭什么。她是想自己去开门,结果遇上好心的邻居“不识相”,抢了她开门的机会。

旁人给她行方便,她不懂感恩,反而对人家产生了满肚子的怨气和怒气,这个责任其实在我。

她3岁时常常抢着要自己按电梯、开车门,大人们也不以为意。有一次,眼看电梯门很快就要合上了,我不及多想,就快步冲过去按下了按键——电梯是赶上了,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也响彻电梯间。

她哭得没完没了,我就想,难道是“敏感期”在作祟?于是,我带着她重新回到1楼,又重复了一遍按电梯、上楼的过程,这才勉强止住了她的眼泪。

从那之后,我们家心照不宣地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一切跟开门有关的动作,都得她来完成,除非她“授权”别人来开。

直到她开始朝不知内情抢先开了车门的长辈怒吼、朝好心开着单元门为我们行方便的邻居跺脚,我才惊觉,这根本不是什么“敏感期”的问题,这就是溺爱的后果。

在开门这件小事上,我选择了无原则妥协,导致她对这件事产生了认知偏差,误以为全世界的门就该她来做主,但这显然是不符合社会规则的,没有人会专程把开门的权力留给她。

这其实让她很受挫。

这次反思让我意识到,没有原则的妥协,就是溺爱,而那个被溺爱的小孩,也根本不可能会快乐。

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心头肉,父母长辈们大多见不得孩子委屈,更听不得孩子哭。只要孩子一哭,百炼钢立刻就化作绕指柔,该答应和不该答应的条件,统统都答应了。

要玩具不买,哭,马上就买;要看电视不让,哭,电视机马上就亮了;不想去幼儿园,哭,今天就可以放假了。

这些妥协教会孩子,哭就是达成目的最有效的手段,只要我哭,全世界都会围着我转。

然而,这个世界的真相是,除了溺爱他的家人,谁会在乎他的眼泪?

当父母家人的溺爱,让孩子产生并固化“我是宇宙中心”的错觉时,他走出家门的每一步,都将是挫败。这样的孩子,能快乐得起来吗?

家庭就是一个微缩的社会,每个孩子在走向社会之前,都是要先在家里“演练”的。可是溺爱教不会孩子,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人与人之间正常有效的互动方式是什么。

温室的花,可以一辈子待在温室里,可是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绝不可能一辈子不踏出家门。

所以,在溺爱和父母无原则的妥协中长大的孩子,要么一辈子在碰壁和失衡中痛苦,要么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说起来,我还真没见过被溺爱的快乐小孩。每个被宠坏了的孩子,都是暴躁、易怒、爱哭、稍不顺心就失控,一副全世界都欠了他的模样。

前阵子,我有个朋友还在跟我诉苦。她儿子今年上小学四年级了,可是在学校里人缘特别差,差到没朋友。

其实,她儿子在学校被孤立的这种状况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但她是最近才从孩子同学的妈妈那里听说的。

她心急如焚却又无计可施,总不能强迫别人跟她儿子做朋友吧。

我见过这个男孩,霸道又暴躁,脸上从没有笑容,总是一脸的不耐烦,的确不讨人喜欢。

有一次,他想让妈妈给他买手机,朋友一开始没答应,他直接情绪失控还对他妈妈动手,无奈之下,朋友只得妥协了。

朋友问我,她究竟该怎么办?我无言以对。这个时候才想到要来帮孩子建立认知边界,让他懂得分寸,的确有些晚了。

从小不知道分寸和边界的孩子,长大了也不会知道。小时候用哭达到目的,长大后哭不管用了,就会升级成拳头。

我就曾在超市见过一个2岁的孩子,因为妈妈不给他买糖,就直接大哭着用头撞货架,他妈妈立马怂了,给他买了好一大袋子糖。这个孩子的未来同样堪忧。

其实,我很少对女儿无原则地妥协。

从小,每当她试图用哭来达到目的时,我都会明确地告诉她,如果她能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合理需求,我会满足,但若是哭闹耍赖,无论她的需求是否合理,一概不予理会。

我理解她的失望,但她也需要懂得分寸,清楚地知道底限在哪里。

她也曾为讨要一个玩具,在众目睽睽之下满地打滚。后来,因为这一招在我这里从未奏效过,她也没再这样耍赖,但她学会了跟我商量和谈判。

在我能够坚持原则的地方,她一直都表现得很好。比如,她能够信守承诺,说到做到,因为我也是这样做的。

可我在某些方面,依然还是犯了溺爱的过失。我误读了“敏感期”,在“开门”这个问题上,错过了帮她建立正确认知的最好时机。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开始想办法弥补。

我得让她明白,“只有自己能开门”是一个无理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不是我强迫她接受这一点,而是她需要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这一点。

她之所以会因为“开门”的问题易怒,是因为她在家庭这个小环境里形成的内在标准与外界标准产生了冲突。

让她重新心平气和的办法,只能是让她的内在标准,向外界标准趋同。在这个过程中,态度坚定很关键。现在,在这个问题上,她已经进步了很多。

因为我们爱孩子,所以我们要学会接纳她的情绪,找到她情绪爆发的根源;也是因为我们爱孩子,所以我们需要坚定地执行那些必要的规则。

只有帮助孩子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正确认知,当她一步步走向社会时,她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规则,在人际交往中,才会懂得边界在哪里。

否则,处处碰壁的人生,简直就是灾难,何谈快乐?而这一切,都是无原则的妥协、没底线的溺爱造成的。明白了这一点,你还要继续给孩子这样的爱吗?

2.你的孩子扛得住事儿吗?

——文 简简周

朋友的孩子刚上了不到一年的小学就性情大变。以前还算开朗爱笑的女孩,现在整天愁眉苦脸。

原因是女孩特别不爱上学。她害怕做作业时遇到难题,害怕老师提问回答不上来,更害怕学校组织活动——似乎除她之外,其他孩子都有能拿得出手的一两样才艺。

朋友说,当初也曾经带女儿尝试过一些兴趣班,可是学舞蹈她嫌练功太疼,弹琴又觉得太枯燥,最后一样都没有坚持下来。

最让朋友头疼的是,女儿现在特别不愿意去学校,有好几次为了逃避上学还装病,气得她恨不得暴揍女儿一顿。

写作业时,女儿也会想尽各种办法拖延,要是碰到自己不会做的难题,她干脆就直接“罢写”。有时候,因为担心女儿第二天交不了差会被老师责罚,朋友只得亲自上阵帮她完成。

追溯朋友的养育历程,很容易发现其中的溺爱痕迹。

无论是学舞还是练琴,当孩子遇到困难想放弃时,她并没有引导孩子迎难而上,而是让孩子“做主”,很轻易就选择了放弃。

因为她也心疼孩子所受的苦。她想,既然孩子不喜欢,干嘛强迫她呢?

听起来很有道理,新时代的父母当然要民主,要给孩子自己做主的权利,可问题是,孩子的选择是因为真的不喜欢,还是害怕困难呢?

在孩子因为畏难情绪不想写作业时,朋友在怒其不争之后的选择又是帮她完成。

虽然她也觉得,作业应该由孩子自己完成,可是如果孩子在学校真被老师责罚了,她会心疼。

学习本就是不停克服困难和惰性、不停挑战自己的过程,只有在一点一滴的成功中,孩子才能收获自信和成长。

今天因为练舞太辛苦选择了放弃,明天要是因为学习遇到了困难又想放弃,该怎么办呢?

父母总不能一直帮她做作业,也不能替她上考场,更不能帮她过一生。

有句俗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其实兴趣也是建立在自信和成就感基础之上的。

想想我们自己,难道不是因为做一件事情能获得成就感和价值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