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走过关键六年:科学早教成就满分父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1 06:02:56

点击下载

作者:张侃 主编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陪孩子走过关键六年:科学早教成就满分父母

陪孩子走过关键六年:科学早教成就满分父母试读:

第一章 对儿童进行心理建构和拓展,是科学早教的主要目标

让孩子更快乐、更幸福,这是早期教育的意义所在。

安全感

、意志力和目标感,是孩子早期心理能力发展时,非常重要的三个关键词。在本章中,我们将重点阐释这三个关键词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安全感

安全感是孩子一生幸福的重要保障

婴儿期的孩子,除了吃、喝、拉、撒的需要,还有爱与安全感的需要。在能够熟练行走、说话之前,孩子要花极大的努力快速成长。他们必须与这个陌生的世界建立信任,才会敢于探索、学习和体验。为孩子建立好的安全感,是父母在孩子早期教育中的第一任务。

什么是安全感?安全感,是个体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

好的安全感有助于提升孩子对他人和世界的信任,是自由探索及建立自尊、自信的基础。说通俗一点儿,安全感就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起关键作用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确定感和可控感。安全感建立得好的孩子,是一个在任何环境里都感到自在的孩子。他们在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都能够明白地告诉自己:“我确定我能做好,事情在我的控制范围内。”

现在人们在聊天时,会比较频繁地提到一个说法,即“我特别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人,通常会觉得自己是被拒绝的,容易焦虑,连同人际交往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不仅在走上社会以后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会影响到成年以后的亲密关系。而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则在0~6岁。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父母是否给了孩子安定的爱,是否传递给孩子强大的内心力量和积极情绪,是否教会孩子解决问题及与人沟通的基本技能等,都会成为孩子走上社会后能否立足的关键因素。而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很难找到内心的归属,就有可能一直去制造麻烦,永远无法安定下来,伤害自己,也给别人带去伤害。

缺少父母的爱与关注的孩子,安全感更弱,也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因为,当孩子有被爱、被关注、被满足的内在需求时,父母因为不了解,或者不在身边,或者即便在身边却因为不懂得而粗暴地阻断孩子需求的满足,所有这些都会让孩子不知所措,孩子便没法学会自然而然地探索这个世界。比如,有的孩子因此而没有主见,还有的孩子因此而变得有攻击性,这都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怎样与这个世界顺畅沟通。1岁3个月之前的远远一直很乖巧,很少发脾气,然而一次带他外出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小小的他因我的一次疏忽而缺失了安全感,变成了脾气暴躁的“黏人包”。那天我和婆婆一起带远远外出,我临时有急事,就把他交给了婆婆,太匆忙就忘记了跟远远打招呼。下午回家,并没觉得孩子有什么异样,可就在我去洗手间、把远远交给婆婆看的时候,远远突然大哭不止,无论如何不让我离开半步,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情况,我一时不知所措。我以为远远只是偶尔耍一下小脾气而已,可我没有想到,他“黏”我的情况愈发严重。只要我不在他的视线范围内,他都会大哭不止,我试过好多种方法,都不奏效。在积木宝贝早教老师的指导下,我了解到孩子的这些行为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可是安全感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有安全感?——积木宝贝北京房山绿地中心会员远远妈妈

建构孩子的安全感,父母要懂得如何去爱。所谓“让孩子有安全感”,用一句话说就是让孩子觉得外界很靠谱,在其中感觉很自在。没有安全感的人通常需耗费大量能量去证明一些事,或去逃避些什么……孩子最早的安全感不是自己获得的,而是父母帮助其构建的。要让孩子觉得外界靠谱,那么父母的教养方式就必须要靠谱,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先接触到的那个“外界”。我们都宣称爱孩子,可是,不是每个父母都会爱。不是不爱,是不懂爱。孩子觉得外部世界安全与否,首先需要妈妈无条件满足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从他们谁都不认识的时候就开始形成了。而妈妈则是孩子接触这个世界的第一个亲密对象。妈妈的每一个举动,都对孩子有着深远影响。对小宝宝来说,妈妈的精心照料和无条件满足非常重要。

举个简单例子。比如,妈妈如果是用下面两种方式喂养的,孩子的安全感建构就一定会存在问题。第一种情况是特别“科学”,甚至到了伪科学的地步。书里说,喂孩子应该掐着时间点,比如5个小时一次,一个月之内4个小时一次之类。然后妈妈就成了闹铃,到点儿就喂孩子,不管这孩子睡还是不睡,饿或者不饿。这种喂养方法,会让孩子极度缺乏安全感。因为孩子本来自己待得好好的,就被抱过去开吃。小宝宝的反射是自动的,不由自己控制,妈妈只要把乳头或奶瓶放到他嘴边,孩子就开始吮吸了。可是这过程中,孩子的内心充满纠结——我现在不想吃,可管不了自己的嘴巴。这实际上是一个极度不安全的过程。很多行为刻板的孩子就是用这种方式养出来的。

第二种情况则刚好相反。妈妈很随意,自己想什么时候喂就什么时候喂。这是一种极端情形,但是的确有这样的家长。比如,孩子刚四五个月妈妈就开始上班,甚至不得不加班,陪孩子的时间骤然缩短;再如,妈妈特别喜欢玩儿,孩子刚两三个月,自己就忍不住溜出去,溜达一圈回来累了,于是自己先睡会儿。孩子哭了,就由家里的老人抱到一边。这个过程中,孩子也能隐隐约约地感受到外部世界太不靠谱了,就是“我”跟“你”不成衔接,“我”的需求信号,“你”接收不到,“你”不能及时满足“我”的需求。

喂奶,其实只是妈妈带孩子的重要事情之一。就是这件看起来平淡无奇的事儿,都有着深刻的心理内涵。何况,孩子出生后基本都是和妈妈日夜相处的!所以,妈妈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求,注意观察孩子的个性化特征,并及时给以回馈和满足,对孩子而言,是最宝贵的礼物!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要前后一致

养孩子,对每一位父母都是一场漫长的考验。很辛苦,但我们仍然要保证自己情绪的稳定,以及对待孩子教养态度的稳定。

简单点说,在喂养上,今天吃多点,明天吃少点,天热穿少些,天冷就多穿,这是相对灵活的。可是,在教养中,如果父母中的一位,原本在孩子心目中是温柔的、甜蜜的,忽然在某些时候就变得很强硬,特别严厉和严肃,那么就会给孩子造成麻烦。

在孩子的生命早期,一个人身上有多种评价,对孩子而言是件无法理解的事儿。因为孩子的思维是一维的,如只能接受一种食物:母乳或奶粉,只需要一个稳定的抚养人等。原本一直笑容可掬的妈妈一下子变得怒不可遏甚至喜怒无常,那么,妈妈到底是靠谱还是不靠谱,孩子无法形成一个稳定的判断。尤其那些过于情绪化的妈妈,自己心情好的时候就疼孩子疼得不行,心情不好就对孩子怒目相向,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人格和行为举止都会非常不稳定。

如果主要由妈妈抚养孩子,那么就尽量不要表现出暴力行为。鉴于妈妈是孩子安全感的主要奠基人,甚至可以说,有一个经常暴力的父亲的风险,都远比一个暴力母亲的风险要小。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给孩子建立规则,养成习惯

孩子1岁半以后,关于规则和习惯的建立就要提上日程了。给孩子建立规则与习惯的前提,还是要孩子自己愿意。那么,如何判断合适与否呢?敏感期是给父母的一个参照,同时要结合孩子自己的个性特点。有一个办法其实是最简单易行的,那就是观察孩子的意愿和探索倾向,我们要学会倾听他们。

比如阅读习惯,就是妈妈和宝宝需要建立的一个很好的习惯。当孩子有阅读需要的时候,及时地培养这个习惯,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大妈妈搂着小宝宝,会对安全感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作用。“嗯,今天我们要讲《长长恐龙和短短恐龙》。”看,小人儿又开始给我讲故事了。讲故事源于我们参加“积木宝贝21天阅读习惯养成”,每天固定时间,打卡式讲故事,让本来不爱看书的宝贝开始喜欢上了听故事。我们讲《小猪佩奇》,踢足球,去游乐场,野餐去,贴近生活,宝贝很愿意听;我们讲《长长恐龙和短短恐龙》,宝贝学会长和短,学会善于听取他人建议;我们讲《我家有只大狮子》《鳄鱼和鳄鱼鸟》,宝贝认识形状,学会与好朋友一起分享。有时我会分角色给宝贝讲故事,宝贝眼睛一下子就明亮起来,很惊喜,原来听故事这么有趣!不知不觉,我们完成了21天阅读任务;不知不觉,我们的陪读时光成了日常习惯。——积木宝贝山西大同中心会员怡君分享记住两个词:尊重和快乐

孩子一般在1岁半前后自我意识就开始发展,而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发展还有提前的趋势。所谓自我意识发展,就是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此时,父母教养的最重要原则,就是尊重,呵护孩子的快乐。

有的父母在与孩子互动时,常有这种情况:来,宝贝,你爬过来,我就给你这个。孩子爬了,然后父母就给了一个实物奖励。这种逗孩子玩儿的方式,其实就没有尊重孩子,大人觉得快乐了,却给孩子留下了不好的暗示:我只有做了某事之后,才能得到父母的认可。因为父母将自己对孩子的爱和赞美,增加了附加条件。所以,你是如何带着尊重和爱对待你最好的朋友的,那么就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吧。

总之,父母要知道,我们的爱,是指向分离的。知道这一点,对于那些黏孩子的妈妈尤其重要。正因为孩子有一天终将离开我们,我们才更要在孩子离开之前,给他们准备好行囊。行囊里要装上什么?当面对困难的时候,孩子会知道,父母的爱是稳定的,永远不会真正走远;当面对陌生世界的时候,孩子会知道,因为有爱的缘故,自己完全可以勇敢迈开探索的第一步;当被他人指责、遭到反对的时候,孩子仍然会知道,任何人的任何评价,都不至于让他失去自己,因为丰盈的早期的爱,早已确凿地告诉过他,自己一定是值得爱的,是有价值的。行囊里装的,就是父母在孩子生命早期所给予的完整、智慧的爱。这种爱,不会把孩子的脆弱当作烦恼,不会把孩子的好奇当作麻烦。

妈妈是孩子天然的安全岛,要学会有效陪伴

妈妈,是这个世上含义最丰富的词之一。孩子在需要玩的时候,多会想到爸爸;而遇到不开心的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妈妈。妈妈就是孩子天然的安全岛。

所谓安全岛,就是指当孩子处于焦虑等不良情绪状态时,能给予宝宝安慰的物品或人。对于宝宝来说,父母是宝宝的第一个安全岛,在情感上及时给予反馈,让宝宝知道你在,反馈越及时,宝宝就会越安心、越稳定,至于是否满足宝宝的具体需要,这个度需要父母自己把控。除父母之外,这个安全岛也可能是一个毛绒玩具,可能是一个地方,还可能是他喜欢的早教老师。凡是能让宝宝获得积极情绪的人或事物,都是宝宝的安全岛。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让他感到安全的环境,宝宝才能逐渐培养自己的安全感,更健康地长大。

孩子在生命之初(大约1岁以前),完全依靠妈妈(稳定的抚养人)才能够存活。妈妈的陪伴和回应,帮孩子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任。所以,我们建议,这个时候孩子的抚养人和抚养环境都要尽量稳定,这是从“稳定感”的角度说的。

成熟的妈妈,必须要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掌握爱的技巧,有超强的心理能量和良好的心态。当自己内在失衡的时候,先接受那样的自己,因为那个觉得无助的你是正常的、真实的。要在各种考验中寻找到自我成长之道,来了大水,建一座大庙;来了小水,便挖一条小沟。每一次经历,都要从中提炼出养料,从而真正地成长和成熟,最终成为一个女人天然应该成为的样子,从容而坚定。唠叨的妈妈和逃避的孩子

在我们积木宝贝的一个早教中心,曾经有这么一个小女孩,显得特别安静。当别的小朋友玩耍的时候,她只会站在旁边看,或者独自玩耍,从不敢走进人群当中。老师们想了很多办法都没能让孩子有所改变。当老师跟孩子妈妈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后,通过深入聊天才找到了原因。孩子妈妈承认,自己在家里特别唠叨,因为总觉得有很多委屈。她说,小时候自己父母就很少夸自己,现在自己为家庭拼命付出,就是想要获得认可,可是丈夫以及女儿总那么让人操心,而且完全不懂得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看到刚刚擦干净的地板被弄脏,气就不打一处来,就会开始“训导”丈夫和女儿,往往越说越收不住。丈夫一开始还会争论一番,后来干脆保持沉默,无声抗议。而丈夫的沉默,越发让自己觉得抓狂,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位唠叨的妈妈,身体内其实还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这个小孩没有获得过自己父母的认可,缺乏自我价值感,非常依赖别人。她主动包揽了全部的家务活,把自己累垮,然后又去乞求别人的关注和认可,但是方式实在让家人烦恼,于是又把自己的精神搞得快要崩溃了。

活在这个妈妈唠叨中的小女孩,她的内心很脆弱,无法像爸爸一样以沉默去抗争,只能下意识地逃避一切。这种逃避甚至成为孩子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以至于将来走向社会的时候,她也会采用同样的方式对待陌生人。就这个案例来说,要改变孩子的孤僻性格,妈妈首先要调整好心态,获得自身的成长。强势的妈妈和弱势的孩子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家庭也需要找到自己的平衡。如果家里妈妈很强势,就意味着爸爸的能量被压制下去,并且变弱。儿子看见爸爸总是挨批评的样子,会让他害怕女人,并且变成一个懦弱的男人。女儿看见妈妈的样子,要么自己也变成一个强势的人,要么有可能找到一个强势的另一半。因为,孩子在家庭中会趋向同性认同,女儿会认同强势的母亲,儿子则会认同弱势的爸爸。

谈及强势妈妈的问题,有网友这样抱怨过:我妈刻薄、挑剔、控制欲强,天知道我多害怕自己也这样。我妈向我们灌输太多爸爸很糟糕的说法。我哥跟我爸关系也很一般。可是他跟我爸真的很像,而且一直很没有担当,从来不愿意把自己放在作决定的位置,因为这样,即便将来出了错,责任都是别人的,自己则总是一副很无辜的样子。老实说,我也有点儿这样。都是我妈,她自己明明也是“废柴”一个,却从来只会说别人什么都不行,结果现在我们真的都不行了。

还有网友这样说:我妈是个女强人,喜欢把自己的意志无形地强加给我。在她的约束下,我有强烈的自卑感,因为总不能让她满意。到后来,就变得疲沓,任何批评都无法触动我,变得底气皆无,碌碌无为。在别人眼里,我就是个庸碌的男人。

强势的妈妈毁掉的是一个家庭的平衡。不仅如此,妈妈对爸爸若存在太多愤怒情绪,动不动就批评爸爸的话,这种情绪便会转移给孩子,甚至会养出愤怒的女儿。这个女儿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极有可能会莫名其妙地对男友或老公生气。正如中国那句老话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妈妈的强势打破了一个家庭原有的两性平衡,孩子在角色认同的过程中,就会复制这种不平衡,并且会将问题原封不动地带到自己的亲密关系当中去。理性的妈妈和淡漠的孩子

有一位妈妈曾经说过:“我是一名企业管理者,有一个儿子,今年4岁。我自认为工作能力不错,也能兼顾到家庭。无论处理工作还是生活中的事情,我都不喜欢感情用事。我有自己的做人准则和做事标准,原则性很强。对待孩子也是如此。当我的孩子遇到问题后,我一般都会帮他分析,引导他如何去解决问题。我觉得儿子在我的调教下,规规矩矩的,特别乖巧。可是,最近我有点儿担心,因为儿子好像不太喜欢和我亲近,总觉得这个小孩子似乎在情感上偏于冷漠。”

这位妈妈是典型的理性妈妈。理性不是坏事,它是事业成功必备的一种品质。但是作为一个妈妈,如果在教养过程中也过于理性,那么带给孩子的,就有可能是灾难。这样的妈妈养大的孩子,往往会中规中矩,但有可能偏于冷漠,且缺乏创造力。

因为妈妈剥夺了孩子解决问题的热情,扼杀了孩子自我创造的喜悦,妈妈条条框框太多,对于错误的容忍度又低,每当孩子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确保事情在她预设的轨道内运转,把解决办法直接摆到孩子面前。这其实是这个妈妈自身的安全感不强导致的。

同时,理性妈妈喜欢对孩子讲道理,遇到问题的时候,她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就事论事”,却忽略了孩子的情绪和情感需求,因为她认为哭也好,闹也罢,都不能解决问题。与其花时间哭闹,不如赶紧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是一部分成人在面对问题时采取的问题解决策略。这样好吗?当然,对成人来说,只要适合就好!但孩子还处于心智未分化的状态,他们在面对问题时一定会先采用情绪解决策略。事实上,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过渡到问题解决策略。

如果理性的妈妈不接受孩子的情绪,认为孩子的情绪反应是不应该的、不对的、软弱的或者无济于事的,那孩子的情绪表达就会被压抑。长时间的情感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孩子就学会了放弃。正如“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一样,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爆发。而没有正确引导的孩子,最终极有可能通过其他不适当的,甚至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挫折和不安。

比如,现在二胎家庭越来越多。在两个孩子的家庭里,最常见的情况,就是要哥哥姐姐让着弟弟妹妹。殊不知,长期看不见大宝的情感和情绪需要,会让他们的情绪和心理发展走向偏颇,甚至有的大宝会有“我要杀死弟弟妹妹”的想法。下面这个二胎家庭的做法,就非常值得推崇。家有二宝,同性别、同年龄,于是全家达成一致观念:两个孩子不分大小,要同等对待。所以,在家里从来不会听到类似“你是姐姐,你要让着妹妹”这样的话。孩子小,平时难免打闹,我不会按照原有的思维定势,去批评一个,保护另一个。相反,这时我会蹲下来,倾听宝贝们的意见,往往这个时候,她们会互相抱怨对方,都说是对方的错。虽然她们讲话还不利索,但是每句话都说得头头是道。我认为,小打小闹无伤大雅,这个时候让她们自己阐述观点,既表明父母不偏袒任何一方,重视每个人的态度,又能在无形当中锻炼她们的“口才”,何乐而不为呢?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每个人都有对错,我只需要做个总结就好了。——积木宝贝天津嘉里汇中心会员刘奕辰COCO妈妈分享

两个孩子,无论大小,一样被看见、被认同、被相信,这样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又怎么会没有安全感呢?

父母不经意出口的话,是破坏孩子安全感的大敌

3岁以前是培养宝宝安全感的重要时期,对于宝宝来说,3岁入园前,和自己互动最多的人非妈妈莫属了。虽然很多妈妈越来越重视宝宝安全感的建立,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说着破坏宝宝安全感的话。

下面这三句话想必都是妈妈们耳熟能详的,如果你也经常对宝宝这样说话的话,就要及时反省一下了,别等到宝宝大了,再后悔自己对宝宝安全感的伤害,到那会儿就追悔莫及了。宝宝安全感的建立不容易,但破坏只是一句话的事。破坏力NO.1——“再闹,妈妈不要你了!”【案例】宝宝在饭桌上不肯好好吃饭,妈妈教训了他两句,宝宝故意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妈妈拍了他两下,宝宝放声大哭,妈妈大声呵斥宝宝:“你再哭,妈妈不要你了!”【分析】幼儿对成人情绪的理解很有限,往往是通过对成人面部表情和外部行为的认知去感受成人的情绪,而对成人一些复杂的内心体验难以理解,他们会把爸爸妈妈的离开,当成是真的离开。这个被很多家长惯用的假装遗弃孩子的招数,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伤害,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

幼儿时期,孩子对父母的强烈依恋关系会让他们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们在探索外部世界时,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持。如果假装遗弃孩子,那孩子会认为,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很大的伤害。依恋关系遭到破坏的儿童,均会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难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等表现。破坏力NO.2——“你是妈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案例】宝宝问妈妈:“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呀?”妈妈正在忙,没空跟小宝宝慢慢解释,便随口就说:“你是妈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原来,妈妈小时候,妈妈的妈妈也是这么跟她说的。宝宝听后黯然地坐在角落里一声不吭。【分析】儿童到了一定年龄便会提出“我是从哪里来的”之类的问题。长期以来,“你是捡来的”几乎成了家长们的“统一答案”。事实上这样回答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灵,使得亲子关系产生隔阂,部分孩子因为得到了这样的答案而整天闷闷不乐。孩子的提问反映出其渐渐长大,自我意识增强,开始对生命的起源产生好奇,父母应该用生动而科学的回答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破坏力NO.3——“再不听话,我揍你!”【案例】超市里,宝宝不停地要这要那,爸爸不同意,宝宝一屁股坐在地上哭。爸爸觉得很没面子,便扬起手来吓唬宝宝:“再不听话,我揍你!”宝宝不但没止住哭,反而哭得更厉害。【分析】有时候,孩子的表现确实令父母很生气,气愤至极的父母经常在动手前警告:再不听话我要打人了。这一类空洞的话,只会降低父母的威信,不会有任何实际效果。恐吓不利于儿童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反而会造成胆小、怯懦、软弱的性格。当看到儿子腾腾把玩具杂乱地扔得满屋、画笔涂得到处都是、吃饭都会成灾的场景,我会忍不住指责他、吼叫他,可每次过后,我都会后悔自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本该就是这个样子,错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的教育方式。我开始关注和学习一些科学的早教知识,又在朋友的推荐下给孩子报了积木宝贝的早教班。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孩子的变化特别大,我焦虑的内心也变得平缓起来。每当腾腾再把自己的东西扔得满地时,我不再大吼大叫、逼迫他收拾,而是跟他讲道理:“妈妈一个人带你很累,腾腾长大了,要帮妈妈分担一些家务,至少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东西从哪拿的放到哪……”直到有一天,我在收拾房间,听见书房有嚓嚓的声音,以为腾腾又在撕哪本书了,急忙跑过去,发现他正在那里认真地收拾满地的卡片。他抬头看了看我,口中振振有词:“腾腾长大了,要帮妈妈干活……”从那之后,腾腾会经常自己整理玩具,有时候还抢着帮妈妈做家务。虽然有时候会帮倒忙,但我依然会鼓励他、肯定他。一个能够好好说话的妈妈对于孩子的良性引导有多么重要!当你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他成长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才能体会到专属于妈妈的成就感!——积木宝贝太原南中环中心会员美洋洋分享

孩子安全感不足的这些信号,父母要知道

安全感建立得好的孩子,在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都能够明白地告诉自己:我确定我能做好,同时确定事情在我的控制范围内。如果孩子见到陌生人会哭泣、害怕与妈妈分开、过分黏人、胆小害羞,这都是因为缺乏安全感。这样的孩子,他们多半没有得到持续而稳定的陪伴,以及合理的爱的回应。

不过,孩子安全感不足会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位妈妈的经历就很有代表性:生下糖果妹后,很幸运的是我有一段很长的时间陪伴她。但也正因为这段“长”时间陪伴,加之我的性格,我在临上班前的半个月,整个人陷入了极度的不舍中。许是聪明的糖果妹察觉到了什么,虽然我上班时她没有表现出哭闹,但是下班后她对我产生了特别依恋的行为。我下班回家后,孩子都能好好地玩,一旦到了晚上该睡觉了,即使她困得哈欠连天,也不肯让我关灯哄她睡觉。连续几个夜晚,我都在“连哄带骗”地哄孩子睡觉,身体的超负荷中度过。好不容易挨到周六,我早早来到早教中心,将我遇到的这个大“麻烦”说给老师听。老师说这个叫“分离焦虑症”。对自诩为“育儿小达人”的我来说,“分离焦虑”我并不是不知道。但我只看糖果妹在我上班走时的表现,而没有把孩子睡觉时的表现联系起来,不知道原来这也是分离焦虑造成的影响。后来,我也因为处理不当,使得孩子的焦虑情况愈发严重,在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要是我和老公在家,糖果妹就不愿意和小伙伴玩,更不愿意离开我们。她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牢牢地“看”住我们两个。随后,我在跟积木宝贝早教老师交谈后才知道,原来,分离焦虑,其实是我们做父母的给孩子的安全感并不够。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和老公都学会了放下手机,我们再也不会要求她早早睡觉来扩展自己玩乐的时间。我们愿意更多地、更用心地陪着她。当我们看着她,满脸笑着走在外面的时候,我从她小小的脸上看到了自信和安全感。——积木宝贝哈尔滨爱建中心会员糖果妈妈分享

以下这些安全感发展信号,可帮父母更清楚地读懂孩子行为问题背后的安全感需求,更好地为孩子提供及时、恰当的心理和情感支持。安全感发展信号一:1岁以后的孩子吃手

一般来说,1岁前,宝宝吃手多是单纯的吸吮动作锻炼和认知发展方面的需求;1岁以后,则更多是出于一种心理安慰了。因此,若1岁以后,孩子仍然频繁吃手,就需要考虑孩子的安全感建构是否遇到了问题。

此阶段的宝宝在情感上比较脆弱,他害怕离开父母和身边熟悉的人,对亲人特别依恋,所以常常会在疲劳、紧张、情绪低落、脱离最亲近的人时吸吮手指,利用吸吮手指来使自己得到安慰。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够。建议父母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另外,父母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改善孩子吃手的行为。当孩子吃手或想要吃手的时候,父母可以找一些他喜欢的活动或话题,以分散其注意力,比如和宝宝玩一些动手操作的游戏,把小手占用起来。切忌用粗鲁或简单的方式制止孩子吃手,这会造成孩子在口欲期过后仍然吃手、吃指甲、啃脚丫,长大后还会出现贪吃、抽烟、喝酒、饶舌、唠叨等现象。安全感发展信号二:孩子爱哭闹、黏人,或者看起来没事却总喊身体不舒服“近来孩子总是闹情绪,动不动就哭哭啼啼的,以前也不这样啊。”或者是:“我孩子一上幼儿园就生病,带去医院就好了,或者一回家整个人就活了。是不是孩子故意在撒谎?”其实,不是孩子任性,或者故意欺骗,而是他们真的遇到了问题。孩子的情绪问题,以及由情绪而引起的躯体化反应,都源自安全感缺乏。

孩子不仅会在某些阶段情绪显得更脆弱,还会愈发黏大人、爱哭,甚至生病。这时大人越是打骂,或者讲道理,孩子越是容易情绪失控,缠人的行为也会越重。因为孩子要的不是批评、道理,而是你的关注和爱。

所以,面对孩子们的这些表现,父母最该做的,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哭的时候,妈妈可以抱抱孩子,跟孩子说“妈妈知道你感到委屈”诸如此类理解孩子的话语,也可以给孩子一些时间发泄情绪。此时,大人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恰恰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待孩子情绪平复,再逐步询问、引导,即使孩子遇到了些困难或问题,也都能很快迎刃而解了。

还有一些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也许情绪和言语上没有多少表达,却总爱生病。这是心因性疾病,简单说,就是孩子情绪上生病了,表现在身体上。“病”在这里成为了一种表达方式,是孩子们想要引起父母关注的另一种方法。安全感发展信号三:孩子无理取闹,瞬间就可以变脸、失控

一位妈妈曾很苦恼地问:“我儿子3岁3个月了,总是动不动就哭、爱发脾气、扔东西。比如,吃饭的时候突然发起火来,不过是因为菜的形状和大小跟上次不一样,或者是给他读绘本的方式、语气、音量和以往不同,他就发脾气,情绪波动很大。不知是我破坏了他的秩序感,还是他在试探我的底线,天天这样折腾很苦恼,面对他发脾气、打人、扔东西,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并非孩子成心和家长做对,而是孩子建构安全感的表现。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个阶段。比如一直都是妈妈坐在孩子左边吃饭,某一天爸爸跟妈妈换了座位,孩子就大哭,要求爸爸妈妈换回来;再比如有的孩子每天喝水必须用同一个杯子,洗手时必须用同一种颜色的香皂。还有妈妈抱怨,孩子要求妈妈必须穿同一件睡衣睡觉,换了其他的孩子就会哭闹。这种对秩序的执拗,其实是孩子在建构安全感时的必经阶段。对孩子而言,只有事物都保持在他们所熟悉的地方,稳妥地安放在他们已经确认过的位置,一切才是完整的、好的、让他们心里踏实的。

所以,尊重是父母最该做的。一方面我们需要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另一方面,当孩子因为某种秩序被打乱而失控的时候,就陪伴孩子,允许孩子把恼怒哭出去,把情绪哭出去,然后孩子自己就会接纳发生的事实。

孩子从出生几个月一直到6岁,秩序的敏感期是螺旋状的。整个过程中,最好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有秩序的成长环境、固定的抚养人,设定有规律的日程安排,包括吃饭、散步、听音乐、讲故事、如厕、睡觉等。总之,每一件事情都一定要符合秩序的需求,这样有秩序的环境,渐渐地就会使孩子产生安全感。安全感发展信号四:孩子恋物,总离不开某件物品

要理解孩子恋物,需要先解释下“过渡性客体”。何谓“过渡性客体”呢?对孩子而言,它是第一个“非我”所有物,最早出现在孩童的玩耍中,它不是母亲所给予的,而是孩子自己发现或创造的。它甚至比母亲重要,是孩子“几乎无法切割的一部分”。

常被用来代表过渡性客体的物品包括:一条毯子、一件旧衣服、一个柔软的玩偶,还可能是不断重复的动作,或是牙牙儿语等(有些孩子甚至会创造旁人无法理解,但对其有特殊意义的话语)。

对婴儿而言,过渡性客体有令他感到舒适安慰的作用,能对抗焦虑、寂寞,且能帮助他安然入睡。这就是有些妈妈感到很困惑的事情,比如为什么孩子睡觉要揪着妈妈的耳朵,抱紧妈妈的胳膊;或者抱着小时候的一条被子;或者握着一件很早时候的玩具……

当宝宝有上述表现时,父母就需要注意,对于孩子的关注是否少了些,或者陪伴质量不佳。因此有必要提高对孩子的有效陪伴,多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多抚摸亲吻孩子,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来源。

而对孩子恋物的习惯,要接受,并且要通过陪孩子玩游戏、做其他更有意思的活动等,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帮他们逐步减轻对其他物品的依赖。

安全感是积木宝贝科学早教提倡的最重要的心理发展指标,很多从早教走向幼儿园的孩子家庭,都对孩子入园焦虑有些深刻记忆。我们发现,上过积木宝贝科学早教的孩子,在分离焦虑上要少很多。刚入园的前几天,也许会有一定程度的哭闹,但是上过积木宝贝早教的孩子明显适应幼儿园的能力强很多,哭闹的时间短很多。

这种结果得益于孩子上积木宝贝早教的时候,不仅仅是来上课,更是全方位地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安全感的提升,核心在于父母知道有效陪伴的意义,以及实施方法。在积木宝贝,音乐课、创意课、运动课等各门早教课程都有增强安全感的环节;积木宝贝自有的各类父母读物、父母课堂活动、积木育儿微信公众号、科学育儿微学院都在传播陪伴对孩子安全感提升的意义,以及如何有效陪伴孩子的办法。

安全岛就是孩子在遇到困难、压力或挑战时迅速启动的安全依恋模式或对象。我们希望孩子在挑战面前,内心是感到安全的、不害怕的,而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心理安全岛,在积木宝贝早教课程的积木运动课中设置了“安全岛游戏环节”,每次运动课中会有专门提升孩子安全感和亲子关系的游戏环节。本环节特别为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和安全的依恋模式而设计。举例:“One two three freeze 123木头人”指导师往前走,下达1、2、3的指令,家长带着孩子走动;当指导师下达“停”的指令,并扭头,父母和宝宝停止走动,并且要一动不动。游戏重点在于家长和孩子在游戏中共同行走和停止。如果家长和孩子的配合很好,可以完成完整版的游戏,家长和小朋友走到指导师背后,拍到指导师,然后迅速跑回到起点,指导师追赶并试图抓到家长或者小朋友。这样的安全岛游戏让孩子和家长在一起合作游戏的过程中,建立好的亲子依恋关系。

培养孩子的安全感,这样做最合适

如果你家宝宝也安全感不足,妈妈就要从多方面注意和培养孩子的安全感。维持和谐的家庭气氛

当孩子经常处于父母言语不合或是肢体冲突的不安环境中时,孩子会有恐惧的猜测,爸爸妈妈是不是因为我不乖才吵架?他们是不是不爱我了?他们会不会离开我?由于孩子对大人们的争吵无能为力,因此只能躲在角落里暗自哭泣,或是生自己的闷气,严重的,甚至会把这股怨气累积在心中,长大后心中将会有扭曲的价值观。因此,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经常且规律的亲情陪伴

现在有许多“假日父母”,即父母平常都将孩子托付给保姆或是长辈照顾,自己则因为工作应酬而很少陪伴孩子,甚至不接孩子回家,孩子难得与父母见上一面。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就像是玩伴一样重要。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孩子将很难养成良好且规律的生活习惯,安全感自然就无从建立或培养了。生活环境要稳定

频繁搬家,或更换照料者,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焦虑感。经常更换幼儿园,难以融入新的集体,也会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所以,妈妈要尽量确保孩子生活环境的稳定性。故事拉近亲子间距离

故事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好的桥梁,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尤其喜欢听从爸爸妈妈口中说出来的故事。家长可以固定在家中某一块区域布置一个听故事的环境,可以在床上,也可以在沙发上,每天都有一段固定的时间用来讲故事。一边讲故事,一边将孩子搂在怀里,通过这种语言上的沟通及肢体上的接触,建立孩子所需的安全感。

当孩子逐渐长大后,他学会使用的词汇也愈来愈丰富,此时父母也可以陪伴孩子阅读童书绘本,通过画面和文字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不但能够训练孩子的口语能力,同时还能丰富孩子的想象力。我特别感谢积木宝贝推出的《绘本奥斯卡》节目,是它帮助我改变了我的亲子关系。以前我特别忙的时候,就给孩子打开故事机,让他独自一个人听。可是他听着听着就会又来缠着我,甚至哭闹不止。《绘本奥斯卡》是一档推荐绘本,引导父母如何给孩子读好绘本的视频节目。里面非常多的绘本推荐人都是知名专家和学者,他们都建议父母要亲自给孩子读绘本,而不是用故事机替代。我常常看里面推荐的绘本以及阅读讲故事的方法,慢慢的我也学会了给孩子读绘本、讲故事,我发现孩子开心了,安全感变强了。我给他讲完一本绘本后,他能自己玩耍较长一段时间,我也能做自己的工作。——积木宝贝西三旗中心会员哈哈妈妈找出孩子不安的原因

有些大自然或外在环境上的恐怖景象可能使孩子感到不安,比如说地震、天空中的闪电等,这就是有些孩子对大自然感到恐慌的原因,或者是过大的声响、突然的惊吓等,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不安的根源。从游戏中得到安全感

陪伴孩子参与活动,或是游戏中的肢体接触,都有助于建立孩子的安全感。父母平时可以多花点儿心思,设计一些简单的家事、游戏,或DIY手工劳作等,让孩子从做中学习,这会使亲子情感升温,沟通更加顺畅!允许孩子哭泣

有时一些小小的挫折就可能让孩子感到很委屈或孤立无援,比如生病、争宠,或是被隔壁小孩子抢走一颗糖果等,这时孩子哭泣只是想要吸引大人的注意力,来寻求一些安慰。不过有些父母却以训斥的方式不准孩子哭泣。适当地哭泣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宣泄方式,可以及时排除负面情绪,协助建立安全感。别把应酬带进家庭

对于3岁以下的幼儿来说,家中的访客不宜过多或过于频繁。除了孩子可能会模仿大人一些不良习惯,例如打麻将、大声喧哗之外,同时也会因访客的到来而扰乱孩子平时规律的生活作息。另外,尽量不要带孩子去嘈杂的场所,因为外在环境有太多不可预知的突发状况,单纯而规律的生活环境及作息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更为有利。分阶段排除不安因素

造成孩子不安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亲人的离开、嘈杂喧闹的环境等,而怕黑恐怕是最常见的原因,此时家长可以用渐进式的方法来排除令孩子不安的因素,例如先在房中预留一盏小灯,一边说故事,一边陪伴孩子入睡,或是放点轻松的音乐给孩子以安慰。

如果孩子从小就没有培养起健全、足够的安全感,那么成年后心理上的缺陷将可能无法完全修复。其实想要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很简单,只要爸爸妈妈付出全心全意的爱,再加上一个单纯且规律的生活环境,那么在无形的熏陶之下,父母自然就可以拥有一个充满自信及安全感的健康宝宝。

除此之外,就是全身心地接纳孩子,无论他表现得怎样,不着急,慢慢来,相信总有“花开瓜熟”的那一天。经常听见其他宝妈说自家孩子不爱说话,两岁了还只会叫爸爸妈妈;或者不愿意分享玩具,感觉很小家子气;或者脾气特别大,一点都不听话……似乎在他们眼中孩子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于我婆婆也说我的宝宝灯火自我意识太强,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每每看到这些,我总是内心隐隐有些不忍,我们应该爱孩子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我们所希望要求的样子。譬如孩子不爱说话,可能只是家里环境原因,平时代养人没怎么跟孩子沟通交流,导致孩子语言发展缓慢;又如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可能只是他特别喜欢这个玩具,想保护好自己喜欢的东西;再如孩子不听话,可能只是孩子特别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想尝试自己的方法而已。诸如此类,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看看这些表现的背后是什么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按照我们成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孩子的日常行为。爱孩子要从懂孩子开始,要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孩子。——积木宝贝成都温江中心会员白霖霖分享

爱的抚触:来自皮肤上的安全感

所有的孩子6~12个月的时候,最先发展的就是五感体验: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而在所有感官的发展过程中,触觉是唯一被动发展的。孩子不能自己触摸自己,只能等待父母来亲亲、抱抱以及做必要的抚触。如果父母经常抚摸孩子,那么孩子触觉的发展会更灵敏。父母对孩子皮肤的触碰,对孩子而言就是一种爱的直接表达。这种皮肤上的爱,不仅不是无关紧要和肤浅的,反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养料,有益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心灵的充盈。皮肤上的爱,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养料

很多人在长大以后会发现一个问题:触觉饥渴,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皮肤饥渴症。有皮肤饥渴症的人,非常希望得到触摸、拥抱和亲吻,而且容易对亲密关系过分依赖。根源就在于小的时候,尤其在0~3岁,父母没有给足孩子这些关爱。

一位妈妈这样跟我们说:“我有两个孩子,姐姐明年就要上小学了,自小顺从、敏感,情绪容易波动,而且一直很黏人。弟弟刚刚1岁多,特别活泼,喜欢笑,胆子也大。我不知道为什么两个孩子的差距这么大。我很担心姐姐,怕她以后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我该怎么办?”

在与这位年轻的妈妈深入沟通后,我们发现她在生大女儿的时候,非常年轻,完全没有做好准备,从心理上来说,她自己还是个孩子。从学校到职场,从女孩到少妇,这么大的角色转换,让她无法适应,并且发自内心地抵触。在父母的帮助下,她跌跌撞撞养大自己的女儿——故事中的姐姐。可是,年轻的妈妈很少主动亲吻、拥抱自己的孩子,她甚至抗拒那种和孩子的肌肤之亲。年轻独立的她用一种严苛的方式养大自己的女儿,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理性和疏离。年轻的妈妈认为,独立的自己应该会养出独立的孩子,可是她错了。事实告诉她:女儿因为缺乏与妈妈的亲密接触,反而越发地依赖和妈妈的身体接触。妈妈要出门,女儿会像小猫一样在身边磨蹭,索要亲亲和抱抱;妈妈一离开,女儿就哭得歇斯底里。于是母女之间陷入了一场战争中:女儿追求着皮肤上的爱,妈妈躲避抗拒着这种牵绊。母女之间,无法自然、和谐地相处。

弟弟出生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年轻的妈妈已经更为成熟了。她与儿子之间的亲密接触频繁而热烈。于是弟弟表现出和姐姐截然相反的性格特征:能够笑得没心没肺,即使坏情绪来袭,下一秒就能开怀大笑。正是年轻的妈妈变得柔软,肯用一种更加亲密的触摸去养育自己的孩子,孩子才会这样不同。

分析之后,这位妈妈听从了我们的建议,接纳姐姐的脆弱情绪。虽然女儿已经长成1米多的“大个子”,抱在怀里沉甸甸的,可是妈妈坚持弥补给孩子曾经缺失的爱。尝试在繁忙的工作、复杂的家庭事务之余,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女儿,不再像以前那样严肃苛刻地要求她。每一次拥抱、亲吻,都发自内心。一年之后再遇见这位年轻的妈妈,她正领着姐弟俩。姐姐懂事地照顾着弟弟,脸上的温和、从容与柔顺的表情告诉我,这位妈妈的付出没有白费。试试抚触吧

抚触是个来自西方的词语。积木宝贝早教中心就专门设置有这样的课程,教父母如何利用专门的时间,与孩子进行皮肤接触,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触觉体验。

随着现在剖宫产的孕妈妈日渐增多,孩子未经过产道挤压就来到这个世上,与顺产的孩子相比要更加脆弱。顺产的时候,产道挤压不仅带给孩子最初的神经接触,还会挤出肺部积水等。从临床经验来看,剖宫产的孩子由于缺乏人生第一关“考验”,日后发生感觉统合失调、患哮喘的概率比顺产的孩子高80%,且更容易患多动症。

除了抚触,早教也可以对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进行正向刺激,从而改善状况。可以看看这位儿科医生妈妈的经验:现在孩子感觉统合失调有一个现状:很多孩子由于剖腹产和城市生活大环境的因素,很容易患上感觉统合失调。所以我选择早教,因为早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给孩子提供正向刺激!只是很多症状的浅显性让家长没有引起重视,但是作为医生我知道,孩子感觉统合失调会出现说话晚、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好、走路晚等现象。感统的好坏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像在香港每个孩子都会因为感统、注意力等问题来咨询我们这种专业的医生,但是内地目前还没有这么重视。当时为了给兜兜选择一个成长的环境,加上兜兜来积木宝贝上课后就舍不得离去,我问他还愿不愿意再来,兜兜立马回答:愿意!通过上课期间对老师的观察,我发现老师不仅专业而且负责,特别是对儿童心理学的掌握,让我当时我就定了积木宝贝。因为积木宝贝的课程真的特别适合中国儿童的发展。上了这么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