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魔法书:0~12岁正面管教育儿理念实践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1 19:40:31

点击下载

作者:(美)艾米·麦克瑞迪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正面管教魔法书:0~12岁正面管教育儿理念实践版!

正面管教魔法书:0~12岁正面管教育儿理念实践版!试读:

前言

当我们看自己的孩子时,能看到什么?能看到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他会把你曾祖母留下的精巧灯台当短剑,去击退客厅中的“敌人”。能看到孩子旺盛的精力:为了寻找芭蕾舞鞋上的一个小配饰,她会拽着我们把屋子内外都搜个遍。能看到孩子坚定的决心:他会一连几天缠着我们,求我们出钱让他去外地看一场演唱会。但在这些吵闹、纠缠和争执之外,我们还能看到孩子的潜力。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原因。我知道,每个孩子身上都潜藏着非凡的特质,他有意愿也有能力成为一个充满自信的成年人,并把自己的小天地建设得更为美好。

你读这本书的原因跟我写这本书的原因一样,都是发现了这世界上存在着一种不利于孩子们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会剥夺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旺盛的精力和坚定的决心,还会剥夺他们的机会,使他们无法获得丰饶而充实的人生。这种力量就是理所当然的心理,即那种认为世界总亏欠了自己的心理。现在的孩子们,不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觉得他们应该不付任何代价就能拥有最好的一切,父母应该对他们百依百顺,还要早早地为他们铺就成功的道路。这些孩子长大后依然维持着这种幼稚的心理状态,只是索取的范围更大了而已。一旦得不到想要的东西(真实的生活往往如此),他们就会变得无所适从,跟他们打交道极为头疼!

不论你是否正为这种情形烦恼,我都很高兴你能读到这本书。我曾经带领我的两个儿子走出这一泥沼,因此,我对父母们所面临的挑战有切身体会。在帮助孩子克服这一自私心理的过程中,我总结出32个经过实践证明有效的方法。如果你能将本书介绍的方法用于孩子的教育,哪怕只是使用其中一小部分,短短几天之后,你就能看到改变:你的孩子逐渐学会为家人做事,学会以尊重的方式解决分歧,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甚至偶尔会放下手机,不论他处于哪个年龄段。在这一过程中,他的不良行为和自私心理(“我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会逐渐消失。

本书介绍的“良好行为养成术”还能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你与孩子因家务和作业而起的争执以及孩子粗俗无礼的态度将成为过去),培养出负责、坚韧和尊重他人等成人社会必需的品质。当你做到这些的时候,你同时也是在消除将一切视为理所应当的病态现象,为你的家人在这个被自私心理包围的世界中营造一个宁静的角落。

请让孩子去自由创造一个新世界,而不是让他以为会有一队工人赶来把一切都造好;请让孩子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而不是让他每一步都被别人牵着走;请让孩子立志去服务他人,而不是等着被服务。如此一来,我们的孩子才能释放自己的潜力,成为最好的自己。第一章 “一切为了孩子”正确吗?理所应当的心理是场瘟疫

想一想,你的家庭中是否存在以下行为:孩子的要求让你烦不胜烦,但你依然顺从他。做家务让你筋疲力尽,但你的孩子在看电视或玩手机,不会帮你。如果你不给孩子买点什么的话,根本别想在商店里迈开脚。你经常给孩子零用钱。有些事你明知道应该让孩子自己做,却还要替他做。为了让孩子配合你,你得给他“贿赂”或奖赏。你得经常把孩子忘带的东西送到学校或提醒他交作业的最后期限。你的孩子在学校或课外活动中,对规矩和要求常常表示不满。你的孩子做错事时,总是指责他人。你的孩子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操纵他人。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你的孩子就会发脾气。你的孩子总抱怨太无聊,并想让你陪他玩。你的孩子对自己想得到的东西总是急不可耐。

这是理所应当的心理瘟疫在家庭中的表现形式。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事实上,任何一个孩子都会时不时地表现出上述的某些症状。那些理所应当心理的受害者所表现的态度是这样的:不论他们想要什么都应该得到,而且应该毫不费力地得到,仅仅因为他们的身份。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根本不需要去争取什么。——里昂·F.塞尔泽哲学博士

但这种心理不是突然产生的。从何时开始,父母不惜一切代价地讨孩子欢心?变着花样做出不同口味的面包,以满足孩子挑剔的胃口;急匆匆地跑到商店里,为孩子买他最喜欢的牙膏;动辄花一大笔钱,把孩子打扮得像个小明星……当父母做这些时,孩子会误认为:他能得到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能随时把这些东西丢到一边。最后的结果是,父母和孩子都不高兴——父母疲于奔命,而孩子却想要更多的东西,甚至学会利用哭闹、命令和赤裸裸的羞辱来达到目的。从婴儿到少年,不论多大的孩子都一样,都在家中称王称霸,不经过一番争斗,绝不放弃自己的地位。

理所应当的心理不仅是家庭的瘟疫,也会使孩子长大后,在工作、生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受到不利影响。他只付出60分的努力,就想得到100分的成绩。由于缺乏同情心和奉献精神,他的人际关系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当他犯错时,会把责任推给天气或无辜的其他人,如“考试太难了”“状态不佳”或“老板不喜欢我”……更有甚者,甩一句“这对我不公平!”就愤然离职,无法正常地工作或生活。为何孩子总被宠坏?

我们为何会被自认为一切都理所应当的瘟疫包围?在过去,这可是专属于富贵人家的“疾病”。它显然与基因无关——我们小时候每次逛商店时,也不是非得使性子缠着父母为我们买个气球不可;当我们长大成人后,也并不是非得买辆新车不可。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理所应当的心理在过去三十年里蔓延成灾?每个人都独一无二

1969年,纳撒尼尔·布兰登出版了《自尊心理学》一书,掀起了自尊运动的潮流。这本书告诉父母、幼儿看护者乃至整个社会:对单个个体而言,自尊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由此引发了一场文化革命。

每个孩子都开始坚信自己独一无二。不只是优胜者,每个参赛者都能在比赛中获得奖项。(不是重在参与吗?)不管孩子做什么,都能得到大人毫不吝惜的赞美,于是,当他完成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时,也会自然而然地要求赞美或奖赏,甚至当他长大成人后依然如此。

现在的年轻人哪怕只是简单地换了套商务套装,也需要别人点赞。雇主们想方设法激励自己的雇员,因为他们频繁地需要来自雇主的反馈和关注,以确认自己的工作干得还不错。

不用说,这种对待孩子的方式有其积极的一面。例如,现在没有哪个老师会用尺子打孩子的手心了。但事实上,“每个人都独一无二”的观念弊大于利,而且这种弊端是持久的。来自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教授基恩·M.托尔池指出,与过去相比,现在的青少年更加以自我为中心。她发现,现在的大学生比1979年的大学生在自恋人格量化表上的得分更高,认为自己的各项条件都高于平均水平的大学生人数也比那时更多,而且这些大学生比以前更缺乏职业操守。这些变化甚至也体现在他们的写作风格上:第一人称(我/我的)出现得比以前更为频繁,这无疑是“我一代”的清晰例证。过度养育的问题

在自尊观念深入人心的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促进了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的兴起——孩子的足球训练、芭蕾舞课和家长联谊会有史以来第一次在父母的日程表上占据了比园艺俱乐部和棒球比赛更靠前的位置。

家长参与孩子的生活难道不是一件美好的事吗?如果家长不犯过度养育的错误,这的确是件美好的事。但家长都想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也会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这是父母的天性。问题在于,在我们把一切都放在银盘里端给孩子的同时,我们却助长了孩子将一切视为理所应当的心理,这无疑是一种失策。

例如,很多父母都不遗余力地为孩子清除所有常见障碍。这些家长不仅积极参与孩子的生活,还尽力确保孩子不会遭遇任何挫折。他们试图为孩子铺就一条通向成年生活的康庄大道。而受到家长过度关爱的孩子很快就会相信,自己做什么都应该一帆风顺,如果不是,那肯定是别人有问题。活在这样的肥皂泡当中固然惬意,可惜肥皂泡无法持久。

纵容孩子的另一种方式是从不对他说“不”。作为家长,我们都更愿意对孩子说“是”,而不是拒绝孩子;我们更愿意看到孩子快乐的笑脸,而不是孩子的尖叫哭闹。但事实上,我们往往是因为胆怯才不敢对孩子说“不”。这样一来,我们便会沦为孩子的专属仆人,因为这比拒绝孩子更容易。我们的孩子慢慢会习惯性地认为自己的所有要求都应该得到满足,如果得不到,就会大发脾气。这种恶性循环就这样逐渐变得无法控制。

此外还有对孩子过度赞美的问题。在银行排队时,只要孩子能待够三分钟,就会给他一个小玩具作为奖励;只要孩子能不吵不闹地做作业,就能得到我们的夸奖;当他取得好成绩时,我们会给他钱……当孩子做规定的任务时,我们时不时地会用“太棒了”“你真可爱”“你好聪明”这类的话使他感觉良好。孩子从小就听惯了我们的表扬,哪怕他实际上做得并不出色。长大后,如果缺乏奖赏,他将很难展现出良好的行为、认真的职业操守和助人为乐的精神。社交媒体的反社会性

21世纪为我们带来了社交网络,社交媒体已成为孩子无限制地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的手段——似乎他对自我形象的痴迷还不够!上传照片,频繁地发朋友圈——无论是自己早餐吃了什么,还是对家人的复杂情感都要晒到网上。这类行为进一步增强了“世界绕着我转”和“及时享受”的心理。既然社交媒体上的所有朋友都赞同他的想法,那么他当然不会以另外的视角看待世界,更不会重视努力工作和负责任的意义。

让我们面对这一现实——我们大人常常无法为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当我们像15岁的孩子一样兴冲冲地晒照片时,当我们在饭桌旁玩手机时,我们等于是一边告诉孩子“世界绕着我转”,一边又试着改变他的这种心理。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与别人互动时,我们发出的信息最终传给了自己的孩子,这信息就是:虚拟世界对我们的家庭有最终主宰权。

这样一来,我们的职业操守、人际关系和自我形象都会遭到严重破坏。孩子不仅能处处看到网络红人的影子,还会以社交媒体为标准来衡量自己。与社交媒体上炫富的人一比较,哪个孩子都会觉得自己应该拥有世界上最好的东西!获得归属感和地位感的心理需求

要使本书介绍的方法发挥出应有的效果,满足孩子的归属感和地位感这两大心理需求至关重要,甚至不低于清洁的水和安定的住所。与将一切视为理所应当的心理不同,这两大心理需求是孩子从一出生就存在的。

一百年前,很多孩子在工厂或农场做工,大人们对待他们也不怎么尊重。但这一切都因心理学家阿德勒而发生了改变。阿德勒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得到尊重,儿童也不例外。作为社会生物,儿童会对外在评价和行为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一观念连同尊重的观念一起构成了阿德勒著作的主要基础。阿德勒关于儿童心理需求的总结

儿童首要的目标是获得归属感和地位感

如果孩子能感觉到与家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就能获得归属感。这样一来,他才懂得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并适应家庭环境。当他认识到自己能为家庭做出贡献,并具有一定的个人力量(即对与自己有关的事件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时,就会获得一定的地位感。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对权力的基本需求,如果我们通过正面的方式无法获得权力,就会诉诸负面的手段。

所有的行为都根植于特定的目标

当孩子耍性子时,他不仅仅是在为了一个棒棒糖(或出去玩)而发脾气。事实上他是为了争取归属感或地位感而努力,尽管他自己意识不到这一点。如果他通过正面手段无法获得这些,就会转而采取负面的手段。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是更深层的问题的反映,我们可以通过根治这些深层问题消除很多不良行为。

行为有偏差的孩子往往是受挫的孩子

从孩子的不良行为中我们能获知很多信息。从潜意识的角度讲,孩子的哭闹事实上是在恳求我们“请关爱我,我需要归属感”,孩子耍性子、发脾气的意思则是“我觉得自己无能为力,需要你的帮助”。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不是有意做出来的,他只是觉得这是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唯一替代方法,哪怕由此而获得的归属感和地位感事实上是负面的。

理解孩子对归属感和地位感的心理需求,对纠正孩子将一切视为理所应当的心理非常重要。概括而言:1.孩子对归属感和地位感的需求,只能积极地引导。我知道我该选择什么,全世界数以万计的父母在看到我的方法所带来的效果后,也都认同我的选择。2.归属感来自生命中重要的人的积极关注。有了这种关注,孩子才能从情感上与你亲近,才能对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感到自信。如果缺乏这种关注,孩子就会以哭闹、焦躁的行为、唠叨或纠缠来获得自己想要的关注和归属感。地位感来自他对自己的能力及贡献的确认。如果他不相信自己具有这种能力,就会为你所做的每一个决定与你争吵,当他不快乐时,就会使性子、发脾气,只因这能让他觉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你。3.你不能一劳永逸地满足孩子对归属感和地位感的需求,你需要不断地满足他的这些需求——低龄的孩子对归属感和地位感的需求尤其强烈。

记住,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不良行为与对归属感和地位感的追求之间的联系,甚至根本不知道这些心理需求的存在,因此,能否以积极的方式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防止他出现偏差行为,全在于父母如何行动。

还有哪些东西是你的孩子本应得到的?当他擦伤膝盖时,给他贴一张创可贴,但上面不一定非得印有巴斯光年的图案;当她口渴时,及时为她补充水分,但不必是餐厅里冒着凉气的彩虹冰沙,白开水就行;睡觉前为孩子讲讲故事,但用不着讲上十几个故事,外加歌舞表演。本书无法一一列出哪些行为合适、哪些行为不合适,但我会帮助你为家人划定合理的界限,并避免被孩子操纵。行得通的惩戒手段

本书旨在帮你设法摆脱孩子自以为是的心理,而不是教你用惩戒或欺骗手段来纠正孩子的行为。很可能你已经试过这些手段了,并且发现它们并不奏效。让我们来看一个经典案例:艾丽放学后,妈妈来学校接她回家。离家不远了,妈妈决定先在一家快餐店吃晚餐,再往家赶。在妈妈埋头吃三明治时,5岁的艾丽惹了一连串的麻烦。她每隔10秒钟就来缠着妈妈。她引吭高歌,声音大到足以让店里的所有人都听到。她对妈妈说:“你的三明治好臭,像是从厕所里捞出来的。”似乎这一切还不够,她还想要一个冰激凌,而且态度十分傲慢。妈妈很纳闷儿她是从哪儿学到“史上最差劲的母亲”这句话的。当妈妈拒绝给她买冰激凌后,她便开始在大庭广众下这么称呼妈妈,最后竟号啕大哭。她显然很有表演天赋,但妈妈更希望她在自己的戏剧课上展现这种天赋,而不是在快餐店里表演悲剧。妈妈想赶快离开,于是塞给她3美元,但后来加到了3.5美元,她依然没挪动一下。妈妈威胁说她这周不能看电视,她还是不为所动。现在,就连店员都忍不住想看看这位“史上最差劲的母亲”要如何收拾女儿了。妈妈这才意识到自己失去了耐心,但毫无办法,只想尽快结束这一切赶快回家,于是屈服了。妈妈灰溜溜地走出快餐店,手中拿着给她买的冰激凌,感觉全身无力。妈妈纳闷儿:这究竟是怎么了?心爱的女儿为什么总在最糟糕的时间发作?她为什么不肯听自己说话?

这不全是艾丽的错,也不全是她妈妈的错。事实上,真正的问题在于,惩罚孩子的手段失去了效力。“限时完成任务”“倒数三二一”等惩罚方式虽然可能一次两次有效,但它们早已失去了原来的威力。不仅如此,二十年前,父母严厉地瞪你一眼都能让你战战兢兢,但近年来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不再盲目服从命令了。

抛开过时的育儿技巧不说,在前面的故事中,很可能在学校度过了漫长的一天,再加上匆匆赶路的疲惫,艾丽的归属感和地位感都处于一天中的低谷。这不是在为坏行为找借口,但必须承认,没有谁在柜台前排了很久的队之后还能保持风度。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任由孩子作践我们(很多自以为一切都理所应当的孩子就是这么做的),而是说我们必须改变育儿策略,而这也正是本书的主旨。

在艾丽的故事中,除了她的恶劣行为,我们还能发现某些真正能体现她理所应当心理的行为。她认为自己理应受到关注,理应得到冰激凌。事实上,不经过一场足以让妈妈抓狂的争吵,她是不会放弃的。很可能这种方法曾让艾丽屡屡得手,她很清楚妈妈的容忍度。妈妈可能对她采取过一定的惩罚措施——用过“限时完成任务”或“倒数三二一”的方法,但这些方法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治标不治本。艾丽什么也没学到,却多半都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如果艾丽的妈妈立场坚定,并严厉惩戒艾丽的恶劣行为,就等于无意中加深了问题的严重性。惩罚只会让孩子去想方设法报复父母,丝毫无助于改善他的行为。不仅如此,惩罚只能靠恐惧去逼迫孩子配合父母,而无法教会孩子任何东西,他唯一能学到的就是下次别让父母逮住。

如果我们采取积极的策略、善用因果法则,不仅能充分满足孩子对归属感和地位感的需求,预防他的坏行为,还能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帮他理解该如何做才能更快乐。这样一来,我们的收获将是惊人的:孩子将会主动寻求更好的行为。

我反复提及的正面管教的方法和手段,称为“良好行为养成术”,是我根据阿德勒归纳的基本心理原则、医学博士鲁道夫·德瑞克斯的著作(他进一步发展了阿德勒的育儿原则)、教育学博士D.H.史蒂芬·格伦具有开创性的训导术以及相关著作总结出的一整套育儿方法。格伦是青少年素质发展课程的创办人,本书中的一些方法受到了他的直接启发。“良好行为养成术”所提供的方法能在日常生活中充分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并能有效预防孩子的不良举止及由理所应当的自私心理所引发的恶劣行为。书中还会为你提供相应的话术和将这些方法用于实践时的技巧。不论你的孩子将一切视作理所应当的心理是重还是轻,借助本书提供的方法,你很快就能让孩子获得更强的独立性、责任感和知足心。第二章 不能向孩子屈服引子 父母为何会向孩子屈服?

请回想一下你的孩子尚在襁褓中的情景。回想他可爱的小外套,回想他每时每刻都在长高的个头,回想他哭得发紫的小脸(毕竟孩子并不总是那么可爱,对吧?)。不管你的育儿风格是什么,你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和愿望上,以免孩子哭得小脸发紫。

从孩子出生起,我们就极其不愿意让孩子失望,不仅如此,我们满足孩子的能力也是史无前例的——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给孩子买东西。毕竟,孩子的要求并非全都不合理。在过去,由于经济、时间或市场等限制条件,父母根本不可能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今天的孩子已经习惯于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而且立刻就能得到。这难道不是件很可怕的事吗?

当我们无法为孩子提供他最想要的东西时,往往会给他一点别的东西作安慰——父母在这一方面已经走向极端了。对年幼的孩子,我们会说:“虽然你没能爬到沙发上,但你还是能得到一块饼干作为奖励。”久而久之,孩子将无法正视生活中艰难的一面(自己确实爬不到沙发上)。

这并不是说我们得多拒绝孩子几次才行。只要结果有助于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我们就不妨肯定他。“如果你喜欢攀爬,下次我们可以去公园里练一下!”这样不但能让孩子学着接受现状,也能教他尝试以积极而独特的方式实现目标。

贪图快捷方便是我们向孩子屈服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有多少次,我们因为急着看足球比赛、办事、赶公交车或者只因我们是在公共场合,就选择了屈从于孩子?又有多少次,因为不想让孩子受批评,我们急匆匆地赶到学校将他忘在家里的作业本、运动鞋或文具送给他?这些现实压力往往成为我们育儿的障碍。我们都是忙碌的父母,却又都想着为孩子提供最好的东西。

有时,我们觉得需要弥补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失败。举例来说,当我们因加班而无法陪孩子时,当我们接连一周都得深夜才能回家时,我们可能也会想要补偿孩子。事实上,屈从于孩子的要求只能暂时抚平我们内心的不安全感。对孩子而言,一段父母加班的日子并非不可忍受。仅仅因为事情不如孩子的意,就应该补偿他,这样做恰恰是有害的。你可以周末多花点时间陪陪孩子,不一定非得满足他额外的(通常也是心血来潮的)所有要求才行。

当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孩子的小脾气往往会把我们的一整天都破坏掉。为了我们自己,为了孩子,为了能听到孩子哭闹的所有人,我们想赶快摆脱孩子,像逃离瘟疫一样。良好行为养成术01:身心灵时间

前文中艾丽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相信你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如果你的孩子也像艾丽一样,你该如何改掉他的这种不良行为?

这就要用到“身心灵时间”,它是我个人最喜欢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这一方法能极大地满足孩子对归属感和地位感的心理需求,并增进你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一旦你坚持使用这一方法,你就会发现孩子身上的不良行为,例如哭闹、装无助、耍性子、跟父母吵架、不按时睡觉等将渐渐消失。

你或许也注意到了,你的孩子觉得你作为他的家长,对他的任何不高兴都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哪怕你正在打电话、修剪草坪、舒舒服服地洗澡或正要进入梦乡……如果你不关注他,他就会想办法吸引你的注意。经常有家长对我说,无论他给予孩子多少关注,孩子似乎都觉得不够。“身心灵时间”会通过预先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来防止孩子形成这种错误的观念,这样一来,他就会知道他应该等到合适的时间再寻求你的关注,他就不会再因为自己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去采取错误的行为方式。实践篇在具体实施“身心灵时间”的方法时,父母双方都应每隔一两天就留出10分钟的时间与孩子单独相处。在这10分钟里,父母要把其他的事情都放在一边,将意念集中于自己的身、心、灵,和孩子一起做他喜欢做的事。你可以帮12岁的女儿涂指甲油,也可以把自己扮成一架“飞机”,驮着4岁的儿子到处“飞翔”。只要孩子想做的事是合理的,你就陪他玩上10分钟。这一方法不仅能增强孩子的归属感,同样也能提升他的地位感和自信心。因为孩子做什么,或想让你陪他做什么,都由他自己决定。如果你每天都能花点时间维持与孩子的情感联系,参与他的世界,孩子与你的沟通将更为顺畅。如果你肯花点时间听听孩子喜欢的音乐,玩玩他喜欢的游戏,就算你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也愿意向你敞开心扉,而这无疑有助于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起持续一生的情感联系。重要的是,如果能给孩子应得的东西——无条件的爱、一些专注的陪伴和关注,当你拒绝给他自认为应得的东西时才更有底气。但很多家长依然会想:“我每天已经够忙的了,哪里还抽得出时间陪孩子10分钟?”别担心,这一方法事实上能为你节省时间。当你使用“身心灵时间”的方法时,你在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方面所花的时间将越来越少,孩子也将更愿意完成你交给他的家庭任务。这样一来,你将获得比以前更多的时间,并从育儿中享受到比以前更多的快乐。当然,“身心灵时间”并不是万能的,但它创造的奇迹已经被全球各地的不同家庭证实。如果你怀疑这一方法究竟能为孩子带来多大的改变,那我需要你停止怀疑,相信我一次。很多坚持使用这一方法的家长都说它是“神奇子弹”或“具有颠覆性的力量”。它真的有效,前提是你愿意采纳它。请接着读下面列出的“技巧与指南”,并享受这一方法带给你的巨大成功。技巧与指南

每日抽出10~15分钟时间,全身心投入地与你的孩子单独相处。

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如果你能每天安排两次“身心灵时间”,效果会更好,因为他需要得到更多来自父母的定期关注。

排除手机、电视和电脑等一切干扰。

给你的“身心灵时间”取一个名字。什么名字都行,重点是将它与你的家庭联系起来,例如“和爸爸的独处时光”“欢聚时刻”。重点是,在这段时间里,一定要将精神集中于身、心、灵这三个方面。

发挥创意。“身心灵时间”不一定非在家中开展才行。外出旅行时,在车中的时间也可以是“身心灵时间”。或者,你可以简单地放下手机,听孩子讲讲他一天的活动;当他为即将举行的越野赛跑而训练时,陪他慢跑一段;当他洗澡时,陪他一块嬉戏;早上叫醒他时,做一个抢枕头游戏;临睡前,抽出一点时间陪他读书。

开始实施这一方法后,一定要确保在10分钟之内完成一项活动或到达某个节点。如果你的时间比较充裕,很好!但如果孩子坚持完整地玩一遍《妙探寻凶》游戏,或用乐高玩具搭建一座城堡才肯放你走,反而会促使他形成新的理所应当心理。

如果你发现孩子没法专心地参与某种活动,请跟他一起列一些10分钟内能完成的其他活动,并将活动清单贴在冰箱上。

务必告诉孩子,你很享受与他一起度过的“身心灵时间”。当活动结束时,对孩子说:“跟你一块玩真开心!明天我们还会画更多恐龙,我简直等不及了!”这会让孩子明白,你已经给了他所需要的关注和地位,也很享受与他一起度过的时光。

如果孩子的年龄较小,你可以使用计时器来提醒他活动时间已结束。如果孩子有抗拒的表现,可以事先想好一个稍后可以让他继续进行的活动。在我们日程满满、忙忙碌碌、被媒体包围的生活中,愿意花时间真正了解一个人是爱的终极表现。——瑞秋·玛茜·斯坦福,《妈妈有空》作者

Q&A 我总是抽不出时间怎么办?

一开始挤出时间陪孩子确实有点难,但你很快会明白,你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从不是很重要的事务上节省时间——稍等一会儿再去洗衣服、发邮件,或少花点时间在社交网络上。把陪伴孩子当成固定习惯,以免自己拖延。更好的办法是把“身心灵时间”做成日程表并贴在冰箱上,这样大家都能看到。把“身心灵时间”当成没有更改余地的事项。如果你真的有事不得不推迟它,应该事先告知孩子并重新安排日期。

Q&A 与家中的某个孩子单独相处时,孩子的兄弟姐妹总想加入进来,或者总会弄出一些事端打断我们,怎么办?

不论你的孩子真的喜欢集体相处,还是他们只想获得你的额外关注,你都需要记住,在“身心灵时间”中,与每个孩子单独相处至关重要。孩子需要和平相处的时间,也需要自由做自己的时间。

虽然你应该限制孩子看电视,但当你实施“身心灵时间”的方法时,或许你可以让年龄较小的孩子看适合他的电视节目,同时等着参加“身心灵时间”的活动。让“身心灵时间”成为家庭中的固定活动同样有帮助——孩子们一旦适应了规则,就会遵守。

为了将干扰降到最低,你可以跟家中所有的孩子一起事先制定一套“身心灵时间”守则。例如,除非发生了真正紧急的事件,否则不可以在“身心灵时间”内去打扰兄弟姐妹(鼻子流血算得上紧急事件,但上周在艺术课上制作的布偶找不到了就算不上)。如果谁干扰了兄弟姐妹的“身心灵时间”,就要从自己的时间里扣掉一部分,这样他下次再想打扰别人时就会有所收敛。千万不要把剥夺孩子们的“身心灵时间”作为一种惩罚手段,否则他们因自己对归属感和地位感的心理需求未得到满足而采取的负面行为就会升级。

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孩子频繁地干扰别人,背后可能有一些别的原因,这时你需要采取另外的方法来处理。比如把他安排在客厅里,并交给他一沓纸,让他把想对你说的话写下来或画下来。

Q&A 我的孩子把“身心灵时间”都浪费在决定该干什么上,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坐下来,跟孩子一起列一个“10分钟活动清单”。当你需要的时候,就把这份清单拿出来看看。如果你的孩子始终拿不定主意该做什么,你可以结合孩子日常的游戏或工作内容,预先确定一个活动。可以对孩子说:“你建的火车道真棒,今天的‘身心灵时间’我们就玩这个游戏好吗?”孩子有权改变主意,但至少你得知道该从哪里开始。良好行为养成术02:忽略不必要的关注

当我们正在打电话、忙着工作、做饭,甚至正在上卫生间的时候,孩子会频频来打扰我们,非要告诉我们他刚才看见了什么,或者让我们陪他玩。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关注他的需求,他就会哭闹、装无助或无休止地纠缠我们,直到我们为此抓狂。

在正常的时候,我们会与自己的孩子交流,倾听他的需要,尽力帮助他学习新事物,并给予他必要的归属感。但有时候,孩子意识不到:虽然他是我们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却不是我们生命中的唯一。

身为父母,我们希望满足孩子的需要,但同样希望他能学会独立。我们必须采取措施解决孩子的哭闹问题,而且得尽快!这也正是“忽略不必要的关注”的意义。这个方法听起来简单,但它能有效地让孩子懂得,他并没有天然的权利得到我们的全部关注,并能使我们免于抓狂。实践篇第一步,确保孩子的心理需求通过“身心灵时间”的方法得到满足。这样他身上的良好行为将显著增加,为寻求家长的关注而采取的不良行为将显著减少。如果你能以积极的方式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他在暂时没有得到大人关注的时候,也能保持良好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在运用这一方法时不与“身心灵时间”配合使用,孩子可能会形成新的不良行为,因为他需要设法抓住你的注意力,哪怕是采用消极的方式。第二步,务必要帮孩子形成你所期望的行为模式。你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当我打电话或与别人讲话的时候,你不能来打扰我。即便你打扰我,我也不会理你。等我放下电话了,才会认真地听你说。”或者:“别想着再靠哭闹来吸引我的注意,如果你能用正常的语调跟我说话,我倒是很愿意跟你聊一聊。”为了教孩子明白哭闹音调与正常音调的不同,请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语言能力,并利用布偶让你的孩子辨别哭闹音调与正常音调的不同。第三步,利用一些非语言信号来提醒他。这既帮助他更好地适应新方法,也能避免你因为他的消极行为分散注意力。与孩子提前约定好手势的意义,如“懒得理你”,是用手堵耳朵。这样一来,当你使用这些手势时,他立刻就能明白你的意思。当你再打电话时,若你的孩子很想吸引你的注意力,只需简单地向孩子做出相应的手势,然后直接走进别的房间。当他渐渐熟悉这种方式之后,你就无须再做手势,直接离开现场即可。你的孩子也许会感到沮丧——别管他。在这种情况下,你不需要与他沟通,因为你已经事先警告过他,而他在“身心灵时间”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关注。技巧与指南

就连“还记得我以前说过……”这样的话都显得多余。当你的孩子适应了新方法之后,你的任何回应对他而言都意味着一种关注。这等于是鼓励他将来继续使用哭闹或干扰等消极方式来获得你的注意。对于在使用新方法后孩子的头几次哭闹或打扰,你需要向他重复几次新方法的规则。帮助孩子练习正确的行为(等你结束与别人的谈话后再来找你,用正常的语调说话等)。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而言,你与其他人的聊天虽然只有20分钟,在他听来却无限漫长。你5岁的孩子可能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跟你说话了,然而他依然耐心地等在那里。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暂停一下,看孩子需要什么。但对青少年,则可以多让他等一会儿。

给孩子一个好用的笔记本,让他把自己想对你说的话写在或画在上面,以帮助他记忆。你还可以借此机会查看一下孩子是否记住什么是紧急事件。

教孩子区别发生哪些事可以来打扰你(例如,你家的狗呕吐了),又该如何礼貌地向你汇报(“抱歉,但是小狗吐在新买的靠垫上了”)。为了确保孩子已经理解了你说的话,记得分角色练习一遍。

若你很难判断孩子的要求是合理还是过分,你可以如此来检验:如果孩子的要求让你很烦恼、让你疲惫不堪、让你感到难以忍受,那么你的孩子所提的要求很可能只是源于他理所应当的心理。

尊重孩子的谈话和活动。当他正在客厅里津津有味地用毛毯盖城堡的时候,不要为了让他帮你拿点东西就去打断他。如果全家人都能注意不要随意打扰别人,也懂得被别人打扰是件很不愉快的事,那么你的努力就更容易成功。同样,你也需要注意自己的语调。和孩子一样,大人也会无理取闹。当然,你也完全有能力为孩子树立更值得敬重的榜样。

Q&A 当我使用这一方法时,我的孩子却缠着我,不停地哭闹、喊叫,我该怎么办?

遇到这种情况,首先你要了解孩子的基本需求是否已得到满足——没有挨饿或劳累。如果孩子大声地、持续地哭闹,你可以采用“卫生间战术”,即躲到卫生间去,并且对他说:“我现在要去卫生间。等你冷静下来,能以尊重的方式跟我说话时,我才会出来。”你只需要这么做一两次,孩子就能明白怎么回事。

Q&A 如果我不及时给他一定的关注,我的孩子会对我出言不逊,或用更多的不良行为给我压力,我该怎么办?

别理他!走到屋子里的其他地方去。如果你对孩子指责你“头脑糊涂”或“我讨厌你”之类的话做出回应,我敢肯定,下次你还会听到同样的话。但如果你的孩子采取了某些颇有破坏性的行为,你还是应当出面制止他。只是尽量少开口,因为你的任何话都只会强化他的负面行为。如何克服向孩子屈服的心理呢?

孩子若在公共场合哭闹,家长就会不自觉地向孩子屈服,这会助长孩子理所应当的心理。接下来为你提供一些具体措施,帮助你克服向孩子屈服的心理。

小处着手

首先,你需要找出在哪些事情上向孩子屈服最让你有压力。例如,你的孩子是否会霸占你的iPad?

制定规矩

告诉孩子新要求。比如“你每天只能用我的iPad玩15分钟”。

坚持原则

当你制定了规则之后,就要严格执行,只有遇到十分特殊的情况时才能有所妥协。例如,只有你女儿生病时,你才能允许她额外多看一会儿电视。你不能因为她哭闹的声音大一点,或你有很多事要忙,就允许她无节制地看电视。

当你成功地在某件事上不再屈从于孩子的意志时,再选择一件你容易屈服的事。不要想着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否则你只能让自己和孩子都失望。

接受失望

生活充满意外,境遇会改变,这其实也没什么。举例来说,最近三年每到夏天你都带家人去水上乐园度假,但今年你手头比较紧张,负担不起度假的费用了。遇到这种情况,你无须因担心他们失望而动用老本(也许他们一点也不失望)。你的孩子能够忍受这种变化,甚至能从这次经历中有所收获。

坦诚相待

你也许不会让孩子陪你一块费时费力地把家庭预算的所有细节都看一遍,但把家庭的财务状况预先讲给孩子听却是个不错的做法。你可以对孩子说:“抱歉,今年我们家的经济状况不太好,我们去不成水上乐园度假了。”

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有时,你可以把不利的处境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良机,并让你的孩子成为这一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你可以说:“去不成水上乐园度假,我们大家都很失望。但也许我们可以想办法攒一点钱,明年夏天再去度假。你有什么主意吗?”孩子也许会为自己能提出一点建议而感到欢呼雀跃,这样一来,他就会主动做些事,而不是一味反驳你。

树立榜样

在抱怨、无理取闹、讨价还价、闹情绪等方面,父母也可能成为孩子的坏榜样。你做出这些行为的时候,或许自己根本没留意到。有时,一点讨价还价也是必要的——哪怕你的孩子听到也无妨,只要你是尊重对方的,讲话的方式合乎逻辑。但你越能注意自己的沟通方式,孩子就越能注意他的沟通方式。没有哪个父母是完美的,身教胜于言教。良好行为养成术03:驶出飓风区

没有什么比与孩子的激烈争执更让人烦恼的了。看似简单的分歧(“不行,你不能养宠物蛇。”)很快就会升级为争吵(“但杰克逊有一条,你什么都不让我养!”)。不论谁对谁错,不论谁赢谁输,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双方对自己、对这段关系都很沮丧。

你无法改变孩子的情绪和脾气,对此你该怎么办?认识孩子的脾气

孩子身上有两种脾气:渐渐积累的脾气和由理所应当的心理引发的脾气。

渐渐积累的脾气

当你带着年幼的孩子,不停地奔波于一个又一个地方,而你的孩子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回到家里玩玩具火车了。于是他开始哭闹,在他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你无奈地掏出一包零食安抚他。最后,你总算把当天重要的事办完了。但这时你的孩子又死死地盯上了棉花糖,非要买下来不可。遭到拒绝后,他开始在地上打滚哭闹。而你看起来(自己也这么觉得)就像是地球上最差劲的父母。

你的孩子不可能告诉你:“这已经超过我的忍耐极限了。我不知该如何应对。”没错,他的行为的确让人恼火,周围的人可能会好奇于你的孩子究竟撞了什么邪,竟要哭闹到这种地步。但事实上,他已经忍耐好一阵子了。他的基本需求(午睡?喜欢的零食?归属感和地位感?)没有得到满足,他有自己的底线,当超过他的忍耐限度时,他就爆发了。

要应对孩子渐渐积累的脾气,最佳的办法就是尽量让孩子舒适一些(但不要向孩子屈服),并及时调整你要办理事情的次序。这里的要点在于,一方面要满足孩子的需求,另一方面帮助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你自己也需要从这样的经验中学习,并在将来做出适当的调整。如果你的孩子一周总要发那么几次脾气,你可能需要对自己的生活模式做出一些重大调整。总之,要尽力满足孩子的需求,并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理所应当的心理引发的脾气

孩子因理所应当的心理发脾气时,往往觉得别人“亏欠”他某些东西。总之,他认为自己的需求大过一切,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或现场情况(例如可能会为父母带来不便)。这种坏脾气的核心是孩子想要得到特别对待,也就是想毫不费力也无须经过任何等待就得到某些物品或特权。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孩子快要发脾气时,为了阻止他“爆发”,我们什么都肯做。但就算是最爱发脾气的孩子也并非不可救药。根据儿童心理学家德瑞克斯的看法,这时最聪明的做法是,赶快到更安全的区域,也就是离开孩子的视线。你的孩子固然想得到自己期望的东西,但同样想得到你的关注。假如你在他能否养宠物蛇的问题上与其激烈争执,他就不仅成功获得了你的全部关注,有时甚至还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如果你根本不去关注他(更不用说向他屈服),你就等于向他发出了这样的信息:你无意争吵,但你也不会改变自己的主意。几个回合之后,孩子就会明白你的意思。很快,他的争执对你将失去力量,在争执升级到“严重”级别之前,你就能阻止它。实践篇具体做法是,在双方都还处于冷静状态时(即风暴尚未形成时),你就应该警告你的孩子:“我不想跟你争吵,我也不会改变自己的主意。如果你跟我讲话不能尊重一点,我会立刻离开房间。等你冷静下来并能以尊重的方式跟我对话时,我才会跟你交流。”下次,等冲突升级时(这样的时刻对你并不陌生,因为这时你会感觉到自己已经被孩子激怒),你只需走开或干脆拒绝回应他。任何冲突都需要双方都投入其中才行,而你可以通过抽离其中一方(即你自己)来结束冲突。技巧与指南

当你运用这一方法时,找个双方都还冷静的时间先给你的孩子一点警告。告诉他:“我希望你能以冷静而尊重的方式向我表达意见,因为我就是这样跟你说话的。如果你跟我说话时不够尊重,我不会理你,而且将离开你的房间。”

只有当你真的做到对孩子毫不理会时,这一方法才能奏效。别理他,不论孩子多么暴怒,除非孩子遇到了危险或他的行为对别人构成威胁,克制住自己说最后一句话的冲动。但要记住,这一方法适用的对象是孩子为控制你而故意制造的脾气,而不是孩子渐渐积累的脾气。

当最初的风暴过去之后,请准备好以尊重的方式与孩子谈谈你们之间的分歧。别忘了,你要消除的是孩子身上的不良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

Q&A 教小孩学会与大人谈条件不是也很重要吗?

教孩子以尊重的方式表达意见很重要,但这与哭闹、纠缠是两回事。当孩子哭闹、纠缠时,只想以这种方式逼迫你屈服。另一方面,孩子完全有权利以成熟冷静的方式提出与你完全不同的想法。换句话说,他可以有礼貌地坚持与你不同的立场。如果他能告诉你一些新的信息,并能最终使你改变心意,很好,但你也要让他知道,你之所以会改变主意,是因为他在呈现这些信息时采取了尊重的方式。即便他的观点听上去有合理之处,如果他无法以较为成熟的方式提出来,你也不可回应他。良好行为养成术04:掌控环境

作为父母,我们必须接受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就是我们控制不了自己的孩子。我们总觉得自己能,但事实上,我们能控制的只是孩子周围的环境,即我们的家。

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控制家庭环境:第一,通过更改家中的物理布局让孩子自由地活动;第二,为孩子设置某些障碍,限制他接触有害的东西。

改变家庭环境带来的益处是多方面的。它能增强孩子的责任感,改变他自以为一切都理所应当的心理,改变他一切都等着父母解决的习惯。这一方法还能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让他变得更为独立,从而节省你的时间。好消息还不止这些:这一方法能显著减少孩子哭闹的次数。实践篇首先,利用周末时间来重新调整家里的衣橱、洗衣房、橱柜和冰箱,好让孩子能够简便快捷地使用这一切。请先设想一下家中没有成年人时,孩子怎么使用家中的设备。根据这一原则,对家庭布局做相应的调整:为了便于整理,为孩子的玩具箱贴上标签;为孩子买些小号的工具;把健康的零食放在食品柜里他一抬眼就能看到的隔层……这些调整有利于帮助孩子养成照顾自己的习惯,并能培养他独立自主的品格。如果衣柜高度设置合理,即使两岁的孩子也能自己挑衣服穿,这对孩子将是莫大的鼓励!其次,不要阻止孩子帮忙。孩子乐于帮助大人做一些工作,父母却总是担心孩子做不好或只会帮倒忙。如果你一再对孩子说,“你自己倒果汁只会搞得一团糟”,孩子最后将不再尝试自己倒果汁,即使他完全有能力自己这么做的时候,也会指望由你代劳。最后,藏起可能引起孩子哭闹的东西。当孩子为了获得某些不适合的东西而哭闹时——无论这些东西是他一直想要的,还是只有特定的时候想要——你需要仔细审视一下自己的屋子,并做一些布局调整。孩子时刻都能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能不为此哭闹吗?把不适合的东西紧锁在柜子里,为电脑设置密码,甚至干脆不让他到父母的房间里来,这样你也就不用永远对他说“不”了。试着买一些(或者你自己动手做一些)只够装一人份的零食的小袋子,暂时拿走让孩子大呼小叫的玩具,把冰箱里的所有冰激凌都换成酸奶,把所有的过季衣服都拿到阁楼上去,而不是放在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能将这一方法用于实践,你很快就会发现,你以往紧绷的情绪会舒缓很多。不仅如此,你的孩子也将学会以更积极的方式管理自己的行为。技巧与指南

就你要实施的新规则坦诚地跟孩子谈一谈。告诉他:“你已经长大了。我相信你有能力每天早上自己装午餐。”让他看看你对家中布局的调整,这样他就会懂得,一切他需要的东西都很容易拿到。但是,如果你决定把孩子爱吃的垃圾食品都清扫出门的话,就没必要向他郑重宣布这件事了——只需悄悄地、一点点地减少垃圾食品的分量即可。孩子想吃的时候,你可以说:“饼干吃完了,但冰箱里还有苹果和葡萄。”如果你为孩子买了小号的工具、垃圾箱或记事本,请鼓励他使用这些东西。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利用结果强化这些习惯。

你可能很想一下子把孩子所有的玩具都丢掉,因为当游戏时间结束时,你的孩子总会大发脾气。但你最好别一开始就这么做。你可以先把玩具都收进一个纸箱里,等他的家庭作业全都完成后再让他玩。如果他在每天30分钟的游戏时间结束后依然吵闹,你可以把玩具锁上几个月,直到他学会按时放下玩具时再交还给他。这一手段也适用于别的方面——先采取温和的手段,然后视需要逐渐升级。

Q&A 我的孩子不想承担新责任怎么办?

这依然是孩子自以为一切都理所应当的心理的一部分。你要确认孩子有完成某一任务的能力,并拥有一切适合他的工具。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有做某事的能力后,就会主动想去试一试。良好行为养成术05:问与答

在生活中,你经常可以遇到这样的情形,孩子会就自己想做的事跟你讨价还价,尽管你已经表示了拒绝,但他以为你的立场还有转变的可能。自以为一切都理所应当的心理让他相信,如果他哭闹得足够厉害,你就会改变主意。如果过去这一策略曾屡屡奏效,他就更会确信了。孩子如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首先,我们需要考察一下孩子(事实上也应包括很多大人)脑子里在想什么。如果从一出生起,父母始终对孩子百依百顺,那么孩子将很难接受拒绝。他将想尽一切办法去听到“是”,比如大声哭闹,而不是去坦然地接受拒绝。

孩子哭闹的声音足以震碎玻璃,震破父母的耳膜,让父母最终失去耐心并屈服。

不幸的是,几乎每个孩子都对这一方法运用自如:首先提高声调(调门越高越好),略微带点鼻音,拖长声音说“爸/妈——”;其次列举自己的要求应得到满足的一些理由,并一再重复,直到父母开始反驳。具体理由如下:我的兄弟姐妹被允许做某件事/拥有某样东西。有人(父母或其他人)说过我可以做某件事/拥有某样东西。我真的很需要这样东西,因为……(我很饿/别人也有这样东西/我觉得无聊……)。一整天(甚至是一周)父母什么都不让我做。

如果孩子哭闹一番之后,父母依然没给他想要的东西,便采用“内疚战术”。继续保持哭腔,试着对父母说:你一点也不爱我。你是世界上最糟糕的爸爸/妈妈。我讨厌你!你更喜欢(兄弟姐妹的名字)而不喜欢我。

如果父母依然不为所动,孩子就会完全爆发(这是更进一步的战术)。如果最后他也没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过一阵子他就会故技重施。有时他可以几天之内多次运用这一方法,以逼迫父母最终屈服。

绝大多数孩子还懂得其他很多策略,对你而言或许并不陌生:考验父母的耐心;选择性倾听;反驳与争执;要求得到特别对待;把父母当仆人使唤;与父母讨价还价;声称“人人都会发脾气”。

如果这些策略不奏效的话,父母也就不会被哭闹等伎俩惹得那么心烦了。因此确保这些伎俩在父母面前毫无用武之地正是父母的责任。

遗憾的是,大部分时候父母都会妥协,对孩子的哭闹给予奖赏,并让他相信,他理所应当地该得到想要的东西。

从心理学的层面讲,这些不良行为同样是孩子满足自己的归属感和地位感等情感需求的手段——和餐前的饼干一样真实。不妨想一下,当一个孩子哭闹时,就能抓住你全部的注意力和精力,他就赢了,因为他完全打乱了你的计划,并靠自己的行为控制了你。这样一来,他(潜意识中)追求的归属感和地位感也就得到了满足。无怪乎哭闹的策略如此有效了。孩子的幸福与否成了家长衡量自己育儿是否成功的标准……家长不停地想要取悦自己的孩子,结果反而让他们成了自己的老板,孩子的幸福指数成了家长的业绩报告。——丽萨·艾尔·麦克卢德,《真理的三角》作者

真正的麻烦在于,孩子一般都知道哭闹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哭闹,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孩子很狡猾,千万别以为他的撒娇、谈判、尖刻言辞和泪水都是发自内心的;也很懂算计,因为自从他头一次使用这些策略让我们屈服后,就明白了这些策略很奏效,未来也很乐意再次使用甜言蜜语、谈判和哭闹等老办法。

这一问题并不限于婴幼儿在商店中大声哭闹以得到想要的玩具或食物,大一点的孩子(甚至成年人)如果哭闹得厉害一点,也能迫使父母屈服。

16岁的凯迪斯说自己是朋友中唯一没有限量版皮包的人。你知道这不是真的,但她每天都跟你唠叨这件事。她不停地哀叹(“大家都觉得我家好穷!”),她不停地抱怨(“我讨厌我的旧皮包!”),她反复地跟你谈条件(“我这个学期很多门课都是优秀!”),直到你自己也觉得太亏欠孩子了。

于是你带她去了购物中心,当然只是去逛逛。你想着或许能发现与她想要的是同款但更便宜一些的皮包。凯迪斯热情洋溢,她知道自己要去哪家店,哪个朋友的哪个皮包是在哪家店(或不是在哪家店)买的她都了如指掌,当然,她也有自己的打算。很快,她看上一款包,其价格足够你支付全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从她的眼神中,你知道她对这款包志在必得。你很烦恼,但你同样想让凯迪斯开心一点,也想让她不再耍性子。于是你说了一句自己都想不到的话:“我觉得,你这学期的成绩还不错……”凯迪斯高兴得叫了起来。那么你呢?你努力让自己分享她的喜悦,同时想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碰上这样的事。

是的,不论你的孩子处于哪个年龄段,处于哪个成长阶段,都会用各种方式跟你讨价还价,但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请使用“问与答”的方法。实践篇假设你的孩子想自己去游泳池游泳,你拒绝了他(“不行,你自己去游泳池不安全”),但过了几分钟,他又来缠着你。这时,你可以按照以下五个步骤应对:第一步,问问孩子:“你知道什么叫‘问与答’吗?”孩子一般会做出个滑稽的表情,然后说“不知道”。第二步,问问孩子:“你以前是不是问过我,你能否独自去社区游泳池?”第三步,问问孩子:“我是不是已经回答过你了?”这时,你的孩子很可能会说:“是的,但是……”不要理会他,直接进入下一步。第四步,问问他:“你以为你一再缠着我,我就会改变主意吗?你觉得我像那样的父母吗?”你的孩子很可能会抱怨抗议,对你做出一副嫌恶的表情,或把这些伎俩都用上。他也可能立刻走开,不再纠缠你。第五步,如果你的孩子又来向你提要求,直接以“你问过了,我也说过了”来回应。别理会他的负面反应,直到他最后能接受自己被拒绝的事实。一旦你树立了“问与答”的规矩之后,当孩子再拿不合理的要求来纠缠你的时候,你就没有必要理会他了。事实上,如果你给他任何回应,或轻易改变主意,都无异于鼓励他下次再拿不合理的要求来纠缠你。这种方法用过一次后,等孩子再来试图改变你的主意时,你可以镇静而从容地对他说:“你问过了,我也回答过了。”很快孩子就会明白,不管他来缠着你问多少次,你的答案都一样,就不会再来折磨你了。技巧与指南

不要陷入“孩子一再要求,你一再解释”的怪圈。如果你之前已经给过他答案,而他又来缠着你时,“你问过了,我也回答过了”就是他唯一需要的回答。

如果孩子问了一个你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你可以说:“让我想想这个问题,我晚上再给你答案。”

如果你能避免对孩子的每个问题和要求都以“问与答”的方法来应对,这一方法反而能发挥更好的效果。

Q&A 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很合理,让我不由自主地想改变主意呢?

在你头一次回答孩子之前,请认真想好你的答案。如果你觉得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