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不凶不吼教出好孩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2 15:01:17

点击下载

作者:尤岭岭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正面管教:不凶不吼教出好孩子

正面管教:不凶不吼教出好孩子试读:

ZHENG MIAN GUAN JIAO 前言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强烈愿望,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有所成,成就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这种美好的愿望是否能够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教育家爱尔维修说过:“人刚生下来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有人可能成为天才,有人则变成凡夫俗子甚至蠢材。即使再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天才,而孩子的命运往往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在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家长采用什么教育方法培养孩子,决定着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着孩子未来是什么样的命运。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些家长,对于教育孩子,基本上是束手无策,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怒火中烧,用大吼大叫来表达愤怒。其实,这种大吼大叫的教育方式并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声调和结果往往成反比,教育不是情绪发泄,嗓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相反,会使孩子感觉你没有修养和自己不被尊重。另外,对孩子大吼大叫的教育方式,孩子学不到什么有益的东西。相反,一旦他习惯了你的这种教育方式,他会将你的话当成耳边风,慢慢就会变成,你的批评或表扬他都听不进去了。如果大人孩子都发脾气,批评很有可能会升级为哭闹和打骂,那么只会毁掉你努力管教孩子的成果。

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其实,家长应该换一换自己的教育方式。实践证明,用冷静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管教,会让孩子感觉到你的教导是客观公正的,并且他也会愿意按你说的做。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不凶不吼的教育。为人父母者应该掌握一些不凶不吼教育孩子的妙招。

教育孩子时,为人父母者不妨坐下来,以促膝谈心的方式,心平气和地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种不凶不吼的教育方式是为了让我们更无私、更成熟、更具备为人父母的能力,具备一种孩子真正需要的、来自于我们的影响力。所以,我们要学会让自己冷静,控制好自己。如果能把精力放在控制自己的行为上,而不是控制孩子的行为,得到的教育结果会出乎意料的好。

本书通过丰富翔实的案例,讲述经过无数父母证实的不凶不吼的教育方法,让曾经吼过孩子的父母明白并注意“单纯对孩子吼叫是没有用的”这一客观现实,指导父母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教出好孩子,首先要改变我们的教育思维,而掌握不凶不吼的教育智慧,正是改变一切的开始。

01 和善而坚定地对待孩子

ZHENG MIAN

GUAN JIAO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声。那么作为新时代的父母,究竟怎样才能教子成才呢?教子成才需要讲究教育方法,吼叫、责骂孩子是没有用的,即使父母的动机再好,也可能事与愿违。所以,你得学会让自己冷静,控制好自己,如果能把精力放在控制自己的行为上,而不是控制孩子的行为,得到的结果会出乎意料的好。

别把“大吼大叫”当成家常便饭

刘小姐在一家公司做秘书工作,几年前生下一个女儿,女儿听话懂事,外人看来都很羡慕。但是,只有亲近的人才知道,刘小姐没少跟孩子喊叫,不管是学习、练小提琴,还是画画写字,孩子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妈妈跟自己嚷嚷。“我控制不住,”赵小姐说,“每次喊完我就会后悔,但是下一次还是会喊出来。她学东西不认真的时候,学得慢的时候,我都会努力控制自己,但是最终还是会喊出来。”“我们马上就要出门了!孩子,快点把鞋穿好。”刘小姐在客厅一边收拾要带的东西,一边对在房间里的女儿说话。可是,刘小姐已经把东西收拾好,孩子却没有出现在客厅。刘小姐快步走到女儿的房间,推开门一看,女儿居然还在摆弄她的芭比娃娃。看到刘小姐的出现,女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刘小姐下意识地看了下表,如果路上稍有一点堵车,上课可能又会迟到。于是刘小姐提高了嗓门:“快点,快点!”女儿刚想要说点什么,就被刘小姐打断:“赶快穿鞋,马上!”刘小姐开始大吼了。“怎么了?”女儿惶恐地看着爸爸。“上课又要迟到了。快走吧!”刘小姐一边拿起包,一边不耐烦地说着,甚至推搡着孩子出了门。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是不是同样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动不动就会提高分贝对孩子大吼大叫,特别是孩子做了错事时更是如此。冲孩子吼叫的状况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可能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最近,国外的一项研究显示,88%的父母曾在孩子出生的头几年朝他们叫嚷或者尖叫过,甚至数据显示,在7岁孩子的父母中,这个比例会高至98%!

也许家长们想通过提高声音的分贝以达到让孩子听话懂事甚至服从的愿望,但往往事与愿违,其结果是我们的大嗓门破坏了亲子关系。孩子被父母渐渐引导到了对立的方面,每一次对立,都使父母的神经以及他们和孩子的关系变得紧张。更严重的后果是,当父母因为某种原因心情糟糕时(比如由于工作不顺利或夫妻闹别扭等),往往会情绪失控,突破常规的状态,对孩子进行非常严厉的惩罚。这时,冲突陡然升级,家庭的平静就轻易地被一件生活琐事彻底击破。

孩子不听父母的话,惹父母生气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这通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为人父母绝不能养成经常对孩子发脾气的习惯,如果孩子从小生长在经常大吼大叫、吵吵闹闹、挨揍的环境中,日后势必对他的成长造成很大的伤害。

英国教育协会的教授斯塔朋认为,对孩子大声吼叫是个很严重的问题,虽然孩子需要激情去面对外面的世界,但大声吼叫(表现出的激情)并不是好的引导方式,相反,对孩子怒吼,特别是重复不断地大声斥责孩子,孩子受到的伤害很大,这甚至比打孩子还厉害。

一个小学生在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爸爸的“雷声”》的文章,文中写道“别以为只有春天才会听到雷声,在我家里常常会听到雷声——那就是爸爸教训我时的大嗓门。我从小就淘气,不听话,只要被爸爸知道了,他立即睁圆双眼,隆隆的雷声马上就到,震得我不敢抬头。我的眼泪就像夏日的大雨,哗哗下个不停,那时我最恨我的老爸,每天最担心的也就是他的雷声。我常常想,要是爸爸不打雷了,那该多好啊!”

有一位女学生,她的父亲是一位出租车司机,脾气非常暴躁,以为把钱赚回来,能养活家人就算尽了做父亲的责任,所以他只想着把钱挣回来,从来不曾关心孩子的成长。父亲每天回到家里,看见她的第一句话总是指责,从来没有给过她笑脸,却总是挑剔孩子的毛病。她越来越不喜欢她的父亲,甚至于怕她的父亲,躲避她的父亲。后来,她变得自卑、多疑,老是感觉人家在背后议论她,学习也静不下心来,无法做到专心听老师讲课。从初一到初三,她从来没有和任何同学说过心里话,常常有非常烦闷的感觉,做事情也没有热情,总觉得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意思,有时候甚至觉得自己还不如死了好。

一个孩子因学习、做事经常不符合爸妈苛刻的标准而受到父母的大声斥骂、埋怨,终于有一天,他再也忍不住了,提笔跟父母写了如下的信:“憋了很久,泪水终于还是忍不住落了下来。你们问我生什么气,不,我没有生气,你们这么疼我,我还有资格生气吗?我是伤心,为什么每次都要弄到两败俱伤的地步,你们才肯罢休。好多次了,仅仅是因为我考试成绩不好,或是家务做得不标准,竟会招来妈妈一顿骂,或是一阵阵怨天怨地。但我心里最渴望的是你们的肯定与鼓励,难道你们没有看到我在试着做得更好吗?”

可见,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听到父母冲他大声喊叫,就容易产生一些不愉快的情绪,而这些不愉快的情绪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美国杜克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当孩子在一岁时听到喊叫,会使他们的智力发展放慢,并使他们在长大以后具有好斗的行为。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来自家庭,来自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影响。据调查研究,如果父母每天对孩子又吼又叫,孩子很少有不受到伤害的,如果一个月或一个星期只有一次对孩子发脾气,伤害就会减少许多,所以,父母对孩子发脾气的频率不能太密集,否则就会有后遗症。

杰克·卡菲尔德是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一次在谈孩子的教育问题时,他讲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有一次,他和家人一起出去吃饭,席间,7岁的女儿碰翻了装满饮料的玻璃杯。她把桌子擦干净之后,说:“爸爸妈妈,因为你们没有像别的父母一样大喊大叫,批评我做事如何不小心,所以我要谢谢你们。”

无独有偶。一位外国妈妈带着一男一女两个大约三四岁的小孩准备坐下来喝东西,她为他们每人买了一杯热巧克力。三人坐定后,其中的一个小孩“啪”一松手,杯子掉在了桌上,洒了满桌的热巧克力,这位妈妈赶快起身用纸巾擦干孩子身上的脏渍和惨不忍睹的桌子。谁知,刚刚擦好,另一个孩子就模仿性地做了同样的动作,妈妈又是一阵忙乱。在这之后,这位外国妈妈居然带着她的两位儿女又买了两杯热巧克力,而同样的事情又像倒影带一样再次发生。这位妈妈一直耐心地收拾着孩子们制造的残局,没有责备,更没有大叫大嚷。

我们不得不佩服两个故事中的父母对待儿女的宽容态度。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孩子淘气、不听话,还能这样不着急的父母虽然已经很少见了,但这种“不吼不叫”教育孩子的理念却是十分值得赞许的。

大吼大叫,不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们千万别图一时之快,对孩子大吼大叫。要知道,大吼大叫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当然,做父母的难免会偶尔有一次情绪失控,不过一定要注意,等气消了,要找孩子好好地聊聊,语调尽量温和些,既有利于真正解决问题,又有利于消除孩子心里的恐惧感。所以说,别把“大吼大叫”当成一种教育理念,这是毫无作用的。唯有不吼不叫教孩子,才是一种教育智慧,一种教育艺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理念。

大吼大叫只能证明父母的无能

在现实生活中,你经常对孩子大吼大叫吗?这样教育孩子的效果是否真的如想的那样有效?

李先生是一个成功的生意人,他中年得子,爱如掌上明珠。他知道做人比做生意更重要,所以特别注意对儿子品格的培养。

儿子五岁了,喜欢自顾自地玩耍,大人和他说话,他充耳不闻。李先生认为礼貌要从小培养,所以不能放任孩子对别人的话充耳不闻。每当这时候,李先生很心急,他摆出平时在公司那种“九五之尊”的威严,怒不可遏地告诉孩子,大人和你说话必须要回答。孩子对他的话毫不在意,反而哭闹一番,事后还是“故伎重演”。

李先生不死心,一次次地把儿子从玩耍中拉出来,对儿子大呼小叫地进行教育批评。可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

看来,为了纠正孩子的错误,对孩子总是大吼大叫、大吵大闹,这是最没用的方法。这种态度只能证明父母的无能。父母这样做,虽然暂时镇压了孩子,但是如果孩子习惯了父母的吼叫或者发怒时的声调,那么他将来就很难再接受心平气和的命令,父母的话自然而然就成了耳旁风。如果大人孩子都发脾气,批评很有可能会升级为哭闹和打骂,教育的效果抵消为零。所以说,不是你的声音越高就越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声调和结果往往成反比;并且大喊大叫使孩子丝毫感觉不到尊严的存在,也把你的修养咆哮得无影无踪。

心理学家对表达哪些事情该用怎样的声调进行了研究,不同的声调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评孩子,用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这是因为:第一,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第二,低声批评孩子,不仅可以集中孩子的听力,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声责骂孩子,孩子反抗的声音也不低,双方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惹得大人一肚子气,孩子也不服气。第三,低声调可以赶走愤怒。父母是孩子人生中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大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大,遇事暴躁、不冷静、开口大声责骂的父母,肯定对孩子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看来,让孩子接受父母的批评,声音高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语调一定要镇静,态度认真、低沉而有力,让孩子既听清楚自己错误之所在,又能感觉到父母态度的严厉与不可抗拒。

批评孩子时自己要心平气和

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父母在大声吼叫的时候,往往展示的是一种尊严、威严,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意味,没有顾及到孩子的自尊心,更没有和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进行心的交流。所以,当孩子犯错误时,为人父母者不妨坐下来,以促膝谈心的方式,心平气和地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有一个小男孩兴奋地跑进厨房,告诉妈妈一个故事。他非常激动,大声地叙述故事里的金字塔、骆驼及蛇。妈妈想要更加了解这个故事,要求小男孩把故事里的主角画出来。妈妈走出厨房去拿纸,当她回来的时候,发现小男孩的手里早已拿着一支蜡笔,故事里的主角们正装饰着橱柜,还有一只恐龙在洗碗机的门上张牙舞爪。

当下妈妈有点震惊了。但她犹疑了一下——该不该开骂呢?她知道厨房是一定要清理的了,责骂也无济于事。于是她放下纸,拿起一张小椅子,坐在儿子身旁,耐心地对儿子说:“孩子,画画一定要画在纸上,不要往屋子里的任何地方乱花,否则的话,妈妈还要清理,多辛苦啊……”这个小男孩点了点头,显然,他觉得妈妈说的话是对的,他应该听妈妈的话。

心平气和地批评孩子,有助于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达到批评的目的。所以,最好管住自己的脾气,让自己息怒。当你轻声细语地批评、嘱咐的时候,更多的是把孩子的利益放在了受尊重的位置上,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父母的心与孩子的心处于一种平等交流的位置上,孩子当然容易从内心深处受到触动,随之而产生的,是对父母由衷的爱。

用赞扬替代训斥

有这样两位孩子,他们做作业时总是不专心,但是,他们的妈妈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效果大相径庭。

第一位妈妈发现孩子做作业一点也不用心,作业做得错误百出,一气之下,把孩子的作业本撕掉,让孩子重新做,并且大声训斥孩子说:“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不长记性,让你专心做作业,可你看看你错了几道题,你给我重写!”

孩子拿着作业本,看着被妈妈撕掉的作业很是生气,嘴里嘀咕道:“我就是不给你好好写,看你能撕多少。”

生气归生气,可是作业还得交给老师,孩子只好重写。但是,孩子心里憋着一口气,心思更无法集中在作业上,这次做的还不如上一次的。妈妈见了又要撕,可一看表,都10点多了,没办法,只好作罢。

而另一位妈妈看见孩子做作业三心二意,虽然也很生气,但她控制住了自己的不满情绪。她知道,越是训斥孩子,孩子会越逆反,反而会更不认真。于是,她对孩子说:“这次作业写得很不错,虽然做错了几道题,但都是由于马虎造成的,我相信,只要你再认真一点,一定会避免这些错误的。”孩子听了妈妈的话,就对妈妈说:“妈妈,我再重新做一遍,这次我肯定用心地去写,保证不出现错误。”

孩子写完作业让妈妈检查,妈妈认真看过后,说:“我家孩子的作业做得真整齐,明天老师也会感到满意的。”

后来,这个孩子做作业一直都很认真,因为有妈妈的表扬,他的学习劲头更足了。

同样是要求孩子认真完成作业,前一位妈妈用训斥、强制的办法,让孩子感到的只是压力和反感;而后一位妈妈却给孩子信任和鼓励,让孩子有了动力,其结果当然是不同的。所以,在教育孩子时,父母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先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然后循序渐进,深入到症结所在。孩子在受到了肯定之后,自尊心得到了满足,也就比较容易进一步地接受意见了。

打不是“亲”,骂亦不是“爱”

中国的传统教养观念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才”、“打是疼,骂是爱,气极了,拿脚踹”、“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等。这对许多为人父母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被很多家长奉为教育子女的信条。当家长发现孩子的坏习惯出现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对着孩子大喊大叫,以示问题的严重性,更严重的会对孩子大打出手,想以此来告诫孩子下不为例。其实这样是不对的。

天下没有哪一个父母不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的,但无数事例证明,没有一个孩子是在父母的打骂中成才的。棍棒威吓可能会起作用,但只是暂时的,不会持久。

6岁的小悦弹琴时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老师讲过的正确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脑子里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迹,仿佛从来就没有学过似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外加亲自示范,可小悦却摆出了一副不合作的态度,在琴凳上扭来扭去,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没过两分钟又嚷嚷着累了要歇会儿。

内心的怒气终于冲破了忍耐的底线,妈妈一巴掌挥了过去,小悦的手背顿时就红了——说服教育升级为武力惩罚。

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可以理解,但是,有些父母常常拿自己都达不到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所以当孩子由于种种因素,某些方面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时,许多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打骂仅是一种感情发泄,对改变孩子的现状无济于事。打骂孩子可能会解决眼前的一个小问题,却给孩子的成长留下大隐患,创痕会伴随孩子一生。

有这样一个男孩子,他经常抱怨自己的父母,对父母的管教更是置若罔闻。原来,男孩的母亲爱唠叨,父亲则脾气暴躁,教育方法简单,只要听说儿子表现不好,动辄就是打骂,所以他特别害怕老师向他父母“告状”,更恨父亲不问青红皂白的谩骂和殴打。他曾非常苦恼地说:“我也不想让我的父母伤心,但一想到他们的做法,我就来气,真恨不得永远不进这个家门!”

看来,打骂这种简单粗暴的家教方式不仅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还会使双方的矛盾激化。孩子挨打的时候,心里肯定不舒服。皮肉之苦,使他们产生怨恨、逆反、畏惧等心理。打的结果会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日益淡漠,隔阂越来越深,个别孩子甚至会产生暴力倾向。

李明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经常闯祸。他爸爸脾气特别暴躁,每当李明不听话时,他总是劈头盖脸一顿臭骂,急了抓起身边的东西就打。最初李明还会和爸爸辩解,可不但不会平息爸爸的怒火,还往往会招致又一轮的打骂。渐渐地,李明已经习惯了爸爸的教育方式了,并且无形中李明也学会了用打骂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这天,老师因为他和同学吵架批评了他,他的暴躁脾气当场就上来了,他冲老师嚷嚷开了,让老师很没面子。下课后,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里谈话,他却说他爸爸平时就是这样对他的。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许多家长都陷入了“暴力误区”。他们期望用强势的武力和口吻来指引孩子们的成长,结果却适得其反——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么更具叛逆性,要么具有暴力倾向。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但却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却不会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孩子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

一位经商的父亲平时工作缠身,无时间教育孩子,孩子平时迟到旷课,打电子游戏、进网吧上网,上学时背上书包到教室转一圈,然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放学后背上书包回家,父亲一点儿也没发现孩子有什么异常。日复一日,孩子旷课累计超过了一定节数,学校要进行处分,叫来了父亲,父亲大吃一惊。回到家对孩子使用“家法”,打得孩子低了头,认了罪。表面上看这场风波平息了,孩子也不敢旷课了,可孩子的思想问题并没有解决。在到校后的几周内,连续参与五起打架事件。孩子害怕学校处分,更害怕家长的斥责、毒打,于是便偷偷离家出走了……

一位用武力征服孩子的家长,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其实,不打骂孩子一样可以教出优秀的孩子,每个父母都应该牢记这个教育理念,把孩子当朋友,这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原则。为了使孩子能够健康地成才,现代父母必须拒绝打骂孩子,改变以打施教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给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一片快乐的天空。

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

有一个小孩上学总迟到,老师为此找其母亲谈话。母亲知道后,并没有打骂孩子。她问儿子:“告诉我,为什么你那么早出去,却总是迟到呢?”孩子先是愣了愣,见母亲没有责怪的意思,就说:“我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母亲听后笑了。第二天一早,母亲跟儿子一起去了河边看日出,面对眼前的景色,她感慨万分:“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这一天,儿子没有迟到。放学回家,儿子发现书桌上放着一块精致的手表,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的机会,你说是吗?爱你的妈妈!”

父母能否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能否用心聆听孩子的心声,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不妨先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以理服人,给孩子讲道理

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时,父母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道理,改正自己的错误。如果采用打骂的方式,不仅会缺乏教育效果,而且会伤害孩子的心灵,造成孩子和父母之间关系紧张或产生隔阂。

有一次,亮亮去一个同学家玩。回家后,他将同学的一个玩具偷偷地带回了家,被妈妈发现后,他很紧张。

妈妈没有直接批评亮亮,而是平静地问他:“如果你的同学拿了你的玩具,又不告诉你,你会不会着急呀?”亮亮点点头。妈妈接着说:“你的同学现在肯定在找玩具,你给他打个电话,告诉他过几天就把玩具送还给他,好不好?”亮亮愉快地打了电话,还和同学约好了下周日去还玩具。

父母要将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地位与孩子沟通,做到以理服人,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将道理内化为自己的意识,这样才会让孩子更信服。

请记住,孩子不是你的“出气筒”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不顺心的时候。工作的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已为人父、为人母的成年人有许多的烦恼无处发泄,这时最亲密的人,尤其是弱小而又缺乏反抗力的孩子很容易成为不理智父母的“出气筒”。作为“出气筒”的孩子往往很无辜,他们也许没做错什么,只是因为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就受到父母的打骂。

有一位母亲下班回到家后,一脸怒气,因为她在单位受到了领导的批评,此刻正躺在床上闹心呢!可她的女儿却不知道妈妈不开心,仍然像往常一样拉着妈妈手,眉飞色舞地说着在学校里发生的一些趣事。“妈妈,告诉你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我同桌今天上课吃东西,还拿课本挡住了嘴巴,可是,他仍然没有逃过老师的‘法眼’,被抓了个正着……”女儿在妈妈面前手舞足蹈地说着。“哦?是吗?”妈妈在一旁没精打采地回答道。“对呀?你猜猜他是怎么被老师发现的呢?”女儿扯着妈妈的手,故意卖关子。

妈妈瞅了她一眼,没有理她。女儿开始撒起娇来了:“妈妈,我在问你问题呢,你快猜猜好不好?”女儿不停地拉着妈妈的衣襟央求着。

妈妈显得有些不耐烦了,说:“我怎么知道?你快一边玩去吧!”

女儿并没有注意到妈妈神情的改变,还是在那一个劲儿地往下说:“你猜猜……你不会连这点小问题也猜不到吧?你可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妈妈呀……”女儿边笑边推着妈妈的肩膀。

妈妈此时发怒了,说:“你这孩子,没看见我正烦着吗?别烦我,去!去一边做作业去!”

女儿被妈妈的吼声吓了一跳,撇着嘴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每个人都面临不小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有些父母往往因为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迁怒于孩子,对他们大呼小叫甚至拳脚相向,把孩子当成“出气筒”,将自己的满腔怒火胡乱发泄。事后,父母的气是消了,殊不知却对孩子造成了难以估量的身心伤害。

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生理及心理都非常的脆弱,反抗的力度也不够,正是需要父母与社会保护和正确教育的年纪。父母有不如意、不顺心的时候,就拿孩子出气,只会对孩子造成难以估量的生理及心理创伤,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尽管压力需要一个宣泄的渠道,但是,孩子绝对不是我们压力宣泄的渠道。

父母迁怒于孩子,起因往往是些根本不值一提的小事,这样一来,孩子被弄得莫名其妙,再加上与平时父母的百般疼爱落差太大,委屈感就会倍增,长此以往,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疏离。

在生活中,父母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拿孩子当“出气筒”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夫妻之间吵架,父母就会把气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很多时候都在状况外,根本不明白父母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爸爸或妈妈到底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

小鑫是一个15岁的孩子,自从7岁起,从来不叫任何人。就连他爸爸妈妈,也从来没叫过一句!

原来,在小鑫7岁那年,小鑫的爸爸妈妈吵架怄气,这时乖巧聪明的小鑫看爸爸妈妈不高兴了,甜甜地叫着“爸爸妈妈”,想转移父母的不快。可是小鑫的爸爸妈妈并没有理睬小鑫,妈妈反而一把将小鑫推到了地上,没好气地吼道:“你给我躲一边去!”无辜无助的小鑫悄悄地抹着泪走了……从此以后,小鑫变成了一个冷漠的孩子,妈妈绞尽了脑汁想改变他,可是对小鑫依然没有什么效果,小鑫一如既往地我行我素,失去了昔日的撒娇嬉笑,再也看不到他那甜甜的微笑,更不用说和父母谈心了。

可见,父母拿孩子当“出气筒”,是不尊重孩子自尊和人格的行为,时间久了会对他们造成心理阴影和性格变异。孩子受到的伤害是巨大的,很有可能会终身受影响,因为一个人的记忆是有选择的,那些特别快乐和特别难过的记忆会一直保留在内心深处,并对孩子的心理和性格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父母切不可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更不能将对对方的不满发泄在孩子身上。

总之,作为父母,请别把孩子当成你的“出气筒”。无论你在生活中受了怎样的挫折痛苦,不要把那份痛苦转嫁给你的孩子,那样不仅仅是对他们不公平,还会在他们长长的成长道路上留下一道浓浓的阴影。

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如果将不良情绪传给了孩子,教育结果可以说等于0。

孩子不是父母的出气筒、发泄对象,父母情绪不好的时候,最好想办法冷静下来,不要跟孩子面对面,因为心情不好的时候,家长很容易对着孩子胡乱发脾气。

这个月,王女士又被老板无故克扣工资。她心里的一肚子气,一直憋到了家里。

刚进家门,王女士就看见女儿将一本自己喜欢的时装杂志给弄破了。内心的火气,一下子被孩子点燃了。王女士照着孩子的屁股就是几下,直至将手打麻了,还不解恨。女儿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边哭边说:“你是坏妈妈,我不喜欢你。”

那晚,丈夫和王女士谈心:“你这是怎么了,不就是工资少拿了点,至于把火气发在孩子身上吗?她又不是你的‘出气筒’,你想打就打,想骂就骂。她也是个人啊,也需要别人尊重她。”

一番话,说得王女士无地自容。在那之后,王女士改变了许多,她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再因自身的原因,而迁怒于孩子。有时,遇上烦心的事情,王女士也能够平心静气地去面对。

成功学常说:“掌控情绪,才能掌控未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在教育孩子时,父母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只有把精力用在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上,我们才有能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不把坏情绪带回家

李女士是某公司的销售经理。一天下午,李女士和客户发生了争执,面对盛气凌人的客户,她实在忍不住与对方在大庭广众之下争吵起来。回家后,她尽量克制自己,希望不要将这种不良情绪带给儿子和老公,在公司发生的事情她只字未提,但随后发生的事情还是将她的火气“点”了起来。吃晚饭时,老公埋怨菜咸,吃完饭碗也不洗就和儿子玩跳棋。在她收拾完家务后,家里的玩具丢得到处都是,到了睡觉时间儿子怎么也不愿意去睡,她叫了很多次,儿子像没有听到一样,就是不去睡觉……李女士当时再也忍不住了,想到自己在外面受那么多气都是为了这个家,可儿子一点都不体贴自己,竟然这么不听话,拿着衣架,对着儿子屁股就使劲打了起来,儿子没有见过妈妈发这么大的火,吓得大哭。平静下来后,想到儿子哭得那么伤心,李女士非常难过,因为自己心里不舒服,却将这种负面情绪影响到家人。

可见,父母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不要把家庭以外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中来,因为消极的情绪不仅会传染,也会在有意无意中转嫁他人,最典型的就是迁怒孩子。父母作为成年人,有能力也有责任将遇到的麻烦妥善地处理解决,而不是在家里逞威风,把气撒在子女头上。

一个农场主,雇了一个水管工来安装农舍的水管。水管工的运气很糟,头一天,先是因为车子的轮胎爆裂,耽误了一个小时。再就是电钻坏了。最后呢,开来的那辆载重一吨的老爷车趴了窝。他收工后,雇主开车把他送回家去。到了家门前,水管工邀请雇主进去坐坐。在门口,满脸晦气的水管工没有马上进去,而是沉默了一阵子,再伸出双手,抚摸门旁一棵小树的枝丫。待到门打开,水管工笑逐颜开,和两个孩子紧紧拥抱,再给迎上来的妻子一个响亮的吻。在家里,水管工喜气洋洋地招待了这位新朋友。雇主离开时,水管工陪他向车子走去。雇主按捺不住好奇心,问:“刚才你在门口的动作,有什么用意吗?”水管工爽快地回答:“有,这是我的烦恼树,我到外头工作,磕磕碰碰,总是有的。可是烦恼不能带进门,这里头有太太和孩子。我就把它们挂在树上,让老天爷管着,明天出门再拿走。奇怪的是,第二天我到树前去,烦恼大半都不见了。”

生活中的确有苦恼,但我们却不能把苦恼全部转移到家人的身上。当你工作了一天,打开家门的时候,就应该把工作中的不快乐拒之门外,带一份好心情回家。

接受并疏导孩子的负面情绪

负面情绪是人们因某种让自己不满意的生活事件发生之后所产生的不舒服感受,通常是指生气、悲伤、后悔、左右为难、恐惧、紧张、讨厌、愤怒等情绪表现,基本上是一种主观的状态。孩子同样也会有这样的情绪表现。既然是主观状态,就无所谓对或错,所以应该无条件地接纳与包容。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是情绪,都是正常的。但是我们往往不喜欢负面情绪,认为那是坏东西,应该压制下去。但是,负面情绪不会因为压抑和控制而消失,它还是存在着,强行的压制不会降低它的力度,反而令其破坏力成倍增长,一旦找到宣泄口,就会决堤。与其拒绝它、否认它、排斥它,不如接纳它、认可它、疏导它。

每个人都需要表露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忧惧,尤其孩子更是如此。但是不少孩子迫于父母的威严,常常无条件地克制自己,让怒气和不满、委屈和伤心不在父母面前表现出来,这是有害的。事实上,负面情绪经历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弥足珍贵,任何强烈的情绪体验都有助于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有助于他们学习怎样把握自己的情绪,促进他们情商的发展。

有一次,小丽和妈妈去参加一个亲子活动。在路上,小丽问妈妈,如果主持人让她上台表演节目,她要不要参加的问题。妈妈表示,如果是让她上台表演舞蹈,就一定会支持她,因为小丽跳舞跳得特别棒。

活动现场有许多小朋友,当主持人邀请小朋友上台表演唱歌时,所有的孩子都举起了手。小丽也要举手,却被妈妈拦住了。“等一下,先让别的小朋友表演吧,”妈妈说,“等下你再上去。”小丽嘟着嘴不吭声了。

一首歌唱完后,主持人邀请小朋友们上台玩游戏,妈妈又没有让小丽上台。接下来是讲故事,妈妈还是没有让小丽上台……

活动结束前的最后一个节目,是小朋友们的舞蹈比赛。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即将开始舞蹈比赛时,下起了大雨。由于活动是露天的,人们一哄而散。妈妈抱起小丽,跑进了附近的商场。“走,小丽,”妈妈拉着小丽的手,“妈妈带你去买你最喜欢吃的果冻。”“不吃!”小丽一下子甩开妈妈的手。“那就去看看玩具吧。”妈妈说。“不看!”小丽背过身子。“你到底要干什么?!”妈妈气极了,推了小丽一下,要知道,妈妈也是好心,怕小丽因表演不擅长的项目,失去自信,“你有什么可生气的,下雨了,又不是我不让你去表演。再说,表演有什么好的,一定要去。”“你是坏妈妈!”小丽痛哭起来,“你是个坏妈妈。”“快闭嘴,快点!”妈妈气不过,又怕在商场其他人面前丢人,“你再哭,我就打你,你信不信?”小丽第一次见妈妈发这么大的火,紧紧地闭着嘴,不敢吭声了。

妈妈拉着小丽回家了。从那以后,妈妈找到了一个轻易就可制服小丽的法宝:“你再哭,再闹,我就打你。”每当她这句话一出口,小丽就再也不敢吭声了。可是,妈妈发现,虽然小丽的确变得听话了,却经常发呆,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在生活中,孩子流露出负面情绪,其实只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这时,父母千万不要像上例中的妈妈一样,一味地制止。有了负面情绪不释放出来很危险。发脾气、哭泣、大声喊叫都比默默承受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孩子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感受的,面对失望和挫败,他们肯定会难过,这个难过是没有错的。父母要学会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倾听、共情、陪伴,孩子会信任自己的感受,接纳自己的情绪,逐渐脱离负面情绪,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任,这就是情商的发展,如果父母拒绝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强迫孩子控制自己,或者想方设法逗乐孩子,那么孩子会逐渐变得不再相信自己的感受,不接纳负面情绪,一旦产生负面情绪就感到紧张和内疚,甚至都不敢哭,强作欢颜,故作坚强,孩子的内心则处于分裂和无助的状态,他就不能对自己负责任。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主观的感受,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另一个人的感受,所以对孩子的情绪和感受,父母应该无条件地接纳与包容。

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就是要家长能够对孩子的负面情绪给予关注、尊重和理解,而不是立刻反对他的情绪。即使你认为孩子的情绪不对劲儿,你也要先接纳他的情绪,然后再想办法改变他的不良情绪,或不正确的想法和行为。假如问题不大,孩子的情绪得到接纳以后,他自己就有能力解决问题了。所以说,只有接受了孩子的消极情绪,父母才能做到不去否认、压制、贬低、怀疑他的情绪,并且教给孩子去接受他的情绪。

总之,孩子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掌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父母需要接纳他们的情绪,把每一次情绪体验都当成辅助他成长的机会。父母只有做到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孩子才能从父母这里得到所需的支持和信任,内心才会觉得安全和温暖。

帮孩子疏导负面情绪

父母都会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生活环境,但孩子也会有情绪压抑的时候。所以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还要教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来排解心中的负面情绪。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要学会心理自助、心理调节。比如在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以让他听听音乐,让他做做运动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孩子明白,每一个人都有排解自己心中负面情绪的权利和需要,每一个人也可以通过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的方式来达到这种目的。

如果孩子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就需要父母耐心引导,亦应给予时间慢慢说出内心的感受,这个时候父母的关心和支持很重要。对于不易接纳孩子负面情绪的父母,须在认同孩子情绪方面做出改善,有时孩子向父母表达不悦,只为了找个对象宣泄,故父母需留心是否给孩子太多不必要的训斥,或出乎子女意料之外的责难。

允许孩子大哭一场

小希是一个初中生,在班上是语文课代表,工作认真负责,一直得到老师的好评。但是有一次收语文作业本的时候和同学发生争执,老师批评了她,她感到很委屈。

放学回家后,小希将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将小希搂在怀里,用慈爱的声调说:“孩子,如果你觉得难受,就哭出来吧。”

听了妈妈的话,小希的眼泪夺眶而出。哭过之后,小希的心里好受多了。她亲了妈妈一下,就跑出去玩了。

当孩子确实心里憋屈又无法宣泄时,父母要允许孩子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哭,是孩子宣泄的一种方式。哭过之后,也许你也不用细究缘由,孩子的心灵就已经经过一个净化的过程,而且与父母的关系也会更加亲密起来。

不要对孩子唠叨个没完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那就是父母对孩子不断地叮嘱,不断地提醒,不断地督促。对一件事情,有时父母会重复好几次,特别是做母亲的,唯恐孩子不明白,不按自己的意思去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唠叨”。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他们所不愿听的、反感的,正是父母的唠叨。他们越不愿听,做父母的就越不放心,反而加倍地唠叨起来,这就成了恶性循环。这种把嘴巴紧紧“叮”在孩子身上的情况,在家庭生活中特别普遍。“不懂的问题要去问老师,知道吗?你什么时候能让人少操心?”“这次怎么才考80分呀,平时就知道玩,说了多少次了,要专心听课,心思跑到哪儿去了?!”“你怎么又做错了,今天我不检查出来,明天本子上又一个红叉,怎么这么粗心!”

面对着父母的这些毫无休止的叮咛和唠叨,孩子的反应如何呢?“妈妈总是唠叨,一件事可以唠叨一百次,烦死了。如果我顶嘴,她就说得更起劲,我就不说,也不理她。”“我妈简直就是一怨妇,整天埋怨、指责、唠叨,好像就没有一件让她顺心的事情,本来好好的心情,每天都被她的唠叨破坏了,现在我一听到她唠叨就有发疯的感觉,我真的受不了,我快要崩溃了。”“每当我写作业时,妈妈就来督促我,还不停地数落。就和《大话西游》中的唐僧一样,没完没了的。”“妈妈太唠叨了,什么事都不放心。我和同学出去玩,她能交代好几遍,什么不要跟别人说话、路上要小心、晚上一定早点回来,烦都烦死了,好像我还是三岁小孩子似的。”“我的妈妈真烦!昨天早上,我刚要起来,妈妈不停地喊我。一遍就行了,可是一遍又一遍地喊,多让人心烦呀!她越叫我起床,我就偏不起来。”

……

父母认为孩子不听管教,孩子觉得父母很唠叨,这样的情况经常在生活中上演,那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其实,很多父母喜欢唠叨,本意是对孩子的成长进行督促,但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施压,利用孩子的弱点和父母的权威对孩子施加无形的压力,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如果父母总是喋喋不休地数落孩子的缺点,反反复复地教训孩子,他们会将此视为不信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这种唠叨的环境里,长大后也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所以,唠叨不但不能达到目的,还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王浩家的早晨永远是这样的景象:

妈妈早早地起来,一边收拾房间,一边为王浩准备早餐。6:30,牛奶、鸡蛋、面包准时端上桌,妈妈就开始一遍一遍地叫王浩起床。不知妈妈叫了多少遍,一直到快7:00了,王浩才懒洋洋地起来。胡乱刷刷牙,抹两把脸,王浩坐到饭桌前用最快的速度对付着这顿早餐。这时,妈妈在为他叠被子,收拾凌乱的衣服、物品,嘴里还不停地唠叨着:“看看你,老是把哪儿都弄得乱七八糟,让人跟在你屁股后面收拾。每天让你起床都得喊破嗓子才动,早饭都凉了吧?总吃凉饭,还这么狼吞虎咽的,胃要坏的,天天跟你说也没用。要是妈一叫你就早点起来,不是就不用这么紧张,也不会老是迟到挨批评了……”

王浩对妈妈的话充耳不闻,只顾把吃的、喝的填进肚子,用手背抹抹嘴,抓起妈妈早已经为他放到客厅沙发上的书包,转身就往外走。妈妈追在王浩的身后喊着:“着什么急呀,就吃这么几口呀,一上午的课呢,会饿的。哎,上学的东西都带齐了吗,别又落点儿什么,每天都得让人提醒……”

可见,对于孩子的教育,唠唠叨叨只会令孩子讨厌,老调重弹不会起到任何教育作用。

心理专家认为,唠叨就是永远一个标准,一种腔调,在孩子身上翻来覆去地重复那几句话。老调重弹,反反复复说同样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也就是明明在听,却根本不入心里去。所以,做父母的,不要老是只怪孩子不听话,也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唠叨了。

有一位母亲怕孩子不用心学习,不仅在家从早到晚提醒学习的事,而且和孩子一起上街时也不忘随时随地地进行现场教育。看见扫大街的环卫工人,告诉孩子你将来不好好学习就连这样的工作都找不着,掏厕所也要用机器,你也干不了;看见乞讨的,就对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也会这样。害得孩子以后不愿再与她一同上街,而且越来越自卑。本想主动学习,越说越不想学,家成了让他头痛的地方。

每一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每一个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由于无休止的唠叨,使得自己的教育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产生了负面效应,引起了孩子的反感,这样的事情是可悲的。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无休止的唠叨只会增添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心理,父母只有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与孩子心平气和地交流,才会成为孩子最喜欢的人。

变唠叨为交流

唠叨,其实是不懂交流的表现。因此,父母要改变与孩子说话的方式,注意和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孩子交流时,我们要顾及孩子的感受,多倾听他的想法,让他感觉到我们是与他在一起的,是相信他、支持他的,是真心为他着想的。我们要充满爱心和亲切感,态度和蔼,在孩子情绪最为平稳的时候交流效果最佳。

用简明的话语来表达

孩子犯了错误,父母要尽可能用简明的话语来表达,告诉孩子错在何处,如果孩子自己明白了,父母就不用再说;孩子有什么需要改变的,父母就明确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自己的期望,同时尊重孩子改变的过程。

就事论事,不翻旧账

当孩子犯错误时,不少父母总是喜欢翻孩子旧账,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都会翻出来说个没完。每次都是越说越激动,越激动越来气,越来气就会说得越多,说得越多也就越唠叨。其实,孩子在生活中犯一些错是正常的事,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孩子就是在不断地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对于孩子犯的错误,家长应当就事论事,犯的什么错就说什么错,哪次犯的错就说哪次的错,联想太丰富了只能让孩子觉得你太烦人、太唠叨。

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在我国,“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由此可见,人所处的环境决定着人的身心发展。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纷繁的社会环境因素中,对孩子发展影响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是家庭环境。这是因为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所接触的最早的环境。

200年前,在美国康涅狄格州,有一位集神学家、哲学家和道德学家于一身的学者,他的名字叫嘉纳塞·爱德华。目前,他的子孙已传了8代。其中,有13人当了大学校长,100多人任大学教授,14人创建了大学或专科学校,80多人成了文学家,一人就任副总统,一人做了大使,20多人任上下两院的议员,18人成了报社、杂志社的负责人或者主编。

但是,同是200年前,美国纽约有一个叫做马克斯·朱克的酒鬼、赌徒,他的子孙也有8代,其中,有300多人成了乞丐和流浪者,7人因杀人被判处死刑,63人因偷盗、诈骗等被判刑,因喝酒夭亡或成为残废者也甚多。

从上面一正一反的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令人感慨。第一个例子中,嘉纳塞·爱德华家由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良好,因此人才辈出;第二个例子中,马克斯·朱克由于家庭环境恶劣,后辈们从小缺少良好教育,因此,其子孙大都走上歧途。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喜好,以及他的性格特征及思辨能力,跟家庭环境尤其是家庭中的父母有很大的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对孩子有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家庭教育的基本方式,它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强烈、深刻得多。所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做父母的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就不能不重视家庭这个重要的阵地。

李潇的爸爸很喜欢打麻将,家里经常会有很多人,闹哄哄地玩上半天,有时甚至到深夜。嘈杂的声音让李潇睡不好觉,她和她爸爸说过让他们小声点,可是他们玩得高兴或不高兴的时候,还是控制不住地大声吵嚷。

在这样的环境中,李潇的学习和休息都受到很大影响,因此成绩总是不理想。爸爸虽然在其他方面很能满足李潇的要求,可是这个坏习惯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有时候李潇劝爸爸别玩了,爸爸还怪她不能体谅自己,自己辛辛苦苦地挣钱,连一点娱乐都不能有了。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孩子来说,家庭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因素。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一定别忘了审视自己,反思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孩子的健康心理发展、良好个性与行为的建立以及智慧的开发都将在这个环境中形成。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所打上的烙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终生难以磨灭。所以,作为称职的父母,就必须为孩子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尊重并爱护孩子。

保持家庭和睦美满

曾有一家儿童生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生理状态观察,此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躲在角落里,饭也吃不下去……”

家庭和睦美满,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本前提。父母应该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和睦温馨的家庭,会使孩子感觉到温暖,家对他有一种吸引力,让他愿意在家里待着。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心理发展会更健康。所以,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有益于孩子热爱学习、健康成长,并为孩子的未来成长打下一个良好的培养基础。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他们厌烦学习、学习困难、成绩下降,继而引发孩子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小华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可是这段时间,她的成绩出现了直线下滑。为此,老师专门找她谈话,了解情况。

原来,最近小华的爸爸经常会请一些朋友到家里来谈生意,还会留他们在家里吃晚饭,当然席间免不了会喝酒,场面很是热闹,可是这正是小华做作业的时间,在大人们劝酒、聊天的声音中,她根本无法静下心来。更糟的是,吃完饭他们还会打麻将,而且会玩到深夜。在“哗哗”的洗牌声中,小华也不能安心入睡,以至于第二天上课也没有精神了。

家庭不只是休息的场所,也是孩子学习的主要场所。安静的环境,才能使孩子的思绪不被干扰,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所以,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在孩子学习的时候,父母不要弄太大的声响。有条件的话,尽量给孩子安排单独学习、休息的房间,以免看电视、会客等活动干扰到孩子。

浓浓的家庭学习氛围

家庭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与子女共同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那么怎样才能创造学习的家庭氛围呢?关键是父母要带头学习。

金丽是一个爱学习、爱读书的好孩子。她的爸爸妈妈很重视对她的家庭教育。金丽刚开始上小学的时候,爸爸就立下了一条规矩:每天吃完晚饭稍作休息后,全家成员安静地学习一小时,谁都不能例外,并且要持之以恒。直到现在这个规矩还在发挥作用。每天吃完饭后,爸爸都会主动地关掉电视,拿出报纸或读物看,妈妈也拿出小说阅读。在这样的熏陶下,金丽当然也不甘落后了。她安心做作业,有时也会按照父母的指导看些有意义的书籍。这样的家庭环境让金丽养成了勤奋好学的好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

无独有偶。有个人的隔壁住着父子两个人。每天晚上8~10点钟,他们家里的电视声儿就没了,什么时候去这家,这家的父亲都在伏案写着什么,于是这位父亲是业余作家的名声就传了出去。后来他的孩子考上了北京某著名的学府,亲朋好友纷纷到他家祝贺,有人问“作家”,你写了那么多年,用什么笔名发表作品,有什么作品让他们拜读拜读。这位父亲很是惊讶,说:“我只是小学毕业,谁和你们说我是作家呀?”“那你每天在桌子上写的是什么呀?”父亲笑了,说:“孩子学习我看电视那哪行?我不看电视孩子想看也不看了。我坐两个小时,孩子也能纹丝不动地学习两个小时。作为家长你得给孩子做出样子啊!”人们问他那么多年每天都在写,写的是什么。他说抄书啊,孩子的语文书、数学书,他都抄,人们这才恍然大悟。

可见,有什么样的家庭气氛,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给孩子营造一个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一定会造就一个爱学习、求上进的好孩子。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爱是教养孩子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资格谈去教育孩子。但仅仅爱孩子是不够的,父母们还需要学习表示爱、传达爱的技术。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但并不是每一个子女都能感受到的。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就采取一种很严格的方法对待孩子。孩子处于负面阴影之下。这样的结果,常常会引起亲子关系的紧张及破裂。

林斌是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聪明可爱,而且学习还很好。林斌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希望孩子能出国深造,将来能有一个好的前程。在林斌还没上学的时候,父亲就手把手地教他写字、数数、读唐诗等。开始上学后,父母只要有空,就陪着林斌一起学习,不让林斌出去玩。那时候林斌很怕自己的父母,特别是父亲,有几次因为偷偷出去玩还被父亲狠狠地揍了一顿。

现在林斌大了,父母对他的要求还是一样,让林斌抓紧时间学习,不要浪费了大好年华,但林斌认为学习只是生活的一个方面,父母这样要求自己是不近情理的,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能自由玩耍很是羡慕。

两代人的观点不一致,又因为林斌的父母虽然疼爱孩子,但不善于表达,因此长大后的林斌总觉得父母对自己不好,不爱自己,所以很多事情都开始与父母对着干,有时甚至很多天都不搭理父母。一直对林斌期望很高的父母看到他现在的情形,想到自己一心扑在孩子身上,却不能得到孩子的理解,很是伤心。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父母像林斌的爸爸一样困惑:为什么我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孩子却没有心存感激呢?究竟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学会感恩呢?

事实证明,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一些误区:在爱孩子的问题上,许多父母多是出于本能的爱,却不重视爱的表达方式,不会施爱,因而使孩子体会感悟不到父母的爱。所以,父母应该学会把爱以适当的方式传递给孩子,这样一来,孩子才会从内心深处真正感受到父母的爱。

再浓烈的爱,如果孩子感受不到,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爱就像阳光,无论父母心里的爱多么强多么大,如果孩子感觉不到,他就会觉得冷,就会处在阴暗中,就会不太健康,就会出状况。

父母对孩子的爱,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很多研究表明:感到被爱的孩子们,有更好的社交能力,工作学习起来也更有热情。所以父母要有意识地表达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沐浴在爱的阳光中。只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孩子才会体验到在爱的怀抱中,才会感觉到幸福与安全,才会对父母心生感激。

总之,父母千万不要把对孩子的爱埋在心中,而是要用合适的方法体现出来,让孩子能够接收到父母爱的信号,这样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才会由僵持走到缓解、由一般走向融洽,教育孩子的一切问题都会在这良好的关系中得到有效的解决。

对孩子说出“我爱你”

中国人的感情比较含蓄,不习惯于轻易表达,特别是“我爱你”这三个字,以至于尽管父母们爱孩子爱得很深切,但是孩子却感受不到。

一天,9岁的儿子给他妈妈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家里人都不喜欢我,谁爱我?”

简单的一个“爱”字,让这位母亲想到很多。看到这张纸条,她马上放下手上的事,和儿子坐在一起聊了许久。

从此,每天只要有机会,这位母亲一定会对孩子说:“我爱你。”因为,母亲要让儿子知道,父母永远是他的朋友,是最爱他的人。

爱要大声说出来,父母常常只做不说,长此以往,孩子不但不理解,有的还会产生“爸爸妈妈对我太严格了,不爱我”这样的想法。一句“我爱你”是一种向孩子传递爱的有效方式,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依赖。只要当你心中有所感,便要说出来让他知道,同时,父母也要教导孩子适时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用拥抱表达对孩子的爱

一个9岁的小男孩,经常偷偷地把母亲的一条宠物狗放走,母亲不惜重金找狗,狗接二连三地走失又回来,后来小男孩终于受不了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