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好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2 18:19:58

点击下载

作者:中共白山市委宣传部等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白山好人

白山好人试读:

弘扬好人精神 彰显道德力量

中共白山市委书记 张志军

名山多才俊,地灵育人杰。白山,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贫困地区、生态地区和老工业区,有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和独特的人文。这样一座历史与现代交汇、传承与突破碰撞、发展与保留并重的峻奇山城,孕养着质朴善良、勇敢自信的黎元,涌现出利民孝亲、奉献诚信的好人,呈现了城市的温良品貌和仁爱内核。

全国道德模范宁凤莲、朱玉林,全国最美检察官颜廷民,全国文明家庭李振方家庭……对这些用行动和执着诠释人性光辉的人们,130多万白山儿女赋予他们一个朴素而又贴切的称谓——白山好人。

好人传递仁爱,榜样弘扬精神。为充分发挥典型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近年来,白山市深入开展“白山好人、引领风尚”活动,广泛评选“白山好人”。经过层层推荐和群众评选,许多身边的善行被彰显、诚信被呈现、义举被挖掘。他们是最美孝老敬亲模范、最美乡村教师、最美边防军人……2012年至今,全市已经评选“白山好人”2000余名,其中获得国家、省级荣誉称号的各类“好人”百余名,他们用善行义举,传递着温暖而强大的道德力量。

弘善扬德,正义所在。白山创新方式方法、广泛宣传好人,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公告栏、电子显示屏等,在全市各个部门窗口、城镇农村、单位社区设立“白山好人榜”,营造了天天见好人、周周有好人标兵、月月有好人发布、年年有最美好人的良好氛围。

一件件感人至深的好事展现出时代的新风尚,一位位平凡普通的好人传递着无穷的正能量。他们中有孝老爱亲典型、敬业奉献标兵、见义勇为英雄,有助人为乐楷模、诚实守信榜样……白山好人树旗帜、立风帆,引领了更多的善行义举,成就了更多的人间大爱,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名片。

写出好人的故事,讲出好人的精彩。市委、市政府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要求,用身边的好人、身边的好事来教育人、影响人、感召人,让学好人、赶好人、当好人成为白山的精神追求,鼓励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奏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乐章,构筑美丽白山的精神家园。

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树立新风,人人有责。白山好人,为创建文明城市谱写了新的华美篇章;白山好人,为践行核心价值观汇聚了有力的精神力量;白山好人,为“绿色转型发展”凝聚了美好的价值共识。因此编辑出版《白山好人》一书,弘扬好人精神,彰显道德力量,意义重大。2017年3月5日

白山好人 引领风尚——白山市开展“白山好人·引领风尚”活动综述

白山黑土,人杰地灵。近年来,白山市广泛开展推荐、学习、宣传、争当“白山好人”活动,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宁凤莲、朱玉林、陈松……这些白山好人,从身边的小事、好事、善事做起,用饱含真善美的心灵之墨、道德之光,彰显着人间大爱的情怀、人性深处的美丽……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白山市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立足区域实际,创新方式方法,以“白山好人·引领风尚”活动为载体,通过“寻找好人、评选好人、宣传好人、学做好人、帮扶好人”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了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了“好人做好事、好事就上榜、好人有好报、人人做好事”的良好氛围,引领了时代的风尚。

自2012年开始,白山市6个县(市、区)把“好人评选”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开展的评选“长白好人”活动,是白山市乃至全省开展好人评选活动最早、效果最好的县区之一。2013年,白山市开展了“

最美白山人

”的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媒体宣传、颁奖晚会等形式,把全市各地、各领域评选出的各类好人事迹全方位地呈现给全市人民。进入2014年,吉林省委宣传部在全省开展了“吉林好人·引领风尚”主题实践活动,白山市充分总结前期活动开展的经验,迅速调整工作方式方法,找准全省开展“吉林好人”活动节奏,将白山市的“好人引领”活动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评好人,找好人,抓早抓常,让好人引领风尚

让好人不断涌现,评选、挖掘身边好人好事,建立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推荐评选机制,全方位开展“白山好人”评选活动。评选好人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群众参与,群众评、评群众,层层挖掘、层层推荐,使群众在参与中受熏陶、受教育。在城镇,采取单位推荐、群众举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在农村,采取“海选”方式,由村民投票选举产生。所有评选上的好人,都是群众身边的普通人,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诠释和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找发现身边好人,创新开展了“走基层找好人”活动,深入到全市各基层党组织,走进社区、企业、村屯,走到百姓家、田间地头,寻找好人、发现好人、推荐好人。学好人,做好人,宣传好人,让好人无处不在

抓“好人榜”建设,让好人光荣上榜,彰扬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公告栏、电子显示屏等形式设立“好人榜”,把好人照片和好人事迹上榜公布。好人榜设立在广场、公园、商场、村部社区,每季度更新一次,做到好人榜随时随处可见,好人好事随时随处可知。建立好人发布机制,白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联合白山市广播电视台、长白山日报社和长白山新闻网一道,在全省地(市)州中率先设立了“白山好人发布厅”。2014年以来共发布“白山好人每周标兵”138人,举办“好人标兵”“最美教师”“最美职工”“最美家庭”“创新创业”等专场发布活动9场。全媒体宣传“好人”,做到媒体上天天见好人、周周有好人标兵、季季有好人发布、年年有最美白山人评选。敬好人,帮好人,关心好人,让好人得到回报

白山市制定印发《白山市关心关爱“白山好人”等先进典型暂行办法》,帮助各级各类好人解决实际困难。在政治上给予荣誉,邀请“好人代表”“道德模范”出席全市重要会议、重大节庆、走访慰问等活动,让他们得到社会尊重礼遇;在生活上给予关爱,对“好人”群体的子女入学、就业就医等多方面给予关爱,形成帮好人的社会合力;在创业致富上给予帮助,积极关心、支持“白山好人”创业发展,技术培训、证件办理等方面给予优先和免费,创业致富上提供政策扶持,使道德成为追求美好生活的“无形资产”;在精神上给予关怀,建立与“白山好人”的沟通联络机制,定期回访“白山好人”,进行谈心沟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感、所盼,随时给予关心关爱,帮助他们完成“微心愿”,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环境。

截至目前,白山市共涌现出各级各类“白山好人”2000多名。其中,全国道德模范2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全国“最美敬老志愿者”2人、“中国好人”3人、全国“好警嫂”1人、第十二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群体1个,吉林省道德模范4人、吉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10人,吉林好人标兵10人、吉林好人108名、最美白山人32人、最美白山人提名奖45人、特别荣誉奖10人,白山好人标兵138人、白山好人共283人。

白山好人们,虽然身处岗位不同、人生经历不同、面临境况不同,但他们内心都有一个向上向善的坚定信念,不求回报、不计得失、无私无畏、无怨无悔,以实际行动守望人间真善美、释放社会正能量。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那么多危急时刻的英雄壮举、坎坷磨难中的矢志坚守、日常生活中的爱心善行……

一个典型感动一座城市,一个好人带动一批好人,一群好人迎来满城新风,白山好人层出不穷,繁花似锦,形成了独特的好人现象,成为一道道绚丽的风景,一张张闪亮的名片。最美白山人宁凤莲用心做企业 用爱做慈善

20多年来,宁凤莲以“诚实守信、以德经商”的良好商誉,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2010年,他所创立的“白山方大”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创下“经销名酒20年无一假货,诚信重诺20载无一投诉”的业绩。

宁凤莲始终坚持从基础做起,从源头抓起,对所经销的国内名酒一律采取厂家直接进货方式,严把商品进货关口。他把提高经营者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作为企业诚信建设的核心内容,将全体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打造企业诚信品牌的重点。

吉林省白山方大集团是以经销国产名酒为主的东北三省乃至全国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从1990年开始,作为享誉全国的“东北酒王”——宁凤莲便执掌这个企业。20多年过去了,宁凤莲以“诚实守信、以德经商”的良好商誉,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和广泛赞誉。2010年1月,“白山方大”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创下了“经销国名酒20年无一假货,诚信重承诺20载无一投诉”的骄人业绩。名牌发展,诚信先行

在经营中,宁凤莲始终秉承着“诚实守信、打造名牌”的根本宗旨和基本原则,用良知捍卫着商业道德。为了从基础做起,从源头抓起,宁凤莲对茅台、五粮液、剑南春、舍得、洋河等国名酒一律采取厂家直接进货的方式,严把商品进货关。在宁凤莲的领导和倡导下,2001年9月,白山方大集团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多年来,白山方大集团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对各经营网点的经营情况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有效地保证了所经销的国名酒在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以德经商,诚信惠民

宁凤莲把提高经营者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作为做好诚信工作的核心内容,将全体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打造企业诚信品牌的重点,制定并下发了《诚信服务公约》《员工礼仪守则》等有关规定,引导员工牢固树立“以(客户)顾客为中心”的经营思想和服务理念。每年年初,白山方大集团都与各经营者、各店店长签订《经营管理责任书》和《质量诚信宣言书》等,努力构建诚信信用体系,不断提高为顾客诚信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多年来,宁凤莲一直主张推行亲情服务和全程服务,切实为广大顾客解决燃眉之急和后顾之忧,在市民心中树立起了“诚实守信,文明服务”的良好形象。担当责任,诚信兴邦

宁凤莲作为省人大代表,在吉林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设立诚信企业基金的建议》,有11位省人大代表在上面签下了名字。2011年3月,在吉林省举办的3·15晚会上,宁凤莲将首批20万元“先行赔付保证金”递交省消协,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诺言。2012年8月29日,白山方大集团与中国人保财险吉林省分公司签约,为所经销的国名酒进行质量保证保险,从而把全社会的诚信建设再次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白山方大集团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宁凤莲始终秉承“潜心经营、回报社会”的发展理念,每年“八一”建军节、春节前夕,白山方大党委一班人都要到共建单位进行慰问,为部队里的亲人送家电、送书籍、送水果、送蔬菜、送精彩的文艺节目。白山市社会福利院及白山市浑江区所辖的5个敬老院也是宁凤莲经常走访和慰问的地方,每年的“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三大中国传统节日来临之际,宁凤莲与党委一班人都会带着深情厚谊和精心准备的慰问品来到老人们中间,为他们送祝福、送欢乐,送去家乡人的一片爱心。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宁凤莲第一时间组织员工捐款、捐物,充分展示了白山方大人心系祖国、情系灾区的高贵品格。在2010年7月白山地区抗洪、抢险、救灾的伟大实践中,白山方大集团所捐款物达54万元。2011年3月23日,宁凤莲被吉林省政府授予“吉林慈善奖”。2013年9月26日,宁凤莲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朱玉林给孤儿一个家

作为一位普通的农民企业家,他拥有着上亿的资产,却从没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在江源区委、区政府的帮助下,他投资1100万元建立了亚洲规模最大、层次最高、供养时间最长的私立孤儿院。1984年,朱玉林受一位身患绝症的邻居所托,第一次收养4个孤儿。之后,从垃圾堆边、煤堆里、涵洞下、铁路旁……他陆续收养了11名孤儿。从此,收养孤儿成了他的事业。

在江源区咋子镇杨木斜子村,有一位性格豪爽的农民企业家朱玉林,这位有着287名孩子的“院长爸爸”因为创办了亚洲规模最大、层次最高、供养时间最长的民办孤儿院享誉国内外,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荣获“中华慈善总会永久理事、中华慈善总会创始人、中华慈善家”等诸多荣誉称号。

谈起孤儿院的孩子们,这位资产近亿元的农民企业家自豪地说:“孩子是我最大的财富,现在走遍全国都有我的儿女,从孤儿院走出去的大学生有64个、研究生5个,还有考上公务员的,结婚的有17个,孙子外孙15个。”一个好人倾其所有行慈善

14年前,朱玉林做了一个决定,建设白山地区孤儿收养基地,让流浪孤儿有个温暖的家。这个决定,遭到多年来与他共同创业人的一致反对。

今年55岁的朱玉林出生在临江市苇沙河镇大松树村,童年生活艰苦、只念过三年书的他于1981年在江源区砟子镇八宝村创业,成为村里第一个运输专业户,朱玉林富了,但他为人仗义、乐善好施。

1994年,朱玉林的公司已经拥有固定资产近2000万元,与他多年一起艰苦创业的人都想说服他盖一幢家属楼,原本朱玉林也动了这个心思,可是一件偶然的事改变了他的想法。

在一次回公司的路上,有一个孩子躺在车前不让路,朱玉林生气地问道:“你要找死啊?”孩子却说:“死了更好,省得活着受罪。”朱玉林被这年幼孩子厌世的话语惊呆了,原来这个流浪的孤儿无依无靠,已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此刻,朱玉林回想起自己童年时缺衣少食的往事,脑海中浮现出电视节目中孤儿在大街小巷乱窜、欲图不轨和他们被抓的画面,他心酸极了,当即决定不盖家属楼了,要建一座孤儿院。

有人说他不务正业,有人说他是傻子,做这样赔本的“买卖”,他却卖了心爱的轿车、房子,在江源区委、区政府的帮助下,投资1100万元兴建了集学习、生活、娱乐为一体的市育林孤儿福利院。就这样,家属楼成了梦想,他却为救助抚育流浪孤儿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

在建孤儿院之前,朱玉林已经收养了11名孤儿。1984年,朱玉林第一次收养4个孤儿,是受一位身患绝症的邻居所托,后来他陆续又收养了从路上、桥下捡到的几个孩子,打这以后,他收养孤儿的事业就没有中断过,孤儿数量从建院之初的44名发展到现在的近300名。

朱玉林是江源区的纳税大户,企业去年纳税1500万元,按他的情况本可以申请免税,他却不想申请,他说:“我办孤儿院就是想为社会减负。”一扇大门从此向流浪孤儿敞开

在孤儿院的门口,记者看见长得虎头虎脑的5岁的王金龙,问到来这儿之前的情况,他说,“爷爷家只有一床被,被子全是棉花”,他是目前院里年龄最小的,而朱玉林收养的第一个孤儿如今已经40岁了。20多年来,朱玉林前前后后收养了287名无家可归、无学可上的孤儿,这些失去双亲或被父母遗弃的孩子被推向社会,育林孤儿院向他们敞开了爱的大门,让他们又有了温暖的家,有了“院长爸爸”。“孤有所养,养有所育,育有所成,成有所用”,建院之初,朱玉林就制定了孤儿院的办院宗旨,目的就是把孤儿院办成社会主义孤儿大家庭。在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的育林孤儿院中,供电、给排水、供暖、闭路电视等设施一应俱全,还有专供学生演练节目的多功能大厅、微机室、图书室、试验室、医务院、理发室、浴室等,满足孩子们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需要。

为了让这些不幸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朱玉林创建了育林学校,在这里开设9年义务教育,由聘用的教师按照国家教委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管理。孩子们在这里接受小学和中学教育,学杂费、生活费,包括他们上大学、甚至结婚的费用都是朱玉林来负担。最近,朱玉林又在原来孤儿生活、教育、培训三个基地基础上,着手建设就业基地,对孤儿从养到育、从育到教、从教到自立一个环节也不放松。

每年孩子开学时,朱玉林都得拿出近200万元付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费,有时资金周转不开,他就从企业里拿钱,有时就会耽误大事儿,这是办企业的一个大忌──朱玉林收养的孤儿中年龄最大的姜波这样评价他的弱点。

朱玉林有一个习惯,只要不出门,每天都要去孤儿院查寝,给这个孩子盖盖被,和那个孩子谈谈心。孩子们说,院长爸爸对我们和他自己的孩子一样好。他记得所有孩子的生日、所有孩子的来历,却忽略了自己的孩子,1996年夏季,17岁的二女儿因为父亲的忽略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生前曾说过,父亲把爱都给了孤儿,她自己反倒成了孤儿。一只火炬将爱心永远传递

今年21岁的姜伟说,他12岁来到孤儿院,之前差点成了小偷,是院长爸爸把他从犯罪道路上挽救回来;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的王文忠含着泪说:“我是个苦孩子,是院长爸爸收养了我,供我读完小学、中学、大学,我无论走到哪儿都忘不了孤儿院……”无论是在市育林孤儿院正在读书的孩子,还是已经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谈起他们的院长爸爸总是充满感激。他们不但受到爱的教育,而且每个人都是一个传播爱的火炬手。

朱玉林资助的大学生崔会波从天津的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大城市就业的机会回到朱玉林的身边,献身孤儿事业,他觉得除了回来继承院长爸爸的事业,无论做什么事都对不住孤儿院。

在育林学校正读初三的小夏双亲去世后来到孤儿院读书,他学习成绩优异,在江源区200多名学生中考第六名。他告诉记者,将来要考重点大学,等有钱了,一定回到孤儿院来帮助像自己一样的孤儿,决不让院长爸爸的事业中断。

朱玉林的事迹受到国际、国内各界士的关注和赞扬,法国施耐德中国有限电气投资公司成立了专项基金,每年都向孤儿院捐款,清华大学承诺只要孤儿院的学生考上清华大学,学杂费全免;中华慈善总会也计划为孤儿院投资。

年龄最大的孤儿姜波现在当了老板,开创了自己的事业,有一次在外地听课时要做一道题目:“假设只留下一个亲人在世上会选谁?”姜波留下了朱玉林,尽管他还有三个嫡亲的弟妹。姜波说,留下朱玉林,不仅仅因为他对自己和弟妹有恩,更因为他对社会的贡献做到了极限。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富了以后,能把钱花在孤儿身上,他比李嘉诚还要富有。如果有一天需要我,我会尽自己所能把这项事业发扬光大。

接过爱的火炬,让更多的人投入到这项事业中,孤儿将不会再流离失所、孤单无助;贫儿不会再无书可读,遗憾终生。颜廷民“草根”检察官

在白山市检察系统,说起颜廷民,人们都会对他赞赏有加,“这个年轻人干起工作来真不简单!”他不仅有着精明睿智的头脑,在他的身上,更有着时下年轻人少有的执着与坚定。反贪局侦查一处始终处于反腐败斗争的最前沿,在任侦查一处处长的几年里,颜廷民带领侦查一处攻坚克难,查办案件40余件,其中有影响有震动的大案要案10余件,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近1000万元。他主持专案组侦查原浑江嘉成铝业公司经理于某贪污290余万元的案件。

颜廷民,这个名字在“寻找最美检察官”的活动中,被国人知晓。而在这之前,老百姓口耳相传之间,他早就被人熟知。他生长在林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因此有人称他“草根”检察官。但凡听过他故事的人,心中都不免震撼、感动。他的故事太多太多,然而下面这三个故事,又一次温暖了笔者的心。落户口,落下了压在百姓肩上的担子

故事的主人公是抚松县一名退休的小学教师,她叫徐秀云。平凡的她从未想过能与某位检察官有一丝交集,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就是这么奇妙,一个叫丹睿的小女孩成为她与颜廷民之间的纽带。

故事还要从三年前说起,那时候,小丹睿是一个非婚生的女孩,在她出生后不久,母亲就离开了他们父女俩,不知去向。通过朋友的介绍,徐秀云成了小丹睿的寄养家长。

小丹睿的爸爸每个月都会来探望孩子,也都按时送来寄养费。一来二去的,徐秀云夫妇俩觉得这个男人还是很好相处的,关系就亲近了许多。也许是觉得他一个人不容易,所以当他要求徐秀云夫妇俩为他作借款担保人的时候,他们欣然答应了。

后来,小丹睿的父亲因为信用卡诈骗被捕入狱,因为是担保人的关系,这30万元的债务全部都落在徐秀云夫妇身上。这就意味着他们每个月的寄养费得不到不算,连退休的工资都要为丹睿父亲偿还债务,这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徐家的生活一下就陷入了窘境。眼看小丹睿到了上学的年龄,由于丹睿没有户口,这没有户口就没法上学,生活倒是可以维持,只是孩子上学的问题咋解决?

温馨的画面在眼前浮现,朝夕相处的这两年,活泼懂事的丹睿和徐秀云夫妇早就建立了十分深厚的感情。丹睿父亲的行为确实让他们难以接受,可孩子毕竟是无辜的,虽然不是亲生的,可再怎么说都不能耽误孩子上学。徐秀云夫妇一筹莫展,托了好多关系,事情也没有解决。直到2013年6月1日这天,事情有了新的转机。

那天,徐秀云意外接到了抚松县检察院的电话,打电话的干警说想对在押人员的未成年子女进行走访,了解一下在押人员子女现状,并要送上一点节日的小礼物,小丹睿就是他们的走访对象之一。徐秀云一听,立马答应他们来家里看望小丹睿。交谈中,徐秀云向检察院的人说出了丹睿上学的问题以及他们家里所面对的困难,她知道检察院不管这事儿,所以也没抱什么希望,只是对他们前来看望在押人员子女的举动心存感激。哪想到,这随口一说,竟引起了检察长颜廷民的注意。在了解事情的细节之后,颜廷民检察长立即表示会解决小丹睿的落户问题,他还说:“不能因此剥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因此影响孩子的美好未来。”

像小丹睿这种复杂的情况,落户口怎可能是件容易的事儿?小丹睿出生在距抚松县400多公里外的另一个县,颜廷民辗转找到孩子出生地和父母户籍所在地的民警帮忙,调取了孩子父母的户籍,补上了出生证明,又派人到看守所开了孩子父亲在押证明,找到中间人作出孩子寄养过程的证明,最后通过公安机关走访调查和上报审批,终于在7月9日,正式为小丹睿落上了户口,成为徐秀云家非亲属关系的一名正式成员。

在了解到徐家的困难情况后,颜廷民主动协调民政局,为小丹睿办理了低保,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徐秀云夫妇的经济压力。平日里,颜廷民还时常叮嘱一些年轻的检察官来看望小丹睿,他更是有空就来,耐心地陪丹睿聊天、画画,乖巧的丹睿亲切地称他“颜爸爸”。每一次相聚的时光都在徐秀云的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如此平易近人的检察长,他深知百姓生活的苦和难,尽力帮百姓过得甜又易,他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帮的不止徐秀云一家,还有一个叫谢连柱的“劳模”。建基金,建立爱民惠民的桥梁

众所周知,抚松是人参之乡,亚洲最大的人参交易市场就坐落在抚松县的万良镇。28岁的谢连柱,家住在人参市场附近,是乡亲们公认的“劳动模范”。他家生活虽然算不上特别优裕,但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家靠近人参市场再加上他勤劳肯干,五口之家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其乐融融。

只是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底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在外出回家的路上,谢连柱不幸遭遇了一场车祸,被送往医院后由于伤势过重左腿做了截肢手术。这场飞来的横祸使他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所有积蓄都被花个精光,还因此欠下了一大堆外债。后经法院判决,肇事者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附带民事赔偿7万余元。但不巧的是肇事者家庭也十分困难,根本没有偿付能力。原本身强力壮的谢连柱瘫坐在家中,一边看着繁华的人参交易市场,一边看着美好生活梦想的破灭,眼神中透露着对生活的绝望。

后来,谢连柱听乡亲们传说县检察院有个为百姓办实事的检察长,就拄着双拐几经辗转来到了颜廷民检察长的办公室。正是谢连柱的遭遇使颜廷民意识到,因被告的经济困难等多种因素,赢了官司却得不到赔偿的案件并非个例。目前的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很多刑事被害人身陷生活困境,时间一长,便有可能对生活悲观,对政府失望,甚至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行为,极易产生新的社会矛盾。于是,他向县委、县政府做了汇报,积极争取资金,在全省检察机关率先设立了“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以最规范快捷的方式,向符合条件的被害人开展救助,谢连柱便是第一个受益者。事后,谢连柱逢人就说:“颜廷民检察长不光救了我,也救了我全家,是他让我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信心。”拔钉子,拔掉官民心中的芥蒂

还有“钉子户”李大娘,她与颜廷民检察长之间也有着一段动人的小故事。抚松县坐落在长白山脚下,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吸引了万达集团在抚松境内投资200多亿倾力打造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2011年春,按照发展规划,抚松县开始异地新城建设,但随之而来的一些拆迁矛盾便突显出来,规划区内的李大娘就成了抚松当地最出名的“钉子户”。

一天,颜廷民亲自来到李大娘家中,想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70多岁的老人变成了“钉子户”。李大娘一听说是检察长来了,她直言不讳,诉说起自己的理由:“你看看俺这个小破家,不到30平(米),还有个彪子(东北方言,意思是智障)闺女,平房可以凑合住,要是拆迁了,按政策也不够换个新房子呀,今后让俺们去睡马路?听说你这个检察长给老百姓办实事,那你可得帮帮俺们啊!”确实,按照政策规定下的搬迁补偿标准,老人家的确连现有设计户型最小面积的新房子也住不上。颜廷民紧紧地握着李大娘的手说:“请您老人家放心,我们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帮您解决难处,如果搬迁后您将来住不上新房子,就住到我家来。”随后,颜廷民检察长马上和拆迁办沟通,帮助李大娘又争取到了8平方米特困补助回迁面积和6000元的优惠补贴,并和干警一起动手帮大娘搬完了家。老人家知道自己将来也可以住上新房子后,紧紧拉着颜廷民的手眼泪直流,不住地说着“好人、好官……”

颜廷民只是一个普通人,普通的他竭尽所有去关爱身边的普通人。他牺牲了休息时间去帮扶有困难的人,他放弃了与妻儿欢聚的机会去陪伴缺少温暖的人,他用最普通的心态去做最不普通的事儿,在这个略带冷漠的社会里,奉献他仅有的光和热,他就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中正义、勇敢、善良的书写者,他的担当是抚松老百姓的福气,他就是老百姓的守护者!陈喜红喜红的天空喜红的梦

他肢体残疾2级、拄着双拐,患有高血压、滑膜炎、膝盖骨质增生、肾结石、心脏病、腰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在捐资助学活动中,年过50周岁的陈喜红拖着疼痛的下肢,拄着双拐带领着他的助学团队从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来回行程几百公里,30余次到偏远的山区,到海拔1300多米高的高山上,翻山越岭,跨沟蹚河对贫困学生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以掌握贫困学生家庭的贫困最真实的情况。

著名作家老舍在小说《我这一辈子》里有这样一句话:“我这一辈子活得像纸一样轻飘!”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活得像纸一样轻飘,不管你怎样也躲不掉社会和命运的摆布。

但人的一生,重要的却是看过程,懂得在人生道路上捋顺你的景色和心情,在日出日落的地平线上欣赏整个演变的过程,才是真正的人生所在。“我们用坚强和勇气战胜贫困,我们用刻苦和乐观来面对学习和生活。”

这是2014年6月4日下午,临江市建国小学聘请陈喜红为建国小学校外辅导员时,陈喜红给5年1班同学演讲时说的一段话。

这是陈喜红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理解和诠释。

6月6日,临江大雨。记者在陈喜红那不足14平方米的飞天红梅商店采访。这位拄着双拐的残疾人,满脸阳光,坐在床上,唠起了自己的学习和事业及生活。不时有人进来买东西。如果你不认识他,你根本看不出来,他是一位拄着双拐才能行走的残疾人。陈喜红的童年

陈喜红小时候的家庭是一个多人口的家庭,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一共8口人。

爸爸患有严重支气管哮喘,仅靠着给人理发养活6个孩子。

那时候,他穿的衣服都是哥哥不能穿了,弟弟穿,弟弟不能穿了,小弟弟接着穿,他几乎没有穿过新衣服。

看到有的同学家境非常好,他就暗暗地想,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过上好日子。

于是,陈喜红在上小学时写的作文就一直是班级里的范文,并且还当上了语文课代表。

到了初中升高中的时候,他们班级60多个学生考上了23个,其中就有他一个。

在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陈喜红经常遭受身体健全同学的歧视,幼小的心灵上就结满了疤痕。

考上了高中以后,这种令人悲催的视频重演的不是那么多了,因为同学们长大了,也懂得了尊重别人。

1981年高考报名时,他却得到了一个如晴天霹雳的消息,小儿麻痹症患者不允许报考大学。

他一个人跑到鸭绿江边放声大哭了一场。他感叹命运对自己的不公,痛恨生活的无情。陈喜红的梦

然而,有梦想就有希望,有信念就有力量。

我要学习,我要向上。他这样告诉自己。

陈喜红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励他踏上求学之路,他报考了当时的吉林大学在全省开办的函授大学,学的是汉语言文学。

函授学习了两年,因为家贫,父母供不起学费,结果中途辍学,只能肄业。

1984年,他带着三个月的工资,一共90元钱,到当时的浑江市一个文学创作补习班学习文学创作,去掉学费60元,剩下的30元是一个月的餐费。晚上睡在老师的办公桌上。

因为家贫,父亲不同意他去学习。但是他非要去学习,要当作家。

他一天的3餐是,早晨2根油条、1碗豆浆。中午和晚上两个千层豆腐卷和一块榨菜,一天吃饭仅有9毛钱……

那时候的陈喜红心中的英雄是高尔基,是高玉宝,是保尔·柯察金。

1987年,长春大学开始招残疾学生了,可是陈喜红的年龄又超过了。

他只好2009年报名参加了全免的由中国残联委培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函授学习,并以88分的考试成绩完成了学业,并于2013年受邀到通化师范学院进修学习中国民间文化艺术。

他认为,社会上已经习惯了把弱势群体的称谓给了残疾人,成了残疾人的代名词。但是,残疾人只是在身体上的某个部位患了功能性障碍,在行动或者意识当中受了影响,但是并不影响正常的智力开发和社会贡献。

真正的残疾和弱者是那些明明有着好的身体却在人生路途上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对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和消极的人。

于是,陈喜红通过自学,学习了政治经济学、逻辑学、中共党史、世界通史,学习了美学鉴赏、精神分析学及文学创作、民间工艺绘画、剪纸、声乐、心理咨询,学习了如何开发和挖掘民间文化、风土人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互联网知识,成为一个广知博学的人。

他几十年如一日,像一个小小的蜜蜂在知识的花园里吸取营养。现在,陈喜红身上的兼职很多。

他是吉林省作家协会的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委员会的会员、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会员、临江市政协委员、临江市残联副主席、喜红助学家园理事会主席。

他主编出版了两本50万字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诗集,一本自己创作的20万字的诗集,10余本非正式出版的文学报刊。

他在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及中国国家级专业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几百首(篇),入选多种文本,并且在国内外各级报纸杂志获得50余次奖项。他在临江策划组织了20余次文学、民间文化、文化艺术笔会的活动,现在经常为一些部门写材料,并应邀担任长春市一家残疾人志愿者机构主办的励志杂志的栏目编辑。

他总感觉,浑身上下有一种力量。

陈喜红最相信科学家培根说的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

他认为这句话是世界上最有哲理的语言。陈喜红的事业“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1997年的夏天,当陈喜红无意间得知,一名在通化师范学院上学的大学生因为家境贫困,求学路上艰难度日的时候,心里很难受。

他当时刚刚下岗,没有工资,借钱在临江市正阳路开了一个仅有4平方米的小音像店。

因为他的艰难求学经历,让他有了想帮助这个大学生的想法,于是他每个月拿出50元以匿名的方式寄给她,以解燃眉之急。

那时的50元能顶现在500元使用。如今,这个大学生早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每天上课教书育人。逢年过节,都要给陈喜红打电话,嘘寒问暖,汇报工作。陈喜红总是说:“好好回报社会,好好爱孩子。”

转眼间到了2007年,临江市残联招收公益性岗位残疾人服务员,主要工作是为社区残疾人最基层的服务工作,当时的工资是510元。

于是,陈喜红把小店交给了女儿。经过考试,他在200多个考生中以第三名的成绩,走上了社区残疾人服务员的工作岗位。

虽然这只是一个临时工,但是他依然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2008年2月中旬,临江市建国社区于喜代患直肠癌不幸去世,留下了一个又聋又哑的残疾爱人张玉春和一个刚刚上高一的儿子。

陈喜红在进行残疾人情况摸底普查时入户调查,当他爬上七楼的于喜代家时,发现其租的房子家徒四壁,还因为无钱支付被停止了供暖,屋内冷冰冰的。

母子俩仅靠低保和打零工维持生活,还要到亲戚家借钱供儿子念高中。

陈喜红当即承诺每年资助1000元,帮助孩子读完三年高中。

陈喜红回到办公室,找来纸和笔,奋笔直书,在社区办公室门口,用大红纸写出救助倡议书。仅仅一周的时间,他就收到了来自居民捐助的救助款1000余元。陈喜红兴奋地跑到于喜代家,将钱交给母子俩。

陈喜红在家访时了解到,残疾人刘英的生活非常困难,一家三口租住在临江市青年旅馆四楼公寓里。

当时刘英又因腿部和腰部疼痛不能下楼,因家庭困难无钱住院治疗,只能买点小药维持,连捡破烂的能力都没有了。

看到这一切,陈喜红决定从2009年起,每年资助500元给刘英的二女儿刘国联上大学。

徐馨宇和蔡其坤两位小朋友,患脑瘫不会走路,都6岁了还不能正常上学,每年光出去治病的钱都是东挪西借的。

陈喜红了解后,亲自找到当地由美国妈妈投资创办的慈善中心,经过几个月的沟通,终于使两个孩子享受到了常年的治病救助金。

人的一生有许许多多转折点,认识辛崇礼老师,陈喜红认为,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在采访中,他和记者唠的最多的是辛崇礼。他说,自己做的事,比起辛崇礼老师差远了。

2011年8月中旬,在朋友的介绍下,陈喜红认识了蚂蚁河乡教师辛崇礼。

从辛崇礼的介绍中了解到,临江市偏远贫困山区蚂蚁河乡还有一些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孩子,正面临着辍学的困境。

于是,他面对辛崇礼当场决定对蚂蚁河乡贫困学生杜英华同学捐资助学。

为了获得贫困学生的第一手家庭情况的资料,他拄着双拐,在辛崇礼等学校老师的陪同下爬山越岭。

三年间,60余次往返1000余公里到偏远的山区,翻山越岭,跨沟蹚河。

因腿疼走不动山路,便坐着牛车上山,到海拔1300多米高的高山上和高山乡村学校,走访残疾人家庭、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和特困家庭,对贫困学生和学生家庭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以掌握贫困学生家庭的贫困最真实的情况。

向蚂蚁河乡蚂蚁河村贫困学生于欣欣、兴旺村杜英华、四方顶子村姜玲、贾家营村的孙正旭,四道沟镇东北岔村王虹燕,大栗子街道葫芦套村的张琳等6人进行了捐资助学。

每年秋天,他都要购买学习用品和过冬的棉鞋、棉手套等,并为他们的家庭募集到了300余件衣服。

那一年,他写了一首诗:《希望的女孩》

这是我进入贫瘠的大山

第一个资助的女孩

也是一个近似孤儿的女孩

家无一处、地无一垄

妈妈也离家远走

没有姊妹和亲属

只有一个60多岁的老父亲

患病致残后住在敬老院

而这个叫华的13岁女孩

住在学校,是一个唯一长期住校的女孩

老师介绍说,华这几年

在年级排名始终第一或者第二

始终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是个能吃苦耐劳的好学生

每逢双休日她都要到几公里外山村敬老院

给年迈的父亲洗衣服,唠唠嗑

然后再返回校园,一个人孤单地

在那个属于自己的方寸间

读书、写作业、一个人在校园散步

放暑假了,吃饭成了问题

好心的珊珊同学向她伸出了手

拉着她一起爬上高山

与姗姗的奶奶、爸爸、妈妈

妹妹一起生活,只有这时

华才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尝到了来自非亲却胜似亲人的

那份呵护,那份体贴,那份感动

我们给这个孩子一个阳光吧

前面的路她还要自己继续挺下去

没-有-选-择(注:值得高兴的是,临江市团委书记王鼎、张伟夫妇,民盟临江市总支委员会也资助了这个叫杜英华的女孩。)陈喜红的天空

陈喜红考虑到一个人的力量捐资助学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有朋友加入爱心助学中,将会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

于是2011年,陈喜红倡导成立了“喜红助学家园”,理事会有10个人,都是自愿加入的普通人,每人每年交500元钱,用作办公经费。

为了透明,公开捐资助学事宜,他们采取的是“1+1”的方式,即助学人与被救助的学生直接见面,“喜红助学家园”只搭桥,不直接经手钱和物。旨在通过联系全国各地广大爱心人士为临江市偏远地区贫困小学、中学、大学学生捐资助学。

经过4年牵线搭桥,“喜红助学家园”由原来的陈喜红一人助学,发展到现有河南洛阳、广西桂林,吉林长春、白山、江源与临江等地200余名有爱心的社会人士加入到助学队伍中来,并在互联网上建立助学家园专用QQ群。

截止到2014年5月末,在短短的4年里,“喜红助学家园”的爱心使者们,已经向临江市蚂蚁河乡及大栗子街道、四道沟镇、建国街道、大湖街道、六道沟镇、桦树镇等地20余所学校180余名贫困家庭学生及贫困残疾人子女进行了捐资助学,金额达到40余万元。

4年来,陈喜红代表助学家园牵线临江市政协、市委宣传部、市妇联、团市委、市残联、新市街道的领导,每年都在春节前,一起为偏远山区20名贫困学生家庭送去米、面、油、慰问金等。

2014年5月,当陈喜红听说家住临江市大栗子街道葫芦套村的市一中女生陈晨身患白血病,全家为几十万元的治疗费陷入绝境的时候,立即和喜红助学家园的志愿者们对陈晨同学进行了家访。

陈喜红以助学家园的名义在全国各大网站和腾讯网发出救助倡议书,短短一个月,就为陈晨同学募集到了3万余元,帮助孩子先解决一部分治疗费用。

如今,已经有180多名贫困学生受到了喜红助学家园爱心使者,长期的一对一捐资助学……

陈喜红的助学行为也感动了没有工作的女儿,她也自愿资助了1名贫困女生。陈喜红的生活

陈喜红3岁时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双下肢残疾,现在又患有高血压、滑膜炎、膝盖骨质增生、肾结石、心脏病、腰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每天要吃大把的药品。

有个别朋友经常关心他说,你的身体这么不好,能行吗?

他说我是靠精神活着呢,如果精神没有了,我就什么都没有了呀。

他对金钱并不是看得太重要,他觉得,只要够日常生活就可以了。他追求的是精神与物质并存的生活。

他说,精神生活就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让自己活得开心,活得快乐的状态。

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陈喜红病退之后,没有向政府申请享受廉租房和低保。

因为他说自己有智慧有知识,能充分运用自己的大脑养家糊口,自食其力。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他不想成为穷人,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穷人的后代。

陈喜红的助学行动,引来了个别人的质疑,说他为了出风头,为了要荣誉,为了这个或那个。

陈喜红说:“我是一个拄着双拐的肢体残障者,因为爱心而开始了助学,我不想看到因贫困而即将辍学的孩子那种失望和无奈的眼神,我想做我认为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别的企图。”

陈喜红于2013年秋办理了病退,每月工资1100元。但是他说:“我的助学行动不会病退。”

在采访时,陈喜红告诉记者:“公益事业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衡量,你捐一分钱也是善举,如果你能在你的生活中把公益事业始终放在心里,你的一分钱就会逐渐变成几百元,几千元,甚至几万元。

有些时候,我望着那一堆的奖状,竟无法形容自己,我知道,这是一种精神的冀望,也是一种路程的考证。

如果我走了,我的那堆奖状也无法升高了,我的路程也随之停止,唯有冀望留了下来,留给后来的传承者。

坚强的杜英华、懂事的姜玲、执着的张永惠、聪明的于欣欣、可爱的李雪静、内涵的孙正旭、刻苦的张琳、小巧的孙婧、优秀的姜珊、倔强的茗丹、与疾病抗争的李玮、双胞胎比翼的聂凤艳、聂凤娟等等。

这些可爱天真面孔的后面是令人无奈和心酸的故事,城里的大多女孩每时每刻都是幸福的。

她们呢,却在偏远贫穷的家庭里煎熬着自己幼小年轻的身心,孤儿、单亲、母亲精神病、双亲弱智、自己重病缠身等影响着她们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发现,她们很少有开心的笑容和笑声……

让我们挤出闲暇的时间,关心关心这些可爱的大山里的孩子吧,因为如果有了我们的关心,她们就会挺起瘦弱的腰杆,好好学习,走出大山,就会在笑声中看到‘山那边的海’。

那几百双看着我的稚嫩眼神,向我述说着一种渴望。我要努力着让他(她)的渴望变为美丽的现实。”

在采访中,记者一次又一次地被陈喜红和他身边的朋友们所感动,记者恨自己的笔太稚嫩,写不出他们对山里孩子的大爱!

因为陈喜红要把喜红助学家园做大、做好、做强。所以每个月有一半的时间都用在关注、关心、关爱那些大山里的孩子。

陈喜红每天忙于整理助学资料,联系学校,了解贫困学生,与志愿者沟通,写励志文章,还要抽出有限的时间给有心理障碍的朋友和残疾人做义务心理咨询,为一些残疾人寻找自主创业的机会。

虽然累,但是陈喜红快乐;虽然苦,但是陈喜红愉悦。

愿陈喜红的天空,永远阳光灿烂!

愿陈喜红的梦想,早日成真!王英华爱在QQ群中传递

2009年,一次偶然的契机,当王英华浏览白山贴吧的时候,看到了一名学生求助的帖子。她的父亲被检查出患有POEMS综合征,母亲失业在家,为了给父亲看病,整个家早已是负债累累,面对如此困境,无助的她企盼着自己的呼唤能够得到回应。看到帖子后,王英华与吧友们来到医院看望了女孩的父亲,并去银行办理了开户相关手续,仅仅10天,就筹集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资金7000余元,在爱心志愿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半年后,女孩父亲的病情得到了好转,并告诫自己的女儿,将来一定也要把爱心传递下去。

在白山有这样一个QQ群,群里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但却有着同样一颗善良的心,他们通过网络聚集到一起,组成了一支爱心救助的队伍,用有限的力量诠释着无限的真情,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王英华既是白山贴吧吧主,也是QQ爱心救助群的群主。她说,参与公益活动的最初是因为贴吧的一条帖子。2009年11月30日,一女孩在帖子上说:“我是一名学生,我父亲检查出患有POEMS综合征,我妈妈没有工作,家里为了给父亲看病已经负债累累,现在家里没有办法了,请大家帮忙想想办法!”

王英华就联合贴吧的几个吧友,决定去医院探望这位女孩患病的父亲潘万新。当女孩母亲看到王英华她们到来时,她迎上前去激动地说:“没想到你们真的派人来看我们,感谢大伙儿,感谢白山贴吧对我们的关注!”原来潘万新夫妻俩一直靠给别人打零工维持生活,勉强还能供孩子上学。没想到无情的病魔打破了这个家庭的平静,潘万新患上了POEMS综合征,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于是女儿在贴吧上发了这条帖子。核实情况后的第二天,王英华等人就陪同潘万新的妻子到建设银行办理了开户手续。并与家属声明,此款项专款专用,仅用于潘万新的治疗费用。为了能使款项支出更加清晰透明,双方一致认为,存折由王英华代表贴吧吧友保管,每笔支出都要详细记录,定期公布于网上。一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好心人,纷纷通过网络加入到这支队伍中,不到10天时间,共筹集资金7000多元,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半年后,潘万新的病情有了好转。潘万新让王英华转达了对贴吧全体吧友的感激之情,并表示一定坚强乐观地面对病魔,如果他有将来,也要把爱心传递下去。

这次活动过后,王英华感触颇深,她看到来自网络无数善良的人为了一个素昧平生的生命全力以赴,当爱心集结在一起竟汇成势不可挡的洪流,能在危难之中抵抗各种困难,更坚定了她从事公益活动的决心。而让王英华决定建立QQ爱心救助群,却是源于一对贫困姐弟的求学梦。

2010年,家住临江市蚂蚁河乡三棚湖村一社的朱新秋、朱新东姐弟俩在中考时分别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临江市二中和一中,却由于家庭贫困,父亲双目失明,无劳动能力,母亲患有精神病,离家出走多年,而无法继续完成学业。

一天清早,天还下着蒙蒙细雨,王英华就和朋友相约乘车赶往临江市蚂蚁河乡,在村支书的带领下,见到了朱新秋一家三口。这一家人的经济来源就是村里分的20亩薄田,春天姐弟俩要向老师请假回家播种,没有牲畜也没有大人相助,两个孩子就这样在艰苦的环境里练就了不少本领。然而,田地的收入仅能维持家用,姐弟俩的上学费用让朱大哥犯了难。于是王英华她们决定每个月送去至少300元的费用供他们姐弟读书,有的时候还送去一些学习、生活用品,在过年的时候她们又送去2000多元给他家置办年货。

就这样,2011年4月,QQ爱心救助群成立了,加入群里的爱心人士越来越多,帮扶的事也越做越多。曾先后两次为白山市康宁医院家庭贫困的患者捐赠衣物。2011年12月31日,这群爱心人士再次聚集在一起,带着日用品、营养品等礼物来到浑江区青山湖敬老院看望那里的孤寡老人,与他们一起欢庆元旦的来临。

进入敬老院内,大家纷纷把带来的礼物分给每一位老人,当得知楼上还有3名老人因身体不方便而没到活动室,他们又马上拿上礼物到房间去看望,老人们脸上洋溢出了幸福的笑容。随后,爱心救助群还为老人表演了节目,她们选择的都是老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随着一首又一首歌曲的演唱,老人们也跟着节奏唱上几句。当响起《常回家看看》的音乐时,现场忽然安静了,78岁的李志斌老人紧紧握着爱心救助群成员的手激动地说:“这首歌写得好,唱得也好,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敬老院的老人们多是五保户老人与老兵遗属,没有亲人来看望他们,特别是要过年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就更加难过了,爱心救助群的到来让他们感觉到了温暖。看望孤寡老人的活动结束了,此次青山湖敬老院慰问共接到54人捐款,共计3260元,收到网友捐赠衣物73件,毛巾21条。为了让献爱心的人知道他们捐的钱物去向,王英华她们还在群社区里设立了账目,让所有人进行监督。

2012年5月19日,爱心救助群又与浑江区江北街道残联、长白山满族博物馆等单位携手组织了100余名爱心志愿者,开展了以“加强残疾人文化服务、保障残疾人文化权益”为主题的助残活动。来自各个社区的62名残疾人在志愿者的陪同下参观了长白山满族博物馆。随后,5月31日,爱心救助群的20余名志愿者又带着玩具、日用品、水果等来到浑江区星翼特殊儿童康复中心,与孩子们提前庆祝“六一”儿童节。到目的地后,志愿者便给孩子们讲故事,与他们聊天、表演节目,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孩子们也慢慢地和志愿者们熟悉起来,还给志愿者们表演起他们的“小节目”。25岁的于哲馨是康复中心的创建老师,她说,星翼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是白山市唯一一家自闭症康复中心,目前康复中心有16名自闭症儿童,最小的4岁,最大的也只有12岁,自闭症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如何与人沟通,如何面对陌生人,希望有爱心的人士经常来看看孩子,关心他们,让这里的每位小朋友,都能走出自闭,能够正常快乐成长。

2012年端午节前夕,王英华得知浑江区河口乡里岔沟村五社一名先天患有脊柱弯曲的残疾女孩闫丽君,由于呼吸困难,脊柱弯曲严重压迫脏器,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可10多万元的手术治疗费让她们母女望而却步,无奈之下只能返回家中。王英华她们又组织了一场“爱心救助义捐、义演、义卖大型公益活动”。她先后跑了10多个部门定场地、找设备等等,即使双脚磨破她也没说一个“不”字,心里想的就是尽早筹集到这笔医疗费。6月22日、23日两天,爱心救助群的成员及部分志愿者近160人顶着小雨,组成8个组分别在市区繁华地段开展“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义捐义卖活动”。路人们踊跃参与,10 000支鲜花仅用了一个小时就销售一空,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赠下,共为丽君募集善款近6万元。

小小QQ聚大爱,帮扶救助暖心怀。一件件实事见证着QQ爱心救助群的发展壮大,截至目前,爱心救助群已有380多人加入。王英华说:“自己通过建立QQ爱心救助群和精心策划的每一次活动,不仅收获了感动,也收获了许多好朋友。”未来她将把公益事业做下去,并向正规的公益慈善部门多学习,让QQ救助群的这份爱心永续传递。金永七坚守大山二十载 挥洒青春育桃李

虎洞沟村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它坐落在长白县与临江市接壤的地方。虎洞沟小学现有3名老师,18名学生,一个学前班和一个一年级。今年44岁的金永七是这所小学的负责人,也是一年级的班主任。金老师并没有因为教学设施简陋,教学环境艰苦而丧失工作热情,教师们在他的带领下始终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有这样一段山路,1个小时,10公里,有这样一个人,每天坚持护送孩子们行走在山路间,风雨无阻,默默坚守。24年陪伴着孩子们艰难跋涉,把一个又一个山里娃送出了大山。——他就是虎洞沟村小学金永七老师。

虎洞沟村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它坐落在长白县与临江市接壤的地方。虎洞沟小学现有3名老师,18名学生,一个学前班和一个一年级。今年44岁的金永七是这所小学的负责人,也是一年级的班主任。金老师并没有因为教学设施简陋,教学环境艰苦而丧失工作热情,教师们在金永七老师带领下始终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1988年,刚刚高中毕业的金永七作为一名代课老师来到了这里,那一年他20岁,当时学校没水没电,夜晚漆黑一片……他也曾一度彷徨,也曾一度退缩。然而面对每天步行一两个小时来上学的学生,望着乡亲们祈求的目光和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读书的眼睛,他告诉自己:我一定要留在这里。

1993年,金老师考上了白山师范学校民师,成为一名真正的乡村教师,也是在那一年他和师范同学陆成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1996年陆老师放弃了在镇中心校工作的机会,也来到了虎洞沟小学,婚后为了方便教学,他们把家安在了学校附近。近几年,由于学龄儿童逐年减少,这期间一些老师先后离开了这里,直到今天,虎洞沟小学先后送走了6名乡村教师,然而金老师和他的爱人却一直坚守在这里。

就连金永七夫妇自己也记不清,究竟是从哪一刻起,这所小学、这群孩子深深地住进了他们心里。他们只记得,学校没有教学器材,他用细树枝亲手做了两条教鞭;没有卡片上语文课,他就用烟盒自制的卡片教孩子们写字;没有取暖设备,他亲自动手修葺了一个火炉,烧柴火给孩子们取暖。

由于地处山区,交通闭塞,虎洞沟小学所有的孩子都只能步行上学。而家住得远的孩子,甚至每天需要步行1个多小时才能上学,每天中午孩子们只能是趴在书桌上睡午觉,金老师也在这个时间,备课、批改作业。放学后专门护送孩子们回家是金老师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在弯曲的山路上,金老师走在孩子们身后,小心翼翼地护送着,就像那座默默无语的大山。冬天是最难熬的,十几里山路走个来回,回到家里,手脚都是冻僵的,妻子看见眼里,疼在心里。

看着丈夫把全部的爱倾注给了山里娃,妻子默默地和他站在一起,她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音乐老师,也是孩子们的保姆妈妈,孩子们的吃喝拉撒全都由她负责。学校中午的“大锅饭”,从没让一个孩子饿过肚子,没让孩子们吃过一口凉饭。

在贫瘠的小山村里,金老师为孩子们耕耘出一片理想的沃土,现在一年级的9个孩子已经会自己拼拼音了,会自己读课文了,会自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