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当下:人生不能重来,幸福没法等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2 23:29:45

点击下载

作者:霍晨昕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活在当下:人生不能重来,幸福没法等待

活在当下:人生不能重来,幸福没法等待试读:

前言

活在当下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不纠结过去,一个是不妄想未来。过去包括了过去的十年、二十年,甚至更多,也包括了刚刚过去的那一刻;未来包括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一直到死,也包括了即将到来的下一刻。其实说白了,活在当下就是要专注此时此刻。

我们很难不去想过去和未来,因为过去指导着我们的人生,未来则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正是如此,我们才觉得生活是件辛苦的事情,辛苦到牢骚满腹,辛苦到怨天尤人,辛苦到无法释怀。

有个老人家病得奄奄一息,弥留之际却要求家人给他买来最喜欢吃的东西。家人说:“你身体都这样了,就不要乱吃东西了。”老人家说:“我不管病成什么样,我此刻还活着,我就要做一个活人能做的事情,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跟死了有什么区别。下一刻要死,到了下一刻再说。”

活在当下,就是这样一种豁达的胸襟——不牵挂已经过去的事情,不担忧尚未发生的事情。做到这样的确很难,但起码我们还有尝试的时间。任何时候想做任何事情都不晚,只要你活在当下。

第一章 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

谁的抱怨

人们常说:生活痛苦太多!什么是痛苦?无法实现的理想?挫败的事业?得不到的爱情?赚不到的钱?买不到的车与房?佛经言:婆娑世界本堪忍。归根结底,痛苦来自欲望。放不下欲望,便生出许多抱怨。也许欲望难放,那么就让我们放下些许抱怨。试试看,会不会告别痛苦,活得轻松。把粪便冲走

有位妇女婚后辞去工作,一心一意操持家务、管教孩子。她曾经梦想过这样的生活,不需要面对社会的残酷竞争;每天早上可以有充足的时间为丈夫和孩子做早餐;按照自己的喜好打扮房间;亲自教育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预期成长。然而当她真正成为一名全职太太的时候,却不得不面对更多的烦恼——孩子不听话,丈夫的臭袜子四处乱丢,房间混乱的时候远比整洁的时候多。更让她无法忍受的是,丈夫越来越沉默寡言。她开始不停地抱怨:“你从来不管孩子”、“你洗过几次碗”、“你的衣服为什么不能随手挂起来”……丈夫一开始会安抚她,但久而久之,丈夫也变得不耐烦,于是争吵成了家常便饭。

她非常苦恼,到寺庙去求见寂静法师。“我每天早上不到6点钟就要起床开始准备早饭,孩子7点钟醒来,丈夫7点半出门。他上班后,我开始做家务,洗碗、擦地、整理玩具、清洗脏衣服,很多衣服都需要手洗。中午要给小孩做饭,午饭后哄孩子睡觉。孩子睡着后我又开始刷锅洗碗、清理灶台,忙完后还休息不到一个小时,孩子就醒了,我开始陪孩子玩。下午5点开始做晚饭,我的丈夫6点进家门。晚饭后我又要洗碗、清理灶台,还要整理丈夫脱下的乱七八糟的衣服。我的生活只剩下忙不完的家务,连跟朋友见面的时间都没有。而我的丈夫,每天回家只知道看电视,一晚上我们说不上十句话……”她喋喋不休地倾诉着,好像有说不完的委屈和埋怨。“你的苦真多呀!”寂静法师不得不打断她。

她说:“我的苦说三年也说不完。”

寂静法师说:“你结婚几年?”“三年。”她回答。

寂静法师问:“三年,你抱着三年的牢骚,为什么不放下呢?”

她无言以对。

寂静法师继续问:“粪便臭吗?”“当然臭。”“你怎么处理粪便?”“当然是冲走它。”“为什么不随身带着?见到人就拿出来说:‘这玩意儿臭不可闻,恶心死我了。’”

她嫌弃地说:“谁会随身带着粪便,多恶心,自己臭,也会把别人都恶心跑的。”

寂静法师说:“是啊,你看你都明白,那些牢骚、怨言就像粪便,应该即时冲走,而不是留下来让自己和别人都难受。”

我们的人生里或多或少都有怨言,可一旦让怨言成为主旋律,就像抱着一堆粪便,不仅让自己臭气熏天,也会赶走所有想接近我们的人。于是我们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用在除臭上,根本无暇顾及其他鲜活有趣的事情。与其想着如何除臭,不如把粪便冲走,换个彻底的解脱。狗大便和狗饼干

有对年轻夫妇刚刚搬了家,新家的院子杂草丛生,看着令人烦乱。妻子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修剪好院子里的草坪。可自此之后,妻子每天清晨都会在草坪里发现狗的大便。她观察了几天,发现邻居的狗每天准时在她的草坪上大便。妻子十分生气,每当狗出现她就大声呵斥,可并不奏效。

她怒气冲冲地敲开了邻居的门,要求他们管好自己的狗,可依旧没有成效。她忍无可忍,隔三差五就去跟邻居吵架,几乎每天都会跟丈夫抱怨这件事。“亲爱的,如果你不这么整天抱怨,或许能想出好办法。”丈夫说。

她开始放下抱怨,转而去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天一早,当狗又出现在草坪的时候,她将提前准备好的狗饼干放在了草坪上。狗看到美食,忘记了来草坪的目的,开始尽情享受。她轻轻抚摸狗的脑袋,并牵着狗到其他地方大便。一连两个星期,她都这么做。很快,邻居的狗习惯在别的地方大便,而且跟她成了朋友。

一旦遇到烦人的问题,我们首先习惯性抱怨,不知不觉便占用了解决问题的时间。这是个难堪的怪圈,越是抱怨,问题持续的时间越久,然后牢骚更多,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庄稼死了,地还在

1814年的一天,德国法兰克福一个大富之家出生了一个男孩。男孩是这个家族默认的继承者,因此得到了整个家族的倾力关照和培养。19年后,男孩成长为优秀的青年才俊并准备学习家族事务,岂料家族却在一场政治风波里土崩瓦解。为了躲避政治迫害,男孩全家逃到了瑞士,从此过着贫苦艰辛的生活。

人生给了男孩一个痛苦的成长教训,让他一夜间从权贵少爷变成了一无所有的穷光蛋。生活越来越逼仄,他的脾气也越来越暴躁。

这一天,他一个人出去散步,路过一片农田的时候,他好奇地停下脚步。这片农田已经看不到庄稼,只有满地的淤泥,还有尚未靠近就能闻到的刺鼻的腐臭。他知道,这里刚刚遭遇了洪水灾害,眼前的荒芜曾经是茁壮的麦苗。

在淤泥里,有一位农夫正在耕田。“庄稼都死了,你还耕田干什么?”他忍不住问农夫。

农夫抬头看了一眼少年,说:“庄稼没有了,可是田地还在。”

男孩问:“你不抱怨吗?”

农夫说:“谁说不抱怨。我一开始也抱怨过,但抱怨不能让庄稼起死回生,不能让我未来的生活衣食无缺。与其抱怨,还不如赶快解决眼下的困境。你看这些庄稼,虽然都跟淤泥混在一起,却是最天然、最有营养的肥料,会让新长出的庄稼更旺盛。现在的一无所有是将来的大丰收啊!”

男孩站在田边,突然想明白了,家族的没落就如同一场洪水,家族的每一个人都是被洪水击垮的麦苗,现在倒了,将来却能被重新孕育,这就是重生。抱怨只能让自己怒气冲冲,沉溺过去只能让自己对现状越来越不满,令人难以看到未来。放下抱怨,放下过去,乐观面对,积极进取,才能让生命重新绽放。

从那天起,男孩发愤读书,最后投身药剂研究行业,并致力于婴幼儿奶粉的开发。当时的奶粉都是成人奶粉,很多婴幼儿食用后出现肠胃不适的情况,甚至死亡。男孩希望能帮更多婴幼儿健康成长,于是他苦心研究了一种适合婴幼儿食用的奶粉。这种奶粉投放到市场后不久便被大众认可和接受,订单开始源源不断地拥到男孩身边。很快,男孩成立了自己的食品公司,主要生产婴幼儿奶粉。这个男孩叫亨利·内斯特莱,他的奶粉品牌叫雀巢。

生活准备了许多难题给我们,考验的不单是我们解开难题的能力,还有我们面对难题的态度。如果一味抱怨,再简单的问题也会变成一团乱麻。试着平静一些,必会让一切变得清晰明朗、井井有条。心灵小栈

有个乞丐用攒了许久的钱去买了一张彩票,中了大奖。因为担心彩票丢失,乞丐将其藏在了随身的拐杖里。有一天,他要过一条河去兑奖,心想如果有了这笔钱就是富翁,还要这根破旧的拐杖干什么。于是他一挥手,将拐杖扔到了河里。等上了岸到了兑奖地点,他才想起来,彩票还在那根拐杖里。乞丐拿起欲望,却放下了平常心,最后丢了百万富翁的美梦,也丢了陪伴许久的拐杖,以后的路将更加难行。拾起我们的平常心,会发现许多事情的本貌并不可恶,抱怨就会慢慢消失。

忘了名利才能专注

英国有句俗话:凡是一无所求的,什么都会有。司马迁也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与利,人之所求,却也是人之障碍。眼里看到的只有名利,看不到脚下的路,就算走近坑洞也全然不知。把名利放一放,专注自己,找回质朴的内心。不过一枝,不过满腹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在镇江金山寺问法磐法师:“长江每天都有船只来往,繁华热闹,一天有多少船只来往?”

法磐说:“只有两条船。”

乾隆帝问:“怎么只有两条呢?”

法磐回答:“一条是名,一条是利,长江中那么多船只,只有这两条而已。”

天下人奔波劳碌,无非也只为了名与利。星云大师曾说:“人们名利缠身,陷入你争我夺的境地,快乐从何而来?一整天心事重重,做梦都半夜惊醒,老疑神疑鬼,阴翳不开,快乐又怎么会与你有缘呢?更有甚者,在名利的束缚下,个人无法尽情地自我发挥,背着名利的压力注定不能走远。”

我们多数人活在世俗之中,难免会被名利牵绊。做任何事之前,总是考虑得失多一些,憧憬功成名就多一些。事实上想得越多越是犹豫,导致不是半途而废就是索性连开始都不开始。于是诸葛亮为儿子留下遗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做不到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就不能明确和坚定自己的志向,做不到神宁心静就不能实现长远的理想。

庄子的《逍遥游》中提到一则寓言,说的是尧要让位给隐士许由的故事。

尧对许由说:“当日月都出现的时候,我们还点着火把,跟日月争辉,不是很难吗?大雨适时而降,人们还给禾苗浇灌,这不是徒劳吗?先生,你就像是日月之光、适时之雨,我的存在就像火把、浇灌之水,我希望你能接管这片天下。”

许由却说:“你已经将天下治理得很好,还要我干什么。我替代你成为天下之王,就是为了名吗?名是实的宾客,实是主人,难道我就为了当宾客而来吗?你可曾听过鹪鹩在深林里筑巢,再大的森林、土地,它所需要的也不过是一根树枝;一只偃鼠在河里喝水,再广阔的河流,它需要的也不过是能填饱它小肚子的水而已。”这就是著名的“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许由、尧帝也好,借这两个人物阐述自己想法的庄子也好,名利在大智大慧的人面前,永远比不上一顿粗茶淡饭、一瓢解渴之水。也正是放下了对名利的执念,才能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应该如何专注努力。只有“向前”这一个念头

记者采访第一个不用氧气罐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人:“你不缺氧的秘诀是什么?”

他说:“没什么秘诀,我只是抛弃了杂念,只有‘向前’这一个念头。科学家说,大脑在思考的时候,会消耗人体吸入氧气的40%,所以我只能有一个念头,这样我就走到了顶峰。”

杂念是个沉重的包袱,我们要做的是扔掉杂念,摆脱束缚轻松前进。越轻松,我们前进的步伐就越快,也越顺利,即便有再多的阻碍,也能轻松跃过。

倘若登山者在尚未迈步时就想着“摔下来怎么办”、“走不动怎么办”、“半路缺氧怎么办”、“我成功登顶后会不会成为举世瞩目的人”、“成功后的我会不会成为登山历史上的里程碑”……恐怕走不了几步就会失败。

同样,我们在做成一件事前就想着“做不成怎么办”、“失败了会不会很丢脸”、“成功后我会不会得到更大的利益”、“我会不会由此声名大震”,心灵也会“缺氧”。

当年法拉第为了专心搞研究,推掉了戴维给出的更好、更容易赚钱的工作,最终成为科学领域的佼佼者。

真正做到忘掉名利是件困难的事,如果可以,请先把名利暂时放在一边,专注自己的想法,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前行。

有个富翁富可敌国,却怎么都不快乐。有一天,他在山间碰到一个背着大捆柴草的农夫。他上前去问:“为什么我坐拥土地千顷,有珠宝无数,却一点都不快乐?我怎么才能快乐。”

农夫放下柴草说:“很简单,放下。”

富翁恍然大悟,几十年来,他一直担心家财流失,于是费尽心机维护和发展。那些牢牢抱住的东西,正是通往乐土的屏障。他回到家后,将大部分家产拿出来接济穷人,从此高枕无忧。拒领奖金的数学天才

2006年,世界数学领域最高奖项“菲尔兹奖”在马德里颁发。在颁奖礼的高潮,出现了极富戏剧性的一幕。

国际数学大会揭晓最高奖项获得者是来自俄罗斯的数学家格里高利·佩雷尔曼,他破解了“世界七大猜想”之一的庞加莱猜想,由此可获得100万美元的奖金。全场掌声雷动,所有人都带着好奇心等着获奖者上台领奖。可掌声持续了很久,都不见有人上台。很快组委会得到了一个有趣的消息,格里高利·佩雷尔曼根本没来。难道没人通知他吗?组委会提前通知了所有获奖者,并且表示可以为获奖者提供机票和住宿。

全场哗然,有人说“真是个怪人”,有人说“或许有什么事比领奖还重要”,有人说“他是个有个性的数学家”。

确实,“菲尔兹奖”相当于“诺贝尔奖”,对于所有数学家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耀,更何况,奖金多达100万美元,即便佩雷尔曼是个不在乎名誉的人,但大家一致认为他是个需要钱的人。他是个穷人,这是组委会一早就获得的基本资料。他没有工作,每个月都靠妈妈的45美元退休金生活;他住在满是蟑螂的破烂公寓里,里面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每天只吃黑面包加廉价的啤酒。

可佩雷尔曼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苦心研究不是为了奖项和奖金,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推论是正确的,否则他不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全都贴在互联网上而不是发表在科学期刊上。如果他多年来一直发表论文,恐怕在之前供职的斯特克洛夫数学研究所早已有了职务和职称了。

国际数学联合会不想放弃如此有天赋的数学家,于是主席约翰爵士亲自到圣彼得堡找到佩雷尔曼,劝他接受奖项和奖金。但佩雷尔曼还是一个回复——“不”。不领奖,不要奖金,不接受任何采访,不要变成名人,不要接受大家的顶礼膜拜。

有梦想很容易,专注实现梦想却很难。多少人受不了清贫的生活而放弃了梦想,多少人因为梦想不能带来预期的名利而将其抛弃,可事实恰恰是这样的:不计较最后的得失成败才有信心走下去,且越走越远,偶然一抬头,目标已经近在咫尺。心灵小栈

从前有条河,河对岸有朵金灿灿的花。有个人想去摘花,可又不敢渡河。在他犹豫的时候,一个放羊的少年跳进河里游过去摘走了花。他问少年:“你就没想过游的途中会遇到什么危险吗?你不怕自己游到一半,那朵花就被河岸那边的人摘走了吗?”少年抖了抖身上的水说:“没想啊!我就是想要那朵花,所以游过去就好啦。你不就是计算太久,被我抢先了吗?”

他们的评价

我们身上有个沉重的包袱——别人的眼光。我们为了让别人看得起而努力工作,为了让别人羡慕而努力幸福,为了让别人称赞而努力奋斗。到了最后,我们甚至没有做过一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也忘了关心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放下别人的眼光,忘了他们的评价,做回自己,就是现在。死狗和国王的屁股

1929年,美国舆论界都在关注同一件事——芝加哥大学校长换任。换任不是什么鲜见的新闻,只是新上任的校长只有30岁,是个当过伐木工人、服装销售、家庭教师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名叫罗伯特·霍金斯,打工为自己赚取了在耶鲁大学读书的费用,毕业后又从事了多种工作。他担任校长的消息一经传开,立即引来无数人的围观。

许多学者和教育学家认为他年轻、资历浅,没有足够的教育和管理经验来支撑他的工作。媒体则抨击他没有能力胜任,而且他的理念也完全不符合当代教育的形式。

那段时间,霍金斯几乎占据了八成的报纸的头条,而且无一例外都是负面新闻。那些恶意中伤和不公平的评价让他很头疼。他问父亲该怎么办,父亲说:“没人会踢一条死狗。”人们总是愿意评价那些处在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如果霍金斯一直是个伐木工人,怎么会有人关注。接着父亲说了一个故事:

英国温莎公爵(继位后为爱德华八世)14岁的时候,曾被一群同龄人踢过屁股。他当时在英国一所著名的军官学校读书,有一次被一群同学围攻,大家纷纷踢他的屁股,他连动都不敢动。事后,温莎公爵一个人躲起来哭,正好被一位教官看到。教官询问情由之后召集了全班学生,他问学生们为什么要踢温莎公爵的屁股。学生们说:“等我们成了皇家海军,可以骄傲地告诉其他人,我们踢过国王的屁股。”

霍金斯就像是被踢了屁股的国王,人们通过评价他来博得存在感和成就感。如果被负面评价击垮,不会有人可怜和同情,倒是会有不少人说:“看吧,他果然不行。”

我们都当过霍金斯,都是别人评价、议论的对象,同时也在评价、议论别人。试着想一想,我们喜欢评论哪些人?明星、成绩好的同学、漂亮或英俊的同事、生活富足的朋友……我们只有评论起那些比我们强很多的人时才会兴致勃勃。同样,当我们成为别人评论的对象时,也一定做了什么与众不同或了不起的事情。

不管怎样,都不要活在他们的评价里,他们如何说都不能替代我们过自己的生活。我做不到完美无缺

我们放不下他们的评价,是因为我们本身希望留给世人的印象是完美的。可惜的是,地球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想法和判断,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和赞赏根本是不可能的。就连不同的国家都有不同的信仰和神,东方人多数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有人还会抨击上帝和信奉上帝的教徒;西方也有许多人认为伊斯兰教徒都是极端分子;还有很多人觉得佛教传播的是迷信思想,认为佛祖本质上是个骗子。就连上帝、真主、佛祖都会被人抨击和嘲弄,何况普通人。

有着“地狱恶魔”之称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将军史密特里·帕特勒将军曾说:“我年轻时希望成为最受欢迎的人,想给所有人留下好印象。可我偏偏被羞辱和责骂过无数次,他们骂我是毒蛇、黄狗、臭鼬……英语里所有难听的词汇都会扔在我的身上。我起初很难受,但在海军陆战队我学会了坚强。现在,要是听到有人在背后说我什么,我都不会回头去看是谁在说。”

不要试图让所有人喜欢自己,我们也没有义务取悦每一个人。当我们受苦的时候,他们并不能帮助我们,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因为他们的几句话而伤心、忧虑。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没有什么比自己安心更重要的事。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夫人安娜·伊莲娜·罗斯福,曾经是个害羞、胆小的女孩,她做事总是畏首畏尾,担心得到别人的批评。她的姑妈对她说:“无论别人如何看待,只要自己心中知道那是对的就行了。”当安娜·伊莲娜·罗斯福入主白宫之后,她就按照这则信条做事,跟种族歧视做斗争、为底层人争取权利,最终被《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妇女新角色的象征”。20岁才来学拉丁文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俄国历史上有着“俄国科学史上的彼得大帝”之称的学者,他是俄国第一个化学实验室的创办者,也是俄国第一个大学——莫斯科大学的创始人。无数人抚摸过他的铜像,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在青年时代如何被人嘲笑和侮辱。

罗蒙诺索夫的出身并不像我们熟知的那些科学家一样“微寒”,他虽然生在一个小村庄,父亲只是一个渔夫,但捕鱼带来的收益足以让全家过上富裕的生活。可惜的是,罗蒙诺索夫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父亲很快续弦,继母并不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人。从继母操持家务开始,罗蒙诺索夫就只能偷偷摸摸地读书。因为继母认为,渔夫的儿子就应该是渔夫,学习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继母常常羞辱和责骂罗蒙诺索夫,甚至让他挨饿。可即便如此,罗蒙诺索夫还是坚持读书。

1731年1月,罗蒙诺索夫到莫斯科一所贵族学校求学,可学校一口回绝了他的请求,原因是他不是贵族。为了争取到宝贵的学习机会,罗蒙诺索夫不惜冒名教会执事的儿子。他很幸运,学校相信了他的谎言,并让他进入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学习。

学院几乎都是十三四岁的孩子,而罗蒙诺索夫当时已经20岁。当他出现在班级的时候,上到老师,下到同学,没有一个不嘲笑他。那些养尊处优的贵族少爷,经常指着他说:“这个蠢货20岁了还来学校学拉丁文。”

如果罗蒙诺索夫是个习惯活在别人眼光里的人,那他就不会在五年的时间里修完了学校八年的课程,更不会被学校派往其他大学深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化学帝王”罗蒙诺索夫。

他们在嘲笑你也好,在辱骂你也好,都是为了让你感到痛苦和知难而退,从而满足他们内心那扭曲的满足感。心灵小栈“如果我仅仅试着去读——更不用说去回应所有对我的攻击,不如关了门,去做别的生意。我竭尽全力去做好,并且始终如一将事情做完。如果结果证明我是对的,那么他人怎么评论也就无关紧要了;如果结果证明我是错误的,那么即使花十倍的力气来说自己是对的,也无济于事。”——林肯

姿态放低些

世间上凡是成熟的东西,都是呈现“低姿态”。像稻穗成熟了,它就垂下头来;果实丰满了,它也是枝丫低垂。杨柳的枝条,也是柔软低垂的,所以任凭风吹雨打,未见柳树折断。这就说明了任何人、任何事,如果有韧性、有弹性,能低姿态,则凡事无往不利也。——星云大师最没用的树活得最久

有一次,庄子跟他的两个徒弟蔺且和苏玉到蒙山观景,途经一个伐木场,发现在几乎被砍伐光的林子里矗立着几棵完整无损的高大粗壮的树木。蔺且问砍伐工人:“为什么不砍那些树?”工人说:“这都是些不成材的树木,砍了也没用。”

庄子仔细看了看那些树,它们虽然粗壮,但树枝弯曲,根部纹理散乱,不能用来做成栋梁或棺椁。他恍然大悟说:“不材者得福而有用者先亡。”

世上的人都希望自己成才有用,却不知道这正是自我毁灭的开始。才华出众的人总会成为众矢之的,而无才无用的人却能平静悠闲,活得轻松自在,如同不成材的树木一样保全了自己。

树枝弯曲能保全生命,人低头也能保全自己。一个矮门,如果昂首阔步走进去,脑袋必定会碰到门框,稍稍低头就会顺利通过。在山腰处低头看一看

有位高僧自觉时日无多,想在众多弟子里挑选一个继承人。有一天,他把两位最中意的弟子慧明和尘元叫到面前说:“你们两个谁能从寺院后面的悬崖下爬上来,谁就能继承我的衣钵。”

悬崖高耸陡峭,一步不妥就可能粉身碎骨。慧明和尘元到了崖底,高峰处的寺庙已隐没难见。慧明第一个挽起衣袖往上攀爬,他认为自己身强力壮,爬上崖顶虽然困难,却也不是不能做到。他一步步艰难向上,没想到几步就滑落地上。慧明不丧气,拍拍手上的尘土重新攀爬。这次他无比小心,确保每一步都踩踏实才抬起另一只脚。可惜的是,不管他如何小心,总是攀不了多高就会滑下去,不得不从头开始。这样连续三次,他摔得鼻青脸肿。即便如此,他还是不放弃。最后一次,他爬到了山腰,力气全都用完了,重重摔到了下面一块平坦的大石头上昏了过去。高僧让人放下绳索,把慧明救了上去。

此刻轮到了尘元。他起初跟慧明一样拼尽全力,可同样攀爬不了几步就会摔下去。他打算再做最后一次尝试,如果还是不行就放弃继承者的资格。他奋力一搏,爬到了半山腰,无意中低头看了一眼,突然明白了什么,立刻返回崖底,越走越远,竟然好像一去不回般。

崖顶聚集围观的弟子一片哗然,有人说尘元放弃走了,有人说尘元不能吃苦,有人说尘元意志薄弱。只有高僧沉默不语,一直望着尘元的背影。

一个时辰后,尘元满头大汗出现在寺庙门口。大家七嘴八舌地问他去了哪里,又从哪里回来。尘元告诉大家,他爬到半山腰的时候无意中低头看了一眼,发现有一条较为平坦的路通往崖顶,于是他选择回头,走上了平坦的路。

众人以为,尘元的选择是怯弱和无能,没资格继承师父的衣钵。可高僧沉默了一会儿却说:“尘元是下一任住持。”

僧人们疑惑不解,便纷纷问师父:“尘元贪生怕死怎么能当住持?”

高僧没有说话,尘元解释道:“师父跟我们说‘明者困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正是变通之法。悬崖高耸陡峭,单凭人力根本爬不上去,可是只要一低头就能发现更容易走的路,我为何不变通一下呢?”

高僧点了点头,说道:“名利于人,就是心中的悬崖峭壁。上天不给人设樊笼,人倒给自己造了一座樊笼。樊笼之内你争我夺,都是徒劳之功,最后伤害自己,轻者烦恼忧虑,重者伤残身体,最终都粉身碎骨。攀爬悬崖,并不是要看谁能从悬崖下爬上来,而是考验心境,谁能不被名利所惑,心中坦荡无崖,顺天而行,才是我心中所想的那个人。”

低头在一定程度上不是怯懦,更谈不上贪生怕死,而是一种保全自己的姿态。向日葵总是昂着头追着太阳,但成熟健康的向日葵一定是低着头的,因为高昂的头永远不能排出积攒的雨水露珠,最后只能等着霉变和腐烂。心灵小栈

佛教修行有验相一说,也就是消除罪业的感应,或者说修佛的表现,分为外验相和内验相。外验相是做梦梦到一些场景,比如呕吐不干净的东西、莲花坐、比丘传经、身穿白衣、树干流出乳汁,等等。内验相则是从内心感受到烦恼少了,每天都很轻松愉悦。很多初学者都会有外验相,这本是极其平常的一件事,可有些初学者会拿这件事四处炫耀,反而生出了执着心,成了未来修行的阻碍。于是大德高僧在开示的时候都会告诉教徒们,有了验相本是该有的正常反应,不要随便四处去说,否则会让修行变得更加困难;没有验相也不必着急,这并非是消业的唯一表现,总之一句话,不必执着。

傲慢与偏见

我们被它们左右了很久,它们让我们变得自私狭隘,它们在我们周围筑起一道高墙,我们出不去,别人也进不来。它们是傲慢与偏见。现在,是时候拆了这道墙,让我们看看外面的一整片天空。傲慢有时是在掩饰卑劣

古印度有位织布工,长得高大英俊,一副威武将军的长相,让人看了就觉得其身怀绝技。事实上,他空有一副漂亮的皮囊,里面空空,什么都不会。当时还有一个人,身材矮小,长相丑陋,让人看了就觉得其卑微低贱。事实上,他学富五车,懂得射箭、制造弓箭,也懂得兵法战术,是个不可多得的治国人才。就是因为外表丑陋,他走到哪里都不受重用,渐渐变得自卑。但他满身的治国谋略和满腔的报国热情不能空付,一定要找到用武之地。

这一天,他找到织布工说:“我想到国王那里应征谋士,可我长相粗鄙,肯定难受重用。你长相清俊,容易博人喜爱。因此,我们结个伴,你当主人,我给你当随从。咱们一同去觐见国王,有我给你出谋划策,你一定能平步青云,我的抱负也能达成。”

织布工一听,这真是大出风头的好机会,于是愉快答应。

就这样,两个人,一个主,一个仆,到皇宫拜见国王。织布工按照随从的话去做,很快得到了国王的赏识,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有一年,这个国家有猛虎为患,国王命织布工去抓捕猛虎。织布工拿到圣命不知何去何从,他沮丧地跟随从说:“猛虎可是吃人的,我们怎么有办法能抓到它,这完全是死路一条。”

随从想了想说:“你别担心,按照我说的做一定可以马到功成。首先,你不能显得慌张,必须沉静,这样才能让别人觉得你胸有成竹。接着,你跟百姓宣布捕捉老虎的时间。百姓本就痛恨老虎,到时候一定会手持弓箭去帮忙。你到老虎经常出没的地方引它出来,然后你退到人群中。百姓看到老虎出现,自然会迫不及待射箭。这时,老虎必死无疑。等到老虎死了,你再站出来说:‘国王本来让我抓捕老虎,你们却如此急迫射杀了它,这让我怎么向国王交代,是谁射的箭?’大家一听,肯定怕担责任,谁都不会承认。这样一来,你就能堂而皇之把老虎奉到国王面前了。”

织布工按照随从的话做了,果然顺利杀死了老虎,并得到了国王的赏赐和加封。

又一年,这个国家有野牛为患,四处伤人,国王又让织布工去抓捕野牛。织布工按照随从之前那个主意,顺利猎杀了野牛。国王十分高兴,再次重赏了织布工。

至此之后,织布工成了国王跟前的红人,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吃尽天下的珍馐佳肴。位高的同时,他也逐渐傲慢,开始看不起随从。他总是提醒随从:“我是主人,你是随从,你是服侍我的人。”随从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只能忍气吞声。

这一年,邻国要攻打这个国家。国王下旨让织布工带兵打仗:“你有头脑,箭又射得准,这一仗非你带兵不可,一定要取胜。”织布工根本不会射箭,也不懂什么战略战术,他的智慧都来自随从。而今他位高权重,自恃清高,又不愿意低下头来向随从请教,只能怀着忐忑的心情硬着头皮上阵杀敌。随从不声不响跟在他的身后,看他如何打这一仗。

织布工骑在大象背上,看着摇旗呐喊的敌军,吓得屁滚尿流,差点摔了下来。这时随从到跟前,对他说:“我本来可以帮你打赢这场仗,让你的官位再高一些,可你这么多年来傲慢轻视我,从不给我好脸色,我也不想再帮你了。”随从说着把织布工绑在了大象背上,“你还是回去吧,这场仗我来打。”

随从善于谋略,懂得战术,没过多久就击溃敌军凯旋。他见到国王,把当年跟织布工的协议、捕杀猛虎、野牛的事情统统说了出来,国王这才惊觉,原来他看到的雄才伟略都是出自一个其貌不扬的人。从此之后,随从摇身一变成了最尊贵的谋士,而织布工则沦为人们的笑柄。

织布工出身低贱,却自高自大,完全是为了掩饰他卑贱的身份,更重要的是掩饰他自卑的心。而越是自大,越是会失去许多。光环效应

有两位互不认识的女士坐在同一个吧台前喝咖啡,其中一位女士带了伞,另一位女士没有带伞。没带伞的女士喝完咖啡往外走,顺手拿起了带伞女士的伞。“你拿我的伞干什么?”带伞女士怒喝道。

另一位女士突然察觉,自己今天没带伞,于是她很尴尬地放下伞,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我习惯了,我以为我带伞出来了,真是对不起。”那位女士鄙夷地看了她一眼,没再说话。

没带伞的女士出了咖啡馆,想到自己的伞昨天不知道丢在哪里了,于是打算去买一把新的。到了商店,她看到了儿童伞,想起孩子的伞也该换了,所以一下买了两把伞。

回家的时候,她跟之前那位带伞的女士又碰上了。带伞的女士斜了她一眼,用不屑的口气说:“看来你今天很有收获嘛!”

显然,没带伞的女士一个无心的错误已经在带伞女士的脑海中留下一个“顺手牵羊”的形象,后者根据常识和自己的判断得出一个结论:“她是个小偷。”这在心理学上叫作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也叫“晕轮效应”,是指每个人对他人做出的基础判断都是根据自己的好恶得出的,这种认知非常强烈,强烈到可以掩盖他人的其他特质。这就像是月亮或太阳的光环,那种光芒强烈到遮盖了太阳和月亮本身。我们一旦给他人贴上标签,那就会按照这个标签来判断对方的特质。比如一个明星闹出了丑闻,我们会惊讶地说:“天哪,他怎么是这种人。”其实他是哪种人,你并不知道,只是他留给你的印象是真诚,所以你不会想到他会做出不真诚的事情。偏见,就是这样诞生的。

我们太信任自己的判断和推理,使得我们常常陷入偏执。曾经有位反对种族主义的白人说:“我之前也看不起黑人,因为我家的两个仆人就是黑人,我从小就觉得他们卑贱。但在战争中,我受了伤,眼睛看不见了。战后我进入一家盲人中心学习使用盲杖,学习盲文。那个时候我很依赖一个人,他是我的辅导老师。他帮助我学习,帮助我克服对黑暗的恐惧。渐渐地,我能独立走路了。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个黑人。我发现,当我看不见黑白的时候,反而放下了偏见。”心灵小栈

有个人到美国旅行,路过一片草坪的时候看到几个美国人在那里喝东西、晒太阳,他说:“美国人可真悠闲啊,活得真潇洒。”又走了一阵子,他看到几个黑人在草坪那里坐着,他想:“黑人真可怜,没有人愿意雇用他们,他们只能坐在这儿。”他回国后跟亲戚朋友说:“美国白人都很会生活,过得非常悠闲,福利待遇一定很好;黑人真的是可怜,都没工作。”亲戚朋友都会把他的这次所见所闻当成整个美国的情况,再说给别人听。我们主观意识太强大,反而遮住了我们的眼睛,我们认定白人会生活、黑人活得痛苦,就自然以这样的判断去看待所有情况。我们认为眼见为实,其实是把看到的再经过主观加工后当成了事实。其实我们不了解别人,别人也不了解我们,所以,别急着下结论。

和过去告别

你总在懊悔昨天没能多做些事情,总在担忧明天会不会不能按时完成,却没有想过,只要今天走好该走的每一步,就不会有追悔的昨天,焦虑的明天。和过去告别,和现在问声好。现在就需要一个馒头

有个富翁因为生意失败,一夜之间千金散去,最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他的妻子儿女因为嫌弃他的贫穷而一走了之,连一句宽慰的话都没有留下。富翁十分懊丧,用剩下的几两碎银子买了十几壶酒,天天把自己灌醉。酒喝光,钱用完,他开始四处流浪,跟乞丐挤在狭小的巷子里。“你从哪来?”乞丐问他。“从前面的大宅子里来。”他回答。

乞丐笑着说:“原来你就是那个被赶出来的富翁啊。你曾经富甲一方,今天怎么沦落到跟我们在一起?”

富翁不说话,只是坐在那里。

过了两天,富翁因为没钱买吃的,饿得浑身无力。“你应该跟我们一起去讨饭,起码不会饿肚子。”有个好心的乞丐说。

富翁瞥了乞丐一眼说:“我曾经是个富翁,什么山珍海味没有尝过,怎么会跟你们一起去要饭?”

乞丐摇摇头走了。这时过来一个老乞丐,丢给富翁一个馒头说:“不管你过去吃过多少美味佳肴,现在你就需要一个馒头,吃饱了才能站起来,站起来才能去赚钱。”

富翁豁然开朗,过去再辉煌也是历史,如果不肯活在眼下,就会活活饿死,那就一点东山再起的希望都没有了。于是他捡起馒头三口五口吃了下去。

我们身上背着一个竹筐,每个过去都是一块石头,或小或大。我们不断往竹筐里填石头,导致竹筐越来越重,我们的步伐越来越缓慢,最后不得不停下来。其实扔了石头,步伐会更加轻快。不用过去的痛苦折磨现在的自己,也不跟过去辉煌的自己作比较,活在当下是最好的生活态度。早上的碗晾干没有

一天早上,有个人找到佛陀,希望得到佛陀的指点。他喋喋不休发牢骚、说委屈,佛陀听了一会儿举起一只手,那人立即不再出声。“你早饭吃了吗?”佛陀问。

那人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不知道佛陀有什么用意,于是回答:“吃了。”“碗洗了吗?”佛陀接着问。“洗了。”“碗上的水晾干了吗?”佛陀又问。

那人不耐烦地说:“晾干了,晾干了。我等着佛陀你的指点呢。”

佛陀说:“你可以走了。”

那人瞪大眼睛说道:“可是你什么都没说。”

佛陀摆摆手,不再说话。

那人悻悻地走出门,正埋怨佛陀不给自己指点迷津,突然想到佛陀问自己的那几句话——“吃早饭了吗?”“碗洗了吗?”“碗晾干了吗?”这不正是最好的指示吗,不管昨天发生什么,今天都要吃早饭、洗碗、把碗晾干。活在今天,活在此时此刻才是最重要的。与其苦恼,不如珍惜

汉宣帝继位的第二年,照例要追尊太祖汉武帝。他写了一封为汉武帝歌功颂德的诏书,并下旨为汉武帝选庙号。光禄大夫夏侯胜为人耿直,他上书一封告诉汉宣帝,汉武帝虽然雄才伟略,但晚年却杀戮太多,造成许多冤假错案,弄得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又有蝗虫为害,赤地千里,国家精元尚未恢复,况且汉武帝晚年骄奢淫逸,耗费大量财力,致使国库空虚,实在是谈不上对百姓有益,因此不该有庙号。

群臣哗然,却也找不出什么反驳的理由,只有一条:“诏书已下,不能违抗。”违抗诏书就是“非议诏书,毁先帝”。一群急着表现忠诚的大臣联名上书弹劾夏侯胜,罪名是“大逆不道”。夏侯胜不久便被汉宣帝扔进了大牢,与其一同入狱的还有当时“知情不报”的丞相长史黄霸。

夏侯胜是出了名的儒家大圣,对官场上溜须拍马、官官相护的风气向来不齿,而如今却被这种风气连累入狱,实在是奇耻大辱,于是他终日消沉,郁郁寡欢,对仕途不免丧失了希望。

不幸中的万幸,一同坐牢的还有黄霸。要说蒙冤受辱,黄霸较之夏侯胜有过之而无不及。可黄霸却没有把这次坐牢当成灾难,反而十分高兴。他早耳闻夏侯胜精通《尚书》,一直想求教却苦无机会。如今两人关在了一起,他正好可以跟夏侯胜亲近。

黄霸把自己求学的心情告诉了夏侯胜,夏侯胜沮丧地说:“如今你我都坐了死牢,读经史还有什么用?”黄霸说:“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不管置身何处,周围环境如何,只要这一刻学有所成,便是快乐,又何须理会明天是不是奔赴刑场。

夏侯胜听了黄霸这句话很受鼓舞,颓丧的心情一扫而光:“好,这一刻活着便要做一刻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夏侯胜每天向黄霸讲读《尚书》,黄霸悉心听取,疑惑的地方就跟夏侯胜相互探讨,两个人教学相长,学问更加精进。

两年后,关东大地震,死伤无数,汉宣帝大赦天下,夏侯胜和黄霸终于重获自由。出狱后的两人又受重用,夏侯胜在朝为谏大夫给事中,黄霸则在朝外当了扬州刺史。

当荣耀变成落魄的时候,人最本能的反应是沮丧。但沮丧越快变成面对,人越容易从巨大的转折中站起来。与其烦恼,不如放下过去的成就,珍惜眼下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心灵小栈

有个小和尚每天打扫庭院里的落叶,干久了便开始腻烦。这一天,他扫完落叶后坐在台阶上唉声叹气,有个师兄看到了便走过来问他怎么了。他说自己不想每天都扫落叶,很辛苦,也很单调。师兄想了想说:“你明天扫落叶之前,把院子里的树都摇一摇,把所有该掉的叶子都摇下来,这样你一次扫完,后天就不用再扫了。”小和尚一听,觉得这是个绝好的主意。

第二天,他把所有树木摇了个遍。没想到第三天,地上又有许多落叶。住持把小和尚叫到跟前说:“你厌烦昨天,担忧明天,却不知道现在是不可改变的,要发生的注定要发生,只能面对。”

今天就是今天,远离了昨天,还没到明天,昨天的时间追不回来,明天要发生什么不可预计,最好的方式是活在今天,努力让今天充实、有意义,这样才不会让今天变成又一个令人后悔的昨天。

仇恨与愤怒

爱你们的仇敌,善待恨你们的人;诅咒你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的,要为他祷告。——《圣经》最可恶的邻居,最知心的朋友

迪克森太太和威尔克斯太太是敌人,这是整个街区都知道的事情。她们年轻的时候就当了邻居,一起在一个古老的、见证过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街道旁住着。谁都不知道她们为什么成了敌人,恐怕连她们自己都早已忘记了。不管原因是什么,她们只要记住自己厌恶对方就可以了。

一晃几十年,她们都当了祖母,可战争还在继续。迪克森太太大肆宣扬威尔克斯太太的“丑事”,导致威尔克斯太太不得不从街道妇女救援会主席的位置上退下来,迪克森太太认为,如果不让敌人丢脸就没有一点胜利的趣味;威尔克斯太太使尽浑身解数让自己的侄女进入公共图书馆工作,迪克森太太的女儿只能另谋高就,从那天起,迪克森太太就再没到图书馆借书……“战争”自然而然延续到了后人的身上,她们的孙子嘲笑彼此、捉弄对方。迪克森太太的孙子路易斯·迪克森嘲笑威尔克斯太太的孙子杰克·威尔克斯不会做鬼脸,尽管路易斯也并不擅长;杰克在万圣节的半夜偷偷溜进了迪克森太太的花园,把花园里的桌椅板凳全都搬到了谷仓顶上;路易斯经常偷威尔克斯太太家的葡萄,还追打她家的母鸡,有时会把水蛇放进威尔克斯太太家的水桶里……

这样的事情隔几天就会发生,两家人似乎永远不可能和平相处。不过即便火药味再浓,迪克森太太每天都会有两个小时左右的休战时间,因为她要阅读《波士顿新闻报》。她喜欢里面的一个交流栏目,一些不认识的人可以通过这个栏目来互吐心事。迪克森太太为自己取了一个笔名——杨梅,她用这个笔名在报纸上发表困惑、心情,就像大多数家庭妇女那样。而每次都有一个名叫“海鸟”的人在回复她。一来二去,杨梅和海鸟变成了好朋友,她们通过报纸交流生活心得,也会说那些令人伤脑筋的邻居。杨梅每次都会把海鸟的回复剪下来,25年来,那已经是厚厚一本剪贴簿。

这一天,迪克森太太照例翻阅报纸,却没有发现海鸟的回复。正当她想着海鸟为什么不回复的时候,一个邻居敲开迪克森太太家的门,对她说:“威尔克斯太太死了。”

听到这个消息,迪克森太太并没有多么悲伤。是的,她们是敌人,没人会为敌人的去世而伤心。不过,葬礼是必须要参加的,因为镇子就这么大,如果迪克森太太缺席,大家都会说她不通人情。

迪克森太太换上一身黑色的礼服,穿过一条并不宽的街道来到威尔克斯太太家。里面挤满了人,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迪克森太太礼貌性地劝威尔克斯太太的女儿节哀,却无意中发现旁边的桌上放着一本剪贴簿。她好奇地打开,看到最熟悉的两个名字——“杨梅”、“海鸟”,然后是那些熟悉的对话。迪克森太太一边翻阅一边流眼泪,最后变成了号啕大哭。

威尔克斯太太的葬礼结束后,路易斯问迪克森太太:“你为什么会难过?她不是你最大的敌人吗?”

迪克森太太说:“我们对彼此充满了敌意,导致根本看不清对方是什么人,我们因此失去了一个朋友。孩子,永远不要被仇恨和愤怒蒙住眼睛,你会失去想珍惜的人。敌人不会永远是敌人。”被蛇咬了怎么办

有个小和尚在山间捡柴火的时候被蛇咬了,所幸不是毒蛇。小和尚一瘸一拐回到寺庙,清理了伤口,又找了根长长的竹杖,准备下山去捕杀咬他的蛇。

老和尚看见了就问:“你这是干什么去?”

小和尚说:“我被蛇咬了,恨得牙痒痒,一定要打死它才解恨。”

老和尚问:“它为什么咬你。”

小和尚说:“我不小心踩到了它。”

老和尚说:“这就对了,它不是无缘无故咬你。你踩了它,它生气,就咬你一口。你因为被它咬了也很生气,就要将它打杀。它有咬你的因,你有被咬的果,为什么会生气呢?”

小和尚说:“我做不到被咬了就如同被落下的松果砸着头,我不是圣人,放不下愤怒和仇恨。”

老和尚说:“圣人不是放下愤怒和仇恨,而是懂得化解愤怒和仇恨。”

小和尚说:“那如果我被蛇咬了就当被雨淋了,我就成了圣人了吗?当圣人如此容易吗?”

老和尚说:“圣人不仅懂得化解自己的愤怒和仇恨,还懂得化解别人的愤怒和仇恨。”

小和尚问:“此话怎讲?”

老和尚说:“一般人对待愤怒、仇恨的方法是铭记,然后报复。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不断制造恶因,不断收获恶果;高明人对待仇恨和愤怒的方法是忘记,斩断恶因,便不会再结出恶果,从此平和喜乐;圣人对待仇恨和愤怒的方法是化解,不仅自己忘记,也要别人忘记,自己获得平和还不够,也要别人内心平静,就像自己种花然后送给别人一样,这就是度己度人,正是佛教的教义。”

小和尚点点头,放弃了打杀蛇的念头。从那天起,他每天都会在山间用碎石头垒路,一年之后,山间多了一条窄而高的小路,一直通往寺庙。心灵小栈

有记者问谷歌前任大中华地区总裁李开复:“你的秘书曾经忘了给你办到印度的签证,导致你在空中白白飞行了二十多个小时,你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还劝慰他。你真的一点都不生气吗?”李开复回答:“我在机场买到了我女儿最喜欢的项链,多值啊!”换个角度想问题,是个避免愤怒的好方法。有所失去,一定会有所得,从来没有白走的行程。

第二章 苦难,你好

保持信心

如果你要挑选一个合作伙伴,会挑什么样的人?你会说:“聪明的,有经验的,人际关系好的,乐观积极的。”当然,这些都是基本条件,最必要的条件是,一个有信心的人。一个有信心的人必然是乐观积极的,必然拥有好人缘,必然有专业精神,情商也一定不低。你一定喜欢这类人,想跟这类人成为伙伴,不过这也有一个必要前提,就是你也是一个对自己有信心的人。竞选州长“关于做什么,我从来没有一丝一毫的踌躇。我认为我进行竞选并取得胜利,我一点都不担心另外还有人参加竞争。”(《保持信心》,美国第三十九任总统詹姆斯·厄尔·卡特著。)

在1966年的时候,卡特还是佐治亚州参议员,他正满怀信心准备竞选国会议员。可眼看就要成功,卡特却突然宣布放弃竞选,转而去参加佐治亚州州长的竞选,原因是原本代表民主党参加竞选的范迪维尔因病退出,为了不把州长之位拱手让给共和党,卡特决定顶替范迪维尔。

可惜的是,卡特太晚进入火热的州长之争,失掉了先机,也没有竞选准备,选民们拿着选票莫名相问:“卡特是谁?”更为重要的是,卡特根本没有适应这种残酷的政治角逐,经验匮乏,导致不知如何博取民心。就这样,卡特第一次竞选州长之役以失败告终。

这是一次挫折,却不足以构成卡特的困扰。从小到大,卡特都是个有信心的人,他认为只要相信自己可以,就一定能找到方法。于是他用了四年的时间来学习如何在角逐中展现自己的优势,以及抓住对手的痛脚。如果说1966年卡特还是个单纯的初学者,那么1970年的卡特已经是身经百战、老谋深算的成熟政客。

1970年的州长之争依旧激烈,很多人都劝说卡特不要参与,倒是可以去参选农业专员之类的职务,那样更有把握获胜。于是卡特说:“关于做什么,我从来没有一丝一毫的踌躇。我认为我进行竞选并取得胜利,我一点都不担心另外还有人参加竞争。”卡特带着看轻一切的信心参加了竞选。

当然,竞选不是到菜市场买菜,说“要得到”就一定会顺利得到。竞选是一场没有明码标价的生意,筹码不是金钱,而是个人的手段与谋略。

卡特最难对付的人是前任州长卡尔·桑德斯——一个资历老、家族有钱有势的政客,不过卡特坚信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卡尔一定会有弱点。卡特花了很长时间来搜集卡尔的资料,他发现卡尔是个典型的有钱人——不善于跟小人物打成一片,这让百姓觉得州长并不关心民间疾苦。卡特牢牢抓住这一点,抨击卡尔高高在上,说卡尔专门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他还为自己的竞选拉出了长长的标语——“不是到了有人挺身而出为你们讲话的时候了吗?”跟标语一起出现的是卡特最普通、最小人物的一张照片,以及一个卡特在烈日炎炎下收割花生的短片。远不止这些,在这四年里,卡特携手妻子走遍了整个佐治亚州,发表了1800多次演讲,跟60多万人面对面问候。

选民都是容易被感动的,特别容易被一个低姿态的政客所感动,于是他们顺理成章成为卡特的忠实拥护者。

政治角逐都是孤注一掷,一定要给对手致命一击。卡特对卡尔的致命一击是卡尔在职期间的经济问题,他对外宣称卡尔中饱私囊,要求卡尔公开自己的个人账目,但卡尔坚决不肯。卡尔越是拒绝,就越显得心虚。卡特趁势拿出一些账目,上面显示了卡尔跟一家大财团有着经济上不清不楚的关系。这足以动摇选民的心。

1971年1月12日,卡特如愿以偿当上了佐治亚州的州长。

如果卡特在第一次失败后怀疑自己的能力,那么他就不会成为州长,更不会在1977年入主白宫,更不会有后来正常化、发展化的中美关系。

我们不是政治领袖,却比领袖更需要信心,怀疑自己的时候提醒自己:“我一点都不担心另外还有人参加竞争。”我拥有力量

有个人在一片空地上倒立。这时来了一个路人,他问倒立者:“你在干什么?”“我在倒立,你瞧,宇宙为此惊呼,它认为我举起了地球。”倒立者说。

路人觉得自己遇到了一个疯子,他决定戏弄一下这个疯子:“人怎么可能举起地球,你难道不觉得高估了自己的力量吗?我从没见过你这么狂妄又莫名其妙的人。”

倒立者没有反击,而是平静地说:“如果你把世界看得很大,你就很渺小;如果你把自己看得很大,那么世界就在你的手中。”

路人更加肯定倒立者是个疯子,他嘲笑道:“人的力量能有多大,充其量能搬起一块大点的石头。”

倒立者说:“思想有多远,人就能前行多远;人相信自己有多少力量,就能发挥出多少力量。”

路人笑着说:“那我相信自己的力量足够举起一座山,难道我真的能举起一座山吗?”

倒立者说:“能。”

路人不再争辩,他认为跟一个疯子争辩只会让自己看起来也像个疯子。他走了,带着对倒立者的轻蔑走了。

路人绝对想不到,这个倒立者是个天才科学家,他后来发现了杠杆原理,他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他是阿基米德。相信自己

伊莎贝拉是个出色的女销售,她曾创造了活动房屋年销售超过100万美元的纪录,而且是在房地产最低迷的时候。

当伊莎贝拉做出销售活动房屋的决定时,很多人都在劝阻她:“房地产一点生气都没有”、“你这样会血本无归”、“现在房子多,买的人却很少”……“是的,是的,我知道。现在房地产走入了一个低谷,但活动房屋不一样,我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活动房屋具有很好的前景。”伊莎贝拉对所有反对声喊道。“但你没钱投资。”“是啊,我缺资金,但我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伊莎贝拉说。

半年后,伊莎贝拉说服了一家活动房屋制造商佘给她一些货物。结果几个月后,她销售了超过100万美元的活动房屋。人们很好奇那家制造商为什么肯帮助伊莎贝拉,制造商说:“我抗拒不了她的信心,那太有感染力了,让我不得不相信她有那个本事还上货款。”

信心是对自己的信仰,相信自己可以改变现状,相信自己可以拯救自己,相信自己是自己的贵人。你相信自己,别人就更容易建立对你的信任。心灵小栈

信心对自己是免疫能力,我们一般人讲的是抵抗,抵抗疾病的这个能力。信心没有了,我们的抵抗能力没有了,免疫系统消失了,那你就很容易感染疾病。我们居住的地方,如果我的信心没有了,这个地方就不坚固了,你看《地藏经》上讲“坚牢地神”,地是坚牢的,我们因为怀疑,这个地不坚固了,也不牢靠了,地会沉到海底,山会倒下来。——净空法师

蝴蝶的蜕变

谁都知道毛毛虫在变成蝴蝶之前要变成蛹,然后破蛹而出,可很少有人知道毛毛虫在蛹里要经历些什么。毛毛虫在化蛹的时候,表皮开始从胸部中线开裂,一直到尾部,毛毛虫要不断重复伸缩动作才能把表皮完全褪下。旧皮脱落后,蛹体开始硬化,变成最后的茧。在它羽化的时候,又是一次大规模的破裂,这次背中线、头和胸两处连接的地方一同破裂,触角等头部附肢先出来,接着是前足、中足、后足和翅膀。简而言之,毛毛虫变成蝴蝶就是一个破裂重生的过程。破裂是痛苦的,但只有坚持才能振翅高飞。苦难都是突如其来的

贝娜齐尔·布托,人们习惯称呼她为贝·布托,巴基斯坦政坛上的一只铁蝴蝶,她是穆斯林国家第一位女总理,也是世界上任职时最年轻的女首脑。这些光环太闪耀,以至于人们忽略了她曾经遭遇的深重苦难。她说:“在穆斯林国家,我作为一名女政治家,是不容易的。”的确不容易,她遭遇了一般女性甚至大多数男人都没有经历的痛苦,身体和精神的,但她始终坚信,苦难始终抵不过人的信念。

1953年6月21日,贝娜齐尔出生在家世显赫的布托家族,她的父亲是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巴基斯坦人民党的创始人,她的母亲努斯拉特·布托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生活原本应该一帆风顺,事实上,她在24岁之前的生活的确是一帆风顺,她从小接受了最好的教育,大学在哈佛大学完成,之后还到牛津大学深造。在学习期间,她还趁着假期参与父亲的政治活动,见过许多优秀的政治家。如果一直这么顺利,贝娜齐尔应该在结束学业后进入政府部门工作,然后一步步成为父亲的继承者。

1977年6月,贝娜齐尔圆满结束了牛津大学的四年学习生活,在参加完自己的生日聚会暨告别聚会后,她回到了巴基斯坦,打算正式步入政途。

7月5日的凌晨,贝娜齐尔准备完外交部考试内容,刚刚进入梦乡。突然,门被推开,布托夫人惊慌失措地跑进来:“快醒醒,军队政变了。”贝娜齐尔迷迷糊糊问:“什么?”“齐亚·哈克发动了军事政变,不知道你的父亲现在情况怎么样。”布托夫人焦急地说。

齐亚·哈克是陆军参谋长,他在政变的当天宣布全国进行军事管制,他则是新的国家领袖,布托将被囚禁,罪名是谋杀。

这是贝娜齐尔自出生以来遇到的最大的苦难,她原本顺利的生活被这次苦难阉割了。

苦难会公平地降临到每一个人身上,而且往往是突如其来的,考验的就是你的应对能力。你一蹶不振,那就只能当苦难的奴隶,每天被其折磨。但如果你奋起反抗,终有一天会强大到苦难不敢欺辱。

贝娜齐尔选择了反抗,她要救父亲出狱,也要继承父亲的政治理想。于是她走进民间,高呼自己的政治理念,希望赢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一场场激昂的演讲,一次次动人心魄的演说,让贝娜齐尔很快得到了民众的认可。

贝娜齐尔一夜间从一个被保护的公主变成了自力更生的女强人,她成为人民党的首脑,带着人民党奔走在伊斯兰堡的大街小巷。

齐亚·哈克害怕了,他用强制手段将贝娜齐尔幽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