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下五千年(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3 19:12:08

点击下载

作者:董胜

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上下五千年(四)

世界上下五千年(四)试读:

前言

历史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其间浸润的腥风血雨,崛起与衰落,壮丽与悲怆,无不充盈丰富着五千年的世界文明史。今天的世界是过去世界的延续和发展;历史记录了人类的过去,更展示了世界的未来。当前,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接踵而来的人们观念认识的变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显得日益迫切和重要了。

怎样快捷地了解世界,首先我们要从了解世界历史入手。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从地球上有了人类那时起,人类的第一个活动便是生产活动,而且从未间断过。人类文明的演进、社会的发展,只能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上实现。旧石器时代使得氏族社会形成,金石并用时代又促成氏族社会解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在自然经济状态下,只可能有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却孕育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器时代和信息时代将人类社会的进展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这是二、三百万年来人类文明进程所确凿的事实。《世界上下五千年》大体上是按照这个线索来编写的。

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读史使人睿智聪明。古往今来,有所成熟的有识之士,大都是通古博今的人。纵观当代,没有哪一个发达的国家,不是在众多的学科中给历史科学以极高的地位,不是在国民教育中给历史知识教育以特殊的重视。历史教育的普及向历史读物的通俗性和知识性提出了新的要求。编撰一本真正把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融入一体的世界史读物,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编写《世界上下五千年》是件有意义而又艰巨的工作,笔者不仅阅读了相关的世界史通俗读物,也温习了不少世界史教材,这样在写作过程中对发生的历史事件起因、结果,做了较为清楚的交待及详实的叙述。在吸取国内现已出版的世界史读物之所长的基础上,我编撰了这本既具备历史特色又有良好的可读性的历史读物,以求通过本书阅读,青少年朋友的知识面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这部世界史读物有着全、新、实等较明显的特点。本书120万字,上自世界文明的源头,止笔于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作者力图全景式地展示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社会、思想、文化科技等。并且较为集中地介绍了某一区域、国家的发展状况,对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做了相应的叙述,这是笔者写作世界史读物一个尝试。

由于学科分工的不同,本书并未过多编写属于中国史范围的史实,但本书中关于中外交往、交流方面的内容也有所涉猎。

本书编撰过程中,得到刘敬余先生的大力支持,在这儿一并感谢。这本历时三年编写的世界史读物,希望读者朋友们喜欢。

世界古代卷

波洛特尼科夫起义

叔伊斯基当沙皇后,丝毫也没有减轻农民负担。各地农民又纷纷发动起义。其中声势最大的,是西南部伊·波洛特尼科夫领导的农民、农奴和哥萨克人起义。

伊凡·波洛特尼科夫是个农奴。他身躯高大,膂力过人,而且非常机智勇敢。年轻的时候,因为受不了地主的欺压,逃到草原哥萨克人那里去,结果落入鞑靼人之手,被卖给土耳其人,作了划船奴隶。

划船奴隶过的完全是非人的生活。平时吃不饱、穿不暖,出航时受的折磨更大。他们一排排地被铁链锁在船舱底下的长凳上,不停地使劲划桨。谁的动作慢了一点,监视他们的人就用皮鞭狠狠抽打。不少奴隶因此而累死在长凳上。

在一次海战中,土耳其人遭到失败,波洛特尼科夫总算获得解放,被送到威尼斯。此后,他在欧洲好几个国家颠沛流离,直到1606年夏天才返回祖国。

那时候,俄罗斯西南部聚集着大量逃亡农民和奴仆。他们不堪忍受新任沙皇叔伊斯基的专制统治,正在酝酿起义。英勇刚强的波洛特尼科夫到了那里,就被大家举为起义军首领。

这年7月,波洛特尼科夫率领起义队伍,从普迪夫尔城出发,向莫斯科进军。

起义队伍所到之处,农民都纷纷起来反对地主,并且加入起义行列;不少城市贫民也赶来投奔。沿途,击溃了许多沙皇军队。在一个名叫耶列次的城里,他们找到了假沙皇季米里特里储存的大批武器,于是声势更大了。一些原来反对沙皇叔伊斯基的贵族地主,也带兵前来汇合。起义队伍扩大到了10万人。波洛特尼科夫自任大长官,前来汇合的贵族地主任分长官。起义席卷了全国70多座城市。

10月中旬,起义大军进抵莫斯科城外,随即发动强攻。

沙皇见起义军攻首都,一方面急调援兵,一方面加强防卫。莫斯科的城是石头砌成的,共有三道,易守难攻。起义军强攻不下,便准备长期围困;同时向城里散发传单,号召那里的农民和奴仆起来消灭领主和地主。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担任起义军长官的贵族地主分子突然叛变,带着自己队伍倒向沙皇一边。接着,沙皇的大批援军开到莫斯科。于是,军事主动权转到了沙皇手中。由于双方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起义军在莫斯科城下战败,向南退到卡卢加城,在那里设防固守,并在附近地区扩大起义势力。

沙皇心里明白,这回要不是起义军中的贵族地主倒戈,他是很难打退起义军的。所以他一方面派大军追击起义军,一方面竭力讨好贵族地主。他的一个重要措施,便是延长寻找逃亡农民的期限。前任沙皇曾经规定,政府有权帮助地主追回逃亡不满五年的农民;现在他把这个期限定为15年。这样,就大大地保护了贵族地主的利益,把他们都吸引到自己一边来,共同去镇压农民起义军。

1607年春天,沙皇的大军围困了卡卢加。起义军由于得到几支生力军的支援,在5月将围敌击溃。接着,波洛特尼科夫将主力转移到图拉城,而那里的起义军汇合。

在贵族地主的支持下,沙皇亲自担任统帅,再次集结军队,向图拉城扑来,并且迅速包围了这座城市。

围困图拉城整整有四个月。沙皇的军队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而起义军处于饥饿状态,武器弹药也得不到补充。然而,起义军坚守城市,沙皇的军队无法突破。

秋天了,沙皇生怕他的军队经受不住即将到来的严寒袭击,便向起义军施出了一条毒计:下令部队在图拉城附近筑一条河坝,拦住城北一条大河的流水,引起洪水泛滥,让水涌进城内。

正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个意外的情况:假沙皇季米特里率领一支军队,正向莫斯科进军。

这不是天大的怪事吗?那个假沙皇不是去年就被人们打死,他的骨灰也被装进炮筒发射出去了吗?怎么又第二次冒出一个季米特里来了呢?

原来,这又是波兰耍的计谋!他们造谣说,当时打死并焚毁的不是季米特里,而是另外一个人,真的季米特里逃跑了。现在他再一次回国来继承沙皇的皇位。其实,是波兰扶植起来的又一个傀儡。

叔伊斯基对此当然非常焦急,生怕自己成为第二个波利斯,被撵下沙皇宝座。可是,既要对付起义军,又要对付这个波兰傀儡,他根本没有力量。考虑再三,觉得唯有诱骗起义军投降一着。

沙皇立即派人跟波洛特尼科夫谈判,拍胸脯向起义军保证,只要撤离城市,就保全生命,返回家乡。波洛特尼科夫受骗上当,中了沙皇的诡计,于10月10日举城投降。这次起义终于失败。

叔伊斯基见拿下图拉,马上下令将波洛特尼科夫戴上镣铐,押送莫斯科。半年以后,波洛特尼科夫被残酷地弄瞎双眼,然后抛到河里淹死。

波洛特尼科夫起义,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1613年,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基础上,俄国建立了最后一个王朝——罗曼诺夫王朝。

莫卧儿入主印度

印度地处热带,这里的老百姓都穿宽松衣服。而印度的外交官们却穿着骑士式的服装:紧身的黑色上衣,裤子小小的,腿上还绑着白布;胸前没有一个口袋,当中缝着一排密密麻麻的钮扣;腰部也裹得紧紧的。其实,印度外交官们所穿的并不是印度本土服装。其缘由,要上溯到莫卧儿王朝,那个王朝里当官的都穿这种衣服。

莫卧儿王朝的创始人不是印度人,而是印度西北面中亚细亚的突厥人,这种服饰就是从那儿传来的。1505年,一支4000人的突厥骑兵部队翻过崇山峻岭,侵入印度河地区。他们席卷了百姓的牲口和粮食,又策马旋风般按原路运回。这支骑兵的首领叫巴布尔。他出生于塔什干,自称是帖木尔的六世孙,他的母亲是蒙古成吉思汗的后代。后来传来传去就走了音,人们就称他们为莫卧儿人。

巴布尔从小练武,个性刚强,11岁就当了王公。他有个嗜好,就是喜欢写作,什么琐碎的事都记。后来,有人在他死去的时候,给他编了一本厚厚的书《巴布尔回忆录》。从这本书中得知,他曾多次入侵过印度。

1525年前后,印度国内很乱。在首都德里的暴君伊伯拉欣·罗地把几个贴身的官员全给砍了,还叫嚷着要杀旁遮普的总督。那总督听到这个消息,吓得魂都没了,忙向境外的巴布尔求救。

巴布尔手捧求救信,不由得哈哈大笑,当即起兵,带着十八岁的儿子胡马雍乘势向印度扑来。他长驱直入地杀进旁遮普,首先把请他入境的总督给抓了起来,随即掉转马头来杀印度暴君伊伯拉欣。两军在德里附近的帕尼帕特展开正面交锋。

伊伯拉欣突遇劲敌,来不及部署兵力,便失去了帕尼帕特,退回德里城。巴布尔将25000精兵分成三路前来攻城。他亲自统率有弓箭手和毛瑟枪的右翼,中路安排了700辆载着臼炮的战车,左路有胡马雍的骑兵。三军齐发,声势浩大。可是,伊伯拉欣这会儿似乎清醒了许多,他仗着城防坚固,拒不出战。巴布尔在城外转了八天也拿他没办法。

巴布尔急了,不断叫骑兵前去骂阵。他们在马上骂累了,就跳下马来在地上骂。站着骂累了,就坐在地上骂。伊伯拉欣经不住巴布尔的激将法,大开城门,放出1000头大象和10万人马前来迎战。巴布尔避其锋芒,率右翼兵马退入占领的帕尼帕特城,关上大门。

伊伯拉欣逼近城门,却被城门上的弓箭手射了回来,白白损失上千兵马。他灵机一动,掉头来杀胡马雍的左翼骑兵。不料,巴布尔部署的中部700辆战车横冲过来,巴布尔又亲自冲出帕尼帕特城抄他的后路,把他的人马包围了。

突围战开始了。伊伯拉欣指挥着大象队打头阵,疯狂地朝着巴布尔的军队踩踏。巴布尔的骑兵队中顿时一片大乱。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火药噼噼啪啪地在大象群中炸响了。大象军当即乱了套,扭麻花似地向后退却,反倒踩死了不少自己的兵马。原来,巴布尔的军队是由突厥人、波斯人和阿富汗人组成的杂牌军,能骑善射,又备有火器和臼炮,毛瑟枪也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

巴布尔见伊伯拉欣乱了阵脚,乘势合围冲过去,炸的炸,射的射,砍的砍,杀的杀。不出两小时,伊伯拉欣的脑袋被斩了下来,其精英部队也被消灭了。

当时,同国王一道战死在帕尼帕特的,还有一个王公。他的家人住在德里南面的阿格拉城堡。巴布尔兵占阿格拉城时,把他们全都逮住了。他们跪在地上叫苦连天地求饶,可巴布尔的士兵们不肯,把这一大家男女老少全都捆个结实,准备斩首。士兵们正在挥刀砍人时,忽听远处有人高场喝道:“刀下留人!快住手!”

士兵们一愣神,回头望见巴布尔的儿子胡马雍快马赶来。他跳下马来,二话没说,就上前给一个老者松绑。士兵们会意,用短刀挑开绳索,把他们一家人全给放了。

胡马雍不但没杀王公的家人,反而派兵把他家宅保护起来。胡马雍这样做是为了收买人心,因为他打听到,这位战死的王公在印度人心中的威望很高。王公的家人为谢胡马雍不杀之恩,向他献上了无数奇珍异宝,其中有一块大金刚钻石。

莫卧儿军占领德里城后,在大清真寺举行礼拜时,巴布尔当众宣布自己为印度斯坦大帝。莫卧儿王朝从此开始。当了皇帝自然要出去兜兜风,于是巴布尔穿着中亚细亚的礼服在全国巡游了一番。从那时起,这种源于中亚细亚的礼服也变成了印度的礼服。

巴布尔到印度全国巡视之后,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这里既无良马又无驯狗,既无葡萄又无甜瓜,既无凉水又无好面包,既无蜡烛又无热水浴,住宅旁不见花园和溪流,房屋也不整齐美观。”他在这里不习惯、不满意,渐渐地思念起家乡的花园、溪流、宫殿和良马来。于是,他决定在印度建一个中亚细亚式的帝国花园。

大兴土木自然劳民伤财。不久,便民怨沸腾。北方王公乘机兴兵,与他动起武来。在以后的四年中,他率兵与印度教工柔格拉玛等人打过三次大仗。虽然平息了印度北部动乱,自己的元气也伤了不少。1530年12月,48岁的巴布尔在他新建的宫殿中突然死去。据说,他得的是当时难治的疟疾。

巴布尔的儿子胡马雍继承帝位,不久,就被阿富汗人打败了。阿富汗人在这里建立苏尔王朝。15年后,胡马雍乘苏尔王朝内讧又杀了回来,重新当上了莫卧儿皇帝。后来,他跟宫中的一个舞女生了个儿子,这就是后来杰出的莫卧儿帝王阿克巴。

阿克巴的业绩

莫卧儿王朝第三代帝王是阿克巴。他即位时只有14岁,政权完全操纵在首相手里。首相自恃有功,骄横跋扈,滥杀异己,甚至将阿克巴的好友一个个处死,还阴谋篡夺王位。阿克巴刚满18岁时便夺回了大权,亲自主持朝政。

阿克巴执政以后,贵族、教派叛乱频繁,王位很不巩固。阿克巴亲自率领大军镇压了各地叛乱。他将2000多人的头盖骨筑成一座可怕的骨塔,以此来警告叛乱者。随后,他又对内部事务进行整顿。他首先下令重新丈量田地,严格分别等级征税,不得任意增减;还责令取消人头税以及田赋附加税,以减轻农民负担;遇到严重天灾,一律免缴田赋;此外对农业生产和水利也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当时印度流行一种愚昧、残酷的风俗:丈夫死了,妻子常常要跳入火堆为丈夫殉葬。据说这个风俗在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时就形成了。阿克巴对这个相传1000多年的恶习十分痛恨。他委派几位督察专员到各地去辨明谁是真心自愿殉葬的寡妇,以便保护那些不肯为此断送性命的妇女。

有一天,阿克巴正在宫中举行盛大宴饮。突然,一位督察专员走近阿克巴身边,悄声说道:“报告陛下,孟加拉已故总督的寡妇明天就要跳火啦!”“好,我现在就去……”阿克巴说着就放下酒杯,站起身,匆匆向宫外走去。

阿克巴知道,孟加拉总督的寡妇,是一位聪明能干的年轻女子,她决不会自愿跳进火堆的。他骑上了一匹快马,带了几十名随从,前呼后拥,向孟加拉飞奔而去。到了总督府,没等人迎接,便径自走进内厅。只见在一个大院子里,许多人正围着一个火堆,烈火熊熊燃烧着,一个年轻妇女在众人搀扶下,正哭哭啼啼地向火堆走去。“君王驾到——”门外一声呼喊,火堆四周的人们立即跪了下来。那个哭着的妇女,正是已故总督的寡妇。她抬头一看,是阿克巴君王,立即投去期待和乞怜的眼光。

阿克巴走近她身边,轻声问道:“你这样做,是自觉自愿的吗?”“圣王在上,贱妾不敢说慌,贱妾本来不愿这样做,只因夫家怕妾分得总督财产,故逼迫贱妾跳火殉夫。”寡妇说着又痛哭起来。“既然如此,那就免了吧!”阿克巴说着,又面向众人说道,“大家听着,今后不论什么人,一律不准强迫寡妇殉夫,谁违背的,严加惩处!”众人听了,只得齐声附和,立即草草收拾了火葬仪式。

孟加拉已故总督的寡妇得救了,但这种殉葬的残酷行为仍无法完全禁止。直到250年以后,印度才有停止跳火殉夫的法令。

莫卧儿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而印度长期流行的是印度教,因此教派斗争和教派起义十分频繁。阿克巴为了协调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关系,宣布信教自由、教派平等。他特别挑选了一些印度教人士做高级官员,又娶了信奉印度教的贵族女儿为王后。

1581年,他又创立了一个没有上帝、没有先知、没有教条的“圣教”。圣教徒把阿克巴当上帝看待,彼此遇见时总要呼阿克巴的名字。这种“圣教”既无宇宙,又不祈祷,只是要求在平时爱护动物生命,尽可能施舍、赈济或做些好事。阿克巴创立的“圣教”有一个特点,就是并不强迫人们都相信“圣教”。因此,印度教徒改信“圣教”的人并不多,伊斯兰教徒反对“圣教”的也不少。阿克巴对此毫不介意。这些措施,缓和了印度人民反伊斯兰教的情绪,宗教起义也得到了平息。

阿克巴虽然是个文盲,但几乎每天都有人将各种书籍读给他听。替他读书的人按所读页数得到报酬。他有很强的记忆力,听读以后便能记住,并经常以渊博的知识同一些有学问的人讨论文学、哲学、宗教等方面的问题。他供养了100多位画家,其中主要是印度教徒。宫中每月开绘画展览三四次,他对每一幅画都要加以评论并分别赏赐。

阿克巴还供养了许多音乐家,每天轮流听取印度、波斯、中亚、克什米尔等地的音乐。他自己也能作曲,还命令将梵文乐谱译成波斯文,再用波斯文演唱。许多印度教的官吏学习了波斯文,同时许多伊斯兰教官吏也能写出印度文诗歌,这样就促进了波斯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流。

因为善于理财和用人,加上在政治上主张民族、宗教平等,这样就缓和了国内矛盾,使百姓过着较为安定的生活。在军事上,从1560年起,阿克巴用了15年时间统一了北印度;又用了16年时间把版图扩大到遥远的西北地方;最后,又用3年的时间,平定了南方的几个王国,从而建立起一个强大的莫卧儿王朝。

1605年10月,阿克巴去世,由杰汉基、沙杰罕和奥兰则布等人相继为王,这时仍然是莫卧儿王朝最强盛的时期。奥兰则布去世后,子孙们争夺王位,经常发生内战。这种混乱局面给入侵者带来可乘之机。1764年英国人闯了进来,征服了印度,成为印度半岛的统治者。从此,莫卧儿王国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戚继光抗倭

1561年5月初的一天傍晚,天色非常阴沉。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的台州府城内,死一样的寂静。街面上家家店门紧闭,整个城市被大难即将临头的气氛笼罩着。

突然,传来了一个可怕的消息:“大批倭寇已经到达城外二里的花街了!”这是几个刚从花街逃回来的挑夫说的。顿时,城内百姓慌作一团,纷纷准备逃难。

中国百姓为什么这么害怕倭寇?倭寇是些什么人呢?

倭寇就是从日本来的海盗。他们常常在每年东南风起的四五月间,顺风驾驶船只来到中国沿海进行抢掠。倭寇与一般海盗不同,他们是日本西南部一些封建诸侯和大寺院主武装组织起来的。当时日本南北分裂,在内战中失败的那些溃兵败将,还有一些无业浪人和商人,就是这支武装盗寇的主要骨干。他们的抢劫活动,早在14世纪的元朝末年、明朝初年就开始了。当时中国百姓把这种海盗叫作“倭寇”。

到了明朝中叶,中国沿海地区的倭患达到了高潮。倭寇窜到哪里,哪里就被洗劫一空;临走时还放火烧屋,给百姓带来极大的灾难。老百姓是多么盼望有朝一日能消灭这些倭寇啊!

当时镇守在浙江宁波、绍兴、台州一带的将军名叫戚继光,得到倭寇又来侵扰台州府的消息,立即作了严密的部署,亲自率领主力军直趋台州。

大队兵马抵达城下,已是10日的中午了。官兵们来不及吃饭,就在战鼓声中向花街进击。接近花街的时候,与敌人遇个正着。倭寇惯于使用重箭、长枪,以“一字阵”迎战;戚军前锋就用火器迎头痛击。敌寇吃了亏,又分左右两队围攻戚军。这时戚军突然旗鼓一变,主力、伏兵一齐杀出,并以严密而又灵活的队形分段围歼敌人。战士们猛冲猛打,倭寇溃不成军,大败而逃。戚军紧追不放,一口气杀死敌人300多个,生擒倭寇头目两人,其余倭寇全部淹死江中,戚军缴获长枪、弓矢等战利品600多件,救出被掳男女5000多人。

当戚继光高奏凯歌归来的时候,炊事兵们还在烧饭。原来,花街之捷只花了一顿饭工夫。特大喜讯传遍了附近的海湾山角,台州府城内百姓人心大快。

倭寇虽然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还没有全部就歼。14日,另一支2000多人的倭寇又一次侵犯台州府城。这时,台州守军只有1500人。于是,戚继光厚犒部下,激励士气,并对他们申明号令。他说:“以往作战是以多胜少,这次作战却要以寡敌众。因此,我要求你们做到三件事:一不要争割敌人首级,二不要贪恋敌人辎重,三不要轻易杀害胁从。如果能打败敌人,缴获的一切战利品全部赏赐大家;如果敌人还没有打败,却争着去夺财物的,一律处死!”“我们是杀贼保民的赤子,不灭倭寇就不来见戚大人!”士兵们摩拳擦掌,人人齐心,纷纷表示要与敌人决一死战。

城东北的倭寇听到戚继光赶到,不敢交锋,偷偷从小路向仙居、处州方面逃去。戚继光急速率兵从近道抄到上峰岭设下埋伏。他命令士兵们每人手执松枝一束,隐蔽住自己身体。

18日,倭寇果然过来了。戚军远远看去,只见戈矛闪闪,长蛇似的队伍迤逦前进,中间穿插着被掳百姓,队伍长达数里。倭寇了望岭头,只见满山苍松,不见有什么动静,便大胆向前进发。

隐蔽着的戚军等到贼兵过去一半,突然发出号炮。士兵听到号炮声起,顿时丢下松枝,居高临下,发起英勇冲击。顷刻之间,火枪声和喊杀声震撼山谷。倭寇惊恐万状,前后不接,仓猝应战。

紧接着,戚继光又把军队列成前后左右都能迅速应接的“鸳鸯阵”,指挥士兵冲锋拼杀。顿时敌人阵势大乱,纷纷四散逃窜,死伤无数。

戚继光见敌军溃散,便将事先预备好的白旗插在山下,叫部下高声喊道:“胁从者投奔旗下,可以免死!”随着这阵高喊声,有数百个敌人投奔到白旗下,慌慌张张地丢下武器,求饶活命。那些顽抗到底的倭寇,有的被追至山谷间坠落坑堑而死,有的逃进白水洋朱家院,结果被火烧死。戚继光得胜后回到台州府城,百姓出城20余里迎接,热情慰劳。

从此,戚继光率领的这支队伍军威大振,倭寇吓得把戚继光称为“戚老虎”,而百姓却亲切地称他们为“戚家军”。

戚继光率领的军队为什么能英勇无比、百战百胜呢?原来,戚继光出身在山东沿海,自幼痛恨倭寇横行。他在16岁时就立下了保卫海防的志向,曾经慷慨赋诗道:“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17岁那年,他承袭父职,当上了守卫登州的指挥官。这位年轻的将领,在戍守海防的数年之间,充分表现出他的胆识、武艺和才能。

1555年,戚继光被调到浙江当参将(镇守边区的统兵官),主持沿海防御倭寇。他在沿海挑选了一批极端痛恨倭寇的农民、矿工,组成一支4000多人的新军,并且创造性地用上面提到的“鸳鸯阵”来训练新军。这种阵法以12人为一个作战单位,打仗时变化迅速,调动灵活,非常适应江南的地形特点。倭寇遇上戚继光的新军及其摆出的“鸳鸯阵”,总是有来无回。

此后,戚继光在援助福建、广东等地的抗倭斗争中,也连获大胜。1565年,中国东南沿海基本上不再有倭寇侵犯,商民出海做生意的日益增多,从而使沿海的商业得到发展。

朝鲜壬辰卫国战争

十六世纪后期,李朝统治下的朝鲜,党派很多,内讧激烈,国力衰弱。与此同时,日本却结束了长期的封建割据局面,完成国家统一,并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是一个尚武的国家,武家政治和武士道精神支配着好战的封建主阶级。刚刚在内战中取得胜利的丰臣秀吉,迎合封建主掠夺和扩张的欲望,积极准备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企图以朝鲜为跳板,进而侵略海峡对岸的中国。

1592年4月,丰臣秀吉派遣17万陆军、3万海军大举入侵朝鲜,侵略军从釜山登陆,兵分两路,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目标直指朝鲜首都汉城。由于朝鲜政治腐败,国防松懈,日军得以长驱直入,致使汉城、开城、平壤连连失守,朝鲜国王相继逃往平壤和义州。两个月后,朝鲜半壁河山全被日寇占领。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仅在晋州一地就杀死6万多朝鲜军民。

正当日军在朝鲜半岛横行之时,朝鲜人民自发地组织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全罗道水军节度使李舜臣创造了第一流的“龟船”,在海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什么叫“龟船”?它是人们对朝鲜人很早发明的一种战船的通俗称呼。因为这种船身上覆盖着一个外壳,形状有些像龟背,所以有人就叫它做“龟船”。到16世纪下半期,这种战船经过朝鲜爱国名将李舜臣的改进,具有很大的攻击力量。

李舜臣生于1545年,他原是朝鲜一个小县城里的狱吏,后来升为水师将领。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而且是一位著名的造船家。李舜臣监造的“龟船”,长10余丈,宽1丈多,甲板之上有厚木制成的顶盖,并且裹上铁板,可以掩护船上水军避免敌人火器投射。顶盖上和甲板旁,装着许多尖锐的大钉和铁钩,敌人很难攀登上船。船头上安装着一个龙头,龙头上穿有两个炮眼;头尾都装有金属尖杆,必要时可以用来冲击敌船。船身前后左右有74个枪眼,射手可以伏在内部施放火器。船舱两侧装有十对船桨,全部划动,急驰如飞;加上船身很大,可以装载很多淡水和粮食,能在水面上作较长时间的战斗。

日本海军从未见到过这种船。远远望见时还不知是什么东西。李舜臣利用“龟船”的优势指挥战士英勇地冲向日军。

这次战斗,日船被击沉和烧毁40余艘,士兵伤亡不计其数。残余士兵攀上了一座荒岛,躲在草丛里,总算侥幸逃了命。朝鲜水师,仅有一名负伤。战斗结束,李舜臣把缴获的许多武器用来武装士兵,又将缴获的300多石粮食和许多被服分发给士兵。

在这以后,李舜臣的水师又打了好几次胜仗,击沉了几十艘日船。这时,中国明朝政府应朝鲜政府要求,派来了援军,与朝鲜军队并肩作战,并且很快收复了平壤、汉城,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朝鲜北部。丰臣秀吉被迫同朝鲜进行停战谈判。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陷害李舜臣的阴谋开始了。日本侵略军头目丰臣秀吉,派遣了一个间谍分子潜入朝鲜政府内部,散布谣言说,李舜臣和日本人有勾结,私自放走了被俘的日本高级将领。当时朝鲜内部派系斗争激烈,一些嫉妒和仇恨李舜臣的奸臣听到这个谣言,纷纷向国王告发。昏庸的国王不分青红皂白,立即以所谓“欺瞒国王、放走敌将”的罪名,逮捕了李舜臣,并把他投进监狱。

李舜臣的受诬去职,为日本侵略者拔除了一根眼中钉。1597年2月,丰臣秀吉借口和谈破裂,再次派遣14万大军侵犯朝鲜。当时的形势对朝鲜极为不利:陆军在四年和谈期间丝毫没有加强;新任的海军将领又是一个昏庸无能之徒。结果,在很短时间内,朝鲜陆军被击败,海军几乎全军覆没,大片国土又被日军占领。

在这国破家亡的严重关头,朝鲜举国上下都希望李舜臣能出来领导抗日。许多爱国将士联名上书,要求恢复李将军原职。朝鲜政府在全国舆论压力下,只得重新任命李舜臣为水师将领。

李舜臣复职以后,留给他指挥的只是残存的12只龟船和100多名士兵。李舜臣重新整顿水师,团结坚持抗日的将士,开除和惩罚那些胆小怕死的军官,吸收忠勇的农民加入水师,并且动员大批人力物力,加紧制造龟船。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支强大的水师队伍又成长起来了。

与此同时,中国明朝政府应朝鲜政府要求,再一次派来了大批援军。由陈、邓子龙率领的中国水师,奉命与李舜臣将军会合。朝、中水师联合作战,屡败日本侵略军。

1597年冬,朝、中联军和日本侵略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决战。先是朝鲜陆军分成左中右三路,向日本的三个大据点进攻,很快形成了紧密的包围圈。日本陆军向海军求援。李舜臣得到消息后,立即将朝鲜和中国的水师布置在日本海军必定要经过的露梁海面上。

这天夜里,500多艘日本兵船驶抵露梁海面。李舜臣一声令下,朝、中水师立即发起进攻,几十条龟船猛烈轰击,并用尖杆撞破敌船。海面上烈火冲天,如同白昼。有许多战士还勇敢地跳上敌船,杀得敌人横尸满舱。

日本海军损失了40多艘战船,准备逃跑,朝、中水师紧追不放。李舜臣亲自率领10几艘龟船,命令桨手全力划动船桨,准备超过敌船,截住敌人退路。敌人见难以逃脱,便集中火力向李舜臣的指挥船射击。

在密集的炮火中,李舜臣镇定地指挥作战。忽然,他发现中国水师将领邓子龙的指挥船被敌人围困,就立即驶船去解围。不幸途中左胸中弹,鲜血直往外涌。将士们见他身受重伤,赶紧围了上来。“将军,怎么啦?快到后舱去!”两个士兵抢上前去,用手扶住将军。“战斗正紧,不要管我,也不要声张,免得影响士气。你们要继续奋战!”说罢,他把军旗交给一个部下,嘱他代施号令,然后安详地合上眼睛,永远离开了人世。

在这次战斗中,70多岁的中国水师将领邓子龙也英勇牺牲。“誓向敌人讨还血债!”朝、中将士个个义愤填膺,振臂高呼着。战斗一直进行到第二天中午,朝、中水师共击沉、击毁敌船450余艘,歼灭日军15000人。剩下的日军残兵败将,迫于朝、中联军的强大攻势,也不得不逃离朝鲜。持续6年之久的卫国战争,终于胜利结束了。

这场战争是在1592年开始的,这一年朝鲜和中国的传统历法是壬辰年,所以朝鲜历史上把这保卫祖国的两次战争通称为壬辰卫国战争。“壬辰卫国战争”粉碎了日本的狂妄侵略计划,中朝人民用鲜血谱写了伟大的友谊。

捷克“掷出窗外事件”

公元962年,德意志的国王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神圣罗马帝国诞生了。那时帝国的势力如日东升,其疆域包括了德意志、奥地利、捷克、意大利北部和瑞士等一系列领土。时光斗转星移,到了13世纪末,帝国的势力已日薄西山。国内诸侯混战,整个帝国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皇帝成了一个被架空了权力的傀儡,早已失掉了控制整个帝国的权力。

大权的日益衰落早已引起了皇帝的恐慌,他想拚命抓住皇权不放,就好像溺水者抓住一根救命的稻草。皇帝要权力,诸侯当然也要权力,重重矛盾相互摩擦,终于撞出了火花。“摩擦生火”的外力是发生在捷克的“掷出窗外事件”。德意志帝国在公元1526年吞并了捷克。当时的大帝国已是名存实亡。奥地利成为诸侯中最有势力的国中国。奥地利的皇帝来自哈布斯堡家族,所以捷克并入德意志的版图,实际上成了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1617年,哈布斯堡家族的斐迪南受德意志皇帝之封为捷克国王。捷克在归入哈布斯堡家族领地之时,奥地利皇帝曾有过承诺:不论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哪一个成员作国王,都必须承认并遵守捷克王国的法律,保留原有的议会、宗教以及政治上的自主权等等。然而,自从斐迪南,这个捷克人眼里的魔王一上台,一切都变了,他根本不承认哈布斯堡家族曾经有过的承诺,完全把捷克当作奥地利的附庸国。什么捷克的法律,什么自己的议会,什么自主权通通被取消了,从城市到乡村凡是能插手的地方,他都派了自己的官员。捷克人彻底沦为奴隶。捷克人的心中蕴蓄着怒火。这时另一件事的发生,对于捷克人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

自从16世纪以来,欧洲发生了宗教改革,“新教”风行。但是那些反对新教的顽固分子,挖空心思反对新教。一大批臭味相投的保守贵族们组织了所谓的“耶稣会”,用以维护旧的宗教秩序,妄想同新教抗衡,阻止新教的传播。那个捷克人眼里的“魔王”斐迪南,就是一个狂热的耶稣会分子。他丧心病狂地反对新教,一上台便借用手中的权力残酷迫害捷克新教徒。这一切对于久已心怀怨愤的捷克人民来说真是雪上加霜,1618年的一天,愤怒的捷克人民终于开始了自己的反抗行动。

那一天是5月23日,一群武装群众和新教徒手拿铁棒长矛冲进了王宫,国王吓得仓惶逃窜,愤怒的群众在搜寻中逮住了两个斐迪南国王最忠实的走狗马蒂尼茨和斯拉瓦塔。两条平日耀武扬威的走狗,已没有了昔时作威作福的神气,只有瑟瑟发抖,摇尾乞怜的分了。看见两条走狗的“熊”样,人们更加愤恨,突然不知是谁喊了一句:“把他们扔到窗外去!”“对,扔出去摔死他!”立时有无数愤怒的声音在响应。在一阵怒吼声中,马蒂尼茨和斯拉瓦塔被人们按照捷克人的方式,从20多米高的窗台狠狠摔了下去。这两个人活该命大,竟没有摔死,只是昏晕了而已。“掷出窗外事件”使得欧洲统治者们大为震惊。斐迪南决定说服哈布斯堡家族发动一场战争。一举扫平捷克,让捷克人老老实实地听从自己的摆布。怒火尚未平息的捷克人更加愤恨,他们纷纷组织起来,武装自己。

这些捷克人组成了自己的临时政府,选出了30名保护人(其中大部分是新教贵族)领导起义。群众占领了政府各部门,废除了一切法规,取消了一切赋税,把耶稣教会分子,打得屁滚尿流,夹着尾巴逃掉了。

起义军开始时所向披靡,杀进了奥地利境内,直逼维也纳。奥地利的新教徒们也一向不满皇帝的一些政策,借此机会纷纷响应。此时奥地利的老皇帝已经死掉了,正巧是捷克人眼里的那个“混蛋”皇帝斐迪南接任皇位。听到捷克义军已兵临维也纳城下,斐迪南派出他的一个亲信作为全权代表去同起义军领袖谈判,其实这只是他玩的缓兵之计,暗地里他早派人去西班牙国王那搬讨救兵了。这时的起义军如果能一鼓作气攻进王宫,胜利唾手可得。然而起义军的领导权全部掌握在捷克贵族手里,这些贵族们在紧要关头又暴露出自私狭隘动摇不定的弱点来。一方面他们要迫使国王让步,从中得到实惠,一方面又害怕如果起义真的胜利了,群众的声势大起来会损害自身的利益,所以这些新教贵族们一再主张谈判。斐迪南的奸计就这样得逞了。

一天深夜,当起义军的战士正在沉睡的时候,西班牙军队从背后偷袭了,斐迪南的军队也从正面发动了进攻,起义军腹背受敌,伤亡惨重,一退再退,退回到了捷克。那些捷克的贫苦百姓们斗志不减,表示只要有一息尚存,决不屈服强权。可恨那些领导者们开始动摇、叛逃,严重削弱了起义军的力量。

1620年11月初,两军在捷克首府布拉格附近决战,由于叛逃者出卖了起义军,加上敌我力量悬殊,起义战士纷纷倒在了自己的土地上,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起义被残酷地镇压下去了,捷克成了布斯堡奥地利的一个省,捷克人民陷入奥地利的残酷统治之下。

欧洲“30年战争”

捷克起义被镇压以后,奥地利皇帝的权力大大加强了。他开始以帝国的真正皇帝凌驾于所有诸侯之上。皇帝不仅占有捷克,而且和西班牙保持联盟,把势力伸向德意志西部和北部。西班牙则想统治荷兰。这样一来,就使得德意志的许多新教诸侯国大为恐慌,赶紧联合起来。英、法、荷等国看到这种情况也纷纷插手行动。于是,以德意志新教各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为一方,他们得到荷兰、英国和俄国的支持;而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他们得到教皇和波兰的支持,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争。战争从1618年捷克起义算起,先后有丹麦干涉、瑞典入侵、法国参加,一直打到1648年,足足有30年的时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30年战争”。

捷克“掷出窗外事件”发生不久,斐迪南派一位特使来到德国。当时的德国诸侯分为两派,一派以新教同盟的选侯腓特烈为首,另一派以信奉天主教的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连为首。两派之间早已是水火不容。

斐迪南的特使请求巴伐利亚公爵出兵捷克。公爵当即让手下梯里率领25000人马向捷克进发。捷克的新教徒们得到消息,连忙向德国的另一派首领腓特烈求救。腓特烈亲自率领人马支援。两军在布拉格附近的白山遭遇,发生了激战。结果,腓特烈指挥不利而战败,他本人逃往荷兰。捷克成为德国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捷克人民被迫改奉天主教,甚至以德语为国语。

逃亡在外的腓特烈并不甘心,经过深思熟虑,他从荷兰来到英国。作为英王詹姆士一世的女婿,腓特烈知道英王不会坐视不管。在白金汉宫华丽的殿堂内,腓特烈把荷兰国王同意帮助的亲笔书信交给詹姆士一世。对德国早就不满的英王当即答应,一定支持腓特烈。

1625年,英国和荷兰经过商讨,决定不亲自出面而怂恿丹麦出兵。丹麦国王克利斯汀四世也想乘机扩张领地,于是率军入侵德国。可是面对丹麦人的攻势,梯里的阻击一次次失误。此时已登上德皇宝座的斐迪南为此寝食不安。他突然想起了一个人,这就是他任捷克国王时结识的华伦斯坦。

华伦斯坦是捷克的贵族,从小就喜欢排兵布阵,在军事上很有才能。华伦斯坦遵照斐迪南的指示,率领自己的三万人马和梯里合兵一处。战局发生了逆转,丹麦人兵败如山,一直被追到日德兰半岛。丹麦从此一蹶不振,再也不敢对德国说半个不字。

对丹麦作战的胜利,使德国在欧洲政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而华伦斯坦也因此而声名大振。斐迪南本想重赏华伦斯坦,可是遭到一些嫉妒华伦斯坦的大臣反对。耳软心活的斐迪南解除了华伦斯坦的官职,解散了华伦斯坦本人招募的军队。

新教同盟之一的瑞典此时已经强大起来了,而瑞典国王早就垂涎德国富饶的土地。华伦斯坦的解职,使他感到机会来了。

1630年,瑞典出兵攻打德国。短短的时间内,德国北部和南部的重镇相继失守。德皇斐迪南只好让华伦斯坦重新领军。华伦斯坦不计前嫌,领军投入战斗。七万多德军在萨克森的吕岑,与瑞典人展开了厮杀。战斗十分激烈,瑞典人越战越勇,仓促募集的德军有些力不从心。站在制高点上的华伦斯坦,看见战局不利,为了保存实力,命令部队撤退。为了防止敌人追击,他让所有的弓箭手和枪手留在队伍的后面。瑞典国王见德军撤退,亲自领军追赶,结果被德军枪手的乱枪射死。

吕岑战役的结果是:瑞典失去了国王,但取得了胜利;华伦斯坦虽然失利,却保存了实力。为了德国长远的利益和稳定的发展,华伦斯坦建议斐迪南同瑞典讲和。这种想法引起斐迪南的不满,他再次解除华伦斯坦的职务。华伦斯坦愤然而归,在回捷克的路上突然死去。

华伦斯坦的死,使瑞典人麻痹大意。士兵们整天喝酒、赌博,军容大乱。当斐迪南领着西班牙人杀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无法抵御。德国在西班牙的帮助下,又一次打败了新教同盟国。这次战争的结束并没有给德国带来欢欣,大量的伤兵和逃难的百姓,使得德国的土地大片地荒芜。

年轻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对丹麦、瑞典的相继失败感到愤怒。他觉得,为了新教同盟的利益,必须给哈布斯堡王朝以沉重的打击。于是在法国首相黎世留的斡旋下,英国、荷兰、威尼斯、瑞典等纷纷支持法国。法国终于跳了出来,成为战争的主角。1635年,法国正式向西班牙宣战。西班牙国王下令全力打击法国人。起初,法国军队显得经验不足,被年年征战的西班牙军打得节节败退。西班牙和德国的默契配合,让法王路易十三伤透了脑筋。英国、荷兰等国纷纷慷慨解囊,有钱的出钱,有兵器的支援兵器,甚至为了提高法军的作战能力,还派出一批批教官参与训练指导。各国的帮助,给了法国军队极大的信心,1643年,法军调集优势兵力参加了洛可瓦会战。经过一番血战,法军获胜,从此转变了战局。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得知战况,知道大势已去,命令西班牙退出这场战争。失去了西班牙的支持,斐迪南只好求和。

1648年8月6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瑞典及新教诸侯签订《奥斯纳布吕克和约》。9月17日,德国被迫与法国签订《明斯特和约》。10月29日,参战各方签署了《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结束30年战争。这场战争,给控制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以沉重的打击,使得它在欧洲恢复天主教统治和建立大一统帝国的计划成为泡影。

克里斯蒂娜呼吁和平

17世纪初期,瑞典是欧洲的一个强国。当时的欧洲正在进行“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把很多国家都卷了进去,其中也包括瑞典。

在瑞典的一次会议上,国王吉斯塔夫·阿道弗斯抱着自己仅有的女儿克里斯蒂娜公主,正慷慨激昂地说道:“我们瑞典才击败过俄国斯,并占领了波兰,现在就看我们如何去打眼前的这场战争了。但不管怎么样,老规矩不能变。”瑞典的老规矩就是只能在邻国的土地上打仗,而不能在本土上兴兵作战。

克里斯蒂娜好奇地听着父亲的话。她只觉得父亲特别威武,并在心里暗暗下决心,以后要做个像父亲这样的人。

1630年7月,阿道弗斯率领13000名将士,从德意志东北部的奥德河口登陆。他的军队在德意志的领土上屡战屡胜。然而,国王却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身亡。

12月8日,噩耗传到瑞典首都,玛里亚王后和克里斯蒂娜公主都为之痛哭。但人死不能复生,众大臣把克里斯蒂娜扶上了国王的宝座。由于克里斯蒂娜的年龄太小,还不能掌管国家事务,一批老臣便主动出来辅佐朝政,代行权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克里斯蒂娜渐渐长大成人。她学会了不少国家的语言。但当皇宫里的大臣们向她灌输国教路德教教义时,却遭到了她的拒绝。1644年12月8日,18岁的克里斯蒂娜正式亲政。在她的脑海里,始终浮现着父亲的身影,她明白是那场可恶的战争把父亲送上了黄泉之路,所以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终止持续多年的战争。大臣们和克里斯蒂娜的想法根本不一样,他们只想进行新的战争,以巩固瑞典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于是君臣间的矛盾就不可避免了。

帕汀王极力主张打仗,他把自己的儿子查理·奥古斯塔都送到了战场上。查理凭着他的勇猛在战争中所向披靡,而被瑞典人誉为民族英雄。

一天,查理又载誉归来,可克里斯蒂娜却对他态度冷淡。她在接见查理时说:“虽然你为瑞典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战功,可战争的耗费太大了。”旁边的一位老臣插话说:“不大,不大!照这样打下去,我们瑞典的国旗将要飘扬在欧洲的每个角落。到那时,瑞典人就和现在大不一样了,成为人上人了。”“人上人?”克里斯蒂娜冷笑了一声,她的脑海中闪现出父亲满脸血污的样子。为了战争多少家庭变得支离破粹,克里斯蒂娜再也不愿看见这样了。

面对好战的声浪,女王异常冷静,她几乎是一字一顿地驳斥了主战者的狂言,宣布了自己的决断:“你们为了战争,谁想过百姓的生活?固然那些战利品、军功章是光彩夺目的,可是这要用多大代价?那些毫无价值的东西不过是用死亡、毁灭、家破人亡来铸造的。我郑重宣布,从现在开始,战争将要离我们而去,我要让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和平多么伟大!”

克里斯蒂娜立刻签署了议和公文,委派各大臣分头前往欧洲各国,呼吁终止战争。经过克里斯蒂娜几年中的尽心尽力,国际和谈会议终于签订了和约,长达30年的战争结束。作为战胜国的瑞典获得了德意志北部的西波美拉尼亚、吕根岛、维斯马城、不来梅等大片土地以及一批相当可观的赔款。此外,和约还承认瑞典国王有干预德意志重大事务的权利。在克里斯蒂娜的治理下,瑞典这一时期国泰民安,连那些被征服地区的人民也对克里斯蒂娜的管理竖起了大拇指。瑞典成为名副其实的欧洲强国。

克里斯蒂娜在历史上是个奇女子,她一辈子没有婚嫁,在管理国家的前提下,她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比如读书和收集美术作品。她还对野生动物有浓厚的兴趣,在宫中养了许多动物。克里斯蒂娜如此关心文化事业,而受到瑞典人的普遍赞扬。在她的热心支持下,瑞典第一张报纸和第一所学校先后问世。

克里斯蒂娜在同文化艺术界的交往中,逐渐对天主教义和天主教徒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兴趣。她开始向往罗马天主教廷,同时对王位越来越讨厌,她在1651年向国会表明了退位的意向,遭到拒绝。1654年,克里斯蒂娜再次提出,国会只好批准女王退位,其堂弟查理十世即位。

1655年12月,克里斯蒂娜在教皇隆重的欢迎仪式中来到教皇国。1689年,克里斯蒂娜离开人世。

世界近代卷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它是人类文明史上欧洲占优势地位的一段历史。资产阶级不但从政治经济上摧毁了封建专制制度,而且也摧毁了中世纪以来的扼杀个人自由和社会生机的神权统治、君主制制度和文化专制主义,建立了比封建社会先进得多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进步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资本主义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它创造了极其雄厚的物质财富,同时,它在艺术和社会政治思想等方面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资产阶级的统治是通过革命或改革在英国、美国和法国等一些欧美先进国家先确立的,它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18世纪下半叶,从英国开始,一场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美各国,带有现代工厂特点的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资本主义在欧美各国取得进展的同时,资产阶级还对世界各地展开殖民掠夺,在19世纪的最后三十年内,将整个世界瓜分完毕,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欧美国家的殖民掠夺带有双重性,一方面,它破坏了当地古老的传统社会,加重了殖民地人民的苦难;另一方面,它又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给这些地区向近代社会的转变奠定了基础。日本正是以西方的侵略为契机,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变,成为亚洲强国。资本主义代替封建社会虽然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它只是一种剥削制度替代另一种剥削制度,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反对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1848年2月,由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开始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整个近代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1870年普法战争前夕为第一阶段,是“自由”资本主义转变为帝国主义即垄断的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削弱了欧洲的优势地位,使美、日崛起;俄国则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打破。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

在世界近代史上,是英国率先开拓了资本主义产业革命的先河。而在新旧交替的过渡进程中,1558年即位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为英国的强大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亨利八世继位后,英国的中央集权在他统治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亨利八世娶过六位王后,却只有一个太子和两位公主,伊丽莎白是次女。亨利八世去世前曾留下遗诏说:“我身后即由太子爱德华继承王位大统;若爱德华身后无嗣,继而以长女玛利继承王位;若玛利身后无嗣,王位再由次女伊丽莎白继承。”

太子爱德华9岁时被扶上王位,15岁时驾崩。公主玛利比爱德华大20多岁,已近40岁才继承王位。她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对罗马教皇怀着一颗赤诚的忠心,因此继位之后,就三番五次颁布法令,先后废除了爱德华六世时代以及亨利八世时的一系列宗教改革措施,把英格兰教会独立于教廷之外,重新隶属于罗马教廷。更令人发指的是一项暴虐措施,就是恢复使用人称“火刑柱”的刑具,并用这种刑具烧死大批新教领袖。玛利此举遭到了全国百姓的反对,于是获得了“血腥玛利”的绰号。

伊丽莎白公主则被国人视为新教的象征。她与姐姐宗教信仰不同。玛利暴虐成性,为人乖张,时刻提防伊丽莎白以恢复新教信仰相号召。这时,托马斯·怀亚特爵士发动叛乱,公开打出废黜暴君、恢复新教的旗号。由于计划不周,被玛利镇压下去。平叛以后,玛利怀疑伊丽莎白是这场叛乱的幕后策划者,因此才把她找来询问。

这时,西班牙王太子腓力正与玛利女王商谈婚姻大事。这位太子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儿子。后来,他继承了西班牙王位,世称“腓力二世”。

腓力也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为了得到玛利女王的王位,他催促玛利尽早处死伊丽莎白。于是,玛利以弑君的罪名将伊丽莎白投入伦敦塔囚禁起来了。后来,经调查核实,证明伊丽莎白公主与叛乱没有任何干系。于是,玛利手下留情,保全了她的性命。但仍将伊丽莎白软禁在远离伦敦的一处城堡中,言谈举止都在女王的监视之下。

伊丽莎白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因此她非常警惕,凡事小心谨慎,从不越雷池一步。她咬紧牙关,忍受着难以煎熬的孤独寂寞,炼就了坚强的性格,变得更加成熟了。“血腥玛利”只在英格兰统治了5年,于1558年11月17日病死。当天,枢密院宣布:“根据先王亨利八世遗诏,由公主伊丽莎白继承英格兰都铎王朝王统,择吉日良辰举行登基大典。”

消息一经传出,举国上下欢呼雀跃,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立刻散去了。

玛利的五年统治遗下了严重的后患,致使英格兰王国伤痕累累。玛利以血腥手段推行天主教,不仅将大批新教徒绑在火刑柱上烧死,还迫使更多的新教徒背井离乡,逃亡到欧洲大陆避难。这些人对玛利和天主教怀有深仇大恨,国内宗教矛盾空前激化。在国际事务中,玛利追随她的丈夫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不顾国内朝野的呼声,与西班牙结盟征伐法兰西。这场远征不仅使英格兰国库空虚,债台高筑,而且造成加莱失守,导致百年战争以来就划入英格兰版图的这一块海外领地被法兰西人夺去,英格兰丧失了它在欧洲大陆的最后一块桥头堡。内忧外患,使国家声望大大降低了。玛利女王遗留下的就是这样一个贫穷薄弱、人民怨声载道的局面。

伊丽莎白登上英格兰王位后,虽然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却能分清轻重缓急,采取断然措施解决内政外交的重重难题。

一天,年仅25岁的女王伊丽莎白,正在王宫里筹划解决宗教矛盾问题,一个外交大臣走上前来禀道:“陛下,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前来求婚。”

伊丽莎白闻听,一双深邃清澈的蓝眼睛里冒出了怒火。满朝官员见此情景,都低下头,不敢再看她。伊丽莎白心里清楚,西班牙人是想通过联姻,以保护西班牙的利益。

伊丽莎白估计得一点不错。当时欧洲有两大强国争雄,一为西班牙,一为法兰西。此时的苏格兰与法兰西结盟,而西欧北部的尼德兰又是西班牙属地,因此英格兰就恰好位于两大国夹持之下的钳口上。无论是西班牙还是法兰西,哪一方争取到英格兰,都可以完成对另一方的包围。在这种格局下,腓力二世急于与伊丽莎白联姻,其用意是昭然若揭的。

伊丽莎白想到这里,又摇了摇头。她觉得自己还不能立刻回绝这门亲事,腓力二世对自己还有用处。

原来,伊丽莎白虽然即位作了女王,但尚未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当初,她的父亲亨利八世与凯瑟琳闹离婚,始终未获得教皇批准。若有特殊情况需要离婚,必须先呈请罗马教皇批准。因而亨利八世与安妮的婚姻也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这样,伊丽莎白作为亨利八世与安妮的女儿,在天主教徒眼里不过是个私生女,而私生女是没有继承权的。

伊丽莎白眼珠一转,脸上笑容可掬,说道:“此事可以考虑,待我想一想,再给你回话吧。”

伊丽莎白打上了腓力二世的主意,她想拖一段时间,使腓力二世对联姻怀有希望,希望利用西班牙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敦促其他国家承认自己作为英格兰女王的合法身份。于是,求婚一事拖了几个月。直到伊丽莎白获悉国际社会已承认她作为英格兰女王的合法身份,她才一改过去几个月的暖昧态度,明确告诉西班牙使节说:“由于我与贵国国王所持宗教信仰不同,他不能与我联姻。”

西班牙使节闻听,目瞪口呆,他不知该如何向国王交待。

伊丽莎白一直没有结婚,直到1578年,她已经45岁时,法兰西国王亨利二世的弟弟——年轻的阿朗松公爵亲自登门向伊丽莎白求婚。这时,英格兰急需借助法兰西在尼德兰战争中削弱西班牙,于是伊丽莎白又使出对求婚者虚与委蛇之计,玩弄外交游戏。凭借风韵犹存,端庄典雅之气溢于言表为资本,与阿朗松公爵周旋了5年。直到1583年,伊丽莎白才最后宣布不能纳阿朗松为夫婿。

这是伊丽莎白最后一次借助联姻施展外交手段。随着阿朗松的远去,再也无人前来向女王求婚,伊丽莎白也就更加坚定了她以英格兰臣民为终生伴侣的决心,她认为如此才能保住英格兰的独立地位,如此才能避免重蹈玛利女王的覆辙。

伊丽莎白小心翼翼地周旋于欧洲列强中间,为英格兰的繁荣发展创造了和平环境。伊丽莎白发展工商业,制订了一系列政策,为以后的英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15世纪以前,英国的生产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纺织业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个不起眼的行业。随着新航路的发现,国际间贸易的扩大,在欧洲大陆的西北角的佛兰得尔地区,毛纺织业突然繁盛起来,在它附近的英国也被带动起来。毛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英国本来是一个传统的养羊大国,这时除了满足国内的需要而外,还要满足国外的羊毛需要。因此,养羊业与农业相比,就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这时一些有钱的贵族开始投资养羊业。

养羊需要大片的土地。贵族们纷纷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甚至把他们的房屋拆除,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一时间,在英国到处可以看到被木栅栏、篱笆、沟渠和围墙分成一块块的草地。被赶出家园的农民,则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就是圈地运动。

当时一位著名的作家托马斯·莫尔在一本叫作《乌托邦》的书中写道:“绵羊本来是很驯服的,所欲无多,现在它们却变得很贪婪和凶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们要踏平我们的田野、住宅和城市”。

圈地运动首先是从剥夺农民的公共用地开始的。在英国,虽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这些公共用地则没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首先在这里扩大羊群,强行占有这些公共用地。当这些土地无法满足贵族们日益扩大的羊群需要时,他们又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家园,甚至把整个村庄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来,变成养羊的牧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