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图书馆百年馆庆纪念文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3 19:47:57

点击下载

作者:李忠昊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四川图书馆百年馆庆纪念文集

四川图书馆百年馆庆纪念文集试读:

贺信

贺信

四川省图书馆:

在四川省图书馆建馆100周年之际谨向你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热烈的祝贺!

天府之国人文荟萃,巴蜀文化底蕴深厚。四川省图书馆建馆肇始,秉承巴蜀古风,广收典籍,持之以恒,终成四川收藏最丰、典藏质量最高的图书馆,并跻身全国十大图书馆之列,以丰富珍贵的文献资源名闻海内外。近年来,四川省图书馆努力践行社会教育和公益服务宗旨,以丰富的文献资源为基础,以资源共享为目的,广泛开展与全省公共图书馆的协作,面向社会推进文献信息网络免费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服务又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希望四川省图书馆以建馆100周年为新起点,发扬传播知识文化、服务社会大众之宗旨,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普及,为推动四川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祝四川省图书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永葆青春!

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刘奇葆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2012年9月11日

事业与发展

文化强省建设:图书馆的责任与使命

郑晓幸

在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共同描绘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美好前景,建设文化强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马扬鞭之时,我们迎来了四川省图书馆百年华诞。四川省图书馆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于1912年(民国元年)始由四川行政公署拨款创立,是年10月20日开馆,定名为四川图书馆。光阴荏苒,百年沧桑,四川省图书馆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一个世纪的苦苦探索,几代省图人的不畏艰难、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在保存文献、传承文明、启迪民智和服务大众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增强做好图书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年来,国家把文化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文化改革的重要方针,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明确了基本思路、指明了发展方向,为全党全国人民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供了行动指南。

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2011年11月召开的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强调,要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努力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要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普遍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全省人民美好精神家园,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四川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省第十次党代会的召开,为我们描绘了我省文化发展的宏伟蓝图,更为我省文化工作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全省广大图书馆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当前文化工作面临的大好形势,增强做好图书馆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紧紧抓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时机,努力开创全省图书馆工作的新局面。

二、充分认识图书馆事业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推动图书馆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图书馆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实现途径。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基础性设施,图书馆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伴随着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发展而发展。几千年来,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一些发达国家的图书馆事业发展进程来看,图书馆事业在经济社会处于快速发展期或者转型期时,往往会得到快速发展,孕育新的服务形态,为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也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做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全面部署,提出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以来,图书馆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古籍保护等重点文化工程,以四川省图书馆为首的各级公共图书馆服务设施不断改善,服务手段不断增加,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社会效益明显增强,全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基本建成惠及全省民众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已成为构建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支撑。

近年来,全省图书馆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全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在总体上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全省图书馆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在传播知识、传承文化,播撒文明、启迪智慧、改革创新、服务群众等方面下更大的功夫,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努力开创我省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三、切实加强图书馆各项业务建设,充分发挥图书馆在传承文明、服务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进一步推动形成全民阅读的良好风气,是时代赋予图书馆事业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图书馆人要认清形势,明确职责,切实加强各项业务建设。充分发挥图书馆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功能和作用。

一是要加快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全省各级图书馆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按照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积极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便捷高效的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阅读内容健康、知识丰富、有益身心的图书、报纸、期刊等出版物的基本文化权益。今后几年,我们要按照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建设原则,进一步加强基层图书馆设施建设,力争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设施网络。

二是要加快构建全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服务业态。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切实加强以文化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为龙头的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开展“送书下乡”、流动图书室等便民服务,切实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等问题。要加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生产,大力提高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数字文化产品供给与服务能力,努力在全省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全媒体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培育基于新媒体的新型图书馆服务业态,使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惠及全民活跃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推进全社会的信息化水平。

三是要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阅读活动。引导全民阅读,培养读书风尚,是图书馆人的天职。全省图书馆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吸引广大人民群众走进文化殿堂,步入知识之门。要广泛开展“读好书”活动,在全省上下营造爱书、读书、利用图书馆的良好风气,倡导读书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习惯。要积极探索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服务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延伸服务,进一步提高公众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率,增强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设施、文献、技术等资源,积极开展讲座、咨询、展览、培训等特色服务,加强面向农村基层、特殊人群的文化关怀,丰富农村基层、弱势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是要切实做好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工作。2011年初。根据文化部、财政部的统一部署,我省公共图书馆进行免费开放的试点工作。公共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性质和内容的一次大转变,是公共文化单位发展的一次大提升。作为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公共图书馆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办馆理念,提升服务水平,要坚持现代化、多功能的方向,建立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形势、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的图书馆服务体系。

我们正处于文化工作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以四川省图书馆为首的各级公共图书馆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创新文化发展模式,努力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文化强省建设做出文化人应有的贡献,以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四川省文化厅厅长

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再创文献服务新辉煌

——纪念四川省图书馆百年华诞

李兆权

在大地铺金、五谷飘香的季节,在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乘省第十次党代会的东风,迎接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我们迎来了四川省图书馆的百年华诞。

公元1912年10月20日四川图书馆定名开馆,馆址选在成都少城公园西侧。此后,四川图书馆的馆名和隶属关系几经沧桑变迁,于1952年始正式定名为“四川省图书馆”。经过百年几代四川省图书馆人的不懈努力,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从无到有,从1949年的馆藏总量89642册,到今天的四川省图书馆已拥有的藏书近500万册、珍贵文献70余万册、数字资源30余TB等多种形式的馆藏文献资源,服务覆盖面在不断扩大,四川省图书馆已经成为了综合性研究型省级公共图书馆和公益性文献信息服务基地。

省图书馆的成长壮大,功在几代省图书馆人的执着坚守、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更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支持,以及广大读者、用户和全省人民长期以来的爱护和关注。百年来,四川省图书馆在收集保存文献、启迪民智、文献信息传播和为社会成员服务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现在来庆贺四川省图书馆的百年生日,一方面是缅怀图书馆开拓者的功绩,继承他们为之奋斗的事业;一方面也是在以往的基础之上实现新的跨越,开创四川省公益性文献信息服务新的辉煌。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扎实的工作,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纪念四川省图书馆的百年诞辰。

百年四川省图书馆的发展史也是四川省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史。百年来,几代四川省图书馆人的努力奋斗,用自己的智慧和实践创造了独特的四川省图书馆文化,树立了独特的四川省图书馆的价值观和办馆理念,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四川省图书馆的管理、服务制度,省图书馆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奋工作,默默奉献,在平凡普通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个人的生命献给了公益性文献信息服务事业,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可。

首先,省图书馆坚持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办馆理念。省图书馆始终把读者服务工作放在首位,不断优化改善读者借阅环境,不断增加服务时间,率先实现了一年365天,全天候开馆服务。在2008年,省图书馆率先在全国省级图书馆实行免费服务,免去了读者办理借书证等服务收费,向全社会彻底敞开了公益性文化服务大门,图书馆作为没有围墙的大学的社会文化形象更加鲜明。

其次,转换服务理念,坚持服务基层。省图书馆在坚持阵地服务的同时,积极发挥省图书馆业务龙头作用,充分发挥辅导培训功能,将服务延伸至基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省图书馆在全省范围内广泛组织业务辅导、开展流动送书。各类图书馆分馆办进了社区、军营、学校甚至监狱,大讲台、大展台、大课堂遍布城乡,新型的服务方式贴近群众,不断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图书馆服务的新期盼新要求。

三是坚持业务创新,不断拓展业务建设新领域。大力推进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加强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以及公益性电子阅览室建设。目前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建设已普及到181个县(市、区),全省5万多个村共享工程已实现村村通,电子阅览室正在实现全面普及,人民群众就近就便就能享受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已成为现实。

四是加强文献资源建设,丰富图书资源馆藏。随着文化投入的不断增长,省图书馆目前藏书已达500万册,藏书总量雄居全国前列;地方志书的特藏、古籍的保护、修复与再造,使省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建设更富特色。

坚持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发展理念。百年的苦心坚守,百年的辛勤耕耘,有了今天的丰硕成果,同时沉淀了深厚的优良文化传统。在我们庆祝四川省图书馆百年诞辰的时候,应该好好梳理总结,把历史与时代所铸就的这些优良文化传统很好地继承下来,结合文化改革繁荣的新实践,创造出符合新时代的与时俱进的崭新省图文化,开创我省的图书馆工作新局面。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向。这次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党的文化自觉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将为包括公共图书馆发展在内的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不竭的新动力,将推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文化工作步入又一个新里程。为贯彻六中全会精神,随后召开的中共四川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决定》。2011年1月26日,文化部、财政部下发《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揭开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发展的新篇章。我省160个公共图书馆、203个文化馆、4264个乡镇文化站共获得国家财政补贴2.38亿,占国家免费开放资金总投入(18亿)的13.2%,是全国获得免费开放补助经费最多的省份。目前,国家补助经费和省财政配套经费已及时、足额下拨至各市州、扩权强县。为保障我省免费开放工作顺利开展,用好用活补助资金,目前《四川省免费开放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四川省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管理办法》、《四川省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管理办法》已经下发至各市州,以规范性文件形式确保我省免费开放工作正常运行,公共图书馆事业正呈现确保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重大转折。两次全会的召开,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重大举措的实施,对我省公共文化事业特别是公共图书馆事业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我省图书馆人一定要紧紧抓住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乘势而上,立足创新,为我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腾飞做出自己的贡献。

尽管我省图书馆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全国发展大局下,我省公共图书馆建设进度落后,投入严重不足以及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等致使全省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总体上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全省图书馆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在传播知识、传承文化、播撒文明、启迪智慧、服务群众等方面下更大的功夫,不断提高工作水平。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我们务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读者至上,始终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按照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合理规划、积极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便捷高效的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获得文献信息的基本文化权益。我们要按照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建设原则,着力实现服务上的总分馆制,进一步加强基层图书馆设施建设,整合资源,力争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现代化的公共文献传递的设施网络,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倍增效益。

其次是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努力加强队伍建设。信息时代,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和传播呈现出高速、全球化的趋势,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日新月异,变化十分迅速,社会成员获取文献信息的意愿、需求和途径也出现了多元化的情况。面对新的文献信息服务的挑战,图书馆人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更新自己的服务理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满足新时期文献信息服务对馆员的要求。同时加大对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培训,争取培养一批专业知识与实际技能兼备的数字图书馆和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公共图书馆工作队伍,推动和保障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

第三是创新服务方式和传播手段,延伸服务,扩大覆盖。要充分利用当今高科技、互联网的优势,打破传统文化服务中时间、空间局限,重点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等三大数字文化工程,畅通文化传播渠道,提升服务效能和水平,建立现代新型公共文化传播方式,实现馆内业务工作优势互补,互为支撑,互相促进,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优势和效益,使三大数字文化工程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亮点,共同在公共文化建设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第四是加强制度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在实施新馆“硬件”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制度建设。要创新体制机制,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同时借鉴先进地区图书馆管理经验,开展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活动,健全内部各项管理制度,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能,真正做到“软件不软、硬件更硬”,全面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公共图书馆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希望全省图书馆人将省图书馆百年华诞作为新的发展机遇、新的起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一流的管理、一流的队伍、一流的服务,再创公共图书馆事业新辉煌。

四川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百年书香凝铸蜀中“天堂”

——写在四川省图书馆百年华诞之际

杨红梅

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博尔赫斯

天堂在哪里?

我们寻觅了五千年。是雕龙琢凤气势如虹的皇家藏书阁?还是达官显贵深深庭院的藏书楼?在堆积如山的历史典籍间,有几人能凭栏而读,御风而吟?又有几人能于馥郁墨香中尽得阅读之乐?

应该庆幸:1912年10月20日,在芙蓉花开灿烂如锦的成都少城公园,中国最早公共图书馆之一的四川省图书馆破土而立!

应该崇敬:林思进、蒙文通、伍非百等一个个大师,一位位圣贤,历任省图书馆长,以文化人,树学风,建馆舍,用汗水和心血构筑蜀之“天堂”!

500万册藏书、70余万册隋唐手书经卷、宋元明清诗词集、历代四川珍贵地方志、民国暨抗战时期珍贵文献……此后百年,兼收并蓄的省图书馆负重而行,如一位智深如海的老者岿然不动,润物无声,渐成全国第四大文献基地、中西部唯一国际图联成员馆、世界银行资料存放馆。

二十多年前,带着对书籍的渴慕我寻香而来,自四川大学首届图书情报科学系分配到四川省公共图书馆。

那是怎样一个美妙如诗的天堂啊!

万卷书如山,智慧深若海。在这片知识与文明汇聚的馨香世界中,我与先贤秉烛而谈,我与哲人促膝欢言,我在人类思想和情感的汪洋中徜徉、浸润、磨砺、升华……美好而短暂的八年间,我在省图丰富着自身的学识修养,也见证着省图的快速发展——

百年沧桑,风流看今朝。“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展开了中华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中共四川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发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豪迈宣言。站在新起点,省图而今迈步从头越,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革:

重走红军长征路,途经泸州、叙永等10余地,行程7000公里;文化惠民百场讲座深入军营、学校、农民工住地、社区、农村、监狱等;共享工程“军营网站”建到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环境恶劣的戍守边陲的墨脱官兵身边;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走进达扎书院改变了僧人学经、辩经的单一生活,在全国首创文化进寺庙新模式……汶川地震灾难,压不弯省图人不屈的脊梁,抗震救灾——守护着民族的精神家园!一间间“爱心帐篷书屋”响起了孩子们琅琅读书声,一幢幢流动图书馆在蓝天白云下拔地而起,省图义无反顾充当传承文化、播撒文明的使者!

在省图的引领下,全省21个市州、181个县区公共图书馆,组成了全川传播知识的主骨架,5.2万个基层点跨越空间和时间障碍,构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网点最多的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在城市之中,机关、企业、校园、社区,一个个图书室蛛网般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镇(乡)村图书室、流动图书服务、公共电子阅览室遍布田间地头;以公共图书馆为平台,各种公益讲座、公益展览,各类读书活动在城乡之间轰轰烈烈开展;“读者第一,服务第一”的服务理念,全免费和全年无闭馆日的惠民政策,将五千年的民族优秀文化源源不断地送进万户千家!

占地17.56亩,建筑面积5.25万平方米,总投资4.9亿元的省图新馆巍然耸立于天府广场,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公益性文献信息基地,四川最新最大的文化地标;

……

一文一世界,一卷一天地。走过百年时光,历经过风雨沧桑的四川省图书馆,在新世纪,沿着前人的足迹,迈着坚定的步伐,行进在传播知识的征途上,用无声的墨韵谱写出今天的灿烂、明天的辉煌!

五十年前,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或许无法想到,在遥远东方的中国,他心中的“天堂”会遍布于城市、乡村、家庭,会成为这个五千年古老民族随处可见的绚烂风景……

四川省文化厅社文处处长

百年风雨  传承与发展

百年风雨 传承与发展

——纪念四川省图书馆建馆百年

李忠昊

四川省图书馆已有百年历史了。百岁的它不仅仅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一部巴蜀文化的历史。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为辛亥革命首役武昌起义奠定了基础,也开启了四川社会革新之门。“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矣”,封建藏书楼在“保存国粹、启迪民智”的思潮下,逐步走向近代图书馆,四川陆续出现了具有图书馆服务性质的阅报所。也在这一年,清政府四川提学使刘嘉琛奏请建立图书馆。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民国政府四川行政公署成立后继续推动建立图书馆。1912年10月20日成都少城公园西侧,四川图书馆定名开馆。此后,四川图书馆从馆名到隶属关系都数度变迁,先后更名为“成都市立图书馆”(1928年)、“四川省立图书馆”(1940年)、“川西图书馆”(1950年),1952年始正式定名“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初创的近四十年,四川著名学者林思进、蒙文通、伍非百、穆济波等先后出任馆长,为传播知识、服务社会而竭心尽力;但由于旧中国时局动荡,四川图书馆只能在曲折生存中缓慢发展,这个时期图书馆藏书门类单一,品种稀少。新中国成立初的四川省立图书馆藏书总量是89642册,其中中文线装书和平装古籍5万多册,余皆报纸、杂志、西文、日文等书籍。

自1952年正式定名“四川省图书馆”至今的60年,是四川省图书馆快速而全面发展的时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在几代图书馆人的励精图治、努力奋斗下,今天的四川省图书馆已有藏书近500万册、珍贵文献70余万册、善本书6万余册、数字资源30余TB;是凝聚全川公共图书馆力量,全天候服务覆盖四川辐射西部的综合研究性省级公共图书馆和公益性文献信息基地;四川省总书库、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四川分馆和全国联合编目中心、全国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的四川省中心,也是国际图联成员馆和世界银行资料存放馆。如今的四川省图书馆为四川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在构建传统与现代的横向与纵向的服务网络中,可以说是软硬并举,文化惠民,消除城乡数字鸿沟,推动数字文化惠民,为四川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注入了新的文化生命。

四川省图书馆自强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息。创办伊始,由四川行政公署划拨办馆运行款项,拓址建楼(成都少城公园内),因种松八十棵,也称八十松馆。1922年后四川财政困难,经费一再削减,1927年终因省款支绌,馆务难以维持,划归成都市政公所管理,仍称四川图书馆。1939年省府复拨款项30万元,由中央图书馆派员辅导策划,在成都城守东大街一幢三层西式楼房中二次建馆,该处馆舍可藏书4万余册,阅览室3间,设座位150个。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文化事业高度重视,加强了对公共图书馆的领导,在历届图书馆人的奋斗努力下,先后在成都骆公祠、桂王桥西街、城守街等处购征土地建馆。20世纪70年代末迁入现址总府路6号,这座4层高1.6万多平方米馆舍设有阅览室17个,座位900个,是当时成都市中心最漂亮宏伟的建筑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业务的发展,该馆舍已明显不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90年代初,为了求变求发展,四川省图书馆在“以文养文”的思潮下尝试与企业置换产权建新馆,但由于企业资金短缺,“项目”搁浅,致使图书馆文献收藏整理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馆藏文献严重受损,最基本的阵地服务都难以维持。1998年,在中共四川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高度重视下,在国家文化部的关怀下,在省文化厅党组的直接领导下,四川省图书馆班子及全馆职工团结互助,通过艰苦的努力,经过漫长的法律诉讼,终于在20世纪后期基本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和法律纠纷,为修建新馆排除了障碍,打下了基础。在此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又艰辛地解决了图书馆职工几十年无住房的老大难问题。

传承文化,启迪民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四川省图书馆的新馆建设,在省文化厅的直接策划和领导下,在省发改委和中共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2008年策划建新馆,并选址在成都市天府广场西侧,2009年四川省图书馆新馆正式立项,成为四川省十大重点工程之一。这彰显了党和政府有世界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境界,有宽阔的视野和胸襟,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意识和精神,也标志和确立了四川省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我们图书馆人是幸运的。

四川省图书馆新馆从外形设计到内部功能布局与风格都注重巴蜀文化元素的内涵表述,注重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特别是在新馆的开放性、普惠性以及数字图书馆设计上,重视巴蜀文化资源的整合传播,特色服务上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表现及数字化的体验。目前,新馆建设在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的统领下,省文化厅党组亲自主抓,通过科学推算项目进度,各项保障措施及程序安排严谨到位,确保新馆建设各项工作环环相扣、稳步推进。2013年,一座总面积达5.2万平方米,公共服务区面积占88%,座位3800余个,同时可接待读者6000人的现代化图书馆就将屹立于成都市天府广场西侧。落成后的新馆将历史与现代、传承与发展融为一体,可以实现多维空间体验、海量馆藏查阅、现代阅读公益共享、科学研究知识传播、数字资源遨游、功能齐全的综合研究型的四川公共文化服务重要载体和阵地。

四川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巴蜀文化更是底蕴深厚,人文荟萃,郭沫若曾在《蜀道奇》中写到:“文翁治蜀文教敷,爰产扬雄与相如。诗人从此蜀中多,唐有李白宋有苏”。作为巴蜀文化与典籍文献研究中心,四川省图书馆深厚的丰富馆藏要感谢历代专家学者和各社会机构的捐赠、缴送,加之本馆购求、馆际互换交流和国际交换所得,因而使馆藏门类齐全、体系完备、瑰丽多姿。四川省图书馆馆藏本身所有的历史文物性、艺术代表性、学术资料性的特质,既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雕版印刷术,并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物质见证,也是今天研究考察中国古代文化史、书籍史、印刷史等不可多得之直观形象材料。就其内容而言,举凡现代百科、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多语种、多载体文献齐备。可以说,四川省图书馆的藏书不仅规模宏大,且门类齐全,体系完备严整。特别是馆藏的隋唐时代手写经卷、唐宋元明清五朝著名文人诗词集、历代四川方志、古医书、古农书等堪称巴蜀文化历史之珍宝。馆藏明嘉靖版《华阳国志》被誉为我国现存最早方志,更因毛泽东同志于1958年借阅,而弥足珍贵。馆藏明洪武五年至永乐元年刻《大藏经》,因刻于洪武年间的南京,又称《洪武南藏》《初刻南藏》,明代洪武官刻《大藏经》传世仅此一志。

四川省图书馆成立以来一直秉承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宗旨,一方面努力发掘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另一方面力争为公众提供平等、自由、开放的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四川省图书馆结合自身馆藏特点,在现有馆舍有限的条件下,不断改善服务环境、丰富服务内容,努力拓展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全面减免服务费,延长服务时间,实现四川省图书馆全年无休的全方位开放;与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成都残联、成都监狱、武警部队等单位合作建立分馆,特别是在省文化厅党组提出的重心下移,面向群众服务基层的总体思路下,四川省图书馆为弱势群体、特殊读者和边远地区群众建立社区和农民工图书室,实现四川省图书馆阵地服务的不断延伸;举办图书节、图书日和阅读日等活动,打造“巴蜀讲坛”文化惠民百场基层流动讲座,丰富图书馆阅读和现代多元文化服务。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四川省图书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公益延伸服务,凸显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2002年,四川省图书馆抓住机遇,在中央争取到了由文化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第一批示范省;在新一轮国家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浪潮中,四川省图书馆又一次争取到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第一批示范省及国家数字图书馆西南地区的第一家分馆。四川省图书馆以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为抓手,凝聚四川省公共图书馆界力量,在全省各兄弟馆的通力合作下,整合区域图书馆服务职能。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基本构建了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网络,将文化信息资源与图书馆公益文化整合服务深入基层,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四川省图书馆现已建立四川省图书馆网站、文化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网站、国家数字图书馆四川分馆服务平台等数字图书馆系统,并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开通网上免费阅读和跨库检索服务。在百年之际,2012年四川省图书馆又将国家数字图书馆四川分馆服务平台再次升级,实现了全天候一站式的读者服务;目前,四川省图书馆在上级的领导下,已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建成省级分中心1个、市级支中心21个(覆盖率100%)、县级支中心181个(覆盖率100%),纳入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乡镇服务站3184个(覆盖率72.1%)、街道基层服务站155个(覆盖率62.2%),与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合作共建村基层服务站50166个(覆盖率100%)、社区服务站759个(覆盖率13.3%),初步实现了覆盖全川的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了图书馆服务的五个进入(进农村、进军营、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服务覆盖全川。并走出四川,让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西藏墨脱边陲的部队官兵,通过文化共享工程信息网络听到党和国家的声音。同时,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四川省图书馆围绕“巴蜀文化”这一主题,从巴蜀文化宝库中甄选璀璨的民族民间文化瑰宝,通过精心策划,建设了四川“文化艺术”精品、四川“文化旅游”、四川“文化名人”、“绵竹年画”、“藏族唐卡”、“羌族文化”、“康巴藏语”资源库、“红色历史”文化多媒体资源库-四川篇、“农村实用技术”等多个具有四川特色的数字资源数据库。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四川省图书馆再一次发挥了在四川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图书馆干部职工第一时间行动起来了解灾情,援助灾区图书馆,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咨询和决策依据。同时,在国家图书馆和各省兄弟馆的支持下,在国家共享工程管理中心的援助下积极组织工作人员深入灾区,在群众集中安置点建立了900余个文化共享工程“重建心灵家园”赈灾服务点和流动图书馆,发动和组织协调各受灾图书馆在灾民安置点建立了140个图书服务站,向灾区分发25万余册图书。并组织各类专家学者到各灾区板房集中安置点举办“心理护理”讲座,为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丰富灾区群众文化生活、安抚灾区群众的紧张情绪发挥了积极作用。四川省图书馆还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为政府灾后文化重建,恢复文化生态,重生民族民间艺术提供了重要依据和重要的文献服务。

作为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四川省图书馆一贯致力于继承和发扬四川珍善本古籍文献的保护整理工作。1985年四川省图书馆正式开展文献抢救工作,利用缩微影像拍摄技术翻拍抢救馆藏珍贵文献。2007年四川省图书馆在文化部、财政部实施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又启动了四川古籍保护工程和善本再造工程,2009年省政府正式成立了四川省古籍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在厅际联席会的指导下,经过古籍保护中心及各方配合,目前一方面切实推动了全省古籍保护与抢救工作,基本完成了四川省古籍普查与“古籍珍贵名录”、完成了两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并通过国务院批准授牌,举办了十余期古籍修复培训班,为我省古籍保护抢救工作培训了一批人才梯队。另一方面,四川省图书馆完成了我省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馆藏元刻本《南史》、稿本《西洋杂志》等书修复,帮助四川师范大学完成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刻本《明纶大典》的修复;以“继绝存真,传本扬学”为宗旨,陆续修复再造了《南阆盐务图说》、《四川方志简编》、《明代印存》、清初刻本陈章焕画《水浒叶子》,与四川大学图书馆合作的清乾隆董邦达工笔设色手绘(绢本)《清初四川通省山川形胜全图》,以及目前正在实施中的明嘉靖刘大昌刻本《华阳国志》等一批四川珍贵古籍,既让绝版古籍善本化身千百,永无失传之虞;又使古典历史文化广泛传播,便于披览研读。

四川省图书馆自著名学者林思进为第一任馆长以来,严谨治学、开放办馆与培养人才的治馆理念从未动摇。特别是近十年,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图书馆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四川省图书馆从内部管理、业务建设、服务模式等方面逐步进行全面创新。围绕“文化惠民”这一图书馆建设服务的精髓,四川省图书馆充分发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现代信息技术特点,集传统服务于一体,以开放式的服务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将现代图书馆服务融入到每一个服务端口,甚至包括安全保卫、行政管理的每一个工作端口,从创新和应用的多元层面来实现图书馆传播知识、启迪智慧、导航人生、向往美好生活的服务理念,更加体现出以文化为灵魂,以人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本质特征。

在四川省图书馆百年之际,我们深切怀念四川省图书馆的前辈学者专家和几代无私奉献的职工,他们用自己的人生书写了百年馆史的壮丽篇章。当代的四川省图书馆将秉承严谨治学,开放、平等、惠民的办馆理念,在人才培养和免费开放服务等方面探索改革、不断创新。

四川省图书馆百年风雨、百年耕耘,在新的征程上,图书馆人一定会上下一心,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工作,在传承历史留下的丰厚遗产的同时,注重大力弘扬和发展创新,四川省图书馆的管理服务之路将延续这一脉相承的理念。虽然今后的路会曲折、漫长而艰辛,但四川省图书馆历经百年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强大文化生命力,必将显现出勃勃生机,在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关心下,在省文化厅党组的直接领导下,为推动四川的经济、文化、科研、教育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四川省图书馆馆长 研究馆员

馆运百年迂回多  书香一脉继世长

馆运百年迂回多 书香一脉继世长

王嘉陵

20世纪60年代,有人预言新技术的出现,将使得图书馆在人类史上消亡,以后又传2012年玛雅人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如今这两者同样没有见到实现,四川省图书馆却迎来了百年馆庆。人类社会问题多多,却充满活力;而国内外引领文献信息资源传播、交流和广泛利用的数量巨大的各类图书馆,不但没有消亡的迹象,而且蓬勃发展,探索着不断转型。图书馆变得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也愈加被人类社会需要。这表明预言有很大的风险,也表明图书馆作为人类文明社会永恒的属性和顽强的生命力。

根据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中国殷墟出土的文献证明,最古老的图书馆已经存在了数千年;而现代图书馆却只存在于西方文艺复兴后人类步入现代社会的几百年间。四川省图书馆的设立,发端于晚清民初,是西学东渐的结果,差不多正好和中国现代图书馆史的滥觞同步。在中国,现代图书馆自创建之初就映射了新旧时代的替换:西方的影响和帝制时代的结束,以及人们对社会现代化和现代公民社会理想的追求。

百年之前,晚清王朝也曾努力地寻求过变革之路:光绪后期,废除科举(1905),预备通过九年时间推行宪政(1908),实现君主立宪制度。作为推行宪政的举措之一,清学部将设立京师图书馆和各省图书馆列入日程。宣统三年(1911)四川奏请建立省立图书馆,拟借前明王府所在地的清贡院及清白堂——亦即如今成都天府广场正面俗称老皇城的地方——为图书馆馆址。这一年(辛亥年)爆发的革命,推翻了清朝帝制,民国元年(1912)建四川省立图书馆时,改变的只有预设的馆址,新建图书馆设在成都少城公园西一座规模不大的青砖楼内,因楼前植松八十株而得名“八十松馆”。

此前12年(1900),浙江绍兴由民间有识之士创建了第一所公共图书馆;前8年(1904),湖北设立了第一所省立图书馆;而宣统初年(1909)京师设立图书馆,陕西、河南、山东、山西、云南、吉林等省皆建省立图书馆。这一时期,四川也屡有现代图书馆的雏形创建:傅樵村于成都桂王桥北街建阅报公所(1900),吴可因建会府北街书报阅览楼(1904),以及成都劝学所建阅览室(1908)等;巴县、江油、南充等地相继也有类似的场所设立。废除科举后,四川设立新学,四川通省师范学堂、华西协合大学等学校图书馆也建立起来。设立为民众提供服务的现代图书馆,这在当时是划时代的举措。古代历有官府、书院和私家的藏书楼,却并不提供社会服务,设立现代图书馆把书籍提供给社会利用,是开先河之举,和变法推出新政所倡行的“启迪民智”思路密不可分。图书馆最初提供服务,要收取很少的费用,是在经费支绌时不得已的选择。走到如今公开宣称面向全体社会公众开放,图书馆的基本服务全部免费,历经了漫长的一个世纪。

由于中国社会的基础模式距离现代化太过遥远,而社会的转型是通过长期的革命来实现的,中国现代的图书馆经历了多舛命途,四川省图书馆乃是一个典型的写照。初期办馆的经费不足严重影响到图书馆的成长。民国十六年(1927),由于省款告罄,四川省立图书馆曾移交成都市政公所代管,次年市政公所改组市政府,该馆即随之更名为成都市立图书馆,成为当今成都图书馆的前身。此即成都图书馆与省图书馆本同出一源,共庆百年之缘由。然而,四川省图书馆建于民初于此年中辍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军阀战乱之年,边远的四川的经费支绌,且不能用于文化事业,不惟图书馆有此待遇,建于民国六年(1917)的四川方志局、稍后的民众教育馆,都有相似的经历。著名学人宋育人主持方志局,撰修四川方志,积十余年之功,尚不能将所修志书三百余册完稿付梓,至今令人扼腕。然而即或如此,四川也不能让省立图书馆缺位太久,民国二十五年(1936)教育厅长蒋志澄就任,于教育施政纲要内拟定规程,拟组建省立图书馆筹备委员会。几经周折,也因抗日战争爆发,国内图书馆学家云集四川,蒋复聪、沈祖荣、刘国钧等大家参与其事,促成四川省立图书馆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4月10日再度开馆。开馆之时,馆址选在位于成都城守东大街的一所学校,亦即前清城守衙门所在地。此馆至1949年底成都解放,由军管会接管,改称川西图书馆、川西人民图书馆。1952年合省,又改称四川省图书馆迄今。其馆舍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接收藏书家严谷孙故居贲园,扩展其为中文部,提供古籍文献服务。1979年建成总府街新楼迁入。1994年因与一民营企业置换馆舍失败,此后陷入旷日持久的官司,直到2005年才结束官司,开始新建馆舍的寻址与立项。2007年始获准在天府广场西北角拓址建馆舍。经历了差不多一个世纪,四川省图书馆重回清末拟建馆址的近旁。建馆百年之际,一座五万余平方米的现代馆舍,在天府广场一隅拔地而起。

回顾四川省图书馆建馆后的百年,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缺位的十余年,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限制阅读服务的十年,加之开放政策之后商潮中错误决策置换馆舍失败而跨越世纪之交几乎闭馆(或半闭馆)的十余年,差不多十之四的时间未能提供正常的服务,举步维艰之时,可谓“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然而,把四川省图书馆发展中的蹇途与中国百年社会转型的历程相对照,却也确实可见转型之艰难,尽管难,却确实在转变——尽管是十分缓慢地转变;同时尽管命途多舛,这所图书馆却总也在发展——尽管是缓慢地发展,并以馆舍、学人、藏书和服务传承着厚重的中华文化之一脉。

百年就职四川省图书馆之人,不乏杰出人士。林思进、蒙文通和伍非百等学人大家,在建馆之路上留下笃实的足印,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创建之初,诗文与赵熙齐名的清光绪举人、官内阁中书的林思进(山腴)自请出任馆长,任职七年后去职,编撰书目十五卷,著有诗文若干,如四川图书馆书目序、贲园书库记等即是。之后,祝彦和继任馆长,祝彦和之后又有杜刚伯、颜仲齐做过较短时间的馆长,祝、杜、颜等也是以经史之学见长的学者。民国二十九年二次建馆,初由金陵大学教授曹祖彬任筹备主任和馆长,不足一年时间曹祖彬辞职,由史学大家蒙文通继任馆长,蒙文通任上九年办有《图书集刊》九期刊载国学文章,内有廖平、刘咸炘等重要的遗著。蒙文通率馆内同仁校勘精印《成玄英老子义疏》《李荣老子注》,并亲笔分为二书撰写叙录和跋,也刊载于此刊。1949年5月,在成都市做过市长的乔诚接任馆长,据说临近成都解放,乔诚拟借此淡化其行政职务的影响。(乔诚此前曾任省教育厅秘书,商于蒙文通继任四川省立图书馆馆长应不是难事。)乔诚在任亦即一年,于1950年4月去职。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立图书馆更名川西图书馆,有两年时间馆长职位出缺。1952年四川合省,川西图书馆恢复四川省图书馆称谓,省人民政府委派著名学者伍非百出任馆长,当时他也是省政府委员;1956年穆济波教授任副馆长;1958年,伍、穆错化右派离职。此后,图书馆长皆由中共党员担任。即使在普通任职(或任过职)的图书馆员中,也不乏颇有建树的学者,如在川图任职十余年、一生研究和收集四川清末保路运动史料的戴执礼,在大陆和台湾都有影响;研究古文字学和文献学的田宜超,皓首穷经,以其一生精力留下并不算多的著述,却篇篇堪称力作,掷地有声,其中数篇发表于《考古》《文物》名刊,皆于刊首以原稿影印方式载出。也有一些默默无闻、穷其一生精力以图书馆专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推进四川图书馆事业进步的人。各类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几代图书馆人都在省图书馆和省图书馆学会举办的各类培训中学习对图书馆的管理、图书馆技能和服务。今天教育普及了,可那些难忘的时日还应该被铭记,何况要说如今的图书情报学教育已经能够满足图书馆事业的需求,还为时尚早。

藏书的扩充也是显而易见的。林思进在首任馆长位上,拟定《四川图书馆章程》,接收清提学衙门学务局藏书,又广采海内官本和私家精刻,以及西文书籍,得书20万卷,编撰书目十五卷。至民国十七年(1928)改为成都市图书馆后,据民国二十三(1934)年统计,该馆书藏已达16.6万余册。民国二十九(1940)年省图书馆重新开馆,藏书从头建设,曾得到省政府拨款30万元为开办费,并函请中英庚款董事会拨款三万元购置中西图书馆,至1949年底清查库藏,计有古籍线装图书、中西日平装图书、期刊报纸、地图、碑帖等89624册(件)。1950年以后,在经历减租退押、土改和三反、五反运动中,四川省图书馆从民间积聚书藏倍增,至1956年,藏书逾百万之数。后又历经10年,至1966年增至200万之数。再后,遂以每十年60万之数增长(除去剔旧部分)。目前,省图书馆的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另计,仅以纸质藏量计当在500万册(件)之数。其中属于古籍线装图书和民国书刊者约75万册(件),各类珍善版本占到6万册(件)。具有特色者有:经史典籍、地方志书、家谱族谱资料、中医古籍、古词集、川剧唱本、民国期刊、抗战版图书、“文革”资料、国外原版大型工具书和文史、基础学科图书等。仅以线装古籍为例:2007年以后,四川省图书馆馆藏选入国务院审批的一至四批珍贵古籍名录的有上百种,选入由四川省政府审批的第一批珍贵古籍有169种。(全省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各大藏书机构收入此集者共为373种。)

苏联作家伊林在《书的命运》中写道:“每一本传到我们手里的旧书,都像是从波涛汹涌的历史海洋里渡过来的一叶舟。这叶舟在航行中是多么危险啊!它是用脆弱的材料做成的。不是火,就是蛀虫,都可能毁灭它。”每一部书籍都有命运,每一种命运都是故事。成为图书馆馆藏的书,尤其是那些古旧书籍,都有不凡的履历,生动的故事。渭南严氏藏书是四川省图书馆馆藏中著名的一支。四川地方及旅川学者名流、文人骚客,如谢无量、林思进、庞石帚、蒙文通、张森楷、宋育仁、廖平、向楚、邵力子、章士钊、于右任、沈尹默、顾颉刚、陈寅恪、张大千、叶浅予、谢稚柳、马季明、朱少滨、陶亮生等,皆曾为严宅上宾,问津贲园藏书。张森楷以贲园藏书为资料,撰成《通史人表》《二十四史校勘记》《四川省历代地理沿革表》等史学专著,宋育仁修省志县志,廖平考订伤寒古本、研究公羊谷梁,都是以贲园的藏书作为资料依据的。为了这些书籍,贲园主人严谷孙曾经遭兵匪绑架,被胁迫以宋版珍籍换人,但被拒绝;美国大学曾欲出重金购买贲园藏书,也遭婉拒。而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书籍连同严宅,均易主省图书馆。

近几年,图书馆曾将川籍革命家李一氓捐赠的明版《陈老莲水浒叶子》纳入中华古籍再造目录。这是此书最早的版本。此书印出后,广东藏书耆宿王贵忱托人来函索要,因是书曾为这位老人所收藏。这部珍贵版本如何在几十年间几易其主,我们不得而知,但此书所题写文字中确实有王先生的墨迹,而此书确实也渡过“波涛汹涌的历史海洋”,进入省图书馆的典藏,传到我们手中。此外,崇州古寺的藏经——著名的洪武南藏、学者刘咸炘的手稿和藏书、作家李劼人的藏书……若许图书馆的汗牛充栋的典藏,都有不为人知的穿越惊涛骇浪的经历,进入到它们目前的栖身之地,静候着传到需要阅读和研究它们的人的手中。如果它们能开口讲述,一定是无数的动人心弦的故事。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步幅加大,但是图书馆所有的馆藏数字化还有待时日。近十余年的数字文献资源建设,通过商业运作和图书馆数字化平台的搭建已初见成效,古旧文献和馆藏资源数字化,则还需要相当的时间去实现,因为这涉及经费、知识产权、馆藏策略、技术标准、网络环境和服务需求等诸多问题,非毕其功于一役所能解决。如果数字图书馆是人类阅读和获取文献的梦想的实现,那现实离这梦想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去走。省图书馆一方面需要加速自身数字化的建设,并引领全省开展公共服务的数字图书馆建设,那是扩大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方向;另一方面则需要继续发挥传统馆藏的作用,做好社会服务。至今,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读者,尤其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人士,仍然对省图书馆的旧藏存在极大的服务需求。

毋庸讳言,囿于历史的、馆舍的、体制的和其他种种条件的限制,四川省图书馆的服务并不如预期的那么好。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置换馆舍不果,馆藏资源中的多数旧籍不能迁回本馆,现行馆舍功能不全,馆舍空间又甚至不足以容纳迅速增长中的新文献,致使省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不能有效提供阅读。社会转型中一座文化资源的金矿不能被开采利用,不能说不是莫大的损失。好在这座金矿依然存在,文脉不断,后续的开采有望呈现辉煌的前景。一座百年的图书馆所积累的不仅是文献,重要的是它还有文化的积淀,那不一定是实体可见的物质,但它在四川人的生活中发生过、正在发生和将可能发生的作用,却是无法计量的。它传承巴蜀大地世代累积的人的智慧,厚重的文化。“文化”一词,先秦文献即有之,有“以人文化成天下”之意;拉丁语中则也有“培育”的含义。百年图书馆的滥觞,成长,迟缓地发展,道路曲折而蜿蜒,却润物如细雨无声,胜过湍急的激流和涛声浩荡!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百年之期也许并不太长,但相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讲这是一个很长的时段,可涵盖几代人的一生,或几代人有效的工作时间;而相对于中国社会来讲,这又是一个急遽变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追求国家现代化和现代公民社会理想的实现,这将促使图书馆不断变化发展,数量不断增加,资源和服务不断改善,公共图书馆成为为社会提供人们公平、均等、便利、合理地阅读和获取信息服务的主体。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省图书馆也面临转型,这不仅是图书馆运行方式和服务方式的转型,也包括它的职能的转变:即省图书馆不仅直接提供文献借阅和获取信息的服务,它还承担着以文献资源保障、图书馆项目管理、网络管理和改进培训机制等方式推进全省图书馆服务更多人群的作用。

那文化的一脉,无声而又持之以恒地流动,浸润,舒展。

四川省图书馆副馆长 研究馆员

心血点点  果实累累

心血点点 果实累累

——四川省图书馆建馆一百周年暨新馆落成感言

徐建华

在新一轮文化改革深入推进之际,我们迎来了四川省图书馆建馆一百周年暨新馆落成的喜庆日子。省馆建馆100周年暨新馆落成不仅是我们四川省文化界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同时也是为全省文化引领,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促进全省文化大繁荣,建设小康社会着色添彩。正可谓:

百年春秋艰难创业书香飘锦城

万千日夜辛勤耕耘心血奉社会

在迎来太阳,送走落日的日日夜夜,我们不能忘记那一段艰辛的历程;不能忘记为建造四川省图书馆——川人心中神圣的知识殿堂而付出心血和汗水的代代川图人;不能忘记曾经为四川省图书馆的发展壮大而付出艰辛劳动的老领导、老前辈;同时更不能忘记省市领导以及广大读者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深感谢!

与此同时,我们也祝愿四川省图书馆新馆像一粒春天的种子,在以后的岁月里常新长青,并带给人民更多的丰收和希望,为四川的经济文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翻开岁月的履历表,36年前,也是在这样一个繁华的季节里,我告别了6年激情燃烧的军旅生活,带着多彩的梦幻,怀着求知的雄心,无限欢欣地跨入了四川省图书馆的大门。从业至今,在党的多年培养和教育下,一步步地成长,也一步步地融入平凡而伟大的图书馆事业。我穿越了近13000个日夜,亲眼见证了四川省图书馆的发展过程,我与她同命运共呼吸,我经历了,体验了,也享受了……

1989年,我受组织的安排调入四川省中心馆委员会办公室,一干就是22年。在这期间,我借助这个平台学到了很多新鲜知识,也了解了很多人和事。在她的熏陶下我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自呱呱落地到知天命,至今已走过半个世纪,这期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蹒跚起步期。这个时期是从1958年6月开始,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成立,当时隶属四川省科委领导,组成单位有四家,即四川省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重庆大学图书馆;并确定六家图书馆为辅助馆,分别是四川医学院图书馆、西南师范学院图书馆、西南农学院图书馆、成都工学院图书馆、成都地质学院图书馆、重庆医学院图书馆。成立伊始,面对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也没有更多的经费,完全得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在整整两年的踟蹰中,仅仅以图画书借阅为单一功能,当时的中心馆同仁思变心切,跃跃欲试,为寻求良方四处奔走。

第二个时期为萌动成长期。处于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国际交往日益扩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迅速发展。当时,以四川省图书馆馆长、省中心馆委员会主任杨德华为首的有识之士,为了顺应这个伟大时代的发展潮流,萌发了一个新的念头,决心从窄窄的小巷里走出来,拓宽思路,提出了以图书“藏与用”的形式,开展以科研为“中心”,并面向社会大众双重服务的构想;倡导图书情报界联合起来,实行纵向与横向的交合,为科学发展提供图书资料。以国内外信息资源做支撑和保障,将信息资源的传递扩展至最大化,真正达到共享共赢,协作协调,共谋发展,共展宏图。构想确定后,紧接着在调查全省47个大中型图书馆的基础上,经过研究协商,并得到了各馆馆长们的大力支持,由杨德华馆长亲自主持,省馆辅导部李广誉副主任执笔,制订了《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1960—1962图书补充三年规划(草稿)》,《规划》把成渝两市及附近的地、市、州,划分为成都地区和重庆地区,根据当时正在征求意见的《大型分类法草稿》的基本类目,列出40个学科门类,由18个图书馆,分别重点收藏1—6个学科门类的书刊资料,相似于现在的5级藏书中的完整级。在引进国外文献方面,也同时形成了一批(如:地学、医学、电子、农学、数学、生物以及工具书等)文献中心。期间还编印了多种联合目录,进行过集中编目,培训了专业人才,从而为以后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今天还保存在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办公室的一叠叠厚厚的文献资料以及依然飘着墨香的各兄弟馆的总结中,看得出当时的规划制订工作开展得是如何的缜密细致,也同时看出馆与馆之间的配合默契,相互尊重,互惠互利,亲密合作,此等的敬业、忠诚态度不禁使人感动,令我敬佩!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而丰厚的经验财富,同时也充分显现了老一辈人的聪明才智以及不畏艰难、不辞辛劳甘当老黄牛的奉献精神。

第三个时期为繁衍壮大期。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图书情报事业的向前发展,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也逐步得到了扩大和充实。1987年,国家“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成立后,为完成好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1989年我们指定和商请了省内56个图书馆、情报所为各地区、各系统的中心馆,作为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的成员单位。现在省内大、中型图书情报单位远逾百家,并且委员会成员单位每年还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学术研讨会、应用成果展览、综合评估活动。在省科技厅、省文化厅、省教育厅、省国防科工办的领导指导下,按照省编委下达的“组织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馆之间的协作协调活动;协商、平衡、审查我省订购国外原版期刊工作;编印联合目录;培养提高图书馆业务干部素质”等4项任务的要求,在四川省图书情报工作的协作协调、资源共享、学术研究、人员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从而为我省全面开展图书情报协作协调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近年来,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成员单位抓住机遇,不断创新,努力寻求更好的协作协调方式。以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成员单位为骨干的地区、系统,甚至跨地区、跨系统、跨省区的文献情报协作网不断繁衍,其网络越织越广,越编越大。它们积极开展文献资源建设的协作协调,开展工作经验和学术交流活动,为实现我省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活跃学术研究和提高业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办了许多实事。情报带动科技,科技增加产值,产值推动效益,效益惠及于民。文献资源的协作共享在其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产生了辐射效应,也同时为国家为社会创造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乃至政治效益。

回顾过去,是为了激励未来。我们对建馆100周年最好的纪念就是继承光荣传统,争取更大胜利。省图人的传统就是坚忍顽强、责任至上、热忱服务、无私奉献;省图的百年历史就是艰苦创业、不断攀登的历史。百年的成功和喜悦、困难与曲折,锻炼和造就了几代省图人。

物换星移几度秋,彩云长在有新天。成熟、成功、辉煌这仅仅是省图的昨天。省图的今天,省图的明天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容颜,在龙吟欢舞之时,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在省文化厅党组的热忱支持下,我们会看到省图在励精图治,再创辉煌,会看到省图旺盛跳跃的生命力。

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是一种追求,文化是一种力量。让我们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服务科研,同心同德,同舟共济,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用激越的旋律,充满力度的节奏,拼搏向上的雄姿去迎接省图一个又一个更加辉煌壮丽的日出。

四川省图书馆副馆长 研究馆员

坚持、努力、展望和规划

——四川省图书馆采访部呈缴本工作纪实

郝薇 侯彤

有着百年历史的四川省图书馆,是中国最早创办的省级图书馆之一。近一个世纪以来,四川省图书馆形成了自己丰富而具有本省特点的藏书体系。古籍善本、地方文献、抗战版图书都颇具特色。内容丰富、数量庞大的藏书使得四川省图书馆确立了我国大型骨干图书馆的地位。而这一切成就,包含了我们四川省图书馆无数工作人员一个世纪的努力。在这里,笔者要说的是四川省图书馆采访部工作人员二十多年来为建立具有地方特色馆藏而坚持、努力去做的一项工作:地方版呈缴本的收集整理工作。

文献资源采访工作是图书馆日常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链条中的第一环。采访部一直在其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负责对本馆中文图书、文献资料的采购工作;负责对全省出版社的出版物的中文呈缴本的收集工作,即收集川版样书工作。

四川地方版图书是四川省图书馆重点馆藏之一,在整个文献资源中占据重要地位。一直以来,采访部都把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作为工作重点,非常重视,几乎每个人都参与进来。而把呈缴本收集常态化、制度化起源于二十年前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发布的《关于向四川省图书馆缴送样书的通知》,有了这份文件,四川省图书馆就等于有了尚方宝剑,名正言顺地要求四川省内的出版社(包括各大学出版社)缴送他们所出版的出版物。二十年漫长的岁月,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出版事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不断发展壮大。2005年,集中了我省大多数出版社的出版大厦也从盐道街搬到了槐树街和三洞桥,各出版社分管呈缴工作的负责人换了一个又一个,而不变的是我们采访部的工作人员牢记着自己肩负的重任,年复一年地向出版社宣讲呈缴的必要性、重要性,只要是出版社有书缴送,就及时上门收集,风里来雨里去,一包一包、一车一车往馆里拉,有时候馆里派不出车,大家甚至还用自行车把大包、小包的书驮回来。四川是文化大省,也是出版大省。二十多年来,每年采访部从出版社收集的地方版图书少则二千多种,多则三千多种。其中不少是分量相当重的大部头:如《春风桃李——“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纪实》《我们的历程——从悲壮走向豪迈》《四川感恩丛书系列》《夏咱·扎西坚赞全集》《达州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志(1952-2009)》《四川青少年年鉴》等等,还有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建党九十周年纪念等专题图书,为四川省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料的收藏工作、为我省文化积累和文化传承做出了应有贡献。

地方版呈缴本的收集是四川省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重要工作之一。历任馆长都对这项工作给予了最大的支持。特别是去年(2011年),由于种种原因出版社改制之后,原来省新闻出版局下发的文件已不太具备约束力,不少出版社对图书的呈缴工作已不太重视,给我们收集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许多好书、价格高的书收不到,即使收到了也只有区区的一本,面对这种情况,李忠昊馆长亲自出面做工作,促成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联合颁发了[2011]4号文《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关于向四川省图书馆赠送出版物样本的通知》。要求各出版社本着加强四川省文化强省建设、繁荣四川文化事业的原则,向四川省图书馆赠送呈缴本。10月,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乘着这股东风,在馆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采访部于2011年12月7日在四川省图书馆承办了“四川省出版社呈缴本收集工作座谈会”。会议邀请了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局等部门的领导、各在川出版社的社长、呈缴本缴送负责人参加。会上李忠昊馆长、王嘉陵副馆长、省里的各位领导与参会的出版社社长们现场沟通,对我省的文化建设、传承工作达成共识。这次会议的召开,给了我们做好呈缴本收集工作的动力,各出版社、省图书馆都明确了各自工作的目标,2012年以来,采访部呈缴本收集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许多出版社经常主动打电话来要求我们上门收书。我们的任务更重了,出入出版社的次数更多了,收集的地方版新书也更全了,对完成好四川省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信心也更足了。

2012年5月1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正式实施。《规范》中明确了省级公共图书馆负有依法接受所在省(市)出版机构呈缴出版物和保存地方文献版本的职能。进一步规范了呈缴本制度,也为我们下面开展业务工作提供了保障。

呈缴本的收集工作还只是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第一步。呈缴本在收集到馆后,采访部立即给缴送单位回执单,同时进行样书验收登记。为了使工作更上一个台阶,我们对呈缴工作也有了一些新的打算,诸如:建立样书的保存管理制度;设立专柜妥善保管出版物样本,防止散失;给出版社提供像地方文献部颁发给赠书作者那样的精美证书;给川版样书提供公开的展存;做好川版书的推广、介绍,加大与出版社的文化交流、沟通,密切与出版机构的关系等来进一步加大收集力度。

作为文献收藏和传播中心的四川省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收集和利用,责无旁贷,而采访部是排头兵,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与全省各出版社的密切合作,进一步加强四川省图书馆对川版样书的收集和永久保存工作,为我省的文化积累和文化传承,为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奠定重要的基础。让我们在四川省图书馆百年庆典到来的时候携手并肩,继续做好四川版样书的收集、利用和永久保藏工作,为实现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目标,繁荣四川的文化事业而努力。

四川省图书馆采访部副主任 采访部馆员

图书馆图书招标采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刘 华

图书馆的文献采访工作是根据图书馆的性质、任务和读者需求、经费状况,通过选择、采集等多种方式获取文献,以积累和补充馆藏的工作。它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图书馆馆藏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读者需求的满足程度和图书馆的服务水平。目前,图书在图书馆馆藏文献中仍占有很大的比重,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图书出版数量剧增,图书市场空前繁荣,销售渠道也变得多样化,使得图书馆图书采购渠道不断扩大。自从2003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为了促进市场的有序竞争,促进图书采购工作的市场化、规范化以及加强廉政建设的需要,图书被政府集中采购目录明确列入招标范围以来,图书馆逐渐走上了图书招标采购的正规之路。其宗旨在于选择最合适的图书供应商,最快、最全、最经济地采购到读者最需要的图书,避免图书采购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有效地防止采购腐败的发生。但由于我国图书招标采购起步较晚,时间较短,操作规范尚不成熟,致使图书招标采购过程中问题较多,乃至对图书采购质量及图书馆馆藏质量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我们在积极评价招标在文献资源采购中的正面作用的同时,面对存在的问题,如何理性对待,探讨解决的方法与措施,使之健康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1.图书馆图书招标采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不健全的招标制度

缺少专门的组织机构,招标文件不科学、不规范、不具有操作性,招标程序以及对投标商资格审查等必备环节过于简单。

1.2不科学的评价指标

图书招标采购的评价指标分为商务指标和技术指标两部分。商务指标一般包括:报价、图书采购要求、质量要求等;技术指标一般包括:财务状况、信誉、资信证明、售后服务等。目前的图书招标采购缺乏客观依据和一个相对科学的招标体系,普遍存在着技术指标不全和不标准,权重设置不合理,在评标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不易操作性等问题。

1.3评标委员会成员的组成

评标委员会由招标人负责组建,负责评标活动,向招标人推荐中标候选人或者根据招标人的授权直接确定中标人。委员会成员是否为图书馆专业人士,是否了解图书采购业务、流程管理、图书市场动态、馆配商业绩与诚信、出版行情等专业问题,将直接影响评标的公正及结果,直接影响图书招标采购质量。

1.4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低价中标现象普遍

由于价格是评价采购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性指标之一,故在评标过程中,为了获得准入资格,部分投标商不考虑自身实际承受能力,过分压价,超出合理的折扣范围,其中标后的图书质量、到书率以及其他后续服务却大打折扣(在此以山西省图书馆低价中标为例:山西省图书馆2009年成为全省第一家被纳入文献资源政府采购的单位。第一次中文图书招标就遭遇了低价中标,中标折扣是48.5%;2010年的中标折扣是64%,最终都因到货率不达标及服务质量不合格而中止合同。造成的后果是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质量无法保障;读者的阅读权益受损;馆配商无法通过良性竞争获得发展)。低价竞标不仅影响了图书采购质量,也形成了对规范经营馆配商的不公平竞争,资质优良、服务完善的馆配商因为运营成本较高,压不下折扣,无法在招标中胜出,最终不得不选择退出(2011年7月,在国内中文图书市场占有龙头地位的知名企业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因连年亏损,宣布退出中文图书市场)。

1.5监督管理机制亟待完善

政府采购法虽然有专门的“监督检查”一章,但是没有提到对合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图书馆面对馆配商的违约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从实际情况看,馆配商违约主要表现在:到书率低;不按订单供书,随意搭配,订准率低;到书时间周期长、速度慢;不提供承诺的加工服务等。面对违约,常常是图书馆和馆配商来回扯皮,导致新书无法及时上架,不但影响采访质量,更影响图书馆馆藏质量以及服务能力和水平。

1.6图书采购招标程序复杂,招标时间过于漫长

图书招标涉及经费启动、拟标书、公布招标项目、投标方递交标书、评标委员会开标、评标、选定馆配商、签订相关合同等一系列法定程序,整个招标过程需要2—3个月的时间。由于国情所致,招标时间必须根据财政预算而定(预算数字影响着招标量、购书金额等),一般年财政预算每年4月份才能出来,招投标又需要一个过程,导致购书计划滞后,真正用于履行合同的采购时间不足半年,既影响本年度采购业务的进行,也影响下年度采购业务的开展,加大了图书馆的采购压力,突击采购图书不可避免,最终的结果就是影响图书的采购质量和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1.7一年一招,过于频繁

一年一招,一方面导致中标馆配商频繁更换,与新的馆配商合作,从业务工作对接,到双方互相适应,一年时间已过大半,又将面临下一年招标,由此影响到图书馆采访工作的质量,影响馆藏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有的图书馆通过几年的招标实践,每年中标的书商基本变化不大,而每年花费人力物力,组织招标投标评标工作有些得不偿失,不仅浪费人力物力成本,而且也不利于图书馆采访部门工作顺利开展。

1.8招标采购使得图书采购渠道受到制约

在图书招标采购过程中,图书馆只能在中标供应商处进行采访。目前随着出版社改企转制的逐步完成,企业化出版市场的现状是图书出版量猛增,合作出版、包销书激增,图书出版周期不稳定,任何供应商都不可能做到全品种供货,这种招标模式的成功的前提是中标供应商具有相当的实力以及较强的责任心,反之,势必造成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源缺藏,影响馆藏质量。

1.9日常业务的过分转嫁

中标商承担的附加服务除了提供分类编目电子数据外,还包括贴条码、磁条、贴书标、覆膜、加盖馆藏章、添加馆藏等一系列原本属于图书馆内部的业务工作。原本是图书馆的成本转嫁为中标商的成本,加重了中标商的负担,为了降低成本,中标商只能在供书质量上面做文章。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混淆专业分工角色的做法,从长远而言不利于图书馆业务工作水平的提升。

2.解决图书招标采购问题的思考

2.1健全招标制度建立健全相关的组织机构

图书馆图书采购招标过程中,必须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严格按照程序开展招标投标工作,才能保证招标投标活动当事人和参与人的权利义务。成立采购招标工作小组,逐步减少纪检、审计、财务等参与人数量,增加图书馆采访专业人员数量,按照主体明确、职责分明、运行有序的原则,细分采购人、采购机构、采购监督管理部门需要划分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避免职责权限不清而导致采购过程混乱和采购效果低劣等情况的发生。

2.2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

制定全面规范的图书采购招标评分要项及评分标准,细化技术评分要求,如经营资质、经营场所、客户群体、客户数量、信誉度、服务能力、财务状况、到货率、到货周期、性价比等均要有详细的指标。确定评价体系中各关键环节的比重,减少价格分的比例,避免图书招标因某一指标的突出而忽略了其他指标的综合性价比,杜绝低价中标。权重确定之后,计算出每个投标商的综合得分,选择最高者中标,更好地保证图书的采购质量。实地亲临考察投标方的硬件设施情况、客户群体的分配情况和客户数量,从而保证项目的安全实施。

2.3规范招标程序 完善监评机制

除了对图书招标采购过程进行全面监督,包括财务、技术和党纪监督,还应对馆配商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在招标小组加大图书馆专业人员的比重,可以采取外聘专家的方式,用以保证中标商的资信及服务能力,淡化折扣的比重。制定从书目清单提供、图书到货验收及图书加工上架全过程的管理制度并落实;制定图书质量与服务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包括书目涵盖范围及质量、清单式样、现采能力、到货速度、到货率、MARC数据质量、后期加工服务水平以及合作态度等方面,并对中标商定期进行测评。

2.4合理规划招标周期

为了图书馆更好地开展各项业务,可将一年一度的招标延长为两年或三年一个周期,招标业务宜在年底进行,既节省人力物力的投入,更有利于提高招标效率。

2.5选择灵活多样的招标方式

公共图书馆收藏的文献种类繁多,各种文献的采购均有其特殊性。为了保证馆藏文献的系统性、完整性、连续性,保持和发展馆藏特色,首先要合理安排文献资源招标采购比例,其次图书馆应主动向有关部门申请,每年应在预算的采购经费中预留一定的、机动的购书经费,对那些零星出版、独家经营、自办发行并无法列入招标采购计划之内的文献实行自主采购。

2.6保证协议的严格执行

在采购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合同和标书的要求执行,杜绝具有不规范行为的供应商中标,对不能履约的中标商应及时终止合同,确保图书采购质量。

2.7提高图书采访人员获取出版信息的能力

一个合格的图书馆采访人员,除了要熟悉本馆馆藏结构,还要关注出版动态,面对海量的出版信息,如果只依靠中标商的书目或是现场采购是远远不够的,图书采访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信息捕捉能力;要扮演好阅读导向员的角色,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客观、中立的职业素养,在正确把握社会阅读趋势的前提下,尽可能使所采图书满足读者的需求。

图书采购工作关系到图书馆的馆藏质量和读者服务水平,而图书供应商的实力和服务质量又对图书采购工作起着根本的影响作用。目前我国的图书招标采购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如何规范馆配市场和完善图书招标采购的研究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相信并期待通过大家的积极努力,必将克服招标采购的弊端,走向成熟。

四川省图书馆采访部 馆员

四川省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及发展的思考

宋华雷

地方文献是公共图书馆馆藏文献中一种独特的资源,它对于决策、励志和存史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是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图书馆从1912年成立起,就把收集、保存、整理、利用地方文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四川省图书馆收藏了以清中期以后的四川地方志(各县皆备)为主的有关四川的著述,家谱、族谱、川剧资料等;历代四川人的著述;历代四川出版物以及众多的宗教文献、中医古籍和古代农业书籍。

一、四川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情况

收集、保存地方文献是历史赋予公共图书馆神圣而义不容辞的责任。做好地方文献工作,是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公共图书馆的要求,也是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特色建设和文献信息特色服务的需要。四川省图书馆新的领导班子在1999年恢复正常工作秩序后非常重视,并加强领导,指导地方文献部大力开展地方文献工作。

1.收集工作(1)加强宣传。宣传,就是宣传图书馆的重要性,宣传四川省图书馆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四川分中心、四川省总书库、世界银行资料存放馆、国际图联成员馆等具有较高声誉的公共图书馆。让大家认识到,你的东西放在图书馆,将成为造福当代、泽及后世的精神财富而永存。由于我们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不断宣传,到四川省图书馆捐赠图书的单位、个人不断增多。(2)建立健全呈缴本制度。在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图书馆馆长协助下,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向全省有关单位颁发了《关于批转〈四川省图书馆征集地方文献的报告〉的通知》;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向全省各出版社下达了向四川省图书馆呈缴图书的通知。现在,每年四川省图书馆平均收到全省各级出版社样书近三千种,四千多册。(3)走访与交换。走访,并使之制度化。走访,就是拜访出书或可能出书的单位及个人。我们走访了省、市、州、县、区、乡的地方志办、党史办、政协文史委及社科联、科协、诗书画院、收藏家协会、出版社、大学及各级政府的办公厅、办公室、政策研究室等部门,并与各地图书馆达成相互交换、相互代收地方文献的意向。(4)多方采购。地方文献分布的特点是范围广而散,既有正式出版物,又有非正式出版物,载体多样,其中许多有价值的地方文献还散落民间。所以既要正常采购,也要深入民间广泛收购。我们与一些旧书摊(店)、古旧书店及个人建立了长期联系,这是不可忽视的地方文献收集渠道,通过这个渠道我们收购了大量地方文献。(5)专题征集。是特定时期为特定主题所进行的专项征集。a.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在灾后的举世瞩目的抗灾救灾、重建家园的战斗中,四川省图书馆立即行动,参加抗震救灾,同时向全省公共图书馆发出了《关于“5·12”汶川大地震文献资料征集方案的意见》《关于立即抢救保护羌族文化的意见》,呼吁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一起记忆历史,感恩关爱,全面收集地震发生、抗震救灾到重建家园的所有文献,四川省图书馆收到各种抗震救灾文献,实物二千余种。b.国家文化部评定四川2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省图书馆收集了31幅康巴地区明末至民国时期的唐卡。c.2000年由文化部主办、上海图书馆承办《全国家谱总目》征集编纂工作会议,四川省图书馆负责四川片区。为搞好这项工作,我们向全川发出征集函,并在达州、内江、成都等地区发展热心读者代为征集,从2000年至2003年,征集到家谱一千余种,加上原有馆藏家谱,四川省图书馆家谱种数为西南之首。

2.开发与利用

四川省图书馆馆藏丰富独特,拥有500万册藏书。最具特色的部分有:隋唐时代的手写经卷、宋元明清著名文人重要诗词集、历代四川地方志书、中国古代医学典籍、近现代文化名人手稿、民国暨抗战时期文献等,把馆藏中丰富的地方文献加以开发和利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我们的目的。(1)编制各种地方文献书目,揭示馆藏,便于广大读者使用。根据四川省图书馆收藏的各种地方文献,先后编印了《四川省地方志联合目录》、《四川古籍善本书联合目录》、《抗日战争时期出版图书联合目录》、《四川省图书馆馆藏新编地方志目录》、《四川省图书馆馆藏珍品集》等。这些书目集书十万余种,便于读者查检,利于服务参考,有功于社会人群。(2)保护文化遗产,开发文化典籍。四川是我国西部文化大省,保存着极为丰富的古代文化典籍,仅四川省图书馆馆藏就达70余万册。将古籍善本中流传稀少,极具历史文献价值、学术资料价值和独特艺术欣赏价值又急需抢救保护的文献典籍,经整理后影印出版,让这些孤罕珍秘之本走出深阁重窚:a.四川省图书馆于2005年将馆藏善本,《四川南阆盐务图说》一书,仿真影印出版。此书系一部清末官修区域性盐业书,对现今四川南部和阆中地区的盐业开发作了详细记述。《图说》一书中的80多幅绘图、无论人物山水、工场器物、技术工具均无一不工,写实传神。此书不仅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亦具有重要版本价值和文物价值,同样不失为一件清代绘画艺术鉴赏真品。b.2008年又将馆藏存世孤本专刊稿《四川省方志简编》编订页码,纂出图文目录,影印出版。《四川省方志简编》稿本,全九册,脱稿于1944年,是民国时期唯一编纂定稿之四川省志书。此书所纂史实清楚、文字简明,以《两论》、《十三类》30余万言成编,作为四川省百年来仅成的一部省志,是研究四川近现代地方史可资借鉴的重要史志著作之一。c.2009年,四川省图书馆将馆藏崇祯本《印经、印图》影印出版。《印经》、《印图》二书,为朱简一生中篆刻艺术创作和研究成熟期作品,无论从印章的艺术创作到印章美学的艺术审美等方面都极具实践和理论价值,在中国篆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近400年来,公藏私目未见著录,近世诸多篆论著述也未有提及,可谓罕睹。d.最近四川省图书馆又将馆藏明嘉靖四十三年《华阳国志》影印出版,这是现存最早版本,极具文献和版本价值。

四川省图书馆将《四川南阆盐务图说》、《四川省方志简编》、《华阳国志》等存世孤本开发利用,使这些重要的乡邦文献得以化身千百,服务于社会,又可永无灾厄之虞。(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为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四川省图书馆建立了实力强大的专业队伍,整合丰富的馆藏,根据本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了一些有较大政治影响和经济效益的专题地方文献数据库。先后建立了《四川文化旅游资源数据库》、《四川农村实用技术资源库》、《四川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数据库》、《四川文化名人数据库》、《四川地方文献数据库》、《羌族数据库》、《唐卡数据库》、《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四川家谱数据库》、《红军长征在四川数据库》等几十种专题地方文献数据库,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文献资源共享,方便读者做出了贡献。

二、关于发展地方文献工作的思考

1.研究地方文献的新特点,进一步扩展地方文献收集的途径。这些年来,各地、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家族、个人以各种方式,正式和非正式出版的图书、刊物,种类繁多,各地将本地地方文献尽可能完整入藏是各地图书馆的职责所在。但在实际工作中,县馆相对完整,越大的公共图书馆面对更大范围的众多出版物,不可能搜集到全部出版信息,并且受到一定限制:因地方文献涉及内部资料、内部档案等,不是资金、关系能解决的问题。它们是非卖品,还涉及保密的内容,收集起来就更加困难了。因此,应强化地方文献的法律保障,加大呈缴、征集的政府支持力度,并建立省、市、县三级征集网,明确各级图书馆的义务和权力,可由省馆牵头组织,落实任务,实行有偿交换,以便调剂余缺,互利互惠。

2.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越是地方的越是世界的,应努力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数据库,根据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分期分批建设一些有较大政治影响和利于经济建设的专题地方文献数据库,并不断补充、不断完善内容。

3.加强地方文献队伍的建设,创新服务意识。应该建立包括地方文献征集、整理和数据库加工的多层次人才队伍和体系。地方文献的征集员,要求比一般采访人员具有更强的公关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培养一批代表四川全省地方文献研究与实际工作水平的专家和权威,提高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标准势在必行。我们即将迁入现代化的新馆,搞好窗口服务是我们面临的大事,地方文献工作不仅仅是为子孙后代保存地方史料,更重要的是提供良好服务,起“资政、励志、存史”作用。在全新的四川省图书馆,除了建立综合性的地方文献阅览室,还可以建立若干有特色的地方文献阅览室,不仅提供书刊阅读,还要提供缩微品阅读,计算机浏阅,网上查询等方面的服务,使地方文献的服务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新馆竣工在即,随着四川省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硬件、软件设施的极大改善,必将把四川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四川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主任 副研究馆员

地方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刍议

——以四川省图书馆为例

付玉贞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藏和传递知识文献信息的一种社会文化教育机构。中国古代称之为藏书室、藏书楼,清末始用“图书馆”名称。中国图书馆的类型主要有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科学与专业图书馆、儿童图书馆、工会图书馆、军事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农村及街道图书馆(室)等。图书馆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文献的搜集、整理和保藏。由此可见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工作的重心所在。地方省馆是一省之大书库,其文献资源建设在地方文化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一、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现状

近二十年,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二十年,政府工作的重心是经济建设,对文化建设的投入相对偏少,图书馆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发展缓慢,无法满足读者对文化的更高需求的状况。文献资源建设严重落后,这在地方公共图书馆中显得尤为突出,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经费短缺。众所周知,地方馆的资金,主要靠地方政府的行政拨款。地方政府的拨款,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以及地方领导对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极大的差异。相比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言,西部内陆地区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上的投资偏少。近二十年,中国物价的飞涨是不争的事实,而图书资料的价格也节节攀升,因此,公共图书馆能用于文献资料采购的费用严重不足。由于图书呈缴制度,不具备法律强制性,辖区内的出版社也未能很好地执行。

公共图书馆的现代文献资料主要靠购买所得,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只能降低采购成本,采购量也随之减少。同时中国出版业伴随着经济的腾飞也发展迅猛,出版图书的种类和数量均有大幅度提升。一方面是经费的短缺,另一方面则是出版物的膨胀,在这种情况下,文献资料的采购显得尤为窘迫。以四川省图书馆为例,每年常规图书采购经费不足八百万,近几年因新馆建设,政府在经费上有所增加,但仍难以满足文献资源建设的需要。

其二,文献质量欠佳,需进一步提高。购书经费的短缺,不仅影响购书的数量,也严重影响了购书的质量。与一般通俗文献相比,文献价值高、学术性强以及收藏价值高的文献资料由于其出版量少,编辑校对难度相对更大,价格也更高。这类文献因价格昂贵,就有可能会被剔除采访单。同时不少地方馆,在追求馆藏量的同时,不注意控制文献复本率。以四川省图书馆为例,普通图书采购中,文学类书籍占据了三分之一强,而文学类读物中,通俗小说等的采购几乎占据其三分之一的量,而这些通俗小说,价值并不高,复本量很大,有的甚至高达6本。这对于采访资金有限的公共图书馆来说,确实是应该避免的。同时部分文献资料质量不高,在文献采访中,没能对文献的出版单位进行细致的考核,没能选取好的版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一定的浪费,是对有限购书经费的浪费。

其三,缺乏明确的采访计划,宏观指导与调节不足,采访手段落后,渠道单一,采访文献品种少,缺乏丰富性。在地方馆中,大部分都没有明确的采访计划,采购图书全凭采访者的经验,个人的喜好、修养与学识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采访的质量。在文献采访中,片面追求“大而全”,既然不能在小系统内完成文献的收集,也就无法完成大系统的完整性,这样反而丧失了文献的系统性。在不少的地方馆,由于人才资源的不足等原因,至今没有一套完整的文献资料总目。这也给文献采访工作带来不少的困难。如四川省馆馆藏文献的收集主要通过呈缴、选购、国内外交换、捐赠与调拨、复制等手段来实现。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文献的采访手段主要是选购,捐赠书也有一部分,但数量较少,主要集中在新修家谱以及部分地方作者之著作。文献采访主要根据出版社提供的出版书目,对民间保存书籍,特别是一些珍贵古籍、特色文献等缺少关注;同时对民间赠书的重视度不够,未能很好地挖掘这方面的资源。四川有很多特色资源,省馆或多或少都有部分收藏,但是对于自己的馆藏缺乏系统的梳理,没能建成相应的文库。另外在文献类型的选择中,也略显单一,四川省图书馆文献采访主要以图书、报刊资料为主,其他文献,诸如照片、舆图、视听文献等较少。

在文献采访中所在省市各藏书单位之间,缺乏协调机制,也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我国省馆与地方馆,特别是省会所在地的市馆,一般都在同一城市,而且两家公共藏书单位的藏书量都比较丰富,但在职能上,没能很好的分工,各个藏书单位均本着“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致使在文献的采访中平行重复现象比较严重,馆藏资源不能形成互补,文献资源的整体优势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四川省馆和成都图书馆,均在成都市中心地带,两家单位相邻,在文献的收藏中重复率高,都注重对社科文献的收集,而对自然科学等文献采访较少。在书价日益高涨的今天,这种“大而全”的文献建设思路不利于文献资源建设的良性发展。

二、关于文献资源建设的几点建议

其一,建立地方图书馆联合会,制定相应的采访和交流原则,加强所属区域的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互动和协作,建立图书馆馆际互借机制,提高文献的流通率和使用率,实现文献价值的最大化。地方图书馆联合会,要对所属区域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进行摸底,掌握各馆馆藏文献的基本情况,并对各馆的馆藏提出建设性意见。每一个图书馆的馆藏都有其特色,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立专业系统,分门别类对文献进行著录、编目,对自己的文献系统有着清晰的认识和把握,理清文献的大系统和小分支,从而提高文献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四川省图书馆在中文社科文献的采集方面相对来说比较系统全面,但在自然科学这一领域就显得有所不足。而成都市区所属高校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如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图书馆文献采集量大、质优,完全能弥补省馆自然科学文献的不足。因此各馆的定位与特色显得非常重要,在摸清各馆馆藏体系与特征后,有意识地强化这种特征和特色,使各图书馆都能发挥其作用。每个图书馆都有分工和专藏,可以有效避免“大而全”、“小而全”所带来的弊端,文献采购经费不足的问题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也能有效避免浪费和重复建设等问题。同时建立有效的馆际互借制度,可以有效利用各图书馆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献的价值。应该看到图书馆的整合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哈佛大学图书馆2011年的改革就是如此。“2011年9月,哈佛图书馆理事会批准了哈佛大学73座图书馆的重组。重组计划按照馆藏需求、内容、服务领域和特定活动,把73座图书馆分成5组,统一在‘哈佛大学图书馆’之下,之前各自为政的图书馆将联合重整成为一个有机体系,同时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和装备;同年1月,哈佛大学加入了‘借书合作伙伴’计划,与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MIT、耶鲁等8所大学图书馆互通有无;同时开始提供app下载和手机访问业务。”

其二,针对四川省图书馆文献的实际情况,应适当增加对电子数据库、声像制品等的采购,满足读者的需要。文献资源的发展,日新月异,电子资源和声像文献等发展尤其迅猛。电子数据库因其容量大、信息丰富,检索方便等优势,越来越受到读者的青睐。而声像制品,因其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也为一般的读者所喜欢。如杭州市图书馆的音乐厅、自助视听区为读者提供大量的声像文献,读者在这里可以看见最新最全的电影、电视剧,可以惬意地听各种唱片。这些视听文献的采集使文献种类更加丰富,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专业数据库的购买也能有效弥补自身馆藏文献资源不足的弊端,为读者提供全面而专业的服务,如知网、维普以及超星等都是价值较高深受读者喜欢的几个电子文献资源数据库。

其三,建立和健全地方文献收藏制度,完善地方文献馆藏体系。李穆堂:“凡能拾人遗文残稿,而代存之者,功德当与哺弃儿,埋枯骨同。夫以本地之文献,本地之人,尤当爱惜而表彰之。”乡邦文献之学,于地方认同以及区域文化等息息相关。四川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理、历史、气候、社会、文学、艺术等均与黄河流域、珠江流域等迥异,其乡邦文献之学也呈现出独特的气质。而相关文献也同样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于四川省馆来说,地方文献主要指涉及四川地区历史与现状,并且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的文献,包括四川志书、四川史志专著、四川所出版的刊物、与四川相关的年鉴、四川地方名人及其著作、谱牒及四川政府公报、年报、统计资料等。这些文献具有突出的地域性、史料性、综合性及系统性等特征。从四川省图书馆馆藏文献的情况来看,地方文献收藏有其特色,但种类不多,也不完整。四川省图书馆特色馆藏中,四川方志、家谱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数量不多,而且也不完整,如能采取有效措施,通过购买或者交换、捐赠、复制等手段,使之形成系统,这将是对四川文化建设的一大贡献。与此同时,四川名人辈出,地方人文资料极为丰富,因此加强地方人文资料、川籍作家作品、有关四川的图片资料收藏也尤为重要,如三国文化的相关文献、巴金、郭沫若、李劼人、艾芜、沙汀等人的作品,四川历史变迁中所留下的珍贵图片。同时在采访中,给地方文献采访更多的自由,像首都图书馆那样,地方文献相关的书籍、期刊、报刊独立采访,而且在载体形式上尽量多样化,在复本数量上适当增加。在健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时,注意特色文库的建设,如保路运动文献数据库、藏区文献数据库,四川红色文化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的载体可多样化,可以是文字资料、老照片或者口述历史等音像资料,但要尽量做到全面而系统。

其四,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献资料,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源中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文化建设是一项英明决策,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环境的巨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绝大部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因此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显得极为迫切。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口头传颂和表达,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像川剧、川北灯戏、蜀锦、蜀绣、四川的特色酿酒以及四川辖区少数民族的特色节日与歌舞等均应纳入其保护的范围。作为地方大馆的省馆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收集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图书资料;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的影像资料信息库;成立馆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文献资源中心。四川省馆绵竹年画数据库、藏族唐卡数据库就是其中比较好的数据库,对四川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五,加大采访力度,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实现采访效益最大化,这在线装书采访中尤为重要。在四川,线装书集中在各大高校和地方馆,也有部分散藏于民间,特别是在成都及眉山地区等的旧书店以及部分高校教师及民间著名人士手中,这些线装书多为晚清及民国时期的出版物,也有少数明后期及清初版本,种类丰富,经史子集均有,还有不少属于地方特色文献,如方志、家谱、川剧及民间文学等。省馆可以组织专家赴各地采访,加强古籍文献的采访力度,这既是对自身文献的充实,也是对古籍更有效的保护。

其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文献捐赠工作的水平和质量,让更多的捐赠者将他们手中的优质文献捐赠给四川省图书馆。文献捐赠对图书馆文献建设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民间流传的文献,不乏珍品,特别是其中的古籍以及作者的手稿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接受这类文献的捐赠,对于提升馆藏文献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其没有在市场上流通,是无法进行直接采访的。从文献保护的角度看,大型图书馆都有比较专业的书库,保存条件和保护措施比较到位,能更好地保护文献。处于温湿地带的四川,对纸本文献的保护难度更大,将文献捐赠到大型图书馆,是对文献的保护和利用。因此省馆可以通过展览或者报刊宣传等手段,提高人们对文献捐赠的认识,更好地发挥捐赠这一平台的作用,努力完善捐赠制度,提升捐赠工作水平,让更多有识之士将手中的文献捐赠出来,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

余论

国务院在2012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作为一个大型的公共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是责无旁贷的。这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加强文献资源建设,为读者提供优质而全面的服务,而文献资源建设是我们优质服务的必要条件之一。希望图书馆人,借助国家文化大发展的春风,全面提升文献资源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为经济建设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川省图书馆特藏部 助理馆员

四川省图书馆为政府服务的工作

谢青

四川省图书馆书目参考部自20世纪70年代末成立以来,一直立足于为各级政府和广大读者提供各种形式的参考咨询服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图书馆的服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参考咨询服务是现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精髓,在省馆各项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最能体现图书馆的水平与实力。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省馆要提高其参考咨询服务的水平,为地方政府立法决策服务是图书馆应做的工作。

近些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四川省图书馆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较之以往,我们在为地方各级政府立法决策提供服务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基础和良好的条件。随着四川省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信息服务的作用乃至图书馆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图书馆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在为地方政府决策服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我们是如何开展为政府服务工作的

四川省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在满足广大读者各种需求的同时,又在深化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面进行了不断的学习和探索。首先,我们把加强咨询业务基础建设作为四川省图书馆为政府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1.转变服务理念,改变服务方式

长期以来,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职能都没有被社会充分了解,当读者有需求时往往不知该去哪儿寻求帮助。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思想上依然存在着“坐等上门”、“被动服务”等传统观念,很少走出去主动宣传自己。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职能也是一个重大的冲击,读者虽然获取信息资料的途径多了,但对图书馆的服务需求也更高了。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改变服务观念,在做好阵地服务的同时,走出去,大力宣传四川省图书馆服务职能、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2.加强资源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作为一个开放的大国,中国的立法需要研究和借鉴国外的经验,与国际接轨,这就要求图书馆以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和专业化的信息分析队伍为政府提供古今中外的翔实参考资料与论证材料,以及高质量的专题咨询服务,为各级政府决策的科学判断与决策提供基础文献信息。(1)研究文献信息资源是做好参考咨询服务的前提和基础。作为省级图书馆,具有为地方政府服务的职能和属性,这在图书馆多项服务职能当中应位列其首。正是由于这样的职能定位,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全面性和特色性,成为其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托和基础。研究、了解、掌握和积累各种文献信息,成为决策服务的依据。咨询服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储存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贮存的信息越多,掌握的信息越系统、越完整,提供咨询服务的能力也就越强、质量也就越高。

由于受现有馆舍条件限制,四川省图书馆大部分馆藏还无法使用,但先进网络技术和数据库资源,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广泛的信息来源,使得咨询服务不再局限于原有的方式。通过网络我们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和利用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因此,在开展政府决策服务的同时,必须对文献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才能备用于决策咨询。对无序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使之有序,是我们应做和必做的工作。针对政府机关要求查询的事项涉及范围广、文献信息需求量大、要求回应快等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数据库及网络,迅速准确地提供服务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2)专业队伍的素质是决定咨询服务质量的关键。咨询人员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实际经验以及掌握文献信息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咨询服务的质量。因此,提高咨询人员的水平就成为做好为政府决策服务的关键。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问题正在与日俱增,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更新和拓展专业知识。网络环境下的咨询服务,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计算机和外语水平,才能运用国内和国际网络,大范围搜集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我们还应提高文献研究水平,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发掘和整理出有价值的文献信息。

3.学习先进经验,发展地方特色服务

四川省图书馆在为本省各级政府提供决策服务工作中不断努力寻找各种途径,认真学习兄弟图书馆在为政府服务工作中的一些先进经验,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在有利于四川省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等方面,逐步开展一些相应的专项课题服务。

二、四川省图书馆为政府服务工作的发展过程

1.初步探索阶段

自2000年开始,我们转变服务方式,走出去,积极宣传图书馆的职能作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让广大读者更多地了解图书馆,发挥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作用。当年,我们便开展给IBM成都分公司提供专项课题的咨询服务,这是四川省图书馆第一个长期的、定题的专项课题服务的用户。在与IBM公司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发掘更多的服务途径,与该用户提供服务达4年之久。

为政府提供专题服务始于2003年,我们为省领导出国访问准备相关参考资料,从资料的内容、形式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要求,这也是我们第一次为政府提供全面、系列的专题服务。从此,省内领导包括有的部级领导出访,都由我们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这是四川省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逐步探索为政府专项课题服务的起步阶段。

与此同时,我们还对政府的需求进行更广泛地研究和探索,主要从四川省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出发,结合四川省的特点,针对性地编辑一些我们认为领导比较关心的问题的参考资料,并在2005年我们开始尝试为四川省“两会”提供资讯服务工作,以期能在为政府立法决策方面提供一些有用信息。

2.进一步探索阶段

作为省级图书馆,为地方政府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日益变化的国内外环境导致为政府服务的难度加大,各级政府的立法决策对于全面、及时、准确、有效的相关立法信息的迫切需求与日俱增,因而,图书馆面向各级政府机关的信息服务由原来单一的传统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向传统与数字化信息服务并行的转变也就势在必行。为此,我们作了进一步的认真分析和研究。(1)认真分析政府文献信息的需求特点。为政府决策服务,重要的一点是掌握决策部门对文献需求的特点,只有摸清他们对文献信息需求的特点,才能使我们的“服务”和“需求”更加对口。其特点有:

第一,信息内容要及时。随时关注时事热点、了解广大民众关心的热门话题,并针对这些热点,分析领导想要知道什么,需要得到什么样的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的信息内容,及时地提供给领导参考。

第二,信息范围要全面。为政府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政府在立法决策时提供参考,有关部门对立法前期的准备工作十分认真、严谨,尤为注重对信息资料的收集。因此,尽可能地提供全面、翔实的信息十分必要。

第三,信息数量要合理。政府有关部门围绕着所要制定的法律和政策,必须有目的、系统地收集信息。掌握信息量的多少对于立法决策的影响较大,提供的信息数量过少,会使立法决策的依据不足,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提供的信息数量太多,不仅影响决策的速度,而且影响决策的质量。因此,提供合理的、有针对性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信息质量要准确。我们为政府服务的目的,不在于提供了多少信息,而在于提供了多少有用的信息。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要捕捉准确、有效的信息,这是对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原始文献收集后,要经过筛选、鉴别、分类、整理等一系列的加工处理。因此,提供准确的信息是保证咨询质量的前提。(2)开展信息摘编服务工作。信息是决策之本,决策者的远见卓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启迪。自2005年开始,我们积极开发文献资源,开展了信息摘编服务,如《文化产业动态信息》及时将国内外相关的动态信息向各级政府部门进行定期报送并积极收集反馈意见,不断调整摘编思路和方式。到2007年,我们追踪热点开始编辑各种不同的专题信息,如《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论综述》、《读解美国文化产业》等系列的参考信息。同时,也根据上级领导部门的要求编辑了一些专题信息资料,以不定期方式报送到各级政府部门。

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向前发展以及招商引资工作的展开,省内各级领导为学习和考察国外先进经验出访增多,我们为领导提供出访参考资料的工作也逐渐增多,对出访参考资料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通过不断地改进、充实和完善,该系列的参考资料已得到领导和业界的好评,此项服务工作已不断成熟和完善,成为四川省图书馆的一项品牌服务项目。

3.进一步发展阶段(1)加强深层次信息服务。为政府决策服务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应根据政府决策需求的不同而变化,为各级政府决策开辟服务通道,采取多种途径为政府决策服务,是我们为政府服务工作的又一着力点。

省馆作为全省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与服务中心,应积极承担起为本省政府机关立法决策提供文献信息支持和保障的职能和任务,进一步开发利用馆藏文献信息资源,通过多种专业背景的资深参考咨询人员,从各种信息源和信息载体的海量信息中检索、过滤、分析和挖掘有用信息,为本省政府决策部门服务,使他们在行使其职能时最大广度和深度地获取所需信息,提高立法与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多年来,我们在探讨和研究为政府服务的工作中,不断调整思路,改进方法。特别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给四川带来巨大的灾难时,政府的需求也更加急迫。在突发事件面前,我们改变了以往仅仅是提供一些相关的一两次原始文献的做法,因为这不仅文章篇幅较大,而且形式上也不利于领导翻阅。于是我们在信息的文字编辑工作上进行了较大改进,使信息内容更加简明、扼要,使其更适合领导浏览,受到各级领导欢迎。(2)强化服务的前瞻性。领导决策方案的政策性和决策范围的广阔性,决定了我们不但要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更要提供一些深层次的,带有分析研究性质的综合信息。从传统的原始文献到高层次的对策性综述,是为政府决策服务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围绕决策服务的重点课题,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拟定研究报告和信息综述,为领导决策提供一些建议或决策论证,应当逐步成为政府立法决策工作的重心。除按咨询课题的要求完成咨询外,进一步加强咨询服务的前瞻性,对高效高质地为政府决策服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些年,我们为地方政府服务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一些省级图书馆比较,在为地方政府服务特别是为地方政府立法决策服务工作方面还有一定差距。根据国家图书馆为我国各级政府立法决策服务工作的远景规划,由国家图书馆牵头,带动全国省级图书馆为地方各级政府更加有效地开展立法决策服务工作,我们将积极参与、配合,使四川省图书馆为地方政府立法决策服务的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川省图书馆参考咨询部主任 副研究馆员

四川省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发展的思考

吴红颖

2011年,为了四川省图书馆新馆建设的需要,为了新馆各项服务工作顺利开展,为了提高四川省图书馆全体员工的整体业务素质,提高整体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四川省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及为经济社会整体发展需要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信息服务的重要作用,四川省图书馆派出员工到国内先进的图书馆进行为期3个月的业务培训,学习先进图书馆的办馆理念、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及职业精神。我作为首批参培人员与十位同事分别到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学习培训。在近3个月的实地培训中,我主要学习国家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模式、工作管理方式及业务拓展理念,受益匪浅。借鉴国家图书馆的先进经验,结合四川省图书馆工作实际,在此对四川省图书馆未来参考咨询工作进行一些思考及展望。

一、四川省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现状

1.工作开展情况

参考咨询工作是四川省图书馆重要的传统服务项目之一,但由于20世纪90年代四川省图书馆馆舍搬迁造成读者流失,文献资源无法利用,没有能提供正常服务的馆舍,更没有设立明确的参考咨询机构和确定服务人员等,工作一度近于中断,只有零星的最基础的咨询服务,即一些指向性、指导性服务,主要是帮助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

1998年四川省图书馆重新回到现有场地开馆,设置了专门的参考咨询机构——书目参考部,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及时解答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是部门的主要职责,设有专门的参考咨询员6名。虽然有了专门的职能部门及咨询馆员,但由于大量文献资源外存无法使用以及搬迁原因造成读者的大量流失,再加上本地文化信息需求意识薄弱等因素,这一时期的参考咨询工作还主要停留在为读者提供指向性、指导性服务及少量的为企业提供传统手工检索的文献信息服务状态,其中主要是为IBM国际机器公司提供关于“西南地区经济形势”及IBM公司及其竞争对手在西南地区的媒体跟踪情况,历时4年。这是这一时期较好的为企业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成功范例。

随着四川省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办公自动化的实现以及馆藏数字资源建设的开始,参考咨询工作有了新的工作环境及平台,参考咨询服务工作有了提高。从2005年开始,在馆领导的重视下,参考咨询工作明确了为四川党政机关,为重点科研、教育、生产单位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任务,在部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层次分明的服务模式。除传统的为读者提供指向性、指导性服务,帮助读者便捷、快速地使用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外,开始了面向企业的定题跟踪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专题文献信息服务,特别是开展了为四川党政机关的决策参考服务,初步形成了传统手工检索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如电话、到馆、电子邮件及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等方式,参考咨询工作有了较大起色。特别是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由于四川省图书馆及时针对这次突发大灾害,编辑了关于地震基本知识、地震自救、疾病预防及灾后重建等系列资料,为灾区人民提供了及时的信息知识,受到了灾区群众及文化部的好评,使四川省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决策参考服务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年咨询量不断上升,年定题跟踪服务10余个,为用户提供文献资料字数达300万左右;每年主动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服务专题10余个,提供文献资料字数达100万左右;其他咨询量也有较大提高。同时虚拟参考咨询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为读者提供一些实用图书馆资源的咨询,但咨询量较小,并由于系统的更换,这项工作暂时停止。

2.存在的问题

四川省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初步形成了现有的服务体系,但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资源建设滞后,受四川省图书馆现有办馆条件的限制,大量的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不能利用,文献建设经费较少,数字资源购买力弱,且数字资源种类单一,为参考咨询工作服务的资源有限;其次,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参考咨询工作业务管理、服务内容及参考咨询档案建立等方面都没有形成规范化的工作管理模式,工作的随意性较大;第三,参考咨询工作项目开展还较单一,没能更好地实现四川省图书馆为政府、重点科研、教育、生产单位和社会公众的多元化的知识化、个性化服务;第四,参考咨询工作人员结构单一,6名工作人员,全为文科学历背景,知识结构局限性较大,且无外语类人才,限制了工作的开展;第五,工作人员的信息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对今后工作的一些思考

1.工作条件的改善,为工作开展迎来新的契机

四川省图书馆新馆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随着新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四川省图书馆的软硬件环境将极大的改善,将建成集数字化和传统图书馆为一体的复合型图书馆,为读者充分享受阅读权利和图书馆员办公提供理想物理空间;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化理念为一体的新馆对读者将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让读者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为参考咨询工作带来更多的用户。先进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及资源整合,将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传统参考咨询与数字参考咨询的结合将提高参考咨询工作效率,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公民的理想阅读空间,终身教育的场所。

政府投入的力度将会显著增加,资源建设力度极大增加,资源种类日益丰富,为参考咨询服务提供有力保障。近年来,政府对文化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使四川省图书馆资源建设经费不断增加,资源建设得到了有力支持;新馆将建成四川省公共图书馆界的文献保障中心,将加大对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力度,各类型的资源数量将大量增加,特别是数字资源建设将极大提高,馆藏特色文献资源也将进行数字化;新馆书库条件的好转,使资源保存环境得到改善,传统文献资源利用变为现实。因此,未来四川省图书馆的资源环境将大幅改善,为参考咨询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未来工作的改进

第一,建立规范化的工作及管理模式。

国家图书馆非常重视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其参考咨询服务方式开展的基础条件之一就是日常工作管理的规范化,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用户开展参考咨询服务,制定完善的规范管理制度,从最基础的指向性、指导性服务到深层次的满足用户个性化、知识化服务过程,从咨询接洽、用户沟通、咨询结果到咨询档案建立,各个科组都有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及咨询服务模式。2010年,国家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管理平台建成并进入验收阶段,随着平台的投入使用,其参考咨询工作将进一步提高,管理方式将更加有效。鉴于四川省图书馆目前的实际情况及结合参考咨询工作实际,借鉴国家图书馆经验,为改进四川省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首先应从规范参考咨询工作方式入手。在已有的工作规范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规范参考咨询工作的各个环节,对用户接洽、沟通、检索、检索结果提交、咨询档案建立全程规范。规范的用户接洽、沟通,可以及时、深入地了解用户的需求,更好地开展咨询工作;规范的检索结果可以让用户获得满意的咨询产品,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职能,扩大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影响;规范化的档案管理可以及时保存参考咨询工作的记录,咨询档案可以反映咨询层次、用户信息、用户需求、检索途径。完善规范的咨询档案既是参考咨询工作的最好体现,也是工作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其中保存咨询层次、用户信息、用户需求、检索途径又是咨询技能的重要储备,能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技能培训的教材,科研素材,能为总结工作经验,提升服务水平提供有力依据。

第二,学习国家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模式,结合四川省图书馆实际,拓展参考咨询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扩大四川省图书馆为政府、重点科研、教育、生产单位和社会公众的个性化、知识化信息服务的影响力。

国家图书馆已经形成了以传统与数字图书馆技术相结合的层次分明的服务体系,其服务工作除满足用户对图书馆的文献信息需求外,更加注重满足重点用户的多层次的信息需求,体现在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用户需求提供从基础的指向性、指导性服务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知识化的深度服务。就参考咨询工作本身而言,提供基础的参考咨询服务贯穿到国家图书馆服务的各个环节;就为更好地开展个性化、知识化服务而言,专门设置了服务层次不同,服务对象不同的参考咨询部门,有为重点科研、教育、生产单位和社会公众服务的参考咨询部,以及为中央党政军立法决策服务的立法决策部。

国家图书馆参考咨询部服务重点主要针对重点科研、教育、生产单位及社会公众进行个性化、知识化信息需求服务。该部门的科组设置即体现了其针对不同类型用户的层次分明的服务特色;服务项目主要有读者证卡、定题跟踪、科技查新、文献查证、竞争情报、媒体监测、文献综述、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虚拟参考咨询、翻译服务;服务方式主要以传统参考咨询与数字参考咨询相结合,为到馆的和远程的用户提供文献信息需求,除了原文信息提供之外,有更深层次的信息加工服务,如文献综述、媒体监测、科技查新等项目,实现了对文献的组织、加工,体现了参考咨询工作的深度及高质量的知识服务,得到了用户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延伸服务范围,扩大社会影响,国家图书馆以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地方经济文献建设,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国家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经过10年的实践、探索和发展,已经成为一项定位明确、目标清晰、对象具体、特色鲜明的服务。服务项目主要有:为全国“两会”代表提供文献信息咨询服务;建立国家图书馆部委分馆;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中南海网站数字资源建设项目;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及其各专门委员会委员的文献信息服务;国家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平台;舆情监测及信息专报等等。通过十多年的立法决策服务,国家图书馆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并从用户需求出发,及时调整部门科组设置,使科组设置与用户部门设置更加接近,以便于和用户沟通,了解用户需求,将工作做得更加扎实。这既提高服务效率,也有利于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积累、升华经验,并做好相关服务的科研工作,提升整个业务水平。从国家图书馆开展立法决策服务,创新图书馆服务方式以来,工作卓有成效,并带动了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为政府服务工作的开展,纷纷在各地开展诸如决策参考、地方两会服务等项目。

四川省图书馆应学习国图经验,结合实际,开展好为四川党政军的决策信息服务;继续做好现有的为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及各地市州、扩权县提供决策参考服务;把握国家大政方针、国际形势、社会热点、新农村建设、民生建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主题,及时编选权威的、科学的文献信息,提供决策参考服务;学习国家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方式,探索扩大四川省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工作。第一,建立信息联络员制度。设立专门的信息联络员,建立信息联络的长效机制,加强与四川党政军界的信息沟通,了解用户工作内容,掌握用户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加强与国内各级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联络,及时掌握业界参考咨询服务的新理念,发展趋势,促进本馆参考咨询业务发展。第二,确定重点用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四川党政军界确定部分重点用户,有针对性地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第三,探索开展为四川人大政协代表及四川两会服务的工作。目前,在国家图书馆两会服务模式的带动下,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多在开展为地方两会的服务工作。四川省图书馆应结合实际,探索拓展为四川两会及两会代表服务的方式,发挥四川省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职能。第四,积极配合国家图书馆立法决策部将在全国建立的“省级公共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平台”工作,在服务政策、资源共建共享、服务技术等方面建立协作关系,提升四川省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水平。

对重点科研、教育、生产单位及社会公众服务的方面,在开展好现有工作项目的同时,全面建立部门工作各项规范,做好服务工作;开展多种渠道的用户培训工作,加强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职能的宣传,扩大四川省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的社会影响,促进工作的开展。加强虚拟参考咨询工作,在未来虚拟参考咨询系统健全的条件下,进行FAQ,表单咨询,依托虚拟参考咨询平台,开展远程用户咨询,利用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方式满足远程用户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及时为用户提供经过参考咨询工作人员知识加工的个性化、知识化信息服务。

第三,提高参考咨询工作人员业务素质。

参考咨询工作的效果,既取决于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又取决于完善的读者服务体系,更取决于高素质的参考咨询工作人员,参考咨询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是影响咨询质量的最终因素。因此,提高参考咨询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尤为重要。除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善于与用户沟通、熟练掌握计算机及检索技巧等能力外,参考咨询工作还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信息意识,这样才能利用自己的知识及工作技巧,选择权威、科学、有价值并及时的文献信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知识化服务。要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首先是选用有图书情报知识并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从事参考咨询工作。从四川省图书馆目前情况来看,参考咨询人员较少,专业背景相对单一,这给未来四川省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要引进多学科领域并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技能及外语水平较高的人才补充现有人员的不足;其次,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建立长效人才培训机制。四川省图书馆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人员培训工作,这对所有工作人员来说是一个走出去的好机会,可以开阔眼界,拓展视野,学习先进图书馆的业务发展理念和业务开展方式;还可以请进相关领域的专家到本馆或本部门进行业务培训,使馆内受众范围扩大,有利于全馆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其三,在部门内部形成良好的业务交流机制,在工作中及时交流,共享资源、经验及心得,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服务意识和学习自觉性,促进员工学术理论水平的提高;建设参考咨询相关业务资源,为员工学习业务知识,了解行业发展前景提供信息资源;促进员工整体参加馆内外学术研讨,共同承担课题研究,促进全员进步。

总之,参考咨询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一环,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重要体现。在未来的时间内,四川省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工作将进入新的工作软硬件环境,迎来新的工作平台,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工作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川省图书馆书目参考部副主任 副研究馆员

四川省图书馆期刊管理自动化建设述略

刘笑梅 喻又进

期刊管理自动化是指利用现代化技术与设备,根据期刊工作规律和期刊开发利用的需要,用计算机的手工操作,作为提高工作效率、服务水平和质量的一种手段。目前,我国有很多图书馆都不同程度地使用计算机管理期刊工作,四川省图书馆于2005年开始了期刊管理自动化的建设。

一、数据库的建设

期刊书目数据库是期刊自动化管理系统赖以生存的根基,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系统的生命力,所以期刊书目数据库的建设是我们首先要完成的任务。为保证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我们把数据库的建设分为了三个阶段: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期的数据录入工作,后期的数据维护工作。(一)数据库建设的准备

思想准备。明确的指导思想、科学合理的建库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对建库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鉴于此,四川省图书馆于2005年8月经过期刊部、特藏部、编目部、自动化部等相关部门的协商共同拟订了建库计划书,计划书对建库的目的、范围、所涉及部门的具体任务、数据来源、遵循标准、编目格式、分类级次、著录级次、索取号、适用工具书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从一开始就注重四川省图书馆建库工作的标准和规范。

软件准备。四川省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于1991年开始起步,1992年购入深圳图书馆研制开发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软件,并一直在使用,因此建设期刊管理自动化时便沿用了该系统。ILAS系统中有专门的连续出版物子系统,包括编目、订购、记到、装订、流通、统计、维护等功能,并且严格执行与书目数据库建设相关的标准,包括:机读目录格式标准、字符集标准、书目数据打印输出格式标准、书目数据交换格式标准等,能满足期刊业务自动化基本功能的需求。

人员准备。建库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思想素质是决定数据库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要使数据准确、齐全并保证较高的建库速度,必须做好建库前的人员业务培训与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具有完成建库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保证数据质量的高度责任心。2005年,四川省图书馆专门安排老师对期刊编目人员进行了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经过半年多的培训,使他们明确了建库的意义和责任,了解了本馆的建库计划和实施方案、掌握了文献著录标准和机读格式、分类与主题标引方法,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和建库应用软件的使用与维护等知识。(二)数据库的建设

经过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2006年四川省图书馆正式开始期刊书目数据库的建设。通常建立书目数据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套录现成的标准CNMARC数据,另一种是按标准化要求自编数据。四川省图书馆主要是采用套录国家图书馆的期刊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按四川省图书馆的规定进行修改,再补上馆藏信息,就成为我们的馆藏数据。如果无法套录到现成的数据,我们就根据现有的期刊信息,同时与编辑部联系核实所需信息,以及参考网上信息,自行编制数据,务求数据准确、完整。之所以套录国家图书馆数据,是因为国家图书馆的整体水平和技术力量较强,数据库的可靠性、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较高,既能保证数据质量,又能提高工作效率。2007年底,期刊部基本完成了3000多种中文现刊的书目数据库建设工作。(三)数据库的维护

由于期刊是动态的、不稳定的和变化的,数据库建成后要不断予以维护。期刊数据库的维护主要包括书目记录维护和馆藏项维护。书目记录维护是指对期刊改名、合刊、停刊、复刊、出版地、出版者、出版频率等变化的维护。馆藏项维护主要是指停订、恢复订购、缺期、剔除等变化的维护。对所有这些变化在数据库中都要加以反映,以保证数据库中馆藏信息与实际馆藏的一致。经过两年的数据录入工作,我们的工作人员逐渐积累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从2008年起,对已完成的数据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护,根据期刊编目标准和CNMARC格式对录入的数据进行复查和核对,防止不标准、不规范的数据进入期刊书目数据库。尤其是对建库初期工作人员在经验不足情况下完成的部分数据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及时纠正了同刊异号、异刊同号以及分类、主题、著录等错误,对诸如一号多刊的期刊、多版本的期刊、频繁变换副刊名的期刊、刊名变化的期刊、期刊分类的深度、分类号与索取号的异同等编目难点问题,经过反复讨论形成统一的标准,工作人员也按新标准进行了及时的修改,务求数据准确、齐全、规范。

二、业务工作的应用

期刊管理自动化是指期刊工作的各个工序、各个环节,以及整个过程都要实现自动化管理,因此在建库的同时我们充分利用软件的各个功能模块,逐步用计算机代替了手工操作,使期刊业务工作基本实现自动化。(一)编目工作。以标准的MARC格式著录新订期刊的书目数据。任何一种期刊都必须先编目,才能进行订购、记到、装订等。期刊机读目录能够反映期刊休刊、复刊、改名等变化。(二)订购工作。主要是针对某一种期刊进行订购和续订操作,在订购时可查看该刊的书目信息和所有订购信息,以便查重和了解订购历史。(三)记到验收工作。现刊记到是连续出版物子系统中最常用的功能模块。通过记到可以详细填写记到信息,能反映出到馆期数、到馆时间、到馆份数等情况。(四)装订工作。将装订完的期刊合订本数据输入计算机,经过验收、贴条码、分配馆藏、交送数据等,才能进入流通。(五)统计打印功能。期刊各项业务功能均能按要求进行分类统计,并打印结果。

三、发展方向

四川省图书馆目前期刊工作的自动化系统基本上限于中文期刊管理的内部业务,其功能主要是编目、订购、记到、装订、流通、典藏等传统业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自动化建设的需要,我们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系统,更新设备和软件系统,使系统功能更全、使用更方便。同时有重点、有目的地针对读者各种需求,进行期刊信息的深层次开发,建立有特色的在线网上期刊信息数据库,开展网上信息导航服务,对网上的信息资源开展发掘、筛选及整序工作,延伸馆藏信息资源,建立图书馆局域网与门户网站的联系,实现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

四、体会

从2005年开始准备到2006年我们全面开展期刊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人员互帮互学,边干边学,不懂就问,共同探讨研究,对期刊的分类、计算机编目从不熟悉到基本掌握,应该是一个质的飞跃。虽然在工作中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盲点,但是都没有让我们退却。例如:几年来有的期刊为了经济效益,不断改名;有的期刊副刊名不断变化而且种类繁多,给我们数据修改、登记、装订工作带来诸多麻烦。经过大家的努力,现在期刊书目数据库建设已粗具规模,大家的业务能力也得到较大提高,各项工作都实行计算机管理,工作规范有序,使我们的期刊管理工作上了一个台阶,走在全省前面。

四川省图书馆期刊部副主任 四川省图书馆期刊部主任

图书馆人的奉献

——四川省图书馆期刊部外文组点滴记

黎文洪

四川省图书馆外文组自2000年底成立以来,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作为该组的成员,我见证了外文组发展的点点滴滴,它就像一棵小苗,在全体成员的悉心呵护下渐渐地成长,从弱小变为强壮。

一、面包会有的,什么都会有的

外文组成立之初,正是四川省图书馆经费紧张之际。在保证继续订购原有的外文期刊和报纸的情况下,馆里再也拿不出专项经费来购买昂贵的外文原版图书。在2004年全国公共图书馆评级考核时,四川省图书馆外文图书没有达到考核标准,这件事让全体成员感到震惊,也引起了馆领导的重视。在馆领导的支持和促进下,外文组的杨玲老师积极同外界联系,通过多方渠道,为馆里争取到了部分赠送的外文图书。在随后的几年里,外文组每年都能为馆里争取到数百本赠送的原版图书,既为馆里节省了经费,也增加了四川省图书馆的外文馆藏。

2006年以来,随着国家对图书馆事业的不断重视,四川省图书馆的购书经费也有所增加。也就是从这年起,馆里开始每年给外文组划拨购买原版图书的专项经费,使外文图书的添置从以前每年仅几百本,增加到每年上千本。经统计,四川省图书馆自2000年底到2011年止,外文组通过争取国际赠送图书和向国内图书进出口公司订购的方式,共增加外文图书7909种;期刊在原来180种的基础上,又增加近120种。

二、求知若渴,谦虚若愚

外文组的全体成员共7位,采编室的4位老师分别从事采访和编目,同时还要兼顾一些别的工作,如国际交换、对赠送图书进行估价、教学等;外文图书报刊阅览室的三位成员则专门从事读者服务工作。

为了使外文组的业务工作更上一层楼,采编组的老师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努力,使用了ILASII系统。2001年夏,由于当时条件有限,从事编目的周茜老师苦于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心急如焚的她便每天冒着炎炎烈日,骑着自行车前往高校图书馆向同行虚心请教,在她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终于结束了四川省图书馆外文图书编目工作长期手工操作的历史。2010年,在自动化部孙子山主任和徐志熹老师的大力帮助下,外文采访使用了ILAS系统,为四川省图书馆业务工作全面自动化贡献了一份力量。

外文组的工作有一点比较特殊,那就是离不开外语,尤其是从事采编工作的人员,必须要有一定的外语基础。由于图书馆的藏书内容涉及中国图书分类法的22个大类,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仅仅依靠大学里学习的外语知识,就想把工作做得完美是远远不够的。采编组的每一位成员都非常注意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以此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在采编组,几乎每人都有一个特殊的小本子,上面记的都是工作中遇到的生词;平时大家也喜欢讨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彼此交流,相互学习。我们都谨记乔布斯先生的一句话: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渴,谦虚若愚)。有一件小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阅览室管理外文报刊的罗小梅老师没有学过英语,而四川省图书馆的外文文献又是以英文为主的,为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她让我把表示全年12个月和星期的英语单词全部给她写出来,她说这样方便她熟悉这些单词,可以避免在给外文报纸排架时出错。她这种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了我。

三、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如果说外文组是一棵成长中的树,我们日益丰富的外文文献是这棵树上开出的花、结出的果,那么我们每一位工作人员就是树上的片片绿叶,默默无声地陪伴着它的成长。

在外人看来,图书馆就意味着窗明几净,而图书馆的工作就是轻松、高雅的同义词。然而,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

在外文组,每位成员都有过受伤的经历。外文原版图书多为质量上乘的铜版纸,几乎本本书都很重,我们在工作时,经常不得不用两只手才能把一本书拿起来,尤其是从事验收和编目的同志体会最深,时间久了,几乎人人都患有肩周炎。阅览室的几位老师也不轻松,她们在管理书架时,经常会把一身弄得脏兮兮的,至于手指划伤、扭伤更是家常便饭,原本柔嫩的双手渐渐变得粗糙,……所有的这一切艰辛,或许是我们必须付出的代价,因为图书馆员这个职业就意味着奉献和牺牲;而读者满意的微笑,就是对我们所有委屈和辛苦的最高奖赏。

多年来,外文组的成员在清贫的环境下一直坚守着图书馆人的职业道德,把读者和工作放在第一位。他们有的带病坚持工作,有的不计个人得失承担额外的工作,有的在工作需要时毫无怨言地假日加班……值得一提的是外文阅览室的几位同志,每年部室组织春游、秋游的时候,她们都放弃了和大家一起游玩的机会,依然坚守岗位,为读者服务。让我们记住这几个亲切而可爱的名字吧,她们是:罗晓梅、付成敏、王莉。

外文组不仅是一个工作团体,它也是一个充满了爱与温馨的小家。大家彼此关怀,相互包容,共同分享烦恼和喜乐。要是谁有了不开心的事情,大家都会争着出主意,给予安慰和鼓励;谁要是出差在外,“家”里的人也总会发去牵挂的信息,让身在异乡的人倍感温暖。

回顾在外文组十余年经历的点点滴滴,让我对身边的同事们充满了敬意和感恩,他们的敬业精神时时感动着我,从他们身上我也看到了图书馆人特有的、如绿叶般朴素高贵的品质,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写的那样:

果实的事业是珍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总是谦逊地、默默地低垂着它的绿荫。四川省图书馆期刊部 副研究馆员

苦心孤诣  方寸之间

苦心孤诣 方寸之间

——四川省图书馆文献抢救工作实录及体会

何先进

四川省图书馆文献抢救工作始于1984年,现有正式工作人员6人。自1983年9月文化部图书馆局在成都召开公共图书馆系统缩微复制工作座谈会之后,四川省图书馆对此项工作就极为重视。1984年3月,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关于抢救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指示精神,我被组织上选送到北京参加由文化部图书馆局举办的出国日语培训班学习。经3个月的集中学习,日语考试合格,受文化部图书馆局派遣,我与赵建华、杨予青、杨企鹏、林海等一行5人,于1984年7月到12月在日本缩微复制公司(日本写真株式会社)学习缩微复制技术。

在国外学习的半年时间里,为了不辜负党组织的信任,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想到的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刻苦钻研技术,尽快学到真本领报效祖国。白天在公司聚精会神地学习,晚上整理学习笔记、学习日语,通过刻苦学习,基本上掌握了先进的文献缩微复制技术,经过日方严格考核,取得由日本缩微复制公司颁发的合格证书。回国后,我迅速投入到创建四川省图书馆的文献缩微复制项目当中去,从设备安装调试,到正式投产,前后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全国配备该设备的13个省级公共图书馆中,四川省图书馆最早安装调试好全部设备,最早拍摄出样片,最早上交母片,完成任务量最大,受到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的通报表扬。

1984年10月,为了给文献缩微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四川省图书馆腾出原技术服务部电教室、音像资料库,并稍加维修,作为临时性的缩微工作间。与此同时,还在新建古籍善本书库底楼增修502平方米的缩微复制专业用房,使之成龙配套,为抢救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建缩微室于1986年3月底正式交付使用。

1985年6月初,四川省图书馆在做好房屋调配、设备的安装与调试,人员配备与培训等一系列准备工作之后,首先开拍了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小组委托拍摄的馆藏(明)《洪武南藏》珍善本图书。此后,四川省图书馆严格按照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的要求,与全国各兄弟成员馆通力合作,开展了大规摸的抢救祖国珍贵文化遗产的工作。截至2011年,共抢救拍摄馆藏旧报纸127种,786卷,412725拍;善本书197种,902卷,478677拍;旧期刊330卷,39万余拍;现报62种,602卷,303440拍。全部母片已上交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并通过验收。还将大部分制作好的缩微品复制成拷贝片,设立缩微品阅览室供读者利用,开展了为读者阅读复印缩微品的业务,大大方便了读者,既有社会效益,也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30年来共为读者提供阅读复制馆藏缩微品文献209498张;为省内地市州图书馆拷贝复制馆藏缩微品文献52种,764卷22920米;为保证缩微文献的完整性,到全省各地市州图书馆和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补配回省馆缺藏的民国时期旧报纸155627版;旧期刊1096873页;现报19种,极大地丰富了馆藏,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打下了坚实的文献基础。由于四川省图书馆文献复制工作成绩突出,从1985年至2011年,曾多次受到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的通报表扬,四川省图书馆技术部缩微室则多次被评为省文化厅和馆的先进集体。1987年5月24日,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还授予四川省图书馆奖状一帧,表彰四川省图书馆在1986年度全国公共图书馆系统抢救祖国文化遗产的工作中,获得总分第四名的好成绩;1992年四川省图书馆又取得完成任务全国第四,质量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因文献抢救工作成绩突出,1996年12月四川省图书馆被文化部图书馆司和人事司授予1986—1996年度全国公共图书馆文献抢救工作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2011年4月四川省图书馆被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授予“2009-2010年度文献抢救工作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我也被评为“优秀管理者”。

四川省图书馆的文献抢救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的成绩,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领导对抢救祖国文化遗产工作重视

四川省图书馆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首先应归功于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没有文化部图书馆司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省文化厅和省图书馆领导的具体领导和及时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如为资料整理工作和拍摄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这项工作是难于开展起来的。

二、认真做好思想工作是关键

1985年上半年,缩微工作在四川省图书馆创建之初,是颇具吸引力的,它有令人羡慕的高深技术;它有到省外、甚至到国外学习的机会……所以当时馆内有很多同志都要求到缩微室工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一些同志的心目中不再那么令人向往了:旧文献中的陈年灰尘,霉烂气味使人头昏;单调的、机械的、日复一日的拍摄动作使人心烦;再加上职称、劳保、福利等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所以从1987年以后,不仅再没有人要求调到缩微室,相反的,一些已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业务骨干思想上也产生了动摇。近年来,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上出现的下海热、第二职业热等等,不断影响着图书馆工作者,原来一些技术骨干相继调走,从而使这项工作受到干扰。作为此项工作负责人的我深知,军心不稳,一切都无从谈起。如何稳定这支技术队伍,成了一大难题。经过思考,我做了下面的一些工作:

1.反复向缩微室全体同志阐明缩微工作的深远意义,帮助大家提高认识。

2.从工作、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关心每一个从事缩微工作的同志。

3.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通过实践,我尝到了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的甜头,大家的思想通了,认识提高了,工作积极性也有了,职工队伍自然就稳定下来了。

三、依靠严格的科学管理是保证

缩微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依靠严格的科学管理,来不得半点虚假。而科学管理的依据就是“中心”制定的各项技术标准、规章制度。因此,每当“中心”颁发下达新的技术标准时,我首先组织缩微室全体同志认真学习讨论,若有不清楚的地方,及时向“中心”请示,直到逐字逐句弄清楚为止;同时,根据四川省图书馆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工作细则,多年来,先后制定了《缩微室生产管理暂行办法》等十余种规章制度,目的是确保“中心”的各项要求在四川省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

四川省图书馆历来对缩微品的质量问题比较重视。在本馆制定的多项工作细则中都明确提出:“质量是缩微品的生命”“没有质量就没有数量”;“必须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增加数量”。我根据“整理—拍摄—冲洗—质检—拷贝”等缩微工作流程,首先规定每一工序的负责人要严格控制本工序的质量;其次要求下一工序的负责人在进行本工序操作之前,先要检查上一工序的质量,若发现问题要及时通知上一工序迅速采取措施纠正。若有问题未发现,即使问题出在上一工序,下一工序也要承担相应责任;最后责成质量检查员和技术负责人以“中心”规定的质量标准为准,严格检查每一产品,凡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无论是谁拍的片子,都必须重补、重拍、决不徇私留情。正是由于重视抓缩微品的质量,从而使四川省图书馆缩微产品的质量稳步上升。多年来,经四川省图书馆检验上交“中心”的缩微母片的综合质量一直名列全国十五个缩微复制点的前茅。

在抓质量的同时,我也十分重视节约材料。我们现在所用的每一卷胶片,每一桶药水,乃至于粘补资料用的每一卷透明胶布等,都是国家用外汇换来的,价格高昂,来之不易,必须加以严格管理,尽可能地节约和再利用。为此,我们制定了严格的缩微材料入库及领用制度。凡是不急需不必要的材料绝不向“中心”伸手要,确因工作需要需向“中心”领取材料时,必须由技术负责人填写材料申请表,由主管馆长签字后才向“中心”申报。材料领回后,必须先将材料的品名、规格、数量、技术参数,以及收到时间等,逐一登记在材料登记簿上,并由专人保管,因工作需要领用时,由技术负责人审核批准,领用人须在登记簿上签字。从而保证了材料不错乱,不丢失。

在此基础上,大家还想方设法地节约消耗材料并加以再利用,比如拍照的同志每拍完一卷胶片,总是将剩余的短片细心地收装在暗盒内,以备今后补片用;又比如冲片的同志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总结出一套节约药水的冲片方法:由原来每换一次药液冲6卷,增加到冲8卷。虽然增加了工作量,但却降低了消耗,节约了材料。多年来,四川省图书馆缩微材料的损耗率基本上控制在“中心”规定的范围内,其中冲洗药液尚有富余。

与消耗材料相比,缩微设备的价值就更高,就更应该倍加爱护。从1987年起,认真吸取1986年以前因忽视设备的日常维护,从而造成机器故障频繁,缩微品出现片间距不一,划伤胶片等质量问题的教训,加强了对缩微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规定“谁用机,谁养机,谁护机”以及“谁损机,谁负责”等原则,要求大家要像战士爱护枪支一样爱护我们的缩微设备;还为每一台缩微设备建立了技术档案,何时出现了什么故障,如何排除的;何时更换了什么零部件;何时进行了何种类型的技术保养等等,都认真记录在册,为进一步掌握这些设备的技术性能,从而更好地使用它们,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同时,还经常对在爱护机器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同志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鼓励大家都为最大限度地延长缩微设备的使用寿命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多做工作。

四、采用多条腿走路方式培养技术人才

要搞好工序多、涉及知识面广、技术性很强的缩微工作,必须拥有一支过得硬的技术队伍。但是,比较全面的技术人才从何而来?靠上级主管部门为我们调配?不可能;靠“中心”为我们一一培训吗?不可能。在实践中,四川省图书馆采用了如下几种方式培养自己的技术力量。

1.能者为师,互教互学,着重于自我培养。

2.定期轮换技术岗位,使每个工作人员既有所专长,又懂全面。

3.利用“中心”和四川省文献影像技术缩微技术协会等举办的培训班,选送一批技术骨干进行重点培养。

4.把为有关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当作是培养自己人才的好机会。

近年来,有不少单位,如132厂,西南电力设计院、华西医大图书馆等,都陆续从国外引进了成套缩微设备。由于缺乏技术力量,他们或委托四川省图书馆为他们代训工作人员,或者邀请四川省图书馆帮助他们维修机器设备。每遇这种情况,我总是有请必到,决不推托。通过为这些单位提供技术服务,我了解到缩微设备更新换代的新动向,增长了不少新知识,当然,四川省图书馆自己的队伍也受到了锻炼,得到了提高。

以上是四川省图书馆近30年来开展缩微工作的几点体会。四川省图书馆的缩微工作在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我们的经验少,条件差,自身努力不够,也还存在不少问题,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四川省图书馆缩微品的产量和数量都落后于先进馆,使我们深感不安。我们决心以借建馆100周年为契机,使四川省图书馆的缩微工作重新登上一个台阶,再上一层楼,切切实实地做到“前无愧于古人,后有益于来者”,争取为抢救祖国珍贵文化遗产的宏伟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川省图书馆特藏部 副主任 副研究馆员

四川省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回顾与展望

郑蜀

四川省图书馆1912年建馆,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是中国最早的省级图书馆之一,现在已发展成为四川总书库、中国西部大型的综合研究性公共图书馆和重要的公益性文献信息基地。四川省图书馆作为我国最早开始数字图书馆探索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经过不断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国家数字图书馆四川分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四川分中心,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川的省、市、县、乡镇、村五级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和全天候一站式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形成了具有四川特色的数字资源库群。

一、发展历程

由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组成的信息技术的出现,在使整个世界发生巨大变革,推动世界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的同时,也带动了全球图书馆行业的加速变革。20世纪60年代,图书馆开始应用计算机技术,80年代发达国家图书馆基本实现了图书馆业务自动化,进入90年代,各国陆续开始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已形成服务能力并初具规模。

四川省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以参与我国公共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系统的开发与建设为契机,1985年四川省图书馆拥有了第一台计算机;1992年四川省图书馆成为我国最早一批利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图书馆业务的省级图书馆之一。

进入90年代后期,在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在省文化厅的领导下,在文化部、国家图书馆的支持下,四川省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四川省图书馆成立了专门负责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部门,实现了馆内计算机的局域网连接,并第一次接入了国际互联网。2000年,四川省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共同签署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原则协议,正式成为“中国数字图书馆”的西南地区中心;同年,sclib.org域名启用,四川省图书馆成为全国首批开通互联网网站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也在这一年,四川省图书馆启动了全省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并开始建设四川第一个公共文化资源多媒体数字数据库——“四川省旅游文化资源数据库”。这些都标志着四川省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逐步规范化、系统化。2002年,由于四川省图书馆在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服务方面取得的成果,被文化部列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个试点省份之一,成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首批省级分中心。从此,四川省图书馆以文化共享工程这一国家文化重大建设工程为契机,紧密结合数字图书馆建设,加快建设全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和网络,并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资源库群。2004年,四川省图书馆再开先河,与中国移动合作开通了全国首个手机图书馆服务频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06年,四川省数字图书馆第一代互联网服务平台——“四川省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门户”系统正式开通,初步实现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体系,形成规模大、分布广、便于使用、不受时空限制、可实现跨库无缝衔接与智能检索的知识中心,开始为全省读者提供免费的数字化馆藏在线检索与阅览服务,四川省图书馆成为全国第一批提供免费数字阅读与跨库检索服务的省级图书馆之一。2009年,“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四川分馆”在四川省图书馆挂牌,省馆成为国家数字图书馆在西南地区的第一家分馆;同年四川省图书馆新馆项目立项,其为省级重点公益性文化设施项目,四川实现文化跨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强省重要的标志性工程,其中数字图书馆更是新馆建设项目的重点和亮点之一。2012年,在四川省图书馆百年华诞之际,国家数字图书馆四川分馆服务平台升级,实现了四川省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全天候一站式的服务。

二、建设成果

经过近二十几年的建设发展,四川省图书馆已逐步由传统型图书馆转型为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现代复合型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成效显著。

基础设施方面,四川省图书馆通过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配备建设了初具规模的数字图书馆软硬件基础设施设备。目前,四川省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已拥有各类型服务器达30多套,存储容量超过60TB,馆内PC终端超过200台,数字化加工设备已形成规模,具备工厂化数字加工能力。另一方面,四川省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项目建立拥有信息化终端的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服务网点5.4466万个。同时,四川省图书馆实现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国内主要ISP的网络对接,互联网专线带宽达到10M,也实现了与国家数字图书馆、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政务外网等单位和网络的通联,初步形成了上联国家、横联兄弟省、下联基层的四川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软件方面,除了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系统,还建设了四川省图书馆互联网站、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省中心、国家数字图书馆四川分馆等多个业务系统。

资源建设方面,四川省数字图书馆结合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充分利用国家资源优势和四川地方特色资源,形成了以国家资源为基础、自建特色资源为亮点、外购资源为补充的四川省数字图书馆内容资源体系,建设一批能够反映西部文化,为西部群众特别是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数字多媒体资源库,正逐步发展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公共文化数据中心与建设基地之一。特别是围绕“巴蜀文化”这一主题,四川省图书馆从巴蜀文化宝库中甄选璀璨的民族民间文化瑰宝,通过精心策划,运用先进技术,在形式和内容上着力表现巴蜀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体现时代性,注重艺术性,把握群众性,突出地域性。先后完成包括四川省旅游文化资源数据库、四川省地方文献数据库——文化名人篇、四川省农村实用技术资料库、WTO与中西部发展未来四川文化艺术精品、四川文化旅游、四川文化名人、绵竹年画、藏族唐卡、羌族文化、农村实用技术等多个具有四川特色的专题数据库,容量达到35TB。

惠民服务方面,四川省图书馆按照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要求,一方面通过数字图书馆技术弥补馆舍狭小,容纳到馆读者少的限制,利用一站式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简化服务环节,延长服务时间,实现四川省图书馆全年全天候虚拟开放服务,并针对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工、少年儿童专门建设和完善了特色服务,成为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和公民文化权益保障的主渠道。四川省图书馆作为全国最早开通互联网服务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一直致力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近十年来,我们充分利用日益发达的信息通讯网络,以电脑、移动终端、新媒体设备为终端,通过互联网站、数字阅读、知识门户等现代数字图书馆平台,整合馆藏资源,拓展服务内容,扩展服务方式,延伸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不断提升的文化和素质教育的需求,为进一步完善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消除数字鸿沟,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四川建设西部文化强省提供了有力保障。

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网络集群和云技术,四川省图书馆凝聚区域公共图书馆力量,强化地区图书馆集群服务能力。以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等公共数字文化项目为抓手,以各级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化平台为阵地,共享四川省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成果,将大量的数字文化资源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与数字图书馆应用平台源源不断地传输到基层网点,并通过制度规范和量化服务标准,实现各级服务网点服务常态化和标准化,保证工程已建网点能够最大化服务于基层特别是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四川省图书馆还利用数字图书馆技术实现与其他行业的合作,有力地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外延,初步实现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五个进入(进农村、进军营、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

三、展望未来

四川省数字图书馆的不断发展与建设,创新了传统图书馆理念,实现了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使四川省图书馆由“藏”为主转变为“藏用结合”;改变了四川省图书馆馆藏结构,逐步实现以内容为核心、以地方特色资源为亮点的综合多媒体馆藏模式;拓展了四川省图书馆服务内容,在图书馆文献借阅、参考咨询等传统服务基础上,创立了互联网服务、手机服务、新媒体服务等现代信息化服务内容;提升了四川省图书馆服务质量,使图书馆不受时间、空间、载体、方式的限制,向任何人及时提供知识和信息成为可能。

特别是四川省图书馆新馆项目中,四川省数字图书馆通过基础支撑、运行保障、业务实现、服务提供等系统的建设,将图书馆传统与数字化业务相融合,与国家数字图书馆无缝对接,与世界数字图书馆接轨,实现传播知识、传承文化,播撒文明、启迪智慧,改革创新、服务群众的现代图书馆复合型信息服务模式。一方面,将馆内传统服务与数字化服务有机融合,形成图书、座椅、书架、计算机的交错分布与整体合围,实现查、阅、咨、借、藏、网络服务一体化,为读者营造出“面对屏幕、环博图书”的现代图书馆服务新格局。另一方面,以数字图书馆资源为中心,利用覆盖全省市县乡镇村的四川省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和现代化新兴信息媒体,拓展服务外延,让四川乃至西部人民群众全方位多层次地享受国家科技文化发展成果。

今年是四川省图书馆的百年华诞,四川省图书馆新馆主体建筑即将竣工,新馆数字图书馆建设在即。可以预见,随着一座将历史与现代、传承与发展融为一体,实现多维的空间、丰富的馆藏、现代的阅读、科学的管理的现代化图书馆在成都天府广场拔地而起,四川省图书馆的未来充满光明与希望,数字图书馆必将成为这座百年老馆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新亮点。

四川省图书馆信息网络部 副主任

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与省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孙子山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当前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数字图书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共同推出“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这是继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益性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之后,启动的又一个重要的数字文化建设工程。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民族素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同时也是维护文化安全、积极抢占网络文化阵地、把握信息技术环境下文化发展主导权的需要。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对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将建设分布式公共文化资源库群,搭建以各级数字图书馆为节点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建设优秀中华文化集中展示平台,开放式信息服务平台和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打造基于新媒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新业态,最终实现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惠及全民,切实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中引导社会、教育人民和推动发展的功能。争取通过五年的建设达到:资源总量使社会公众能够获得的数字资源总量扩大一倍,达到10000TB;覆盖人群手机达8亿人、数字电视达8000万户、互联网达4.2亿人。“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将构建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核心,以省级数字图书馆为主要节点,形成覆盖全国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实现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纵向贯通。该数字图书馆虚拟网能够承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各类业务系统,保障数据便捷、安全的传输,实现数字资源的远程访问和异地共享,因此虚拟网的建设是“推广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虚拟网上面传输的数据主要有三类,一是服务类数据,包括国家图书馆及各地方馆的数字资源。到馆读者在无须用户认证的情况下,即可访问国家图书馆与地方馆的数字资源。二是生产类数据,即国家图书馆与省馆、市馆之间的应用系统业务数据交互。将数字图书馆生产的数据通过虚拟网传送,如数字资源组织系统数据等。三是沟通交流类数据,可通过虚拟网加强国家图书馆与地方馆的交流与联系,如视频会议系统数据等。读者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访问数字资源时,通过对目标地址的解析确定访问路径,若访问的是虚拟网资源,则通过IPSEC VPN通道来获取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否则仍按照原有路由进行访问。

在基础软件方面,将建立文献数字化加工系统、网页资源获取系统、数字资源组织系统、版权信息管理系统、唯一标识符系统、数字资源发布点与服务系统、统一用户管理系统、文津搜索系统、数字资源保存系统、异地备份中心等十个系统,从而覆盖图书馆从资源的采集、加工、组织、保存、检索、服务等主要核心业务工作。

在服务平台方面,“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将利用知识组织方法,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加工,建设全媒体服务网络,提供以用户为中心的专业化、个性化、双向交互式知识服务。将建立全媒体信息服务平台、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平台、残疾人数字图书馆、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国家少儿数字图书馆、移动数字图书馆、数字电视、IPTV服务等八个平台,为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立法与决策工作提供信息服务;为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及研究型用户提供深层次专业化信息与知识服务;为广大社会公众以及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字图书馆服务;通过新技术应用,提供基于移动通信网的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基于广播电视网的数字电视服务。

在标准规范体系方面,在采纳参照现行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事实标准的同时,建立了三十余项标准规范,从整个数字资源生命周期的角度,围绕数字资源的创建、描述、组织、服务、长期保存来建立完整的标准规范体系框架,并按照整个框架体系来规划、组织各方面的标准规范建设。基于数字资源生命周期的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涵盖数字内容创建、数字对象描述、数字资源组织管理、数字资源服务、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五个环节。“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发展规划,将于2011-2012年为基础构建阶段,完成省级数字图书馆和部分市级数字图书馆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并与国家数字图书馆进行网络连接,初步建成数字图书馆虚拟网。启动数字资源建设中心、数字资源保存和数字资源服务中心的建设,启动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软件平台建设以及主要资源库的设计。在2013-2015年的为推广和服务提升阶段,除完成所有市级馆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外,还将汇聚整合全国各级数字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向全国公众和业界提供统一揭示服务,在扩大数字图书馆覆盖范围的同时,持续增加数字资源数量,加大对新媒体服务的推广力度,不断创新,提高数字图书馆服务能力,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2013年完成全部市级馆的硬件平台建设,数字图书馆虚拟网初步建成;应用系统平台建设和新媒体服务建设进入重点实施阶段;继续进行数字资源建设和人员培训工作。2014年基本完成应用系统平台建设;完成新媒体服务建设的主要建设工作,基本完成重点资源专题库的建设,全国性分布式数字资源库群初步形成。2015年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以各级数字图书馆为节点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和分布式数字资源库群建设完成,数字资源总量和类型得到跨越式发展,全国数字图书馆人才队伍更加完备,各级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获得较大提升。

四川省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过程。2006年5月,四川省图书馆在全国率先开通了四川省图书馆馆藏资源门户系统,免费向省内读者和百余所县以上公共图书馆发放网上读书卡。这一系统整合了四川省图书馆数字平台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平台及其他资源。它的开通,标志着四川数字图书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起点。2009年5月,“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四川分馆”在四川省图书馆正式签约挂牌。2011年、2012年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先后在四川十个公共图书馆开展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工作。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初具规模。先后举办了“钱学森生平展览”、“凤凰涅槃:震痛与振兴—中外摄影家看唐山”、“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灾区援建等大型活动,参与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视频资源元数据规范》(征求意见稿)WH/T XXX-2012的编写工作,开通了国家数字图书馆平台《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联盟平台—四川省分站》。在资源建设方面,先后购买了《清华同方学术期刊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科技系统期刊数据库》、《法律数据库》、《会议和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宏经济数据库》、《万源人文期刊数据库》、《库克音乐数据库》、《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国研视点》、《经济管理案例库》、超星电子图书等十几个数字资源库,容量约60TB,并自建有《四川民间艺术数据库—绵竹年画数据库》、《四川文化艺术精品数据库》、《四川少数民族文化数据库—藏族唐卡数据库》、《四川文化旅游资源数据库》、《四川农村实用技术数据库》、《四川省羌族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数字空间建设—羌族数字图书馆》、《四川名人数据库》等9大数据库,容量达20TB左右。在硬件设备方面,已经完成了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省级中心硬件设备的采购和安装,使硬件设备上了一个新台阶。在服务方面,开通了大屏幕电子读报机,让读者充分感受“手触即可尽知天下事”的全新的报刊阅读方式;升级了四川省图书馆馆藏资源门户系统,实现了跨库无缝链接、智能检索,使广大读者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享受到省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充分享受数字化成果带来的快捷和便利。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统一要求和安排,进一步加快数字图书馆软件平台的安装和部署,完成省级中心与国家馆虚拟网互联及应用系统平台的建设任务。积极协助本省公共图书馆虚拟网组建、应用系统平台的建设工作,加强具有巴蜀特色的数据资源库建设,不断丰富数字资源的品种,逐步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便捷的数字图书馆服务。

四川省图书馆自动化部主任 副研究馆员

基层文化建设的奇葩

——四川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陈雪樵

四川地处中国西部,人口众多,文化资源富集,地域特色鲜明。如何将富集的文化资源信息广泛而有效地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播和提供服务,这一直是文化主管部门和信息机构关注和思考的问题。2002年,国家财政部、文化部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给四川盘活富集的文化资源和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福音,提供了机遇。自此,“四川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被列入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这一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文化基础工程和创新工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天府大地不断成长壮大。

十年来,在文化部和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管理中心和四川省文化厅的指导下,四川省文化共享工程通过不断强化资源、网络、管理、队伍四项建设,着力公益性、特色性、群众性塑造,高扬先进文化大旗,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我省西部文化强省建设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资源建设是文化共享工程的核心。四川省文化共享工程从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入手,把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与数字图书馆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各级公共图书馆和基层文化站为依托,初步形成了省、市(州)、县分布式资源库。经过几年的建设,省级分中心(四川省图书馆)购置、整合了国内主要的书刊文献和大型的专题数据库,如万方科技系统期刊数据库、法律数据库、会议和学位论文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清华同方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宏经济数据库,龙源人文期刊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等;自建了绵竹年画数据库、藏族唐卡数据库、四川旅游资源数据库、四川名人数据库等九大特色数据库;译制了79个小时的康巴藏语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并采取多种途径解决了文化信息资源建设中的版权问题,保证了文化共享工程能够有效提供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服务。截至2012年元月,四川文化共享工程拥有各类数字资源达到123.62TB,其中自建特色数字资源19.62TB,为文化共享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2006年文化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获得文化部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管理中心“资源征集杰出成绩奖”。

网点建设是文化共享工程的基础。按照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的标准规范要求,紧紧依托国家图书馆及省、市(州)、县(区)级图书馆,建立了全省统一的技术管理平台、资源建设中心、服务支持中心,构建了提供超大规模、便于使用、没有时空限制、可实现智能检索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搭建了全省统一服务,分级负责、分层管理的网点阵容体系。着力加强基层服务网点建设和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了以基层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社区)文化站、村文化室、校园网、有线电视网为依托,遍及城乡、覆盖全省的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点,实现了文化共享工程“五个进入”(即进农村、进军营、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在网络资源整合方面,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优势,努力扩大文化共享工程覆盖面和受益面,与“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校远程教育工程”以及“2131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相结合,使文化共享工程服务走进了千家万户。截至2012年元月,全省完成52316个文化共享工程网点建设。2005年、2006年文化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获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国家管理中心“网点建设二等奖”。

科学管理是文化共享工程的保证。根据《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四川省“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年—2010年)》的要求,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中全省始终坚持文化共享工程要统一领导、统筹兼顾、分级负责、分层管理、绩效考核、目标量化的管理原则,四川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领导小组以省文化厅的名义先后下发了《四川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办法》、《四川省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检查验收标准(细则)》、《四川省文化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的通知》和《四川省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检查验收标准》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标准,为进一步组织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和加强对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电子阅览室的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增强了文化共享工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促进文化共享工程健康有序发展。2004年文化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四川省图书馆)被文化部评为“共享工程建设先进单位”。

队伍建设是文化共享工程的关键。大力实施积极的人才政策,采取引进和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初步建立起了一支高水平的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和营运管理队伍。制定了培训规范标准,编印了《四川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教程》,实行了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十年来,对从事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图书馆员和基层文化专干们采用集中培训、远程培训、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全省共培训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近6万人次,其中面授培训4.4万人次,远程培训1.6万人次,做到了管理不缺位,维护不断档,为全省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2009年9月,由四川省分中心组织带队参加的,在浙江萧山市图书馆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文化共享工程技能大赛”中荣获“第一名”;文化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在2008年、2009年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培训工作评比活动中分别获得“一等奖”;2010年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培训工作评比活动中获“三等奖”。

服务群众是文化共享工程的目的。四川省文化共享工程始终坚持文化共享工程公益性的原则,把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与图书馆传统服务和数字图书馆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构建虚拟参考咨询平台和数字图书馆平台,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整合信息资源,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充分发挥文化共享工程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随着大批农村服务网点的建设和依托企业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不仅宣传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而且拓宽了文化共享工程资金来源渠道,强有力地缓解了广大农民群众看书看报看戏看电影难、查找资料难等具体问题,促进了四川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定期举办“共享文化资源,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文化共享工程成为引导青少年合理利用互联网获取知识的阵地。为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四川省分中心建立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残联分中心”。有的基层服务站点利用“共享工程”大量的视听资源,开辟盲人“听”书服务;有的社区“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举办针对老弱病残弱势群体的免费电脑基础知识技能培训班,使他们掌握了基本的电脑使用知识和上网技巧,为他们获取各类信息提供了新的途径。文化共享工程进社区,使广大社区居民能更多、更方便、更快捷地接受新知识、新观点、新信息,运用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解决各种问题。四川省分中心建立了军营网站门户,不仅整合了大量适合部队官兵需求的数字资源,而且使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西藏墨脱边陲的部队官兵,通过文化共享工程网站听到了国家的声音。四川省分中心还与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信息中心就建设地方人大数据库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得到了省人大领导的充分肯定。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文化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立刻号召全省各级支中心以“文化慰民、文化安民”为宗旨,发挥“文化如水”、“沁入心灵”的优势,在文化部、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和全国各兄弟省的资助下,迅速在39个极重灾区的临时板房安置点搭建了780个文化共享工程赈灾服务点,采用白天按需服务、晚上统筹安排的服务方式,开展各类文化服务活动,既可满足受灾群众个人阅览书报、查询信息、接受培训的需求,也可满足受灾群众集中观看电影的愿望。帮助灾区群众舒缓焦虑情绪,化解矛盾,激励灾区人民万众一心、不屈不挠、友爱互助、充满信心。

自2002年8月四川省实施文化共享工程以来,许多地方的基层文化单位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实现了四川省文化共享工程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军队、进机关的“五进入”战略目标,使受惠群众累计达1154万人次,其中包括对近36万未成年人的服务。文化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2004年被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社科联评为“科普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四川省图书馆获得文化部“群星(服务)奖”(申报的材料中三项服务活动内容有两项都是文化共享工程服务项目);2008年被四川省图书馆学会评为“四川省图书馆行业抗震救灾先进集体”;2011年获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电子小报制作评比“组织奖”。

文化共享工程在四川省的发展已有十个年头,回顾过去,我们看到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创新了基层文化工作方式,丰富了基层文化工作内容,搭建了基层文化工作新平台,用新的手段传播了先进文化。展望未来,我们信心倍增,根据《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四川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精神,对我省“十二五”期间的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充分利用已建成果,最大化发挥各级网点设备设施的服务能力。以有效开展服务为重心,以打造精品、优化应用为重点,以全面推动共建共享为途径,以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作保障,到2015年,将工程建成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传播高效互动、服务便捷贴近、管理科学规范、体系完整可控的公共数字文化传播服务体系,实现“时时可看,处处可学,人人可享”,使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成为政府主导的公共网络服务阵地,成为资源最丰富、服务最便捷、使用最安全的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数字文化资源门户、数字文化网络培训学校,成为基层群众的信息中心、学习中心和数字文化中心。

四川省图书馆 副馆长 研究馆员

老将新兵

——我在辅导部的这两年

熊 文

2010年5月,我由一位从事编目工作十多年的“老将”通过竞聘到了研究辅导部,成了辅导工作的“新兵”。由于从未接触过研究辅导部的工作,一切都不熟悉,所以刚到辅导部工作时,新岗位工作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所幸有前任主任程歌和部门全体同事的帮助和支持,使我逐渐对辅导部的工作有了具体认识和了解,一切从零开始,边学边干。时光飞逝,不知不觉中,我在辅导部工作已两年了。两年的时间里,虽然感觉非常辛苦,但我也渐渐爱上了这项工作,在此将这两年的工作感想与大家分享。

首先,辅导部负责全省公共图书馆学术研究和公共图书馆系统的协作协调,组织业务辅导、业务培训等业务工作。2010年以来,辅导部改变了传统的培训方式,由单一的将学员集中到成都培训变为同市、州图书馆联合举办培训班,这样既让各市、州图书馆的同仁彼此增进了了解,也为参加培训的同行提供了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各市、州图书馆参加业务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培训力度也进一步加大。培训场次由原来一年一次增加到一年四次甚至更多。培训工作不仅仅局限于针对公共图书馆开展,两年来,我们还同高校图书馆密切合作,多次共同举办培训和学术研讨会,既拓宽了培训范围,又增进了同高校图书馆的交流、协作。

其次,辅导部负责四川省图书馆学会秘书处的日常工作。省学会秘书处在学会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要对国际图联、中国图书馆学会,下要面对各市、州图书馆学会。还要完成省科协、省社科联、省民政厅下达的各项工作。面对四川省21个市、州学会,2010年建立了四川省图书馆学会群,各市、州及高校共有100个学会会员加入。通过学会群,上传中图学会精神、四川省学会的工作,感觉非常便利和快捷,会员之间也增加了交流。

第三,辅导部还承担编辑、发行《川图导报》一年4期的工作,《川图导报》及时报道各市、州、县图书馆的各种活动信息。同时有三名编辑还兼任《四川图书馆学报》一年6期,增刊1期的编辑工作。《四川图书馆学报》由省学会主办,在目前我国有正式刊号的图书馆学术期刊分布格局中,大西南独此一刊。多年来,《四川图书馆学报》积极倡导开展图书馆学研究,作者遍布全国各地,发表了一大批优秀的图书馆学研究文章,对于促进我国、尤其是四川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在全国图书馆学界有很好的声誉并产生着较大的影响。目前,《四川图书馆学报》是四川省社会科学质量一级期刊,曾多次荣获中国图书馆学会、四川省科协优秀期刊奖,也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除以上工作外,近两年来,辅导部还增加了新的工作。一是承担了四川省图书馆学、文献学厅级项目的承办工作。此项目得到文化厅10万元的项目经费,共有25个项目得到资助;二是同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合作,开办图书档案管理专业,目前已招收两届,招收学生70余名,为培养图书馆学、档案学技能型人才做出了贡献;三是由四川省图书馆倾力打造的品牌——“巴蜀讲坛”自2012年初移交给辅导部承办。近半年来,辅导部共举办了7场“巴蜀讲坛”,每一场都做得有声有色,不仅中国图书馆学会、省科协、省图书馆网站有宣传报道,四川电视台的新闻栏目也给予及时报道,扩大了“巴蜀讲坛”的影响力。

凭借辅导部工作的这个平台,两年来我有幸结识了不少全国各地各类型图书馆的同仁,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图书馆人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爱馆敬业的服务精神。这是我这个“新兵”两年来工作的感想,虽然工作很辛苦,但辛苦却快乐着!

四川省图书馆辅导部 副主任 副研究馆员

“巴蜀讲坛”走近百姓

——四川省公共图书馆界文化惠民 百场流动讲座服务基层纪实

彭本诚 何先进

一、前言

由四川省图书馆倾力打造的“巴蜀讲坛”——四川省公共图书馆界文化惠民百场流动讲座,已成为文化惠民的特色品牌。作为一项文化惠民工程,“巴蜀讲坛”从城市人群文化讲座延伸为农村百姓文化讲座;惠及文化弱势群体,老少边穷地区,农民工和农民。笔者就此项工作开展五年多来的情况做一个总结,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积累经验。

为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建文化特色品牌,一个富有巴蜀特色、巴蜀风格、巴蜀气派的文化品牌:省图书馆倾力打造的“巴蜀讲坛”——四川省公共图书馆界文化惠民百场流动讲座,在2007年4月应运而生。自“巴蜀讲坛”开讲的那一天起,它将打动人们心灵的一场场讲座送到了广大群众中间,鼓舞人们向上的讲座被群众亲切誉为“净化心灵的文化大餐”。“巴蜀讲坛”到目前为止,已先后在仪陇、南充、成都、万源、汶川、广汉、绵竹、安县等地举办过大型讲座近50场,听众已达10万多人次;援建帐篷图书馆、爱心图书室,向基层图书馆赠送农业科技文献图书20余万册。“巴蜀讲坛”边走边讲,其足迹延伸到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军营、学校、基层图书馆、灾民安置点、农民工工地、社区,它把党的声音,把科学文化知识直接送到普通老百姓的家门口,让他们足不出户,不花一分钱就能通俗易懂地听到惠农政策、法规和科普知识的讲座,因而受到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干部、武警战士、青年学生、社区居民、农民工、地震灾区群众的普遍欢迎。

二、文化品牌 行走路上

传播先进文化,开展学术交流,提高大众品位是“巴蜀讲坛”创立的服务宗旨。省图书馆按照中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建文化特色品牌的要求,依托“巴蜀讲坛”这个载体,创新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积极开展文化惠民行动,自觉将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向农村倾斜,向民族地区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更好地服务读者,服务基层。

省图书馆作为四川全省的业务龙头,明确地意识到主动发挥馆藏资源和业务技能的优势,扩大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内涵和外延,提升四川省普通老百姓的文化品位,创造出一个好的文化氛围责无旁贷。由于受环境、场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省图书馆主动出击,从传统的“请进来”变为“走出去”,“巴蜀讲坛”在不断的行进中,把丰富多彩的流动讲座零距离靠近了百姓。

为发挥全省公共图书馆的整体优势,省图书馆还积极与省内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系,聘请专家学者走进“巴蜀讲坛”;同时与各市(州)、县(区)图书馆联手举办“巴蜀讲坛”,通过这个平台,让普通老百姓有机会聆听到知名专家学者的讲座。

三、基层点菜 群众满意

省图书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作为“巴蜀讲坛”的主办单位,从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的定位,就是将全省优秀的文化专家学者组织起来,利用讲座这个平台,将“巴蜀讲坛”创办成文化惠民工程中的一个文化品牌,为四川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社会事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为了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巴蜀讲坛”的内容涉及时事政治、市场经济、法律知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五大板块;采取现场面对面讲座与网上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使讲座既保质保量,又生动活泼,主办者先后聘请了省社科院、省疾病控制中心、四川大学、成都市政府办公厅、省图书馆相关业务部室主任等专家学者为“巴蜀讲坛”献计献策,并倾听不同群体的讲座需求,有针对性的,点对点的策划讲座主题,形成了群众“点菜”,“巴蜀讲坛”保障供给的良好氛围,因而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讲座受到了大众的好评。在龙泉驿区中铁二局东山国际项目工地民工夜校,由农民工点题,聘请资深律师讲授的“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及维护”讲座,受到现场100多位农民工朋友的热烈欢迎,他们高兴地说:“听了讲座,使我们懂得了如何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三进警营的“巴蜀讲坛”,也受到了官兵们的广泛赞誉,他们说:“送图书、送科技、送知识讲座、送精神食粮,不仅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了警营,也用实际行动谱写了新时期智力拥军、科技拥军的新篇章。”

四、惠民灾区 抚慰心灵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省图书馆积极发挥职能作用,迅速走进灾区,用文化抚慰灾区民众心灵,用文化去化解人们心中的忧伤,做好受灾群众的心理安抚和思想疏导工作,为受灾群众安置和灾后重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巴蜀讲坛”走进灾区,给灾区群众送去了心灵慰藉和支撑精神的力量。

省图书馆积极与广汉市图书馆、绵竹市图书馆、安县图书馆等联合组成“公共图书馆文化惠民,心理安抚服务小分队”分别在广汉市、绵竹市、什邡市、安县受灾群众安置点举办了文化安民、心理安抚、赠送青少年科普读物,播放地震常识、灾后卫生防疫、心理自我调节多媒体影视片等系列活动。为稳定民心,重建美好家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8年6月17日,由省图书馆主办,广汉市图书馆承办的“文化惠民,心理安抚”系列活动,在广汉市安置点举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付成敏,为灾区的青少年开展心理安抚服务,与孩子们一起玩游戏,唱歌,表演文艺节目,画自己未来的学校和新的家园,还给孩子们带去精美的儿童读物和玩具,受到地震惊吓的孩子们终于露出了久违的微笑,特别开心。

6月19日,由省图书馆、成都军区驻滇某装甲旅共同举办的“抗震救灾系列文化活动”在绵竹市装甲旅救灾部队临时驻地举行。省图书馆、绵竹市图书馆分别向装甲旅驻绵竹救灾部队赠送了精美的图书和书法作品,建立了灾区军营第一个“野战图书馆”,并请心理学专家为指战员举办主题为“抗震救灾心理防护常识讲座”,受到官兵们的好评。

五、文化重建 意义深远

2011年5月12日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纪念日,为全面反映我省公共图书馆灾后恢复重建的丰硕成果,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同时也为倡导全民读书,构建学习型社会,形成全民读书的好风气,丰富普通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和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围绕“携手建设创新型四川”的主题,以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活动为主线,由国家图书馆、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厅主办,绵阳市文化局、北川县文化局、四川省图书馆承办,绵阳市图书馆、都江堰市图书馆、北川县图书馆协办的四川灾区公共图书馆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活动暨北川县图书馆等灾后重建新馆开馆仪式系列纪念活动,2011年5月7日至28日,先后在都江堰市图书馆、北川县图书馆和绵阳市图书馆举行。

2011年5月7日、5月11日、5月14日、5月21日、5月28日,为支持四川灾区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构建和展示灾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新面貌,加大对灾区群众文化信息资源需求的保障力度,推动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带动灾区图书馆迈上灾后发展新阶段,在2010年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基础上,国家图书馆在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际,结合“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开展,联合四川省图书馆在汶川地震极重灾区都江堰市图书馆、绵阳市图书馆举办了5场公益讲座。“巴蜀讲坛”先后聘请中国科学院教授王渝生、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谭继和、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英、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郭英剑、福建省社科院研究员潘叔明,分别举办了主题为《阅读与生命的智慧》、《神奇、神秘、神妙的巴蜀文化》、《环境与健康》、《阅读在当代中国的意义》、《在砥砺中成长》的公益讲座,听众达1000多人次,受到灾区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他们高兴地对工作人员说“没想到会聆听到知名专家高水平的讲座,使我们深受启发和鼓舞,我们要为家乡的灾后重建贡献力量”。

2011年5月20日,为配合全民读书活动,提高农村普通老百姓的科技创新意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由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学会、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办公室、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主办,新都区图书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新都区支中心、新都区龙桥镇人民政府承办的“巴蜀讲坛——四川省公共图书馆界文化惠民百场流动讲座活动”,在新都区龙桥镇文化站举行。“巴蜀讲坛”聘请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黄辉教授作了主题为《建设新农村,重视科技知识》的公益讲座,来自新都区龙桥镇政府机关干部、社区群众100多人到现场聆听了黄教授精彩的报告。为支持龙桥镇文化站建设的健康发展,四川省图书馆还向该镇赠送农业科技文化方面的图书500册。

六、结语“巴蜀讲坛”在探索与实践中逐步推广与完善。它作为四川省图书馆实施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在四川省公共图书馆界历史上是第一次,如何组织、策划、落实好此项大型公益性文化惠民活动,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只能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完善和提高,其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受益,让他们真正享受到科学知识带来的智慧和力量,为促进四川省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发挥它的价值,为四川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四川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做出贡献。“巴蜀讲坛”流动的足迹

2007年4月29日,“巴蜀讲坛”启动仪式在仪陇县举行。

2007年5月20日,“巴蜀讲坛”首进校园在南充市高级中学顺庆校区,举办礼仪讲座。

2007年5月22日,“巴蜀讲坛”走进武警南充市消防支队,举办法制教育讲座。

2007年8月30日,“巴蜀讲坛”首进基层图书馆,举办心理咨询讲座。

2007年10月12日,“巴蜀讲坛”在金牛区图书馆,举办老年人衣食住行健康讲座。

2007年10月20日,“巴蜀讲坛”在成华区图书馆,举办摄影与现代生活讲座。

2007年10月26日,“巴蜀讲坛”在金牛区图书馆,举办“做合格母亲,建和谐家庭”讲座。

2007年11月16日,“巴蜀讲坛”在金牛区图书馆,举办摄影与当代生活讲座。

2007年11月21日至22日,“巴蜀讲坛”走进革命老区万源市,为高级职业中学举办讲座。

2008年1月17日,“巴蜀讲坛”在汶川县雁门乡和绵虒镇,举办“建设新农村,重视科技知识”讲座。

2008年2月3日,“巴蜀讲坛”在龙泉驿区苏南小区,举办成都饮食文化讲座,放坝坝电影。

2008年2月21日,“巴蜀讲坛”在广汉市,举办“迎奥运、迎新春、献爱心”主题活动。

2008年4月16日,“巴蜀讲坛”在成都监狱,为公安干警举办专题讲座。

2008年4月23日,“巴蜀讲坛”为农民工举办“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及维护”讲座。

2008年4月26日,“巴蜀讲坛”在成华区图书馆,举办专题讲座。

2008年6月17日,“巴蜀讲坛”走进地震灾区,开展“文化惠民,心理安抚”系列活动。

2008年6月19日,“巴蜀讲坛”走进地震重灾区绵竹市,为救灾部队举办“抗震救灾心理防护常识”讲座。

2008年6月24日,“巴蜀讲坛”走进灾民安置点,为灾区的青少年开展心理安抚服务。

2008年7月30日,“巴蜀讲坛”在中江县图书馆,举办“做合格母亲,建和谐家庭”讲座。

2008年10月30日,“巴蜀讲坛”在成都市图书馆举办“中国的机遇,世界的盛会”的主题讲座。

2008年11月6日,“巴蜀讲坛”在泸州市图书馆,举办图情专业继续教育培训讲座。

2008年12月5日,“巴蜀讲坛”在成华区图书馆,举办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讲座。

2009年1月15日,“巴蜀讲坛”第三次走进警营,为子弟兵举办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的讲座。

2009年4月23日,“巴蜀讲坛”分别在南充、苍溪两地,举办读书漫谈主题讲座。

2009年6月13日,“巴蜀讲坛”在绵阳市图书馆,举办“巴蜀文化与文化建设”的讲座。

2009年8月28日,“巴蜀讲坛”在成都监狱,举办新闻写作专题讲座。

2009年9月16日,“巴蜀讲坛”在中江县图书馆,为离退休老同志举办了“老年人的衣食住行与健康”的专题讲座。

2009年10月22日,“巴蜀讲坛”在四川省广汉市图书馆,举办“儿童阅读在德国”报告会。

2009年11月10日至12日,“巴蜀讲坛”在泸州市图书馆,举办继续教育专题讲座。

2010年2月24日,“巴蜀讲坛”在武警黄金部队三总队,举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专题讲座。

2010年3月10日,“巴蜀讲坛”在新都镇镇政府,举办“科学履行发展观与孔子绝学”专题讲座。

2010年3月11日,“巴蜀讲坛”在武警黄金部队三总队,举办“心理健康常识”公益讲座。

2010年3月31日,“巴蜀讲坛”在“邓小平图书馆”,举办“上海与世博会”公益讲座。

2010年5月22日,“巴蜀讲坛”在资阳市图书馆,举办“做身心健康的青少年”专题讲座。

2010年5月28日,“巴蜀讲坛”在内江市图书馆,举办“大千与饮食文化”专题讲座。

2010年6月23日至25日,“巴蜀讲坛”在凉山州图书馆,举办“如何实现图书馆服务的全民共享”、“图书编目与自动化管理”等方面的讲座。

2010年7月4日,“巴蜀讲坛”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神奇、神秘、神妙的巴蜀文化”的公益讲座。

2011年5月7日,“巴蜀讲坛”在都江堰市图书馆,举办“阅读与生命的智慧”公益讲座。

2011年5月11日,“巴蜀讲坛”在绵阳市图书馆,举办“神奇、神秘、神妙的巴蜀文化”的公益讲座。

2011年5月14日,“巴蜀讲坛”在都江堰市图书馆,举办“环境与健康”公益讲座。

2011年5月21日,“巴蜀讲坛”在都江堰市图书馆,举办“阅读在当代中国的意义”公益讲座。

2011年5月20日,“巴蜀讲坛”在新都区龙桥镇,举办“建设新农村,重视科技知识”公益讲座。

2011年5月28日,“巴蜀讲坛”在都江堰市图书馆,举办“在苦难中成长”公益讲座。

2011年6月1日,“巴蜀讲坛”在遂宁市高级实验学校外国语学校,举办“神奇、神秘、神妙的巴蜀文化”的公益讲座。

2011年10月13日,“巴蜀讲坛”在成都市新都区武警中队,举办“情绪管理,做EQ高手”的公益讲座。

2011年10月20日,“巴蜀讲坛”在成都市双流县图书馆,举办“音乐、阳光、人生,从贝多芬的妙喻说起”的公益讲座。

2011年12月2日,“巴蜀讲坛”在宜宾市图书馆,举办“新形势下的招商引资”的专题讲座。

2012年1月12日,“巴蜀讲坛”在安县图书馆,举办“冬季医疗保健常识”的公益讲座。

四川省图书馆前副馆长 副研究员四川省图书馆特藏部副主任 副研究员

图书馆学会秘书处“细枝末节”的工作

張晋蓉

2012年,我们四川省图书馆迎来百岁华诞,迈进了期颐之年。一百年,整整一个世纪,作为一个人,那绝对是一位受世人尊敬、惊羡的华发长者。然而,作为四川省图书馆来说,则恰如一个成长中的青少年,正朝气蓬勃地在改革发展的大道上大踏步前进。我们为之欢欣鼓舞!为之祝福!

百年图书馆,走过了艰苦奋斗、成长发展的光辉历程,现已拥有馆藏图书近500万册,成为享誉全国,且颇具影响力的大型图书馆。这是百年来全川多少仁人志士和图书馆人艰辛努力,辛勤劳动,洒下无数汗水所换来的果实,其中也包含有图书馆学会的不朽功劳。图书馆事业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图书馆学会的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图书馆的每一步前进与发展,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与图书馆学会的工作密不可分。我作为省图书馆学会秘书处的一名工作人员,对此感到十分欣慰,因为我们图书馆有今天这样的规模和成就,其中也有我付出的劳动和汗水。

我参加工作30多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会秘书处工作,所以,对图书馆学会工作的细枝末节比较了解,且体会较深。因此,想从学会工作的细枝末节中去体味图书馆事业的成长与发展,并以此纪念四川省图书馆百年华诞。

学会秘书处作为四川省图书馆学会处理日常事务的办事机构,承担了学会全部基础性的工作。总体说来,就是办文、办事、办会、办刊。具体地说,办文即拟文撰稿、文件收发传阅、文档管理;办事即学会的组织建设与发展、会员服务、学术交流、调查研究、参考咨询、接待来访、处理信息、教育培训、联络协调等等;办会即会议的组织筹备与会议服务;办刊即做好学会刊物的编辑、出版与发行。回顾我在学会秘书处工作16年所亲自承办、参与和亲身接触的具体工作,主要有:

一、发展会员,收交会费

这是学会秘书处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图书馆学会是一个群众性的学术团体,是由图书馆人自愿入会组成的。虽然是自愿入会,也有一个组织发展的工作。其工作程序是,学会广泛宣传号召,图书馆工作人员个人提出申请,填写入会申请表,由所在单位批准同意上报,学会讨论接受后,由学会秘书处办理登记入会,编号填写会员证书,加盖学会印章,邮寄发给会员所在单位,此项工作才算完成。作为省级图书馆学会,不但要做好本级学会会员的发展工作,同时还承担办理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的发展工作,凡要求加入中图学会的人员,同样填写入会申请表,由所在单位批准同意上报给省图书馆学会,秘书处代中图学会办理登记入会手续,填写中图学会会员证书,寄中图学会加盖中图学会印章,再回寄给我们,由我们寄发给会员所在单位。截至目前,四川省图书馆学会个人会员计1267人、团体(单位)会员25个,加入中图学会的会员计1164人。

按照学会章程规定,会员每年应向学会缴纳会费。每年年初,我们都要发出缴纳本年度会费的通知,给各市、州图书馆学会、各系统委员会和企业团体会员单位,请他们负责学会工作的同志,把所在单位省图、中图学会会员的个人会费及单位会员会费,一并收齐,寄到省图学会,也可直接到学会秘书处缴纳,秘书处再分别开具发票寄回。同时省图学会还要按规定向中图学会缴纳会费,并将本年度缴纳中图学会会费的会员名单报给中图学会。四川省图书馆是国际图书馆联合会成员,每年向国际图联缴纳会费的工作也由学会秘书处完成。

二、组织举办学术交流活动

众所周知,图书馆学会是社会科学建制体系中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图书馆学学术交流活动的重要组织载体,是由通过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以研究发展图书馆学的个人和相关组织机构组成的学术团体,是源于学术交流的需要而成立的。所以,四川图书馆学会最重要最核心的功能和作用,就是组织图书馆学学术交流。这些年,省图学会所组织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主要有:四川省图书馆学会学术研讨会,川、吉、苏、冀、桂五省(区)图书馆学会学术研讨会,四川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图书馆改革工作研讨会和四川省图书馆学会学术年会等。每次举办这类活动,都要发出会议和征文通知,号召学会广大会员积极参与、踊跃投稿。我们寄发通知以后就是收集、整理回执,注意接收会员们寄发来的论文,并将收到的论文逐一登记。在这个过程中还经常有咨询电话,我们还要耐心地进行解答。然后是论文评审工作,我们要把论文分送给评审组的各位专家,召开评审会议,专家组评定获奖论文后,还要分别通知获奖论文作者在研讨会上进行交流。

三、筹备会议和会议服务

学会每年都要召开各种会议,筹备会议和会议的服务是学会秘书处经常性的工作。当决定要在什么时候召开什么会议、哪些人员参加以后,秘书处就要积极进行会议的筹备工作。首先是确定会议地点,与宾馆商谈有关事宜,包括参加会议代表的食宿、开会的场地等等;然后是寄发会议通知、搜集反馈信息;同时要准备会议议案、复印会议材料,分装文件袋。有的会议还要安排交通车辆接送代表。接下来就是代表报到,发放会议资料,安排代表食宿。开会时会场内外的服务工作,包括掺茶倒水都要服务细致,热情周到。会议期间,如遇代表有临时的事情,我们还要尽力帮助解决。会议结束,送走全部代表,我们才最后撤离。

四、编辑学会刊物

由于工作需要,我参与了学会刊物《川图导报》的部分编辑工作。每期都要从来稿中选择符合我所负责版面内容的稿件,并整理、编辑,送承印公司排出校稿,然后校对修改,再送工厂打出清样,送领导审阅签字后付印。这期间,我们和承印公司又有多次电话联系和往返校改。极个别的时候,由于细小的疏忽,报纸都印出来了,才发现还有错误,又赶在报纸发出之前,一份一份地手笔修改。我还参加了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辑的《中国图书馆年鉴》的撰稿工作。我负责撰写关于我省市、州图书馆学会工作相关材料。为此,每年年初要广泛收集各市、州图书馆学会上年工作总结,按《年鉴》撰稿要求,分条目归纳、整理,撰写成文,上报《年鉴》编辑部。

五、邮寄学会刊物

我们省学会创办的《川图导报》,每年出版4期,邮寄发行工作由我们承担。每期《导报》出版后,我们都要及时分单位邮寄给会员。会员人数少的单位就用信封装袋,会员多的就必须用牛皮纸包装打捆,然后送邮局,分别填写包裹单寄出。中国图书馆学会发给我省中图学会会员的《中图通讯》,我们收到以后,也用同样的方法,邮寄给有中图学会会员的单位,由他们再分发给每一位会员。《中图通讯》每年6期,每一期我们都这样操作,一丝不苟,从不懈怠。

六、日常事务性工作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办公自动化,所以秘书处日常事务工作更多的是通过电脑处理文件信息,但仍然还有接待来访、信件往来收发、接听电话等工作。在处理日常事务工作中,我基本遵循以下原则,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网上发出了文件信息后,经常查看邮箱,及时收集、处理反馈资料;有电话咨询问题时,耐心细致地向对方解答,涉及重要的事情,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热情周到地接待每一位来访者。

综上所述,学会秘书处的工作是具体的、细小的、琐碎的。然而,这些具体、细小且琐碎的工作正是支撑学会工作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工作,或者这些工作做得不好,学会便很难正常运行,甚至根本无法运行。所以,我们绝不能忽略、轻视或放松学会秘书处的这些琐碎的工作,而应一如既往地关注、重视和加强,把秘书处的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工作做得更好,使学会在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和改革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川省图书馆学会秘书处

国家图书馆见闻记

杨 曦

国图学习归来已经过了快半年了,但每每回忆起学习的三个月,仍然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2011年10月,在馆领导的统一安排下,我来到了国家图书馆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学习。直到现在,我都还不能忘记去国图之前我的忐忑不安。担心突然之间要去面对一大群完全陌生的人,我将如何是好?担心自己去了会不会一无所获,也担心由于自己学识浅薄,去了之后和别人的差距太大怎么办。于是,在去之前就一直准备着和自己专业知识有关的资料,在网上查啊查,找啊找,折腾了半天也都还不能安抚自己那颗忐忑的心。还记得在去的火车上,我的头脑中一直在想象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我又该如何去应对它们。火车坐了一天一夜,到站的那一刻,我心里想着:北京,我来了。

刚到国图,就被它漂亮的二期新楼吸引了,尤其是乘了电梯一口气坐到顶,然后俯视中庭,那是何等壮观!到处都是书,每堵墙前都摆放着一尘不染的书架,书架上堆满各种颜色的书,书脊上的各式各样、大小不一、不同种类的文字,这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事物之一。我飞奔一般地跳下一级一级的台阶,径直冲向那些书架,那一本本宏大的、在其他图书馆难得一见的书现在居然就在我眼前,触手可及。我用手触碰着第一个书架,聆听着指甲划过每本书脊的声音,它听起来就像一件乐器在演奏,或是一阵奔跑的脚步声。

我出神地看着、感受着,第一次兴奋地感到这三个月将会有这么一个好去处!心中原有的不安早已抛在了九霄云外。

没事儿的日子,我总喜欢一个人来到开架阅览室随手拿出一本花花绿绿的书,看上半天。曾经的图书馆古老褪色,像一张发黄的老照片,有的只是美好的回忆,人们日渐远离它。孩子们宁愿去麦当劳喧嚣的音乐声中看书;成年人宁愿到有情调的星巴克咖啡店看书也不愿去图书馆借书看,仿佛只有在回忆中它才呈现出美好的一面。然而国图,给图书馆重重地添加了一笔现代色彩,它时尚、典雅、技术含量高,完全摆脱了人们传统观念里老、旧的图书馆形象。舒适、优美的阅读环境,新型技术在传统借还、书籍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带给人们的便利完全抓住了人们的心,当然,也抓住了我的心。于是,国图阅览区的坐席永远都那么抢手……

学习的日子虽然紧张、悠长,但总是能体会到国图人严谨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国图确实人才济济、精英荟萃。不过,我第一体会到的是,精英居然都是非常和蔼可亲的;和这些清华北大的博士们说起话来一点都没有压力,他们实在是太客气,太谦虚了。就这样,我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进行着我的学习。

还记得学习的第一天领导就给我安排了工作,跟着网络组处理无线网升级项目。这可让我乐开了花,不仅可以上班时间再去到那一片让我魂牵梦萦的书架前,还可以跟着各位老师处理实际工作,更能够到处走走、转转,这对于我这个爱蹦爱跳的小丫头可真是对胃口的一件美差。我快乐地跟着老师边学边干,在此期间有一件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升级无线网需要升级无线设备,这么一来,国图两栋大楼上上下下无数的无线AP都需要一个一个地拆,一个一个地换。由于阅览室的几个无线信息点的拆卸特别麻烦,几位老师轮番上阵、爬上爬下都不能成功,最终决定使用电钻在吊顶上钻孔取出无线AP,但这样就会影响读者。为了保证读者能享受到最好的阅读环境,老师们当即决定这差事闭馆后加班干,几位老师都一致同意,于是,那个周末,他们就一直坚守到晚上10点过,才成功把这个难题给解决。等到收工的那一刻,站了一天、跟着跑前跑后的我已是睡眼蒙眬、腰酸背疼了。我从内心佩服老师们的敬业精神。

还有一次,我因为网络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对于一个很简单的实际工作一片迷茫。这时,我敬爱的老师们就尽心地给我讲解起来,由于老师们对于专业术语的使用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习惯用法,所以他们给我讲了半天我却越听越糊涂。听了一遍,老师问我懂没?看我没反应,于是,他们又换一种比较浅显易懂的说法,并结合着这些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解了起来,中间涉及的一些晦涩的地方,他们没有丝毫的不耐烦,激发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挖掘探讨,说到兴浓时,本来各自坐在自己位置上你一句我一句给我讲解的老师们居然都凑到了一堆,把本来我问出来的很简单的一个问题,扩展到更广的知识范畴。最后,大家越说越激动,竟然忘记了吃午饭,我也跟着开心地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但同时,更为国图人那份诲人不倦的精神所感动。正是有了他们对我这个什么都不懂的新手的包容和无限的耐心和关心,才有了三个月后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的飞速进步。

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我和国图的各位老师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那种和老师们一起累过、苦过、开心过的特殊的感情,是永远抹不掉的。那些陪伴我走过三个月日日夜夜的长辈们、朋友们,我的成长和你们分不开。从一开始内心迷茫,到最后的信心倍增;从一开始什么都不懂,变得有所进步。和你们在一起的日子,我也开始养成对工作负责、认真的态度,我意识到,我学习的路还很长很长,我需要永远记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离别的日子越来越近,离别的氛围也越来越浓,我舍不得离开,舍不得老师们、朋友们。人生却总是如此,见时容易别时难。

最终,我只能说一句:

北京,我走了!

我挥一挥衣袖,作别这满天的云彩……

四川省图书馆信息网络部

川沪两地公共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异同的思考

——以四川省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为例

谢 忱

四川省公共图书馆现行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政策遵循1981年由国务院转批的《图书、档案、资料专业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设立了图书资料业务职称系列,并明确了图书资料专业职称是反映图书资料从业人员的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成就的称号。1986年开始实行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确定了职称开始与工资待遇挂钩,由此开始了图书馆学专业技术职称改革。职称评审制度的设立和职称改革成果斐然,这项工作的开展得到了整个图书馆界的肯定。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现有的职称评审制度和现行职称晋升途径在某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局限。下面就以四川省和上海市公共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政策,现行操作等方面为例,对现有公共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

一、四川省公共图书馆职称晋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四川省公共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职称评审制度的设立和职称改革的开展,提升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水平,提升了图书馆专业形象,稳定了图书馆专业队伍。专业技术职称改革的效果在四川省的图书资料专业技术人员队伍里是非常显著的,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职称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有些问题也就越发地显露了出来。(一)初、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过程中学术成果及专业素养孰轻孰重的问题

图书馆不是专门的科学研究部门,图书馆是服务性的学术机构,而公共图书馆,更是一座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大课堂,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都是在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中体现学术水平的。

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是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公共图书馆向社会大众提供专业服务的主体,他们的工作业绩、服务态度、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一座图书馆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也更应该成为这个专业水平阶段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审中被考察的重要依据。

当前,四川省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中任职资格的取得无一例外都对学术论文有要求,论文是四川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中必不可少的硬性条件。论文作为重要的学术成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中对于专业本身、图书馆行业或者是一些现实问题的认识和思辨,特别是那些优秀的学术论文,更是对图书馆事业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体现出该专业技术人员对于事业的热爱和学术水平。但目前的现状是,在各级职称评审阶段,职称英语和职称计算机考试已经通过却因为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数量、质量达不到要求而不能获得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人员也屡见不鲜,以致于部分专业技术人员为了取得任职资格挤占工作时间埋头苦写,胡乱拼凑,拉关系走后门发表论文以满足评审条件。所以,笔者认为,学术成果在初、中级专业技术阶段应该作为推荐评审的一个附加条件,作为一道“加分题”出现。

以四川省图书馆为例,评审初级、中级专业技术职称需求的人群中,专业技术人员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刚刚从高校毕业,进入图书馆工作时间并不长,年纪较轻的员工;一部分是学历较低、年龄较大的老员工。前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大多都仍然处于正在对图书馆工作形成初步认识,逐步增进了解的阶段,对整个行业甚至是自身的工作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后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因为年龄或者历史原因,对于学术论文,或者是英语、计算机职称考试感到力不从心。这种情况下学术论文就不太能够客观地反映这部分员工的工作能力,专业素养。现行评审制度要求考核的科目虽然是考虑了工作态度、工作水平不易量化,评审时难以操作、考核的原因,故而选择了通过学术论文方式来考察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这部分员工的学术能力和水平也很难满足写出真正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即便写出来的论文很多都是空谈理论,可以说确实是为了任职资格评审而应付拼凑的。

笔者认为,与其在这个专业技术水平阶段要求申报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员工为了评审而去写那些可能超出他们学术水平的专业论文,还不如通过对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进行考核来检验其掌握情况,以提高他们对于图书资料专业知识的认识,从而大范围地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这样也许比发表论文更能够对公共图书馆人员素质以及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专业性的提高产生积极作用。(二)专业技术岗位编制数量的局限阻碍了已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满足受聘条件的人员及时受聘的问题

现在公共图书馆乃至很多机关、事业单位都存在着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结构老化的情况。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呈“橄榄形”,即中级职称人员最多,而高级和初级职称人员数量少的情况。还有个别单位人员职称结构甚至呈“酒杯型”,即高级职称、中级职称人员数量多,而初级职称的人员数量很少的情况。

这样的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会出现职称评定受到单位的现有编制数量影响的情况。单位人员职称编制数量的核定考虑了定编时的人员结构情况,并往往滞后于单位人员的发展和变化。如果上高一级职称编制已经满编,申报的人员即使完全满足了该级职称的任职要求,也只能等待这一级的人员退休、调离、辞退或者辞职等情况出现,才有机会“填空”晋升职称。依据现有的职称评聘结合,聘任后才能兑现岗位工资的现行制度,这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打击了这些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如果编制情况不能根据单位发展及时做出调整,这一矛盾还将长期存在。

二、上海市公共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现状和特点

上海市职称考试政策有别于四川省的职称政策,虽然在参加各级考试所需条件等方面和四川省的职称政策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但是上海市在专业技术人员初、中级职称晋升中除职称英语、计算机考试外,还加入了对其专业技术水平认证考核的内容。图书资料专业技术人员要通过被称之为“上海市图书、资料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专业技术水平考试。高级职称评审则也要通过职称英语和职称计算机考试,再根据发表专著论文数量等必备条件提出要求。上海市在图书资料专业技术人员的初级、中级阶段更加重视对专业技术人员基本素质(通过对英语和计算机水平的测试考核来督促员工提高自身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通过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来督促员工学习专业知识)的考核。

上海市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和四川省专业职称评审主要的区别就在于上海市初级、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的评审中除了基本素质的考核外,更强调了对专业课程的考核,而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的评审则是侧重于学术论文,侧重于对于人员学术水平的考核。

上海市图书、资料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包括了七门课程,分别是:信息资源共享、图书馆学基础、信息资源编目、信息组织、信息管理学基础、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

这七门专业技术考试课程,即便对于图书资料专业毕业的图书馆员工来说,信息量和难度都是不小的,要通过这个专业考试,相当于让所有图书资料专业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了图书资料专业的在职研究生课程。以上海图书馆的情况来看,很多初级、中级图书资料专业人员都觉得这项职称晋升过程中必须通过的专业考试难度较大,也有很多专业技术人员因为一直通过不了这项考试而无法晋升职称,特别是对于非图书资料专业毕业而又走图书资料专业系列的工作人员,通过考试的难度更大。

而上海图书馆部门在岗位设置中申报辅系列的岗位,其专业技术人员就可以在图书资料专业考试和辅系列专业考试之间任选一种来获取评聘资格(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图书资料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可以选择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考试),其成绩同样可以作为职称评定过程中有效的评聘成绩。

三、两地现有专业技术职称晋升途径的对比(一)川沪两地专业技术评聘过程中都加强了以考代评理念的执行

川、沪两地职称评审过程中都已实现了以考代评,体现了科学、客观、公平原则。按照两地的文件规定,凡通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所要求的考试及达到相应论文发表要求(不同地区不同职称等级对论文的要求有所不同)的专业技术人员,单位可根据有关规定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二)两地在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考察方式的不同体现了两地对于专业技术人员能力要求的侧重不同

四川省现有的职称政策在初级、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的以考代评的考试中,主要注重考察专业技术人员的英语和计算机水平,强调的是个人基础素质,并且几乎都对论文提出了要求,重视对人员学术水平的考察。而上海市的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政策显然和四川省的不同,究其原因,还是两地人才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客观来看,四川省人才基本素质和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先不强调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就是一般的基本素质可能都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获取职称评审资格所要求的考试中,四川省更加重视对英语、计算机这些对于员工自身素质的基础科目的考查。而上海处于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基本素质较高,很多都对英语、计算机操作比较熟悉,再加上上海市对于图书资料专业人才的专业水平的重视程度非常高,职称资格考试在初、中级专业技术水平阶段就只考了图书资料专业知识这一项,但是其专业知识难度高,知识量大,体现了上海市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职业素质的高度重视。

四、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目前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途径存在的局限性及上海图书馆的解决对策

上海市职称以考代评考试中对于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素质的高要求也给很多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带来了困扰。以上海市图书馆的现状看,很多老专业技术人员,甚至是公认的学科带头人,承担着重要专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都会因为各种原因难以通过图书资料专业技术考试,导致最终只能以助理馆员、馆员的身份退休。虽然考试是客观、公平的,而考试难度较大,且很多在关键岗位的人才多是“专才”,或者虽是工作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员工,但却在掌握全科知识的能力、应试能力方面和年轻员工相比有较大差距,屡考不过就意味着无法晋升职称等级,这对他们的员工打击是非常大的。

针对这一问题,上海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心制定实行的参考咨询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上述矛盾。《上海图书馆参考咨询员资格认证办法》规定,每年进行一次参考咨询员资格认证,只要达到相应的语言及计算机能力条件(参加相应职称考试合格,或取得相应全国证书,或在相应专业学历毕业,或具备同等能力),且达到相应学历、资历条件,比如:取得馆员的技术职称;或者取得大学相应学历,且从事图情工作一定年限,发表了要求所需篇数的论文的;或者获得区县级以上图情项目大奖;或者是在图书情报领域中有突出贡献或行业中有良好专业声誉的员工,经二位以上图情专家(副研究馆员职称以上或已经获评参考馆员的)书面推荐的,都可以申请进行评审。

参考咨询员评审通过笔试和业务考核结合的办法,既有图书馆基础知识和图书馆员职业素质考核,也有图书馆工作技能考核,且对工作技能的考核占到了考核总分的60%,体现了上海图书馆对于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操作技能的重视和考核内容的务实性。

成功通过该考核评审的专业技术人员获得了被聘为参考咨询员的资格,并得到相应物质奖励的资格。不过参考咨询员不是终身制的,中心会定期对已聘的参考咨询员进行考核,考核通不过的,也可以取消其资格,这样鞭策着参考咨询员们时刻注意提高自身工作能力,保持危机意识,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为员工树立更好的榜样。

上海图书馆的这类办法,灵活地处理了那些工作经验丰富,却因为应试能力等原因屡考不过而无法晋升职称的老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等级晋升和职业发展问题,增强了这部分专业技术骨干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如此,该办法条件灵活,遵循的是“唯才是举”,有能力的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和资深专业技术人员都可以参加考核,同样也有获得参考咨询员这一表现工作水平、工作能力优秀的称号和经济补贴的机会。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相对年轻,后进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职业生涯发展中遭遇的“论资排辈”问题,即:在职称晋升时各种条件、能力都已达到,早已获得相应任职资格,却因拟聘专业技术职称等级人员编制没有空缺而无法受聘的情况,为年轻、资历不深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另一种途径。

采取切实措施,使在现有职称政策、评聘现状不能改变的条件下,保持四川省公共图书馆专业技术人才素质不落后全国水平的现状。(一)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入职培训

上海图书馆的入职培训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入职见习;对员工进行馆所概况和组织文化、行为规范、权利义务培训;对员工图书馆专业基础知识的培训。

上海图书馆通过轮岗见习,帮助入职新员工快速地从不同部门熟悉馆情,同时培养他们的协调能力,帮助他们了解图书馆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的能力,同时拓展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为以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通过对他们进行图书馆概论、公共文化、行为规范、权利义务以及图书馆专业基础知识的培训,让他们初步了解图书馆馆情,更好地为图书馆的发展服务,同时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将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图书馆的发展相结合,由于专业背景的不同,增强他们学习图书资料专业知识的迫切需求。通过这样的入职培训提高了他们对外服务的专业性和质量,为他们在今后的职业发展过程中进一步系统地进行图书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奠定了基础。

客观来说,四川省图书馆入职培训工作是停滞的。新进人员对于图书馆情况的了解,只能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取。新入职的非图书情报学专业的人员对于图书馆工作基本上是没有认识的。需要图书馆统一进行专业培训,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结合自己的专业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介于四川省图书馆现在每年人员招聘不多,入职培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可以通过馆领导、学科带头人、相关工作负责人小范围地召集每年新进人员以学习会的形式对他们进行图书馆基本情况、权利义务、职称政策、图书资料基础知识的培训,以避免很多专业技术人员已经在馆工作多年,却对图书馆部门情况,很多和自身权利义务相关的信息,以及图书馆提供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知之甚少。这样的入职培训可以不只针对新入职员工,只要有需要,馆内其他部门的老员工也可以参加。

五、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

上海图书馆非常重视在职馆员的继续教育,每年以培训班、研修班、学术讲座、学历教育、职称考试教育、留学教育等方式开展继续教育工作。

上海图书馆在职员工都必须按照《职工继续教育工作条例》、《职工继续教育工作实施细则》要求完成规定的每年85学时的继续教育课程,并将完成的课程情况详细填入“员工继续教育手册”,报人事处审核确认,作为员工考核、人员流动的一项依据。

根据上海图书馆各部门员工工作内容、专业背景,将继续教育的课程以必修、选修的方式开展。比如非图书馆专业的员工必须参加图书资料专业基础知识的继续教育培训,其他员工可以选修。

这种必修、选修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了各部门员工能够通过针对性的学习提高自己工作技能、业务水平,选修课程也能够让员工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生涯规划主动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部门和个人也可以根据工作内容,通过单独外聘讲师或组织员工外出培训的方式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个人也可以根据个人工作情况向单位申请,符合“与本岗位工作有关,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条件且征得单位同意的可以自己在外参加培训班,课时都可以计入每年85学时,图书馆可以根据经费情况给予一定的支持。

四川省公共图书馆人员素质客观上来说和沿海地区人才水平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人员的年龄结构也不合理,为读者提供的服务多停留在借阅等基础服务上,不能满足现在社会对公共图书馆越来越多的服务需求,无论硬件设备还是人员素质都需要提高,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也存在着对新的理念、新的技术迫切学习的必要。因此继续教育更应该是全员培训,分层次分类型培训,这样才能做到人人感兴趣,个个有收获。

继续教育培训可分为面向全馆人员的讲座、面向部门的培训和馆员自选的专题讲座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培训在授课目的、上课频次、时段安排、内容深度、听课对象等方面应各不相同。例如:面向全馆人员的讲座以拓宽视野、提升服务理念为重点,要求全体职工参加;专题讲座在内容上更为专深,可根据需要随时举行,员工可根据工作需要和兴趣爱好选择参加。

继续教育的制度化也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制度的建立,实行有效的考核办法,并将继续教育完成情况和年度考核挂钩,和绩效工资及绩效考核挂钩,才能为全馆营造学习氛围提供机制的保障。

六、加强与先进地区公共图书馆的交流,向先进地区学习,拓宽专业技术人员视野,增强其危机感。

向优秀图书馆学习,四川省图书馆已经完成了第一期的人员分赴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的交流学习,并取得了很显著的学习成果。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这样的学习交流,不但可以巩固现有专业知识,还可以在交流学习中掌握到先进的工作方法,学习新技术,通过学习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外出交流学习让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了解到“外面的世界”的发展进程,促使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个人修养,以适应新形势下对于新型图书馆人才的需求。

※四川省图书馆人事科

对公共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的思考

谢 忱

一、现行公共图书馆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

公共图书馆现行的专业技术职称政策遵循1981年由国务院转批的《图书、档案、资料专业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设立了图书资料业务职称系列。1986年开始实行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确定了职称开始与工资待遇挂钩,由此开始了图书馆学专业技术职称改革。这项工作的开展值得肯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有的职称评审制度和现行职称晋升途径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局限。下面就对图书资料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一)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过程中重学术成果,轻工作实绩

当前,全国很多地区图书资料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中任职资格的取得都将学术论文的发表作为必要条件。学术论文作为专业技术人员重要的学术成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专业技术人员对本职工作、图书馆行业的认识和思辨,也可以看出该专业技术人员对于事业的热爱和个人学术水平的高低。但现在图书资料专业职称评审中对学术论文的重视程度特别高,且对不同职称层次都做出了论文发表数量的要求,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和评审专家来说,都容易造成简单量化、对论文的审查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

并且,除了工作能力中有明确学术研究能力要求的高级职称评审中对学术论文、专著有要求以外,现行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对初、中级职称的评审同样有较高学术研究能力的要求。而构成图书馆专业技术队伍主要部分的初、中级职称人员由于资历和工作经验等各方面原因,学术研究水平和能力普遍比较欠缺,写出来的论文经常存在空谈理论的情况,不太具备总结工作,指导工作的现实意义。在这个工作阶段,他们的工作重心更多地是与直接的读者服务挂钩,他们的工作业绩、服务态度、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一座图书馆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也更应该成为这个专业水平阶段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审中被考察的重要依据。过多的在这个阶段强调学术研究成果,很容易造成部分专业技术人员为了取得任职资格,挤占工作时间埋头苦写,胡乱拼凑,拉关系走后门地发表论文,以满足评审资格的要求,导致他们降低对本职工作的专注度以及提升自己工作技能的热情。(二)专业技术岗位编制数量的局限影响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生涯发展的问题

单位人员编制的核定考虑了当时的人员结构情况,但在单位发展的过程中可能逐渐不能满足人才发展的要求了。现在很多公共图书馆乃至机关、事业单位都存在着人员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个别问题比较突出的单位,人员职称结构甚至还呈现出“酒杯型”,即高级职称、中级职称人员数量多,而初级职称的人员数量少的情况。

这样的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会出现受到单位现有编制额度影响的情况。如果上一级职称编制已经满编,想要晋升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即使完全满足了上一级职称资格的任职要求,也只能等待上一级职称的人员晋升、退休、调离、辞退或者辞职等情况出现,才能有机会晋升职称。这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是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的,并且只要编制政策不能根据各单位发展情况及时做出调整,这一矛盾还将长期存在。(三)对图书资料专业知识的不重视,使得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得不到普遍的提高

公共图书馆工作只靠图书馆学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是没有办法开展的,要使公共图书馆这个庞大的公共服务机构正常运转,需要各个专业、各个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通力配合。除了以图书馆学等课程为专业内容的专业技术人员,还有大量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在进入图书馆工作之前,几乎对图书馆学相关专业知识一无所知。作为提供专业服务的主体,各个学科背景的专业技术人员都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图书资料相关专业知识,将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图书馆的专业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但作为应该在客观上有力“鞭策”专业技术人员努力提升自己专业水平、业务能力的职称评审,却没有将专业技术人员对图书馆学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考察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专业技术人员对自身图书馆学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掌握、更新换代等方面不够重视,导致了在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上提升较慢,且不能很好地将自身专业知识与为图书馆发展相结合,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对现有职称政策下应对措施的思考

政策的时效性决定了它的作用程度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政策改革的过程也是要经过反复的商讨、调研,最终才能敲定实施,过程相对漫长。而人才工作的发展变化却是日新月异的,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工作发展现状,从单位的情况出发,在现有的职称政策条件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解决现有矛盾。(一)根据现有职称政策制定适应本地区、本单位情况的管理制度、办法,对现有政策形成补充

结合各地区、各单位绩效工资及岗位情况制定适应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制度和办法,作为对现有职称政策的灵活补充,拓展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的广度。对工作表现优秀、有能力、承担较重工作责任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奖励,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进行认可。使专业技术人员拥有更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的动力,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比如上海某公共图书馆内部实行的参考咨询员制度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上述矛盾。

该馆制定相应的《参考咨询员资格认证办法》,每年进行一次参考咨询员资格认证,只要达到相应的语言及计算机能力条件(参加相应职称考试合格;取得相应等级的全国证书等),且达到相应学历、资历条件,比如:取得大学相应学历,且从事图情工作一定年限,发表了要求所需篇数的论文;获得区县级以上图情项目大奖;在图书情报领域中有突出贡献或行业中有良好专业声誉的员工,经两位以上图情专家(副研究馆员职称以上或已获评的参考馆员)书面推荐的,都可以申请进行评审。

参考咨询员的考核评审通过笔试和业务考核结合的办法,图书馆基础知识和图书馆员职业素质及图书馆工作技能都要考察,且工作技能的考核占到了考核总分的60%,体现了图书馆对于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操作技能的重视和考核的务实性。

不过参考咨询员不是终身制的,会定期开展对已聘参考咨询员的考核,考核通不过也会取消其资格,鞭策着参考咨询员们时刻注意提高自身工作能力,保持危机意识,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通过实行以上办法,灵活地处理了那部分工作经验丰富,却因为应试能力等原因屡考不过而无法晋升职称的老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提升和职业发展问题,增强了这部分专业技术骨干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给有能力的年轻专业技术人员更多的证明自己以及通过努力工作获得名誉和经济补贴的机会,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遭遇到的“论资排辈”问题。该办法条件灵活,遵循“唯才是举”原则,为专心工作,愿意花时间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二)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入职培训

对于新入职的专业技术人员,图书馆应统一进行专业培训,可以采取的方式有:入职轮岗见习;对员工进行图书馆概况和组织文化、行为规范、权利义务的培训;对员工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培训。

轮岗见习,帮助入职新员工快速地从不同部门角度熟悉馆情,同时培养他们的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帮助他们了解图书馆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同时拓展了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为以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通过对新入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图书馆概况和组织文化、行为规范、权利义务以及基础专业知识的培训,让他们初步了解所在图书馆的馆情,并将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和图书馆发展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图书馆的发展服务。

新进专业技术人员专业背景的不同,也让他们对学习图书资料专业知识有着迫切的需求,通过这样的入职培训让他们对图书馆工作有一个宏观的理论认识,为他们在今后职业发展过程中进一步系统地进行图书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外服务的专业性和质量。(三)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

面对当前社会对公共图书馆提出的越来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即使是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也会存在对新理念、新技术迫切的获取需要。图书馆可以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对全体馆员进行“更新升级”,以适应时代变化所提出的新要求。

继续教育培训可分为面向全馆人员的讲座,面向部门的培训和馆员自选的专题讲座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培训在授课目的、上课频次、时段安排、内容深度、听课对象等方面均不相同。根据各部门员工工作内容、专业背景,将继续教育的课程以必修、选修的方式开展。比如非图书馆专业的员工必须参加图书资料专业基础知识的继续教育培训,其他员工可以选修。面向全馆人员的讲座以拓宽视野、提升服务理念为重点的,要求全体职工参加,而专题讲座在内容上更为专业和深入,可根据需要随时举行,馆员可根据工作需要和兴趣爱好选择参加。甚至可以对员工在外自己通过机构进行的培训和学习进行认定,也归于继续教育的课程登记中。

继续教育的制度化也是非常必要的,建立《职工继续教育工作实施细则》,将继续教育完成情况和年度考核、绩效工资挂钩,并将继续教育情况填入类似“员工继续教育手册”进行记录,作为员工考核、人员流动的一项依据。(四)加强与各地区公共图书馆的交流,拓宽专业技术人员视野,学习、优化自身图书馆人才工作的方式、方法

全国公共图书馆之间因为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专业技术人才发展情况存在着不少差异,同时,因为面临着同样的职称政策形势和许多类似的问题,各图书馆急需与全国各地的公共图书馆进行交流,甚至可以同其他国家的图书馆进行学习交流,如对已成功实践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国家,如英国、美国、日本进行调研。通过各图书馆的专业技术人员之间和各地图书馆之间两个层面的交流和学习,专业技术人员不但可以巩固现有专业知识,开拓眼界,还能在交流中学习到更好的工作方法,了解新技术,获得新的管理理念,产生“不前进就要落后了”的危机感。这样的交流能促使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个人修养,以适应新时代对于图书馆人才的要求。

作为公共图书馆,则可以通过馆际交流,从其他图书馆遭遇类似发展瓶颈,面临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中,从其他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中,获得在现有职称政策条件下优化图书馆人才发展的新的启示。

四川省图书馆 人事科

读《图书馆精神》有感

——写在四川省图书馆百年馆庆之际

龙晓蓉

去年我阅读了程焕文著《图书馆精神》一书,读后被图书馆学前辈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深深感染。作者对图书馆学界近代历史人物如韦棣华、沈祖荣、杜定友、刘国钧、皮高品、毛坤、谢灼华等进行了专文颂扬,从1910年韦棣华女士创办第一所公共图书馆——“文华公书林”,到1920年与沈祖荣和胡庆生创办第一所图书馆学教育机关——文华图书科,再到1930年沈祖荣先生正式把“研究图书馆学术,服务社会”确定为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的宗旨,并亲自制定了“智慧与服务”的校训;从图书馆学家、图书馆学教育家杜定友先生对中国近代图书馆学教育、组织管理、学术和图书馆工作的贡献到刘国钧、毛坤、谢灼华先生等在图书馆事业上的杰出成就,作者通过对他们优良传统的总结和分析,探索出图书馆人“爱国、爱馆、爱人、爱书”的精神实质,为书作序的谭祥金教授将其概括为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价值观,二是职业道德,三是职业本领。这种图书馆精神“是对历史长河中沉淀的历史精华的一种提炼。”先辈们对图书馆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回想自己二十余年的工作经历,历练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于平凡中闪烁着光辉,于平淡中品味着工作的苦与乐。

当我十八岁时,带着一份青涩和单纯走进图书馆特藏部民国报刊阅览室,在前辈老师的帮带中慢慢熟悉图书馆业务,但面对一本本旧报刊却不知道它的历史价值与文献价值,不知道要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只知道考试拿文凭,就这样平凡地走过了几年的青春年华。到后来由于种种的原因图书馆来回搬迁,我又投入到几年艰苦的体力劳动中,直到1999年图书馆业务工作才开始走向正轨。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为了保证阅览工作的正常开展,需要将1949年后的保存本图书整序分类入库,阅览室两端堆成山一样的图书,我们两个人一组,按照中国图书分类号将图书一本一本地排上了架;其后又整理1949年后的报纸和期刊,当时我负责报纸的清理整序工作,报纸按行政区域分类,各个省份再按四角号码整序。这期间,自己利用了许多休息时间整理四川地区的小报,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与同事通力合作,圆满完成了任务,我还认真抄写了一套整理后的1949年至1999年的卡片目录。之后我又整理了普通古籍,其中川剧剧目是四川省图书馆珍贵的地方文献资料,通过整理得到较为完善的保存。作为一名普通的图书馆员,我们默默无闻地在工作中做出了贡献,其间锻炼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树立了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这正是图书馆精神的体现。

2003年特藏部读者服务工作正式开展。在对读者的服务工作中,我们以文明的态度、热情的服务接待读者,耐心解答读者的问题。还记得有一位读者要查找巴金的一篇文章,她提供的线索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期刊里,由于书在峨影厂,无法为她提供。后来在一个老师的指导下,我在《巴金全集》里找到了这篇文章,这位读者非常感谢,说书出版后,要赠送图书馆。通过这件事,我深深体会到真诚服务读者对于树立图书馆以及图书馆工作者在社会中的良好形象的重要意义。我还在为读者提供文献服务的过程中,通过交流沟通最后彼此成为朋友(比如编写《四川通史》的张力老师)。

1912年的10月20日四川图书馆正式成立,2012年是四川省图书馆建馆一百周年。在百年曲折发展历程中,四川省图书馆从传统的手工编目、检索、借阅服务,到数字图书馆环境下的计算机编目、检索、参考咨询、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四川省图书馆从文献保存中心发展成文献信息中心。百年历程中为读者服务的宗旨是始终没有改变,服务是图书馆永恒的主题。2008年10月28日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宣言》正式发布,《宣言》提出了七个目标,第一个目标“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利为天职”;第六个目标“图书馆努力促进全民阅读”,把公共图书馆作为推广全民阅读的重要地位凸显了出来。而如何盘活图书馆的资源,为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和知识结构的社会大众提供满足他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文献资源,让他们怀着愉悦的心情将阅读付诸实践,则需要图书馆员的智慧。有位博友说得好,“书不会说话,图书馆员会说话”,我想,我们图书馆员首先要躬亲阅读,才能和读者有情感沟通交流,才能和读者共同提升,才能将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财富进行活态的传承,让图书馆成为大众的精神家园。在此百年馆庆之际,让我们缅怀图书馆学前辈的精神,秉承文华图专的“智慧与服务”的校训,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人文素养,并产生出智慧服务于大众。正如《图书馆精神》所释义:“智慧是知识技能之结晶,服务是人生价值之升华。智慧因服务而无穷无尽,服务以智慧而光彩照人。”让四川省图书馆事业在薪火相传中蒸蒸日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办公室

书与人生

——纪念四川省图书馆成立100周年

邓福华

在文化苦旅里跋涉,

洞穿了时光的隧道,

在书的丛林中,

景仰着一位位圣者,

辽阔的思想天空里,

闪现出一片片炫目的星云。

门前喧嚣,人流如潮,

车水马龙走向各自的彼岸,

红绿灯闪着明亮的眸子,

一个个路标醒目地站在高处,

目送着人们走向远方。

我们却在文字的队列中穿梭,

从它们繁复的絮语里,

分辨着善与恶、美与丑,

识别着金子或泥沙;

用那些千红万紫的文学彩绦,

编织美丽的人生,

也如红绿灯与路标一样,

为来去的人指引迷津送去祝福。

砖块似的书籍,

有如一级级阶梯,

我们用恒心与毅力,

将它们砌成一座座知识的金字塔,

引领着读者去奋力攀登。

四川省图书馆 人事科

携手同进  共创辉煌

携手同进 共创辉煌

传承历史  加强合作  共创辉煌

传承历史 加强合作 共创辉煌

——祝贺四川省图书馆成立一百周年

方曙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在竹翠柳绿、香飘四野的初夏,即将迎来四川省图书馆的百年华诞。值此省馆欢庆之际,受邀为其撰文一篇,自感无从下笔,但又无理推辞,唯有查询档案,点顾历史,审视现在,展望未来,赋此短文,以示我中心及我本人对四川省图书馆成立一百周年的最衷心祝贺。

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是中国科学院设在西南地区的科技文献情报机构,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西南地区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最为丰富的图书馆和实力雄厚的情报中心,但她的成立与发展,与四川省图书馆的援助和长期大力支持与合作紧密相连。1958年夏秋之交,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着手筹备成立分院图书馆,但筹建工作面临着一缺人才、二缺经验的局面。四川省图书馆作为四川地方图书馆行业的权威机构,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抽调4名业务骨干参加筹建,亲力亲为、出谋划策,为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国家科学图书馆(筹)成都分馆)的前身,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图书馆的成立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60年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成立,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图书馆为3个成员馆之一,并任常务理事。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为西南分院图书馆与四川省图书馆的合作和交流建立了固定的合作渠道。半个世纪以来,在委员会的协调和组织下,我中心与四川省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1988年,双方合作成立“四川省文献情报协作网”,为四川省文献情报服务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协作平台。2000年,四川省图书馆馆藏空间已明显不足,制约了图书馆的发展,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主动将华阳万安储备书库一楼书库腾空,作为四川省图书馆馆藏存放地。2006年,为满足双方用户对资源和馆藏的使用,双方开通原文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初步实现了双方特色资源的共享,……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双方为四川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川省图书馆经历了百年的发展之路,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为保存四川特色资源、传承地方文化、培养公众素质、服务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现在,随着《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的正式发布,省图书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馆舍在加紧建设,服务工作将迈上新台阶,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四川省的组织、建设与实施取得了重要成效。同时我中心也进入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跨越发展新时期,根据科学院的要求,制订了中心的“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将区域发展创新服务能力的培育作为突破重点之一。

面对网络化、数字化和在信息环境的发展与挑战,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四川省图书馆与我中心必将进一步携手合作,共谋发展,共铸辉煌。我们将继续利用双方的特色资源加强资源共建共享与服务;将继续利用双方的智力资源加强图书馆人才队伍的培育与培养;将继续利用双方的渠道资源深化项目研究与合作,共同推动四川省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

创新的脚步凝聚着我们的努力与汗水,历史的足迹见证了我们的发展与壮大,未来的丰碑必将铭刻属于我们的成就与辉煌。

最后,再次对四川省图书馆百年馆庆送上最诚挚的祝福。

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筹)成都分馆馆长 研究馆员

百年携手  服务社会

百年携手 服务社会

——纪念四川省图书馆建馆100周年

马继刚 袁学良

民国之初,四川省图书馆草创于风景秀美的成都少城公园之西。百余年来,一代代四川图书馆人薪火相传,呕心沥血,将科学文化广为传播于人杰地灵的巴山蜀水。

四川大学图书馆与省图书馆同为百年老馆,同在蓉城,民国年间即多有交流合作。20世纪40年代,四川大学教授、杰出的历史学家蒙文通教授曾在省图书馆担任了八年的馆长。蒙先生在省图书馆发展史上多有建树:如广搜典籍,创办《图书集刊》;重视社会服务,主持制定了《四川省立图书馆馆际借书规则》,为成都各学校和社会机关提供便利服务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省图书馆积极组织开展全省图书馆的联系和合作,与四川大学图书馆的业务往来颇为频繁。

1956年5月,四川省文化局(今四川省文化厅)召集省图书馆、成都市图书馆和成都地区高校图书馆馆长举行了座谈会,决定由省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今四川大学图书馆文理馆)、四川医学院图书馆(今四川大学图书馆医学馆)共同草拟《成都地区图书馆馆际互借公约》。是年6月,省图书馆组织成都地区图书馆馆际座谈会,四川大学图书馆、四川医学院图书馆、成都工学院图书馆(今四川大学图书馆工学馆)参加会议,进一步加强协调工作。

1957年9月国务院公布《全国图书协调方案》后,各地(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相继成立。1958年6月,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成立,委员会由四川省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重庆大学图书馆组成。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成立后,开展了大量工作,例如:组织全省各地区、各系统的各类型图书馆藏书采集协调工作;编制各种联合目录;组织馆际互借、发放通用借书证、举办大型书展;开展干部培训工作及业务经验交流等。1962年,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制定了《全省各大图书馆统一馆际互借办法》,推动各馆的交流与合作。“文革”十年期间,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工作被迫停止,各馆的业务协调工作受到很大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逐步恢复工作,全省图书馆的业务工作又有了统一的指导和协调。同时四川省图书馆对四川大学图书馆和四川省高校图工委的工作也给予了极大支持。例如1992年,四川省图书馆、四川图书馆学会和四川大学图书馆、四川省高校图工委共同努力,促成了四川省图书资料正高职称评审委员会的建立,推动了全省高校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为四川高校图书馆队伍建设奠定了基础。从1993年起,《四川图书馆学报》每年编辑出版一期高校专辑,为高校图书馆员提供了专门的优秀科研论文发表园地。1998年,成立了四川省图书馆学会高等学校系统委员会,四川高校图书馆的学术活动得到进一步加强。

进入21世纪以来,从以藏为主到以用为主,从闭架服务到开架服务,从纸本文献到电子文献,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四川省各图书馆在馆舍、馆藏、经费、管理模式、服务观念、服务方式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社会文化、经济建设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地处西部,投入不足,四川省的图书馆建设情况较之国内其他省市一直存在着差距,省内各图书馆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设备、技术与网络环境也不理想。省图书馆克服种种困难,从实际出发,开拓进取,构建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体系和网络化的信息服务环境,拓展社会服务空间,在搞好本馆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全省图书馆馆际协作与协调、图书馆学研究、业务培训、数字图书馆建设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再创佳绩。近年来,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四川图书馆学会对于四川大学图书馆和四川省高校图工委的工作给予了更多的帮助和支持。2009年1月,四川省图书馆与四川大学图书馆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书》,深入开展两馆之间的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共同推进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这标志着两馆的友谊与合作进入新的阶段。

随着四川社会、经济、文化、学术的发展,四川图书馆界将迎来更深层次、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新一轮合作浪潮。我们相信,在图书馆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将逐步打破公共图书馆和高校、科研单位、军队等系统图书馆的资源分割,建立起新的统一的合作开放、资源共享模式,搭建通用的技术支撑平台,统一检索,统一认证,更好地开展文献传递、馆际互借、联合参考咨询、人员培训等工作。同时四川图书馆界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图书情报机构的合作交流活动,为四川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文献信息服务。

历经沧桑岁月,四川大学图书馆与省图书馆携手并肩,结下了兄弟一般情谊。欣逢省图书馆百年华诞之际,谨向省图书馆全体同仁表示最诚挚的祝贺!

四川大学图书馆馆长 教授 研究馆员

合作共建  大力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

合作共建 大力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

——写在四川省图书馆百年馆庆之际

高凡

海明威曾说过:“没有一个人能像小岛一样独自存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部分,是陆地的一部分”。仅仅利用自己的馆藏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在数字时代,单一的图书馆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馆藏、发展事业已不再适合时代要求;图书馆与图书馆间的馆际合作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同时馆际合作的范围已从资源合作扩展到了服务合作、技术合作、人力合作等诸多方面;合作的领域也拓宽到了跨地区、跨行业、跨系统;馆际合作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深深渗透到图书馆的工作中。

作为从事图书馆工作20余年的一名图书馆员,我经历着、感受着图书馆从传统时代向数字时代的转变,见证了图书馆馆际合作的发展和变化。

我所在的西南交通大学肇建于1896年,时称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是我国创办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中国土木工程和交通工程高等教育的策源地,素有“中国铁路工程师的摇篮”和“东方康奈尔”之称。1905年,迁校河北唐山,曾先后定名为唐山交通大学、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等。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更名为唐山铁道学院。1972年,学校内迁四川峨眉改为现名,并沿用至今。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在素有“天府之国”美称的四川省首府成都市扩建西南交通大学总校,原峨眉校址改为峨眉校区。建校百余年来,西南交大肩承“灌输文化尚交通”的宗旨,为铁路而生、因铁路发展,行业特色十分明显。

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藏书紧密围绕学校办学特色,亦以轨道交通为主,主要收藏与轨道交通相关的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学科的文献资源。经过116年的历程,已积累了一大批极具学科特色的馆藏,但因学校在2002年之前隶属铁道部,与同行间的工作交流、文献资源合作共享也多在铁道部原隶属的十多个院校间开展,合作渠道、合作范围相对狭窄单一。受行业条块分割影响,与其他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科研图书馆的联系较少,更谈不上合作共享了。2002年西南交通大学脱离铁道部划归教育部管辖后,正值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之时,我们深深感到仅靠一馆之力已无法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需求和快速变化的信息服务市场要求。走出行业院校的圈子,扩大同图书馆界的合作成为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上下的共识。

回眸我国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和协作历程,不难发现我国图书馆间的合作共享开展得较早,资源共享的理念早已深入图书馆界。1926年,上海图书馆协会章程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了馆际互借的概念;1927年国立北平图书馆也建立了互借制度;1929年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推广馆际互借的决议。20世纪30~40年代,图书馆合作一度陷入停顿。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图书馆视野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仍需要进一步的宏观指导和整体的规划控制,1957年9月,国务院全体会议第57次会议批准颁布了《全国图书协调方案》,标志着我国图书馆的合作活动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各种图书馆协作组织近百个,主要开展协调采购、馆际互借和编制联合目录等活动。80年代末期,由于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机读目录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利用计算机技术及其书目产品以实现图书馆的联合或协作便开始发展起来,主要有联合回溯建库(书目数据库)、采购协调、共用光盘数据库等。90年代初,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以及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为图书馆联盟、图书馆合作网的兴起提供新的工具和平台,图书馆合作已扩大到跨类型、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

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正赶上了现代技术变化的大好时机,积极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议,扩大与国内、国外图书馆的馆际交流;积极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四川省图书馆学会、全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四川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等全国和地区范围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活动,进一步提高文献信息保障和服务能力;积极牵头筹建四川省高校图书馆联盟,加强和省内高校间的合作共享;利用技术优势,积极扩大与其他类型图书馆合作的范围;积极拓宽和国外图书馆的合作交流渠道,争取多途径多方式派出业务骨干到国外图书馆工作、学习等。

四川省图书馆作为全省公共图书馆的领头羊,以四川省图书馆学会为平台,在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发挥行业优势增强凝聚力,在加强发展四川省公共、高校、科学院三大系统图书馆界战略伙伴关系,促进四川省图书馆事业发展、推动图书馆学学术研究与繁荣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为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加强与兄弟同行单位的交流、扩大合作范围、融入全省图书馆行业发展的大军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4年,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开始积极致力于解决传统自动化系统在实现远距离、大范围和多用户联合作业时遇到的诸多难题,研发基于WEB技术的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BSLC自动化管理系统,该系统于2009年7月取得国家认证的软件版权证书,并成功应用于图书馆及校内各院系分馆、资料室的各项业务中。

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开发的BSLC自动化管理系统,包括联合编目系统、超期及预约与统计数据发布系统等多个功能模块,已经涵盖了图书馆服务的所有方面,能够为读者提供较为全面的服务。

同时,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BSLC自动化管理系统具有强大的图书馆联盟功能,能对图书馆联盟内各单位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参加该系统的各单位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和服务器系统,只需使用IE浏览器即可实现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中的各种功能。由于BSLC自身特点,各分馆及成员馆不需要在软、硬件的购置和系统管理人员配置上大笔投入,从而节省了大量的资金。

由于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BSLC自动化管理系统可彻底解决远距离、大范围、多用户联合作业问题。这种全新的工作模式特别适用于省、市、地区、县级图书馆和各类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共享平台的建设。2010年,在四川省图书馆的大力支持和促成下,四川省图书馆决定援建阿坝州公共图书馆。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与阿坝州图书馆两馆差距巨大,所属不同图书馆系统,要实现共建共享,必须以服务为目标,从人员、技术、资源3个方面加强协同管理,才能实现共建共享的目的。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免费向阿坝州图书馆提供利用BSLC自动化管理系统和服务器等设备,免费提供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以促进阿坝州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两年来,我们逐步探索出了人员共同培训、继续教育、随时咨询的机制;在技术上,双方就图书馆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自动化管理平台、业务统计与行政管理平台、资源搜索与知识调度系统建设等方面共同建设提出共同规划,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在服务上,双方提供馆际互阅服务,通过文献互助、代查代检、定题服务等方式充分利用双方的资源特色为读者服务。我们以此种方式,开了四川省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间远距离、深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先河。

在四川省图书馆的大力促成下,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又先后与汶川图书馆、攀枝花图书馆、遂宁图书馆开展了合作共建工作。图书馆合作共建,不仅仅包括合作采购文献、集团采购电子资源、合作编目和共建目录体系、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联合开展馆藏数字化、联合组织网上资源,还包括图书馆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共建共享。合作共享之路还有待我们不断探索,但我们知道,加强网络时代图书馆间合作是推动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最具可行性方案。因此,我们相信,在四川省图书馆的引领下,全省图书馆界的合作正显示出蓬勃的生机,美好的未来。

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 研究馆员

一脉传两馆  百年共辉煌

一脉传两馆 百年共辉煌

——纪念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图书馆百年华诞

胡建强 王利

1912,中华民国初年,保路运动的烽火硝烟还未散尽,为开新学而启民智,在成都少城公园,一座日后注定传奇的图书馆巍然诞生。

2012,百年弹指风云,曾经的图书馆几经划转与分合,最终衍变为巴蜀大地两座现代化的公共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和成都图书馆。

褪色的窗棂见证了两馆历经坎坷却不断向前的勇气和执着,斑驳的书章镌刻了两馆命途多舛却相扶与共的血脉与友谊,百年风雨洗尽铅华,两馆一本同源、一衣带水,共同传承了文翁治蜀开教化之先的文风雅韵,实现了百年来厚积薄发的巨变和辉煌。

100年前,作为两馆前身的四川图书馆筚路蓝缕,成立于地处西隅的内陆成都,开创了四川近代图书馆事业的新篇;100年后,一脉相承的四川省图书馆和成都图书馆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薪火相传,以丰富的馆藏、先进的设施、优良的服务、幽雅的环境为推动四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全民普遍均等的文化权利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座历史悠久的图书馆,常可以折射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地区的发展史。图书馆凝聚了城市文明脉络的精髓和灵魂,是区域文化底蕴的标志与记忆。四川省图书馆和成都图书馆的百年发展史,是看不见却可以触摸到的脉搏,是一条无形流淌于市井可以映照精神风貌的河流,它是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更是独领风骚与众不同的。百年的历史可以传承和沿袭,可以积聚和增厚,因为最能代表两馆内涵的底色是永远不可人为抹去的。

一、光影的回眸:兰台初创

四川历史悠久,自古文化事业鼎盛,文人学者云集,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同时造纸业发达,是雕版印刷术的发祥地之一。这些因素必然对四川古代的藏书事业产生深刻的影响。在社会急遽变化的20世纪之前,四川历代典籍丰富,主要由书院、寺观、官府书楼及私家藏室保存。清朝后期,受西学东渐、变法维新运动的影响,很多有识之士以开启民智、培育人才为宗旨,打破旧式藏书楼的禁锢,积极倡导建立“妥定章程,许人入楼”观念的新式图书馆。

1911年(清宣统三年),四川提学使刘嘉琛奏请建立图书馆,拟借贡院公堂及清白堂为馆址。次年(民国元年)10月20日,图书馆由四川行政公署拨款创立开馆,定名为四川图书馆,便是日后四川省图书馆和成都图书馆的前身。四川图书馆的正式建立,顺应了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由封闭到开放的历史潮流,是西部地区成立较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在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最初的四川图书馆馆址在成都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内,著名学者林思进(字山腴)自请出任馆长。时将四川都督府接管前清四川提学校衙川学务局所存图书、文献作为基本藏书,同时多方采购海内孤本和私家精刻,得书20余万卷。国外书籍也大量收藏。至1927年,省款支绌,馆务难以维持,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八军军长邓锡侯下令将四川图书馆拨归成都市政公所管理。1928年成都市政公所改组成立成都市政府,遂将四川图书馆更名为“成都市立图书馆”,由成都市政府出资管理,四川省级图书馆至此中辍,于是便有了中国图书馆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省市同馆、沿革相承的现象。直到1940年4月10日,由四川省府拨款,四川省立图书馆正式成立,馆址为成都城守东大街原成都中城小学校舍,亦即前清城守衙门。由此开始,四川省级图书馆和成都市级图书馆才正式分开,各自走向了积聚与跨越、传承与蜕变的发展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4月四川省立图书馆由川西行政公署文教厅接管,更名“川西图书馆”;1951年5月改称“川西人民图书馆”;1952年正式定名为“四川省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对图书馆的重视和加强领导,四川省图书馆取得了较大发展,跻身于全国十大图书馆之列。

相比于再建的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市立图书馆一路在风雨飘摇中走到今天,弦歌不断、薪火不绝。1935年,市立图书馆并入成都市立民众教育馆,仅设干事5人;1943年,成都市政府令市立图书馆从民众教育馆中分出;1946年10月,市立图书馆改名为“成都市立中正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中正图书馆改称为“成都市人民图书馆”;1953年3月,命名为“成都市图书馆”,此后馆址由人民公园迁至祠堂街;2003年新馆在文翁路建成后,定名为如今的“成都图书馆”。早在1933年,成都市立图书馆藏书16.6万册,为抗日战争前蜀中最大的图书馆。成都解放后,鉴于书库条件差,市图书馆将绝大部分馆藏移交给四川省图书馆保存,如今典藏的中文图书多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正式出版物为主。

回顾两馆百年来的风雨历程,就如同在观看一部无声的电影,由黑白到彩色,由单调到丰富,光与影时而重叠,时而变化。沿着历史的年代细细追寻,两条充满艰辛与奋斗的故事主线在远处渐渐收拢,视线最终定格在一百年前少城公园莲花池边那个厚重而坚定的背影。创立之初的四川图书馆不会想到,百年后成都最大的两座公共图书馆都是源于她的血脉,无论中辍与重建,移交与合并,曾经那段共同的历史注定了两馆百年相通的精神和气质。

四川省图书馆和成都图书馆的百年史,不仅是一个城市、两座图书馆的百年发展史,同时也是巴蜀人民敢为人先、开拓奋进的精神写照。图书馆自创立之日起,就在辛亥革命所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中鼎新独立,彻底摆脱官、私办藏书楼只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少数达官贵人使用的束缚,保国粹而入新学,中西为用,兼收并蓄,以西方现代“图书馆”的理念和模式,服务于士农工商等社会各个阶层,并很早就实现了免费阅览。1928年,四川图书馆“更名市立图书馆后,取阅特种书籍亦一律免征”。正是这种开放、均等、免费的人文精神,才使后来两馆虽屡经挫折、数次易名却始终秉承如一,代代相传。

二、今与昔的凝望:天翻地覆

新中国成立前,中华大地动荡不断,民不聊生。四川图书馆自创立伊始就频遭战火洗礼,屡经分合,饱受涂炭。就是在那样一个人人思危,惶惶不可终日的时代,一批批仁人志士、著名学者用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搜集保存文化典籍,记录传播人类文明,在百年长河中形成了艰苦奋斗、乐于清贫、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以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图书馆人顽强拼搏,使四川省图书馆和成都图书馆迎着新世纪的曙光站在了时代文明的最前端。

从昔日的只檐片瓦到如今的高楼广厦,从昔日的数万藏书到如今数百万的实体馆藏,从昔日最少时仅有5名工作人员的寄人篱下到如今拥有几百位专业人才的馆员队伍,从昔日传统的借阅服务到如今多元化全方位的文化品牌打造,省图和市图在百年岁月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正是我们国家和民族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日渐文明的缩影,也是新中国党和政府对文化事业发展繁荣高度重视,对公共文化服务大力发展的写照。

1949年12月底,重建不久的四川省立图书馆各种类型书刊文献仅4万余册。新中国成立后,图书馆坚持全面搜集,系统入藏的原则,经过多年孜孜不倦的藏书建设,如今四川省图书馆已拥有图书文献500余万册,其中最具特色的典藏有:隋唐时代手写经卷;宋、元、明、清著名文人诗词集;历代四川方志;古医书、古农书;近代文化名人手稿;民国暨抗战文献等共计70余万册。主要以呈缴本、选购、国内外交换、捐赠与调拨、复制等为手段,逐步建立了以大型综合性研究及人文科学为基础的核心文献体系,成为了巴蜀文化、典籍文献的研究基地,是中国西部最重要的公益性文献信息基地。

60余年来,四川省图书馆经过辛勤耕耘,励精图治,如今已成为四川省总书库、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四川分馆,也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全国联合编目中心”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的四川省中心,同时还是国际图联成员馆和世界银行资料存放馆。

目前,四川省图书馆在传统的阵地服务基础上重点以“巴蜀讲坛”和“共享工程”建设为依托,联合市州县(区)图书馆和省内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并充分利用基层图书馆服务窗口,把数字图书馆与共享工程建设有机结合,整合数据并率先在互联网开通,将馆藏数字资源向全省覆盖;举办“巴蜀讲坛”——文化惠民百场讲座,拓展全新的服务项目,拓展服务领域,发挥图书馆作为行使政府职能基本理念转变的作用,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

作为新中国成立前四川地区馆藏最多的图书馆,成都市立图书馆在并入民教馆期间,由于种种原因,藏书损失过半,后将馆藏移交四川省图书馆以后,馆内仅存新书24279册。新中国成立后,成都市图书馆广辟书源、多方征集、上下一心,使图书馆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如今全馆藏书379万册(含数字资源),其中中文图书近190万册。拥有存储容量达7180万篇(册)的数字资源远程免费服务于广大市民和读者,成为伴随在读者身边的“24小时免费开放的网上图书馆”。2008年4月23日,成都图书馆带领全市公共图书馆推出纸本和数字资源的全免费服务,真正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零门槛”。2009年被文化部评为一级图书馆。

在从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变的过程中,成都图书馆着力打造优秀文化品牌,2004年2月创办了面向市民的公益讲座,成为成都市的知名文化品牌和重要文化事件。迄今为止,共举办过“金沙讲坛”、“政务讲坛”、“院士讲坛”、“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坛”、“锦城讲堂”、“道德讲堂”等分讲坛,讲座总期数超过700场。在推广少儿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