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值得吃,什么值得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4 16:14:45

点击下载

作者:马达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什么值得吃,什么值得做

什么值得吃,什么值得做试读:

编辑的话

●我们是谁

马达(原名龙泉),知名博主,美食撰稿人,“什么值得吃”创始人。在德国留学期间,马达开始在豆瓣、博客大巴等平台撰写美食垂直领域的高质量文章。其美食文章超过10次被豆瓣首页置顶推荐,微博粉丝数量超过70万。马达曾多次参加“天猫”“新世相”等广告项目拍摄,在蔡康永主持的《男子甜点俱乐部》中担任评审嘉宾,被米其林官方邀请见证城市美味。

这本书的创意与执行,都离不开马达的推动。“什么值得吃”是马达创立于2014年夏天的美食公众号,以测评北京餐厅起家,现已发展成为一家内容和形式多元化、载体多样化的头部美食媒体,全网粉丝数量超过200万,是国内美食领域TOP 3的自媒体(清博、新榜排名)。

另外,我们的专业团队:蓝带毕业、料理和甜点兼修的主编肇天池,清华大学毕业、辗转各地研究食材与厨艺的资深编辑maoz,蓝带料理班出身的美食编辑原媛,专业摄影师王欢也为这本书的出版做出了不少贡献。我们的特约料理人lulututu、弥张、freeze静,用丰富的烹饪经验,为这本书中的部分食谱提供了宝贵的独家做法。同时也要感谢插画师阿睿、AoWu_嗷呜、Ricky,他们的插画让这本书更加饱满。感谢云阶提供的部分图片。●这是一本特别的食谱书

与其说这是一本食谱书,不如说是工具书。我们的初衷并非简单丢给你一些食谱让你自己揣摩,而是通过它的逻辑性、实用性、系统性,让你从新手小白一跃成为有自信和能力在厨房“指点江山”的人。

国内市场不乏食谱书,以量取胜的也有,用热门话题做切入点的也很多,但大家似乎都忽略了使用这些书之前的一个必要条件:有一定烹饪基础。所以,虽然市面上的食谱书籍很多,但缺少结合“应有尽有的食谱实践”与“事无巨细的下厨小事”、类似教科书的这么一本书。

在这本书里,你能看到入门级的家常菜,也能习得进阶的西式“大餐”。

比如,番茄炒蛋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因人而异,往往是细节决定成败;海鲜饭看起来烦琐,但只要掌握烹饪流程,就能做得很好吃。万变不离其宗,每道菜都有它的“美味秘诀”。本书将教你透过现象看本质,解锁每道菜的美味密码。“食谱”和“知识”是本书的两大主题,二者各自延伸又互为指引。“食谱”部分以30道主要食谱为起点,每道食谱除了烹饪指南,还有对相关食材与知识的解惑,更有剥离主要食谱而附加的衍生食谱(如从麻婆豆腐衍生到各种豆腐料理),供你发散思维、累积实战。“知识”部分有零有整,“整块”的是第一章的术语篇、厨具篇、刀法篇、调料篇和烘焙篇;“零散”的是融在每道食谱中的,独立又极其实用的知识技巧。

我们用心做的这本书,既有让你产生下厨欲望的精美图片,也有让你想跟着做的食谱范本,还有能让你读得懂、记得住的纯“干货”经验。食谱内容从入门到进阶,既能满足你的中餐胃,又能捕获你爱吃西餐、日料与甜点的心,且适用于从一人食到“轰趴”等多个场景,在你每一个下厨的日子都能派上用场。●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既然大家在新媒体上能获得那么多信息,为什么还要专门写一本书?

正因为通过新媒体传播的知识太多,我们才更需要纸质书。这些分散的、不定时的信息流,在充实人们碎片化时间的同时,也在将人们的时间割成碎片。无论哪一个学科,都需要将知识落实在一个可以持续给人启发的媒介上:纸质书,能供人反复查阅、快速学习的渠道。

书的一个好处(新媒体往往不具备的)就是让相关知识形成一个体系。在手机上浏览网络信息,可能经常被“热点”带跑。其中的很多信息昙花一现不说,更重要的是你很难真的让知识“变现”。今天学一项刀法技能,明天看一个做菜视频……由于这些知识都没有在脑中“串成串儿”,新的东西进来,很容易就被吹散。这本书的优势,是在你想烹饪番茄时,不仅能找到关于这个食材的食谱,还能在“刀法篇”里找到它的切分方式,也能在补充知识里看到各种罐装番茄的区分。顺着看下来,也就能基本掌握这个食材了。●写给“初学者”

筹备这本书时,我们从彼此身上学到了很多有趣的知识,也在撰写和反复检查时发现了容易被忽略的常识。在这本书里,这些被加重的细节你都可以看得到。

之所以将这本书定位为“给初学者的书”,有点“洗尽铅华”的意思。相比华而不实、炫技的厨房技巧,我们只会保证:书里的所有关于下厨的知识,你都学得会,且用得上。

从进入一个领域,到成为一名大师,中间是无数次的试练和漫长的时间。哪怕只面对一个食材或是一道菜,一个人的认知也达不到真正的天花板,你习得的技巧只会与日俱增。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你我其实都是初学者。

对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步履不停地求知和朴素而原始的热爱。最后,我们想以自己的经验,给你3点建议:1.“适量”“一小撮”“少许”……只有你自己能定义

写这本书时,我们尽量规避了看似模糊的量词,给出了我们烹饪时所用的大致计量。但是,等成为一名进阶下厨者,你就会忽略书本上盐、辣椒粉、黑胡椒的克数。除了每款调味料的个体差异,每个人的口味偏好也不一样。所以,同样的菜只要多做几次,你就会懂得如何调味。

另外,书里的1茶匙(家里的小勺)约等于5毫升,1汤匙(大勺)约等于15毫升。2.学会适度“放任”

每道菜都是下厨者和时间共同完成的作品。除了急火爆炒时要尽量缩短时间,更重要的,是要在做咖喱、红烧肉、排骨汤的时候,给它们充裕的时间。不要总是掀开锅盖看,定好闹钟,过了十几二十分钟再来看食物的状态。食物放到锅里以后,大部分工作,就是火候和时间的了。3.享受食物最好吃的时刻

合乎自己的胃口、家常、新鲜制作,就是组成“好吃的食物”的元素。参与从购买食材到料理出菜的整个过程,你会和食物产生特殊而紧密的联系,会获得独一无二的体验。“好吃”有时是一种比较私人的体验,抛去流派和“正统”,自己爱吃才是最重要的。而这本书的目的,就是给你灵活调味的底气。

本书使用指南

①本书第一章“进入厨房前你需要知道的几件事”,分别为“术语篇”“厨具篇”“刀法篇”“调料篇”和“烘焙篇”,是写给厨房新手的系统性的知识。

②接下来的4个章节,分别是“最常见的家常菜,如何做出惊艳众人的味道”“不去餐厅,周末照样吃得好”“大展身手——让人忍不住‘哇’出来的轰趴菜”和“新手做甜品,也能100%成功”,详实地记录了30道二人食菜肴的制作方法,旨在让新手以这些为案例做练习,打下牢固的下厨基础。

③除了主要的示例食谱,“衍生食谱”以主要食谱的相同食材或相似做法为出发点,用更快捷和直接的方式,作为进阶厨艺和丰富灵感的扩充。

④我们还补充了一些零碎的食材知识。比如,“酸菜鱼”食谱后面补充了常见鱼类的知识,在用到“罐头番茄”的食谱后加了各种罐装番茄的区分等。第一章进入厨房前你需要知道的几件事新手知识一术语篇

下厨前查阅食谱时,总能看到一些约定俗成的“话术”,比如,“油温六成热”“收汁至浓稠”等。这些语句到底是什么意思?本篇力图在你开始烹饪前,让你能了解这些术语的基本含义。水量第二章第2节“糖醋排骨”中加水没过排骨

水量的控制是根据锅中食物的量来衡量的,有“加少量水”“没过食材”“加足量水”这样的表述。加少量水用于易熟的食物,加水是为了保持食物有一定湿度、避免糊锅,并通过水的热传导加速烹饪进程。没过食材、加足量水则用于炖肉。火候第二章第6节“萝卜炖羊肉”中小火慢炖

火候分为“大火”“中火”“小火”,这直接影响烹饪时加热的进度。大火用于加速汤汁和水沸腾,以及快速爆炒(尤其是青菜,要避免烹饪过久变黄);小火用于长时间慢煮;中火介于两者之间。判断大中小火,除了通过刻度调整,还可以直接观察火焰。大火会蔓延到锅的边缘,小火保持在锅的中央小圈内。油温第二章第11节“酥炸蘑菇”中初炸蘑菇

油温多指炸食物时的温度,一般的说法有五六成热、七八成热,分别用于初炸、复炸。初炸用来炸熟,复炸用于让食物上色且更酥脆。五六成热时,油温在150℃~160℃,食物放到锅里后会先沉下去几秒再浮上来;七八成热时油温在180℃~200℃,食物放入不会下沉,复炸几秒就要尽快取出。

新手往往害怕油炸,怕油从锅中溅出伤到自己。但其实只有在油直接接触到水分高的东西的时候才会有溅油的危险,比如油炸青菜(炒青菜也是一个道理),但大部分炸物都是裹浆或裹干料之后再炸,只要确保面糊的稠度合适,能完全包裹住食材,基本不会有危险。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超市购买的冷冻类油炸半成品,反而比新鲜的食材更危险,因为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解冻后再冷冻的情况,导致食材的表面形成小冰块,下锅后,油可能会溅出来,比较危险。焯水第二章第11节“酥炸蘑菇”中焯水逼出蘑菇水分

焯水又称“飞水”,是食材预处理的主要方式之一。蔬菜、菌类、豆类和肉类食材都适用于焯水。叶类青菜焯水后会更青翠,苦瓜可以去涩,北豆腐焯水可以去豆腥味,肉类可去血污。蔬菜在沸水中焯水,可达到全熟或断生的状态,然后就可以再直接凉拌或是进一步加工。焯水后的食材应过凉水或暂时存放在冰水里,将加热过程停止,避免加热过度。肉类应冷水下锅慢煮焯水,避免蛋白质凝固。收汁第二章第12节“油焖大虾”中最后一步的收汁

如何判断“收汁至浓稠”?炖煮的时候用小火,是为了肉能充分炖至软烂;收尾时以大火收汁,是为了锁住味道,并将不必要的水分蒸发掉,让成色更好。判断汤汁达到理想状态的方法是:轻轻摆动炒锅,汤汁能紧紧地跟着肉流动。也可以时而将锅离火,让表面的泡泡消掉,肉眼判断汤汁浓缩的程度。腌制第二章第8节“宫保鸡丁”中抓匀腌制鸡丁

腌制是对食材风味的预调理,腌制的调料可根据菜肴口味调整。加料以后要抓匀静置一段时间,像鸡翅、虾仁这样容易入味的食材,腌制5~10分钟即可,排骨、鸡腿等肉类大概需要腌制半小时,也可在食材上切开小口便于入味。上劲第二章第10节“青菜丸子汤”中给猪肉馅上劲

制作肉馅和肉丸时,都有一个“上劲”的步骤,以求让食材起黏性,更鲜嫩多汁。操作方法是沿着一个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持续搅拌,搅拌过程中如果肉太干可加少量水,直到肉馅起了黏性、感觉搅拌起来有了阻力即可。勾水芡第二章第4节“麻婆豆腐”中添加芡汁

说到勾水芡,和调水淀粉(芡汁)分不开。水淀粉就是1份的淀粉加3~4份的水,混合均匀成清糊状,加入菜中,能为成菜增加稠度。烘烤第三章第3节“烤猪肋排”中给排骨翻面重新刷酱

食物送入烤箱前,要先预热好烤箱。烤蔬菜和肉类时,尽量都放在锡纸上,减少清理烤盘的麻烦。另要注意锡纸的亚光面用于接触食物。新手知识二厨具篇

厨具,指烹饪中会用到的工具、锅具,本篇分而述之。关于工具

对做菜频率较低的新手来说,厨房工具必需少之又少,一般只备厨刀、砧板、锅铲即可(烘焙工具将在《烘焙篇》介绍)。(1)厨刀和砧板

厨刀大体上可以分为中式、西式、日式三类。西式厨刀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条有理;中式厨刀物美价廉,一把菜刀加一把砍骨刀,就能万用;日式厨刀锋利异常,切面利落。对新手来说,重要的是自己用着趁手,入门阶段用一把菜刀或是西式主厨刀足矣。

其实,与其花费精力选刀,不如花时间养护。就算花上万元买了一把顶级的德国或者日本刀,使用几个月之后还是会有卷刃和变钝的情况。所以平时用刀时要注意使用方法,遵循说明书上的注意事项,尽量做到“不毁刀”。

好厨配好刀,更需要磨刀。对于大部分的中低档厨刀,我们可以自备一根磨刀棒,在家养成随手磨两下的好习惯,能大大延缓变钝的速度。而对于高档厨刀,建议直接找专业人士保养。一把磨过的便宜刀,效果好过许久不磨的高端刀。

磨刀有一个例外,就是陶瓷刀。陶瓷刀锋利好用,切蔬菜水果很顺手,外观也好看,但陶瓷刀材质脆,是不能磨的,也不适合处理鱼、肉类食材。简单的磨刀方式:刀和磨刀棒呈30°~45°角,从刀末端开始,向刀的尖端(同时也是磨刀棒的顶端)画弧线推出去。磨另一边刀刃同理。

至于选购砧板,我们总是容易根据过去的经验,去买方形的竹木板或者圆形的实木版,但其实塑料板、硅胶板、不锈钢板等也很好用。竹板或木板在长期使用之后难免会有细菌残留,表面也会带上划痕,而塑料板和金属板就没有那么多困扰,还可以直接扔进洗碗机消毒,比传统菜板更方便。(2)锅铲和V形夹

真正的中餐大师傅炒菜时用的都是马勺,但对新手来说,马勺太难掌控,还容易把食材粘在勺子里面倒不出来,所以锅铲(如图)更为方便。锅铲的选择比较自由,如果你的锅对锅铲没有限制就可以买不锈钢铲,如果是不粘锅就买木铲。木铲的缺点在于木头会吸收食物的颜色和味道,但价格不贵,可以经常更换。硅胶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更适合做甜点。

在西餐料理中,V形夹子(如图)比较容易上手。无论是煎牛排、煮意面,还是扒蔬菜,这种夹子都能精确地夹取食物,进行翻面或夹出。关于锅具

对新手来说,锅是什么牌子不重要,重要的是拿来做什么。

经常有人问:什么牌子的锅比较好?听说厨房里要有一个煎锅、一个炒锅、一个炖锅、一个煮锅,在哪里能买到一套?这种问法其实从根本上就错了,因为挑选什么样的锅,完全取决于你喜欢做什么类型的菜。喜欢大排挡里那种大火爆炒的快感,那么你需要的是传统中式大铁锅;如果只是炒家常菜的话,不粘锅对新手来说更适合;如果几乎天天煲汤,砂锅是必备;但若只是偶尔想喝个玉米排骨汤,随便一款汤锅,甚至电压力锅,都可以。就算单纯要“煎”东西,也要分西餐煎牛排和中餐煎豆腐两种方式,前者需要高温快速锁住水分,铸铁煎锅最适合;后者需要耐心等待表面变脆,不粘煎锅更安全。

所以选择锅的时候,并不是在网上看到所谓的“网红款”,就买个日本南部铁器或者德国的钻石锅。请仔细分析自己的料理喜好和烹饪经验,由此决定自己需要什么功能的锅,再考虑品牌。与其花大价钱买一个并不常用的锅(不会养护还会导致损坏),不如先从价格中等的开始,慢慢摸索,看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样的锅。

所以,对新手来说,有一口炒锅(或有一定深度的平底不粘煎锅)、一口带盖子的炖锅就能满足制作中餐和基础异国料理的需求。如果真的喜欢煮面或是蒸东西吃,不妨再加一个小点儿的煮锅和一口蒸锅。

当然,除此之外,你还可以选择更多适合自己的锅。至于怎么选,可以从这5个角度考量。

①导热与保温:导热与保温会直接影响食物的质量。一般来说,导热性好的锅对温度较为敏感,开火后,锅很快就可以热起来,炒菜过程中调整火力大小也能很快导热到锅内;而导热性差的锅,就算锅底下开到大火,也要很久才能导热成功(所以没有人做玻璃炒锅,因为导热性太差)。保温性能好的锅不容易散热,食物在锅内可以更均匀地受热;但缺点是如果食物煮过头,就算马上关火,食物在锅里也会继续被加热,容易焦糊。

②不粘性能:对于新手来说,不粘性能非常重要。不粘锅不仅可以在煎鱼、煎豆腐时保持表皮完整,在炒菜时防止食材粘在锅底糊掉也是一大优点。

③使用过程:锅的重量是否合适?可不可以空烧?对锅铲有没有限制?都是新手挑锅时很容易忽略的问题。

④清洗过程:如何清洗,清洗起来麻烦不麻烦?

⑤ 养护过程:需不需要养护,频率多高?

跟随这种思路,我们再来聊聊常见的6款锅的性能对比。(1)不锈钢锅

导热与保温:导热性较差;保温性与锅的厚度有关,一般来说保温效果中等。

不粘性能:容易粘。

使用过程:几乎没有限制,可以空烧,也不挑锅铲。

清洗过程:几乎没有限制,糊锅可以用钢丝球刷,也不会生锈。

养护过程:不需要养护。

不锈钢锅使用起来非常简单,没有什么注意事项。缺点是会粘锅且不好导热;好处是可以刷得很干净,也可以直接塞进洗碗机。

对于新手,不推荐不锈钢炒锅,但不锈钢汤锅或者不锈钢奶锅都是可以考虑的。另外,如果经常油炸食品,备一个耐炸的不锈钢锅也很有必要。(2)不粘锅

导热与保温:导热与保温都与锅体的材质、厚度有关,一般来说属中等水平。

不粘性能:极高,新手可以放心使用。

使用过程:不能空烧,不能骤冷骤热,需配合使用木铲或硅胶铲。

清洗过程:要等完全冷却后再洗。糊锅后不能用钢丝球刷。

养护过程:不需要养护,但涂层不耐磕碰。

过去,不粘锅的涂层只有特富龙一种,不利于人体健康。近些年出现了很多新类型,如陶瓷涂层、华福涂层,甚至还有所谓的钻石涂层,新技术的出现已经让不粘锅变得非常安全。辨别不粘锅很简单:将少量油倒入锅内,不粘锅内的油会像荷叶上的露珠一样聚集成团,而其他锅内的油会形成薄薄的一层。正是这种特性使得它能不粘食物,但同时也因为油层分布不均匀,炒菜时的风味会受到一些影响。

不粘锅几乎是新手必备的锅,因为当你还不能熟练掌握温度和时间的时候,不粘锅可以让你少犯错。但其缺点就在于锅内的涂层需要小心对待,不管是硬物划伤还是高温烧坏,只要涂层有损伤,不粘性能就会大大下降。

用不粘锅煎东西,倒入的油相对较少,比较分散,不利于均匀受热,建议煎东西时可将锅轻微摇晃,使其受热均匀。(3)不带珐琅层的铸铁锅:中式铁锅

导热与保温:导热性中等,保温性较好。

不粘性能:新锅容易粘,但养护一两年后就会变得不粘,并且越用越好。

使用过程:没有什么限制,但锅比较沉,不适合臂力弱的女生。

清洗过程:做完菜后需要尽快清洗,否则会生锈,可以用钢丝球刷。

养护过程:清洗之后用火烧干,并涂一层油,每周至少一次。

铸铁锅和中式铁锅(指有一定厚度的锅,不推荐太轻薄的铁锅,会变形)对于有一定烹饪经验的人来说是非常好用的锅。但对于新手来说,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去实践。

另外,并不是说保温性能好就可以让食物长时间在锅里炖煮,水分变少的情况下铸铁锅也很容易糊锅。(4)带珐琅层的铸铁锅:搪瓷锅

导热与保温:导热性中等,保温性较好。

不粘性能:中等,炒肉类会粘。

使用过程:不能空烧,不耐磕碰,较沉。

清洗过程:不能用钢丝球清洗,但也不会生锈。

养护过程:不需要养护,注意不要磕碰。

带珐琅的铸铁锅除了拥有上述铸铁锅的种种不便,还容易粘锅。其实在上一段也可以看到,铸铁锅并非一无是处,因为其卓越的保温和密封性能,铸铁锅能保留更多食物的本味,达到完美的口感。然而,不推荐新手购买铸铁锅,因为对于大部分家庭厨师来说,评价一口锅除了烹饪功能,还包括使用、清洗和养护过程的难易度。再好的锅,如果使用起来有诸多限制,其适用性也要打个折扣,何况对新手来说最重要的是安全、稳定、有一定的容错率。其他材质的锅也是一样。(5)铝锅

导热与保温:导热性好;保温性与锅的厚度有关,一般属中等水平。

不粘性能:中等。

使用过程:无限制。

清洗过程:无限制。

养护过程:不需要养护。

铝锅并不常见,但网红款日式雪平锅你肯定见过。传统的雪平锅是铝做的,又小又轻,加热很快,可以用来煮面,但不适合炒菜。

另外,在西餐厅的后厨经常可以看到小号的铝制煎锅,因为加热快,刷洗方便,价格低廉,所以颇受西厨欢迎。如果你很喜欢做西餐,可以备一个这样的锅,用来煎鸡胸、煮酱汁。(6)铜锅

导热与保温:导热性极好,保温性较好。

不粘性能:中等。

使用过程:不耐高温,不能空烧。

清洗过程:冷却后再洗,不能用钢丝球。

养护过程:较麻烦,要经常擦拭抛光;如果表面锡涂层磨损,要送到专业机构修补。

铜锅在西厨中经常用于制作甜点,因为糖浆、巧克力的熬制需要精确控温,用铜锅最佳。但铜锅价格贵,养护成本也高。新手知识三刀法篇

在本篇里,我们将介绍新手常用的16种基础刀法。按照目的的不同,将其分为成形、处理特殊食材、花刀3个部分。成形(1)切片(以土豆为例)

先把食材削皮、洗净;

如果食材不平整,就在接触砧板的部位切下一小片;

左手四指按压食材,指尖往回收避免切到手,右手将食材均匀切片。(2)切肉片

切肉片时,要找准肉的纹理,“有横切牛羊竖切猪,鸡肉最好用斜刀”的经验之谈。从冷冻室拿出来,半解冻状态的肉更好切一些。

还可以在切片的基础上切小条。(3)切块(以紫薯为例)

食材去皮洗净后,先横切成两半,再将每一半切开,再切块。(4)切段、切圈(以蒜薹、辣椒为例)

将食材去掉头尾,再沿着食材,按照同样长度切段;

切辣椒时候同理,沿着食材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