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职场,决不能说的100句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4 19:58:46

点击下载

作者:陶乐斯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拼职场,决不能说的100句话

拼职场,决不能说的100句话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拼职场,决不能说的100句话作者:陶乐斯排版:KingStar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7-01ISBN:9787201105185本书由北京文通天下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你嘴上说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

说话,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说话,又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所有的人都会“说话”,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说话。一句话会让人笑,一句话会使人跳。职场上也是如此,一句话可以成就你,一句话也可能害了你!如果口不择言,一不小心就会成为炮灰,“尸骨无存”都有可能,人在职场,要么别说,要么别说错,说对话,人生才能从此不同。

马东曾说过:“讲话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交流方式,但是会不会讲话,在工作和生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就像一辆汽车,在爬坡的时候,真正决定它能爬多高的,不是汽车的排量有多大,而是扭矩,它能在瞬间爆发出一个力量。在我们平时的交流中,扭矩就是扭过来的那句话,在关键时刻,你把这句话给扭过来,这一点非常重要。”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花言巧语呢?当然不是。事实上,无论是什么谎话,总有被揭穿的一天。有善言也有善行,方才是一个人在职场的立身之本。

在充满竞争的职场,说话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还起到了show(展示)、promotion(提升)个人价值的作用。可见,语言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你的生活。如果你的话得罪了老板、伤害了同事,造成了工作上的不顺利,那时再表达善意就迟了。说不定你会感觉特别委屈,在心中喊着“我对你是好意啊,为什么你领会不到?”甚至还会觉得这个世界特别不公正。其实,并不是因为世界不公正,而是因为你的嘴巴掩盖了你的好意。想要得到公正的对待,想让自己的好意换来老板的认可、同事的关心,就一定要确保别人能看到你的好意。而最好的办法,就是修炼自己的职场说话之道。一句话说出了口,就再也收不回来了。所以,三思之后再开口吧!

本书归纳了职场上100句千万不能说的话,告诉你别人听到这句话,实际上会产生什么感觉,如果你说过或者听过,请对号入座,了解这句话背后隐藏的心理意识,将过耳不忘的毒舌彻底忘掉,消融心中的不快和负能量,放下,解脱,释怀;或者就此改变自己不好的口头禅。切莫小看语言的力量,那是一个人潜意识和思维的直观反应。说积极的话,每天都会过得非常顺利;相反,整天嚷着“真倒霉”的人,运气也会特别糟糕。因为那些可怕的语言,重复强化之后,就会影响你的思维方式,最终成为现实,变成你的人生。

有的时候,你的语言水平,会拉低你的业务能力,让你得不到老板的赏识和客户的青睐……本书集中了让大家体会如何掌握对方的心理特点、如何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等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醒大家不说错话,并且把话说到对方心坎里。

我们需要建立这样的心理定位:我们一定要摒弃那些充满负能量的话,用积极的语言,为我们创造美好的人生助力。

你每个当下都在创造自己的未来,你是你人生这出大戏的主演,这是你的人生,你自己说了算。第一章高效沟通:一个人的成功,85%取决于沟通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能,85%取决于沟通。在职场上,沟通就是力量,能说就是武器。人们可以因语言受到赞赏,也可以因语言遭到打击,话说对了,事半功倍;话说错了,无可挽回。你的人生就是你说出来的禁语1:“我真是失败。”

有些人喜欢把“我真是失败”挂在嘴边。经常这样说的人,心情也常常处于沮丧的状态,认定自己是个失败者,所以他们往往无精打采,对于未来毫无信心。

早晨,当大家都准备开始忙碌的时候,小林面带愁容地走进办公室,把包重重地往桌子上一放:“唉,我真是失败。”

大家关心地问他怎么了。

他摇摇头,低沉地说:“又迟到了5分钟……我就是一个失败者!”

需要注意的是,“我真是失败”比“真失败”更可怕。“真失败”也许只是针对某次事件,表现了说话人对某件事没有办好的懊丧。而“我真是失败”判断的是“我”这个人。

一个人无论有多少缺点,总还是会有一些长处,也许比上不足,但一定会比下有余。再失败的人也不可能没有任何优点。

如果一个人认定自己是个失败者,那么这种评价很可能是主观的,说明他的心情非常沮丧,已经到了悲观的地步。一个人长期处于这样的心态中,势必要影响他的工作状态、个人情绪,乃至身体健康。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这样感叹,请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免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或许你会怀疑:有这么严重吗?答案一定是:是的。

蔡康永说过:“贵人不一定能改变人生,外表不一定能决定魅力。但是——说话可以。”是的,说话能改变人生,很多人的人生就是自己说出来的。

小罗尔斯出生于纽约的贫民窟里,在贫穷和暴力的环境下,他成了一个不良儿童,经常逃学、打架、偷窃。

一天,他和同学打架被校长保罗逮个正着。小罗尔斯本以为会被校长狠狠地训斥一顿,出乎意料的是,校长并没有那么做,而是摸着他的头,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小罗尔斯,我相信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我一看你修长的手指就知道,你将来一定会成为纽约州的州长。”

小罗尔斯不敢置信地抬起头来问:“校长,你说的是真的吗?我真的会成为纽约州的州长吗?”

校长笑着点点头,说:“会的,只要你相信。”

小罗尔斯记住了这句话。从那天起,他一直把“我会成为纽约州州长”这句话挂在嘴边。当他和同学再发生冲突时,他一遍遍对自己说:“我会成为纽约州州长,我不和他们一般见识。”同学嘲笑道:“你做白日梦吧?你能成为纽约州州长,除非公鸡会下蛋!”

小罗尔斯大声反驳说:“我一定会成为纽约州州长的,不信你等着。”

慢慢地,小罗尔斯不再打架,他说话不再含糊不清,他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他的行动不再拖沓。在此后的40多年间,他每天都按州长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在他51岁那年,终于成了纽约州的州长。“我会成为纽约州州长”,这句话就像一颗种子,经过无数次重复后,终于根深蒂固地埋在了他内心的土壤里,最终长成了一棵繁茂的大树。

积极的语言如同魔法飞车,可以把你带向美好的人生境遇里,而消极的语言就像炸弹,往往具有毁灭性的效果。

正所谓“不作就不会死”,你有没有发现,当一个每天嚷着“完了完了”或者“太糟糕了”“真的是没办法了”的人,他所遭遇的倒霉事也特别多。

你自己,或者你周围的朋友们是不是也常常经历着这种事呢?比如,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们往往会跟别人说:“我这个人嘴笨,不会说话。”实际上,他们往往会继续不善言辞下去。

从一个人每天说的话中,往往能判断出他每天的生活状况,以及他对待生活甚至对待生命的态度,从而可以预测他未来的人生。话语是你未发觉的潜能,你的人生就在一张嘴的范围内。

你的人生就是你说出来的,每天多说积极的话,给自己以积极的心理暗示,你的人生就可能一片光明,否则,可能就会陷入黑暗。

不要小看说话的力量,它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你,将你塑造成你嘴上所说的你。请远离负面的心理暗示禁语2:“我就是命苦。”

很多人在遭遇挫折时,经常会感叹“我就是命苦”“我的命怎么这么苦呢”……他们把自己的不幸归因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命运。

同事赵梅被私下里称为“祥林嫂”,因为她天天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这个人,就是命苦”。

工作不顺利,她自怨自艾地说:“我就是命苦,什么难事都被我遇上了!”

与丈夫吵架了,她气愤地说:“我的命怎么这么苦呢!”

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她又说:“我真是命苦啊,摊上这么个倒霉孩子!”

……

大家对她这种说话习惯纷纷表示很崩溃,而她的生活似乎也在慢慢地印证她这句话,越来越不如意。

提到命运,人们通常认为是存在于我们身体和心灵之外的某种神秘莫测的力量,它主宰着人们生命中的一切际遇和轨迹,可以带给我们幸福或痛苦、成功或失败。在命运的面前,我们的努力似乎显得如此软弱和微不足道,因此,才会有人像李梅这样经常感慨:我就是命苦。

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讲过一个关于“命运”的故事:

威尔逊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企业家。一天,他在街上听到身后有人用竹竿敲打地面的“嗒嗒”声,于是就停下了脚步。盲人意识到前方有人,上前说道:“先生,我是个可怜的盲人,帮帮我,买一个精美的打火机吧,1美元,我可靠它谋生呢!”威尔逊接过打火机,递了张钞票过去。盲人一摸,发现是100美元,兴奋地说:“您真是个好心的人,上帝保佑您!”

于是盲人与威尔逊攀谈起来,说起了自己的遭遇。“我不是天生的瞎子。”他说,“我是遇上一次化工厂爆炸事故才变成瞎子的。您不知道当时的情景有多可怕,一声惊雷巨响,然后到处都是熊熊烈火,逃命的人挤作一团。我本来已经到了门口,可后面一个大个子却嚷着‘我还年轻,让我先出去’,边嚷边把我推倒,踩着我跑了出去。等我醒过来后,眼睛便什么也看不见了……”

威尔逊突然冷冷地打断了他的话:“你在撒谎,事情不是这样的。当时我也在化工厂内,是你踩着我的身体跑出去的,你说的那几句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盲人呆住了,他猛然拉住威尔逊的衣服,激动地大叫:“这不公平!我跑了出去,却成了瞎子,你留在了里面,如今却风光得意!”

威尔逊拨开他的手,不屑地说道:“我也是瞎子,可我从不相信命运!”

失明的威尔逊是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开创了自己的事业的,我们不得而知,但从他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一定有一颗永不服输的心和一股勇往直前的勇气。

习惯说自己命苦的人,多倾向于认为命运是一种外在的力量,自己的不幸不是自己的责任,而是命运在作祟。而心理学家却告诉我们,所谓命运,不过是“强迫性重复”在作怪罢了。

一位心理学家在对他的孩子的观察中发现,孩子经历一件快乐的事情后,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经意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曾经发生过的情感。这种现象,在现代心理学上,被称为是“强迫性重复”。“强迫性重复”的现象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比如,一个人由于不怎么会说话,导致人缘非常差,这样的结果就是由一系列强迫性重复导致的。一开始的时候,出口伤人的他也许只是和一部分人的关系不好。由于强迫性重复的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会在不知不觉中说更多让人讨厌的话,从而让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他。他这么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重复经历那些痛苦的体验,而他自己,则对此一无所知。

我们身边总是存在这样一些人,你会不断地听到关于他们的坏消息。日子久了,在听到他的坏消息时,我们也许会叹一口气说:“唉,他这个人不坏,就是命不好。”其实,不是他“命”天生不好,是因为他的某些心理状态总让他做一些让自己“命不好”的事情。

反观一个各方面都很成功的人,他会强迫性地重复一些正向的体验。他总是让自己办好必须办好的事情,让自己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给家人带来愉悦的气氛。

他们传来的大多是好消息:考上了好大学、找到了好工作、升职、加薪……而每次听到,我们都会赞叹:“他的命真好!”

由此可见,所谓的命运,实际上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强迫性重复”。哪里有那么多“命中注定”的事?所谓的“命运”其实也可以由自己掌握。

那么,怎么样才能改变所谓“命苦”的状态呢?

首先,自己要少说丧气的话,多说正向的话,建立积极的强迫性重复。“我真是命苦”这样的话绝对不能多说,在遭遇困境时,不妨学学失聪后成为大音乐家的贝多芬,大声对自己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其次,对别人要少说贬低的话,多说赞美的话。

起草过《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并不聪明,后来却成为富有智慧和待人处世极有技巧的人,他不但在担任驻法大使期间成功地让法国支持美国独立,同时也是成功的出版商、作家、慈善家。他成功的秘诀就是:“我不谈论任何人的不好,而说我所知道的每一个人的好处!”

现代社会中很少有人能够单枪匹马闯天下,一个人想要成功,离不开与他人合作,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很重要。在与人交往时,会不会说话至关重要。没人喜欢听贬低自己的话,多赞美别人,你才更有可能获得他们的友谊。而做到这些,就需要你在人格修养和克己上狠下功夫了。用提建议的方式让人接受禁语3:“对啊,就是这样的。”

新来的李主管到白风他们部门一周了,午休的时候,坐在旁边的黄叶跟他抱怨道:“新来的李主管讲话口音很重,很多地方我都听不懂,哎!”

白风抬头看了一眼黄叶,点头道:“对啊,就是这样的。”

黄叶皱了皱眉,“什么就是这样啊?”“对啊,就是你说的这样,我也听不懂李主管讲话。”

黄叶又想起昨天下班时,跟她同一组的蓝天又没有值日,每次轮到她值日她都会提前走掉,于是她对白风说:“昨天值日,蓝天又溜掉了,她每次都这样,真是受不了她。”

白风盯着电脑,头也不抬地说:“对啊,就是这个样子。”

黄叶这次终于忍无可忍了,她从座位上起身,恼火地说:“到底怎么个意思?”“她就是你说的那个样子啊。”白风仍然头也不抬地说。

有些时候,当我们认同别人所说的话时,为了加深话中的肯定程度,我们常常会用“对啊,就是这样”的表达方式。适当地说出这样的话,不但不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反而会让说话的人因为和你有相近的思维,对你产生亲切感。特别在一个集体环境中,这句话甚至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首先,这样说可以从对方的言谈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其次,可以给对方留下自己善解人意的印象,使对方产生认同感,有利于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另外,还可以引出对方的真实想法,有利于与对方进一步交流和沟通。

然而,如果不分场合一味迁就,或者天天说、月月说、年年说,变成自己的口头禅,那就会适得其反,只会让人感觉到说这话的人,没什么主见,或者总是在搪塞别人。

清代诗人袁枚有首诗:“杨花与雪花,一样无心绪,不管是何家,随风但吹去。”这首诗里的“杨花”与“雪花”在某些方面指的就是这种不发表自己观点,用一句“对啊,就是这样”搪塞过去,同时没有主见、没立场、随大流的人。

可当这句话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时,他们将会怀疑你,对你产生不信任感。久而久之,他们在遇事时不愿意再征询你的意见,不再重视你的想法,你在朋友中、工作中、家庭中的地位日趋下降,最终被剥夺了话语权。

在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偶然间通过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中发现了“二八理论”。“二八理论”是指,社会上20%的人占居了80%的人的社会财富。如果将“二八理论”用在社会关系上,那么就是社会上20%的精英,他们领导着世界上80%的人。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不仅在于他们的智商、毅力、创意等方面,还在于他们不仅对别人的话能给予肯定,同时也有自己的思考,能够弥补对方话语里不合理、不完美之处,他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比别人更加精准,所以他们才能成为社会的20%。

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我们要勇于展现自己独特而又优秀的性情,让这种独特的人格魅力透过我们的言谈举止展现出来,从而主宰我们的心灵,向命运发出最英勇的挑战。

肯定别人的同时,并不妨碍表达自己的意见。

一位干部去基层检查工作,发现有片土地荒在那里没人耕种,便询问周围人是什么原因。

这片荒地的主人显得愤愤不平:“化肥涨价!农药涨价!农用物资都涨价!让人拿什么种地啊?”“辛辛苦苦去种地,不如外出跑一气。”

听到这里,这位干部点头说:“对啊,就是这样。”他接着说:“老乡说‘种地’不如‘外出跑一气’,这话有道理。趁着农闲出去走走,掌握些信息,比较一下怎样种地更划算,田里不忙的时候出去挣点钱,也挺好的。面向市场嘛,对不对?”一段话说得乡亲们连连点头。

这位干部并没有粗暴地指责农民抛荒,而是先采用了附和性的应答,肯定了农民的真实情况,并且敏锐地抓住话中种地和外出打工的比较,委婉劝说,既启发了乡亲,提醒了种地的重要性,也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和建议,难怪大家连连点头,这种附和应答,显然比简单的“对啊”“是啊”要高明很多。

在很多时候,同意别人的观点确实能够让人心里舒畅,没有人喜欢别人反驳自己的观点。但是不论对错一味地附和别人,会让人觉得你非常虚伪。所以,在说话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让自己成为人云亦云的人,更不要成为招人厌的应声虫,纵然是不得已附和别人,但也别泯灭自己。

每次,当你习惯性地表达“对啊,就是这样的”之前,不妨先想一想有哪些地方需要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更好的建议,再说这样的话吧!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禁语4:“用脚后跟想想。”“你们说,咱们公司在圣诞节会放假吗?”休息时间,东来兴致勃勃地抛出了一个话题。“用脚后跟想想,也知道圣诞节肯定不会放假啊!”敏敏不屑地说。

原本想加入讨论的同事,一下子都不吭声了。

有的时候,别人提问,只不过是想提出一个话题。这个问题本身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由问题引发的联想。就拿上面的问题来说,小王的这句话原本是想激发大家的讨论,让大家一起说说怎么过这种舶来的节日比较好。但是,敏敏生硬的解读和回答,却让大家没了谈话的兴致。“用脚后跟想想”这句话的潜台词是:那还用问/说吗?这句话一旦说出口,就把别人的话判定为了废话,其中包含着说话人的自我标榜,也反映了对听话人态度的轻蔑和不屑。会这样说的人,首先就不是个很好的聆听者。

一个小孩问爷爷:“人为什么要有一个嘴巴,两个耳朵?”

爷爷说:“嘴巴是用来说话的,耳朵是用来听别人说话的。你说话,用一份的力气就够了;但是你听别人说话,至少要用两份的力气。”

想和别人进行交流,首先要懂得尊重别人的意见。粗鲁地打断别人的谈话,不仅不礼貌,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其实,只要对别人的话能够耐心倾听,你就能很快发现别人的思路,说不定,这种你原本嗤之以鼻的思路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有一次,我和朋友去参加一个公司的宴会,宴会上一位客人当众讲了一段笑话,还引用了一句名言。讲故事的客人说那句名言出自《圣经》,事实上他错了。我的朋友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便毫无顾忌地指出他的错误。那人却坚持己见:“什么?那句话是莎士比亚说的?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句话出自《圣经》! ”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当时我赶紧用手机查了一下,的确是那位客人说错了。看到朋友还在那坚持自己的真理,我狠狠地拽了拽他的衣角,示意他放弃,然后立刻站起来说:“老李,是你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那句话的确出自《圣经》。”

回家的路上,他愤愤不平地问我:“你确定那句话不是出自莎士比亚的作品吗?”

我说:“是,那句话的确出自莎士比亚的作品,在《哈姆雷特》的第五幕,第二场里。但是老李,我相信你应该清楚,宴会上气氛本来挺欢乐的,为什么非要找一个证明来证实别人错了呢?你这样能让别人喜欢你,对你有好感吗?他并没有征询你的意见,也不需要你的意见,你又何必非要跟他理论呢?最后,我得告诉你,永远都要避免和他人发生正面的冲突,要学会在必要的时间和场合闭嘴。”

那件事对老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那以后,他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批评。后来,他对我说:“经历过很多事以后,我总结出来一个规律,天下只有一种方法,能在争辩中取得最大的胜利,那就是尽量避免与人争辩……避免与人争辩,就如同避开陷阱和灾难一样。”

研究表明,孕妇腹中还没有睁开眼睛的胎儿就能够通过羊水的波动,听到发生在母体周围的一切声音。而这种倾听,就是一个人最初的感知;当一个人即将去世的时候,听觉也表现出他对这个世界最后的一丝留恋。一个生命垂危的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要听到自己最挂念的那个人的声音,才能安然地去世。聆听,既是生命最初的震颤,也是生命最后一刻的守望与坚持。

有这么一句话:“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在沟通交流中,往往我们说得越多,造成的矛盾也越多,正所谓“言多必失”。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却没有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对方是否能够理解。

临床心理师柯书林每天都要接待很多倾诉者,在我们看来他已经是听的专家了,但他同样认为闭嘴是需要不断地练习的。他说:“说话实在是太容易了,控制自己不去说却是一件不简单的事”。他总在想插嘴的时候喝一口茶,缓解一下想说话的冲动。

嘴上吃亏又何妨,让他三分又如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品性,每个人出生的环境以及所接触的人决定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我们本就不该苛求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相一致,在遇到自己不认同的事情时,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妨静下心来听听别人怎么说。要知道,当你懂得闭嘴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不要把过去挂在嘴上禁语5:“我忘不掉……”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在我们的一生中不可能做每件事情都称心如意,明明预测会达到的期望在现实的情况中往往有可能偏离正常轨道,这是无法掌控的客观事实。有人春风得意,有人马前失蹄,有一部分人会格外在意“失蹄”的时刻,常常把“我忘不掉”挂在嘴边。

当今中国保健品首富史玉柱,曾经因为一次严重失误欠下巨额款项,一度沦为“中国的首负”。人们对他的失败始终记忆犹新。因为他曾经是失败者,而且失败得轰轰烈烈。所以,在一些媒体的印象中,只要提到失败者,首先想到的就是史玉柱。面对这种重大失误,一般人很容易在巨大的阴影中变得消沉、萎靡。但史玉柱并没有被困其中。2000年,他开始运作“脑白金”,后来清偿了之前所欠的巨款;2005年进军网游,推出《征途》免费网游的新规则,一年后就做到了用户数第一。这些年,在中国商界,史玉柱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格外在乎“失蹄”的人永远看不到春天,而史玉柱属于喜欢“遗忘”的人。

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善于”遗忘的人,但并非真正的忘却,而是不在意过去的伤害,相比于当下的利益,这种选择性的遗忘会让自己受益匪浅。而时常说“我忘不掉”的人往往缺乏宽广的胸襟,容易消沉。

我们的记忆是部庞大喧嚣的机器,能让我们沉迷于过去,也让我们忧心未来。作家申克有一部著名的小说,叫作《遗忘》。小说里一位失忆的老年人说道:“以前我不知道,失忆居然能让人获得无比的平静。就好像人生舞台的幕布缓缓放下,生命看起来竟是如此美好。”

是的,我们需要少对自己说“我忘不掉”,我们应选择适度地遗忘。

在神经病学文献中,有个知名病例,主人公是S。20岁那年,他接受了俄国医生卢里亚的治疗。S既有天赋,又有苦恼。他的天赋是记忆力超人,他能够在六分钟内读完荷马的长篇史诗《奥德赛》并背诵全文。然而,他的苦恼就是,他的理解力非常低下,他无法理解自己记住的文字有什么含义,就连生活中读懂别人的表情,也有很大困难。

我们当然不像S那样拥有绝佳的记忆力,但是也需要遗忘一些曾经受到的伤害、不愉快的经历、恐怖的事情……每一个给我们带来痛苦的记忆,我们都有必要将其遗忘。

有部电影叫作《初恋五十次》,里面的女主人公因为大脑内的海马回受到了创伤,所以患上了失忆症,她只能记住当天的事情,过一夜就会全部忘掉。所以,当男主人开始追求她的时候,每一天都要从“邂逅”开始,每一次接吻,女主人公都会说:“初吻太美好了”。男主人则无奈地回答:“这是我第27次吻你了。”“我忘不掉过去的恋人”“我忘不掉身边至亲之人带给我的伤害”“我忘不掉”……打住!不要在时常提起类似的话了,把不好的事情从自己的记忆中一扫而光,使受伤的心能够轻装上阵,轻松地走过自己的人生,这对于那些脆弱而敏感的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被过往的经历折磨。

我们要明白,常说“我忘不掉”这类话语,不会让我们的心态变好,我们只不过是在一次次提醒着过去带给我们的伤害,而遗忘才是对自己最好的救赎。有理不在声高禁语6:“这事根本就……”

有客户找夏凌投诉,说她之前卖给自己的软件在使用中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让她解决。夏凌一脸无辜地说:“说实话,这事根本不该让我负责啊,我又不会设计软件!”

客户说:“这事你不负责谁负责,难道要我负责?你不会设计软件,你们公司的软件设计员和客户维护都是做什么用的?”“说实话,这事根本就不是我能管得了的,我没那么大的权力让他们外出工作。”夏凌想也不想,又将问题抛回给客户。“说实话我就纳闷了,你们公司怎么会用你这样的员工?”客户气呼呼地把电话挂断了。“说实话,这事根本就……”很多人在不赞同做某件事情或者是觉得做这件事情没希望的时候,会用这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但这都是在人们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做的决定,而不是不经大脑脱口而出的话语。

常把这话挂在嘴边的人,对很多事情都持否定态度。他们会怀疑地看待每个人、每件事。他们就像是批判者一样,对人、事、物看不顺眼。所以他们看起来总是在否定事情,总是在泼人冷水,实际上他们不是刻意这么做的,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这种心理被称为习惯性否定,有这种心理的人,一般都显得多疑、敏感,他们对周遭的事物没有基本的信任,对自己也缺乏信心。正是因为这种不信任与自卑,才导致了习惯性否定这种心理的滋生。

否定别人的时候并不会因此而抬高自己。要知道,其他人在听到“这事根本就……”的时候,会想:这事怎么就不行了,完全可以实现,而你却如此完全地否定它,究竟是什么居心?当他觉得你事事都否定的时候,便会认为你是个不合群、孤僻的人,甚至会认为你专门以打击人为乐。一旦你给他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人们就不会再亲近你,也不会再让你发表任何看法,因为他们不会把自己的自尊送来给你践踏。

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在说话办事时也难免会以自己的利益为重。毕竟大家谁不想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呢?一旦感觉自己的利益被触犯,就很容易以针锋相对作为自我保护的方法。很多时候,我们能够通过一些恰当的方法,让对方理解自己并没有恶意,只是事实如此而已。

邻居家有两兄弟,弟弟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但哥哥却脾气温和,遇事沉得住气。有一次,兄弟俩去商店买了一些食品,却发现有些已经过期了。弟弟怒气冲冲地跑回商店质问店主为什么卖过期的食品。店主辩解自己根本就不会卖过期食品,决不接受别人的无理指责。双方谁都认为自己有理,吵得不可开交。

一旁的哥哥拉住了满腔怒火的弟弟,然后对店老板温和地说:“老板,是我弟弟太无礼了,我替他向您道歉。但是您的商品确实有些问题,或许这只是我们口感的问题,您不妨尝一下可以吗?”听了这话,老板想:我根本就不会卖过期的商品,尝尝就尝尝!品尝后,商店老板发现确实是自己的商品存在问题,于是,不仅向兄弟俩道歉,对他们进行了补偿,还加强了店里商品的日期检查。

有句话说:“柔软的蜘蛛丝往往能很容易地捕捉到那些体型庞大的动物。”蜘蛛丝表面上看着柔软,但却蕴藏着坚韧的力量,能够将一些体积较大的动物捆绑住,令它们动弹不得。其实,与人交流也是同样的道理,以柔克刚是比针锋相对更好的方式。

遇事一味否定别人并不是好办法,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学会就事论事,不能因为别人做错了某些事就全盘否定整个人。

其次,我们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来看待问题。主动向对方坦诚,会让对方有一种被信任的感觉,对方自然也会对我们敞开心扉。

接下来,我们可以用循循善诱的话来引导对方接受我们的提议,让一场战争消弭于无形之中。

此外,我们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要知道我们是要为事情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而不是比谁的声音更大,嗓门更响。柔和的语言比指责更有力量禁语7:“你怎么总是这样!”

在一次聚会中,小刀因为堵车迟到了十分钟,周围人都没有说什么,冷雪白了小刀一眼说:“小刀,你怎么总是这样?每次都让我们等你!”

小刀委屈地说:“这好像是我第一次迟到吧!”

冷雪冷笑一声:“你这个人怎么总是这样呢?总喜欢为自己找借口。”

小刀听了这话非常不高兴。“你怎么总是这样!”这句话里包含着你对别人的不满,并且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如果你只是二三十岁的话,请不要过多地说这句话,你还不够老,资历也不够深,对其他人用这句话显然有些倚老卖老,很容易让别人心生反感。

常说这种话的人以长辈和上级居多,他们通常有些精神洁癖,很多事情都看不惯,因此要求周围的人能够与他们同步。这种人还常常好为人师,总是逮到别人一个毛病便大肆教育一番。但他们又并不反省自己的错误,在他们看来,自己就是“完人”,没有一点儿缺点,足以当任何人的导师。

精神洁癖,是指人在心理层面上的某种苛求,一般是完全依靠自己的精神原则来判定事物。有精神洁癖的人,强迫自己的心理世界如真空一般绝对干净,并且会非常严格地去审查周围的人,一旦发现他人的缺点,便试图干预并改正。

精神洁癖有轻重之分,较轻的精神洁癖可以纠正。较严重的心理洁癖则属于心理疾病,属于强迫症,需要心理干预。

患有精神洁癖的人,往往会对某些小事做出过度的反应。这种过度反应会引起他人的不适。因此,精神洁癖还会导致人际关系不佳,与周围的人产生剧烈冲突等恶果。如果任由这种心理滋生蔓延,便会让一个人变得有些神经质,从而更加难以与人相处。

很多行业也会让人有洁癖,例如编辑很难容忍菜单上的错别字;程序员总要对别人电脑的程序漏洞反复进行修复;医生总念叨别人要反复洗手……一旦你发现自己有这个倾向,请注意分寸,不要纵容这种习惯的养成。我们不苛求于人,也不要苛求自己。吹毛求疵是人际交往的大敌,有这个习惯的人,需要进行改变。

改变自己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从语气着手。柔和的谈吐充满了尊重、宽容与理解,能够产生一种感化力,火气遇到和气,就像火遇到了水一样,失掉了发泄的对象,火自然就会降温熄灭。

其次,要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多看一些有益身心的书,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练就和蔼、宽容的性格。

第三,要注意谈吐柔和,我们在交往的时候要多用些谦语、敬语,以表示自己对对方的尊重,忌用一些粗鲁、偏激的词语。嘴上不会放弃,内心才能坚持禁语8:“完了,完了……”

下午,总监走到马洛桌前,敲敲他的桌子,说:“小马,仙境花园二期工程策划做完了吗?”

马洛脱口而出:“完了,完了。”“那好,既然完了,一会儿送到我办公桌上。”总监说。“啊!”马洛如梦初醒一般:“头儿,我不是说做完了,是说根本就没做,我完了……”

总监听了这话非常生气,说:“你最好在明天早上之前给我做完,要不然,你就真‘完了’! ”“完了”的意思是结束,没有了希望,通常用于人们感到绝望的时候。该词的使用要求很严谨,不可以随随便便使用。只有当一件事情结束或者一件事情无法挽回的时候,才能用到它,所以这个词所带有的感情色彩是非常浓重的。“完了,完了”会让人产生一种大难临头的感觉。因此,只有在重大变故发生,且这种变故对我们非常不利时,人们才会如此表达。而动不动就把“完了,完了”挂在嘴边,会容易真的“完蛋了”。

我们之所以会动不动就把“完了,完了”这句话挂在嘴边上,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太容易陷入消极绝望的情绪当中。

绝望,是一种非常恐怖的心理。1934年,科普作家马丁·加德纳决定用真人去做“绝望自杀”试验。他经过无数周折,才在警察局和法院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位即将被处死的罪犯,作为试验的对象。

试验开始之后,马丁·加德纳的助手把罪犯捆到床上,将他的手臂伸出床外固定好,并将罪犯的视线隔开。

而后,马丁·加德纳的助手将一把明晃晃的手术刀伸到罪犯面前说:我就用这把刀切开你的动脉血管。说着,用锋利的手术刀在罪犯手腕动脉上轻轻一划,由于受伤甚轻,少许鲜血流出后不久就自行凝固了。

不过,马丁·加德纳在罪犯手臂的下面放置了一个金属的小盆,然后,用滴漏将水一滴一滴地滴到盆里。水滴落在金属盆中,“滴答”作响。

由于视线被隔开,罪犯根本不知道马丁·加德纳和他的助手们到底做了什么,他只是感觉到自己的手腕被利器割了一下,然后听见“自己的血”滴答滴答地落到一个容器中。

试验室里静悄悄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只有马丁·加德纳偶尔会说:已经有300毫升了……600毫升了……900毫升了……

可以想象,随着时间的流逝,那“滴答滴答”的声音传到罪犯的耳中,就如同一记记重锤敲打在他的心上!

在场的人惊奇地发现,罪犯的脸色逐渐变得苍白,就如同真的大量失血了一般。又过了一会儿,罪犯的呼吸也变得微弱起来。

不久后,罪犯便面色苍白地死去了。

这位罪犯,就是被绝望杀死的。由此可见,绝望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

在现实生活中,绝望也许不会产生如实验中那般明显的破坏力。但是,当一个人绝望的时候,会对某种事物完全失去信心,导致事情的最终失败。

在经历了许多次失败之后最终绝望,也是每个人都会产生的正常心理。但是,如果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就产生绝望心理,就可能陷入某种心理误区当中,值得警惕。

摈弃绝望,其实是一次心理逻辑的改变。只要你认识到,所谓绝望,其实正代表着希望的存在。既然绝望生于希望,那么就意味着战胜绝望就可以迎来希望,或者说,人生无时无刻都要给自己希望,哪怕一件事看起来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法国哲学家兼戏剧家加缪认为:目的并不存在,意义即是在追求目的的过程。而反抗,是通向意义世界的唯一途径。

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屈从命运,不轻言放弃,坚持给自己希望,这,或许就是摆脱消极情绪并且顺利完成事情的最好办法。用适当的关怀拉近距离禁语9:“我的心情不好,别理我。”

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有些人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去关心他,他也会不领情地拒绝对方,说:“我心情不好,别理我……”这种人的特点是,自我意识过强,以自己为中心,不太在乎别人的感受。

喜欢说这种话的人觉得,受伤的时候,只要独自舔舐伤口就好了,因为别人的安慰也无济于事。然而,我们真的不需要别人的安慰吗?

因为方案没执行好,思纯遭到领导的批评,变得闷闷不乐。好心的同事邀请思纯喝杯咖啡,思纯虽然心里感到一丝安慰,但还是说:“我心情不好,别理我。”

同事只好说:“行吧,你喝你的,我们不理你。”

休息室里,同事们各聊各的,郁郁寡欢的思纯显得更加阴郁。好不容易有个同事开玩笑说:“思纯,谁惹你生气了?要不要说出你的烦恼让我们大家帮你排解一下?”听到这话,思纯挺感动,却皱着眉头说:“我心情不好,你们别理我。”

我们在心情不佳的时候,害怕自己说出什么伤害别人的话,通常都是对别人说“我心情不好,别理我”。这是我们在乎周围人的表现,不想身边的人因为自己也染上不愉快,周围人也会感受到我们的善良,他们会用比平时多百倍的善意来包容我们。

如果把“我心情不好,别理我”当作口头禅,就有些矫情的意味了。说出这句话的你变相地想要别人关注你,你希望别人能对你嘘寒问暖,你是个害怕被冷落的人。可以说你无时无刻都在想着如何让别人关注、关心自己。

说别理我,心理的潜台词其实是:你们都来关心我吧!这就是典型的“争宠心理”。

争宠心理由来已久,在孩提时代,小孩就会为了得到父母的关爱而大哭大闹。如果父母久久没有给予回应,那么孩子就会对父母显得格外冷淡。这和“别理我,烦着呢”是一个道理。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争宠心理,但是若采取冷暴力的方式争宠,可能适得其反。

很多人由于家庭教育缺失等原因,心理层面还没从儿童期发展到成年期,说话做事总像个没长大的孩子。成年后变现为情绪反复无常,不能自控,但内心却渴望被爱或他人的关怀。要想克服这种“争宠心理”,我们需要正向表达自己的愿望。如果你需要别人关心你,不妨直接说出来。或许你可能觉得自己张不开嘴,但是你想过没有,总是摆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态,不仅会让自己更加孤单,也伤害了那些试图接近你、帮助你的人,这对谁来讲都不是一件好事。常说不舒服会让你真的不舒服禁语10:“不舒服。”

把“不舒服”挂在嘴边的吴世似乎总是在生病。

星期一刚上班,他就对同事说:“不知道咋回事,今天我头疼得厉害。”

到了中午,吃完饭,吴世又絮叨起来:“是不是吃坏了什么东西,我胃咋这么不舒服呢?”

过了一段时间,吴世大病一场。同事们纷纷议论说:“天天怀疑自己这里有毛病,那里有毛病,不生病才怪呢!”

你总是感觉自己身体不舒服,总是害怕自己得病,但越是这样就越可能真的患上疾病。

美国医学博士解剖一些病人的尸体后发现,这些死者的心脏细胞大量坏死。而心脏细胞的大量坏死又是由于人体分泌出大量肾上腺素造成的。原来,人在受到某种惊吓时而产生的恐惧意念,可以引起肾上腺分泌出大量激素,肾上腺素的急骤增加,会使心脏活动过速过强,从而将大批心脏细胞杀死。层层堆积的坏死细胞又影响和阻遏心脏神经纤维束的正常传导功能,当这一通道被急骤堆积的坏死细胞所阻断时,调节心脏跳动的信号就会中断,心脏就会骤然停止跳动,于是这个人就被自己的恐惧情绪杀死了。

所以,当一个人总是在说:我这不舒服那不舒服的时候,身体会更容易患上疾病。你可以回想一下:上学时,是不是每当面临重要考试,同学们患病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不是头疼脑热就是拉肚子?这绝非偶然,相关的医学研究已经证实,在这个阶段,学生因为恐惧等精神因素,唾液中含有抵御感冒的抗体明显减少了。《杀生》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谋杀故事:黄渤饰演的“牛结实”是一个行事放纵、桀骜不驯的人,由于他孙悟空大闹天宫一般把自己所在的村庄搞得鸡犬不宁,村里人对他恨之入骨,想要除掉他,但是没有人愿意承担“杀人”的责任。这时候,苏有朋扮演的留学归来的洋医生出现了,他想出了一个主意:让村子里所有人见到牛结实之后,都对他说:“你是不是得了什么病了?脸色这么难看。”

久而久之,黄渤相信自己确实是患病了,因此他整日焦虑不安、恐惧万分。最终,一个身体健康的正常人,因陷入不可自拔的负面情绪而死于非命。

电影中的牛结实死于自身的负面情绪,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疑心病”。

心理、生理学家发现:在心理与身体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常复杂而又微妙的双相联络系统,一条相互反应的通道。也就是说,人的情绪与感觉都会改变自己的某些生理机能,而每一次生理机能的改变,又会反过来作用于人的心理,可能会诱发身体出现难以想象的反应。这就是心理学家们所说的“精神决定肉体”。

当一个人大喊“我烦透了”“我感到生活毫无乐趣”的时候,其实是在给自己施加负面的心理暗示,可能对自己造成了从心理到生理的多重伤害。如果这种伤害不断地持续或加深,就可能严重影响他的身体健康。

相反,如果一个人总是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就会让自己的心态变得更加健康。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在困境中,只要把心态由恐惧改成奋斗,就能把消极的东西变为对自己有积极意义的东西。”

一次考试前,老师对学生说:“在这段时间里,你们不要想自己曾经失败的事情,而是要努力回想曾经为自己带来荣誉的事情。这样可以让自己更有信心,可以因此而提高考试成绩。”

结果,按照老师的办法,许多孩子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这就是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这可以让你走出疑病心理的阴影。

谁都难免会遇上不如意的事,但请记得,抱怨和悲观永远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懂得认输的人最懂说话禁语11:“怕输。”

曾经有一个辩论的节目很火,叫作《奇葩说》,因为这个节目,“奇葩”由近年来的贬义词变成了一个中性的词汇。辩手们充分验证了,如果一个人会说,他似乎就拥有了撬动地球的力量。事实上,会说话的人不仅仅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幸福感,也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带来很多机会。

公司里有个大家公认能力很强的同事,他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主持过许多校园节目,参加过众多公开场合的辩论赛,他的头脑聪明,逻辑能力一流,每次开会时,他都能提出很多对公司项目有利的建议,领导因此很看重他,一年内他就晋升到了总监的位置。

遗憾的是,这样优秀的人却得不到大家的肯定,他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但他协调事情的时候,相关部门的同事却很少愿意配合他。同部门的人,在他的领导下工作起来也没有多少热情。

这样的人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其实问题出在每一次他与人沟通交流,总是会用自己认为对的道理,试图给对方洗脑。与对方意见不统一是件很平常的事,每次出现这样的状况他总是把对方讲到哑口无言。这样的人,大家怎么会喜欢他呢?

那些在嘴上败给他的人,心里是不服气的。大家在公司里做同一个项目,难免要共同合作,如果大家不配合,最受害的首先是带领他们的总监,上司虽然欣赏他的个人能力,但他人缘太差了,团队协作时,上司会发现他并没有那么厉害,这个人在上司心中的价值自然就降低了。

两个人因某件事吵架,都想在语言上取得胜利,可你在话语上打败了对方又怎样,对方心里不一定会服气,最重要的是,一个常常想要在话语上赢得胜利的人往往情商比较低。

语言最能暴露一个人,你说得越多,别人就越容易了解你。争论得越痛快,越能让别人了解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们常常赞扬那些不认输的人,觉得他们有力量、有骨气,却很少有人把认输当成一件好事。生活中需要不认输精神的地方固然不少,但这种不认输指的是一种自律。面对别人,我们很多时候更应该学会如何懂得认输。

之所以要谈认输,是因为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时时刻刻都是赢家,凡事都想赢,最后只可能败给了自己。其实,在生活中有太多的地方,需要不逞口舌之快,当我们明知自己不是对方的对手时,就应该学会认输,认输不代表放弃,也并非懦弱、窝囊,而是在缓和的氛围中寻找战胜对手的方法,如果不去找方法,一味地与对手斗,斗得愈起劲,结果自己输得越惨。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强势、非逼你认输不可的,如同上面提到的总监那样的人时,在认输并不会伤害到你自己固有原则的基础上,你完全可以一笑置之,把他看中的胜利让给对方,告诉自己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当所有人都想赢时,优美自如地输才可能成就最终的赢家。

认输是识时务者为俊杰,是直面世俗的勇气,是善于把握形势的明智之举。

平时,我们也要避免陷入无谓的口舌之争,多用事实说话。学会聆听别人的意见,意识到自己并不总是最高明的。别败在自己嘴上禁语12:“反正我也……”

我们经常见到一些人,总是喜欢自我否定,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人。

比如我的一位同事,虽然没有什么明显的过人之处,但各方面也都不差。可是,她在内心里却总是觉得自己处处都是缺点,因此,我们总是听到她说:“反正我也不熟悉业务。”“反正我也不会说好听的。”“反正我情商也不高。”

……

她总是在揭自己的短处,或是为自己制造新的挫折,从而将工作做得一团糟。其实,这是因为她内心有自卑情结在作祟。

自卑情结几乎每个人都有,但有人重些,有人轻些。它表现为两个极端,一种是为了求得他人认同拼命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从而掩盖内心的自卑;另一种是害怕不如别人所以拼命地逃避,表现为完全放弃自己,否认自我能力。

自卑的人因为怀疑自己,所以不能发挥出自己的全部能力,因此产生了一种恶性循环。没有人因倒下或沮丧而失败,只有他自己一直倒下或消极才会失败。自己不打倒自己,就没有人能打倒你。

像这位同事那样喜欢贬低自己的人,常常会陷入自卑情结的怪圈中,自己将自己看低,自己把自己打倒。

自信需要你去信任自己,如果你相信它的存在,它就是存在的,就能给你力量。假如丧失了自信,人就会越来越自卑。

为了摆脱自卑情绪,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承认自卑,坦然淡定地接受自卑情结,抗拒对摆脱自卑无济于事。

对于任何自卑者来说,自卑的过程其实是个体感受到自我价值被贬低或被否定的一种内心体验,自卑者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缺少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我有一个朋友,他发现了一种快速提升公司运转的方法,经过仔细研究,他大胆提出,并在会上做了一个很出色的报告。

然而,许多人对他的发现提出质疑,怀疑他的方案实际运行的有效性。在这些压力下,他也开始怀疑自己:作为一个普通员工,提出这样高深的理论问题,也许太自不量力了吧?他动摇了。于是,他公开否认了自己提出的方案,也没有再继续实施下去。

后来,另外两位同事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努力,最后将方案成功运用到了实际操控中,并因此获得公司的嘉奖。

从心理上看,自卑者最大的问题不是对外界的消极反应,而是自己内心不够强大。很多人误认为自卑的反义词是自尊,认为提高了自己的自尊心,就能改善自卑。其实不然,自卑的反义词应该是自信,自卑者往往不缺乏自尊,相反,他们的自尊心强烈而敏感,但是由于不够自信,所以自尊心得不到证实,巨大的心理落差造成了自卑。

可见,对于自卑者而言,最为关键的是调整对自我的认识角度,通过不断发掘建立起自己的优势,在雄厚的实力上建立自信,这样才能走出自卑的迷雾。保持沉默不如毛遂自荐禁语13:“我没什么可说的。”

有句话叫“沉默是金”。诚然,在很多时候沉默会比说话更有用,但那也要看场合,该说话的时候就得说话,否则你就有可能死在自己的一味沉默上。

冯越在一家商贸公司工作,平时沉默寡言,不爱说话。每次的公司月会上,其他同事都会说一下自己一个月以来在工作上遇到的各种问题,但轮到冯越时,他总是淡淡地说:“我没什么可说的。”

有一次,他说完这句话便准备坐下,这时,经理突然开口问:“等等,冯越,这已经是你进公司后第10次月会了,你真的没有任何想法吗?”

冯越脸一红,结结巴巴地说:“我……我确实没什么可说的,也没什么想法。”

事后,经理对别人说:“冯越这个人,要么是没能力、没想法,要么就是人太懒,太喜欢搪塞工作了。”

每个公司都会有一两个人像冯越一样,在需要他们发言的时候,总是爱说“我没有什么可说的”。这些人在公司里如同“透明人”一样,也许他们在公司已经待了不短时间,可很多同事还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一个坐在办公室角落全身结满蜘蛛网的角色。“我没什么可说的”,是前面的人把你想说的说完了,还是你从来就没有想过那些问题?或者,你是不敢说,害怕别人的目光集中在你身上?不管你是什么原因,一个出色的职场人一定要在恰当的时机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让别人发现自己。

而在职场中,面对人才如云的情况,有时候需要我们毛遂自荐。如果你总是保持沉默,可能领导就会认为你没有能力或工作不积极,担当不了大任,那以后的升职加薪可能就没你的份了。

所以,在需要你发言的时候,不要再说“我没什么可说的”了。你要知道,每次会议都是让你展示形象的机会,如果这样一个摆在你面前的能被赏识的机会你都不能抓住,那么在其他时候,想要进入领导的视线就更难了。不做别人的传声筒禁语14:“我也……”

部门开会讨论年度规划,讨论下一步怎么提高业绩。

大蔡说:“大客户市场份额高,我觉得可以集中精力重点做大客户。”

小摇说:“我觉得也是。”

小汤说:“我觉得大客户市场狼多肉少,竞争激烈,能把众多的小客户做住也会占据很大的一块销售份额。”

小张说:“嗯,我也觉得是。”

听到这里,大家都暗暗觉得小摇、小张是“墙头草”“传声筒”,没什么主见。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给一群人做了一个人格调查后,拿出两份结论,让人们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这两份结论,一份是每个人的真实结论,另一份是大部分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论。

结果,绝大多数参加者都认为平均结论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这项研究告诉我们:在社会活动中,人们往往会失去主见,认为大多数人的意见就是自己的意见——这是典型的从众心理。

所谓的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简单来说就是“随大流”。

心理学家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的实验,结果发现,在测试人群中,仅仅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可见,从众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从众性是一种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从众性越强的人,就越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施。

在生活中,服从多数,一般来讲意味着“稳妥、不用负责”。但由于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地一概服从多数,则会表现为没有自己的主见,则是非常不可取的,这就属于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了,我们需要克服这种心理——要知道,你是你自己,不是别人的传声筒。

要避免从众心理,首先要学会面对真实的自己。

有一道测验情商的题目:一个落水昏迷的女人被救,她醒来时却发现自己一丝不挂,她的第一反应是捂住哪里呢?

答案是:捂住自己的眼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就是一个不愿面对自己的典型案例。

一个人不敢面对自己,就会盲目地服从于他人。所以,告别盲从心态的第一个关键,就在于面对真实的自己。

其次是培养敏锐的判断力。很少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人之所以会盲从他人,是因为自身缺乏判断力,不能够明辨是非,只好服从于大多数了。

要想改变盲从,就应该凡事都先用自己的脑子去想想,不要人云亦云,也别想当然。如此一来,自然就会渐渐克服盲从的心理了。第二章向上沟通要有脑: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与上司或上司的上司沟通时,除了良好的主观意识,适当的沟通方法和策略也很重要,不要只顾表达自己,更要随时理解对方的想法。人之所以长两只耳朵,一个嘴巴,就是要多听少说。不表达,就会被表达禁语15:“随便。”

行政:“部门聚餐打算去哪家饭店?”

经理:“随便。”

行政:“去吃火锅好不好?”

经理:“不行,吃火锅味道太大。”

行政:“那去吃粤菜?”

经理:“上次刚吃的粤菜,这次又吃……”

行政:“你觉得吃什么好?”

经理:“随便。”

行政:……

这虽然是一则笑话,但我们确实经常听到“随便”“看你的吧”“你说行,那就行吧”之类的话,这些话貌似很随和,但又往往让人急不得恼不得。说这话的人说好听点儿是按部就班,说得难听点儿就是毫无自主意识。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笑话中的经理并非毫无意见,而是没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没有意见和想法,只是不善于表达或没有充分表达。然而,不善于表达自己,往往就会被忽视,不主动回应诉求,就是放弃话语权。

一个人如果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陷入了服从心理的怪圈,并积极地寻求改变,那么就说明他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只要有决心,你就会发现,克服服从心理其实并没有那么困难。

其实在你的内心,有两个自己。一个在说:“我该自己拿主意,该有自己的想法。”而另一个则说:“我怕后悔,我怕担负责任。”因此,你的内心是矛盾的。

事实上,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一切都让别人为你作决定,你才会真正后悔,因为那等于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掌握。做出决定的时候,谁都免不了忐忑,但你必须鼓起勇气,迎接自己的未来。

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请不要把“随你的便”“看你的吧”“你说行,那就行吧”之类的话挂在嘴边,否则同事并不会觉得你很随和,而会觉得你很随便;领导也不会觉得你很忠诚,而会觉得你没主见。

其次,只有善于表达,才能掌握主动;只有善于回应,才能获得话语权。面对意见分歧时,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面对别人的质疑时,不要有鸵鸟心态,不逃避、不推诿,主动表达,学会“说明”。当然,表达意见时也要有技巧,尽量避免冲突。

再次,增强责任意识,积极参与问题。把决策权交给别人的时候,也把责任推给了别人,当事情一旦出现纰漏,他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是你要这么做的,我能有什么办法……”这种“看好戏”的心态尤其恶劣。请加强自己的责任意识,才能很快地解决问题或赢得青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