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日常礼仪基础教程》第五册经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5 01:49:05

点击下载

作者:张德付编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日常礼仪基础教程》第五册经礼

《中华日常礼仪基础教程》第五册经礼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华日常礼仪基础教程.第五册,经礼/张德付编著.—北京:中华书局,2019.9

ISBN 978-7-101-13877-1

Ⅰ.中… Ⅱ.张… Ⅲ.礼仪-中国-中小学-教材 Ⅳ.G635.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82883号

书  名 中华日常礼仪基础教程 第五册 经礼

编 著 者 张德付

责任编辑 任洁华

出版发行 中华书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100073)

     http://www.zhbc.com.cn

     E-mail:zhbc@zhbc.com.cn

印  刷 北京市白帆印务有限公司

版  次 2019年9月北京第1版

     2019年9月北京第1次印刷

规  格 开本/787×1092毫米 1/16

     印张 6 3/4 插页 2 字数 70千字

印  数 1-10000册

国际书号 ISBN 978-7-101-13877-1

定  价 23.00元文前彩插出版说明

经礼,是指《礼经》(《仪礼》)一书所记载的礼仪,是后世礼典的源头。所谓“返本开新”,我们重建礼乐文化生活就必须回到礼仪的源头,对经礼做一番“拆洗”的功夫。“拆”是解构,“洗”是重建。本书即秉持此种方法,对经礼进行介绍,并解释其仪节的意义,偏于解构。至于重建,先贤谓“非天子,不议礼”(《礼记・中庸》),某实不敢僭越妄为。

本书将《礼经》所载礼仪分为家族礼仪、乡党礼仪、邦国礼仪三大类,逐篇予以介绍。家族礼仪包括冠礼、相见礼、婚礼、丧礼、祭礼。相见礼,我们已经吸收到《宾主》一书中,所以本书予以省略。乡党礼仪包括乡饮酒礼、乡射礼。邦国礼仪包括聘礼、燕礼、公食大夫礼、觐礼。《礼经》将燕礼次于乡射礼之后、大射之前。因为大射跟乡射礼仪节类似,本书也予以省略。燕礼、公食大夫礼性质相同,所以我们把燕礼调至聘礼之后、公食大夫礼之前。

本书各课内容皆由正文、思考讨论、链接三部分组成。正文细分小节,撮举大要,以便读者能够提纲挈领。思考讨论用以检验所学、拓展思维。链接则尽量选取相关诗词,以增加阅读的兴味。

本书正文凡征引经史文字,为保证阅读顺畅,括注出处时,或标举书名、篇名,如“《论语·乡党》”;或标举卷数,如“《晋书》卷五十”。凡出自《礼经》本篇的文字,不予注释。

本书附有配套的测评试题,试题链接二维码在封底,读者可自行扫码在线自测,据以检验自身礼仪知识水平。重建礼乐文化生活(自序)

自古以来,礼(乐可以统摄于礼)既是中华文化的“心”(民族精神所系),又是中华文化的“身”(攸关社会制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全副精神与面目所在。两千多年来,作为传统中国人基本的生活样式,礼陶铸着万民的品格,培蓄着民族的元气。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寓香港的唐君毅先生基于自身辗转就医的经历,会悟到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消逝,遂提出重建礼乐文化生活的主张。何谓礼乐文化生活呢?唐先生说:“礼乐文化生活是指人的自然生命与日常生活本身成为文化的,而文化亦是日常生活中的,亦是属于自然生命的。”(唐君毅《东方人之礼乐的文化生活对世界人类之意义》,收入《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第606页)也就是说,礼乐文化生活,是要将人的自然生命,通过礼乐的涵养、浸润,转化为文化的生命;将日常生活,通过礼乐的塑造、融摄,升华为文化的生活。这是何等敏锐的洞见。值得庆幸的是,世运几经浮沉,而今国势日隆,重建礼乐文化生活也到了最迫切的时刻,很多人心里都涌动着对文化生活的渴求,流淌在血液里的沉睡已久的文化因子终于开始觉醒。

我们该如何重建礼乐文化生活呢?晚年的朱熹于礼学有一番大的省思。

礼乐废坏二千余年,若以大数观之,亦未为远,然已都无稽考处。后来须有一个大大底人出来,尽数拆洗一番,但未知远近在几时。今世变日下,恐必有个“硕果不食”之理。——《朱子语类》卷第八十四《礼一》

虽然生于文化肇极的赵宋之世,朱熹基于儒家的理想,并不认为那是礼乐和洽的时代,他认为孔子以来的礼崩乐坏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朱熹预言后来者必有一番彻底整理,并指明了其方法——拆洗。礼乐有情、有文,识其文者能述,知其情者能作。拆洗就是要据文探情,推本古人制作礼乐的原理,然后秉此原理,斟酌损益,以期契于世用。因此,重建不是复古,而是创造性的再现。具体地说,对于那些适合现代生活的礼仪,我们理应加以发扬。对于那些不太适合现代生活的礼仪,我们则要谨慎地调整,然后再加以发扬。

生活于这个时代,远离战火,乐享太平,而且正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是何等的幸运!早在九十年前,梁漱溟先生就曾预言:“我觉得中国之复兴,必有待于礼乐之复兴。”(《朝话・谈音乐》,收入《梁漱溟全集》第二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2页)

更幸运的是,身处历史的转折点,我们终有机会成为文化的先觉者与先行者,去开启一个文明开化的新时代。《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此之谓也。第一课 经礼概说经礼名义周公像

经礼,又称礼仪、礼经,简称为礼,它是指周代的各种典礼活动。周公制礼作乐,是经礼的源头。但在很长的时间段内,经礼可能都没有记录成文,只是以实践的方式传承,至春秋时代,才记录成文。恤由去世,鲁哀公派孺悲跟孔子学习士人的丧礼,《士丧礼》于是被记录下来(《礼记・杂记下》)。这应该是最早成文的礼书。《礼经》(即今《仪礼》)成书之后,经礼便主要是指《礼经》所记载的典礼了。经礼传习

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时代,但他一生倾心周礼,自觉传承周代的礼乐文化,以礼乐设教,并促成《礼经》成书。不论是在礼学史上,还是在中国文化史上,孔子都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多传习《礼经》,而且有非常精辟的见解。至战国,孟子、荀子都精通礼学,而荀子对经书的传习做出了更大的贡献。秦始皇焚书坑儒,对《礼经》传习是一次很大的打击。汉初,高堂生传习《礼经》,有十七篇。高堂生的后学有戴德、戴圣叔侄二人,他们各自编有《礼记》传世。东汉郑玄第一次为《礼经》全书做注释,构建了严密的礼学体系。

随着世运的变迁,如今国力日盛,文化复兴的势头越来越强,朱熹提出的对古礼进行解构、重建的设想,在今天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孔子像郑玄像《士相见礼》简(武威汉简《仪礼》)朱熹像经礼要素

一般来说,任何一项礼仪活动,都必然会涉及礼节、礼器、行礼者、礼容、礼义五大要素。这五大要素各有相应的原则需要遵循。礼节

礼节,即礼仪活动的流程。理想的礼仪活动,应该自始至终有条不紊,张弛有度,存在一种内在的节奏、韵律,犹如一首乐曲。

一项复杂的礼仪活动,必定由若干礼节构成,它们依照一定的次序,呈现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里。如果安排不够妥当,礼仪就会拖沓、冗长。季孙氏举行祭祀,天还没亮就开始,忙活了一整天还没有祭完,又燃起火把,继续进行。即便行礼者有强壮的体格、恭敬的内心,到这时也都疲倦不堪,心生懈怠了,许多执事人员都跛立着或者倚靠墙壁站立着。子路当时担任季孙氏的总管,见此情形,自然不满意。过了一段时间,季孙氏又举行祭祀,子路便对祭祀礼节调整一番。黎明时分开始,到了傍晚就完成了。孔子听说后,大赞子路懂礼(《礼记・礼器》)。子路知礼礼器

举行礼仪活动所使用的宫室、服饰、器物等,可以统称为礼器。礼器是表现礼制等差的重要因素。服饰,我们放在《冠礼》中再予以分析。器物分为祭器、燕器、明器,各有相关的礼仪要求,我们之前已经讲解过(参《中华日常礼仪基础教程》第四册),在此不再重复。下面简要分析一下宫室方面的礼仪问题。

礼仪活动是因循建筑的空间而设计的,它反过来也赋予建筑空间一种文化意义,对建筑空间作出了功能的区分。

经礼中的宫室,若据士人宫室而论,其大体格局为左庙右寝,寝门外有大门(也称外门),庙又有庙门,寝、庙有门可通。寝、庙的格局,大体相同。庙筑于夯(hāng)土台上,坐北朝南,前为堂,后为室,旁为房。堂朝南敞开,有两个台阶与庭连接,阶下各有一条小路通向庙门。

室、房是封闭的,而堂则是开放的。士一房一室,故有“一堂二内”(《汉书・晁错传》)之说。既然说是内,就是相对私密的空间。堂为开放的空间,是经常行礼的地方(故后人谓行礼所用的建筑为礼堂),具有公共性。此为建筑空间的公私之别。

庭院中有东、西两条道路,分别通向东、西两阶。这样的空间格局,不知起于何时,考古发掘证明周时礼制建筑确实如此(见图)。在此种空间里,宾主对等,分庭抗礼:宾走庭西,从西阶升堂;主人走庭东,从阼阶升堂。阼阶之上,是主人的位置;堂上坐北朝南是宾的位置。此为建筑空间的宾主之分。士宫图(选自沈文倬《周代宫室考》,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云塘周代建筑复原示意图(选自刘瑞《陕西扶风云塘、齐镇发现的周代建筑基址研究》,载《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3期)

礼重男女之别,建造宫室时,就要辨明内外,男子居外,女子居内。内外之间,深宫固门,有人专门看守,男子不轻易进入内室,女子不轻易出至外庭。此为建筑空间的男女之别。

父子之伦在建筑空间上也有体现。《礼记·内则》规定,士人以上,父子异宫而居。如果父子同居,那么为人子者,行、住、坐、卧都要避开尊位。阼阶尤具有重要意义。士为嫡长子加冠,在主人位的北边行礼,属阼阶上。因为阼阶上为主人之位,嫡子在此处行冠礼,表示将来要代替父亲主持家事。庶子既然没有资格代替父亲主持家事,也就不可以在此处行冠礼。此为建筑空间的父子之伦。

总之,经礼中,宫室的空间,被赋予丰富的人际与人伦内涵,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后世,这种空间格局虽然被打破,但是其功能区分与文化意义多少还是延续下来一些。人们日常起居的建筑空间,对人伦、人际其实具有一种潜在的塑化作用。而现代社会的建筑大多偏重实用功能,很少顾及文化意义,这是亟须改进的地方。礼器行礼者

经礼中的行礼者,主要包括宾主、赞者、有司三大类。任何一项礼仪活动,基本都是由宾、主两方人员构成(宾方有众宾客,主方有众主人),而宾、主可以视为礼仪活动的主角。即便是家族祭祀,主人也要邀请宾客参与,并且担任终献(第三次献祭)之职(《仪礼・特牲馈食礼》)。这充分表现出,经礼具有一种公共精神,并不是封闭的系统。

宾、主人又都会有助手,宾的助手称为介,主人的助手称为相(或摈者),它们又可以通称为赞者。相在经礼中,有时要起主持(执礼)的作用。先秦时代,礼是贵族子弟的必修科目,他们对礼仪都比较娴熟,所以相在礼仪中的作用并不是很大,礼仪活动似乎也不需要由专职人员来主持。到了后世,人们对礼仪相对生疏,相的作用就逐渐重要起来,最终演化为执礼者主持礼仪,甚至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

有司是指礼仪活动中的具体执事人员,他们负责后勤等方面的事务,以保障礼仪活动顺利进行。行礼者礼容

礼容,是指行礼者在礼仪活动中的进退俯仰、揖让周旋等威仪。礼容以门内、门外为界,而有不同的要求。门内是天然血亲,彼此交往以真情为主,偏重内在(情),不需要太多的客套。门外没有血缘关系,彼此交往以道义为准,外在(礼貌)必须周全,一般要矜持庄重。

行礼者要根据自身在礼仪中的角色,展现相应的礼容。祭祀当天,由于主人、宾客与祭祀对象的关系不同,他们的礼容也就有很大差异。孔子举行秋祭,亲自进献祭品时,行步匆促,少有威仪。事后,子贡问道:“老师说,祭祀时要有庄重的仪态、戒惧的精神。但是您自己祭祀,却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孔子说:“仪态庄重是宾客的仪容,那是表示疏远。精神戒惧,是宾客的心理,用以修正自身(《礼记・祭义》。此处据《经典释文》所引本子)。如果主人那样的话,怎么能与先人的灵魂感通呢?”家祭时,祭祀对象是主人的父、祖,主人行礼时应该容色温和,充满喜悦,不可以矜持庄重。礼容礼义

礼义,主要是指礼节所蕴含的义理。礼义,是礼节设置的理论根据。礼节,是礼义的外在表现。

毋庸置疑,礼义为体,礼节为用,二者都很重要,不可偏倚。如果只重礼义,不拘礼节,一味追求洒脱,常不免惊世骇俗。子桑户去世了,他的挚友孟子反、子琴张在丧礼上,一个编曲,一个弹琴,唱起歌来。子贡前来吊丧,问道:“临尸而歌,合礼吗?”两人相视而笑,说:“这人哪里懂得礼义?”(《庄子・大宗师》)这是典型的只重礼义,不顾礼节的行为,世人一般都无法接受这种做法。当然,如果不明礼义,只是拘守礼节,也不免迂腐。

五大要素,对经礼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合理地运用五大要素,礼仪活动才会充满韵味与美感,从而升华为一种艺术。礼义经礼分类

我们以《礼经》为本位,根据举行礼仪主体的差异,对《礼经》诸篇进行分类,分为家族礼仪、乡党礼仪、邦国礼仪三大类。

家族礼仪主要包括:冠礼(《士冠礼》)、婚礼(《士昏礼》)、丧礼(包括《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丧服》)、祭礼(包括《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相见礼(《士相见礼》)虽然是个人行为,但我们也把它归于此类。

乡党礼仪主要包括:乡饮酒礼、乡射礼。

邦国礼仪主要包括:燕礼、太射、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思考讨论

经礼五要素对礼仪活动来说都具有怎样的作用?链接闲居杂咏·礼宋·陈淳礼者人之门,节文自中根。所主一以敬,出入无不存。(陈淳《北溪大全集》卷一)至日庙祭后饮从弟声之斋清·方文

霜落山城叶尽凋,吾家祠树未萧条。可怜绵蕞行周礼,安忍衣冠改汉朝。天地难逢阳长日,壶觞莫负日月宵。归人只在墙东住,春草池塘梦不遥。(方文《嵞山集》卷七)第二课 冠礼

儒家并不执着于个体的自然生命,而是把它融入人群的大生命体中去,以无上的勇气,肩负起应尽的责任,因此更注重节制与和顺,节制即礼,和顺即乐(钱穆《礼乐生活》,收入《新亚遗铎》)。

儒家对人生节点的认识是这样的: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qí),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mào);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礼记・曲礼上》)

先贤观察到,人生基本是每十年为一个节点,若以百岁为寿,则人生有九节。幼、弱、壮、艾等,是个体自然生命的演化过程,无人能外。学、冠、有室、强等,是个体文化生命的成长过程。十岁以下,心智未开,天真烂漫,只堪怜爱(悼)。十岁至十九岁,血气未定,然心智已开,正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二十岁是人生一大节点,身体发育已经成熟,通过系统学习,初步具备立身行世的能力,给他举行冠礼,从此可以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人)。成人之后,即可娶妻生子,三十岁是婚娶的上限。先贤认为,从二十岁至四十岁,主要是履行家庭责任的时期。四十岁,智慧通达,可以出仕做官,为人群服务,恪尽社会责任。五十岁气力渐衰,头发苍白(艾),可以独当一面,担任大夫,主持某方面的政务。六十岁老景渐至,然而阅历丰富,不亲执事务,只从旁指使。七十岁已至老境,家事传给子孙,官政还给君主,以安享晚年。八十岁、九十岁,精华渐尽,心智已衰,不免昏忘(耄)。人年百岁,大多不能知道衣服寒暖、饮食气味,需要子孙精心养护(颐)。八十岁以上、七岁以下,理性不足,不能对自身行为负责,虽然犯了罪,也不追究其法律责任。

诞生,只是自然生命的生成。成人,才是文化生命的成就。所以,学习传统文化是个体将自然生命转化为文化生命,融入文化生命共同体的重要途径。毋庸置疑,人生九节之中,二十岁最为重要。二十岁之前,个体的自然生命(生理)、文化生命都还未成熟,无法对个人行为负全部责任,社会因此也不以成人的要求责成他。二十岁之后,社会才对他责以成人之礼,其后的社会活动,便都是他文化生命的展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冠礼可以说是人生第一大礼。冠礼冠礼名义

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成年礼,具体仪式可谓五花八门。西方民俗学家曾把它称为“发身礼”(rites of puberty。江绍原著、王文宝整理《中国礼俗迷信》,渤海湾出版公司,1989年,第231页)。这个名词偏重于生理发育的成熟。冠礼更注重文化生命的成长(成德),而且有其深厚的历史内涵与文化意义。

我们的先民很早就学会了沤麻织布、养蚕缫(sāo)丝,并将服饰提升到文化的高度上,自觉地与周边民族“皮服”(冀州“岛夷皮服”。《尚书・禹贡》)、“卉服”(扬州“岛夷卉服”。《尚书・禹贡》)等形态相区别,发展出一套高度发达的衣冠文明,自称华夏。

服饰被纳入礼仪规范,它有男女之别、老幼之分,是礼仪活动的观瞻所系。若就人一身而论,首有元服(帽子,分为冠、弁、冕三类),上身为衣,下身为裳,足有袜、履。一般来说,上尊下卑,元服最尊,所以礼服就常用配套的元服来命名。

礼仪规定,童子的服饰与成人不同。成人参与社会公共活动,必须修饰一番,总要拥有几套礼服才行。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周代成人礼服主要包括(以下根据士人来介绍):朝服、朔服、祭服等。朝服,是上朝议事、办公所穿的礼服,它的上衣为玄端,下裳为素裳。若把下裳换成别的颜色,如玄色、黄色或杂色(前玄后黄),则称为玄端。朝服,也是日常交际的礼服,可以算周代的常礼服。朔服,是月初拜见国君所穿的礼服,周代为皮弁服。祭服,是参与国家祭祀活动所穿的礼服,周代为爵(què)弁服(《仪礼・士冠礼》)。童子不具备参与社交活动的资格,所以没有礼服,平时并不戴冠,身穿彩衣。老莱子彩衣娱亲,正是因为彩衣是童子服。

一个人由童子而成人,其社会身份发生质的变化,礼仪就用服饰作为一种外在表征,对此种身份的变化进行认定。士人的成人礼,所用的是玄端(对应的冠为缁布冠)、皮弁服、爵弁服,分别代表他具有了参与人际交往、出仕为官、参与国家祭祀等活动的资格。因为元服(冠)最尊,所以成人礼就被称为冠礼。

有人把成年与成人的概念等同起来,这里需要辨析一下。成年偏重于生理的成长,现在法律规定十八岁算是成年。不管你心智成长如何,只要年满十八岁,自然就成年了。成人是一个文化概念,它更偏重于心智的成长,古礼规定二十岁成人。即便年龄已到,若心智发展跟不上,也不能说已成人了。所以,我们把冠礼称为成人礼,才更准确。冠前准备

冠礼作为人生第一大礼,被视为礼之始,所以古人极为重视冠礼。冠礼在家庙中举行,这是表示如此重大之事,主人不敢擅作主张,要依先人的意愿行事。冠龄

士人加冠的年龄,有人说是十九岁,有人说是二十岁。这大概是因为有虚岁、周岁的差异。曹元弼说,满十九周岁后一个月即可以举行冠礼(曹元弼《冠月考》,收入《礼经学・解纷第五》)。

依古礼,一般人十五岁成童,二十岁成人,那是根据当时的学制,到了十五岁、二十岁恰好完成相应的学业,心智开发到一定程度。根据现在的学制,高中毕业,学生年龄一般恰在十八岁左右。今天不妨把高中毕业之年作为行成人礼的年龄,不必拘于二十。择日

冠礼属于嘉事,行礼之前,要先选择吉日良辰,然后到家庙门外,占问吉凶。

古礼筮日仪节太过复杂,后世没有沿用,而采取更简单的方式择日。司马光的做法是:用两枚铜钱(今天可用硬币)掷于盘中,一正一反为吉,都是正面为平,都是反面为凶(《书仪》卷二)。如果通晓筮法(筮仪参朱熹《周易本义》),当然可以采用古礼。如果不了解筮法,采用司马光的方法也未尝不可。筮法图戒宾

家中遇到吉庆之事,总是希望亲朋好友一同庆贺,分享喜悦,这是人之常情。择定吉日之后,主人就可以通知亲友,礼称之为戒宾。按照古礼,宾客接到邀请,礼辞一下,然后答应。

冠礼前三天,主人要在同僚或朋友中,选一位德望高的人作为正宾,为儿子加冠。选定之后,也要占问一下吉凶(筮宾)。筮宾仪节与筮日相同。正宾人选确定之后,主人登门表达希望正宾为儿子加冠之意。正宾固辞,然后答应。主人将行礼的日期告诉正宾。另外,还要邀请一个人作为正宾的助手(赞冠者)。主人也要把行礼的日期告诉赞冠者。为期

冠礼前一天傍晚,主人的兄弟、有司(执事人员)集合到庙门外,管家宣告次日黎明时分行礼。摈者告诉兄弟、有司。摈者还要前往宾家再通知一下。择日、戒宾、为期都是重冠礼的表现。三加弥尊

冠礼当天,主人家一大早就起来,陈设礼器,然后各就各位,等待宾客前来。将冠者(即将加冠,故称将冠者)身穿彩衣,头梳发髻,站在房中。

宾客至,主人亲自出门迎接。主宾来至庙中,主人、正宾都升堂。赞者盥手,然后进入房中。主人的赞者在阼阶上偏北的位置铺设一张席子。将冠者从房中出来,来到堂上,面朝南站立。赞冠者把行礼所需的器物放在席子南端。正宾向将冠者作揖,将冠者就位,坐下。赞冠者为将冠者梳理头发,梳好后,用一块黑缯把头发包裹起来。正宾降堂,准备盥手,主人推辞一番。正宾盥手后,升堂,正一正将冠者的裹发布。正宾降下一个台阶,从有司手中接过缁布冠,来到将冠者跟前,说一番勉励与祝福的话(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维祺,介尔景福),然后坐下,把缁布冠戴在将冠者头上,站起来,回到原位。赞冠者帮助将冠者把冠戴好。冠者(即前面的将冠者。已经加冠,故改称冠者)站起来,正宾朝他作揖。冠者进入房中,换上玄端之服。冠者换好衣服,还来到堂上,面朝南站立,向众人展示自己的容仪。此为初加。童子服

再加的礼节与初加基本一致,只是所用的冠是皮弁,衣服是皮弁服。冠者出房之前,还要修饰一番。

三加,用爵弁,换上爵弁服,其他礼节跟再加基本一致。

三加所用的冠服越来越尊贵,是希望冠者修身进德,能够配得上这些礼服(内心修德,外被礼文。《说苑・修文》)。三加是以冠服作为表征,赋予冠者与之相应的权利或资格。缁布冠玄端皮弁服爵弁服醴冠者

醴冠者,还是由赞者协助正宾。主人的赞者先撤去三加时的礼器,并在客位(堂上南面位)铺设一张席子。正宾向冠者作揖,冠者来至席子西端,面朝南站立。赞者酌醴,递给正宾。正宾来至席前,致祝辞(甘醴惟厚,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冠者接过酒杯,拜谢正宾之后,祭食,祭醴,然后品尝一下醴,再次拜谢正宾。冠者取脯(干肉),去拜见母亲。

三加之后,冠者已经成人,首先就具备了与社会上其他成人叙宾主之礼的资格,其他权利还处于潜在的状态,需要被任命为士之后才能真正拥有。而与其他成人叙宾主,则是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所以,冠礼三加之后,马上来一次宾主之礼的肄习——醴冠者。醴冠者,其实相当于醴宾,所以是在客位(堂上南面位)举行。醴宾是人际交往活动中,主人答谢宾客的常规礼仪。醴冠者是冠者第一次享受宾客的待遇。父子之间不叙宾主,此时不宜由父亲献醴给冠者,所以需要由正宾来行礼。这也是父亲邀请正宾为儿子加冠的深层原因所在。冠者将脯交给母亲,表示自己完成了成人仪式。字冠者

冠者见母亲之后,来到堂下。正宾宣布冠者的字,并叮嘱一番(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用受保之,曰伯某甫),冠者允诺。至此,正礼已经结束,正宾退出,主人送至庙门外,请求醴宾。正宾礼辞,然后答应。

古人有名、有字。名是出生三个月之后,父亲(或祖父)所取。字,则是加冠时,正宾所拟。先贤认为,名是“幼小卑贱之称”(《白虎通・姓名》),既然冠者已经成人,其他社会成员就不可以再直呼其名(敬其名),所以要给他取字。

字往往寄寓着尊长对冠者德行方面的期望。后世,士人即便不行冠礼,也会请所尊敬的师长为自己取字,而师长则会作一篇“字说”,阐发所取“字”的意义。苏轼就曾给一位名叫杨荐的年轻人取字“尊”,希望他立身行世能够自爱自重(苏轼《杨荐字说》)。责成人之礼

正宾为冠者取字之后,冠者就去见兄弟、赞者、姑姊等人。兄弟等见到冠者,都要先向他拜以致敬,冠者答拜。一般情况下,都是卑者先作礼(参《中华日常礼仪基础教程》第一册),此时却是尊长先作礼。

拜见亲人之后,冠者换上初加的礼服,戴上玄冠,带着礼物(野鸡),去拜见国君、卿大夫、乡先生(同乡贤达)。这是冠者第一次以成人的身份拜见亲人、国君、卿大夫等。拜见这些人可以视为成人责任的一种宣示,表示从此以后,他将拥有成人的权利,而其他人也可以用成人的礼仪来责成他,“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礼记・冠义》)。

师长可以在此时给冠者一些教诲。如晋国赵武加冠之后,拜见晋国卿大夫栾武子(栾书)等人,栾武子等人都给他一番劝勉。栾武子说:“美啊!我曾辅佐你父亲。你现在正当年,如同盛开的花,只是不知会不会结出果实来,你以后要多务实啊!”

范文子(范)说:“现在你可要警惕啦,贤人受宠会更加谨慎,德行不足的人常因受宠而骄傲。先王最反感的就是骄傲啊!”

韩献子(韩厥)给他的训诫是:“你要谨慎啊!在成人之初,你如果亲近善人,善人再推荐善人,那么不善的人就无法来到自己身边了。如果一开始就亲近不善的人,不善的人又引进不善的人,那么善人也就无法来到自己身边了。这就像草木一样,各以其类聚在一起。人加冠成年,好比宫室有了墙壁、屋顶,已经完备了,只需时时打扫,其他还有什么可以增益的呢?”

最后拜见张孟,赵武把前面几位的教导叙说了一遍。张孟说:“说得好啊!如果你听从栾书的话,就可以不断进步;听从范燮(xiè)的教导,可以恢弘德行;听从韩厥的训诫,可以成就一番功业。他们的教诲已经很完备了,能否做到就要看你的志向了。”(《国语・晋语六》)醴宾

正宾为主人的儿子加冠,事毕,主人理当酬谢宾客。主人以醴招待正宾,采用一献之礼的模式(献、酢、酬),并送给正宾五匹帛、两张鹿皮。醴宾后,主人送宾至大门外,再拜。主人派人把牲体送到宾家,礼称为归(通“馈”)俎。笄礼

周代,女子只有笄,不戴冠,所以其成人礼不称为冠礼,而称为笄礼。女子许嫁之后,母亲为主人,邀请女宾,为其行笄礼,取字。其他仪节与冠礼类似,不过可能只有一加。宋人所编礼书,仿照冠礼,拟制了详细的笄礼仪节,可以参考(朱熹《家礼》卷二)。冠礼之废

隋代大儒王通说过一句名言,“冠礼废,天下无成人矣”(《文中子・礼乐》)。秦汉以后,虽然有些士大夫也关注冠礼,何休(东汉时期今文经学家)曾撰有《冠仪约制》(只一加),王堪(西晋大臣)曾为孙子、外孙四人举行过一次集体冠礼(并参杜佑《通典》卷第五十六),但普通士大夫之家很少举行冠礼。

明清易代之际,统治者推行剃发易服的文化高压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国人数千年来男子蓄发的传统。这段的历史最终导致冠礼在清代的官方礼典中消失。思考讨论

为什么父亲不亲自为儿子加冠?链接教子诗宋·余良弼

白发无凭吾老矣,青春不再汝知乎。年将弱冠非童子,学不成名岂丈夫?幸有明窗并净几,何劳凿壁与编蒲。功成欲自殊头角,记取韩公训阿符。(《全宋诗》卷四六四)赤侄孙敢名圭行冠礼一首宋·刘克庄

冠非责童子礼,儿必读手泽书。箪瓢回也不敢,宗庙赤尔何如?(《后村先生大全集》卷第四十七)第三课 婚礼

按照古礼,男女青年举行成人礼之后,就具备了婚配的资格。男属阳,女属阴,男女结合,就如阴阳和合、天地交泰,所以举行礼仪所选取的时间点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使者议婚在昕(xīn)时,新郎迎亲则在昏时。昕时,太阳将出,男方使者前往女方家中议婚,是取阳(昼)来阴(夜)往之意。昏时,太阳刚落,新郎前往女家迎接新娘,是取阳往阴来之意。而迎亲是婚礼的核心环节,所以就用“昏”来给它命名,称之为“昏礼”。后人又在“昏”旁添加一个“女”字,便成了“婚”。“曰黄昏以为期”(屈原《离骚》),这正是婚礼得名的缘由。媒妁之言

传统社会,婚姻必须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若有意与女方结为二姓之好,男方需要先请媒人从中说合,女方应允之后,才进入议婚阶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主要起远耻辱、防淫佚的作用(参《中华日常礼仪教程》第二册)。

礼,亲父不为其子媒(《庄子・寓言》)。父亲尚且不可为儿子做媒,自己更不可以毛遂自荐了。冯素弗为人放荡,不修小节,他刚成年,就自己跑到韩业(后燕尚书左丞)府上请求与其女儿结婚,遭到了拒绝。他又跑到高邵(后燕尚书郎)家请婚,同样碰了一鼻子灰(《晋书》卷一百二十五)。《诗经·豳风·伐柯》说:“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所以,后世便把做媒称为作伐。媒人,又称冰人。晋人令狐策梦见自己站在冰面上,跟冰底下的人说话。索(dǎn)为他解梦,说:“冰上为阳,冰下为阴,此梦象征阴阳之事。《诗经》说:‘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必定是指婚姻之事了。你在冰上与冰下的人说话,是替阳(男方)向阴(女方)传话,这是媒介之事。看来,你要替别人做媒,冰融化的时候,婚事就成了。”(《晋书》卷九十五)后来,此事得到了应验,从此人们便把媒人称为冰人。

近代以来,人们崇尚婚恋自由,婚姻自由也被写入了《婚姻法》。然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并没有完全被废弃。现代社会,人们的婚姻基本上采取同意婚或许可婚的形式。同意婚,是指父母为子女择偶时,要征得子女的同意。许可婚,是指子女自由恋爱,步入婚姻时,要获得父母的许可。冰人的来历议婚

婚礼的功能是,对上事奉先人,对下绵续后代,意义重大,理应重视。六礼都是在女方家庙中进行。女方应允媒人之后,男女双方便正式进入了婚礼的程序。按照古礼,婚礼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程序,称为“六礼”。我们根据仪节的性质,把六礼分为议婚、订婚、成婚三大环节。纳采、问名、纳吉,属于议婚;纳征,属于订婚;请期、亲迎,属于成婚。纳采

纳采,是男方派使者正式向女方提亲,给女方送礼。采,是采择、选择之意,表明此为未定之事,是男方慎重的表现。可以议婚的人家很多,男方只是女方的一个选项,为表达诚意,携带礼物而来,不敢肯定女方一定会答应,所以只称为“纳”,收与不收,听凭女方定夺。所以,“纳采”既是男方的自重,也是对女方的尊重。

纳采所用的礼物是雁。雁是候鸟,随着季节的变换,按时迁徙往来,飞行时排成行列。婚礼用雁有三重寓意:一、取其按时迁徙,寄寓让女子及时婚配之意。二、取其随阳(雁为阳鸟),寄寓妻从夫之意。三、取其飞行时排成行列,表明嫁娶时,长幼有序,不相逾越(《白虎通・嫁娶》)。

行礼当天,主人要在堂上为先人设席位,以表示听命于先人。男方使者来至主人家大门外,由摈者通报来访之意。主人出门亲自将使者迎到堂上,使者向主人表达男方的意愿,然后把大雁送给主人。纳采完成,使者降堂,出门。主人降堂,把大雁交给管家。弋射问名

使者出门后,并没有立即返回,而是在门外等候。摈者问是否还有其他事宜。使者说:“请问名。”问名的礼节跟纳采基本相同。

有学者认为,问名是问女子的姓氏。这种说法恐不可取,因为女方的姓氏在媒人说合之前就应该已经清楚了。问名除了男方用以占卜吉凶外,大概还有明确婚配对象,防止冒婚的用意。白居易就曾审理过一起冒婚案件,不过,此案却是男方冒婚。男方本答应让嫡子与女方婚配,结婚时新郎却变成了庶子。事情败露后,依法离异。女方要求追还妆奁,并提出可以用对方聘财来折换。白居易的判决是,此事男方应负全部责任,聘财不必归还男方,妆奁必须归还女方(《白氏长庆集》卷六十六)。传统法律有关于冒婚的规定:女家冒婚,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男家冒婚,罪加一等。若尚未成婚,双方要依照本来约定成婚。若已经成婚,则要离异(《唐律疏议》卷第十三)。纳吉

问名之后,男方要占卜吉凶。若卜得吉兆,男方还要派使者告诉女方,称为纳吉。纳吉的仪节跟纳采类似。

一般情况下,不论是男方,还是女方,如果卜得凶兆,议婚可能就要以失败结束了。当然,也有例外。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占卜得到的卦象不太吉利,正卦为归妹,变卦为睽(kuí),史官认为这预示两国将会兵戎相见,晋国大败(《左传》僖公十五年)。但是,晋献公还是把女儿嫁了出去,这大概是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吧。订婚

纳征,就是致送聘礼,后世称为下聘,其实就是订婚。纳征的仪节跟纳采一样,只是所用的礼物不同。纳征的礼物是五匹帛(三匹玄色,两匹浅绛色)、两张鹿皮。之所以是三匹玄色、两匹浅绛色,是有寓意的:玄色象征天(男),浅绛色象征地(女);三是阳数,二是阴数。古礼明确规定,嫁女娶妻,聘礼不许超过五匹帛(《周礼・地官・媒氏职》)。这是为了维持风俗的淳朴良善,防止社会出现奢靡的风气。

征,是成的意思。女方接受了男方的聘礼,双方的婚姻关系正式确定下来,便具有了法律效力。唐代法律规定,只要女方接受了聘财,就不许悔婚,悔婚者要被杖打六十,婚姻仍要如约进行。男方如果悔婚,不追究其法律责任,但不得追回聘财(《唐律疏议》卷第十三)。

纳征是从男方来说,若从女方来说,则是许嫁。女子许嫁之后,要行笄礼,从此佩戴缨饰(女子许嫁,缨。《礼记・曲礼上》),表明已有归属。然后,女子要在祖庙中接受三个月的培训,系统学习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学习完成之后,举行祭祀。成婚请期

男方择定婚期后,通知女方。为表示诚意及谦让,使者到达女家后,要先请女方选择吉日。女方推辞,请男方选定。使者便把选好的日子告知女方,此为请期。请期的仪节,跟前面的礼仪基本一致。亲迎

亲迎,后世称为迎亲,是新郎亲自到女方家中迎娶新娘。此前,男女双方都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男方要将寝室(后世称为洞房)布置一番,并将各种礼器摆放好。女方要在家庙为祖先神灵设好席位。新娘头戴发饰,身穿(tuàn)衣,待在房中,面朝南站立。新娘的父亲要亲自酌一杯醴送给女儿(醴女),等候迎亲。母亲站在房门外,面朝南。之所以选择站着这里,是象征亲手将女儿交给新郎。

新郎出发前,父亲也要为儿子酌一杯酒(醮子),并教导说:“去迎接你的内助,以继承我们的宗庙祭祀。你要以身作则,并勉励她遵循妇道,继承先妣的美德。你的言行须合乎常道。”儿子回答道:“是。唯恐我不能胜任,不敢忘记父亲大人的教诲。”新郎穿着盛大的礼服,乘坐墨车(黑色漆车,属于大夫车)前往。新郎的婚车有两辆副车。新娘的婚车与新郎的车子一样,也有两辆副车。迎亲人员穿着常礼服,有人打着火把,前行开道。新郎本是士,举行婚礼时却乘坐大夫等级的车子,礼称之为“摄盛”,此时不算僭越。褖衣

新郎来到女家大门外,主人(新娘的父亲)亲自出门迎接新郎。新郎捧着大雁,随主人来到堂上,迎宾的礼节都跟平常一样。到堂上后,新郎把大雁放在地上,再拜稽首。主人不答拜。这时新娘从房中出来,经过母亲左手边,来至父亲跟前。父亲为女儿正一下衣服,语重心长地说:“你要小心谨慎,恭敬从事,从早到晚,不要违背公婆的教命。”母亲为她整一整衣带、帨巾,叮嘱道:“你要努力,恭敬从事,从早到晚,不要违背妇道。”新郎降堂,出门,新娘跟随。新娘的父母并不降堂相送。出门后,新郎示意要亲自协助新娘上车,姆(女师,身穿宵衣)推辞(男女有别)。新娘登上婚车,姆为她披上罩衣,以遮挡灰尘。新郎亲自为新娘驾车,车轮转动三周后,交给车夫。新郎乘坐自己的车子,在前带路,陪嫁、送亲人员随同新娘前往。墨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