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悬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7 00:15:18

点击下载

作者:《学生探索者》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历史悬案

世界历史悬案试读:

创造阅读享受

时光在不停的流泻中,描摹成历史的卷册。历史,是一把双刃剑,告诉我们能以史为镜的真实,也留给我们越想越头痛的困惑。那无数掩藏在历史背后的故事,到底在那个岁月的那时那刻,以怎样的状态发生着?

和我们一起,抓住过往馈赠给我们的蛛丝马迹,撩开它欲说还羞的面纱:至今还挂着安详微笑的木乃伊缘何千年不腐?希特勒是自己扣动扳机结束了罪恶血腥的一生,还是归隐山林随历史沧桑成为百岁老人?只穿香奈儿5号入眠的梦露是自杀还是他杀,美丽是否也是一种罪过?特洛伊城是真的存在还是虚构神话中的美丽幻境,上演了那一场“金苹果”引发的旷世之战?谜一样的9·11恐怖袭击,谜一样的“圣经密码”,谜一样的图坦卡蒙陵墓……走进历史背后的真实,寻找掩映在沧桑岁月里的无限可能。

历史总是在告诉着我们些什么,又似乎在遮掩着些什么,但是年轻的心灵总是禁不住未知的诱惑,我们把历史遗留的悬案穿成线索,等你们来探索,让模糊的疑点渐渐清晰,逐渐破解困扰人类千年的谜团。

历史的脚步未曾停歇,我们与时间一起行进在探索的征途上,解开困惑,而又产生困惑。文中字里行间的种种释疑种种推测,孰对孰错,孰是孰非,是阴谋是诅咒,还是命运使然?我们无权改变曾经的一切,但是我们有权知晓那些悬案背后的真面目,一起走进,一起探索,有豁然开朗,也有疑窦丛生……我们会在惊叹拍案中成长。

Chapter 01 匪夷所思的古文明智慧

千年不朽的秘密 木乃伊的神话

历史放映

将死尸的内脏清除干净,把椰子酒和捣碎的香料填进去,缝好,并将尸体在碱液中浸泡70天,而后用细麻布包裹,涂满树胶,这就是充满传奇色彩的木乃伊制作了。当然,这只是笼统的制作方法,但无疑都是为了使失去生命的尸体保持如初的新鲜,以备复活之用。

木乃伊神话

古埃及是个神圣的精神国度。古埃及文化的神秘源于古老的信仰,金字塔的奇迹、狮身人面像的传说无不诠释着埃及这个国家的古老与神秘,而木乃伊更是将其渲染得神秘莫测,古埃及人就是用这些木乃伊,对有限的生命发起了无限的挑战。在古代埃及人看来,人一旦死去就会分成几部分,首先是人的身体,其次是人的魂灵,然后是死人的精灵,古埃及传说中精灵就是一种长着人头的鸟。魂灵和精灵合二为一,就会转化为神圣的光体。古埃及人认为,要完成这最后的转化,就要把死者的尸体制作成木乃伊保存下来,然后通过祷告和祭祀,死者的精神也会保存下来,这些得以顺利实现的话,死去的人就会重生。

古埃及的传说中充满了智慧与灵感,深奥的神学与宗教无不在抽象之中体现着现实。埃及人笃信万物有灵,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能够复活,直至永生,这种观念深刻地反映在埃及古老动人的传说之中。相传埃及有一位多才多德的英雄叫做奥西里斯,他是埃及人的国王,其父是地神,其母是天神。奥西里斯有个弟弟叫做赛特,他十分嫉妒哥哥的威望和地位,于是千方百计地想害死哥哥夺取王位。一天,赛特举办了一个大型的酒宴,并请奥西里斯前来赴宴,席间,他搬出一个十分华丽的箱子,说谁能够躺进这个箱子,就把它送给谁。许多宾客都试过了,但都不合适,轮到奥西里斯的时候,他刚刚躺进,赛特就狠狠地盖上了箱子,并立即锁了起来,将其投入尼罗河中。奥西里斯死后,他的妻子伊西斯苦苦寻觅,终于找回了奥西里斯的尸体,并把它安置到了安全之处。可是赛特知道后,连夜偷走了尸体,并残忍地将尸体分割成14块,抛撒在不同的地方,以防奥西里斯复活。但伊西斯还是再次寻回了尸体,并秘密地藏起来。后来奥西里斯之子荷鲁斯长大之后,打败了可恶的赛特,夺回了王位,并且和母亲一起将奥西里斯的尸体重新拼了起来。在神的帮助下,奥西里斯复活了。复活后的奥西里斯成为埃及的主神,不过奥西里斯复活在阴间,审判死人,保佑人间。后来,奥西里斯死而复活的神话被埃及的法老所仿效并传至民间,来宣传法老是永生的,为此法老需要保证自己尸体不腐烂,放进金字塔,继续在阴间的统治。埃及人相信死只是灵魂暂时离开肉体,它最终还是会回归肉体,那时人就会复活。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埃及人才热衷于制作木乃伊。

当现代人发现木乃伊

位于埃及首都开罗的巴哈利亚绿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木乃伊之城。巨大的墓地伸展在3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这个大墓地可以容纳1万多具尸体。截至到2000年,在这里发掘出来的木乃伊就达到了105具,有些木乃伊包裹着一层薄薄的金箔,有一些装饰着饰物,更多的是简单地包裹在白色亚麻绷带里。大多数木乃伊还保存着人的样子。他们的皮肤已经黝黑,呈现古铜色,有的有皱纹。他们的姿势犹如陷入睡眠,既不使人害怕,也不令人恶心。有的在微笑,有的很沉静,王室的男性木乃伊通常把双臂交叉地放在胸上,而女的则把双臂放在两侧。1798年,拿破仑率军入侵埃及,当他们面对发掘出来的木乃伊时,无不称奇。木乃伊生动的脸仿佛还有着皮肤的弹性,他们的鼻子、耳朵、嘴唇、脸颊一一可辨,端正的脸孔没有丝毫变形。妇人玛齐之棺

木乃伊制作方法

那么,木乃伊是如何制作的?被誉为“历史之父”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公元前5世纪写的关于目睹古埃及人保存尸体的经典著作中,介绍了三种不同的制作方法。

第一种方法,也是当时最完美的办法。古埃及人首先用长长的特制的细铁钩深入死者的鼻孔中,穿过眼睛后面的筛骨,进入头颅,从中一点一点掏出部分脑浆,然后把已经配好的药材汤剂灌进已经被掏空的脑壳中,用来清涮大脑及其铁钩碰不到的部分。紧接着,由一名经验十足的刀匠,用一把锋利的石刀,在死者的腹部切下一个12厘米长的口子,运用铁钩等其他工具将内脏全部取出来,掏空腹部后,再用椰子酒和捣碎的香料灌进腹部进行清洗。之后,将没药、桂皮、乳香及其他香料填充到空空如也的腹中,再把切开的口子仔细地缝上。这就完成了第一步。第二步,将已经缝好的尸体浸泡在碳酸钠溶液之中,到一定期限后(一般来说是70天左右),再将尸体提取出来,用水将其清洗干净,然后,用长长的细麻布绷带将尸体从头到脚细细密密地缠绕起来,再在绷带的外面涂上一层厚厚的树胶,加以固定。前两步的处理,基本上由社会上的专业人员在类似木乃伊制作作坊里完成,接着第三步的处理,则由亲友完成。亲友将缠绕好的木乃伊放置于已经购置好的人型棺木中,抬入墓室,立于墙壁。至此,木乃伊的制作大功告成。这第一种制作方法,工艺复杂,制作精致,效果较好,一般来说,只有富裕人家才用得起。

木乃伊在中国

早在晋朝时,就有人在西汉薄太后的墓地里发现这样的尸体:面带笑容,呈熟睡之态,宛如活人,棺木中还飘出阵阵香气。最为著名的要数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了,墓地出土的是一具女尸,出土时外形完整,毛发齐全,面容清晰,肌肉丰满有弹性,甚至四肢关节还可以随意活动。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木乃伊

第二种方法,相比第一种方法,稍微简单,一般被中等阶层的人所采用。首先,人们用类似注射器的工具将一种油脂注射到尸体的腹中。注射一般是从肛门而入,油脂进入身体后,要立即堵住肛门,以免油脂回流。第二步,把充满油脂的尸体浸泡在碳酸钠溶液之中,泡满一定日期后,将油脂倒出体外。由于油脂的作用,整个内脏都被融化了,变成了液体一起流出体外。而在碳酸钠的作用下,尸体只剩下了皮与骨骼。与第一种方法不同的是,第二种方法既不需要切开尸体,也不需要掏空内脏。最后,就是把尸体交给家属,放入墓地。整个加工过程就此完成。

第三种方法,就更为简易粗糙了,不难猜测,这是给低下层人士所使用的制作工艺。制作人将尸体的腹部用一种洗剂清洗一遍,然后将尸体放在碳酸钠溶液中泡上70天后,就完成了整个流程。这种方法,显然对于尸体内脏的清洗不够充分,表面也没有作处理,因此,往往封存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基本达不到长久防腐的目的,尸体不久就会慢慢地烂掉。

后世存疑

人们始终没能从科学角度上解释古代埃及人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将防腐技术运用到如此尽善尽美的程度。许多专家对木乃伊进行解剖和检查,取样和切片,他们一边参阅古代文献,一边不断地化验分析。有人说,古埃及人是天才的化学家,他们掌握了尸体防腐的绝妙配方。近代一些学者认为,埃及人可能使用了一种自然物质——干泡碱,它含有氧化碳和氧化钠,将之堆放在尸体四周经过30~40天后可将尸体水分吸干。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古代埃及的木乃伊进行研究发现,数千年前的埃及人防止腐烂、永久保存的秘诀是用从中东地区搞到的石油中提取出来的焦油。他们从保存完好的木乃伊中提取出了焦油分子,而焦油有着天然的封水防水作用。一具平民木乃伊

死亡之丘 摩亨佐·达罗城

历史放映

位于巴基斯坦南部的信德省拉尔卡纳县、靠近印度河右岸的摩亨佐·达罗考古遗址,曾是此地最早文明的发源地。但是庞大的一座城市,曾在一瞬间失去了生命,变成一座骷髅城。这是一个无法破解的疑团。早在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将摩亨佐·达罗考古遗址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死亡之丘”,骷髅满城

摩亨佐·达罗城位于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境内,距今3600多年。1922年,印度一位考古学家在一次探险中,猛然闯入这片古城,眼前的一切让他惊呆了。这是一个曾经相当繁荣的城市,占地面积足足有266万平方米。整个城市呈长方形,由两大部分组成,分别是坐落在西部的上城和坐落在东部的下城。上城和下城的街道均呈格状分布,其中不乏一些各种走向的宽阔大路。城内建筑物井井有条,从建筑物的材质和附属设备来看,城市有着分明的等级之分。上城的四周修建了护城墙,紧挨着城墙的是一道道的战壕,城墙上端还设立了一排排的瞭望楼,这显然是为了防止外敌入侵所建造的一系列保护措施。上城内还建有许多开阔的公共设施,如高塔、庭院、四周环绕大柱子的厅堂以及著名的摩亨佐·达罗大浴池。摩亨佐·达罗浴池面积辽阔,大约有1063平方米,做工十分精细,内部由砖烧成,表面和地面全部盖上沥青,再以石膏磨死缝隙,十分坚固,密不漏水。而浴池的旁边则修建了一排排的小房间,独立而各自有排水系统,应该是用做单独的洗浴。浴场东北部修建了以一个大厅为主的建筑群,南部耸立着类似于会议厅的另一组建筑群,不难看出,浴池似乎还带有某种宗教或者政治意味。考古学家猜测,摩亨佐·达罗大浴池应该是居民宗教活动场所,他们热衷于洗浴,除了清洁之外,应该还和西方宗教中洗礼的意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城里的住宅宽阔明亮,几乎每家都有庭院,围着庭院的是一圈起居室。从以上种种来看,上城居住的应是宗教领袖以及国王贵族。即便已经是一片荒废之地,但是也不难看出城里的居民生活舒适,城市整洁而安静。而下城相对来说,则朴素简陋了很多,房屋窄小而低矮,七零八落地坐落在各个角落,道路狭窄,无下水道,也没有浴池,这些城区显然是下层劳动人民的居所。从上下城的情况对比来看,摩亨佐·达罗城的贫富差距很是悬殊。

除此之外,考古学家们还从城中发掘出大量的青铜器,这说明他们已经具备相当水平的工艺雕刻技术。铜制的不仅有匕首、箭镞、矛头等武器,也有镰刀、锯子、斧、凿、鱼钩等生产工具。除了铜器,他们也掌握了金、银、铅、锡等金属的加工技术,金银制品已经能够做出精美的项链、耳环等首饰。另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它们制作精美,刻以美丽的图案。而且,在出土的遗物中,有很多都刻有文字、符号,显然摩亨佐·达罗城的人们已经使用了语言文字。

摩亨佐·达罗城靠农业为生,栽培的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豆类、芝麻、蔬菜,有的地方还种稻子。城里还盛产水果、棉花。城里的人们驯养多种家畜,比如牛、猪、狗、驴等,此外还饲养家禽。

然而更让人震惊和费解的是,在这一片祥和宁静的城市中,考古学家却在废墟中发现了数目惊人的骷髅骨架,大约有四五万具。他们形态各异,从死去一瞬的姿态来推断,有的正躺在家中睡觉,有的正在大街上闲逛,有的在浴池边嬉戏,有的正在田里干活,他们死时的一刹那仿佛被定格。整个城市几乎是同时死去的,好像遇上了什么措手不及的灾祸,甚至来不及多作反应就于顷刻间毙命了。并且,城中留有明显的爆炸过的痕迹,最严重的地方已经夷为平地,一座安详宁静的城市就这样毫无征兆地化为一片废墟。摩亨佐·达罗大浴池 大浴场是一个被大建筑群包围的砖砌大水池,位于城市公共部门的正中心,它在当时是一个技术上的奇迹。

城毁人亡,疑团重重

于是,人们将这座城市命名为“死亡之丘”。这座城市为什么会在倾刻间城破人亡?他们究竟遭遇了什么不幸?人们纷纷作出种种推断。

有些学者认为让摩亨佐·达罗瞬间毁灭的是洪水之灾。他们推测,当日一定是发生了一场特大洪水,很有可能就是由于印度河的改道造成了河水泛滥,洪水从上游奔泻而下,瞬间就将这座古城淹没了,所有的居民还来不及逃生,就已经死在洪魔之下,古城也被洪水摧毁。这种说法显然存在致命的漏洞,而纷纷招来其他学者的质疑。质疑者指出,如果是洪水泛滥,那么城里的人应该是被洪水冲走而不见踪影,或者是被洪水卷带着送到某一个集中的地方,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分散在街道、家中、郊区。此外,城内出土的各种生活用品、器具等也看不出这座城市曾经受过洪水的浸泡和侵袭。

有些学者认为“死亡之丘”的杀手是大规模的疾病。他们说,摩亨佐·达罗城一定是爆发了一场急性大瘟疫,造成了全城居民无一幸免。这种说法也马上惹来反对之声,因为无论多么厉害的瘟疫,总要有个发病、传染、死去的过程,而城中的现象表明,这些人都是死于同一天的同一时刻,并不符合发病的时间规律。况且,有些人当时还在嬉戏或者做农活,怎么看也不像是生了重病的样子。此外,在经过医学家对这些骨骼的鉴定之后,表明城中的居民并无重疾在身。摩亨佐·达罗古城废墟 这座印度河流域古文明鼎盛期的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在3600年前的某个时候一下子消失了,城里的居民也一下子全部死去。

还有些学者则提出,“死亡之丘”是毁于侵略战争。他们认为,当时一定是有外来的侵略者进行屠城,城中居民死于外族的大屠杀。这种说法也是疑点重重,首先,如果真的有人屠杀摩亨佐·达罗城,为什么在屠杀完之后不占有他们发达的城市系统,享用资源,而非要弃城而去呢?历史上的各种侵略之战往往都是出于巧取豪夺的目的,因此,这显然有悖情理。其次,从街上行人悠闲的姿态来看,也完全不像是遭受战争的样子。再次,即便是真的有人屠城,然而又能是些什么人呢?什么人屠城之后,也同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最后,根据医学家的鉴定,并未在居民的骨骼中发现兵器击伤的痕迹。

还有一些人则提出了核爆炸一说。他们认为“死亡之丘”毁于核爆炸。首先,城中发现了明显的爆炸痕迹,从周围的现象来看,爆炸中心夷为平地,损伤最惨重,自中心向四周爆炸威力逐渐减弱。这符合核爆炸的规律。其次,科学家对中心废墟作过测量,发现它当时的温度达到1000多摄氏度,这不是普通的火灾能达到的标准,很有可能是源于一次大爆炸。再者,城中居民几乎死于同一时刻,这也只有较大范围的大爆炸才能有这么迅猛的威力。此外,当时还有一些科学家在城中捡到很多非常特别的小熔块,后来日本长崎、广岛原子弹事件后,人们在这两座城市也发现了一些同样的小熔块。这种说法得到许多人的认同,而且还有人举出一些神话传说来加以佐证。他们举出,在古印度的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曾经描绘过这样一个场景:远古的印度,发生了一场大爆炸,无烟的大火腾空而起,光芒四射,白色的极光,银灰色的云,仿佛黑夜中的白昼,游鱼被煮熟,河水被煮沸。这种情景,简直和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等现象不谋而合。这种说法固然有它的道理,然而,在那遥远的远古时代,怎么会有原子弹呢?

还有人认为,“死亡之丘”死于一场自然现象。他们说,在宇宙的大气中,在某种物理条件下,会形成一些比较活泼的微粒,伴随着这些微粒产生的还有一些毒气,当微粒和毒气越来越多,就会发生爆炸,一个个的微粒就像连环的锁链一般,逐渐被引爆,由此产生的巨大能量足以摧毁一个城市。然而,这种说法也没有什么说服力,微粒的爆炸实在是概率极小的事情,而且也没有什么可以支持的证据。

种种猜测层出不穷,但是都没有较为可信的结论。摩亨佐·达罗城至今仍是一个难解的谜,它困扰了科学家近百年,被科学家们列为世界三大自然科学之谜。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解开谜团,还死去的摩亨佐·达罗城人一个真相呢?

远古祖先的“玩具” 巨石阵

历史放映

巨石阵建于公元前2300年左右,距今已经有4300年的历史,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是欧洲著名的史前时代文化神庙遗址。它又被叫做索尔兹伯里石环、环状列石、太阳神庙、史前石桌、斯通亨奇石栏、斯托肯立石圈等。

千年工程

这个巨石阵是一道史前独一无二的、卓绝伟大的人文景观,至今,它的形成仍然是世界古代遗迹中的一个谜。传说巨石阵是中世纪亚瑟王的巫师默林从爱尔兰将这些神秘的巨石掠夺来,并用魔力安置在此。

据考古学家的考证,整个巨石阵共经历了三个阶段,整整花了1500年才建成。公元前3050年至前2950年,这100年是巨石阵建筑工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在荒原上划出一个直径达87.8米的大圆圈,在其周边建了土墙,紧靠着土墙又挖了56个小坑,这56个小坑排成一个圆圈,按照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称为“奥布里洞穴”。这个时期的建筑约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是以后一系列巨石工程的基础。

大概在公元前2900年至前2600年,人们在后来竖立石头的地方打下木桩,做了标记。此后,便开始了历时1000多年的石头工程。先是从威尔士的山上采集一批蓝石回来,在大圆圈内设置了两个同心圆形状的环状列石圈,外圈直径约26.2米,内圈22.6米,共用了82块平均重量约为6吨的巨石。青铜时代中期以后,出现了规模更大的石环,直径达30.4米,其周边上共竖起30块长石,上面再架以横梁,将整个圆圈联成一体。石圈内竖立着5个如同门框一样的三石塔,其中最高大的一座石塔立石约9米高,50吨重,是欧洲巨石建筑群中最大的一处。在公元前1600年的时候,巨石阵终于完成了。巨石阵 巨大的石头仿佛是外星人的杰作。

千古谜团

据考证,这些巨石是来自距离巨石阵300多千米之外的山上。古代的人是如何将这些几十吨重的巨石搬到这里的呢?一些考古学家通过考证认为,这些石头是人们历尽千辛万苦从山上运来的,数以百计的民工被征募来运输这些庞大的物体,他们跋山涉水,最终把巨石竖立在指定的地点,然后,再用杠杆把这些数十吨重的巨石反复地撬起、放倒,最后滑入事先挖好的深坑里竖直立起。据估算,建筑巨石阵应该总共用了3000万个小时人工,相当于1万名工人不停息地工作整整一年。然而,曾有40名科研人员一起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们试图完全依靠几千年以前古代人所掌握的工具和办法,将一块只有3吨重的岩石从威尔士运到巨石阵,可是在他们费尽气力后,石头还是沉入了深潭。

同时,许多重大问题至今仍没有得到让人信服的答案。首先,巨石阵的建造者是谁?有人认为,是当时英格兰土地上的土著居民建造了这一建筑。而一些反对者则觉得土著英国人没有这种能力,巨石阵应该是古代丹麦人建造用来举行典礼的地方。甚至还有人提出这些石块应该是被人从非洲运往这里的,来到此地的埃及人或腓尼基人建造了这些巨石。石阵中心的巨石平均重量近30吨,而横架在两根石柱之上的石板也有7吨重。

古人建筑巨石阵是用来做什么的?一些学者认为巨石阵是部落或者公社用来做宗教集会拜神和祭天的场所。他们在那里举行宗教仪式,解决法律纠纷,执行刑罚,向老百姓发布指令或者提供帮助。同时,这也可能是史前人类其他非宗教集会的场所,他们在此享受社交活动以及进行集市交易,特别是雇佣租借物品。持这种观点的人假设了巨石阵建造的整个过程:最初,在公元前5000年到前4000年间,欧洲的森林中存在一些空旷的圆形空地,在这些空旷的地方,史前人类举行过宗教的和非宗教的集会。后来,由于人类所饲养的牲畜和人类本身的作用,森林消失了,于是人们竖立起柱子组成圆圈,围起一片空地作为类似的集会场所。而到了巨石阵建筑的第三个阶段,木圈变成了石头圈,统治者精益求精,劳师动众,不远千里运来石头,建造了现在的巨石建筑群,用做教堂和运动场等。

一些学者认为巨石阵和天象观测有关。他们认为这些石圈是为指导人们春耕秋收、放马牧羊而特地建造的新石器时代的天文观象台,人们在这里观测月相和星相。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们观察到每年夏至的时候,在石圈中心到出口处“标石”的连线上,都可以看到太阳正好在“标石”上方升起。1963年,英国天文学家霍金斯利用电子计算机将石圈中长立石和“标石”的位置以及“三石塔”中间的空隙等一些坐标数据与2000年前的天象相对照,发现环状列石的一些关键结构的连线与一年中太阳、月亮的运行路线相合之处有24处之多,这一发现进一步支持了巨石阵与古天文学有关的观点。远看巨石阵,像是孩子的玩具积木,只不过这些积木太过巨大。

电·影·中·的·常·客

由于有如此雄伟的建筑和神秘的气氛,在不少电影中都闪烁过它的影子,可谓是世界的名角了。尤其是在影片《苔丝》中,它更将整个影片的悲情风格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你一定还记得,结局部分,苔丝将害了她一生、欺辱了她一生的男人杀死以后,跟随情人来到这里,在巨石阵中等待着即将来临的死亡。她悲惨的一生和无悔的决定永远定格在美丽的巨石阵中。

有人作了新的推测,认为那些巨石建筑可能是石器时代人们用来防御和狩猎某些较大野兽(诸如大象、河马、犀牛等)时所用的设施和工具,因为随着原始部落间战争的爆发,人们开始离开洞穴长期在户外打仗,迫切需要大量结实的、能够经得住打击的护身战衣,这些野兽的兽皮基本上可以满足这种需求。再者,原始人可能利用这种兽皮来制作一些比较宽敞的漂浮工具,供渡河涉水使用。还有,也有可能利用这种兽皮做货币,进行部落之间的货物交易,因此狩猎活动增加。史前巨石建筑一般建在水塘旁边,野兽经常出没和聚集的地方,为了使建筑物能够经得住一些猛兽的冲撞,建造者不得不花很大的力气用上好几吨重的大石块。在两个石柱之间往往留有余地,正好可以通过较大的野兽。

过去一些考古发掘揭示了巨石阵还可能是史前人类的坟墓。因为在近代的考古发掘中,在巨石阵的56个洞穴中曾经挖出很多具人的遗骸以及骨针和燧石等一些日用品。据测定,这些人类遗物年代在公元前2800年至前1500年之间。因此,有些人认为,巨石阵也许就是古人类的墓地。古人类以族或者公社为单位,将尸体葬在此处,并进行一些祷告和祈神活动,安慰亡灵,并定期朝拜,也许这里面埋葬的都是一些领袖人物,或是对于氏族来说具有特别意义的人。

巨石阵,是欧洲古代文化遗迹中最引人瞩目的一处。它的建造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疑问,人们在探究巨石阵奥秘的同时,不禁自问,现代人真的脱离愚昧了吗?同巨石阵的建造者相比,我们真的算是高度文明吗?如果是,为何巨石阵的秘密到现在还无从知晓呢?

坟墓还是庙宇 马耳他神秘建筑

历史放映

面积仅有246平方千米的马耳他岛上,被发现了30多处巨石神庙的遗址。其中有些是用石灰石建成,琢磨光滑,精雕细刻,各有千秋。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神秘,其中的一座庙宇竟然是相当准确的太阳钟,而且它已经存在了1.2万年。

神秘建筑现身小岛

1902年,马耳他岛上一个名叫佩奥拉的小镇发生了一起轰动世界的大事。当地的一家食品店雇佣了一群工人建造店面,突然,一个工人脚下的石板发出空空的声音,工人将它凿开来,一个恢宏巨大的史前地下建筑就这样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一时间,马耳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岛变成了世界关注的新闻中心。一批接着一批的考古学家接踵而来,他们对这个地下建筑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塔尔克辛神庙是欧洲最大的石器时代遗址之一。整个建筑布局精巧,雄伟壮观,许多祭坛上都有精美的螺纹雕刻。

这座巨大的地下建筑,全部是用石头建筑而成,共分为上下连贯的三层,每一层都有着很多间石室小屋,它们交错纵横,彼此一间一间地连通,仿佛一座地下迷宫。整个地下建筑最深处距离地面大概有12米左右。石室的旁边还有一些大小不等的壁龛。地下建筑有一个中央大厅,那里矗立着几个巨大的圆柱形石头柱子,它们支撑着半圆形的屋顶。整个建筑结构完美,每个部分的设计都很清晰明了,中规中矩,甚至那些粗重的横梁也不例外,采取的石料基本上都是用整块整块的石头打磨而成,不见有碎石拼凑或者修补的痕迹。不仅如此,它的地板没有一点缝隙,仿佛是用一整块大石板直接铺成的一样。从整座地下建筑的石柱、屋顶的建筑风格来看,它与马耳他其他许多古墓、庙宇如出一辙。马耳他维纳斯被称为“马耳他维纳斯”的母性石雕,似乎隐喻了人们对生殖的崇拜。

然而,似乎古代马耳他人的非凡才能还不止如此,在这座地下建筑中,人们还发现一个奇妙的石室,人们把它叫做“神谕室”。这个神谕室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它是按照声音原理进行设计的,石室内能产生一种神奇的传声效果,因此又被称为“回声室”。这个石室的其中一堵墙被削去了一块,被建造成状似壁龛、仅容一人的小石窟,如果一个人坐进去,然后像往常一样地说话,他的声音就会传遍整个石窟,并且完全没有失真。更为绝妙的是,由于女人声调比较高,因此一般不能产生这种效果,于是设计者就在石室靠顶处沿四周凿了一道脊壁,女人的声音就可以沿着这条脊壁向外传播。正是因为有这个石室存在,考古学家断定这座地下建筑应该是用于宗教方面的有着特殊用途的建筑物,而且很可能就是祭司的传谕所,神谕室就是祭司向众信徒传达口谕的重要场所。此外,考古学家在发掘过程中还发现了两尊侧身而卧的女人雕像,另外还发现了几尊丰乳肥臀疑似孕妇的女人卧像。于是,考古学家推测,这些女人卧像可能是古马耳他人在此膜拜的对象。

坟墓还是庙宇

可是,考古学家越往地下深层发掘,越发现它不像是一个宗教庙宇,因为考古学家在一个宽度不足12米的小石室里竟然发现了多具人体骸骨。这些骸骨并不是排列整齐的人体骷髅,而是分散地落在这狭小的石室中。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这种埋葬方式,在原始氏族中非常流行,叫做移葬,即死去的人初次土葬若干年后,尸体腐烂变成了骷髅,亲人或者氏族成员捡拾起他们的骸骨,再集中起来到别处重新安葬。很显然,马耳他地下建筑就属于按这种方式安葬的场所。这样说来,这座地下建筑似乎并不像考古学家先前所推断的那样是古代马耳他人的宗教庙宇场所了,它很有可能是一座巨大的地下陵墓。可是古代马耳他人又是什么时候把骸骨放进地下建筑的?难道地下建筑本身兼有庙宇和坟墓的双重用途?这座地下建筑到底是“庙宇”还是“坟墓”?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石器时代,马耳他人又为何耗费如此巨大的精力来建造这座庞大的地下建筑呢?为了揭开古马耳他文明的秘密,科学家们查遍了所有文献资料,可惜的是至今连一句可以得到启示的暗语也没有找到。

有关马耳他地下建筑的另一个重大疑问就是经费从何而来?这座精致建筑物的建造和修护,都必然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且在这些建筑物内举行的各种宗教仪式也比较复杂,也需要专业的神职人员。就当时的环境来说,这是个相当浩大的建筑工程,有些学者认为马耳他岛当时根本没有能力提供建筑经费。有人试图解释说,马耳他大部分宗教设施的购置经费,是由外来朝拜者贡献的,或者向他们征收而来的,可是在马耳他岛上并没有发掘出朝拜者或者其他来访者的遗迹。还有人认为,马耳他岛对外贸易广泛,足以弥补本岛各个方面条件的不足。比如,岛上居民雕凿石块所用的燧石在本岛就不存在,很显然是通过附近岛屿取得的,因此为了得到这些基本工具,马耳他人必须进行一些对外交易,可是这种说法毕竟是种推测,因为并没有什么证据表明马耳他同地中海其他地区有过什么牢固而经常的联系。

此外,马耳他巨石文化又是什么时候衰落进而消失的呢?有一些学者认为是军事侵略,也有人提出古马耳他人曾经进行了大批的迁移海外的行动,还有人解释说,也许是因为马耳他岛一度人口增长过快,土地开垦加速,社会农业基础遭到破坏,因此死亡率上升,文明也逐渐步入毁灭的状态。

马·耳·他·岛

拜物教是人们把某种物品当做神来崇拜的一种原始宗教信仰。在原始社会中,原始人由于对自然现象缺乏理解,以为许多物体如石块、木片、树枝、弓箭等具有灵性,并赋以其神秘的、超自然的性质以及支配人的命运的力量。本来只是人脑的产物,却成了支配人的力量,从而形成了拜物教。

奇迹再现

继发现地下建筑后,马耳他岛又陆续发现了另外一些石器时代的石制建筑。比如,1913年,在该岛一个名叫塔尔申的村庄发现了巨大的石制建筑。经考古学家鉴定,这是一座约在5000多年前建造的庙宇。庙宇占地达8万平方米,有雄伟的大门、明亮宽敞的大厅以及弯曲回转的走廊、错综复杂的房间,整个建筑布局精巧,雄伟壮观。

最令人感到神秘莫测的是名为“太阳神庙”的一座庙宇,它比海平面高出48米左右,宽约70米,看起来就像一片苜蓿叶子。它的结构十分奇特,一位名叫保罗·麦克列夫的马耳他绘图员曾对这座庙宇进行了仔细的测量,测量出来的数据令人震惊,这座庙宇似乎是一座相当准确的“太阳钟”,它可以根据太阳光线投射在神庙内祭坛和石柱上的位置,准确地显示夏至、冬至等一年中的主要时令。根据测定,这座神庙建造的年代离现在已经一万年了,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古马耳他人怎么会有那么高深的天文学和历法知识,能够周密地计算出太阳光线的位置呢?

真的是远古的马耳他岛居民创造了如此发达的文明吗?他们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为什么他们在其他领域却没有相应的发展呢?他们为什么偏偏对巨石建筑倾注了如此多的热情呢?这些疑问都让世人至今百思不得其解。马耳他穆纳德里亚的庙宇 俯瞰遗迹,半椭圆形的底层设计是马耳他岛上巨石建筑的特征。

历史放映

自古以来,特洛伊战争就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那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战,两军打得天昏地暗,久久不分胜负。直到希腊人制成一匹巨大木马,暗藏其中的军士混进城里,才把特洛伊人打败,结束了战争。这个故事究竟是虚构还是有史实作依据?特洛伊王国和特洛伊城确实存在过吗?

神话还是历史 特洛伊战争

特洛伊的神话《荷马史诗》中说,特洛伊战争发生在公元前12世纪初,这时正是迈锡尼文化末期。关于战争的起因及结局,传说是这样的:古希腊国王佩琉斯和爱琴海的海神涅柔斯的女儿忒提斯结婚时,奥林匹斯山的众神都被邀请参加婚礼,唯独忘记邀请“纷争女神”埃里斯。埃里斯就偷偷地在酒席上留下了一只“引起纷争的金苹果”,上面写着:“送给最美丽的女人”。结果引起了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阿芙洛蒂忒之间的争执。主神宙斯让她们请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作裁判,决定谁是最美丽的女人。三位女神都对王子许下了最好的心愿:赫拉说她将使王子成为全世界的王,雅典娜答应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战士,阿芙洛蒂忒许愿将为王子找一个最美的女人做妻子。宙斯的圣地 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的圣地如今只剩下一片石柱。

结果,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阿芙洛蒂忒。从此,赫拉和雅典娜对王子怀恨在心。后来,阿芙洛蒂忒帮助王子渡海,骗走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绝世美女海伦。这激起了全体希腊人的愤怒,他们推选斯巴达国王的哥哥阿伽门农为统帅,率领10万大军,1186艘船渡过爱琴海,发动了远征特洛伊的战争。奥林匹斯山众神分成两派,一派帮助希腊人,一派帮助特洛伊人。战争持续了10年,最后由足智多谋的英雄奥德修斯运用了木马计,才攻下特洛伊城,救出海伦。

发现特洛伊城

特洛伊城是否真的存在?这场战争是否真的发生过?历史变得扑朔迷离。由于《荷马史诗》中有许多神话式的内容,所以有些人认为这仅仅是神话,不足为信。然而,却有一个人坚信特洛伊战争以及特洛伊城是真实存在的,而他的发现竟几乎改写了历史。他叫施里曼,德国人。从少年时代起,施里曼就对《荷马史诗》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他7岁生日那天,父亲送给他一本《世界史儿童读物》画册,当他看到被战争破坏的特洛伊及其有关阿喀琉斯、赫克托等一些英雄的画页时,他幼小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了。14岁当学徒工时,听到他人背诵古希腊语《荷马史诗》,他深受感动,发誓“一定要找到这高大的城墙和石塔,它们不会是无形无踪的”。

当施里曼成了富翁后,他决定把全部财产用在挖掘古代特洛伊城上。1871年起,历经周折,施里曼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宿愿。1871年,在土耳其政府的允许下,施里曼对希沙立克沙丘开始了挖掘工作。然而,这次的发掘只找到了房屋的残迹。他认为这不是荷马笔下的特洛伊。第二年5月,施里曼来到希沙立克沙丘,按计划挖了一条70米长、18米宽的大沟。在这次挖掘中,他自认为挖到了大石塔。后来又在原地找到了被火烧过的墙壁,一条光滑石板铺的路上有车辙的痕迹,顺这条大道找到了两扇“宫殿”的大门。这样,一座古代“特洛伊城”的遗址就被发现了。1873年,发掘工作继续进行。有一天,施里曼夫妇在清扫一面石墙时,二人的铁锹碰到了一个金属物,细心的施里曼想着这里也许就是特洛伊了,没准能发现一些宝贝,所以他当即决定让工人们回家休息,工资照付,他和妻子则亲自动手挖掘。果然,他的猜测完全正确,他们找到了许多瑰宝,趁着夜色,他和妻子一起把宝物运到自己的小木屋。经过整理,这些东西中有金银碗、酒杯、王冠、金项链、金戒指、金手锡、金别花和金牌等。这些物件原本放在一个木箱里,但木箱早已腐烂,只剩下最初的形状。施里曼夫妇断定,这些宝物是特洛伊王收藏的。然后,他们在土耳其政府尚不知晓的情况下,将这些宝物装进普通箱子运往雅典,并公开了自己的发现。当然,施里曼的发现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怀疑。1879年施里曼开始了第二次发掘,这一次他发现了土丘周围的大部分城墙及一些塔式建筑。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遗址和建筑共有9层之多,分属不同年代建造的城市。施里曼根据《荷马史诗》中特洛伊被火烧毁的记述及出土的文物,断定从最下层上数第三个城市应是特洛伊。后来,他出版了长达900页的《特洛伊城市与国家》一书,并在雅典城的大学街用大理石修建了取名“伊里昂宫”的图书馆,馆内收藏有特洛伊城的出土文物。

百年争论

对于施里曼在考古学上的一些成就以及他的锲而不舍的献身精神,人们是称道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的丰富以及人们对有关特洛伊城的了解,一些学者逐渐认识到施里曼在“特洛伊遗址”的发现,像文物鉴别等方面还存有疑点。施里曼在小亚细亚希沙立克沙丘的发掘,确实找到一些古代文物及遗址,但要把它们定为特洛伊遗址,却还缺乏充分的依据。

首先,施里曼在希沙立克沙丘发掘到的最底层(也就是第一层)中,根本没有任何宫殿和庙宇,这在他给朋友的信中可以证明,他写道:“想象一下我的恐惧,昨天我来到了石器时代。”于是,他决定挖晚些时期的第二层。他兴奋地发现了经过袭击和火灾留下的痕迹以及埋在地下的古代陶器仓库。接着他又发现了岩石的叠积,立即断定这是观望亚细亚英雄们的石塔。后来他又觉得这不像是塔,而是属于不同时期的两个建筑物的墙。类似这样的“辨认”还有一些。显然,这样的考古是缺乏科学态度的。

其次,施里曼发掘的宝物经人们后来考察得知有些器物并不是荷马时代的。很显然,他把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发掘的文物都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且他臆造了如何同妻子两人共同挖掘,又如何将宝物藏在妻子的披肩下运到小木屋等等细节。可是,我们根据已经发现的《施里曼日记》(他死后发表的)得知他的妻子当时根本不在土耳其,而在希腊。我们猜测施里曼在发掘特洛伊的过程中隐瞒了事实,这样就使我们对特洛伊遗址发掘的真实性失去信任。《特洛伊的掠夺》描绘了特洛伊战争的一个场面。死者萨皮顿被长着翅膀的“睡眠”之神和“死亡”之神从战场上抬走。画面中间的灵魂守护神赫米兹,举起右手示意“死亡”之神动作轻一点。

最后,在施里曼死后,考古学家们又开始了特洛伊的发掘工作。他们很快地发现第三层并不属于特洛伊时期,确认它至少比《荷马史诗》中涉及的事件要早1000年左右,不少人认为原地的第六层遗址为特洛伊城。所以,确切的特洛伊遗址仍难确定。

事实上,为数不少的学者对早期罗马历史传统也持有过怀疑态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考古研究成果已经基本证实了罗马早期历史传统的真实性。古代传统并非空穴来风、无所依据,无论在古代近东史还是在西方古典历史研究过程中均证实了这一点。就特洛伊战争而言,自施里曼在希沙立克遗址考古挖掘百余年来,几乎每年都有考古报告发表,但令人遗憾的是,迄今尚未发现任何与特洛伊战争直接相关的、带有文字记载的遗存。这就使得“疑古”论者全盘否认特洛伊战争的历史真实性有了“必要的理论上的依据”。

而力挺特洛伊存在的也大有人在,哈佛大学的语言学家卡尔弗特·沃特金斯还试图从语言文学上来证实特洛伊的存在。据他所说,他在一块已经有3200年历史的泥板上发现了有关描述特洛伊的史诗片断,进一步证实了《荷马史诗》中记述的特洛伊战争确实存在。《荷马史诗》写于公元前8世纪,是用希腊文写成的。沃特金斯教授说,他在研究那块在土耳其发现的有3200年历史的泥板时,发现有一段残缺不全的文字:“他们从陡峭险峻的威卢萨归来……”而荷马就是称特洛伊是“陡峭险峻的伊利奥斯”。沃特金斯教授说,伊利奥斯很可能源自威卢萨,威卢萨被认为是早期的卢维安语。

西方古典学界的这场“信古”与“疑古”之争,从文学到史学,历百余年而未衰。看情况,似乎要延续到下个百年了。特洛伊木马 聪明的希腊人制造了一匹巨大的木马留在营地,特洛伊人将它当作战利品运进了城,藏在木马里的希腊勇士们和城外的军队里应外合,最终攻下了特洛伊城。

消失的丛林神话 玛雅文明

历史放映

909年,玛雅人抛弃曾经居住繁衍的南边家园,集体向北迁移,过了不久,玛雅文明就彻底消失了,又是什么样的机缘让这一切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呢?一段我们完全不了解的时期,一处与历史有着断层的文明,忽然将难以理解的文字展现在世人面前,也曾使科学家们一头雾水,它们会被破译吗?

古文明惊现于世

1893年,一位英国画家深入中美洲洪都拉斯的热带丛林中,寻求创作的灵感。这片原始森林人迹罕至,画家走着走着就迷路了。就在他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摸索之际,眼前的道路柳暗花明,弯弯曲曲的藤蔓不见了,一座古代城池突然出现在他的眼前。城池里倒塌的城墙和房屋散布在各处。一座座破败的神庙即便只剩下残垣断壁,仍然难掩内壁上精美的雕饰。笔直的石板马路昭示着它曾经的川流不息、繁荣喧闹。宫殿与房屋在历尽百年的沧桑后,仍然嗅得出它们当时的雄伟壮丽。然而这样毫无生气、一片荒芜的景象和异常宏伟的人工遗址形成巨大的反差,人们不禁问道:这里的主人是谁?他们从哪里来,又去了什么地方?这位画家发现的就是举世闻名的玛雅遗址。玛雅库库尔坎金字塔每年春分和秋分太阳西下时,注视着奇琴伊察库库尔坎金字塔的人会产生一条蛇在塔上蜿蜒滑行的幻觉,古玛雅人认为它是带羽毛的神——库库尔坎在显灵。

当玛雅文明的一些重要遗址被陆续发现后,世界各国的学者纷纷对玛雅文明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一批接一批的考古学家来到这里,试图揭开玛雅文明神秘的面纱。玛雅文明孕育、发展、繁荣于墨西哥东南部尤卡坦半岛、恰帕斯和塔瓦斯科两州地区,今伯利兹、危地马拉大部分地区以及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西部地区。这一片大概有32.4万平方千米的地方,后人称之为“玛雅”,是由于玛雅人历史上曾经建立过的国家——玛雅班而得名。玛雅人在历史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被称为“新世界的希腊人”,其实他们所创造的文明在许多方面比希腊人还要伟大。

灿烂夺目的玛雅文明

当时的玛雅人用粗陋的生产工具开拓出颇具特色的农业文明,他们不会炼铁,不会饲养牛马,也不会制造车轮,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用燧石和黑曜石制造的石器,后来又逐渐使用铜器。他们的农业文明十分发达,农业生产在很多情况下为刀耕火种,培育出了玉米、甘薯、番茄、南瓜、豆类、辣椒、可可、烟草等作物,还种植棉花、龙舌兰以及制造蓝靛的植物。他们的生产技术也较高,知道兴修水利、施肥、选种。在畜牧、养殖业方面,他们已经饲养火鸡、狗和蜜蜂等。手工业方面,玛雅人知道用陶土、木头、石头制造器皿、工具和武器;还用金、银、铜、锡等金属来打制器具和装饰品。

除此之外,玛雅人在文字、数学和天文学上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公元前后,他们就创造了与古埃及、中国和古巴比伦大致相同的象形文字。高度发达的抽象思维是玛雅人最富有诡异色彩的特点,他们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数学计算系统和历法系统。玛雅人的数学体系被称为“人类头脑最光辉的产物”。早在公元前数世纪,玛雅人就建立了含有“0”的符号体系,玛雅人计算系统的容量已经超过现代人所用的单位,可以准确无误地记下几千万年的纪年。这样复杂的计算系统在当今世界也只有专业人员才能熟练地使用,而玛雅人却在2000多年前创造了它。玛雅人还拥有丰富的天文知识,在当时就已经发明了太阳历,他们把地球绕太阳一周作为一年,又将一年划分为18个月,每个月20天,另外的5天作为禁忌日,并计算出一年实际上是365.243天,这与现在计算的一年为365.2422天的数值只有极其微小的差距。玛雅人通过长期的观测与统计,已经能够准确地预测日食,并且精确地计算出金星绕太阳一周需要583.92天。太阳历 玛雅历法中圣年历与太阳历的轮回。

玛雅人的建筑、绘画、雕刻艺术水平十分高超。在他们的城市中,一般都有规模较大的建筑群,包括以金字塔为中心的庙宇群、楼台、碉堡、围墙、球场、广场等,位于奇琴伊察的被称之为“库库尔坎神庙”的金字塔堪称典型。它高29米,每边宽55米,四边各有90级阶梯从地面直通塔顶。朝北的边墙下端,有一条带羽毛的大蛇头石刻,蛇头张口吐舌,栩栩如生,十分壮观。

凭空消失的玛雅人

然而随着研究探索的加深,人们并没有打消疑虑,缓解好奇,恰恰相反,越了解这里,人们就越觉得迷雾重重,因为玛雅人的一切都让世人震惊,他们的文明如此之发达,他们的建筑如此之恢宏,他们的历史如此之复杂,都让人迷惑。更让世人困惑不解的是,有迹象表明,西部地区所有的玛雅中心城市在某一个具体的时间突然中止了建造,石碑也停止了雕凿,玛雅人几乎在同一个时刻,突然放弃他们的城市,像空气一样无影无踪地消失在丛林之中了。突然抛弃了经营几百年的家园和城市,居民几乎在同一时刻全部迁走,任那繁荣的城市变为如今的一片废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有学者推断是外来侵略者凶猛的进攻把玛雅人赶出了家园,玛雅人含泪挥别家乡。但是谁是侵略者呢?遗弃的城市里丝毫看不见战火痕迹,而且凭借玛雅人的实力,四方早就俯首贴耳,谁又能如此轻而易举地逼退他们呢?

也有一种声音,说玛雅人也许遭受了大规模的自然灾祸,比如洪水、地震,就好比《圣经》中所记载的大洪水在很多地方都得到了证实一样。可是城中并不见任何洪水或地震留下的痕迹,四周的建筑物既没有被洪水冲刷到聚集起来也没有被地震震碎的瓦片碎屑。况且灾害过后,玛雅人为什么不回来重建家园呢?何必再费尽心机,另寻他处?玛雅人也可能是遭受了瘟疫。可是如果是这样的话,应该有大批残留的尸首或者是突然的人口骤减迹象,显然这个也不能成立。在奇琴伊察玛雅遗址墨西哥奇琴伊察古城内现存数百座建筑物,是玛雅文化的著名遗址。城内最著名的是987年的库库尔坎金字塔和武士神庙。

还有人认为,玛雅人的迁移是由于国内发生了阶级斗争,农民向贵族宣战,再砸了宫殿和神庙,杀光了贵族后,农民们迁移到了另外的土地,开始全新的生活。这个说法实在比较牵强,阶级斗争的目的一般都是为了夺取政权,因此,一方胜利后,放弃了繁华的城池而千辛万苦地去开垦新的疆土,这种做法是有悖常理的。

那么,也许是玛雅人居住的丛林气候突变,原地已经不适宜居住,因此玛雅人只好背井离乡。可是至今也没有找到有力的证据来证实这一说法,所以无法令人相信。玛雅人也可能是遭受了生态失衡,森林被破坏,土地丧失了肥力,出现了基本的生存问题而被迫弃城另谋他地。可是据科学家研究表明,玛雅人土地效率很高,不至于出现这种情况。

还有人试图从社会分工层面来揭示玛雅人离去的秘密。他们认为玛雅文明是一个分裂的文明。僧侣和贵族具有高度发达的文化,有的甚至深奥到令现代人咂舌,但是他们这些上层人士终日忙于研究星相、数学,而忽略了基本的生产力。近乎文盲的农民始终用最原始的方法种田,久而久之,农业生产供应匮乏,无力承担城市的生存,玛雅文明没有了物质基础的供应之后开始崩溃,最后只好被迫弃城而走。

玛雅文明一直被现代人看做是一个神秘的传说,人们为了研究它的来龙去脉费尽心思,进行了种种猜测,却始终不得其解。因此,玛雅文化一直为世人所瞩目,人们对它的热情经久不衰,科学家以揭开它的谜底为人生理想,它神秘而富有传奇色彩的艺术激发着人们丰富的想象。在神秘的玛雅文明面前,人类能做的似乎只有顶礼膜拜了。玛雅古城埃尔塔欣 位于墨西哥中东部韦拉克鲁斯州的埃尔塔欣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玛雅古城。

人间蒸发的奇迹 吴哥古城探秘

历史放映

吴哥城又被叫做大吴哥,它是9世纪至15世纪高棉帝国最长久的国都。占地9平方千米的吴哥城,在这范围内包括一系列各朝古都遗迹;包括苏利耶跋摩一世重建的空中宫殿,乌达雅地耶跋摩二世建立的巴普昂寺,耶跋摩七世建立的巴云寺、象群台和瘌王台等。可是建立起它的民族又为何弃它而去呢?

发现吴哥城

1861年,法国生物学家亨利·墨奥特带着他的考察小组深入中南半岛的高棉地区采集珍稀蝴蝶的标本。在一连几日的搜寻后,他们仍然一无所获。沮丧的他们正要打道回府之际,突然,眼前的道路峰回路转,一片宽敞的空地仿佛就在前方,墨奥特一行人奔向前去,眼前出现的一切让他们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就在他们的正前方,呈现的是一座雄伟的古城。这便是著名的吴哥古城,建于12世纪前半叶吴哥王朝全盛时期。

吴哥城有1040米长,820米宽,平面呈“回”字形,城外有护城河环绕,城门两侧有七条龙的石雕,七条龙石雕旁是54尊大力神,54个妖魔各抓住蛇身,象征一场神妖之战。城内有宫殿和宝塔、寺庙等建筑。在吴哥古迹中又以吴哥窟为至今保留得较完好的最主要古迹,它建在三层台阶之上,各层均有回廊环绕,廊壁内侧装饰有浅浮雕。这些回廊浮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第一层是高达2米、长800米的大型浮雕带,题材选自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的神话故事,人物形象,姿态万千,栩栩如生。城内宝塔林立,甚为壮观,每座宝塔上都布满雕刻。中央最大的一座镏金圆塔高约45米,内有4米高的大佛一尊。其余的每一座石塔里面都雕刻着一个巨大的菩萨面部塑像,浮雕嘴角微翘,满面含笑,双目紧闭,姿态安详,仿佛蕴含着一种神秘的力量,被后世称为“吴哥的微笑”。这些宝塔不仅规模宏大,比例协调,对称法则和透视原理也运用得淋漓尽致。在吴哥城门上也雕有一尊巨大的石佛像,给人一种庄严与肃穆之感。古城中还建有图书馆、浴场、蓄水池、街道,这一切繁华的景象无不昭示着当年在此兴建都市的必定是个高度文明、富庶有余的民族。

吴哥城辉煌极盛于12世纪,却在15世纪末突然人烟绝灭。100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和论证,为什么吴哥的居民会弃它而去?

神秘消失

从13世纪起,吴哥城两边的暹罗人不断强大起来,由于吴哥距离边界太近,暹罗人多次入侵,攻陷吴哥都城,连绵的战祸使吴哥饱受摧残。在强敌面前,高棉人(吴哥原住民)只好采取回避的态度,放弃了处于战略劣势地位的吴哥,被迫迁都金边。此种说法不无可能。但是,高棉人亡国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其内部矛盾的爆发。吴哥王朝后期,国王及统治阶级奢侈淫乱,在无休无止的建筑劳动中,大批的奴隶被饿死、累死。暴政招来了强烈的反抗,奴隶们起义了,他们杀光了所有的统治者后,抛弃了这座城市,迁移到了别处。还有人认为,可能是吴哥城内发生了瘟疫、霍乱或者内战,致使大部分居民死去。柬埔寨吴哥窟

就这样,重现于世的吴哥古城以其迷人的风姿和永恒的魅力让世人倾倒,又让世人产生无穷的推测和猜疑。

世界的肚脐 复活节岛之谜

历史放映

在南太平洋中,有一个岛屿叫做复活节岛,当地的语言称为拉帕努伊岛,它在智利以西外海3000千米附近,这是世界上最与世隔绝的岛屿之一,距离它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地方也有2000多千米。复活节岛的形状呈三角形,由三座火山组成。在这座小岛上,有数百尊充满神秘的巨型石像,它们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神秘石像,惊现小岛

1722年,荷兰探险家海军上将雅各布·洛吉文扬帆前往太平洋东南部的智利海域进行海上冒险,在一个复活节的下午,洛吉文在甲板上突然发现在前方的海平线上,出现了几个绿豆大小的岛屿,洛吉文一行人登上了这座小岛。这座小岛位于南美洲浩瀚无际的太平洋水域中,小岛呈三角形,面积117平方千米,最长处24千米,最宽处18千米。小岛地处亚热带,阳光充足,植物少之又少,既没有参天大树,也没有葱郁森林,整个小岛显得光秃秃的。岛上没有河流湖泊,天然的野生动物只有老鼠。小岛上最多的便是星罗棋布的小山。洛吉文登上这座岛屿后,就给它起名复活节岛,而岛上波利尼西亚居民则称它为“世界的肚脐”,意思就是“世界的中心”。

洛吉文在岛上巡视着,当他发现岛上的巨大人面石像的时候,这位见多识广的冒险家不免惊呆了。他看见600多座人面石像整整齐齐地竖立在复活节岛海岸边上,这些石像神情肃穆,多半凝视着天空或者海洋,其他的面向内陆,仿佛是卫士一样环绕着复活节岛。这些巨石人面石像高达7米至10米,平均大约90吨重,最高的达到了三十几米、数百吨重。这些石像有着形态各异的长脸,略微翘起的鼻子,向前突起的薄嘴唇、宽额、浓眉,垂到腮部的长耳朵,低垂放在身体两侧的两手,石像的身躯上还雕刻着线条清晰、图案优美的动物花样。少数石像的头顶上还有圆形的红色石冠,这些石冠全部用花岗岩雕成,最小的也有2.5吨重,显得石像尊贵而高傲,就像是贵族一般。这些雕像在艺术风格上与世界上其他各民族雕塑艺术的风格迥异,洛吉文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雕像。而石像的脚下是300多座巨大的石头平台,每座大约长90米,高4米,托承着这些巨大的人面石像。

自从洛吉文发现了复活节岛神秘的人面雕像后,络绎不绝的航海家和旅行家慕名来到此处,经过深入的考察,人们发现了这些巨石人面雕像的来源。在小岛的东南部,人们发现了一个类似采石场的地方,它背靠着一个死火山,死火山表面的岩石已经被凿切得面目全非,上万吨的岩石散落各地,山上山下到处都是巨大的人面雕像,大概有300多尊,和岛上竖立着的那600多尊一模一样,有的还只雕刻了一半或者刚刚开始雕刻,其中一座雕像已经完成了面部雕刻,可是后脑却还连在死火山上,很显然,这片区域就是巨石人面雕像的加工厂。凌乱不堪的场面仿佛还依稀可见当时热闹的劳动场面,也显示着当时一定是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故,导致加工工程搁浅,工人纷纷离去,一去不返,不然这些半成品人面雕像为什么会被抛弃于此呢?

悬疑种种,难解难分

人们纷纷猜测,这些人面石像是谁建造的?他们又是如何完成这看似不可能的工程的?他们怎样把数百吨的石像运到海边,又是怎样放置到巨大的石头平台上的?小岛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们停工?这些人面石像究竟代表了什么?是神,是人,还是宇宙来客?巨大的石像,岛上居民是怎样将它运来?又是怎样将它牢牢地竖立起来的呢?

复活节岛上的居民只有1000人左右,他们生活简朴,谋生手段极为简单,而且这些居民对这些石像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他们不知道这些石像从何而来,也不知道谁建造了它们。很多学者认为,巨石人面雕像属于太平洋波利尼西亚文化。因为复活节岛上多为波利尼西亚人,而且他们善长木雕和石刻技术。但是根据碳14的测定,波利尼西亚人的历史不可能早于公元9世纪,而复活节岛的考古调查表明,它最早在15或者16世纪才有人居住,如此短暂的时间,岛上的居民不可能完成这庞大的工程。还有一些学者提出,巨石人面雕像很可能是南美洲的印第安人所雕刻,因为南美洲临近复活节岛,而且,人们在南美洲曾经发现了类似的建筑物。专门研究复活节岛的考古学家贺达尔指出,可以确定的是岛上的这些石像并不是岛上土著的杰作,也不是波利尼西亚人的作品,这些巨大人面石像的作者,应该是一些懂得航海技术、来自一处具有高度文明的大陆的人们。这些人们具备精湛的雕刻技术以及搬运巨大石头的办法。无独有偶,挪威人类学家海尔达也推断说,这些雕像的出现一定早于14世纪,也就是说岛上居民的祖先还未来到这座小岛的时候,雕像已经存在了,因为这些雕像的构思和风格显然没有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因此他推测,复活节岛上一定存在过一个高智慧的人群,他们从不和岛外的人们联络,而有一天,他们又突然离去,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这些巨大的石像还证实着他们曾经的存在。

在那个原始落后又缺乏先进运输工具的年代,这些巨像是如何搬运的呢?200多年来,人们纷纷提出各种假设。有一些人提出,也许石像是用类似滚木的东西搬运的,人们把砍伐来的树木联结起来,用圆圆的木头当轮子,用绳索把石像捆在上面,然后由几十个人一起拉着走。可是这样的方法显然需要一些参天古树的粗壮枝干才可以达到,因为石像最沉的能有好几百吨重,可是植物贫瘠的复活节岛上根本不存在这种原材料。于是有些人提出,也许石像是用一种类似雪橇的工具来搬运的,可是复活节岛处处是小山,地势极为不平,石像又是如此地笨重,用这种工具搬运基本上是不可能穿过层层的荆棘和凹凸不平的山川原野的。还有一位学者提出另外一种假设,他说道,也许石像是用类似起重机的吊架搬运的,首先需要两根粗粗的木头,将其上面绑在一起,然后将石像拴在中间,由人拉着前行。可是这种假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经过试验,这样的方法连一个6吨的石像都无法吊起,更别提那些几百吨的石像了。石雕人像面朝大海,眼睛注视着远方,似乎在期待着什么。

复活节岛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这些石刻文明戛然而止?1981年,美国的一个考古小组,在复活节岛上发掘出来300多具遗骨,由此推测雕刻这些巨石人面雕像的不是岛上的波利尼西亚土著居民,而是远地而来的南美洲印第安人,他们雕刻了这些石像,后来由于和当地土著居民的矛盾加深,最后双方展开了一场战争,在1700年的某一天,全副武装的土著居民杀戮了所有的印第安人,并包围了采石场,捉拿和屠杀了那里的工人,于是石像的雕凿随着印第安人的绝灭而搁置了。

不久前,美国的两位考古学家又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他们在复活节岛几个火山口湖中,发现了花籽,这就说明在1000年前,复活节岛并不像如今是一片荒芜的景象,当时的复活节岛也许是森林茂密,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后来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导致大自然生态失衡,气候恶化,粮食作物绝收,自然灾害不断,于是岛上居民纷纷逃生,灿烂的石雕文化就此搁浅。

当然也有一些其他的常规推测,诸如洪水爆发、地震、海啸等,促使石像的雕刻者们弃岛而逃,但是这些说法仿佛还远远不能说服人们。

至于这些雕像究竟是为谁而建筑的,研究者们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不免提出来一些新奇的想法,比如石像是宇宙来客外星人所建造的,刻画的就是外星人自己,这种说法虽然能满足一部分人猎奇的心理,但是多少有些荒诞不羁了。大多数学者还是认为这些石像肯定和岛上的居民有关,既有可能是祭奠死去的人,也有可能是膜拜他们信仰的神灵,而最有可能的就是这些石像也许是他们逝去的首领、酋长之类的偶像人物,他们拥有人们难以企及的智慧和力量,人们为了纪念他们而建造了这些石像。

岛上的居民把复活节岛叫做“世界的肚脐”,乍听你会觉得这是个多么奇怪的名字,然而如果你能远离地球,从高空鸟瞰地球的话,你就会发现,岛上居民这种说法完全没有错!因为复活节岛正是位于太平洋的中部,也就是世界的中心。在遥远的蛮荒时代,岛上的居民怎么会知道小岛的位置就在地球的中心?他们是怎么知道的?还是有人告诉他们的?哦,神秘的复活节岛,除了巨石人面石像,也许它更神秘的一面还不为人知。

Chapter 02 历史湮没的旷世谜团

再现那些裸体时代 古希腊雕塑

历史放映

古希腊雕塑,在整个西方美术传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方美术所崇尚的典范模式源于古希腊,庄重的艺术品格源于古希腊,严谨的写实精神也是源于古希腊,希腊雕塑参照人的形体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了更为理想和完美的艺术形式。

古希腊仿佛对人体形态有着特殊的、高于其他民族的审美意识,他们把人体美表现得集宇宙万美之大成……

裸体艺术的发展

公元前26世纪至前12世纪,古希腊正处于爱琴文化时期,以克里特岛为中心,古希腊地区的建筑、雕塑和壁画开始频繁出现裸体形象,但是很可惜,这个时期的裸体艺术作品只有极少数存留至今。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古希腊文化又迎来了荷马时期,在这个时期,裸体的雕塑时有出现。进入了公元前7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风时期,古希腊社会陷入了动荡,战争时有发生,但是男子裸体雕塑开始大量地出现,成为一种风尚。公元前5世纪至前4世纪,古希腊文明进入了古典时期,这段时期被认为是人类裸体艺术创作的黄金时代,古希腊的裸体雕塑不但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规模上有所扩大,而且在创作上更加注重人体解剖的准确、比例的协调和造型技巧的运用,裸体艺术日益趋向完美和成熟。

传世的杰作

古希腊裸体艺术的盛行造就了一批杰出的雕塑家和传世精品。例如古典时期的米隆,他的《掷铁饼者》刻画了一个裸体竞技者正运足力气掷出铁饼前的一瞬,整个人物的重心落在右脚上,全身绷紧的肌肉仿佛蕴藏着一触即发的力量。又如古典时期的大雕塑家波留克莱妥斯,他的《持矛者像》描绘了一个肩扛长矛、外表沉静肃穆,但是体内蕴藏着蓬勃青春张力的裸体战士,其健美的身材被认为是古典裸体雕塑的标准体型。还有一个脍炙人口的古希腊裸体艺术的代表就是《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断臂维纳斯,这尊雕像被认为是人体雕塑最完美的绝世佳作,爱神维纳斯优美的体态令人叹为观止,如今收藏在法国卢浮宫,被法兰西公民视为国宝。在世人的眼中她是被这样描绘的:“她全身散发着一种至善至美的风韵,略呈鹅蛋形的脸盘上有着光洁的宽额,下弦月似的细柳眉,秀美的嘴唇,显露出一种端庄纯正、不卑不亢、不媚不俗的高雅气质,坦露的胸脯高耸着一对充满女性美的双乳,显示了女性的青春活力和独有的丰采,由此构成的曲线和微微倾斜的腰都给人一种妙不可言的律动之感,更给人一种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圣洁感。”

古希腊仿佛对人体形态有着特殊的、高于其他民族的审美意识,他们把人体美表现得集宇宙万美之大成,形成了世间无与伦比的至高之美。钟情裸体为哪般古希腊裸体艺术除了给后人创造了不朽的艺术价值外,还留给世人一个不解的谜团,在21世纪的今天,提到裸体艺术,世人甚至还有几分禁忌,为何在几千年前的古希腊,裸体艺术竟然如此风行?多少年来,人们纷纷揣测其中原委,有几种说法颇为大众所关注。《杀死蜥蜴者》 古希腊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创作的《杀死蜥蜴者》。

宗教影响说。有人认为,古希腊人崇拜裸体与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古希腊人信奉神灵,认为人间一切皆由神灵主宰,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希腊人那样对神和神话如此醉心。古希腊的神灵多得数不胜数,可以说是众神之乡,古希腊的人们常常采用祭祀的方式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并祈求神灵的保护。也许是为了表现虔诚,在祭祀仪式上,古希腊人总是赤裸躯体,于是裸体艺术自然而然地盛行起来,而且,古希腊众多雕塑的原型正是这些神。

军事影响说。然而,也有人说古希腊裸体艺术的盛行和社会军事的影响有直接关系。在古希腊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希腊人建立的城邦政体具有原始民主政治色彩,奴隶享有一定的自由,是半自由民,城邦制国家中的奴隶主穷兵黩武,常常通过对外侵略来增加财富和奴隶,因而古希腊战火频频。为了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古希腊人尚武好斗、英勇顽强。无论是御外还是侵外,都迫切需要强壮的体魄。因此,古希腊男子,自幼就经过严格的筛选,男婴若有生理缺陷,一经查出,即被处死。男童七八岁起就开始长时期的军事操练,青壮年更是逃不脱没完没了的赛跑、跳跃、摔跤、拳击等角斗训练。为了防止奴隶外逃或比武时私挟凶器,许多活动都是脱光衣服赤身裸体进行,长此以往,渐成习俗。

体育事业影响说。古希腊人沉迷于各种体育竞技活动,一直延续至今的国际体育第一盛典——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流传下来的。每逢佳节或重要日子,古希腊各城邦都会由皇帝、贵族牵头举行热闹非凡的体育竞赛。那些活跃于赛会上的青年常常以肌肉健美、体魄强壮的健美之身博得观众的热烈喝彩,对那些比赛中技巧高超的优胜者,人们常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而那些在体育竞赛中身体健壮、技艺高强的小伙子往往成为女性垂青的目标,优胜者会被狂热的观众视为英雄,会被簇拥的人群高高抬起来进行全城游行。因此,激动人心的体育竞技成了古希腊男子最感兴趣的活动,也成为了青年男子从中发迹、名扬天下以获取名利的最佳良机。古希腊上上下下对体育竞技的爱好逐渐使得人们对健美的体魄、强壮的身材热爱至极。据文献记载,在当时举办的各种运动会上,青年男女常常脱光衣服,显露出自己健美的曲线来赢得更多的喝彩和人气。因此,古希腊艺术以强健的青年裸体为创作对象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这从著名的雕塑名作《持矛者》、《掷铁饼者》中就可略见端倪。维纳斯 维纳斯是古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这座维纳斯雕像是1820年在希腊的米洛斯岛上发现的。她的双臂虽已残缺,却让人感到一种残缺的美。

性意识的体现说。古希腊这种以裸体为美的习俗也有可能是源于人类性意识的展现和对生殖器的崇拜。希腊艺术中的裸体人物,一开始都是伟岸的男子,后来也出现了柔美的女性。裸体象征着缔造生命和无穷尽地繁衍后代,古希腊人丝毫不以性器官为耻辱,反而怀着最朴素的虔诚畏惧之心。在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古希腊将这种心理升华成为一种美的意念,并以雕塑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当然,除了这几种说法之外,还有人指出古希腊裸体艺术的盛行和自然环境有关。地中海拥有得天独厚的温润气候,风和日丽、四季如春的自然条件使裸体者不至于因寒潮的侵袭而致病。还有人提出,古希腊最令人尊敬的英雄之一、被供奉在宙斯神庙之前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总是裸体的,于是人们出于对他的崇拜而纷纷效仿,于是裸体风行。

还有人提出,有一次一位叫奥耳士波斯的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脱掉身上仅着的衣物,当他赤裸着躯体继续向前奔跑的时候,在场的人都为他健美的姿态所震惊,从而开创奥运会裸体竞技之风。也有学者提出,裸体盛行是由于古希腊人对于平等的追求。古希腊人觉得大家彼此都是平等的,人的高低贵贱与各种身份差别在人们剥光衣服以后就不存在了。

美丽的古希腊,它太多的神奇和传奇是无法超越和比拟的,面对古希腊,后人能做的似乎只有仰望和赞叹。

断·臂·的·传·说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爱和美的女神。在1820年,她的塑像被一位农民从土中挖出来的时候,据说还是完整的,它的右臂下垂手扶衣袂,左臂上伸过头,握着一只苹果,双耳悬着耳环。当时法国驻米洛斯领事路易斯·布勒斯特得知此事后,表示愿意高价购买,并得到对方同意。可当他返回凑钱再去购买时,雕塑已被一位希腊商人买走。双方开始野蛮的武力争夺,混战中雕塑的双臂不幸被砸断,致使我们现在只能看见断臂的维纳斯。《掷铁饼者》古希腊雕塑家米隆创作的《掷铁饼者》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运动员形象,尤见作者匠心的是,他出色地概括了掷铁饼这一运动的整个连续过程,表现了一种动态的美。

野蛮的时尚之谜 正在格斗的角斗士

历史放映

为了取悦皇帝和当地的领主,经过职业训练的奴隶拼死搏杀。作为时尚之风主角的角斗士们,是贵族妇女崇拜的英雄,是用生命演绎游戏的小丑,他们的表演是皇家庆典上必不可少的庆祝节目。有时候同时出场的角斗士会有5000对之多,又有多少会活下来呢?

血腥运动

这是一项真正的血腥运动,比赛双方除了可以携带规定的武器,几乎就是赤裸裸的肉搏,比赛结束时,只要观众高喊“米特”,得胜的一方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失败者当场杀死。罗马的角斗士主要由奴隶、战俘和囚犯构成,也有一些为了生计而自愿加入其中的自由人。那些强壮英武的角斗士往往可以赚下一大笔钱,从而获得自由人的身份。有些甚至成为明星,被女孩子所仰慕和追捧,丝毫不逊于现代社会的球星和影星。角斗活动发展到后来,罗马人仍然感到不刺激,于是新的花样层出不穷,越来越残忍的场面挑战着一个又一个的血腥极限。比如,他们把一些已经犯了死罪的人送上角斗场来执行死刑。这一群人不具有专业的角斗技能,他们仅仅是靠着本能求取生存,然而,生的希望是极其渺茫的,因为打败了一个对手之后,立刻会上来第二个、第三个,直到精疲力竭被别人打倒在地为止。又比如,罗马人在观腻了人人搏斗之后,竟发明了人兽相搏、兽兽相搏。正在格斗的角斗士

缘何风行

这是风行罗马几个世纪之久的活动,所有罗马人都认为这理所当然,并且趋之若鹜。这种似乎有些违反人性的现象一直让人们匪夷所思,到底古罗马角斗成风的原因何在?

有人认为,大力发展角斗活动是古罗马帝国统治阶级利益的需要。皇帝和贵族为了彰显其地位和威严经常举办盛大奢侈的角斗比赛,尤其在裁决失败一方的生死之时,更是他们的淫威及权力发挥到顶点的一刻,他们勾勾手指,一条甚至几条生命就这样消失了。更有一些贵族为了政治目的而大力举办角斗比赛。角斗场俨然已经成了政客们作秀、赢取支持的功利场所。

古罗马是奴隶制国家,因此,也有人认为角斗风行的罪魁祸首是奴隶制度。奴隶在古罗马的政治生活中完全没有地位,他们除了做着最累最脏的劳动之外,性命也任由主人主宰。有了他们,角斗赛的举行简直易如反掌,奴隶为角斗提供着用之不竭的资源。

当然,角斗风行也来自罗马人天性中具有的狼性成份,他们对武力的痴迷和崇拜到了旁人难以体会的程度。罗马男孩从小就要接受严苛的体能训练,他们仿佛时刻准备着和敌人开战。而且,罗马帝国的兴起完全凭借武力,因此,整个罗马社会对于血腥和暴力有着天生的狂热。可以说,上千年的罗马史,就是一部战争史。而在和平稳定的时候,这种嗜血天性得到了另一番发挥,这就是角斗。

还有人认为,角斗是出于教育的需要,角斗可以让青年人懂得进攻的必要性,保持旺盛的斗志,立于不败之地,并且获取尊严、财富以及臣服。罗马大角斗场

“天堂之国”的传说 巴比伦空中花园

历史放映

空中花园采用立体造园手法,在四层平台之上建造花园,并用沥青和砖块建成,平台是由25米高的柱子支撑,先进的灌溉系统是由奴隶不停地推动带动水轮的把手,远远望去,园中的各色花草树木如同悬在半空中。这就是有着“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之称的空中花园,亦称悬园。

天堂之国,空中花园

相传在公元前6世纪,古代巴比伦王国的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有一位美丽的妃子,名字叫做赛米拉米斯。赛米拉米斯的家乡在遥远的伊朗高原,有着不同于巴比伦一马平川的平原景色,那里山峰叠峦,错落有致,草木丛生,风景秀丽。自从嫁到巴比伦之后,王妃时常思念故土,不由得垂泪锁眉、郁郁寡欢。

尼布甲尼撒国王为了一解爱妃的思乡之苦,他命令全国的能工巧匠聚集起来,仿照伊朗高原的美景,建立一座立体式的阶梯花园。相传花园有100多米高,成多层塔式,每一层都有一个平台,最下层的平台长达140米。平台层层叠叠地往上叠加。每一层平台的外部边缘都有大理石砌成的带有拱券的外走廊,其内有房间、洞府、浴室等。平台上覆土,层层栽种着各种奇花异草,层层平台之间有阶梯连接。花园枝繁叶茂,花团锦簇,层层高升的平台宛如绿色的金字塔耸立在巴比伦的平原上。蔓生和悬垂的植物及各种树木花草遮住了部分柱廊和墙体,远远看去就像悬浮在半空中一样,因此,被世人命名为“空中花园”。空中花园 空中花园中遍种奇花异草,林木成荫,土台上流淌着的幼发拉底河水是灌溉园中植物的水源。

亦真亦幻,真假难辨

相传公元前3世纪,希腊人安提巴特慕名来到古巴比伦,见到了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当时的空中花园已经没有了昔日的夺人风采,花已凋零,草已枯萎,只留下一副骨架在风中飘零。但是安提巴特还是将它和埃及金字塔、希腊奥林匹斯山宙斯神像、小亚细亚哈利卡那苏城摩索拉斯王陵等伟大建筑相提并论,冠以“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美名。

由于世人从未见过真正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因此,史学界对于它是否真实存在仍然抱有疑问。大部分人认为,空中花园确实存在过,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许多书籍中都有记载过它的事情。比如,古罗马帝国的斯特拉波在其著作《地理学》中就曾经描写过空中花园。西西里岛的历史学家狄奥多鲁斯也曾在他的书中提到过空中花园。此外,在今天伊拉克的首都,还有一座根据传说而仿造的空中花园。然而,也有人提出不同观点,他们认为空中花园根本是一些学者凭空想象之物,没有任何人有任何证据表明它真实存在过。比如被誉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在西亚旅行时,曾专门著书对巴比伦金碧辉煌的宫殿和神庙、街道、房屋、商贸等作过详细的描述,书中盛赞巴比伦的美丽景色,然而,整本书中却唯独不见空中花园的影子。同样身为罗马史学家的色诺芬在其专门的著述中也详细描述了巴比伦城墙的雄伟壮丽,但是对空中花园却只字不提。而且,人们至今没有在有关尼布甲尼撒国王的铭文中找到关于建造空中花园的记载。这就可以说明,空中花园根本不存在,而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杜撰出来的。

还有人提出,空中花园确实存在,但是却不在巴比伦,而是在尼尼微古城。在尼尼微古城遗址被发掘后,人们在古城宫廷浮雕中发现一副名叫《尼尼微空中花园》的浮雕,上面雕刻的场景与传说的巴比伦空中花园甚为相似。

但愿有一天,更为古老的典籍或者文物能被世人发掘出来,真正揭开巴比伦空中花园的千古之谜。

世界七大奇迹

世界七大奇迹是指古代世界上七个宏伟的人造景观。它们分别是埃及吉萨大金字塔、奥林匹亚宙斯巨像、阿尔忒弥斯神庙、摩索拉斯陵墓、亚历山大灯塔、巴比伦空中花园和罗得岛巨人雕像。

神秘莫测的微笑 解读《蒙娜丽莎》

历史放映《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肖像画作品。这幅画完成后,端庄美丽的蒙娜丽莎脸上那神秘的微笑让无数人为之倾倒,也引发了众多莫衷一是的猜测:究竟她的原型是谁?她露出的是微笑还是伤感,抑或是一种病态的呈现?时至今日,这些猜测也未曾停止。

传世杰作《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被认为是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最高的艺术成就之一。《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城市富有阶层的贵族女人形象。画中的女子蒙娜丽莎坐姿优雅,笑容微妙,她明亮的眼睛,浓密的睫毛,披散在肩上的柔软而卷曲的头发,都被画家刻画得惟妙惟肖,恰到好处。画家也特别注重精确与含蓄相结合,使人物的内心和外表达到完美统一,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神韵,那如诗如梦的妩媚微笑更被人们称为“神秘的微笑”。此外,画中蒙娜丽莎交叉的双手也被描绘得娇柔细嫩、丰满立体,完全符合解剖结构,既体现出画中人物温柔的性格,更暗表了她的身份和阶级地位,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与交叉的双手构成了完整的组合,造型极为优雅,把主人公的神韵完美地体现了出来。而后世人对于画中人物真实身份的猜疑以及对达·芬奇精湛画技的诸多评论和玄想更为这幅画增添了神秘色彩。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美术史上最大的谜之一,画中的蒙娜丽莎脸上挂着一丝淡淡的、含蓄的微笑,嘴角微翘,双眉舒展,神情安详,流露出内心的愉悦。这个微笑停留在了那既长又弯的嘴唇上,成了达·芬奇的艺术特征,它微妙地捉弄着人类的感官,令其成为一个难解的历史悬谜:肖像中的人物到底是谁?向谁微笑?为何如此微笑?在她淡淡的微笑里,究竟隐含着怎样的奥秘?加了小胡子的《蒙娜丽莎》

最令人费解的首先是画中人蒙娜丽莎的身份,有人说画中人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位上流社会的贵妇人,终日愁眉深锁,忧虑不断,她的丈夫使尽了浑身解数来讨她欢心都不得要领,终有一天,他请来达·芬奇为她画肖像,谁知,在达·芬奇面前,这位愁美人竟然展露了她难得一见的微笑,达·芬奇抓住机会,完成了此幅杰作。另一说法则称画中人原是当时乔康达伯爵的妻子。画中人的年龄也是大家争论的焦点,有人认为18岁,有人认为40岁。据说美国近年提出新的考证,指出蒙娜丽莎身后的背景是达·芬奇故土附近的布里阿诺桥一带,这种说法获得了许多专家的认同,相信确定画像背景所在地将有助揭开蒙娜丽莎的身份之谜。

此外,这幅画的真伪也十分耐人寻味,此画原藏于卢浮宫,但数百年来,不少收藏家自称藏有真迹。此画曾于1911年失窃,两年后寻回,此后即掀起真假之争,全世界已有形形色色的所谓的“真”《蒙娜丽莎》多幅。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

神秘微笑的秘密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何蕴含如此魅力,又为何神秘无比?美国加州大学阿曼德·哈姆达文奇研究中心顾问、画家雅克·弗兰克宣称他找到了其中的答案。弗兰克说,从绘画技术的角度讲,《蒙娜丽莎》对所有人的理解力都提出了挑战,达·芬奇如何绘制而成这幅光线与阴影完美结合的作品,长期以来就是个谜,那是因为达·芬奇本人创造了“晕涂法”,即一种“没有线条和边界,就像烟雾一般”的绘画技术。弗兰克认为,“蒙娜丽莎”面部的某些区域可能涂有30层油质液体,尽管画面看来是如此令人难以置信地细薄。弗兰克说:“《蒙娜丽莎》一画中存在超乎寻常的一致性,这表明达·芬奇可能用时多年才完成这幅传奇名作。”弗兰克的理论一度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

最近,美国的一名科学家声称在这幅肖像画中发现了达·芬奇的秘密。这位科学家指出,蒙娜丽莎的笑容之所以看上去这么神秘,其实与人类视觉系统的构造有关。这个理论是由哈佛大学神经生物学家利文斯通在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年会上提出的。这位教授发现,欣赏这幅画时,如果将视线完全集中在蒙娜丽莎的嘴角上,蒙娜丽莎的微笑会奇妙地消失。然而,若把视线转移到这幅肖像画的其他区域时,反而可以感觉到蒙娜丽莎的微笑。科学家指出,人的视觉可分为小窝视觉与周边视觉两类。小窝视觉又称直接视觉,适宜辨识影像与色彩信息的细节,却不适合辨识阴影。但是周边视觉则负责阴影的辨识。如果专注地凝视一件物体,随着时间增长,周边视觉的作用就渐渐减少。举个常见的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个道理,当越来越专注地注视着印满字的报纸上的一个字时,相反地,其他的字就会显得越来越模糊。

有趣的是,蒙娜丽莎的微笑几乎都是利用阴影加以表现出来的,因此,当观众欣赏这幅画时,自然会专注地看着肖像画人物的眼睛区域,此时的周边视觉便落在蒙娜丽莎的嘴角附近区域。由于周边视觉不善于辨识细节,但善于解析阴影,观众便自然地意识到蒙娜丽莎微笑的存在。反之,若直接注视着蒙娜丽莎的嘴角区域,因为直接视觉不善于解析阴影,所以观众反而无法得到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了。

除了上述两种观点外,一些人还提出了更为奇特的理论。来自英国一个医学专家经研究发现,蒙娜丽莎微笑时,脸部的肌肉没有被牵动,这对于一般正常的人来说是很难达到的,因为一般人微笑时都会带动脸部的肌肉一起运动。所以他认为蒙娜丽莎的面部神经可能瘫痪了,才导致她微笑时脸部的肌肉没有被牵动,因此他得出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病态的结论,正因为这种病态的笑才显示出它的神秘之处。达·芬奇像

无独有偶,英国的考古学家公布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说蒙娜丽莎患有严重的牙病,她之所以微笑,是因为不想让人们看到她的坏牙齿。他们指出,达·芬奇创作这幅画时请的模特很可能是一位名叫伊莎贝拉·阿拉冈的年轻女子。伊莎贝拉面容俊俏,体态丰满,特别适合做模特,她唯一的缺点是牙齿不好。考古学家经过对她进行头骨分析,发现伊莎贝拉牙齿腐蚀得相当严重。有关的数据显示,伊莎贝拉不仅有着一口黑黄的牙齿,而且还有宽宽的牙缝。像伊莎贝拉这样漂亮的姑娘,却有着一口坏牙,她当然不想让它露出来,于是神秘的微笑就这样产生了。“怪杰”达·芬奇

集画家、雕刻家、建筑师、工程师及科学家等多种才艺于一身的达·芬奇,他喜欢穿粉红色外套,在胡须上毫无顾忌地涂上五颜六色,还常称自己解剖过不下30具死尸。他还是个左撇子,习惯从右到左倒着书写,别人要借助镜子才能读出他写的东西。因此借助镜子亦不失为欣赏者读画的一种方法。有专家称蒙娜丽莎那倾倒无数观赏者的口唇,是一个男子裸露的脊背。旋转90度后从镜中看蒙娜丽莎抿着的笑唇,恰好是一个背部线条分明的结实男性脊背以及左臂和肘部的一角。何况表现人体美和呼唤人性的觉醒,既是大师的人生哲学,又是他的艺术观。

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莉莲·施瓦茨也有他自己的看法。据他讲,他在电脑上把蒙娜丽莎的画像与达·芬奇的自画像重叠,结果发现两者的眼睛、发角、鼻子竟能够完全吻合,因而他认为,《蒙娜丽莎》有可能是达·芬奇的自画像。他还提出,早些年哲学家弗洛伊德曾用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