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普文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7 11:54:28

点击下载

作者:李慕南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外科普文学

中外科普文学试读:

前言

《科普文学社》系列丛书精选了富含人文意蕴的科普大师的经典名作,精辟的文字和独特的插图相得益彰,希望能为为孩子们带来一场不同凡响的脑力风暴。这里没有晦涩的科学术语,没有呆板的方程式,也没有繁复的数据分析,用平易近人、生动流畅的文笔把错综复杂的科学知识和宽容积极的科学思想娓娓道来,语言风趣,知识新颖,是一套知识性、文学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科学绘本。

本套丛书包括:《脍炙人口的科普经典》、《令人惊奇的科幻文学》、《品味一生的科普美文》、《谜语与谚语中的科学》和《中外科普文学》。《脍炙人口的科普经典》收录了那些具有极高的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科普经典,浓缩了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发展的历程,涉及了当今科学的基本问题和最新进展,凝聚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智力成果,回答了我们普遍关注的科学命题,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自己,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每一位大师都是一座丰碑,他们是精神的引领者和行为的楷模。阅读他们的经典之作,可以使我们变得深沉而非浮躁、清醒而非昏聩、深刻而非肤浅,可以使我们的人格得到提升,生命得到重塑。《令人惊奇的科幻文学》是为中小学生精心选编的科幻故事全集。精选了数篇科幻故事,集中了近年来国内外最优秀、最受中小学生喜爱的科幻名篇,为中小学生献上一道阅读大餐!在科幻故事的世界里尽情遨游,思维展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探求、无拘无束的相像,期待科幻中的一切假设变成现实,是每个孩子心中的梦想,也是培养孩子科学相像能力和激发求知欲望的金钥匙。你想充当人类的使者,乘上时空转换器出访三亿年前的地球吗?你相信寸草不生的金星上曾经存在过高度发达的文明吗?你认为未来的天气会听从人们的命令,要晴则晴要暖则暖吗?你觉得人们可以改写人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再活一次吗?你愿意把时间存进银行,到需要时再取出来用吗?你期待纳米机器人钻进人体,为病人解除病痛吗?如果你想深入地了解这些有趣的问题,那么,请你插上想象的翅膀,到这科幻世界里来尽情翱翔吧。《品味一生的科普美文》是一套知识性、文学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科学绘本。本书以清新流畅的文笔揭示出自然界鲜为人知的秘密:地球上为什么有四季?万物为什么有丰富的色彩?植物与动物怎样度过它们的白天与黑夜?太阳的能量怎样被储藏,怎样通过食物链在不同的生物之间传递?翻开这本书,它会用生动的语言告诉你这一切。地球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气候与地貌,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土壤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那些与大地密不可分的植物与动物,总是从土壤中来,又回到土壤中去。这本书会告诉你,物质怎样通过土壤进行这种永恒的循环。《谜语与谚语中的科学》侧重汇集有关科学知识方面的谜语与谚语,这些谜语与谚语大都富有节奏韵律,具备一定的科学内涵。猜谜语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智力游戏,生动有趣的谜语给我们带来了娱乐的同时,又增强了小朋友的联想和推理能力。本书所收谜语包括动物谜、植物谜、生活谜等等。谚语是由广大群众创造的定型化语句,它通常以简单通俗的话语反映深刻的道理。由于谚语起源于民间,因此其言辞往往略显粗野,但它平实易懂,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可以说,谚语是一种“似俗实雅”的民间文学,是研究民俗不可或缺的生动素材。本书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极具创意,寓教于乐。《中外科普文学》以清新流畅的文笔揭示出科学世界鲜为人知的秘密:把20种不同的树叶放在一起,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你会用树叶做拓印和拼贴画吗?这本书不仅教给你这些,还以一年中的时间变化为线索,介绍了树木的结构与功能、生长与繁殖,以及树木和动物、人类、环境之间的关系。从一月到十二月,草地上都有哪些植物和动物?植物如何过冬?动物怎样在夜间活动?形形色色的花朵和昆虫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人类以哪些谷类作物为食?这本书描述草地上的四季变化,为你展开一幅大自然的多彩画卷。

阅读科学经典,打开科学大门,回看科学历史,解读科学奥秘。本书将一个个与科学有关的故事讲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科学的神奇和魅力。

本套丛书由李慕南任主编,李桂香任副主编,参加编写的有杨静、张强、杜天峰等同志。

本书编纂出版,得到许多领导同志和前辈的关怀支持。同时,我们在编写过程中还程度不同地参阅吸收了有关方面提供的资料。在此,谨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领导、同志一并表示谢意。

由于时间短、经验不足,本书在编写等方面可能有不足和错误,衷心希望各界及读者批评指正。本书编委会

落潮先生和涨潮先生

陈伯吹

在碧绿的小山顶上,有一座红色的小房子。

在这座小房子的卧室里,有一张又大又阔的床。

在这张又大又阔的床上,躺着三个小孩子。

他们叫做:依依、良良、珊珊。其实,这都不是他们真正的名字,可是因为这样容易叫,大家就都这样地叫他们。看来用这样的名字叫他们,他们是高兴的。

依依和良良是男孩子。珊珊是小妹妹。他们三个是好伙伴,从小时候起,在一块儿吃,也在一块儿玩,并且在那张又大又阔的床上,并排地一块儿睡。

他们挨次相差一岁。依依七岁,过了暑假就是小学一年级学生了。良良六岁,也快要当一年级小学生了。珊珊五岁,当然就是幼儿园大班啦。

妈妈挺辛苦,每天清早跑到房间里来喊醒他们。她看见他们挤在一块儿,像三只小猫咪挤在窠里。

依依觉得有个红通通的东西要透过他眼皮似的,一骨碌就在那张又大又阔的床上坐了起来,一只手不停地揉着眼睛,一只手推醒良良。良良推醒了珊珊。“啊呀!”依依叫着说,“太阳起来了,咱们也起来吧。”“啊呀!也起来吧。”良良老是学着他哥哥的话。

他们三个就滚到床边,滑落在地板上。

珊珊觉得房子里很静,以为爸爸上工厂去了,妈妈也已经下地去了。“啊唷!时候不早了,早饭一定凉了。”

他们赶快穿起衣服来。依依替良良扣纽子,良良替珊珊扣纽子,珊珊替依依扣纽子。今天他们不用麻烦妈妈,就自己穿戴整齐。

他们跑出房间,轻轻地跨下楼梯,楼下没有一个人。他们就跑到园子里,一看,三只小鸭子也起得很早,张着扁嘴忙碌在草地上喝露水。

这三只小鸭子:一只是依依养的,一只是良良养的,一只是珊珊养的。

孩子们没事干,就追赶着小鸭子玩。小鸭子逃得很快,而且叫得很响。

依依出了个主意:“在这儿吵吵闹闹,不如到海滩去好吗?”“好!我们到海滩去。”良良答应着。

珊珊没吱声。她不敢说好,也不敢说不好。如果妈妈知道了是不答应的。不过两个哥哥走了,她也只好跟他们走。

三个孩子穿过开满红的、黄的、紫的、白的小花的青草地,一直跑到沙滩上。沙滩的尽头处是一片大海。这片海比草地大得多,清得连水底下的石头都望得见。突出在水面上的几块石头,给海藻缠往了,像一绺绺青的、红的长头发。海水微微地波动着,闪出千个万个金色的银色的鳞片来。

孩子们没有妈妈带着,自己跑到海边来,这还是第一次。

他们突然听到有一个低沉的声音,正在向他们打招呼:“唔——亲爱的小朋友,早上好哇!”

孩子们抬头一望,在那靠沙滩的海边上,笔挺地站着一个瘦子,披着一件青色的浴衣。

依依、良良和珊珊立刻回答说:“谢谢您!您也好吗?”“唔——我很高兴看到你们,多想念你们!”

孩子们非常奇怪,因为他们不认识这位先生。所以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地楞着不说话。

好久好久,依依觉得不能不开口,他是大哥哥,应该先说话。“妈妈常常带我们上这儿来玩,可从没见过您。”“唔——那是因为你们来玩的时候,恰巧我不在这儿。”瘦子想了想,又说“唔——你们来的时候,我的哥哥‘涨’在这儿。我叫‘落’。”“啊呀!张先生……乐先生……”依依疑疑惑惑地说。他实在没有听懂。“唔——我完全的名字叫‘落潮’。”

孩子们这一下才听明白了。

落潮先生接下去说:“我的哥哥涨潮常常吸引了很多的人。你们知道,大人们都喜欢他,趁他在这儿的时候来。孩子们总是跟着大人们,因此我就很少见到他们,可是我多么想念他们啊!”

他说到这儿,“唉——”叹了一口气,显得更加瘦了。他是真心爱孩子们的。

依依和良良都觉得很过意不去,珊珊连眼圈儿也红了。“可是小孩子要和大人们一同下水才安全呀。”依依想安慰落潮先生。“晤——安全!”落潮先生叫了起来,“我一定要说不是。只要我在这儿,鲨鱼就游不进来。你们下水去,水也不会漫过你们的膝盖。这才是真正的安全!”“落潮先生!”依依很有礼貌地说,“我知道您说的对。这海水多可爱,我们能下去吗?”

落潮先生反问了一句:“唔——为什么不能?”“因为妈妈叮嘱过,她不在,我们就不能下水!”珊珊总是记得妈妈的话,而且听从妈妈的话。

依依和良良点了点头。

落潮先生望了望他们,“如果你们同我一块儿下去,保证安全。”“那好,我们就下水去!”依依快活地说。

良良紧跟着说:“那好,我们就下水去。”

在一分钟里,孩子们准备好了。

落潮先生拉着依依,依依拉着良良,良良拉着珊珊,一步一步小心地,走进起伏不停的小小波浪中去。

落潮先生是个挺和善的人,他把水里头各种奇怪的、有趣的东西指给他们看。

孩子们在许多礁石中间,看见许多小青蟹爬来爬去,不知道它们在忙着干什么,那横爬的样子很的趣。梭子蟹们都有一对大螯,好像一张弦琴的样子。还有几百只寄居蟹,住在抢来的屋子里:有的住在玉螺的壳里,有的住在别的美丽的壳里;小一些的住在海蛳的壳里,大一些的住在海螺的壳里,那就像住在城堡里一样。

落潮先生告诉孩子们说:“唔——它们外号叫做‘白住房’,长大了,挤得满满的一壳,再也住不下,就搬家了,找另外可以住得下的屋子去。”

珊珊看着,笑着说:“多有趣!”“有趣?”落潮先生眯着眼睛也笑起来,“有一个‘小寄居蟹找房子’的故事,那才真有趣呢。”“啊呀!那么请您就讲讲吧。”依依说。“啊哟!请您就讲讲吧。”良良跟着说。

落潮先生带着孩子们,沿着海滩一边走,一边讲故事:从前有一只小寄居蟹住在海里。它老是担心着。它觉得自己只有个硬壳脑袋和一对大钳,浑身都是软绵绵的,可是海里的大家伙多,坏家伙也多,总得找一所坚固的房子躲躲才好。它一摇一摆地走,东张西望,找不到空屋子。一只大螃蟹爬过来了,一看见小寄居蟹就大声喝道:“哼!你配叫做蟹吗?咱们横行将军的族里没有这样的软骨头!”说完,就用大螯给钳了一下。小寄居蟹痛得眼泪直淌,不敢哭出来。一只龙虾游过来了,一看见小寄居蟹就冷笑。“哼!你也配叫做蟹吗?看你这副可怜相,横行将军的族里可没有这样的胆小鬼!”小寄居蟹吓得不敢回嘴。一只老寄居蟹背着一座像宝塔样的大房子,摇摇摆摆地走过来了,一看见小寄居蟹就教导它说:“好孩子,你没有家,到处流浪,就受人欺侮,我带你找房子去。”它们没多远,就看见一个蜗牛壳。老寄居蟹叫小寄居蟹先伸一个钳进去探探,要是钳能进去,身子也能进去。小寄居蟹找到了这所小房子,欢天喜地地住在里头了。

依依说:“这个故事好。”

良良也说:“这个故事好。”

珊珊高兴得不停地拍着小手。她问:“后来小寄居蟹长大了,小房子里住不下怎么办啊?”“当然啦,它找个大海螺壳住啦。”依依抢着说。“当然啦,……”良良只说了半句。

落潮先生微微笑着,点了点头。

珊珊老是第一个想起妈妈来。她说:“该回家了,妈妈一定把早饭摆在桌子上了。”

落潮先生还是微微笑着,点了点头。

孩子们穿上了衣服,很有礼貌地说声“再见”!“唔——再见!”落潮先生向他们挥挥手,“明天再来——记住,比今天迟一个钟头来!”

孩子们在园子门口,又遇见了三只鸭子,望着他们“呷——呷!呷——呷!”地叫。好像催促他们“快走!快走!”。

依依说:“小鸭子有浴衣,明天带它们一同去。”“好,明天带它们一同去。”良良接着说。

可是珊珊不同意。她说:“海太大,小鸭子会害怕的。它们年纪小,应当在小池子里玩。”

正当这个时候,妈妈从山坡上赶下来了。“看你们,上哪儿去了?”妈妈有一点儿生气地说,“爸爸早上出去了。早饭都凉了。”

第二天早上,太阳一出来,孩子们就起身了。

依依看了看钟:“啊呀!还早呢,早了一个钟头,怎么办?”

良良难得出个主意,他说:“像昨天一样,咱们上园子里赶鸭子去。”

珊珊添了一句:“还给花儿浇水。”

孩子们轻轻地下楼,轻轻地开门出去。他们在园子里玩了好一会儿,才望见沙滩上有个影儿,他们就拉着手,急急地奔下去了。“唔——快来看!”落潮先生向他们招招手,“一群小青鱼!”

孩子们赶紧跑过去,一看,浅水里满是小鱼,它们一个衔着一个的尾巴,连成一串,向前游过去,像孩子们排队做游戏似的。

落潮先生又把海蛳指给他们看:“这些小东西生活在水底下的沙石上,像一丛银色的针似的。它们很友爱,老是团结在一起,几百几千个地聚在一块儿。”“它们也要搬家吗?”良良也这么问。“唔——它们难得搬家的,喜欢固定住在一处地方,挤一点儿也不在乎。”落潮先生回答说,“现在,咱们看看银鱼去。”

他们走到一处水又浅又暖的地方,看见几百条小银鱼,狭长的身体,细小的鳞片,嘴大,吻尖。这些亮闪闪的、仿佛透明的小东西,在孩子们的手指和大腿中间穿过来,穿过去,引得他们叫起来,笑起来。

落潮先生说:“唔——这些没见识的小东西,可真活泼。咱们再跑过去,看看别的。”

孩子们看见那许多水潭里,漂动着狭的或阔的花带子,有青的,有红的,也有褐色的。“啊唷!海里头也有花园,长着树林和青草!”珊珊忍不住叫道。

落潮先生告诉她:“那花带子叫海带,那阔叶子叫昆布,其实它们是一家人,都是海藻类的东西。”

珊珊睁大了眼睛。她不明白。

回家去的时候又到了,落潮先生拉着他们回头走,可是孩子们还不愿意说声“再见”!“唔——现在该回家了,明天再来玩。”落潮先生送他们跨上沙滩,叮咛他们说:“明天见!——记住,比今天迟一个钟头来!”

下一天,孩子们又热心地去看他们的好朋友了,因为他们不耐烦等一个钟头,动身得早一些。

奇怪!海水里头站着两个人:一个穿青色游泳衣的瘦子,旁边还站着一个穿黄色游泳衣的胖子,像一个圆木桶。

胖子不像瘦子那么和善,粗脖子上套着一个救生圈,站在水深的地方。瘦子仍旧在水浅的地方,劝告胖子回到大海里去。

胖子不愿意,和瘦子对立了好一会儿,才不高兴地走了,扑下身体来在海里游泳,做出可怕的怪声,他喷吐着水,掀起着浪,很快地游得不见了。

胖子走了,海水也平静了。

落潮先生这才招招手,欢迎着孩子们下水来。

他说:“唔——他就是我的哥哥涨潮。你们今天来得早了一刻钟,所以他还不走。现在,我们去走走看看吧。”

依依看见有一群身体椭圆的、五六寸长的鱼,头小,嘴巴也小,眼睛却大,背部青黑色,肚皮却是白色。他就想捉住它,可是只一眨眼就游得不见了。

落潮先生笑着说:“这是一条海鲫!”

良良摸起一个四寸多长的圆形的壳来,很光滑,右壳淡黄、带点儿白色,左壳淡红色,看来很漂亮。他自言自语地说:“啊哟!这是什么宝贝?”

落潮先生又笑着说:“唔——这是海月的壳,你拿回去当一面小镜子。”

良良对依依说:“哥哥,这个给你。”他总是尊敬哥哥的,只有在吃东西的时候不肯让步。

依依爱妹妹。他说:“你给珊珊吧,这是女孩子的东西。”

可是珊珊也在水底下拾起了一个长两三寸的白色的管子,上面有粗线横条,很像竹笋。她说:“哥哥送我一个,我也送哥哥一个。”

落潮先生笑着说:“唔——这是海笋,壳儿很薄很脆,容易碎掉,你们留神点儿玩。”

依依心里想:“我也得在海里头弄个什么东西玩玩才好。”他边走边用心看,看见水底下石头上有个五角形的紫色的活东西,缓缓地爬着。他想伸手捉它,可又不敢。

落潮先生早看见了,说:“这是海盘车。它像颗星星,所以又叫做海星,也叫做星鱼。它有五只腕,拉断了一只,还能长出来。”

孩子们觉得又奇怪又有趣。一会儿,这个海盘忽然不见了,它的颜色和礁石差不多,再要找着它可就不容易啦。

这时候,落潮先生把一个柔软的、透明的小东西塞给依依:“你瞧,这是什么东西?”

依依放在掌心里看,良良和珊珊也围着看,这个小东西看不出头和脚来,只是亮晃晃的三四分大的一个小圆块。“唔——有趣哪!”落潮先生眼睛里闪着神秘的光采。“这叫做海灯。在夜里,它们成群地浮在海面上,放出一点点青色的光来,就像一盏盏小灯。”

孩子们听得高兴极了。

依依说:“咱们晚上来看。”

良良接着说:“好,晚上来看。”

可是珊珊说:“妈妈一定不让我们在黑夜里头跑到海滩上来的。”

落潮先生低着头。“唔——这倒是个困难。不过,你们长大起来会看得到的。”“我将来要当个海军!”依依大声说。“我也要。”良良接着说。

珊珊眨巴着她的大眼睛,没说什么。

时间很快就到了,孩子们只得和落潮先生分手。他们觉得这海滩上一天比一天更好玩,几乎不舍得离开,也忘记肚子饿了。

第四天早晨,妈妈很早很早就到孩子们的房间里去,张着胳膊围着他们,亲昵地看着他们。

她说:“孩子们,我已经知道你们的秘密了。你们每天清早起来,上海滩去玩,还洗海水浴,这是好的。可是你们不和大人一块儿去,是很不安全的。”“妈妈,我们是安全的,”依依说,“落潮先生和我们在一块儿。”“谁是落潮先生?”妈妈很奇怪地问。

依依又说:“落潮先生是个瘦子,穿着一件青色的浴衣,他是个好人。”“他是个好人,”良良说,“他使水只浸到我们的膝盖下面。”“他还伴着我们玩,给我们讲故事。”珊珊又添上了一句。

妈妈觉得这件事情很奇怪:“好吧,我和你们一块儿去。我要谢谢他。”

孩子们高兴得跳起来,可是他们就忘记今天要再迟一个钟头去。

依依拉着良良的手,良良拉着珊珊的手,珊珊拉着妈妈的手,一同跑到海滩上去。

奇怪!他们没看见落潮先生,却看见了那个胖子,穿着一件黄色的游泳衣,像一个圆木桶似的,粗脖子上套着一个救生圈。

胖子一看见他们,就哈哈大笑起来,泼弄着、掀动着左面右面的水,波浪涌到沙滩上来,水珠飞溅到妈妈和孩子们的脸上、身上。

妈妈一看这光景,就急急地带着孩子们回去。

在吃早饭的时候,妈妈对孩子们说:“听着,我不准你们再去和那个胖子洗澡。虽然他很喜欢你们,可是他的态度我可不喜欢。”

孩子们一齐喊出来:“妈妈!他不是我们的好朋友。他不是落潮先生。”

妈妈生气了,不听他们的话,只是重复说了一遍:“我不准你们再去和那个胖子洗澡。”

这样地过了十多天。依依、良良和珊珊老是在草地上不快活地走着,花也无心看了,连小鸭子也不追赶了。他们只呆呆地老远望着那海滩。

有一天早晨,妈妈决定带孩子们上海滩去。

孩子们比妈妈跑得快,先跑到海滩上,一看,正像他们第一次看见的那样,亲爱的落潮先生,穿着一件青色的浴衣,微笑地站在海滩旁边。“啊呀!——啊哟!——啊唷!——”孩子们一齐高兴得喊起来,“亲爱的落潮先生,您好!您回来了?”他们把上次妈妈带他们来的时候,遇见涨潮先生的事情,告诉给他听。“唔——亲爱的孩子们,你们多傻哪!”落潮先生听了大笑着说:“你们不知道吗?我每天在这儿待十二个钟点,我的哥哥也在这儿待十二个钟点。我们应该好好地工作,我们也要好好地休息。”“不。我们真的不知道。”依依愣着眼睛说,“请您告诉我们,该在什么时候来找您?”“唔——你们用这个方法计算。”落潮先生很和善地说,“如果今天你们早上七点钟来,那么,明天我要迟五十一分钟来上班,所以每一次我都告诉你们要迟一个钟头来。”“啊呀!——啊哟!——啊唷!——”孩子们一齐叫起来,“现在我们明白了,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时候来找您,多好呀!”

这时候,妈妈也跑到沙滩上来了。“妈妈!”孩子们又一齐叫起来,“您瞧,这位就是我们的好朋友——落潮先生。”

落潮先生向妈妈点点头。

妈妈觉得这个瘦子挺和善,就笑着对孩子们说:“如果你们只在落潮先生待在这儿的时候来玩,我想我应该让你们来。”

孩子们听了,快活得拉起了手,围着落潮先生跳起舞来。

落潮先生为孩子们唱了一个好听的歌,叫做《海的赞歌》。这个歌是难得听到的。落潮先生用丰富的柔和的低音唱的歌,谁听了都会被迷住,永远忘不掉。唔——风啊,你轻轻地吹,浪啊,你轻轻地拍。孩子们,母亲们,……一切善良的人,他们干完工作都来海边歇着。你们轻轻地唱吧,唱吧,唱那劳动的歌。唔——

五万年以前的客人

童恩正一、天外来客

这是一座无边无际的亚热带森林。

森林中的夜晚是喧闹的。动物在低沉地咆哮,猫头鹰在凄厉地哀鸣。无数小虫用它们毫无间断的声音鸣叫着。

一只花斑的猛虎,用无声无息的步伐在树林中跑着。突然,它停下来了。在月光照耀的林间空地上,一条吃得太饱的蟒蛇,正在憩睡,巨大的蛇身盘成一堆。

猛虎悄悄地移动了几步,然后小心伏在地上。现在只要最后一次跳跃,蟒蛇就将成为它利爪下的猎物了。

然而这一次跳跃并没有实现。天空中传来了一阵隐约的隆隆声。猛虎警觉地竖起耳朵,不安地向四面张望着。动物自卫的本能告诉它,有新的危机来临。

灾祸来得十分突然。东方的天空闪现了一片耀眼的红光,一个巨大的火球,以闪电般的速度向森林冲击过来,接着是一声剧烈的爆炸。

这事发生在公元1645年夏天。半年以后,在北京皇城中一间阴暗的屋子里,一个梳着辫子的官员,用十分工整的字体,在史书上作了下面的记载:“顺治二年五月,有巨星自东陨落于粤。红光烛地,声如雷鸣。……”二、奇异的石头

郭小林在夏令营中已经六天了。由于今年的夏令营是设立在远离城市的森林中,因此生活就特别紧张和有趣。在这些快乐的日子里,少先队员们参加了各种军事游戏,举行了游泳比赛和爬山竞赛,也开了篝火晚会。

今天是孩子们停留在野外的最后一天,他们要举行一次“探险”旅行。这就是说:带上干粮、罗盘,深入原始森林。谁都想抓紧这个机会替学校和少年博物馆采集一些植物标本。

在凉爽的早晨,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大队就沿着林间的小路出发了。一位伐木工人做了他们的向导。郭小林以大队旗手的身份,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并且还背了个皮盒子,里面装的是指南针。

在行军途中,郭小林虽然也知道伐木工人是绝不会走错路的,但他还是不断地看着指南针。因为这是旅行家的规矩。“迷失方向是探险家的耻辱。”他十分庄严地向同学们解释。

中午,大队到达了目的地——一个伐木工人的工作区。工人热情地欢迎了孩子们。吃过午饭以后,老师宣布让大家自由活动两小时。郭小林在出发前就和他的朋友挑了战,他们要比赛谁采集的东西多。他一个人爬上了伐木工人木屋后的小山。伙伴们快乐的喧哗声很快就落在身后了。他在树林中钻了很久,然而没有找到什么值得保留的东西。

不知不觉地,郭小林越走越远了。最后,他爬上了一座高山山顶。这儿的风景真好,绿色的森林像海洋一样延伸到遥远的地平线,几条河流像镜子一样在闪着光。

于是,郭小林又摸出了自己的指南针,准备再校对一下方向,可是一桩奇怪的事发生了。

他清楚地记得,伐木工人的小木屋是向着北方的,山在木屋背后,那么,现在木屋应该在他的北方,可是指南针指示的,木屋却在西南方。

看样子,“探险家的耻辱”——迷失方向的事故已经发生了。郭小林懊恼地摇动着指南针,磁针摇晃着摆动了一会,但是木屋还是在西南方。

一个少先队员是不应被这个小问题难住的,于是郭小林折了根树枝插在地上,从树枝的阴影看来,小屋的方向还是应该在北方。当然,用太阳来测定方向是不会错的。

现在可以肯定,这是磁针出了毛病。郭小林曾经听见老师说过,在某些大铁矿的附近,是可能出现这种现象的。他东张西望看了一会,发现就在山背后的树林中间,有一大片黑色的、光秃秃的地方。郭小林的好奇心又发作了:这是不是铁矿呢?

郭小林小心地走下山来,他发现这儿原来是一片沼泽,黑色的、发着臭味的烂泥延伸到远方,像森林中一个黑色的湖泊。和周围阳光照耀、鸟语花香的森林一比,这地方显得死气沉沉:既没有一根青草装饰这黑色的地面,也没有一声鸟叫来冲破这儿的寂静,空气中散发着一种令人感到沉闷的气氛。

如果不是一桩偶然的事引起了郭小林注意的话,他应该是带着失望的心情往回走了(连一点有意义的东西也找不到)。就在离岸边几米的地方,他看见烂泥中有一块石头。

烂泥中发现石头,这是很普通的事,但是真叫人奇怪,这块石头是浮在泥上的。郭小林知道,任何一块石头丢到这样的泥坑中都会一直沉到底的。

郭小林找来了一根长树枝,冒着陷进沼泽的危险,把这块石头拨到岸上来。

这是一块灰褐色的石头,闪着金属的光泽。令人诧异的是这块拳头大的石头,拿在手里却比木头还轻。“这是什么东西?”三、天乙星,谜星

严寒的深夜。整个北京似乎都已经入睡了。然而李明哲教授却好像忘记了白天工作的劳累,忘记了自己手中的烟斗已经熄灭多时,他面对着桌子上的一份实验报告,陷入了沉思。

五个月以前,科学院收到了一个从广东寄来的包裹,里面装着一块石头。这是一个少先队员在野外发现的。学校教师的来信中说:在拾到这块石头以后,学生们为了要确定它的性质,曾经用洒精灯烧过,也往上面倒过浓硫酸,然而用尽了一切方法,这块石头连颜色也没有变,这引起了大家的重视,把它送到科学院来化验。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向李明哲教授提供了这份几乎令人难以相信的、神话般的报告。正是这份报告,使李明哲教授回忆起了一段遥远的往事。

这是四十年前的事。那时,白发苍苍的老教授还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四年级大学生。他在数学系念书,却对天文学,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两千多年来中国的历史书籍中,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天文学史料。古代的天文学家们运用简陋的仪器,一代又一代地注视着星空的变化。他们不但从实践中掌握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而且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农业、航海等生产活动上去。年轻的李明哲曾经多次为我们祖先的智慧感到惊异和骄傲。为了使中国人民在天文学上的成就,能在世界天文学史上放出光彩,他立志献身于这门科学。因此他曾选择了一颗在当时广泛引起注意的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这颗星,中国史书上称它为“天乙星”。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写的《史记》中,就有过记载。以后各个朝代的史书中,关于它的记载更加详细。从记载上看,这颗星十分神秘,有很多不可解释的地方。譬如说,从它的亮度看来,它应当离地球很远,但是从它运动的轨道和速度看来,它又应当离地球很近。更奇怪的是:到了1645年,这颗星就突然消失了。国内外好几个学者对它进行研究以后,都得出了一个结论,说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关于这颗星的记载都是错误的。一位日本教授甚至称“天乙星”为“谜星”,并且预言,一切企图解开“谜星”之谜的努力,都是不会有结果的。但是,李明哲对自己祖先忠诚的科学态度和卓越的观察能力,始终有着坚定的信念,没有为这些议论所吓倒,他深信随着科学的发展,“谜星”之谜终有被揭露的时候。

经过了一段长时期艰苦的工作,在搜集了“天乙星”的全部资料并经过成千次的计算以后,李明哲在毕业论文中提出了自己的初步看法:这颗星的运动规律和一切星球不同,可能这颗星不是自然的星球,而是人造的。地球上的人虽然不能造它,但其他星球上的人却可能造它。在当时,这是一个十分大胆的推测,因为在四十年以前,世界上既没有火箭,也缺少宇宙航行的知识,关于原子能和放射性同位素的研究也是刚刚开始。论文交出以后,虽然得到了个别老师的赞扬,但是曾经留学美国的数学系系主任,却在论文后面批了四个大字:“胡说八道!”年轻的大学生一气之下,当着系主任的面就把论文烧了。

大学生活已经逝去四十年了。然而今晚上,李明哲又回忆起这段往事。他发觉发现这块石头的地点,在1645年曾有一块陨石降落过,这块石头是不是和陨石有关呢?1645年的陨石是不是又和“天乙星”的突然消失有关呢?一系列的联想在他头脑中起伏。四、探访

经过几个月紧张的学习,现在已经是举行期终考试的时候了。

放学以后,郭小林先到同学家中借了几本书,然后很快地跑回家去。考试期间,时间需要抓紧一点。“你怎么现在才回来?”妈妈在楼梯口迎着他,“客人已经等你一个多钟头了。”“客人?”郭小林说,“有谁找我复习功课吗?”

他跑进房门,立刻就愣住了。坐在房中的不是他的同学,而是三个大人。其中有一个戴眼镜的老人。“郭小林吗?”这老人看出他的尴尬样子,“我们是科学院的。我叫李明哲,这两位是我的助手。”“李明哲教授?”郭小林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站在自己面前的和蔼的老人就是有名的数学家李明哲教授。报纸上经常以很大的篇幅介绍他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目前他正领导着一个研究机构,从事一种大型人造卫星的制造。“去年夏天,我们曾收到过一块奇怪的石头,这是你在野外找到的,没有忘记吧?”

郭小林想了一会,便把自己发现那块石头的经过说了一遍。他发觉三个客人对他的介绍十分注意,因此便尽力说得详细一些,连一点细节也不敢忽略。“太好了!”教授满意地敲了敲烟斗,“如果我们到森林中去,你还可以找到那地方吗?”“能找到,因为那儿的方向我记得很清楚。什么时候去?”“明天。”“明天?不行呀!我还要考试呢。”郭小林说。“我们会替你请假,让你补考,”教授安慰他,“这项工作有重要的意义,老师会同意的。”“你们要去找什么呢?那块石头到底是什么东西?”郭小林问。

看了郭小林那种激动和好奇的眼光,教授笑了一笑说:“刚才我听你妈妈说,你长大了想成为一个天文学家,是吗?”“是的。”郭小林不好意思地承认。“好极了!”教授笑眯眯地说,“一个优秀的天文学家,除了必须有丰富的知识以外,还要具有高度的忍耐力,要随时克制自己的急躁情绪。因为天空中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的,对于一颗星星的观测,有时需要几十年持久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一点成绩。从现在开始,锻炼一下你的忍耐力吧。在没有去实地考察以前,我不能回答你的问题。没有根据的推测是违反科学的。再见了,小弟弟!今天好好休息吧!明天早晨八时,我们派车子来接你。”

第二天早晨八时整,教授的汽车就以科学家所特有的准确性停在郭小林的家门外。

汽车顺着光滑的柏油路向山区急驶。在路上,郭小林虽然有很多问题想问教授,可是他想起了一个天文学家应具备的条件。为了锻炼自己的忍耐力,他没有开口。教授也没有谈到那块石头,只是问问他的学习情况。

三天后,汽车到达了森林地带,在那儿有一架“北京-102”型的直升飞机在等着他们。几小时以后,飞机就像一只大蜻蜓一样,轻轻地在伐木工人的住地降落。

从这儿出发,郭小林毫不费力地领着教授他们找到了那块沼泽地。“就在这儿!”郭小林指出了发现石头的地方。

教授严肃起来了。他对这地方的地形,周围的植物分布状况,作了详细的考察。从各个角度向这块沼泽地拍了许多相片;他的助手捧着一个很复杂的仪器到处走动,念着一些数字。从这两个年轻人兴奋得发红的脸上,郭小林知道他们已经有了很重要的收获。“我们要排干这儿的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发掘。”在调查结束以后,教授说,“现在首先要订出详细的计划来。回去吧!”

在归途中,教授不停地在笔记本上计算着什么东西。他的两个助手在激动地低声交谈着,郭小林只听到他们的话中不断出现“不可思议!”“这个发现要震惊世界!”等等带有惊叹号的句子。这时郭小林的好奇心已经强烈得没法遏制,“天文学家的忍耐力”终于彻底垮台了。他鼓足勇气轻轻地问道:“你们究竟发现了什么东西?”

教授思索了一下,回答他说:“现在可以向你说明一下我们对这件事的推测。由于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刚开始,所以在某些方面还只是一个假设。……”五、教授的话“去年夏天,我们科学院接到你的赠品后,立刻进行了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试验,企图确定它的性质。但是我们很快就发现了,这不是一块天然的石头,而是一种合金。它具有难以想象的坚硬性和耐高温性;尤其重要的是,这种合金具有极强的吸收各种辐射线的特性。然而,它的成分和构造。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弄清楚。这是一种高度智慧的创造,这种科学技术的成就,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现代的科学水平。这种合金是在另外一个世界,由另外一种生物所制造的。“历史记载告诉我们,1645年,曾经有一块陨石坠落在这个地方。刚才我们的观察也证实了这点。由于陨石降落时所引起的爆炸和空气的震动,周围的树木都死亡了,地面也由于巨大的冲击而形成了一个大坑,以后注满了水,就成了那块沼泽。“三百年以来,人们都认为降落在这儿的是一块普通的陨石,可是由于这块合金的发现,使我们知道这不是一块陨石,而是一支火箭。这是在别的星球上生活的、具有高度智慧的生物向地球发射的一支火箭。用这种合金制造的火箭,不但轻便坚固,而且因为它具有吸收辐射线的能力,所以可以防止宇宙射线和火箭本身原子能发动机所放射的有害的射线对人体的伤害。我们毫不怀疑这支火箭上已经使用了原子能发动机,因为高速度的、能够在星际航行的火箭,只有使用原子能发动机才有可能。“现在我们要来考察一下,这支火箭是从哪一个星球上发射出来的。在这里,我要向你谈一点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太阳,加上九颗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以及另外一些围绕行星旋转的卫星,就构成了我们的太阳系。在太阳系以外,又有无数的恒星和行星,其中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是半人马座的阿尔法(α)星,它距离地球四光年,就是说,从这颗星到地球,用光的速度,每秒钟三十万公里的速度来走,也要走四年。即使是使用原子能发动机的火箭,要走这样长的距离,几乎也是不可能的事。因此我们断定,这支火箭不会是从太阳系以外的星球发射的。

在太阳系以内,离地球最近的一颗行星就是火星。这是一颗十分有趣的星,一百多年来,科学家曾经不止一次地为它的某些神秘现象所迷惑,譬如说:它表面上的运河网,它那与地球多少有些相似的自然条件,以及它那两颗卫星所显示出来的一些反常现象,等等。在很长的时期里,人们都相信火星上是有高级生物居住的。最后,有一位科学家,终于以大量的事实,证明火星上的确有高级生物。他们具有高度的科学水平,火星的两颗卫星就是他们放射的人造卫星。这种生物既然能够发射直径达到几公里的人造卫星,自然也能够向地球发射火箭。因此,我们初步肯定,这支火箭是从火星上发射的。“不过当我们对那块合金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又发现了另一种奇怪的现象:从合金中某几种稀有金属的放射性同位素所提供的资料看来,这块合金至少已经有五万年的历史,也就是说,它是在五万年以前制造成的,而火箭也应当在五万年以前就发射出来了。“肯定火箭是五万年以前由火星上的生物发射以后,我们还要解决另外一个问题,这就是五万年以前发射的火箭,怎么会等到1645年才坠落到地球上来呢?我的推测是这样的:这支火箭发射以后,在它遥远的航程上,经受住了一切考验,很顺利地到达了离地球很近的地方。可是就在这时,也许是机器发生了故障,也许是驾驶员操纵的错误,火箭突然失去了推进力,于是,它便由于自己的惯性而围绕着地球旋转,成为地球的一颗“人造卫星”。它不会掉到地上来,因为它旋转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刚好和地球的吸引力相等。坐在这支火箭里的生物,已经能够用望远镜看到地球上云雾弥漫的美丽景象,但他们却永远不能到达这个目的地了。“在距离地球几万公里的高空是没有空气的,所以这支火箭也不会遇到任何阻力,它只是用原来的速度一圈又一圈地围绕着地球旋转。就这样经过了五万年。在这段漫长的时期中,人类在进化着。大约两千年以前,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就发现了这颗与众不同的“星”,并且把它的运行规律在史书中记载下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天乙星”,日本人称它为充满了谜的“谜星”。我曾将“天乙星”的运动规律,与火星发射火箭到地球的运动规律,进行过一次初步的计算,这两个数字恰好是吻合的。“这支火箭,原来是可以永远运动下去的:但到了1645年,一次偶然的事件使它遭到了毁灭。我们知道,在宇宙空间里,有无数高速运动的小石头在飞行。这些小石头有时被地球吸住,以每秒钟一百公里的速度飞进地球的大气里,因为和空气摩擦发生高热,便放出很强的光,这就是我们在夏天晚上时常看到的流星。从精确的数学计算可以知道,1645年旧历5月,地球正好经过一块小石头最密集的空间,受到了一次最厉害的“流星雨”的袭击。在雨点一样的流星的冲击下,地球大气层以外运动的火箭,就被一颗流星碰上了。由于剧烈的碰撞,火箭脱离了自己的轨道,就像一颗普通的流星一样,坠落到我们的地球上来。火箭掉下来以后,它上面储藏的原子能燃料发生了某种变化,使得那块沼泽里充满了对生物不利的辐射线,我们刚才用仪器测量的结果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那个沼泽中,既没有一根水草,也没有一条爬虫。上次你的磁针失灵,也正是辐射线的影响。火箭的一块碎片被你无意中拾到了,其他的部分一定还保留在那个沼泽中间,经过发掘,我们一定可以找到的。“等到我们分析出这种合金的成分以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制造了。同时我们还可能在发掘中找到更多的东西。这一切都会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星际间航行的火箭技术。人类征服宇宙的宏伟计划将更快地实现了……”

萤火虫

贾祖璋

满天繁星在树头闪耀,树林和地面都沉浸在黑暗中,只有东面的一个小小池塘,在微风中,把天上的星星,皱作一缕缕银波,反映出一些光辉来。池边几丛芦苇,一片稻田,也都模糊不清,而芦苇随着微风摇曳,却隐约可以辨认。经常从芦苇底下,田边草丛中,起来一点点忽明忽暗的白光,向池面,向旷地移动,那是萤火虫。它们好像在空中乱窜,但也有一点互相追逐的形迹。有时一个飞在前面,另一个向它一直赶去。但被追赶的一点白光,忽然隐没了;或者飞到水面上,混杂在水中揉碎的星光里;或者飞回芦苇丛中、稻田里,给枝叶遮住;追赶者失了目标,便迟疑地转向飞去。或者自己反而成为被追赶的目标,就又一前一后地飞行着。这时,水面上,旷地上,稻田里,一明一暗,一上一下,点点光亮,与天上的星星同样繁多。

这是幼年暑假中,在乡间纳凉时所见的情景。当时与弟妹等一边听着在烈日下辛苦了一天才得这片刻安闲休息的邻舍们的谈笑,一边向萤火虫唱着质朴的儿歌:萤火虫,夜夜红:飞到天上捉仇公,飞到地上捉绿葱,绿葱开花满地红。

唱着唱着,偶然有几个萤火虫飞到身边,赶忙用芭蕉扇去拍,凑巧就把它拍在地下。有时拍个空,远飞而去,即使立即追赶,也往往空手而回。拍在地下的,不再发光,黑暗中难以寻找,也会突然逸去。那些被捉住的,首先是用它来卜年成丰歉。把一个萤火虫放在地上,用脚一拖,地面就出现一条萤光。这条光线粗而长,象征稻穗肥大,可望丰收;否则稻穗细小,收获一定很少。不消说,这是迷信,是“以生命为儿戏”。但是,不也蕴含着农民那种渺茫的希望吗?那些没有被弄死的,就给放进日间准备好的鸭蛋壳里,让它一闪一闪.作为小灯笼。放在枕头旁,静静地看着,催入梦境。但大人认为萤火虫会钻进耳朵,甚至会吃脑子,所以总是被禁止带进卧房。

萤火虫是怎样发生的,乡间没有谈起,古书上却说它是腐草化成的。《红楼梦》第五十回中有一个谜语,就是从萤火虫演化来的,还很巧妙有趣:李纨又道:“绮儿是个‘萤’字,打一个字。”众人猜了半日,宝琴道:“这个意思却深,——不知可是花草的‘花’字?”李绮笑道:“恰是了。”众人道:“萤与花何干?”黛玉笑道:“妙的很!萤可不是草化的!”

由于萤火虫,腐草竟然变成鲜花,文学语言,未尝不可。但是,到了现在,还有人发表什么生物化生说,仿佛腐草化萤,千真万确,那是痴人说梦了。

萤火虫种类很多,全世界所产,能够发光的有两千种,不能发光的也有两千种。我们常见的一种,身体黄色,翅膀尖端黑色。这是雄萤,能够飞行。雌萤体形近似幼虫,不生翅膀,不能飞行,终生住在水边杂草丛中,但也能发光。古人观察得不够细致,见到草里有萤火虫,就说它是腐草化成的,这也难怪。

雌萤产的卵有三四百粒,球形而小,黄白色,能发一些微光。经过二十七八天,孵化为幼虫。幼虫身体长纺锤形:略扁平,有十三个环节。头和尾黑色,体节两旁有黑点。尾端有吸附器,可代足用。尾端梢前方体侧有发光器,能放青色的光。日中隐伏泥土下,夜间出来觅食。吃的是蜗牛、钉螺等有害动物,所以它是益虫。第二年春天,长大成熟,潜伏地下,脱皮化蛹。蛹淡黄色,也能发光,到了夏季,化为成虫。

最令人感到兴趣的萤火,是从哪里来的呢?以前,有人认为是某种发光性细菌和它共栖的缘故,现在知道是一种化学作用。发光器的构造,随着萤火虫的种类和发育期而不同。就常见的这种萤火虫来说,成虫的发光器位于尾端腹面,表面是一层淡黄色、透明质硬的薄膜,下面排列着多数整齐的细胞,形成一个扁平的光盘。细胞里含有多数黄色细粒,叫做萤光体,遇着氧气,就氧化而发光。细胞周围有许多毛细管,连接气管,送来空气,又受神经控制,可以忽明忽暗。与发光细胞相对,还有一层含有多数蚁酸盐或脲酸盐小结晶的细胞,呈乳白色,好似一面镜子,把光线反射出来。另有人认为,血液里还含有一种萤光酶,萤光体受到萤光酶的激发,才会氧化发光。

萤光不含红外线(热线),只有光没有热,是一种理想的照明用冷光。人类所能利用的,历史上有晋代的车胤:把它盛在绢袋里,代替烛火,勤奋学习。在国外,墨西哥出产一种巨大萤火虫,胸部有两个大发光器,放射绿光;腹部也有一个发光器,放射橙黄色光;两色相映,极为美丽。妇人把它簪在发问,作为夜舞时的装饰。在萤火虫自己,可以引诱异性,威胁敌害,有生活上的意义。

在电灯、煤气灯、霓虹灯交相辉映的上海,无法看到萤火虫。故乡的萤火虫,更是一年,两年,几乎十年没有见过了。最近乡间来信说,三个月没有下雨,田里的稻都已枯死,桑树也都凋萎。那么,小小的池塘,当然已经干涸,稻田树林都已改换了景色,不知是否萤火虫也少了。我那辛苦劳动的邻舍们,在夜晚,还有心情纳凉,还能有一些笑声吗?

雷雨

叶至善

雷雨在常见的自然现象中,可以算是最动人心魄的了。闷热的夏天的午后,天空里堆积起大块的云。一霎时,气温突然下降,狂风,骤雨,闪电,响雷,跟着都来了,还可能夹着冰雹。使人烦躁的天气,不一刻工夫就变得清凉,爽快,舒适。等到雨一住点,风也息了,云也消了。青天经雨洗过,显得格外明亮。夕阳照在湿淋淋的大地上——好一个晚晴天!

在闷热的夏天,雷雨好像是大自然给人们的一种调剂,一种恩典。原来夏季里,太阳正对着北半球,直晒的阳光使地面上的水比别的季节都蒸发得快。贴近地面的空气因为温度增高,又能够包容更多的水蒸气。要是没有风,在贴近地面的空气中,水蒸气很快就要达到饱和了,也就是说,空气中容不下更多的水蒸气了。这时候,地面上的水不再继续蒸发。咱们身上又黏又湿,随你怎样扇扇子,汗水总不得干。咱们感觉到昏闷,热得喘不过气来。

在这闷热的当儿没有一丝风,可是你别以为空气沉滞着,一丝儿不动,贴近地面的空气正在猛烈的往上升。温度增高,水蒸气增多,都使得空气变轻,使得空气往上升。高空中并不像地面上那样热,含水蒸气多的热空气一边往上升,一边就渐渐地凉下来,大约每升高一百米,温度就降下摄氏一度。空气一凉,就包容不了原先那么多的水蒸气了;一部分水蒸气不得不析离出来,凝结成小水点。我们在地面上看,天空里起云了。

为什么这些小水点不马上落下来成为雨呢?这些小水点太小了,上升的空气托住了它们,不让它们往下落。在闷热的夏天的午后,从地面上升的空气的力量非常大,不但能托住小水点,还会把小水点不断地往高处推,于是云越堆越高。这样生成的云,样子很特别——在闷热的夏天的午后经常可以看到——底脚几乎是平的,上面重重叠叠,好像积雪的山峰,又好像大理石的城堡,在阳光的照射下,明暗特别分明。这样的云,在气象学上有个特别的名词,叫作积云。

积云的底脚离地面大约两千米,这就是说,地面上的热空气升到那样高,就有大量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点了。它的顶可能离地面一万多米。那样高的高空非常冷,温度在水的冰点以下。在积云越堆越高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它的顶部向外伸展开来,样子好像是铁匠打铁用的钻,四周还现出雪白的绸子一样的薄云,那就是水蒸气结成的冰花。

别瞧积云像高高的山峰似的,模样儿很宁静,它里面正在剧烈地翻腾。小水点并成了水滴要往下落,跟上升的空气发生了猛烈的冲突。水滴和空气互相摩擦,使云带了电:空气带着阴电升到云的顶部;水滴带着阳电降到云的底部。因此云的顶部,阴电越积越多;云的底部,阳电越积越多。地面受了云的底部的阳电感应,也带了阴电。

惊心动魄的场面马上开始了,一阵吹得倒人的大风,紧跟着便是弹丸似的雨点。大颗的水滴终于冲破了上升的空气,从云端里掉下来。下层的热空气给雨一淋,骤然冷却,骤然收缩,向地面直压下来,因此狂风赶在雨点之前来到。这时候,天空里树枝状的电光一闪一闪,雷声隆隆的。这些闪电,有的发生在积云和地面之间,有的从一块积云的顶部直贯穿到底部,也有的发生在两块积云之间。给闪电穿过的空气立刻猛烈爆炸。要是闪电离咱们近,咱们眼前一亮,紧接着听到一声清脆的霹雳;要是离咱们远,电光闪过之后,还得待上好一阵,咱们才听到雷声。因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比光慢。有时候隆隆的雷声拖得很长,好像车轮在云端里碾过,那是云块、山岭和地面把雷声来回反射的缘故。

雷雨有时候夹着冰雹。冰雹要在地面上特别热,空气上升的力量特别强,高空中又特别冷的时候才会有。积云的顶部伸展到温度在冰点以下的高空中,一部分的水滴本来已经凝结成冰珠了。这些冰珠从高空里降下来,要是来不及融化,又被猛烈上升的空气推了上去。到了高空中,冰珠外边又凝上了一层冰。这样落下来推上去,冰珠一层又一层地越裹越大,终于冲破了上升的空气的阻拦,从高空中直掉下来。有些冰雹比鸡蛋还大,往下掉的劲儿又很猛,庄稼,树木,房屋,人畜,往往会受到很大的损害。亏得不是每一场雷雨都有冰雹。

雷雨在夏天最常见,可是不一定夏天才有。含水蒸气较多的下层空气猛烈上升,都可能造成一场雷雨。有时候,高空中过分冷,贴近地面的含水蒸气比较多的空气跟高空的空气相比,显得轻多了,于是就猛烈上升,夜间海洋上的雷雨大多是这样造成的。有时候,从北方来了强大的冷空气团,会把贴近地面的含水蒸气比较多的空气直推到高空中去,所以冬天也可能发生雷雨。也有的时候,带着很多水蒸气的风给高山阻挡了,沿着山坡直往上升,也会造成一场雷雨。在夏天,发生雷雨的原因大多是贴近地面的空气太热,含水蒸气太多。由这种原因酿成的雷雨,通常叫做热雷雨。

常见的热雷雨开始在午后三点到五点之间,这正是一天中最闷最热的时候。不消一两个钟头,雨住了,风息了;闪电,打雷,一切扰乱的现象全都成了过去。云推开了,或者竞消散了,天上还可能出现一条美丽的彩虹。雷雨的时间虽然很短,雨量却非常大。在陆地上,夏天的雷雨几乎要占到全年雨量的三分之一。因此,庄稼人也非常看重雷雨。你可曾想到,在咱们闷热得喘不过气的时候,庄稼也像咱们一样正渴望着来一场雷雨。可是在山岳河谷地带,雷雨也可能造成灾害。这样的骤雨会造成山洪暴发,冲毁公路、铁路、桥梁;也会使河水暴涨,冲刷两岸的农田村庄,淹死人畜。

因为雷雨是由局部地面的空气上升而造成的,所以面积不会很大,下雨的地带通常只有三五十公里长,十几公里宽。界线的分明也是雷雨的特点。有时候只隔一条河,这一岸下着大雨,对岸仍旧是大晴天。所以谚语说,“夏雨隔爿田”。

雷雨的时间短,面积小,可是以全地球来说,雷雨的场数大得惊人,据说每天有四万四千多场;在任何时间内,都有一千八百场雷雨正在进行,大多发生在热带。我国雷雨最多的是广东北部南岭一带,因为那边热而潮湿,南岭又挡住了含水蒸气比较多的海风。沿海和华南一带也比较多,黄河以北就少了,甘肃、宁夏一带气候干燥,雷雨更少见,可是下起来常夹着冰雹。

太阳石——煤的故事

朱志尧在显微镜下观察煤

人类发现和使用煤,已经有好几千年的历史了。但是,煤到底是由什么东西变成的?这个问题,却有很长时期没有得到解决。

有人看见煤和石油一样生成在地下,一样可以燃烧发热,于是就猜想说:煤大概就是一种凝固和硬化了的石油。

有人看见火山爆发,从地底下喷发出大量炽热熔融的岩浆,于是就得出结论说:煤可能是从地底下的火山里抛出来的。

直到中世纪末期,人们还都认为,煤和其他岩石一样,是地球生成以来就存在的东西。

煤为什么能燃烧呢?当时有些学者抱着这样一种神秘的见解,认为大自然中有一种奇怪的液体,叫做煤液,石头吸收了这种煤液,就变成可以燃烧的煤。

但是,神秘的煤液谁都没有见到过。

今天,甚至我们的小学生们都知道,上面这些说法都是不对的。现在我们知道,煤是由古代的植物变成的。

煤由植物变成,这有没有事实根据呢?有,而且根据很多。

在有些煤里,人们甚至用肉眼也能看出,里面有植物的根和树皮的痕迹。地质学家还从煤层中发现过完整的树干。

仅仅这一些根据还不够。人类要认识自然,必须仔细地观察和研究自然;我们要认识煤,也就得仔细地观察和研究煤。

一块块黑色的亮晶晶的煤,如果单凭我们的肉眼来观察,那是什么名堂都观察不出来的。肉眼观察不行,可以靠仪器帮忙。

多谢荷兰的雷汶胡克!他在二百八十年前用玻璃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显微镜扩大了我们的眼界,帮助我们认识和发现了许多我们以前所不认识和不了解的东西。

一架小小的显微镜,可以把我们要观察的东西放大几百、几千倍。

为了在显微镜下观察煤,需要把煤切成薄薄的切片,这切片薄得很,只有百分之几毫米厚。把这种切片用特种胶粘在显微镜的物镜处,从下面用光把它照亮,就可以开始观察了。

煤的切片在显微镜下变成了透明的东西,并且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颜色。仔细地观察一下,你可以看到透明的煤的切片上有许多条长长的纤维,这是植物组织的遗骸。那些淡黄色乃至暗红色的扁平小环,直径零点零三至一点五厘米,在植物学上叫做孢子,古代的植物就是依靠它们来繁殖后代的。

切片上面还有许多黄色、红色和黑褐色的块状物或长长的条带,这是过去植物的皮层组织——角质层所变成的。

在显微镜下的植物细胞组织,看起来就更有意思:细胞的空隙呈深灰色或黑色,而磨光和发亮的细胞壁却呈现出白或淡黄的颜色。

此外,我们还能从煤中看到有许多淡黄色、黄色或橘黄色的椭圆状或蛋胚状物,这些是植物中蜡质和脂肪质的遗体。

看来问题已经十分明显了,上面的一切事实都证明:煤的生成和植物的确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但是,人们并不满足于这些显微镜下的论据。这一切涉及的还只是煤的外表。为了进一步认识煤,应该洞察煤的内部。

这一个任务落到了化学家们的身上。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化学家们讲述的故事吧。化学家证实了地质学家的结论

世界上有成千成万种不同的东西:木头啦、砖石啦、钢铁啦、空气啦,等等。它们有极不相同的性质和用途。

但是,化学家们却告诉我们,构成世界上成千成万种不同东西的基本物质只有一百零几种,这一百零几种的基本物质(有十几种还只能用人工制造)叫做化学元素。

在一百零几种的化学元素当中,碳要算是最奇怪、最有趣的一种了。它能和许多别的化学元素化合到一起,形成几百万种复杂奇妙的化合物!

几乎所有有生命的物体内的物质,都是含有碳的,我们把这种含有碳的化合物叫做有机物。

曾经有人估计过,在现在活着的动植物有机体里,碳的含量大约有七千亿吨!

前面已经说过,有一种简单的分析煤的成分的方法,叫做工业分析法。工业分析的结果,我们找到了煤中水分、灰分、挥发物和固定炭的含量。

还有一种分析法叫元素分析法,元素分析的结果应该告诉我们,煤是由哪些基本的化学元素构成的。

化学家告诉我们,煤中含有大量的碳。这些碳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和煤中其他的元素结合到一起,成了许许多多复杂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有这样多,以至直到现在我们还只能知道煤的构成的大概情况。

除了大量的碳以外,煤中还含有许多别的化学元素,例如氢、氧、氮、硫等等。

碳、氢、氧、氮、硫五种元素加起来,共占煤的成分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这五种化学元素的性质,差不多在每本化学教科书里都可以找到。

你见过金刚石吗?那种被人们叫做“钻石”的金刚石,有特别的、透明的、亮亮的光泽,任何石头、任何天然和人造的东西,都没有金刚石那样坚硬。

可是你知道吗,金刚石就是一种最纯的透明的结晶碳!

自然界中还有另外一种碳,这种碳叫做石墨。软而色黑的石墨是制造铅笔的原料。

至于木炭,那你一定很熟悉。木炭的主要成分也是碳。

碳这种元素的性质,我们看看金刚石、石墨和木炭就知道了。

氢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它很轻,同样体积的氢气和空气,氢气只有空气重量的十几分之一。把它装进气球里,气球就会飞升到空中。

氧和氮也是无色无臭的气体,氧能助燃,可以供人呼吸,而氮气没有这种本领。我们周围的空气,就是由五分之一的氧气和五分之四的氮气组成的。

至于硫,是一种可以燃烧的黄色的固体。

你看,组成煤的这些化学元素和煤本身有多么大的差别啊。但是这是事实,煤的确是由这许多元素组成的。原来经过化学上的所谓“化合作用”以后,组成化合物的元素都已经“面目全非”了。

为了进一步认识煤,需要确定煤里含的各种化学元素的多少。

化学家们完满地做到了这一点,他们仔细地分析了煤的组成,精确地测定了各种元素的含量,并且用它和别的东西进行了比较。当他们把煤和木材进行比较的时候,得到了下面很值得注意的结果:一百公斤煤当中,平均含有八十二公斤碳,四点五公斤氢,十二点七公斤氧,零点八公斤氮;一百公斤木材当中,平均含有五十公斤碳,六公斤氢,四十三公斤氧,一公斤氮。

这里我们没有提到硫等别的元素,因为它们在煤和木材里面的含量太少了。

这个有趣的比较告诉我们,煤中的元素的种类和含量非常近似于木材,木材和煤相比,只是少含了一些碳,而多含了一些氧。

化学家们于是证实了前面地质学家提出的结论:煤是由植物形成的。古代的植物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过各种各样复杂的变化,失去了一部分氢和氧,因而相对地大大增加了碳元素含量——这就是木材和煤中这儿种元素的含量并不完全相同的道理。这就是“太阳石”这个名字的由来

是什么东西推动着火车轮船前进的呢?“是煤,是蒸汽。”很多人一定会这样回答说。“不!是太阳,是千万年以前的太阳光!”——如果有人这样回答这个问题,那一定会使很多人感到惊异不止的。

用不到惊奇,这的确是事实。

不错,是煤的燃烧使水变成蒸气,是蒸气的力量推动着火车轮船前进。但是人们要问:“煤里面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

回答看来只能是这样:煤既然是由植物变成的,那么煤里面的能量当然就是从植物那里来的了。

可是人们还要追问:“那么植物又是从哪里去获得这些能量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就需要请我们的植物学家来解答了,他们对植物的生活比谁都了解得清楚。

不论花草还是树木,凡是植物总是由幼苗逐渐发育成长的。植物越大,储藏在它里面的能量越多;植物成长的过程,也就是它储藏能量的过程。我们问植物里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实际上也就是等于说:“植物是怎样发育成长的?”

春天到了,我们抬头望一下窗外,屋子外边长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和树木,数不清的绿叶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地颤动。植物学家说:“因为植物叶子里有一种名叫叶绿素的小颗粒,所以才显现出苍翠碧绿的颜色。”

小小的叶绿素和整个植物的生活有极密切的关系。因为叶绿素有这样一种特殊的本领,它能够通过叶片上千千万万个气孔,从空气当中吸收一种名叫二氧化碳的气体。它同时又吸收大量的太阳光,依靠太阳光的能量,叶绿素截留了,二氧化碳气体中的碳,加上植物根部送来的水分,把它们改造成了植物生存所需要的东西——淀粉,再进一步把淀粉变成葡萄糖,变成蛋白质和脂肪,然后输送到植物的其他各部分去。

这个奇妙的变化过程,在植物学上叫做“光合作用”。只有叶绿素才具有进行这种“光合作用”的本领。有了叶绿素,植物的每片叶子才能变成一个“制造生命的工厂”。

但是,要是没有了太阳光,结果会是怎样呢?

太阳光是“制造生命的工厂”里的原动力。在植物叶子进行“光合作用”的时候,大约要吸收射到它上面的太阳光能量的百分之四十。要是没有了太阳光,这些“制造生命的工厂”就只好停止生产。“光合作用”的结果是产生淀粉、糖类等有机物,这些有机物构成了植物的组织,而大量的太阳能也就在这些植物组织中被保存了下来。

以后,植物组织变成了煤,这些被保存下来的“凝固”了的太阳能也跟着转到了煤里。

现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个变化吧。植物叶子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截留它里面的碳而放出氧气,并依靠太阳光的能量使碳和根部送来的水分起变化成了复杂的有机物。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参加变化的东西是二氧化碳、水分和太阳光,变化以后生成的东西是植物的组织和氧气。

植物的组织变成了煤,煤在燃烧的时候,发生了另外一种变化:煤里面的碳和氢,分别和空气中的氧结合,结果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分,同时放出大量的热量。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参加变化的是煤和氧气,变化以后的产物是二氧化碳、水分和大量的热。

现在你看,这多有意思!这两个变化不正好是一正一反吗?变化的前前后后,始终是那几种东西。只是在第一种变化——植物组织的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太阳光;而在第三种变化——煤的燃烧过程中,放出了大量的热。既然是植物的组织变成了煤,那烧煤时放出来的热量,不就是千万年以前植物所吸收的太阳光吗?

怪不得有人把煤叫做“阳光的仓库”。今天我们开采煤矿,利用煤来燃烧发热,实际上就是解放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以前储藏在植物组织里的太阳光,使这些太阳光出来为人类造福!

说到这里,你对“太阳石”这个名字的由来也一定完全明白了。

影子的故事

萧建亨

每天,当你和同学们背着书包一同上学的时候,你注意过你的影子吗?有时,我们不是一边走着一边互相踩着影子闹着玩的吗?有人认为,影子被人踩着了要倒霉的。当然,这都是迷信,不过,关于影子,倒真有许多故事可以说一说的。唐小西怎样和他的影子告别的

读过严文井写的《唐小西在下一次开船港》那本有趣的童话的人,也许还会记得:唐小西因为老是“玩儿不够”,把“时间小人儿”给气走了,以后,他交上的坏朋友灰老鼠为他换了一个影子;这影子可坏极了,老是出坏主意;最后,唐小西决定和那个唠唠叨叨的坏影子告别,他掏出一把六开小刀,打脚后跟起,一下子就把影子给割开了……

严文井写的是个童话,可是你别以为,只有在童话里才有这种坏影子,在现实生活里,有时影子也会和我们捣蛋,使科学家们、工程师们大伤脑筋……

外科医生在动手术的时候,就常常觉得影子在妨害他们。灯光照在外科医生的手上,手的影子投到伤口上,黑黑的影子使外科医生老是分不清哪是血管,哪是神经,一不当心就会造成手术事故。外科医生向工程师们求救:“老兄,请您给想想办法!”工程师们当然没有唐小西那样的本领,一下子就把影子给割掉,他们只好在灯光上打主意。工程师们记起了这样的情景:房间里如果只有一盏灯,人们就会投下一道又黑又浓的影子,如果有两盏方向不同的灯同时照着,这时,所有的东西就会向两个方向投着两道淡淡的影子,——一只灯产生的影子,这时被另一只灯的光冲淡了。工程师又记起了:如果在一个四方装着很多灯的辉煌的房间里,人的影子就会更分散,更淡……有了!工程师们决定在手术台上装上更多的灯,让这些灯排成一个大圆圈,灯光从不同的方向射向外科医生的手;外科医生的手也向四面八方投出了一圈极淡极淡的影子,这影子是这样的淡,就像外科医生手的影子完全消失了一样。

假如你有机会到医院手术室去参观的话,那你就会看见,每只手术台上都挂着一只大大的、圆形的灯;现在你可知道了,那就是著名而奇妙的“无影灯”。“等影子十步长的时候,你来吧!”

两千多年以前,著名的希腊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在一个喜剧中写了一个这样的场面:一个雅典女人对她的丈夫说道:“等影子十步长的时候,你涂了香油来吃饭吧!”

猛地看到这句话,你一定会觉得莫名其妙。影子和吃饭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如果你知道,这儿影子的长短是代表着“钟点”,那你就一点也不会觉得奇怪了。

当你早晨到学校去的时候,你一定注意过:这时你的影子总是拖得长长的,可是越近中午,你的影子就越变越短。影子,是随着太阳的位置在改变的,换句话说,它们是随着一天的时间的推移,在改变。这个现象,古人也早已注意到了。那时候,当然还没有我们现代的各种钟表,于是古代的聪明人就想到:为什么不用影子来确定时间呢?他们在广场上竖立一根高大的石柱,谁要想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刻,让他来量量石柱影子的长短就可以了。

用影子来确定时刻,在古代应用了很长很长的一段岁月。心巧的人们,还不断地改良和发展了它。人们用石头制造了一个周围刻着十二个时辰的圆盘,圆盘的中心插上一根铁针,随着太阳的转移,铁针投下的影子也在移动着。这样,铁针的影子就为人们指出了时刻。这就是在中国、巴比伦古代流行过的“日晷”。月亮的影子帮助了历史学家

古代的人们,早就学会了怎样利用影子,可是他们对另外一些影子,却感到非常的惊恐。

月亮绕着地球旋转,当它绕到太阳和地球中间的时候,就会把太阳光挡住。月球巨大的影子投向地球,在地面上迅速地滑过,这时被月球影子笼罩着的人们,就会看到“日食”。

从前,人们不明白日食的道理,因此,当他们碰到了月亮的影子后,就特别的害怕。太阳被一个黑黑的东西遮住了,他们想:这一定是什么“妖魔”在那儿吞食太阳;怎样来帮助太阳逃出这场灾难呢?赶快烧香拜佛吧,菩萨会保佑咱们的太阳的!不然就敲锣打鼓,把妖魔吓跑。

古时候的人们,一直把日食当做是个灾难的预兆。碰到日食,历史学家们一定把它们记入史册,诗人们就用诗歌来描绘它。年复一年,他们不断地把这“恐怖的影子”发生的时间、地点记了下来,他们这样做,决没有想到,这正是为他们的后代做了一件大大的好事!

在十二世纪末叶,俄罗斯伊戈尔王公曾和波洛威茨人在顿河一带发生过一次激烈的战争。在这次激烈的血战中,伊戈尔王公虽然全军覆没,可是在历史上却留下了很深的影响。后来,有许多民间诗人为了歌颂他,写出了一本著名的《伊戈尔王子远征记》;历史学家们也把这次事件郑重地记入了史册。可是,经过了几百年的传抄,当现代的历史学家再重新来研究这个事件的时候,他们却无法决定这次战争的确切年代。因为,在一本古史上明明是记着1183年,而另一本却写着1185年,到底是在哪一年呢?

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都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可是没有想到,天文学家却帮助他们找到了答案。

天文学家仔细地翻阅了古代的史册,以及描绘这次战争的一些诗歌。他们在一首诗歌上看到了这样的诗句:伊戈尔站在顿涅茨河畔,他看到自己的部队仿佛被黑暗所笼罩。他抬头望那明亮的太阳,只见太阳变成了一弯月牙,月牙的两角中好像装着燃炽的炭。漆黑的天空上星星开始一闪一闪。人们只感到头晕目眩。

很清楚,这里描绘的是日食!伊戈尔的部队在渡过顿涅茨河的时候,碰上了月亮的影子。在一部古史里也有这样的记载。天文学家们立刻进行计算,日食是不会改变它的时间的,地球、月亮是按照铁一样的规律在运转,天文学家们不但可以把未来看到日食的时间、地点事先推算出来,而且也能把过去发生日食的时间准确地计算出来。他们算出,1185年5月1日下午3时25分,月球产生的影子,刚好在顿涅茨河一带滑过。这次战争一定发生在1185年的5月。

月亮的影子,曾使古代的人感到恐怖,可是它们却帮助了现代的历史学家,使他们解决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之谜,不但确定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年份,而且还能确定它们发生的日期、钟点和分秒!工程师们怎样利用影子

别以为影子只为古代的人们服务,不,影子在现代的生活中也起着重大的作用。

有一次,我到一个现代化的电子管厂去参观。工程师拿出了许多电子管的零件给我看:“请注意,我们这里对零件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尺寸稍不合格,电子管就会成为废品。”

这些零件都是一些精巧的小玩意儿。其中有一块打着许多洞眼的云母片片,引起了我的注意。据工程师说:电子管里所有的零件都是固定在这块薄薄的云母片上的。我拿起了那块云母片片翻来覆去地瞧,不由地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他们是怎样知道这些样子复杂的零件合不合规格的呢?”“我们用影子!”工程师回答说。他把我带到一间拉着窗帘的屋子里去。屋子里,有一位工人在一台仪器前安静地工作着。他把云母片放到仪器里,然后打开仪器里的电灯,灯光射向云母片,然后再经过光学仪器的放大,在一块毛玻璃上投下了一个巨大的影子——放大了的云母片片的影子。

现在,可以用尺来量这个影子了!不,工人叔叔想得还要巧,他们用一块尺寸标准的大样板来和影子比较。影子要是和样板重合,零件就是合格的,不然,就把它们挑出来。

许多样子复杂的零件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测量,这里,影子又帮助了工人和工程师们,使他们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的速度。影子和我们的生活

据说,汉武帝的夫人李氏死后,汉武帝还是常常思念她。有一次,来了一个名叫少翁的人,对汉武帝说,他有法子把李夫人的魂魄招回来,与汉武帝见面。到了晚上,少翁布置了一块布幕,要汉武帝在幕的一边坐着。他呢,在幕的一边点起了灯,耍起法术来了。隔了一会,嘿!汉武帝看见布幕上果然出现了一个黑黑的人影,这影子就和李夫人的侧影一模一样。

你以为那幕上出现的真是李夫人的“魂魄”么?当然不是,假如你曾经看过“影子戏”的话,你就会想到,少翁不过是剪了一些纸人,让它们在蜡烛前面活动活动罢了。烛光照在纸人上,然后又在布幕上投下了一个黑影。据说,从前在民间盛为流传的影子戏,就是这样发明的。

影子戏,由于形象明朗、黑白分明,因此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魅力,使看过的人久久不能忘怀。不过,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还创造了一种力量更强大的“影子戏”——“活动电影”。这种“活动的影子”不但会使我们欢笑、感动,甚至还会使我们流泪;它们已经这样深深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真成了我们现代人的一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影子帮助了天文学家

在南北极探险家的口里,一直流行着一句话:“我们对南极的了解,还没有天文学家了解月球那样清楚哩!”

探险家们的这种说法,并不是故意夸大。因为,万年的冰雪封住了南极的秘密,使科学家们无法窥到南极大陆的“庐山真面目”,可是天文学家呢?他们不但绘制了月球表面的详图,而且还“量”出了月球表面山峰的高度!

天文学家是怎样知道月亮上山峰的高度的呢?他们依靠的是影子,依靠月球上山岭投出的影子量出高度的。

用光学仪器,可以测定出月球山峰影子的长度,然后再计算出这时光线是用什么角度射向山峰的。再用简单的三角学,就可以精确地算出月球山峰的实际高度。

影子——离开了我们三十八万公里以外的影子——不但告诉了我们月球山峰真实的高度,而且还为我们透露出了月球表面的实际情况;使天文学家们,能为宇宙航行家,编绘出一幅详细的月球图。

影子,在这里产生了神奇的力量,它战胜了时间和距离,成了我们手中的一个驯服工具,为我们忠实地服务着。

圆圆和方方

叶永烈

你认识圆圆和方方吗?

它俩是你的老朋友啦:圆圆就是你下象棋的棋子。可不是吗?每一颗象棋的棋子,都是圆溜溜的,所以叫“圆圆”;方方就是你下军棋的棋子。可不是吗?每一颗陆军棋的棋子都是四四方方的,所以叫“方方”。

有一天夜里,象棋正好和陆军棋放在一起,圆圆跟方方没事儿就开始聊天了。

圆圆觉得自己的本领大,它对方方说:“你瞧瞧,世界上到处都是我圆圆的兄弟——汤团是圆的,乒乓球是圆的,脸盆、饭碗、茶杯是圆的,就连地球、太阳、月亮也都是圆的!”

方方昕了不服气,它觉得自己的本领比圆圆强,说道:“你瞧瞧,世界上到处是我方方的兄弟——书是方的,报纸是方的,床是方的,毛巾是方的,铅笔盒、信封、汉字是方的,就连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也都是方的!”

它俩都觉得自己的本领大,你一言,我一语,吵到半夜,还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他俩吵着,争着,吵着,争着……声音越来越小,越来越轻——吵累了,争累了,夜深了,睡着了。

圆圆睡着了,开始做梦——

圆圆梦见自己来到建筑工地,一看:方方的同伴在那里——一大堆砖头都是方的。圆圆气坏了。说声“变”,就叫那些砖头都变成圆的。可是,用圆砖头砌成的房子,砖头会滚动,一下子就倒塌了。建筑工人叔叔对圆圆说:“砖头不能做成圆形的。方的砖头能够紧密地砌在一起,墙壁非常结实,所以我们要方的,不要圆的!”工人叔叔说声“变”,砖头重新变成方的了,砌成的房子又结实又漂亮。

圆圆没办法,只好垂头丧气地离开了建筑工地。

圆圆来到了农村,一看,方方的同伴又在那里——成块成块的田都是方的。圆圆很不高兴,说声“变”,就叫那些田都变成圆形的。这下子,圆圆可高兴啦。可是,这时圆圆听见一个不高兴的声音:“是谁把田都变成圆的?圆跟圆之间,多出来一大块、一大块空地,这怎么行呢?太浪费土地啦!”圆圆一看,原来是农民伯伯在说话。只听得农民伯伯说声“变”,田地重新成方的了,一块紧挨着一块。中间只留下一条细长的田埂,好让人们走路。

这一夜,圆圆做了好几个梦。在每一个梦里它都想把方方赶走,变成圆圆,可是都没有成功。这一夜,圆圆翻来又覆去,没睡好。

想不到,方方睡着了,也做起梦来——

方方梦见自己在公路上遇到一辆自行车。它一看见自行车的车轮是圆的,心里就火了。它说声“变”,自行车的车轮一下子就变成方的了。这时,自行车马上摔倒在地上。那骑自行车的阿姨从地上爬起来,非常生气,问道:“是谁把我的车轮变成方的?方的车轮怎么滚动?”阿姨说声“变”,把车轮重新变成圆的,骑着自行车飞快地跑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