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适应它:比尔·盖茨给年轻人的11条人生建议(时光文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8 11:41:25

点击下载

作者:砍柴人

出版社:立信会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适应它:比尔·盖茨给年轻人的11条人生建议(时光文库)

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适应它:比尔·盖茨给年轻人的11条人生建议(时光文库)试读:

前言

人活着,尽管不容易、不如意,还是要充满感激的。

2012年,是我北漂16年,创作10年的里程碑。在此,有很多很多的人值得我感激,2012个恐怕还不够。

我首先要感激的人,是我的父亲——一个地道、纯正、善良,但又懒惰、无能、自私,甚至没有责任感的农民。

父亲二十几岁时,拥有很多改变命运的机会,但他没有珍惜,随后给我营造了连吃饱饭都是一种奢求的成长环境。遭人歧视,受人冷眼。这让我从记事那一天起就知道,如果身边有一个人富有,自己的贫穷就是一种耻辱。

由于父亲的懒惰和自私,在我10岁时,就经常被他逼着上山砍柴。为了让他高兴,不论寒风刺骨,还是烈日炎炎,只要不上学,我就上山砍柴。现在,我左手上还有十几道柴刀砍的疤痕。正是那段超出身体负荷的砍柴日子,让我知道生活中什么是苦。

一个年幼的孩子,只身进入深山砍柴,而不知道恐惧。没有这种经历,我想我不会在一无关照、二无关系的情况下,贸然舍弃安稳的工作来到举目无亲的北京,在这个四顾茫然的都市里以另一种近乎悲壮的方式砍柴。

爹,是无法选择的。即使在拼爹时代,不论我们的爹如何,还是要感激的。他给了我们生命,同时也以不同的方式给予我们不同的财富。至于如何解析这笔财富,是我们个人的问题。

其次,我要感激一个错误的选择——我疯狂地迷恋上中长跑项目。在初中一次秋季运动会上,我鬼使神差地参加了3 000米比赛,并意外获得冠军。这种比赛的冠军本无价值,我却从此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非职业性的训练。

现在想想都可笑,当时的我,为什么要如此刻苦训练呢?以我的身体条件,只能跑出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成绩,在省级运动会都不可能获得名次;文科生,不能报考体育院校,高考时充其量加20分。这与我的付出根本无法匹配。

事实上也是如此。老师和同学都说,我是在错误的方向上付出了错误的努力。

现在仔细想想,这似乎又是上帝有意的一次安排。无论什么级别的中长跑比赛,冠军只有一个。所有参赛选手,必须具有征服对手的强大欲望才能取胜。曾经自卑的我,通过参加各种比赛,无意中获得了受益一生的征服欲。

只有具有征服欲的人,才敢对命运说不。

再次,我要感谢的人,是我来北京之后的第一个老板。

他是一个龌龊、苛刻、爱钱如命、蛮不讲理、视工作为生命、曾经身价千万、现在锒铛入狱的人。在他看来,他能给我一个赚到糊口钱的工作,就是对我这类北漂族的恩赐。我必须做三个人的工作,才能赚到一个人的工资。

感激他的原因有四:一是他让我接触到自己喜欢但陌生的行业;二是他的野蛮要求让我成长为工作的多面手;三是他教会我与糟糕之人打交道的本领;四是他用他的经历提醒我,穷人到富人的距离有多远,富人到穷人的距离有多近。

最值得我感激的人,应该是10岁的格格女士,我的前世情人。无论我贫穷或富有,落魄或腾达,她都一直无条件地爱我,并以我为骄傲。

父亲的平庸,导致我要想改变我的生活方式,就必须先偿还他对生活的亏欠,否则我就会复制他的生活。我为了女儿格格不再重复我的故事,就必须拿出足够的理由成为她的骄傲。这是我继续奋斗不可替代的动力。

成为孩子的骄傲,是男人一生不可推卸的职责。

暂住北京16年,生活的馈赠让我学会了感激,感激折磨我的人、折磨我的事,感激上帝安排在苦难背后的机遇和财富。如果没有这些经历,就不会让我面对无奈的时代,知道二十几岁时,必须准备什么,校正什么;明白30几岁时,必须接受什么,控制什么。

假设在16年前,我给自己写下墓志铭,到现在,这篇墓志铭最起码已经改写过5次。每一次改写,都是我感悟人生、反省自己的蜕变。有了5次改写墓志铭的冲动,也就有了这套重新整理、校正、完善后的5本书。

2012年的新年钟声尚在耳边回响,我人生的第一个作品集也即将付梓面世,此时此刻,我想做的和必须做的,就是对一直喜欢、包容和忍受我文字的人道一声感谢。我在此送给你们2012个真挚的祝福,祝福你们好好活着,成功幸福,且与“被”字无关。

砍柴人 

2012年元月

第1条建议

Life is not fair, get used to it.生活是不公平的;要去适应它。

彻底宽恕自己的过去

作为一个人,一生中有三点我们没有选择权。

一是谁是自己的父母;二是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三是家庭在哪一个国家。

这三点对我们的一生很重要,甚至决定着今生的前途和命运。遗憾的是,这么重要的三点,我们却没有选择的权利。在我们跨过生命之门,这一切都已经成为只能接受的现实,不需要我们同意。

我们的父母,有可能是富可敌国的超级富豪,生活在社会金字塔的顶端,受世人仰慕,决定着很多人的命运;也可能是食不果腹的难民,居无定所,颠沛流离,受世人冷待,连自己的明天都不知道如何度过。

30岁之前看父敬子,30岁之后看子敬父。这句话的意思是,30岁之前,父亲在世人眼里如何,我们便如何;30岁之后,我们在世人眼里如何,父亲在世人眼里就如何。

不要埋怨世人势利,因为埋怨也没用。

也许父母能量大,会给我们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和发展的环境,给我们提供庞大的人脉资源、巨大的资本支援,使我们从很高的起点出发。同龄人奋斗10年、20年,也很难达到我们起点的高度。

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父母,这样的家庭,应该倍加珍惜。以虔诚的感恩之心,接过父母手中的火炬,把他们的事业做大做强,把他们的爱心发扬光大,向世界更远的地方传递。

如果父母只能给我们带来贫穷、饥饿、卑贱,因而遭到歧视、冷待和伤害,活着都成为社会的累赘和负担。我们想发展,没钱没机会没资源;找工作,没门路没关系,不得不在社会的最底层,为了简单的衣食住行苦恼、奔波。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就像荒原上的野草,自生自灭,没人在乎。

假如真的是这样,也不要埋怨我们会有这样的生活,因为生活本身就没有公平可言。这不是我们选择的,不能证明什么。父母的成绩代表不了我们的价值,我们的过去代表不了今天,更代表不了将来。

作为年轻人,只要是健康地站在今天的码头,就没有必要抱怨自己过去乘坐的船有多破,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从现在开始,无论我们出身寒舍还是豪门,起点都是一样的。明天对任何一个年轻人来说都是未知的,一切都在于我们如何把握。

对于出身卑贱、家境贫寒的人来说,要想明天能有所作为,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宽恕自己的过去。如果我们现在还对自己说,“如果我的爸爸是富翁,如果我能获得更多的支持或者有更强硬的关系就好了”,“如果我上大学时选别的专业就好了”等类似这样的话,只能徒增我们的悔恨和悲痛。结果只能使自己感到前途渺茫,再多努力也无助。

我们只能坦然地接受自己的过去,停止那些自残的想法,立即去做自己能做的事、应该做的事和想做的事,否则,就会像一个背着过重行李的人,步履艰难。

如果不能宽恕自己的过去,过去的一切不如意就会牵扯我们更多的精力。所以,最好把那些用来抱怨、哀叹的精力和时间,用在能改变过去的地方,用在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上面。一位著名的教练曾经说过:“上帝让你的眼睛长在头的前边,就是为了让你向前看,向前走,而不是老盯着过去。”

有位诗人这样描写自己的过去,我相信有一天,我流过的泪将变成花朵和花环,我遭受过千百次的遍体鳞伤,将使我一身灿烂……

所以说,不论我们过去贫穷还是卑贱,失败还是失意,都应该把这些从心头卸去,彻底地宽恕自己和自己的不幸,还世界一个真实的自己,真正的自己。

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赖斯,10岁时随全家到华盛顿旅游。她非常想进入向往已久的白宫参观,却仅仅因为她的皮肤是黑色,无法像白人那样进入白宫。小赖斯并没有因为自己无法选择的肤色向父亲抱怨,凝神远望白宫良久,然后回头告诉父亲:“总有一天,我会住在这里!”

年幼的赖斯,就明白再计较自己是黑人还是白人,再抱怨为什么白人和黑人不能平等,对她,对整体黑人而言,毫无用处。她能做的,就是宽恕、接受,再去改变。

果然,25年后,以优异成绩从丹佛大学毕业、已成为俄罗斯问题专家的赖斯,以无可争议的优势昂首阔步进入白宫,担任总统首席俄罗斯事务顾问,后又升为国务卿,成为著名外交家。白宫那条歧视黑人的规定,也早已在黑色人种的努力下作古。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梵·高的画那么值钱,他应该是百万富翁才对啊!”父亲笑道:“梵·高生前穷得连妻子都没娶上。”

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笑道:“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破旧的阁楼里。”

这位父亲的职业是水手,常年在大西洋各个港口忙碌,因为是黑人收入少得可怜。这位儿子叫伊东·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20年后,在回忆童年时,他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出卖苦力养家糊口。看到和父母一样的黑人,只能从事又脏又累薪水又少的工作,我习惯地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梵·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看轻卑微。成功是没有任何既定人选的,她只属于能为她奋斗的人。她不属于一个人的过去,只属于一个人的将来。”

一个人怎样对待自己的过去,就会有怎样的将来。我们能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过去,就会有一个光明的将来。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贫穷、卑贱无能为力,就别指望别人能大发慈悲高看自己一眼。任何同情和悲悯,也无法挽救已经把自己看低的人。

一个人最难跨越的,就是他的过去;人生最大的障碍,也是一个人的从前。我们不能用过去迷惑自己,束缚自己,沉溺自己,把自己的将来和过去画上等号。

宽恕让自己尴尬、耻辱甚至是愤懑的过去,是为了我们自己,而不是为了他人。放下即是快乐,彻底宽恕过去的人和事儿,会让我们身心健康,精力充沛,心里坦然。

想想看,如果我们总是死盯着别人在过去带给我们的伤害不放,就会浪费我们很多宝贵的精力和时间——这些精力和时间,本来可以直接用于实现梦想和目标的。我们需要向前看,并积极行动,而不是停在过去或者现在原地踏步。我们需要放下包袱,把自己从别人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以便轻装出发。

从过去的痛苦记忆中解脱出来,立即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采取积极的行动,这是一个人成长、走向成功的关键。

要记住,没有人能够伤害我们,过去可以,但是现在、将来却不可以,除非我们允许他这么做!没有人拥有那种凌驾于我们之上、为我们选择未来的权力,除非我们认为他可以拥有。

大量的伤感来自自怜。当我们通过自己的行动获得成功之后,以前非常渴望的同情和怜悯,对那时的我们来说,已经变得一文不值。

昨天和明天,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探讨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人的经历:

1.6岁时,因为他是黑人,没有一个白人伙伴愿意和他玩耍。

2.8岁那年,他喜欢问父亲的朋友有多少财产,但没有人愿意直接告诉他。

3.上小学时,他经常偷看姐姐的情书。

4.他天生哮喘,夜里咳嗽,白天疲惫,那时的医院根本无法治疗。他非常懦弱,对很多东西都恐惧。

5.他做什么都没有耐心,就连年轻人非常渴望的牛津大学,说放弃就放弃了。

6.老师问他拿破仑是哪国人,他怀疑老师故意作弄他,自作聪明地回答是荷兰人。

7.别人都认为他傻,他便去测自己的智商,结果是96,和普通人无异。

如果身边有这样一个人,我们会怎样评价他呢?天生就不是优良种族,生来就被社会剥夺很多机会,除了干苦力别无选择;小时候就对谈情说爱感兴趣,简直就是小流氓;连个好身体都没有,还能指望他做什么?对什么都恐惧,就是胆小鬼;对什么都没耐心,肯定是一事无成;谁的话都不信,自作聪明,不吃亏才怪;智商和常人一样,只能过常人的生活。

这样的人,优点不多缺点不少,可以说是吃啥啥不剩,干啥啥不行。如果这样的人都能出人头地,除非火星撞地球。

我们再来看一位伟大人物的传奇人生:

1.他从大学退学,做过厨师,卖过家具,种过地,几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2.“二战”期间,31岁的他服务于英国情报局,做了几年间谍。

3.他一生建立庞大、过硬、复杂的人脉,通天入地,无所不能。他与美国国防部部长称兄道弟,与纽约的著名律师、名报总编经常把酒言欢。

4.38岁时,一无文凭二无经验的他,以6 000美元起家,创办了全球最大的广告公司,年营业额达数十亿美元。

5.虽然没进修过广告专业和广告心理学,他却设计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广告词,至今仍在使用。

6.患有先天性哮喘病,被医生断定活不过40岁的他,88岁才去世。

7.最后他送人一句话:“永远不要把财富和头脑混为一谈,一个人赚多少钱和他的头脑没有多大关系。”

这位传奇人物,他的人生真够传奇的。从他一生所取得的成就,我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这个人看成非常人所能企及的天才?一个患有先天性疾病,大学没毕业,混迹社会各个阶层,38岁才真正做点事,靠6 000元起家,把公司经营成同行业全球最大的公司的人,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现在可以非常负责地说,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个黑皮肤的不良少年,和后面手眼通天的亿万富翁是同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大卫·奥格威,奥美广告公司创始人。

我们把38岁之前的大卫·奥格威和38岁之后的奥美广告公司创始人所有事迹一一对照,我们找不到一点必然性,也无法解释没有耐心的人如何缔造一个庞大的跨国集团公司,更解释不了患有先天性哮喘病的人怎么能活到88岁,同样解释不了一个对什么都充满恐惧的人如何能做几年间谍,智商不高的人为什么会有惊人的智慧。

我们解释不了的事,大卫·奥格威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就是铁铮铮的事实。

也许有人说大卫·奥格威的成功是一个个例,他的成功不可复制。那么,我们看看他的以前,是个例吗?我们仅从他的前半生,敢断言这个人能成功吗?恐怕一点成功人士的影子都找不到。

他后半生取得的成就与他前半生的行为有必然的联系吗?恐怕不存在。在他的前半生找不到决定后半生的因素。

万事万物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惟独我们的人生却充满变数。一位哲人说:“人生永远不变的法则就是改变。”有位著名的人类学家说:“任何人的命运都是不可估量的。”

我们的人生只有两万多天,每一天的我们却因选择的不同而不断变化。今天也许是一个乞丐,明天可能就成为富翁;今天不可一世的权贵,明天可能就是阶下囚。看来一个人的人生不可预测,也不能预测,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尽在把握。

所以说,不论我们过去做错了什么,今天遇到了什么不幸,都不要过多地关注它。这些都是为我们发生的,就是用来让我们改变的。

在一次各国权贵、富翁、明星的聚会上,世界著名的汽车商约翰·艾顿遇到他的朋友、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丘吉尔,两个人无所不谈,最后艾顿向丘吉尔说起他不堪回首的往事。

艾顿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农村,父母早逝,和姐姐相依为命。姐姐靠给别人做浆洗工、当保姆赚钱度日,两个人过着吃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姐姐出嫁后,姐夫容不下他,把他轰到舅舅家,舅妈很刻薄,在他读书时,规定他每天只能吃一顿饭,还得收拾马厩和剪草坪。上班当学徒时,他根本租不起房子,有将近一年多的时间是躲在郊外一处废旧的仓库里睡觉……

丘吉尔没想到这位大富翁有着悲惨的过去,疑惑地问:“我们认识已经好几年了,怎么从来没听你说过这些呢?”

艾顿呵呵一笑说:“有什么好说的呢?努力把它改变就是了。昨天和明天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一定将它们联系在一起,那就是看你今天做了什么,是把昨天糟糕的状况延续,还是让今天与昨天不同。”

我们昨天是谁不要紧,今天是谁也不要紧,关键是明天我们是谁。如果明天的你我依然是今天的你我,你我在今天就已经被时代埋葬了。

纠正小时候学到的不正确的东西

我们怀疑过一直被我们信奉为人生不二法则的名言吗?我们怀疑过父母和老师的安排与教导吗?我们怀疑过自己心中偶像关于成功的忠告吗?

可以肯定地说,很多人从来都没有怀疑过。特别是对那些已经被成功人士验证过、被誉为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准则,更是笃信不疑。他们的规劝和警告,成为我们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于是,很多年轻人毫无思考地在亲人、偶像、朋友、老师等人画好的条条框框里小心行走,为的是避免失败,避免受伤。

为此,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灌输了以下这么多词语和句子:痴人说梦,异想天开,自不量力;做人要本分,做人要老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勤劳有好报,人之命天注定胡思乱想没有用;做自己该做的事,做自己能做的事;成功有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等等。总之一句话,就是教育我们走路的走路,过桥的过桥,骑马的骑马,癞蛤蟆不能惦记天鹅肉。

懂规矩、懂事、乖巧、听话、服从的人,一直被认为是好孩子,好学生,好员工。我们不知不觉地接受并习惯了这些标准,也拿这些标准衡量自己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反过来想一想,我们这样做,是自己的真实需要吗?是真正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吗?未必!

盖茨小时候,就被人们视为不务正业、不懂规矩、很另类的孩子。庆幸的是,盖茨有一位伟大的母亲。1975年母亲节时,正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比尔·盖茨送给母亲一张卡片,他用斜体英文写了下面一段话:

我爱您!妈妈,您从来不说我比别的孩子差,您总是在我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我怀念和您在一起的所有时光。

回首想一想,我们几乎就是在一些人的否定中长大的。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在父母眼里总不是最好的;无论我们如何尽力,老师总能找到不足的地方。我们一旦有与家长、老师相悖的想法和做法,就会遭到无情的扼杀或镇压。在这些人眼里,年轻人的任何想法都是幼稚的,不成熟的,一定会失败的。

美国心理学界的专家们曾做过这样一项调查:什么人伤害你最深?调查的结果谁也没有想到,高居第一位的是“父母”,第二位是“兄弟姐妹”,第三位是“孩子”。

父母,兄弟,姐妹,孩子,都是这个世界上和我们最亲近的人,怎么会成了伤害我们最深的人?其实想想,也就是身边这三类人,会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是最有权利帮助我们做选择、做决定的人,都热衷于从自己的角度、经验、认识、立场去判断另一个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这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总习惯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把容易的事情搞烦琐,让年轻人感觉到,实现自己的想法都会非常艰难,以显示他们的权威和正确。其实,任何的人建议,都是以他们自己的需要为出发点,还冠冕堂皇的冠以无私的名义。

领导教育员工习惯上纲上线,说这是大局观;教授给学生讲课,都讲得晦涩难懂,以显示自己学问渊博;成功的人谈成功,拿N多例子证明自己是多么的天才和不可复制。

我们现在做事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想赢怕输,和我们先前接受的教育、学到的理念有关系。我们从来没有勇气问问自己,那些被我们奉为真理的东西真的就那么正确吗?一些所谓的真知灼见都能行之有效吗?人生的成功就那么遥不可及只属于天才吗?

事实上,我们认为自己不能做的,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做;被我们认为很难的事情,是因为不敢去做才难的。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考入英国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进入剑桥,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在各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学家、企业家和世界知名人士。在韩国时,这些人被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几千年才出一个的天才,他们的成功事迹几乎被传成神话,使他觉得这些人深不可测,高不可攀。

可是,当这位韩国学生见到这些伟大人物时,发现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他们走在剑桥大学的校园里,和常人无异,气质和举止甚至还不如普通的讲师和教授。

这些被韩国人顶礼膜拜的伟大人物,也和普通人一样,经常到学校里的咖啡厅喝咖啡,闲聊,读书和看报。为了接触这些心目中的伟大人物,他便经常去这些咖啡厅,找机会与他们交流、聊天。

通过接触,出他意料的是,他发现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财富神话的人都非常普通,只不过是幽默风趣一些,能随心所欲地把深奥的学问与生活中浅显的例子巧妙结合,让即使没文化的人都能听明白。

在这些人眼里,一切都不神秘,一切皆有可能。即使谈到他们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没有让人感觉有什么特别之处。在他们看来,他们之所以取得成绩,是因为他们做了而别人没做,绝不是他们能做而别人不能做。

通过和这些伟大人物多次接触,这位韩国学生对他们有了深刻的了解,得出的结论是,任何成功并不是常人所不及,成功人士在成功之前,也和常人无异。

这时他才意识到,在韩国学习期间,他被那些国内所谓的大家、大师、成功人士和富翁们欺骗了。他们面对年轻人,总是把简单的东西说得晦涩难懂,把年轻人渴望的成功说成难如登天。他们这样做,只是在自己取得成功之后,怀着龌龊、阴暗甚至卑鄙的心理,把自己的成功艰辛夸大以博得高高在上,担心年轻人获得了成功的捷径,取得更大的成功,使他们的光芒不在。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畸形心理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作为研究课题,写成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

布雷登教授阅后,既吃惊又高兴,他认为这是心理学方面的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没有人把它作为课题大胆而深入地加以研究。

对于韩国这种畸形的成功怪论,教授深感忧虑。于是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已经成为韩国总统的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这部论文在韩国出版后,畅销不衰。这本书使年轻人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重新审视自己过去接受的一切,重新定位自己的将来。他们意识到,要想获得成功,首先要纠正自己小时候学到的那些不正确东西,彻底清除已经植入骨髓的精神垃圾。

成功与智商、学位、出身、机会、付出多少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我们的时间和智慧,足够我们圆满做成一件事情。我们身边一些人没有成功,只是因为他们不是被吓怕了,就是什么都没想做,或者做的事情太多太杂。

那位重新定位成功的韩国青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论文,回国后经过努力,最后成为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中国有一句古话:听人劝,吃饱饭。如果我们的一生仅仅是为了吃饱饭,那就凡事听从别人的意见。我们要想在今生有一番成就,一番作为,就得真正地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世界,检查一下盛装知识和经验的包袱,看看哪些才是真正正确、健康的东西。

不要放弃对未来的选择权

2003年,美国加州有一个青年大学刚毕业,就接到去军中服兵役的通知。这个青年非常厌恶军队的生活,但是美国法律规定,任何一个适龄并符合军队要求的青年,都得无条件服从征调。

既然服兵役是无法逃避的,于是他便祈祷,千万不要让自己到管理最严格、要求最苛刻、生活最艰苦、环境最危险的海军陆战队服役。他的虔诚祈祷并没有起作用,征调他的正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对此他只有服从。

接到入伍通知后,这个年轻人非常沮丧、害怕,整天失魂落魄,忧心忡忡,仿佛即将走上一条人生不归之路。他担心被派往战场,不是去杀人,就是被人杀。

年轻人的爷爷是加州大学的教授,看到孙子对未来充满恐惧的眼神,便做他的思想工作:“年轻人,当兵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谁都不能逃避。有很多像你一样的大学生同时被征调,他们都很乐观,你为什么这么恐惧呢?”“爷爷,你不知道,我要去海军陆战队。您一定知道进入海军陆战队意味着什么,那是时刻走在生死边缘的军队!”

教授微笑着说:“即使进入海军陆战队,你也有两个结果,一个是留在内勤部门,一个是分配到外勤部门。如果你分配到了内勤部门,就完全可以避免上战场嘛!”

青年反问:“那我还是有50%的可能被分配到外勤部门啊!”

教授说:“那同样会有两个结果,一个是在美国本土服役,另一个是到国外的军事基地。如果你被留在美国本土,那又有什么好担心的?”

青年反问:“万一被分配到国外的基地呢?”

爷爷说:“同样还有两个结果,一个是被分配到和平友善的国家,另一个是被分配到维和地区。如果你被分配到和平友善的国家,是不是比在熟悉的美国更好?”

青年反问:“假如我不幸被分配到充满战乱的地区呢?”

教授说:“那同样有两个结果,一个是立功后安全归来,另一个是不幸负伤。如果你能够安全归来,人生多了战场的经历,是不是值得庆幸?”

青年反问:“我不会那么幸运吧?万一负伤了呢?”

教授呵呵一笑说:“你依然会有两个结果,一个是伤后康复,另一个光荣牺牲。如果伤后能康复,还有担心的必要吗?大不了身上多一个疤而已,也是件很光荣的事。”

年轻人再问:“那我不幸牺牲了呢?”

教授听完呵呵大笑:“你都牺牲了,一切都跟你没关系了,更用着担心了!”

教授对孙子说:“年轻人,我跟你说这么多,其实就想告诉你,不论你置身何处,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两种结果,你有权利争取任何一个你想要的结果。即使在绝对服从的军队,你还是有选择权的,除非你放弃了自己的选择权,被动地听从命运的安排。”

这个故事里的青年,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呢?他犯了习惯被别人安排,习惯被选择的错误。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目标,为达到自己的目标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去做。

一件事情都有两个发展方向,每一个方向的终端都有一个结果。因方向的不同,结果自然也就相反——一个是我们梦想的,一个是我们厌恶的。

我们常说,人之命,天注定。这句话如果这样理解,可能就是成立的。我们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轨迹,就注定有什么样的人生。一种选择,注定有其相对应的结果。

人生,就是我们各种选择的总和。

在中学,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态度、方式对待学习,就注定我们能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在大学,用这四年时间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注定我们走向社会有什么样的开始;在社会上,我们选择哪个行业、什么圈子,选择什么样的方式经营自己、经营工作,经营事业,我们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我们每一个人,无论高贵还是卑贱,都有权利对自己的未来进行选择。选择的方式就是自己的思路和行动;选择的范围很大,做什么都可以,只要我们想做,愿意做;结果,当然,正确的选择就有正确的结果,错误的选择就会有错误的结果,而且无法推卸,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年轻人放弃了自己对未来的选择权,他们更习惯或者是喜欢被别人安排,小到如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大到在什么地方发展,进入哪一个行业,做什么工作。

别人可以为我们选择人生的方向,却没有人能为我们的人生结果负责。不是他们不愿意负责,而是谁都无法为另一个人的人生负责,包括我们的父母。

既然没有人能为我们的人生负责,那么为什么习惯让别人来决策我们的人生方向呢?这是因为我们小时候,一直被教育说,一旦遇到一个选择,要先问问父母或者老师,自己这样做对不对。他们说对我们就做,他们说不对,我们就不去做。

久而久之,在我们的思维中形成一个惯性,一遇到选择,不经过自己的思考,马上征求别人的意见或者看法。别人认为是正确的就是正确的,别人反对的就是错误的,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选择对自己来说,是不是正确的。

父母和老师喜欢我们事事征求他们的意见,并非常愿意利用他们的经验为我们做出各种选择。他们认为这样做是为我们负责,怕我们走错方向。其实他们这是一种剥夺,剥夺了我们的自我责任感,不利于我们成长和成熟。

父母和老师,对我们的成长有监督权,建议权,但绝对没有决定权。我们才是自己未来的真正决策者。当然,我们做任何一个关于自己未来的选择,都必须参考许多人的经验和教训,但是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盲目地服从社会、服从别人的安排,与盲目地反对他们一样,都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也都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

把人生之车的方向盘交给别人,我们就难逃扮演乘客的角色。

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理想、幸福、成功的生活,基本上是由他本人的选择和行动决定的。当我们真正认识并使用自己对未来的选择权时,就再也不会任由环境主宰着我们,再也不会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违背自己的意愿,无条件地接受摆布。

当我们决定自己的未来方向时,便能清楚地知道,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机会和有责任去做出符合自己需要的决定。自己为自己做出的选择,成功了有权利庆祝,失败了有勇气承担。

自己的选择,将没有理由让别人为我们的失败埋单。一个选择的成功会激发我们做更大的选择,就不会因为自己的成功而变得骄傲自满。我们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一直会很清楚自己在失败和成功之间所扮演的角色,总是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把握住自己的方向。

第2条建议

The world won't care about your self-esteem. The world will expect you to accomplish something before you feel good about yourself.这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这世界指望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要有所成就。

这个世界不会在乎你的自尊

现在的年轻人,自尊心非常强,而内心却是非常脆弱的,这有点像瓷器。特别是作为社会的新成员,虽无成就,却强烈希望社会其他成员能给予我们最起码的尊重。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单相思。如果不符合对方梦想中恋人的标准,我们爱得越深,越会遭到对方的鄙夷。我们要想获得对方的眷顾,达到对方的标准才是最应该做的事。

年轻人都希望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照顾到自己的自尊心,但事实上,这个世界不会在乎我们的自尊,无论我们的自尊心有多强。

有人说,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就得要自尊,但仅有强烈的自尊还远远不够。自己尊重自己很容易,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年轻人要想有自尊,就得有获得别人尊重的资本——我们必须是这个社会需要的人,而不是这个社会发展的包袱。

这个星球自从有了国家,国家就有了发达与落后、文明与愚昧之分,国民就有了高贵与卑贱、贫穷与富有之分。

人只要选择活着,就得面对这个差距。这个差距能改变,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改变。

每个人都渴望生活在发达、文明的国度,身份高贵、家庭富有。遗憾的是,每个人对此没有选择的权利。当我们跨越了生命之门,这一切都已成事实。

人是群居的、有感知的动物。没人能脱离一个国家、集体而存在,获得集体成员的尊重与肯定,是一个人起码的心理渴求。

我们需要,别人却没有义务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存在与否,只要不影响别人的利益,别人就有权利视若无睹。

很多人都是势利的,他们没有时间和心情去关注与自己无关的人,除非这个人能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大部分年轻人,暂时还是社会中的弱者。即使我们的父亲权倾天下,富可敌国,别人可能会给我们以尊重,事实上他们是在尊重某某的儿子,而不是我们。脱离了父亲,我们和其他年轻人一样,一无所有。

我们越想通过父辈或者家庭来获得别人的尊重,在别人眼里我们更是弱者。父亲不是我们,在社会上只代表他自己,我们同样也代表不了他。

人看人的视觉有两种,一种是仰视,一种是鄙视。仰视是用来看社会地位比自己高、权力比自己大、财富比自己多的人;鄙视是用来看社会地位比自己低、权力比自己小、财富比自己少的人。

这是人性的弱点,是不应该存在的,但是这个世界上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太多了,也都发生了。有时候人连同类的生命都可以轻易剥夺,为什么一定要尊重不如自己的人呢?

巴菲特是不怕别人说他穷的。尽管他不怕,但也没人敢说,因为说他穷的人,任何人都会认为他精神不正常。

穷人的确没钱,但是最怕别人说他穷,说他无能。穷人认为这样说他,是他的耻辱,是不顾他的自尊。如果说穷人有钱,穷人也认为那是讽刺,是挖苦,是他难以承受的一种打击。

看来对穷人只能什么都不说。如果比穷人富有的人什么都不说,穷人也会认为谁都不愿搭理他,冷落他,他心里也未必能好受。

事实上,不论一个人贫穷还是富有,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彼此都应该尊重。但是,作为一个人,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总得有让人感觉应该给予尊重的理由吧?

我们在门口遇到一个乞丐,第一个月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同情他,可怜他,会给予他帮助。人都有倒霉的时候,说不定哪天我们也会像他一样,需要别人的帮助。

如果第二个月这个乞丐依然来到我们门前,我们仍然能尽自己所能帮助他。翻身是需要时间的,任何改变都有一个过程。

如果这个乞丐三个月、半年、一年,甚至是三年,一直都能出现在我们的家门口,我们还会同情他吗?乞讨成为他的职业,不劳而获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再给予他支持和同情,结果是什么呢?

上帝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并没有对我们做出任何安排。因为他知道,即使他再万能,也不会把所有人都安排得很如意。

上帝不安排我们,是为了让我们安排自己。社会上有很多位置,我们都可以获得。即使我们渴望的位置已经别人占据,我们依然可以取代。

这个世界属于人的一切,没有永恒的。如果有的话,那就是改变。我们不改变自己,就得被别人改变。当然也包括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和评价。

别人选择用什么词语形容我们,用什么态度对待我们,取决于我们,而不是他们。

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要有所成就

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作为个体的人,自尊意识被唤醒。尊重自己的个性和选择成为社会的主题。父母把孩子也当作独立的社会人看待,学校的老师也开始向学生们灌输自尊的观念。

随即而来的便是成功学,每一个成功大师都不停地鼓吹着一套套所谓的成功理念,并形成了许多口号式的励志名言,如“年轻就是资本”,“相信自己,一切皆有可能”,“做你认为是正确的事情”……

这些成功大师可谓是对“症”下药,也许自己都不怎么成功,对着年轻人却大谈成功,把成功鼓吹成一蹴而就的事,让年轻人听着热血沸腾,感觉明天自己就能主宰世界,拥有世界上的一切。

年轻人最喜欢这样的口号,觉得一切事情在他们面前都变得很简单。他们陶醉于自己的未来,很少去真正研究一下真正良好的感觉应该来自什么。自信不是简单地相信自己就可以,成功也不是想到了就万事大吉。

他们错误地认为,父辈之所以没有富甲天下,是因为他们是在否定中长大的,胆小怕事,没有挑战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弱,在机械、简单的重复中勤奋,在盲目、盲从中不计成本与效益地付出。

因此,他们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认为自己接受了高等教育,有青春有热血,什么事情在自己手里都会变得简单,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来得及。只要他们敢想,敢做,一切皆有可能。

于是,这些受鼓励长大的孩子们,自信心极度膨胀,大有天下舍我其谁的感觉。只要自己是名校毕业、有高学历,便认为毕业后就一定会有高薪、高职位。

年轻人虽然自我感觉良好,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年轻人自我陶醉,并不知道身边正在发生什么;年轻人喜欢评论身边人的美与丑,却不知道自己是美还是丑;年轻人有太多的是梦想或者幻想,却不会为理想张开搏击的翅膀。

他们是特定的社会环境造就的一代人,考虑事情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出发点,遇到事情想到自己的多,考虑别人的少。敢做但浮躁,胆大但脆弱,庞杂但肤浅,他们需要在进入社会的第一天起,就得小心地迈出坚实的每一步,冷静地去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这样的人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也许从7~27岁之间,从小学生到博士,都在学习,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是事实上,他们学到的知识永远都用不上,用上的知识在这20年都没有学。他们之所以自我感觉良好,是因为还不知道做成一件事情有多难。

自我感觉过于良好,就不会为失败做任何准备。遇到一点挫折,就会全面溃败,信心丧失,一蹶不振,为失败找的借口和自我感觉良好的理由一样多。

其实这样的年轻人已经在思想和行动上犯下了两个错误:

在思想上,年轻人认为,曾经发生过的一切都不再重要,也和自己无关。自己前面的大事、重要的事才是值得自己去做的。在行动上一直在寻找能一下子改变自己命运的大事。认为只要抓住一个机会,就能从卧室直接爬上天堂。

自我感觉良好的年轻人一路狂奔,一奔就是几年十几年,最后迷路了,迷茫了。回头看一眼,很多人把自己曾经不屑做的事做成了,成为千万富翁;从前公司的小职员也已经成为公司的负责人,甚至是公司的股东。他们现在取得的成就,就是自己一直渴望的。

没有一个老板会把公司里的事情交给感觉过于良好的人,但会交给已经取得成就的人。没有取得任何成就之前的自我感觉良好,是盲目的自大;取得一定成就的自我感觉良好,是一种从容的自信。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年轻人在没有做成事之前,最好还是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取得一些小的成功。当然,在社会上做事情不等于在学校里考试。在学校里考试,是对过去学习知识的一种检查方式,甚至是在考你的记忆力。

能记住什么并不重要,因为现在只要你把想要查的东西在电脑上用Google搜索,没有查不到的东西。考试能考满分的人,如果自己不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记住再多的知识,也没用的。

知识不在于能记住多少,而在于用知识能解决多少问题。

在社会上做事,其实就是解决问题,解决别人遇到的问题,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在不能解决问题,或者没有解决过问题之前便自我感觉良好,就是一种无知。盲目地自我感觉良好,会导致小问题不屑解决,大问题解决不了。

年轻人不屑做简单的事,期待做彻底改变命运的大事。但是,能改变命运的一件大事是不会存在的,因为一件大事也是由很多小事组成的。

重要的事总是很简单,简单的事情往往最难做。小事做不好,大事肯定做不成。

自我感觉良好并不是缺点,但得有成就有底蕴才行。就像微软的最大野心,并不是维系“世界最好最赚钱的公司”,也不是打败所有竞争者,而是把世界上所有最优秀的人才都集中在微软公司。

微软的团队,拥有着世界一流的人才,创造出一流的业绩,有理由说自己是世界上一流的团队,但是这个团队却时刻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只有18个月。

在世界一流的团队中,没有人敢自我感觉过于良好,即使他们都已经取得别人无法企及的成就。这是因为在他们身边,没有最优秀,只有更优秀。

成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成功,是被现代人提及最多的一个词。年轻人都梦想着成功,渴望成功,但是有多少年轻人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成功呢?恐怕没有多少。

年轻人把成功简单地理解成为——拥有大量的财富,极高的社会地位,掌握着绝对的权力,三者得其一,就是成功。好多成功学就是这样定义的,甚至把成功简单地定义为赚钱,赚钱,赚更多的钱。

如果这样来理解成功,不能说是非常错误的,但肯定是不正确的。按照这样的理解追求成功,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会有成就感,反而会失去很多宝贵、重要和无价的东西。这样又容易被自己追求到的东西控制和驾驭,导致都不能和家人放心地去看一场电影。这样的结果怎么能叫做成功呢?

金钱、权力和地位,都有两种获得方式:一是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不正当的渠道窃取;一种是通过给他人提供周到、优质的服务后,别人慷慨的赠予。

即使最终两者都达到了目的,但是,前者的获得是因为社会、国家和民众的失去,将会使民众与他们对立起来,给他们的未来和社会的稳定,带来无法估计的隐患,他们追求的东西就是自己未来人生路上的一个陷阱,或者是埋葬自己的坟墓,这样的“成功”,于人于己于社会都是灾难。

后者也会达到前者的目的,但是他们会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提供民众需要的服务,改变民众的生活质量,甚至是改变了民众的生活理念与模式。这样的人,他们获得金钱、权力和地位,是来自服务,而不是攫取,是社会对他们的一种回报和奖赏。他们也会把自己的财富和权力,用于维护社会和谐中去。

年轻人对成功的理解不同,追求成功的方式也不一样,导致他们会有不同的人生道路。不梦想成功的人,肯定成功不了;把成功理解错误的人,最终要惨遭失败,要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买单。只有真正理解成功的人,不论起点如何,经过如何,结果就是一种——圆满。“微软人”都热爱微软。就拿中国的“上海微软”来说,那里是所有年轻人的热土,那里的劳动强度非常大,但其人才流失率是3.4%,远低于上海企事业单位的平均水平17.8%。

尽管在“上海微软”工作,会获得很丰厚的物质回报,但是,很多年轻人并没有把微软看成自己一生的归宿,而是把她看成是自己的一个成长平台。相信他们在这个平台上,会从专业人才成长为复合型人才,从一个软件工程师成长为职业经理人。

当他们在微软获得物质财富、工作经验双丰收时,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回馈社会,如何担当起时代赋予自己的社会责任。

就拿唐骏来说,凭他的能力和财力,绝对能做一家高效益的公司,但是他不会自己管理经营一家公司。他说过:“有一天离开微软,我愿意去一家最困难的国企,只要年薪一元。”谁听了身价过亿、年薪几千万的唐骏这样说,都会大吃一惊,但微软人不会。原因是中国的微软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他们更愿意做职业经理人,把在微软学到的管理经验用到祖国的民族企业中去。对他们来说,民族企业的振兴,就是对自己最好最大的回报。

唐骏说:“我不会再以挣钱为目的去发展事业,不到万不得已,我不会去搞自己的公司,因为搞自己的公司无非是为了挣更多的钱。我也不会去任何其他外资企业应聘,一是他们不可能比微软更吸引我,二是没有人能聘得起我。”

不仅仅是唐骏,在中国微软人的思维中,自己生活在社会上,成长于社会中,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来自社会,只有把自己的能力和财富,最大限度地回报给他们生活、成长、成熟的社会,才是他们心目中的成功。在他们心目中,这样的成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别人可以读懂,也可以读不懂。

境界和目标还是不一样的。境界是一个世界,是一个没有边际的立体空间,而目标是一段旅途的终点。

一个平面上会有无数个线段,一个立体空间里会有无数个平面。线段与线段之间可以有长短、粗细的比较,就像两个有钱人可以比较财富多少、社会地位高低一样。立体世界是从来不去评价线段的,它们已经习惯要求自己而不习惯要求别人了。

真正的成功者,他们永远都在做最好的自己,而又知道最好的自己永远也做不好,因为他们的成功目标是改变世界,而不是仅仅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线段早已经完成。他们想把自己变成一个无限大的立体世界,让所有的人去感知、感悟真正的成功是什么。

真正的成功者永远是谦卑和感恩、阳光和自信的,任何人与他们接触、交往,或者听他们的讲演,总有一种如沐春风,感觉他们就像邻家哥哥或者姐姐。因为他们总给人一种触手可及的真实。

要说他们比普通人多了什么,只不过是比普通人知道自己缺什么。普通人往往除了钱,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缺什么。

惟有成功可以改变你的人格和尊严

美国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女人,她是《当上帝说不的时候》的作者布里莉丝。她是著名的演讲家、畅销书作家,她的故事美国人耳熟能详。她每年2/3的时间是在飞机上度过的,因为她要在美国各个州进行演讲,激励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

布里莉丝出生于普通工人家庭,20岁刚出头就嫁给了花言巧语的史密斯。结婚之后,布里莉丝在洛杉矶安了家,生下两个孩子,日子尽管不算好,但还过得去。

当布里莉丝第三次怀孕的时候,史密斯彻底撕下伪装,天天在外面鬼混,几天不回家。即使回家,也是满身的酒气,找个理由便和有孕在身的布里莉丝吵架,并大打出手。

布里莉丝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为了丈夫回到孩子的身边,婚后便辞去了证券交易所的工作,把全部身心放在家庭、孩子和丈夫的身上。她想通过的自己的努力,挽回和谐、幸福的家庭,同时也挽回一个女人的尊严。

布里莉丝辞去工作,没有了收入,更让史密斯瞧不起,无论她在他面前如何低三下四,委曲求全,但是在她生第三个孩子的时候,只有两个不懂事的孩子在医院里陪伴她。

第三个孩子出生半天之后就夭折了,她满怀丧子之痛回到家里,不但没有得到史密斯的安慰,而且还遭到暴风雨般的殴打。史密斯一脚把布里莉丝从二楼踹倒,无比虚弱的她顺着楼梯滚下来,重重地摔在一楼的地上。

这一次,把布里莉丝彻底摔清醒了。她意识到,要想在史密斯面前拥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只有自己变得富有和强大才行,靠乞求、哀告、逆来顺受只能让他更加瞧不起自己。于是,她提出了离婚。

善良而一无所有的布里莉丝根本不是史密斯的对手。他通过各种卑鄙的手段,买通了律师,转移了家中大部分财产,搞臭了她的名誉,最后连孩子的监护权她都没有得到。在洛杉矶,布里莉丝不是好妻子,不是好母亲,甚至不是好女人,在任何人面前,都不能得到一个人应该得到的最起码的尊重。

布里莉丝没有办法,移居加利福尼亚,找了一份工作,开始学会独立生活。布里莉丝说,那段日子,没有人把她当人看,连她都怀疑自己是一颗灾星,只能给认识她的人带来灾难。伴随她的,只有书和上帝。

利用工作之余,布里莉丝写了一本书,名叫《从女孩到女人》。她把书稿寄给50多家出版商,因为她不是名家,都拒绝出版,哪怕她的出版条件低到近似乞讨。有的出版商不但不出版她的书,甚至嘲笑她,说她最不适合的职业就是写作。

后来有一家出版社出版了她的书。谁也没想到此书一上市,就受到全美女性的追捧,一年发行200多万册。

这本书的成功,改变了布里莉丝的命运,使她有实力请到最好的律师,要回本属于自己的子女监护权,又遇到了真正爱她的好男人约翰……

现在,布里莉丝已经成为当代美国杰出女性之一,成为战胜不幸生活的杰出代表。这是因为在后来,她曾经被最信任的朋友骗得倾家荡产,差一点被子宫癌夺去生命,承受住第二次失去爱子的打击,从飓风后倒塌的房屋下坚强地活下来……

作为风靡全美的演讲家,布里莉丝在讲演中强调,弱者有人格和尊严,但不会有人在乎,甚至每个人都以践踏你的人格和尊严为乐,你大声抗议只能遭到更加严重的嘲笑。你要想活得有尊严,只有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比嘲笑你的人更强大,更成功。

很多人说“80后”的年轻人,是生在蜜罐里,活在战场上。这句话,很形象地说明了现在年轻人的生活状况。作为一代饱受争议的年轻人,我们带着激情和梦想,拿着花费十几年时间获得的学历兴冲冲地来到社会上,希望成大事,立大业。

然而,人生的战场给我们的感觉是:生,容易;活,容易;生活却不容易。在这个没有硝烟充满斗士的战场上,要想获得一场战斗的胜利很难,更不用说获得一场战争,一场战役的胜利。

本来就一无所有的我们,作为社会后来者,没有开始就得处处为别人的责任埋单,不得不面对严重不公平的丛林生存法则、有影无形的无规则游戏,高得不是穷人过问的房价、想提高便能提高的生活成本。基本的生活需要,像一个无法填满的无底洞,使我们的人生第一桶金遥遥无期。

当我们认识到金钱不是万能、没有钱万万不能的时候,当我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啃老不再是理直气壮的时候,才觉得钱是那么的可爱。可是,这个时候,社会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切都已经布局完毕。每个行业都形成一个个类似铜墙铁壁的圈子,圈子里存在着人力、财力、规模乃至各个方面都无比巨大的航母。我们似乎只能成为那个航母上的一个零件,靠脑力或者体力从别人手里赚些散碎银子做生活费,别无选择。

公平,成了一种奢侈品。在拥挤的城市里谋求衣、食、住、行的资本过程中,习惯一次次接受,习惯一次次妥协。生活,告诉我们学会忽略,学会忘记。在社会这块巨大的磨刀石上,我们不但没有磨出锋利的冷刃,而且磨得没了棱角,没了脾气,自己逐渐成了连自己都讨厌的人。

如果我们真的接受了,甘做社会、他人的蚁工,也就无所谓了。但是从小就刻在骨头上的人格和尊严,却让我们内心深处隐隐作痛。我们不想那么活,也不想这样过。父辈没有尊严没有脾气的活法,不想在自己和自己的下一代身上,做没有丝毫改变的重复。

人格和尊严,神圣不可侵犯。但是作为生活的弱者,就不得不接受强者肆意的阉割和践踏。曾经是奴隶的人,一旦混成了奴隶主,对奴隶的压榨是花样繁多的,因为他更了解奴隶的弱点。对此,我们愤怒,抱怨,也忍耐着。

上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不为五斗米折腰”,教诲我们作为一个人,不论贫富贵贱,人格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当时我们笃信不疑。没走入社会之前,我们都一直那样活着,哪怕是极度的自负又极度的自卑。

人格和尊严,是我们不允许别人触及的私家领地。从人格和自尊的本质上来说,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应该彼此尊重。然而,这只能在书本上成立。一个人格不完整的强者,会当着弱者的面,把弱者的自尊摔在地上,用脚踩出泡来。

现实生活的残酷像一双恶毒的手,对我们进行野蛮式的剥夺,尽管我们一百个、一千个不情愿,在忍耐、等待中依然接受了,在接受中被同化,直至习惯。这种活法绝对不是我们需要的,要想活得有尊严,那么就得明白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靠什么保障和支撑。

生活的任何游戏规则,都是强者制定的,弱者没有话语权。老虎是看不见兔子的眼泪的,它只在乎兔子的肉是不是鲜美,哪会想到兔子也是森林中的一条生命?兔子在老虎面前畅谈人格和尊严的时候,只能被老虎认为是疯子。

作为年轻人,要想保持人格的完整,活得有尊严,靠什么呢?

靠抱怨和牢骚肯定不成,靠乞求和呐喊也不成,这样做最大限度也只能获得毫无价值的同情。在财富散落社会各个角落的年代,没有人真心同情四肢发达、内心脆弱、用眼泪守护人格和尊严的年轻人。人们崇拜的是战士,哪怕是战死的战士。

在任何人都可能成功的年代,要想活得有尊严,就得靠自己的实力证明。英雄不问出处,成功最能证明问题。也只有当一个人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时候,不用说他的人格和尊严,就连他曾经的苦难,都是激励人们的最佳故事。

作为一个人,就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服务于更多的人才能体现我们存在的价值。一个社会的寄生虫、家人的包袱、亲人的耻辱,本身就没有资格谈人格和尊严的。就算我们应该有人格和尊严,也禁不住一次次毫不珍惜的典当。

惟有成功才是硬道理,才能说明一切,证明一切,才能获得一切。

第3条建议

You will not make 40 thousand dollars a year right out of high school. You won't be a vice president with a car phone, until you earn both.高中刚毕业你不会一年挣4万美元。你不会成为一个公司的副总裁,并拥有一部装有电话的汽车,直到你将此职位和汽车电话都挣到手。

年轻时,学历拿得越高越好

2007年,比尔·盖茨接受母校哈佛大学的邀请,给毕业生做了一次精彩的演讲。在演讲的开始,这位世界首富在简单寒暄之后,讲了下面一段话:“有一句话我等了三十年,现在终于可以说了:‘老爸,我总是跟你说,我会回来拿到我的学位的!’“我要感谢哈佛大学在这个时候给我这个荣誉。明年,我就要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