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生命与自然教育(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8 23:40:00

点击下载

作者:学生生命与心理教育指导小组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生的生命与自然教育(上)

学生的生命与自然教育(上)试读:

前言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学生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成为这一活动的重中之重。心理素质则是生命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

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它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人性要求,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同时,我们还不能忘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素质是先天和后天的统一体。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够促进其它方面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在学生个性和谐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动因性的作用。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不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还会给学校正常的教育工作带来困扰。

为了帮助青少年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提高综合心理素质,我们特地编辑了这套“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培养”图书,包括《学生的生命与自我教育》、《学生的生命与他人教育》、《学生的生命与自然教育》、《学生的生命与社会教育》、《学生的生命与创造教育》、《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能力因素的培养》、《学生心理现状因素的培养》、《学生社会适应因素的培养》10册。本书包括学生生命教育和心理培养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非常适合教育机构人士和大中小学教师阅读,也是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的最佳版本。

第一章 生命与自然教育指导

1.生命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各种媒体报道关于中小学生自杀或杀人事件越来越多。众多的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从教育的体制、思想道德教育的弱化、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这些当然也有一定道理,但我们却没有从更深层次上好好分析、认真思考,我们的教育是否缺点什么根本性的东西?

当前生命教育的紧迫感

每一个人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活动的社会现象的人,他不可能脱离社会和人群而生活,个人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实现自身的价值,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全面发展。

我们今天更应关注现实生活中人的全面发展,不单是关注人的生理、心理、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本身的协调发展,还应关注人与自然、人与集体、自我与他人、个人自身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做到协调一致、同步运行。同时,从人本位和教育的最终目的的角度来看,“教师的工作就不再只是关注过去、面向人类已有的知识领域,而是要面向学生生命发展的未来”。其实质就是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个人的价值、地位、品位,展示人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个人的人生质量,服务于社会,使得整个国家的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

无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还是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现代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提高个体生命质量的过程,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教育的永恒主题。生命教育才是教育最最本质的内涵,从而使受教育者获得全面的发展,终身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一般是指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就是指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提升,展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广义的生命教育则是指关于所有生物的生命的教育,它包括一切有生命的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关爱自然,关爱未来,关爱发展,其中特别是有关人的生命的教育。学校的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生命有一定的认识,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对他人和社会以及自然充满爱心,使他们获得在人格上的全面发展。

人生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呢?这就是生命的价值。生命是最高贵的,每个人只能有一次,生命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前提,社会的存在、发展都是以生命的个人存在为前提的,个人的创造、发明活动是以生命的存在为前提的。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只是因为有了人的生命而显示其存在的意义,“生命只是一颗荷叶上的露珠”,因此,生命价值是一切价值中首要的价值,个人生命应该是人生关注的终极。培养对任何生物具有高度的尊重和爱惜的生命意识,他才会真正具有一颗热爱生命、热爱社会的健康心灵,才会真正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存在应该发挥的价值,从而获得在人格上的全面发展。

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1)亲近自然,关注生命。

自然是人类起源和存在的唯一场所和唯一真心的伙伴,自然环境作为所有生命孕育和发展的母体,默默地无私奉献出她的一切,提供着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能量、审美的元素。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山川、风景等,滋润着我们的生命、陶冶我们的心灵、愉悦着我们的身心,正如卢梭所说的,人生来就与自然有着息息相通的密切关系,对大自然怀着深沉的热爱。可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教育观念中有多少是了解自然,关注自然,关爱自然的生命的,只要一提起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就联想到能否吃喝、利用,关注的是其经济价值,而没有关爱它们的生存环境、发展状况。

我们的学生常常以欣赏昆虫之间的厮杀,欣赏蚯蚓被踩成两截后的挣扎,欣赏受伤后的蝙蝠无助的颤抖为乐,表现出对生灵、生命的漠视和冷酷、麻木,没有一丝的怜悯、呵护、尊重,对生命存在价值的无知,例如北京某大学的大学生多次用硫酸伤熊事件等。我们的学生有几个是真心关心动物、植物、自然,有的只是以虐待为乐,没有体验到自然的生命,生命的伟大。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最基本的就是尊重生命的存在,不要无端地剥夺生命,即使是非常低级的生命。这种人格上的“缺陷”,使得他们逐渐远离了对生命的热爱,又如何善待生命、自己、亲人、他人,以及自然吗?教育中必须加强对自然的了解,了解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改变我们传统的自然观、发展观、生命观。使得主体在与自然的实践关系中,能够不断意识到自身对自然的依赖性和自身的片面发展对自然的破坏性,从而能够自觉、能动地对自身的发展进行自我约束和控制,求得与自然的协调发展。(2)实现价值,体验生命的乐趣。

人是万物之灵,人的出现是自然界、生物史上的一次最伟大的飞跃,实现了从动物到“人”的转变,人不同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就在于人有智慧、有头脑,会思考、会欣赏、会创造,人的独特性决定了人的伟大,人会在社会中,生活上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创造,用自己的双手、头脑、智慧创造出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世界。

人类在不断的发展自己的理性,净化自己的心性,提升自己的品味,追求更高更远的奋斗目标,创造出了极其丰富的、多样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同时人会在生活中、生产中发现人的伟大,体验人的存在的社会价值,人能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服务社会;得到社会的认可、社会的关爱、心灵的愉悦,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虽然生活、社会永远是有缺憾的,但生命进取的力量就是在有缺憾的人生中追求完美,相信明天总比今天美好。所以在生命的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肯定人的独特性,人的潜能,人的价值和体验,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实现的,寻找每一个真实的自我,努力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树立做人的自尊和自信心,并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发展自己,关爱自己的生命。(3)进行正确的生死观的教育。

假如生和死是我们的一双儿女,那么死一定会抱怨我们偏心,只管生不管死,一心一意都花在生上面。这就是说,生命只有一次,谁都惦记着生命,留恋着生命,干吗要随意结束自己生命呢?同时死亡是不可回避的,死亡是世界上最最平等的,也是很自然的生命现象。而长期以来我们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里一直以为与中小学生谈论这样的话题似乎太大,似乎太过于沉重,加上忌讳,对于死亡教育的问题,大多采取回避的态度或者闪烁其词的说法,只言生而不言死,很少会有人平静的给孩子讲死亡的问题,而这种做法恰恰导致了我们的学生拿生命当儿戏,生命的重量何等的轻微,不知道死亡是不可体验和经历的,伤亡事件频频发生。

让学生懂得死亡是不可怕的,没有个体的死亡就没有类的存在,个体的死亡保证了人类的延续性,人类的精神活动大都能从个体的死亡中找到源泉和动力,对于具有高等智能的人类来说,死亡这一现象所带来的远不仅是某一个体生命的结束,更重要的是,它使活着的人们产生了对永生无比强烈的渴望和活着人的价值意义的肯定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我们强调生命和死亡的生命教育内容,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对待生、死上有所认识,让他们明白生命的价值,活要活的充实,死要死的尊严,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权,珍爱生命,以“生命为本”,强化自我保护,不要随便游戏人生,游戏生命,有的人重于泰山,有的人轻于鸿毛,人生在世要活的真精彩。(4)追求生命美育的最高境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给许多对生活失去勇气和信心的人以生活的勇气和力量,揭示了生命的意识和真谛,体验到生命崇高的境界,生命美育的内涵,正如姚全兴先生所说的:它“使人们对生命意识和生命状态的关注,对生命之力和生命之美的关注,对生命的艺术境界和哲学境界的认识,达到更高更新的层次”。使我们的眼界也逐渐放大,人生世相越显得丰富华严。

美感教育不是替有闲阶级增加一件奢侈,而是使人在丰富华丽的世界中随处吸收支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通过生命美育的教育,让学生懂得生命本身就是美的,提升自己热爱生命的品味,使学生能够体悟人生乐趣的同时获得生命的“源头活水”,增加人的生命活力,让学生懂得自己的生命就是美的杰作,因而应该为自己拥有生命而自豪和骄傲。

我们每一个人虽然有不同的容貌、身材、地位、才智,但我们都是“人”,都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生命都是绝对不可替代的,具有各人个性的神圣和尊严,共同组成了这个缤纷绚丽的、生机勃勃的世界。提升自己热爱生命的品味,就是要进一步让学生懂得生命的至高无上的美的价值,特别要悦纳自己、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环境的品位和境界,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享受自然生态和社会人文的快乐,达到生命教育的最高境界。

转化观念实施生命教育(1)探索生命教育的禁区。

观念的变革最为困难,正如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比因所讲的当一种文化接受另一种文化的影响时,它会使另一种文化转化为不同的光束:物质的、宗教的、制度的、精神的,其中物质层面变化最易,而精神层面变化最难。就此看来,在物质、制度尚未发生改变之前,观念的变革在一定意义上是十分困难的,但是,观念的变革又必须是先行的,否则,关于人的自身发展的教育就是一句空话。更新观念,探索生命教育的禁区,回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根本,才能体现全新时代,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要求,促进人的健全发展。(2)各学科共同强化渗透。

由于生命教育涉及内容的特殊性和广泛性,而目前聋校教育教学中又没有专门的教师、教材和时间,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就必须将生命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科教学和学校的其他活动中,调动学校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充分利用学校的生命教育资源增强教育效果。每个学科都要从培养健全人的角度来组织和挖掘有关的内容,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比如“文科中的文学、哲学、道德表达的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却没有成为教育的重点”;当然,也可以通过班、校会等进行生命教育的专题知识的讲座,加强学生对生命意义认识的指导,让学生知道保护生命是现代社会人的基本素质和权利,进行基本的生命保护能力的训练。(3)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生命。

情感体验是感受生命教育的最好途径之一,生命教育的实践性极强,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掌握生命的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生命意识。将生命教育的内容真正地落实到实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跳动,生命价值的升华,从心灵深处得到震撼,净化他们的灵魂,影响他们的一生,更好地服务自然、社会、人类。在具体的生命教育环境中得到体验,引导他们欣赏生命;种植自己喜欢的植物,饲养动物;了解生命孕育的过程,对生命终极的关怀;可以通过文学、美术、音乐等来欣赏和感悟生命的奥秘。让他们在感受生命美的同时,赞美生命,渐渐地养成一种“生命是可爱的、有价值的”观念。

总之,生命教育培养了学生生命的意识,塑造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对聋生更为重要,从而使他们更加珍惜生命,关爱生命,关爱自然,造福社会,造福人类。

2.加强青少年环境道德教育的意义

环境道德教育是一种更宽阔的视野,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热爱生活,使学生能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相融合,把个人融于群体,使个性与共性和谐发展。因此,环境道德教育是现代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现代学校德育的重要补充。

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紧迫性(1)自然环境中的环境不道德行为。

由于缺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有些青少年学生在家中饲养各种野生动物,甚至捕捉野生动物为美食,或以折磨野生动物为乐;有些青少年随意践踏草坪和破坏绿化。其实,这恰恰反映了这些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和环境道德的缺失。(2)社会环境中的环境不道德行为。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水平日益提高,过度消费已成为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一种主导的生活方式。青少年学生是家庭中的宠儿,往往成为过度消费的“主力军”。例如,他们中有的因大吃大喝而营养过度;有的为追求时尚而过早过快地废弃尚能使用的物品;有的为了生活便利而追求“一次性用品”等。另外,时下的青少年学生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和乱扔口香糖残渣、废旧电池等现象也已司空见惯。(3)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目前,我国对环境保护虽很重视,但在单一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环境意识还未真正深入每一个人心中,一些地方仍为污染项目大开“绿灯”;环境教育虽已在各层面铺开,但由于缺乏对环境道德的内化,其实效性和持久性极低;再者,长期的、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对青少年学生环境道德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4)学校教育的重“知”轻“德”。

当前的升学考试使部分学校淡化了对学生的环境教育,不能将环境教育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这是青少年环境道德缺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试想:一个缺失环境道德的人要是走上社会,经商则可能惟利是图而选择假冒伪劣;办企业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务农则可能带来生态破坏;从政则可能为了“政绩”而盲目追求GDP,并为此支付昂贵的生态成本、健康成本和人文成本。

环境道德教育是德育发展的必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观念的不断变革,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衡量社会文明,包括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尺度,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此,传统的学校德育仅从人文和伦理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滞后性。而环境道德教育又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一种新的德育观,它要求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出发,引导学生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使学生在思想上树立一种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实施环境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环境道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环境道德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经常的、具体的引导和教育,不仅要依靠班主任工作的强有力的推动,也要依靠各学科教师的全方位教学渗透,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观念。其主要实施途径有:(1)发挥班会课的主阵地作用。

班会课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课堂,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可充分利用班会课,大力宣传环境道德观,培养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如在日常班主任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召开“人与鸟类”、“我与环境”、“和谐师生共同追求的校园文化环境”等主题班、团、队会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2)学科教学渗透环境道德教育。

基础教育德育为先,任何一个任课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都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而德育中的环境道德观与各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为此,在日常学科教学中,有机结合教学的实际内容渗透环境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对环境友好的道德情感。(3)课外活动进行环境道德教育。

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学生陶冶情操、获取知识、培养情感、施展才华的重要途径。因此,我每年结合爱鸟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卫生大扫除、文体活动等重要环保节日和具体活动内容,及时巧妙地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把理性的环境道德直观化、感性化,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事例中认识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促使学生环境道德观念的形成。

如:充分利用身边的环境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开展“崇明湿地小使者行动”、“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的调查宣传活动”等,把理性的环境道德教育与具体的实践活动融于一体,在生动的活动课堂中内化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与行为,同时这也是带动社区公民环境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4)加强班级的环境文化建设。

学生的学习生活大部分在校园度过,“也许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也是最全面的进行环境教育的资源就是他们的学校,他们的建筑物和他们的操场。”而其中的班级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整洁美丽的教室对学生人格完善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环境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是学校开展环境道德教育的一种潜在而有效的方式。对此,我组织学生开展“我为教室添点绿”、“班级美化大行动”等活动,通过这些教室文化环境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道德意识和情感。(5)利用家庭、社区资源进行环境道德教育。

环境道德教育又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充分利用家庭、社区环境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样也是学校环境道德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比如,组织班级与社区居委会建立良好共建关系,结合少先队“假日雏鹰小队”活动,经常组织“绿色小卫士”参与社区的环保实践活动;倡导学生与家长一起研究生态环境问题,崇尚“绿色消费”,共建“绿色家庭”,树立并宣传节俭生活的家庭典型等。

当然,提高青少年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除了丰富的实施途径外,还必须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要改变传统说教式、讲大道理的灌输式教育,积极寻求环境道德教育的崭新载体,采用接触式、对比式、实验式等新型教育方法,加大受教育者的参与和渗透力度。通过亲身体验、现实参与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美好环境的渴求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的深恶痛绝,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环境道德教育的实践反思

如何使学校的环境道德教育更有效,关键要看学生的环境道德水准的提高和在环境科学实践活动中主动性的发挥,其难点在于学生对环境道德的内化。而环境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并最终转化为学生自觉的环境行为。

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应充分利用身边的环境教育资源,设计一些具体的、适合中学生参与的道德行为训练活动方案,学生在参与这些亲身体验的、交往性的活动中,通过自我的感化教育,增强自我的环境道德意识。教师必须树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因为,环境道德教育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一个自我感化教育的过程,这种自我感化教育,就充分反映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完善学生未来人格的形成。

3.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天真烂漫的学生,而学生具有好胜、好夸、喜欢表扬等特点,因此教师在教育时宜随机应变,灵活多样,让学生在表扬声中乐意地接受教育。

让学生树立小主人意识(1)做个微笑小主人。

在学校见到老师、同学,要主动问好,同时报以微笑,见到学校的保安人员、清洁工人、园艺师傅也要投以微笑。在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要微笑着向别人致谢;在别人不小心冒犯了你时,要用微笑表示谅解;课堂上,听到同学精彩的发言,要用微笑表示你的钦佩,就这样,鼓励学生用真诚的微笑、发自内心的微笑,表示自己是一个开朗、宽容、关爱、友善的小主人。(2)做个爱心小天使。

当同学没有笔的时候,你悄悄地递给他一支;当同学不舒服的时候,你为他端来一杯热开水;当同学学习遇到难题时,你慷慨地告诉他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真诚地把爱心传递。(3)做个环保小卫士。

爱护每一棵小树苗、每一棵小草、每一朵小花,让它们天天以笑脸伴随我们成长;把每个水龙头拧得实实的,不浪费一滴水;每月刷洗一次书包,背上千千净净的书包,带给自己一个好心情,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环保小卫士。(4)做个文明小标兵。

做文明小标兵,首先是文明语言不能忘,凡事先让小同学。当同学有谩骂等不文明行为时,要提醒、劝阻;上下楼梯要有秩序,不拥不抢;观看比赛或演出要有秩序,要鼓掌致谢,喝彩加油,让学生知道,文明习惯要从小养成。

发挥榜样的力量

通过每周国旗下的讲话,以及学校大队部主题队会、中队主题队会、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宣传专栏等形式,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良好习惯的典型故事,受到榜样的影响和启迪。

加强个别教育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主张在儿童习惯的养成中应多鼓励。他说:“一切的一切,你要用鼓励的方法来控制儿童的行为,来督促儿童的求学。消极的制裁不会发生多大的效果的,有时候反而容易引起他的反感。”《陶行知与三颗糖的故事》,直到今天,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陶行知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在校园里巡视,看到一个男学生在用泥块扔另一个学生。陶行知马上制止了这个学生的行为,并叫他在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去。当天放学后,陶行知迟了几分钟去办公室,看到这个学生已经在办公室门口等他。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这个学生,说:“这是奖给你的。”学生感到不解,陶行知解释说:“因为你是个遵守时间的人。”说完又把第二块糖给学生,说:“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你用泥块扔同学的时候,我叫你住手,你就住手了,这说明你是尊重老师的。”学生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这是奖励给你的第三块糖。因为你是个有正义感的学生,我已经调查过了,你之所以扔同学,是因为你看到那个同学在欺负女同学,你看不惯才会扔他的。可见你是个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作斗争的人。”学生听到陶行知这样说,很不好意思地说:“校长,但是我扔的不是坏人,是我自己的同学。虽然他欺负同学不对,但是我也不应该扔他。”陶行知听到他这么说,笑着说:“好了,我们今天的谈话结束了,你可以回去了。”

持之以恒,坚持到底(1)时间上的坚持。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要坚持21天时间。笔者所在的学校要求教师至少坚持一个月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而且持之以恒。(2)鼓励学生坚持自我反思。

要求学生每天对自己的生活习惯,特别是校园生活习惯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掉坏习惯,形成良好习惯。(3)坚持家校合作。

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是学校与家长共同的责任,教师和家长在以下方面应达成共识:要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赏识他们的长处;能放手的时候尽量放手,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要尊重孩子合理的选择,让孩子有独立的思想;强调做事的结果,使孩子养成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得认真、做得出色、做得卓越的自我要求。

4.对学生渗透绿色环保教育的方法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尽管国家提出了“创建节约型社会”、“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一系列口号,但我国目前国民的环境意识淡薄,尚未能对环境状况作出相应的警觉。

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

环保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要想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要让学生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只有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环境的现状,知道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才能从心理上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收效甚微,只有直观形象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利用课堂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课堂是教育的阵地,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阵地,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晨会课、班队课、思想品德课以及我们的语文、数学等课上都可以利用教材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课堂进行环境教育并不要占太多时间,一节课只需渗透几分钟,以至两三句话,日积月累就能收到滴水穿石之功。只是如何巧妙“渗透”,费时在备课,需要细水长流。我们老师要见缝插针,学校用一切条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应开展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在体验中增强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如果以环保为主题开展活动,环保意识一定会深入人心,环保教育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成效。比如,我们让学生自编以“保护环境”为主体的手抄报、黑板报、墙报、自建宣传栏,学生可以自己搜集并整理一些人类保护环境、破坏环境的做法、故事等,可以自己创作抨击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展望环境治理光明前景的文章、漫画等。学生在搜集资料、写文画图的过程中,心灵会受到震撼。当孩子们将自己的手抄报展示出来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学到的环境知识将得到扩展、补充,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环境教育是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着经济的发展关系着人民的健康。

引导学生的绿色参与意识

绿色教育,是创建绿色学校的伴生物,也是环境教育发展阶段的新事物、新概念。全球生态危机引发的地球上“绿色”的加速消失,已经促使人类文化的“绿色”转向。绿色,是文明的象征,是生命的希望,是一种完美的时尚。走“清洁生产”之路,在消费领域,社会倡导“无公害”物品,鼓励“绿色”消费;在教育领域,国家支持“绿色教育”,创建绿色学校。所以,绿色教育是环境教育的现代发展学生,是学校的主人,祖国的未来。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培养我们伟大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创建“绿色学校”的各种活动,应当只有一个主题,就是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教学方式上,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

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切实掌握各教材所规定的环境保护内容,巩固基础知识。要组织开展培训、讲座、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丰富环保知识。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校园内成立环保小组,组织环保科技活动小组,利用活动课开展日常活动。

要结合学校和师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和内容的社会环保活动,力所能及地参与环境保护公益活动,为环保做好事、办事实、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切实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优化校园推进硬件建设

学校的校园环境,是最生动和形象的绿色教材。在注重“绿色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应当优化校园环境,以校园环境育人。校园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布局,具备环境教育必要的场地和设备,满足创建活动的需要,要搞好校园的植树种花,提高绿化覆盖率,用环保理念美化、绿化校园。要有效控制学校的多种污染源,开展节水,节电等节约资源的活动,提高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保持环境整洁,厕所干净,餐厅卫生,校园净化,体现学校活动全过程中清洁理念。

环境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环境,赋予人类以生命,并提供衣食住行的来源。但是在今天,人类活动造成的对环境的破坏已经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诸如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资源枯竭、森林锐减、人口爆炸、水污染、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动植物种的急剧泯灭等等,这些都迫使人们开始检讨我们在地球上的生活与生存方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政治的、经济的、制度的、自然的、文化的、人口的等,但根本的原因乃是教育制约。由于教育普及的滞后、教育内容的局限、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功能的弱化,致使全社会的科学的世界观、自然观、环境观都比较淡薄,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问题首先是一个教育问题,因此,加强环境教育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只有通过环境教育,才能使青少年一代深刻认识本地的环境状况,才能使他们知道为什么要去关心爱护大自然,怎样去建设与创造人类美好的家园。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环境教育不同于学科教育和传统教育,无论在教育理念还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独到的创新之处,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整个教育事业转向强调素质教育、完人教育、道德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终生教育的社会背景下,环境教育就有了一个很好的人文环境,从而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得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知识,又懂得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从而能够控制科技经济的发展,使之不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因此,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成长的需要。

构建生态化的校园环境

构建生态化、人文化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成为学生童年时代接触自然、触摸生命的一扇窗户,成为教师实践教育理想的另一基地,同时深厚校园文化内涵,凸现办学特色。通过课题的实施,在校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绿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习惯、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敢于提出问题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端正环保态度,提高环保能力,正确选择个人生活方式和积极参与爱护地球的社会活动,促进学生思想修养的提高,将学生的环境道德认识转化为环境道德行为,进而养成环境道德习惯,内化为潜意识,形成环境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他们不仅学会关注社会问题,而且能够以“小我”之力去解决问题,实现了环境教育“放眼全球,始于足下”的理想。

引导学生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态度和价值观念。从关心动植物,到关心自然环境,直至关心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关心环境”的教育,引导学生将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通过“关心环境”的教育,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引导学生把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自然连结在一起,有利于形成自我保健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它成为我校环保教育的一个亮点,使我们的校园文化更有魅力。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拯救地球的事业就在人们的生活细节中。

全校师生要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为环境保护做实事,使我们周围绿树常青、碧水常流、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对学生渗透必要可行的环境教育,在少年儿童的心灵中播下环境保护的种子,使其终身受益,为培养有良好环保意识的公民奠定基础,使每个学生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一起来关心与共享。

5.学生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方法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困扰人类的主要问题之一,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学校教育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环境意识教育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特别是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生物学。生物学教学的过程中,时时处处都会涉及到环境意识的内容。所以,在生物学教学中利用教材中有关环境意识的内容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是培养中学生环境意识情感和行为,使其具有关心人类、认识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理念最为有效的途径。

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

如在进行“细胞中的水”的教学时,在讲解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及作用后,可在学生明确“生命活动离不开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水资源的短缺现状。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景象,在每年的春秋也变成了遥不可及的梦。增添此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了解,唤起他们对浪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培养其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良好习惯和珍惜水资源的生态理念。

如在讲到“细胞癌变”时,特别强调了致癌因子与环境污染,“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的第十二届国际癌症大会上,许多学者根据大量的调查研究成果,比较一致地强调了环境与癌症的关系,并提出了癌症可能是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观点。中国科学院在首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上提交的关于我国环境与健康的研究报告显示,在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高危病种的发病因素中。激励出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唤醒学生心灵深处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

生物进化论不仅是生物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基础理论,也是对人们自然观和世界观有着重要影响的理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林林总总,其中为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综合进化理论,它较为深入的揭示了生物繁衍过程中物种形成和更替的原理,指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库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反映出生物与环境在大时空尺度下的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此内容的学习可增强学生爱护动植物、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进而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生态理念。

在讲到生态系统时,更是用整章篇幅系统地诠释了有关生态的知识,如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渗透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强调了尊重自然规律、倡导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在讲生态农业时,提出了低投入高产出的科学价值观,注重人类珍惜和保护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科学素养。

开展生态危机意识的教育

经常请一些专家、学者到学校作一些专题报告,比如,我国水资源现状、珊瑚礁保护、红树林的保护现状、海南石灰岩生境物种多样性及现状、野生动植物保护现状、生态入侵与生物防治、转基因作物的安全问题,就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知道并了解。

让学生通过电视、报刊、英特网等媒介了解生态问题的时事报道,从而激起学生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加强他们的生态危机意识。

组织鼓励学生观看有关生态环境的电影、录像及电视节目,如《美丽的三亚》《可可西里》《人与社会》《绿色空间》《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及其面临的危机,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开展一些小型多样的知识会、知识竞赛、演讲会的活动,制作有关的展板,加强生态环境的宣传和教育。

生活习惯是人们在日程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不自觉的行为动作。中学生的许多生活习惯具有不稳定性,容易改变。根据中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纠正他们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是培养中学生生态意识的贴切素材。遇到学生随地吐痰、践踏草坪、折断树枝、毁坏花草、乱丢纸屑塑料袋等破坏生态环境的不良行为,老师应及时纠正其不良习惯,向其传授生态知识,灌输生态理念,让其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养成“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

最后,教育决策部门和教育管理者应重视并实施生态危机意识的教育。只有教育决策部门和教育管理者重视生态危机意识的教育,才能真正把这种生态危机意识的教育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有效地起到作用。

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危机的教育,就是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树立新型的自然观。要让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人也是一种动物,是自然过程的一部分,是地球进化运动的产物。从生物种群的角度看,人与其他生物之间是完全平等的,任何生命都具有同样的尊严和同样的价值。人与自然之间应当是和谐平等的关系,而不应当是掠夺和被掠夺的关系,更不应当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人类必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必须转变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惟有此举,才能拯救地球,才能继续人类的自身发展。

6.学生生态文化教育的途径与方式

从当前学校生态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粗放,理性说教多、情感体验少的弊端,大多还是停留在零星认知生态知识的层面上。因此出现了学生只会喊生态保护口号,而较少正确的生态保护行为。

通过研究,探索出一系列适应时代需求、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方式与途径,指导学生生态教育活动的实践。

了解生存现状,宣传生态形势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有许多并不单纯是科学问题,而是观念、意识问题,正是人类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扮演着“环境杀手”的角色。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应该首先动员学生搜集发生在身边的污染实例,如“白色垃圾”、“过度施用化肥”、“焚烧秸秆”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我国国情方面的影视片,通过网络收集环保图片和资料,并加以宣讲,以加强学生对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危机感,使学生认识到目前环境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渗透学科教学,普及生态知识

在学科渗透方面,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各科教学中有意、有机、有效地进行生态保护知识的渗透,做到自然贴切,不牵强附会,不图形式,注重实效。如通过讲解《常见动物》、《常见植物》等课程,让学生懂得每一种动植物都需要有一定的生存环境。保护好环境,动植物才能生存并长得更好,应当爱护花草树木,保护动物。在音乐课上,可教唱如《夜晚多美好》等歌曲,让学生在学唱中意识到好的环境能让生活更加美好。语文教师可适当多选择一些环保主题较突出的课文进行讲读,如《天鹅的故事》、《碧螺春》、《灰椋鸟》、《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等等。

校正自身行为,加强生态素养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假如教师没有较高的生态素养,也就没有学生生态素养的提高。众所周知,学生对教师有着很强的崇拜心理,“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完善的偶像”。同时,学生又有着很强的模仿性,喜欢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从模仿教师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师的影响。如果教师讲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则教育效果必然要大打折扣。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有时需要做实验,而实验一般都存在产生如废气、废液等废物的问题,有的教师一方面告诉学生这一实验会产生哪些废物,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污染;另一方面又贪图省事,将产生的废物乱倒乱丢,这样导致的后果,必然是学生难以形成保护生态的良好行为和习惯。因此教师不但要严格要求学生保护生态,更重要的是要以身示范,为学生做出表率。

加强教育培养,与日常行为紧密结合

要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学校的生态教育应重视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机结合,这是加强生态素养培养的重要措施和主要手段。

结合《中小学生守则》,学校应要求学生做到不随地吐痰;离室随手关电灯、电扇、门窗,不损坏公物;不攀折校园内花草树木;绿化校园、美化校园;不随手扔杂物,主动捡拾垃圾;减少噪音,养成文明说话、文明走路的习惯;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学校又进一步制定出“小学生生态保护守则”,做到人手一册,由教师负责组织学生学习。学校在构建生态文化公园过程中,为了让我们的校园更美,要求学生从身边做起,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草一木做起。

以活动为载体,提高生态意识

少先队活动是促进队员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重视生态教育就必须要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每逢“爱鸟周”、“地球日”、“无烟日”、“节水日”、“植树节”等与环保主题有关的节日,可组织学生开展多种活动。贯彻落实好《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根据每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学校就利用少先队活动结合学校特点和现有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学做生态人”活动。

低年级组织队员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之美;鼓励小朋友种植植物,观察、饲养小动物,加深对大自然的了解;举行“春天来了”、“我爱大自然”绘画比赛,增加他们对自然的热爱。

中年级组织队员走进社区,举办“争做环保人”中队主题队会;组织环保小队走进自然,走进社区,亲身实践并为环境保护做宣传活动;举行“畅想绿色未来”绘画、演讲比赛。

高年级各中队成立小课题研究组进行环境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学校各个中队在辅导员老师的辅导下,提出了“让灌渠的水变清澈”、“这里的天空灰蒙蒙”、“街道垃圾箱的命运”等小课题,队员们通过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提高了环保技能,加强了环保意识。

结合少先队“雏鹰争章达标”和“新世纪我能行”活动,要求学生收集十个环保“为什么”,并对美化校园提一条广告用语等等。学生争章积极性十分高涨,在活动中也体会到了“我能行”,增强了开展环保行动的自信。

开展“废旧物品超市”活动。由学校少先大队统一安排,定期轮流由各中队举办废旧物品买卖活动。活动时,由主办中队将自己募捐的废旧物品以超市商品的方式陈列,并标上价格,其他中队的队员自由选择购买,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队员通过买卖废旧物品,不仅认识到了什么叫“废物再利用”,同时也形成了初步的生态意识。

学校还充分利用每年的春秋游活动,有计划地作好安排,使其成为培养学生生态素养的重要载体。可组织学生到公园认识花草树木,寻找春天的脚步;去野外考察鸟类的生存环境;组织生态夏令营,让学生接触大自然,了解大自然。

学校还通过黑板报、校广播站、校电视台,设置有关环境保护的栏目。组织学生画环保漫画,开展环保故事比赛、环保手抄报比赛、环保黑板报比赛、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分析、研究环境问题的能力和参加环保活动的技能。

辨析生态美丑,创设花园式生态环境

在生态教育中,我们强调环境美,因为环境有育人功能,环境美蕴藏着无形的教育力量。我们还努力创设“文明、整洁、和谐、清新”的校园文化环境,激发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对校园生活的向往,产生爱上学、乐读书的心理效应。在各个教室里,还建立科技园地、学习园地、荣誉栏等板块,做到班级生态文化建设有特色。

学校还追求花园式的生态校园,让园林化的绿色校园,成为学生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直观大课堂。学校在极力打造学校的生态公园过程中,除了常规的物化公园外,还讲究文化公园,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我为公园当导游、为公园设计广告词、公园小游戏、公园颂歌等,力求让学生学在公园、乐在公园、趣在公园。使校园环境孕育美感,形成环境优美、精神文明的氛围,产生“润物细无声”的美的感召力。拓展社区活动,建设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延伸,生态教育同样也需要延伸,让生态教育从校内扩展到社区,结合社区资源和地方优势共同培育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素养。如学校曾以“谈谈街道的卫生”、“哭泣的家乡小河”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环境问题的广泛社会调查。我们带领学生走上街道、走进小区,设点宣传环保知识。又结合“学雷锋做好事”活动,创建好红领巾文化一条街活动,坚持值勤中队的晨扫和各中队每天轮流打扫。

科研指引教育,研究提升品位

少先队员们以生态文化为主题,开展绿色小演讲、小诗文诵读、小课题研究、小游戏开发等丰富多采的生态文化实践教育活动,不断获得真切感受,明白生态哲理,培养生态意识。把课题研究的设计思路转移到具体行动上来,为政府、环保部门建立健全法规、政策及技术标准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学生态教育活动的途径与方式的实施,不仅帮助学生了解本地生态问题,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小生态环境,同时又让学生参与设计,参与研究,参与讨论,参与实践,学生会欣赏自然、认识自然环境的规律和价值,懂得了与自然为友、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使队员们树立了正确的生态观,懂得了要做生态人。培养了队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辅导员和队员的科研水平。从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生态素养。

7.学校节能减排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增强节能意识,保护我们的家园,是每一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积极加入到节能减排的行列中来,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节能减排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开展节能减排活动,要使学生认识到节能减排与爱护环境、保护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紧密联系,理解节能减排是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进而产生节能减排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学习、生活中树立节能减排观念、积极参与节能减排行动、进行节能减排宣传,营造出人人关心节能减排、人人参与节能减排、争做节能标兵、减排楷模的浓厚氛围。

明白在节能减排活动能做什么

学生开展节能减排活动,并不是做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要落实到生活学习的细节中。如:节约每一张纸、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米;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对校园垃圾进行回收处理;学习掌握一些常用节能环保小窍门;严禁焚烧杂物,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推广教科书的循环使用,鼓励废物利用;使用无磷洗衣粉,拒绝过度包装,注意一水多用;不乱丢、乱到垃圾,主动弯腰捡起地上的垃圾;随手关闭水龙头和电器开关;积极主动宣传、传播节能环保知识,争当节能标兵、环保卫士、宣传能手等。

节能减排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将节能减排教育与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将节能环保知识教育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在校本课程中适当增加节能环保内容,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运用“融合”、“实践”、“引申”、“扩展”、“补充”等方法,把节能减排的理念渗透于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我们身边的现状,认识到我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明白“节能”就是减少能源的浪费,“减排”就是降低废弃物的排放,作为学生要掌握节能减排知识,积极参与节能环保行动,在减少家庭、减少自己身边能源浪费方面有所行动,在宣传降低废弃物、废水排放的方面有所作为。

开展节能减排专题教育活动

利用校内媒体,积极宣传学校节能减排的经验和做法。如广播室每周安排一次节能减排内容,班级每学期办一期节能减排黑板报,电教室每月为学生播放一期节能减排科教片,图书室进一批节能减排读物,方便学生借阅,从而营造出节能减排的浓厚氛围,使节能减排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组织开展节能减排知识手抄报和节能减排征文评比、征集节能减排宣传标语、校园节能减排建议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有关节能减排知识,从而使节能减排意识入脑入心。

开展节能减排金点子大搜索行动,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找出有违节能减排要求的现象,为节能减排出主意、想办法,从而增强节能减排意识、养成节能减排好习惯。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节能减排意识。如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到公园、广场等地进行环保活动,并向游客进行节能减排知识宣传。通过此类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推动全民节能,增强社会责任感。

开展“循环使用教科书”和“校服传递”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在节能减排活动中,虽然还不能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把自己用过的课本、课外书、穿小的校服送给农村低年级同学,使书籍和校服能够最大限度利用,既是对节能减排做出了贡献,更是“节能减排、持续发展”精神的传递。

成立节能减排小分队,设立用电、用水监督员,做好教室照明、多媒体、电扇、空调使用的监管工作,监督本班用电、用水情况,做到人走灯灭,不玩水,洗手后及时关掉水龙头,杜绝常明灯、常流水现象。

开展“小手拉大手,节能减排靠大家”活动。通过学生向家长宣传节能减排的知识和生活中许多节约小窍门,如淘米水的利用、旧袜子巧变拖把等,使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无数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共同参与到节能减排中来,真正做到了“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一滴滴水能汇合成大海,一棵棵树能成长为森林!希望每一名学生都能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点滴着手、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节能减排,认真开始低碳生活,为创建节约型校园、节约型社会,为实现国家的节能减排目标做出自己积极的贡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