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杰地灵的古镇古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9 00:10:38

点击下载

作者:胡元斌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杰地灵的古镇古街

人杰地灵的古镇古街试读: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同时习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五百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业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的文化纵深,蕴含着丰富的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巧夺天工的古建杰作、承载历史的文化遗迹、人杰地灵的物华天宝、千年奇观的名胜古迹、天地精华的自然美景、淳朴浓郁的民风习俗、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欢乐祥和的歌舞娱乐、生动感人的戏剧表演、辉煌灿烂的科技教育、修身养性的传统保健、至善至美的伦理道德、意蕴深邃的古老哲学、文明悠久的历史形态、群星闪耀的杰出人物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

古镇奇葩——物宝天华的古镇奇观

江南水乡——浙江乌镇

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它西临湖州市,北接江苏省吴江县,位于两省三市交界之处。乌镇具有6000多年悠久的历史,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

乌镇以水为街,以岸为市。同时乌镇又有其他小镇所没有的临水建筑——水阁,因此它又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美誉。

始于新石器时代的古镇

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的北端,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有吴江县,是两省三市交界之处。

乌镇原以市河(即车溪)为界,分为乌镇和青镇。河西是乌镇,属于湖州府乌程县。河东是青镇,属于嘉兴府桐乡县。新中国成立后,市河以西的乌镇划归桐乡县,才统称为乌镇。■ 乌镇夜景■ 乌镇夜景

乌镇古名乌墩、乌戍。称“墩”,是因为地势高于四周。但何以称“乌”呢?其中说法不一。一说是越王把他的一个儿子分封在此,称乌余氏,此地称为乌墩;一说是因为土地神乌将军而名乌;一说“乌有乌陀古迹,青有昭明青锁”,故有乌镇和青镇之称。

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乌戍”就由此而来。在正式的行政建制称谓中,自唐之后,乌镇就没有再称“乌戍”的史实了。

乌镇的历史源远流长。据乌镇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兽骨等文物,专家鉴定它们属于马家浜文化类型,在历史上处于新石器时代。可见,乌镇的祖先早在6000多年前就在这里生息、繁衍。马家浜文化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为浙江省嘉兴县马家浜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达浙江的钱塘江北岸,西北至江苏常州一带,年代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距今有7000多年的历史,至公元前4000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

秦朝时,乌镇属于会稽郡,以车溪(就是今天的市河)为界,西为乌墩,属乌程县;东为青墩,属拳县,乌镇分而治之的局面由此开始。萧统 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代文学家,南兰陵,即今江苏省常州人,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母亲为萧衍的贵嫔丁令光,又称丁贵嫔。萧统于天监元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然未及即位,于531年去世,死后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主持编撰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大唐时期,乌镇隶属于苏州府。872年,索靖明王庙碑上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这一时期的另一通碑就是光福教寺碑上刻有“乌青镇”的称呼,乌镇称“镇”的历史可能由此开始。当时,镇地置有镇遏使的官职。

1078年,史料上已经有关于分乌墩镇和青墩镇的记载。南宋宋光宗名为赵惇,为避光宗讳,乌墩镇、青墩镇就改称乌镇、青镇。新中国成立后,乌镇、青镇两镇合并,合称乌镇,直至今天。

乌镇悠久的历史还为人们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让古老的乌镇焕发出神秘的色彩。乌镇古代最著名的人物是南北朝时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萧统曾在乌镇筑馆读书多年,并编撰了《昭明文选》。这本书对中国文坛影响极大,可与《诗经》和《楚辞》相提并论。■ 浙江乌镇石拱桥■ 沈约(441—513),字休文,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家族社会地位显赫。沈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据说,萧统刚出生的时候,右手紧捏拳头不能伸直,东宫娘娘以及宫女都没法掰开,梁武帝为此十分担忧。

有位大臣献计说道:“皇上何不张榜招名医来诊治呢?”

梁武帝觉得有理,就张榜招贤:谁能掰开太子的手,太子就拜他为师。

当时的一位名士沈约见了榜文就揭了榜,他想去试试。没想到的是,他捧起太子的手轻轻一掰就开了。梁武帝十分高兴,就赐封沈约为太子的老师。

沈约是乌程人。他的祖墓就在乌镇河西十景塘附近。沈约每年清明总要返乡扫墓,并要守墓数月,梁武帝怕儿子耽误学业,就命昭明太子跟随沈约到乌镇来读书。为此,梁武帝还在乌镇建造起一座书馆。

话说太子萧统来到乌镇,见处处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景色诱人,便终日游玩嬉戏。沈约治学严谨,他见太子不认真读书,便对他讲了一个故事:梁武帝 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人。南梁政权的建立者,庙号高祖。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是汉朝相国萧何的第二十五世孙。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48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在位颇有政绩。

有一年冬天,我回乌镇过年,在轿子经过镇的一座庙时,被庙前的一群百姓挡住了去路,我吩咐停轿问明缘由,原来庙里冻死了一个10多岁的小乞丐。■ 乌镇昭明书院《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是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的。萧统死后谥号“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该文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个作者、700多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围观的百姓说,这小乞丐父母早亡,无依无靠,白天沿街乞讨,夜晚就宿在庙堂。但他人穷志不穷,讨来的钱都用来买书了,他经常在佛殿琉璃灯下夜读。可是一夜北风,竟夺去了他年幼的生命。

我当时进庙一看,只见这小乞丐虽然面孔瘦削,却眉清目秀,他仰面躺在稻草堆里,身体已经冻僵,左手还拿着一本书。他是有志于学,至死还不忘读书呀……

听完老师的话,昭明太子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想,小叫花子那么穷还知道读书,而自己有这么好的条件却不务正业,自己还是太子,将来怎么管理国家呀!从此,昭明太子立志刻苦读书,后来编撰了《昭明文选》,终于成为有名的文学家。

后来,沈约把他在乌镇的府第捐给白莲寺,萧统拾馆为寺,这就是后来的“密印寺”。

明朝万历年间,驻乌镇同知全廷训,在白莲寺门前建造了一个石坊,题为“六朝遗胜”。里人沈士茂题书“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

这石坊就位于乌镇西栅景区内,至今保存完好,它成了教育子女立志读书的好地方。

石佛寺的传说更有趣。在昭明书馆遗迹西面,乌镇西栅放生桥南面,原来有一座古寺,名叫石佛寺。寺中供有3尊石佛,每尊石佛约有5米高,都是用大理石雕刻而成的,镌凿工巧,造型生动,堪称石雕艺术佳品。石雕 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石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从那时候起,石雕便一直沿传至今。

古人来此游览,曾留下这样的诗句:

鼎立同根丈六躯,斫山工匠世应无。

不知他日飞来意,较比鸿毛重几铢。

这寺中的石佛从何而来?游人当然“不知他日飞来意”,乌镇民间却有人知道这几尊石佛的来历。■ 乌镇古建筑玉皇大帝 简称“玉帝”,居住在玉清宫。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权最大。玉皇大帝除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之外,还管理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在中华文化中,玉皇大帝被视为宇宙的无上真宰,地球内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的最高统治者。

据说,天上的玉皇大帝得知人间有苏、杭二州,风景旖旎,胜似天堂,就决定在这两处各建造行宫一座,以便游玩。

一天,他从杭州派出4位石佛,前往苏州实地察看。4位石佛就变为4个普通人,乘坐一艘从杭州开往苏州的烧香船。

当船摇到乌镇这个地方的时候,4位石佛从船舱里往外一望,只见这里溪塘交叉,绿树成行,桃红柳绿,风光秀美。4位石佛以为苏州到了,打算先派一位上岸去看看。

船到乌镇西栅日晖桥边,一位石佛对摇船的说:“船老大,我要上岸小解,请行个方便,能否在此停靠片刻。”■ 浙江乌镇石拱桥■ 乌镇石桥

船夫一口答应,立即停船让客人上岸。谁知这个客人刚一上岸,船上的人只觉得船身如释重负,陡然向上一升,浮高了好几寸。

船夫惊奇地说:“这位乘客真重呀,好像一个石菩萨。”

船夫话音刚落,岸上那位客人就像中了定身法一样,立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了。

留在船上的那三位,见上岸的石佛真相已被船家点穿,忙推说要去拜访朋友,也急忙离船登岸,匆匆地往南而去。这时烧香船更是浮高了一大截,船上的香客议论纷纷,都猜测说这4个人莫非真是神仙,是石菩萨。菩萨 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是协助佛传播佛法,救助众生的人物。菩萨在古印度佛教中为男子形象,流传到中国后,随着菩萨信仰的深入人心及其对世人而言所具有的深切的人情味,便逐渐转为温柔慈祥的女性形象。佛教雕塑中,菩萨多以古代印度和中国的贵族服饰装扮,显得格外华丽而优雅。

不久,日晖桥堍的那一位,果然变成了一尊石佛立在那里。其他三位,走到放生桥附近,也现了原形,变成了3尊石佛。风水 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相传风水的创始人是九天玄女,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起源于战国。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坐向、建设等方法,原意是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它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

消息传开后,人们都说佛落仙地了,乌镇这地方风水好。人们为了保住这块仙地,就在日晖桥给先上岸的那位石佛建了一座小庙堂,又在放生桥南面,给3尊石佛造了座大寺庙,取名“石佛寺”。人们还在寺内挂了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水上浮来”4个大字。

从此,每年春天总有不少善男信女到寺内顶礼膜拜。特别是从杭州烧香回来的那些苏州、常州的香客们,路过乌镇时,总要靠船上岸,到石佛寺去烧“回头香”,据说这是为了向那几位石佛致歉呢。

传说,这就是乌镇石佛寺的由来。阅读链接乌镇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唐宪宗元和年间,有个英勇的将军,姓乌名赞,人称乌将军。乌将军爱国爱民,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浙江刺史李琦举兵叛乱,皇帝命乌赞将军同副将吴起率兵讨伐。他们穷追猛打,直打得李琦望风而逃。当乌、吴二将追至车溪河畔时,李琦突然挂出免战牌,要求休战。然而当天深夜,叛军突袭营地,乌将军奋起迎战,李琦且战且退,退到车溪河边,从一座石桥上飞快逃走。当乌将军跃马上桥追赶时不幸落进李琦事先设下的陷阱,被埋伏在四周的叛军用乱箭射杀。人们为了纪念忠君爱国的乌赞将军和他的战马青龙驹,就将此地取名为乌镇、青镇,后来人们就合称为乌镇。

以和为美的江南水乡名镇

乌镇是一座具有60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镇,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

十字形的内河水系将乌镇划分为东、南、西、北4个区域,当地人分别称之为东栅、南栅、西栅和北栅。它完整地保存了原有晚清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 乌镇西栅景区■ 乌镇东栅

乌镇以水为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呈现出水阁、桥梁、石板巷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它以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出江南水乡古镇的独特魅力。

水阁是乌镇独具一格的建筑形式。乌镇的街道和民居都沿溪、河建造,所谓“人家尽枕河”。乌镇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深入河床中,上架横梁,放上木板,人称“水阁”,冬暖夏凉,绵延数里,是乌镇建筑的独特奇观。

水阁是真正的“枕河”建筑,它三面有窗,凭窗可观市河风光,在屋中打开盖板便可汲水洗涤。乌镇的原住民就这样世代随水而生,伴水而眠,乌镇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

作为江南水乡古镇,桥是不可或缺的。

据说乌镇历史上桥梁最多时有120多座,真正是“百步一桥”,保存完好的桥有30多座。其中西栅有通济桥、仁济桥,中市及东栅有应家桥、太平桥、仁寿桥、永安桥、逢源双桥,南栅有福兴桥和浮澜桥,北栅有梯云桥和利济桥。

这些桥最早建于南宋,大多始建或重建于明清时期,有些桥还题有桥联,如通济桥的桥联是:

寒树烟中,尽乌戍六朝旧地;

夕阳帆外,是吴兴几点远山。通云门开数万家西环浙水;

题桥人至三千里北望燕京。

这些桥联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给人以古朴大气之感。

乌镇西栅有一座通济桥和一座仁济桥,一桥呈南北方向,另一桥呈东西方向,两桥成直角相邻。无论是站在哪一座桥边,人们都可以透过桥洞看到另一座桥,如同井中观月,因而它博得“桥里桥”的美称。■ 乌镇古石桥京杭运河 古名“邗沟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大运河南起余杭,北到涿郡,途经四省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千米,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这两座桥都是拱形结构,高大雄伟,如果在河岸观看,两桥半圆形的桥孔倒映在水面,似圆非圆,虚实相间,可谓是乌镇的一大景观。入夜后,双桥在灯光的勾勒下更有一种朦胧美。“桥里桥”是乌镇最美的古桥风景,与其他地方的“双桥”相比,“桥里桥”无论从气势还是造型上都首屈一指。乌镇“桥里桥”是人文美和田园美的完美交融,兼具了野性的奔放和构造的精巧。

桥缝中野树虬枝横斜,桥柱上对联大气磅礴,站在桥头四望,水阁风光一览无遗,京杭运河蜿蜒北去,文昌阁风姿绰约,白莲塔巍峨高耸,堪称“桥景一绝”。

在中国的很多古镇,石板路并不罕见,但像乌镇这么大的街区全是石板路的并不多见。■ 乌镇桥里桥■ 白莲塔 塔有7级,塔高51.75米,是乌镇最高的建筑。塔下有八角形的升莲广场,广场中有放生池,东侧河岸边有一条石舫。白莲塔属于宋元时期江浙一带通行的砖木混合结构的阁式塔,外观呈梭状,塔的平面是正方形,塔基也是正方形,内部地面用清水方砖铺就而成。

最值得一提的是乌镇西栅的石板路,它全长5千米,完全是数百年前的模样。街面石板的下面有一条收集和排放雨水的通道。因为下面是空的,所以走在石板路上,不时会传来石板被敲击的“咕咚”声,别有一番情趣。

西栅的街长,弄堂也特别多,七拐八弯,犹若迷宫。弄堂因行走的人相对较少,所以路面除了石板,还有卵石、碎石和条砖,形式多样。

西大街中段就是一段弄堂比较集中的地方,有酱油弄、蒋家弄、唐家弄、洪昌弄等。走进弄堂,两边山墙高耸,将头顶上的天空遮掩得只剩一条窄窄的线,不时还有横斜的树枝或人家园中的蔷薇探出墙头,曲折幽深,更添几番古典韵味。乌将军庙 位于乌镇市河西岸剧场的北面,是人们为了纪念英勇爱民的乌将军而建立的。庙内有一棵古老的银杏树。后来,庙宇不存,而那棵银杏仍然巍然矗立。

古镇水乡河道纵横,人们为了方便上下船,筑有石阶伸入河水中,这就是河埠,当地人称“桥洞”。“桥洞”有宽有窄,窄的不足1米,宽的则有几十米,它是水乡居民与水亲密接触的主要通道。

乌镇的“桥洞”数不胜数,有私家和公家之分。一般的私家“桥洞”在平时是公用的,但如果遇到红白喜事的时候,就专归私家使用了,因为这种“桥洞”只用作汲水、淘米和洗菜等,所以也称作“干净桥洞”。

乌镇有独特的水阁建筑,以前大户人家往往在自家房子的临河岸上修筑一个“桥洞”,这可算是真正的私家“桥洞”了,洗涤饮水全都在自家的地盘上完成,出门回家,船一旦靠岸就是自己家,方便至极。■ 乌镇“桥洞”■ 乌镇“桥洞”

还有一种公家“桥洞”相当于交通枢纽。这些河埠一般规模都很大,台阶也很宽,实际是一个码头,但当地人还是习惯地叫它“桥洞”。

这些“桥洞”的石阶上,都有几根竖立的小石柱,作为拴船之用。西栅较大的“桥洞”有安渡坊、灵水居、乌将军庙和通安居等。

在乌镇中有一座建于北宋年间的修真观。998年,道士张洞明在此结庐,传说他在此地修得真道,于是创建了修真观。翔云观 位于桐乡濮院镇,由元初邑人濮鉴始造,原名玄明观,与乌镇修真观、苏州玄妙观齐名,是江南三大道观之一。清初为了避康熙帝玄烨的讳,更名为“翔云”。旧有真武殿、三清阁、九天殿、财神殿、文昌阁、城隍殿等10多处。1776年重修,1860年毁于战乱,独存山门。

观成之后,有青鸾飞临,翔跃于修真观的上空。人们都非常好奇,便争相前来观看,一时间,修真观的名气大增。自古以来,修真观与濮院翔云观、苏州玄妙观并称为“江南三大道观”,地位极为崇高。

经后世增修的修真观共设三进,一进为山门;二进为东岳大殿;三进为玉皇阁。山门前的广场极为开阔,山门正门上方挂有一面特大算盘,下方书有对联一副:人有千算,天则一算。极具警世意味。在大殿两边分设十殿阎王、瘟元帅和财神等配殿。

古镇东栅有一处徐家豪宅,后被改为江南木雕陈列馆。豪宅又名百花厅,它以木雕精美而远近闻名。整座宅院雕梁画栋,尤其是门楣窗棂上的人物、飞禽、走兽,通过圆雕、平雕、透雕和镂空雕等手法表现得出神入化。在正室偏屋内陈列着丰富的古代木雕器件。

木雕馆里的木雕取材丰富,有“八仙过海”和“郭子仪祝寿”等民间传说,有打鱼、斗蟋蟀和敲锣打鼓等生活场景,也有龙凤呈祥、松鼠吃葡萄和梅兰竹菊等传统图样。这些木雕以其古朴的风格,细腻精巧的表现手法,刻画出江南一带的民俗风情。■ 玄妙观 创建于276年。玄妙观极盛时有殿宇30多座,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道观。后世存有山门、三清殿、弥罗宝阁及21座配殿。1179年重建的主殿三清殿建筑面积为1125平方米,重檐歇山,巍峨壮丽,是江南一带现存最大的宋代木构建筑。

江南木雕陈列馆藏品丰富,人们可以领略几千年来中国博大精深的木雕文化和文化韵味。

乌镇的美景数不胜数,江南民俗馆、江南百床馆、文昌阁、古戏台、月老庙、水上集市等,让人流连忘返。

和许多江南水乡小镇一样,街道、民居皆沿溪、河而造,正所谓“人家尽枕河”。■ 乌镇修真观

乌镇与众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这是乌镇所特有的风貌,乌镇居民就这样世代伴水而生,枕水而眠。早先,这里是没有水阁的。事情还得从一场官司谈起。

乌镇南栅浮谰桥附近靠下岸河边,有一家豆腐店。只有一间门面,开间又小,一副磨豆腐的石磨子和一口浸黄豆的七石缸一摆,店里就转不过身子了。豆腐店倌准备将店面扩大一点。他想,前面是大街,伸展不出去,左右是别家的店堂,扩张不开来。

想来想去,还是向后边河面上发展合适,于是,他就在店背后的河床上打了几根木桩,架上横梁,梁上钉几块板,盖起一个小阁楼,把一口浸黄豆的七石缸和一些零碎的东西移放到那里。这样,店堂间就宽舒多了。■ 乌镇六朝遗胜牌楼

小镇上消息传得特别快。豆腐店倌的阁楼刚搭好,镇上的巡检官就派差人来查问了。他警告说:“这是官河!官府早已通告,不准私占河面,限你三天之内拆除,不然就送官查办!”

一听说送官查办,豆腐店倌慌了神,这可怎么办呢?他想到本街有个穷秀才,常来店里买豆腐,平时有点交情,就去找他商量。这秀才姓张,虽然家道贫寒,为人倒很耿直。张秀才听了诉说后,心中愤愤不平。

他吩咐豆腐店倌说:“ 你不要怕,去跟官府说理。我替你写张纸条,官府如来传你过堂,你就说你没有罪,并将这张纸条递给他看。”

三天后,差人见豆腐店倌的水阁还没有拆掉,就传他去见巡检老爷。巡检老爷惊堂木一拍,喊道:“ 你私占官河,阻碍交通,船只难行,该当何罪?”

豆腐店倌答道:“小人没有罪,不信请老爷查看。”说着,就将张秀才写好的那张纸头呈了上去。

巡检老爷接过纸头一看,顿时眉头打结,哑口无言。最后只好判豆腐店倌无罪,放他回去。为啥巡检老爷见了那张纸头以后,就放了豆腐店倌呢?

原来当时乌镇那条市河比较狭窄,只能通过两只船。为此,县衙曾出过通告,禁止占用官河。但豆腐店倌所在的乌镇南栅浮谰桥附近的市河,比其他地方要宽阔,五六只船也可并行,即使搭出一些水阁,也并不碍事。

而在北花桥附近,本来河面就窄,巡检老爷为了停靠官船,筑起了很宽的石帮岸,使河面窄得连两只船也难以通过。张秀才在纸上写的是:“民占官河,五船并行;官占官河,两船难行。谁碍交通?老爷自明。”

巡检老爷一看,自知理亏,心想如果硬给豆腐倌治罪,闹到县衙里去,自己也没好处,所以只好判豆腐倌无罪。

从此,河面上的“水阁”慢慢多起来了,成为独特的乌镇美景。碧水蜿蜒,小桥流影,橹声欸乃中看“水阁”画卷般地在眼前徐徐展开,看水乡人在“水阁”中起居住行,听古镇人乡音叫唤此起彼伏,乌镇的“水阁”正以它独特的韵味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乌镇古老建筑■ 乌镇古建

还有个关于乌将军与古银杏的传说。在乌镇市河西岸,有棵古老银杏树,树又高又大,要三人手拉手才能合抱,古朴苍劲,十里外就可望见树顶,古银杏从唐代传到现在,已有1000年的历史。

这棵银杏,与唐代一位英雄有关。唐宪宗元和年间,有个英勇的将军,姓乌名赞,人称乌将军。乌将军爱国爱民,武艺高强,英勇善战。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央实力渐弱,地方官吏飞扬跋扈,纷纷割据称王。

当时,浙江刺史李琦也要称霸,就举兵叛乱,致使这一带兵荒马乱,百姓无法生活。皇帝就命乌赞将军同副将军吴起,率兵讨伐,他们穷追猛打,直打得叛军望风而逃。当官兵追赶到乌镇的车溪河畔时,李琦突然挂出免战牌,要求休战。

乌将军就地扎营,待机再战。谁知就在当天深夜,叛军却偷袭营地,乌将军奋起迎战。李琦向后退到车溪河边,从一座石桥上飞快逃走。乌将军跃马上桥,乌将军及他的青龙驹被一阵乱箭射死。原来李琦在桥堍下设下陷阱,暗害了乌将军。

吴起赶来,杀退了叛军,把乌将军埋葬在乌镇车溪河西,为他堆坟立碑。说也怪,就在当天夜里,人们看到乌将军的坟上,射出点点红光,还传出阵阵的战马嘶鸣。第二天,坟上冒出一株绿叶银杏,很快就长成参天大树,奇怪的是这棵银杏从来不结果实。大家说,这银杏是“乌将军化身”。

由于平定了李琦的叛乱,百姓免遭战乱之苦。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热爱国家的将军,在乌镇建造了一座乌将军庙,并在庙中悬挂一块匾额,上面写着“大树属将军”5个大字。乌将军也从此成为保佑当地百姓的地方神。

乌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淳朴秀美的水乡美景、缤纷多彩的民俗节日和古镇人民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使它成了东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乌镇千年的智慧伴随着脉脉书香,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幅迷人的历史画卷。阅读链接唐代,乌镇的商业就非常发达,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乌镇与外界有着很多的贸易往来。古镇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与外界频繁的信息交流。至元代,乌镇正式有了马驿和水驿之分,在乌镇境内设置的大部分为水驿,就是用船来传递公文信函等。驿站内设有固定船户,负责传递官方文书。乌镇西市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条支流,乌镇老邮局位于西市河畔。1891年,乌镇成立了老协兴民信局。它虽以营利为目的,但邮资比较低,因此业务非常广泛。它不仅可以传递国内的信件,还可以传递海外华侨和家属之间的通信。

极具水乡特色的民俗和特产

享誉海内的乌镇被誉为东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不仅因其淳朴秀美的水乡风情,更因其传承了中国千年的历史文化。

乌镇风味独特的美食佳肴,缤纷多彩的民俗节日,深广厚重的人文积淀,无处不伴随着脉脉书香。■ 乌镇古桥■ 乌镇古建

乌镇自古以来就名人荟萃,学子辈出。从1000多年前中国最早的诗文总集编选者梁昭明太子,到著名的理学家张杨园、著名藏书家鲍廷博、晚清翰林严辰和夏同善等,乌镇自宋代至清代,共有贡生160人,举人161人,进士及第64人,另有荫功袭封者136人。

乌镇地处河流冲积和湖沼淤积平原,地势平坦,无山丘,河流纵横交织,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

清晨,踏着漫漫轻雾,进入东栅,一路沿着河边漫步,走在这个千年古镇中,无处不感受到人文荟萃的古镇所散发的人文气息。鲍廷博 字以文,号渌饮,随父鲍思诩居于杭州,后来定居在乌镇。鲍廷博是歙县秀才,勤学好古,藏书很多。他与江浙一带著名的藏书家频繁交往,互相借抄,并广录先人后哲所遗的手稿,所抄书籍不计其数,仅流传至今有据可考的就有140多种。

作为江南水乡,千百年以来,一直保留着淳朴的民风民俗。如贺岁拜年、元宵走桥、清明踏青、端午吃粽、分龙彩雨、天贶晒虫、中元河灯等。■ 乌镇石桥钟馗 中国民间传说中能打鬼驱除邪祟的“赐福镇宅圣君”。古书记载他是唐初长安终南山人,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然而,他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人物,平素正气浩然,刚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胆相照。民间常挂钟馗的像冀赐福镇宅,跳钟馗舞祈福祛邪。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过年”,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前一日为除夕,俗称“大年夜”,合家团聚吃“年夜饭”。当晚并有拜利事、接灶神等活动。初一晨起“接天”,次拜祖宗,再拜高堂,长幼循拜,然后会亲朋、贺新岁,统称“拜年”。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乌镇人有走桥的习俗。元宵节夜晚,乌镇人三五人结伴出游,途中至少要走10座桥,路线不可重复。

这一风俗源于旧时普遍流行的一种以妇女为主体的避灾禳解活动,称“走十桥”或“去百病”。

当时,妇女们梳妆后各带一个平时煎药的瓦罐结队而行,过桥时将瓦罐丢入河中,认为这样可保在新的一年里无病无灾。至近代,丢药罐的举动消失了,演化为一种单纯的节日游乐和祈福活动。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唐代以后与寒食节合二为一。乌镇更有许多与养蚕相关的习俗。

清明这天,各地的蚕农一起来到普静寺烧香祈蚕,称为“香市”。当时,商贩云集,游人如织,售货摊、演艺场热闹非凡。河港中举行踏白船、打拳船竞技斗勇活动,这些活动要持续半个多月,成为水乡蚕农的狂欢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天中节”,家家裹粽子,亲友互相馈赠,相传此俗源于对屈原的纪念。乌镇人要挂钟馗图、贴天师符,门前悬有艾蒿、菖蒲、桃枝、大蒜以避邪,食黄鱼、饮雄黄酒等。

农历五月二十五为“分龙日”,也称“分龙节”。传说,司雨的龙王们于此日分赴各自管辖的区域降雨,故又名分龙。每到这一天,各坊水龙会整装集队,带上全副救火器具,会聚于镇中的旷地河畔,有的事先在水龙、水桶中放进各种颜料。

一声令下,锣鼓齐鸣,各水龙同时对空喷射,五彩缤纷,十分壮观。■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和《天问》等。■ 乌镇老街道观 是道士修炼的地方。道观要保持清静、整洁和庄严。在什么地方修建道观和修道是紧密相连的。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道教信仰中与“道”并提的是“德”。修道的方法有很多,如祈禳、存思、养性、内丹、外丹等。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修道,都需要安静,不受外界干扰。

农历六月初六,时值盛夏烈日,乌镇有谚称“六月六,晒得鸭蛋熟”,是说这天正是曝虫晒霉的好时光。每到这一天,乌镇上的读书人家晒书籍,寺庙僧尼晒经卷,普通百姓晒衣物。

这天,镇里还有牵猫狗在河里洗澡的习俗,据说可以避虱蛀。人们晒热水为孩童洗澡,妇女则要在这天洗发。此外,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馄饨。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当天,道观要作斋醮荐福,佛寺举行“盂兰盆会”。释道两教共举法事,民间则家家户户祭祀祖先,故又称“鬼节”。

作为江南水乡重镇,乌镇的地方特产也是独一无二的。如乌锦、丝棉、湖笔、手工酱、三白酒、姑嫂饼、熏豆茶、三珍酱鸡、蓝印花布、乌镇定胜糕等。

乌镇丝绸著名老字号是益大丝号。乌锦的织造工艺极为繁复,一天仅能织0.05—0.06米。乌锦是精选最优等的天然蚕丝织成的,有的产品还辅以纯金线织造。提花丝织锦缎质地坚实、雍容华贵,是锦中的上品。

乌镇是蚕桑之乡、丝绸之府的中心地带,所出产的丝绵质地坚柔,无块、无筋、无杂质,色泽洁白,匀薄如纸。当地人称丝绵为“大环绵”或“手绵”,它的轻薄、保暖、透气,是其他棉类所不能比拟的。

乌镇历史上隶属湖州府,所以这里制作的笔称为湖笔。湖笔采用山羊、黄鼠狼、山兔等兽毛为原料,经过70多道工序手工制作而成,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色,书写绘画得心应手。

中国是酱油生产最早的国家,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1859年,陶叙昌创立了以自己名字为号的叙昌酱园,这是乌镇有历史记载以来的最早酱园。100多年来,叙昌酱园产品的风格与品质始终如一。法事 又称法要、佛事,宣扬佛法或指修行之意。也称诵经、讲经、斋会等法会为法事。法事是寺院道场的重要行事之一。在所举办的法事当中,有忏摩、布萨、升座说法等。一年当中有春秋二祭,及三皈五戒、八关斋戒的多次举行,方便社会大众参与修持。

叙昌酱园主要产品有叙昌牌豆瓣酱、酱油、酱菜等。酱品纯古法酿制,不含人工香精、色素、防腐剂,酱香浓郁,风味天然。

三白酒是乌镇人的美酒,天然原料纯手工酿成。据《乌青镇志》记载,以白米、白面和白水酿成,故名三白酒。三白酒以其香气浓郁、酒味醇厚、入口绵甜、回味爽净、余香不绝而名声远扬。几百年来风靡江南,经久不衰。

乌镇姑嫂饼是桐乡乌镇的传统名点。据《乌青镇志》记载,姑嫂饼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民间传说它是因姑嫂两人斗气而成。味道比酥糖果可口,具有油而不腻、酥而不散、既香又糯、甜中带咸的特点。■ 乌镇弄堂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公司另建新厂房,挖掘传统工艺,力求恢复原有风味,传统美味也在逐渐恢复。

蓝印花布俗称“石灰拷花布”“拷花蓝布”,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用棉线纺织、黄豆粉刮浆、蓝草汁印花,纯粹手工、环保,具有鲜明的民间和民族特色。

定胜糕是乌镇有名的特产美食,其形状为荷花状,外层是精制的香米和糯米粉,米粉细而均匀,里面是豆沙馅,中间混有少量白糖和桂花,味道香糯可口,甜而不腻。阅读链接在浙江乌镇,极具民风的特产有很多,定胜糕就是其中著名的特色美食,关于它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呢!据说,古时候,乌镇人民为了迎接打仗得胜回来的将士,特别制作了一种点心。这种糕点颜色绯红,象征着将士的凯旋,名为定胜糕。后来,又因为乌镇百姓自古以读书为荣,古时读书的人考取了状元,亲朋好友都要做几笼香甜柔软的定胜糕前来祝贺,以表达人们对金榜题名者的良好祝愿。

水乡第一镇——江苏甪直

甪直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其原名为甫里,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状有如“甪”字,故改名为“甪直”。甪直古镇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距今已有5500多年的历史。

古镇河水清清,环境幽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古桥、古街、古民宅以及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银杏树令人赞叹不已。其中古桥是甪直的一大特色,素有“中国古桥博物馆”之美誉。

关于甪直和甪端的古老传说

甪直镇距离苏州城25千米,据《甫里志》记载,甪直原本是吴淞江畔的无名小村落,面积刚好500米见方,也就是一里见方,于是称“甫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