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中医独特疗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9 03:49:56

点击下载

作者:刘建平,庞素敏,陈彤君,董晓利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消化性溃疡中医独特疗法

消化性溃疡中医独特疗法试读:

基础知识篇

消化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消化系统由空腔脏器及实质性脏器两部分组成。空腔脏器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及胆;实质性脏器包括肝、胰。

食管长25~30厘米,食管肌肉能节律性地收缩(蠕动),使进入食管的食团迅速输送到胃内。胃大致位于腹腔左上方,与食管连接,可分为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和幽门五个部分。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食物,并通过胃的运动将食物与胃液混合,搅拌磨碎为半液体状食糜,逐步分批排入十二指肠。小肠上接胃的幽门部,下至回盲瓣与盲肠相连,是一段长而曲折、具有伸缩性的管道。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个部分。若将小肠平展,成人小肠长5~7米,它是一个具有复杂功能的消化管,主要完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大肠分为盲肠(包括阑尾)、结肠、直肠三部分,长约1.5米,在腹腔内形成框形,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在于吸收水分,形成和排出粪便。

肝脏位于右季肋区,是人体最大的化工厂,从小肠吸收的物质,大部分在肝脏转化。胰腺主要分泌各种酶,对消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的含义是什么

医学上指的上消化道由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术后的部分空肠、胆道组成,下消化道则包含空肠、回肠、结肠、直肠。

正常情况下,上、下消化道是以十二指肠空肠曲为分界线的。此处有一标志,称为屈氏韧带,它像一条绳索,将小肠提起并固定在腹后壁。屈氏韧带由平滑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由于此韧带的存在,使空、回肠的内容物不易反流入十二指肠。

区分上、下消化道,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帮助。如呕血,一般只限于上消化道器官出血。暗红色或鲜红色血便大多为下消化道出血,黑便或柏油样便则常见于上消化道出血。

胃的解剖结构

胃上面以贲门与食管相接,向右下以幽门和十二指肠相连。中等充盈的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部,小部分位于上腹部和脐部。胃前壁右侧部分接触肝脏,左侧部分的上部接触膈,下部直接与腹前壁相贴。胃后壁与胰、脾、膈、左肾及肾上腺和横结肠毗邻。胃具有上、下两口(贲门和幽门),上、下两缘。胃的上缘较短,凹向右上后,称胃小弯,下缘较长,凸向左下前,称为胃大弯。胃小弯有肝胃韧带附着,比较固定。胃大弯与大网膜相连,活动度较大,正常人最低点可达脐平面。胃小弯与幽门窦相接处称胃角。

胃的动脉供应十分丰富,穿入肌层而在黏膜下层构成广泛的血管网。由于胃、十二指肠小弯侧黏膜下血管丛侧支循环较大弯侧为少,而且胃角附近的胃肌,尤其是斜肌束特别发达,则收缩时容易关闭黏膜下层的血管,使该处局部黏膜缺血坏死,可能是胃溃疡好发于胃小弯,尤其是胃角附近的原因之一。

胃的大体可以分为四部分:接近贲门的部分称贲门部;贲门切迹以上,并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称胃底;胃底与幽门部之间的大部分称胃体;自胃角切迹以下称幽门部;幽门部又分靠近幽门的幽门管和管右侧膨大的幽门窦。

十二指肠的位置及其组织结构是怎样的

十二指肠为小肠的首段,上连胃幽门,下接空肠,成人全长25~30厘米,相当于十二横指宽,故名曰十二指肠。它位于腹腔后壁,贴近脊柱的腰段,形状呈马蹄铁样弯曲,将胰头包绕。十二指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上部(升部),又称十二指肠球部,其肠壁较其他部分薄,黏膜较平滑,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此部位;第二部分为降部,胆总管和胰腺管开口于降部的左后壁,其位置约相当于降部的中点;第三部分为下部。十二指肠的位置相当于第十二胸椎到第三腰椎下缘的水平。老年人的十二指肠大都比较下垂,比上述位置低1~2个椎体。

十二指肠肌层有两层,内为环形,外为纵形。黏膜具有多数环状皱襞,而在降部的左后壁有一条纵皱襞,称为十二指肠纵襞,其下端突隆叫十二指肠乳头,胆总管和胰管共同开口于此。在开口的周围有括约肌(叫奥狄括约肌)环绕,它可以调节和控制胆汁、胰液到十二指肠的流入量。

胃的正常生理运动包括哪些

胃的作用有三:贮存食物,使食物与胃液相混合,以适当的速度向小肠排出食糜,这三种作用都是胃运动的结果。生理学家根据胃的运动机能,将胃的生理运动分为:

●容受性舒张:胃空虚时胃内压与腹内压相等。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可反射性引起胃底、胃体的肌肉舒张,由于这种舒张,使人在吃一顿饭后,胃内压力变化不大,有利于容受和贮存食物。

●蠕动:是从胃的中部开始,有节律地向幽门方向进行的收缩活动。食物进入胃后5分钟,蠕动即开始。科学家观察表明:人的蠕动波的频率是每分钟3次,约需1分钟可到达幽门,所以,通常情况下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需指出,并不是每一波都能到达幽门,有些到胃窦就消失了。正是因为蠕动,一方面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以利于胃液的消化作用,另一方面,则可搅拌和粉碎食物,并推动胃内容物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移动。

●紧张性收缩:胃壁平滑肌通常处于持续性缓慢收缩状态,称为紧张性收缩。

胃的正常运动,人是感觉不到的。

什么叫胃排空

所谓胃排空是指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食物入胃后5分钟就开始有部分排入十二指肠。不同食物的排空速度是不相同的,这与食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有关。一般说来,稀的流体食物较稠的或固体食物排空快,切碎的、颗粒小的食物要比大块的食物排空快。固体食物的排空与热量的关系密切,两者成反比关系,即热量越高,排空越慢,而液体食物的排空与液体量有关,两者成正比,即进入胃的液体越多,排空速度越快。食物中糖、蛋白质、脂肪,脂肪含热量最高,糖最低,所以日常生活中,食用油腻食物后往往能保持较长时间而无饥饿感。

许多疾病能引起胃排空减慢,一些胃部疾病如胃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引起的胃轻瘫、甲状腺功能低下、低血钾等。而十二指肠溃疡、胃大部切除术后等却可使胃排空加速。

某些药物可以改变胃排空的速度,如一些退热剂,镇痛剂及阿托品等可使胃排空减慢,而目前常用的所谓胃动力药如吗叮啉、西沙必利等却可使胃排空加速,从而起到治疗胃脘胀满的作用。

有人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胃排空减慢,女性的胃排空速度也比男性为慢。

此外,进餐后体位对胃排空的明显影响,仰卧位最慢,立位最快,进食后运动可促进胃固体食物的排空。吸烟、饮酒也可能会影响胃排空。

什么是胃酸?有何作用

胃酸主要指盐酸,其他如酸性磷酸盐和乳酸,含量都很少。盐酸是由胃黏膜壁细胞分泌的,它有两种形式,一为结合酸(胃酸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酸),一为游离酸。胃内存在的酸大部分是游离酸。游离酸的量与胃内容物的多少及胃病有关。

胃酸主要有以下作用:

●盐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胃蛋白酶,并提供胃蛋白酶活动所需要的酸性环境。

●胃中盐酸有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微生物的作用。

●盐酸随食物进入小肠,可以促进胰液、小肠液等碱性液体的分泌。铁制剂在三价铁时不易吸收,三价铁在盐酸作用下还原成二价铁,这类铁易被吸收。一些动物性食物在盐酸作用下起膨胀(浸胀)作用,食物浸胀后有利于消化酶发挥作用。

●盐酸还能使食物中的双糖(麦芽糖、蔗糖)水解;使软骨或骨中钙质游离;使食物中角化物软化,从而减少这类物品对肠道黏膜的损伤。使高酸降低,使低酸升高,具有良性双向调节作用,而且无任何毒副作用。

胃酸分泌受哪些因素的调节

胃酸分泌的调节机制有三种。

●神经和旁分泌调节:现已证实促使胃酸分泌的神经兴奋作用通过胆碱能神经元,影响胃黏膜内SS细胞,使生长抑素分泌减少,间接抑制酸分泌。非胆碱能神经元的神经介质蛙皮素兴奋可使生长抑素分泌增加,进而引起胃酸分泌减少。生长抑素分泌尚受胃内酸化的影响,胃酸增高时,反馈性促进生长抑素分泌增加,进而抑制胃酸分泌。

●激素调节:胃泌素是胃酸分泌的主要兴奋性激素,由胃窦G细胞分泌。胃泌素不仅是胃酸分泌的强有力兴奋剂,而且对壁细胞、主细胞和肠嗜铬细胞具有营养作用。

胃酸分泌的抑制性激素有胰泌素、生长抑素和神经降压素、抑胃肽等。进食可激发肠黏膜内这些激素的释放。

●中枢调节:看到、嗅到、尝到,甚至想到食物可激发兴奋性或抑制性中枢神经系统,从而调节胃酸分泌。

三者的共同作用使胃酸分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人体的生理需要,调节失常则可导致胃酸分泌异常——亢进或减少。

胃肠道有哪几种激素?各有何作用

胃肠道激素有胃泌素、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促胰液素和抑胃肽4种。其主要作用:

●胃泌素:能促进胃酸的分泌,对调节胃酸水平有重要意义。

●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能引起胆囊的收缩,使奥狄括约肌舒张,促进胆汁的排放,同时促进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

●促胰液素:能使胰腺小导管的上皮细胞分泌大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使胰液量增加,同时还能促进肝脏对碳酸氢盐的分泌。

●抑胃肽:主要作用是抑制胃的分泌和运动,对组织胺等各种刺激引起的胃分泌都具有抑制作用。

胃泌素有何重要作用

胃泌素是胃黏膜G细胞分泌的一种消化道激素,G细胞主要分布在胃窦部,其次是胃底、十二指肠及空肠等处,胰腺的D细胞亦能分泌胃泌素。胃泌素主要有下列生理作用:

●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增加胃的血流量,增加胃蠕动。

●刺激胰腺分泌水与碳酸盐,使胰酶释放,胆汁分泌,引起食道下括约肌收缩,松弛回盲瓣。

●有促进胃和小肠黏膜及胰腺组织生长的作用。

●兴奋胃结肠反应,减少水及盐的吸收等。

如果胃泌素功能亢进或发生G细胞瘤时就易导致消化性溃疡形成,如果胃泌素水平下降可导致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下降,引起反流,促使食管炎发生或癌变。某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泌素分泌水平增高(A型胃炎);亦可不增高(B型胃炎)。

目前,胃泌素用于临床胃液分析,以刺激胃酸分泌,另外还可用于治疗低胃酸或萎缩性胃炎患者。

胃黏膜的保护功能有哪些

胃壁有4层,即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正常情况下,各种食物的理化因素和酸性胃液的消化作用均不能损伤胃黏膜而致溃疡形成。这是由于在胃黏膜表面有0.25~0.5毫米的黏液层,胃的表面上皮细胞还能分泌重碳酸盐。无论是黏液还是重碳酸盐,要防止胃上皮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损害,必须两者结合,才能形成有效屏障,任何一个因素遭到破坏,防护屏障便遭到破坏。

根据双重屏障学说,即黏液和黏膜上皮是两道防御屏障。黏液紧密地附着于黏膜上皮的表面,它可使黏膜上皮免遭机械损伤,使破坏性化学物质不能通过,并可中和胃酸,且使胃蛋白酶灭活,构筑了第一道防御屏障。黏膜上皮对机械性和化学性创伤具有高度抵抗力,这又构筑了胃的第二道防御屏障。强调黏膜的重要性,是认为黏膜有防止胃酸反向弥散的功能。这些防护环节,一能保持人体良好的消化功能,二能保护胃、十二指肠黏膜免受其害,这种防护作用一旦减弱,则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胃黏膜防御的调节有哪些

目前认为胃黏膜防御的调节与以下四个方面有关:

●黏膜微循环的作用:在表面上皮细胞之下,有密集的毛细血管网,除供应氧和营养物质给上皮外,高速的黏膜血流可迅速清除对上皮屏障具有损伤作用的物质。有孔的毛细血管紧邻细胞的基底侧面,Cl(进入壁细胞)和HCO3(进入血流)相交换。壁细胞产生的重碳酸盐由动脉血带入胃腔表面,是为碱潮。重碳酸盐可弥散到上皮细胞内,再被主动分泌出来,从而有助缓冲H+。在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损伤后,黏膜血流量增加,血浆蛋白从毛细血管内漏出,血浆蛋白漏出对于黏液状帽的形成和重建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表皮生长因子的作用:胃肠外或胃内给予非抗分泌剂量的表皮生长因子可预防阿司匹林引起的胃损伤。切除动物颌下腺可使胃内表皮生长因子下降90%,这时给予半胱胺极易引起溃疡形成。由于胃内给予含有表皮生长因子的唾液或单纯非抗分泌剂量的表皮生长因子,均可阻止半胱胺性溃疡生成,所以推测唾液内表皮生长因子具有胃保护作用。

●生长抑素作用:近年来研究显示生长抑素对应激和半胱胺、乙醇所致的胃损害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应激和半胱胺性溃疡的共同特征是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加,生长抑素的保护作用可归咎于其直接或通过抑制胃泌素释放而间接地抑制胃酸分泌。半胱胺性溃疡常伴有胃肠黏膜、胰和下丘脑内生长抑素和表皮生长因子耗竭,因此应用生长抑素可补偿其不足。

●前列腺素的作用:前列腺素对胃肠道黏膜具有营养作用,其机制可与直接刺激细胞增生、延长黏膜细胞生命周期有关。前列腺素引起的黏膜生长的特征是表面上皮和胃小凹黏膜细胞高度增生,这种作用在低细胞保护剂量下与剂量具有相关性。前列腺素不能加速急性胃黏膜损伤后的重建过程,由此推测其主要作用可能在于维持胃黏膜细胞内DNA、RNA和蛋白合成在正常水平。

胃黏膜的修复机制有哪些

●表面上皮重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表面上皮细胞破坏不致引起严重后果。即使广泛破坏,如果是浅表性,也能在数分钟内通过再上皮化过程而得以修复,此过程称为重建。上皮破坏后细胞内黏液释放,在损伤局部由细胞碎片、黏液和血液成分构成“黏液状帽”。这种黏液状帽的主要成分是纤维蛋白,其主要作用是保护裸露的基底膜。基底膜对酸极敏感,如无上皮覆盖,很易受损。黏液状帽具有保护基底膜免受酸损害的作用。在黏膜损害处周围,胃小凹内健康细胞伸出板样足突沿着裸露的基底膜向上皮剥落面移动,从而使损伤处再上皮化。

●上皮增生和生长:胃肠黏膜是体内增生最迅速的组织之一。增生和生长与表面细胞剥落所致的细胞丢失之间保持平衡状态,从而使细胞群维持于动力稳定状态。衰老的上皮细胞被周围上皮细胞从基底部挤夹面挤出,或通过原位变性,被周围上皮细胞吞噬而得以清除。与此同时,新生细胞从增生区向表面细胞剥落区移动,并逐步分化为表面上皮黏膜细胞。

老年人胃肠功能有什么特点

老年人胃肠功能的特点与其他系统一样是趋于衰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运动功能:老年人食管的蠕动性收缩减弱,约50%看不到吞咽后的食管蠕动运动。胃排空减慢。食物通过结肠时间延长,多数老年人,包括能正常活动的老年人,大肠内容物要5天才能排空,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排空时间更长。

●吸收功能:老年人由于肠道血管粥样硬化,供血欠佳,或由于心脏疾病血流量灌注不足,以及衰老造成的胰脂肪酶减少,致使小肠对糖、脂肪的吸收减少。

●分泌机能:老年人胃酸分泌减少,根据文献报道,60岁以上老年人胃酸降低者约占70%,而无胃酸者约占胃酸降低者的62%。由于胃酸分泌减少,胃内发现细菌者也增多,胃液中检出大肠杆菌者约占35.5%。胃蛋白酶和胃酸平行下降。此外,胰腺外分泌功能亦下降,各种酶活性降低。

●组织学改变:胃肠道各种腺体和平滑肌纤维萎缩,胃黏膜变薄和肠上皮化生及主细胞减少,胃及结肠扩张,还易出现内脏下垂(特别是胃下垂)征象。由于肌纤维萎缩,食管、小肠和结肠等处易发生憩室。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寄居于人胃黏膜上皮的革兰阴性螺旋形细菌。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和Warren从胃病患者的胃黏膜中首次分离出这种细菌,并提出该菌可能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原菌。

人的胃黏膜是它的自然定植部位,其能在酸性胃液中存活是由于它具有高活性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在菌体周围形成保护层。幽门螺杆菌一旦进入胃内,便黏附在黏液层,通过其外层的植物血凝素选择性地与黏液层和上皮细胞膜的糖类部分结合。现已发现了一些可能的致病因素,如尿素酶、致空泡样变细胞毒素、脂多糖内毒素、蛋白酶、脂酶和磷脂酶A2等,这些物质皆可作为炎性介质。在幽门螺杆菌黏附的上皮细胞,可见微绒毛减少,细胞间连接丧失,细胞肿胀,表面不规则,细胞内黏液颗粒耗竭,呈空泡样变,细菌与细胞间形成黏着蒂和浅杯样结构。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溃疡发病中的地位

近年来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十二指肠与胃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分别为90%以上与80%,对幽门螺杆菌的清除可改变溃疡病的自然病程,对其根除可治愈溃疡病,停药后溃疡的复发率甚低。当前不少学者提出“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溃疡形成”,“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就没有溃疡”。这些都说明了幽门螺杆菌感染在溃疡发病中具有重要地位。

怎样检测幽门螺杆菌

消化性溃疡患者应进行Hp感染检查。诊断Hp感染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细菌培养:是诊断Hp感染最可靠的方法,是验证其他诊断性试验的金标准。本方法特异性高,并能进行药敏试验。敏感性可达95%以上。

●尿素酶检测:是一种简便、快速的诊断方法,又称快速尿素酶试验,这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又方便简捷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根据Hp具有高内源性尿素酶的活性,含有丰富的尿素酶,从胃黏膜感染处取活组织放入含有尿素和pH值指示剂的试验液中时,尿素酶就会把尿素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氨呈碱性,能使检测液变成碱性,这时pH值指示剂就显色,表示为阳性,一般1~30分钟即可确定。

根据此原理,已有专门用于检测幽门螺杆菌的试剂盒。检测方法是在胃镜检查时,夹取胃黏膜几块,将所取的活组织放入试剂盒的试剂中,一般30分钟内颜色变红,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

●组织学检查:将胃镜下取得的胃黏膜经染色及切片后放显微镜下观察,根据所见的细菌形态即可确定有无感染。本方法诊断十分可靠。

●呼吸试验:其原理是根据幽门螺杆菌在人体内产生大量尿素酶的特点,用同位素标记尿素中的碳,然后口服经过同位素标记的尿素溶液,如果人体感染幽门螺杆菌,尿素即被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通过检测呼出的气体即可测得二氧化碳,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这项检测具有安全、可靠、快速、无痛苦的特点,还可作为治疗后观察疗效。

●血清学检测:主要检测幽门螺杆菌抗体,细菌生长旺盛抗体效价高,经有效治疗后抗体效价会降低。该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比较好,可应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人群的感染情况。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正常胃黏膜很少检出Hp(0~6%),慢性胃炎患者Hp的检出率很高(50%~80%),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Hp检出率则更高,达90%以上。

什么是反酸

反酸是指酸性胃液反流到口腔的现象。

正常情况下,由于食管下段存在食管-胃括约肌,其压力比胃高。在非进食期,贲门口保持关闭状态。其次,胃蠕动是从胃底向幽门方向进行,这样能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

当胃或食管出现病变,如炎症、溃疡、肿瘤等,胃、食管的正常功能遭到破坏,胃酸分泌增多,贲门口松弛,胃逆蠕动增多,使胃内酸性液体得以反流入口腔,患者时有口腔内冒酸水的现象。尤其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胃酸分泌明显增多,更易反酸。

经常反酸,酸性胃液可破坏食管黏膜,引起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产生胸骨后烧灼感,即所谓的烧心。

什么是胃胀?产生机理是什么

胃胀是指患者感觉胃脘胀满,外观又有胀满的形态表现的一种病症,可同时伴有胃脘疼痛、恶心、呕吐、不能进食等临床表现。

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暂时储存食物和消化食物。食物由胃进入小肠的过程称为胃的排空。一般在食物入胃后5分钟就开始有部分排入十二指肠。不同的食物排空的速度不同,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通常需要4~6小时。

胃的排空主要取决于幽门两侧(胃内和十二指肠内)的压力差。食物在胃的排空过程中引起胃运动,从而产生胃内压。当胃内压大于十二指肠内压时,食物即可由胃排出。反之,十二指肠内容物对胃运动的抑制则减慢胃的排空。

在病理情况下,当胃、十二指肠存在炎症、反流、肿瘤或胃液、十二指肠液成分发生改变时,就会使胃的排空延缓,食物不断对胃壁产生压力;同时,食物在胃内过度发酵后产生大量气体,使胃内压力进一步增高,因而就出现了上腹部的饱胀、压迫感,即胃胀。

引起腹胀的疾病有哪些

一般来说,腹胀原因分为两大类:腹腔内积液和胃肠道内积气。引起腹胀的疾病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胃部疾病: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幽门梗阻、胃运动性疾病等,都能使胃排空延缓,食物在胃内发酵,产气增多,导致腹胀。

●肠道疾病:肠梗阻、肠结核、炎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如肠梗阻时,在梗阻部位以上肠道内有大量积液或积气,患者可有腹痛、呕吐、腹部胀满难忍、不解便不排气等症状。此外,习惯性便秘也是引起腹胀的原因之一。

●胆胰疾病:胆囊炎或胆石症患者,除右肋下不适外,也可有上腹部饱胀不适、腹胀、嗳气等表现。这是因为胆囊在发炎或有结石时,能使幽门或十二指肠球部受刺激而处于痉挛状态,影响食物的排空;同时胆道内的结石,会阻碍胆汁排出,影响食物的消化,食物消化不良则产生过多气体导致腹胀。急慢性胰腺炎患者可因胰液分泌不足,导致消化不良而出现上腹闷胀和腹痛等症状。

●肝脏疾病:如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肝硬化患者由于肝功失常,影响胃肠道的分泌吸收功能,所以常在腹水出现前就有明显的消化不良和胀气症状。当出现腹水时,由于水分压迫,患者即感腹胀难忍,甚至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通常腹水是由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及腹膜肿瘤等引起。

●急性传染病及严重感染性疾病:如伤寒、败血症、重症肺炎等可因细菌毒素及神经系统反射性地抑制作用,使胃肠蠕动减弱。此外,疾病引起的电解质紊乱也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从而引起显著的腹胀。

可见,不能笼统地误认为腹胀就是消化不良的表现,应该进行全身的体格检查和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查明腹胀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恶心是如何产生的

每个成年人,都有过恶心的经验。恶心是人的一种主观感觉,如同疼痛,是别人看不见摸不着的症状。当人们看见恶性刺激的东西如污血、浓痰时,会有恶心的感觉,当人为刺激舌根、咽部,也会产生恶心感觉。

其实,恶心最多见于胃病,其次可见于胆道系统、胰腺、肝脏、腹膜等病变。当出现恶心时,有上腹部胀满不适感,对食物感到厌恶,并常伴有干呕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出汗、头痛、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

那么,恶心是怎么产生的呢?研究表明,恶心和呕吐的产生机理基本一致,都是大脑呕吐中枢接受刺激后产生的反应。区别在于呕吐中枢接受的冲动强度不同,当冲动弱时,仅发生恶心,冲动强时,则产生呕吐。故可以说恶心为呕吐的前驱症状。

呕吐的机制是什么

人的大脑中,有一部位叫呕吐中枢,当人们患有食管、胃、肠、肝、胆、胰等脏器疾病,或者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酸中毒、甲状腺危象等全身性疾病,以及恶性刺激、旋转,均可兴奋呕吐中枢,使人产生呕吐。

呕吐是指胃内容物或一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出口腔的一种反射动作。它由一系列复杂而协调的反射动作所组成。呕吐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恶心、干呕与呕吐,但有时也可无恶心或干呕的先兆。呕吐时,首先是幽门收缩与关闭,胃逆蠕动,胃底充盈,继而贲门开放,同时腹肌收缩,膈肌下降,腹压增高,迫使胃内容物通过食管、咽部而排出体外。若胃逆蠕动较弱,或贲门不开,胃内容物无从排出,使患者有欲吐的感觉,则为恶心。

引起呕吐的原因有哪些

●反射性呕吐:咽部刺激,各种原因的胃肠疾病,肝、胆、胰与腹膜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休克、心功能不全等心血管疾病;青光眼;肾绞痛、急性传染病等其他原因。

●中枢性呕吐: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血管疾病、颅内高压症、偏头痛、颅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物或化学性毒物的作用;妊娠、酸中毒、尿毒症等原因。

●前庭障碍性呕吐:迷路炎、晕动病等。

●神经官能性呕吐:胃神经官能症、癔症。

临床上以反射性呕吐最多见。

哪些胃肠疾病可以引起呕吐

呕吐是胃肠疾病的常见症状,呕吐一般与进食有关,如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边吞咽边呕吐。胃与十二指肠疾病常于食后不久即吐,如急性胃炎可出现反复恶心、呕吐,呕吐物内含有未消化食物,吐后上腹部感到舒适,腹痛亦可减轻。若是急性胃炎,就会又吐又泻。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时,呕吐次数一般不多,以上腹部突然出现刀割样疼痛,迅速扩散到全腹为其特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胃窦幽门区的胃癌可致幽门梗阻,使食物不能通过而发生呕吐,这种呕吐多呈反复性发作,以傍晚时为多,呕吐物为宿食,量多,有酸臭味,吐后胃部即感舒适。

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呕吐与梗阻部位有关,梗阻部位愈高即越靠近胃,呕吐愈频繁。呕吐之初,多吐出食物残渣,以后可吐出胆汁,遇到这种呕吐,一定马上去医院看急诊。回肠扭转也可导致频繁呕吐。

烧心是怎样产生的

烧心是指胸骨后心窝部烧灼感,常由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其症状有吐酸水、打嗝并伴有烧灼感。为什么会出现胃内容物反流和烧心呢?这是由于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失调,导致胃液反流,刺激食管黏膜而引起上述症状。

下食管括约肌是食管与胃连接部的闸门,其松紧度的正常在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中起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其压力比胃高,在非进食期,贲门口保持关闭状态。若下食管括约肌张力减低或在没有吞咽时频频自发松弛,使胃酸易于反流入食管,是引起反流的一种原因。食管本部分位于胸腔内,其下端通过横膈的空隙进入腹腔,与胃相连。横膈的这一空隙称“裂孔”,通常紧包着食管下端。当裂孔过松时,部分胃移入胸腔,称为“食管裂孔疝”,此时也易出现食物反流。还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幽门梗阻和胃窦部痉挛时,由于胃内压增高,致高酸性胃液反流到食道,刺激食道下端产生“烧心”的感觉。

正常人偶尔也有反流,但由于食管蠕动作用能及时清除反流物,因此不出现症状。有前述发病因素的患者如在睡前进食、喝水、饮酒,使胃腔充满,则在夜间易出现反流症状。胃液反流与体位关系十分密切,弯腰时或食后卧位时加重。这些患者还可能伴有胸痛。反流物如进入喉头和气管可引起喉炎、气管炎甚至咳喘。

烧心常见于患有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溃疡、食管裂孔疝、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疾病的患者。

为什么有些烧心的患者平卧时症状加重

正常人有防止胃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的机能,当食道下端括约肌功能障碍时,不能阻止胃肠内容物的反流,于是胃肠内容物中盐酸、胃蛋白酶、胆盐等刺激食道,从而出现烧心症状。当人平卧时,由于重力作用,胃肠内容物更易及更多地反流入食管从而使烧心症状加重。直立时可使症状减轻或消失。

为什么有的胃病患者常嗳气

“嗳气”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打嗝”,指胃里的气体及少量消化液和食物突然反流到食管或嘴里的现象,并同时伴有“嗝”的响声。正常人偶尔可因进食太快、进食刺激性食品等引发打嗝,但嗳气频繁则多是一种病态表现,如溃疡病患者常有“打嗝”,特别是多见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这是什么原因呢?

由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周围黏膜常有发炎、水肿,或幽门痉挛,或者因溃疡的时间较久,在十二指肠球部形成疤痕,疤痕挛缩引起幽门不通畅,以上这些医学上称为幽门不全梗阻。因为胃的出口有梗阻,吃下去的食物不能按正常的速度排空,食物在胃内停留过久而发酵,产生气体(通常是二氧化碳气体),这些气体在胃内积存到一定量时,刺激胃蠕动;当胃蠕动及收缩时,因胃的出口有梗阻,胃内张力较大,迫使胃的入口——贲门开放,使气体和少量食物逆流到食管或口腔,同时因压缩的气体突然冲击声带,发出“嗝”的声音,就是“打嗝”。若溃疡病患者反复出现“嗳气”现象,常提示伴有幽门不全梗阻或幽门痉挛应到医院检查,及时治疗。

腹痛越剧烈,病情越严重吗

许多人都认为腹痛越剧烈,病情就越凶险。其实,腹痛的程度与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疾病种类及个人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均有关系。例如青壮年得了阑尾炎,疼痛多较剧烈,容易引起重视。而部分老年人或体质虚弱的患者,由于反应迟钝,痛觉不敏感,患阑尾炎早期仅有轻微腹部不适,体征很不典型,不易被发现,直到出现发热、恶心呕吐、明显腹痛甚至意识模糊时才被家人发觉送到医院,而这时患者的阑尾多已坏死、穿孔,错过了治疗的最好时机。因此,当家中老人出现腹痛不适时,千万不可疏忽大意。再如,大多数肿瘤患者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当患者出现体重明显减轻,身体某个部位可摸到异常包块,疼痛明显,锁骨下淋巴结肿大时,通常肿瘤已发展到晚期,无法用手术进行根治治疗了。而患急性胆囊炎,胆道蛔虫或胆结石的患者,疼痛多为剧烈绞痛,但它们的病情严重程度显然不及肿瘤。

当然,某些脏器穿孔、急性胰腺炎等也会发生剧烈疼痛同时病情危重。因此,不论对剧烈腹痛或是轻微腹痛都应提高警惕,要依据患者情况全面综合考虑,最好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和治疗。

什么叫柏油样便

血红蛋白中的铁,在胃酸和肠道细菌的作用下,与硫化物起作用而变成硫化铁,这种化合物使大便变黑,形、色如柏油,故称为柏油样便。柏油样便外观是黑色的,有血腥味,而且由于硫化铁使肠壁黏液分泌增多,故而使其具有光泽,带黏性,一般无粪臭。当上消化道出血超过50毫升时,就可以出现黑便。有实验指出,若将100~200毫升血液引入胃内,则可发生柏油样便。

柏油样便(尤其伴有呕血时)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典型表现。食道的炎症、肿瘤、溃疡、贲门撕裂综合征、胃的急慢性炎症、消化性溃疡、胃癌、药物的刺激(如可的松、阿司匹林等引起的急慢性胃黏膜的病变)、十二指肠溃疡、憩室、炎症等等,都可引起出血而出现柏油样便。出血速度快、量较大时可伴呕血或因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短而排出暗红色血便。另外,胆道与胰腺的出血,也可出现柏油样便。空、回肠,甚至右半结肠的出血,如果在肠道停留时间长,也可表现为黑便。服含有铋剂的药物及进食动物的血液,可出现黑便,临床上应注意与上消化道出血鉴别。

什么是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绝大多数的溃疡发生于十二指肠和胃,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胃肠道黏膜受胃液内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刺激、消化作用所致,故而定名为消化性溃疡。它可发生在所有能与胃酸和胃蛋白酶接触到的部分,如胃、十二指肠、食管下段、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等。由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约占98%,所以狭义的消化性溃疡就是指胃和十二指肠的溃疡。

哪些人易患消化性溃疡

●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容易患消化性溃疡。

●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和刺激的人易患消化性溃疡。

●患有慢性胃炎的人,由于不重视饮食、生活等方面的调节,经常出现胃痛,又未进行药物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在疲劳过度或暴饮暴食等情况下,这些人易患消化性溃疡。

哪些疾病和消化性溃疡病有关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者(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等)较多伴有消化性溃疡病。有报道指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及其一级亲属中,血型物质不分泌者很常见,且这些患者和在十二指肠溃疡病时一样,以O型血最多见,这表明溃疡患者和慢性肺部疾病者可能有一个共同的遗传缺陷。

●慢性肾功能衰竭:在慢性肾功能衰竭进行维持血液透析或肾移植以后的患者,十二指肠溃疡病发病率增高,已经证明慢性透析患者胃分泌过多,继之发生溃疡。

●肝硬化:肝硬化时,胃肠黏膜产生的胃分泌刺激物增多,或肝功能减退或分流而作用增强,致使胃酸分泌过多引起消化性溃疡病。

●慢性胰腺炎:胰腺功能不全时,十二指肠碱化不足,导致消化性溃疡病。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这类患者多因同时存在胃泌素瘤而引起消化性溃疡病。

●类风湿关节炎:这类患者胃溃疡的发病率增高,与治疗用药所致的溃疡有关。

消化性溃疡的类型

●典型的消化性溃疡: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可分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该类型的消化性溃疡以上腹部的疼痛为最主要的症状。此外,还有其他上消化道症状表现。体征主要是发作时的上腹部压痛,其压痛部位多与溃疡的位置基本相符。

●特殊类型的消化性溃疡:

◎无症状型或亚临床型:部分消化性溃疡患者可无任何临床表现,而因其他疾病做内镜或X线钡餐检查时偶然被发现,或在发生并发症时被发现。

◎胃和十二指肠复合性溃疡:是指胃溃疡伴随十二指肠溃疡,简称复合性溃疡。

◎幽门管溃疡:幽门管位于胃远端与十二指肠交界处,长约2厘米,位于该部位的溃疡称为幽门管溃疡。

◎球后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球部以后的黏膜皱襞呈环形,凡发生在环形皱襞移行部或其以后部位的溃疡称为球后十二指肠溃疡,简称球后溃疡。

◎巨型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的直径大于或等于3厘米,或十二指肠溃疡的直径大于2厘米,称为巨型溃疡。

◎儿童期消化性溃疡:儿童期消化性溃疡也就是指在儿童期发生的消化性溃疡病,这类患者症状多不典型。小儿消化性溃疡临床并不少见,占胃镜检查儿童的10%,与成人资料相似。小儿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新生儿和年长儿多见,且以十二指肠溃疡居多。

◎老年消化性溃疡:60岁以上老年人发生的消化性溃疡,称为老年消化性溃疡。老年消化性溃疡为临床较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常伴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呕吐和恶心多反映溃疡具有较高的活动程度,大量呕吐宿食,提示幽门梗阻。缓解期多无明显体征,发作时如无并发症,可仅于上腹部疼痛区轻压痛。

什么是胃溃疡

胃溃疡是指发生于胃的一种界限清楚的局限性组织缺损,可累及胃的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与胃糜烂不一样。糜烂引起的黏膜缺损只局限于黏膜表层,不累及黏膜肌层,愈合后不留痕迹。而胃溃疡的黏膜缺损可达整个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有时穿透肌层,甚至浆膜层,愈合后可留瘢痕。

胃溃疡的常见病因

●遗传:在胃溃疡中,尤其是男性的亲属中,其发病率高于一般人,有时可见到一些家族中的几代人都有消化性溃疡,分居两地的双生子同患本病的事例也偶有发现,揭示本病可能与遗传有关。

●地理环境和气候季节的变化:本病的发病率具有显著的地理环境差异,如在美、英等国,十二指肠溃疡比胃溃疡多见,而在日本则相反,胃溃疡的发生率比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率高。气候季节的变化也与胃溃疡的发病明显相关,它好发于秋末春初。

●饮食:食物对胃黏膜可产生物理的或化学性的损害。据文献报道,在日本有一种泡菜能引起严重的胃窦炎,可能是胃溃疡的一种致病因素。酒精在本病病因上有无作用至今尚无定论,但多数人认为酒癖者易患本病。此外,营养不良、暴饮、暴食都可诱发胃溃疡病。

●情绪:持续强烈的精神紧张和忧虑、沮丧等情绪,长期过度的脑力劳动,缺乏应有的调节与休息,对胃溃疡的发病和病情加重有一定影响。

●吸烟:吸烟作为胃溃疡形成的一个条件和使已有的溃疡加重,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药物:一些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保泰松、糖皮质激素已被列为致溃疡的物质。其中阿司匹林是最主要的致溃疡药物,许多解热镇痛药及治疗感冒的药物中均含有阿司匹林,长期大量服用,可以引起胃溃疡。

●某些疾病:如胃泌素瘤、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肺气肿、肝硬化、肾功能不全及小肠切除过多的患者易患溃疡病,这些在我国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如肺气肿的患者,可能是由于局部黏膜的抗酸能力降低而引起胃溃疡,胃泌素瘤无疑是由于分泌大量胃泌素刺激壁细胞,引起大量胃酸分泌而损伤胃黏膜,导致胃溃疡形成。

胃溃疡的常见表现

●腹痛: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相似,常常具有腹痛的表现。胃体部溃疡的腹痛部位往往在上腹中线的左侧或左上腹部;位于胃小弯高位的溃疡、贲门或胃底部的溃疡,疼痛可出现在前胸的左下部位;胃溃疡位于后壁或向后穿透胰腺时,可以出现后背疼痛。胃溃疡的疼痛定位不如十二指肠溃疡局限。

●体重减轻:不少胃溃疡患者有明显的体重减轻,这是由于热量摄入减少的结果。胃溃疡患者常于进食后引起腹痛,不进食则不疼痛,因此为了减少疼痛,患者宁可少吃或不吃。由于食物的种类和量与疼痛有关,往往使患者过于慎重地选择食品或减少饮食量。由于这个缘故,长期热量摄入不足,便会导致体重下降,甚至营养不良。体重减轻有时相当显著,如果发生在40岁以上的患者,甚至会使临床医生疑为恶性肿瘤。

●出血:胃溃疡较十二指肠溃疡易出血,且出血量大,容易复发。

另外还有一些患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只是在偶然的情况下或死后解剖时才被发现患有胃溃疡病;少数患者仅在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穿孔、出血、幽门梗阻时才被发现。这些患者查体可无阳性体征。此外,还有一些不典型的症状,如食欲不振,饭后胀满、恶心、呕吐等,这些症状的出现并不一定标志着幽门梗阻的发生。临床上应注意加以鉴别。

胃溃疡的并发症

●出血:胃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出血是由于血管受到溃疡的侵蚀、破裂所致。毛细血管受损时,仅在大便检查时,发现隐血;较大血管受损时,出现黑便、呕血。一般出血前症状加重,出血后上腹部疼痛减轻或消失。

●穿孔:溃疡深达浆膜层时可发生急性胃穿孔,内容物溢入腹腔,导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表现为突然上腹部剧痛、恶心、呕吐、腹部呈板样,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肝浊音界及肠鸣音消失,腹部透视见膈下游离气体,部分患者呈休克状态。

●幽门梗阻:幽门溃疡可致幽门括约肌痉挛,溃疡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妨碍幽门过道的通畅,造成暂时幽门梗阻。在溃疡愈合后,因瘢痕形成或周围组织粘连引起持久性的器质性幽门狭窄。表现为胃排空时间延长,上腹疼痛,胀满不适,餐后加重,常伴有胃蠕动波、蠕动音、震水音;后期无蠕动波但可见扩大的胃型轮廓,往往大量呕吐,吐后上述症状减轻或缓解,呕吐物常为隔宿食物,味酸臭。

胃溃疡的辅助检查

胃溃疡的辅助检查有:

●X线钡剂检查:口服钡剂,特别是气钡双重造影有较好的诊断价值。直接征象是龛影出现,胃溃疡明显,但浅小溃疡或胃底贲门区溃疡不易发现。间接征象可见溃疡局部压痛、激惹、溃疡对侧有痉挛性切迹。

●胃镜检查及黏膜活检:纤维胃镜对诊断消化性溃疡和鉴别良、恶性溃疡很有价值。镜下可见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充血、水肿,底部有白苔,有时可见皱襞向溃疡集中,胃镜可根据所见分为活动期、愈合期、瘢痕期,并能发现伴随的胃炎。在直视下取活检做病理检查。

●胃液分析:胃溃疡的患者胃酸分泌正常或偏低,用增大组胺或五肽胃泌素试验,意义更大。

●大便隐血检查:经3天素食后,如粪便隐血阳性,提示溃疡有活动性。

胃溃疡的腹痛有什么特点

胃溃疡的腹痛具有下述特点:

●慢性疼痛病史:由于溃疡愈合后容易复发,所以患者常有慢性长期、时轻时重的上腹痛病史。据临床统计,病史平均长达6~7年之久,有时可长达30~50年,但也有少数患者的症状只有几天或几周。

●疼痛的周期性:上腹疼痛呈周期性反复发作,发作期间上腹痛可持续几天、几周或几个月,然后又出现一个时期的缓解。一年四季都可出现病情加重,但以春冬季多见。一些患者经过长年累月的发作之后,似乎病情趋于严重,表现为发作周期频繁,发作持续时间变长,而缓解期相应缩短。

●疼痛的部位:多位于上腹中线的左侧或左上腹部。

●疼痛的程度和性质:溃疡疼痛的程度一般较轻,可以忍受,其性质常被描述为钝痛、烧灼痛、锥痛、压迫或胀痛。

●疼痛的节律性:胃溃疡的疼痛多出现在餐后半小时至1个半小时,持续1~2小时,在下次进餐前自然消失。胃溃疡患者餐后疼痛出现得较早的原因,据认为胃溃疡是胃壁的一个炎性过程,进食后由于发炎的部位受到牵拉而迅速产生疼痛。溃疡在胃内的部位可以影响疼痛与进食的时间关系,溃疡接近贲门,疼痛多出现在餐后半小时内,胃远端或幽门前区的溃疡,疼痛可发生在餐后3~4小时,和十二指肠溃疡相似。胃溃疡的疼痛虽与进食有关,但其规律性往往不如十二指肠溃疡那样明显,一般的规律是进食→舒适→疼痛→舒适,此外,夜间痛不常见。

如何诊断胃溃疡

●病史:有反复精神刺激,饮食无规律,长期吸食烟酒辛辣之品,服用某些刺激性药物以及患肺心病、肝硬化等疾病。

●有如前所述的临床表现。

●胃酸分析:胃酸分泌正常或低于正常。

●X线钡剂造影及纤维内镜检查发现胃部有溃疡病灶。

胃溃疡能不能治愈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已经知道,溃疡是整个黏膜层直至黏膜肌层,甚至穿透浆膜层的炎性病理改变。肉眼观察的溃疡形态已如前述,显微镜下观察时,溃疡的基底可分为4层:①表层渗出物由白细胞、红细胞和纤维蛋白组成。②其下为一层无组织结构的嗜酸性类纤维蛋白坏死物质。③再下为富于血管的炎性肉芽组织。④最下层为厚度不等的纤维组织和瘢痕组织,它向四周延伸,超出黏膜缺损的边界。

溃疡愈合时,基底生出肉芽组织,进而形成纤维组织和瘢痕组织,单层柱状细胞自边缘长入,终于全部溃疡为上皮所覆盖。这种修复的黏膜比正常的薄组织结构也不一样。绝大部分的胃溃疡患者经医生指导服药,溃疡是可以治愈的,而且有少数患者未服任何药物,溃疡也能自愈,胃镜检查常常看到有的患者溃疡已到了瘢痕期,而患者并未进行过任何特殊治疗。所以,也可以说胃溃疡是一个良性的病理过程,只要经过严格的系统治疗,溃疡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患有这种病的人要有信心。但胃溃疡的复发率很高(70%~80%),所以如何预防溃疡的复发是人们应该重视的问题。

胃溃疡能癌变吗

胃溃疡的癌变问题,是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多数人认为,胃溃疡可以转变为癌。据我国文献报道,6%~18%的胃溃疡可以发生癌变,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资料表明,胃溃疡的癌变百分比似有增高趋势,有统计显示最高达29.4%的胃癌来自胃溃疡。癌变一般发生于溃疡的周围黏膜,这些部位的黏膜在溃疡活动时发生糜烂,在反复破坏和再生的刺激下可发生恶性变。近年来由于诊断及检查方法的进展,发现局限于黏膜的早期胃癌可以发生糜烂和溃疡,其组织面可以被继发性消化性溃疡所改变,这些癌性溃疡可以像良性溃疡那样修复,而且溃疡和修复可反复出现,病程因此可延长达几个月甚至更长,所以过去认为是胃溃疡恶变的病例中,其实有一部分一开始就是恶性溃疡,并非以后才转变。上述结果表明,胃癌确有一部分是由良性溃疡转变而来,所以对胃溃疡应高度重视。凡年龄在45岁以上的顽固性溃疡、粪便潜血持续阳性、胃镜及X线钡餐检查不能除外恶性变或病理活检高度怀疑恶变者,尤其是胃液无酸的病例,应随诊观察,并争取手术治疗。

胃溃疡与慢性胃炎如何鉴别

慢性胃炎与胃溃疡均可出现上腹部疼痛及嗳气、吐酸、烧心等症状,二者容易混淆,但慢性胃炎的胃部症状无一定规律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全身症状如贫血、疲乏等常较突出,胃液多缺乏胃酸。X线检查可揭示胃炎征象;胃镜检查是鉴别胃炎与胃溃疡的主要方法。

胃溃疡与胃神经官能症如何鉴别

胃神经官能症与消化性溃疡均可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等症状,但胃神经官能症以中年女性较多,有精神创伤史,主要表现间歇性上腹痛、胃灼热或不适感、泛酸、嗳气、呃逆等,缺乏溃疡病的节律性,常伴有头痛、头昏、乏力、失眠、抑郁或焦虑等神经精神症状,各种理化检查均无异常。

胃溃疡与胃癌如何鉴别

一些溃疡型胃癌,形态和临床表现在早期酷似良性溃疡,但胃癌多见于中年以上,病程较短,有进行性恶化过程,一般食欲很差,疼痛多见于上腹部,疼痛早期多为隐痛或仅为不适感,晚期方才明显,疼痛没有规律性,进食后加重,制酸药一般效果欠佳,粪便潜血试验持续阳性,胃液分析多缺乏胃酸。此外,胃溃疡在短期内失去其节律性,症状加重,用抗酸药不能缓解,应考虑溃疡癌变。胃癌与溃疡癌变的确诊,应依靠胃镜下病灶活检或癌细胞刷取综合方法为主。

胃溃疡与慢性胆道疾病如何鉴别

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均可引起慢性、复发性上腹痛,易误诊为消化性溃疡。但其疼痛一般缺乏溃疡病的节律性,以中年女性较多,主要为右上腹部疼痛不适或典型的胆绞痛,多因进食脂肪而发作,用碱性药物不能缓解,莫菲征阳性。B型超声与X线胆囊造影可明确诊断。

胃溃疡与胃黏膜脱垂症如何鉴别

胃黏膜脱垂症为间歇性上腹痛,无溃疡病的节律性,制酸药不缓解,左侧卧位使疼痛减轻,X线钡餐检查证明脱垂的存在。

什么是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是指胃酸和胃蛋白酶接触的十二指肠黏膜,发生局限性的超过黏膜肌层的溃破。溃疡常发生在十二指肠球腔内,所以也习惯称之为十二指肠球溃疡。这是胃肠道疾病中最常见的器质性病变,慢性者远比急性者为多见,且易复发。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很高,有人估计约有10%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个时期患有十二指肠溃疡。男性的发病率比女性高。55~64岁为最高发病年龄组。

典型的十二指肠溃疡为圆形或卵圆形,直径一般小于1厘米,外观与胃溃疡相仿。溃疡的部位大多在十二指肠球腔内。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样,可分为4层。急性期溃疡,溃疡的边缘周围黏膜发炎和出血。如溃疡深达浆膜层,则炎症可波及邻近组织,引起纤维组织粘连。最后溃疡可穿过十二指肠壁进入相邻器官,特别是胰腺,发生局限性穿孔。如果穿孔不被相邻器官所阻挡,则引起腹膜炎。

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因

引起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环境因素:

◎在环境因素中,饮食的情况首当其冲。比较公认的观点是饮食不规律可能增加溃疡病的危险性,生冷和对胃有刺激的食物常常可以引起溃疡病的复发。

◎个人的不同习惯常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有关,如长期吸烟者的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

◎工作高度紧张的职业易致十二指肠溃疡发生,这仅为一般的印象,无确切的证据,但从就诊的患者来看,知识分子患十二指肠溃疡的比例相当大。

◎已经明确阿司匹林可以破坏胃酸分泌的自身调节作用及胃黏膜屏障,可致溃疡病。

●遗传因素: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从家谱的研究来看,慢性消化性溃疡者的亲属患溃疡病的机会要比一般人群大2.5~3倍。而且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二者的遗传性是互不相关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亲属和子女易患十二指肠溃疡而不是胃溃疡。反之亦然。同卵双生子之一如患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则另一个易患同样的溃疡,而在异卵双生子即非如此。同卵双生子所患溃疡的同一性说明了遗传因素在溃疡的发病中有重要地位。十二指肠溃疡与两个基因特性有关。ABO血型和血型物质ABH分泌状态。血型为“O”的人易患十二指肠溃疡,比血型为“A”、“B”或“AB”者高1.4倍。总之,根据目前的认识,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虽然目前尚不能完全用遗传来解释所有的溃疡病,但不论病因如何,消化性溃疡似有家族倾向。

●身心因素:精神因素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是人所共知。长期心理压力或持续高度精神紧张易患消化性溃疡这一现象早已被公认。但确切的机制尚未证实,可能与长期的心理(精神)应激,引起致溃疡力的增强或黏膜抵抗力的减弱有关。鉴于心理应激在社会上是—个普遍现象,但只有少数人发生溃疡病,所以在身心因素之外一定还涉及其他致病因素。

有些慢性疾病易伴发十二指肠溃疡,如胃泌素瘤、嗜碱性细胞性白血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肝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在十二指肠溃疡的诊断确立后,一定要仔细了解个人的具体发病因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正确的预防和治疗。

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症状

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发生于十二指肠部位的局限性组织缺失,累及黏膜、黏膜下层和肌层的非特异性溃疡。其常见的症状有:

●疼痛,疼痛的部位在脐和剑突之间,靠中线偏右,疼痛往往比较局限。疼痛常常表现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疼痛和进食有固定关系,疼痛多发生在空腹,即胃多处于空虚状态时,上午11点钟左右,下午4点左右,凌晨1点至2点,进餐后疼痛可缓解或消失。

●有恶心、呕吐、反酸、流涎(呕清水)、嗳气、腹胀等,部分患者可有胸骨后烧灼感。

●绝大多数患者食欲无改变,一般患者以食物来缓解疼痛,摄食较多,所以体重可增加,偶见食欲可减退而消瘦者。

●部分患者有呕血和黑便,有约10%的患者无上腹疼等典型表现,而以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而就诊。

●少数患者也有失眠等神经官能症的表现。

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特点

●慢性疼痛病史:上腹疼痛长期反复发作,整个病程平均6~7年,有的可长达一二十年,甚至更长。

●疼痛的周期性:中上腹疼痛发作可持续几天、几周或更长,继以较长时间的缓解期。全年都可发作,但以春、秋季节发作者多见。

●疼痛的节律性: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好在两餐之间发生,持续不减,直至下餐进食或服制酸药物后缓解。一部分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由于夜间的胃酸较高,尤其在睡前曾进餐者,可发生半夜疼痛。

●疼痛的部位:多出现在中上腹部,或在脐上方,或在脐上方偏右处。

●疼痛的性质:多呈钝痛、灼痛或饥饿样痛,一般较轻而能耐受,持续性剧痛则提示溃疡穿透或穿孔。

●疼痛的影响因素:疼痛常因精神刺激、过度疲劳、饮食不慎、药物影响、气候变化等因素诱发或加重;可因休息、进食、服制酸药、以手接压疼痛部位、呕吐等而减轻或缓解。

如何诊断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的诊断要点为:

●病史:有反复的精神刺激、饮食不节、长服用某些刺激性药物及患某些疾病(如胆、胰腺疾病及肝硬化)等病史。

●临床表现:上腹疼痛,呈慢性周期性发作,多发于秋冬季节。进食或服碱性药物可缓解疼痛。疼痛多发生于餐后2~4小时,饥饿时多见,进餐后可缓解。多伴有烧心、反酸、嗳气等。

●胃液分析:胃液量及胃酸浓度明显增加。

●X线钡餐及纤维内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部位有溃疡病灶。

●如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者常提示为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

什么叫顽固性十二指肠溃疡?其形成原因有哪些

顽固性十二指肠溃疡又称难治性溃疡。对“顽固性”一词的含义,很难定一个标准。一般来说,这种溃疡不能用一般的内科治疗方法治愈,或症状持续不退,或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关于顽固性溃疡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

●由于医师的疏忽,未能对患者进行饮食和生活上的指导,或药物治疗不当,措施不力。

●患者本身的问题,如未能严格遵守医嘱进行治疗,或者由于工作的关系无法按照医师的治疗方案进行。

●溃疡本身的问题,如溃疡的并发症阻碍了溃疡的愈合等。

什么叫巨大十二指肠溃疡

溃疡直径大于3厘米者称巨大十二指肠溃疡,有的可达5~6厘米,占据整个十二指肠球腔。位于十二指肠后壁的溃疡可穿透入胰腺形成一个大的炎性肿块,患者多是超过50岁的男性,常有顽固性腹痛,疼痛的范围较大,且常放射至背部或右上腹。有的还有严重的呕吐和体重减轻,但也有无明显症状而直至出血或穿孔后才被发现者。在X片上巨大的龛影可被误认为十二指肠球部。

此症易发生大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如不认识而未及时行手术,则死亡率很高。如无并发症可先行内科治疗,但患者必须住院。

什么叫球后十二指肠溃疡

球后溃疡是指发生在十二指肠壶腹以上的十二指肠降段的溃疡,此溃疡常发生在后壁和内侧壁,这是一种少见的溃疡,占十二指肠溃疡的5%左右。诊断难度大,并发症多。溃疡多是慢性的,且常穿透入胰腺引起炎症粘连,使十二指肠降段固定于炎性肿块之内。

症状与典型的十二指肠溃疡相同,但常发生严重而顽固的腹痛,多放射至右上腹和背部,夜间疼痛较明显,出血率比一般的十二指肠溃疡多3倍。

球后溃疡易漏诊,常规X线和内窥镜检查不一定能发现溃疡。如果症状典型,则应采取十二指肠镜检查。这种溃疡在内科治疗后如愈合延迟,则可手术治疗。如并发出血应早行手术,因为这种溃疡的出血往往不易被内科治疗所控制。

什么叫胃、十二指肠复合性溃疡

有相当多的患者在检查时发现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同时存在,这种情况叫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理论上认为胃溃疡大多继发于十二指肠溃疡,且认为复合性溃疡穿孔少见,但复合性溃疡出现幽门梗阻的情况要比单纯性溃疡高出几倍。复合性溃疡常为慢性。目前认为复合性溃疡中的胃溃疡常是良性的,比单纯性胃溃疡良性率高得多,治疗效果还是良好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