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孩子相处?(套装共3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9 15:26:41

点击下载

作者:贺慧等

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如何跟孩子相处?(套装共3册)

如何跟孩子相处?(套装共3册)试读:

前言

孩子成长的道路犹如奔腾不息的河流,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当风浪袭来的时候,孩子一时之间会不知所措,他们会惊慌,感到无奈。尤其是当他们初涉世事的时候,他们往往率性而为,个性张扬,他们不懂得委屈求全。这只能让他们处处碰壁,心情不悦。

随着孩子长大,父母开始不理解他们。在家长的眼中,他们依然是当年襁褓中的小孩,依然对他们采取命令式的口气。家长没有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只是个头上的增高,他们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开始有自己的想法。然而家长总是不理解他们,对他们的想法嗤之以鼻,有时甚至还会冷嘲热讽。这让孩子很不高兴,他们学会和家长作对,开始变得叛逆。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出现两次典型的叛逆时期:一次是在三岁至五岁之间,被称为“第一逆反期”;第二次是在十二岁到二十岁,被称为“第二逆反期”,第一逆反期的孩子只会以单纯的“不要”来反抗父母;可是到了“第二逆反期”,孩子和父母会公开作对,他们学会拒绝父母的要求,开始以自己的思维去做事。这时,孩子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家长的尊重与理解,希望和家长进行朋友般的沟通。可是家长总是不理解他们,造成他们和家长之间的误会越来越深,直至双方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

随着孩子长大,学业变得开始加重。众所周知,当前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可是衡量学生成绩的依然是分数与名次。对于家长而言,只要孩子取得好成绩,名次得以提高,这便满足了他们的要求。然而学习科目不断增加,压在孩子身上的负担越来越重,考好谈何容易?学习上的压力让很多孩子喘不过气来,有的开始变得厌学,有的开始逃课,成为家长眼中的问题少年。不论孩子犯什么错误,家长的态度十分重要。如果家长总是严厉斥责,留给孩子心灵的便是难以愈合的伤疤;而家长采取理智的开导方式,孩子则会及时纠正,掘出人生的新水源。

随着孩子长大,他们开始接触社会。初出茅庐的他们会感到彷徨与无措,他们不知如何和陌生人讲话,不敢在公开场合演讲,生怕自己会砸场。这时候当他们需要的是勇气,需要的是家长的鼓励。人生就是这样,需要在不断磨砺中才能成长。当他们有了这段经历后,他们在今后再遇到难处的时候,就不会像当初那样的无助,而是正视困难,坦然面对,用自信迎接挫折,用毅力战胜万难。

当父母变得理解孩子,亲子关系才能和睦;当学业负担变得更少,孩子才会变得开朗;当社会环境变得融洽,孩子才会接受一切。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优良氛围,他们才会摆脱烦恼,心旷神怡!作者亲子篇1 我不想回到我的家!——暴力

有一天,张老师在批改作文中发现了这样一篇名叫《我不想回家》的文章:“有一句歌词叫做‘我想有个家’,在别人眼中,家是温馨的港湾,能够替人挡风遮雨。可是在我眼中,家却是冷冰冰的。因为我一回到家,听到的总是爸爸妈妈的吵架声,有时候他们还会拳脚相加,甚至有时候我还会成为他们的撒气筒。在我的记忆里,家里从来没有一天安宁的日子。尤其是到了大年三十,别人家是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而我家却没有一丝温暖的气息。

我知道,爸爸妈妈吵架主要是因为爸爸爱赌博,经常夜不归宿,有时候深更半夜才回家。而爸爸不在家的时候,妈妈总是发脾气,发牢骚,抱怨自己命不好,没找上好老公。等爸爸回到家,妈妈则开始和爸爸吵架,经常他们吵起架来,家中的锅碗瓢盆无一幸免,光是碗不知道买了多少回了。而爸爸刚开始还是默默无语,等妈妈说得太多惹他生气的时候,他也会大发雷霆,有时候还会打妈妈。他们吵架打架的时候,我总是自己一人悄悄地呆在自己的屋中,不敢出声。因为我知道,只要我说一句话,他们就会把气撒在我的身上。有一次,就是因为我说了一句‘爸妈,你们不要再吵架了’,妈妈竟然生气得把手中的遥控器一下子摔在地上,喊道‘大人的事情小孩子最好不要管’。

在这样的家庭中,爸妈吵架都让我司空见惯了。他们会因一件鸡毛蒜皮的事情吵,也会因我的学习成绩吵。因为我在全班里成绩是中下等的。我的同桌是全班最优秀的学生,每回他接受老师表扬的时候,我只有坐在旁边用羡慕的眼神看着他。有一次,我的数学成绩不及格。回到家后,妈妈很生气,罚我站在阳台上半个小时。其实我知道,那次考试我原本可以及格的,是因为老师给我判错题白白扣了我五分。可是妈妈还来不及听我的解释就惩罚我,真让我有苦难言。

人人都有一个温暖的家,而我的家却不是我想要的家。我想要一个和睦的家,我围坐在爸爸妈妈的怀中,其乐融融。每逢节假日的时候,我们一家人会外出游玩,到公园看花,到文物古迹去游玩。可是我现在的家没有让我值得留恋的,我根本不想回到我的家!”

张老师看完这篇文章后,心情十分沉重,眼颊甚至有点泛红。这篇作文是李晓雨写的。他平时在班里沉默寡言,比较内向。有时候即使老师主动和他说话,他也会很羞涩,不敢抬起头来讲话。让张老师没想到的是他在这样暴力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这也让张老师感到有点内疚,她觉得自己平时对晓雨的关心也有点少,根本没有注重过这个孩子。

一项调查表明,当孩子遭遇家庭暴力后,产生轻生念头的人占9.2%;对父母产生复仇心理的占6%;想要离家出走的占18.1%;憎恨父母想要和父母打架的占8.4%。由此可见,遭遇暴力后孩子会产生强烈的反抗意识,他们甚至会采取暴力手段去回击施暴者。另外,遭遇暴力的孩子会产生诸多不良行为,其比例远远高出未曾受伤害的孩子。比如经常说谎的要高出7.6%,“欺负他人”的要高出8.3%,而偷盗的则高出将近20%。

心理专家认为,当孩子遭遇暴力后,出于自我保护,他们会产生恐惧心理,他们不会和任何人说,更不敢找老师和同学倾诉。在暴力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父母的暴力会给孩子提供一个示范行为,让他们觉得暴力是被允许的,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由于孩子处于成长期,明辨是非能力较差,家庭暴力会导致孩子的性格变得暴躁,情绪压抑,甚至还会产生崇尚暴力的心理倾向。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他在暴力家庭中长大,他往往会出现心理障碍,有的甚至会演变成家庭暴力的施暴者。由于父母与孩子的地位发生了转移,当代家庭出现的新型暴力不是父母打骂孩子,而是小孩打骂父母。据统计,南方某城市医院一年之间有30余位家长带着孩子到医院心理科求诊咨询,这些家长在不同程度上都遭受了孩子的暴力伤害。小孩打骂父母,这在常人眼中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可是它却在现实中发生了。

近年来,父母遭受孩子暴力伤害的事件呈现增长趋势。而让人揪心的是,暴力实施者竟然是12~16岁的未成年人。一位母亲讲道,她一回到家,她15岁的儿子就会拿着拖把追着打她。因此,她每天晚上根本不敢回家睡觉,只能躲到亲戚朋友家寄宿。儿子之所以打她,是因为孩子迷上了打游戏,起初儿子问她要钱的时候,她没有当回事。可是后来儿子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她找到儿子谈话,试图阻止他继续沉沦下去。可是没想到儿子竟然大发脾气,拿着拖把追着打妈妈。更让人痛心的是另外一位妈妈,她的儿子才刚刚11岁,就出现了暴力倾向。由于这位妈妈在孩子小的时候离婚了,一直是她含辛茹苦抚养儿子长大。为了让孩子争气,从小妈妈对孩子要求很严。可是孩子天生倔脾气,专门和家长对立。越是要求他去做的事情,他偏偏不去做。长大后,孩子竟然动手打起了妈妈。不仅如此,当外公、外婆来劝阻的时候,他竟然连外公、外婆也一起打。当这位妈妈讲到这些家中丑事的时候,泪花噙满了眼颊。更让她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在家中横行霸道的孩子,到了学校却十分自卑,经常会被其他孩子欺负。

面对这种新型家庭暴力,心理专家认为这是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如今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与娇惯,孩子在家中称王称霸,让家长去摘星星,家长根本不敢摘月亮。正是这种地位的颠倒造成了父母与孩子地位的转变。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成绩与名次万岁,只要成绩提高,名次上升,孩子的所有要求统统答应。另一方面,当今社会网络游戏、电影等充斥着暴力,对正在处于成长期的孩子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正是以上几种原因,造成了孩子实施暴力,打骂长辈。自古以来,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今竟然出现了孩子逆反打骂长辈这天理不容的事情,实在是教育的悲哀,是家庭教育的严重失误。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家长对孩子的溺爱造成的。溺爱孩子,只能导致孩子在家中唯我独尊,觉得自己的话就是圣旨,家长必须听自己的。

另一方面,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是采取打骂孩子的暴力方法,这使得孩子弱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产生了报复心理。等他长大的时候,他便以牙还牙,对家长实施暴力。从犯罪学的角度讲,这叫做“暴力循环”。父母打骂孩子,实际上是在无形之中教会孩子去采用暴力的方法去对待周围的人。调查显示,6~10岁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往往预示他10~14岁时的表现,8岁的攻击行为则会预示到他30岁的攻击行为。由此可见,家庭的暴力行为会对青少年的一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只有采取良好的教育和干预措施,才会避免同类事情的发生。

为了防止家庭暴力,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是最重要的。只有情绪认知提高了,他们就会采取人性的管理和沟通方式。只有小家安宁了,可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暴力才会从根源上杜绝,社会才会和谐。

面对家庭暴力,很多家长只能是感叹现在的孩子很难教育,打孩子不对,过分表扬也不对,实在是没有办法。他们很少去找专业的心理医生去咨询,或到心理治疗机构去寻找帮助。他们只是默认现实,不采取进一步的补救措施,这只能导致家庭的暴力行为进一步恶化。所以当家长感到自己在教育孩子遇到难题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便是向心理专家去请教。心理咨询师往往是青少年教育的专家,他们会建议家长采取适当的方法来缓和紧张的亲子关系。

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应受到爱护和关怀,拥有被接受、被尊重的权利,拥有得到赞赏的机会,在家里有被当作成员的地位。可见,青少年的各项权利受到了法律的保护。可是在很多家长的眼中,他们一直误认为孩子是自己个人的私有财产,任打任骂,从来不会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才会导致家长的儿童观中权利意识淡薄。他们觉得对孩子实施暴力是理所应当的,是自己家庭的私事,外人根本不需理会。这种想法有百害而无一益。家长应从小便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看待,尊重孩子的建议,注重孩子的看法。孩子不论在心理上还是体力上,都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应在学校和社区等孩子经常去的地方加强教育力度,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安全和心理健康。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结合起来,才可以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健康成长。2 我需要的不只是礼物!——关爱

袁佳的爸爸是某公司的中层领导,平时经常出差,一个多月才能回家一次。所以袁佳平时最盼望的事情便是爸爸能够早日回家,和自己吃个团圆饭。每次爸爸回到家,总是给袁佳买各种各样的礼物。她的小屋中堆满了爸爸送给她的礼物。可是在袁佳看来,再多的礼物也比不上爸爸能够每天接送她上学。

有一次,袁佳的生日快到了,爸爸专程从外地赶回来给她过生日。可是由于公司临时有事,爸爸不得不在她生日前赶赴外地。“佳佳,爸爸原本是要给你亲自过生日的。你看,爸爸都把给你的生日礼物买好了,现在还没有告诉你呢。我准备在生日那天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可是现在爸爸单位有事需要我亲自处理,爸爸今天晚上就要坐飞机走了。”爸爸坐在沙发上,和佳佳解释道。

当袁佳得知这个消息后,原本愉悦的心情一下子跌到谷底。她的脸色一下子变白了,生气地说道:“你们这些家长,平时教育我们要诚信,说到就要做到。可是到了你们自己身上,能够做到的却不多!”“爸爸也想给你过生日呀。可是爸爸是有工作的,公司临时出现问题需要爸爸去处理,我也是身不由己呀。”爸爸无奈地叹了口气。“我不管,反正你和我约定的事情没有做到。你说话不算数,是个小狗!”袁佳有点激动。

妈妈在旁边听后,喊道:“这孩子总是这样不听劝。爸爸不是耐心给你解释了吗?你怎么听不进去,还敢顶嘴?”妈妈生气了,准备打佳佳。爸爸赶快过来拦住了妈妈。

佳佳一见这阵势,哇哇哭了起来。她边哭边委屈地说道:“你们知道吗?平时每天别的同学都有爸爸妈妈来接送,而我总是一人独自回家。你们知道我有多么羡慕吗?上一次,班里组织活动,邀请每位同学的父母参加。妈妈原本答应去的,可是那天妈妈有事没去,我们班里面只有我的家长没去。你们知道我有多么尴尬吗?老师还说我,你的家长怎么那么忙呢,一点也不关心自己的孩子。爸爸每回总是给我带这样那样的礼物,其实我真正需要的‘礼物’是爸爸妈妈多陪我一会,多和我聊天,多和我出去走走。”她说完径直跑了出去。

佳佳的爸妈听后,傻傻地站在那里,一言不发……

现在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能够考取重点院校,成为栋梁之才。可是在管理孩子的过程中,他们又会遇上诸多难题。家长其实是很辛苦的,他们每天要上班赚钱,回到家后还要去辅导孩子的功课,有时候工作遇上急事需要加班,根本抽不出更多的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因此,他们往往关心的只是孩子的温饱,根本不去关心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有时候,他们会偶尔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随便问一句最近学习怎么样,有没有考试。他们根本不去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不去了解孩子最近在情感方面的困惑。尤其是处于青少年的成长时期,孩子不论是心理还是生理开始趋于成熟,不再是以前的稚嫩与幼稚,他们开始有自己的主见,对家长命令式的语言出现逆反心理。青春期的孩子会遇到很多烦恼,他们想要从父母的监护下走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在经济上还要依赖于父母;他们对自己过高估计,在现实中会处处碰壁;他们希望父母能够理解自己的想法,可是父母根本不把他们的想法当回事。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家长不会恰当处理这段时期的亲子关系,只会让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一项调查表明,当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有了苦恼后,他们绝大多数是不会和身边的父母和老师讲的,他们往往是找朋友来倾诉。因此,父母应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可以再像以前那样对孩子采取单向的命令式教育。父母要尝试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不只是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让孩子愿意和父母叙述成长中的烦恼。

有的父母还会遇到这样的困惑:“我已经改变了以前的教育方式,尝试和孩子平等交流,可是为什么总是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呢?”其实这主要是由于家长天长日久养成的语言习惯造成的。平时家长已经习惯了自己单方面的灌输,不会去注重孩子的感受。这样孩子只会觉得父母仍在命令自己,他们虽然表面上答应父母,可是内心中却产生反抗情绪,不会心悦诚服地去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办事。父母要尝试用和孩子交流的语气讲话,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在尊重自己,他能够从父母的讲话中体验到自己的人格价值,这样的讲话才会触及孩子的内心,引起孩子的共鸣。他才会敞开心扉,和父母讲出自己的心里话。

在同学的影响下,初二年级学生赵波俊迷上了玩网络游戏。他的学校明令禁止逃课上网,可是他还会冒天下之大不韪逃课去网吧。尽管每次他都会提心吊胆,可是每次他都侥幸逃过老师的检查,没有被抓住。然而有一次,在体育课上,当老师点名的时候,发现没有他。于是体育老师直接给班主任打电话,把这件事情反映给了他的班主任。班主任知道后十分生气,他立马给波俊的父母打电话。赵波俊的爸爸和妈妈赶紧到了学校,去找自己的儿子。最终在同学的帮忙下,爸爸和妈妈在网吧找到了波俊。“你这小子,上学期间不好好上课,竟然跑到网吧玩游戏。”他的爸爸生气地朝波俊的脸上打了一巴掌。“爸爸,我错了,我不敢了,我以后再也不这样做了。”波俊央求道。

然而自从这次后,波俊只是暂时有几天没有玩。他的父母还以为儿子改掉坏毛病了,也放心了。可是过了两周,波俊还是禁不住游戏的诱惑,重蹈覆辙。倒霉的是他第二次去网吧,竟然被校领导撞见了,学校以他违反校规校纪为由给他做出了留校察看的处分。

当爸爸得知这个消息后,大发雷霆:“我怎么有这么没出息的儿子,屡教不改,越陷越深。这样吧,退学吧,不用上学了。”

妈妈知道丈夫的执拗脾气,着急地说道:“这不行,现在孩子这么小,辍学在家干什么?这件事情交给我吧。”

波俊这次知道自己犯下了大错,也深感内疚。他向自己的父母保证今后再也不玩游戏了。而妈妈知道孩子改正这个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妈妈开始自查,她发现自己的儿子作文还是写得不错的。他曾经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读完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而且他讲起其中的人物来侃侃而谈。为了寻找和儿子的共同语言,妈妈也开始阅读古典名著。有时候,妈妈遇上《水浒传》中不明白的情节,还会向波俊请教。起初波俊还很吃惊,妈妈竟然还会向自己请教,于是他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向妈妈娓娓道来。随着母子交流越来越多,他们之间开始有个约定:每天抽出一小时的时间来读书。有时候波俊还会把自己看到的新书向妈妈推荐。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波俊渐渐喜欢上了文学,他也深刻意识到网络游戏只不过是图一时爽快,对个人成长益处不大,而文学名著则使人终生受益。

在妈妈的影响下,波俊不再迷恋游戏,而是利用课外时间读书,不久,他的语文成绩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波俊的妈妈是很聪明的,她知道一味地打骂孩子并不能够改掉孩子的坏毛病,只有和孩子交朋友,才能够和孩子有共同语言。只有有了双方的共同兴趣,熟悉并了解孩子喜欢的话题,才可以和孩子相互沟通与交流。孩子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父母衣食起居上面的嘘寒问暖,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和自己的倾心交流,帮助自己一起解决成长过程中的烦忧。只有父母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家庭关系才会变得和睦,家庭氛围才会变得温馨。3 为什么隐瞒我的成绩?——沟通

翰林先生在金融领域享有盛名,他希望他的儿子威特能够继承父业,大展宏图。在威特很小的时候,他在爸爸的带领下出席了一个晚宴,翰林当着众人的面问威特:“儿子,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当时他们所在的餐桌上摆着香甜可口的蛋糕,于是威特脱口而出:“我长大后要做一个蛋糕师,做出世界上最好吃的蛋糕。”

威特长大上学后,他的学习成绩在全校总是名列前茅。等到高中毕业的时候,很多知名院校都向他寄来了报考资料,希望将来他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威特回到家后,准备征求父亲的意见。翰林先生告诉儿子:“你的未来属于你自己,你自己有什么想法?”“我想报考烹饪学校,做一名糕点师。”威特很认真地讲道。

威特的回答让他的父亲感到很意外。他原本以为儿子一定会从哈佛、剑桥等知名院校中选择,没想到他却坚持当年儿时的想法。平时翰林先生很注重孩子的感受,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给孩子很大的自由,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可是这次在孩子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孩子竟然去当一名糕点师,实在让他觉得有点哭笑不得。为了打消孩子的积极性,父亲首先让孩子去参加烹饪师的初试,不过也让他专心去准备高考。

过了一段时间,烹饪师的初试成绩出来了,结果显示,威特的成绩很糟糕,这让他很失望,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备战高考上。不久他便被知名院校录取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威特在家中的抽屉里发现了当年自己烹饪师考试的成绩单,没想到当年父亲向他隐瞒了他的成绩。其实他的成绩是优秀的,完全可以考上一流的烹饪学校,可是父亲觉得烹饪师是没有前途的,所以他欺骗了儿子。当时威特十分生气,他找到爸爸,说道:“你为什么要隐瞒我当年的成绩,擅自为我做主呢?你剥夺了我当一名烹饪师的权利!”

面对青少年,父母不能总是以父母的权威来打压孩子,而是要多创造机会和他们沟通。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在他的名著《青年心理学》中写道:“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时期那样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时期了。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深陷于孤独之中,渴望着被人接近与理解;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站在遥远的地方呼唤。”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性强,家长必须时常与他们进行心理沟通。只有家长和他们互相尊重,才为良好沟通创造了前提条件。如果家长总是把自己放在领导者的位置,把孩子当做是被领导者,总是对孩子用命令的语气讲话,这只能让沟通难以进行。孩子即使心中有很多话要讲,他们也不会和家长道明,他们会把自己心灵的门紧紧闭上,不会和父母去进行沟通。家长只有和孩子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孩子才会有什么话讲什么话,家长就会得到教育孩子的主动权。一位家长这样形容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教育青春期的孩子如同放风筝,没有绳子或绳子太短,风筝没有一定的活动自由,风筝是放不起来的。风筝绳子必须有一定的长度,让风筝在一定的限度内可以自由飘动。”

有一天,南风和北风不期而遇。两个对手一见面便准备要较量一番,谁先能够把行人的衣服吹掉谁就获胜了。于是北风首先吹来一个寒冷、凛冽、刺骨的风。可是很多人并没有脱衣服,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他们只把大衣裹得紧紧的。而南风却不是这样,它徐徐吹动,没有北风的凶猛,顿时变得风和日丽,此时行人感到身上穿的厚衣服是没有必要的。所以他们解开纽扣,脱掉了大衣,南风最终获得了胜利。

为了让孩子能够敞开心扉,讲出自己的心里话,家长就应对孩子轻声细语,用自己的真心感化孩子,这样才能够获得孩子的信任。这就是“南风法则”,又被称为“温暖法则”。它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意在告诉人们温暖往往是要胜于严寒的。所以不论对待任何人,要多关怀他们,多点“人情味”,这样双方的关系才会变得十分融洽。

在很多家庭,家长的话是权威,根本不去理会孩子的意见和看法,根本不能容忍孩子持与自己相反的观点。一旦孩子表示出与家长不一致的看法,家长就武断地认为孩子在和自己作对,表现出很生气的样子,有时还会不耐烦,甚至恼羞成怒。实际上孩子长大后会有自己的看法与立场,他们绝非有意与家长过不去,他们也希望和父母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不想与家长作对,有意搞僵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他们只是在维护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有的家长还会以孩子害怕自己为荣,让孩子始终在自己的掌控范围。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长期被压制,要么形成自卑、怯弱的性格,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要么忍耐到一定限度,会极力反抗,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古人有云:“要人家服,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以力服人是不行的。”所以家长教育孩子必须让他心悦诚服,心服口服,靠强力让孩子信服是不可取的。父母要耐心用轻声细语感化孩子,与孩子平等沟通。

任何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自尊心,当然孩子也不例外。家长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和尊重孩子,自己讲出的话孩子才愿意去听,才能达到真正教育的目的。

雯雯和静静是亲姐妹,雯雯是姐姐,已经九岁了,静静是妹妹,刚满五岁。每次爸爸、妈妈和小女儿说话的时候总是站着,而她听父母说话的时候,只能仰着头。时间一长,静静听他们讲话的时候脖子会很痛,这也让她变得有点不耐烦。有时候父母和她讲话的时候,她会显得很烦躁。当妈妈知道原因后,她和静静讲话的时候总是蹲下来,这样静静便不用抬头听别人讲话了。

一天,爸爸给两个女儿买了两本书,姐姐的书要比妹妹的大,静静看见后心中有点不高兴。妈妈握住小女儿的双手,脸对着脸,目光正视着孩子,诚恳地说:“静静,书的大小是次要的,里面的内容是否精彩才是最重要的!”静静听后心中的疙瘩终于解开了。

现在,不少父母都说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但是很少有父母会反过来想一想,自己对孩子了解多少?能够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吗?自己说出的话“中听”吗?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年龄还小,没有自尊心、羞耻感,这就大错特错了!其实两三岁的孩子也有自尊心,只不过孩子的自尊表现形式不一样罢了。同样的一句话,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来,收到的效果往往大相径庭。比如孩子做错了事,你可以委婉地告诉孩子:你再想一想,这样做,对吗?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方法呢?再如,孩子画了一张非常稚拙的画,自己很得意,满怀希望地以为能得到你的夸奖,如果你对他的画不屑一顾,说类似“你画的是什么呀,看上去乱七八糟的”的话,孩子的情绪肯定会一落千丈,再也不想拿起画笔了。如果你把孩子的画拿来仔细地看一看,猜猜看孩子画的是什么,让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得意之作,表现出很感兴趣或恍然大悟的样子,并告诉孩子,“你画得真不错,真有想象力,如果把这个地方稍微改一改就更好了”,孩子很可能就会听从你的建议,更加兴致盎然地画下去。

作为父母,无论你多忙,都应留意一下孩子在干什么,并尽量抽时间与他们讨论,当和孩子交流时,你应该尽可能放下手头上的事情,全神贯注地听孩子说话,这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很在意他的话,孩子感受到尊重和鼓励,就会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很多父母给孩子建议时,孩子很可能不会理睬。这是因为他需要的是顾问和支持者。当你知道孩子犯了错误后,重要的不是急切地提出批评,而是帮助他把事情弄明白,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今后该怎么办。你可以写下那些孩子不愿听或拒绝听的话,先把事情、道理写下来,等孩子安静下来后,便将本子拿给他看,可能会对他有所启发,对解决问题可能会更加有效。当孩子顶撞你时,你也许会觉得很没面子,甚至想动手解气,这个时候你要先深呼吸一下,把手放回来,以平常那种呵护的眼神重新看待此时的僵局。首先,孩子肯定是弱者,不用打,你肯定会赢,这个是毋庸置疑的;其次,问题一定会被激化,打在孩子的身上,你难道不心痛吗?有的孩子,打了他他可能会有所改观,但那是因为他怕你。仔细想一想,他真的服气吗?他还能跟你真心地交流吗?4 不要偷看我的日记!——隐私

自从升初中后,郑凡特别喜欢化妆,喜欢穿流行衣服,听打榜的流行歌曲。什么超男超女等,都是她崇拜的偶像。这让她的妈妈很担心,妈妈觉得孩子开始变得不像以前那么听话。以前妈妈的建议她还是采纳的,可是现在妈妈的话她根本听不进去。“小凡,妈妈刚刚从外面的服装店里面给你买了一件外套,你过来穿上试一下。”妈妈对她说道。

郑凡走到妈妈面前,拿起衣服一看,并没有试穿,而是扔在了一旁,不屑地讲道:“妈妈,你知道吗?你买的这衣服太老土了,它的款式早就过时了。要是我穿出去,我的同学一定会笑掉大牙的。难道你想让你的女儿成为同学们议论的话柄吗?”

郑凡的一番话顿时让妈妈无语,她只能感到自己与女儿的距离越来越远,自己越来越难以理解女儿的心思。

有一天,郑凡上学后,妈妈来到她的房间准备收拾一下。妈妈在整理她的写字桌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她的日记本。出于好奇,妈妈翻开了她的日记本。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让妈妈很有感触:“现在的父母总是认为我们还是小孩子,总是把我们当做襁褓中的婴儿去哄,可是我们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么幼稚的我们了,我们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不想再像羁绊中的小鸟一样顺从于父母的威严。可是我们的主见又得不到父母的理解,所以我们只有和他们抗争,去争取我们的自由。”

妈妈大概翻了几页,为了害怕女儿发现,她还小心翼翼地把日记本放在原位。可是没想到晚上回家的郑凡还是发现了端倪。她明明记得自己的日记本是放在写字桌左面的,可是如今却去了中间。敏感的她意识到一定是有人到过她的房间,而且翻看了她的日记本。她也一下子猜到肯定是妈妈做的。因为白天家里只有妈妈在家。于是郑凡找到妈妈,恼怒地说道:“妈,你今天是不是去我的房间偷看了我的日记?”“什么叫‘偷看’?我是整理你房间时无意中撞见打开看了一眼。”妈妈辩解道。“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反正你看了我的日记了。你知道吗?现在的法律都规定父母看孩子的日记是要经过孩子的允许的,否则就是侵犯孩子的隐私权。所以你已经侵犯我的隐私权了。你必须向我保证以后不再看我的日记了。”

妈妈听后有点哭笑不得:“你是妈妈的孩子,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容易吗?现在就是我看了你的一下日记,你就兴师动众让我向你道歉。这么多年来我的付出你知道吗?”“我知道你疼爱我,关心我,你是我的好妈妈。可是不管怎样,你还是不能看我的日记。”郑凡再一次强调。

孩子的生活是五彩斑斓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长大,对世界万物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往往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日记或者QQ来进行记录。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是很难得的,一方面它可以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让孩子勤于动笔,善于表达,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另一方面孩子通过日记可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因为现实中很多事情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们要通过日记或者QQ来宣泄自己的不满。因此,通过日记往往可以见证一个孩子的成长。当然,他们也会把自己的私人小秘密写进自己的日记中。因为有些话在现实中是很难讲出的,而日记或者QQ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家长想要关心孩子的成长,了解孩子的想法,他们不是选择时机去和孩子交流,而是去选择偷看孩子的日记或者QQ记录。在家长看来,平时他们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很少,他们根本不清楚孩子最近的所思所想,不知道孩子成长中的烦心事。所以他们只好通过偷看日记或者QQ记录的方式来了解孩子。有的家长还会去偷翻孩子的书包,看他们的书包里面有没有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东西。

当孩子得知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记或者QQ记录后,他们的第一感受便是自己没有被尊重,从而十分愤怒。《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查阅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查阅。”孩子们会认为连法律都保护他们的隐私权,自然父母更应该尊重他们,不随便偷看他们的日记、短信或者聊天记录。

然而从家长的立场考虑,他们觉得自己是出于对孩子负责才去看孩子的日记的。他们认为孩子尽管长大了,可是他们毕竟还是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很差,很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尤其是中学阶段,有的孩子会出现早恋的倾向,如果不及时加以制止,只会让他们越陷越深,难以自拔。有的孩子甚至会因此而葬送美好的一生。因此,孩子能否顺利度过青少年这一重要阶段对他们的一生是十分关键的。然而现在的孩子自己有什么难处往往并不和家长说,家长平时忙于工作,很难了解孩子的想法。家长总是十分担心自己的孩子因社会经验不足染上各种坏毛病,比如抽烟、喝酒等。为了能够了解孩子最新的表现,他们往往借助看日记或者QQ记录来了解孩子。

吴强上高中后,开始离开父母,住进了宿舍。为此妈妈对他十分牵挂,一直害怕他吃不饱,穿不暖。因为从小到大一直都是由妈妈来安排他的生活,现在一下子完全由他自己来负责,妈妈多少总有点不放心。可是吴强觉得自己已经十六岁了,已经成人了,妈妈的担心完全是没必要的。

有一次,妈妈准备去学校看望吴强。当时正值中午,原本是吴强午休的时间。可是当妈妈到达学校的时候,吴强既不在宿舍,也不在教室。这让她的妈妈很担心,儿子到底去哪里了。后来妈妈发现儿子和一个女孩在操场上的坐台上聊天。由于距离很远,妈妈并没有过去打扰他们。但是这件事情让吴强的妈妈不禁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儿子早恋了。高中的学习很紧张,如果这个阶段谈恋爱学习成绩一定是会下降的。妈妈回家后,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她的丈夫。吴强的爸爸得知后十分生气,表示要去学校亲自审问儿子。可是他的这一鲁莽行为被妈妈制止了。妈妈表示事情真相还不是很清楚,所以等调查清楚再说。于是爸爸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破译孩子的QQ密码,进入孩子的QQ空间,寻找蛛丝马迹。可是这一主意再次遭到妈妈的否决。

在妈妈的眼中,自己的孩子还是比较听话的。她相信儿子通过和自己的交谈是可以解释清楚这件事情的。于是她主动给儿子打电话来试探儿子。没想到那天吴强听同学告诉他了,他的妈妈等了他很长时间。他也害怕妈妈误解他,想给妈妈打电话。正在他想的时候,妈妈来电话了。他主动向妈妈解释这件事情。原来那天和他聊天的是他以前的同班同学。那位同学最近心情不好,她的爸爸病倒了,住进了医院。吴强特意找到她,安慰她,希望她能够渡过难关。经过吴强的一番解释,妈妈心中的疑团终于解开了。

实际上,当父母感到自己与孩子产生代沟的时候,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还是最重要的。很多家长又会表示与孩子交流实在是很难。其实与孩子只要以心换心去谈话,相信孩子也会吐露心声的。谈到如何才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这一问题时,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开始懂得如何观察自己,包括性意识的觉醒等,他们慢慢地有了独立意识,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有些内容他们并不想让别人知道。个别家长的“偷看”行为,不仅让孩子认为自己的隐私被侵犯了,还会让孩子关上心门,更不愿意与家长沟通。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但孩子打着隐私这个幌子拒绝家长的监督、保护和教育也是不对的。有时孩子的隐私中可能包含一些不良行为,家长要巧妙地引导、教育,争取孩子的信任。如果孩子视父母为可信任、可亲近的朋友,认为父母能与自己平等地探讨问题,他们就会向父母倾诉内心最隐秘的事情。平时家长应主动与孩子沟通,要以心换心,不能简单粗暴地干涉孩子的生活。5 原来我的花销那么大!——理财

李霖的父母是一家食品加工厂的工人,每天工作很繁忙。但是由于李霖是家中的独生子,父母总是想方设法满足他提出的要求。然而随着李霖升入初中,父母发现他的消费一下子多了起来。起初他们认为孩子开始过上寄宿生活,花销大很正常,并没有把这件事情当回事。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父母发现儿子开始和周围的同学攀比。他一回到家,总是在父母面前说这个同学穿的是某品牌的衣服,那个同学用的是某品牌的电子词典。

一个周末,李霖如同往常放学回家。回到家后,他一声不吭。平时他是很开朗的,总是很有礼貌地和父母问好。那天的反常表现让他的妈妈感到有点意外,于是妈妈很关心地问他:“小霖,是不是遇上什么烦心事啦?怎么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妈,我们班里很多同学家里都有电脑,有的还是名牌的。”

妈妈一听,便察觉到儿子的心思了。他一定是想让父母给自己也配一台电脑。妈妈并不知道电脑的行情,便张口问道:“一台电脑要多少钱呀?”“普通的三四千,名牌的五千多。”李霖脱口即出。“那么贵呀。我们这样的家庭可是承担不起呀!”妈妈感叹道。“我就知道你不想买,你知道吗?我的同学整天谈论的都是关于网络的话题,而我什么都不知道。这让我很没有面子。今天,他们在我的课桌前写了‘88’,让我猜猜这是什么意思?我说这是‘八八大顺’。结果他们哄堂大笑,说我真是被时代淘汰了,连最简单的网络用语都不知道。”李霖一边向妈妈诉苦,一边脸上显得很委屈,“所以妈妈,你一定也要给我买一台电脑,而且家里要安装网线,可以上网。这样我便可以经常登录QQ,可以网上和人聊天。这样别的同学便不会笑话我是山里娃了。”“孩子,有了电脑能对学习有用吗?而且我听说很多孩子有了电脑后成绩总是下降。”妈妈说道。

李霖一听妈妈的口气,便察觉到妈妈不愿意买。他很生气,抱怨道:“你知道吗?我在我们班里总是被别人笑话。别人穿的用的都是名牌,而我穿的则是你从集市上买的便宜衣服。现在别人都有电脑了,而我什么都没有。”说完他关上电视,进了自己的房间。

当今,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总是尽其所能给孩子提供最优越的条件。在他们眼中,孩子年龄还小,从来不会和孩子谈论自己赚钱的不易,他们觉得这样会有损家长的尊严。很多家长给了孩子零用钱后,从来不过问孩子零用钱的用处。正是以上原因助长了孩子相互攀比、盲目消费的不良习惯。等发现孩子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后,家长才会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于是他们限制孩子的消费,甚至采用不给孩子零用钱的极端手法。这只能是导致孩子和父母产生敌对情绪,觉得父母很狠心。

专家认为,花零用钱是青少年人生理财的第一课,对于他们今后养成良好的投资习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孩子没有收入来源,所以给孩子一定的零用钱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家长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念,让他们懂得钱的来之不易,他就会合理支配自己的零用钱,就不会大手大脚。

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最好给孩子买一个存钱罐,让他把平时的零用钱都放在里面。如果金钱数目比较大,父母可以代管,也可以为孩子自己办一张储蓄卡。另外,家长最好让孩子知道金钱的出处。因为孩子的钱往往是长辈以压岁钱、生日礼物等名义赠送给他们的。如果不和他们讲清楚这些钱的来源,他们就会觉得这些钱是不劳而获的,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去花这些钱。即使是父母给他们的零用钱,父母也要让孩子懂得那是父母辛辛苦苦的劳动所得,必须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不能随便乱花钱。

妈妈并没有答应李霖的要求,这让李霖很伤心,他的“电脑梦”泡汤了。可是后来的一件事情让他对妈妈改变了看法。一天,妈妈拿出了一个小本子。虽然这个本子显得有点旧,但是里面写得满满的。原来这个小本子记录了李霖从出生到现在以来所有的花费。“一年级学费200元;零用钱100元……”妈妈把他所花的每一笔费用都记得清清楚楚。这样妈妈和他算了一笔账。平均一年李霖要花家中一万多元钱,占了父母收入的一半以上。当李霖知道这个数据后,心中不禁感到很意外,没想到自己的花销那么大,他觉得自己向妈妈提出买电脑的要求实在是超出了他的家庭所能承受的范围。他感到很内疚,从此他再也不向妈妈提电脑的事情了。自此以后,他变得很懂事。

让孩子懂得钱财的来之不易,孩子才会理解父母的难处。因此,父母要引导孩子进行合理理财并进行合理消费。很多父母并不愿意向孩子讲清楚家中的收入情况,其实父母应让孩子适当了解家里的经济状况,初步了解理财的基本手段。父母要让孩子懂得理财的关键是掌握好“度”,有机会还可以让孩子了解炒股,但不宜过分沉溺。培养赌博的心理,可以从整个股票行情、股市原理方面去引导,教孩子理解投资原则,亏赢都要学会以平常心承受。甚至可以玩大富翁游戏,先在虚拟的环境里锻炼他的投资理财能力,然后在实践中操作,这些都是让孩子学会理财的好手段。

通过理财,可以让孩子手中的钱保值、增值,还可以锻炼孩子的理财能力。当然,这是在不影响孩子学习,不影响发展其他兴趣的前提下进行的。事实上,在具体操作时很多家长会心生疑惑甚至惶恐。因为有的孩子一看到“玩钱”这么好,可以增值,来劲了,一放学就看股票,就问自己的户头,甚至时刻惦记着。家长一看,完了,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盒子,孩子精力全花在这上边了。

这时候不要慌,孩子刚学会理财,是会有这么一个阶段:投入过多的精力和兴趣,整日里像个财迷,甚至因此削弱了学习功课的兴趣。这跟我们接触任何一种新事物时的心态是一样的,例如刚刚学会开车,特别上瘾。我们的方法是等待上瘾期慢慢过去,以不过尔尔的淡定态度,来削弱孩子的热情。当然,也有孩子会长时间沉浸其中,他有可能会是理财投资高手,家长可以用理性的态度帮助他平衡理财、学习和其他活动之间的关系。在时间上平衡,在精力上平衡,通过一段时间的调适,让孩子达到正常状态。6 不要只看我的分数!——苛刻

徐君总是觉得自己的父母对自己要求过严,每次考完试后,妈妈总要让他把做错的每一道题重新改一遍,而且还要重抄五遍。有一次,数学考试中,他因做错了一道题被扣了五分,其实这道题是他以前做过的,而且妈妈还让他经常复习。可是由于他马虎大意,在计算的过程时他省略了一个步骤,结果导致最后的答案出现了错误。这件事情让妈妈知道后十分生气,于是妈妈让他重抄十遍。徐君知道这次是自己的错,从此他学习变得十分认真,在细节上下工夫。他的成绩也比以前有了显著提高。

很多时候,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是最优异的,总是以为学习好的孩子才有出息。然而实践表明,真正学习成绩靠前的学生并不是社会上最有成就的。一位老师受邀参加一次往届毕业生的聚会。让这位老师惊讶的是如今担当企业老总、担任学校高管的学生并不是当年在学校中成绩最优秀的。因为在老师的心目中,学习好的孩子将来才会有出息。他们往往是以成绩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觉得学习好的孩子综合素质很高,将来一定是事业有成,财源滚滚。其实这种认识是完全片面的。众所周知,比尔·盖茨、爱因斯坦上学的时候并不是优等生,甚至是差等生,可是到了社会上,他们却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这位老师对以上这个现象很感兴趣,于是他用十年的时间对自己的学生做了跟踪后期调查。结果证明,随着就读年级的升高,学生成绩的名次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小学阶段排名前五名的学生到了初中后名次下降的为43%;相反,小学名次在六到十五名之间的学生初中后名次进步的比例占到81.2%。

教育界经常有这样一种现象:被中小学老师看好的优等生到了大学或者参加工作后并没有延续突出的优势,而在班中排名在十名左右甚至靠后的学生却能够在求学后期厚积薄发,从芸芸众生之中脱颖而出,成绩斐然,事业有成。有人称之为“第十名效应”。比尔·盖茨和爱因斯坦便是有力的证明。

透过问题看本质,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原本成绩优异的学生最后进步不大呢?很多时候,“优等生”把成绩与名次当成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以为只要考上好成绩就万事大吉。他们把自己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面,放在了对书本等理论知识的追求上面。尽管他们成绩优异,但是他们很少有机会去接触社会,很少有条件和学校以外的环境去打交道。这样只能造成他们成为会考试但是不会社交的后果。而“第十名”的学生他们成绩处于中上等,又会有更多的时间接触书本以外的知识,这便造成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很强,既能适应社会,还具备高素质的水平。

另外,“优等生”爱好单一,缺乏个性,他们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学习上,在业余爱好方面几乎是空白,没有任何特长。而“第十名”的学生他们在学校表现很活跃,只要学校组织任何活动他们都是跃跃欲试,这在无形之中培养了他们社交、组织等各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而这些能力是“优等生”所不具备的。而且“优等生”天生体质弱,上学期间很少运动,参加工作后很难承受繁重的工作,而“第十名”的学生他们爱好运动,身强体壮,往往能够成为公司领导的得力助手。更重要的是,“优等生”意志力差,功利性强,很难接受失败后的痛苦;而“第十名”的学生对名次等的要求并不高,面对困难很坦然,抗挫折能力远远强于“优等生”。

当莘莘学子告别校园步入社会,“优等生”往往是从零开始,而“第十名”的学生已经在学校累积了各方面的能力,他们意志力强,承受力强,适应能力强,这些在学校长年累月累积的能力为他们今后在工作与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助于他们能够早日建功立业,事业有成。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只是单一看重孩子的成绩与分数。一个人要想成才,分数只是代表他的一方面的能力,而他的综合能力更重要。综合能力包括独立能力、自控能力、抗挫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家长只有在平时注重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孩子才可以全面均衡发展,成为全才。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通过考试成绩难以体现的,而这些能力又是决定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所以各位家长,第一名的学生只是考试能力强,这并不能代表他综合能力优于其他同学。而且孩子的综合能力是靠在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的,很难用分数与成绩来衡量。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分数与成绩,更应让他们有机会多多接触窗外精彩的世界,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叶苗高中毕业后被一所知名院校录取,尽管他在高中的时候很优秀,可是到了大学的时候他才发现大学里面人才济济,自己根本不值一提。大学期间,叶苗时常参加校园的各项活动,尽管他在学习方面表现平平,但是他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等到大学毕业的时候,班中很多同学都为找工作而发愁,而他却同时被好几家知名企业选中。这让周围的同学十分羡慕。原来叶苗的综合能力比其他人强。果然,叶苗工作后不仅在工作上认真负责,而且能够和同事和睦相处。实际上,这和他的父母对他的教育有着很大关系。因为他的妈妈从小就教他做事要负责,做人要实在。这对叶苗今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现在的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大部分属于分数教育,而事实上,并非每个人都能在考试中取得第一名。从长远角度来看,综合能力强的孩子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在很多孩子的眼中,他们学习纯粹是为了父母。当一段时间内父母对他们要求严格的时候,他们便紧绷神经用心学习,成绩自然也不断提高;当过了这段时间父母的要求稍微放松的时候,他们便不再认真,成绩也逐渐下降。孩子的这种学习态度是很消极的,父母应该从小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对自己一贯的教育方式进行改善。要想让孩子自觉学习,独立完成作业,首先要让他们感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学习的快乐。如果家长总是对孩子采取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孩子学习退步后总是暴跳如雷,对孩子进行惩罚,这便打击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这只能让孩子感到自己学习是为了家长,是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孩子的这种错误认识只能让他们永远停留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不会发挥自主性去要求自己。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家长不应责怪孩子,而是应该耐心开导,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难题的方法。有的孩子理解能力差,当家长数次告诉他们但孩子仍然不会时,他们便会责骂孩子太笨了。这只能是让孩子更加怀疑自己,学习成绩自然就不会取得明显的提高。

对于很多家长而言,他们经常抱怨自己辛辛苦苦教育孩子,总是换不来孩子的理解,孩子的成绩总是不会得到明显的进步。可是他们从来没有静下心来想过,自己过多的关注给孩子造成了无形的压力,已经成为了孩子成长的负担。因此,家长要对孩子不能提出过多苛刻的要求,不能不顾客观因素一味对孩子高要求、高投入,其结果只能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适合孩子的才是最重要的,家长切记要注意这一点,不能超越现实对孩子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最终只能是家长无比失望,孩子无比伤心,造成双方之间总是埋怨与不理解。如果家长能够从现实中看到更多的是孩子的进步,更多的是鼓励孩子从细节上完善自己,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这样即使孩子不能在学习上异军突起,这也为他今后在社会上立足奠定了终生的基础。儿时的习惯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家长更应在乎孩子品行的教育。

很多家长总是把孩子的成绩与名次作为衡量他们学习进步与否的标准,其实这是很片面的。其实父母更应该关心的是孩子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只要孩子有了正确的方法,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即使暂时没有取得好的成绩,也是不怕的。因此家长平时把自己对孩子成绩的关心度应该多多放在孩子的学习方法与习惯上。当孩子考试前,家长不能给孩子设置一定的分数线,达到分数便奖励孩子,没有达到便惩罚孩子。这看似是促进孩子学习前进的动力,可是它一味让孩子只是为了成绩而学习,为了名次而努力。这种学习态度功利性太强,不利于孩子的成长。7 爸爸妈妈说话不一,我该听谁的?——一致

一群猴子生活在大森林里,他们日升时三五成群,外出觅食,日落时回到窝中,一起休息,过着平淡而幸福的日子。可是它们这样的日子被一位游客的手表给打乱了。

有一天,一位游客到森林游玩,不小心把他的手表落在了树下的岩石上。后来,这块手表被猴子“猛可”拾到了。“猛可”十分聪明,它仔细研究了半天便把手表的用途搞懂了。“猛可”马上成为了整个猴群的明星,每只猴子要想知道准确的时间,都要向“猛可”请教,不久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由“猛可”来规划。“猛可”在猴子中间逐渐树立起威望,成为猴王。“猛可”觉得手表确实是一个好东西,给自己带来了好运,于是他便每天在森林里面寻找第二个。果然有一天,他找到了第二块、第三块手表。“猛可”十分高兴,可是它也遇到了新的困惑:每块表的时间指示都不尽相同,哪一个才是确切的时间呢?这个问题难住了“猛可”。当有下属来问时间时,“猛可”一时之间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从此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被打乱了。不久猴子们起来造反,把“猛可”推下了猴王的宝座,新任猴王成为“猛可”手表的新主人,可是它也遇到了和“猛可”一样的困惑。

一只手表可以指明准确的时间,可是当出现两个或者更多的手表的时候,人们对时间确定的判断就失去了标准,让人们无法断定哪个时间才是最准确的。这会让人们的生活陷入困境。这就是“手表定律”。它给人们的启示是一个人只有遵守统一的行为准则,他的生活才会井然有序;如果出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准则,人们的生活便会陷入混乱之中。对于教育而言,父母的要求要保持统一,不能出现父母双方不一致的情况,因为孩子只能接受一种价值观念。如果父母各自为他制定不同的人生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只能让孩子感到困惑,无所适从。

思想家韩非子说:“一家二贵,事乃无功;夫妻持政,子无适从。”其意在讲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保持统一的意见,如果他们各有所见,互不相让,就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知道应该听谁的。

在大多数家庭中,父爱如山,母爱似海;父亲是严厉的,母亲是慈祥的。其实这是在讲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相互配合,“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有的家长对孩子十分严厉,要求苛刻,这会让孩子对他十分害怕,见到他后战战兢兢,唯唯诺诺,有事不敢放手去做,有话不敢去说,有理不敢申辩;而有的家长对孩子总是纵容迁就,过于温和,孩子见了他后根本不在乎家长的看法,对他所讲的话当做耳旁风。这两种太极端的教育对塑造孩子的性格都是十分不利的。家长要严中有爱,溺而不纵,这样才可以起到不错的效果,才能有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了避免“手表定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有统一的认识,夫妻双方要达成一致意见,不能给孩子传递错误的教育信息。只有家长保持一致,相互支持与配合,才能共同担当起教育孩子的担子。有的家庭经常是父亲扮“红脸”,母亲扮“白脸”,其实这会造成孩子单方面地喜欢一方,而讨厌另一方,让孩子在潜意识中排斥另一方。

艳艳的考试成绩出来了。回到家后,她拿着自己的成绩单靠向爸爸炫耀:“爸爸,看我的成绩单。”爸爸并没有在意,随便说了句:“不用看了,你就给我说说吧。”“一举夺魁,无人能及。”艳艳用成语来表示自己得了第一名。

艳艳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爸爸的表扬。可是爸爸脸一沉,说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