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好气血少生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30 14:43:31

点击下载

作者:龙迪和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养好气血少生病

养好气血少生病试读:

前言

在一次坐诊中,出版社的一位编辑找到我,希望能与我合作写一本关于气血养生的书,当他提到这个由头的时候,我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这个念想已在我心里萌出多时,只是机缘没到。其实,我写这本书主要是想答谢一位民间老中医,把他的那些切实有效的养生方法结合我多年的临床经验,广泛地传播出去惠及众人。

他是我一次出差时遇到的民间老中医,学识广博医术精湛,擅治各种外感、内伤及很多疑难杂症,他还自创了一首养生歌诀:“男人晨起食生姜,然后温水饮一杯。生起元阳热丹田,一日精神身体健。女人早上五颗枣,再饮一杯蜂蜜水。补血养颜润肠胃,面色红润美到老。……睡前热水老泡脚,每次泡得二十分。日日如此不间断,祛病强身四季健。床上坐直双手搓,双手发热摩涌泉。涌泉穴居脚中央,左右各按三十六。养肾健身神安宁,关灯休息入梦去,身体有所规律行,心态常持知足意……”其实,这朗朗上口的几句歌谣便道出了养生要诀“内养气血,外养精神”。

我们再回头看看几千年的中医文化,都是以“平衡阴阳,形神合一”为养生宗旨,一个人阴阳平衡,神清气和,那么其血液状态也必定干净,流动通畅,这就是所谓的阴阳平衡气血顺。

那么,调养气血需要配合做到哪些方面呢?从生命的角度来说,人的生命得以延续要靠饮食来维系,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气血运行无一不需要营养的供给,倘若人体得不到饮食的保障,人则无法健康生存,所以想拥有一个健康体魄,就要吃得健康。其次是起居,也就是运动和休息的合理安排,无论是久坐久睡还是过度疲劳,都会间接损害身体的健康。再者就是心态,好的心态是健康的最大保障,笑对世事变故,不动辄去埋怨嗔怒,随心、随性、随缘,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理,是活得健康的重要法则。

在此,我希望本书中提供的气血养生方法能真切地帮到读者朋友们,这是我的心愿,也是那位民间老中医的心愿。愿大家身体健康!第一章气血是人体健康的『总调度师』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中医讲:『气血不足是百病根』,并将其形象地比喻成人体健康的『总调度师』。当人体气血畅通、充足时,人就能吃能睡,精力充沛,面色红润,身体强健;反之则要受病痛之苦。由此可见,养生首先要养气血。气究竟为何物

我们常说,养生即是养气。那么在中医学里,“气”到底是指什么?它对于生命有什么重要意义?应该如何保养我们体内的“气”呢?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就涵盖了下面所要讲述的关于“气”的大部分知识。气从何处来

中国文化最古老的一部经典——《易经》中记载着非常著名的八个字:“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氤氲,也就是最早的混沌之气,被认为是宇宙最原始的物质,它经过宇宙运动变成阴阳二气,然后阴气、阳气相互作用才诞生了万物。

同时,《易经》中又说道:“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就是说,男人女人也是通过阴气与阳气相合而化生出了世界上的无数生命。《易经》的这种气本体观点,说明了生命的物质基础,也奠定了中华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上面所说的“气”,实际上只是人体内蕴藏着的气的一种,即我们常提到的先天之气,它是禀受父母先天的精气,藏于肾中,成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从每个人一出生起,就需要依靠它来发挥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

另外一种叫清气,是通过人体本能的呼吸运动,由肺所吸入的大自然的新鲜空气。由于人体内肺脏的呼吸运动时刻不能停止,所以清气对于人的生命活动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种为我们身体提供能量的水谷之气,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摄入饮食中的营养物质,再由脾胃运化、吸收其精微,然后运行于全身而得到的一种气。水谷之气是人体所需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不可一日或缺。生命不止,气流不息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叫“人活一口气”,人就是因为有了“气”才能活着。气是介于有形和无形之间的一种物质,用肉眼是看不到的,但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力的基础物质,是人体各脏腑器官活动的能量来源。

气的运行通道一般被称为经络。经络是什么,目前还没有人能够解释得清楚,但有一点大家都知道,只要人一天不断气,人体内的气就会一直流动着。《灵枢经•脉度》中指出:“气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可见,气像水流一样游走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中,就如同日月循环运转,永不停止。人体正是由于气的不断运动,才能吐故纳新,升清降浊,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及生命活动。

气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但升、降、出、入这四种是其最基本的形式。升降,是指气的上下运动;出入,是指气的内外运动。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是气升降出入的场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生命活动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止息,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协调各种生理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生理上,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称作“气机调畅”;而升降出入的失调则被称作“气机失调”,也就是说处于病理状态。气的七大功能

◎◎推动作用

推动作用是指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动精、血、津液的生成、运行及代谢等。如果气的推动、激发作用减弱,就会影响到机体的生长、发育,或者出现早衰,或者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变弱,同时,还可能使血和津液的生成不足,运行迟缓,从而引起血虚、血液运行不利等病理变化。

◎◎防御作用

防御作用是指气有保护肌肤表面,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机体的防御作用是非常复杂的,虽然包括了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多方面的综合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气在这里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气的防御作用减弱,全身的抗病能力必定会随之下降,机体就容易患上疾病。

◎◎温煦作用

温煦作用是指气具有产生热量、温暖人体的功能。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的体温要靠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恒定,各脏腑等组织器官,需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依靠气的温煦作用,来进行正常的循环运行。如果气的温煦作用失常,不仅会出现畏寒喜热、体温下降、血和津液运行迟缓等寒象,还可引起气聚不散,气郁而化热,出现恶热喜冷、发热等热象。

◎◎固摄作用

固摄作用是指气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固摄血液,可使血液循脉而行,防止其逸出脉外;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和精液等,控制其分泌排泄量,以防止其无故流失。如果气的固摄作用减弱,会导致体内液态物质大量流失的危险,比如,各种出血、自汗、小便失禁、流涎、泛吐清水、遗精、滑精和早泄等。

◎◎气化作用

气化作用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地说,包括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例如,气、血、津液的生成,都需要将饮食物转化成水谷之精气,然后再化生成气、血、津液等;津液经过代谢,转化成汗液和尿液;饮食物经过消化和吸收后,其残渣转化成糟粕等等,都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如果气化功能失常,将会影响到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饮食的消化吸收,以及汗液、二便等的排泄,从而形成各种代谢异常的病变。

◎◎营养作用

营养作用是指气能够为机体各脏腑组织提供营养物质,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具体表现在:第一,水谷精气为全身提供了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第二,通过卫气来温养肌肉、筋骨、皮肤、腠理,通过营气来化生血液,提供给五脏六腑以及四肢百骸营养;第三,通过经络之气来输送营养,濡养脏腑经络。

◎◎中介作用

中介作用是指气充斥于人体内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之间,成为它们相互之间联系的中介。脏腑之间的各种生命信息,可以以气为载体,以经络或三焦为通道而相互传递,来维护脏腑之间的功能协调。比如,针灸、按摩等外治方法的刺激和信息,也是通过气的感应和载体作用而传导于内脏,达到协调机体生理活动的目的。

气的这七种功能虽然各不相同,但又相辅相成,密切配合,共同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当气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生病,表现出气滞、气郁、气逆、气陷的症状,这也是为什么历代养生者对“养气”格外重视的原因。支撑人生命的四种气

由于气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的不同,中医学里又把它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四种主要类型。

◎◎元气

通俗说来,元气是指人体中的正气,与“邪气”相对,它具有推动和调节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以及推动和调控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作用。藏于肾中的元气,是人体与生俱来的一种气。这种“气”对于人体来说就像个火种,需要随时补充帮助它燃烧的成分,如水谷精气。如果对“火种”不加妥善保养,一旦其势衰竭,人的生命之火也将熄灭。从这个比喻上看,大家就应该能够明白元气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了吧。所以一定要节约使用,恰当地加以保养。孔子寿龄七十三岁,孟子寿龄八十四岁,民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的说法也是由此而来。在当时的生活环境下,这两个人能享受到如此的高寿,与其重视培养元气有直接的关系。

◎◎宗气

宗气是聚积在人体胸中的气,又称大气,主要由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所化生。经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之气,向上输送到肺,与肺吸入的自然之清气相结合,便成为宗气。

宗气形成后,聚集在胸里的气海处,并贯注于心肺之脉。它的主要作用是推动肺的呼吸。像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嗅觉的灵敏度都与宗气有关。它还能够协助心气推动心脉的搏动、调节心律,宗气的这一作用影响着人体脉搏的强弱、节律和血液的运行,并影响着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若宗气不足,可出现气短,呼吸急促,气息低微,肢体活动不便,心脏搏动无力等症状。

◎◎营气

营气是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与血有着密切关系,由于营气与血经常一起运行于血管中,所以也有“营血”的称呼。营气主要由脾胃中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所化生,它从中焦开始,经肺进入经脉,周流全身。营气注入到血管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并促进了血液的化生。同时,营气也会为全身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

◎◎卫气

卫气是负责保卫及抵抗外邪的气,它可以被理解为身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能保卫身体免受疾病的侵袭。与营气一样,它也是由脾胃中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所化生,但两者循行的位置却不同,卫气行于血管外,营气行于血管中。

卫气具有寒凉的特点,而营血则具有温暖的特性。营气和卫气是经常相互影响的,例如,当一个人感冒时,怕冷而不发烧,那就是卫气郁积在体表;如果是发烧而不怕冷,那就是营气郁积,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治疗。

除了这四种气以外,与人体健康相关的“气”的概念,其实还可以延伸到更加宽泛的范畴。例如,有人针对“养气”总结了十六句诀窍:慎言语以养神气,忌狂喜以养心气,乐助人以养胆气,善制怒以养肝气,少忧思以养脾气,食清淡以养胃气,常咽津以养肾气,深呼吸以养肺气,多运动以养骨气,广交友以养人气,好读书以养灵气,不显露以养元气,居中道以养和气,意内守以养真气,去惰性以养志气,坦胸襟以养正气。

这些宝贵的养生保健经验,是人们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出来的,可以称作是养生的真知灼见。在后文中,对其中提到的各种“养气”方法,都会有所涉及。血背后的秘密

现在,大家对“气”已经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接下来要说的,便是与气一起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血。中医所说的“血”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西医讲的流动在脉管中的“血液”,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其二是指与“气”同在的运行载体。与“气”比较起来,大家对于血肯定更加熟悉,比如,有的人贫血,有的人晕血,受伤了会流血,生病了会抽血检验,有爱心的人则会去献血等。既然血液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就有必要对它作一些深入的了解。血从何处来

在传统的中医学里,有“人以水谷为本”的说法。我国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指出:“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营气分为三隧……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明末清初的医学家喻嘉言也说过:“饮食多自能生血,饮食少,血不生。”这些都说明饮食与生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人体摄入食物,经胃肠消化吸收后的水谷精微是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水谷精微中的精气与自然界的清气相结合而生成营气,营气加上津液,便生成血液,所以说血液主要是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

另外,血液的生成还涉及到脾胃、肝肾、心肺等多个脏腑,其中以脾胃的作用尤为重要。如古代的综合性医学著作《华氏中藏经》中,借用五行理论,用心、脾、肺、肾、肝的母子关系说明了五脏在血生成上的内在联系:“心主血,血为肉之母;脾主肉,肉为血之舍;肺主气,气为骨之基;肾主骨,骨为筋之本;肝主筋,筋为血之源。”简单说来,就是饮食进入胃以后,要经过五脏六腑各自的功能和相互配合作用才能完成。心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

心生血的过程,清代医学家唐容川已对此有过解释:“食气入胃,经脾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为血。”可见,饮食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过程后,其水谷精微再通过“心”对造血器官的作用便可变成血液。

血液之所以能够昼夜不停,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脉管中循环流动不息,中医学认为主要是靠心气的推动。心脏和血管在结构和功能上是密不可分的,心脏连着血管,血管连着心脏,组成了无端的循环途径。心气的盛衰,可以从血脉的改变上反映出来,所以《黄帝内经》里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搏和缓有力;若心气不足,心血亏少,则脉细弱或节律不整;若心血瘀阻,则脉涩不畅或出现结代。

心血不足的症状包括心悸、失眠、多梦、头晕、健忘、心绪不宁、面色淡白无华、指甲苍白、四肢无力、唇舌色淡、脉细无力等。肺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里,肺的第一功能是“权衡治理,主一身之气”。人的一身之气,全是由肺主管的。气能生血,气旺则生血功能强,气虚则生血功能弱。肺通过“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使脏腑的功能旺盛,从而促进了血液的生成。

肺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主要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即肺朝百脉。肺朝百脉的功能是肺气的运动在血液循环中的具体体现,其实质是助心行血。凌晨3点到5点的时候,是肺经当令,它开始重新分配全身的气血,所以凌晨3点到5点的睡眠,是必须要保证的,这个时候如果不睡觉,就会干扰肺气对全身气血的输布。

肺的阴阳气血失调常见症状包括:咳喘无力,痰液清稀,声音低怯,面色淡白,神疲体倦,或有自汗,畏风,易于感冒;咳嗽无痰或痰少而黏,口咽干燥,形体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淡苔白或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等。脾胃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

中医认为,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而营气和津液都是来自于所摄入的饮食,经过脾和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水谷精微,所以脾胃可称作是气血生化的源泉。明代皇甫中《明医指掌》指出:“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脾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内含丰富的血管,贮存有一定量的血液,并对流经的血液进行一些“清扫”工作,如清除细菌、病毒和衰老的血细胞等。

由于经过脾胃所吸收消化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质,而先天的肾精也要依赖后天水谷精微的补充滋养,所以脾胃吸引消化功能的强弱,在血液生成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脾胃的运化功能是否强健以及饮食营养的优劣,都可以直接影响血液的化生。若脾胃功能强健,水谷精微化源充足,则血液充盈;若脾胃虚弱或饮食营养长期摄入不良,都可导致血液化生乏源,从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

气血两虚是脾胃不健、营养不良导致的典型证候,表现为体倦乏力、饮食减少、大便稀溏等。此外,如果兼有心血虚者,还表现为失眠、心悸、健忘等。肾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

中医认为营血的生成不仅源于后天脾胃的生化,还必须依靠肾精作为生化之本,精血同源,精与血可互相转化。如隋代《诸病源候论》指出:“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说明血可化为精。清代张志聪《侣山堂类辨》说:“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又说明精可化为血。这些记载为我们明确了肾、骨髓与血液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是肾藏精,精生髓,精髓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二是肾精所化生的元气,对全身各脏腑功能均有激发和推动作用,从而有助于血液的化生。所以肾精充足,元气旺盛,则血液的生成充足;而肾精亏虚,元气不足,往往会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肾精亏虚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与生殖的障碍或早衰等。中老年人则表现为较同龄人早老,或是严重的体虚羸弱,如牙齿松动、耳鸣耳聋、健忘痴呆、骨质疏松等。

小测试 看看你是否贫血

1.皮肤粗糙、无弹性。

2.舌质淡白、舌苔薄。

3.面色苍白、无光泽。

4.嘴唇淡白、无血色。

5.失眠多梦、黑眼圈。

6.下蹲站起、头发晕。

7.头发干枯、易脱发。

8.倦怠无力、记忆差。

分析:若有两种以上的症状出现,一般属于中度以上贫血。建议用阿胶、当归等中药材加工后进行补血;若仅有一种症状,属于轻度贫血,可以通过服用动物肝脏、红枣、桂圆、花生等食疗方法来辅助补血。肝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

对于肝脏在血液生成中的重要作用,清代张璐的《张氏医通》中说得非常明白:“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肝能够储藏食物中的精微物质,作为造血原料。在血液的生成过程中,一方面,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对水谷精微的化生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肾精与肝血之间有着相互滋生、转化的同源关系,因此肝也参与了肾精化血的过程。

血液的作用主要是营养人体,以及供各组织器官功能活动之需。但在不同功能活动的情况下,各个脏腑组织器官所需血量有所不同,这种有机的调节,主要是由肝来完成的。

肝和脾内都含有丰富的血管,有一定的贮血功能,在剧烈运动或人体失血时,它们都能够及时地把贮存的血液释放出来供给使用。不过,它们的质地都比较“脆”,受到外力冲击容易破裂引起体内大出血,应当引起注意。

肝血虚是血虚证中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疲倦乏力、头晕、眼花、指(趾)甲苍白、毛发干枯、皮肤无光泽、肌肉酸痛、关节不利、失眠、多梦、心悸、妇女月经量少或闭经、舌淡苔白、脉虚弱等。

综上所说,人体内血液的生成,是以水谷精微中的营气和津液为主要物质基础,而血液能够循行全身,又与心气的推动、脾气的统摄以及肝气的贮藏和调节密切相关,所以临床上常用补养心血、补益心脾、滋养肝血和补肾益髓等方法来治疗血虚之证。血是生命的源泉

维持一个家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一个人要活着,就需要营养和氧气的充分供应。营养的作用是提供能量,氧气则是帮助“燃烧”营养,以产生身体每时每刻都需要的能量。身体中的每个细胞都缺少不了营养及氧气。

我们都知道,身体内的细胞数以亿计,从内部的骨髓、内脏到外部的皮肤、毛发,它们密密麻麻地分布在各个器官中,这些细胞都需要营养和氧气来生存。那么,营养和氧气是通过什么渠道输送的呢?

承担起这一繁重工作的便是身体中的循环系统,也就是包裹着全身细胞的绵长而分布广泛的巨大的网络——血管。血管粗的直径有3厘米,细的直径还不到10微米,在它里面流动着的血液,不断地把机体新陈代谢所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糖、脂类、维生素、水和矿物质等,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供组织细胞维持正常功能所需。然后,又把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及其他废物如尿素、尿酸等从组织中回收,运送到肺、肾、皮肤和肠道等处,最后排出体外。

人体的皮肤、肌肉、筋骨和脏腑等,都需要血液供给营养,才能维持其功能活动,因此有“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的说法。血液的正常循行需要两种力量的支持,即推动力量和固摄力量。这两种力量的协调平衡维持着血液的正常循环流转。如果推动力量不足,就可能出现血流缓慢、血瘀等症状;如果固摄力量不足,就可能出现血液外溢,导致出血。所以血液循环要在心、肺、肝、脾、脉等脏腑组织的共同作用下来完成。

除了运载营养和氧气外,血液的功能还表现在其他几个方面。

首先,血液充当了一个“营养师”的角色。血液由营气和津液组成,营气是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津液可以濡润全身,因此血液的首要功能便是营养和滋润作用。血液行于脉管中,沿着脉管运行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脉,对全身各脏腑组织不断地发挥着营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血的营养滋润作用可以从面色、两目、肌肉、皮肤、毛发、肢体运动等方面反映出来。若血液充足,营养滋润功能正常,则表现为面色红润,视物清晰,肌肉丰满壮实,肌肤、毛发有光泽,筋骨强劲,感觉和运动灵敏;若血液亏虚,营养滋润功能减弱,除了可能引起脏腑组织功能减退外,还会出现面色萎黄,视物昏花,唇甲色淡,皮毛枯槁,肌肉消瘦,筋骨痿软,肢体麻木,运动不灵活等症状。

其次,血液还起着“调节器”的作用。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如体温、酸碱度、渗透压等。这些都有赖于血液内的成分在循环过程中与外界环境和体内的组织细胞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通过神经和体液因素发挥其调节作用。比如,血液中含量最多的水分比热较大,可以缓冲体温变化,一方面大量吸收体内产生的热,另一方面将热运输到体表进行散发;血液中的有机物大部分是蛋白质,除起到动输作用外,还有维持渗透压和血液酸碱平衡的作用。

同时,血液还是一名合格的“警卫兵”。血液中的白细胞能够吞噬和分解体内的坏死组织和外来的致病微生物,构成一道坚实的防御屏障;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物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抗体”,它也可以杀灭细菌、病毒和分解异物,来防御外来侵袭,保护机体;还有,血液中的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各种凝血因子,能够保证机体具有正常的止血功能,即不会使血浆凝固,又不会出血不止。气血相生共长,缺一不可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种植物的话,那么气就是阳光,血就是雨露,二者共同作用于人体,使其茁壮成长。这一点,不仅对整个人体如此,对每一个脏腑也是如此。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是形容气血关系最常用的一句话,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素问》中。而气对血的这种“统率”作用,具体表现在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气与血的关系

◎◎气能生血

气能生血是指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这一动力。上面已经提到,血液的化生是以营气、津液和肾精作为物质基础的,在这些物质本身的生成以及转化为血液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的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这便是血液生成的动力。因此,脾气旺盛健运,则化生血液的功能加强,心血和肝血充盈,在外部的表现是面色红润、两目视物清晰。如果脾气亏虚,运化水谷的力量减弱,血液的化生失掉了源头,就会导致心血或肝血亏虚,在外部的表现则是脸色没有光泽、两眼无神、视物昏花,以及气短乏力,心悸等。所以说“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临床上治疗血虚这类病变,常常用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疗效大多不错,这就是源于气能生血的理论。《医宗必读》中说道:“血气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把补气提到了补血之前,也就是说,在失血的情况下,更需要补气,以恢复机体的功能,只有体内的气充足了,血液才能逐渐得以化生。

中医临床中经常把补血和补气的药搭配应用,而使用频率排在前面的有当归、白芍、甘草、人参、熟地、黄芪、生地、党参等25味药物。这25味药物,即可组成四君子汤、四物汤、芍药甘草汤等调补五脏气血的经典名方。

对于血虚等证,清朝的名医傅青主主张通过补气来补血,在养血的同时先补脾肾之气,以脾肾之气来生血。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傅青主开过一个治疗孕妇血虚的方子,其中选用生黄芪能够补益中气;熟地、麦冬、当归、川芎可以养血益阴,令血液流通更加旺盛。其他还有很多类似的方剂,都是在“气能生血”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的产物。

◎◎气能行血

关于气的作用,清代唐容川在《血证论》解释得非常清楚:“运血者即是气”。血液的运行,主要是依靠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动血液运行,另一方面又能够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来推动血液运行。气的正常运动,对保证血液的运行有着重要意义。如果体内有一息气不能正常运行,则相应地血液便有一息不畅。在病理上,气的功能障碍如气虚或气滞、气逆,也常可引起血行不利,出现血瘀等证。所以临床治疗血瘀证时,不仅要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还应该辨别不同的病因而兼用补气、行气、破气、降气等药物来达到治本的目的,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气能摄血

人体内血液通道的长度可以环绕地球两周,相信很多人都会为之大吃一惊吧!事实上,我们就是依靠这条悠长的通道以及在其内流动的“血液”来维持生命的。而血液能够始终顺畅地在脉管中循行,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脾气充足,就会发挥其固摄的作用,使血液行于脉中而不致逸出脉外,从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如果脾气虚弱,失去固摄作用,往往会导致各种出血病变,临床上称为“气不摄血”或“脾不统血”。摄、统,都是控制的意思,也就是说,血液是有赖于气的控制而在脉管中正常运行的。脾的运化功能健全、旺盛,则气血充盈;当出现脾虚时,气的固摄功能就会减退,出现脾不统血的症状,轻者皮下出血形成瘀斑,影响皮肤的美观,重者则会出现鼻出血、便血、尿血、月经失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等问题。因而治疗这些出血病变时,要采用健脾补气的方法,益气以摄血。养生一点通

气不摄血的食疗法

气不摄血的临床表现有:精神倦怠,心悸气短,面色苍白,食欲不振,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细等。

◇药膳一:鸡血汤

配方:鸡血50克。

制法:将鸡血蒸熟切丝,做成酸辣汤。佐餐食用。

功效:开胃补血。

◇药膳二:归芪蒸鸡

配方:当归20克,炙黄芪100克,子母鸡1只。

制法:将子母鸡洗净,放入开水中去血水,用清水冲洗干净,将黄芪、当归装入鸡腹中,放入盆中,加葱、姜及各种调料、清汤,盖上盆盖,上笼蒸2小时后取出即可。佐餐食用。

功效:益气,健脾,摄血。血为气之母

在气与血的关系中,如果说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那么血就是气的物质基础和载体。气以推动、温煦为主,血以营养、滋润为主,所以血到之处气一定到,而气到之处血却未必跟随。这一点跟我们人类的“母子”关系是何等的相似啊。中医学认为,人体脏腑的气血不足,必然会表现在脸色上。气虚则脸色萎黄。如有些产妇在生产后,面部皮肤缺少光泽,显得苍白,手部皮肤粗糙,指甲无血色、不光滑。这就是因为她们产后缺乏充足的睡眠,元气不足,才看上去显得憔悴和苍老。接下来,我们还是来看一下这对所谓的“母子”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吧。

的说法,叫“一细五白四不养”。“一细”指脉细弱,“五白”指面白、唇白、(指)甲白、舌白、眼白,“四不养”指不养心(心悸、多梦、心神不宁)、不养肝(耳鸣、胁痛、情志不畅)、不养头目(头晕、视力减退)、不养肢体(皮肤干燥、关节屈伸不利)。这些症状中,如头晕、面白、心悸等,同样也是气虚的表现。

◎◎血能载气

◎◎血能养气

在人体的各个部位中,血液不断地在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所以血足则气旺,血虚则气衰。人体脏腑、关节等任何部位,一旦失去血的供养,就会出现气虚或气的功能丧失等病变。血虚的病人往往兼有气虚的表现,其道理即在于此。

中医认为,“肝藏血”而“血能载气”。气是依附于血才得以存在于体内,并以血作为载体而能运行全身的。人体内的脏腑和经络之气的生成以及调和,除了与先天之气有关外,还要依赖于后天之气的不断充养,而后天之气流布于脏腑经络,主要靠血液的运输作用。当血液大量丧失时,常常会引起气脱病。出血过多使气失去依附,而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细等症状,相当于出血性休克。所以在临床治疗大出血的气脱病时,需要同时配合止血补血的方法。

关于血虚的症状有一个很形象“血能养气”与“血能载气”体现了血对于气的基础作用,所以将其概括成了一句话:血为气之母。气血畅通方为养生之道

现代很多人不是气血不足,就是气血不畅,这里面既有个人体质的因素,更多的是由于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所引起。气血不足和不畅,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从而损害身体的健康;另外,由于气候和季节变化对人体内的气血运行影响极大,所以,下面我介绍养生与气血关系时,主要是从这两个方面来着手。祛病是养生的基础

提到养生,就回避不了生活中所存在的形形色色的疾病。养生相对治病而言,是一个较高层次的概念,但是要实现养生这一高极目标,首先要做的无疑就是祛除机体疾病。

有关机体正常生理活动和健康的标准,古人常用“正平”或“平”加以平”即平衡之意。气血平衡是人体生理功能正常的标志。气血的正常平衡也不是绝对和静止的,而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中,因为人在生长、发育、盛壮、衰老的过程中,机体内一直在进行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理活动,不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为此就需要气机一刻不停的升、降、出、入运动,血液周而复始的循环流动,从而完成人体所需物质的运输和代谢。气血在不断的运动中,必须保持相对平衡,这样才能各司其职,完成其生理功能,如果气血运行失常,就会影响到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等的协调平衡,出现各种病变。

下面,我就通过中医所讲的疾病最常见的六种病因,来说明气血给我们的身体所带来的各种影响以及应对方法。

◎◎第一种是风,包括伤风、风寒、风湿、中风等

伤风多由风热犯肺,内郁化火,气血凝滞不通所致;而风寒一般是由于身体内的气血不足,寒气乘虚而入所致。以上这两种病症采用刮痧疗法比较有效,刮痧可以通经络、理气血、调阴阳,如再内服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中成药,就能迅速缓解症状。

对于伤风患者的具体做法是,弯曲右手食指和中指,蘸上水,然后在病人鼻梁上部、颈部、胸部、脊柱两侧处,自上而下地刮,先轻后重,直至皮肤出现紫红色出血斑点即可;对于风寒患者,可用食指和中指的指背蘸上水,在颈的前部分成三条竖线来揪,直至颈部出痧为止。

风湿多数是由气血不足,络脉空虚,经气不畅所引起。对于这种顽固易反复的病证,可以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如穴位敷灸、药浴等。中风的病机主要是年老气血亏衰;劳倦过度,或情志过极等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所致。建议患者每天要抽出30分钟或1小时进行锻炼,增强体质;戒烟戒酒,防止血液黏稠度过高,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合理饮食,少吃多餐;劳逸结合,保证睡眠等。

◎◎第二种是寒,根据症状分为外感寒邪和内生虚寒两种

不管是外寒还是内寒,都是由于人体受寒,使机体气血凝滞、运行不畅导致。对于这类患者,建议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多做手足和腰部的活动,以加强血液循环,另外要多吃一些性属温热的食品,以提高机体耐寒力。

◎◎第三种是暑,分为伤暑、暑湿兼表症、中暑等

夏天气候炎热,对人体消耗较大,如果人体内的正气不足,湿热之邪便会乘虚而入,容易引起暑病。因此在夏季应该避免在烈日下过度暴晒,注意室内降温措施,使居室环境尽量做到通风凉爽,保证睡眠,注意饮食,家里备些防暑饮料和药物,如西瓜、酸梅汁、绿豆汤等。

◎◎第四种是湿,常见湿症有伤湿、寒湿、湿热以及内湿等

人们常说,气血亏,寒湿重,不是热,就是凉。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受到湿的侵袭,尤其是30~50岁的人,属生命中“土”的年龄段,体内湿气更重。湿症患者不宜暴饮暴食、酗酒,要少吃肥腻食品及甜食,多吃一些有利湿作用的豆芽、冬瓜、木瓜、山药等。早起活动到出汗为止,以帮助排湿,也可以采用全身艾熏法,能有效去寒湿,通气血。

◎◎第五种是燥,通常分为外燥(凉燥、温燥)以及内燥

温燥和凉燥都属于外燥而兼寒热,它们的发病时间有先后之别,温燥一般见于初秋,热气未尽之时,凉燥常发于深秋近冬之时。主要原因是津液不足,其次是血虚。除了一般的皮肤护理、多喝水外,“药食同补”也特别重要。因为人体津液不足无法靠喝水来改善,所以建议用沙参、黄芪、当归、麦冬、银耳、枸杞等药材,搭配阿胶、大枣、黑芝麻、枸杞、花生等食用,来补养气血。

◎◎第六种是火,分为外火和内火

外火是由外感燥热之气,或由风、寒、暑、湿、燥等症转化而来。内火的产生主要是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致。外火和内火又相互影响,内生之火可招致外火。可及时补充水分和矿物质,补充水分最好是少量、多次,另外可食用含钾高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豆类和豆制品、海带、蛋类等。并且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平和、乐观、愉快的心态,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减少“七情”化火。饮食宜清淡,少吃辛辣刺激、辛温燥热与油腻、煎炸、熏烤等食物。

不论疾病来自何方,它们都首先会干扰气血的正常功能,发生紊乱,以致阴阳失去平衡协调,经脉瘀阻不通,气血循行失常。这既是常见病的发病过程,也是疑难病证的发病规律。而气血通畅不仅反映了机体的精、气、血、津液的充盈健旺,也表明脏腑组织生理功能正常,气血冲和,百病不生,而一旦气滞血凝,脏腑经脉失去滋养,功能失常,便会因郁积而生疾病。因此,在诊治病证时,必须重视气血流畅这个重要环节。通过疏通调和气血就可调整脏腑功能活动,使其从病理状态转至正常生理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并最终实现养生的目标。

小测试 气血不通畅的自我检测法

1.脸色苍白、黯淡。

2.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细。

3.说话有气无力或中气不足,常感疲累。

4.肢体麻木甚至疼痛,手足逆冷或发热。

5.胁肋刺痛、食欲不振、腹胀或有黄疸征象。

6.经常性心悸、胸闷,或阵发心胸疼痛,唇暗,舌发紫。

7.女性经前或行经时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行而不畅,经色紫黯有血块,血块排出后则痛感减少或消失,伴有经前胸肋胀痛。

8.男性小腹、会阴、睾丸坠胀有不适感,或有血尿,血精;舌发紫或有瘀点。

如出现上述症状三条以上,则可能属于气血不畅,要根据具体症状来进行调治。自然之法也就是养生之道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古人的一句至理名言——天人合一。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体的机能要和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才能维持生命健康。

正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气血运行都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就像鱼在水中,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天地自然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要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比如,春天的时候,人的气血从内向外走,整个自然界也处于万物生发的时候。在这个季节里,一定记住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夜卧早起”,就是要早睡早起,有助于阴气的避藏,恢复气血。“广步于庭”,就是要经常到外面去散散步,感受一下大自然万物生发的气息,和自然界构成一种和谐的状态。

中医说五脏里面,肝在对应的季节为春,也就是说肝在春季对人体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肝有疏发的作用,它能够调节气机,让体内的气血有序运行。肝气的特征就像春天一样,要求调达、升气、疏发。如果精神不畅快,气机不升发,人就容易郁闷,从而使气血上涌,严重的时候会引起吐血、呕血,甚至昏厥,也会伤到脾胃,引起脾胃消化功能的失常。

唐代药王孙思邈曾讲:“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按照药王所示,春天可适量吃些大枣、蜂蜜之类滋补脾胃的食物;还要多吃蔬菜,如芹菜、菠菜、白菜、油菜、莴笋、绿豆芽、胡萝卜等,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也可吃些葱、姜、蒜、韭菜,祛阴寒且助阳气升发。

春天宜食的食品还有山药。山药“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具有健脾补胃的作用。晚春气温日渐升高,饮食应注意清淡,不宜进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锅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热之品,以防体内积热,邪热化火,导致疔疮疖肿等疾病。总之,清淡爽口的饮食利于春季养生。

到夏天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容易心情烦躁,动辄发脾气。这是因为夏天人体内部的气血不足。这时大家一定注意,要“晚卧早起,无厌于日”,夏季应晚睡(最好不超过23点)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同时适当午睡以补充睡眠的不足,也能有效预防冠心病、心梗等心脏疾病的发生。午睡一般应在午餐后15~30分钟,采取卧姿,时间以0.5~1小时为宜。

夏天养心安神之品有茯苓、麦冬、小枣、莲子、百合、竹叶、柏子仁等,在饮食方面,应多吃小米、玉米、豆类、鱼类、洋葱、土豆、冬瓜、苦瓜、芹菜、芦笋、南瓜等,少吃动物内脏、鸡蛋黄、肥肉、鱼子、虾等,少吃过咸的食物,如咸鱼、咸菜等。

以下4种夏日常见养心瓜果,适宜多食。一是西瓜:除烦止渴、清热解暑。二是黄瓜:皮绿汁多脆嫩鲜美,含水量约为97%,是生津解渴的佳品。三是桃子:生津、润肠、活血、消积,适用于烦渴、血瘀、大便不畅,小便不利,胀满等症。四是苦瓜:能除热邪、解劳乏、清心明目,工作劳累的人可以多吃些。

到秋天的时候,养生之法应该是“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就是说我们的生活规律要跟着鸡走,鸡进窝了就睡觉,鸡出来了就起来。这时候,人的气血正好是从外向内收的时候,而白天人的阳气都在外面,晚上阳气归于内,如果按照与鸡俱兴、早卧早起的生活方式,那么人的气血就会保持良好状态。

俗话有“一夏无病三分虚”之说,因此在秋季应该注意适当进补,在饮食上遵守“少辛增酸”的原则,以养肝气,以温、淡、鲜为宜,不吃过冷、过辣、过黏的食物,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甘蔗等食物。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粥、红枣糯米粥、黑芝麻粥等都是秋令饮食佳品。

在水果中,秋季食养首选梨。梨有“百果之宗”的美誉,入肺、胃经。具有两大效用,一是滋阴润燥,二是清热化痰,生食或捣汁饮服,或熬膏调服都可。古代就有针对秋燥的饮食良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

到冬天的时候,大家一定注意,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大意是冬天的三个月,是天地之气闭藏的季节,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我们应该顺应这一季节的变化,不要扰动人体闭藏的阳气,妄事操劳。适宜早睡晚起,最好待到太阳升起后再起床,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要远离寒冷,接近温暖,避免频繁出汗,以免人体阳气不断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违逆了冬季的闭藏之气,就要损伤肾脏,使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天就会发生手足软弱无力而逆冷的疾病。

冬季食补佳品有胡桃肉、桂圆、牛肉、狗肉、大枣、莲子、羊肉、栗子、花生、黑木耳、豆浆等,冬三月忌食和少食绿豆、生藕、香蕉、莼菜等。另外,由于白酒具有调和气血、舒筋活血、抵御风寒的功效,加入补益强壮的人参、鹿茸、海马、杜仲、肉桂等中药服用,更具有温补健身之效,不过切记要适度。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四者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当季养生不当,必然会影响到下一个季节。现在我们知道该如何健康地度过每个季节了吧。

冬令进补五忌

◇体质强健,无病无痛或有良好耐寒能力的人忌补。养生一点通

◇忌盲目服用补品。市场上的保健品、各类膏方、参茸等,多有一定的适宜和禁忌,在服用上应该有一定的选择。同时这些补品针对性不够强,而病患的个体差异性比较强,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

◇肠胃功能不好者忌补。脾胃消化不良,经常腹泻、腹胀者,要想进补必须先要恢复脾胃的功能。只有脾胃消化功能良好,才能保障进补营养成分的吸收,否则再多的补品也无益。

◇外感未消者忌补。患有感冒、发热、咳嗽等外感病症时,不能进补,以免留邪。

◇忌“越贵越好”。补药并非越贵越好、越贵越有效。运用得当,大黄可以当补药;服药失准,人参可为毒草。五脏六腑全靠气血养

不管是谁,在生活中进行各种尝试或挑战的时候,有一样东西都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我们的身体。那么,我在这里就先给大家普及一个最基本的医学常识:人们常说的五脏六腑是指哪些器官呢?

脏腑是人体内脏器官的泛称。五脏包括肝脏、心脏、脾脏、肺脏、肾脏;六腑包括胆囊、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脏和腑的不同之处在于,脏是实心的器官,腑则是空心的器官。

气血循环是维护人体内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关键因素,保证五脏六腑以及全身四肢的气血充足、循环正常,就能保证良好的新陈代谢。而五脏六腑的功能得以正常的发挥,完全要依靠气血的濡养和滋润,无论是何种因素引起的气血生成不足或消耗过大,造成气血亏虚,都会直接影响到五脏六腑的正常功能。心脏与气血

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脏器,被尊称为“君主之官”,主管血脉和神志。气血亏虚后最先影响的就是心脏,心脏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心脏本身及其主血脉运动的失常,以及大脑等组织器官的功能失常。临床表现为心悸、心痛、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神志错乱等。根据症状可分为心血虚和心气虚。

◎◎心血虚

多由失血、过度劳神或血的生化之源不足所致。心血虚后不能濡养大脑及面部,所以会常见头晕、健忘,面色淡白或面色萎黄,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唇舌色淡,脉细弱等。心血虚的患者需要注意调节饮食,食宜清淡,易于消化,富含营养,以促进气血生成。要纠正偏食,尤其要忌食辛辣和过咸食品,以免伤阴血使脉道凝涩,气血不通,发为心痛。而且还要忌饥饱失常,损伤脾胃,导致气血生化乏源,则心血更虚。【食疗方1】去核红枣20枚,黑木耳30克,冰糖适量。小火炖烂,取汁500毫升,每日可作茶饮。本方益气养血,适用于气血双亏者。【食疗方2】取1.5~2千克母鸡一只,剖洗干净后,浓煎鸡汁,以原汁鸡汤(去浮油)分次同粳米100克煮粥,先用大火煮沸,再改小火煮到粥稠即成。本方适用于体弱羸瘦,气血亏损所致的衰弱症状。【食疗方3】猪肝60克,菠菜适量。前者煮熟研泥,菠菜放入沸水略烫数分钟(去掉草酸),捞出后切细,然后一起同粳米120克煮粥。本方能补益气血,适用于心血不足者。

◎◎心气虚

造成心气虚的原因多数是年老气衰或者久病失养、疲劳过度等。主要表现为心悸,伴有精神疲惫、气短、身倦乏力、面色苍白、脉虚弱等。心气虚的人平时要忌食辛辣、生冷以及肥甘食物,忌酒,饮食宜清淡,可进食时令鲜果,亦可食用一些滋补阳气阴血的食品,如瘦肉、鱼类、家禽类等。【食疗方1】百合15克,桂圆肉15克,加冰糖少许清炖后,少量多次服用。【食疗方2】百合30克,莲子肉30克,粳米200克,煮粥早晚服用。【食疗方3】桂圆肉30克,大枣15克,糯米200克,煮粥食用。肝脏与气血

肝是人体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重要脏器组织,也被称为“将军之官”,主管气机的疏泄和通达,调节情志的抑郁和兴奋,并帮助脾胃的升清降浊。肝脏的病变主要表现于肝气的疏泄功能太过或不及,肝血濡养功能的减退,以及肝脏阴阳制约关系的失调等,常见症状有眩晕、眼花、耳鸣、关节屈伸不利、筋挛拘急、四肢麻木、心烦失眠、急躁易怒、精神抑郁,困乏无力等,女性朋友可出现乳胀、乳腺增生、月经失调及妇科炎症等。

肝脏气血不足,往往能够从一个人的脸上看出一些端倪,例如,脸上长斑,多数反映出女性内分泌失调,中医将成年女性面部的色斑称为“肝斑”,并认为肝郁气滞的人易出现面部色斑。另外,脸色发黄是脾虚的表现,如果突然出现脸色变黄,则很可能是肝胆功能不佳的迹象,急性黄疸型肝炎、胆结石、急性胆囊炎、肝硬化、肝癌等患者常会发出上述“黄色警报”;当肝脏出现毛病时,通常脸色和眼睛会有变化,如脸色发青,眼睛易疲劳、视力减退、眼白部分变黄、流眼泪等。

保肝护肝的方法有很多,像晚上不要熬夜,23点前准时入睡,使肝胆得到正常休养,肝血得以及时回流;生活中要尽量避免眼睛过度疲劳;适当食用一些补肝食物,如核桃、花生、大枣、桂圆、蜂蜜等,多吃苹果、葡萄、山楂等,经常吃些一鱼肉、鸡肉、瘦肉以及各种蔬菜。【食疗方1】取猪肝150克洗净切成小块,放入100克洗净的粳米中,加适量清水并放入葱、姜、盐等调味品,煮成粥。宜温热空腹食用,早晚各1次。具有养血明目,益气补肝功效。【食疗方2】取鸡肝1个洗净切成小块;将小米50克洗净入锅,加入适量豆豉及生姜片煮粥;水沸时加入鸡肝,快熟时放入盐、味精等调味,再煮至粥熟。宜温热服1剂,常食为佳。具有养血明目、补肝养胃功效。肺脏与气血

肺在五脏六腑中的地位仅次于心,主管一身之气,助心行血,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使周身含有浊气的血液流经于肺并加以清洁,通过气体交换,然后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至全身,维持呼吸运动正常。

如果气血不畅,肺气不足,就会影响肺的呼吸功能,出现疲倦乏力、胸闷、咳嗽气短、心悸、口唇发干、舌质青紫等;肺气不宣还可使津液随之下行,水液输布排泄出现障碍,则汗、尿不能正常排出体外,停聚于体内,则可见咳喘、咳痰、水肿、尿少等症。

从理论上讲,人体每一脏腑都需要气血的充养,才能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肺也是一样,也应气血俱全,可是为什么临床辨证又不见“肺血虚”一证呢?

现在通行的解释是,肺血的概念是有的,但临床上不提起它,是因为它的病理变化不显著,不常见。事实上,肺血虚证并不少见,只是因为它往往不单独出现,而是出现在整体血虚的基础上。而且肺血虚与肺气虚、肺阴虚的临床表现大多类似,也不易区分。

补肺气的中药材有人参、党参、黄芪等,敛肺气可用苦杏仁、五味子、白果等,宣肺气可用桔梗等,清肺热则用黄芩、栀子、桑白皮;散肺寒可用干姜,润肺燥用沙参、麦冬、山药、百合等。【食疗方1】杏仁3克(去皮与尖),川贝母3克,雪梨1个,冰糖3粒。将雪梨的内核挖去,再把碾成粉的杏仁和川贝母、冰糖放进去,装到碗里,放在锅中隔水蒸30分钟。等雪梨熟软后就可以一起食用。具有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食疗方2】阿胶10克(烊化成汁),大枣8枚,糯米50克,洗净,一起放入锅中煮,快熟时放入阿胶汁和适量白砂糖,再煮片刻即可。早晚餐各食1剂,具有滋阴润肺、补肝养血的功效。【食疗方3】蜜枣8枚,生甘草6克,加清水2碗,煎至1碗,去渣后作为饮料服用。每日2次,具有补中益气、润肺止咳的功效。

另外,位于锁骨下方的云门穴(锁骨下窝凹陷处)和中府穴(云门穴下1寸)能够肃降肺气,清肺理气,在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健脾补气等方面有特殊功效。可以在每天早起和晚睡前,以大拇指或食指分别按摩两个穴位各10分钟左右,然后再由中府穴向上推至云门穴10分钟,每天2~3次,坚持按摩一段时间就会收到效果。因为中府穴下方肌肉偏薄,按摩时不要用力太大,稍稍施力按揉,以穴位处有酸麻胀感为宜。脾脏与气血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脏具有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以及参与人体免疫的功能。因为它含血量丰富,是人体造血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因此又被称为“人体血库”。

脾在气血的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由于气血亏虚影响了脾的正常功能,就会进一步导致气血生成不足,形成恶性循环。当气血充盈时,脾脏得到充足的营养,则脾的运化功能强健,升举有力,统血功能健全,常表现为精力充沛,肢体强健有力,面色红润,生机旺盛;如果脾气虚弱,就会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减弱,升举无力,统血功能减退,常可表现为腹胀、吸收不良、精神萎靡、头晕眼花、形体消瘦、面色萎黄、体倦乏力、气短声低、便血、女性月经量多、崩漏等。

从中医的角度讲,红糖性温、味甘、入脾,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缓中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另外,红枣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铁等矿物质,能促进脾胃造血,防治贫血等,气血虚亏的人可以经常食用。

以下几个食疗方,对改善贫血很有帮助:【食疗方1】菠菜60克,鸡蛋2个,姜丝、盐各少许。将菠菜洗净后切成小段,用沸水焯过,再放入姜丝和盐,打入鸡蛋再煮。具有补血健脾的功效。【食疗方2】菠菜、粟米各100克,枸杞子15克,盐、味精、香油各适量。将菠菜连根洗净,入沸水中焯一下,捞出,切成小碎段。将粟米、枸杞子淘洗干净,放入砂锅,加适量水,用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煨煮1小时,待粟米熟烂,放入菠菜碎段,拌匀,加盐、味精,再煮至沸,淋入香油,搅拌均匀即可。每日早、晚食用。具有滋养肝肾、补血健脾功效,对幼儿生长期及青少年贫血患者尤为适宜。【食疗方3】山药、莲肉、薏米、扁豆各30克,洗净备用。莲肉去皮和心后煮烂,与适量粳米煮饭食用。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的患者。肾脏与气血

肾为先天之本,在人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肾主管藏精,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为生命之源;另一方面,肾脏还控制着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人体从幼年开始,肾中的精气逐渐充盈,形体和智力同步发育;到中年时,气血已达到完全充盛状态,形体智力发育健全,骨骼强健,机智敏捷。如果肾脏气血亏虚,就会影响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儿童表现为发育不良、智力低下,成年人则表现为未老先衰、形体消瘦、智力减退、脱发、腰膝酸软、精神萎靡、健忘、耳鸣耳聋、反应迟钝等。中医理论认为,“药食同源”。通过食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治疗肾虚,如果病情比较轻微,合理的食疗是上佳选择。由于肾虚分为肾精虚、肾阴虚和肾阳虚,所以食补的方法也不一样:肾精虚时需补紫河车、海参、猪髓、羊骨、鸡肉等;肾阴虚时需补燕窝、灵芝草、银耳、羊乳、猪蹄、乌骨鸡、鳖肉、蚌肉、山药、枸杞子等;肾阳虚时需补鹿肾、虾、虫草、羊肉、狗肉、刀豆、韭菜、肉桂、海马等。

食补固然是可取的调养之道,但是若不分类型,盲目进补,则可能适得其反。除了应有的调养,治疗肾虚还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节奏,注意适度的运动和睡眠。适宜的运动能改善体质,强壮筋骨,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从而使肾气得到巩固,充足的睡眠也是恢复精气神的重要保障。【食疗方1】红薯500克,削皮后切成块,狗肉500克切块,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炖2~3小时,用盐及调料调味后即可食用。此方对于补中益气、固肾强腰方面有较好的功效。【食疗方2】肉桂2~3克,鸡肝1~2副,加入适量清水,放入锅内炖熟即可,可先喝汤,再食用鸡肝。注意孕妇不宜食用,此方具有温补肾阳、暖脾胃、通血脉等功效。【食疗方3】杜仲30克,五味子10克,羊肾一对。把羊肾洗干净后切片,与其他两味药一起煮。空腹喝汤,吃羊肾。每晚一次。适合肾虚引起的腰痛患者。胃腑与气血《黄帝内经》里讲得很清楚,胃经主血,就是说胃是气血生化的源头,是人的后天之本。人体所需的一切营养物质都要依靠胃来腐熟,再经过脾将全部精华上输给心肺等脏器。脾在《黄帝内经》里被称为“谏议之官”,也就是说,脾需要了解各个脏腑对气血的需要来保障供应,所以可以把脾比喻为五腑六脏的后勤部长,而胃则是气血原料的制造者,脾胃合起来就是气血生化的来源。

如果胃的气血得不到充分的供给,胃气不调,首先会使胃的容纳作用、消化作用及传导作用失调,食物在胃中不能得到很好的消化,从而导致食欲不振、胃痛、胃胀等现象;其次是使胃的通降作用失常,气机不畅,导致大便干结、胃气上逆,出现打嗝、反酸、恶心等症状;另外,由于胃气不足,不能抵抗外邪的侵入,还会引起感染炎症,出现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所以,对于长期消化不良、胃胀胃痛、打嗝反酸、便秘的患者,必须先从解决胃的气血入手,补充气血,提高胃的各种功能。

养气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注重饮食,所谓“三分治七分养”就在于此。合理饮食对于胃非常重要,例如,胃部长期不适的人应少吃凉食,避免梨、西瓜等寒性食物,而要多吃烤馒头、面条、小米粥等养胃食物。而且胃不好的人要少食多餐。【食疗方1】猴头菇100克,母鸡1只(约750克),黄芪、党参、大枣各10克,姜片、葱结、黄酒、清汤、调味料各适量。将猴头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