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内外全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2-01 19:44:28

点击下载

作者:泄峰桂林主人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普济内外全书

普济内外全书试读:

校注说明

《普济内外全书》,作者署名为泄峰桂林主人,清代乾隆道光年间医家,生卒年不详。据后校订者“弟杨继虞”“侄子杨初泰”等姓名,当为杨姓,但名无可考。据自序,杨氏应曾习儒,然年近半百仍名落孙山,有感于“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之言,遂汇集历朝名医之帙,精选历代神应之方,编成《普济内外全书》。

本书为稿本,共四册八卷,现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每册封面左下角标有

、亨、利、贞以別次序。首册内有作者自序,序末云“道光十一年岁次……书于登云书院”,无跋,推测成书于道光十一年(1831)。序后为全书目次,目次首页有藏书章,每册前有分卷目录。全书墨笔书写,朱笔句读,并有墨笔及朱笔之修改及眉批,可知此书为修改稿本。部分方名下双行小字为方剂歌诀。本书搜罗广泛,其内容与明代龚廷贤的《万病回春》相似。本次整理原则:

1.原书有朱笔句读,本次校注采用现代标点方法加以标点。

2.原文字体有一栏单行、一栏双行,今将单行改为五号宋体,双行根据内容将方歌部分改为小字楷体,药物剂量、炮制等改为小字宋体。

3.原书有总目次及分卷目录,今一并提至正文前,使用连续编码以统一编次页码。目录编排混乱,今据正文重新编排。

4.原书中因抄写致误的错别字,径改不出校。

5.原书异体字、古字、俗字较多,今一律改为简体字。如“仝”改作“同”,“欬”改为“咳”,“已上”改为“以上”,“香茹”改为“香薷”,“石羔”改为“石膏”,“番胃”改为“翻胃”,“三稜”改为“三棱”,“瓜娄”的“娄”改为“蒌”,“菉”改为“绿”,“录毛”“录豆”“录矾”的“录”改为“绿”,“寔”改为“实”,“耑”改为“专”,“只寔”改为“枳实”,“蝉退”“蝉脱”改为“蝉蜕”,“地夫子”改为“地肤子”,“兔丝”改为“菟丝”,“梹郎”改为“槟榔”,“桔更”改为“桔梗”,“蒺莉”改为“蒺藜”,“射香”改为“麝香”,“荳”改为“豆”,“煖”改为“暖”,舌苔之“胎”及“台”改为“苔”,“荜拨”改为“荜茇”,“要黄”“要雄黄”改为“腰黄”“腰雄黄”,“沙糖”改为“砂糖”等。

6.通假字随文出注;生僻字词先注音,后注释。

7.原书引用《素问》《灵枢》《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原文,文字无差异者,注曰“出”;文字有出入者,注曰“本”;出处与原文所示不同者,注曰“见”。

8.原书分“元、亨、利、贞”四册,共八卷。每册书名下有“曲躬斋秘录”字样,每卷首书名下有“泄峰桂林主人鉴定”,后有校正、审阅、编次人姓名。如卷一下有“弟杨继虞校正,侄子杨初泰恭阅”,卷二下有“弟杨闻谟校正,男杨鼎辅恭阅”,卷三下有“弟杨闻谟校正,友袁泗儒恭阅”,卷四下有“弟杨继虞校正,男杨鼎辅编次”,卷五下有“弟杨继虞校正,友袁泗儒恭阅”,卷六有“弟杨闻谟校正,男杨鼎辅编次”,卷七下有“弟继虞校正,侄序楹编次”,卷八下有“弟杨闻谟校正,友袁泗儒恭阅”,今一并删去。

9.凡墨笔、朱笔所改均作为定稿内容,直接录入正文,不出注。原书批注部分录入正文时前加“批:”并用小字排版以示区别。

10.原书方后煎煮法中的“右×味”,今改为“上×味”。序

盖闻大雅儒林,固有专肆之业,兼资博览,亦属游艺之余。溯自[1]甄百草,建方书,而济渡生灵,功基烈山;立脉诀,精症候,而垂[2]照万世,法工叔和。是故良医之道,虽列文末,而良相之度裕焉;

[3]轸视之学,虽涉术数,而寿世之机系焉。孔子云:人而无恒,莫作

[4][5]巫医。又云:子之所慎,齐战与疾。古训煌煌,见医药之所以操生死,理治之所以救危急,必期恒且慎焉。原不徒以畅大雅之游玩,供儒林之余艺,而所关其浅鲜也与哉!余一生虽愚昧堪鄙,性僻辄嗜学。不择简策而阅,开卷有益;不薄寸慧而废,至理无疑。爬罗剔抉,[6]刮垢磨光,而巨细精粗之书,欣然毕览。自精一厥中之道,以及闾[7]阎农桑医卜之笺,靡不毕集而睿照焉。奈缘数奇,半百余年以来,[8][9]屡试罔售,觉丝纶满腹,徒自渰埋荒草,欷歔暗伤已耳。壬申之冬,日促气寒,一试古学,冠郡英俊,傍拟以为必售之会矣,旋而仍[10]落孙山。胥知穷通天定,人莫逾焉。因念功名,舌耕生涯之[11]外,间尝窃取医理,鉴甄方书,简练脉诀,究心汤饮,衾影自揆[12][13],所谓既不能良相以济天下,亦当为良医以拯一方。范公之言,洵不诬也。因采汇历朝名医之帙,精选累代神应之方,鉴定一集,名之曰《普济内外全书》云。余岂敢有志炎帝之好生,而为大雅之兼资[14]者欤?抑或体华君之公世,而为儒林之博览者欤?意在斯乎,意在斯乎!爰作一叙,而为当代之先生大人呵呵。[15][16]时道光十一年岁次辛卯陬月下瀚书于登云书院

[1]烈山:烈山氏,即炎帝,又称赤帝,为传说中五天帝之一,与黄帝并称为华夏始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首领。距今5000年左右,生于宝鸡姜水之岸。因其遍尝百草,发明医药,又称神农氏。

[2]叔和:即王叔和(201—280),名熙,汉族,西晋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人,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其主要贡献为整理《伤寒论》,以及著述《脉经》。

[3]轸(zhěn枕)视:察看的意思。按“轸”通“诊”。

[4]人而无恒莫作巫医:语本《论语·子路》。

[5]子之所慎齐战与疾:语本《论语·述而》。

[6]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爬罗剔抉,指广泛地搜罗,精细地选择。爬,爬梳;罗,搜罗;剔,剔除;抉,选择。刮垢磨光,指刮去污垢,磨出光亮。原指培养人才时磨砺而使之高尚纯洁;也喻深入研讨,力求臻于精湛;有时亦含贬义,喻致力于细琐之事。出唐·韩愈《进学解》:“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

[7]闾阎(lǘyán):闾,泛指门户,人家。中国古代以二十五家为闾。阎,指里巷的门。闾阎,泛指平民百姓。《史记·列传第十一》:“甘茂起下蔡闾阎,显名诸侯,重强齐楚。”《史记·列传·李斯列传》:“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

[8]罔售:即科举不中,落第。

[9]渰(yǎn掩):通“淹”,淹没之义。

[10](zhong):同“终”字。此指终止。

[11]衾(qīn亲)影:义为隐微幽独之处。语本北齐刘昼《新论·慎独》:“独立不惭影,独寝不愧衾。”衾,大被。

[12]揆(kuí葵):从手,癸声。求癸切。本义:测量方位。《说文解字》:“揆,度也。”测度,也指切求脉理。《素问·病能论》:“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

[13]范公:即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世称“范文正公”。曾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言,载于宋代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卷十三》

[14]华君:即华佗(约145—208),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

[15]陬(zōu邹)月:先秦农历正月的别称,又称孟陬。《尔雅·释天》:“正月为陬。”

[16]下翰:即下旬。元

卷之一

[1]伤寒总论

夫伤寒者,受天地杀疠之气也。秋之雾露,冬之霜雪,皆寒邪也。是以劳役之人,起居不由乎节,饮食不顺乎时,感于雾露之气,则其邪浅,感于霜雪之气,则其邪深。感而即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邪藏于肌肉之间,伏于荣卫之内,至春因温暖之气而发者,名曰春[2][3]瘟。至夏因暑暖之气而作者,名曰夏疫。伤寒也,春瘟也,夏疫也,一理而已。若乃疟疠之疾,稍有不同者,盖因春应温而反凉,夏应热而反冷,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暖,乃四时不正之气也。感于春夏不正之气,则为瘟疫;感于秋冬不正之气,则为寒疫。然则经络传变,表里受症,却与伤寒同也。俗云时气病,总论之则曰伤寒。此所以为人之大患,而害人最速也。轩岐以下得其治法之秘者,唯张长沙一人而已。厥后刘河间不蹈其麻黄桂枝发表之药,自制双解散辛凉之剂,非不同也,时有异耳。奈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民居有所变,天以常情,人以常动,动则属阳,静则属阴。清平之世,同水化也,虽用辛热之药,不生他症;扰攘之宇,同火化也,若使猛烈之剂,则发黄生斑,变坏之症作矣。夫人内火即动,外热又侵,所以辛热发汗不如辛温,辛温发汗不如辛凉。苟宜用辛凉而反用以辛热之药发汗,轻者必危,重者必死,可不谨哉!凡治伤寒及四时感冒风寒,总宜解表为先也,医者悉之。伤寒辨正

夫邪之中人,始于皮毛,次于肌腠,络脉,以及胸胁腹胃。太阳之阳气主表,是以伤寒之首太阳也。天之寒邪,得太阳之阳以化热,热虽甚,不死也。伤寒一日,太阳受之,六气运行,邪随气转。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也。七日复来于太阳也。如伤寒二日三日,阳明少阳症不见者,为不传也。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始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而[4]亦不传也。邪不随六气相传,七日复来而自愈矣。若作再经者,至十三日愈。又有伤寒一日,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此太阳之邪传于少阴也。又太阳病,汗先出不彻,而转属于阳明者;有太阳不解,转入少阳者;有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而转属太阴者;有汗出亡阳,而转属少阴者;有寒已化热,而转属厥阴为深热者;有太阳转属本经,热结膀胱,小腹急痛有蓄血,而为桃仁承气症者。此名转属无有定期也。盖伤寒传经者,一日太阳,或已发热,或未发热,而传至三阴,或有寒征,或有热征,如转属之邪,虽在三阴而皆为热症,此伤寒有传有转,而各有分别也。批:一日一经,按日为传,并[5]日为转。有自转,药治转。又有伤寒八九日,邪仍在太阳,而麻黄汤症仍在者;又有不从太阳,而邪直中于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者,此又当从阴阳本气之化而治矣。如中于阳明,感燥热之气,化为燥热之症;中于手少阴,感君火之气,化为急下之热症;中于足少阴,感水藏之气,化为急温之寒症;中于厥阴,见少阳之火化,则为两便脓血之毒症;如不得水火阴阳之化,则为无脉厥逆之危症,此寒中于阴,而亦有阳热之症矣。盖太阳为诸阳生气,伤寒太阳得阳热[6]之化则为热病。如发热头疼,脉反沉细,当救其里,宜四物汤主之。[7]如太阳病,发汗泄漏不止,宜桂枝汤及附子理中汤主之,此病在阳表而有桂附干姜之寒症矣。如感太阳寒水之气,则又为青龙汤之水症矣。如病在阳明,多属燥热之下症,胃气虚者,攻其热必哕。又脉浮而迟,此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宜四逆汤治之。是热病在里,而又有不可攻之虚症也。要之,伤寒之变证无穷,当审其表里阴阳,邪正虚实,随症治之。如发热无汗者,宜表解之;实热在里者,宜下解之;寒者温之;热者凉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虚不实,不表不里,当和解之。毋拘时日,随其本经所现之症,而即以本经之法治之,此伤寒为治之大要也。伤寒汤饮遵古桂枝汤

桂枝汤中芍药强,姜枣同煎甘草良,若加麻杏入此剂,又名麻黄桂枝汤。[8]

治伤寒初起,病在太阳,发热头疼,恶寒身痛,宜服此方。

桂枝三钱 甘草三钱 生姜三钱 芍药三钱 大枣五枚

水煎服,如冬月及热甚者,加麻黄三钱,杏仁三钱,又名麻黄桂枝汤。遵古真武汤

真武汤中白术尊,茯苓附子各相亲,再加芍药为佐使,姜片同煎功最灵。

治伤寒太阳初发之病,如发汗,其人仍大热,心下怖悸,头眩身[9]振,似欲择僻地者,主之。少阴病,四肢沉重,疼痛,有水气者,

[10]服此。

茯苓三钱 芍药三钱 生姜三钱 附子二钱 白术二钱

水煎服。循古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杏仁,桂枝防芎及羌升,再加苍芷和甘草,豆豉葱姜功最灵。

治冬月正伤寒,头疼发热,恶寒脊强,脉浮紧无汗,为表证。此正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当用此方发汗。

麻黄三钱 川羌一钱五分 杏仁二钱 桂枝一钱 防风一钱五分 川芎一钱 升麻一钱 苍术一钱五分 白芷二钱 甘草八分

加姜、葱、淡豆豉,水煎服。循古十神汤[11]

十神汤芎芷麻黄,升赤苏陈厚葛防,羌苍甘草荆香附,更加姜片煎成汤。

治伤寒感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咳嗽喘急,或欲成疹。此汤不问阴阳,两感风寒,及四时不正瘟疫妄行,皆可服之。

川芎八分 麻黄一钱五分 赤芍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 葛根一钱五分 苍术一钱五分 甘草三分 香附子一钱五分 白芷一钱五分 升麻一钱 苏叶八分 厚朴一钱五分 防风一钱 羌活八分 荆芥八分 生姜三片

发热头疼加细辛四分,葱白三个;胸膈胀满加枳壳一钱五分,桔梗一钱;心腹饱胀加枳实二钱,半夏一钱五分;潮热加黄芩二钱,麦冬二钱;咳嗽喘急加桑皮一钱五分,桔梗一钱,半夏一钱五分;大便闭结加大黄三钱,芒硝一钱五分;呕吐加藿香一钱,半夏二钱;泄泻加白术二钱,茯苓二钱;疟疾加草果一个,槟榔一钱五分;痢疾加枳壳一钱五分,川连六分;腹痛加白芍二钱。人参败毒散

人参败毒桔羌苓,独活芎芩芷蒌仁,双胡半薄同枳壳,甘草同姜煎八分。

治伤寒头疼,壮热恶风,及风痰咳嗽,鼻塞声重,四时瘟疫热毒,头面肿痛,痢疾发热,诸般疮毒,小儿惊风痘疹热毒等症。

人参一钱 川芎八分 川羌一钱 独活一钱 黄芩二钱 蒌仁二钱 柴胡八分 薄荷七分 甘草五分 桔梗一钱 茯苓一钱五分 白芷一钱五分 半夏一钱五分 前胡一钱 枳壳一钱五分 生姜三片

伤寒汗后不解,加桃仁二钱,莱菔子二钱;项强口干,心中蕴热,加黄芩二钱,麦冬二钱;伤风鼻塞,声重痰咳,加半夏一钱五分,杏仁二钱;小儿痘疹,初起发热,加天麻一钱,防风一钱,荆芥一钱,骨皮一钱五分,减人参、茯苓;四时瘟疫流行,加干葛一钱五分,花粉一钱五分;一切火热等症,加连翘一钱五分,栀子二钱,元参二钱,川连八分,黄芩二钱,贝母一钱五分,酒大黄五钱,防风一钱,花粉二钱,元明粉一钱五分;酒毒发热作渴,加干葛一钱,川连五分;小儿急慢惊风,初起发热,手足发搐,上官天吊,加天麻一钱,金虫[12]三个,骨皮二钱,白附子一钱五分,僵蚕一钱五分;一切疟疾,不问先寒后热,先热后寒,头疼身痛,加苍术一钱,干葛一钱五分,草果一个,槟榔一钱;痢疾不问赤白,若发热不退,及时行疫痢,加川连一钱,陈仓米一撮;噤口痢,加石莲肉二钱,陈仓米一撮;痢后手足疼痛,加木瓜二钱,槟榔一钱五分;痈疽发背疔疮,无名肿毒,加银花二钱,防风一钱五分,连翘二钱,荆芥一钱五分;头晕目眩,属风热者,加天麻一钱,半夏一钱五分;眼目肿痛,因风寒所感者,加防风一钱,荆芥一钱,归尾二钱,赤芍二钱,减人参,茯苓;脚气流注,或脚踝上焮赤热肿,寒热如疟,自汗恶风,加苍术一钱五分,[13]酒军三钱;皮肤搔痒,加蝉蜕一钱五分,地肤子一钱五分;两膝赤肿,强急热痛,或两总筋拘急,此血热也,加赤芍二钱,大黄三钱;或利气丸下之,又风痛有常处,赤肿灼热,欲成风毒,加花粉二钱,连翘二钱;肠风下血,必在粪前,是名近血,加川连二钱,黄芩三钱;治湿毒,加川连八分,巴豆同炒,去巴豆,用川连;乳痈便毒,壮热恶寒,或兼头痛,加银花二钱,僵虫二钱,青皮二钱,贝母二钱,花粉二钱,归尾三钱,白芷二钱。水煎服。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汤苍芩,苏芎防芷及细辛,甘草荆芥和生地,葱姜煎服效如神。

治春夏秋三季非时感冒,暴寒头疼,发热无汗,强腰脊,脉浮紧。此足太阳膀胱经邪感,宜此方发汗。

羌活一钱 黄芩二钱 川芎八分 苍术一钱五分 苏叶八分 防风一钱 白芷一钱五分 甘草四分 生地二钱 荆芥一钱 北辛四分 葱白三个

加姜三片,煎服,如汗不出,倍加苏叶三钱,葱白三钱,煎汤以器盛,置于被内,脚腕下熏之,用布裹姜渣频擦,使汗出。[14]加味中和汤

加味中和芩芎从,羌芷芪术防风中,细辛甘草和生地,加姜三片却用葱。

治春夏秋三季感冒,非时暴寒,头疼恶寒,身热,脉浮缓,自汗,宜实表。

黄芩一钱五分 白芷一钱五分 黄芪一钱 防风八分 甘草六分 北细辛五分 生姜三片 川芎八分 川羌一钱 白术一钱 生地一钱五分 葱白三个

水煎,热服,被覆汗出,自愈。古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用人参,再兼半夏与黄芩,甘草和中为佐使,尤须临症加减精。

治伤寒传经五七日,寒热不退者,宜重此方。

软柴七钱 人参三钱 黄芩三钱 大枣三个 半夏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 生姜二钱[15]

水煎服,腹泻者,加神曲二钱泽泻一钱五分;咳嗽,加草花粉二钱,川贝母一钱,减人参或轻用之;孕妇减半夏,加生地;如热渴欲饮水,用辰砂三钱,甘草二钱,滑石一两二钱,共为末,调井水服之,又名益元天水散。古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黄芩芍药凑成汤,半夏枳实和北枣,生姜同煎效最良。

治四季伤寒内实,大便难,不恶寒反恶热,此表未除,里又实也。宜用此方以清表。

大柴胡一钱五分 黄芩二钱 芍药二钱 生大黄六钱 枳实三钱 半夏二钱

加姜三片,水煎服。六一顺气汤

六一顺气号仙方,柴芩芍药又加芒,大黄厚朴同枳实,甘草佐使功最强。

治伤寒传里,大便结实,口燥咽干,怕热揭衣,语狂妄,扬手掷足,斑黄阳厥,潮热自汗,胸胁满硬达脐,疼痛等症,宜服此方。

软柴一钱 芍药一钱五分 大黄五钱 枳实三钱 黄芩二钱 芒硝一钱五分 厚朴二钱 甘草八分

水煎服。发斑青黛饮

发斑青黛饮黄连,柴甘元参知母绵,石膏生地黑栀子,犀角人参姜枣煎。

治伤寒邪热传里,里实表虚,血热不散,热气乘虚出于皮肤,而[16]为斑也,轻如疹子,重如绵纹,若重甚则斑烂。皮肤本属阳,误投热药,或当汗不汗,宜下不下,或汗未解,皆能发斑。若不可发汗,重令开泄,更加斑烂也。容有大便自利,拂郁短气,燥粪不通,黑斑主不治。汗下不解,足冷耳聋,烦闷咳逆,便是发斑之候也。

青黛一钱五分 柴胡一钱 元参三钱 石膏三钱 栀子二钱 川连一钱 甘草四分 知母二钱 生地五钱 犀角一钱 人参一钱 生姜五片

加北枣三枚,水煎服。清火化痰汤

清火化痰汤蒌仁,贝母连栀壳半芩,陈桔桑苓甘苏子,木香硝沥结同盟。

治伤寒结胸,热痰在胸膈不化,咯吐不出,寒热气结,满胸作痛。

蒌仁二钱 川连八分 枳壳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 茯苓二钱 苏子二钱 贝母二钱 栀子二钱 半夏二钱 陈皮一钱 桑皮一钱五分 甘草五分 木香六分 朴硝一钱五分 姜汁四匙 竹沥七匙

水煎服,冲入木香、竹沥、姜汁同服。解热下痰汤[17]

解热下痰汤桔梅,瓜蒌石膏杏芷莱,三黄苏子连芩柏,枳实生姜宽胸怀。

治伤寒结胸,有寒有热,有滞气并咳嗽失声。[18]

桔梗一钱 蒌仁二钱 杏仁二钱 苏子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 枳实二[19]钱 乌梅二个 石膏三钱 白芷一钱五分 川连六分 焦柏 生姜三片

水煎服。华公姜熨法

华公姜熨法宽胸,去汁姜渣有奇功,九结豁然胸怀解,炒热和曲裹绢中。

治伤寒胸膈不宽,一切寒结、热结、水结、食结、痞结、痰结、气结、大小便结,名曰九结。以生姜捣烂如泥,去汁取渣,炒热绢包,[20]渐慰心胸胁下,其满痛豁然自愈。若姜渣冷,略和入姜汁再炒[21]熨,以愈为度。一方用炒神曲包熨,其功略用。古制退黄散

古制退黄散升麻,柴芩黄连茵柏加,滑通栀子甘胆草,灯心同煎功无涯。

治伤寒发黄,甚者身目俱黄,形如金色,小便所解如浓。

升麻一钱 黄芩二钱 茵陈二钱 滑石三钱 栀子一钱五分 胆草一钱五分 柴胡一钱五分 川连一钱五分 焦柏一钱五分 木通一钱五分 甘草八分 生姜三片[22]

水煎服。如大便实,加大黄五钱;眼目黄,加胆草二钱。外用生姜捣烂,以希绢包,时于黄处擦之,即退。回阳救急汤

回阳救急汤参苓,白术桂附半夏亲,干姜陈皮和甘草,还加五味效神灵。

治伤寒初起,无头痛,无身热,便就怕寒,四肢厥冷,或过于肘膝,或腹疼吐泻,或口吐白沫,或流寒涎,或战栗,面如刀刮,引衣倦卧,不渴,脉来沉迟无力,即是寒中阴经传出真寒症,不从阳经传来,必用此方。

人参一钱 白术三钱 附子二钱 干姜一钱五分 甘草七分 茯苓二钱 肉桂二钱 半夏二钱 广皮一钱 五味子八分

水煎,温服。如呕吐痰沫,或小腹疼痛,加吴萸一钱五分,盐水炒;泄泻不止,加黄芪二钱,升麻一钱;喘急胸满,加姜捣汁取渣,用葱熨法。

脉沉全无,即灸脐下三寸处,名关元、气海穴,使热气透内窍,逼邪气出外,以复阳气。稍得苏醒,灌入姜汁,煎服回阳救急汤,加猪胆汁二匙,此救无脉之活法也。元海救脉法

元海救脉法堪羡,关元脐下三寸间,气海脐下一寸五,二处灸温人可痊。

治伤寒脉息全无,关元在脐下三寸间,气海在脐下一寸五分间,二处齐灸,灸后若手足温暖,脉息渐动,稍省人事,无汗要有汗,汗出即生,如不暖不省者,立死不治。古制五积散

五积散中芷芎归,干姜桔芍半官桂,厚陈苍术麻黄共,枳壳炙甘姜枣来。

治中寒及感冒寒邪,头疼身痛腰背拘急,恶寒呕吐,腹痛不问外感风寒,内伤寒湿,客邪遍体酸疼,及妇人经脉不通,并治之。

白芷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厚朴一钱五分 苍术一钱五分 枳壳一钱五分 川芎一钱 干姜一钱五分 芍药一钱五分 官桂一钱 陈皮八分 麻黄一钱 甘草三分

加姜三片,北枣二枚,水煎服。天医却瘴丸

天医却瘴丸芩苍,香附滑桔与防风,人中黄同参连伴,神曲大黄济一方。

治一切瘴疫,及四时寒暑不正之气,外感内伤,并治皆效。

黄芩二两 香附四两 防风二两 人参五钱 神曲三两 苍术二两 滑石三两 人中黄一两 川连八分 大黄四两

共为末,神曲糊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气虚者,四君子汤下:人参、白术、甘草、茯苓;血虚者,四物汤下:当归、川芎、生地、白芍;痰多者,用二陈汤下: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寒热者,五虎汤下:葱白、生姜、白梅、苏叶、雨茶。

各病服之神效。神仙百解散

神仙百解散柴苍,参术前胡羌独防,蒿藿半升和甘草,葛茵白芍功同航。

治一切虚实、瘴疫、时行百病,须四季应时加减,功难倾述。

柴胡二两 人参一两 前胡四两 独活二两 藁本二两 半夏三两 甘草二两 山茵陈二两 苍术三两 白术四两 川羌二两 防风二两 藿香二两 升麻二两 干葛二两 白芍三两

共为末,立春以后,前药如方,不必加减;立夏以后,凡一料内,加柴胡五钱,赤茯苓五钱,当归五钱;立秋以后,减柴胡一分,不用当归、赤茯苓,只加干葛一两,麻黄一两,肉桂五钱去节净;立冬以后,亦无加减,和匀前药,共作散,每服二钱,姜枣煎汤下。如欲发表,葱白、淡豆豉汤下。太乙救苦丹[23]

太乙救苦丹蚯蚓,石膏煅炼却和平,雄精辰砂共研细,冷水调服百病轻。

治大疫伤寒瘟猖獗,宜用此丹以辟邪疫。[24]

蚯蚓和泥六斤 石膏半斤,煅 雄精四两,不要煅 蚓泥入罐,余不入罐炙,罐内炙干为末。辰砂三两,水漂出。

共为细末,每服三钱,以凉水调服二三碗,自然遍身发汗,百病痊愈,此药能以冷水发汗,百发百中,灵丹授世,功难拟议。凡瘟疫一日发热而死者,名曰天瘟;二日发热而死者,名曰地瘟;三五七日及十四日死者,名曰人瘟。医者往疫者家看病,必先以雄黄擦鼻,又服太乙救苦丹,虽日周流,不畏缠染矣。

制太乙丹法,取蚯蚓带土泥者,五六斤,盛大罐内,加石膏七八[25]两,研细拌之,同入罐中,盐箬包系,又以盐泥封固,炭火煅一炷香为度,取出,地上去火毒,研成细末,加雄黄四两,辰砂三两,研细,入前药内和匀,收藏应用。风火十神丸

风火十神丸荆防,羌查桔芷厚麻黄,甘陈苍葛升麻列,苏叶丸盛绝妙方。

治一切感冒,发热,头疼,身痛,伤食,喘咳,风火初起等症。

荆芥二两 羌活二两 桔梗二两 麻黄二两 陈皮二两 干葛二两 苏叶二两 防风二两 山楂五两 白芷三两 甘草一两五钱 苍术三两 升麻二两 厚朴三两[26]

共为末,神曲调糊为丸,圆眼核大,每服三四丸,姜汤化下。清火柴芩丸

治一切发热伤食,胸闷心躁,烦渴头眩,痰火气逆,此清火退凉之圣药。

柴胡二两 干葛二两 知母二两 天花粉二两 砂仁二两 枳壳二两 黄芩二两 陈皮二两 黄柏二两 黑栀二两 薄荷一两 桔梗一两五钱[27]

共为末,早米糊丸,弹子大,每服三四丸,灯心姜汤下。消肿解毒散

治伤寒后,遍身发肿如拳,大小不一,甚者溃烂,年深不愈,服之再三渐愈。

白当归五钱 木鳖子五个 甘草五钱

炒研细末,每日空心早晨,酒送下一分,如未全愈,三服除根。解瘟除疫散

治瘟疫流行,身狂发热者,宜用此散。

粉甘草一斤,锉断,用新竹筒刮去青皮,留两头节,锥一孔,入[28]甘草在内,用桐油石灰封固。浸粪池中,四十九日,取出阴干,研为细末。遇疫病热极者,每服三钱,轻者一二钱,白滚汤下。滋阴万全丸

治腰膝疼痛,肾虚不足,五劳七伤,及一切病后阴虚,服之大效。

丹皮一两五钱 巴戟一两五钱 白芍二两 秦艽一两五钱 当归二两 米仁二两 玉竹三两 破故纸二两 牛膝一两五钱 川续断二两 菟丝饼一两五钱 青盐五钱 丹参二两 乳香五钱 五味子五钱 胡芦巴一两

共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不拘时服,淡盐米汤送下。天王安心丸

治病后血虚,夜卧不寐,五心烦躁及心怯心痛等症,此养心安神之圣药。

人参一两 元参二两 远志二两 茯苓三两 麦冬二两 柏仁一两 丹参二两 枣仁二两 当归三两 天冬二两 五味五钱 桔梗一两 甘草一两 石菖蒲一两 丹皮二两 生地四两

共末蜜丸,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钱,米汤下。舌苔总论

夫舌者,心苗灵变之机;苔者,疾病发现之证。故有阴阳寒热之别,而五行随之生克系也。舌有黑白红黄之变,而百病著之,治理判焉。古良医无奇异之法,而有征验之诀。内征则在脉理;外征则在舌苔,下列三十六图焉。舌苔形征白苔舌

舌见白苔滑者,邪初入里也,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乃少阳半表半里之症,宜小柴胡汤、栀子豆豉汤治之。[29]绛瘟舌

舌见纯红,热蓄于内也,不问何经,宜透顶神散治之。病人先含水一口,以药吹入鼻内,吐去水,喷嚏为度。厥阴舌

舌见苔薄而沿清,似无疾之舌,不知虚寒藏内,舌不见滑,宜附子理中汤及四逆汤治之。里黑舌

舌见里黑外白者,热极,胃寒气急,胃经受毒,养胃化毒为主,宜调胃承气汤及黄连解毒汤治之。中焙舌

舌见红色,内有黑,形如小舌者,乃邪热结于里也,君火炽盛反见水化黑色,宜凉膈散及大柴胡汤下之。虫碎舌

舌见纯红更有红点,如虫碎状者,乃热毒炽盛,火在上,水在下,不能济也,宜小承气汤下之。生斑舌

舌见红色,而有小黑点者,热毒乘虚入胃,蓄热则发斑矣,宜升麻葛根汤与化斑汤治之。即白虎加人参。死现舌

舌见纯现黑色,邪热乘极反寒化水,阳气已绝,如铁且硬,惟见纯阴之不化矣,百无一治,无复可药矣。红星舌

舌见淡红,中有红火星者,乃少阴君火热之甚也。所不胜者,假大势以侮脾土,将欲发黄之候也,速宜茵陈五苓散治之。黑尖舌

舌见红色,尖见青黑者,水虚火实,肾热邪火所致,当凉解为主,宜竹叶石膏汤治之。里圈舌

舌见淡红色而中有红晕,圈外见纯黑色,乃余毒遗于心包络之间,与邪火郁结,二火亢极,故有此症,宜小承气汤下之。裂纹舌

舌见纯红,更有裂纹如人字形者,乃君火燔灼,热毒炎上,故中裂也,宜凉膈散治之。上黄舌

舌见尖白根黄,其表症未罢,先宜解表,后方可攻。大便闭者,宜凉膈散治之,加大黄、芒硝。小便涩者,宜五苓散加木通、益元散治之。上白舌[30]

舌见尖黄根白,其里症未除,所为里不清,在里宜理中汤治之,或四物汤调之。黑心舌

舌见周白心黑,脉沉微者难治,脉浮滑者可汗,脉沉实者可下,初病得此危之甚也,急用调胃承气汤下。三台舌

舌见尖白苔二分,根黑一分,中红色。必身痛恶寒,如饮水甚者,宜知母五苓散,自汗渴者宜白虎汤,下痢者宜解毒汤。麻心舌

舌见白苔中有小黑点乱生者,尚有表症,其病来势甚恶,急宜凉膈散表之。表退,继用调胃承气汤下之。灰条舌

舌见灰色,中间更有黑晕二条,此热毒乘肾与命门也,急宜服解毒汤下之三五次,迟则难治,如初起,加酒大黄,审强弱用之。微黄舌

舌见微黄色者,初病即得之,必发语,此因始失发汗,表邪入里也,必须汗下,宜双解散解毒汤主之。金带舌

舌见中宫纯白,四围微黄者,必作泄泻,久必转痢,宜服解毒汤。恶寒者,宜用五苓散。深黄舌

舌见深黄色,久不退者,表症未罢,宜小柴胡汤合天水散主之。症可下者,大柴胡汤下之,须表里双治,临症察用之。焦黄舌

舌有初见白苔,而后渐见黄色者,名曰焦色。皆表传里热已入胃。急宜调胃承气汤下之,迟则变黑为恶症。左白舌

舌左见白苔滑者,此病在脏结,邪入脏腑,病为难治之症,急宜人参白虎汤治之,而自汗者,切不可下。右白舌

舌有见白苔滑者,此病在肌肉,为邪半表半里积住,必寒热往来。其病犹浅,宜小柴胡汤以解之。银带舌

舌见四围白而中独黄者,必作烦渴,呕吐之症,兼有表者,宜以五苓散兼益元散治之,须黄退尽方可用承气汤下之。黄斑舌

舌纯黄而有小黑斑者,邪遍六腑,将入五脏也,急宜调胃承气汤,次进和解散调之,十救四五也。黄盖舌

舌见上舌黄而盖下舌白者,表少里多,宜天水散一服,间凉膈散二服合用之。脉弦者,宜防风通圣散主之。隔瓣舌

舌见黄而涩,有隔瓣者,邪热已入胃,邪毒深矣,心火烦渴,宜大承气汤。身发黄,宜茵陈汤。下血者,用抵当汤。水在胁内,宜十枣汤。结胸甚,用大陷胸汤。痞块疼,用大黄泻心汤。

而焦者,邪传里也。红者,火也。红而斑者,热毒盛也。青者,寒也。青而滑者,寒之甚也。灰者,毒也。灰而黑者,毒积于脏也。凡舌由白而黄,由黄而灰者,邪传而毒化也,若舌纯黑,不治之症。

治诸舌苔,以布裹手指,将井水刮净毒秽,用姜片时时擦之,苔日渐解。以上三十六舌乃伤寒验症之捷,临症细察,审辨施汤,自然百无一失矣。舌苔汤饮黄连解毒汤

解毒汤中黄芩真,尤资黄连泻心经,加上黄柏与栀子,消烦除毒有神灵。

治伤寒热结毒盛,身狂语,神魂不宁,皆服此方。

川连一两 黄芩五钱 黄柏三钱 黑栀子六钱

水煎,分作数次热服。古制凉膈散

凉膈散中栀子尊,朴硝大黄与黄芩,薄荷连翘同甘草,水煎温服效如神。

治伤寒一切热症,脉实便结,狂热烦躁,卧寐不安。

黑栀子一两 朴硝一两 连翘三两 甘草八钱 酒黄芩八钱 大黄二两 薄荷六钱 淡竹三钱

水煎,每服一两。[31]遵古五苓散

五苓散中肉桂奇,二苓白术次相继,滑石木通同甘草,还加泽泻效无穷。

治伤寒烦渴呕吐,恶寒泄泻,及小便涩者。[32]

肉桂五分 苓茯二钱 滑石三钱 甘草五分 猪苓一钱五分 白术一钱五分 木通一钱 泽泻一钱五分

水煎,入姜汁、蜂蜜少许,温服。如口渴甚,加茵陈一钱五分,即名茵陈五苓散。知母五苓散

知母五苓散希奇,人参知母两相宜,再加石膏与甘草,粳米同煎功不移。

治伤寒身痛,恶寒热毒口渴,服之神效。

人参一钱 石膏五钱 知母三钱 甘草二钱

水煎,热服。透顶清神散红苔

透顶清神散甚佳,牙皂当归救瘟家,细辛白芷成细末,鼻中吹入功无涯。

治伤神气昏沉,关窍不通,用此吹鼻清神。

牙皂五钱 辰砂二钱 北细辛三钱 白芷五钱 白当归五钱 滑石三钱[33]

共末,病人先水一口,以药吹入鼻中,吐去水,喷嚏为度。栀子豆豉汤

栀子豆豉汤和阳,解烦清神第一方,二味栀子同香豉,浓煎一服效无疆。

治伤寒下解后,或发汗吐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用此以和阴阳。

黑栀子一两 香豆豉二两

水煎,分数次热服。古定益元散

治伤寒表里兼半之症,宜此散以佐之。

辰砂三钱 滑石五钱

共为末,审病用之,姜汁白滚汤下。遵古和解散

和解散中藁本寻,厚朴陈皮与桔梗,再加苍术和甘草,姜枣同煎安神魂。

治伤寒,邪遍六腑,将入五脏之症,急用此散以解之。

藁本一钱 陈皮一钱 苍术一钱五分 生姜三片 厚朴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五分 甘草五分 北枣二枚

水煎,温服。河间双解散

双解散中防芎归,麻黄薄荷芒硝辉,加上辰砂滑石等,又名通解此汤来。

治伤寒大便壅塞,后重艰难,用此散爽利。

防风一钱 归尾二钱五分 薄荷八分 辰砂一钱五分 川芎一钱 麻黄一钱 芒硝一钱五分 滑石五钱

甚者,加大黄五钱,桃仁二钱。

水煎服,又名通解散。双解解毒汤

双解解毒汤防荆,归芎桔芍石膏芒,大黄甘草翘芩滑,白术麻黄栀子姜。

治伤寒怕风恶心,因表未罢,宜用此方。

荆芥一钱 当归一钱 桔梗一钱 石膏二钱 大黄三钱 连翘一钱五分 滑石二钱 麻黄一钱 防风一钱 川芎八分 白芍八分 芒硝一钱 甘草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白术一钱 栀子一钱五分

加姜三片,水煎,热服,如四肢不温,加桂枝八分。古小柴胡汤白苔

小柴胡汤用人参,再兼半夏与黄芩,甘草和中为佐使,尤须临症加减精。

治伤寒传经,五七日,寒热不退者,表里相半,宜服此方。

柴胡一钱五分 人参五分 半夏二钱 条芩二钱 甘草一钱 生姜五片

水煎服。古大柴胡汤水化

大柴胡汤用大黄,黄芩芍药凑成汤,半夏枳实和北枣,姜片同煎效亦良。

治四季伤寒表未除,里又实之症,服之立效。

大柴胡一钱五分 酒黄芩二钱 半夏二钱 北枣二个 生军五钱 白芍二钱 枳实二钱 生姜三片

水煎服,详载前汤饮。六一天水散

六一天水滑石君,调和阴阳甘草群,六汁相配六一上,时令不正解风云。

治夏暑时令不正,调和阴阳之圣药。

甘草一两 滑石六两

共末,井水调汤服,再加六汁,紫苏汁、薄荷汁、蓼草汁、青蒿汁、韭菜汁、生姜汁,和丸,又名六汁六一丸。古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芒硝,厚朴枳实两相效,承气大黄为君药,解下实症乐逍遥。

治伤寒胃实,便结腹满,语,热结不退,宜此解之。

大黄六钱 厚朴三钱 枳实二钱 芒硝二钱

水煎,热服,阳明之病主之。古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去芒硝,厚朴枳实与前肖,再加大黄来调气,甘草和中积热消。

治伤寒阳明热结,胃实,食积,谵语,首用此方试之。

大黄六钱 厚朴三钱 枳实二钱 甘草一钱

如不解,仍加芒硝二钱,自解下。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六味工,大黄枳壳结热通,谷斛芒硝和甘草,却胀和胃有奇功。

治伤寒气,胃不和,燥结发热,腹满微痛,此汤润其胃中燥热也。

大黄五钱 谷芽二钱 甘草一钱 枳壳二钱 石斛一钱五分 芒硝二钱

水煎服。桃仁承气汤

桃仁承气大黄君,芒硝佐使甚太平,添上桂枝和甘草,姜片同煎病日轻。

治伤寒小腹急结,表邪入于膀胱者,此方主之。

生姜三片 桃仁二钱 芒硝二钱 甘草八分 大黄五钱 桂枝一钱

水煎,温服。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黄芩,却用干姜与人参,添入黄连同甘草,大枣同煎消痞灵。

治伤寒胸满而不痛者,邪结于胸而盛气为痞,宜此方散之。

半夏一钱五分 干姜一钱五分 川连八分 黄芩二钱 人参二钱 甘草四分

加大枣煎服,行虚气亦可。大黄泻心汤

大黄泻心汤甚奇,黄芩川连两无遗,痰饮半夏与神曲,结胸痞块愈相宜。

治伤寒心下成痞,关脉上浮者主之,治痰饮更佳。

大黄五钱 川连一钱 神曲二钱 黄芩二钱 半夏二钱 生姜三片

水煎,热服。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四味佳,大黄重用不须呀,黄芩川连为佐使,内寒服之病不差。

治伤寒汗出恶寒,内冷外热者,宜此理之。

附子三钱 黄芩二钱 大黄五钱 川连一钱五分

加姜三片,水煎服。古制茵陈汤

茵陈汤中三味全,大黄栀子解中天,茵陈主汤同煎药,诸般狂热得安眠。

治伤寒一切热症,语、燥渴、烦躁,首宜此方主之,解之。

茵陈二钱 栀子三钱 大黄五钱

水煎,热服。古鉴抵当汤

抵当汤中药不多,水蛭虻虫两相施,益上大黄水煎服,解毒泻火待如何。

治伤寒邪毒入脾而发黄者,宜此方治之。[34]

水蛭七个 占米炒 大黄三钱 虻虫七个,去翼足

共作一服,水煎,热服。遵古十枣汤

十枣汤中药不奇,却用甘遂事相宜,芫花醋炒和大戟,老幼饮此须减希。

治伤寒湿热入脾胃,舌苔纯黄见隔瓣或身发黄,水在胁内,服此。

大枣肉十枚 甘遂三钱 芫花三钱 大戟三钱

水煎,温服。古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重大黄,甘遂芒硝两相当,实热结胸服此药,散邪解痛效无穷。

治伤寒结胸实热,心腹疼痛,不可按者,急服此方。

大黄七钱 甘遂四分 芒硝三钱

水煎,温服。古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连为君,半夏瓜蒌两相群,皆小结胸用此药,散邪解痛效无穷。

治伤寒小结胸病,心下按之则痛者,邪在胸胁,宜服此方。

川连一钱 半夏二钱 瓜蒌三钱,须去油净

加姜三片,水煎服。升麻葛根汤

升麻葛根汤五味,白芍佐使功甚奇,加上元参与甘草,初病发表定无疑。

治伤寒初起,发表退热,宜此方主之。

升麻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五分 甘草八分 葛根二钱 元参三钱

水煎,温服。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麦冬,却与半夏事和同,加上人参并甘草,实热风邪效无穷。

治伤寒实热,邪毒入胃,口渴烦闷,宜用此方。

麦冬二钱 人参八分 淡竹叶八分 生姜三片 石膏三钱 半夏一钱五分 甘草六分 粳米炒,一撮

水煎,热服。古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细辛白芍与干姜,桂枝半夏同甘草,还加五味子更良。

治伤寒表邪不解,发热干呕或噎或渴,小便不利,腹满喘咳者主之。

麻黄一钱 白芍一钱五分 桂枝八分 甘草六分 北细辛四分 干姜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五味八分

水煎服。人参白虎汤

人参白虎汤神明,知母石膏甘草新,还加粳米养胃口,解渴除烦热自平。

治伤寒热邪入经络,胃实汗出大烦渴,脉浮洪者,宜服此方。

人参五分 石膏八钱 知母五钱 甘草二钱 粳米炒,三十粒 竹叶三片

水煎,热服。防风通圣散

防风通圣散麻黄,薄桔芒芎芩滑强,荆翘术芍归甘草,栀子同煎一服良。

治伤寒热邪传络,昏迷谵语者,宜用此方。

防风八分 薄荷五分 芒硝一钱五分 黄芩二钱 荆芥八分 白术一钱 当归一钱 麻黄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 川芎一钱 滑石三钱 连翘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 甘草四分

水煎,温服。古建四逆汤[35]

四逆汤中三味全,甘草为君效百千,甘姜附子为佐使,厥冷无脉亦可全。

治伤寒阴症,脉沉,手足厥冷,或下痢而厥者,此方主之。

甘草五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生姜三片

水煎服,如厥冷无脉加人参一钱,葱白四个,又名通脉四逆汤。十神和解汤

十神和解汤麻黄,陈葛香附赤芍强,芷芎升麻甘苏叶,阴阳两感显奇方。

治伤寒感冒发热,阴阳两感,并服此方。

麻黄一钱 葛根一钱五分 赤芍一钱 川芎一钱 甘草四分 陈皮八分 香附一钱五分 白芷一钱五分 升麻一钱 苏叶七分

水煎服,如头疼不止,加莲须一钱五分,葱白三个,如胸满气实加枳实二钱,生姜五片,同煎服。古建理中汤

理中汤内用干姜,白术人参甘草强,若是于中加附子,又名附子理中汤。

治伤寒霍乱,头痛发热,身疼,冷多恶寒者,此方主之。

干姜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 白术二钱 甘草八分

水煎服。中寒者,加附子一钱五分,又名附子理中汤。遵古猪苓汤

猪苓汤中五物新,猪苓泽泻两分明,阿胶茯苓加滑石,解渴除烦贺太平。

治伤寒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主之。

猪苓一钱五分 阿胶二钱 滑石三钱 泽泻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水煎服。烊消阿胶入药,同服。循古吴萸汤

吴萸汤中用人参,生姜大枣两相循,饮食呕吐此为主,手足厥冷效最灵。

治伤寒食谷欲吐,邪入阳明也,此方主之。或吐泻频作,手足厥冷者,亦服此。

吴萸一钱 生姜三钱 人参二钱 北枣七个

水煎,凉服。代脉炙甘汤

代脉炙甘汤阿胶,人参桂枝生地高,麻仁麦冬和大枣,多用生姜功同曹。

治伤寒阴症将危,遇代脉结脉起者,心动怖悸,死亡有期,急宜此方救之。[36]

阿胶二两 人参二两 生地十四两 麦冬七两 生姜三两 炙甘四两 桂枝三两 麻仁七两 大枣三十枚

上药切碎,以老酒七碗,水十碗,先煮八味,煎干至四碗,去滓,纳阿胶烊尽,温服。每服一茶杯,每日三服,三日服完,自愈。病危必用此仙方可救。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人参,芪术柴胡当归身,陈皮升麻同作伴,病后虚损效如神。

治伤寒后,气血不足,余邪未除,宜用此方。

人参八分 白术三钱 陈皮一钱 当归三钱 黄芪五钱 柴胡八分 升麻一钱 北枣三枚

浓煎温服。调中益气汤

调中益气汤升麻,甘橘柴胡苍术加,芪术木香参九味,久病虚劳用堪夸。[37]

治伤寒初健起人,气血两亏,恐有余患,服此调治。

升麻八分 橘红六分 苍术一钱 白术二钱 人参八分 甘草三分 柴胡八分 黄芪三钱 木香五分 大枣三枚

水煎服,劳伤虚寒者,亦可服。十全大补汤

十全大补汤人参,肉桂川芎地黄蒸,白芍茯苓并白术,黄芪甘草当归身。

治一切虚损劳伤不足等症,及病后气血亏损,皆可服之。

人参一钱 川芎一钱五分 白芍二钱 黄芪三钱 当归二钱 肉桂一钱 熟地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白术二钱 炙甘四分

加北枣煎服。霍乱总论

夫霍乱者,有湿霍乱,有干霍乱,皆有内伤饮食生冷,外感风寒暑湿而成。有湿霍乱者,忽时心腹疼痛,或上吐或下泻,或吐泻齐作,搅乱不安,四肢厥冷,六脉沉细欲绝,此名湿霍乱,俗云虎狼病。因风则怕风有汗;因寒则怕寒无汗;因暑则怕热,烦躁闷乱;因冷则怕湿,身体滞重;因食则怕饱,胸腹胀满,治宜正气散加减。若吐泻燥渴,燥闷不止,厥冷痛甚,转筋入腹者必死。如夏月因伏暑,热霍乱吐泻者甚多,手足虽微冷,脉虽沉细,切不可用姜附热药,治在暑症,只宜用香薷饮或天水散、益元散治之。有干霍乱者,症最难治,死在须臾,俗云绞肠痧,又云塞心痧,忽然霎时间心腹绞痛,或塞心气实,不疼,手足厥冷,脉沉细或沉伏,欲吐不得,欲泻不得,吐泻,阴阳乖隔,升降不通,急用盐汤探吐,及刺委中穴血出,治宜理中汤加减。慎勿用米汤,补住邪气,难治;亦勿姜糖等汤,直待吐泻后,方可用清米汤补接元气。若此症始终吐泻不出,胸腹胀硬,面唇青黑,手足厥冷,过肘膝者,六脉伏绝,气喘急,舌短缩,此死症也。盖湿霍乱由来已久,非干霍乱猝然而至者所可比也,吐泻腹痛,脉沉伏似欲绝,然其症来犹可缓治,只用正气散加减治之可也。若夏月暑霍乱,来如风雨,吐泻频作,自汗脉浮,所谓病急来宜急治,用煎香薷等方,斟酌治之宜速。如干霍乱者,心腹饱胀,绞痛癫狂,脉沉欲绝,不吐不泻,又非湿暑二霍乱比也,治宜理中汤加减用之,慎勿视为等闲之常[38]症也,医者可不细心理之。霍乱汤饮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散苏陈,厚芷桔甘并茯苓,白术腹皮半夏等,姜枣同煎霍乱平。

治四时不正邪气,寒疫时气,山岚瘴气,雨湿蒸气,或中暑冒风吐泻;中寒腹痛吐利;或中湿身重泄泻;或不服水土,脾胃不和,饮食停滞,复感外寒,呕吐恶心;或胸膈痞闷,发热无汗者,并治有效。

藿香一钱 陈皮八分 白芷一钱五分 甘草五分 白术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苏叶一钱 厚朴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 茯苓二钱 大腹皮一钱 大枣一枚

加姜煎服。

如霍乱转筋,加木瓜二钱,牛膝八分。腹痛,加白芍酒炒二钱。寒痛,加官桂一钱,木香五分。冷气,加干姜一钱,大茴一钱。饮食不化,心下痞闷,加香附二钱,砂仁一钱。米谷不消,加神曲二钱,麦芽一钱五分。肉食不化,加楂肉二钱,枳壳一钱五分。中寒腹痛,加木香六分,吴萸二钱,砂仁一钱,官桂一钱,减白术、甘草。中暑冒风,加香薷一钱五分,白扁豆二钱。中湿泄泻,加猪苓一钱五分,泽泻一钱,减白芷、桔梗。时气憎寒壮热,加柴胡一钱,干葛一钱五分,减白术、茯苓。发热,加麦冬一钱,淡竹八分。口渴作,泄泻,小便不利,合五苓散加减。湿热相抟,合黄连香薷饮加减。以上须细心审症,加减酌用。古定正气散

正气散中用陈苍,陈皮甘草并藿香,砂仁半夏与香附,姜枣同煎功最强。

治霍乱,异乡人,水土不服,或吐或泻,胸膈饱闷,或肿胀面腹,不吐泻者,服之。

陈皮一钱五分 甘草六分 砂仁一钱 香附三钱 苍术二钱 藿香一钱五分 半夏二钱 大枣三枚

加姜煎服。

泄泻呕吐,加木香五分,乌梅二枚,淮药二钱,炒占米一撮。腹痛,加木香六分,小茴一钱。饱闷,加大腹皮一钱五分,益智仁一钱五分。气喘发肿,加苏叶八分,木香五分,木通八分,桑白皮一钱五分,腹皮一钱五分,猪苓一钱五分,减甘草、苍术。小水短赤,加猪苓一钱五分,黑栀子一钱五分,木通一钱五分,车前子一钱五分,减半夏、甘草。内寒四肢厥冷,加官桂二钱,干姜一钱五分,须斟酌精详。加味五苓汤

加味五苓汤香薷,泽泻猪苓赤苓居,甘草花粉与白术,黄连甘姜功有余。

治霍乱吐泻,口渴身热,此暑热伤中,宜用此方。

土茯苓二钱 香薷一钱五分 猪苓一钱五分 炙甘六分 白术一钱五[39]分 干姜一钱 泽泻一钱五分 川花粉二钱 川连八分 灯草一丸

水煎,凉服。如泄泻甚,加升麻八分,黄芩二钱,石膏二钱。身热极,加知母二钱,石膏五钱。腹痛甚加白芍二钱,官桂一钱,宜加减妥适。古建六和汤

六和汤中藿薷参,赤苓扁豆厚砂仁,木瓜甘杏与半夏,再加白术安神魂。

治霍乱吐泻不止,神魂不安,急宜服此和之。

藿香一钱五分 人参五分 白扁豆一钱五分 砂仁一钱 甘草三分 半夏二钱 香薷一钱五分 赤茯苓二钱 木瓜一钱五分 紫厚朴一钱五分 白术一钱五分

水煎,温服。加减平胃散

加减平胃散半陈,苏甘厚朴藿香森,苍术槟榔香附子,加姜煎服效如神。

专治霍乱,中山岚瘴气,与下列汤饮,芪术正气散同用。

半夏一钱五分 苏叶八分 厚朴一钱五分 苍术一钱五分 香附子二钱 陈皮一钱 生甘草六分 藿香一钱五分 槟榔一钱五分 生姜三片

水煎,温服。

但实症,用平胃散加减;怯症,用芪术正气散加减。宜细心审病,酌用可也。芪术平胃散

芪术平胃散人参,归芎青陈苍葛新,升麻甘草同黄柏,姜枣浓煎功有因。[40]

亦同治霍乱中山岚瘴气,但怯症,此方用之,与前方较量并用。

黄芪一钱 人参四分 川芎八分 陈皮八分 干葛一钱五分 甘草五分 白术一钱 当归一钱 青皮一钱 苍术一钱五分 升麻八分 黄柏一钱

加姜、枣煎服。姜桂理中汤

姜桂理中汤香附,藿木二香枳陈居,甘草砂仁与苍厚,姜片同煎效不舒。

专治霍乱心腹饱塞,绞痛不吐不泻,脉沉欲绝者,急用此方。

干姜一钱五分 香附二钱 木香五分 陈皮一钱 砂仁一钱 厚朴二钱 官桂一钱五分 藿香一钱 枳壳二钱 甘草五分 苍术一钱五分 生姜三片

水煎,温服。夏月干霍乱,不吐泻,腹绞痛,烦渴自汗者,减干姜、官桂;面唇青,手足冷,脉浮欲绝者,加附子一钱五分,大茴二钱,减苍术;心腹硬痛者,加槟榔一钱五分,蒌仁一钱五分,莱菔子二钱,枳实二钱,山楂三钱,减苍术、甘草、枳壳;若虚汗者,加附子二钱,减藿香、苍术,急用盐汤探吐,得秽出,无恙。霍乱探吐方

霍乱不吐号干症,腹绞胸胀不堪病,惟研皂角三分末,淡水盐冲引吐探。

治干霍乱不得吐者,用此方探吐,以平阴阳。

淡温水一碗 皂角末三分

阴阳水冲,食盐一撮,和匀调服,探吐,切勿用米汤。[41]

艾盐炙法

治霍乱虽已死,但心中有暖气者,以盐纳脐中,灸艾七壮,苏者可救也。

又治夏暑霍乱吐泻,以绿豆粉一勺,入白糖砂少许,饮之即愈。参苓理中汤

参苓理中汤干姜,白术陈皮与丁香,藿砂半夏同官桂,姜片乌梅功自强。

治一切胃寒呕吐,清水冷涎,并用此方以和之。

人参五分 干姜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 藿香一钱五分 半夏二钱 乌梅二枚 茯苓二钱 白术二钱 丁香五分 砂仁一钱 官桂一钱 生姜五片

水煎,温服。黄连香薷饮

黄连香薷饮暑天,甘草相佐邪郁潜,再加扁豆与厚朴,浓煎逐暑遇人仙。

治一切伤暑,腹痛自汗,恶心身热,或吐或泻,均宜服此。

川连六分 甘草八分 厚朴二钱 香薷二钱 扁豆二钱

水煎,凉服。理脾却瘴汤

理脾却瘴汤前胡,陈半芩楂苍术扶,甘栀白术与神曲,茯神黄连姜片助。

治四时寒暑不正,瘟疫流行,服之可免瘴气。

前胡一钱五分 半夏二钱 山楂二钱 甘草五分 白术一钱五分 茯神二钱 陈皮一钱 黄芩二钱 黑栀子二钱 苍术一钱五分 神曲二钱 黄连四分

水煎,温服。若作丸更佳,分两每加十倍,共末,神曲调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二钱,姜汤送下。此丸若预服,能除一切瘟暑疫,百病不侵,功难尽述。阴阳调济汤

阴阳调济汤神功,凉水滚汤各半同,更加食盐调和服,烦热诸痛太平风。

治夏月霍乱吐泻,行走烦热,或中暑中寒,腹痛胸胀,一切俱治。

其方用凉水半碗,滚汤半碗,加食盐一撮,齐冲调匀,通口服之,百病自散而立愈。呕吐总论

夫呕者,有声而无物,或寒聚而成咳,薄涎相流;或热结而成嗽,浓涎相凝。其病在胃肺外腑之经络,而阴阳不和之所致也。吐者,有声而有物,有因于中气虚寒,有因于胃气热,其病在脾胃中腑之气脉,而寒热相感之由发也。所以翻胃者,引动肺气,牵累脾腑,肺不受邪,[42]脾不纳化,朝食而暮呕,夜饮而晨吐。此因中气之不足,肺气脾气之虚寒,不能消磨谷食之所由致也。是故干呕者,连声无沫,乃脾气不能上输,反逆于胃而为呕。若湿吐者,涎沫夹食,伤肺之气入胃而游溢于脾,脾气不能外转,反从外窍闪出而成吐。是以干呕、湿吐二者,其病皆归于脾,而胃肺若为之传舍也。盖所为哕者,即呃逆也,其病在中焦胃腑,有虚有实,实者易愈,虚者难治。霍乱者,邪气不从皮肤肌腠而直中于里,里气一时撩乱而为霍乱吐逆也。已上诸症,皆为虚实寒热之分,不可不辨而治之。呕吐翻胃汤饮茯苓半夏汤

茯苓半夏汤陈皮,厚朴砂仁藿香继,干姜苍术和甘草,姜片乌梅功效奇。

治寒水表邪停胃,呕吐不止,宜服此方。

茯苓二钱 陈皮一钱 砂仁一钱 干姜一钱五分 炙甘五分 半夏一钱五分 厚朴二钱 藿香一钱五分 苍术一钱五分 乌梅三个

加姜三片,水煎服。加味二陈汤

加味二陈汤参苓,陈甘半夏竹茹亲,白术砂仁黑栀子,乌梅麦冬要去心。[43]

治一切痰嗽呕吐,及老人痰化,病后咳嗽,服此最妙。

人参三分 陈皮一钱 半夏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 黑栀子一钱五分 麦冬二钱 茯苓二钱 甘草六分 竹茹二钱 砂仁一钱 乌梅二个

水煎,加莲须一钱,大枣二枚,温服。古六君子汤

六君子汤参术苓,归芍山药半砂仁,陈皮藿香和甘草,调和中气补精神。

治劳伤虚损咳嗽,以及久病初作呕吐,宜用此方。

人参八分 茯苓二钱 白芍一钱五分 半夏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 炙甘五分 白术二钱 归身二钱 山药一钱五分 砂仁一钱 藿香五分 北枣三个

加姜,水煎服。黄连竹茹汤

黄连竹茹汤参苓,白术陈皮栀子新,甘草麦冬与白芍,乌梅同前[44]姜枣灵。

治胃受邪热,烦渴呕吐,此方调胃清肺之圣药。

黑栀子一钱五分 川连四分 人参五分 白术一钱五分 麦冬二钱 乌梅二枚 竹茹二钱 茯苓二钱 陈皮一钱 炙甘四分 白芍一钱五分 北枣二个

加姜水煎服。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汤六味,甘草人参功却奇,加上生姜和大枣,解喘止呃两相宜。

治胃中受邪,寒热不止,急喘呃逆,宜用此方。

橘皮二钱 甘草一钱 生姜五钱 竹茹三钱 人参二钱 大枣三枚

水煎,热服。茯苓泽泻汤

茯苓泽泻汤桂枝,甘草白术为佐使,重用生姜解胃结,一服浓煎效不滞。

治翻胃呕吐,口渴欲饮水者,必用此方治之。

茯苓三钱 桂枝二钱 白术三钱 泽泻二钱 炙甘二钱 生姜五钱

水煎,温服。丁香柿蒂汤

丁香柿蒂汤人参,附子干姜两相亲,肉桂茯苓壮胃水,翻胃呃逆效如神。

治呕吐翻胃,及虚寒呃逆者,宜用此方。

丁香八分 附子二钱 肉桂一钱 人参一钱 干姜二钱 茯苓三钱

加香柿蒂七枚,水煎,温服。虚痰呕逆加白术一钱五分,陈皮一钱,炙甘六分,半夏一钱五分,又名姜桂六君汤。古大半夏汤

大半夏汤治翻胃,人参半夏两相随,白蜜冲煎每温服,翻胃呕吐一时痊。

治翻胃呕吐第一良方。

大半夏八两 白蜜一斤 人参二两 姜汁一杯

用水数碗,浓煎一大碗,每服一盏,一日数服,服完渐愈。

小半夏汤方见黄疸。半夏干姜散

治一切寒痰呕吐,及翻胃唾涎,功效无比。

半夏四两 干姜四两

共为细末,每服五分,朝夕二服,姜汤下,以愈为度。人参附子汤[45]

人参附子汤四味,生姜大枣可撩医,阳气虚寒呃逆症,浓煎温服功效奇。

治阳气虚寒,呃逆不食,自汗恶寒,及手足厥冷,或大便自利,脐腹疼痛者,宜用此方。

人参一两 生姜五钱 附子五钱 大枣七枚

水煎,温服。古制橘皮汤[46]

橘皮汤中用两物,生姜却与橘皮宗,呃逆干呕见奇效,同煎分服有全功。

治呃逆干呕,手足厥冷者,宜此调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