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学校:理想的工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2-02 15:31:22

点击下载

作者:(英)人生学校

出版社: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生学校:理想的工作

人生学校:理想的工作试读:

版权信息人生学校:理想的工作A Job to Love作者:[英] 人生学校(The School of Life)译者:王绍祥出品方:未读·生活家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A Job to Love理想的工作

圆满的人生不仅需要一份称心如意的爱情,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要拥有一份自己热爱的职业。遗憾的是,了解自我、知道自己要把精力投向何方却比登天还难。为了帮助大家走出困境,我们撰写了《理想的工作》一书,它将指引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帮助我们找到合适的工作。本书秉持同理心,重在务实,它将指引我们及早发现我们真正的天赋所在,在为时未晚之前厘清原本纷繁复杂的欲望和抱负。第一章 引言一 何为理想工作

我们相信一定能找到这样一种工作:看在钱的分儿上,我们不仅可以忍一时,甚至可以忍一世,而且其目标之高尚、同事之情谊、创造之活力也令我们心驰神往—这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非同寻常但又最司空见惯的特征之一。我们应当孜孜以求,只为找到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这种崇高的理念在我们看来毫无奇怪之处。

或许很多人也有同样的愿望,拒绝承认这种愿望既不平常,也不易实现和持续下去。我们唯有集中脑力、时间和想象力探究其潜在的复杂性,才有可能实现这种愿望。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否热爱工作”这种问题听起来既可笑又奇葩。我们耕作土地、放牧牲畜、下井采矿、倾倒马桶。我们承受着苦难。农奴或小农只能期待些许令人满足的时光,可就连这一星半点的时光也仅仅存在于劳作之余:来年收获的中秋时节,或是长子的大喜之日—而此时长子年仅6岁!

与之相对应的假设是:等我们赚够了钱,就不用工作了!在欧洲,古罗马知识阶层的工作理念曾独领风骚数百年。他们认为,一切有偿工作就其本质而论都是可耻的。值得注意的是,古罗马人用“negotium”一词表示“公务”,其字面意思是“无趣的活动”。这个词很能说明问题。休闲(无须辛苦劳作,可能再打打猎、宴宴客)被视为幸福生活的唯一基础。

然而,中世纪末时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一些人开始为了钱和成就而工作。最早追求这种非凡目标并取得成功的人之一的是威尼斯艺术家提香(Titian,约1489—1576)。一方面,提香在工作中获得了创作的乐趣—他热衷于捕捉光线落在袖子上的感觉,或是揭开隐藏在友人笑容中的秘密;但与此同时,他也给这种乐趣添上了一丝异样的色彩—他对优厚的报酬极感兴趣。在洽谈画作供应合同时,提香十分精明。为了提高产出(以及边际利润),他创设了一种工厂体系,请了一些助手,让他们参与到生产的不同环节。比如,他专门从维罗纳请了5个年轻人画窗帘。工作应该也必须是你所爱,而且应该是体面收入之源—提香是这一意义深远的新思想的首倡者之一。后来,这一革命性思想逐渐风靡全世界。现在,它已经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雄心壮志,左右着巴尔的摩的会计或是伦敦莱姆豪斯区的游戏设计者的希望与悲伤。

提香将一种复杂的元素引入了现代精神世界。先前,你可能是为追求自我满足感而工作,或者像业余人士一样不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酬劳,要么就只是为了钱而工作,不太在乎自己是否真正享受这份工作。而现在,随着新工作理念的出现,二者都已无法为人们所接受了。人们要求把挣钱和内在成就感这两个目标合而为一。从本质上来说,好工作一能深入内心最深处挖掘自我,二能创造出满足个人物质需求的产品或服务。这一双重要求给现代生活提出了一个特殊的难题,即我们必须同时追求这两个非常复杂的目标,尽管实现两个目标的统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一方面要满足精神需求,另一方面要为物质生存埋单。

有趣的是,我们极力追求精神和物质统一的远大目标并不局限在理想的工作上,爱情也与此有很多相似之处。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有相当长一部分时间里,人们认为一个人理应爱他/她的另一半(而不仅仅是容忍)。这种想法简直匪夷所思。婚姻就其本质而论,无非出于实用的目的:把相邻的地块联结在一起,找一个擅长挤牛奶的人或者可以为你生一窝健康孩子的人结婚。浪漫的爱情或许只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存在:它可能是15岁那年仲夏留下的美好记忆,也可能是第7个孩子出生后,和一个并非自己另一半的意中人共同追求的美好情愫。在1750年左右,人们的爱情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开始对另一个远大的理想—因爱而婚—萌生出兴趣。一种新的希望开始让人们魂牵梦萦,即:哪怕是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一个人仍可和另一半相互仰慕、相互欣赏、彼此找到共鸣。于是,爱情与婚姻水火不相容的观念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也更为复杂的理想婚姻:因情生爱,因爱而婚。

现代世界是建立在对事物分久必合充满期待和愿景之上的:金钱与创造性成就可以并存,爱情与婚姻有望共生。这是宽宏的理念,奉行的是民主精神,其对人类所能取得的成就寄予厚望,对过往的苦楚予以断然摒弃。但在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其结果也可能是灾难性的,因为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它们还会滋生躁狂情绪和被害妄想症,徒增强烈的颓丧感。我们喜欢用远大的新标准来评判自己的生活,又往往因为达不到这些新标准而大为沮丧。

尽管我们为自己设定了如此宏伟的目标,我们却总是暗示自己实现这些目标本质上并不难,因此事情就变得更加复杂了。我们猜想这无非就是跟着感觉走而已。跟着感觉走,我们就会找到对的人,收获一份由激情和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所共同夯实的爱情。跟着感觉走,我们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既能实现赚钱养家这一平实的目标,又能满足内心的成就感。我们坚信在对的人或想法降临之际,我们萌生的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冲动。我们还坚信大学毕业后,自然会迈向一份可靠且适合自己的工作。我们把这份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信任托付给了直觉。

我们倾注于直觉的一个特征,是我们还没有意识到投入一段感情或找一份工作需要大量的训练和学习。打个比方,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如果想要在数学或外语学习上成为佼佼者,将需要成百上千个小时全面且有针对性的辅导。我们明白,光靠天资和运气不可能在化学上取得好成绩—反之,要是真有这个可能,那就太令人难以置信了!但是话说回来,如果学校真的把一系列关于“如何收获一份成功的爱情”或“如何找到一份与才华和兴趣相匹配的工作”的课程纳入多年的课堂教学之中,我们可能又会觉得稀奇古怪。我们可能知道这些决定至关重要且意义重大,但奇怪的是,拜思想史所赐,我们认为这些东西既无法教授,也无从学习。它们确实重要,但我们似乎相信等到时机成熟时,我们的脑子里会灵光一现,浮现出正确答案。《人生学校》书系的宗旨就是纠正这样愚昧无知的思想,帮助我们用思想武装自己,让我们达成所愿,实现爱情与事业的双丰收。这些抱负固然令人钦佩,但说实话,它们实现起来尤为困难。二 孤独的探寻者

寻求理想工作的道路上通常会有一些拦路虎,其中的一些我们已了然于心,也有完备的机构帮助我们消灭这些“大老虎”。

技能匮乏

众所周知,许多理想的工作需要你具备大量的特定技能和专业思维。你可能需要具备自信从容地完成飞机着陆的能力,或能操一口东亚语言与一群重要的国际客户沟通谈判。你可能需要掌握内耳解剖学或混凝土拉伸性能的具体知识。因此,久而久之,学院、大学和技术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试图解决大量因专业技能匮乏而造成的求职障碍。我们也能逐渐老练地面对因技能匮乏而带来的问题。

职位信息匮乏

要想知道好工作的藏身之处总归是不容易的。历史上的大多数时候,寻求职位空缺绝非易事,因为人们根本不知道从何入手。你原本是三个县之外庄园猎场守护人的理想人选,但你始终找不到这份工作,原因无非还是既老生常谈却又无法避免的那个理由:你压根儿就没听说过那里要招猎场守护人。你可能气质极佳、条件极好,足可经营一家新棉纺厂,但若不是你偶然结识了一位朋友的朋友,你可能一辈子都是个船闸管理员,问路无门。现在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得到了大家的关注,也得到了解决。我们创办了大量的就业和人才招聘咨询机构、猎头公司、社交网站等,在他们的帮助下,人们的就业更有保障,哪里有职位空缺、有何种工作,大家都一目了然。

目标不一致

但是要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仍然存在一个主要障碍,即弄明白哪种工作适合你且是你所爱这一过程痛苦万分、挑战频频。尽管它最为重要,但与前两点相比,这一点所受的关注要少得多。没有目标且对于自己要找什么样的工作一脸茫然,终究是求职的三个路障中最重要的一个。因为不解决这一点,教育和市场机会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履行各自的承诺了。

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我们共同付出的努力乏善可陈。当然,我们确实多少会比以前更关注这个问题了。比如,一些学院和大学引导学生和咨询师坐在一起,花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可能会做一些诊断性测试,旨在引导我们做出可能与自己的性格相匹配的职业选择。测试中的许多问题基于迈尔斯-布里格斯(Myers-Briggs)问卷,该问卷最早形成于20世纪上半叶。

这样的一份测试可能包含上百道选择题,其中大多数题目要求测试者对各种职位(如“在户外工作”或“在零售业打杂”)进行评估,选项范围包括从“不感兴趣”到“极其喜欢”。其潜在意图是十分积极的。迈尔斯-布里格斯测试旨在帮助人们确定自己的性格类型—典型的性格有16种,从ISTJ型(内向,感觉、思维和判断功能较强)到ENFP型(外向,直觉、感觉和感知功能较强)—然后把我们与这些性格特征能够得到最佳体现的职业匹配起来。

然而,据我们目前所知,这种诊断性测试也暴露了不少缺陷,有些缺陷极其致命,有些则引人深思。比如,完成测试需要一个小时,测试时间过长。但是,考虑到“如何找到称心如意的职业”这一主要问题的重要性,这一测试实际上又可能过于简单。而且,这类测试就其指导作用而言过于模糊或过于玄乎。它们可能发出一些自相矛盾的信号:我们极富创造力,但在理性指标方面的得分略低;或者我们可能在需要团队合作或与客户打交道的职业中具有突出的领导力,但这些测试无法测出我们具体的个性化能力。测试结果可能会导向一系列奇奇怪怪、横竖都行的职业选择,比如,测试答案呈现的结果是,我们适合那些与动物相处或是与数字打交道的工作。

回顾历史上职业生涯最圆满、最理想的那些人物,试想一下当代职业预测机构可能会为他们提供怎样的职场建议,对比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当下的检测方法是多么不堪胜任。假设莫扎特进行了迈尔斯-布里格斯测试,交卷后,他可能会获得如下建议:“您适合从事创意与设计类的、可发挥想象力的工作,比如艺术、表演、创意写作、视觉设计、发散思维、商业创意等领域,以及在没有条条框框的环境中萌发新的点子。这样的工作包括平面设计、培训顾问、婚礼策划、公共关系等。”这些工作无论是与莫扎特的歌剧《唐·乔瓦尼》(Don Giovanni),还是与其《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Clarinet Concerto in A Major)都相差甚远。

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说明,许多测试在个体指引方面既不够严谨,又不够专业。在职业生涯越成功的人面前,现有的测试风格显得越滑稽、越鸡肋。

对莫扎特而言,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的职业建议应该更加具体,理想的职业测试应挖掘其个人特质和优缺点中的精髓,由此给出的指导建议可能会是:“巴洛克后期清唱剧复调音乐的创作,简化其复杂性,扩大其情感共鸣。可尝试与既睿智又具哲学思维的音乐剧作家合作。您的测试结果表明您特别适合将喜剧和讽刺音乐元素融入庄严宏大的场合。在《安魂曲》(Requiem)的创作中关注自己对死亡的悲伤和焦虑。终极目标:重新引领西方音乐文化的发展之路。”

上述局限性并非仅见于屈指可数的天才身上。如果职业能力测试只是无法对0.1%的人做出公正评价,那并不是一个大问题。但是,如果众多高素质人才由于在关键时刻缺乏良好的建议和指引而未能大展拳脚,那就难免令人扼腕长叹了。而现实恰恰如此。得不到真正精准的建议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影响,哪怕我们已事先深知此类测试在极端案例(如莫扎特)中有其缺陷。许多人都糊里糊涂而且真真切切地受到了以下想法的困扰:尽管不明白该做什么以及该怎么做,但原则上,他们多少还是可以做出一番能改变世界的事业的。因此我们亟须大量可靠的指引。

英国诗人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1716—1771)一面凝视着一个小村庄墓园里农场工人的墓碑,一面思忖着未尽之才这个悲伤的主题。他好奇这些人曾经取得过什么样的成绩、如果他们际遇更好的话可能从事何种工作。

也许这一块地方,尽管荒芜,

就埋着曾经充满过灵焰的一颗心;

一双手,本可以执掌着帝国的王笏

或者出神入化地拨响了七弦琴。

……

世界上多少花吐艳而无人知晓,

把芳香白白地散发给荒凉的空气。

……

也许有缄口的米尔顿,从没有名声[1]

格雷采用诗歌这一优美的形式表达了其对平民无法施展抱负的不满,甚至可以看作是对社会的控诉:假以合适的机会和指导,所谓的平民百姓同样可以成就辉煌。

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简单的缺乏教育,或没有能力找到工作机会,还包括了缺乏对我们能力的精确分析以及对如何施展才能的引导。而这正是现如今仅能从宏观上给我们以指导的职业诊断性测试所可望而不可即的。

当下的这种测试方式有一个特别的问题,那就是它只能僵化地根据现有的工作种类按图索骥。这并不奇怪,因为这项测试发端之际恰逢就业市场相对稳定、职业选择大体已有明确界定的时代。但是,对一个人而言最为合适的工作(也有可能是其热爱的工作)至今还未出现也是极有可能的。一个人有可能在还未面世的某种工作上有着极大的潜能。

1925年,如果36岁的詹姆斯·O.麦肯锡(James O. McKinsey)参加了当时新近研发的迈尔斯-布里格斯测试,该测试可能会揭示其过人的智慧和解决问题的天资,对他的职业建议可能定位在学术(事实上,他当时刚刚受聘为教授)或企业上。但这个测试没有指向他真正擅长的方面,即把学术和企业合而为一,应该也没有建议他另行开辟新的工作领域—当时尚无具体名称的某种工作。求职路上,他可能单枪匹马,孤立无援。就他而言,一切发展得还算不错:第二年,他成立了麦肯锡公司,并首创了管理咨询这一理念,(偶然之中以最佳的形式)将研究和实际决策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而有些测试无意之中让我们不知不觉离自己所追求的、可能也是最有趣的职业生涯越来越远,正如基于现有工种为人们提供理想职业建议的迈尔斯-布里格斯测试一样。

我们没有必要因为自己的困惑而怪罪自己。我们的文化给我们抛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它承诺我们,理想的工作是存在的,但同时又让我们对如何发现自己的天资和兴趣这一问题毫无准备。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帮助我们解决这一时代难题,它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摧残着我们无可厚非的希望。第二章 设立目标的障碍一 使命的迷思

明确职业目标是一个重大且普遍的难题,但目前人们对于这一难题还缺少应有的广泛而细致的考虑。事实上,我们倾向于把对职业生涯的困惑看作一个略微使人尴尬的失败之举,而这对困惑者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困惑已然与头脑混乱、不切实际、莫名挑剔、难以取悦等特征画上了等号。我们可能将它视为被宠坏了(“对任何工作你都应该心怀感激”)的结果,或缺乏奉献精神或浮躁的表现。评价之所以如此不堪,是因为我们仍然受到一种力量巨大且害人不浅的观念的蛊惑,我们姑且称之为“使命的迷思”。

这一误区源于某些宗教经验,尽管罕见,却意义重大且令人印象深刻,西方历史上曾给予它过度宣传:某些时刻个人受到了上帝的召唤—有时是通过天使传声,有时则透过云层直接交谈—和指引,倾其一生投身于神圣的事业。

有一个颇有影响的故事,说的是哲学家圣奥古斯丁(354—430)中年时受到神启,改变了职业,从一个异教徒文学教授转行成了一名天主教主教。这是一个巨大的职业转变,但是这一转变并非奥古斯丁独力完成的。公元386年,他碰巧在米兰,有一天他外出散步时听见一个孩子在歌唱,歌声悦耳动听,他之前从未听过。合唱部分的歌词是“捡起来,捡起来吧”,这就像是上帝的一道指令,而他听懂了。他赶忙翻开一本《圣经》,阅读了他目光驻足的第一段话—也正是这段话告诉他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从而成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伟大的天主教思想家和神父。

尽管这个故事与天主教神学有关,但是还没等我们明白这种关系,人们就已经把它世俗化了。我们继续前行,仿佛走着走着,到了某个节点,我们也会听到类似天主的召唤,指引我们奔向生活的彼岸。

按惯例,我们首先要从艺术家说起。文艺复兴以前,搞艺术只是众人从事的其中一种工作而已,且往往是因为他们的父亲或叔叔也从事过这类工作。在人们看来,当一名画家或雕塑家与做一个鞋匠或马具工人并无本质区别。前者只不过是一种需要技巧的有用行当而已,任何勤勉之人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都可熟练掌握。但是,艺术家们借鉴宗教故事,开始认为自己是受命运之神的“召唤”得以从事这一职业的。他们身上的某种特质引领着他们进入各自的艺术生涯。米开朗琪罗(1475—1564)就是这一观点的最极端例子,他坚信是自己的灵魂召唤他去画穹顶壁画、做大理石雕的。有时他也希望自己可以停手,但这样做无疑会背叛自己的使命。

使命这一观念在许多世界名人的传记里颇为突出。例如,众所周知,波兰科学先驱玛丽·居里(1867—1934)在15岁时便知晓她一生都将投身于科学研究。为此,在职业道路上,她坚定不移,顽强地与每一个困难做斗争。学生时代,她身无分文,冬天的时候差点被冻死,还经常饿晕过去。但最终她成功了,两度荣获诺贝尔奖:第一次获奖是在1903年,因其对X射线的研究而获奖;第二次是在1911年,因发现元素镭和钋而获奖。

上述案例似乎表明,拥有一种使命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象征着命中注定要成就一番大事业。而没有使命必定是不幸的,而且是低下无能的标志。结果我们既因心中没有规划出一条职业道路而惊慌失措,也因自己的疏忽而萎靡不振,因为它证明了无论我们最终以何种职业道路收场,都必将是无关紧要的那一个。

更糟糕的是,“找到一个人自己的使命”似乎已经成为我们在短时间内应具备的一种能力。而搜寻这种使命的方式还应该(这还多亏了宗教和艺术界的前辈们)完全处于被动:你应该静静等待一个“天启”的时刻,在现代语境下,这就好比等待一声惊雷或一个神的声音、一种内心的驱使或直觉,推着我们前行,把我们变成足疗师或供应链经理。

我们有一种习惯是爱问年幼的孩子他们长大了想做什么,这种习惯看似微小,却是上述态度的重要反映。有一种虽然不太可靠但发人深省的假设认为:在孩子感兴趣的那些选择(足球运动员、动物园管理员、太空探索者等)中,总有某个预示着这个小人儿真正命运的重要心声的第一次磕磕绊绊的表达。因此,不要认为我们期望一个五岁半的孩子理解他们在成人就业市场上的身份是件奇葩的事情。

这一切均有助于阐明社会对制订职业规划这一任务的缄默态度。亲朋好友通常只会善意地建议身处迷雾中的你默默等待:有朝一日,一份称心如意的职业会突然砸到你头上来。

当然,与这种不幸且沉重的使命概念所表达的相反的是,对于一个人的天赋或如何施展这些天赋一概不知不仅完全合理,甚至颇有裨益。一个人的天性纷繁复杂,其能力也难以细致描绘,而世界的需求变幻莫测、难以捉摸,因此要发现一个人和一份工作之间的契合点,是一个重大且极其合理的挑战,它需要大量的思考、探索和智慧的协助,也可能耗费你数年的精力。因此,不知道自己应当从事什么工作也完全正常。而且,当你意识到自己还不明白,甚至长期沉浸在“一个人应该……”这种令人精疲力竭的假想中时,这一点无疑是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二 想法模糊

我们需要连续多年投入大量精力,才会明白自己真正想做什么。哪怕我们接受了这种观点,也会遇到一个更加深奥且令人困惑的问题:了解我们的思想本质到底有多难?

我们的大脑在自我阐释和自我理解方面天生不甚在行。我们不可能坐下来,像问自己喜欢吃什么一样,直接问自己想从事什么工作。在审视的目光之下,“我们”退缩了,沉默了,碎片化了。

我们的大脑深处充其量只会释放出断断续续的信号:某些事物颇有吸引力,某些事物颇为可怕。我们或许会发现大脑里传来一些声音:“我想做一些有创意的事情”或“我不想替企业卖命”,“我想与众不同”或“我想做有意义的工作”。

这些愿望可能合情合理,但是缺乏定义,因此只能算是有勇无谋。基于这些愿望发展而来的职业前景只会给我们平添恐慌。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计划来支持,我们很快就会成为他人计划里的囊中之物。

我们常常责备自己以及我们看似异常迟钝的大脑。但是无能并非我们所独有的。我们只是遇到了—在特别紧张的时刻—一个关于人类思考器官的基本问题:我们的大脑无法对直接的问题轻易做出回答。如果有人要求我们告诉他爱究竟是什么或友谊包括些什么,同样的碎片式回答也会出现。我们可能因此备感困惑,觉得被耍了。极有可能的是,尽管存在一个明显的核心事实,我们却不可能对这一问题做出合理的分析:关于爱和友谊的构成,我们一定有许多想法隐藏在某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因为我们都曾体验过很多爱与友谊的时刻。

我们已经拥有大量的相关素材,能够构建有深度、有广度的见解。我们有很多稍纵即逝的想法和感受。我们经历了很多或好或坏的事,足以做出颇有深度的回答。但是,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我们的经验还不足以形成滴水不漏的回应。问题就在于我们的想法在大脑中通常处于游离状态,像一盘散沙。我们还没有能力综合这些想法,对其进行筛选,也看不到它们彼此间的关联和演变。我们还没有时间或勇气来思考每个人告诉我们的想法以及如何将其串联在一起。但是,如果我们的思维再敏捷一些,自信再多一些,我们所有人都将有能力提出最有价值的观点(被我们称为伟大作家的那些人其实只不过是那些懂得将自己稍纵即逝、虚无缥缈、最羞于见人的想法网罗起来的人)。

许多事情我们是知道的,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已经知道,因为在整合和阐释过去的经验方面,我们并未受过训练。美丽的城市是什么样的?理想的假期是什么样的?成功的对话应该如何进行?这些问题听起来令人却步,但我们心中其实已经有了答案,因为我们所有人在记忆深处都留存着关于“幸福时刻”的种种回忆,这些回忆是我们漫步于首都街头,或在新环境中感官得以复苏,或与同桌的朋友产生共鸣时所产生的。我们以为“我们不知道”纯粹只是系统性地低估自身能力的一种表现。了解了这些规律后,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即我们自身已经拥有能力来解决生存中最庄严之主题。

出于恐惧和习惯,我们非但不进行自我剖析,反倒诉诸老生常谈,虽然我们也怀疑老生常谈是否与我们的印象一致,觉得自己的真正感受正在以一种复杂的前语言形式隐藏在某处,但同时又希望发问者离开我们,去使其他什么人觉得能力不足。

因此,在“我们可能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这一问题上,我们无法给出一个直截了当的答案,这种情况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因此也没什么值得特别担心的)。这个例子再次说明我们大脑的自我反省能力非常弱,且信心不足。

我们的大脑要孕育职业计划实属不易,而制订这一计划所需的素材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之中,因此,我们应该花些时间勤勉地收集有关信息,为其建立一个信息库,深入思考并分析这些信息,借此确保那些七零八落的想法和稍纵即逝的感官印象终有一日能够拼凑成清晰明了的脉络。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存在许多复杂的问题(稍后我们再讨论这些问题),但是开始着手的一个主要障碍是我们惆怅的情绪,即哪怕这么做也是奇怪的、没有必要的。要了解我们的工作作风,首先应了解我们的想法天生模糊且带有一些神经质,而不至于被一种想法左右,认为我们隐秘的心理倾向会以任何一种个体的弱点为耻,或表示了某种个体的弱点。

要解决应从事什么工作这一问题,我们应该相信自己内心已经有了大致正确的答案。但是,继续前进的最好方式不是匆忙下结论,因为我们还未在心里对答案所需的数据进行研究或分类,我们还不了解自己的本质或数据能给我们以指引的那些潜能,也并未从错误和遗忘的牢笼中解脱出来。我们必须保持耐心,并相信我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信息和经验,它们对于决定我们应该从事何种工作意义重大。但是它蒙上了面纱,我们不能自动认识并理解它。现在既然信息已经在那儿了,我们只需将其编进关于职业天赋的最高级指标,即许多不起眼的任务与挑战带给我们的那种超乎寻常的愉悦感、热情或厌恶里,而这种情感之强烈似乎与有偿的工作毫不相干。

但矛盾的是,在引导我们走向一份崭新和更有成就感的工作的过程中,起到尤为重要作用的并不是我们过去关于工作的直接想法。我们寻求的是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而不是我们过去从事过的工作,因此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热爱什么、为什么热爱,而不是过早地进行职业规划。或许,我们可以从充满偶然所得的职业洞见之“宝库”—童年—入手。在漫长的孩提时代,我们何时会因激动而战栗?我们应该让大脑休息放松一下,应该让最渺小、最不经意的细节自行呈现出来。那可能是在一栋老屋里,我们惬意地躺在卧室地板上(那时可能才八岁),从彩色便笺上剪下数张纸条,摆成颜色交错的条状。有时你特别喜欢在一张白纸上画直线。也可能你很喜欢某件针织套衫,其正面是黄色的圈状图案;或者在你很小的时候,你喜欢在偶尔会待的酒店花园里绕着金雀花灌木丛跑圈儿;或是你觉得极其整洁的房间挺特别。当你得在学校和伙伴合作完成一项作业,但是分配给你的搭档在演示文稿的大小和外观,或幻灯片的排列顺序上不采纳你的想法时,你可能觉得糟透了。或许你厌恶那些总是把头发梳得油光发亮的人,或是你很享受与朋友谈论荒岛上的奇闻趣事的时光。

在此类记忆中,我们会精心挑选内心感觉历史上的关键事件。我们可能不清楚它到底是什么,反正就是给我们留下了或愉悦或悲伤的印象。这些细微的碎片折射出了我们天性中的一些主要倾向,在我们的内心之中,它们有可能还处于活跃状态,但是没有达到可操作的水平。因此我们不必操之过急。或许,我们得反省数月时间,才能揭秘并确认我们性格中的某些核心成分,它们最终可以是一盏指引我们走向良好工作生涯的明灯。

我们需要了解的不仅仅是过去,还应该开始收集并分析我们当下的感觉。因为人脑习惯每隔几个月就清除最初的记录,我们应该随身带一个笔记本,这样才能捕获相关情绪,未来才能重温这种情绪,并且尝试将其与我们已经记录下来的其他体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应该拥有像鸟类学者一样的耐心,躺在杜鹃花丛中,耐心地等待珍稀的候鸟飞过。

也许,最擅长且最早使用精细的信息收集法的莫过于作家。几乎所有类型的作家都保存着一些笔记本,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感受良多(源源不断的情感体验是普遍的),而是因为他们深知这些看似细微的思想其实是无价之宝,而且他们也深知遗忘会让他们付出高昂的代价。

比如,法国伟大的小说家巴尔扎克(1799—1850)就有记笔记的癖好。他痴迷于研究人类的性格,尤其是人的一言一行,因为人们的言行举止总会出卖他们的个性。抱着这种目的,无论是在巴黎街头,还是在餐厅,抑或是在办公室里,巴尔扎克始终坚持观察人们的一言一行。他的笔记本里有如下的记录。“她的一举一动极不协调;她每前进一步,都让人觉得整个人就像雕像似的。”“他走路的样子像个暴君:哪怕是最细微的动作里也隐含着对安全的威胁和炫耀力量的意味。”“一个无礼的举止暴露了一个恶习。”“这个女人闲庭信步,炫耀一切却不露声色。”

但是巴尔扎克没有止步于此。这些体验的片刻在巴尔扎克考虑清楚应当用在哪里之前,还不能够真正使各自的角色栩栩如生。对他来说,他需要为这些角色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并将其融入作品。尽管这看似只是巴尔扎克的烦恼,但他在无意中发现了一个人人都需要面对的任务。同样地,我们也需要捕捉和分析我们的感觉,从数以千计的形形色色的线索中提取出我们所需要的素材,虽说这些素材还不足以形成一部小说,但是其创作出来的东西也尤为重要,那就是我们未来工作生涯的框架。练习既然准备开始求职了,那就意味着目前我们已经知道哪种工作适合自己了。但是一个更有希望的切入点是承认自己根本不知道哪种工作适合自己!这么做最大的难点就在于重新触及我们最真实的渴望。奇怪的是,在童年,即在我们对工作没有任何概念的时候,那种最真实的渴望冒了出来。童年是追寻我们内心真实渴望的最佳时期,因为那时我们在追求事物时是纯粹的,不存在长大后那些抑制或扼杀我们兴趣的众多干扰因素。孩提时的我们对地位、金钱没有任何歪心思,甚至对我们是否擅长于正在做的事也毫不在乎。因此,了解欢乐的童年时光对我们颇有裨益。第1步回想一下孩童时期你爱做的三件事情。·描述一下你过去时常玩耍的地方。·雨天时你的房间、花园或院子会是什么样?·你会在那里做什么?第2步用几行字来分别描述这三个活动。比如“我经常到楼下搭建乐高堡垒。我坐在地板中央,在我开始玩耍之前会把所有的乐高拼块按顺序摆放好”或“我常常假装开飞机,把厨房里的食物运送到我房间里,作为机长的我会命令我的软毛玩具动物站成一排,然后开始广播”。第3步想象一下,你正在向某个人解释自己为什么喜欢做这件事。请闭上眼睛,回忆你所做的那件事。描绘一下最美好的时光。我特别喜欢的是:·房间整洁有序的时候·给动物们喂食的时候·我们掉进池子里的时候·我可以引导乘客的时候现在透过这些特别的时刻,确认一下这些时刻背后的潜在乐趣,以下即为一例。我感到快乐是因为:·创造一个秩序井然的小世界让我很有满足感·使动物快乐非常有趣·和朋友们在一起时很有安全感·我喜欢自己掌控全局的感觉第4步进一步把你的答案提炼成描述自己喜好的模式。·我是一个喜欢秩序井然的人。·我是一个喜欢带给他人快乐的人。·我是一个喜欢与团队和睦相处的人。·我是一个喜欢掌控全局的人。孩童时期,我们不会去分析自己的快乐,但通常只有在孩童时期,我们的快乐感才是强烈且直接的。然后我们就进入了青春期的荒漠,这个时候乐趣已经退居次席,关键在于在社会上寻得一席立足之地,并最终融入经济浪潮。成人期的我们则将真正能让我们快乐的东西列在了优先级名单的最后。上述过程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更多关于我们童年时真正热爱的事物的具体信息,那时我们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事物。我们应该对其他童年记忆重复上述过程。如此一来,我们可以为带给自己欢乐的事物勾画出一幅图景,进而为可能使自己有成就感的工作勾画出框架。一份理想的工作几乎与我们在童年时期已经体验过的快乐不谋而合,这是不可避免的,其方式微妙、不易察觉却至关重要。

到目前为止,我们都在汇总各种各样的感受。但是还有下一步。我们需要把这些感觉衍生出来的其他东西联系起来并加以概括,同时记住这一点:这些东西的意义通常是间接凸显的。比方说,我们从阅读杂志中获得快乐,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从事一份与杂志有关的工作。我们的成就感值得我们探其究竟,从而精准地使真正适合我们的职业选择浮出水面。认真加以分析后,我们就会发现,阅读杂志所带来的乐趣体现了我们在职业兴趣方面的点点滴滴,而这种职业兴趣的范围远远超出了消费性出版的范围。有可能是我们对它的纸质、内页插画、读者咨询栏的口吻抑或编者承诺弥合了读者不同背景间差异的信息中所蕴含的活力氛围产生了兴趣。阅读杂志是一种乐趣,但这些乐趣并不一定非要与杂志本身有关不可。我们最初的分析可能太过匆忙,对造成自己感觉的真正来源一扫而过,很可能因此“误入歧途”,结果也相当严重。尽管能够给予我们指导的信息只是偶然出现在《贝拉》(Bella)或《美好家园》(Better Homes and Gardens)等杂志的过刊中,但实际上,如果对这些信息进行适当的筛选,我们的感觉可能促使我们转向一个与杂志没有任何关系的职业:我们可能更适合在一家文具公司或工业设计工作室里工作,或者从事与心理治疗相关的行业。

这就是我们应该谨慎小心,不要把自己或他人与具体工作联系在一起的部分原因,我们应该更关注工作的内在特性。我们不应匆忙得出“平面设计师”或“教师”这样的结论,而要尽己所能,坚定地选择富有乐趣的工作,其关键词如秩序、领导力、意义、冷静、团队精神。

这时就需要我们召唤内心的声音,上演一场“内心戏”。“内心戏”上演之际,大脑里的一个声音必须慷慨但又坚定地向另一个声音提出质疑。而作为“观察者”的自我应该质问作为“日常感受”的自我:“所以你觉得这是美好的。令你快乐的经历究竟是什么?令你感到开心的并非全部,而是更具体的东西。你能说得更详细些吗?”而作为“日常感受”的自我可能会说:“我不知道,不确定。只是觉得它很甜蜜。”作为“观察者”的自我可能这样回应道:“不确定?没关系!我们再来一次!我们换一种途径试试。在其他时间里,你会有与先前相似的感觉,但不会完全相同。把这两者做一番比较会怎么样呢?”然后最初的线索逐渐显现出一部分信息,这些信息包含了真正使我们感到快乐或不安的事物,因此让我们逐渐理解了自己在工作中扮演什么角色以及工作中理想的自己应是何等模样。

能为未来提供线索的不只限于快乐的感觉。我们出乎意料地发现,妒忌同样是一种重要的指引。羞愧是对妒忌的一种自然反应。然而,因偶发妒忌而感到尴尬可能会让我们压抑这种妒忌,因此,我们原本能从妒忌中吸取极为重要的经验教训,却最终事与愿违。勇于面对妒忌情绪是决定职业道路的一个必备条件,尽管这一情绪让人感到不舒服。妒忌是行动的召唤,理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妒忌中包含着错综复杂的信息—关于未来我们将从事何种工作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由我们个性中混乱但又不失重要的部分发出的。要不是这种时常出现的妒忌情绪,我们可能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非但不该压抑这一情绪,还应不遗余力地对其进行研究。我们妒忌的每一个人都拥有一块七巧板,描绘着我们可能拥有的未来。当我们翻看报纸或收听广播,无意中发现了老同学新近调动的信息时,我们心里会十分忌妒。于此,关于一个“真实自我”的面纱正在慢慢揭开。此时我们非但不能躲避我们的情感,还要问我们妒忌的所有人一个最基本也是最能挽回颜面的问题:“我究竟能从你这儿学到什么?”

即便我们的确着手处理妒忌情绪了,但在关于妒忌的智慧面前,我们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极差的学生。在我们开始妒忌某些人的全部时,如果花些时间去分析他们的生活,我们可能会认识到与我们产生共鸣的只是他们所作所为的极小一部分而已,而且它应该为我们的下一个步骤提供指导。我们想要的可能不是餐厅创业者生活的全部,而只是他们创办餐厅的技能。我们可能并不想做一个陶工,但是在工作生涯中我们需要更多乐趣,而这种乐趣在我们已经知道的某种工作中是很明显的。我们很容易遗忘的是,我们妒忌的那些品质不仅仅属于某一具体和引人注目的生活,我们也可以在数不胜数的其他地方追寻这些品质,虽然数量更少、不那么明显,但它们让我们迎来了更多的可能,去创造更易掌控也更加现实的理想生活。练习我们通常认为妒忌并不是一种正面的情绪。但是我们拥有的每一次妒忌经历都会给我们提供一个机会,让我们了解自己心底真正喜欢的是什么。通过仔细探究妒忌的细节,我们会发现自己缺少了什么,然后才能反思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第1步想一想你妒忌的那个人,把他们身上令人妒忌的一切一一罗列出来。例如:·谈吐自信,成功,有主见,富有·乐于倾听,与有魅力之人交谈,聪慧,受人喜爱·思路清晰,深思熟虑,地位稳定·工作勤勉,敢于冒险,敢开高价,道德高尚现在问问自己:是什么让你对这个人心驰神往?是你列表上的所有特质,还是其中一两个特别突出的特质,让你感到妒忌与渴望?第2步一旦你缩小了自己所妒忌的具体特质的范围,问问自己该如何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试想一下,你无法成为这个人,但是可以拥有你所妒忌的东西,如财富、敢于冒险的性格和清晰的思路。你可能至少初步拥有这些特质,但不一定到完全拥有的地步。想想自己的生活中融入了这些特质之后会怎么样。然后考虑一下,要实现这些目标,你要采取的第一个实际步骤是什么?满足感和不安全感遍布于我们生活里的各个角落,我们必须学会梳理隐藏在其中的显而易见的细小瞬间。一旦我们了解了自己的想法有多么混沌,以及把一些复杂却重要,而且回答了我们关乎未来的疑问的答案拼凑起来是一件多么棘手的事情,我们就能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们会逐渐明白:职业分析需要时间,需要分多个阶段进行,匆忙下一个结论可能会适得其反。我们开始明白,要研究出一个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应该从事何种工作是一个意义重大、复杂且光荣的任务。练习有时我们关于自己可能喜欢从事什么工作的想法过于笼统。我们可能萌生过下列念头:·我想做些富有创造力的事·出出差挺不错·我想赚些钱·进入咨询公司可能很棒,但是我担心这种工作可能会索然无味·在杂志社工作一段时间应该很有趣·搞政治?疯了吧你?·我担心自己会被呼来喝去·我对民权运动颇感兴趣·有个电台主持人的工作,我还蛮喜欢的第1步列出个人清单,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有所困惑、东拉西扯、天马行空都是可以的。第2步我们要注意到这份清单的模糊性,但不要因此恐慌。无论我们职业决定的起源有多荒诞,我们都不必感到尴尬。最初的想法支离破碎、零零散散、缺乏重点,这些都是完全可以的。第3步你清单上的每个事物背后都有我们所说的“兴奋点”,也就是产生这些想法的体验。可能是你思考每件事时大脑浮现出的特殊画面或场景。例如,你在考虑从政时,你会看见自己在做演讲—这一场景与你曾经看到的关于议会的一则新闻有关。对于清单上的每一个事物,请确认其背后的主要体验或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有一些能够让你兴奋的东西在其他人听来可能相当古怪、琐碎,甚至过于迷信,但是请继续下去。例如:·我去了马蒂斯(Matisse)作品展并观看了一部关于他与剪纸贴画的故事的电影。·比尔·盖茨与夫人梅琳达在乌干达捐赠蚊帐的事迹太酷了!·一座豪宅里有一位专职大厨……读到这里,我心想:这种生活该有多美妙啊!·在我国,许多儿童都得不到照顾。·《时尚》(Vogue)杂志纪录片里的人物太潮了,与我父母大相径庭。·我喜欢待在海牙,见证新房产项目的落成。·与优秀团队一同出差,在机场里有专车接送,担任CEO顾问。第4步我们原以为自己获得了一次思想上的飞跃,不料却误判了自己的兴趣。我们往往根基还未扎牢,结论已很宏大。·你可能告诉全世界你想要从事咨询工作,但事实上,令你激动的不过是吃饭有人埋单、机场有专车接送而已。所以我们真正的兴趣被贴错了标签。·你告诉别人和自己,你想要一份与杂志有关的工作,但你真正的兴趣更为具体并具有个人特质:你偶然看过《时尚》杂志的纪录片,并为其展现出的华丽特质而兴奋不已,但这些特质很多地方都有,不仅限于杂志。请将第3步中的清单与第1步中的清单进行比较,看看你从自己最初的体验和想象中得出的结论有何区别。仔细检查一下是否有误判之处。第5步我们通常会遗漏一点:没有分析最初的兴奋点和刺激感。我们没能准确说出自己感兴趣的到底是什么。·你的梦想是和你的偶像一样,成为一位职业电台主播,但是这份工作真正的兴奋点在哪儿呢?事实上,你所热爱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谈以及对美好生活之智慧的探索,而这与电台并无任何关联之处。·你感觉有太多的孩子缺乏关爱—你看过一部相关题材的纪录片,因此深受触动并大为光火。当你对这种感觉一探究竟时,你意识到自己关心的是人们在感情关系中能否得到适当的帮助。而这在许多工作领域中都会涉及。仔细检查潜在经历和情景的清单之后,详细描述一下这些经历和情景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你为何因此感动或兴奋?精准地说出每个事件中自己的关切所在。结语我们越了解自己的兴趣,关于我们可能热爱的工作的最初想法就越可能发生变化,有时我们甚至会渐渐打消这些念头。同样地,分析我们的经历和脑海中的情景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阐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弄清楚是什么在激励着我们,能够引领我们走向崭新的、更加美好的旅途。第三章 工作之乐趣一 分清所爱

我们知道,从理论上讲,工作也可以其乐融融,但是很少有人鼓励我们把不同工作的不同乐趣一一挑出来,再分门别类地进行分析。我们只是笼统地认为,做飞行员、开酒店、当兽医、制作电视节目一定会是很棒的职业,但是我们很少刨根问底,去寻找这些职业的真正乐趣所在。我们深知,哪怕是最好的工作也不可能一直乐趣无穷,很多时候,无聊与沮丧同样会让我们扫兴。但是,任何一份工作,只要足以吸引我们,那么其中一定会有一些具体的瞬间会让我们心存感激,让我们欢欣鼓舞,而且一定和我们的核心个性非常吻合。

剖析工作,以探寻工作之乐趣,或了解我们对于不同的工作是否感兴趣,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不同寻常的。我们对于人们所从事的工作了解得很多,但是从理论上而言,具体职业的乐趣何在,我们不甚了了。正是由于很多人都保持缄默,我们难以确定自己的工作品位如何才能得到最好的满足。

我们需要开始了解自己最容易接受哪种乐趣,然后根据可能的快乐之源,对就业市场进行一番筛选。但是,哪怕工作非常具体,其可能带来的愉悦之处也可能被归在某种非常笼统的类别之下。只有当我们不再把目光聚焦于工资或技术要求等外在需求之后,才能够把任何一种工作视为与众不同的快乐集合体。

由于相关词汇的匮乏,要准确说出工作之乐趣其实困难重重。但是,现在我们准备草拟一份职业乐趣表。我想我们至少可以列出12种乐趣。在人们泛泛而谈,陈述自己热爱的工作时,有了这12种乐趣,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热爱某种工作了。

没有一种工作能集这12种乐趣于一体。另外,这12种乐趣也并非同等重要。因此,要了解一个人适合什么样的工作,首先要看这个人希望从工作中获得什么样的乐趣。在我们浏览职业乐趣表时,我们就会意识到,其中的某些乐趣相对于其他乐趣而言,更能吸引我们的眼球。接着,我们就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对其重新进行排列组合。我们的品位或许也会让我们大吃一惊。意想不到的主题或许会出现,优先等级或许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我们对不同乐趣的反应进行把脉之后,我们就有了实实在在的素材,可以有朝一日就我们可能热爱的工作画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模板。

以下就是12种工作乐趣。

赚钱的乐趣

你9岁的时候为一个小摊点做了些饼干,卖了出去,赚了点钱,你很开心。你开心并非真的因为你赚到了钱,而是因为激动,因为你看到人们真心喜欢你做的东西,并且乐意为此付出一种毋庸置疑有价值的东西(钱)来证实这一点。下一回,你就会在饼干上加一层五彩缤纷的糖霜。有的颜色人见人爱,有的颜色无人问津。你兴高采烈地看着这一切,把人们对于颜色的喜好默默记在了心里,这让你信心倍增。

猜对人们需要什么会让你激动万分。当然,这绝不是天马行空、胡乱猜测。你时时刻刻观察着他们无意之中流露出的小信号。信号虽小,但是颇能说明问题。你爱钱,因为钱可以从很多方面带给你心理上的成就感:先于竞争对手猜对了客户的需求。

你游走于世界,心想需要改变之处何其多啊!行走于街头,你也许会想:“那个建于20世纪初的建筑真的有碍观瞻。夷平后重建一个砖结构建筑的街区,那该有多养眼啊!”你看到有一堆硬纸箱等着回收,心想:“这些东西还能做什么用呢?”你觉得每一种低效的工作或许都可以催生一个全新的行业。

在你看来,钱的特殊吸引力就在于它认可了你的洞察力和其他能力。今年的利润超过了去年,你很开心,因为这是对你在过去几个月里做出的大大小小决定的一种肯定,这是对你的正确判断的最清晰证明。

或许别人看不到这一点,但是对你而言,赚钱可以给你带来精神愉悦。你对客户需求的了解超过了客户对自己的了解,这让你很开心。其他人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而你已经找到了解决办法,这也会让你很开心。

你喜欢这样一种观点,即赚钱是和一系列脚踏实地的美德息息相关的:理解、勤劳、高效、自律、精明。

你深知有点钱是颇有好处的,在机场可以走快速通道,在朋友的展会上有本钱购买艺术品,这些不都是很愉快的事情吗?但是你自己心里很清楚,这并不是工作本身的快乐所在—这是工作的结果。你之所以热爱你的工作,是因为工作是一个你用自己的洞察力解决世间问题并由此带来收益的过程。

美的乐趣

你喜欢桌面被布置得整整齐齐的:雅致的水杯与精美的刀叉、淡雅的陶盘相得益彰。烛台摆得不够端正,你也会迫使自己把它摆正。

在孩提时代,你有一块很喜爱的手表,因为表带的颜色着实令你喜欢:深绿色的表带上点缀着红色的正方形,一直延伸到表带中间。你喜欢把生日礼物包得整整齐齐的送给父母,边角折叠得不够整齐都会令你心存不安。你总是希望用最少的胶带(3条小胶带),当然这并不是因为你担心礼物会掉出来,而是因为你喜欢极简即最美那种感觉,虽然当时你可能还说不出“极简即最美”这个概念。你羡慕朋友的自行车,因为车轮的尺寸略微与众不同,但与朋友很配。你喜欢看那些足球踢得很好的男孩子,他们不同的运球风格也会让你着迷:有的始终把足球带在脚边,步子又快又小,令人惊心动魄;有的则喜欢远距离带球,轻快地奔跑,在射门时身体会向后仰。

上学那会儿,你喜欢在论文标题下方小心翼翼地画一道线:有一年你试着画波浪线,别的时候你会用上尺子。线条的宽度也会让你心驰神往。有时候你花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就为了选一个合适的题目,最后连写论文的时间都没有了。

你发现有的时候两幢建筑并不搭,破坏了街景,此时你希望有人能够多用点心。有时你发现十字路口安排得不妥,你希望可以坐上时光穿梭机去解决这个问题。

你喜欢冬日的景象:褐色的、犁过的田野一眼望不到头,边上是一排灰色的、光秃秃的树木,一直延伸到地平线。

你注意到有一本德国历史书内页的字体很美,你很喜欢。

你喜欢某部电影,可能是因为电影里有一组可爱的房间内景的镜头(你关注的是房间的形状、家具的摆设和门把手的弧形)。正因为如此,即便情节乱七八糟、对白枯燥乏味,你也不以为意了。

你发现,如果酒店客房特别合你的意,你会比任何伙伴都激动。

创造的乐趣

你7岁时,地板上摆满了乐高玩具。这是你最开心的时刻之一,因为你可以随心所欲地用这些东西拼出你心里认为最美的所有东西。那种潜在的可能让你心驰神往。你喜欢剪切硬纸箱,而面包刀的锯齿形刀刃再理想不过。你还记得洗衣机送来的时候你特别开心,因为包装箱那么大,你都可以住在里面了。你在纸箱上开了一个窗户,把毯子、枕头和一块牛奶巧克力统统装了进去。有时你希望自己最喜爱的歌曲能有那么一点点不同:特别美的那一小段要重复一下;结尾部分应该用降调,不能用升调。尽管歌曲本身已经很美了,但你就是想再折腾一下。孩提时代,你在晚上入睡前常常会突发奇想,希望发生在故事里你最喜欢的人物身上的故事会有所不同:如果他们没有错过火车,会怎么样呢?或许他们会开启一整串完全不同但妙趣横生的冒险历程吧?在你的性幻想中,你一直在告诉自己主角们更广阔的人生故事:他们上班时的着装,他们公寓的样子,他们上网订购皮鞭时的心理活动……有时你甚至会发现你不再思考性的问题了。

你喜欢别人让你想象与评估未来:我们应该进入美国市场吗?制作名片有意义吗?我们应该和土耳其公司打交道吗?你很容易就会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演练。有时,你甚至会想象理想的教育体制或完美的城市应该是什么样子。

你喜欢思考在讲座中使用什么图片效果最好,你总是希望能够想出更好的传递信息的办法。有一回,你突然想到可以用河水快淹到耳边的河马的照片,来向同事说明某个问题的紧迫性。

人们认为你纯粹是为了新颖而喜欢新颖,但他们大错大错。你喜欢更好的解决方案,你知道它们经常存在于你意想不到的地方,而你就喜欢想方设法找到这些解决方案。

理解的乐趣

过去,你常常会用一些现在看来无厘头的问题来烦你的父母:为什么“鸟”叫“鸟”(birds),不叫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比如“lotheropsicals”呢?如果把毛全剃光了,小猩猩看起来会是什么样子呢?外星人会有时间观念吗?你希望凡事都有合情合理的解释。

你意识到原来爸爸也不知道为什么电吹风要插上插头后才会运转,对此你颇为震惊。为什么墙里有种东西能够让小电扇转起来呢?

你11岁的时候,有一回一个小伙伴说她忌妒她姐姐。你发现原来可以用这个想法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老是会生另一个人的气。对此,你觉得简直太奇妙了。

你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这样你的思路会更清晰,焦虑感也会有所缓解。有些人喜欢用喝酒或是慢跑来放松自己。你喜欢反思。

上学的时候,数学老师说不出为什么某种解题方法行得通,只说你只要知道这种解题方法行得通就好,你觉得自己上当受骗了。

有一则新闻报道你很喜欢,因为这个新闻报道挖掘出了背后的原因,解释了为什么能够达成妥协,为什么其中一个政党的房产政策发生了180度的转变。它不再是一个谜了(你不喜欢那种总爱让人猜谜的人),整件事情也不难理解了。

你经常感觉有些人就喜欢半拉子工程:他们不懂得如何做出合情合理的解释,他们缺乏好奇心,对于就人们的行为做出种种可能的解释并不感兴趣。

你喜欢这样一种感觉:一大堆看似相互矛盾的事实能够找到一种内在的、合理的解释。总有一种潜在的,也是更加简单、更为清晰的规律等着我们去发现。

自我表达的乐趣

在孩提时代,当成年人征求你的意见时,你会很开心。有时你会觉得很沮丧,因为你真的希望对某件事情有自己的观点,但是你偏偏不知道自己的观点是什么。

你在学校里参加戏剧表演时,喜欢那种可以通过一个角色实现自我拓展的感觉。

没人听你讲话时,你会很沮丧,你希望他们集中注意力。

有的人认为你是自恋狂,但是他们错了,你只是想把自己喜爱的东西与人分享而已。这不是自大,而是大度。

你完成了一项工作,但是高管在会后把你叫到了一边,告诉你要低调一些,因为你所考虑的问题和当务之急毫无关系。将来你会明白他是为你好,但是当时你真的很沮丧。

有时你会觉得反馈表都不够你写。

有人对你提出很好的问题时,你会很开心。

有时,你的心中会闪过一个念头:你想写一本自传。

你喜欢接受采访,但又经常觉得观看采访节目对你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折磨。你想大声呐喊:说重点,说点实在的!

你做了一件事之后,希望人人都明白那是你做的。

做事的时候你喜欢将个性融入其中,比如制作椅子、打理花园、制定政府政策—这种想法很奇妙,也很有诱惑力。

当你觉得自己“触及他人的灵魂”时,那种感觉特别好。

科技的乐趣

小时候,姑姑给了你一套螺丝刀,按大小排列得整整齐齐的。你几乎从来没有用过这套螺丝刀,但是你知道每一把螺丝刀都是为专门的用途而设计的。一想到这里,你就特别开心。厨房柜门的铰链出了问题,妈妈问道:“你的那套小螺丝刀在哪儿啊?”此时你就会特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