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一擦镜子,照见童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2-02 15:37:31

点击下载

作者:唐鼎华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擦一擦镜子,照见童年

擦一擦镜子,照见童年试读:

开场白

人到了50岁,自然而然地会怀旧——咀嚼往事,这是老天爷施舍给年过半百的人特有的精神享受,一宗宗、一件件,不管甜酸苦辣,忆起来都觉得津津有味。而童年趣事是其中最为快乐、最富有意味的。那些天真烂漫的一幕幕,虽然深藏在记忆的深处,但偶尔也会冒出来抓住你,轻轻地对着你的心灵说:回到童年该多好啊。重返童年,似乎是企图逃避现实,回到无忧无虑的时光。想得美!为什么不能有片刻的美梦编织呢?在美梦的隧道里,让我们回过身去穿越,往回走,回到童年吧。

笔者是画画的,欣喜于能用笔把那些头脑里的“模模糊糊的影子”,通过一笔一画在纸上变得清晰起来,那一个个形象,把童年的喜笑颜开或调皮捣蛋,一一拉到眼前。一张张的童趣画面,日积月累,就有了我的组画——《童年系列》。而一幅画仅能捕捉一个瞬间,有限的空间,装不下无限时空中的无穷变化,也无法承载那种种无形的感受。偶尔翻阅日本才女漫画家杉浦日向子的《一日江户人》,不禁眼前一亮,有了,图文结合、图文并重嘛。这书里文不足图补之,图不足文辅之,一本书变得让人百看不厌、爱不释手。看来图还是要与文字相互搭配,才能把意图说完全,说清楚。受此感染,我心里滋生了想用文字加图画,来捕捉童年印象,把那一段美好固化起来,成为一本书的念头。让童年停留在永恒里,虽然它仍是一个虚幻的世界,但翻一下就会有真实、重现的愉悦,并能与大家分享、重温那无忧无虑的味道。

我的童年,是在江南无锡这个地方度过的。这段时间约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与当今的孩童生活相比,从生活态度,到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人与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态,那时我的童年生活都大大不一样。虽然传统割不断,以往的许多内容还在延续,但从外表到内在都起了变化,有些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看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抱一个布娃娃或盯着电脑自言自语,没有一个玩伴。而那时家中兄弟姐妹多的有七八个,一群孩子在一起好不热闹。过去的童年生活,从物质层面来说,是比现在艰苦——衣服是带有补丁的,逢年过节才会有肉吃。但艰苦生活中生发的内容,与时下富足生活中的大不一样,今天很少看到孩子们在野外疯跑、捉昆虫、挖野菜了,很少看到他们翻墙、爬树了,是不是不同年代的社会生态不一样了?是不是家乡的习俗也发生了变化?就算电子游戏那么好玩,热衷于格斗内容的孩子很痴迷地拿着鼠标当枪使,在虚拟的战斗中“杀杀杀”地乱叫,哪有我们小时候摔跤、斗鸡、夏天大河游泳、冬天结伙打雪仗那样疯,那样好玩儿呀!用无锡方言来说,就是俄里(我们)小辰光,好白相(玩)穷(很)好白相(玩)哦。

年年月月天天时时的叠加,久违了的童年往事,已是模模糊糊的了。擦一擦眼前的镜子,眼角鱼尾纹像儿时小河浜中的水波,额头上的皱褶也一似当年曾攀爬的老墙。我在努力地寻找童年,寻找自己的童年……

一——冬篇

生活中人们以年为漫长的周期,月为年的时间段。一年十二个月中,自然界的冷暖过度、花开花落形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社会又创造并传承着各种节气、节日,编织在整个日子的变化之中,以春为开头冬为结尾不断地循环往复。

而我的童年记忆是以冬为先的。其原因一是笔者本人在冬日出生;二是寒冬腊月是等待过年、万象更新的前奏,标明新的开始;三是新年初还在寒九里,开春要到农历一月初十前后,无论是阳历的元旦还是农历的初一都在冬天里。冬天已经万物孕育,由此我的童年以冬为先。

1.“汤婆子”“冻死血”

在童年的印象里,时间与许多事物编织在一起,包括身上衣服的增减、饭食菜肴的变化,等等。只有五斗柜上时钟的嘀嗒声,仅在一个局部的空间里回响,一天一天没有变化地往复着。

当窗外树枝上的叶子掉得没剩下几片时,寒冬就来了。北风呜呜地乱叫,小河浜、小池塘的水面上已经吹不起波纹,一汪柔水冻成了一大块硬邦邦的冰。风钻进了门缝、窗缝,室内的温度渐渐降了下来,四处变得寒冷刺骨。写大字的毛笔冻得像一颗橄榄核那样僵硬,洗脸的毛巾如果没有热水加温,就像个板刷一样,无法绵软下来……

孩子们的衣服越穿越多,出门时棉袄上还套着大衣,头上戴棉帽,耳朵戴耳套,手上戴手套,再用围巾围住脖子、嘴巴、鼻子,整个人就只露出一双眼睛了。

冬天冷得让人蜷曲起来,头往脖子(颈)里缩,双手插进手对手的袖管里……寒冷把脚趾尖冻得钻心痛,双脚不得不动起来——不停地踩步跺脚,跺得地面“咚咚”发响,像敲鼓一般。运动中血液里的热量让脚尖开始暖和起来,慢慢地热气由下往上升,冷得难受劲缓缓减轻了。

南方的冬天,虽没有北方那样零下几十度那么吓人——见水就冻,听笑话说鼻涕下来就成了两条冰象牙。但南方室内没有北方那种热乎乎的炕和进门就要脱衣服的供暖设备,所以房间里温度也很低。摸一下铺着两条被子和褥子的床还是冰冷的,睡在床上怕冷的小孩子就把身子蜷缩起来,活像一只烧熟了的大虾。

南方人有自己的取暖器,名字很滑稽地叫“汤婆子”。孩子问:“为什么叫汤婆子?”大人回答:“汤婆子就是汤婆子。”汤婆子是一种铜制扁圆形的容器,顶端有个活络的把手和一圆形盖子,打开盖子里面还有个防漏的塞头,只要往内里注满开水,就可用来取暖。

晚上睡觉为了让被窝暖和起来,除了添加衣被外,就是把汤婆子放进被窝里,摆放的位子是脚跟后一个,胸侧再加一个,这样冬夜睡觉就不怕冷了。家里人多汤婆子少,就用盐水瓶、热水袋替代,它们都是容器,把开水灌进去就成了取暖器。为了防止烫伤,大人们会缝制一个布套子把汤婆子装在里面。为了不让热气跑到被子外面去,大人们还会用绳子在脚后的被子上打个结扎紧。

冬天的厨房,烧水煮饭,是感觉最热乎的地方。到炉子边来取暖,把冻僵的手指伸近炉子,或给热水袋重新换热水,呵呵,当心!过烫有时会伤着皮肤,而且一冷一热很容易生出“冻死血”(冻疮)来。“冻死血”是冬天里的一种难受且无法用文字来描述的病痛,脚上、手上、脸上、耳朵上冻出一个一个的小红肿块,让你又痛又痒还难看。特别是当“冻死血”生在手指上,手指又红又肿,冻成了个胡萝卜,弯都不能弯,一动就痛。字写不好,饭吃不香,尤其是痒起来更要命!说句狠话,只有把手指斩下来扔掉才“痛”快。冬天给孩子们带来了难耐的寒冷,他们怨恨,他们骂人,他们盼望着天气早日转暖。

童年时,我特别喜欢冬天的白雪,鹅毛大雪给室外的一切穿上了洁白的外套。房顶上的黑瓦不见了,垃圾箱也变成了包裹一新的白雪小屋,雪扮靓了小区、学校、街道,营造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冬天的雪花、雪球、雪人,还有欢快的雪仗映衬着孩子们花花绿绿的衣裳,再加上红艳艳的糖葫芦和跑来跑去的小花猫、小花狗,哦哦,冬天有了雪,这异样的景致真能和春天、秋天媲美哦。

2.糊窗和“风鬼”

家家户户的屋子都有窗,窗是以采光通风为功能的。窗是个活络的器具,能开能关。清晨打开窗户,室外新鲜空气飘进来;夜晚关上窗户,寒气就被挡在室外。窗是室内外的联系,王维的“雨打芭蕉叶带愁”就是临窗得来的思绪。

窗也是人对风的“变脸神”或“势利眼”:人需要夏天的凉风,就打开相迎;人惧怕冬天的寒风,就关上不理不睬。于是,风生气了。

一到冬天,家里的木窗就让人心烦,因经过长期的风吹雨打和无数次的开与关,窗的磨损和变形使窗扇与窗框之间有了缝隙,冬天就是把窗关紧了,风还是会从缝隙中钻进来。窗子挡不住寒风侵袭,屋子里变得冰冷冰冷的。

冬天的风,不仅在白天带着刺骨的寒冷侵入家来欺负人,到了深更半夜还要“乓乓乓”地乱敲窗子,发出“呜啊呜啊”的怪叫声,搅乱你的甜梦,还把你拖入恐怖的世界。不知是被风吹动了什么东西,在黑暗的角落常常会发出一丝丝的沙沙声、咯咯声、嘀嘀声,像是鬼在呼吸或有人在蹑手蹑脚地行走……它们去了哪里?它们怎么一下子无影无踪了?……孩子们怕极了,孩子们怕黑夜,漆黑的夜色把四周一切都改变了,陌生的黑影子一个个像妖魔。在童年的心灵里,冬天的寒风就是鬼怪,孩子们只能把被子蒙在头上,外面的东西什么都不要看见。

老百姓家里堵住窗户缝隙的办法,就是用纸条把窗扇边沿封起来,糊窗成为冬天御寒首先要做的事。

糊窗的准备工作是裁剪纸条、熬糨糊。一个冬季时间蛮长的,糊窗的纸条以选用牛皮纸为好,裁剪好等宽的纸条,涂上糨糊,小心地沿着窗缝贴起来。糨糊一般用面粉加温水调好后,在炉子上熬熟就能使用。熬的过程中要边熬边搅,搅得稠稠的似奶糕一般,还飘出诱人的面粉香气呢。

糊窗要爬上爬下,这活得由大人来做,小孩只能在一边做衬工,如在纸条上涂糨糊或裁纸条。孩子边干着手中的活儿边看稀奇,还会用剩余的糨糊在窗玻璃上贴一些窗花。添加了纸条和窗花的窗户,突然有了一种别致的新样子,寒冬的家里,也变得暖洋洋的了。

封了纸条的窗子,室外的风力再强劲也钻不进来,风的怪叫声没有了,风的敲击声没有了,那些妖魔鬼怪被挡在了屋子外面。

3.孵太阳与“挤猪油渣”

在数九的寒假里,孩子们最不愿意离开的是温暖的被窝,只有到了那泡尿实在憋不住,才不得不爬起来。

八九点钟的阳光从窗外倾斜着射进来,一丝暖意召唤着:“去孵太阳哦!”

在家乡,冬天到户外去晒太阳取暖叫“孵太阳”。在没风的阳光天气里,搬一张椅子到户外墙脚下晒一会儿太阳,是非常惬意的,可以是一个人独自与阳光为伴,也可以几个人一起享受阳光的温暖。大人会坐在凳子上捧一壶茶、拿张报纸看看,孩子只会傻子般地听大人嚼说听不懂的家长里短。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能感到阳光的亲切,坐在阳光下享受它温暖的爱抚。

有时冬天的阳光因云层的遮挡照射强度弱,事物光影的对比不强烈,树枝的阴影投射在白墙上显得柔和模糊,这时的太阳被称为“淡水太阳”。“淡水太阳”的温度达不到人需要的热度时,晒太阳的人还要抱一个热水袋或热盐水瓶,有些老人脚下还踩一个脚炉,这样才会更暖和。“孵太阳”的孩子多了,大家就会坐不住,八九个人蹭靠着墙玩起“挤猪油渣”。“挤猪油渣”是一种游戏,又是儿童特殊的取暖方法。一般是一帮孩子一分为二,两队人马一个个背靠墙用侧身的力量互相拼命向前挤,两边的孩子要把中间的孩子挤出来,中间的孩子背紧贴墙,用手肘死命左右发力抵挡来自两端的压力。被挤出来的孩子又快跑到队伍尾端,再拼命向前用力去挤出另一个人。这种取暖方法确实与生活中“煎猪油”神似,猪油块被手中的铁勺拼命在热锅里挤压,热烟直冒,发出吱吱的声音,不断出油直至变成焦黄色的油渣出锅。孩子们用挤压方式取暖很有效,一会儿脸红手烫,全身冒着热气,就是衣服极容易弄脏,一边的大人会说“好了(意思是可以结束了),衣裳要磨破啦”,孩子们这才一个个乖乖出列,重新回到自己座位上。

4.让冬天暖和起来的玩具

踢毽子

毽子是一种传统玩具,大人小孩都会玩。毽子的玩法是用脚踢,小孩子以谁踢得多为胜,大孩子以踢出花样为本事。踢毽子的花头很多,要踢好得花时间练且要有灵性。尤其是双人对踢,用脚尖、脚底、脚背踢与接,技巧十分讲究。从抗寒取暖意义来说,踢的数量与频率要快,玩花样幅度要大,不断地变换四肢或不停地抬脚,不一会儿身体就会热起来了。运动取暖和借助外部热量取暖感觉不一样,玩儿一样的运动特开心,集体运动更是热闹。

初学踢毽子的孩子,不容易掌握要领,用力不对或踢的角度不对,毽子就会踢飞出去,脚追上去,一不小心重心偏移,就跌一个狗吃屎。孩子哇地哭了出来,“这个毽子不乖,姐姐和你换一个”,“看姐姐踢”,一边的姐姐见状哄着弟弟。

女孩子踢毽子灵性好,踢踢就悟出窍门来。女孩右脚踢、左脚接转动着身姿,长长的辫子也跟着舞动起来。毽子脱离脚尖昂首向上冲,一会又俯冲着落在脚跟,功夫好的还能用肩、用肘、用头顶、碰、接,毽子来回往复像鸟儿在身旁飞舞。难怪曾有旧诗句:“踢碎香风抛玉燕”“高低左右踢飞鸟,绕体停肩上发梢”。飞来飞去的毽子伴随着女孩的体态变化,虽非舞蹈,确胜似舞蹈。

到了冬天,孩子们都想自己拥有一只毽子。毽子有头尾两部分:头部呈圆形,表面用帆布缝制,里面藏有一枚铜板,中间用鹅毛管连接尾部;尾部由五六根羽毛组成,插在鹅毛管中。鸡毛最好是雄鸡毛,乌黑里发出绿色光泽,很漂亮的。做毽子在大人的指导下也不难,它的材料有:铜板即古铜钱、公鸡毛、鹅毛管、帆布一小块。制作工具有剪刀、针线。制作过程不复杂,先用铜板放在帆布上,再用笔沿着边缘画圆,然后把帆布一折为二,再依据画的圆圈用剪刀剪出两个比铜板大一点的圆片,有一片用剪刀头轻戳一个小孔,然后取鹅毛管一寸左右,再用剪刀顺着孔推到其三分之一处,等距离纵向剪四刀,然后掰出十字形的脚,再一头套入铜板,然后再钻出圆布片的孔,把另一片圆布片垫在铜板下并对齐上面的一片,用针线紧沿着布片下铜板的边缘缝起来,再把鸡毛插入鹅毛管即告完成。打不死“打不死”也是一种传统取暖玩具,也有的地方叫陀螺。“打不死”这名字听上去有些吓人,我们来玩“打不死”!小朋友招呼着,他们不是要相互之间你死我活地打架,而是相约了一起玩“打不死”(陀螺)玩具。

从名字上看“打不死”,是一种与打有关的玩具。它有两个部分:一是用于“打的”——一根细竹竿,一头系一条两尺来长的皮线,就像影视剧中的鞭子;二是“被打的”——一个木质锥形陀螺,尖端嵌入一粒铁弹子。做这玩具看起来简单——找一根圆柱形木头,用铁锯子锯一段下来,再用刀削出一个锥形就行,但要用好锯子和刀这两样工具不容易,所以孩子们还得叫大人帮忙。相对来说鞭子更容易做。只要筹集好材料,想要一副“打不死”并不难实现。

玩时将鞭子的皮线绕在陀螺上,一手虚扶住陀螺,一手用劲往外抽皮线,皮线抽尽,陀螺就飞转起来。然后用鞭子不停地抽打,让陀螺不停地旋转。孩子对陀螺没有恨只有爱,打是释放多余的能量,好动又是孩子的天性,打酸了手就用脚在一侧“擦”它,这也能让陀螺不停地旋转,呵呵,这就是“打不死”!在这样手脚并用反复地运动下,孩子们浑身发热,非常过瘾。

一般很难看到女孩子玩“打不死”,它是男孩的专宠。男孩天性好“打”,不知是谁创造了一个“打不死”的东西供那些手痒痒的男孩们去放肆,去消耗多余的力量或是发泄一天中挨骂的怨气。“打死你!打死你!”抽打的鞭子触碰到“打不死”会发出噼噼啪啪的抽打声,“打不死”在旋转中也对应着发出哈啦哈啦的愤怒声。

过去童年的玩具大多是自制的。玩具的材料都要靠平时留心积累,一点一点放好。多数孩子都有各自的“百宝箱”,女孩和男孩因玩儿的玩具不一样,收藏的宝贝也不一样。收集这些材料也不容易,过去像铅丝这类材料要得到机会才能弄到,一般是大人从外面带回来备用的,然后又被孩子发现偷偷藏进自己的“百宝箱”。所以,平时在马路上捡到一个螺丝帽都会觉得是拾到了一件宝贝。

大人见到孩子像捡破烂一样把脏乱的东西带回家,会抱怨道:“拾这些垃圾干什么!把衣裳口袋都弄破了。”但有时有的大人也会童心萌发,杀鸡时,会挑选漂亮的鸡毛给孩子,抽屉角落里翻到一枚老铜板,会说“今天给你一个真正的宝贝哦”。这两样宝贝正是日后做毽子的材料。

说到“做玩具”,除了大哥大姐们教之外,就是那些童心未泯的大人教的,有的玩具很古老,就是通过这童心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里面当然也深藏着一片爱心。

5.冬天的吃

老话说“民以食为天”,其意粗浅感觉就是吃饱最重要,也有对吃的东西更多的联想。你可以想一想,一年四季田里长出来的有多少?还有人加工出来的有多少?孩子馋嘴最敏感,虽不是美食家,但也懂得好吃不好吃,甚至知道好吃在哪里。晒咸菜、吃咸菜

冬天腌制咸菜,是过去江南一带特有的劳动景象或饮食风俗,在童年的记忆中尤为深刻。首先浮现在眼前的是满院子、满村巷的绿色,这是由挂满竹架上、墙沿上、窗台上、屋顶上、木梯上、树枝上、绳子上等的青菜和雪里蕻形成的风景。

家乡到了腊月,家家户户为了过冬都要腌制咸菜。腌制咸菜的材料一般为三种:青菜、雪里蕻、红萝卜。工具有水缸、瓮头。腌制工序虽简单但也费时费力,一般分几步:一为把菜晒干;二为把菜洗净;三为切菜;四为再次吹干;五为腌制。因菜的数量多,工序烦杂,加上大人忙不过来,所以孩子们也要帮着一起做。

腌制的过程是由小贩送菜上门为开始,一般一家要买两担菜,约200多斤,这么多菜一下子涌进客堂间,青菜、雪里蕻像堆起一座小山一样,然后一家人大大小小(过去祖孙三代住在一起,大多有六七人)忙着把晾晒的工具搭在院内。工具主要是三脚架和竹竿,三脚架是自制的架子,由三根竹竿绑扎在一起,可以伸开收拢,为了固定不被风吹倒,三根竹竿之间还要用绳子结一块石头挂在中间。三脚架上可架四五根竹竿,另一头可以架在另一个三脚架上或窗沿、墙架上。竹架不够还要用绳子绑在院中的树干上替代,如果还不够可以用梯子或长凳替代。然后把一棵一棵菜在二分之一处掰开,再挂在竹竿上或绳子、梯子、凳子上晾晒。在寒冷的冬天,院子里一转眼被绿油油的青菜、雪里蕻挤满了,真好像到了春天。有些人家还喜欢腌些红皮萝卜,红萝卜被切成一块块,放在笾里晾晒,点点红色镶嵌在绿色中,院子显得热闹又漂亮。

晒菜。晒菜的目的是把菜中的水分晒干,但干到什么程度最要紧,岁数大的老人有经验摸一摸、看一看就知道了。一般要晒到五六天,每天到傍晚又要收回家(防露水),明天一早再拿出来晒,这种重复的劳动孩子们不怕烦,帮大人拿进拿出,像玩耍一样消耗着多余的精力。

洗菜。冬天在冰冷的水里洗菜,手指冻得大多会弯不起来,大人在水中加点热水就好洗了。一家人齐动手,在热闹中把菜洗完了。最烦的是还要再次晾干,如果碰到两三天太阳天还好,要是阴天、下雨就讨厌了,所以万事还要天帮忙。

腌制。一般放在大水缸里叫水腌菜,材料用青菜,把整棵整棵菜加盐放进缸内,一边放一边由大人赤脚站在缸中踩紧,然后把事先准备的(洗干净)大黄石放上去压紧,算操作完成。另一种方法是把菜切碎后加盐放瓮头里进行腌制,放满后用稻草挽个结塞紧瓮头口,再倒放在缸盆里,然后盆里放满水(防漏气),操作完毕。等一段时间就可以开吃。

腌制的咸菜味道鲜美,吃法有好几种:“清吃”(直接取出来就吃)味纯真;放在油里热炒,味浓郁。咸菜和着其他菜一起烧,味道妙而丰富,可以是咸菜炒毛豆子、咸菜炒肉丝、咸菜炒百叶、咸菜炒笋片,等等。咸菜做汤也好吃,可以做咸菜蛋汤、咸菜肉丝汤、咸菜黑鱼汤,等等。萝卜天下

萝卜是冬天的蔬菜,萝卜有胡萝卜、红萝卜、白萝卜,白萝卜中又分红白相间、紫白相间、绿白相间的,不同品种的造型、色彩、口味都不一样。

萝卜,孩子对它情有独钟,儿歌中的“免宝宝拔萝卜”、童话书中的“萝卜与小白兔的故事”等都深深刻在孩子心里,孩子见到萝卜就像到了童话世界般那么快乐。“我来拔萝卜,我要吃萝卜”,冬天打过霜后,白萝卜像梨一样脆甜。有的大人会在做菜时,切下留一段给孩子杀杀馋!

萝卜好吃,红烧、白煮,与肉搭配还是与鱼搭配都要讲究变化。刀工好的大人做的一盆糖醋萝卜丝,会被孩子们一抢而空。

萝卜吃了通气,多吃了气要从下面跑出来!小朋友在一起,哪一个一不留心,萝卜屁就会像打个小闷雷样地“炸”出来,也有想憋牢反而放出一个“转弯的”,声音好听气味难闻!哪一个?捂住鼻子的孩子在找肇事者,放屁的孩子只要不吭声就不可能被发现,可孩子憋不住,一脸坏笑就会闹得群起而攻之,打打闹闹成为冬天的趣事。

萝卜丝饼是由萝卜加面粉做的小吃。在寒冷的冬天,一近傍晚,巷子里就有两个闲在家里的大妈——做萝卜丝饼的好手开始摆摊了。萝卜丝饼的摊子简单,一只小煤炉上放一口油锅,锅上放一个用铁丝编织的网架罩住三分之一的锅沿,另一边放一张矮方桌,桌上放一口大铝锅或一只大陶罐,里面放着做萝卜丝饼的材料。做饼的工具是一双长筷子和两只像料勺的圆形模子。另外,要想做好萝卜丝饼,准备工作要特别讲究:萝卜丝要切得均匀,香葱要切得细,面粉糊要稠但又不能太稀,放好调料后把切细的萝卜丝与面粉糊搅拌在一起,讲究的,里面再放些虾皮。

锅里的油开后,大妈用勺舀一勺带面粉的萝卜丝,然后连勺子在油锅里煎炸。随着吱啦吱啦的煎炸声,勺里的萝卜丝由白色渐渐变成金黄色,萝卜丝饼的香味也飘了出来。整个巷子里都能闻到这特别的萝卜香,早已围一圈的孩子都等不及了,嘴里的馋虫引得冻僵的蜷缩在棉衣里的身子和袖管里的手也都热乎起来了,捏紧的几分零钱都冒出了热气,那些拿着洋锅子的小孩,还要带几个回家给爷爷奶奶杀杀馋,口中咕哝着“快点嘛”。

在江南,冬天的萝卜多且便宜,大人会买一堆红萝卜腌萝卜干来做平时下早饭的小菜。红萝卜做的萝卜干有两种吃法,一种叫酱萝卜,把萝卜切成块放在酱麻油里过一夜,让味道渗到“肉”里,早晨下泡饭那是绝配。另一种放在瓮头里腌制,把事先要晒干的萝卜块放到一个酱油色的瓮头里,放一层萝卜后撒一些盐和香科(花椒、回香),快满时在瓮头口用稻草塞紧,然后倒放在一边的瓮盆里,再顺手把准备好的一碗清水倒进盆里,就这样过一两个月就好吃了。这种萝卜干一递到嘴里就生津,它和现在的“常州萝卜干”味道接近,香甜可口,甚至都能作“空口”的消闲食品。

萝卜干腌制过程中大人是很认真的,记得每次严肃得过头的态度,现在想起来也蛮好玩的。一开始大人会板着脸郑重其事地对一边观看的叽叽喳喳的孩子们说:从现在起,不好说“瞎七八搭的话”(乱说)了,尤其不能说脏话!不然这一瓮头的萝卜就不好吃了,甚至变臭。唬得四周安静了下来。不好吃就是不能吃,这句话最狠!说这些话意义在哪里?现在想来,这可能是对老祖宗遗传的腌制工艺的崇敬和感恩,或者是消除不良习惯的方法。可是孩子们当时不会懂,要等到他们自己有了孩子才会懂。

民间美食是由百姓创造出来让自己享受的,制作材料虽普通,但只要用智慧发挥它的特性就能让它更好吃,而且同一种材料能做出不同的美味来。这里讲究的吃是一种文化的反映,人们把过剩的物质加工后,除了可存放保值外又变成了另一种美味,让人细品滋味,体会人间的美好和温馨。烘山芋

寒冷的冬天里,能给孩子们温暖的小吃还有山芋。山芋在外地叫地瓜或红薯,早年间它的吃食地位好像很低,常常用于喂猪。过去山芋价钱便宜,只要几分钱一斤,不像现在被包装成抗癌食品、肠道清洁工什么的,贵得和肉价相差无几。

不同地方的山芋口感不一样。在我们无锡地区,还分山上的大栗山芋与山下的红心山芋,大栗山芋硬香,红心山芋甜糯。一般吃法就是在炉灶上用大铁锅加少量水焖煮了吃,也有去皮切块用较多的水烧汤山芋吃的。而烘山芋,则是用一种特殊的炉子烘烤出来的路边小吃,商贩一般傍晚出摊,偶尔夜归的大人也会带给孩子们吃,星期天白天在巷口设摊的也有。烘山芋的炉子外壳大多用大的铁油桶,里面用泥巴垒一圈,再用一排铁棍分隔成两层,上层为土烤箱放山芋,下层为加热的炉子。炉口有个圆铁盖盖住,烘好的山芋堆放在炉子四沿,一只一只因受热程度不同皮色产生了不同深浅的变化,加上那些烤焦黑色的斑点及粘上的煤灰形成了大花脸。烤走水分的山芋皮皱巴巴的,尤其是大栗山芋经高温烘烤还皮开肉裂,焖在里面的糖分变成了糖汁从缝隙里流淌出来,那特殊的甜香味随着热气也从缝隙里钻了出来。就是这些面目丑陋的山芋成了冬天路边的美食一绝,会把路人的眼睛、鼻子、嘴巴、胃刺激得晕晕的,特别是孩子会馋得直流口水。

几分钱一斤的山芋,居民家里总会买一堆,孩子们想到烘山芋的美味时,就会在晚上封炉子时尝试着在炉膛里放两只小山芋煨烤着吃。呵呵,就看早上起来谁先去开炉门了,孩子们个个都怕被哪个先下手为强的人把烘山芋拿走了。炒米——最可口的小食

新村里“嘭”地爆一声雷一般的声响!孩子们知道是来了爆炒米的。冬天不打雷,爆炒米的响声又胜似春雷,把冻僵冻呆的孩子一个一个唤醒了。爆炒米噢!孩子们问大人要了半升米装在米袋里,一路跑过去。冬天的寒风呼呼地吹着炒米香,孩子们的脚步像飞一般。

爆炒米是一种简易的流动零食加工小摊,一般是由一人推一辆板车,车上有一个黑黑的像炮弹样的大铁瓶,一头口有机关盖好,另一头有摇把,摇把中装着一个像闹钟式的压力表,两头架在铁架上,下面对着一个小火炉子,一边连着拉风箱。爆炒米的人把米或玉米,或年糕片,放进这个铁家伙中的口中,再放进点糖精,就把机关盖好。然后一手握把转动,另一手拉风箱让火力增强,经过加温几分钟,压力表上的指针移到位置时,操作的人就用力把这个大铁瓶翘起转动到一边,瓶口套进麻袋用绳扎紧,随手用铁管扳动机关,嘴中喊一声“响啦”,一秒钟后“嘭”的一声巨响,随后冒出浓浓白雾,把四周的孩子都“吞了个精光”,慢慢雾气散开,有些孩子双手捂着耳朵还没回过神来,胆大的已开始睁大眼睛抢散落在地的爆米花了。就这么一响,铁瓶里倒出的米粒奇迹般地放大变样,玉米更是变成一朵朵白色玉米花。和现在买的爆米花样式一样,就是没有那股奶油香味,而是纯真的玉米香。

这些变大的米粒撑了满满一口袋,好像吃不完一样,孩子们一把又一把往嘴里塞。这就是童年口中的零食。它刚刚填满的饼干桶,到了第三四天孩子们就要一粒一粒地吃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