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新世纪高职高专精品教材·财政金融类 金融学基础(第四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2-02 16:43:38

点击下载

作者:李春,曾冬白

出版社:大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新世纪高职高专精品教材·财政金融类 金融学基础(第四版)

“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新世纪高职高专精品教材·财政金融类 金融学基础(第四版)试读:

出版说明

高等职业教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展现了其独有的优势。

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三大基本建设之一,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的基本保证。为了编写和出版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满足教学需要,服务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我社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基本指导思想,以及教育部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本着“将教材内容与职业相衔接,注重工学结合”的原则,投入大量资源,经过精心策划和多方努力,隆重推出“新世纪高职高专精品教材”系列。

本系列教材立足于财经类及相关专业,包括财经类专业核心课、会计类主干课、旅游类、工商管理类、财政金融类、经济贸易类、市场营销类、电子商务专业、秘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物流专业等子系列。为了使本系列教材既科学、先进,又合理、可行,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充分吸收了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突出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在教材品种设计、内容取舍和讲述方式方面,均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工学结合特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道德。

2.“教学”、“训练”与“考核”环环相扣,“案例”与“实训”的“训练”比例适度加大,超越单纯针对“职业知识”的传统考核。

3.为保证教材与职业内容相衔接,作者均从专家队伍中严格遴选,既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教材编写经验,以及深入实践的工作经历。

4.打造网络教学资源包,包括章后习题答案、每章自测题、模拟试卷及答案、教学课件、多媒体光盘等。

高等职业教育正在快速发展,教学实践日新月异,要使教材建设满足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教学单位、任课教师和专业教材出版机构的共同努力。我们真诚希望,这套系列教材能满足最新教学改革的需要,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教学资源支持,为高等职业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大连出版社

再版前言

《金融学基础》是于2007年针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需要,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层次进行新体例和内容设计的,首次出版以来,得到了众多开设本课程的高职高专院校的认可,近十年来被多所院校选作教材。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和金融改革的需要,我们不断地修订,此次已经是第四次再版修订,重新修订的《金融学基础》教材在保持原有体例的基础上在内容上做了一定更新,确保新版教材体现出如下特点:

1.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不变、精简理论够用为度的理念对教材原有的内容予以适当调整,继续保持金融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从本课程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设计教材内容,遵循教学计划学时安排,同时顾及金融学知识体系的合理性与完整性,确保教材的内容精而不散。

2.突出金融学理论体系与经济金融改革发展实际相结合。金融学中的许多理论、原理的形成不仅是对金融理论与实践的总结,也是众专家经济思想的升华。本教材注意保留其中的精华,同时也充分考虑当今国际与我国经济改革后出现的新内容、新思想、新科技,如各金融法律法规的修订、新的金融机构与金融业务的涌现、互联网模式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等,从而加强学生理论学习的灵活性。

3.力求使本教材既能适应教师授课需要,又能满足自学者学习金融基础知识的需要。本教材体系设计在侧重于高职高专的金融、保险专业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使用的同时,也考虑到财经类其他专业本、专科学生以及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了解金融法律知识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银行从业职业资格考试的参考书。

4.尽量调整知识难易程度,更好地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层次需要,并结合市场需求进行知识体系的整合。

另外对编写人员进行了扩充和调整,强化了编写团队,进一步提升教材的质量。本教材共分10章,分别是:货币与货币制度(第1章)、信用与利息(第2章)、金融体系(第3章)、商业银行(第4章)、非银行金融机构(第5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第6章)、货币供求均衡与通货问题(第7章)、金融市场(第8章)、国际金融核心理论(第9章)、金融监管(第10章)。其中,第10章是综合考虑后添加的,授课中可引导学生自修。

本教材由东北财经大学的资深教授张贵乐主审,由多年从事本课程讲授的专业教师

组成编写小组,在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一起讨论确定编写大纲,并按照大纲进行编写的。

编写小组人员及承担的编写任务如下:曾冬白编写第1、2章;戴晓冬编写第3章;梁桂云编写第4、5章;李春编写第6、7章;徐雨光编写第8章;吕鹰飞编写第9、10章。其中,李春为第一主编并负责统稿,曾冬白为第二主编,梁桂云、徐雨光为副主编,戴晓冬、吕鹰飞为参编。

另外,本次修订教材过程中仍旧引用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图书文献资料和网络信息资料,我们尽可能地在书中予以列出,但由于各种原因会有所遗漏,在此表示歉意。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书中的内容难免有错误或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读者予以批评指正,我们将不胜感激。编者第1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深刻理解货币、货币制度的基本概念;掌握货币的本质、职能,货币形式的发展趋势及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熟练分析货币、货币制度与经济的关系。

素质目标:用货币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解释货币的相关现象。【引例】央行推出数字货币

近日,央行在发行数字货币方面取得了新进展。据了解,央行推动的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已测试成功,由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已在该平台试运行,春节后,央行旗下的数字货币研究所也将正式挂牌。对此,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中国人民银行将成为首个发行数字货币并开展真实应用的中央银行。那么,央行发文要求试运行的数字货币究竟是什么呢?推出数字货币有什么意义?它和电子货币、虚拟货币是一回事吗?

数字货币和电子货币、虚拟货币的区别:

其实,数字货币是一种法定加密数字货币,其本身是货币而不仅仅是支付工具。它与支付宝、微信支付具有本质的不同。支付宝、微信支付和手机银行等其实都是电子货币,并非数字货币,这些都是基于电子账户实现的支付方式,本质上只是一种现有法定货币的信息化过程,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数字货币。

而且,它跟Q币、比特币相比也完全不同。平常所说的虚拟货币与数字货币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发行者的不同。

央行此次要求试运行数字货币,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第一,据专家分析,今后若实施数字货币,储户则无须存款保险了,因为央行不存在违约风险;第二,持有大量资金的货币经理可以选择央行账户做隔夜存款,而非选择“影子银行”;第三,纸质货币供给的成本将完全消除;第四,央行支付储户利息将十分便捷,以利于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

数字货币推广后,我们的银行卡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对于这个问题,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相关人士解释称,银行卡作为一种媒介,起到了鉴权(即验证用户是否拥有访问系统的权利)的作用,也就是说,银行卡承载了账户、密码的作用,用于识别用户身份。但是随着技术进步,以后用户身份认证会被其他鉴权方式所取代,比如指纹认证、面部认证、电子钱包等等。因此,随着技术进步,银行卡未来可能会消失。数字货币的流通使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它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因此在较长时期内,数字货币和纸币将并存流通。

资料来源:http://www. southmoney. com/redianxinwen/201702/1045718_3. html.

这一案例表明:网络技术将继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数字货币作为更具革命性的货币,既不同于Q币、比特币,也不同于电子货币,是数字化主权货币,它不仅能节省发行、流通带来的成本,还能提高交易或投资的效率,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由央行发行数字货币还保证了金融政策的连贯性和货币政策的完整性,对货币交易安全也有保障。在互联网技术发展下,数字货币取代纸质货币已是必然趋势,将会对各国及世界未来的经济产生深远影响。1.1货币的起源、本质与货币形态的演变1.1.1 货币的起源

1)货币是商品交换的结晶

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世界各国,不论其政治、经济制度如何不同,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每一个机关、每一个团体与组织,几乎每天都要与货币打交道。货币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不可想象没有货币的经济生活会是什么模样。但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呢?

马克思说,“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我们要想弄清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就必须首先弄清商品和货币的关系。

商品的内在矛盾使商品成为货币。人类要生存就要消费,要消费就要劳动。人类社会的劳动首先是一种生产劳动。人类社会的劳动,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具有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特点,这时既不存在商品,也不存在货币。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时逐渐出现了商品、价值、等价交换、货币等基本范畴。

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每个人只生产整个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而整个社会的需求却要靠所有生产者提供的多种多样的产品来满足。因此,社会分工条件下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但是,私有制的存在使得每个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何时生产,都由他自己来决定,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归他自己支配,因此,劳动并不直接表现为对社会、对大家有意义,而是直接表现为对个人有意义,也就是说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这样,就产生了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劳动的私人性质决定产品归私人所有。可是产品不只是供私人消费的,更多的是供其他社会成员消费,于是私人劳动如何转化为社会劳动就成了关键问题,这就是商品的内在矛盾。

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唯一的途径就是交换。这时的生产就是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这种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就构成了商品。为了解决商品的内在矛盾,商品的价值应以货币来表现。

根据史料记载,世界各地的交换都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物物直接交换和通过媒介的交换。如在世界上,牲畜曾在很多地区充当这种媒介。在中国,比较典型的媒介最早是贝。这种出现在交换之中的媒介就是货币。

2)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演变的结果

在历史上,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包括了以下四个阶段: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1)简单价值形式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往往结成共同体来共同生产和消费,共同体内部自给自足,共同体之间相互隔绝,几乎没有经济交换活动发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逐渐有了剩余,羊换石斧、玉米换土豆、木材换皮货、刀枪换烟草等简单的物物交换出现了。

在这种简单的交换中,商品价值的表现也是简单的,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由另外一种商品来表现。因此,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由另一种商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就是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这种交换看似简单,但只要发生了,就有价值表现问题。例如:

1只羊=2把石斧

这个式子看似简单,但它反映的内容却并不简单。这个式子至少反映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羊和石斧这两种商品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等式左边的羊的所有者通过与石斧的所有者交换,把羊的价值表现出来,羊起着主动的作用,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地位;等式右边的石斧在交换中用其本身的使用价值充当羊的价值的表现材料,用来衡量、表现羊的价值,在价值表现中起着被动的作用,所以把等式右边的石斧叫做等价物。

第二,这一式子还反映了这两种商品的价值量的对比关系。这时,作为等价物的石斧具有与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羊直接交换的能力。

简单价值形式反映的只是产品转化为商品的萌芽状态,商品价值的表现无论从质上、量上都是不充分的,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物的这种性质,交换的比例以价值量为基础这一本质,还没有充分地显示出来。(2)扩大价值形式

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以及私有制的出现,共同生产逐渐变成个人生产,共同体之间的交换也被个人之间的交换所代替,偶然地交换变成了经常地交换。这时一种物品不只是偶然地才和另外一种物品发生交换,而是经常性地与另外多种物品交换。用公式表示为:

这样,一种商品的价值由多种商品表现的价值形式就是扩大价值形式。在这种价值表现形式中,等式右边处于等价物形式的商品不再是一种,而是许多种,但每次发挥等价物作用的只是一种商品。

随着交换的发展,物物直接交换的局限性就越来越明显了。如石斧的所有者需要羊,羊的所有者也刚好需要石斧,交易能够成立,羊和石斧的价值都能得到社会承认。但经常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羊的所有者需要石斧时,石斧的所有者并不需要羊,而需要粮食,粮食的所有者又需要棉花……于是,一个非常烦琐的简单实物交换链就形成了。为了克服交换的困难,往往需要进行若干次迂回曲折的交易,才能换到所需要的商品。因此,物物直接交换是一种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的交换方式,而且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这种矛盾越来越突出。(3)一般价值形式

在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为了克服物物直接交换的局限性,逐渐自发地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大家习惯性地把自己的商品先和某种人们普遍需要的商品相交换,然后再以这种商品去交换自己需要的商品。这时该种物品成为所有其他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成为所有商品的等价物。马克思称之为一般等价物。这样,物物直接交换就让位于通过媒介的间接交换。于是,扩大价值形式便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就是指所有商品的价值同时表现在一种商品上的价值形式。用公式表示就是:

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是价值形式发展史上质的飞跃。在这种价值形式下,只有一种商品作为等价物去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由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一种商品来表现,所以,价值作为无差别人类劳动凝结物的这种性质,便完全地、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既然一切商品在质上表现为共同的东西,那么在量上它们也是可以互相比较的。所以,只要交换成一般等价物,人们的生产劳动就已经得到社会承认。这时,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已经不是普通商品,而是起着货币作用的商品,是货币的原始形态。

一般价值形式虽然克服了扩大价值形式的缺点,大大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但是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它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是不一致的,还不能成为整个商品世界的一般等价物。因此,一般等价物的不固定限制和阻碍了商品交换的扩大和发展。(4)货币形式

随着交换的商品增多,交换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了,商品世界就要求一般等价物固定地由某一种商品来充当,从而克服一般等价物的不固定给交换造成的困难。当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某种特殊商品上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一般价值形式就转变为货币形式。货币形式,就是指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只表现在货币上的价值形式。用公式表示为:

一般价值形式转变为货币形式,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所不同的只是在货币形式上,一般等价物被固定在一种商品上。当一般等价物被固定在某一种特殊商品上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执行货币的职能。所以,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其特征是:它是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它可用来购买任何商品,具有与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

历史上虽然有许多商品充当过货币材料,但在货币形式中,一般等价物同金银本身的自然形态固定地结合在一起。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是因为金银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而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金银不可能天然是货币。但由于金银具有质地均匀、体积小、价值大、便于分割、便于携带等自然特性,它们天然具有充当货币材料的优点。所以,货币天然是金银。金和银本来是普通商品,最初充当特殊等价物,后来充当一般等价物,最后人们自然地将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面,金银便成为货币。

货币产生以后,以物物直接交换为特征的商品交换就转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货币的产生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由此把整个经济中的所有商品与货币对应起来,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还把货币的发展水平和流通状况作为衡量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1.1.2 货币的本质

1)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首先是商品,它同其他商品一样,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否则,就不能同其他商品相交换,也不可能在交换的发展过程中分离出来成为货币。历史上各种材料的货币,如贝壳、铜、银、金等,都是花费人类劳动得来的,同时也都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但是,货币不是普通商品,而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货币成为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表现材料;二是货币具有与其他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在商品世界中,普通商品都各有其特殊的使用价值,即商品的自然属性,如粮食可以充饥、衣服可以御寒等。而货币商品的使用价值则具有两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比如金银这种货币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可以作为工业原材料以及装饰品等,而社会属性则是金银作为其他商品价值的表现材料,是价值实体,是价值的象征,是等价物。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们注重的是货币的社会属性,把它当做一般等价物来接受。

2)货币是自发核算社会劳动的工具

由于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价值的象征,其他商品都要通过与货币的交换来实现自身价值,所以货币就成为自发地核算商品生产者社会劳动的工具。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就要实现商品向货币的转化。如果实现了这种转化,就说明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社会所必需的,他就可以获得其他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产品;反之,就不能取得其他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产品。不仅如此,通过货币还可以证明某种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有多少为社会所需要。如果商品高价出售,转化为货币的数量多,就说明该项生产劳动不仅是整个社会劳动的有机构成部分,而且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反之,则说明该项生产劳动超过了自发的社会分工的必要,在市场上已供过于求。货币还能反映出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人劳动耗费是多于还是少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如果个人劳动耗费少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他的商品出售以后就能获得较多的货币;反之,则只能获得较少的货币。货币的这种作用,自发地调整了生产结构,调节着社会劳动分配比例,同时也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按照类似的理解,西方经济学把货币称为“选票”,生产什么取决于人们愿意把货币选票投给哪种商品,生产多少取决于人们愿意向这种商品投多少票,怎样生产取决于获得货币选票的多少。消费者的投票行为是自发地在市场上分散进行的,生产者的反应也是各自分散决定的,虽然没有统一的领导和计划,却可以保证社会经济秩序的有效运转。这就是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货币自发核算社会劳动的作用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来调节生产,满足消费。

3)货币体现着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即体现着产品为不同所有者生产、占有,并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的生产关系,因此货币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在商品经济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商品与货币交换体现出来的。而商品交换的一条根本原则是等价交换。如果取消了这条原则,商品就不成为商品,价值也就不成为价值。同样,货币也相应地具有一个特点,即无论在什么人的手里,也无论是由于出售了什么样的商品而取得的,它都作为价值的独立体现者,具备着转化为任何商品的能力,否则货币也就不成为货币了,因此货币反映着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关系。1.1.3 货币形态的演变

在货币产生的几千年中,随着商品交换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货币的形态也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历经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等不同形态。货币形态的变化既是不断适应交换发展的需要,也是逐步克服前一种货币缺陷的过程。

1)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又称为商品货币,是指金属货币出现前,曾充当过交易媒介的那些特殊商品,如贝壳、牲畜、农具、布帛等,其特点是货币本身就是商品。实物货币是货币形态发展的最原始形式。

早期的实物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从普通商品中脱胎出来的,在充当货币时,基本上保持原来的自然形态,其典型特征是能代表财富,是普通的供求对象,而并非理想的货币材料。实物货币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体积笨重、不能分割、质量不一、容易磨损,不适合充当理想的交易媒介和价值尺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实物货币逐渐被金属货币所取代。

2)金属货币

凡是用金属做成的货币均称为金属货币。历史上曾经充当过货币的金属主要是金、银、铜等。金属作为货币材料,有实物货币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是价值比较高,可用较少的货币完成较大量的交易;二是易于分割,即分割后不会降低它的单位价值;三是易于保存,在保存过程中价值不会受到损失,且不必为之付出成本;四是便于携带,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交易。因此金属货币是比实物货币更适合的货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商代出现的铜贝是历史上最早的金属货币。

金属充当货币材料采用过两种形式:一是称量货币,二是铸币。

称量货币是指货币直接表现为没有固定形状的金属块,每一块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该金属块的重量。在金属称量货币时期,每次交换都必须经过称量重量、鉴定成色、进行分割等过程,这就非常麻烦,使商品交易的时间延长,成本增加,风险也增加,越来越难以适应商品交换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经常参加交易的商人开始在自己称量过重量、鉴定过成色的金属块上打上印记,以方便交换,从而出现了最初的铸币。

当商品交换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大时,单凭商人的信用并不能让异地的交易者相信金属块上的标记,于是要求更具权威的标记,而最具权威的莫过于国家,于是国家开始充当货币的管理者,对金属货币的铸造进行管理。这种由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就称为铸币。所谓国家印记包括形状、花纹、文字等。

金属货币虽有很多优点,但它也有不少缺点,如金属数量有限而不能满足商品流通对币材的需要,流通费用较高等。于是,金属货币就逐渐被其他货币形态所取代。

3)代用货币

代用货币又称兑现纸币,代用货币本身所含价值低于它作为货币的价值,其特点是可与所代替的贵金属自由兑换。代用货币有许多形态,中国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代用货币,国家铸造的不足值的铸币也应属于代用货币,因为这种铸币本身的价值低于它所代表的货币价值。但是一般来说,代用货币指的是政府或银行发行的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纸币或银行券。这种纸质的代用货币所代表的价值是金属货币的价值。这种纸质的代用货币之所以能在市场上流通,被人们普遍接受,皆因为它们有十足的金银贵金属作保证,可以自由地用于向发行机构兑换金银。

代用货币较之金属货币有明显的优点:(1)印刷纸质的代用货币的成本较铸造金属低;(2)节省了部分黄金作为币材的使用;(3)降低了运送成本与风险。

代用货币最早出现在英国的中世纪后期。英国的金匠为顾客保管金银货币所开出的本票形式的收据,即银行券的初始形式,可以在流通领域进行流通,这是原始的代用货币。在顾客需要时,这些收据可以随时兑现或作为支付凭证。美国在1873年实行金本位制以后,为减少公众持有大量黄金或金币带来的麻烦,发行了黄金凭单,凭单全值代表存于财政部金库中的足值铸币和等价黄金,并可在市场上流通。直到1933年美国放弃金本位制度,实施黄金国有化,黄金凭单由财政部收回,代用货币才消失。

这种货币形态之所以被历史淘汰,在于它是以黄金作为保证的。这种兑换上的硬联系,使得这种供应货币的方式缺乏适应经济不断发展后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需要的弹性。因为商品交易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而金银产出有限,不能与普通商品生产同步,满足不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需要,最后只得与黄金脱钩了。

4)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就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流通的货币。信用货币是代用货币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其形态同代用货币一样,大多为纸质形态。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采用这种货币形态。美元、日元、人民币等都是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信用货币完全割断了与贵金属的联系,其发行不是以黄金作准备的,国家也不承诺兑现黄金。所以,信用货币也称做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信用货币发行的依据是:以商品物资保证为基本依据,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结合国家对特定的经济运行周期进行宏观调控的需要。

第二,信用货币的另一信用保证是国家的信誉和银行的信誉。信用货币本质上是一种国家债务货币,其原始货币形态纸币(现钞)为国家货币当局发行的法偿货币,理当由国家通过法律保证其正常流通和支付。

第三,信用货币的具体形态是纸币(现钞),纸币是由国家货币当局发行,并依靠国家权力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

信用货币完全摆脱了黄金束缚,只受到商品发展规模和市场化程度的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更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但信用货币的发行权在国家货币当局,国家可以根据客观的和主观的需要(如战争和重大自然灾害、为刺激经济奉行赤字财政政策等),进行货币的超额发行和财政发行,从而侵蚀币值,引起通货膨胀。有关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中进行讨论。

信用货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态:①钞票或纸币。其主要职能是作为人们日常用品的购买手段,其发行权目前基本上由各国的中央银行所垄断。②辅币。其主要职能是作为小额或零星交易的媒介或支付手段。钞票或纸币和辅币共同构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通货。③银行存款。银行存款主要指能够签发支票办理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可用于转账结算的存款与银行券一样发挥了货币的作用,而且具有快速、安全、方便的特点,尤其在大额支付交易中,很难用银行券,必须用存款货币。

5)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通常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网络或储值卡进行电子资金转移,利用电子计算机记录和转移存款。电子货币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观念上的货币,具有转移迅速、相对安全和节约费用的优点。目前的电子货币主要有银行卡和网上电子货币两种。

电子货币是当今货币形态发展的新趋势。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技术开始在金融业得到应用,最初只是用于工资、账目方面的成批处理。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信息传输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业的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货币形态的变化。电子计算机在银行业务中的广泛应用,催生出了以各种银行卡为代表的电子货币,代替了一部分现金和支票,成为日益广泛的支付工具。人们可以用银行卡在自动存取款机(ATM机)上取款或者存款,而无须进入银行,也可以在销售点终端机(POS机)上刷卡消费,而不必支付现金。银行卡中的信用卡还有授信功能,可以透支,相当于银行向客户提供短期无息贷款。

电子货币在西方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成为流通中广泛运用的支付工具。在我国,目前发展的重点仍在信用卡业务上。1986年,中国银行率先在国内发行了长城卡。其后,中国工商银行的牡丹卡、中国建设银行的龙卡、中国农业银行的金穗卡也相继问世。现在各中小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也都有了自己的银行卡。

2011年,我国央行建立和完善新型支付业务管理制度,加强对银行卡收单、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预付卡业务的规范和管理。此外,开展支付结算执法检查,规范支付结算秩序,维护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继续推动电子商业汇票的应用。同时,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进一步加大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力度,加强和完善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监督管理。

究竟什么东西能够充当货币?人们在长期的交换实践中不断摸索。随着人们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易认识的深化,对货币在交换中的作用和适用形态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纵观货币形态的发展与演变,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①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是货币形态演化的根本原因。能否取得货币的资格,取决于能否满足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广度上和深度上不断拓展的需要,取决于社会大众的普遍信任和接受。②随着货币形态的演变,人们对货币的本质和货币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使人们能动地控制货币,从而满足经济不断增长的需要。1.2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本质决定着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即其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它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随着商品经济和货币的发展,货币的职能也在不断发展。一般认为,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1.2.1 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作为衡量商品价值标准的职能。这是货币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能,是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时所发挥的一种功能。

货币之所以能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本身具有价值。所有商品价值量的大小都可以用货币来衡量。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来实现的。商品的价值表现在货币上,就是商品的价格,或者说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比如一本书标价20元人民币,这样,我们就可以用20元人民币来表示书的价值。货币在发挥价值尺度职能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单凭想象中的货币就可以。

货币充当商品价值尺度,必须借助于价格标准,才能准确地表现每一商品的价值量。价格标准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的含有一定的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部分,是计量商品价格的标准。在金属货币制度下,价格标准即货币含金量;在纸币制度下,价格标准主要通过规定购买力表现出来。价格的倒数是货币购买力。商品价格越低,货币购买力越高;商品价格越高,货币购买力越低。但货币购买力并不是某一种商品价格的倒数,而是所有商品价格的倒数,因此反映总体价格变动情况的物价指数可以反映货币购买力的变动。物价指数如果上升,就意味着货币购买力下降了;反之,则意味着货币购买力上升了。物价指数稳定,货币购买力也稳定。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意义在于:表现商品的价值,便于人们对众多商品的价值进行比较。这也是价值尺度职能的实质。1.2.2 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也是货币的基本职能。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使直接的物物交换(W—W)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间接交换(W—G—W),这种间接交换就被称为商品流通。

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和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不一样,不能是想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而必须是真实的货币,但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甚至是本身没有价值的纸币。因为货币在交换中转瞬即逝,它只是交换的手段,并不是目的,所以只要能代表足够的价值就可以作为流通手段。货币符号包括不足值铸币和纸币。由于纸币、信用货币是法律强制流通的货币,它能够作为交易工具在流通中交换。可见,货币符号作为货币的象征是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中产生的。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商品要交换,必须首先把自己的价值表现出来,否则就没有交换的标准,无法进行等价交换,因而需要一个共同的尺度;为了交换的方便,需要有一个交换的媒介。当这两个交换最基本的要求由一种商品来满足时,这种商品就取得了货币的资格。所以,马克思曾指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1.2.3 贮藏手段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做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的职能。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是在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具有价值,并且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这是因为人们贮藏货币的目的是贮藏财富,实现保值,这就决定了作为财富代表的货币不能是虚幻的和无价值的。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主要是金属货币。

凡是货币都可以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不同的货币形式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是不一样的。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贮藏手段职能的发挥,有自动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称为货币贮藏的“蓄水池作用”。当货币供过于求时,过多的货币就转化为贮藏;当货币供不应求时,贮藏的货币便相应地进入流通。正因为金属货币流通中的货币贮藏具有蓄水池作用,所以流通中的货币量总是与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差不大。也就是说,在金属货币流通时期,一般情况下是没有通货膨胀的。

在银行券和信用货币流通的今天,蓄水池作用是不存在的。对企业和个人来说,储存纸币也同样是价值的积累,所以每个企业和个人都会这样去做。但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则并不意味着有对应数量的真实价值退出流通。因为纸币只不过是一张纸片,银行的存款其实只是账簿上的数字,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纸币和存款其实表明的是持有者从社会取得相应数量商品或劳务的权利,存纸币只是把权利推迟使用,这也是人们存纸币的意义所在。储存中没使用的这部分货币并没有退出流通,而是通过种种方式投入到生产、流通、基本建设等过程中。所以信用货币虽然仍能执行价值贮藏手段职能,但与金属货币流通时期已经有了极大的区别。1.2.4 支付手段

当货币不是作为交换媒介,而是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就是支付手段职能。支付手段是由赊销引起的。在赊销中,因为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收入并不是同时进行的,在货币用于偿还赊销款时,已不是流通手段职能,在货币付出的同时并没有相应价值商品的流入。没有商品在同时、同地与之相向运动,这是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特征。

在现代商品经济中,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普遍,不仅用于偿还债务,还被用于支付租金、利息、工资和赋税等。比如,财政的收支、银行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都是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态而进行的单方面转移;在工资和各种劳动报酬支付中,货币也同样发挥支付手段职能。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能发挥两个作用:一是扩大商品流通。在商品交易中,人们可以先购买商品,后支付货币,使商品生产和流通突破现货交易的限制,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二是节约现金流通。借助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信用关系得以形成。债权、债务到期可以相互抵销和清算,债务人只需支付债务余额,这样可大大减少现金需要量。但是当商品生产者不能如期出售商品时,他就无法清偿对别人的债务,从而可能使社会上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链中断,严重的话还会引起支付危机和信用危机。

在流通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和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流通中的货币。流通中的每一枚货币,往往交替地发挥着这两种职能。因而,流通中货币的需求实际包括对流通手段的需求和对支付手段的需求。1.2.5 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执行的职能。商品流通一旦越出国界,扩大到世界范围时,货币的职能也就跟着发展,即作为国际购买手段、支付手段和财富的一般代表。

货币在世界范围内发挥职能的形式有一个发展过程。最初,货币不采取铸币的形式,而直接以金属的本来面目黄金和白银出现,而且是以重量作为计量单位;后来,随着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的普遍推行以及世界货币体系和信用关系的形成,一些主要国家的货币(如美元、英镑、日元等)在国际充当了世界货币的角色,主要以美元作为代表。在世界经济运行中,美元可以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的货币。在世界贸易中,大多数国家都以美元为清偿手段。在国与国之间,美元具有普遍的接受性,发挥着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职能。目前,黄金只是一般的商品,偶尔在国与国之间作为最后的清偿支付手段。另外,欧元不仅具有货币的全部职能,而且具有超国家的特点。

中国的人民币还不是可自由兑换的货币,这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是一致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在国际上威望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最终会成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知识链接1-1】

北京时间2015年12月1日凌晨1点,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宣布,人民币2016年10月1日加入SDR(特别提款权)。该决议的通过,对中国来说又是一个被称为载入史册的事件,将会对中国的金融改革和人民币汇率走势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人民币将成为与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并列的第五种SDR篮子货币。

对中国而言,人民币加入SDR既是IMF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认可,也是中国对继续推动包括资本账户开放在内的金融改革的承诺。

人民币纳入SDR将被解读为IMF对人民币作为自由可使用货币的官方背书,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日益凸显的重要性得到了国际认可,这还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国内金融改革以及资本项目开放进程。

资料来源:http://baike. baidu. com/link? url = Rg1qaEZRnWB5CCoOd8dF21r7REO xecypC4FhrotAkHTQFtNj3QyZJoroovYCvgCzI8bqIj_rT - oG8otiUQGA74iTPKFyqYKw4WC7x 5Qw1IVVxLG3QrhpfqhhqWjlYElLm0DkmxQUQkwBT7Uvw_9oka.

货币的各个职能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它们共同体现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

货币必须首先完成价值尺度的职能,才能进而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只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发展了,才会出现贮藏手段的职能。支付手段职能的产生,不仅是流通手段职能发展的结果,而且是以贮藏手段职能的存在为前提的。而世界货币的职能,显然是以货币的前四个职能在国内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是货币诸多职能在国际的延伸和继续。1.3货币制度1.3.1 货币制度的形成及构成要素

1)货币制度的形成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

据文字记载,古代国家就在货币方面制定种种法令,以便对货币流通进行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铜币——半两钱就是一例。但是由于社会制度的缺陷,封建社会并未建立统一、稳定和规范的货币制度,正规的货币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才有的。

封建社会货币流通的特点是分散和紊乱。首先,铸币的铸造权分散。这是由封建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割据决定的,各个地方诸侯都有权铸造自己的铸币。铸造权分散,使得各地铸币的重量、成色甚至形状都不一致,这样就阻碍了商品流通的发展和统一的民族市场的形成。其次,铸币不断变质,即铸币的实际重量减轻,成色下降。不断变质的铸币,不利于企业正确地计算成本、价格和利润,不利于建立广泛而稳定的信用关系。

由此可见,货币流通的分散和紊乱状况极不利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当资产阶级建立起自己的统治之后,就着手整顿货币流通中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混乱现象。各国先后以法令的形式对货币流通作出种种规定,通过这些法令的实施,逐步建立了统一的、定型的货币制度。

2)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一般而言,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有五个: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货币的铸造与流通、货币发行制度、金准备制度。(1)货币材料的确定

货币材料也称币材,就是国家规定哪种材料作为货币,是一个国家建立货币制度的首要步骤,是货币制度的基础。不同的货币材料构成不同的货币制度。如果法律规定用白银作币材,就是银本位货币制度;如果是白银和黄金同时为币材,就是金银复本位货币制度;如果是单以黄金为币材,就是金本位货币制度;如果不用金属而是用纸作为主要货币材料,就是纸币制度。

虽然用什么作币材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但国家法律只是对已经形成的客观事实从法律上加以认定,并不会只凭主观愿望,把生活中人们不用的东西规定为币材,即便这样做了,也行不通,而且还会导致货币流通的混乱。现在世界各国流通的都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了,法令中也就没有关于币材的规定了,过去货币制度中一个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已经消失了。(2)货币单位的确定

货币材料确立后,就要规定货币单位。货币单位包括货币单位名称及其所含货币金属的重量。货币单位的名称开始时就是金属的重量单位,如中国的两、铢,英国的镑等。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金属的重量脱离了,货币单位有了特定的名称,如很多国家采用的元、镑、法郎、卢布、盾、第纳尔等等,非常多。有些国家货币单位与货币名称相同,如英国的货币单位定名为“英镑”,美国的货币单位是“美元”;也有些国家货币单位与货币名称不同,如中国货币名称是“人民币”,货币单位是“元”。

当货币单位名称与重量单位分离后就有了对货币单位的值进行规定的必要,金属铸币时期就是规定1个货币单位所包含的金属的重量,美国在1934年规定,1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1914年,中国的《国币条例》规定,货币单位名称为“圆”,每圆含纯银6钱4分8毫(合23.977克)。在信用货币时期,仍然有一些货币规定含金量,如美元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放弃含金量的规定。在黄金非货币化以后,货币币值主要表现为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的比价,对国家来说,也就不是规定包含多少实际价值,而是如何把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价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水平上的问题了。(3)货币的铸造与流通

法律规定的货币种类有本位币和辅币两种。本位币又叫主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所谓基本通货,是指一个国家的计价标准单位,如美元、英镑等。本位币的最小规格是1个货币单位,比1个货币单位大的货币也是本位币。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是按照国家规定的币材和货币单位所铸成的铸币。如我国在1935年以前白银流通的时候,银元就是本位币。本位币的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基本一致,这是本位币的基本特征。与这一特征相适应,关于本位币有三个规定:

第一,本位币可以在国家集中铸造的前提下自由铸造。这种自由铸造是指公民有权把货币金属送到国家造币厂铸成本位币,不受数量限制。造币厂代铸货币,不收或只收取少量的铸造费。

第二,本位币可以无限法偿。无限法偿是指货币有无限制的支付能力,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不管每次支付金额多大,也不管是什么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金属货币时期的本位币、信用货币制度中的中央银行发行的不兑现的银行券都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

第三,规定本位币有磨损公差。为了保证本位币的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一致,防止磨损过大而实际价值减少的货币充斥流通领域,国家规定当本位币流通一段时间后允许磨损的最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公民可以持币去向政府换取新的铸币。因为货币在流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磨损,导致实际价值下降,成为不足值货币,如果任由不足值货币参与流通,足值货币就不会再进入流通了。但如果货币一旦磨损就收回重铸,成本也是很高的,而且即便是铸造过程本身,也不可避免地会使铸币重量和法定重量有差距。

在信用货币条件下,本位货币表现为纸币或账户货币,它是根据政府或中央银行的信誉而投入流通的信用货币。

小于1个货币单位的货币则称为辅币,主要用于小额支付和找零之用。当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低于1个货币单位时就要用到辅币了。辅币的面值多是本位币的等分,一般是1/10或1/100。例如,美国的辅币为“分”,1美元等于100美分;中国的辅币为“角”“分”。

铸造辅币一般用铜、镍、铝等贱金属,这是因为贵金属价值含量大,不容易铸成小额零钱,而且辅币流通频繁,磨损厉害,如果用贵金属铸造,会使社会财富有较大的损失。

关于辅币的铸造和流通有四个规定:

第一,辅币是法律规定的不足值货币。辅币之所以不根据其实际价值铸造是因为:辅币只是本位币的一部分,与本位币具有固定比例;如果辅币按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一致的原则铸造,那么当辅币金属昂贵时,这种固定的比例就会无法维持,而且大量辅币还会被私自熔毁,从而造成流通中的辅币不足。

第二,规定辅币有限法偿,即规定辅币只具有有限的支付能力。在商品交易中,在一定的金额内,买方可以用辅币支付,一旦超过这一规定的金额,对方可以拒绝接受。例如,美国曾经规定:用10美分以上的辅币支付,一次支付限额为10美元;铜镍所铸造的分币,每次的支付限额为25分。规定辅币有限法偿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货币在商品交易中的作用,而不是给商品交易带来不便。

第三,规定辅币可以与本位币自由兑换,使辅币可按照固定的比例兑换成本位币,提高货币流通的效率。

第四,规定辅币限制铸造。所谓限制铸造,即只能由国家用属于国库的金属来制造。由于辅币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铸造辅币就会得到一部分铸币收入,所以,公民不能自由地请求政府代铸辅币,辅币的铸造权完全由政府控制。这样做可以保证辅币铸造收入归国家所有,也可以保证辅币与本位币的固定比例不被破坏。

在纸币制度下,本位币的自由铸造被取消了,本位币的磨损公差规定在许多国家都改为规定纸币的流通年限。本位币的无限法偿规定被保留下来,依然有效,而关于辅币的规定则依然可行。而且,在信用货币流通时期,因为本位币和辅币都是价值符号,也就没有足值与不足值之分了。(4)货币发行制度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由于金属铸币不能满足流通中对于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要求,所以就产生了信用货币和纸币。信用货币和纸币都是货币符号,其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它们的作用是代替真实金属货币流通,同时也体现社会成本的节约和流通手段的进步。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各国的货币发行准备大都为商品准备和信用准备。(5)金准备制度

金准备制度亦称黄金储备制度,是指国家规定的黄金储备保管机构的收支、统计、核算和黄金管理的制度。这一制度就是国家规定把贵金属集中到国库或中央银行。金准备制度是一个国家货币稳定的基础。其主要的目的是将贵金属作为世界货币的准备金,作为国内金属货币流通的准备基金,作为支付存款和银行券兑现的准备基金。在纸币制度下,金准备制度的主要作用只是作为世界货币的准备金,其他两个作用已消失了。1.3.2 货币制度的演变

货币制度自产生以来,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世界各国曾先后采用过以下几种类型的货币制度,如图1-1所示。图1-1 货币制度的演变

1)金属货币制度(1)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为货币金属,以银币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银本位制的主要特征有:①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银币为无限法偿货币。②本位币的价值与其所含白银价值相等,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银币或等量白银。③银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④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出输入。这种货币制度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的社会需要。

银本位制是历史上最早的货币制度。它萌芽于16世纪,废止于19世纪末。实行过银本位制的国家有墨西哥、日本、印度和中国等。旧中国于1935年11月实行“法币改革”,废止了银本位制。其他国家则早在19世纪末就放弃了银本位制,有的改为金银复本位制,有的改为金本位制。银本位制作为一种独立的货币制度在一些国家存在的时间并不长,而且实行银本位制的范围也不广。如中国虽然白银流通的时间很长,但从1910年清政府颁行《币制则例》才开始真正的银本位制,至1933年国民党政府宣布“废两改元”,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中国的银本位制才得以健全,但1935年的“法币改革”就取消了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在世界各国存在时间较短的主要原因有:①白银价格不稳定。尤其是19世纪中叶以来,金银比价大幅度波动,黄金需求大量增加,实行银本位制的国家货币对外严重贬值。②白银价值低、体积大,在大宗交易和价值较大的商品交易中使用银币,给计量、运输带来很多不便。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价值含量更高、更稳定、携带更方便的货币,一些国家开始采用黄金作为货币材料。由于银本位制已不能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世界各国纷纷放弃了银本位制。【知识链接1-2】明代确立白银的货币地位

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北京官员的俸禄仍要从南京支付。经办人员“将各官俸米贸易物货,卖贵贱酬,十不及一,朝廷虚贵米禄,各官员不得实惠”。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户部为了克服这一弊端,决定将江南租赋改征白银、布帛,运北京发放官俸。次年,又将苏州、松江、常州三府留存的仓粮73万石粜成白银准折官员俸粮。这些决定等于宣布银为货币的合法化。从此国家财政也日益转向以使用白银为重点。

资料来源:房燕.2004.金融学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是指一个国家以金和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本位货币流通的货币制度。金银复本位制于1663年首先在英国实行,是16~18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典型的货币制度。

金银复本位制的主要特征有:①金、银同时被法律承认为货币金属。②金、银两种本位币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③两种金属都可以自由输入输出。④金、银两种本位币都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⑤两种本位币都可以自由兑换。

在金银复本位制中,由于有金、银两种货币同时流通,商品价值就要表示为两种价格,一为金币价格,一为银币价格,这就要求金币、银币自身有一个交换比例。按照金币和银币兑换比率确定方式的不同可以把金银复本位制分为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

①平行本位制。平行本位制是指金、银两种货币均按其所含金属的市场实际价值流通,是复本位制的早期形式。国家对两种货币的交换比率不加规定,由市场自发形成、确定。例如,英国1663年铸造的金基尼和原来流通的银先令并用,两者按它们所含有的生金、生银的市场比价进行交换。在平行本位制下,金、银比价变动频繁,不能很好地发挥价值尺度职能作用,造成交易混乱,市场极不稳定,于是便产生了双本位制。

②双本位制。双本位制是指国家以法律规定金、银两种本位币的比价,按法定比价流通。这是金银复本位制的主要形式,平时说的金银复本位制就是指双本位制。在双本位制下,金币和银币的兑换比率由法律规定,不随金、银市场比价的变动而变动,只要法律规定不变,金币和银币的兑换比率就不变。

双本位制虽然避免了金币和银币的兑换比率经常发生变化的缺陷,但其结果是存在官方与市场两种定价制度,更加深了金银复本位制的矛盾,即官方定价的滞后性使得金银名义价值(官方定价)常常偏离实际价值(市场价值),违背了价值规律,于是“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便在货币流通中发挥作用。“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又称“格雷欣法则”。它是指货币流通中一种货币排挤掉另一种货币的现象。由于金币和银币都是本位货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