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爱情:陈果的爱情哲学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2-04 00:40:02

点击下载

作者:陈果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好的爱情:陈果的爱情哲学课

好的爱情:陈果的爱情哲学课试读:

自序

没有爱的生命,是没有花的春天。这爱,可以是两情相悦的爱情,可以是深情厚谊的友情亲情,也可以是对生活的无限热爱。然而,在所有的爱中,最重要却也最常被人忽略的一种爱,便是自爱。其实爱自己,就是热爱生活。爱自己,不是在物质上不断地满足自己的需要。一个人真正需要的物质能有多少?沉溺其中,不会带来轻松与喜悦。爱自己,就是尽力地使自己活成一个自己会喜欢的人,并且用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因为你自爱,你会让自己变得更真挚、更宽厚;面对起伏的生活和无常的命运,你会更加勇敢;你会让自己变得强大,更好地主宰你的人生,而不是被四面八方的风浪潮汐裹挟着随波逐流……你的自爱,无形中会让你成为一个更可敬更可爱的人,这会使你吸引来那些真心爱你的人,会带给你真正美好的爱;而当你用爱自己的方式去对待他人,这便是爱情、友情、亲情、博爱最本质的起源。本书的话题涉及一个人在对自己、对恋人、对朋友以及对信仰心怀赤诚和实践爱意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一些疑问和误解。希望我个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分享,能带给你一些新的启发。陈果2018年4月Part 1关于爱情“爱慕”与“爱”相比,多了一层倾倒,多了一种无可救药的怦然心动,多了一份近乎崇拜的“天命难违”。情与爱

青春期的心理、年轻人的心事,往往脱不开一个“情”字。一般而言,青年人相比中年人或者老年人更容易多情。换言之,“多情”可以看成是一种心理上年轻的标志。

但是,在这里所说的“心理上年轻”并不一定是褒义。因为年轻固然意味着朝气蓬勃、敢打敢冲、激情四射、天真烂漫,我们称之为“率真”或者“质朴”,同时也意味着鲁莽草率、轻薄浮浅、不知深浅、不明是非等等,我们称之为“幼稚”或者“愚蠢”……

我们的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似乎过于抬举了“年轻”的价值,而没有给予它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样贸然地褒扬某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相对地,也就意味着对其他年龄阶段抱有偏见。这不但有违自然真相,而且也对社会有害无益。

所以,当我说“多情”可以被当作“心理年轻”的一个标志时,并不是在为“多情”唱颂歌。事实上,我想表达的是,生活中我们常常把“爱”与“情”这两个字合并在一起,当成一个词来处理,这就造成了我们很多时候错将“情”混淆为“爱”,误以为“有情”即是“生爱”。于是,当我们对一个人产生“情”的时候,我们会以为那就是“爱”;当我们对一个人心生牵挂的时候,我们就以为自己坠入了“爱河”;当我们与一个人“谈情”的时候,我们以为彼此一言一词传递的是“爱意”。“情”不是“爱”,两者不但不应相提并论,而且相去甚远。“情”字从“心”从“青”,我将它理解为“心理青葱”。而辩证地看,“心理青葱”本就蕴含着一层幼稚、蠢动、轻佻、善变的意味。“情”正是如此,比如我们所熟悉的与“情”相关的词语:情绪、情窦、情愫、情欲、情场、调情……它们往往停留在一种感觉、感触的层面上。感觉或者感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们总是浮动的、善变的,在时间上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它们在数量上难免繁多,我们常说“触景生情”“多情善感”,可见一个人的“情”总是很多;同时,正因为倏忽即来、转瞬即逝、飘忽不定、交缠错绕,质量上就难免粗糙,程度上也相对浅薄,所以“情”会给人留下印象,但每一次印象又会被下一次新印象覆盖。

情与爱截然不同,相对而言它总是比爱更多、更浅、更短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在日常语言中自然而然区分开“情人”与“爱人”、“多情”与“挚爱”。

我所见过的“多情种”不多,有男有女,往往分成两种类型。

第一类是一些寂寞难耐、以情感游戏来填补心灵空虚的“无情客”。可能也是我们俗称的“花花公子”或者“花花公主”,英文中的playboy或者playgirl。

他们的“多情”往往源于“无情”,换言之,他们的“花心”只是因为“无心”。这些人在任何“爱情”关系中,没有自身情感的真正投入,只是比较擅长于利用他人的信任或诚意,玩弄一些情感的技巧。所谓情感的技巧,说得直白点,也就是欺骗。他们发展一段恋爱关系的动机,有时是打发寂寞,有时是证明自我的魅力。前一种人需要找一个对象,来填补自我情感世界的“空窗”,让自己业余有点事情可以做,百无聊赖时有一个人可以陪,情绪低落时有一双耳朵可以倾听。后一种人则需要通过外人的甜言蜜语、极力讨好、拼命追求来验证自己作为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的个人魅力值,他们的内心需要的不是温情,而是自信,这“自信”不是来自于清醒的自我认识和准确的自我评估,而是来自于他人用“痴情”和“迷恋”所营造出的“高高在上”的自我优越感。

一个人最追求的东西往往是他最欠缺的东西。如果我们身边有这种“无情客”,仔细观察一下,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常常是一些内心不自信、底气不足的人。有些人因为曾经有过惨败的失恋经历而信心全倒,有些人自知平庸,无可标榜,但经不住虚荣心作祟、好胜心驱使,就以此来实现众人面前的自我抬高。他们追逐(play)的对象一般而言都不是发自内心情有独钟的人,不是他们真正的心上人,相反,是他们自己不特别在意(care)的人。

我见过有些女孩为了享受很多人追求自己、讨好自己、众星捧月的感觉,就与多人保持言语上的暧昧,向他人抛去“希望”的绣球,借此吊住他人对自己“求而不得”的胃口,但事实上,这些追求者都不是令她怦然心动的人,他们再怎么奉承迎合,满足的不是她对爱情的需要,而是她的自我陶醉。同样,有些男孩以征服或者“搞定”很多女孩来炫耀自己的魅力资本,这些女孩往往不是他们为之神魂颠倒的女子,却大都未经世故,又颇有几分自以为是,混合着稚气与负气。她们的“负气”使得她们想当然以为自己拿捏得住、掌控得了,而“稚气”又注定了她们容易轻信、不知反省。

然而,如果我们想一想,就会明白:一个人“自信”的力量只能来自于自我清醒的自知之明和由此而来的自我内在坚定的信念,与他人无关。所以真正的“自信者”从容淡定,无需哗众取宠;他不追求旁人的娇宠溺爱,而安于自我的宠辱不惊。爱情世界中真正美好的“吸引力”不是一块磁铁,泛滥无度地收纳一切闲钉铁屑;而是一首诗,不知不觉吸引着那些与我心心相印的人,那些解我读我、知我懂我的心仪之人。

那些通过技巧、骗术来吸引或玩弄痴情者的人、那些在情感游戏中以无情无义来攻克他人爱情堡垒的人,那是“混球”对“傻帽”的随意伤害,其中不存在任何美好的“情意”,更谈不上什么“爱”,也谈不上真正的魅力。这一类人本质上是一些怯懦者,怯懦到只敢在弱小者面前表现他们的强大。

第二类我称他们为真正的“多情种”,以区别于前一类的“无情客”。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能同时展开很多段恋情,有很多个不同的恋人,但是在每一段恋情之中,面对每一个恋人之时,他们都是真心的,都是发自内心恋恋不舍的。

人们常常以为这样的“花心大萝卜”爱太多、爱的能量太大,以至于需要多个对象来共享和分担。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情感有限,当同一种情感被置于多个对象的时候,它必然会变薄变浅,难免趋于敷衍。这样的“多情”或者我们常说的“脚踏两条船”,其中确有自我真实情感的植入,但是往往扎根不深,所以缺乏确定性,也不可能具有稳定性,始终有种“飘摇”和“游移”的气质。我们常常误以为,这种“确定性”的缺乏是因为“我既爱甲,又爱乙”,两者皆爱,所以难以割舍。事实正好相反,这样的人不是两者皆爱,而是一个也不爱;他不是在恋爱,只是在自恋;他不是博爱,仅是自私;他之所以难以割舍,不是为钟情,而是为占有欲;他的纠结不是源于“情谊深厚”,而是源于“薄情寡义”;他确是一颗“多情种”,也注定是一个“负心汉”。

所以俗话说:“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很多“多情种”将自己的情愫从一个目标转向下一个目标,从一个章节跳到下一个章节,他自以为爱过很多人,其实那是自欺欺人;事实是他谁也不爱,他不知道什么是爱,也不知道该去爱谁,他甚至不明白为什么一心一意地爱对他而言那么难做到。究其本质,这一类“多情种”最读不懂自己的“心”,他找不到那颗能点燃自己全副热情的“火种”,浑浑噩噩地看不清自己的“内心之向往”,也就无法正确地判断自己的爱该如何“尘埃落定”,自己将“情归何处”。他们的“情”一直在“搬家”,他们的心总在漂泊,却没有一处长久的住所。在旁人眼中,他们四处游走,看似处处安家,实际上无处是家,所以无家可归。

情是爱的谎言。情总是多的,而多情者必至寡情。与之相反,爱必然是专一的,因为它是毫无保留地全身心投入,这样的专注一定伴随着内心的忠诚。那首裴多菲的名诗《自由与爱情》中的前两句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暂且撇开“爱”与“自由”的复杂关系,或许单单这两句诗,已然向我们暗示了“爱”的定义:只有当一种情感高于我们自身生命的价值时,它才是爱。爱需要一个人心甘情愿地用生命来垫付那极高的成本。爱就是这样一种义无反顾、心无旁骛、自我奉献,所以爱的对象怎么可能多得起来呢?哪怕仅仅是对一个人的爱,通常就足以燃尽我们的所有,包括我们自己。

情是流动的、荡漾的、飘逸的、轻盈的,像羽毛般随风辗转,如微风般四处悠游。与之相反,爱是稳定的、持久的、坚韧的、厚重的,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不可须臾远离的精神家园,就像《圣经》所说的“骨中骨,肉中肉”。爱是一团精神与另一团精神的亲密拥抱,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彼此共生、相互归属。在爱中,世界就是你,我也是你,全然融为一体。在爱中,我们紧闭的心门被另一个人的眼神悄悄叩开,从此我们向月光,向音乐,向天空,向太阳,向万物,向一切彻底地打开了自己,我们的内心像世界一样宏伟,像自然一样富有创造力。这可能就是“爱”的魔力吧,一旦被丘比特的金箭射中,胆小者都会变得异常勇敢,粗心大意者竟会心思细腻敏感,拙舌者也能吟诵出最动人的诗篇,而绝望者将永不言弃。看看诗人里尔克写给他深爱的莎乐美的诗吧:

弄瞎我的眼睛,我依然会看见你。

塞住我的耳朵,我依然会听见你。

即使没有脚,我也能找到路走向你。

即使没有嘴,我也能苦苦地哀求你。

卸下我的手臂,我也会抓住你。

我将用我的心抓住你,就像用我自己的手掏出我的心。

我的脑筋会围着你转动不停,

如果你把一支火炬扔进我的脑海,

我也会用血液把你负载。

那是眼的爱、耳的爱、嘴的爱、手的爱、心的爱、脑的爱、血液的爱、魂的爱、彻头彻尾的爱、完全融化的爱、忘我无私的爱——魂牵梦萦,不离不弃,至死不渝。

爱集中了这世上最多的“绝对”,虽然我们常说“绝对”的东西不存在——爱是绝对忠诚、绝对无私、绝对纯粹、绝对真诚、绝对深刻、绝对永远、绝对美好、绝对幸福……爱,是绝对的爱。

爱也是这世上包含了最多矛盾的东西,而这些矛盾在爱中却又是如此和谐统一地共生并存。爱是最难懂也最浅显的,最深沉也最活力的,最专一也最博大的,最温柔也最坚强的,最痛苦也最欢乐的,最感性也最理性的……爱是生命最基本的需要,也是生命最奢侈的享受。我们因爱而活,为爱去死。

我的一名聪慧过人的学生,在课堂里原创了一句诗:“人们说,爱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结束了,爱就结束了;而我觉得,生命是爱的一部分,爱结束了,生命就结束了。”不经意间,他对爱的理解与最优秀的英国诗人威斯坦·休·奥登不谋而合,有奥登的短诗为证——“爱,或死亡”。

情不同于爱。“情”是惆怅,“爱”是力量;“情”是欲望,“爱”是生命;“情”是趣味,“爱”是信仰。心动难违

1995年版的BBC英剧《傲慢与偏见》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表白台词,剧中长相英俊、气质不凡、魅力十足又充满傲气的贵族男子达西先生面对着自己心仪的女士伊丽莎白,犹豫不决、饱含羞涩,甚至略带结巴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意:“I...I...admire and love you.(我仰慕你并爱你)”而这在后来重拍的版本中似乎是一个被忽略的细节,长相同样漂亮的达西先生对伊丽莎白小姐的示爱变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I love you(我爱你)”,其中遗漏了一个“admire(仰慕)”。

而对于一段美好的爱情而言,除了“love(爱)”,恐怕同时绝对不能缺少的就是这个“admire(仰慕)”。换言之,真正的爱情,不单是“我爱你”,也是我们常说的“我爱慕你”——“爱慕”与“爱”相比,多了一层倾倒,多了一种无可救药的怦然心动,多了一份近乎崇拜的“天命难违”。“爱慕”二字比单独一个“爱”字更完整地诠释了“爱情”的真意——我对你的爱,不是因为你对我好,不是因为你长得美丽,不是因为你聪明过人,而是因为我无可奈何地就是被你吸引,就是莫名地觉得你充满魅力,就是想见到你,禁不住爱你。当我见不到你的时候,我能想出很多你不可爱的理由,比如你不够高挑、不够富有、不够温柔,有时脾气暴躁……可一旦见到你,我就无法抑制地只是想走近你,只是想拥抱你;即使我的自尊告诉自己“离开你”“不要理睬你”“假装没看见你”,我却依然忍不住踏过自己的自尊,健步如飞地奔向你,只要你一句话、一个微笑或只是看了我一眼。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缺点斑斑的你,在我心里却是如此完美无瑕,甚至连那些他人公认为缺点的东西,也只是成了装点你的标志、你个性中的一些特点,与你的那些显而易见的优点一样令我莫名其妙爱不释手。“爱慕”二字比单独一个“爱”字更生动地勾画出了爱情的神秘:爱情就像一个不解之谜,你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却成了我别无他求的唯一;你也谈不上什么明艳照人,但对我而言却是那样无与伦比的美丽。“爱慕”一词揭示了爱情的这样一个真相:我爱你,因为我仰慕你,为你倾倒。爱情的起因不在于客观上你是否比别人更可爱,仅在于我只对你心存依恋、心怀向往,只希望与你朝朝暮暮长相厮守。就像禅师慧能所说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爱情亦如是,原因不在于你是什么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恰恰因为不论你是什么人,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我都为你心动。

在此,我就要澄清爱情中容易混淆的一对概念:“心动”以及“感动”。如果你的爱源于感动,那么你的爱源于你被他人爱,你因被爱而爱,那不是你发乎灵魂之怦然心动的自发之爱,不是你心驰神荡之下的不自觉之情感,而是出自你清醒的理智,或者内心的歉疚。当一个人因为“受感动”而爱,那么你爱的不是他这个人,却是“他爱你”“他对你好”这个事;你爱他,不是因为你为他魂牵梦萦,情不自禁为他奉献自己,而是因为你知道,他因你魂牵梦萦,他愿意为你奉献他自己;你爱他,恰恰因为他的爱伟大,你被他伟大的爱所震慑,却绝对不是因为你的爱有多伟大——这样的“爱”近乎施舍,或是报恩,或是感激,或是有良心,但那独独不是真正的“爱情”。

如果我们因为受一个人的感动而决定爱他,当我们把这样的感情回报称为“爱情”时,那恐怕是自欺欺人。那不是真挚的爱情,却更接近于“同情”或“怜悯”,可能源于我们不想辜负对方的爱,希望对得住他对我们的好,为了善待对方。但恰恰是这种“为了”、这种“对得住”、这种有意识的“善待”,却泄露了爱情的不真。“爱情”特别纯真,纯真得像一个病中的孩子会因为偶尔掠过窗外的一只小鸟而心生愉悦,他的欢乐不包含“占有”,不为任何目的,他的笑容只是因为他眼中的小鸟是那么美丽。爱情也是一样,“我爱你”不是什么深思熟虑的决定,也并非出于某种特殊的需要,甚至也不是一种选择,一切只是找不出理由的自然之举,一种近乎本能的非条件反射,自己无法控制,所以自己也难以拒绝。“爱”在不由自主的吸引中形成,在情难自已的牵挂中发展,一旦我们在爱中糅进了任何目的,即使这个目的饱含善意,这爱业已成了一种刻意之举,而背离了其自然流露的真性情。“同情”绝非“爱情”的同义词,“心动”终不能被“感动”所替代。爱一个人,绝不是对一个人行善。当爱的感觉被一种道德感所取代;当“我爱你”不知不觉中演变为“我想我是爱你的”或者“我应当爱你”;当“你真美”的赞美逐渐变成了“你对我太好了”,当我们需要自己的理智时不时为我们提供种种必要充分的理由来坚定我们爱的信念时,这绝不意味着爱的升华,恰恰是爱的失落;这不再是“心爱”,却是无关乎“心爱”的责任;这不是全身心的热忱,不是理智与情感的自然统一,而是身不由心的服从,是理智对情感的说服。

感动之爱,在于对方值得我们去爱;心动之爱,从不问对方值得不值得。感动之爱,是在履行心中的道德、实践自我的良知;心动之爱,是在追求一生的梦想、实现自己的圆满。感动之爱,是一种自我牺牲,是我对你的付出作出回报;心动之爱,是一种自我成熟,不论你是否为我付出,不论你是否爱我,我的心都因为你而着火,这火燃烧着我前所未有的喜怒哀乐,即使我为你心痛,我仍然爱你,正是你带我找到了我的心,正是你让我摸到了我也有一个深沉的灵魂,正是你让我的生活不再“无所谓”,因为你成了我最大的“所谓”。若那是感动之爱,当我们辜负了它,我们的精神就此背上了歉意与愧疚;若那是心动之爱,我们不可能违背它,因为它将扯断我们自己的命脉、撕裂我们自己的灵魂。“感动”不能生出爱,它生出义务或责任,“心动”是爱的起源,那是开在心里的花,只要心还在,就会花开不败。找到你的“神”

一位研究宗教哲学的老师曾跟我说:“当你爱上了一个人,你也就找到了你的神。”我相信他的话。“倾倒”也好,“神魂颠倒”也好,“朝思暮想”也好,“至死不渝”也好,这些形容“爱”的词语,无一例外,不正说明了“爱”的超凡入圣、不可思议吗?当我们不为利益、不求回报、毫无理由、全神贯注地“爱”一个与我们不带血缘关系的“外人”时,对我们而言,这个人除了是一个“神”,还能是什么?否则他如何能引燃这种令人飞蛾扑火般奋不顾身的热忱?如果这样的“爱”本身是一个令我们这些当事者都匪夷所思的“奇迹”,那么激发这个奇迹的那个人,怎么可能不具有神力?“我爱你”这三个字不轻松,因为那是一个凡人对神的求告,是一个渺小者对完美者的倾心,是一个黑暗中的行人对太阳的渴慕,那是一种五体投地的顺服,是一份毫无保留的交托——我把自己的心,托付给了你;这意味着我给了你伤害我的权利,也教给了你让我心碎的秘诀——那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说的话。

反观一下我们的现代社会,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经济生活的高效快进已然使得人们背上了太多的生活重负,本就不堪承受,不胜其累,以至于再多加上哪怕一点点的沉重,人们就面临崩溃。在这样的情形下,情感世界成了人们逃离重负的“避难所”,却不再是人们当仁不让、主动愿意为之承担重负的幸运;爱情成了人们业余的休闲,却不再是人们孜孜不倦的事业;爱人成了我们恋爱游戏的同伴、婚姻工作的合伙人,却不再是我们眼中的珍宝、心头的春意。

于是,“我爱你”变成了一个简易轻巧的表白。任何一个人的唇舌只要摆对位置,声带振动之下就能轻松地发出这三个字的标准发音,无须用力,无须多虑,无须担当,它可以是轻描淡写的一句戏言,可以是聒噪不堪的大声嚷嚷,可以是玩世不恭的调情,也可以是被欲望冲昏头脑时的胡言乱语。

当我们说“我爱你”的时候,那是什么样的一种“爱”?当我们自以为坠入爱河之后,我们有多少人曾经扪心自问:我是否足够了解他,是否足够理解他?我该怎样更懂他,怎样更好地去关心他、爱他?怎样更好地去保护他那部分纯真的天性?我该如何学习着完善自己,更温柔地奉献一个更好的自己?我该如何让自己在爱情中成长得更豁达、更清新、更懂得尊重、更勇敢地担当?我该做些什么,来配得上这个美好的他,来回报老天给我的这份幸运?

我们绝大多数人内心更关心的可能是:如何使他更爱我,更在乎我,对我更好?如何使他爱我爱到不可自拔?如何使他需要我,离不开我,时时想着我?或者,如何能使更多人爱我、迷恋我、崇拜我?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人们常常会把“爱”与“被爱”混淆。事实似乎确实如此。

有一次我打开收音机,正好听到一个听众向节目主持人抛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爱一个人多于他爱我,而另一个人爱我多于我爱他,我该选择哪一个人做我的恋人?”主持人思忖片刻,给了一个同样老生常谈的答案:“和你爱的人谈恋爱,和爱你的人结婚吧。”可见,在爱情问题中,我们多数人更倾向于选择那个“爱我的他”而不是那个“我爱的他”;或者说,多数人认为“爱情”无关于“婚姻”,那不是一种如婚姻般严肃郑重的关系。

偶尔我和几个要好的女朋友相聚闲聊,当我们无意间谈及选择男友的标准时,她们中的大多数将“他是否爱我”或者“他对我好不好”作为第一要素,而不是“我是否爱他”这个更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标准。当然,我完全理解她们,就像我理解我自己偶尔也会冒出与之相同的心声。但我们大多数人这样认为“爱情”,不代表“爱情”事实上就是这样的;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很多东西,最终都被证明是不正确、不明智的。

当我们不知不觉中将爱的问题转变为“被爱”的问题,当我们的爱情不再是“我爱你”,而是“你爱我”,那么我们口口声声的“我爱你”就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一种诡计,我们在用“我爱你”这个诱饵骗取对方对我们的爱,这已经背离了“爱”的本意,那不是真正的“我爱你”,而是我征服了你、统治了你、占有了你;那不是意味着我会尽力去珍惜你、保护你、捍卫你,像珍惜、保护、捍卫我自己一样,而是在强调你要珍惜我、保护我、捍卫我,甚至要超过你对你自己的珍惜、保护和捍卫;那不是意味着我将用我的爱保护你灵魂的那双翅膀,从此以后,你可以更勇敢、更自由、更自信地去飞翔,因为有我陪着你一起飞、风雨无阻,而是暗示着我的爱为你的心上了锁,从此你应当主动放弃很多往昔的自由和独立,因为你要跟着我走,陪我穿越艰难险阻。“我爱你”时我是永不衰竭的源泉;“你爱我”时我是不劳而获的寄生虫。

在这样的“我爱你”中,我们的爱不是在自我源源不断付出浓情蜜意、深思熟虑的过程中得到圆满,而是在一刻不停地索取、索取、索取,通过囤积他人的付出、吸取他人的元气来修炼自身的强大。用我一个朋友的话说:“我爱你”时我是永不衰竭的源泉;“你爱我”时我是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在爱的领域中,当我们将“爱”无形中转换成“被爱”时,我们正堕入自私而贪婪的渊薮;我们正从心怀虔诚的天使退化为永不知足的饕餮之徒;我们开始以爱的名义克扣我们的爱人;我们用“我爱你”这一钓钩垂钓着爱人更多的付出;我们挂在嘴边的“我爱你”为我们交易来更多实际的物质、体贴的关怀、真诚的牺牲;我们说我们在“爱”,实际上我们时时刻刻在权衡计算。

伟大的歌德对爱的解读是:“我爱你,但那与你无关。”我对这话的理解是:我爱你,即使你不爱我。真正纯洁而美好的爱情一定不是用“我爱你”来交换“你爱我”,一定不是“我爱你”与“你爱我”之间的等价交易。道理很简单,我之所以爱你,不是你对我的要求,这不是一个我能够支配的选择,不是一件我可以随叫随停的事情,其实也不是一件你可以随叫随停的事情。那全然出于我的情不自禁、无法自拔,那是我无力违抗的宿命。诚然,我渴望你爱我,像我一样不由自主,像我一样全心全意,但那终究不是你必须承担的义务,不是你努力就能争取到的东西,不是单凭人力就能完成的“奇迹”。如果“我爱你”不是你命令我做的事情,我凭什么要求你为此付出你的爱?如果“我爱你”不是开始于我对自己的逼迫,我又有什么能力逼迫自己去停止?如果“我爱你”来自我无法操控的天意,那么我能做的只是等待着天意的流变,或是继续,或是终止……你若爱我,那是奇异的巧合、天赐的恩典。但既然“你爱我”不是你的主观意愿、我的主观意愿或者任何人的主观愿望所能决定的,那么若你不爱我,我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毕竟,这就是生活。

歌德这句话对我的震撼,在于从中我似乎领悟到:一个能专注地“我爱你”,而不计较“你爱我”的人,其心灵的力量无比强大。或者说,真正的“爱”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到处都有,它只是世间的稀罕之物,唯有那些灵魂的强者才可能拥有,才配拥有。这神来之“爱”与每一个“我”真正的融合就在那一句不打算收回的“我爱你”中,却不在“你爱我”中,那是爱与你的亲密接触,若我不爱你,我就不在爱河之中,爱火就没点燃我,在这一场爱情中,我看似重要,却只是一个“局外人”。只有当我胸中承载着高贵而美丽的爱,我才能分享它的高贵和美丽;只有当我被爱情的柔润光辉和看不透的神秘所包裹,我才会变得和它一样散发着神秘的闪光。那个时候,我即使没有得到“你的爱”,但我懂得了“爱”;我虽然因为你尝到了爱的不幸,但我却也因为你知道了什么是爱。

实际上,“我爱你”并不比“你爱我”吃亏,我们从“我爱你”中得到的也并不会比从“你爱我”中得到的少。事实上,爱之所以能令深陷其中的我们焕然一新,使我们满面桃花,并不是因为我们在被思念、被关怀、被爱;相反,是因为我们在思念、在关怀、在爱。当我们因为某一个人的声音而心潮起伏,当我们忍不住用目光追随着某一个人的一举一动而不知不觉中充满笑意,当我们将某一个人的甘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