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盛世乾坤(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2-05 02:27:21

点击下载

作者:牛月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朗朗盛世乾坤

朗朗盛世乾坤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可见,美丽中国,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紧密相连,建设美丽中国,其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实现生态良好、经济繁荣、政治和谐以及人民幸福。

悠久的中华文明历史,从来就蕴含着深刻的发展智慧,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是把我们人类看作自然世界的和谐组成部分。在新的时期,我们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对中华文明的大力弘扬,我们要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我们民族永续发展的中国梦想。

因此,美丽中国不仅表现在江山如此多娇方面,更表现在丰富的大美文化内涵方面。中华大地孕育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大地之魂,二者完美地结合,铸就了真正的美丽中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最辉煌最灿烂的中华文明。

五千年来,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伟大的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广博性,并充分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神奇的文化奇观。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根和魂。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建设更加优秀的新的中华文化,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

总之,要建设美丽的中国,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宏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与文化风采,让美丽中国更加辉煌出彩。

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丛书。主要包括万里锦绣河山、悠久文明历史、独特地域风采、深厚建筑古蕴、名胜古迹奇观、珍贵物宝天华、博大精深汉语、千秋辉煌美术、绝美歌舞戏剧、淳朴民风习俗等,充分显示了美丽中国的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丛书唯美展现,美不胜收,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雅,具有很强可读性、欣赏性和知识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感受到美丽中国丰富内涵的方方面面,能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

中兴之朝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个朝代分别代表了我国历史上奴隶制的形成、发展和结束,因此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任何一个朝代,不论其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什么程度,民心始终是第一位的。

夏朝姒少康之所以能复国中兴;商朝的武丁之所以能够开创商朝盛世;西周的成王和康王之所以能使西周强盛,都是因为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就是说,朝代兴亡取决于民心的向背。

少康复国中兴

姒少康是我国夏朝第六代君主,是相的儿子,杼的父亲。姒少康的父亲夏后氏首领姒相被敌对的寒促派人杀死后,他凭借个人的魅力,广施德政,得到夏后氏遗民的拥护,积累了一定的实力。

同时,他在同姓部落斟灌氏与斟鄩氏的帮助下,与夏后氏遗臣伯靡等人合力,以弱胜强,最终战胜寒促,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

这个时期被史家称为“少康中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现以“中兴”两字命名的时代,对后代社会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姒少康的父亲相在太康失国后被族人立为夏王,但相因为国家已经被后羿和寒浞占据,就逃往帝丘的同姓诸侯斟寻氏和斟灌氏处避难。寒浞为防止夏的势力复兴,就派人杀死了相。

在寒浞清剿夏的势力时,相的妻子后缗氏此时已经怀孕。她为了躲避寒浞的追杀,就逃到娘家有仍氏所在地,生下了遗腹子姒少康。后缗氏把眼泪咽到肚里,把仇恨埋到心底,她决心将姒少康抚养成人。

姒少康得知自己的身世后,极度悲愤,立志复仇兴国。外祖父见姒少康人小志大,满心欢喜,命他在有仍氏族中担任牧官。

他恪守本职,做好牧官工作。同时,他利用空闲时间向有智谋的人学习治国方略,向有军事才能的人学习排兵布阵、攻战野战,并积极纠集武人谋士,密切注视杀父仇人的举动。

不料,一年夏天,寒浞长子浇打听到了姒少康的下落,便派手下大将椒率兵搜捕姒少康。所幸姒少康事先得到了消息,提前逃离有仍氏住地,躲过了椒的搜捕。

姒少康逃至舜的后代有虞氏部落,被有虞氏任用为庖正,负责管理厨房膳食。有虞氏首领虞思见姒少康年轻有为,很具才干,十分欣赏,便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与姒少康为妻,又将一处叫做纶的地区划给他做封地。

自此,姒少康拥有了一片肥沃的土地和不少士兵,这些成为他复仇兴国的根据地和武装力量。

姒少康以自己的封地为据点,收抚斟灌氏和斟寻氏被伐灭时逃散的族人,组建、发展武装办量,招揽昔日夏朝官吏旧部,广泛宣扬夏祖先的功德,揭露寒浞、浇等人篡权杀君暴虐天下百姓的罪行,积极争取邦国部落以及平民百姓的支持。

在有仍氏、有虞氏的帮助下,姒少康的势力更为壮大,开始寻机起兵复仇。

姒少康首先暗中派遣谍报人员女艾进入寒浞统治地区,刺探实情。寒浞此时已经死了,其长子浇继承寒浞的位置,把持国政,驻扎在夏朝故都安邑。此人身大力蛮,暴虐百姓,人民无不痛恨。

姒少康率领各邦国及部落的人马,浩浩荡荡杀奔夏朝故都安邑。此时,浇正在王宫中享受寻欢作乐,忽然听到姒少康大军兵临城下,非常震惊,依仗其蛮力负隅顽抗。但最终无力抵抗姒少康大军的进击,被姒少康消灭。

姒少康进入安邑后,在众人的拥护声中,重新登上王位,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

姒少康重建夏王朝统治后,在夏朝的另一旧都阳翟重建都城,出现了较为稳定的政治局面。史家称之为“姒少康复国中兴”,姒少康也被誉为一代中兴之主。

从“太康失国”到“姒少康中兴”,前后共约近百年。在这个过程中,斗争成败的重要原因,在于能否得到人民的拥护。太康失国,是因为他生活奢侈,导致国政荒疏;而姒少康能中兴,则在于他立足纶邑以后,在政治上重视人的因素,军事上重视谋略。

这是姒少康能以弱胜强,重建政权的主要原因。知识点滴

传说姒少康在梦中得到神人指点,在山中找到3滴不同的人血,将其滴入泉中,泉水立刻香气扑鼻,品之如仙如痴。因为用了9天时间又用了3滴血,姒少康就将这种饮料命名为“酒”。

因为有了秀才、武士、傻子的3滴血在起作用,所以人们在喝酒时一般也按这3个程序进行:举杯互道贺词,好似秀才吟诗作对般文气十足;第二阶段,酒过三巡,情到胜处,一饮而尽,好似武士般慷慨豪爽;第三阶段,酒醉人疯,似呆傻之人不省人事。

武丁振兴商朝

武丁是我国商朝第二十三位国王,著名的军事统帅。他也是商朝一位有政治才能的君王大帝,雄才大略,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武丁在位期间,在丞相傅说、将军妇好等人的共同辅佐下,对内大治,对外征伐。通过几十年的文治武功,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百姓生活安定,四方诸侯宾服,开创了商朝繁盛的局面。同时商朝版图和势力范围扩张,使商朝成为泱泱大国。史称“武丁中兴”。

武丁年少之时,父王小乙为了其能成为一个称职的国王,就把他派到外地观省民风,增长见识,锻炼才能。于是,武丁来到黄河两岸,观察当地人民的生活,接触大量的平民和奴隶。有时,武丁还和这些人一起做杂役,参加农业劳动。这些生活体验,使他了解到生活的艰辛和劳动的不易。

武丁在体验生活时,认识了一个名叫傅说的杂役,二人极为投缘。武丁常常在他面前谈起对现实的不满及世道的黑暗,傅说往往就此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武丁发现傅说谈吐不凡,是一个经世济民的奇才。

武丁即位时,根基还不算稳固,但他不甘心让国家就此衰败下去,也不情愿让有识之士傅说无用武之地。于是他使了一计,假托在太华山接受天帝教诲,给他指点治国之道。

他对群臣说:“天帝告诉我,有一个圣人叫傅说,天帝为了磨炼他的意志,把他贬为奴隶,此人能助我兴国。你们速去把他请回。”然后,命人按照他描述的样子画了傅说的画像,又讲述了他所在的地方,限期寻找傅说。

由于武丁善于选拔人才,善于任用人才,所以,在他的身边,就聚集了傅说、祖己等众多名臣。在这些人的共同辅佐下,武丁推行仁德政治,开始施展自己的才能。

武丁重新任命各级官员,将三年来尽忠职守的大臣提拔重用,将擅离职守的大臣贬职放逐,然后公布新的法制。消息传出,举国欢庆。

武丁是一个虚心纳谏的君王。因此,很多聪明的大臣往往借自然的异变来劝谏君王,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有一次,武丁祭祀成汤之时,一只野鸡飞到了鼎身上啼叫。在王都的郊外,有一片茂盛的森林,是飞鸟经常栖息的地方。所以,一只野雉飞到太庙中来鸣叫,这本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武丁却认为这是一种不祥之兆,害怕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

祖己趁机劝谏武丁:“请大王不要担惊,不要害怕。现在,只要你修好政事,励精图治,勤俭节约,一切不祥之兆自会烟消云散。”当时,武丁用来祭祀的祭品太过于丰盛,而祖己却担心他流于奢侈,便劝谏如此一番话。

武丁时期,对周围侵扰商朝的各诸侯国、方国,包括羌方、土方、人方、鬼方、虎方、荆楚等展开了一系列的征讨。此举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比如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重了百姓的负担等。

针对这种情况,傅说希望尽量减少杀伐,对已经征服的部族做好管理,并禁止屠杀奴隶。还提出了许多治国兴邦的建议。武丁一一应允。

武丁为了控制广大被征服的地区,就把功臣和臣服的少数民族首领分封在外地,被分封者称为侯或伯,开了周代分封制的先河。其中周人的祖先就是在武丁时代被征服并接受了商的封号。

武丁施展治国才干,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农牧业产量大力提高。与此同时,他还严明法律,使一切都井然有序。商王朝人口得到增加,国力逐渐增强。

在武丁的治理下,商王朝自此兴盛起来。至武丁未年,商朝已成为西起甘肃,东到海滨,北及大漠,南逾江汉,包含众多部族的泱泱大国,实际上奠定了秦始皇之前华夏族大体上的疆域。

公元前1192年,武丁去世。在武丁之前,商朝的王位继承以兄死弟继为主,从武丁开始,由他的儿子祖庚继位。此后逐渐确立了父死子继的制度。

武丁开拓了广大的疆域,而商代的科技成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武丁时代的不世之功。这些成就有的可能不是武丁时代的成果,但武丁创造了商朝的盛世,这对于当时科技文化的发展,显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直接或间接作用。

在商朝时,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规定366天为一个周期,并用年终置闺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录。

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3万的数字,确立了明确的十进制,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计算能力。

商代掌握了许多光学方面知识并得到应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镜,能在较小的镜面上照出整个人面。

武丁的雄才大略和政治理想不仅体现在对外征伐、文明输出,而且还体现在殷商国内各行业的快速发展,从而造就了一个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时代。知识点滴

武丁在体验生活时,有一天对傅说说:“假如有一天我能做国王,一定让你做我的近臣。”

傅说说:“我们这些奴隶连自由都不敢想,哪还谈得上当国王呢!”

武丁不再说话。

武丁即位后把傅说请来,傅说见国王竟是以前的杂役,不禁大吃一惊。武丁就向傅说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与自己的打算,希望他在出谋划策的同时,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以便兴国富民。

傅说听了武丁一席话,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表示一生愿为武丁效犬马之劳。

成康强盛西周

我国西周时期,周成王和其子周康王继承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功业,励精图治,务从节俭,克制私欲,令周公制礼作乐,创立和推行王朝各种典章制度,大规模进行自周武王时开始的分封制,加强对周王朝的统治。

在周成王、周康王相继在位的40余年间,天下安宁,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刑具40余年不曾动用,是西周最为强盛的阶段。被史家称为“成康之治”。

周武王灭商居功至伟,他去世后,太子姬诵继立,是为周成王。周成王年幼,就由曾经辅佐周武王的周公旦代行国政。

周公旦是一个大政治家,依据西周原有的制度,参酌殷礼,有所损益,便制定出一套巩固封建统治的制度来,这就是后世儒家所极力称颂和推崇的“周公旦之礼”或“周典”。

周武王的两个弟弟管叔、蔡叔怀疑周公旦将篡夺王位,诋毁周公旦,并和以武庚为首的殷遗民联络,一时朝野流言四起。武庚本人也认为有机可乘,便积极图谋复国。

于是,他们勾结在一起,并纠集了徐、奄、薄姑和熊、盈等方国部落起兵反周。

周公旦处在内外交困的地位,非常困难。他向周成王解释清楚后,毅然率领军队,进行东征。经过3年的艰苦作战,周公旦杀武庚,黜管蔡,攻灭奄、徐等17国,俘商贵族及遗民为俘虏。

为了消弭殷商的残余势力,也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周公旦首先命令诸侯在伊洛地区合力营建新城,即东都洛邑。洛邑建成之后,把曾经反对周朝的殷遗民迁徙到这个地方,严加控制。同时,周公旦建议周成王实行分封制。

周成王听从周公旦的建议,把奄国封给周公的大儿子伯禽,让他做鲁侯,故都在今山东省曲阜;又封他的外祖父太公吕尚做齐侯,故都在今山东省临淄。这样一来,齐、鲁两大国代替了奄和蒲姑,商朝不能再反叛了。

周召公的儿子封在燕,故都在今河北省易县,后迁都今北京。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封在唐,故都在今山西省太原县,后称晋国。当年周武王攻灭商朝时,纣王的庶兄微子启曾抬着棺材到周武王的军队前投降。

武庚死后,周成王把商朝旧都商丘封给微子启,爵位为“公”,国号为宋。宋国附近,实际上还有陈、杞和焦3个国家,这样分封是为了监视宋国。

周成王实行“封土建国”政策,按疆土距京城的远近,把土地及土地上的人民赐予分封者。一方面,受封者在所封的土地上握有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实行全面的统治;另一方面,受封者要对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随王祭祀等义务。

通过分封,周天子从长远处着眼,利用一级一级的分封制,形成一个统治网;同时,建立了自己的据点,用以抵御北方的少数民族,保护卫国和周国。而这些受封者又都是周朝最重要的贵族,足见周朝初年的大分封,确实有政治远见。

周公旦见西周政权得以巩固,便功成身退,还政于周成王,周朝进入巩固时期。到周成王姬诵在位后期,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

周成王病故后,他的儿子姬钊继位,是为周康王。周康王在老臣召公、毕公陪同下,率领诸侯来到祖庙。两位把周文王、周武王创业的艰辛告诉周康王,告诫他要节俭寡欲,勤于政事,守住祖先的基业。周康王一一记下,决心不负众望,把国家治理好。

周康王继续推行周成王在位期间所实行的国策,再接再厉,使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国库丰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到处呈现一派升平盛世的景象。生活好了,犯罪案件也少了,可以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所有这些,跟周康王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周康王在位时,西北方的犬戎兵经常对边境进行侵扰,给周朝带来极大的损失和威胁。为了使国家长治久安,周康王果断做出了发动征伐鬼方战争的决定。

这次决定是经过一番谨慎的考量和充分的准备的。一方面国内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军队经过治理整顿,战斗力大大提高,发动这样一场战争已经是胜券在握了。于是,周康王命得力将领率领大军进攻犬戎。

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作战,战斗力已经大大增强的周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歼灭敌人4800多人,俘获1.3万多人,并缴获大量车马和牛羊等战利品,使边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得到安定。

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的不断融合,在这期间,逐步形成了华夏族,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在当时,还有其他少数民族如夷族、蛮族、越族、戎狄族、肃慎族、东胡族等,也都加入到融合的行列中。

周成王及其子周康王成王在周公旦的辅佐下,将文王、武王时的一些好传统继承下来,西周的奴隶制进一步巩固,王权进一步加强。同时,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据说刑具40年间不曾用过。知识点滴

周成王小的时候,有一天,他和与自己感情非常好的小弟弟叔虞在宫中的一棵梧桐树下一块儿玩耍。

忽然,一阵秋风吹来,梧桐树上的叶子纷纷飘落。风过后,地上留下了许多梧桐叶。

周成王一时兴起,便从地上捡起一片梧桐叶,用小刀切成一个像当时大臣们上朝时手中所持的“圭”,并随手将它送给了叔虞,以玩笑的语气对他说:“我要封给你一块土地,喏,你先把这个拿去吧!”

周成王执政以后,实现了诺言,将叔虞册封于唐地。

治世盛景

秦汉至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的中古时期。秦汉帝国与隋唐帝国的终始,间隔1100余年。期间延续较长的王朝,都会在其早期出现一次“治世”。作为封建盛世的典范,它们表现出了一致的特征:百姓富庶,社会经济高度繁荣;文治兴盛,文化繁荣。

这些现象以惊人相似的面貌在不同时期显现,如果从“一般”的角度予以审视与考察,不难从中发现某种“必然”的东西。事实上,荣辱皆因统治者之手而生!

西汉文景治世

西汉王朝建立之初,经济萧条,其统治者吸取秦灭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西汉王朝建立后,统治者着力于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统治秩序,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汉文帝和汉景帝相继即位后,又在这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使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汉王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时期。史称“文景之治”。

汉初统治者坚持黄老之学“赏罚信”的思想,主张严格执法,即使皇帝也不得犯法。汉文帝就是一位不以个人意志破坏法律规定而循守成法的皇帝。

一次,汉文帝出行中路过渭桥,有人从桥下走出,使汉文帝乘车的马受惊而跑。廷尉判处此人罚4两金。汉文帝要求处死。

张释之向汉文帝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制订的,如果我们轻易地改变法律,就会使人们对法律失去信任,不知怎样做才对。”汉文帝最后表示廷尉做得对。

汉文帝最重要的改革是废除对受审者肉体上的处罚,改革刑制。这一刑制的改革,在我国法制史上的意义是重大的,它是我国古代刑制由野蛮阶段进入较为文明阶段的标志。

这一改革,为刑制向新笞、杖、徙、流、死这一“五刑”的过渡奠定了基础。

汉代在军事重镇或边地要塞,都设关卡以控制人口流动,检查行旅往来。出入关隘时,要持有“传”,即通过关卡的符信,也就是凭证,方可放行。

公元前168年,汉文帝取消出入关的“传”,从而有利用于商品的流通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为了吸引农民归农力本,汉文帝以减轻田租税率的办法,改变背本趋末的社会风气,用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公元前178年和公元前168年,汉文帝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即纳三十分之一的税,13年免去全部田租。

自此以后,“三十税一”成为汉代定制。算赋也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另外,成年男子的徭役减为每3年服役一次。这样的减免,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公元前158年,汉文帝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所有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合理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从而促进了农民的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

公元前168年,号称“智囊”的太子家令晁错向汉文帝建议入粟拜爵,并在他的著作《论贵粟疏》中宣传此思想,这一套思想非常符合汉文帝时期充实国力的目的。

汉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采取公开招标价卖爵的办法来充实边防军粮。入粟拜爵办法的实行,使农民的处境暂时有所改善,而晁错的《论贵粟疏》也被后世广为传诵。

由于汉文帝采取了上述的方针和措施,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西汉初年,大的侯封国不过万家,小的五六百户;至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流民还归田园,人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国大者至三四万户,小的也户口倍增,而且比过去富裕多了。我国古代社会开始进入治世。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驾崩。汉文帝的长子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

汉景帝除了支持李广等边将对匈奴抵抗,及维持和和战战之外,还采取了一些措施,为以后汉武帝时期匈奴问题的彻底解决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汉景帝执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允许居住在土壤贫瘠地方的农民迁徙到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方从事垦殖,并“租长陵田”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同时,还多次颁诏,以法律手段,打击那些擅用民力的官吏,从而保证了正常的农业生产。他曾两次下令禁止用谷物酿酒,还禁止内郡以粟喂马。

汉景帝颁布了诏令:“令田半租”,即收取汉文帝时“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从此,这一新的田租税率成为西汉定制。

公元前155年,汉景帝又下令推迟男子开始服徭役的年龄3年,缩短服役的时间。这一规定一直沿用至西汉昭帝时代。

汉景帝在法律上实行轻刑慎罚的政策:其一,继续减轻刑罚,如前所述,对汉文帝废肉刑改革中一些不当之处的修正;其二,强调用法谨慎,增强司法过程中的公平性;其三,对特殊罪犯给予某些照顾。

汉景帝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及发展已达到相当的程度,所以统治阶级上自汉景帝,下至郡县官都逐渐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当时在教育领域中最突出的就是文翁办学。文翁首创了郡国官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汉景帝一面弘扬文教礼仪,一面又打击豪强。为了保证上令下达,汉景帝果断地采取了多项措施。

重要的有两项:一是在修建阳陵时,效法汉高祖迁徙豪强以实关中的做法,把部分豪强迁至阳陵邑,使他们宗族亲党相互分离,削弱他们的势力,以达到强干弱枝的目的;二是任用酷吏,如郅都、宁成、周阳等,严厉镇压那些横行郡国、作奸犯科者,收到了杀一儆百的功效,使那些不法豪强、官僚、外戚等人人股栗,个个惴恐,其不法行为大大收敛,这便局部地调整了阶级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由于推行了上述措施,就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人口翻番,国内殷富,府库充实。

据说,汉景帝统治后期,国库里的钱堆积如山,串钱的绳子都烂断了;粮仓满了,粮食堆在露天,有的霉腐了。但是,文景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带来了贫富悬殊的分化。这种状况,既为后来汉武帝实施“雄才大略”,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给西汉中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

公元前141年正月,汉景帝患病,病势越来越重,他自知不行了,于是病中为太子主持加冠,临终前,对刘彻说:“一个人不但要知人、知己,还要知机、知止。”

汉景帝似乎已经感觉到儿子有许多异于自己的品质,把天下交给他是放心的,路还是让他自己走吧,多嘱咐也无益。汉景帝太累了,去世时仅仅48岁。

汉文帝和汉景帝顺应历史发展,采取与时代相应的统治政策,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因而促进了政治和经济的进步,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知识点滴

汉文帝时,齐太仓令淳于公犯了罪,因为他做过官,所以要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公幼女缇萦非常悲痛,便随父到长安,上书文帝,说:“臣妾愿意入官府为奴婢,来抵赎父罪。”

汉文帝看了信,觉得小姑娘说得也很有道理,便召集制定法律的官员,要他们用别的刑罚来代替肉刑,后来就改为以打板子来代替肉刑。

对汉文帝废除肉刑,后世有许多评说,大多是认为出于“悲怜”缇萦,体现了文帝的“德政”。

汉武帝开创盛世

汉武帝是汉朝第七位皇帝,身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的时代所产生的政治思想与规划,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对内广揽人才,发展经济;对外征伐四夷、开通西域,使汉王朝走向鼎盛,并且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哲学都有相当程度的发展。西汉帝国以其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辉煌成就成为东方文明的骄傲,在林立于世界的不同文化体系之中居于领先的地位。

汉武帝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对后世皆留下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后世称之为“汉武盛世”。

公元前140年,年仅16岁的刘彻即位,他就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武帝。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号六年。他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

汉武帝即位之初,在继续推行汉景帝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即“推恩令”。这样,就使原来独立的地方王国自动地将权力上交给了国家。

此后,地方的王与侯仅仅享受物质上的特权,即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税。但是没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权。他还一次性削去了当时一半的侯国,从而奠定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这种做法,成为此后两个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

在军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改革兵制。后又派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使北部边郡得以安定,他还以武力平定四方,大幅开拓领土。

如三越、西南夷、朝鲜半岛北部和西羌等地,成为西汉领土的一部分,而倭奴国、朝鲜半岛南部和东南亚等地,也开始与西汉有文化上的交流与商业上的往来。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张骞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

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细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

在思想方面,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成为了我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大力推行儒学,在长安设太学。

儒家学说成为我国封建统治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对后世我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也有弊端,就是不利于思想多元化的发展。

在经济方面,汉武帝致力于重农轻商,整顿财政,征收商人资产税,大力打击奸商;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统一铸造五铢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经济方面还有一条重要的举措,就是将当时的货币进行统一。

汉武帝还取消郡国铸币的权力,改由中央朝廷铸造,另外发行新的货币,名“五铢钱”,使仿铸者无利可图。之后汉武帝立五铢钱为全国唯一合法流通的货币,垄断造币的原料和技术,从而一扫私人铸币之风。

西汉文化建设,是在汉武帝时代取得重大突破。汉武帝能够以宽怀之心,广聚人才,给予他们文化发挥的宽阔舞台,诱使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文化才干。

汉武帝以独异的文化眼光,使很多人才不致埋没。比如公孙弘、董仲舒、司马迁、司马相如、东方朔、李延年、张骞、苏武、卫青、霍去病等,都在历史上留有盛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