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闪击鏖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2-05 19:17:06

点击下载

作者:李飚

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闪击鏖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闪击鏖战试读:

前言

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世界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就拉开了序幕;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宣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式开始;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国投降,昭示世界反法西斯伟大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这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也是关系人类命运的大决战。这场由日、德、意法西斯国家的纳粹分子发动的战争席卷全球,波及世界。这次世界大战把全人类分成了决战双方,由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等国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国与以由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组成的法西斯轴心国进行对垒决战。全世界的人民被推进了战争的深渊,这简直就是人类文明史无前例的浩劫和灾难。

在这次大战中,交战双方投入的兵力和武器之多、战场波及范围之广、作战样式之新、造成的损失之大、产生的影响之深远都是前所未有的,都创造了历史之最。

战火蔓延到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有56个国家参战,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在抗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战争中,中国坚持了8年,英国6年,苏联4年2个月,美国3年9个月。双方动员军事力量约9000万,其中苏联2200万,美国1500万,英国1200万,轴心国德意日3000万。直接军费开支11170亿美元,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40000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我们历史地辨证地看待这段人类惨痛历史,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使人类文明惨遭浩劫,但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给战后世界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了世界进入力量制衡的相对和平时期;促进了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促进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军事科技和理论的进步;促进了人类认识的真理革命;促进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认识。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20世纪人类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结束了一个战争和动荡的旧时期,迎来了一个和平与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回首历史,不应忘记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破坏和灾难,以及世界各个国家和人民为胜利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作为后人,我们应当认真吸取这次大战的历史经验教训,为防止新的世界大战发生,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不断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

这就是我们编撰《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的初衷。本书综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解密资料,在有关专家和部门的指导下,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进程为线索,贯穿了大战的主要历史时期、主要战场战役和主要军政人物,全景式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恢宏画卷。本套丛书主要包括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战史卷”,包括起源背景、序幕爆发、全面展开、相持转折、最后结局等内容;第二部分为“战场卷”,包括欧洲战场、大西洋战场、亚洲战场、太平洋战场、非洲战场等内容;第三部分为“战役卷”,包括空战、海战、陆战;第四部为“战将卷”,包括领袖、元帅、将领、英雄、元凶、悍将、枭雄、傀儡、间谍等内容;第五部为“战事卷”,包括盟国秘密和纳粹阴谋。

本套书系时空纵横,气势磅礴,非常具有历史性、资料性、权威性和真实性,史事详尽,图文并茂,非常具有阅读和收藏价值,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很好总结和隆重纪念!

我们隆重推出这套书系,以满足各级政府、机关、部门、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阅读需要!就是为了让人们反思历史,呼唤和平!

东南欧沦陷

1.“水星计划”出炉

德国在法、比、荷的胜利,不仅将英国的势力逐出了西欧,同时也大大地削弱了它在东南欧的影响。东南欧诸国在现代军备方面都很落后,因此竭力避免与这个欧洲大陆的头号军事强国发生冲突。

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巴尔干国家间的紧张关系,因德意两国(没有苏联参加)于1940年8月30日在维也纳强行裁决而趋于缓和。这个裁决使罗马尼亚损失最大。尽管如此,它却寻求和德国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这是因为它清楚地认识到由于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已不复存在,德国便成了能保卫它的剩余领土和对付苏俄威胁的唯一强国。希特勒准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罗马尼亚的愿望,因为首先他对普洛耶什蒂油田感兴趣,德国继续作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依赖它。10月,汉森将军率领的德国军事代表团和斯派达尔将军率领的德国空军代表团抵达罗马尼亚。德国也急于探究罗马尼亚有无参加对苏作战的可能性。时下,这场战争已在德国的谋划之中。

正值德国在东欧进行活动之际,西欧的对英作战仍在激烈地进行,尽管那里令人沮丧的局势已使“海狮”计划推迟执行。

东南欧在经济上的重要性与德国自己的军事计划,使德国对保障东南欧的和平安全十分关切。意大利对此应该心有灵犀。尤其是它于9月13日开始进入埃及以来,现已在西迪巴腊尼陷入困境时更应如此。可是,墨索里尼非但不在地中海全力以赴对付已无力发动有取胜希望的进攻的英国人,反而转向希腊,并在10月28日入侵该国。墨索里尼之所以如此,一则是因德国在罗马尼亚所采取的措施激怒了他;二则是受其外交部长齐亚诺的怂法国战败后,希特勒第一次参观巴黎。恿,他预计会迅速取胜。众所周知,当时德国对意大利的行径大为震惊,极不愉快。对轴心国各自为政的战争努力早有许多批评,现在再去进行事后批评,实在是多费笔墨,但是有一条似乎可以肯定:即使全然不考虑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个性与政治上的原因(比如,考虑墨索里尼在意大利的地位),仅就军事上的原因来说,当时也不可能将作战的重心移向地中海,成功地转移作战重心的一切必要条件均不具备。然而必须指出,有人一再劝说希特勒这样做,尤其是海军和陆军的顾问们(例如雷德尔海军元帅)更是如此,尽管德国海军在地中海的实力比其他任何地区都弱。

1940年11月12日,即莫洛托夫访问柏林的当天,希特勒签署了元首第十八号指令。指令明显地反映出盛行于1940年秋季那种对形势捉摸不定的看法。这是在德国空军对英作战失败,推迟执行“海狮”作战计划,以及巴尔干又出人意外地爆发了一场不受欢迎的战争之后。在这项指令中,希特勒认真考虑了对其主要敌人英国发动战争的每一种可能性,并审度了当时的整个欧洲局势:德法关系,说服法国参加对英作战的可能性,西班牙与葡萄牙对执行“菲利克斯”作战计划(德国提议向直布罗陀、加那利群岛和佛得角群岛发动进攻)的态度以及德国对意大利向埃及发动进攻所给与的援助。指令还注意到东南欧与东欧的形势。

希特勒预见到意大利和希腊冬季作战将会遇到重重困难,并意识到这将给英国在大陆上重新获得立足点提供机会。于是,他指示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作好准备,“如有必要,便从保加利亚向希腊进攻,占领其爱琴海以北的领土。这样,便可为德国空军提供有效的作战基地,特别是可以对付威胁罗马尼亚油田的那些英国空军基地”。

鉴于希特勒还认识到土耳其的地位十分重要,“上述决定与其军事行动都是以使用约达10个师的兵力为前提的”。为了加速完成必要的部署,驻罗马尼亚的军事机构将尽快地得到加强。戈林也奉命加强驻罗马尼亚的空军机构,准备在巴尔干东南部部署德国空军部队,还将在保加利亚的南部边境建立一个空军情报告站。将影响到整个巴尔干作战尤其是克里特岛之战的苏联问题,是个大问题。指令在提及苏联这个问题时指出:“为了搞清苏联近期的态度,已经开始和苏联进行政治协商。无论这些协商的结果如何,有关东线作战准备的一切口头指示依然有效。同时,作战准备仍要继续进行。”

到11月中旬,意军在阿尔巴尼亚已被迫采取守势,而且很难守住阵地。德国的首次援助是提供了一支空运大队。但情况已很明显,还必须提供更多的援助。

1940年12月13日,希特勒签署了元首第20号指令。在指令中,他说明了德国准备进攻希腊(称“马丽他”作战计划)的作战要点。我们在这里提起它,只是因为它所强调的思想后来导致了对克里特岛的进攻。

这项指令一开始便指出,阿尔巴尼亚的日趋危险的局势使我们感到采取这一措施加倍重要,即应当阻止英国以巴尔干战线为掩护在那里建立空军基地。因为这些基地一旦建成就会威胁意大利,威胁罗马尼亚油田。德国进攻的首要目标是爱琴海沿岸地区和萨洛尼卡盆地。然而,也可能有必要经由拉里萨与科林思地峡发动进攻,进而占领整个希腊。德国空军的具体任务是“尽可能使用伞降和机降着陆夺取在希腊沿海诸岛上的英军基地”。

在进攻的目的全部达到之后,参战部队将撤退,“另有他用”。这一耐人寻味的措辞表明,这些作战行动与计划中的对苏作战具有直接联系。事实上,5天后,即12月18日,希特勒签署了元首第21号指令——“巴巴罗萨”对苏作战计划。

考虑到气候有利,原来计划于1941年3月进攻希腊。但是,进攻发起时间推迟了,首先是由于正在与保加利亚进行外交谈判,因为要到达希腊必须假道保加利亚;再者是由于南斯拉夫在3月26日至27日发生了政治动乱;最后是因为德军到4月6日才能开动,而且时间紧迫只能匆忙部署。要做好这些工作,时间又没有。因为对苏作战即将开始,而且作战计划已经坚定不移地执行了。但是,即便如此,还是不得不改变1941年5月15日进攻苏联的原订日期。新的进攻日期定在4周之后。

直到3月末,以空降作战夺取希腊沿海诸岛(即“马丽他”作战计划的一部分)的建议才进而变成占领利姆诺斯岛的实际措施。攻占基克拉季斯群岛只能在占领雅典周围地区之后。因为那里的地形对实施进攻非常困难。

1941年3月26日,作为准备的一项内容,德国空军命令聚斯曼特遣队与第7空军师的师部一同开往保加利亚。由聚斯曼中将指挥的特遣队包括第2加强伞兵团以及炮兵、高射炮兵、工兵和通信部队。这两支部队在保加利亚的任务是在第八空军的指挥下负责执行空降作战。

但是,驻保德国空军还需要支援越过希保边境向希腊军队与英国远征军发动强大的进攻的作战行动,这意味着它将无力实施伞降与空降登陆作战。结果这一行动只好推迟实施。

战争的进展使德国伞兵部队不必再去夺取利姆诺斯岛,但在1941年4月26日,第2伞兵团却携带重装备在科林思地峡空投成功。科林思运河上的桥梁被敌方的一颗炮弹碰巧起爆了炸药而炸毁。但德军很快又架起了一座急造桥。伞兵们俘获了900名英军和1450名希军,其中军官21名。己方仅死亡63人,伤158人,失踪16人。希特勒在意大利那布勒斯检阅轴心国军队

这次军事行动打开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大门,加速了克里特岛之战的进程,并保卫了康斯坦萨-博斯普鲁斯—科林思这条轴心国重要的海上通道,此外便是引人注目地使用了伞兵部队。这次使用伞兵的经验加上先前在荷兰、比利时的经验,也就指明了如何使用伞兵的指导原则。

在同希腊作战进行之际,德第11空军司令施图登特曾于4月20日亲自向戈林作过报告。还可以肯定的是,就在第2天,进而呈报希特勒后,“水星”作战计划终于决定,即从空中夺取克里特岛。

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一份研究报告表明这样一种观点,即在战争的现阶段,鉴于马耳他岛位于地中海中央,应在夺取克里特岛之前首先夺取马耳他岛。但那时对苏作战即将开始,希特勒的战略重点日益东移,因此,他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巴尔干地区、东地中海、埃及和中东。他在指令中相当明确地指出,夺取克里特岛的目的是要把该岛作为对付东地中海英军的空军基地。

尽管第28号指令中没有明显地涉及到夺取克里特岛的战略企图,但我们可以推测出,在4月21日那次重要的会议上,施图登特将军向希特勒阐明的意见,与他在成功地夺取克里特岛之后作战报告中所强调的想法相同。他写道,必须占领克里特岛,因为夺取它是将英军逐出大陆后保卫轴心国的康斯坦萨—科林思—意大利这条至关重要的海上通道的唯一手段,也是为了保证希特勒得到罗马尼亚的石油供应(这是希特勒的长期忧虑所在)的唯一手段。克里特岛在德国人手中将有如下作用:(1)实际上等于把英国舰队驱逐出爱琴海;(2)标志着英国在东地中海的地位受到很大的削弱;(3)为德国空军攻击埃及,尤其是苏伊士运河,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基地。

希特勒在命令中规定应于5月15日进攻克里特岛,由戈林负责指挥。空降登陆军担任主攻,由已进驻地中海地区空军基地的德国空军部队和在西线已享盛名的第22师实施支援。不过,该师不巧还驻在布加勒斯特地区,而且由于所有可用的运输机急需为实施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作准备,因此它不可能赶上参战。数日后,由林格尔将军指挥的第5加强山地师代替第22师进入希腊。

在整个“水星”作战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都可意识到希特勒对拟定的对苏作战有种焦虑不安和迫不及待的心情。他毫不掩饰地催促加速作战准备。他要求所有参战部队不要希望在现有兵力以外再增加部队。作战部队的空运行动决不能耽误“巴巴罗萨”作战部署。空降登陆军完成任务之后应立即撤出,“另有他用”。

由此可见,德军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时间紧的问题,而且在整个作战过程中一直如此。这使德军不得不频繁地变更部署,造成了不幸的严重后果。其原因是对于伞降与机降作战来说,精确的选择时间是成功的关键。然而,巴尔干之战大败英军的胜利使德国战争决策者兴奋至极,他们信心十足地认为这次作战已胜利在望。

2.德军多手准备,志在必得

“水星”作战是首次以德国空军为主,国防军3军相互配合的作战。这次作战的任务交给了勒尔将军指挥的第4航空队,其编成内有:冯·里希特霍芬将军指挥的第8空军和施图登特将军指挥的第11空军。海军支援的作战任务交给了东南舰队司令舒斯特尔海军上将。

由里希特霍芬将军指挥的第8空军在攻占希腊本土的作战中作用显赫,因此它对这次行动的总情况已了如指掌。由施图登特将军指挥的第11空军编成内的大部分部队不得不从德国的驻地和训练营地内抽调。在调动过程中,德军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主要是技术方面的,例如在巴尔干非常缺乏交通线,而“巴巴罗萨”作战的运输量又很大等。但是尽管如此,到5月14日,第11空军军还是成功地在雅典附近集中完毕,并做好了战斗准备。德军还调集了10个“容”—52飞行联队,共502架飞机,准备运送伞降与机降部队。

但是,空军地面部队却未做好准备,其数量也不足以完成任务。由于少数可以使用的机场必须分给第8空军军的轰炸机、俯冲轰炸机和战斗机使用,所以留给第11空军军使用的机场是在科林思、梅加拉、塔纳格拉、托波利亚、达迪翁、埃莱夫西斯和法利龙。在这些简陋的机场上过多地集中飞机对实施进攻克里特岛的作战妨碍极大。飞机所掀起的大量尘埃几乎使机队无法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起飞。第11空军军使用了地面消防设备,试图消除尘埃,但作用不大。

所有的补给物资必须运往比雷埃夫斯港与科林思港。在装载这些物资时所有可直接利用的船舱都利用了。补给船受到水雷与敌潜艇的袭扰,尽管东南舰队司令官作了不懈的努力,但一直拖到5月17日以后才赶到。因为码头与港口设施受到严重破坏,当时又没有合适的劳动力,在卸载这些补给物资时又发生了拖延现象。此后,在转运这些物资时又有耽搁。但是,这次作战的关键问题是为空军提供油料。在5月17日至5月20日期间必须为第11空军军提供79.2万加仑的油料。这些油料仅够10个“容”—52飞行联队实施3次战斗飞行之用。与此同时还必须给第8空军军的部队提供油料。

补给舰船迟迟不到,为机场运送油料又遇到许多困难,这就有必要是推迟作战的发起日期,开始推迟到5月18日,后来又推迟到5月20日。另外,通信系统也远不能令人满意。

但是,把有关的作战参谋机构集中在雅典及其周围证明是有利的。因为这样可使大量的不可避免的矛盾得到迅速解决。同时,由于德国空军参谋长耶顺内克在那里坐阵,也能促使空军总司令迅速作出决策。

第8空军的部队一旦改编和准备完毕,便执行了各种重要的战前任务,诸如:为补给舰只提供空中掩护,对付敌潜艇与水面舰只的袭扰,侦察整个作战海域,攻击在克里特岛周围航行的敌运输与战斗舰只和该岛港湾内的舰船(例如停泊在苏达湾内的舰艇),以及突击英国皇家空军地面部队和防空阵地等等。这些战斗行动不仅给敌人造成了伤亡、破坏,还使德军夺取了该岛的制空权,这是后来空降作战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作为进攻克里特岛这场总体战的一部分,德国空军在克里特岛周围的许多岛屿上修筑了工事:把基西拉岛与安蒂基西拉岛修建成防空阵地;把梅洛斯岛修建成补给中心和海空救援站;把斯卡潘托岛修建成战斗机与俯冲轰炸机基地。

各作战参谋部只得主要依赖德国情报部(卡纳里斯亲自负责)与空中侦察所提供的情报来了解敌人的兵力与阵地情况。

凡是敌人能从海空运送部队登陆的地点,守军都用巧妙的技术和大量的物资器材有计划地进行了设防。在许多重要机场的周围和北部沿岸修筑了许多易守难攻的坚固支撑点。守军充分了解德国伞兵部队的战术,在入侵部队可能用来空降的所有内陆地区都作了认真的设防。这些地区大多平坦、低洼,为此,守军占领了周围的制高点,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为了把整个地区都置于自己的火力之下,并尽量使进攻者损失惨重,英军在那些被视为适于机降和伞降登陆的橄榄树林内埋伏了狙击手,对所有防御性坚固支撑点进行了十分巧妙的伪装,致使德军借助于详尽的空中照相和冒险的低空飞行也难以辨别。尽管德军费尽心机,并且满有把握地认为发现了敌人的一些防空阵地,但后来才弄清楚原来那些阵地都是用木头“炮”设置的假阵地,而真阵地却设在别处,伪装得十分成功。

德军参谋总部对敌人实力所作的不准确的估计以及对敌阵地的设置位置所作的错误判断,经常在参战部队中反映出来,比如他们认为:希腊人“将不愿再继续作战”;英国兵已“士气沮丧”,一旦遭到德军攻击也“不会认真抵抗”。

德军这种对敌军战斗力的错误估计给整个作战的胜利造成了威胁,结果是使第11空军军遭到了极其严重的损失。

鉴于英国情报部门的工作卓有成效,加之德国伞兵部队已经在科林思作战,因此德军试图达成战略上的突然性的希望已成泡影。不仅如此,而且连发动一场进攻性的战术突袭,无论从兵力和时间上来说都是不可能的。由于英国在希腊的间谍活动活跃又富有成效,它对德国伞兵部队与运输机联队在雅典附近集结、装船和运输的情况了如指掌,结果,以亚历山大港为基地的英国海军部队从5月15日开始便在克里特岛附近的海面上巡戈到5月17日,驻克里特岛的英军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准备对付德军的进攻,他们预计德军将在翌日凌晨发起进攻。

在发起进攻之日的凌晨,第8空军军将实施预备性作战,摧毁仍留在岛上的英国空军部队及其地面防御设施。它还负责掩护第11空军头两波攻击部队的接近和着陆,并对尔后作战实施支援。最后第8空军军还要负责掩护参加作战的舰只,消灭克里特岛附近的敌海军部队。

东南舰队司令官将派出扫雷艇与机帆船,这样第1分舰队就可在进攻的第一天晚上在马利姆以西上岸,而第二分舰队可在第2天晚上在伊腊克林以东上岸。运货的轮船则准备在接到苏达湾的水雷已被排除和敌军已被肃清的报告之后便立即扬帆起航。

这项拟订得极其详尽的进攻计划为快速攻占克里特岛提供了胜利的希望。入侵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占领3个机场。如果在攻占这3个机场中的任何一个时,遇到预想不到的困难,还可以转移到已在德军手中的其他机场去,这样做便有胜利把握了。

3.蚁穴毁大堤

凌晨5时半至6时,第8空军向马利姆和伊腊克林的机场,以及这些机场周围地区和干尼亚城的防空设施发动了预备性进攻。接着,即在空降着陆开始之前,第8空军于7时再次发起了攻击,目的是牵制着陆地区的敌人。尽管守军做了非常周密的准备,但参加战斗的总数为493架德国“容”—52式飞机只损失了7架。

第11空军发动的第一攻击波是根据作战计划中规定的空降作战时间实施的。但由于敌人防空火力猛烈以及飞行员迷航等多种原因,派出的飞机并不是每次都能到达选定的着陆场。负责夺取马利姆的西部大队和负责夺取苏达村与干已业的中部大队以滑翔机各运了半个营(突击团第1营)进行机降着陆。这个营的3个连就在敌防空阵地周围着陆,以便摧毁这些阵地。有两次成功地实施了这项计划,随后参加第一攻击波的伞降部队也纷纷而至。

伞降部队遇到了敌步兵部队的猛烈抵抗,而战前的空中侦察并没有发现这些部队。在马利姆机场以南的斜坡上的抵抗尤为顽强,守军在那里构筑了台阶式的防御阵地,火力十分密集,有些伞兵在空中就被击毙,有的刚一着陆便被击毙,许多人虽然着陆时未被打死,但却无法得到他们的兵器囊。突击团的一个营降落得太偏东。中部大队向控制瞰制干尼亚与苏达湾的阿克罗蒂里高地与加拉塔斯村发动的进攻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西部大队与中部大队的战斗一打响便失去了它们的指挥官,这使局势变得复杂了。指挥中部大队的聚斯曼中将在作战刚开始便因滑翔机在埃吉纳岛坠毁而毙命。西部大队司令官迈因德尔少将在着陆前不久受重伤。

直到下午,作战室才了解到这些情况。这是因为当运输机安全返回基地(仅损失1.4%点)和收到第8空军的报告时给人的印象是“第一波已按计划着陆成功”。当时驻雅典的空降军司令部丝毫没有得到伞降部队的消息。临近中午,中部大队发来了一份电报,电文报告说,向干尼亚发动的进攻因损失惨重而受阻。西部大队也报告,激烈的战斗仍在进行,指挥官已负伤。由于最初抱有的乐观态度,所以第二波仍按计划出发,结果酿成了更大的失误和遭受到更大的挫折。

9时至10时,运输机返回希腊的基地。但事实证明在13时之前,不可能让“容”—52作好飞第二架次的准备。每个“容”—52飞行联队起飞时间耽搁达3个半小时之久,其原因是:(1)加油困难;(2)必须首先把坠毁的飞机从跑道上清除掉;(3)起降过多飞机的机场尘埃密布,即使使用消防器材也无济于事。结果各运输机中队都未按战斗序列起飞,也没有同时到达目的地,只是在15时至18时之间才东一架西一架地到达。第11空军的战斗报告说明了如下情况:各个机场之间的电话通信常被切断,因此指挥官们不可能就拖延进攻时间问题进行磋商,也不可能重新安排共同发起进攻的时间。负责指挥第2特种任务轰炸机大队(伞兵运输机)的军官报告:在第一波着陆不久,他便意识到这种情况。但由于未能与他的直接上司(隶属于第11空军的地区作战指挥官)取得联系,于是他便直接向军司令部通话,要求推迟第二波发起进攻的时间。可是无法确定是否作出了决定,即便作出了,遗憾的是,也没有传达到实施第二波进攻的运输机大队。由于同样的原因,也未同第8空军军做出进一步安排。

轰炸机编队按原计划在15时飞临雷西姆农与伊腊克林目标的上空,企图摧毁敌人的高炮阵地,或至少要压制住敌人的火力。紧接着,单引擎与双引擎战斗机飞来掩护伞降部队跳伞,压制对方的防御火力。由于这些飞机的航程短,在16时15分之后便不能再停留,因此大部分部队是在没有战斗机掩护的情况下实施伞降的。

中部大队现由施图尔姆上校指挥。其任务是占领雷西姆农飞机场,尔后向苏达湾推进。东部大队由布罗伊尔上校指挥,任务是占领伊腊克林城及其机场,并扼守该机场,保证后续部队空降着陆。

这两个大队部遭受了严重损失。原因是同第一波一样,它们都降落在防守坚固、伪装巧妙的敌防御阵地的中心。另外,由于运输机是毫无组织地到达的,这使敌人更易于完成其抵抗任务。一些无经验的运输机机组人员犯了错误,把伞兵降落在错误的地点,造成了更大的混乱。由于许多伞兵都不能得到他们的补给囊,所以德军的物资损失也很大。

所有这些情况都使得中部大队未能占领雷西姆农机场。同时在敌人密集的火力下,向苏达湾推进的企图也没有实现。由于运输机在运送第一波进攻部队之际或其后不能及时赶来,当东部大队与敌人接触时,其兵力比原计划少了600人。尤为糟糕的是,进攻的时间耽搁了,这给部队的进攻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以致最后东部大队未能夺取预定的目标是不足为怪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布罗伊尔上校只能在夜暗的掩护下集结失散的人员并于翌日清晨向机场发动进攻。

5月20日夜对作战情况的检查表明,在4个空投伞兵的地点,敌军的防御比预想的要强得多。3个机场无一被攻占,克里特岛的局势十分危急。马利姆的情况似乎好一些。傍晚,甚至有人错报:该机场尽管仍处于敌炮兵火力之下,但已被攻占。现在为了按计划使第5山地师进行空降着陆,十分有必要至少占领三个机场中的一个。在目前的情况下,那只有夺取距德军在希腊的空军基地最近的马利姆机场。虽然它比伊腊克林机场小得多,但看来可为进攻部队的胜利提供最美好的前景。

马利姆机场南面的107高地是英军防御的要点。不过,开始德军并未从空中照片上看出它的重要性,因此只派了一个由科赫少校率领的加强连,搭乘滑翔机向107高地发起突击。结果伤亡惨重,突击被击退。西部大队指挥官迈因德尔少将着陆后很快认识到敌人防御阵地力量雄厚。该阵地从机场的西部边缘沿塔夫罗尼蒂斯河床通过107高地的西坡向南延伸。他立刻增加4个连的兵力向机场方向实施正面进攻,另外派出两个连从南面包围高地。马利姆周围的阵地由新西兰第22营扼守,营长是安德鲁中校。在通信与信号系统均遭破坏后,他认为已不再能对其部队实施有效的指挥,于是便在强大的压力下趁着黑夜撤离阵地。这次“从马利姆的撤退”导致了整个克里特岛的失陷。

这一天,英军总司令弗赖伯格将军截获一份德军将把第3伞兵团投入战斗的指令。这项指令提供的情况加上他对整个局势的看法,便使他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比较清楚了。深夜,他向韦维尔将军报告,如果海军能够阻止敌人从海上发动的入侵(他们推测德军主要是从海上入侵),那么他自己的部队是有足够的力量,并且完全能够对付所有可能来自空中的进攻。不过他也指出,敌人猛烈的空中突击,使他的通信与信号系统的效能已经降低。但他向上级报告时还不知道当时情况的严重程度,例如,他不知道新西兰第22营已从马利姆撤退,结果已在他防御最薄弱的地段大开了缺口。如果他知道这些情况,毫无疑问,他势必会竭力在夜暗的掩护下派援兵援救马利姆。

施图登特将军预期在5月20日至21日这个具有决定作用的夜间发动猛烈的进攻。当这一设想未成为现实时,突击团的那些疲惫不堪的残部在5月21日清晨却获得了一个喘息的机会。他决定集中全部力量进攻马利姆,从而使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德军的变化。他之所以能够作出这项决定,原因之一是,当时尽管团通信主任损失了他的大部分器材,他却与驻雅典的空降司令部成功地建立了无线电联系。

5月21日上午,一些携带武器、弹药的“容”—52飞机在马利姆滩头降落遭受了一些损失,一架“容”—52飞机在马利姆机场降落。然而,由于机场的跑道仍处于敌步兵与炮兵的密集火力之下,所以虽然为山地营着陆作好了一切准备,还是不得不再次推迟。要增援西部大队并作出更大的努力使机场完全置于德军控制之下,唯一的途径是继续空投伞兵,德军这样做了。大约在17时,德军占领了马利姆,并且牢固地控制了机场。这一战果是在第8空军的十分有效的支援下取得的。第8空军军享有绝对的制空权,向敌人的防空阵地和坚固支撑点实施了连续的攻击。同时,从16时起,一个加强山地营的第一批空降组冒着敌人不间断的炮火和机枪火力在机场着陆。许多“容”—52飞机在着陆过程中被摧毁。但是,目前已可以继续着陆,扩张战果,并向前推进,于5月22日,与干尼亚和苏达湾附近的中部大队会师。下一个目标是,扩大马利姆这一桥头堡,由此出击,将敌人从苏达湾的海军据点中赶出去。在那里,英军的快速舰艇仍利用夜暗不断地运人补给物资。5月21日,德军的运输机给中部大队运来了弹药,但占领加拉塔斯周围高地的企图却失败了。进攻部队遭到损失,受到很大的削弱,只能扼守已攻占的阵地,牵制敌人的部队。

留在雷西姆农附近的德军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攻击。它们在弹药与其他补给物资的支援下守住了阵地,虽然曾遇到一些困难。

在伊腊克林附近,东部大队被切成两段。西段的部队在第八空军的近距离支援下,试图突入伊腊克林。开始打得还不错,以后却遭到敌人的猛烈抵抗,进攻受挫。结果那些已经突入该城的部队只好撤出。东段的部队由布罗伊尔上校指挥,企图占领机场,但未成功。部队没有重型武器,进攻毫无获胜的希望。由于它的失败,空降军不能按计划将第五山地师的部分部队机降到伊腊克林着陆。

但是,由于占领了马利姆,据第十一空军截止5月21日夜的报告说,它已绕过伊腊克林这个重要地点,并受命巩固德军在马利姆的阵地以及向干尼亚发动进攻。第5山地师师长林格尔将军现已升任西部大队指挥官。翌日,该师的三个营在马利姆机场登陆。

4.舰队与空军的对抗

进攻克里特岛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迅速提供重型武器。完成这项任务的唯一理想途径是用机帆船与商船从海上运进武器。德军企图执行这项任务并同时阻止英国海军把援兵送上克里特岛的军事行动,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次“海空之战”。很明显,英国人在空中处于劣势,他们希望使用能够在东地中海投入作战的强大的海军部队来弥补这个不足。英军认为,德国人将会发现单靠空军夺取克里特岛是不可能的,所以估计大量德军将试图从海上登陆。

第8空军军已经收到了如下指令:在作战的准备阶段要不断地监视克里特岛周围的海面,并袭击在这一海域中看到的所有运输舰。第8空军报告称,在执行这项指令中,到5月20日止,已击沉或重创27艘敌舰船。

两支由机帆船编成的船队根据计划从比雷埃夫斯与哈尔基斯驶出,由意大利的“狼”号与“人马座”号鱼雷艇护航,载有一支约2300人的山地部队和重装备,在进攻克里特岛的当日夜间,抵达了战斗出发地点——梅洛斯岛。第4航空队要求东南舰队司令竭尽全力保证第一支船队于5月21日夜幕降临前,在马利姆附近靠岸。德国当局还试图说服意大利舰队出海,以便把参加克里特岛作战的英国海军部队引开,但是被拒绝了。

5月20日至21日夜,英国海军部队绕越在其东侧的克里特岛,又穿过该岛西侧的基西拉海峡,搜索了克里特岛以北的海域,并沿该岛北部的海岸巡戈。英国海军在搜索过程中,轰击了斯卡潘托机场,但未造成很大的破坏。正在待命出击的攻击力量强大的第八空军看到时机已到,于是在5月21日晨向正在撤离的英国海军舰队发起攻击,击沉“大后”号驱逐舰,重创“阿贾克斯”号巡洋舰。当时仍在该岛以南进行战斗的第8空军于上午9时报告说,克里特岛以北的海域已没有敌人的海军部队。接近中午,第一支由机帆船编成的船队继续从梅洛斯岛向马利姆行驶,可是下午被英国皇家空军侦察机发现了。夜间,遭到新抵达的英国海军部队的攻击,这支部队包括“狄多”号、“奥赖恩”号和“阿贾克斯”号巡洋舰以及四艘驱逐舰。多亏意大利“狼”号鱼雷艇(艇长米姆贝利)的英勇奋战(直接中弹18发)和船队的迅速四下疏散,只有十艘舰只被击沉。其余的船只则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南海岸避难。关于如何将重型武器与援兵运入克里特岛的问题仍未解决。第2支船队在5月22日清晨又遭到英国第2支特混舰队(其编成内有“佩思”号、“水中仙女”号、“加尔各答”号、“卡莱尔”号巡洋舰和两艘驱逐舰)的攻击而被立即召回。两艘船被击沉。只是由于意大利的“人马座”号鱼雷艇(艇长西加拉)的救援与德国空军立即实施的多次攻击才使损失减少到如此小的程度。为了支援正在发动进攻的海军舰队,坎宁安海军上将派出了第3支特混舰队,其编成内有“厌战”号与“勇士”号战列舰、“格洛斯特”号与“斐济”号巡洋舰以及7艘驱逐舰。5月22日一整天,英国特混舰队与由第10空军的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支援的第8空军展开了连续的激战。“格洛斯特”号与“斐济”号巡洋舰以及“快轮”号驱逐舰被击沉。“水中仙女”号巡洋舰、“厌战”号战列舰被重创。“卡莱尔”号防空巡洋舰与“勇士”号战列舰受创较轻。英国海军就是这样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才赢得战胜德国运输船队的胜利。翌日,即5月23日,得到加强的第八空军发动的攻击使英国在克里特岛以南海域又损失了两艘驱逐舰——“卡西米尔”号与“凯利”号。德国空军首脑对于英国人是否会把这场在“狭窄的海域飞机对军舰”的作战的胜利让给他们仍无把握。但是,5月24日坎宁安海军上将坦率地向伦敦报告,他的部队迫于德国空军攻击的巨大压力,昼间已不能在爱琴海或克里特岛周围水域作战。任何企图阻止敌人把部队与补给物资从海上输送登陆的做法都必然会使东地中海舰队蒙受惨重的损失。然而,伦敦对于德国人将会发现他们不可能从空中夺取克里特岛(尤其是他们只占领了一个飞机场——马利姆飞机场)这一点还相当有把握,因此坎宁安在亚历山大港得到的答复是决不妥协,英国海军与皇家空军必须不顾一切风险阻止德国人将更多的援兵送入克里特岛。根据这项指示,英国海军舰队必须在昼间实施消灭该岛以北的德国运输船队的作战,并准备蒙受巨大的损失。但是,尽管英国当局发布了这些指示,却不可能把更多的战舰从西地中海调往克里特岛。因为驻守在直布罗陀的“H11舰队、本土舰队的全部舰只以及其他所有可以使用的舰只都被动员用于猎捕德国“傅斯麦”号战列舰了,该舰正在大西洋中“逍遥法外”。

尽管如此,5月24日至25日,英军夜间增援克里特岛北部沿海的活动仍在继续进行。5月26日,甚至“可畏”号航母也出现在那里,并以12架舰载飞机袭击了斯卡潘托岛上的机场。当天下午,它遭到德国轰炸机的猛烈轰炸,右两处直接中弹,与此同时“努比亚人”号驱逐舰被炸掉了尾。次日,隶属另一支特混舰队的“巴勒姆”号战列舰在卡斯岛东南水域因遭到攻击而受创。

所有这些作战行动都十分清楚地表明,在占优势的敌空军飞机的航程内,一个舰队如果没有充分的空中掩护是不能实施海上作战的,否则就要付出十分高昂的代价。

5.成功撤退

英国决定不惜任何代价保卫克里特岛,所以此时来自埃及的英国皇家空军飞机再次出现在该岛的上空,重点攻击了马利姆机场。携带副油箱的“飓风”式战斗机甚至在伊腊克林机场降落。但是这些努力成效甚微,主要原因是在同日夜间,德国人早已把战斗机转移到马利姆机场去了。

5月22日夜,林格尔将军接管了马利姆地区的指挥权,他重新组织部队,并开始对该岛的西部进行扫荡,以防止来自西部和南部对其基地的威胁。5月25日,卡斯特利陷落。

在向克里特岛东部的干尼亚与苏达湾开进时,林格尔把部队分为两个大队,一个由他的山地部队组成,任务是向南成扇形展开,在坎坷不平的山地上前进,另一个由伞兵部队组成,任务是沿海岸向前推进。

山地部队这次推进的结果是,5月24日晚与干尼亚以西的中部大队会合。这样德军首次以在右翼实施的一次大规模合围机动战胜了守军。

在5月24日后的数天里,德军有秩序地调来更多的援兵编进林格尔将军指挥的大队里,使他得以实现自己的作战意图。他能得到多大程度的增援取决于现有的运输机的数量和岛上其他参战大队所需的补给物资的数量。要减轻空运大队的过重负担以及输入坦克等重型武器的唯一途径仍然是海上运输,要求昼间有强大的空中护航机队的掩护,而且对所涉及的整个海域进行彻底的侦察。德军这方面的首次成功,是在加强了对梅洛斯岛和基西拉岛的对空防御之后才取得的。5月28日,一艘拖轮把载有四辆坦克的两艘驳船拖入马利姆。总的来说,英国海军在克里特岛之战的关键日子里确实起到了阻止德国人从海上将其援兵与补给物资输入克里特岛的作用。夜间,英国海军完全控制着克里特岛周围的海域。如果德国空军没有在昼间对任何舰只的活动保持严密的监视并一发现情况就迅速作出反应,那么穿越山地前进的林格尔将军的部队就可能使英国人有机会把意义重大的援兵输入苏达湾。当时的情况是,只有航速最快的敌舰才能在夜间到苏达湾作一次往返航行,而且这些舰船也只有部分航程在德国空军的飞行半径之外。英国这样的舰船很少,即便是有也只能运载几百人。

5月24日,林格尔大队的进攻在加拉塔斯受阻,敌人在那里构筑了坚固的阵地。在干尼亚以西的高地上,弗赖伯格将军集中了苏达湾地区的所有部队。这是在两个决定性地点前面的最后一道障碍。争夺克里特岛的最后一战就是在这里进行的。5月25日,英国皇家空军再次参战,它的轰炸机与远程战斗机从埃及出发向马利姆机场发起攻击。可是,向目前已成为岛上重要的德军基地的地点所发起的空袭势头太弱,成效甚微,而且也为时过晚,无法扭转失败的局面。同样,德军在马利姆的情况也不妙,飞机在狭窄的机场上着陆时不断坠毁,机场跑道上可利用的有限的空地,因飞机残骸的不断堆积变得越来越狭小。但是,装备有缴获到敌人坦克的登陆队十分迅速地消除了障碍物。

由于登陆队的努力,为山地师输入所需的援兵成为可能。

5月26日,第六山地师又有一个团在机场着陆。此后,这场旨在粉碎敌人抵抗的作战按预定计划顺利进行。5月26日,第8空军向干尼亚发动了一场大规模攻击之后,德军突破了该城以西的敌阵地。翌日,彻底粉碎了敌人在干尼亚的抵抗,德军占领了该城。5月28日德军占领了苏达湾,次日又占领了雷西姆农,并与在伊腊克林周围驻扎的东部大队会合。5月22日,意大利人对克里特岛的局势进行了判断,认为局势十分有利于他们参加征服该岛的作战,因此,建议提供一个装甲连。这支相当于一个加强团的远征部队于5月28日在锡提亚登陆,尔后向耶腊皮特腊推进,在前进中并未遇到什么抵抗。意军的目的是使英军无法撤至该岛以东,并从那里撤走大批部队。这次登陆对克里特岛之战的结局根本未起到任何作用。

到5月26日晨,弗赖伯格将军已十分清楚地认识到,克里特岛的失陷只是个时间问题。他把他的想法向中东部队总司令韦维尔将军作了报告,并告诉他,在过去几天连续的战斗和集中轰炸攻击中,克里特岛上的英国部队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如果允许立即撤出,还有可能救出一些参战部队。弗赖伯格还说,当然,如果认为在该岛坚持每一个小时对中东的局势都是重要的话,他将继续尽最大的努力指挥作战。

韦维尔回答说,情况确实如此。他曾请示过丘吉尔。丘吉尔仍坚持认为,克里特岛之战的胜利是绝对必要的,要求韦维尔向克里特岛提供保证取胜的援助。但是,严酷的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传来伦敦对此问题的答复时,韦维尔获悉驶往克里特岛的又一支运输船队在遭到德国空军猛烈的攻击之后,已经被迫调转航向,返回埃及。

在克巴特岛上,守军的情况在5月26日这一天急剧恶化了。第二天,弗赖伯格将军下令,准备从该岛南海岸的小港斯法基亚撤退。5月26日至5月27日的夜间,莱科克上校率领的两个突击营在苏达湾登陆,这支新锐部队在执行后卫任务时打得很顽强,使幸存的守军得以从马利姆与干尼亚撤至克里特岛的南岸。与此同时,德军向东部的推进打消了守军想撤往雷西姆农与伊腊克林的一切念头。

5月28日至29日的夜间,守军从北岸港口撤出约4000人。为掩护撤退英国海军损失了“赫里沃德”号与“帝国”号驱逐舰,共800人丧生。这两艘战舰都是在企图通过卡索斯海峡时被击沉的。与此同时,“阿贾克斯”号、“奥赖恩”号与“狄多”号也被击伤,留给守军的唯一出路是设法从克里特岛南岸逃脱。

撤退的集结点在斯法基亚一个坐落在一座近乎垂直的悬崖峭壁脚下的小渔村。这座峭壁高300多英尺,只有一条险阻的羊肠小径可以通行。昼间,等待撤离的人们必须尽量隐藏好,以免遭到德国空军的袭击,在这同时,在他们背后的山地上,后卫部队与紧追不舍的德国山地部队正在激战,战斗是沿着南部一条穿过一片光秃秃的干旱地上的难于通行的道路进行的。后来,弗赖伯格将军把这条道路称为英军的“悲惨之路”。

撤退行动是从5月28日至29日的夜间开始的。一支由英国巡洋舰、驱逐舰与商船编成的舰队在四个夜晚共撤走1.7万人。在夜间短暂的几小时之内,从开阔的海滩上英国能撤出远征军的二分之一,这确实是一个壮举。对此,第4航空队的指挥官当时并未充分认识到。从撤退一开始,英国人便把5月31日至6月1日的夜间定为撤退的最后日期。他们感到任何进一步的损失与受创对地中海舰队来说都将不堪重负。情况果然如此,除“佩思”号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受创之外,“加尔各答”号防空巡洋舰在距亚历山大港一百英里的海面上又被一架“容”— 88型轰炸机击沉,这确实更加重了英国海军为保障从斯法基亚村的撤退所受的损失。空军中将特德把留在埃及的3个皇家空军战斗机中队用于在昼间执行护航掩护任务,这总算避免了更严重的损失。

人们通常把英军的死、伤、被俘数字估计为1.5万人,但一个更可靠的报告认为比这个数字要多743人。同时,海军还损失2011人。现在,已可以对德军在克里特岛作战中的损失做出可靠的估计。这个数字远低于丘吉尔原先所做出的“击毙5000多名伞兵”,总计打死打伤1.5万名德军的估计。在对所有的官方与非官方的资料进行认真的研究之后,估计在参加这次作战总数为2.2万名德军中,死、伤、失踪人数只有6580人。

尽管我们所说的这个数字远远低于丘吉尔所做的估计,但要高于德军在整个巴尔干之战中的全部伤亡数字。在巴尔干之战中,德军死、伤、失踪总数为5650人。在克里特岛之战中,德军以较小的代价赢得了难得的胜利。这一胜利使德军的登陆作战似乎成为不可战胜的了。

在没有制海权的情况下,德军只有依靠其空中优势和独一无二的强大的伞兵空降部队进行这次战役,这是世界上唯一的以空降部队为主实施的进攻战役。但由于天时和地利以及盟军早有准备,原本可能的“辉煌”最后却使克里特岛变成了德国伞兵的坟场。从对历史的影响来说,克里特岛空降战役,对西方产生很大影响。美、英军事当局认为戏剧性的克里特岛空降作战,作战思想大胆新奇,具有极高的想象力,是历史上的第一次。美、英从而得出结论,盟国要打败强大的德国军事机器,空中机动是绝对必要的,从此美、英加速了空降兵建设的步伐,于当年他们就组建了大规模的空降作战部队。

攻陷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1.突然袭击

希特勒终于做好了攻打苏联的准备,他精心制定了“巴巴罗萨”计划。在“巴巴罗萨”开始之前的最后几个难熬的日子里,希特勒的失眠老病又开始复发了。随着对苏战争的一天天临近,希特勒每天和约德尔、哈尔德、布劳希奇,还有希姆莱、莱伊、赫维尔、里宾特洛甫等人讨论对苏作战问题,常常要熬到凌晨三四点钟。希特勒非常忧虑,最近国外的报纸纷纷报道说,德国不久将进攻苏联。今天苏联驻德国大使杰卡诺索夫通知德国外交部,要求会见国务秘书。希特勒想,难道苏联觉察到了什么?杰卡诺索夫将向我们提出什么重要的东西?

第二天傍晚,也就是1941年6月19日,希特勒先明确了各人的责任。他宣布:希姆莱全权负责解决两个对立的政治实体之间斗争所产生的“特殊问题”,他的行动由自己负责,不受军队约束。

戈林负责征发苏联全部资源以供德国工业之用。

罗森堡主要制定在军事行动结束后苏联的国家体制的问题。至于军事行动计划仍按照原来的计划执行。

随后,希特勒特别指出:“必须让大家明白,让从将军到士兵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对苏战争不是一次骑士式的战争,它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场战争,它将是意识形态对立和种族对立的战争,因此,我们要用空前残酷的手段进行这场战争!”

说到最后一句时,希特勒将手一挥,然后向前紧走了几步,继续恶狠狠地说道:“我们所要打破、根除、消灭的那种意识形态,并不是半空中的东西,这种意识形态是有具体的人代表的,他们叫做政委、政治指导员、党组织书记、政治部的军官、教导员等。总之,不管他们叫什么,必须从肉体上加以消灭,通通消灭,全部消灭。”

希特勒在发布了自己最得意的指示后,开始口授他的“巴巴罗萨”公告——“告东方前线部队书”。就在这时,里宾特洛甫打来电话说,杰卡诺索夫在下午6时拜见了国务秘书,讨论的只是一些日常事务。希特勒如释重负,心绪稍稍安定下来。他指示将公告秘密印发给部队。

在满满4页的公告中,希特勒又玩起他贼喊捉贼的老把戏,他在详尽地解释德国的所谓“爱好和平”的外交政策后说,德国人民从未对苏联居民心怀恶意,但是20年来莫斯科的犹太布尔什维克统治者不仅要使德国而且要使整个欧洲燃起战火。克里姆林宫企图用颠覆的手段使欧洲的其他部分信仰共产主义。因此他号召德国的士兵们,为了德国的未来而战斗。

6月21日夜幕降临之后,几十万德军悄悄前进,开到离边境大约1公里处,进入最后的集结地域,突击队埋伏在距离桥梁、岗楼和铁丝网障碍物等只有几十米的地方。为防止发生意外,德军实施了严格的噪音和灯火管制。

战争一触即发,莫斯科的气氛也越来越紧张。3月份以来,德军将进攻苏联的消息越来越多。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甚至德国人纷纷告诫苏联政府,德军将在6月对苏发动进攻,斯大林想,这是挑拨,是西方人的离间计。但是,令斯大林不安的是,超级红色间谍佐尔格、中共也发来了相同的情报。红军情报总局局长戈利科夫报告说:到1941年5月初,德国国防军的军力将达到800万人,坦克1.2万辆,火炮5.2万门,飞机2万架,并且已大部集结在东部。

斯大林焦虑不安,对德国将进攻苏联半信半疑。因为他在收到战争威胁近在眼前的大量报告的同时,也收到大量关于战争不会发生的报告。如关于德国人民不愿意打仗、关于德军中有一些士兵不愿打仗,德国存在着强大的反对对苏战争的势力,因为许多德国人认为,对苏战争将使德军刚刚赢得的胜利丧失殆尽。尽管这些情报并不是主要的一面,但是这些情报符合斯大林的意愿,因此对斯大林更有影响。斯大林还记得在年初的时候自己曾致信希特勒,询问德军在波兰集结的情况。希特勒在给自己的回信中就明确指出:“这些情报是可靠的,在波兰确实集结着大量的兵团,但是那不是针对苏联的,而是为了躲避英国的轰炸,他将严格遵守签订的条约,并以自己的人格作担保。”不过,斯大林还是有点犹疑,他找来莫洛托夫等人,商议对策。莫洛托夫献策说:可以试探一下德国。斯大林决定发表一份声明,直言不讳地指责德国没有遵守条约。

6月14日,塔斯社发表声明,呼吁德国同苏联就双边关系重开谈判。塔斯社的声明称,英国等国的报刊到处散播谣言,说什么“苏德之间即将发生战争”,这些谣言显然是荒谬的,是反苏反德力量的笨拙的宣传伎俩,他们希望战争进一步扩大和加剧。苏联人士认为,关于德国企图撕毁条约并准备进攻苏联的传闻纯属无稽之谈。斯大林希望德国能借此发布澄清声明,解除苏联的疑虑,并与苏联谈判。

斯大林认为,如果希特勒同意进行谈判,那就可以把谈判拖延一个月或一个半月。这样一来,德军在1941年进攻苏联就不可能了。因为,德军不可能在夏末、更不可能在秋天进攻苏联,那样苏联就可以争取到7~10个月宝贵的时间。但是,结果却与他们的想法相反:柏林根本不理会塔斯社的声明。对于苏联就德军飞机侵犯苏联国界一事发出的照会也未作出反应。莫洛托夫约见德国驻苏联大使,要求他就此作出说明。与此同时,苏联驻德国大使也设法求见里宾特洛甫,但是一切都无济于事。柏林主意已定,现在已经不是摆外交姿态的时候了,今后将是用战争说话的时候了。战争的大门随着战争的临近似乎越来越大,德军张开了大网,从北冰洋到黑海已经布满了德军,苏德战争的大门已经无法紧闭了。

然而,斯大林依然迷溺于用外交途径来避免冲突,没有下决心尽快让部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厄运在一天天临近,战争迫在眉睫,尽管苏联政府和军队已经做了不少工作来加强国家的防御能力和军队的战斗力,但是还远远没有作好同希特勒进行决战的准备。主管军事工作的铁木辛哥、朱可夫等人见战争威胁一天天地临近,而苏联的备战工作仍在不紧不慢地进行,心急如焚。1941年5月,也就是战争爆发前一个月,他们心急如火地向斯大林报告。朱可夫说:“从红军奇缺的许多武器和技术兵器来看,工业执行供应计划的情况根本不能令人满意。关于这一点,铁木辛哥将向你作详细汇报。”铁木辛哥说:“除了弹药生产计划未能完成预定任务外,拖拉机、防空和反坦克兵器、通信器材,特别是坦克、飞机的生产也无法满足新建和扩充部队的需要。到1941年3月,部队尚缺1.25万辆中型和重型坦克、4万余台拖拉机、约3万辆汽车。也就是说,新组建的坦克兵团和机械化兵团只能得到30%的保障。即使是高速生产,也需要3~4年才能给它们完全配齐技术兵器。”“铁路、公路的建设也远远满足不了战时的需要,西部边境的许多桥梁承受不住中型坦克和火炮的重量,乡间道路需要彻底翻修,各边境铁路区段很难适应卸载大量部队的要求,铁道兵和建筑部门也不可能在1941年内完成临战准备。”“现代化通信器材不够,通信器材的动员储备品和应急储备严重不足。西部边境军区拥有的电台只有标准数的27%,基辅军区仅有30%,波罗的海沿岸军区最好,但也仅有52%。其他无线和有线通信器材的情况也大致如此。统帅部、总参谋部、各方面军的通信枢纽部将主要依靠邮电人民委员部的通信设施,而邮电人民委员部根本就没有做好在战争条件下工作的准备。与此同时,供战略战役机关使用的地下电缆网更是空白。而苏联最高领导人1941年2月接到各军区十分忧虑的报告时,也没有将这一生死攸关的问题列入解决的日程。”“机场的建设一直到1941年3月2日才做出保证建造和改建飞机场的决定,要求修建新机场190个,而且只能在春播结束后调用劳动力。”

斯大林脸色铁青。他说:“你们的担忧我都能理解,但是,只要我们努力,战争不会像你们担忧的那样马上就来临,我们还有时间,因此,无须采取特殊政策,免得引起德国人的警觉。”不过,斯大林对苏军的战斗力情况表现出格外的关心,他提醒铁木辛哥,应多到部队去,多了解一些部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军队改编后的情况。

铁木辛哥在一年内,视察了莫斯科军区、西部军区和基辅军区,观摩训练和演习。铁木辛哥在视察中发现,鉴于部队缺编严重,苏军赶在战争开始前对军队进行大规模改组,以提高战斗力,这一决定是符合苏军的现实要求的。但是,由于战争已迫在眉睫,大规模改组也带来了大量问题,部队训练水平下降,战斗力下降。

1941年6月16日,国防人民委员根据对边境各军区坦克部队的检查情况发出密电指出:对战士和指挥员的训练同机械化部队战备的主要任务脱节,训练目的不明确;人力准备处于低水平;机械化兵团内部各兵种的协同动作规定得少而差;摩托化部队当作步兵部队来训练,没有考虑到它们在战斗使用中的作用和性质;无线电兵的培养工作至今仍处于低水平;炮兵部队尚未掌握从开阔阵地直接瞄准的技巧,这门课根本就没有上过;夜间作业当作例外进行,而且许多部队,根本就没进行过夜间训练和提出过密电要求,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

1940年底,联共(布)中央发布了“关于改编红军空军的决定”,要求组建106个用新式飞机装备的作战兵团,结果到1941年5月底,只来得及组建19个齐装满员的团,其他军兵种的情况也相类似。战争进行不到一个月,统帅部就不得不对军队编制进行大幅度的修改。航空兵师由4~6个团缩编为2个团,每团编制飞机由61架减为22~32架,步兵新编制比原编制人员减少了25%,火炮减少52%。机械军7~8月间全部撤销。

干部短缺的现象也十分严重,肃反扩大化使国家和军队的战争准备受到严重损害。列宁时期建立的第一届人民委员会,连列宁在内共15名委员,在肃反时有8名被处决或死于狱中,1名被逐出苏联。第十七次党代表大会选出的71名中央委员,有51名被处决,2名被迫自杀;68名候补中央委员,有47名被处决。军队的清洗也十分严重。苏军干部部部长夏坚科在1938年3月11日给斯大林的报告中,列举了1937年3月1日至1938年3月1日清洗人数:被解职的21268人,其中有14名军区司令,21名军区副司令,27名军长,96名师长,183名团长和航空大队长。大批红军高级指挥员惨遭迫害,在1935年11月第一批授衔(从上校到苏联元帅)的837人中有720人遭镇压;在1934年11月至1935年1月组成苏联国防军事委员会的85名委员中有5人自杀,76人被捕,其中2人死在狱中,66人被处死;在1935年2月全苏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苏联中央执行委员的36名军事首长和政工干部中,有30人被宣布为“人民的敌人”,5名苏联元帅,幸存的仅2人;5名一级集团军司令,幸存的仅沙波什尼科夫1人;10名一级集团军司令无一幸免。2名一级舰队司令均被处死,2名二级舰队司令中,1人死于狱中,1人被处死。由于大量干部,特别是优秀高级干部遭清洗,加上部队的大规模改编,使苏军无法获得足够数量的具有一定军事理论素养和一定实战经验的军官去指挥这支庞大的军队。到战争前夕,军队的指挥干部没有配齐,陆军中缺66900名,占整个陆军指挥干部的16%;而在西部边境军区,缺额更大,占17%~25%;空军中飞行技术人员缺32.3%;在海军中,指挥员缺编22.4%。指挥员严重缺编致使一些指挥员连提数级,一些营长晋升为师长,甚至军长,而一些排长则一跃而为团长。1939~1942年间,82%的军区司令员、53%的集团军司令员、68.6%的军长、71%的师长是新任命的。仅1941年3月7~8日两天,就新任命了4个集团军司令、42个军长、117个师长。对于他们来说,到苏德战争爆发,只剩下3个多月的时间用于熟悉自己的职责了。

预备役军官的征集和各种训练班虽然使干部不足的状况得到局部改善,但是,由于战争逼近,时间缩短,加上军队的大规模改编改组,很难从整体上达到预期效果,虽然在战前解放或重新启用了一大批被清洗的干部,但指挥人员仍主要靠初级军事院校和短训班应届毕业生,以及征召预备役人员加以补充,即使这样,到战争前夕,军队的指挥干部也没能完全配齐,而且全军有75%的指挥员任职才不过几个月。

军队的集中、展开和通讯指挥系统的建立也是以应付1942年战争为标准的,军队没有做好防突袭的准备。首先,军队的集中与展开一直到1941年2月才开始,而且1941年2月通过的这份军队动员计划,还需要各军区继续修改。3月底、4月初,同意征召80万预备队做补充部队,而征集工作要求在5~10月才进行。而从征集到分派到各军区,并达到实战要求恐怕要到1942年。4月,步兵部队实行战时编制,实际执行的结果是没有1个师在战争爆发时达到战时编制要求。到6月初,要求军区司令部完成掩护国境线计划的制订并呈报国防人民委员部审批,其结果是计划尚在国防人民委员的办公桌里,战争就已爆发了。

紧急通信系统、战时战略领导体制迟迟未能建立,给部队指挥造成混乱。战略领导体制是国家备战和指挥作战的中枢,由于对战争已经临近的威胁缺乏警惕,盲目地认定战争可以拖延至1942年,因此,直到战争爆发,苏联也没研究建立战时战略领导体制,没有预先建立战时统揽国家一切权力的国防委员会和最高统帅部。

长期的战争准备不是一时可以弥补的,但是对于苏联这样一个地域广阔、有着强大实力的国家来说,只要临战准备做得好,仍然能够在战争初期将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但是固执的斯大林对日益迫近的战争依然视而不见,而他周围的人因为恐惧又不敢将自己的忧虑如实向他阐明。朱可夫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检讨说:“当战争日益临近时,我们这些军人看来没有尽一切力量说服斯大林相信苏德战争不可避免地要在最近爆发,向他证明必须将作战和动员计划规定的紧急措施付诸实施。”

2.攻陷苏境

1941年6月21日晚,古老的莫斯科城在经历了白昼的喧闹之后,已归于宁静,静得让人陶醉,让人流连,仲夏的莫斯科,夜色真美。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动了朱可夫,他预感到一种巨大的危险,他抓起话筒,声音有些颤抖,急切地说:“我是朱可夫,有什么新情况。”一向沉稳的基辅军区参谋长普尔卡耶夫中将给他带来了坏消息。他说,一个德军司务长向苏军边防部队投诚,供称德军已开始进入出发地域,将在22日晨向苏联发动大规模进攻。

朱可夫立即将这一消息向铁木辛哥、斯大林作了汇报。斯大林沉默了一会,然后命令铁木辛哥、朱可夫、瓦图京立即到他那里去。朱可夫等人匆匆赶到克里姆林宫,接着政治局委员们也来了。斯大林很忧虑,像往常一样,在桌旁踱来踱去,他问: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军出动大批飞机轰炸苏联西部战略目标,揭开“巴巴罗萨”行动的序幕。“我们该怎么办?”

没有人应声。“应该立即命令边境各军区所有部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铁木辛哥打破令人窒息的寂静,轻声对斯大林说。“把命令读一下。”斯大林说。

朱可夫把在总参谋部拟订的命令草稿读了一遍。他强调说,必须根据既定的击退敌人任何进攻的作战计划采取坚决行动。这时,斯大林有点不耐烦地打断朱可夫的话说:“现在下达这样的训令太早,也许问题还可以和平解决。应该下达一个简短的训令,指出进攻可能从德军的挑衅行动开始。边境各军区的部队决不要上挑衅的当,以免引起麻烦。”

朱可夫立即叫来第一副总参谋长瓦图京,两人根据斯大林的指示迅速拟定了一份国防人民委员的命令草稿,即第一号命令,然后回到斯大林办公室。

斯大林详细阅读了命令草案,并作了一些修改。命令全文如下:列宁格勒军区、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西部特别军区、基辅特别军区、敖德萨军区军事委员会:抄送:海军人民委员1941年6月21日到23日德国可能在列宁格勒军区、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西部特别军区、基辅特别军区、敖德萨军区正面实施突然袭击。袭击可能从挑衅行动开始。我军的任务是:不受任何挑衅行动的影响,以免使问题复杂化。与此同时,列宁格勒、波罗的海沿岸、西部、基辅、敖德萨各军区部队进入一级战斗准备,以防德军或其盟军可能的突然袭击。兹命令:1941年6月21日夜间,隐蔽占领国境筑垒地域各发射点;1941年6月22日拂晓前,将全部飞机、包括陆军航空兵的飞机,分散到各野战机场,并加以周密伪装;所有部队进入战斗准备,军队应分散、伪装;防空部队不待补充兵营到达,立即进入战斗准备。城市和目标地区应采取灯火管制的一切措施;在没有特别命令的情况下,不得采取任何其他措施。

铁木辛哥、朱可夫等人怀着不安的心情离开克里姆林宫以后,回到国防人民委员的办公室里。斯大林在朱可夫等人走后陷入了犹豫恐惧之中,他自言自语地说;“我想这是希特勒的挑衅,难道他真的敢发动对苏战争?”

斯大林望着寂静无人的大街有些出神。他决没有想到,德国的飞机已经侵入苏联的领空轰炸苏联的城市和机场,法西斯的坦克正隆隆开向苏联边界,希特勒的将领们正越来越频繁地看着自己的手表,表盘上的指针正一分一分地向发起进攻的决定性时刻逼近。

6月22日3时许,德军出动约2000架飞机,突然袭击苏联西部66个机场以及其他军事基地、交通枢纽和重要城市,并以数千门火炮猛烈轰击苏联西部边境地区,揭开了“巴巴罗萨”行动的序幕。德军选择6月22日作为进攻苏联的发起日,是经过精心计算的。首先,这一天是星期天,苏军的大部分军官都去度假了,只有一小部分军官留在岗位值班。其次,这一天恰好是夏至后的最后一天,昼长夜短,在战役的最初日子里,德军一天可以战斗18个小时,这对于迅速取得对苏战争的胜利是极为有利的。

德军进攻的具体时间也是经过精确计算的。德军在确定具体进攻的时间时有几种不同的意见,德军陆军总司令部一向奉行传统的军事理论,认为德军进攻的时间应定在1941年6月22日清晨,也就是在拂晓发起进攻。

德国空军总司令部却坚决反对陆军的观点。空军将领们认为,参加第一波攻击的大约900架飞机在黑夜中无法找到目标。如果陆军在拂晓时分发起进攻,空军的飞机从前沿和内地,顶多能够与地面部队同时越过边境,此后平均还要飞30分钟才能对苏联机场实施攻击,这就给苏联空军大约30分钟的预警时间,这样德国空军将无法实现将苏联飞机消灭在地面上的任务,这对“巴巴罗萨”计划追求的突然性是十分不利的。

两种意见各执一词,最后陆军的观点略占上风。

4时30分,德军北方、中央和南方3个集团军群共152个师又3个旅以装甲摩托化部队为先导,在空降兵部队的配合下,从波罗的海至喀尔巴吁山一线约1500公里宽的正面上,分北、中、南3路向苏联发动全线进攻。

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在处事谨慎、行动保守的勒布元帅指挥下,以第4装甲集群为中路,第18和第16集团军为左右两翼,由第1航空队支援,自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以东地域向陶格夫匹尔斯、普斯科夫、列宁格勒总方向实施进攻,企图消灭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苏军集团,占领那里的港口和海军基地,攻取列宁格勒,与芬军会师。

中央集团军担任主攻任务,辖第4、第9集团军和第3、第4装甲集群,第2航空队担任支援任务,由在西线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博克元帅指挥,德国装甲兵的缔造者古德里安担任先锋。中央集团军的任务是由东普鲁士的苏瓦乌基地域和波兰的华沙地域向比韦斯托克突出部、明斯克方向实施钳形突击,围歼苏军西方面军主力,尔后向斯摩棱斯克方向发展进攻。

南方集团军群辖第6、第17、第11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群,第4航空队进行空中支援,由龙德斯泰特元帅指挥。其任务是:左路从波兰的卢布林地域向基辅方向和第聂伯河下游实施突击,通过迂回包围阻止苏军退过第聂伯河;右路从罗马尼亚向第聂伯河下游发起进攻。

忙了一夜的斯大林正准备睡一会儿,感觉有人在轻轻地敲门。斯大林心里一阵发紧,现在已经是6月22日凌晨4时,从来还没有人在这个时候把自己叫醒。难道德国真的向苏联进攻了?

斯大林裹紧睡衣走了出来,卫队长有些不安地报告说:“朱可夫大将有急事向您请示,请您接电话。”

斯大林走到电话机旁,拿起电话。

朱可夫语言急促,简明扼要地向斯大林报告了德国空袭的情况,他说:德国的飞机空袭了基辅、明斯克、塞瓦斯托波尔以及其他一些城市。

斯大林发出了急促的呼吸声。这太违反他的愿望了。斯大林还清楚地记得在两年前希特勒在他60岁生日时发来的贺电,贺电说:约瑟夫·斯大林先生:在你60寿辰之际,请接受我最衷心的祝贺,并为此表达我最良好的祝愿。祝你健康长寿,祝友好的苏联各族人民前程似锦。

斯大林默不作声。

朱可夫见斯大林不作声,又急切地说:“斯大林同志,您明白我的意思了吗?”

斯大林惊了一下,迟疑了一下,然后用嘶哑的嗓音说:“你让铁木辛哥他们到克里姆林宫来吧,然后告诉波斯克列贝舍夫,让他把政治局的全体委员都召来。”

斯大林放下话筒,目光呆滞,在桌边呆呆地站了一分钟,然后漫不经心地瞟了一眼屋角那架古老的落地钟,时针刚刚越过4点。希特勒怎么敢同时在两线作战?他简直是一个疯子!

应该再与柏林方面联系一下。

这时政治局委员们蹑手蹑脚、小心翼翼地进来了。朱可夫、铁木辛哥跟在后面。此时,斯大林脸色苍白,手里拿着装满烟丝的烟斗,默默地坐在桌旁,他吩咐了一句:“同德国大使联系一下吧。”

莫洛托夫很自觉地出去了。屋子里一片沉静,只听见人们的呼吸声。在座的除朱可夫、铁木辛哥外,还有安德列耶夫,卡冈洛维奇、米高扬、加里宁、贝利亚、马林科夫等人。

过了不一会儿,莫洛托夫走了进来。斯大林与他的同事们紧张地看着莫洛托夫,希望能从他那里能得到好消息。莫洛托夫回到自己的座位前,用有些沙哑的声音轻声说道:“舒伦堡通知我们,德国政府为了预先防止俄国人正在准备的进攻,向我们开战了。”

房子里静悄悄的,除了人们的呼吸声外,一点声音也没有,就连一根针掉到地上也能听见。斯大林的目光扫向了莫洛托夫,心想,半年前也是在这间房子,你莫洛托夫曾信誓旦旦地对我报告说:“希特勒现在要解决与英国的问题,还需要我们的合作,他是不会轻易在两线作战的,应该还有时间巩固西部的国境线。”

斯大林尽管对忠诚的莫洛托夫心怀不满,但是,莫洛托夫最后那句话还是提醒了他。希特勒不敢同时在两线作战。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巩固西部的国境线。不过斯大林还是不露声色,他不能在这些人面前表现出惊慌失措。这时铁木辛哥打破沉默,轻声问斯大林:“斯大林同志,我们是不是立即分析一下当前的局势?”

斯大林从惊慌中惊醒过来,答应说:“谈谈当前的情况吧。”

第一副总参谋长瓦图京中将走了进来。但是他并没有带来多少新的消息,他说:“边境的情况尚不十分清楚,就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德国的大部队在猛烈炮火和飞机的掩护下,已经在西部和西北部许多地区越过边界,侵入我国,至于双方的伤亡情况目前尚不清楚。”

朱可夫补充说:“应该集中西部所有的兵力猛烈还击德军的进攻,制止他们的进攻。”

铁木辛哥进一步补充说:“应该以还击敌人的打击,因此不是制止,而是歼灭!”

斯大林说了一句:“就照此下命令吧。”

6月22日7时15分,国防人民委员向各军区发出了第二号命令。命令要求各部队使用一切力量及手段进攻敌军并将其歼灭在边境地区,轰炸航空兵和强击航空兵要以强大打击将敌空军消灭在机场上并轰炸其地面部队的主要集团。航空兵应深入德国领土100至150公里实施打击。很显然,苏军的意图是顶住德军的进攻,并迅速将战火推向德国。

结果,许多师只是在德军轰炸和炮击后才紧急动员起来,一些部队和兵团尚没有到达指定地域,就在途中遭遇了德军的坦克部队,被迫在行进中投入战斗。

第二道命令由于通讯设施遭到德军的破坏,各军区和各集团军没能迅速接到命令,而且接到命令的部队也无法按照命令的要求去执行。苏军在德军的突然袭击下,陷入一片混乱。溃散的苏军与连绵不断的难民群混在一起,局势十分混乱。

斯大林焦虑不安地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他不知道德军统帅部会不惜一切代价,不顾在他们的身后留下多少苏军,径直地向苏联纵深挺进。

战争已经烧向苏联领土,必须将这一意外的消息告诉苏联人民。由谁来把德军进攻苏联的消息告诉人民呢?大家很自然地想到了斯大林,可是斯大林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

斯大林为什么会拒绝呢?在苏联历史上曾流传着一种观点,认为斯大林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他心灰意冷,他不知道对人民说什么好,因为他一直在教育人民说不会发生战争,即使发生战争,敌人也将在他自己的领土上被粉碎等等,而现在,必须承认苏联正在遭受失败。其实,这一说法是没有多少说服力的。因为在决定发表讲话时是在清晨,在那时在莫斯科还没有人知道苏军在初期的战斗中遭受了失败,因此斯大林不愿发表讲话,并不完全是因为这一点,更大的可能性是此时斯大林还不知道边境上的事将如何发展,他不愿意在局势不明时轻易向人民说什么,因为这样有可能动摇他的威信,他不愿为此去冒无谓的风险。

22日清晨,斯大林还没有听到胜利的战报,但是他还是心中坚信,两三周之后他将惩罚希特勒的背信弃义,到那时他才会出面向人民宣布,我们打败背信弃义者的无耻进攻。

中午12时整,莫洛托夫遵照斯大林的指示,发表了广播讲话。莫洛托夫说:“今天早晨4点,德国军队未向苏联政府提出任何口实,未经宣战就对我国发动了进攻,在许多地方侵入了我国国境,派出飞机轰炸了我们的城市,我国人民面对凶恶敌人的进攻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我们的人民用卫国战争回敬了拿破仑的进攻并使他遭到失败。现在我们面对着凶恶的希特勒分子发动的反对我国的新的进军,红军和全体人民一定要把保卫祖国,保卫幸福,保卫自由的胜利的卫国战争进行到底。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敌人必败,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斯大林焦急地在等待着前线的消息,他不断询问铁木辛哥、朱可夫和瓦图京,要求得到边境战况和第二号命令执行的情况。斯大林不时地问:“你们究竟什么时候才能把边境的战斗情况清清楚楚地报告上来?西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西南方面军基尔波诺斯、西北方面军司令库兹涅佐夫都在干什么?总参谋部在干什么?现在战斗到底在什么地方进行?敌人在那里?”

情况不明使斯大林的情绪十分压抑,他再也不能等待了,他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最终决定,派人到前线实地了解一下战斗情况。13点,斯大林指出:“我们的各个方面军司令员缺乏足够的作战指挥经验,看来有点慌。因此决定紧急派遣大本营有权威的代表到西南方面军和西方面军去。去巴甫洛夫处的是沙波什尼科夫和库利克,去基尔波诺斯处的是朱可夫。现在就立即出发,乘飞机去。”

总参谋长朱可夫问了一句:“在目前复杂情况下,有谁来领导总参谋部呢?”苏联国防人民委员在战况不明的情况下要求边境军区实施反击

斯大林答道:“把瓦图京留下,我们这里还可以对付。”

斯大林终于等来了消息,据有关消息说,由于苏军的顽强抵抗,德军的进攻已被击退。铁木辛哥立即发布了第三号命令。命令要求:“西北方面军及西方面军应采取集中突击的办法包围并歼灭敌苏瓦乌基集团,至24日黄昏时占领该地区;西南方面军应以若干机械化军和全部空军,以及第5、第6集团军其他部队的集中而强大的突击包围并歼灭在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及布罗德方向上进攻的德军集团。到6月24日黄昏时占领卢布林地区。”

斯大林补充说:“在从波罗的海直至与匈牙利接壤的国境线上,我允许越过国境线,可不受国境线的限制。”

但是,这些命令要么是根本就没有送达,要么是难以执行,要么是无力执行,要么是在执行中遭受惨败。

完全没有准备的苏军在德军的突然打击下,损失惨重,仅战争第一天,苏军就损失飞机1200架,其中800余架被击毁在机场上,德国空军成功地夺取了制空权。德军的装甲、摩托化部队也迅速突破苏军防线,向前推进了50至60公里,边境地区的军用仓库、储备的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几乎全部落入德军之手。

西方面军损失最为严重。西方面军的兵力集中在比亚威斯托克突出部,该突出部是一个凸向波兰的弧形区域,南北宽约百里。西方面军把三个集团军一线部署在突出部的北、西、南三个方向,北边是库兹涅佐夫指挥的第3集团军,中间是戈卢别夫指挥的第10集团军,南边侧方是科罗布科指挥的第4集团军。三个集团军孤零零地部署在突出部,就像并肩排列在德军张开的大口中,德军只要上下一合牙,就能把他们吃掉。

博克将自己的部队分成两路,像铁钳一样从突出部的南北两翼夹向苏军集团,没有任何准备的苏军很快陷入了极为不利的局面,仅战争第一天,博克的中央集团军就将苏军的3万余人重重包围,第四天就攻到了苏联西部重镇明斯克。

听到这一消息,斯大林大发雷霆。德军在几天内就逼近了明斯克,如果不迅速堵住它的进攻,德军将很快突入斯摩棱斯克,直接威胁苏联的首都莫斯科。看来,德军进攻的主要方向不是自己预想的西南方向,而是最直接、能给苏联带来最大威胁的正西方向,必须加强对这一方向的指导。他迅速打电话给正在西南方面军的朱可夫,急切地说:“西方面军形势严重,敌人逼近了明斯克。我不明白巴甫洛夫是怎么了?库利克元帅在哪里?沙波什尼科夫在这关键时刻又生病了,你能不能马上飞到莫斯科来!”

6月26日深夜,朱可夫急匆匆赶回莫斯科,从飞机场直接来到斯大林的办公室。当他走进斯大林办公室时,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第一副总参谋长瓦杜丁正笔直地站在斯大林的身旁,他们脸色苍白,面容消瘦,眼睛布满血丝。斯大林冲朱可夫点了点头,然后说道:“请你回来是想分析一下当前西部的情况,看看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朱可夫说:“给我们40分钟时间,将那里的情况分析一下。”“好吧,我给你们40分钟。”斯大林说。

朱可夫认为,现在西方面军的形势极为严重,单靠它本身的力量已经无法挡住德军的进攻,必须调集新的部队,加强那里的防御。

铁木辛哥、瓦图京表示同意朱可夫的分析。最后,他们决定:立即组织第13、第19、第20、第21、第22集团军,在西维德纳-波洛茨克-维捷布斯克-奥尔沙-莫吉廖夫一线占领防御,并使用统帅部预备队的第24和第25集团军,在斯摩棱斯克-戈梅利一线建立第二道防线,同时迅速在莫斯科组建2~3个集团军。目的是,在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上建立纵深梯次防御,疲惫敌人,将其阻止在某一区域,然后伺机反攻。

斯大林批准了这一建议。

但是,气势正盛的德军并没有给苏军以喘息之机。6月28日,德军装甲部队攻占明斯克,封闭了对苏军西方面军的大包围圈。同日,随后跟进的德军第4、第9集团军在比亚威斯托克以东地域会合,完成了对苏军的近距离合围,将比亚威斯托克小包围圈同东部的新格鲁多克大包围圈完全分割开来。苏军损失惨重,据德军统帅部7月11日战报称,德军共俘虏苏军328898人,缴获坦克3332辆,火炮1809门。

斯大林听到这一消息,再也忍耐不住自己的愤怒。一个方面军司令怎么在一个星期之内把什么都丢得干干净净呢?当初自己在这里任命巴甫洛夫为西部特别军区司令员时,他给自己的印象不错,他在报告时条理清楚,显得老成持重,很有信心。难道说他经验不足?不可能啊!他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战争、中东铁路之战、支援过西班牙国内战争,并且由于战功卓著,而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后来又参加过苏芬战争,应该说也是久经沙场了。惟一不足的是他连升几级,还缺乏统帅大部队的经验和智慧,对错综复杂的环境还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

实际上,斯大林在极度缺乏高级指挥员的时代,提拔巴甫洛夫没有错。巴甫洛夫富有爱国精神、大胆、英勇、敬业。他在战争威胁面前,曾有一定的警惕。

巴甫洛夫从1940年8月起,举行过5次集团军级的野战演习,1次集团军级的指挥员和司令部就地作战演习,5次军级的作战演习,1次方面军级的演习,一次有两个坦克军参加的无线电演习,2次师级和1次军级操练。他仔细地注视着敌军的部署情况,一再向国防人民委员提出将军区部队由纵深调至边境地区。巴甫洛夫知道德国人准备发动突然袭击,所以请求允许进驻国境沿线的野战工事,但是他的请求没有得到国防人民委员的允许,他们害怕这样会招来德国人的进攻。

斯大林没有去想这些,也没有去想西方面军面临的是数倍的德军,更没有去想由于自己的失误,使西方面军的部队在战争爆发时,军区还在进行整编,5个坦克军、1个空降军、3个反坦克旅都没有组建完毕,物资装备都不齐全。斯大林唯一想起的是,巴甫洛夫的西方面军在连连打败仗。

斯大林呆呆地站在窗前,一动不动地注视着莫斯科的夜色。他不由得想起图哈切夫斯基以前给自己写的一封信,其中一段话还记得很清楚。“未来的战争将是发动机的战争。装甲坦克部队的集中可以形成强大的突击拳头,要抗御他们是很不容易的。”他设想如果让图哈切夫斯基处在巴甫洛夫的位置,也许很多事情就会是另一番景象,往事不堪回首。看来,现在要扭转不利局面,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撤换军事长官,加强对军队的指挥,改变目前的混乱局面。

6月30日,他打电话给总参谋长朱可夫,命令召回西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宣布解除他的职务。由铁木辛哥接任他的职务。

与巴甫洛夫一起被解除职务的还有方面军参谋长克利莫夫斯基赫少将、方面军通讯主任格里戈里耶夫少将、第4集团军司令员科罗布科夫少将。不久,这些人立即被送交军事法庭,以叛国罪、渎职罪判处死刑,并没收全部个人财产。

再说西北方向,在西北方向组织防御的是西北方面军的第8、第1和第27集团军,共有44万人,库兹涅佐夫任司令员。西北方面军与防守列宁格勒的北方面军合作,由伏罗希洛夫元帅统一指挥。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防守苏联十月革命的摇篮、有苏联第二首都之称的列宁格勒。

德军的攻势十分凌厉,很快占领了维尔纽斯、陶格夫匹尔斯、里加。斯大林再也按捺不住对库兹涅佐夫的失望,他决定改组西北方面军,撤消库兹涅佐夫上将司令员的职务,由原第8集团军司令索宾尼科夫少将接任,瓦图京中将任参谋长。

但是,仓促改组的班子一时无法扭转被动局面,德军就像潮水一样继续向苏军冲来,处于被动之中的苏军不仅没有还手之力,也没有招架之功。集团军在宽大的正面上作战,又没有建立纵深梯次防御所需的兵力兵器,预备队又没能及时赶到。结果,德军从行进间占领了普斯科夫城,打开了通往列宁格勒的最后一道门户。

西南方向的情况尽管比前面两个方向要好些,但是也不妙。到7月初,德军在南翼推进了300~350公里,苏军在南翼共死172323人,伤69271人,平均每天死伤16106人。

这样,在短短的3个星期,苏军就向后后退了300~600公里,德军占领了拉脱维亚、立陶宛全境、白俄罗斯大部、乌克兰和摩尔多瓦的部分领土,并进入俄罗斯联邦西部,进抵列宁格勒远接近地,威胁到斯摩梭斯克和基辅。苏军死58万余人,伤10余万人,并损失了大量物资装备。骄横的德军装甲兵在苏联境内耀武扬威地行进着

苏联曾竭力掩盖自己的失利,随着岁月的流逝和苏联的解体,苏军严重失利的原因逐步浮出水面。从总体上看,苏军在战争初期严重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苏德战争爆发时间判断失误是造成苏军失利的首要原因。苏军总参军事学院院长谢他·伊万诺夫大将认为,时间判断失误对苏军的初期失利起了决定性的影响。朱可夫元帅也曾指出:“对时间判断错误这个消极因素,作用虽然逐渐减弱,但极大地增强了敌人客观上的优势,加强了他们暂时的优势,造成了我们在战争初期的严重情况。”

譬如,由于通信指挥系统尚未做好迎战的准备,结果到6月21日向西部边境军区下达进入一级战备的命令时,朱可夫、铁木辛哥从21日17时左右开始,直至22日零时30分才下达完毕,历时7个半小时。战争开始后,由于有线通信遭受严重破坏,大部分部队又没有无线电通信工具,上下左右之间的联系十分困难,各部队各自为战,局势一片混乱。统帅部不得不根据主观意志定下决心,这种状况又进一步加剧了混乱。

国防人民委员部和总参谋部的组织体制也不符合战时要求,因而不得不加以改组。结果造成大规模的人事变动。仅以总参谋部为例,6、7月间变动了393人,而且主要是领导干部。作为军队大脑的总参谋部,在战事紧急的情况下做如此大规模的人事变动,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是对苏德战争初期战法判断失误。苏联对德国侵略是有一定警惕的,但对德国一下子投入规模如此巨大的兵力实施首次突击却没有料到,认为两军将先在边境交战,然后才会投入主力作战。这样苏军在防御时缺乏纵深梯次防御,兵力部署主要在国境一线上。苏军准备在边境交战后才进行全面动员,集中和展开主力准备决战,这大大延误了战机,丧失了御敌良机。

加上战前制定的作战计划以及部队的部署、边境筑垒工事的构筑、仓库和作战物资的配置都深受御敌于国门之外和对战争初期认识的影响。战前苏军总参谋部提出并几经修订的作战计划,始终把以强大的反击将战斗行动迅速推到敌领土上去视为主导思想,计划根本没有考虑在敌人大规模进攻下的防御问题,更不要说必要的退却了。在军队的部署上,担任掩护的第一梯队只有少数部队配置在国境线上,大部分军队驻在离边境8~20公里或更远的营房里。而预备队又分布在离边境不远的地区,根本没有考虑纵深防御、物质技术器材的储备点,机场也是从便于部队反击考虑的,大多配置在离边境近的地域,因此,战争爆发后,在德军强大炮火和航空火力的突击下损失惨重。

斯大林对德军主突方向判断失误对西方面军的失利也密切相关。

战前,斯大林认为,德军未来对苏作战的主要突击方向将在西南方向,因为在他看来,苏德战争将是一场长期的大规模战争。

斯大林在与朱可夫谈及苏德战争时多次说:“德国是一个缺乏资源的国家,他们如果没有乌克兰的石油等资源,德国法西斯是不可能进行长期的、大规模战争的。”

斯大林的这一分析从战略的角度看是有道理的,但是他没有充分估计到希特勒为了避免战争长期化,而采取“闪击战”战略。希特勒的企图是以己之长,击苏之短,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速战速决。当然,从客观上看,还有两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一是斯大林曾是苏联国内战争时南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的军事委员会委员,对粮食和煤对苏维埃共和国的重要性有着特殊的感情。二是在斯大林智囊团的构成中,基辅特别军区的比重很大。在战争前夕,在总参谋部的主要职位上大部分是从基辅特别军区提拔上来的,如铁木辛哥、朱可夫、瓦图京,他们与斯大林一样“在某种程度上都认为西南方向是首要的”。而事实上,德国陆军认为,“向莫斯科总方向进攻,成功的机会最大”,因为一旦德军在西方向的首次突击成功,苏军必将集中主力于该方向以保卫莫斯科。这样可以置乌克兰的苏军于不利地位。

由于错误地认为德军的主突方向将在西南方向,苏联制定作战计划时,很自然地把西南方向作为苏军防御的重点。苏军在这里部署了90个师共86万人,占西部边境各军区总兵力的47%,其结果是,苏联的西方面军不得不抗击几倍于己的德军的突击,从而陷入极为不利的地位,而到苏军察觉时,又不得不把早先集中在乌克兰和后来调往那里的第19集团军全部、第16集团军的大部转移到西部方向,编入西方面军,从行进间进入交战。在战争初期,苏军的许多部队就这样不是在与德军作战,而是在忙于调整部署,这大大削弱了这些部队的战斗力,丧失了歼敌的良机。

肃反扩大化给人们内心造成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惯性力,是苏联不能扭转错误政策的重要因素。

虽然到1938年秋,肃反扩大化有所收敛,一部分被捕的指挥员被放了出来,而且重新担任了领导职务。但是,即使到1940年和1941年,怀疑、告发之风仍十分盛行。战前不久,塔斯社公布了一则备忘录,对那些听信所谓德国对苏联怀有敌意的谣言的人又指责,又威胁,红军空军司令员B.雷恰戈夫、空军总监穆什克维奇和防空司令员0.M.什捷尔尼都是在那时被捕和被杀的,到战争爆发,副国防人民委员基·阿·梅列茨科夫还遭到逮捕。苏德战争爆发前的这种气氛是致命的。人们谨小慎微,怕负责任,留有后手。没有人敢与斯大林分庭抗礼,特别是在判明德军入侵、德军主要突击方向和未来作战特点等事关全局的问题上,人们或是惟命是从,或是规避卸责。从大量的材料看,铁木辛哥、朱可夫等一批造诣很深的行家,通过分析大量的情报,对苏军所面临的大规模的突然袭击的严重威胁,以及未来作战样式是有一些正确判断的。但是他们无法向斯大林说明这一点,也无权采取应有的措施防止这种危险造成危害。1941年6月13日,铁木辛哥与朱可夫打电话给斯大林,要求批准下令边境军区部队进入战斗准备,并根据掩护计划展开第一梯队,斯大林一句“不能完全相信侦察”就把一切都挡回去了。让人压抑的氛围是无形的,这对初战的失利也不无关系。

3.列宁格勒守卫战

德军闪击得手后,开始向基辅、斯摩棱斯克和列宁格勒3个方向发展全面进攻。德军统帅部一派乐观气氛,德军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大将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部属说:“歼灭西德维纳河与第聂伯河前方苏军主力的任务已经完成,苏军的164个步兵兵团,已经有89个被我们歼灭了,只有46个还有一定的战斗力,18个部署在芬兰等次要的战场上,有11个虽然情况不明,但不会对我军构成多大威胁,我们可以保守地说,14天内我们就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希特勒也按捺不住自己兴奋的心情,他断言:“苏联已失去了这场战争。”

为此,希特勒命令,中央集团军群应强渡第聂伯河与西德维纳河,向斯摩梭斯克方向实施钳形攻击,并占领该市;南方集团军群应兵分3路:一部围歼文尼察以西的苏军,一部向东南方向进攻,阻止苏军后撤,一部向基辅挺进;北方集团军群则继续向列宁格勒进攻。博克的部队在完成战役的第一阶段战斗后,博克就指挥自己的部队马不停蹄地向前攻击。博克命令:集中兵力向斯摩棱斯克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围歼苏军斯摩棱斯克集团,并夺取奥尔沙、维捷布斯克、斯摩棱斯克三角地带。

斯摩棱斯克是俄罗斯的西部重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距莫斯科仅400公里,素有“莫斯科门户”之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1812年,拿破仑率领法军入侵俄国,就是经由这座古城进入莫斯科的。德军将领们企盼着能重温拿破仑的旧梦。

苏军虽然拼死抵抗,但是立足未稳的苏军又没有完备的防御体系,无法抗拒德军强大装甲部队的进攻,在德军接连不断的钳形攻势和不断的分割、包围下,被各个击破,德军于7月16日占领了斯摩梭斯克,通往莫斯科的门户被打开了。西南方向的形势也不妙。斯大林认为,西南方向是德军进攻的主要方向,他把苏军大部分兵力部署在乌克兰,设立了两个方面军:南方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其数量超过巴甫洛夫的西方面军和西北方面军两个方面军的总和。西南方面军由基尔波诺斯指挥,编成内有第5、第6、第26和第12四个集团军,南方方面军由秋列涅夫指挥,编有第18、第9两个集团军。

尽管苏军在乌克兰地区部署了重兵,但是在德军的突然打击之下,苏军猝不及防,未能抵挡住德军的进攻。到9月初,苏军已经被迫退守乌克兰首都基辅。克莱斯特和古德里安指挥的两支装甲大军如两根利箭在基辅南北两侧齐头并进,进至第聂伯河后转头相向推进,准备将基辅兜进德军的大包围圈。

朱可夫认为,德军气势凶猛,最好趁德军尚未合围之机,主动撤出基辅,以保留实力。

斯大林的心情真是糟透了,战争局势很不好,自己的家人也陷入了德军的魔掌。据日丹诺夫报告,他的长子雅科夫,也就是苏军第14装甲坦克师第14榴弹炮团的连长,不幸被德军俘虏。

斯大林对自己的儿子的被俘有些不安。雅科夫万一挺不住,被摧垮了,按德国人的意志在广播和传单里乱说一气,这不仅将对自己的声誉有极大的损害,而且会对正拼死抗战的苏联军民的士气以很大的打击。在此前一天莫洛托夫曾告诉他,说瑞典红十字会主席通过瑞典使馆带来口信:问是否要委托他或其他什么人采取行动解救他的儿子。斯大林内心非常矛盾。

此刻,见朱可夫说要放弃基辅,就很不耐烦地拒绝了朱可夫的建议。他厉声打断朱可夫的话说:“要放弃基辅?要将部队撤出基辅?撤退,撤退!我们丢掉了拉脱维亚、立陶宛全部,白俄罗斯一部,以及乌克兰、摩尔达维亚的一部分,俄罗斯的西部也丢掉了,我们还要撤退,我们要撤到什么时候?现在德军已成了强弩之末,为什么我们不能再坚持一下子呢?再说,我们的人民在注视着我们,美国人、英国人乃至世界人民也在关注我们。美国政府、政府对我们充满了疑虚,他们不相信我们会把战线稳在列宁格勒、斯摩棱斯克、基辅以西,我们必须做到这一点,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我们最需要的武器和物质援助。如果我们把基辅了,谁还相信我们,谁不肯帮助我们!”

斯大林一想到基辅的局势,就想起西南方向总指挥的布琼尼。布琼尼是久经考验的老元帅了,他恐怕是当前苏联最有经验的军事家了,他怎么也与朱可夫一样主张放弃基辅了?不管怎么样,基辅是不能丢的。

最后,斯大林下令,不许后退,不许炸毁桥梁,一定要守住基辅。而且他要求基尔波诺斯要实施更加积极的战术,对敌发起反攻。这样,苏军西南方面军错过了避开合围和保存实力的最后时机。

9月15日,德军完成了对苏军西南方面军第21、第5、第37和第26集团军的合围。

9月17日晨5时,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再次向斯大林请求撤离,斯大林仍旧不许突围。

情况已经十分紧急,9月17日黄昏前,军事委员会不顾斯大林的反对,决定让苏军突围,但为时已晚。方面军司令部也与各集团军失去了联系,被德军分割、包围的苏军各自为战,虽然英勇奋战,但仍未能挡住德军的猛烈进攻。19日,苏军被迫放弃基辅。20日,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和参谋长等高级将领在突围中阵亡。有66万多人被俘,800余辆坦克和3000余门火炮被德军击毁或被缴获。

在北路,德军已经突破了苏军在拉脱维亚-俄罗斯边界的防线,占领了列宁格勒的西南门户普斯科夫,与位于拉多加湖西北的芬军主力遥相呼应,列宁格勒已经处在德芬军队的南北夹击之中。列宁格勒好像已成为德军的囊中之物。

气急败坏的斯大林给负责西北方向防御的伏罗希洛夫打电话。“伏罗希洛夫吗?普斯科夫怎么又丢了?你们打算撤到哪里?撤到北冰洋上去吗?”

伏罗希洛失手里紧紧握着话筒,头上冒出一层细细的汗珠。他轻声表示决心说:“普斯科夫我们丢了,但请放心,我们一定想办法重新夺回来。”

但是,自己用什么去阻止德军的凶猛进攻呢?改组后的列宁格勒军事领帅机构虽然围绕列宁格勒筑了3道防线,但因兵力不足,各条防线兵力薄弱,其中最外面的以卢加城为中心的,南起伊尔门湖西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