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不是有钱人:有钱人想法和你不一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2-05 20:29:56

点击下载

作者:王顺

出版社:华阅经典图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为什么你不是有钱人:有钱人想法和你不一样

为什么你不是有钱人:有钱人想法和你不一样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为什么你不是有钱人:有钱人想法和你不一样作者:王顺排版:KingStar出版社:华阅经典图书出版时间:2017-11-26本书由成都华阅经典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上篇陷阱里的聪明人第一章你那么聪明但却不够有钱他们教了你要像某某那样伟大,却没告诉你成功不可复制

慢慢回想是什么成就今天的你,脑海会蹦出这么几个词:伟大、理想、有用。我们的内心开始被装入“伟大的盒子”,渐渐地被引向伟大的道路,即便从来不明白到底伟大是什么。

初中语文书上有这样一篇短文:

这是一家普通的幼儿园,刚刚入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图书馆,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的故事。“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

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我……”幼稚的童声在空中回荡。然而,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下面,”老师说,“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个插图呢?”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画了一个“爸爸”,画了一个“妈妈”,再画了一个“我”。当然画得很不像样子,但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订在一起。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和插图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

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们,瞧,这是你们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本小书;但是,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

我们读了这样一篇短文,深深地被那位温柔又有智慧、对孩子有爱心又有耐心的老师感动了,也被孩子们稚嫩的童心感染了。但是,你需要警醒的是:我们从小就被老师灌输了“伟大”这个词。

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否成为当年你所崇拜、所模仿的那个伟人了呢?大多数人的回答应该是“没有”,否则这个世界不知道会成为什么样子。你肯定也明白了,原因在于:你只知道你要像谁那么伟大,却不知道这个成功过程是不可复制的。当你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你还可能勇敢地讲出那幼稚的故事,随着你心智的逐渐成熟,跟“伟大”沾边的话你很难再有勇气说出口了,你发现了它的虚无缥缈,但你一时仍旧无法走出这种缥渺。

为了变得伟大,你遵守了所有被要求遵守的规则,但伟大还离你很远。我们为什么对远的、虚无的东西投入那么多?

嫉妒、自负,它们也是生活中不可否认的事实,甚至比谦虚更来得真实。如果你想成为有钱人,那么,首先你的内心对富人是有嫉妒之心的,嫉妒越强烈,你成为富人的可能性便越大,不论你承认与否。面对既定的规则,能否具有不一样的思维方式,这点决定了很多事。

有一位画家,画了两幅同样的画,他先把其中的一幅放在大街上,告诉过往行人如果发现这幅画的败笔之处,就用红笔圈出来,三天之后,画被圈满了;之后,他又把另一幅同样的画挂在大街上,告诉过往的人们,把这幅画的最成功之处圈出来,三天之后画同样被圈满了。这个小故事足以让我们明白:思考是多角度的,同样一件事情,有时不在于它本身优劣如何,而关键是我们怎么看它。所以,有时候换个角度去看我们内心最真实的东西,收获的会更多。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中,嫉妒是最要不得的、充满罪恶感的东西。然而实际上,嫉妒本是早期人类的一种优秀情绪。在蛮荒时代,捕猎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技能,而在捕猎中产生的嫉妒,催发了人的奋进行为;在自觉不自觉中,人类一直在鼓励这种情绪,以保持生存中的必要竞争。只是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不再靠体力生存的时候,嫉妒才逐渐演化为一种滞后的情绪,拖累着文明的进程。而后,因种族的差异、生存背景的不同,嫉妒逐渐又形成特点鲜明的次生文化。参照我们自身的经验,恰当的嫉妒心是一个人积累财富的源动力,有人用“羡慕”来代替嫉妒这个词,但羡慕远远不够,只要你在奋斗,你就是在嫉妒更高的东西。我们为何不去正视这再真实不过的东西呢?

是的,从来不会有人教你做一个嫉妒、自负的笨蛋,从来不会。相反,如果你从小就不够“聪明”,你不爱遵守规则,你总认为一加一应该等于三,你总是想用你的理论与行动来超越考试第一名的孩子,那么,你在他们眼里已然是一个十足的笨蛋。由此看来,无数具有笨蛋潜质的人被扼杀在笨蛋的摇篮期了,这个社会不断地在用它复制的规则来印制“聪明人”。但是聪明的你一定要清楚:不论别人有多么伟大,他们的成功之道只属于他们自己,别人是不可能完全复制的。

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功方式,最关键的是“认识你自己”。古希腊先知苏格拉底早在2000多年前就说出了这句箴言,我们更多的人却自以为是,并不把这话放在心上。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或者正在走进如何成为有钱人的误区,怀抱着所谓的成功法则,踩着成功人士的脚印,小心翼翼地向前走,结果往往没有靠近理想,反而越走越远。

再举一个小例子,我们先不说他是什么人物。

我们先来看一个少年的有趣经历:

6岁时,一位非洲的主教跟他一块玩了一下午的滚球,他觉得从来没有一位大人对他这么好过,认为黑人是最优秀的人种。

8岁那年,他有了一个嗜好,喜欢问父亲的朋友有多少财产,大部分人都被他吓了一跳,只好昏头昏脑地告诉他。

上小学时,他常常花一整天时间偷看大姐的情书,从来没有被发觉。

他天生哮喘,夜里总是辗转难眠,白天又异常疲惫,这个病一直折磨着他。他对很多东西都有恐惧症,比如大海。

他恳求父亲带他去钓鱼,父亲说:“你没有耐心,带你去,你会把我弄疯的。”也由于没有耐心,他成了牛津大学的肄业生。

老师问他拿破仑是哪国人,他觉得有诈,自作聪明地改以荷兰人作答,结果遭到了不准吃饭的惩罚。

他总觉得自己的智商只比天才低一点,结果一测试,只有96,只是普通人的正常智商。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位伟大人物的传奇:

他一生朋友无数,他曾列了一个有50个名字的挚友清单,包括美国国防部部长、纽约的著名律师、报刊总编以及女房东、农场的邻居、贫民区的医生,等等。“二战”期间,在他31岁时,他为了帮助自己的祖国,服务于英国情报局,当了几年的间谍。

38岁时,他记起祖父从一个失败的农夫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于是决定效仿。没有文凭的他,以6000美元起家,创办了全球最大的广告公司,年营业额达数十亿美元。

他曾自嘲:“只要比对手活得长,你就赢了。”他活了88岁。

他一生都在冒险,大学没读完,就跑到巴黎当厨师,继而卖厨具,到美国好莱坞做调查员,随后又做了间谍、农民和广告人。晚年隐居于法国古堡。

他说:“永远不要把财务和头脑混为一谈,一个人赚很多钱和他的头脑没有多大关系。”

上面两个故事讲的是同一位主人翁,他就是大卫·奥格威,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员工成长到跻身全球八大广告企业集团之一、有359个分支机构分布在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奥美广告公司的创始人。

大卫·奥格威的成功,在于他顺从了性格而非前辈的教导,并能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假如他当初按照父亲的意愿,在牛津大学读下去,他恐怕就成了父亲希望的大学教师,也不会有厨师、间谍、农民以及广告人的经历;假如他没有哮喘和恐惧症的折磨,他未必有那么坚强的毅力;假如他很有耐心地坚持做某一件事而没有闯荡天涯的经历,他也不会结交那么多社会名流,恐怕更难有丰富的客户资源,以及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没有复制别人,他成功了。当然,他的成功也同样是不可复制的。人的出身、性格、环境、智商、情商、机遇都不一样,如何能够拷贝成功?如果说成功有规律可循,那么这个规律只能是:认识你自己、创造你自己、成为你自己。至于运用什么方式,那就只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你是好孩子、高才生、高薪白领,却并非真正的快乐

小学的时候,你是优秀少先队员;中学的时候,你是优秀团员、“三好”生,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你考上了名牌大学;大学里,你从不逃课,每门成绩都是优良,是老师的重点栽培对象;步入社会,你勤勤恳恳,是公司里的优秀职员……

但是,你真的实现你的理想了吗?你真的快乐吗?

我们先来看一封来自“乖学生”的自白书:

我们是一群优秀的孩子:成绩优异,品德优良,多才多艺,在学校里担负着各种各样的职务。我们就像“王子”和“公主”一样受到老师的宠爱和同学们的羡慕,在家里得到父母的呵护。应该说,我们是最幸福、最快乐的孩子,可谁知道,我们其实并不那么快乐。

虽然被老师和同学们众星捧月地簇拥着,但并不是很开心,我们常感到孤独与苦恼。家长和老师不让我们和成绩差的学生一起玩,而成绩好的同学又互相不太理睬,因此我们的知心朋友很少。我是一个五年级的女孩,成绩优秀,深受老师和家长的喜爱。但不知怎么的,同学们就是不喜欢同我一起玩,每次看到同学们在一起蹦蹦跳跳的时候,我的心里就像针扎一样痛苦、孤独。

我们怕考试。虽然我们的成绩在班上顶呱呱,按理说考试对我们来说只是小菜一碟。可我们一样害怕考试、一样担心考不好,因为如果没考好,那就天下大乱了。先是老师单独找你“聊天”,刨根问底,看你最近是不是有“不轨”行为。爸爸妈妈更是不得了,不打则骂,还会唠唠叨叨好长一段时间,什么以后要用功啦!不要贪玩呀!考试要认真审题呀,等等,然后就是给我们买各种版本的参考书辅导书,或者没完没了地补课,周末别想轻松了。老师、爸爸或妈妈会不停地在我们耳边教育:要再接再厉,千万不能翘“尾巴”之类的话,让耳朵都起老茧了。除了这些,我们还有好多烦恼,比如说,优秀干部没评上、三好学生没选上、没考到前三名被老师批评……我们,其实并不快乐。

做任何事都需要代价,只是代价有大有小而已,你小时候是否也与这个小作者有同样的共鸣?或者你是独生子,父母捧得跟“小太阳”似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物质方面尽量满足、应有尽有,可是读书升学压力大,父母望子成龙的欲望强,教育方面往往形成一种畸形的竞争。少年时期本该是最快乐、无忧无虑、生气勃勃、天真无邪的时期,可是小小年龄就背上沉重的心理压力,人压力太大还何来快乐之有?你的自主、你的自由、你的兴趣爱好、你的个性,都被畸形的升学竞争剥夺了。每天最早起床、最晚睡觉,上课、自习、作业、考试,还得外加什么奥林匹克班、英语强化辅导班,等等,你那么小,却身心疲惫,面容憔悴。学生时代本是人的一生中最富生命力、生命色彩最丰富斑斓、生命成长最重要的一段时间,但那些超负荷的课程,往往让你的内心充满挫败感。

看看吧,你从一开始就不那么快乐,你的代价就是弯曲自己,努力地做他们眼里的标准好孩子,直到你已经悄悄长大,你还是奋斗在他们的阴影下。你已经成为了高薪白领,和那些仍旧奋斗在温饱线上的同龄人相比,你绝对是被羡慕的对象,但你每天被各种任务包围加班加点,老板的电话要随叫随到,更郁闷的是,公司内部上下不公平的待遇常能碰到。

阿敏:我学的是秘书专业,毕业后在企业做行政管理。因为是本科毕业,月薪还不错,但这份工作并不是我想要的。因为我的性格天生好静,而秘书工作则要求八面玲珑、能说会道。每天上班我要替总经理接无数个电话,遇到问题还要懂得随机应变。虽然不太喜欢,但也要强打起精神,工作和薪水对我太重要了,我只好暂且把人格和个性放在一边。

小强:这份工作的薪水比前份工作的确高出一倍多,当时我是何等的得意啊!加班没关系,反正我的月收入足以让我趁晚饭间隙在楼下名品专卖店刷卡血拼,就凭这,我对这份工作是满意得不得了!慢慢地我才发现,每晚加班,有时候要在凌晨2点以后才能休息,白天就更难熬。你想比别人多拿10倍的薪水,就要多付出100倍的精力!

据智联招聘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六成以上的白领员工尽管拿着高薪,却感觉幸福指数并不高。而半数以上的人为“跳槽”方便,只肯与公司签一年工作合同。数据显示,都市白领员工中只有37.72%的人选择工作“总的来说是快乐的”这一答案,有41.64%的人表示“不快乐的时候多”,还有20.64%的人表示“很痛苦,想换工作”。

有人说,追求快乐是一种传统,中国人缺少这种传统。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此刻的任何状态,都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

我们从小接受来自家庭的教育是,长大要光宗耀祖,作为家长更是望子成龙。所以我们工作后也总期待着可以挣大钱、当大官,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而欧美一些国家则没有类似的教育,他们并不过多地期待孩子可以挣大钱、当大官,只希望他们能参与社会工作,并能把它做好,然后有时间再去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从中得到满足。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使人们工作之初所背负的东西就不一样,国人所背负的相对就多些,压力就大些,不满足感就容易逼近我们。比如你刚工作,一个月可能只有一两千块钱,还没怎么参与工作就已经不满足了,因为你想,什么时候才能挣到大钱呢?由这种不快乐的基点出发,你马上又发现许多问题,比如管理、薪酬,等等。

我们再来看看外国人面对生活、选择追求快乐的态度。拿美国人为例。

在美国图书馆借书时,图书管理员会笑着对你说:enjoy your books,一句简短的话会让你忽然明白,读书原来是可以寻找阅读的快乐;到美国博物馆参观,老师会对学生们说:Have a fun!而在国内,老师带学生到上海博物馆,学生必须拿着小本子记录,因为回去还有作文要写,他们自然快乐不起来;在美国餐馆用餐,服务生会对你说:enjoy your lunch,而国内的免费工作午餐,虽然不用付一分钱,可是抱怨的话还是不少,没有人感觉用餐是一种快乐。

对美国人而言,寻找快乐是做很多事情的动机;对中国人而言,做事情达到目的才是最重要的,快乐常常是一种奢侈。这就是选择的差异与差距。

有一位小学教师,在电话中经常对在美国工作的儿子抱怨,说她要备12种教案,儿子却对妈妈的意思感到非常不理解,有工夫计算多少种教案还不如把事情做好算了,何必给自己心理增加负担。美国的老师自己往往还要自己编一些教材,也没有什么抱怨,还忙得很开心。那位教师还抱怨自己班上的平均分比别班少0.01分,不是第一名。这实际上更没有必要了,懂得教育规律的人都应该明白,语文多3~5分是不代表什么的。“教育是‘百年大计’,长期长效的事业,沦落到流水线上的标准操作、分数排名次实在是很可笑。如果校长为分数排教师的名次和收入,那么这个校长应该第一个下岗。”儿子如此对妈妈说。见妈妈工作不开心,儿子就建议她退休,母亲却坚决地说,“不行,我现在好歹还多挣1000多元。”

你看,就是这样,估计这位母亲将来还是不会快乐,因为她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快乐。老祖宗教我们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人上人”,就是伟大的人,比别人强的人,你在这套规则里奋斗着,努力成为强人,但你并不知道那个强人到底在哪里、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我们再来看一位年轻公务员郁闷的自白:

我毕业7年了,7年来,我每天都做着相同的事,就是在办公室发呆。最近我发呆发得比较有创意:间歇性睡眠,大概每40分钟打个盹儿,而后在领导出现在我办公室的前一秒钟醒来,迅速坐好,装出忙碌的样子……

我看不到我的未来,更别说什么快乐。坐机关就是坐牢,区别只是有的人把自己坐成了“监狱长”,有的人一直是囚犯。我就是后者。7年来,我最兴奋的时候就是前几年考公务员的那段时间,想当年我也是中文系的高材生,考试我还不会吗?我兴奋地学习,兴奋地背题,兴奋地参加考试,直到——知道自己考上的那一刻。我不骗你,知道自己考上的那一瞬间,我竟然那么失落,我在那一刻才知道有多么寂寞和无聊,我宁肯没考上继续考,好让自己有事做,也不想再这么过下去。

我觉得自己早就退休了,提前很久就开始享受退休生活了。我看上去年龄很小,细皮嫩肉的,很多跟我接触过的人都说我的心已经老得快掉渣了。是啊,天天在那条件舒适的办公室里坐着,没有什么悲喜,也没有什么力气活儿,当然细皮嫩肉的;是啊,天天在那条件舒适的办公室里坐着,什么事都没有,就是干坐,心能不老吗?

其实我不是没事可做,我是资料员,但我是世界上最痛恨资料员这份工作的资料员。我也想过混个一官半职的,也曾努力过,但我天生不是那块材料,试了几下就没信心了。做官我没能力,下海我没条件,辞职我没勇气。我现在唯一聊以自慰的就是我还能写几篇文章,可内容也不算高级,也就是发发牢骚或者骂骂自己,不过也好,我发现自己只有在写东西的时候,才敢直面自己的软弱与失败……

恐怕这绝不仅仅是他一个或者几个人的状态,这是很大一部分人的基本状态:按照大多数人喜欢的方向奋斗了很久,却发现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但又没办法、没勇气、没精力去改变,只能无奈地顺从下去,找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娱乐自己,聊以自慰。然而,时间的列车从来不等人,刚才过去的那班再也不会回来,下一班不知道是否还会有你的位置了。

恰巧读着此段文字的朋友,假如你真的不快乐,请你一定记得反思一下你的不快乐。是的,每个人都有忧郁的权力,但请不要让你的忧郁停留在不得志的初级阶段,去寻找能让你兴奋的事情吧!那个“挂科”大笨蛋在开奔驰,你却还在挤地铁

如果你已经开始反思,你一定会发现周围有不少这样的事实:你的某位小学或中学或者大学同学,当年是个不起眼的角色,逃课、捣蛋、受老师惩罚,语文打过零分,数学常常不及格,或者在大学里“不务正业”,是个有名的“挂科”大王,甚至他高中刚读就辍学了;然而,某次同学聚会,他开着奔驰来参加,手腕戴着名表,言谈举止甚是不凡。大家不禁都倒吸一口气:那个大笨蛋怎么混得这么牛!

是的,他已经自己做了老板,公司可能不大,但发展的前景十分可观。那个当年“不干正事”的笨蛋已经走在了你的前头,你拿到了两个硕士学位,却还是给别人打工,房子每月还贷款,没钱买车,挤地铁上下班。

这已经成为全世界商界的一道奇特风景:世界首富、大学肄业的比尔·盖茨,领导着一群高学历、高智商的人,经营着微软公司;华人首富、小学学历的李嘉诚,领导着一群高学历、高智商的人,经营着长江实业。他们的学历都不高,但无数的高学历者无不向往着效力于他们。连任两届美国总统的林肯只接受过一年的正规教育,丘吉尔曾经是全校倒数第一……这类例证举不胜举,他们的存在总是说明一个道理:人在社会中生存,最重要的不是被教育成什么样子,而是正确认识自己,选对自己的路。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择业与就业的难度凸显,很多企业家都有一种感触,手下拥有高学历的员工日益增多,连顶尖学历的博士们也在找关系拉人情,纷纷进入比自己学历低一或二等的老板门下。老板们在一起也讨论着这个看似正常而又困惑的现象。其原由用经济学原理理解,当为机会成本的概念。高学历的员工因竞争优势明显,知识丰厚,找个稳定工作在当今的社会并非难事,无非是降低自我估量的标准和薪水;而多数老板为学历不高者,中国改革开放的机会,让他们凭借敏感的商业嗅觉、过人的胆量和高情商,寻找着创业的门路并立刻付诸行动,经过多年的打拼,终于成为呈现在我们周围的成功人士。这其中不乏高学历创业者,但总体上,低学历老板的多数和高学历员工的多数让中国的企业呈现出一个低学历老板管理高学历员工的现实。

从经济学的机会成本角度考虑,学历、能力、经历的关系,可以用车来比喻:能力是发动机,学历是油门,经历则是燃油。没有燃油,发动机是摆设;不给足油门,发动机无法发挥到最佳;而车的性能高低,发动机性能则是关键的评判。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驰骋于各种道路,任何的孤立,都只能是钢铁废物。高学历并不等于有高能力,而一个好学历运用得好,对能力肯定是一个很大的提升。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实际经验作为基石,高学历就可能成为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能力、学历、经历,是事业发展道路上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条件,高学历可能决定择业的表象高度,但丰富的经历和职业能力又往往决定职业的内涵高度,而内涵是大事业的核心动力。

除了机会成本不同,我们也必须承认性格上的差异,那些经常“挂科”却大获成功的笨蛋们可能就是比你敢闯、敢于坚持己见。他们身上很多的品质都是你所不具有的,有的是天生不具有,有的是家庭环境影响过大,而更多的则在于后天自己的选择。要记住,从来没有人能够逼迫你成为什么,都是你自己在逼迫自己。如果你认为你被他们打造成了“套子里的人”,错了,其实动手的从来就是你自己。

那个开奔驰的笨蛋朝你走过来,别嫉妒,别怨愤,冷静地看看他,寻找一下,到底是什么让有钱人的头衔眷顾于他而不是你。可能你现在的老板也有着和那个笨蛋相似的经历,想想他们所经历的波折,市场虽然险恶,但从来富贵险中求,他们多年在市场中拼杀的经验远比书本上的教条更生动。你从书本上学知识,他们在社会上用血的教训长本事,现实的教训永远是让人印象深刻的,也是能让一个人快速成长的。于是,机遇开始不断青睐这样的人,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大。

现在,社会中还有很多这样的问题:大学生毕业后,就开始找工作;找不到工作,就考研;如果研究生毕业后,还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就考博。这也是国内近几年博士数量急剧增多的根本原因。我们的政府当然鼓励读书,延迟就业对于缓解国民整体就业压力来说,是立竿见影的事。

这种思路的逻辑是这样的:学历决定出路。学历高,读完书后,自然在社会上,比别人拥有更大的竞争力,更容易抢到一个可以获得高薪的体面位置。所以,不难理解,每年的考研、考公务员大军不亚于高考的热闹,又是一次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

不知道你是否属于这类人群。不过,你应该首先明白,这种完全基于学历竞争的策略,有两个基本的常识错误:

第一,如今的学历,已经跟能力不是一个概念,如今的企业,看重的是员工的能力和贡献,学历是次要的。

第二,考研或考博,要看最终目标是什么。真正追求学术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考研的人认为,延迟两年进入社会,自己有可能有更大的优势。想法听起来是很有道理的,但读研的成本,不在于花费的学费上面,而是两年的时间里还有很多的机会成本。试想两个人,一个读研毕业,另外一个已经在某个行业有了两年的工作经验,这种机会差异,很少被人注意。

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田文江博士在“名家论坛”上谈到时下低学历老板占大多数现象时提到,目前85%~90%的老板没上过大学。他还透露,首份《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显示,1977~2006年的30年全国各省状元全军覆没,没有发现一个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的杰出人才。企业家是一群以创新和冒险为己任的人,而老师可以教无限多的知识,就是教不了思维上的创新。因为老师知道的东西都不叫创新,而老师不知道的没法教。

况且,如今中国的大学教育政策已经今非昔比,不再有什么铁饭碗、金饭碗等着你,所以,对还在校园里贪图安逸者的建议是:趁你能保证没染上好吃懒做的恶习前,赶快离开,投入到生活的洪流中去,好歹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还能够迷途知返,一切都还来得及。越是怕离开温柔乡的人,内心就越是挣扎,就越是不敢离开。学校是个避风港,只要能花着父母愿意支付的钱,把工作能推多远就多远,直到你不好意思再推下去为止。

你会得到什么呢?你付出了时间成本、机会成本,最后却可能连自信都丢了。一个只善于读书的人,最后把读书当成整个生活了,不知道该说是特长呢,还是说逃避呢?书不是这样读的。要记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今天的胆怯和犹豫,总有一天,生活会让你全部偿还。与其将来痛苦,不如现在就痛苦,年轻时痛苦会很快过去,而未来痛苦,可能就是一生的痛苦。

而一个念书不太好的笨蛋,却更有可能创立一个成功的企业:他可能不太会记住书本上的东西,但却对市场非常敏感——人们需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他就去关注并经营什么。不断尝试是他的本性,他可能也不想是否符合MBA教材,或许连MBA是啥也不知道。他们的脑袋里成天想的就是如何才能赚钱。自利的动机,总是使人对市场需求非常敏锐,他们找到了别人的利益所在,就找到了自己的利益所在。

社会是一个大市场,每个人都首先需要在市场的规则下生存。你饱读圣贤之书,却有可能因此习惯面对财富的清高姿态:你从不愿意因销售产品而去祈求他人关注你手里的东西;你稍微撞到挫折就放弃掉,改走容易的路。为此,你错过了无数脚踏实地的机会。你一面渴望着财富,一面又用那些虚伪的感受将财富拒之门外,这就是你到今天还需要挤地铁上班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那个成功的笨蛋不是这样,他只执著于他的财富渴望,人群的规则大多对他不起作用。他不聪明,却比任何聪明人都懂得如何去获得财富。他的奔驰绝对不是好运的产物,放心,上帝发给人们的每一个苹果都是公平的。

学习成绩差的那些小笨蛋,从小被老师和家长批评着,“臭名在外”,却练就了一幅肯于低声下气的脸皮,从来不怕“闲言恶语”,你的话越难听,我越是心里不在乎,这种心态是做老板赚钱的必修课。而反观学习成绩好、听话乖巧的同学,从小听惯了甜言蜜语,偶尔听到一句批评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脸薄如纸,你要他放下架子低声下气地去求人,一定是无论如何都不肯的。一直很出色的你为赚钱求过多少次人?大约屈指可数吧。

所以,不如就从现在开始,去学学那个有钱的笨蛋,探探他的致富锦囊吧!第二章是什么禁锢了你和你的财富方向禁锢:按部就班的你,其实一直走在别人的路上

李白有诗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很多人其实误解了这句话:以为我存在总是有存在的道理,上天既然让我存在,就总会给我一个实现价值的位置。实际上,这句话涉及的是一个深刻的生存命题——关于自我认知和定位的问题。决定一个人财富成功的关键很简单:如何把自己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并合理利用经济的规则来创造财富。那种按部就班,习惯于占座和稳定的心态,肯定不是一个最有优势的竞争策略。

但你呢?你是否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是否已经按部就班地走过了人生二十几年?性格决定命运,方式也同样可以改变命运,你改变不了性格与过去,却可以随时改变你的方式。

很多想成功的人都读过很多成功学方面的书籍,但往往读得越多,感觉能做的越少,因为你的每一次阅读都是跟随别人走了一趟,如果你不能洞悉背后的东西,这每条路就只能成为阻碍你的歧途。

心理学上有一种“幻觉禁锢头脑”的说法。打个比方来讲,你打车回家,一段路堵车严重,你会不耐烦,而司机则可能因为着急也说这条路平时不堵的,怎么今天堵车这么严重,这是怎么搞的!这就是生活在幻觉中,你和司机都活在过去那条“平时不堵”的路中,于是不能接受这条真实的、暂时处于堵车状态的路。我们走入一个大厅,即便沉默不语,心里也是一直在对话的——对每个人言谈举止的评价,对大厅装修的一些意见,都会不自觉地在内心运动,这些都属于幻觉。也就是说,我们内心在多年的环境影响下,已经形成一套既有的“正确”系统,符合这个系统的,就是可以肯定的,不符合的,就不去肯定。

就是这个系统首先禁锢了你头脑中对自己事业方向的选择。你和那种虚无缥缈的东西相处得太久了,以为只有那样才是绝对的真实,至于生活中各种不符合系统的事实,你是不愿相信的。渐渐的,你在那些别人的路上越走越远。你为什么没有那个笨蛋有钱?首要的原因就是:你选错了方向,所以尽管你无比努力,尽管你做到最出色,却还是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

现在很流行一句话: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其实这句话的本质不在于“走别人的路”,因为当你能“让别人无路可走”的时候,这条路上只有你自己了,这路早已不再是别人的路。这个时代,没有人会主动为你让路,所以要想成功,你有两种选择:第一,你拼命地挤上别人获得财富的独木桥;第二,你自己另外开辟一条新路,去迎接你自己的财富。

你觉得理想离你有多远?远到遥不可及吗?

你觉得你的财富梦离你有多远?远到遥不可及吗?

你现在是一个不名一文的穷光蛋,1000万元资产对你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但请你首先看看脚下的路,你是在平庸穷困之人的路面上还是在富人的独木桥上?

的确,人们都去走的路是更安全的,但那注定是一条平庸之路,你走在别人的路上,财富如何能遇到你?是的,你在寻找,但那些笨蛋有钱人是被财富碰上的,因为他们恰好走在了那些不同寻常的险途中,而财富也在那里。

我们一般总会抱怨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是因为人们总把现实与理想混淆。理想就像是篮板,你跳一跳就够着了,不跳就够不着。很多人把理想看得如此高不可攀,是因为很多人都只是仰头看篮板,而不愿尝试去跳;或者是在遇到挫折时,就会下意识地否决了自己的理想,认为那是幻想。一般人有的都只是想法,不是理想。理想是内心的信仰,不是头脑发热。我们总喜欢去高谈阔论理想,潜意识中认为它是一个伊甸园或乌托邦,才觉得现实总是与理想格格不入。做事需要激情,但很多事的结果与激情并没有很大关系,成功就是把简单的东西不断重复。

所以,不要“神话”或“幻化”了我们的理想,而去务实地准备,厚积方能薄发,随时准备它的实现吧。

给你讲一个小寓言:

一个人要穿过沼泽地,因为没有路,便试探着走。虽很艰险,左跨右跳,竟也能找出一段路来,可好景不长,未走多远,不小心一脚踏进烂泥里,沉了下去。

又有一个人要穿过沼泽地,看到前人的脚印,便想:这一定是有人走过,沿着别人的脚印走一定不会有错。用脚试着踏去,果然实实在在,于是便放心走下去。最后也一脚踏空沉入了烂泥。

又有一个人要穿过沼泽地,看着前面两人的脚印,想都未想便沿着走了下去,他的命运也是可想而知的。

又有一个人要穿过沼泽地,看着前面众人的脚印,心想:这必定是一条通往沼泽地彼端的大道,看,已有这么多人走了过去,沿此走下去我也一定能走到沼泽的彼端。于是大踏步地走去,最后他也沉入了烂泥。

世上的路不是走的人越多了越平坦越顺利,沿着别人的脚印走,不仅走不出新意,有时还可能会跌进陷阱。

喝上一口茶,回忆一下你是如何选择你脚下之路的?也许你是从百万考研大军里摸爬滚打出来的胜利者,也许你是从公务员考试队伍里挣扎出来的办公室一族,也许你是北京、上海写字楼里的漂泊者……

你很少敢于去想改变什么,你总觉得自己当下的状况已经不错了,应该知足了。你作下一步决定的时候,经常是看别人在做什么,然后自己也去做什么。

再看看那个比你有钱的笨蛋吧——他总是那么不安分,总是选择去做一些别人看来很陌生、很危险的事。当你每天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地努力学习的时候,他却四处奔走探看赚钱的市场空白;他也看书,看的却几乎都是闲书,他从来不看老师要求的书,他的头脑时刻都为自己转动,是老师眼里令人头疼的不听话的笨蛋。

但是,你发现了没有?他一直都在作自己的选择,而你则没有。你只走在大多数人走的路上,你只是一直在完成别人为你定下的任务,你获得了高分,那分数却不是你自己的分,始终只是成绩单上被排列的数字而已。他则一直在为自己积攒分数,渐渐地,他自己的分越来越高,他的头脑里总是有令你从来不可想象的赚钱方案。

著名的演讲家、原微软智囊团成员李开复在给中国大学生的信中,曾经专门讨论过关于选择的问题: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具体的准则或方法,而是在复杂情况下权衡各种影响因素,并以最为智慧的方式做出正确抉择的能力。我把这种能力称为“选择的智慧”,它的思想核心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了2000多年的“中庸”之道。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说,21世纪是一个选择的世纪,因为未来的历史学家如果回顾今天,他们会记得的今天最大的改革并不是技术方面或网络方面的革新,而是——人类将拥有选择的权利。他说这句话是因为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人人都能获取信息、学习知识、靠脑力上进,人人都有机会,那么人的成功就更要看各人积极地争取和智慧地选择。

要记住,你总是走在你自己选择的路上,你的今日是昨日选择的结果,你的未来是今日抉择的必然。《李彦宏的百度世界》一书里,提到百度老板李彦宏如何选择自己的方向:在进入Info seek的时候,公司的股票是5美元,到1998年底,它的股票涨到了100多美元,他手里有一笔不小的Info seek股票期权,此时获得了不菲的账面回报。而在Info seek任职本身也是一份相当体面的工作,在一般人眼里,这样的状况已经是很值得满足了,但李彦宏不想继续这种生活,换句话说,他毅然地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回国创业。纵然更为辛苦、风险倍增,他终于还是成就了普通人所无法企及的事业。方法禁锢:他们的评分规则太多,你习惯了说YES

在很多人眼里,那个笨蛋虽然有钱,但总归有点混,因为他习惯于对规则与他人的要求说“不”,他拒绝被框住,总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

5岁的小姑娘刘明明,是北京某机关大院里的孩子王,常常被幼儿园阿姨追到家里找父亲告状。带着一群小朋友爬树偷摘园里刚刚成熟的苹果,替受了外班同学欺负的小伙伴去打抱不平,反正每样闯祸的事情都和她脱不了干系。

将近半个世纪之后,福伊特造纸技术(VOITH PAPER)中国区总裁兼首席代表刘明明,坐在她上海的办公室里回忆童年:“我从小胆子就大,而且敢作敢当,性格特别像男孩子。”事实上,刘明明今天仍然是一位以“大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女总裁:为了上亿美元的大项目敢和顶头上司针锋相对,在意见不同时敢于坚持,力排众议说服犹豫不决的集团总部给中国市场重新定位,甚至最初获得“首席代表”的身份也颇有些传奇色彩:“他们最早想让我做副手,我说,我自己去和董事会谈。”

从一个捣蛋鬼、小女子到一位身价不菲的女总裁,正是她身上那股敢于说NO的勇气,让她成功走上有钱人的道路。而你是否曾经是那个经常被欺负的小孩?现在坐在机关办公室,每日一边完成着领导分配的任务,一边看着财富朝那些偏离轨道的笨蛋口袋流去。如果你还揣着财富梦,你就必须学会说NO。

规矩是一种标准、法则和习惯,合乎标准和常理的人总是规矩最忠实的践行者,但他们终生踏着别人的脚印走路,毫无创意可言。

还记得那个引起诸多争议的人物拿破仑吗,他可谓是当时欧洲政坛最没规矩的人物了。他从政没有规矩:一个没有贵族血统、没有门第背景的人,依靠娶了一个有钱的寡妇,挤进了法国政坛。他打仗没有规矩:别人都是列着队敲着鼓走到跟前了再放枪,可他打仗是先用大炮轰,然后再让骑兵冲上去一顿乱砍。他曾下达过一条著名的指令:“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在拿破仑的远征军中,除了2000门大炮外,还带了175名各行业的学者以及成百箱的书籍和研究设备。他用人没有规矩:除了法国,当时没有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元帅是鞋匠木工小摊贩,可他的26位元帅中,有24位出身于此类平民。他甚至连加冕都没有规矩:别的皇帝都是跪下让教皇把王冠给他戴上,他竟然是站起来抓过王冠,自己给自己戴上的!如同当时欧洲的贵族们怒斥的那样:拿破仑这个土匪是世界上最没有规矩的人!

但他成为了蜚声于世的拿破仑,成为一代代军事迷追逐的神话。

如果你在做事过程中是习惯对规则说YES的人,别担心,首先你是幸福的,因为它会让你过得很舒适。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凯尔曼的研究,习惯的形成需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顺从。即表面接纳新理念、或开始新习惯,在外显行为上表现出尽量与新的要求一样,而在实质上未发生任何变化。此时,最易受到外部奖励和惩罚的影响,因为顺从可获得奖励,不顺从就会遭到惩罚。可见,新理念、新习惯的形成一开始多数是受到外在压力影响而产生的,自发的是极为少见的。

第二阶段,认同。认同是在心理中主动接纳新理念、新习惯的影响,比顺从更深入一层,因此,此时意识成分更加浓厚,不再是被动的无奈的,而是主动地、有意识地加以变化,使自己尽可能接近新理念、新习惯。

第三阶段,内化。此时新理念、新习惯已完全融于自身之中,无任何不适之处,已彻底发挥新理念、新习惯的作用。

一般而言,这三个阶段对非特异的理念、习惯只需21天便可形成,这是大量实验与实践的结果。

我们顺从规则的习惯大约从幼儿园便开始,顺从让我们很容易成为温水里的青蛙,舒适而不愿意再改动什么。如果你愿意,这真的没什么不好,只是有一点请记住,财富从来不青睐习惯顺从的人,更别说大多数盲从的人。

我们所说的对规则说NO,主要说的是对人们日常形成的思维定式敢于提出挑战,而不是不遵守法律。法律是维持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必需品,它约束我们不做对他人有伤害的行为,唯有来自上辈人以及大多数人习惯的定式规则,才是禁锢我们头脑的一大天敌。不论个人还是企业,一旦头脑被禁锢,他的发展就一定受到限制。

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多弗·塞德曼提出了HOW时代理论。在这个时代,HOW比WHAT更重要,在透明文化盛行的今天,产品和技术(做什么)极易被复制,而正确的方式(怎样做)才最具创造力。因此,在这个时代要做成大事,获得财富,则不仅要“放手去做”,更要“正确的做”,“遵从规则”已过时,“超越规则”是杀手锏,我们不仅要考虑“能够做”,还要学会“应该做”。塞德曼在《HOW时代:方式决定一切》一书里,提到不同的企业管理文化下,不同的发展效果:

一个工厂的企业文化要求全体员工对生产安全的规章盲目服从。盲从行为在工业时代早期的资本主义企业当中随处可见,比如19世纪欧洲的大型制造工坊,20世纪早期美国的旧式组装工厂,以及他们在封建时代的雏形。在过去,工作岗位奇缺,而劳动力十分充足,并且大多数劳动者都缺乏足够的训练,只能从事简单的手工劳作。那时候的大实业家、野蛮资本家和垄断经营者都竞相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夺取霸权,并不约而同地用铁腕政策统治自己的下属。在2号工厂里,所有人都得照老板的吩咐办事,没人敢挑衅老板的权威,不然就自食苦果。他们并不一定懂得为什么要戴安全帽或穿蓝工装,也不关心这些,只需要盲从于老板的吩咐,他们便能达成个人目标。于是,他们把问题藏在心里,戴上了安全帽,穿上了蓝工装。

另一个工厂看起来既整洁又明亮,它的企业文化中充满了默认和顺从。默认与顺从的文化是一种规则本位的文化,想加入这一文化,首先需要学会规则并恪守规则。在3号工厂,各种详细的规章条款都早已制定规范,工人们能做的事就是要么对规则千依百顺,要么花额外的时间来与规则共舞,并从中牟利。在20世纪资本主义商业世界中,默从式的企业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因为相对来说,规则本位的文化体系更适合高效率和大规模生产活动。在自上而下的企业组织模型里,高层管理者发出的指示可以轻松通过组织的脉络渗透到整个底层,而且一般都能达到可预估、可控制的效果。这样一来,尽管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新增的员工也都能接受到有效的培训与管理。规则本位的企业文化大大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正是由于这种文化具有高度可预估、可控制的决定性特点,那些了解这一文化运作规律的企业精英们就可以在企业等级阶层的任意角落里崭露头角,并沿着规则的道路爬上成功的顶端。

一个人应该懂得如何进行自我管理,自我也如同一个企业,盲从是最大的禁忌。是的,我们首先必须生活在法律社会的基本框架中,我们必须遵守最基本的法则,但我们也必须学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走出自我捆绑。换句话说,你只有明白规则,才有对规则说NO的资本。你必须清楚在前进的道路上,哪些是你想要的,哪些是你不想要的。

国外的经济学家总结出一种十分重要的商业理论,叫做“沉没成本”,它是指人们因为难以放弃已经投入的时间和金钱,而往往不顾已经不断滑坡的投资形势,他们的头脑被一种传统的观念统治,该放弃的时候不放弃,而导致赔本的结果。很多商业学基础课程中,都会提到这个概念,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那就是:当需要你作出投资决定的时候,你必须忘掉与过去投资相关的事项,你只需要问自己:从此刻开始,我在金钱和时间上的投资是否都会得到良好的回报?

事实上,心理学家早已发现人的习惯状态,即不喜欢改变自己已经作出的决定。在行为经济学领域,人的这种心理习惯再次得到了证实。不论是购买一支股票、开发一种新产品还是聘用一位新员工,人们在实行任何一项投资时的心态都犯过类似的错误,人们总是不愿意去否定自己之前所作过的决定。

你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经验?你做的下一件事往往是为了证明前一件事的正确,因此,你必须不断地遵守人们私下里定下的规矩:你期末拼命拿个好成绩,是为了证明你“三好学生”的称号是对的;你努力的提高业绩,是为了证明老板聘用你是正确的……

你掌握的理论知识比那个笨蛋不知道多多少倍,但不幸的是,你同时那么容易被你的知识所累。当面对一个问题,你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让问题得到解决,而那个有钱的笨蛋则首先想到这个问题是否成立。他先是敢于去否定一件事,判断它是否值得大费周折。面对市场也是一样的道理,要能够首先摸清问题的本质,学会说“不”,敢于说“不”,你离变为有钱人的捷径就不远了。行动禁锢:你的精力大多放在适应环境上,却忘了如何实现自我“我们不模仿,因为我们是他人的榜样”,如果能在生活和工作中树立典范,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那就说明做人做事做到了一定的境界。即使达不到如此境界,“成为我自己”,也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首要前提。如何成为“我自己”?一个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人,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就是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自尊需求等基本需要之后,追求自我实现的人。

有句古话说,人不能改变环境,只能改变自己。这话自有一定的道理,但在逻辑上却忽略了一个大前提:环境首先是由人自身构成的。如果人牺牲自我实现,而一生做了适应环境的奴隶,那么将是人最大的社会性悲剧。

那个笨蛋从前总是喜欢直来直去,经常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他从不张扬,却一直是坚持己见的高手。他的头脑里,时刻都将自我放在首位,他认准的事情不论遭遇外界多少干扰,也一定要去执行。而你则经常在稍微遇到环境阻碍的时候,就选择放弃了,你花了大部分的时间只是去顺应环境,以便活得更加舒服。所以喽,你怎么可能和那个笨蛋一样有钱,你的行动力被紧紧束缚在外界环境上。

我们不妨先来补习一堂如何实现自我(或者说获得财富)的基础课:

补习第一课:认识你自己,然后接受你自己。

西方有句古老的谚语:认识你自己。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看清自己,才能做好其他的事。不要做自卑的人,因为自卑的人看不起自己;不要做自负的人,因为自负的人过于看重自己;不要做自傲的人,因为自傲的人看不清真正的自己;不要做随波逐流的人,因为随波逐流之人迷失了自我……

那么,如何认识你自己?应该首先与自己对话,问自己几个问题:(1)我到底是个什么类型的人?(2)我最喜欢与擅长的事情是什么?(3)我前方的目标是什么?(4)参照他人,我有哪些缺点?

让自己在内心回答清楚这些问题,你就得到了自我的大致轮廓。找到你的价值,是实现价值的第一步,如同我们出门,如果不明白要去哪里,就算走上一天,也还是没有目的地,没有目的地,无论你在哪里都只是在原地。

补习第二课:接受你周围的环境,不要抱怨,也不必屈服。

一个找到并努力去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人,总是会与周围的人际关系和生存环境相协调。他不会被外部因素左右,他懂得如何利用有利的条件,来帮助自己实现目标。

我们周围总是有很多愤世嫉俗的人,如果你注意到,你会发现他们总是很倒霉,也总是一事无成。他们不断地指责别人,指责环境的不公平,好像这个世界全都对不住他们。世界如镜子,你什么表情,镜子就反馈回什么结果。相反,如果你懂得接受别人,接受环境,懂得看到别人的优点,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经常能得到别人的辅助,有时候还会有很多意外的惊喜!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作过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自我实现者能够保持儿童的心态。儿童是睁大了眼睛,用毫不挑剔和天真无邪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的,他们只注意和观察事实是什么,对他并无争论或者要求。自我实现者也是以同样方式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人性的。

只有放弃冲突与抱怨,用“正”的眼光看待世界,才会有“正”的结果等待着你。在此,不妨学学那个笨蛋,他从来不对生活挑三拣四。

补习第三课:拒绝传统做事规则,放弃“马屁”心态。

任何等级社会都存在一套上下级生存规则:对待上级要讨好巴结,要懂得伪装;对待下级要心存戒虑,逢场作戏。然而,如果你深入观察我们的社会,你就会发现,旅行这些规则的人,虽然都混得不错,却很少有做大事的人。

这足以说明,做大事的人不是靠这些规则成功的。有句古话:“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力量上显示自己时,就绝不会在技巧上做文章。”所以,你会发现:越是职位低的越会摆官架子,董事长都是平和自然的;越是内心自卑的人越伪装得很骄傲不可一世;越是没钱的人越装得大方慷慨。

要记住,满瓶子的水从来不晃荡,所以那个憨厚的笨蛋才成为有钱人!

补习第四课:你所热爱的才是真正的人生,懂得享受过程。

如果你对世界充满爱,你就会发现人生真的很美好。如果你对世界充满仇恨,你的人生一定很糟糕。懂得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意义所在,不要把自己束缚在别人的理想里,即便你实现了,那也不是你的人生,你只是替别人完成了理想的模子。

我们的价值不在于结果,因为每个人都将面临消失于这个世界的同一个结果,我们的价值更多地在于所经历的过程。所以,不要放弃你的每一天,每一天平凡的起床、进餐,平凡的处理事务,甚至每一次阅读,每一次与爱人交谈,都是幸福的。你最终的结果实际上正是取决于这些平凡的细节。

你需要这种形而上的思考,不要被太多烦琐的外界环境禁锢了生命本身的源动力,你要时刻明白,自己存在的价值以及自己所追求的价值。平衡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状态。

补习第五课:认真回答你在第一课中询问自己的第三个问题,确定你的方向。

你必须知道自己将走向哪里,这是具有决定性的问题。如果你想实现成为有钱人的目标,就必须定好这个大方向,然后再去确定实现它的小目标,如此一步步积累,才能走到最终的目的地。你必须经过反复的思考,认真地对待每一步。

补习第六课:重视独立思考,不依赖任何精神消遣。

现在的娱乐工具很多,也十分方便,网络的发达常常填满了人所有的空闲时间。懒惰的人看电视或者上网只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而有目标的人看电视或者浏览网页都是在寻找机会,开阔视野,能够从别人制作的商品里发现新的问题。他们懂得独立思考的价值,可以说,所有的机会都来自于一颗时刻在寻找的头脑。因此,如果你想成为有自我目标的有钱人,首先必须放弃安逸的、不思考的消遣。无聊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精神的空虚,有目标的人从来没有时间去无聊。

看清楚周围,并不被周围所左右,你才有实现自己的机会。财富从来不会青睐失去自我的人,随波逐流只会让你成为平庸的穷人。那个笨蛋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他比你有钱多了。

认识自己而后完善自我。完善自我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确定一个自我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你想成为的样子。一定要首先弄清楚你到底想要什么,这是决定你将来走向的核心。你一定要知道,你一生当中想做什么样的人,你要清晰,当你清晰和知道的时候,实质上你的人生就有动力。比如说你要过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你三年之内要赚取多少的人民币,你十年之内要赚多少的财富,你要创建多大的企业,年销售额多少,员工多少,等等,这些都是你人生当中的目标。可是我们身边很多的人缺乏这样的目标,不知道要去行动,也不知道要做什么。

所以说,确定了目标之后,一定要采取措施,哪怕别人认为是不可能的事,只要你认定了那是可能的,就可以全力以赴地去实施。要懂得去行动以及如何行动。

有这样一个小寓言:在一个人的生命最后一分钟,死神如期来到他的身边,他对死神说:“再给我一分钟好吗?”死神问他要一分钟干什么呢?他说我要想利用这一分钟看一看天、看一看地,想一想我的朋友和亲人,如果运气好的话也许我还能看到一朵花从封闭到开放。死神告诉他,你的想法不错,但是我不能答应你,因为过去有时间让你去欣赏,而你没有珍惜,请你看这份账单:你以前三分之一时间在睡觉,还有三分之一时间是浪费时间,你拖延时间一万次,包括在课堂上的时候,在跟朋友约会的时候,还有跟朋友打电话的时候,你甚至为生活的琐事大发脾气,这个账可以罗列如下——

你做事拖延的时间,从青年到老年,共耗去了3650小时,折合1260天。你做事有头无尾,马马虎虎,你甚至总是转过头来看看街头姑娘是不是好看;你总是推卸责任,你总是在上班的时候去跟朋友侃大山,你在工作的时候忽忽大睡,你在工作期间参加很多次无所用心的很多会议,这样你的睡眠远远超过20年;当你跃升为主管的时候或者主持类似会议的时候,因为你对时间的拖延,自己的时间管理不善,更多人的睡眠跟着你超标。还有很多,但是死神还没把这个账单说完,病人就已经死了,于是死神告诉所有的人,我们在活着的时候像刚才这位病人一样,如果能节约一分钟的话就可以听完我给他记下的这份账单了,而不至于死的时候连我的话都没有听完。

故事到此为止。试想,如果我们珍惜生命当中每一分、每一秒钟,还至于到最后的时刻需要这一分钟时间吗?很多人就是没有立刻行动,对时间的管理是混乱的,这个是在提升行动力过程中最大的阻碍。你浪费了很多时间在适应环境进而过得舒适上,最后只能两手空空的站在公交站,看那个笨蛋开着奔驰从你身边经过。也许你心里不服气,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不懂得及时行动、坚持自我的人,就一定被财富阶层淘汰掉。第三章聪明陷阱之一:消磨掉你特立独行的精神力量你甚至比老板能力强,却始终是个打工者,因为你缺少老板的思维

很多打工者都会有一种共同的经验:老板也没什么牛的,我比老板强多了。的确,老板英文没你流利,老板软件没你操作的熟练,老板甚至对这块市场都没你熟悉,但你首先应该思考的绝对不是你比老板能力强的问题,而应是你既然那么强,为何还不是老板?

对比一:那个笨蛋老板拥有全局眼光,而你往往只看到眼前的事物。

先来看一个幽默小故事:

业务代表、行政职员、经理一起走在路上去吃午餐,意外发现一个古董油灯。他们摩擦油灯,一个精灵从一团烟雾中蹦了出来。

精灵说:“我通常都给每个人3个愿望,所以给你们每个人一人一个。”“我先!我先!”职员抢着说:“我要到巴哈马,开着游艇,自在逍遥。”

噗!她消失了。

惊吓之后,“换我!换我!”业务代表说:“我要在夏威夷,和女按摩师躺在一起,还有喝不完的凤椰汁和生命之爱。”

噗!他消失了。“好了!现在该你了!”精灵对经理说。

经理说:“我只希望他们两个吃完午餐后回到办公室。”

第二次再遇到精灵,两个职员吸取了之前的教训,让经理先说,于是,经理说:“我希望无论他们许下什么愿望,都会在午休后按时回到办公室工作。”

故事的寓意在于:老板的眼光总跟随全局的现实,并且总有办法掌控它。

你热衷于每一项具体的工作,你能设计出很完美的作品,但这些往往总是替老板赚钱的工具,老板的资产越滚越大,而你的工资卡数字却增长缓慢。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老板是掌控全局的领导者。那个笨蛋自己做了老板,那个笨蛋在不守校规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长远意识。你迟了吗?不会,世界上所有开端都没有来不及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