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时养生健身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2-05 20:54:47

点击下载

作者:成剑平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二十四时养生健身功

二十四时养生健身功试读:

前言

二十四时养生健身功是人与大自然的融合,依据日定二十四个时点、年定二十四个节气的气候变化与地球运行等特点而设计,形成天地人合一,以炼气通穴为主,内外兼炼,运行气血,通调穴脉,气力相合,阴阳相调,血脉相通,情意统一,内炼精气神,外炼筋骨皮。其动作舒展连贯,圆润柔和,舒缓协调,刚柔相济,不仅可强身健体,还可陶冶情操。

我自1994年开始锤炼此功,经过16年潜心研究,反复揣摩,长期实践,逐步形成了两套很适合在岗和退休人员锻炼的健身功法。此功法简单易学,通俗易懂,操作方便,运动灵活,安全有效,不受环境和时间限制,无任何副作用,男女老少皆益。尤其从事行政管理、科研、柜台服务等方面工作人员以及年老体弱人员,锻炼此功更为得益,效果更为明显。

我从事管理工作多年,以前由于平时不注重锻炼,落下一身毛病。如颈椎增生、腰椎病、脑血管硬化、脂肪肝等,心功能也有问题,而且经常感冒,一感冒就要住院治疗。现在由于坚持锻炼此功。上述病症均得到缓解和消失。每回炼完此功后,感到醒脑提神,心明眼亮,全身上下无比轻松、舒服。我坚信,坚持常年锻炼此功法,定能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成剑平2009年10月

概述

二十四时养生健身功的宗旨 诚信自我,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益寿延年。锻炼二十四时养生健身功的最佳效果,首先必须坚定锻炼信心,要从心灵深处对待、重视。诚心诚意投入锻炼,勇于学习和坚持,要有宽厚待人的道德胸怀和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还要有以法行事的严谨态度。加强锻炼,强身健体,陶冶情操,永葆青春活力。

二十四时养生健身功的理念 心诚、心正、心平、心静。心诚则灵是强身健体的基础,是练好此功的基本要素;心正则明,是强身健体的根本,想锻炼、敢锻炼,明事理的根本条件;心平则气和,气和则功到,功到则效好,这是强身健体的关键;心静则神怡,进入最高境界,是强身健体的保证。只有心静才能专心,才能入境、入胜,才能成效自得。

二十四时养生健身功的功理、功道和功效 二十四时养生健身功是通过人与大自然的融合,依据日定二十四个时点,年定二十四个节气的物理性质修炼而成。二十四节气分布在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之中。

春季始于二十四节气的立春,而后是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止于立夏。此季节是世间万物生发,大自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时期。此时冰消雪融,春风送暖。人们受大自然变化的影响,身体也发生变化,体内阳气活动增加,并向上向外疏发。具有万物生发和肝气盛旺的特点。为适应春季大自然万物生发的特点,故春季要调神,通过调节情志,使体内阳气得以疏通,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和谐。调节情志的最佳方法是坚持适量适度锻炼,运行全身气血,通调阴阳平衡。在饮食上应荤素搭配,定量吃好,多吃蔬菜如豆芽和鸡蛋之类食物。在起居上应晚睡早起、通过锻炼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夏季始于二十四节气的立夏,而后是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止于立秋。夏季为世间万物生长、繁荣秀丽的季节。此季节,天阳下降,地热上蒸,天气与地气上下交合,昼长夜短,气候炎热,万物开始孕果。人体内在机能相应发生变化,暑气当令,内应于心,阳气外发,伏阳在内,人体内阳气亦常旺盛,故夏季要养神,来应合大自然的生长规律。通过加强适度锻炼,主动调节情志,保持恬静愉悦心境,神清气合,益养天年。在饮食上,夏季多吃清素降暑食物,少食油腻之类食物。要适量,不可饱食。在起居上,晚睡早起,适当午睡,保存精力。

秋季始于二十四节气的立秋,而后是处暑、白露、秋分、寒露和霜降,止于立冬。秋季是万物成熟的收获季节,时至金秋,天地阳气渐收,阴寒渐生,气候逐渐变凉变冷,早晚温差较大,世间万物随寒气逐渐增长而萧落,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阳气随之内收。故秋季要养神、保神。而金秋季节是锻炼身体的大好时机,所以要坚持经常不断地适度锻炼,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以陶冶情操,养神安神。秋季起居应早睡早起。秋季饮食宜多吃水果多饮水,以补体内水分。宜减辛增酸为佳,以养肝气。

冬季始于二十四节气的立冬,而后是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止于第二年立春。冬季是万物收藏,气候寒冷的季节,此时阴气极盛,阳气潜藏,大地寒峭、草木枯槁,蛰虫潜伏。人体阳气也随之内收,体内新陈代谢机能处于相对缓和状态。因此,冬季养生要避寒就暖,敛阴护阳,以收藏而养肾气。冬季更要加强锻炼,风和日丽之际可选在室外锻炼,如遇风雪天气,气候寒冷之际可在室内锻炼。在锻炼中要适应冬季气候、增强人体抗寒能力,运行全身气血,调节阴阳平衡。冬季起居应早睡晚起,必带日光。早睡以养人体阳气;晚起,以护人体阳气,促使人体阴阳平衡。冬季饮食可以吃一些进补的食品如红枣、桂圆、当归、生姜、羊肉、羊汤之类食品,要多吃五谷杂粮,如大豆、小豆、荞麦、玉米渣、红薯等掺在一起做为好。五谷为养,五菜为充,绝对不能把菜当主食来吃,也不可偏食,要一日三餐不缺为佳。

古人说的气,就是讲二十四节气,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不是单纯讲春夏秋冬的概念,而是告诉我们春夏秋冬,气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为此,人的情志就要跟上这个变化,才可以强身健体。人的情志如何跟上?要调整好心态,安排好起居和饮食,要坚持常年锻炼身体。

养生之道,春季养生,夏季养长,秋季养收,冬季养藏。养生从二十四节气的立春开始,养长从二十四节气的立夏开始;养收从二十四节气的立秋开始;养藏从二十四节气的立冬开始。四季养生“立”字为先,锻炼二十四时养生健身功“立”字为本。要坚持立信、立心、立炼、立久。首先要坚定信念,诚信自我;其次要树立决心,志在必得;三是要练字当头,主动锻炼;四是要坚持持久,久练不衰。一年四季,每日定时,随着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变化,锻炼全身筋骨,运行全身气血,通调全身穴脉,平调阴阳平衡,形成天地人合一,促进精气神的不断化生。

锻炼时,意守锻炼部位,以练气通穴为主,内外兼练,以意领气,意到气到,气到功到,功到效好。气血的运行、穴脉的调通要随意念而收发,意在自信,贵在坚持。

人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但人的一生靠自我修养,人的发展靠不断锻炼。人在一生中是一日一日取舍,一年一年度过。一日中定有二十四个时点,一年中定有二十四个节气。自古以来,世间万物,随着时光的推移,在一个小时,一个整日,一个年头,一个时代,一个世纪,时复一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代复一代,世复一世,周而复始,循环替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永恒发展。

在世间万物中,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山、土;人有三宝:精、气、神。日、月、星普照众生;水、山、土养育众生;精、气、神激励众生。锻炼二十四时养生健身功,就是将天之三宝,地之三宝和人之三宝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达到天地人合一,人人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精、气、神是人的立身之本,为镇身之宝。人之生命,精是基础,气是根本,神是保证。

精是基础,指精者滋于身也。它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藏之于肾,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即“人始生先成精”。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水谷,经过脾胃消化吸收后,变成水谷精微物质,进入人体的血液中,营养五脏、灌溉六腑,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生命的活动。故又称“脏腑之精”。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彼此促进。在人出生前,先天之精为后天之精具备了物质基础。出生之后,后天之精又不断供养先天之精,使之得到不断补充。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故有“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之论。

气者运于身也,它是根本。气是构成人体的根本物质。人以气的变化体现人的生命活动,气能推动、护卫、调节、控制、化生人体各部位的阴阳平衡,是人体活动的动力。气充沛则脏腑功能健旺、精力充沛、健康长寿。

神者主宰于身也,它是保障。神是指人的思想意识活动,是脏腑精气外在的表现,它体现人的一种气质,故“保神者昌,失神者亡”。

精、气、神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人之精实则气充,气充则神旺,精虚则气竭,气竭则神逝。人的一生一定要做到精实、气充、神旺,就必须下定决心,加强锻炼,在锻炼过程中使精气神互相转化,实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

锻炼二十四时养生健身功,就是要体现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内练精气神既是练功的物质基础,又是练功得到所产生的基础物质。在练功活动中,使之在人的生命中更有效地发挥延年益寿作用。锻炼时必须思想集中、排除杂念、以养心神、调心凝神、真气充实,精足、气足、神足。

人体各部位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经脉的气血运行作用,沟通人体内外、上下,调整阴阳平衡,达到身强体壮、益寿延年。

练功者通过锻炼功法,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使人体气血运作通畅,祛除疾病,永葆健康。就阴阳而论,它是自古以来人们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阴阳一则是对立统一的,二则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就人体来说,人体的外部为阳,内部为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左为阳,右为阴;热为阳,寒为阴。就脏腑来讲,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心、肝、脾、肺、肾五脏为阴。三焦:分上焦、中焦、下焦。上焦是指横隔膜以上部位(胸部),中焦是指横隔膜以下至脐的部位(脐以上的腹部),下焦是指脐以下的腹部。在练功呼吸气时,呼为阳,吸为阴;白天与黑夜,白天为阳,黑夜为阴,从白天(阳)到黑夜(阴),又经过上午(阳中之阳),下午(阳中之阴)至黑夜(阴)。从黑夜(阴)到白天(阳),又经过前半夜(阴中之阴),后半夜(阴中之阳)至天亮(阳)。一年四季,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又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之说。就气血而论,气为阳,血为阴。就水火讲,火为阳,水为阴。一年四季,白天黑夜,人体各部位是阴阳互为转化,求得平衡。我们练功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锻炼中,人体各类感觉器官和肢体与内脏相互联系,息息相关,而且各种感觉和所产生的效应也是相互关联,不会单一产生效应。人体各器官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是互相关联、相互协调、形成人体活动的整体。所以,医学界认为:眼不视而魂在肝,耳不闻而精在肾,舌不声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动而意在脾。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脾主四肢。

通过练功,可使魂在肝而不从眼漏,魄在肺而不从鼻漏,神在心而不从口漏,精在肾而不从耳漏,意在脾而不从四肢孔窍漏。在锻炼时,练自发功,由静思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动融合,进入大动,大动渐小动,动而回静,功终静止。这种由静思动,由动至静的现象就是阴阳互为转化,实现阴阳平衡。从医学角度讲,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盛者扶阳,阴虚者补阴,阳盛者泻热,阴盛者祛寒,百病之生,皆有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虚则补之补正气之不足,实则泻之泻邪气之有余。总之,只有阴阳平衡,气血旺盛协调,人们才会健康长寿。如发生两者失衡,则在天必定成灾,在人必定生病。通过锻炼二十四时养生健身功,使练功者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左到右,从前到后,调节阴阳,舒通穴脉,促进人体气血的化生,经脉气血的流畅,阴阳协调平衡,从而头脑清醒,心明眼亮,耳灵鼻通,四肢灵活,手脚轻便。实现精通、气通、神通、血通、脉通、经络通。全身上下气血融通,身体强壮,愉快轻松。达到天地人合一的境界,延缓人体衰老,健康长寿。练功者必须坚持持久常练,锻炼时动作要协调优美,用力均匀柔和,做到刚柔相济。由生渐熟,由浅入深,终生受用。

二十四时养生健身功包括《

二十四时养生智寿功

》和《二十四时养生益寿功》两套功法,二十四时养生智寿功主要是通过锻炼,疏通全身气血,通经活络,提神调脉,平调阴阳,提高智力,增强记忆,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二十四时养生益寿功主要是通过锻炼,调通穴脉,行气活血,通调经络,活筋壮骨,平调阴阳,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二十四时养生智寿功二十四时养生智寿功是依据日定二十四个时点,年定二十四个节气的物理性质锤炼而成。主要是通过锻炼,疏通全身气血,通经活络,提神调脉,平调阴阳,提高智力,增强记忆,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二十四时养生智寿功共分三步、七十二节、一千七百一十二回,每步功为二十四节,五百七十六回。锻炼时要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心情舒畅,精神集中,意守锻炼部位,做到心诚、心正、心平、心静。经过锻炼,使人体气血的运行更为有序,人体各部位的活动更为灵活,阴阳协调平衡,并使之受意识的控制,气血的运行同意念的活动融合在一起,做到以意领气,意到气到,气到功到,功到效到。使人体气血的运行随意念而收发,人的体质随锻炼而强健。第一步功锻炼头颈部带动全身微动

通过头颈部的运动,带动全身微动,调整大脑,运行气血,平调阴阳。此步功由静渐动,动静结合,主要锻炼头部、颈部、面部、眼部、耳部、鼻部、口部、双臂和双手。

头部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所在“地”,为人体之首,也为诸阳之首,百脉皆通于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活动头部,简便易行,效果明显,既能改善大脑的血液供应,促进血液循环,又能调整神经系统,使人体阳气上升,百脉调和,气血通畅,精神振奋,提高智力,增强记忆。根据医学测定,头部大脑需血量占心脏总输出量的五分之一,占全身耗氧量的四分之一。

人的颈部是由脊椎柱、肌肉、神经、血管等组成。正常的脊椎柱具有生理前凸,它有七个颈椎和六个椎间盘及韧带组成。

头部与颈部息息相关,头部和颈部有十四经输来联络各脏腑、肢节,沟通人体上下、左右、内外经络,坐镇指挥全身。第一节 金龙昂首

金龙昂首是向后摆动头部带动颈部运动。

此功法锻炼八条经脉,扶阳调阳,疏通经脉,运行气血,活血化瘀,醒脑开窍,清心宁神。对头痛、头晕、头胀、失眠、健忘、颈椎病、落枕、肩周炎、咽喉疼痛等均有一定防治作用。

操作方法:背北面南,身体直立,两脚略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插腰,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心情舒畅、双目微闭,意守头颈部位(见图①、图②)。先向后昂头(见图③),再回首还原(见图④),反复昂头回首二十四回,向后昂头要用力,回首还原要轻松。第二节 玉凤点头

玉凤点头是向前摆动头部带动颈部的运动。

此功法锻炼颈部八条经脉,扶阳调阳,疏通经脉,温通气血,醒脑开窍,清心宁神,滑利关节。对头痛、头胀、失眠、健忘、颈椎病、脑供血不足、落枕等均有一定防治作用。

操作方法:背北面南,身体直立,两脚略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插腰,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心情舒畅,双目微闭,意守头颈部位(见图①)。先低头(见图②),后回首还原(见图③)。反复低头回首还原二十四回。向前低头要用力,回首还原要轻松。第三节 左摆乾坤

左摆乾坤是向左摆动头部,带动颈部运动。

此功法锻炼颈部八条经脉,提阳抑阴,疏通经脉,温通气血,醒脑开窍,清心宁神,散风祛寒,滑利关节。对头痛、头胀、头晕、失眠、健忘、颈椎病、落枕、咽喉炎等均有一定防治作用。

操作方法:背北面南,身体直立,两脚略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插腰,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心情舒畅,双目微闭,意念头颈部位(见图①),先以头部带动颈部向左摆动(见图②),再以头部带动颈部回首还原(见图①)。全身随之屈膝左右摆动,反复摆动二十四回。摆动时动作要协调,姿势要优美,向左摆动要用力,回首还原要轻松。第四节 右摆乾坤

右摆乾坤是用头部带动颈部向右摆动,再回首还原。

此功法锻炼颈部八条经脉,提阴抑阳,疏通经脉,运行气血,活血化瘀,醒脑开窍,清心宁神,清热解表,通络散风,滑利关节。对头痛、头胀、失眠、健忘、头晕、颈椎病、肩周炎、咽喉疼痛、落枕等均有一定防治作用。

操作方法:背北面南,身体直立,两脚略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插腰,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心情舒畅,双目微闭,意念头颈部位(见图①)。先以头部带动颈部向右摆动(见图②),再以头部带动颈部回首还原(见图①),全身随之屈膝左右摆动,摆动时动作要协调,姿势要优美,向右摆动要用力,回首还原要轻松。第五节 搓耳活筋

搓耳活筋是用双手搓拿双耳内外部诸穴位。

人的耳部分布着一百八十个左右穴位,是人体各系统,各器脏与之联系紧密的代表区,它周围分布着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耳后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耳上属心、耳下属肾、耳后耳里属肺、耳后耳外属肝、耳后中间属脾。耳部联络纵贯全身,手足三阳经联系耳部,阴经则通过别合于阳经而与耳廓相通,奇经则由阴阳跻脉并入耳后,阳维脉循头入耳。耳廓以弹性软骨为支架,外覆皮下组织和皮肤,皮下组织极薄,故皮肤与软骨紧密相贴,耳垂中没有软骨,只有结缔组织和脂肪,耳前下方有人体最大的一对唾液腺——腮腺。所以,耳廓搓拿能促使唾液分泌增加,对消化系统有很好的治疗和保健作用。

此功法有温通经络、充盈气血、调和脏腑、醒脑提神、开窍聪耳、补肾益精、养肝益肺、祛风散寒、扶正祛邪之功用。对耳聋、耳鸣、头痛、脑晕、失眠、高血压、面瘫、遗精、消化不良、听力减退、精神不振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还有减少面部皱纹,润面助颜等保健作用。

操作方法:背北面南,身体直立,两脚略分开,与肩同宽,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心情舒畅,双目微闭,意守耳部(见图①)。左右两臂向上抬起至耳部,双手五指并拢,用双手五指腹部和手心着力,从下耳根向上搓拿耳内和脸颊(见图②),至耳上部顶端(见图③),再从耳顶端向下搓拿耳外至下耳根和脸颊(见图④)。反复搓拿二十四回。搓拿时动作要协调,呼吸要平稳,用力要均匀,要有一定透力,意念要到位。全身随之屈膝左右摆动,动作要协调,姿势要优美。第六节 活睛明目

活睛明目是用双手搓拿双眼和眼周围部位,即眼窍。

人的眼窍包括两眼、两眼眶、两眼周围的腧穴。如睛明、攒竹、丝竹空,瞳仁、承泣、山根、珠后等穴位。奇穴有睛中、太始、太素等。眼窍与人体脏腑经络有着密切联系。“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眼睛才能发挥其视觉功能”。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都与眼睛有直接或间接联系,如手少阴上经“其支者,系目系”;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者,至目锐眦”;阳跷脉:“至目内眦”;阴跷经:“属目内眦”;任脉:“循面入目”;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手太阳小肠经:“其支者,至目锐眦,却于耳中,至目内眦”;足厥阴肝经:“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这些经脉均集中于眼及眼周围,保证了眼的正常功能和与其相应的联系。用活睛明目搓拿法,能改善眼区的血液循环、调整五脏、疏通气血、增强眼的功能、消除眼肌疲劳、提高视力、祛除眼周围的皱纹、疏散肝经风热、疏通泪管、防治各种眼病。对眼肌疲劳、眼睑下垂、眼睑跳动、目视不明、口眼歪斜、视力减退、近视、远视、三叉神经痛等均有一定防治作用。

操作方法:背北面南,身体直立,两脚略分开,与肩同宽,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心情舒畅,两眼微闭,意守眼部(见图①)。双臂手向眼前抬起,双手心紧对双眼,双手五指并拢,用双手中指腹部带动其他四指腹部,着力搓拿眼窍、眼珠、眼皮、眼眶、眼角及其周围(见图②),先从右向左再从左向右搓拿上眼皮(见图③),再从右向左后从左向右搓拿下眼皮(见图④),反复搓拿二十四回,同时全身略随之屈膝左右摆动,动作要协调,姿势要优美。第七节 搓梁通气

搓梁通气是用中指带动其他四指对鼻部及其两侧进行搓拿梳理。

人的鼻子位居面部中间,是呼吸道的起始部位,是呼吸气出入之通道,是人体面部的一个重要器官,它为人一身之血运。鼻孔为肺之窍,其上气通于脑,下行于肺,古人称之为“名堂”。通过对鼻部的搓拿梳理,可补肺益气,疏通督脉,救逆回阳,祛风散寒,加强肺的“吐故纳新”而通鼻窍之功用。对头痛、感冒、鼻塞、鼻炎、眼肌疲劳等均有一定防治作用。

操作方法:背北面南,身体直立,两脚略分开,与肩同宽,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心情舒畅,双目微闭,意守鼻部(见图①)。两臂向头前上扬,双手抬至鼻部(见图②),两手掌相对,双手五指并拢,用双手中指腹部带动其他四指腹部着力在鼻梁两侧及其周围,由下向上(见图③),上下搓拿二十四回(见图④)。搓拿时,动作要协调,用力要平稳均匀,要有一定透力,速度要适中,意念要到位,全身随之屈膝左右摆动,姿势要优美。第八节 搓穴壮阳

搓穴壮阳是用双手五指对头部两侧太阳穴部位进行搓拿梳理。

太阳穴是人体头部的一个重要穴位,通过对太阳穴的搓拿梳理,有疏通经络、醒脑明目、开窍益聪、安神补气、益肾壮阳、祛除头部疾病之功用。对面部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失眠、健忘、神经衰弱等均有一定防治作用。

操作方法:背北面南,身体直立,两脚略分开,与肩同宽,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心情舒畅,双目微闭,意守太阳穴部位(见图①)。双手臂向头部两侧抬起,双手五指并拢抬至太阳穴部位(见图②),用双手中指腹部带动其他四指腹部着力在头部两侧太阳穴下部,从下向上(见图③),上下搓拿(见图④)二十四回。搓拿时,动作要协调,用力要均匀,平稳有透力,意念要到位,全身随之屈膝左右摆动,姿势要优美。第九节 搓额通神

搓额通神是用双手搓拿梳理头的额部。

此功法有疏通经络、发汗解表、祛风散寒、醒脑提神、止痛凝神、清心明目之功用。对感冒、中暑、头晕、健忘、脱肛、胃下垂等均有一定防治作用。还有使颜面红润、光泽、祛皱、助颜等作用。

头部前额的重点穴位有太阳穴、印堂穴、阳门穴、神庭穴、头维穴等。

操作方法:背北面南,身体直立,两脚略分开,与肩同宽,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心情舒畅,双目微闭,意守头的前额部位(见图①)。双臂手向头前抬起,双手五指并拢抬至额部(见图②)。用双手中指腹部带动其他四指腹部着力在额部,从右向左(见图③)再从左向右(见图④)反复搓拿二十四回。搓拿时动作要协调,速度要适中,运行要平稳,用力要均匀。要有一定透力,意念要到位,全身随之屈膝左右摆动,姿势要优美。第十节 耳根活血

耳根活血是双手搓拿耳根,耳外、耳内及面颊。

此功法有疏通经络,开窍聪耳,醒脑提神,补肾益精,养肝活血,祛风散寒,增强听力,促进耳部、面部血液循环,减少面部皱纹的功用。对听力下降、视力减退、耳聋、耳鸣、头痛、眼病、失眠、健忘,精神不振等均有一定防治作用。

操作方法:背北面南,身体直立,两脚略分开,与肩同宽,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心情舒畅,双目微闭,意守耳部(见图①)。双手臂向上抬起至双耳部,双手心向内,大拇指与手掌自然分开,其余四指并拢,两大拇指腹部着力于耳外,两手掌及其余四指腹部着力于耳内(见图②),从下耳根向上搓拿至上耳根部以上(见图③)。再按原路向下搓拿至下耳根部(见图④),反复上下搓拿二十四回。搓拿时用力要适中均匀,动作要协调,要有一定透力,意念要到位,全身随之屈膝左右摆动,姿势要优美。第十一节 搓腮通脉

搓腮通脉是用双手搓拿头的脸部两腮。

因其直接搓拿了腮腺、下颌、下腺、颈部每个重要动脉、静脉、淋巴及颈面部的肌肉组织,所以它有一定的特殊效果,通过搓拿两腮,促进了唾液分泌和头面部血液循环及颈部肌肉的放松。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有良性调整作用。对失眠、神经衰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头痛、牙痛、咽喉炎等均有一定防治作用。

操作方法:背北面南,身体直立,两脚略分开,与肩同宽,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心情舒畅,双目微闭,意守两腮部(见图①)。双手臂向上抬起至头部两腮,双手大拇指与手掌自然分开,其余四指并拢,双手大拇指腹部着力于两腮下部,其余四指腹部及手掌腹部着力于两腮上及两面颊(见图②)。从下向上搓拿(见图③),再由原路返回由上向下搓拿(见图④),反复上下搓拿二十四回。搓拿时动作要协调,用力要平稳均匀,要有一定腹着力和透力,意念要到位,全身随之屈膝左右摆动,姿势要优美。第十二节 搓椎活颈

搓椎活颈是用双手对颈大椎的搓拿梳理。

颈大椎穴为督脉中的一个重要穴位。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搓拿梳理颈大椎,有疏通经络,清热利咽,润肺止咳之功用。此功法对一些热性病、项强、气管炎、肺结核、头痛、头晕、颈椎病、落枕等均有一定防治作用。

操作方法:背北面南,身体直立,两脚略分开,与肩同宽,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心情舒畅,双目微闭,意守颈大椎部位(见图①)。双臂手向脖后背部抬起至大椎部位(见图②)。双手五指并拢,先左手五指着力在大椎部,从右向左搓拿,再从左向右搓拿(见图③),后右手五指腹部着力从左向右搓拿,再从右向左搓拿(见图④),双手交叉反复左右搓拿二十四回,搓拿时腹着力面积要大,用力要平稳均匀,要有一定的腹着力和透力,动作要协调,意念要到位,全身随之屈膝左右摆动,姿势要优美。第十三节 搓颈化瘀

搓颈化瘀是用双掌对颈部的搓拿梳理。

颈部有很多重要穴位,有八条经脉从颈部通过。它对人体脏腑功能和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颈中线即是桥弓穴的部位。耳后焦风穴到缺盆穴一线,也正是颈动脉窦的部位。而颈动脉窦是一个重要的体表——内脏反射点,它起着调节血压的作用,当血压增高时,颈动脉窦内压力也随之升高。血管壁内的压力感受器因而感受由于血管壁扩张所产生的扩张刺激,引起神经冲动的释放,传送至延髓内的弧束核。自此核又经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至迷走神经背核,经迷走神经及其心支至心脏,形成反射弧——心率减慢,同时自弧束核至延髓网状结构的血管运动中枢,抑制收缩血管中枢的活动,并引起血管的扩张,而这一反射作用使心率减慢,血管扩张,以致血压下降。所以,对颈部的搓拿梳理可对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一些其他器官都有一定的良性调整作用。

此功法有通经活络、舒筋活血、散风止痛、缓解痉挛之功用。对颈椎病、落枕、头痛、神经疲倦、扁桃腺炎、消化不良、高血压、心脏病、肩周炎、急性咽炎等均有一定防治作用。

操作方法:背北面南,身体直立,两脚略分开,与肩同宽,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心情舒畅,双目微闭,意守颈部(见图①)。双臂手向脑后颈部抬起,双手五指并拢,双手臂抬至脑后颈部(见图②),先左手五指腹部着力从右向左搓拿,再从左向右原路返回搓拿(见图③),后右手五指腹部着力从左向右搓拿,再从右向左原路返回搓拿(见图④),双手交叉反复搓拿二十四回,搓拿时动作要协调,手指腹部着力面积要大,用力要平稳均匀,要有一定的腹着力和透力,意念要到位,全身随之屈膝左右摆动,姿势要优美。第十四节 后脑理气

后脑理气是用双手在脑后进行搓拿梳理。

后脑包括风府穴、风池穴、脑颅穴、脑空穴、强间穴、后顶穴等穴位。风府穴为脊柱最上端的一个穴位,是督脉、足太阳经、阳维脉交汇穴。深部为延髓,此区有重要的椎动脉、枕动脉,有第三枕神经、枕大神经等神经,此处肌肉较厚,并附有皮脂腺和汗腺。

通过对后脑的搓拿梳理,可疏经通络、醒脑开窍、清热明目、清心宁神。对感冒、头痛、半身不遂、脑萎缩、颈椎病、神经衰弱、咽喉肿痛、落枕、鼻塞、面瘫、失眠、健忘、眩晕等均有一定防治作用。

操作方法:背北面南,身体直立,两脚略分开,与肩同宽,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心情舒畅,双目微闭,意守头的后脑部(见图①)。双臂手向后脑部抬起,双手五指并拢,手心对准后脑,抬至后脑部(见图②)。先左手五指并拢手指腹部着力从右向左搓拿,再从左向右原路返回搓拿(见图③)。后右手五指腹部着力从左向右搓拿,再从右向左原路返回搓拿(见图④),双手交叉反复搓拿二十四回。搓拿时手指和掌心腹部着力面积要大,用力要平稳、均匀,要有一定腹着力和透力,动作要协调,意念要到位,全身随之屈膝左右摆动,姿势要优美。第十五节 摸天开目

摸天开目是用双手搓拿头顶部位。

搓拿头顶部,可调百脉,振精神,抗衰老。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按照医学研究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理论,在头皮划分出相应的头皮投射区,这些投射区对人体具有明显的调节功能,对某些器官有兴奋和抑制作用,它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所在地,为人体之首。头顶的投射区包括:血管舒缩区、舞蹈震颤控制区、运动区、感觉区、运用区、言语二区、胸控区、胃区、生殖区等。头顶部的重要穴位有:神庭、上星、眉冲、百会、前顶、顾会、通天、目窗、承先、正营、三处等。通过对头顶部的搓拿梳理,可使人体阳气上升、百脉调和、气血不衰、精神振奋、提高智力、增强记忆、颜面红润、发黑润泽。对头痛、耳聋、耳鸣、伤风感冒、失眠、健忘、心烦意乱、精神不振、胃痛等均有一定防治作用。

操作方法:背北面南,身体直立,两脚略分开,与肩同宽,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心情舒畅,双目微闭,意守头顶部位(见图①)。两手臂向头顶部抬起,双手五指并拢手心向头顶抬至头顶部(见图②),先左手五指腹部和手掌心着力于头顶部,从右向左搓拿,再原路返回从左向右搓拿(见图③)。后右手五指腹部和手掌心着力于头顶部,从左向右搓拿,再原路返回从右向左搓拿(见图④)。双手交叉反复搓拿二十四回。搓拿时动作要协调,用力要平稳、均匀、有透力,意念要到位,全身随之屈膝左右摆动,姿势要优美。第十六节 十指交融

十指交融是双手十指间相互交叉搓拿梳理。

手的活动精细、灵活、触觉敏感。手指的灵活是人体健康和生命力旺盛的表现。手的结构比较复杂,通过手部的经络运行气血,达到温养组织,沟通全身功能,使脏腑器官、四肢、百骸、皮肉、筋骨及人的整体达到协调平衡。手部的三阳经起于手指,手三阴经止于手,与手三阳经相交接,所以,手与全身的各脏腑器官有着紧密联系。

此功法具有通畅经络,调和气血,开窍醒神,滑利关节,缓解痉挛,清热散寒,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功用。对精神不振、疲倦思睡、记忆力减退、发热寒冷、末梢神经炎、手指麻木无力等均有一定防治作用。

操作方法:背北面南,身体直立,两脚略分开,与肩同宽,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心情舒畅,双目微闭,意守双手十指(见图①)。双手臂向体前腹部抬起,双手手心向里抬至腹前、双手五指间相互交叉,右手各手指在下,左手各手指在上,双手五指随手腕上下搓拿捻动(见图②)。左手食、中、环、小四指顶端腹部着力搓捻右手食、中、环、小四指根部,左手大拇指腹部着力搓捻右手掌下部(见图③)。右手食、中、环、小四指顶端腹部着力搓捻左手食、中、环、小四指根部,右手大拇指腹部着力搓捻左手掌下部(见图④),反复搓拿二十四回,搓拿时动作要协调,用力要均匀,手指贴手指,要有一定捻动力和透力,意念要到位,全身随之屈膝左右摆动,姿势要优美。第十七节 阴阳互补

阴阳互补是根据阴阳学左为阳,右为阴,外为阳,内为阴的理论,在左右手手背与手心之间互相进行搓拿。

此功法具有通畅经络,调和气血,滑利关节,开窍醒神之功用。对手指麻木、手掌无力、精神不振等均有一定防治作用。通过双手互相搓拿,可提高手和手指的灵活性,增强大脑的智力,还可以调整脏腑功能。

操作方法:背北面南,身体直立,两脚略分开,与肩同宽,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心情舒畅,双目微闭,意守双手(见图①)。先左手在下,右手在上,用右手手掌心和五指腹部着力搓拿左手手背和五指背部(见图②),反复搓拿十二回,再右手在下,左手在上,用左手手掌心和五指腹部着力搓拿右手手背和五指背部(见图③),反复搓拿十二回。搓拿时动作要协调,用力要平稳均匀,要有一定的摩擦力和透力,意念要到位,全身随之屈膝左右摆动,姿势要优美。第十八节 平掌打坐

平掌打坐是双手臂在胸前直伸,身体像座椅一样,由动到静的锻炼。此功法是对上述功法的综合调整,运行气血,调节阴阳,疏通经络,温通血脉,巩固成果,锻炼时你会感到全身气血融动,十指顶端有明显的气流活动。

操作方法:背北面南,身体直立,两脚略分开,与肩同宽,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心情舒畅,双目微闭,意守双臂和手(见图①)。双臂手平行向胸前直伸,双手五指并拢,手心向下,身体下蹲,两腿膝盖平行向前自然弯屈,双臂与身体成90°度角,好像人体坐在椅子上一样(见图②),锻炼56秒钟。第十九节 丹田换气

丹田换气是凭丹田之力用鼻吸入大自然之清气,用口呼出人体内浊气、病气,此功锻炼一回即一呼一吸。

人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呼吸道是传送气体的管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鼻是由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组成。咽部为鼻咽、口咽、喉咽三部分。喉是连接咽部和气管的枢纽。呼吸运动和肺、胸膜腔有直接关系。呼和吸是矛盾统一的运动,一吸一呼构成一个完整的呼吸动作。当吸气时,膈肌和肋间肌收缩,横膈下降,肋骨上抬,胸展,使得胸廓扩大,肺也随之扩张,肺内压降低,低于大气压,于是空气就被吸入肺内,吸气时腹部自然隆起。呼气时膈肌和肋间肌放松,胸廓缩小,肺随着回缩,压缩肺内气体,肺内压高于大气压,于是肺内气体就会呼出体外,呼气时腹部自然放松。肺司呼吸功能,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人体通过肺吸入大自然之清气,呼出体内浊气、病气,即“吐故纳新”。我们锻炼时用鼻吸气是将大自然之清气最大量的吸入体内;用口呼气是将体内的浊气、病气全部呼出体外。因此,锻炼时,要以意吸气,随意呼气,意到气到,使人体增添活力,心情舒畅,头脑清晰、耳目聪旺。

此功法可增强肺活量,提高肺的功能。呼吸虽是由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下及于肾,由肾之气摄纳,而形成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丹田换气,有疏通经络,益肺补肾,宽胸理气,清鼻利气,清心利脑之功用。对胸闷气短、胸胁胀痛、肋间神经痛、肺炎、肾炎、呼吸不畅、气机不利、腹胀鼻塞等均有一定防治作用。

操作方法:平掌打坐结束身体还原,两脚略分开,与肩同宽,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心情舒畅,双目微闭,意守鼻部和口部(见图①)。双手五指并拢下垂于身体两侧,手心向后。先用鼻吸气,双手随吸气之势从下丹田处在身体两侧上提(见图②),以意领气,将吸入大自然之清气由鼻孔进入呼吸道,传送至肺部,再运行至全身。同时,双手五指并拢,随吸气上提缓缓自然弯屈,双臂肘自然弯屈上提至与肩平行,双手握拳(见图③)。然后用口呼气,以意领气,由上丹田通过肺部将体内浊气、病气提至于口,呼出体外,双拳随双手臂在身体两侧慢慢下放至两跨再展开(见图④)。意念把体内所有浊气、病气全部呼出体外。此功锻炼一回即一吸一呼。第二十节 双手合气

双手合气是双手合掌互相搓拿摩擦。

此功法具有调节阴阳,行气活血,舒筋活络,开窍醒神,滑利关节,清热醒脑之功用。对手掌、手指麻木,胸闷气短,精神不振等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操作方法:背北面南,身体直立,两脚略分开,与肩同宽,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心情舒畅,双目微闭,意守双手部位(见图①)。双手臂向胸前抬起,双臂肘自然弯屈,将双手置于胸前,手心对手心,五指腹部对腹部,左手掌向前推(见图②),右手掌向后拉(见图③),反复推拉搓拿二十四回。搓拿时要使之产生一定热量,动作要协调,用力要平稳均匀,要有一定摩擦力和透力,搓拿过程中手心和手指腹部会感到发热,一股热气流在手心融合,指端感到气流点动,全身感到气流融动,全身随之屈膝左右摆动,姿势要优美。第二十一节 气血贯通

气血贯通是双手手指与手指交叉,手心对手心对拍互相搓拿。

此功法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舒筋利节,开窍醒脑,祛风散寒之功用。对精神不振,胸闷气短,双手麻木无力,寒冷疲倦等均有一定防治作用。

操作方法:背北面南,身体直立,两脚略分开,与肩同宽,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心情舒畅,双目微闭,意守双手部位(见图①)。右手五指分别在下,左手五指分别在上(见图②),用各手指指端腹部着力分别按左右手指根部,双手心对手心互相对拍(见图③),反复相互拍打搓拿二十四回。搓拿时动作要协调,用力要平稳均匀,要有一定的拍打力、捻动力和透力。意念要到位,全身随之屈膝左右摆动,动作要协调。第二十二节 浴面活气

浴面活气是用双手搓拿面部。

从人的面部经络分布看,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通过鼻旁,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通于目内眦,手少阴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通于目外眦,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部,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咽部同督脉相接,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面部通过经络气血的传输和特定部位的作用,使面部与全身的脏腑肢节形成一个统一整体。所以,面部在人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面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人体的重要感觉器官均在面部,如眼、耳、鼻、口等,人们常说的七窍,面部有六窍。面部与人体各个部位脏腑有着密切联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等。面部能代表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健康水平。

我们通过对面部的搓拿梳理,可以对面部或脏腑的生理功能进行调节,对一些疾病进行防治。所以,搓拿面部能调脏腑、通经络、活气血、抗衰老、助美容、增保健、清热解表、醒脑通窍。对头痛、鼻渊、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失眠、健忘、神经衰弱、耳聋、耳鸣、近视、远视、眼睑下垂、眉棱骨痛等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操作方法:背北面南,身体直立,两脚略分开,与肩同宽,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心情舒畅,意守面部(见图①),双臂手向胸上面部抬起,双手五指并拢,双手手心和手指腹部着力于面部,先从面部下颌向上经嘴、鼻、眼、面颊推拿至面上额(见图②),再从面上额原路返回向下搓拿至面下颌(见图③),反复搓拿二十四回。搓拿时动作要协调,用力要平稳、均匀,要有一定摩擦力和透力,意念要到位,全身随之屈膝左右摆动,姿势要优美。第二十三节 梳头健脑

梳头健脑是用双手十指搓拿梳理头皮和头发。

脑位于颅内,脑为髓之海,是由髓汇集而成,脑为主神之府,人之记性皆在脑中。梳头健脑是对头部头皮刺激区的搓拿梳理,它是根据我国医学大脑头皮功能定位理论而设定的。头皮刺激区包括:运动区、感觉区、舞蹈震颤区、血管舒缩区、晕听区、言语二区、言语三区、运用区、视区、平衡区、胃区、肝胆区、胸腔区和生殖区。

搓拿梳理头皮刺激区,是调阳的,因此,通过对头皮的搓拿梳理,可调节阴阳平衡,使人体阳气上升,百脉调和、气血不衰。从而达到疏经通络、开窍醒脑、提高智力、增强记忆、清热祛风、清心明目、通耳开窍、提神解表。能消除精神紧张,扩张头部毛细血管,改善头部血液循环,刺激毛囊,使头发营养得到改善,防治脱发,振奋精神之功用。

操作方法:背北面南,身体直立,两脚略分开,与肩同宽,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心情舒畅,双目微闭,意守头顶部(见图①)。双臂手向头顶部抬起,双臂肘自然弯屈,双手指略弯屈,用双手十指顶端着力从头皮正面自前向后搓拿梳理两回(见图②、图③),再从头皮两侧用双手十指顶端着力自前向后搓拿梳理两回(见图④、图⑤)。从正面搓拿二十四回,从两侧搓拿二十四回,共计反复搓拿四十八回。搓拿时动作要协调,用力要平稳、均匀,要有一定透力,做到蓄力于内,贯注于手指,着力于头皮,意念要到位,全身随之屈膝左右摆动,姿势要优美。第二十四节 活腑润脏

活腑润脏是用双手运气搓拿梳理胸腑部。此部位包括:胸、肺、心、脾、胃、肾、膀胱、大小肠、肝、胆、经带、前阴、三焦等。

此功法有舒筋活络、舒肝利胆、补肾益气、宽胸强心、健脾和胃、活血化瘀、消郁、散结之功用。对五脏六腑等产生疾病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操作方法:背北面南,身体直立,两脚略分开,与肩同宽,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心情舒畅,双目微闭,意守脏腑(见图①)。双手臂向腹下部抬起,双手五指并拢抬至下腹部(见图②),用双手手心和五指腹部着力,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双手左右上下划椭圆形搓拿梳理(见图③),反复搓拿二十四回。搓拿时功法要协调,用力要平稳、均匀,要有一定腹着力和透力。锻炼一年以上后可脱离胸腹1厘米用气流搓拿,意念要到位,全身随之屈膝左右摆动,姿势要优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