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0 02:21:42

点击下载

作者:钱智修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试读:

出版前言

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曾经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是他的散文《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作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蓬勃朝气,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

或许是受到梁启超先生的感召,1908年冬天,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推出了一套系列丛书——《少年丛书》,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这是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部历史人物类学生课外阅读丛书。首任编辑和作者是林万里,第二任编辑是孙毓修,孙毓修是这套丛书的主要作者,后期加盟写作的骨干还有国学大师钱智修。他们都博览中外,以精准而严格的眼光审视中外古今文化资源,选取其中有益于少年儿童精神世界的材料,予以整合,编写成册。这套书出版以后,广受少年儿童的欢迎,每册前后加印达几十次,若整套书累计,恐怕达到数百次之多,发行量之大,影响力之广,在二十世纪的人物传记类图书中堪称罕见。《少年丛书》前后出版了近三十余种,每一册传主为一位中外历史名人。我们在全国各地经过多方的搜寻,共得二十八册,其中中国名人十五位,外国名人十三位。每篇先叙述名人的生平传记,后加以作者的评论,根据时事,启发少年,借以激励少年树立远大志向,明确奋斗目标,成就健全人格。著名作家茅盾在阅读这套书后曾评论说:“记事简明,议论正大,阅之足以增长见识,坚定志气。”这套出版之初即为砥砺少年志向的书影响了当时无数少年儿童由此走上振兴中国之路。著名作家张天翼、赵景深、陈伯吹等,都曾深受这套书的影响。《少年丛书》的三位作者,都是当时学贯中西的通儒,不仅有深厚的国学功底,也有睁眼看世界的非凡眼光。撰写本套书册数最多的孙毓修先生,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目录学家、藏书家、图书馆学家。他同时还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除了《少年丛书》,他还先后主编出版《少年杂志》、《童话丛书》等,被茅盾誉为“中国童话的开山祖师”。

另一位作者钱智修,浙江嵊县人,字经宇,是著名的国学大家,博古文学家,东方学派思想家。他在学时,就以“国学国文湛深,文章洛阳纸贵”赢得尊敬,并被上海多家进步报馆争揽为特约撰稿人。1911年毕业后,他应编译所长高梦旦之聘,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辑。1920年7月他任《东方杂志》主编,长达12年,是该杂志有史以来任期最长的主编。他还参与编辑《辞源》及《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31年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秘书长。

第三位作者林万里是民国年间著名的报人,原名獬,又名白水,字少泉。他幼承家学,又拜名士高啸桐(商务印书馆创始人之一)为师。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他在杭州参与创办求是书院、养正书塾、东城讲舍、蚕学馆4所新式学堂,任求是书院总教习;后任《杭州白话报》主笔,宣传新思想。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出任《警钟日报》主编,宣扬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后追随孙中山。帝制取消后,林万里重操新闻旧业,创办过多份报刊。

鉴于每位作者独有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热点,每位编者对人物都有自己的选择。孙毓修所撰写的大部分是中国历史名人,而且写作的视角也非常独特,如其所写的《玄奘》是一个历史人物,而不是《西游记》中的唐僧。现代的普通读者对玄奘的了解绝大部分是来自于《西游记》等小说,而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却鲜有人知——玄奘取经并非唐太宗支持,相反还受限于当时的法令,他冒着生命危险才得以出境。这就需要有人为读者打开另外一扇窗户,还原真实的玄奘,而不是小说中的文学形象。茅盾先生对孙毓修所写的《玄奘》评价很高:“可以说是内容翔实,深入浅出,既宜于少年阅读,也使成年人增加历史知识。”再如《苏秦》,作为一位著名的辩士,《史记》必然为之列传。孙毓修在写苏秦游说各国发言的时候采用了《史记》中记载的史料,而在后面的评论部分对苏秦的表现作了恰当的点评,分析苏秦游说秦、燕、赵、韩魏、齐楚的过程,阐述了苏秦辩术策略的不断提高。对于国外人物的选取,孙毓修也是偏爱励志型的,如德谟士,从一个小人物成长为大演说家;彼得大帝,从受制于人,成为欧洲赫赫有名的皇帝。

另一位作者钱智修,先后写有《林肯》、《苏格拉底》、《拿破仑》等,这些都是西学东渐后中国人十分崇仰的外国名人。值得注意的是,钱智修秉承严复所主张的信、达、雅翻译原则,特别讲究传记所含的真实性。他所抒发、张扬的传主虽然都被列为人们仿效的楷模,写法却不做作,更没有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更改史实。

林万里所写的外国传记和钱智修的作法大致相近,即在第一章抒发己之传记宗旨,后文谈及传主读书之术、治学之道与其行事风格,并进行了点评。此外还有其他人关于传主的言论,更有编译者自己的评论,以引导少年儿童正确地学习和借鉴,而不是一味盲从。《少年丛书》的最大特色,就是“记事简明,议论正大”。书中除了记叙人物的生平故事之外,作者的评论也让这套书大为增色。其议论宏富,既能够结合少年的成长特点,指明如何学习书中人物的优良品质,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对于引导少年如何立志修身,大有裨益。

这套书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全部用文言文写作,语言凝炼,文笔流畅,保持了中国传统作史传的鲜明特色。当时,白话文风已经悄然兴起,而作者能够不从时髦,采用文言写作,甚为难得。以至我们今日再读此书,依然能够体味到文言笔法的无穷魅力。然而考虑到近百年来,国人的文言文水平已经一落千丈。今日的大部分少年,阅读文言文尚有一定困难,因此我们特别组织人员,将全套书进行了白话翻译。尽管我们做了最大的努力,文言文的神韵依然是难以用白话表达出来。因此,我们希望少年朋友通过阅读这套书,体会文言文的独特魅力,进而热爱和学习文言文。《周易》有云:“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说的就是多学习古人的嘉言懿行,对我们修身立德至为重要。古人尝言:“童蒙养正,少年养志,壮年养德。”少年时期是人生至为关键的时候,这个时期树立什么样的志向,以什么样的人为榜样,往往会决定一个人未来的人生成就。而一个人少年时期读的书,也足以改变他的一生。在今日少年课外读物良莠不齐的状况下,《少年丛书》堪称鲜有裨益少年的优秀读物。若今日的少年,能够认真研读这套《少年丛书》,对于树立远大志向、培养健全人格、完善道德情操将大有裨益。或许,今日的风华少年,即是将来成就伟业的千古豪杰、泽被世人的大圣大贤。勉哉!勉哉!

为什么要读名人传记——《少年丛书》白话语译序

我从小很喜欢读书,可是,因为身处偏僻山村,小的时候却无书可读。那个时候,家中只有父亲买的一本《古文观止》,儿时翻阅过无数次,虽看不太懂,却记忆深刻。有人说,儿童时期读的书,一生也难以忘记。此言确实不虚。

没有想到的是,儿时无书可读的我,日后竟然投身于出版业。今天,我国的出版业已经非常发达,给少年儿童读的书也非常多。可是,若细心寻求,真正的好书却是少之又少,尤其是给少年儿童介绍历史文化的书。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与这套百年前的《少年丛书》结缘,这套当初专为少年而写的中外名人传略,让我眼界大开,没想到,百年前的前辈们,竟给少年们创作出如此优良的传记读物。要知道,给少年儿童写作,比给成年人写作更难,尤其是给人物作传,既要符合历史史实,不可随意编撰,又要注意引导青少年如何取其长,避其短,以免误人子弟。因为,作为历史人物,不可能处处皆堪为今人楷模。这就需要作者要极富有爱心、责任心和严谨精神,才能让读者从中获得纯净的人生智慧。可以说,目前各种写给青少年的人物传记,很少能与这套《少年丛书》相提并论的。

这套书中的二十八位中外名人,大多数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但是对于他们的生平事迹,也许就知之甚少了。读了他们的传记,方知欲为圣贤豪杰,需下一番苦功夫才能有所成就。“人人皆可为尧舜”,说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成圣成贤的资质,然而虽有圣贤之资,也需后天的不懈努力,方能成就一番伟业。所以,这一套书作者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让读者了解一下名人轶事,而是以伟人的事迹启迪和激励少年朋友,树立人生的志向,汲取这些英雄豪杰的人生智慧,修身立德,练就自身本领,最终成为造福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

这套书虽然是写给少年看的,并不意味着就不适合大人阅读。大作家茅盾就曾大力推荐这套书。现在的青年人,乃至家长、老师,若能读读这套书,对于人生事业,教育子弟,也是大有益处的。可以说,这是一套老少皆宜的好书。《少年丛书》在当时之所以大受欢迎,销量巨大,也不是没有原因的。这套书每册文字量不大,文笔流畅,史实可靠,评议精彩,这都是许多普通名人传记所不具备的。因此,这套书深受读者欢迎,也就不难理解了。

读名人传记,重在学习名人的智慧和经验。正如文天祥所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有涯,知也无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寻求到人生的价值,获取人生的智慧,而不浪费光阴?《少年丛书》中的这些圣贤豪杰,就是我们的榜样。他们身上伟大的人格,比如孝友、善良、爱心、坚毅、勇敢等等,这些人性的光辉,都是我们的学习之处。

我们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将这一套书作了白话语译,希望今天的少年们,能够喜欢阅读并且从中汲取智慧。若能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够有所收获,那就不负当初写作这套书的三位老前辈的一片苦心,而我们的工作也就没有白做了。

这一套书规模宏大,在校对和语译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错误,恳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少年丛书》语译小组 主编 萧祥剑第一章叙论

国家之所与存立,群治之所与维系者,曰政治,曰道德。政治之事,其径捷,其用显,其效速。其从事于斯者,多有声华利实之可图,与智名勇功之可慕。故聪明有才气之士,皆乐为之。道德之事,其径迂,其用隐,其效缓。非具真知灼见,必不能察人心之隐患而振其颓风;非有孤诣苦心,必不肯弃人世之纷华而自甘岑寂。且以其事与时代潮流逆行,故当其时或戮辱诛锄以死,或憔悴枯槁以亡。鲜有能及身行道,得世人之馨香尸祝者。此所以时当叔季,政论如麻,政治家如鲫,而致力于道德事业者,乃不一二觏也。

虽然,欲振兴国家之政治,果可置国民道德于不顾欤?无论道德不良之社会,必不能产生良政治。即使他国之良法美意,可以模仿而行之,而从政者即无奉公守法之诚,被治者复无监护维持之力,则橘逾淮而为枳,在甲国以为良政治者,在乙国亦何不可为恶政治。盖政治,标也;道德,本也。

政治者为治之具,而道德者则为人之法则也。人可以终身不从政,而不可以日不为人。而使大多数国民,于所以为人之道,能无欠缺,则政治之修明,亦可操左券。反之而国民皆有忝于为人之资格,则国家资格又何有者。《大学》之论治也,曰“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谓修齐,则道德之事也。所谓治平,则政治之事也。

顾亭林之论治也,曰“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所谓亡国,则政治不良之结果也。所谓亡天下,则道德不良之结果也。然则政治之与道德,其轻重本末,不亦可见。而国家之有赖于道德家,不亦较政治家为尤急耶。

道德家所以诏世者,固皆为人之法则。然欲知为人之法则,必当解释人生问题之究竟。于是因见解不同,而道德家之流别兴焉。

有从消极方面以解释人生者,其说以致虚守静为修养法门,以出世无生为究竟义谛,而谓人生之目的,必离弃人事以求之,如释迦,如老庄是也。

有从积极方面以解释人生者,则以人生之目的,于世法中求之,即已本末具足。穷理尽性,其功夫也,伦常日用,其效验也,无取乎遁时厌世,亦不必高语玄虚,如孔孟,如程朱是也。

消极之人生观,虽亦言道德者所不废,然欲以为践履之准绳,处世之受用,则积极之说,盖尤为无弊者矣。

希腊有苏格拉底者,即本哲学原理以说明积极之人生者也。希腊为欧洲文化之源泉,故三千年前,已名儒辈出,著书造论。咸能泄造化之祕筌,探物理之阃奥。惟苏格拉底,独返求诸己而注重于道德。先以知德合一论,立学说之根柢,而后规定人之行为,有当然不可易之法则。盖哲学之切于人事而能鼓励人向上为善之心者,实以苏格拉底开其先河焉。论者称之为西洋孔子,尊之为道德哲学之开山,所谓实至名归者非欤。

抑苏格拉底,不仅以讲学家著也,其瑰奇卓特之行,强毅不屈之风,尤得天独厚。故虽旧教诋毁之,政府僇辱之,均顺受其正而无所于怵惕。

诚以苏格拉底心目中,惟知有所信之真理。彼以实行真理,完成其为人之法则,则膺世俗之诋毁之僇辱,在彼视之,皆属分内事,而非傥来之祸福也。此则尤足为浮浇软弱之士针砭,而少年有志于道德者所不可不勉者也。作苏格拉底传。

国家之所以能够存续,百姓之所以能够得到治理,都是因为有政治和道德的存在。政治,手段直接,作用明显,成效非常快。凡事从事政治的人,大多是因为有显赫的名声和实在的利益,有智慧的名誉和勇武的功绩可以让人羡慕。所以,聪明有才气的人,都非常愿意从事政治。道德,途径比较曲折迂回,作用不明显,成效也慢。如果没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见解,一定不能看到社会大众心中隐藏存在的问题,然后整顿改变这种颓败的风气。如果没有苦心钻研的精神,能到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肯定不能放弃人世间的诸多繁华而自愿甘于寂寞,何况这种事是和时代潮流相违背的。所以当时有人被诛杀受辱而死,也有的人是郁郁寡欢憔悴而死的,很少有人能在世时以身作则坚持道德正义,就能得到世人赞赏膜拜的。这就是为什么身处末世,政治混乱之际,从事政治的人很多,然而愿意致力于道德事业的人,却看不见一两个人的原因。

即使这样,要振兴国家的政治,难道就可以致国民道德于不顾吗?如果道德不能有益于国家社会,那么国家也一定不能制定出良好的政治体系。即使是其他国家的优秀措施,可以模仿,然后在自己国家推崇实行。但如果从事政治的人没有奉公守法的诚意,被治理统治的人民也没有监督维护政治的能力,那么就像橘生淮南则为枳一样,在其他国家被称之为良好的政治体系,在这个国家也可以成为不好的政治体系。所以,政治是治理一个国家表面的东西,而道德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政治是治理国家的工具,而道德则是为人立本的准则。人可以一生不从事政治,但是不可以没有一日不做人。所以假使大多数的国民,对于为人立本的道德准则,没有什么欠缺,那么国家政治统治清正廉明,也可以有充分的把握了。相反,如果国民都没有遵守道德准则的意识,那么又哪有遵守国家政治标准的人呢?《大学》这本书中有讲治国的,说“品性修养好后才能管理好家族;管理好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所谓的修身养性管理家族,是指道德范畴的事情;而治理国家,则是指关于政治的事情。

顾亭林在谈论国家治理的时候说:“有亡国,有亡天下。改朝换代,说的是亡国。仁义道德阻塞不通,在上位者鱼肉人民,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剧,说的是亡天下。”所谓的“亡国”是政治治理不够完善的结果,而“亡天下”则是伦理道德沦丧的结果。然而,政治治理和尊崇道德,哪个更重要,难道不能看出来吗?所以国家需要道德家,不比需要政治家更为急迫吗?

道德家告诫世人的,都是做人本有的道德准则。然而想要知道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必定要解释人生问题的究竟。于是,因为对问题的见解不同,道德家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派别。

有从消极思想方面解释人生问题的人,他们以致虚极、守静笃为宗旨,以出世无生为究竟要达到人生的目的,必须要放弃人间的各种琐事。这类人如释迦、老庄。

也有从积极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的人,这类人认为人生的目的,要在世法中去追求,达到明知根本大原。世法中已经具足根本和外用,通达事理人心是其功夫;应用在日用伦常之间,就是效验。不用逃避时事厌倦世俗,也不用故作玄虚高谈论调。这类人比如孔子、孟子,以及后来的程颢、程颐、朱熹等。

消极的人生观,虽然没有被道德家们排斥,然而要说被尊崇为日常生活准则,为人处世经常使用的,则一定是积极的人生观和准则。因为积极的人生观是没有害处的。

希腊有个叫苏格拉底的人,就是一个推崇积极人生观的哲学家。希腊是欧洲的文化发源地,所以三千年前,有名气的才学之士就层出不穷,著书立说。他们都能够宣导出造物主的秘密,能探究学问或事理的精微深奥所在。唯有苏格拉底,能遇到挫折时不责怪他人,而先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注重道德。先是以知识道德合为一体,打好学说的根基,然后规定世人的行为准则,树立不可更改的法则。哲学之所以能深入解析人世间的事情而引导人心积极向上,实际上是从苏格拉底开创了先河。道德家们尊称苏格拉底为西方的孔子,尊他为道德哲学的开山鼻祖,正所谓是实至名归并非虚名!

再者,苏格拉底不仅仅是因为讲学出名,而且他特立独行的行为、刚毅不屈的作风,尤其得天独厚,令人称赞。所以,即使欧洲旧时代的教会诋毁他、威胁他,政府迫害他、羞辱他,他都接受了,并没有害怕。

在苏格拉底心目中,只知道有所坚持的真理。他坚持实行推进真理,使其成为人世间尊崇的法则,那么被世俗诋毁羞辱,在他看来,都是属于应该承受担当的事情,而并非意外惹来的灾祸。这足以为那些虚浮软弱人的药石,有志于成为道德家的少年则不可以不自我勉励激励了。所以笔者写成《苏格拉底传》以勉励少年们。第二章时势

苏格拉底(Socrates),希腊之雅典人也,其生年失考。据史家所推,约在西历纪元前四百七十一年至四百六十九年间(民国前二千三百八十年前后,周末元定之交),与雅典大政治家贝理克(Pericles)初入政界同时。

雅典为希腊中部市府,其地行共和政体,擅工商,长贸易,夙以富庶称。然其时斯巴达方以武力执诸邦牛耳,雅典人非其敌也。及纪元前四百七十八年(周敬王三十八年),波斯水军来侵,雅典将大破之。

寻又与爱琴海诸小国结提洛(Delos)同盟,增置水师,大修军备。于是斯巴达霸权,遂为雅典人所夺。此苏格拉底出世前之国势也。

纪元前四百六十一年(周贞定王八年),贝理克为执政,扩张参政权,又取提洛同盟公帑以修雅典都城崇奖文学,振兴艺术,使男子皆就学,修文典音乐,练体操。一时人文蔚起,诗歌戏剧之雄,雕刻绘事之秀,咸接踵来游。雅典一城,遂为艺文之林薮,不特以政治兵力称雄于时。史家所谓黄金时代是也。

然雅典人优游于太平之治日久,其虚骄浮夸之气亦盛。故至贝理克晚年,而衰象已渐见。及纪元前四百三十一年(周考王十年),与斯巴达启衅,有此罗奔尼苏(Peloponnesus)之战。历时三十年,卒为斯巴达所败,立三十僭主(Thirty Tyrants)监其国,民政之统绝焉。其后虽以民党之力,光复旧物,然党派纷歧,暴民专政,而国权则从此不振矣。

其时各科学艺,亦渐衰败,而惟诡辩派哲学(Sophists)独占势力。诡辩派诸子,大都周游各市,以教育青年为职业。其人阅历既多,闻见复广,亦时能以诙奇新颖之言,益人智慧。然其持论则谬甚,以为世界无永久不变之真理,亦无标准确定之善恶。

个人所认为真者,真之可也,否则皆伪也;有益于个人者,善之可也,否则皆恶也。故其末流,遂以绝圣弃智任情纵欲为事。

雅典国民道德之所以堕落,社会风纪之所以陵夷者,其受诡辩派之害,盖不鲜也。

苏格拉底之生,于贝理克之振兴国运。修明文治,与其后人心陷溺,道德沦丧,而遘外患内乱之祸,盖皆及身亲见之。

夫治乱兴衰之理,常智忽焉,而达士瞭焉。酣嬉泄沓之俗,凡民狃焉,而先觉恫焉。苏格拉底生于雅典,自不忍见雅典之沦亡,而又见夫挽危亡之厄运,非振起国民道德不为功。此则其道德哲学之所由创也。【批评】

学问之风气,自政府奖励之,每不如自士大夫提倡之之入人深而收效速。雅典所以人才辈出,学术昌明者,虽由贝理克开其端绪,亦未始非一时巨儒哲匠师友相切劘之功也。

我国今日,虽文化中衰,士不悦学,然使得十许人各就所长,分科讲习,则应求即广风气斯开,濂洛关闽之规模,何遽不能相及,是在少年有志之士矣。

小雅不作,则四夷交侵。人心风俗之衰敞,未有不中其祸于国家民族者,特世人梦梦,方厝火积薪而末由警觉耳。此贾生所为痛哭于汉廷,而苏格拉底之所以见杀于雅典人也。悲夫!雅典、斯巴达,同为西洋文明之祖。其科哲诸学,则自雅典人启之。其尚武爱国,则自斯巴达人启之。而又益以罗马人之法律思想,故至今遂蔚为盛治。

吾人生于二十世纪,揽世界之菁英,挥固有之国粹,政治学术,事业正多,正不必持入主出奴之见也。

苏格拉底(Socrates),是希腊雅典人,他的出生日期已经无法考证了。根据史学家的推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471年至469年间(民国前2380年前后,周末元定的交际之时),与雅典的大政治家贝理克(Pericles)刚入政治界在同一个时候。

雅典是希腊的中部的一个地区,这个国家推行的是共和政治体系,擅长工商业,贸易发达,向来是非常富裕的。然而当时斯巴达刚刚凭借武力统治着各个领邦,成为老大。雅典人不是他的对手。等到大概是公元前478年(周敬王38年)波斯水军来入侵,雅典将他们打得大败而逃。

然后又与爱琴海附近的一些小国家缔结了提洛盟约,增加了水军部队,大量增修军备。于是斯巴达的霸权,最后被雅典人夺取。这就是苏格拉底出生前的国家形势。

公元前461年(周贞定王8年),贝理克执政雅典,大量扩张参加政治的权利,又大量使用提洛同盟的公款,用于修建雅典都城,推崇奖励文学创作,振兴艺术创造,让所有的男孩都能上学,能修习文化音乐,练习体操。一时间雅典的人文艺术都蓬勃发展。诗歌戏剧的名家,懂得雕刻绘画的人才,都前赴后继地来雅典游学。雅典这座城市,于是成为了艺术文化聚集的场所,不用政治兵力就能称雄于世界了。历史学家称这个时候为黄金时代。

然而雅典人在太平之世安于现状太久,他们虚无浮夸的气势越来越重。所以到贝理克晚年的时候,雅典的衰败现象已经慢慢显示出来了。等到公元前431年(周考王十年),雅典与斯巴达发生挑衅事情,爆发了罗奔尼苏(Peloponnesus)战役。战争打了三十年,最后被斯巴达战败,拥立三十僭主,让他治理监管雅典国家。于是,民主政治统治就结束了。虽然后来靠民主党派的力量,想恢复之前的民主统治。然而党派太多,都意见不一样,暴君专政统治,因而从此之后国家民主权利就不再有了,再也没有振兴过。

这个时候的各种科学艺术,也渐渐衰败下来,而唯独诡辩派的哲学独占鳌头,势力最为兴盛。诡辩派的人,大多数都是在各个城市周游,以教育指导年轻人为生。这些人大都有丰富的阅历,见多识广,经常也能说话说得诙谐新颖,启发人的智慧。然而他们坚持的理论是非常荒谬的,认为世界没有永久不变的真理,也没有标准来确定划分善良邪恶。

如果个人认为是真理的,那么就是真理了,否则就都是虚伪的;有益于个人的,就是善良的,否则就都是邪恶的。所以,他们沦为下流,不再坚持善良正义,放弃学术智慧,而做些任情妄为的事情。

雅典国民道德伦理之所以堕落,社会风气之所以衰败,这都是受了诡辩派的残害,因此伤害都不少。

苏格拉底的出生,是在贝理克振兴国运的鼎盛时期。政治清明,文化艺术繁荣,和后来人心涣散,道德沦丧,而遭遇内部祸乱和外敌攻击的灾难,都是苏格拉底亲身体会亲眼所见。

一个国家安泰、动乱,兴盛、衰败的道理,平庸之人往往轻忽不查,而有志之士却能通达明了。世俗之人往往醉心于安逸享乐,玩世不恭;沉酣于拖沓懒散,懈怠无礼。而唯有先知先觉的圣人洞察世事,并为天下忧心。苏格拉底生于雅典,自然不忍心看见雅典沦亡,然后又看见想要挽救危亡的厄运,非要先振兴国家人民的道德伦理不可。这就是他创造道德哲学的原由。【评论】

做学问的风气,有政府奖励鼓励推行,往往不如士大夫们提倡深入人心而且收效快。雅典之所以人才辈出,学识艺术繁盛,虽然是由贝理克开创了开端,也未尝不是由于当时学术人才的师友相传、鼎力发展的功绩。

我们国家的今天,虽然文化中断衰落,学士不喜欢学习,然而假使一些人各有所学,研习专长,分科学习讲学,顺应时代要求,发扬广泛学习的风气,建立像宋代濂、洛、关、闽的四大派的规模,怎怕不能达到雅典鼎盛的状态?这件事情需要青年有志之士的努力啊。

诗礼教化不能推广,那么四周的敌人都将入侵。人心风俗衰败,其中就有不少祸害国家民族的人。世人还在梦中,如同将明火放置在柴草之上,却没有警醒的感觉和意识。这就是贾谊为汉朝的危机痛哭,苏格拉底之所以被雅典人杀害的原因啊。唉!雅典和斯巴达,同样作为西洋文明的鼻祖,他们的科学哲学等诸多学术,都是从雅典人开始的。他们崇尚武学爱护国家,则是由斯巴达开始的。然后又加上罗马人的法律思想,所以至今仍被视作一种优良传统。

我们现在的人都是生于二十世纪,可以学习世界的优秀文化,发扬本国传统的国粹。政治学术,能学习的都非常多,完全不需要有学术思想上宗派主义的分别。第三章家庭

苏格拉底家贫,父曰梭福罗尼斯谷(Sophroniscns),为雕刻师,有贤声于时。母曰菲纳雷底(Phaenerete),业产婆。苏氏幼受普通教育于家庭,旋以父命,习雕刻术,非所好也。会雅典富商某奇其才,资助之,因得成求学之志。

苏格拉底貌寝,鼻低而上向,睛凸唇厚,腹大如五石瓠,见者笑之。然资性颖异,又素怀谦冲,笃学好问,故一时闻人,多乐与之游。

初习物理学,兼精音乐天文历算之术。其学哲学也,尝师事安那萨哥拉(Anaxagoras),又问业于巴弥匿智(Parmenides)之门,即诡辩派诸名儒,如普罗达哥拉斯(Protagoras)、乔吉雅斯(Georgias)、普罗谛哥斯(Prodicus)辈,亦遍交其人,研习其学说。

然未尝依傍门户,守一先生之说,其后以道德哲学揭橥,盖皆以真积力久得之者。

苏格拉底天性温和,年弱冠,娶克散西佩(Xanthippe)为妻。克散西佩性悍,而苏则事事忍受之。

一日,克散西佩盛怒,倾水泼苏,自顶至踵俱湿。苏作谐语曰:“迅雷之后,必有急雨。”怡然不以为意。

人有诘其何故娶悍妻者,曰:“御马者必先御悍马,然后能善其术。吾欲习御人术故娶悍妻,能忍而御其妻,则处世亦无怨尤矣。”其善于忍耐如此。

苏格拉底多奇癖,而皆足为克己励精之证。平居尝断食,人或怪而问之,则曰“余盖为临阵之预备也”。又有患胃病者,就询于苏。苏正容告之曰:“汝能断绝饮食而勤于作事,则病自愈矣。”其人大惊而去。

苏格拉底服御俭朴。时雅典富人,鲜衣美食,竞以奢华相尚。苏恶之,叹曰:“氓之蚩蚩,大都为食而生。而余则为生而食者。”尝有友人见访,嘱其妻备餐,顾厨中空洞无一物。苏因出告其友曰:“君等之来,为欲知宇宙之真理也,非为饮食来也。若为饮食,则求鱼宜至水滨,求蔬宜至山泽,非寒家所办。”友竟无以难之。

苏格拉底有子三人,其何以为生,今不可考。然观苏氏居家日少,而其妻又权势至强,则衣食之费,殆由其妻任之。苏氏所以自为职者,则少年时代在访师求学,晚年时代在教育后进,所谓丈夫志不在温饱也。【批评】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士生贫贱之家,以境遇所迫,见闻所限,每不能大有成就。设苏格拉底无某巨商之资助,亦以雕刻师终其身耳。世有居高明之地者,若能以乐育人材为任,而士亦能黾勉学问,勿辜奖成之望,不特感恩知已,留佳话于无穷,抑亦振兴国家学术之机藉已。

苏格拉底之待遇悍妻,人谓其天性之温和,余则谓其进德之勇猛。盖人当横逆之来,往往心不自主,意气用事。于此等关头,能泰然不改其常度,则惩忿窒欲之功深,而世事之足以淆其所守者鲜我。薛敬轩(名瑄,明河津人,英宗时官至礼部右侍郎,其学以程朱为宗,世称河东学派)称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销磨得尽。如苏格拉底之随处体认,庶几近之。

观苏格拉底居家之言行,殆近狂狷一流。然吾辈欲矫叔季之颓风,正宜从狂狷做起。若迁就世故,随俗浮沈,则未有不流入乡愿一路者,世之善学者志之。

苏格拉底师友,皆希腊当日闻人。今略载其生世事业,以备知人论世之资。安那萨哥拉,希腊之克拉沙明(Klasomne)人,生纪元前四百五十年。著《自然论》,阐明物质不灭之理,人推近世科学之祖。久居雅典与贝理克友善,后为仇人中伤,以不敬神祇,谪居兰巴克(Lampacus)以终。

巴弥匿智,埃黎亚(Elea)人,生纪元前五世纪顷,为埃黎亚派哲学之巨子。尝著史诗《自然篇》,以转变之理说万物,柏拉图最推服之。

普罗达哥拉斯,阿菩特拉(Alodera)人,生纪元前四百四十年。首揭诡辩派之目,讲学于雅典城,晚年遣戍西西里(Sicily)中途溺死。

乔吉雅斯,里洪底穆(Leontium)人,生纪元前四百八十三年,卒纪元前三百七十五年。奉使雅典,唱万物根源不可思议之说,才辩纵横,有盛名于时。

普罗谛哥斯,基亚斯(Chios)人,生卒年月不可考。其人立品甚高又明于生死之理,人以为苏格拉底之宗风,自普罗谛哥斯启之。

苏格拉底家里很穷,父亲叫梭福罗尼斯谷,是一个雕刻师,在当时有贤良的名声。母亲叫菲纳雷底,是一个职业产婆。苏格拉底从小接受家庭的普通教育,遵循父亲的命令,学习雕刻,但这并不是苏格拉底所喜欢的事情。恰好雅典一个富商赏识苏格拉底的才华,资助他学习,因此才能圆他求学的梦想。

苏格拉底相貌丑陋,鼻梁低,鼻尖向上翘起,眼睛凸出来,嘴唇厚,腹部很大,犹如可容五石的大葫芦,看见的人都嘲笑他。然而他天资聪颖异于常人,待人接物都是怀着谦虚的态度,又勤奋好学。所以当时有名望的人,都乐意与他一起交往。

刚开始他学习物理学,兼修音乐、天文、历史、算术。他曾经跟随安那萨哥拉学习哲学,后又拜在巴弥匿智的门下,即诡辩派著名的学者,如普罗达哥拉斯、乔吉雅斯、普罗谛哥斯等人,也跟他们交朋友,研究学习他们的学说。

然而,他并没有依靠模仿任何门派学说,坚持某一个学者的学说理论。苏格拉底后来以道德哲学标榜于世,都是因为他厚积薄发,长久坚持积累的结果。

苏格拉底天生性格温和,在二十岁的时候,娶了妻子克散西佩。克散西佩性格彪悍,因而苏格拉底事事都忍受她。

一天,克散西佩非常生气,倒水泼苏格拉底,从头淋到脚,全都淋湿了。苏格拉底说了句谐语:“电闪雷鸣后,一定会有大雨。”淡然处之,并没有因此生气。

有人责问苏格拉底为什么娶个如此彪悍的妻子,他说:“如果想要驾驭马,一定是先驾驭彪悍的马,然后才能熟悉驾驭马的技术;我想学会管理人的本领,所以娶了个彪悍的妻子,能忍并且管理好妻子,那么在社会中为人处世就没有什么艰难可抱怨了。”苏格拉底的善于忍让就是如此的厉害。

苏格拉底有很多奇怪的习惯,而都足以成为他克制自己励精图治的证据。他平日里曾经不吃饭,有人奇怪,就问他为什么。他则说“我这都是为了发生战争时做准备呢”。有一个人患有胃病,就去询问苏格拉底该怎么办,苏格拉底严肃地告诉他:“你如果能不吃饭而勤奋做事,那么胃病就能自己好了。”那人听了觉得很荒谬,就离开了。

苏格拉底的衣服都很俭朴,当时雅典的富人,穿着漂亮的衣服,吃着美食,都是争相比拼奢华。苏格拉底非常厌恶这种行为,感叹说:“平凡大众,大都是为了吃饭而活着,而我则是为了活着才吃饭。”曾经有一个朋友来拜访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嘱咐妻子准备吃的。苏格拉底环顾厨房,没有什么可以做饭的,因此出来跟朋友说:“你们到我家来,是为了知道宇宙社会间的真理,并非是为了吃饭而来。若是为了吃而来,那么就应该去水边找鱼,去山上地里找蔬,并非来我们贫寒之家。”朋友居然没有反驳他。

苏格拉底有三个孩子,他们是什么时候出生的,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然而据了解,苏格拉底很少在家,而他的妻子又是一个强势的人,所以家里的衣食住行的花销,差不多都是由他的妻子负责的。所以苏格拉底是非常自由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少年的时候在外拜访老师求学,晚年的时候教育年轻的后学。正所谓是大丈夫的志向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