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书系:校长领导力八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0 22:43:42

点击下载

作者:陈丽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夏书系:校长领导力八讲

大夏书系:校长领导力八讲试读:

前言

提升课程自主开发能力,打造示范性专业化校长培训基地

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作为专门的校长培训专业机构,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培训专业化问题,着力打造示范性专业化校长培训基地。除了在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模式创新、培训管理规范、培训质量体系完善、培训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专业化探索外,在培训课程开发方面也从自发走向计划,从个人走向团队,从零散走向系统,着力提升学院的课程自主开发能力。

我们结合校长研修学院师资现状、校长培训的需求、教育发展的需要,组织教师研制了《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中小学校长高研课程开发三年规划(2009—2011)》,对校长研修学院中小学校长高研课程开发的预期目标、开发内容、开发程序、进度安排与推进策略进行规划。为了更好地落实该规划,校长研修学院以组织的形式申报了北京市研训一体项目“中小学校长高研课程开发”(项目负责人是校长研修学院院长陈丽教授),有计划、有组织、分年度地开发校长高研培训课程,希望通过该项目,规范中小学校长高研课程开发程序、标准,提高开发课程的科学性、针对性,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校长研修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组织层面对校长培训课程开发的高度重视,源于对课程自主开发能力的认识。课程自主开发能力是校长培训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衡量一所校长培训机构是培训专业机构,还是培训组织机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其是否能够自主开发出一批优质的、有实效的培训课程。教(1)育部委托课题“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培训政策研究”调研发现:校长认为培训机构应具备的软件条件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有较强的培训课程自主研发能力(81%)、专职教师教学水平高(77%)、培训管理人员专业水平高(43%)。校长把课程自主开发能力作为培训机构应具备的首要条件。表1 校长关于校长培训机构应然的软件条件看法表

该课题组关于校长培训机构软件的实际情况调研也发现,校长对培训机构课程自主开发能力的实际情况评价较低。校长认为省级、市级和区县级这三级培训机构的软件整体合格率较高,但课程开发能力与专职教师教学能力两项相对较弱,省级与县级校长培训机构该项评价都不合格,可见,校长对培训机构的课程自主开发能力不太满意。具体见表2。表2 校长对三级培训机构软件实然情况看法表

该课题对培训者的调研也发现,培训者对培训课程自主开发能力评价较低,仅占67.2%。

可见,很多培训机构的课程自主开发能力不高。因此,提升课程自主开发能力将成为校长培训机构的共同任务。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从组织层面通过研制校长培训课程开发三年规划,申报了北京市研训一体的三年连续项目“中小学校长高研课程开发”,有组织、有计划、分年度开发课程,逐步提升学院的课程自主开发能力。

在2009年度的“中小学校长高研课程开发”项目中,项目负责人带领校长研修学院六位老师历时一年开发出六门专题类课程,这六门课程都获得北京教育学院继续教育A类课程,并出版《治校六讲》(2)一书。六门课程在不同的校长班推广,也都受到了校长的高度好评。

2010年度的“中小学校长高研课程开发”项目,围绕校长胜任特征进行课程开发,校长,尤其是成功校长,需要有较高的成就动机,需要有整合思维方式,能够对学校进行道德领导、价值领导、科研领导、团队领导,有较强的执行力;同时,校长担任的是高压力职务,校长自身要能够进行自我调控,因此,项目组围绕这些方面进行课程开发,以期通过培训提升校长的成就动机,改善校长的思维方式,提高校长的道德领导力、价值领导力、科研领导力、团队领导力、自我调控力与执行力,通过提升校长的领导力,提高校长的办学素养。本书是2010年度“中小学校长高研课程开发”项目8门专题类课程的汇集。

2010年度的课程开发过程,是团队智慧共享的过程。在一年多的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组织了12次大型研讨会,大家就各自的课程开发内容进行了研讨与辩论。“在这种辩论中,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明晰了理论观点,澄清了模糊认识,清晰了自己的不足,欣赏了他人的可爱,收获了朋友的真情。这种畅所欲言、融洽的团队氛围是(3)激发我们研究欲望及激情的催化剂。”在日益繁忙的当今,能够坐下来研讨学问、相互激发、彼此帮助、共同成长显得珍贵难求,能够在浮躁忙碌的社会中有这样一个小环境也让人备感欣慰!

虽然说8门课程的开发是基于个人研究与团队智慧,但也借鉴了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在此对这些专家表示敬意与谢意!同时,由于水平有限,8门课程中有些观点还需进一步完善,案例还不够充分,措施的理性分析与可操作性尚需加强,我们会在推广过程中不断完善,也请专家多多批评指正!陈丽2011年6月于北京教育学院

(1) “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培训政策研究”是教育部人事司委托课题,课题负责人方中雄是原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现北京市教科院副院长,课题组成员有北京教育学院陈丽、胡淑云、方怀胜、柴纯青、汤丰林、吕蕾。该课题调查研究分两大类:一是校长调研,课题组在全国抽样调查了662位校长;二是校长培训者调研,课题组在全国抽样调查了67位校长培训者。

(2) 陈丽主编:《治校六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

(3) 方中雄、陈丽等:《学校品牌策划》,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第250页。第一讲校长的成就动机刘维良

成就动机是决定个体行为的根本原因。成就动机强的人对学习和工作都非常积极,能控制自己不受环境影响,且善于利用时间。校长的成就动机是校长从事角色活动并欲达到某种理想境界的内在动因和心理倾向,对校长与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1997年7月3日,52岁的刘彭芝就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刚5天,就在全校大会上激动地宣布了自己的施政纲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创世界名校”。从此以后,刘校长进行了大胆的教育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可以说,刘校长的高成就动机水平造就了人大附中“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办学目标。校长成就动机的概念

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原因,是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情,不但乐意去做且力求达到更高标准的内在心理过程。成就动机是人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动机,是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这种力量受到成就需要、对成就的期望等内部心理因素,以及诱因、目标等外部环境综合性的影响。成就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成就动机对于一个人实现目标非常重要,如果你没有成就动机,你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一旦你设定了自己的事业或者职业规划的目标,成就动机就是你实现这些目标的力量、驱动力和能量。成就动机对个人成就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组织人力资源的效率。

校长的成就动机是校长从事角色活动并欲达到某种理想境界的内在动因和心理倾向,主要指校长认真完成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乐于去做并力求达到预期目的、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动机。一般来说,校长对祖国、对人民的政治责任感,对党的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对学校集体的荣誉感等是广义的成就动机。校长成就动机对校长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校长成就动机的结构分析一、校长成就动机的胜任水平及评定

成就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高标准的倾向,其表现包括完成有难度的任务、高效率地完成任务、超越自我或他人等。校长成就动机的表现有很多。不同的文化、性别、社会角色,乃至不同的个体,对于什么是重要的任务、什么是高标准的具体界定常常是不同的。下面我们用具体的案例来分析校长在成就动机方面的胜任水平。校长成就动机的胜任水平表案例1 修建学校操场

我到这所学校时间不长,我认为自己做的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克服了很多困难,把当时一个非常破旧的、不适合开展学校活动的操场改变成了现在这样铺着塑胶跑道的操场。原来的操场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用焦渣、混合土轧制成的,雨水一冲刷,灰面冲走了,就露出焦渣,学生在上面跑步、玩耍,一摔倒就会受伤。当时很多家长对此反应非常强烈,于是我下决心改造这个操场。我把这项工作列为我们班子成员集体工作的一个方向,不仅召开会议讨论这件事情,还多方呼吁,通过代表提案极力争取教委和政府的支持。我甚至到各个单位去“化缘”,能去的都去了,先给他们发了一封信,说明我们学校操场的实际情况,有些单位凑了一些钱,学校又出了一些钱,教委也出了一些钱,最后把钱凑够了,现在我们操场上还有一个功德碑。

案例分析:校长刚到一个新学校,总会面临许多问题,在这个案例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学校建设。这位校长的成就动机处于胜任水平的第二级,即根据外在的要求,对目前的学校管理工作方式进行改进,以提高工作绩效。案例2 勇于挑战

我做事情的风格是,不管什么事情,要做就一定要努力做好,所以我提出“我能行”教育——相信自己能做好。我对老师也是这样要求的,不做则罢,要做就一定要做好。当然有时你努力了,却因为一些客观条件最后没做好,那也没关系。关键是你的信念一定要坚定,要力求把事情做好。

以前我们学校不太注重科技,曾经有一次区里的科技月开表彰会,我没去参加,后来遇到教育局长,他说我不重视科技,说别人比我们奖项多。第二年我就定了一个方针,要求全线突击,关注科技教育。我给老师们开了个会,把方针贯彻下去,要求有多少项目就参加多少项目。结果,那年在区里我们学校的总分最高。从那年开始到现在,我们学校一直是北京市科技示范校,今年我们是第一名,和第二名总分相差一千多分。我就是这样,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好。只要对孩子有益的事情,努力去把它做好就行了。

去年区长来我们学校视察,听我的工作汇报。他说我们学校是“逢标必夺”,说在全北京市你们都是先进。我说也不是,也没有必要,如果对学生发展意义不大的项目我不会去做,如果我觉得是好的事情,认准了,就努力去做。我们还有好几个理念,比如:今天不行争取明天行;不是什么事情都一定非要在今天做好;你在那点行,我在这点行。此外,能认识到自己不行也很重要,这是一种心理健康的表现,一个人能承认自己不行就是“我能行”,因为他承认自己不行就会去想办法克服、弥补,那就行了。

案例分析:该校长属于教育家型校长,从这个案例看出,他已达到胜任水平的第四等级,即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为自己和学校制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并采取具体行动去实现目标,坚持努力创新。二、校长成就动机的表现及测量1.成就动机的表现

麦克里兰(D. C. Mcclelland)是成就动机的开拓性研究者。他和阿特金森(J. W. Atkinson)等人采用投射法来研究人类的成就动机,并将成就动机解释为在具有某种优胜标准的竞争中对成功的关注。

麦克里兰认为成就动机是一个人人格中非常稳定的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根本原因。个体记忆中存在着与成就相联系的愉快经验,当情境能引起这些愉快的体验时,就能激发起个体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强的人对学习和工作都非常积极,能够控制自己不受环境的影响,并且善于利用时间。成就动机得分高的人比成就动机得分低的人会取得更优良的成绩。

阿特金森认为动机水平依赖于一个人对目的的评价与达到目的的可能性的估计,并提出个体有两种倾向:一是追求成功的倾向,二是避免失败的倾向。当一个人面临工作任务时,这两种力量通常是同时起作用的。当希望成功的倾向大于逃避失败的倾向时,就会促进个体奋发进取;反之,则会导致迟疑退缩的行为。对于高成就动机的人来说,他们更爱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而对于低成就动机的人来说,他们往往选择更易获得成功的任务,或者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

阿特金森指出,如果个体寻求成功的动机相对于回避失败的动机更强,个体对成功将有更高的主观概率估计;当个体回避失败的动机大于寻求成功的动机时,个体对失败则有更高的主观概率估计。2.成就动机的测量

成就动机又可以分为希望成功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前者关注的是如何获得成功,而后者关注的是如何避免失败。在希望成功的动机的影响下,个体会主动完成各项重要任务,并会选择有利于任务高质量完成的策略,坚持努力,以求成功。在回避失败的动机的影响下,个体面对重要任务时可能会采取防御性的方式,力图逃避任务以避免失败。成就动机是这两种趋势的综合。

成就动机量表(Achievement Motivation Scale,简称AMS),由挪威心理学家Gjesme, T. 和Nygard, R. 于1970年编制,并几经修订,渐趋完善。中文版本为我国研究者叶仁敏和挪威的Hegtvet, K. A. 于1988年合作译制。【指导语】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每个句子,判断句中的描述符合你的情况的程度。请选择1—5来表示你认为的符合程度,数字越大表示越符合。

①非常不符合 ②有些不符合 ③不能确定 ④有些符合 ⑤非常符合

1.我喜欢新奇的、有困难的任务,甚至不惜冒风险。

2.我讨厌在完全不能确定会不会失败的情境中工作。

3.我在完成有困难的任务时,感到快乐。

4.在结果不明的情况下,我担心失败。

5.我会被那些能了解自己有多大才智的工作所吸引。

6.在完成我认为是困难的任务时,我担心失败。

7.我喜欢尽了最大努力能完成的工作。

8.一想到要去做那些新奇的、有困难的工作,我就感到不安。

9.我喜欢对我没有把握解决的问题坚持不懈地努力。

10.我不喜欢那些测量我能力的场面。

11.对于困难的任务,即使没有什么意义,我也很容易卷进去。

12.我对那些没有把握能胜任的工作感到忧虑。

13.面对能测量我能力的机会,我感到是一种鞭策和挑战。

14.我不喜欢做我不知道能否完成的事,即使别人不知道也一样。

15.我会被有困难的任务吸引。

16.在那些测量我能力的情境中,我感到不安。

17.那些我不能确定是否能成功的工作,最能吸引我。

18.对需要有特定机会才能解决的事,我会害怕失败。

19.给我的任务即使有充裕的时间,我也喜欢立即开始工作。

20.那些看起来相当困难的事,我做时很担心。

21.能够测量我能力的机会,对我是有吸引力的。

22.我不喜欢在不熟悉的环境下工作,即使无人知道也一样。

23.面临我没有把握克服的难题时,我会非常兴奋、快乐。

24.如果有困难的工作要做,我希望不要分配给我。

25.如果有些事不能立刻理解,我会很快对它产生兴趣。

26.我不希望做那些要发挥我能力的工作。

27.对我来说,重要的是做有困难的事,即使无人知道也没有关系。

28.我不喜欢做那些我不知道我能否胜任的事。

29.我希望把有困难的工作分配给我。

30.当我遇到我不能立即弄懂的问题时,我会焦虑不安。

一位校长通过成就动机的测量,得到的结果是:害怕失败的动机38.0分;渴望成功的动机53.0分。

害怕失败的动机为38.0表明该校长在做事情的时候,会考虑到事情失败的可能性,但是不会被这种想法完全束缚。其考虑失败的主要目的是使自己和团队不盲目乐观或者冒险,所以,该校长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会告诉自己和团队成员成功和失败的各种可能性,提高大家的警惕,但是又不至于打击大家的士气。该校长能比较客观地看待目标成功实现的可能性。

渴望成功的动机为53.0表明该校长追求和渴望成功的动机很强,喜欢具有挑战性、有一定难度和风险的工作或者任务,只要有超过50%的成功把握,就会去大胆地尝试。只要目标或者任务确定了,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现它,投入100%的精力,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绝对不会轻易放弃。该校长相信,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是一个人能力和努力的结果,而不是靠运气。该校长所考虑的事情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和完成自己的任务,很少考虑目标是否会失败。该校长会对自己设立的目标、产生的结果负责,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

由此可见,该校长行事比较谨慎,考虑比较周全,善于考虑事情的各种可能性,是团队中比较理性的人。他应当继续保持这种理性,为大家分析清楚事情的发展情况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自己的顾虑和担心打击自己或者其他人的士气。

该校长希望获得成功的动机很强,这是他工作或者学习的激情来源,也是他实现目标的保证,需要继续保持。但是,成就动机强并不意味着在所有任务的完成上都能好于成就动机低的人。他可能对那些没有什么挑战性、没有什么难度、不能显示自己能力的工作或者任务没有兴趣,而且也不能很好地完成。所以,他要学习做一些比较琐碎和常规性的工作和事情,这是以后他需要努力和加强的地方,毕竟不是每个工作和每件事情都需要高超的能力和技术。另外,由于他追求成功的渴望非常强,每次工作都像是在打仗或者拼命一样,这可能会给他的同事或者伙伴带来一些压力,需要注意在实际工作中协调好。影响校长成就动机的主要因素

成就动机是人类行为的推动力。校长成就动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多要素的复杂系统运动变化的结果。下面从几方面加以说明。一、校长的成长经历

从家庭出身来讲,出生在穷人家的孩子,要为生存而忧虑,可能与生俱来就有成就动机。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一种自卑感。这种感觉标志着人生一开始就为克服自卑而抗争,阿德勒把这种抗争叫作寻求优越。阿德勒认为,寻求优越是人生的推动力,所有其他动机都可归入其中。案例 教育要以学生为本

我做正校长的第一件事情是策划制定学生权利保障公约。因为我发现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损害学生利益、伤害学生自尊的现象。为什么想到策划这个行动呢?我觉得这个可能和我的成长经历或者说我的家庭背景有关系。我出生在山区,家里经济条件也很差,但是我天生心气比较高。我是老大,还有三个弟弟妹妹,家里只有我父亲一个人干活挣钱。因为家里很穷,总是被人看不起,遭人白眼。

我小时候印象特别深的一件事情是,当时我们住在一个宅院里,大宅院里有十来户人家,其中有一户人家应该是比较有钱的,他家里有雨伞,那时家里有雨伞就是有钱的人家。像我们这些穷人家里是没有雨伞的。一次,有钱人家的雨伞不见了,找不到了。后来就传出来说是怀疑我们家偷了他们家的雨伞。当时我心里特别窝火,他们没有一点证据,完全就是捕风捉影,太过分了。我当时就想如果以后我有成就的话,我要尊重人,保全那些被人歧视、被人看不起的人的尊严。我这个人呢,因为心气很高,对尊严特别敏感,这是我不外向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参加工作以后,我对学生就是特别尊重,不希望去伤害学生。

案例分析: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该校长的办学行为和教育思想都有其自身成长的烙印。二、社会环境对成就动机的影响

社会大环境也对人的成就动机有很大影响。这和家庭的影响有些类似,就是当一个人与社会环境接触时,如果他总是遇到有成就动机的人,那他也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些想做事业的想法。如果他身边都是一些没有理想、没有成就动机的得过且过之辈,即使他有成就动机,也会被他人讥笑为疯子,久而久之则打消了念头。三、成就需要

一切动机都产生于需要。校长的成就动机主要来源于自身的成就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校长的成就需要,主要表现为校长希望以胜人一筹的胆识和才能,组织和带领团队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以博得社会的认同,赢得威信和自尊。

一般而言,成就需要与一个人的年龄、性别、能力、气质和社会阅历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凡是成就需要强烈的校长,其成就动机也都比较强,往往乐于承担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而且很少被外在压力所左右。所以,成就需要是校长产生成就动机的重要源泉。四、价值观念

一个人的成就动机与其业已形成的价值观念有着密切关系,校长的成就动机更是如此。校长的价值观念决定其成就动机的性质和方向。在需要与可能、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心理冲突中,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的校长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产生不同的成就动机。但是这些不同的成就动机,如果有效地加以利用都可以很好地为组织服务。高成就动机的校长的特点分析

麦克利兰认为高成就动机水平的人具有以下特点:喜欢独立负责的工作、希望获得信息反馈、偏好中等风险。伯格(Burger,1997)证明:高成就需求者一般仅愿意承担中等风险,他们工作态度积极,并且偏好对结果负有个人责任的工作。其他研究者(Jackson, Ahmed and Heapy,1973)认为,高成就动机者还包含以下因素:希望获得专家认同、有获取财富的欲望、存在自立及成功的需求、需要同伴的尊重、喜欢竞争并取得胜利、希望努力工作并取得卓越成绩。此外,高成就动机者普遍被认为具有以下行为特征:比一般人更加努力、做事专注、业绩优良、面对失败勇于坚持、倾向于更长期地从事或参与一些活动。这些对高成就动机者特点的归纳构成了成就动机管理的基础。

根据上述理论,结合胡星月等人关于高成就动机领导者的特点,我们认为高成就动机的校长具有以下特点:

·敢于创新,勇于开拓,偏好中等冒险水平,对工作具有挑战欲

高成就动机的校长会以敏锐的眼光寻找发展机遇,以勇于求新求变的魄力开拓创新,以敢冒险又不冒失的个性抓住机遇,做出果断的决策。他们事业心强,有进取心,往往乐于承担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比较实际,大多是进取的现实主义者。他们喜欢设定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达到的奋斗目标。对他们而言,当成败可能性均等时,才是一种能从自身的奋斗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与满足的最佳机会。

·需要及时反馈

与中等的冒险倾向紧密联系的是,高成就动机的校长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得到及时、简要的反馈。高成就动机的校长渴望取得成就,有所建树和创造价值,他会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方式去获得自己的行为效果,借以修正或强化自己的行为与目标,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高成就动机的校长还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最大限度地为学校谋利益、办实事。高成就动机的校长同时有着强烈的奉献精神,他们往往不会计较个人的得与失,对金钱并不看重,报酬对他们来说是衡量进步和成就的工具,他们看重的是自我实现,取得好成绩,在教师和学生中留下好口碑。

·全身心投入工作

高成就动机的校长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对自己的工作有浓厚的兴趣,对他们而言,从工作中获得的乐趣和激情胜过一切。因此他们一旦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就会排除一切干扰,克服一切困难,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直到完成。而如此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且坚持不懈,必将使他们取得成就,从而也使他们保持旺盛的斗志。

·正确的归因方式

高成就动机的校长会客观地制定工作目标,客观地评价自己与工作目标,且非常自信,拥有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他们常把以往的成功归因于能力与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这种可变的内在因素。这种归因方式会使他们今后更努力地去改变自身不利于成功的缺点,不断努力,不断进取。

高成就动机的校长特别喜欢那些能发挥其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工作环境,只有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他们才会产生成功的喜悦感与满足感。高成就动机的校长还具有强烈的事业心,敢于承担工作中的重任与责任,敢于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他们会选择有能力的人作为工作同僚,任人唯贤,对自己和周围的环境保持清醒的意识。校长在成就动机上应注意的问题一、追求成就动机要专注案例 高手驾车

战国时候,有一个技艺高超的马车手,很多国王争相邀请他,有的是向他请教驾车的技术,有的是想一睹他驾车的风采。有一个国王,也是一个驾车的高手,就想和他较量一番。这个国王把驾车高手请到自己的王宫,打算第二天一早就和他较量一番。这个驾车高手去休息了,但是国王则做了秘密安排,他给这个高手准备的车、马在质量上都是稍微次一点的,因此在第二天开始的时候,国王信心十足,准备看这个高手的笑话,知道内情的人也早就在心中打好了赞扬国王的腹稿。结果出乎大家的意料,高手最终还是超过了国王。国王这下服气了,他不解地向高手请教:“先生,跟您说实话吧,我让人给您准备的车、马都不如我的好,而且我也看过您驾车,好像也没有比我多多少技巧,为什么这次您依旧能够赢我呢?”高手很谦虚地说:“陛下,您的车技的确与我相差无几。但是,在比赛的时候,我偶然看了您几次,都发现您在注视着我。可能是您在不断地担心我是否会超过您,所以分散了很多精力。而我呢,一直专心致志地驾驶自己的马车,把所有的技能都发挥到了极致,丝毫没有担心您会超过我。这可能是我最终胜了陛下您的原因吧。”

案例分析:追求成就动机的人总是力求和周围的人相比,希望自己更为突出、优秀,更能得到大家的赏识。上述故事中的国王就是这样的人。这类人实际上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争强好胜的人。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人,而且他们中有不少往往的确是十分优秀的人,在工作或者学习中常常出类拔萃。但是,这种人,正如故事中的国王那样,难以真正做到更好,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容易为别人的成就所吸引,对外界关注太多,结果自己要做的事情反而不能做到最好了。校长在追求成就动机时,要避免过分与别人相比,要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二、保持适度的成就动机

在对待成就动机这个问题上,如何做到既促成事业进步,又不伤害别人的利益和自身健康?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保持适度。为了做好事业,我们一定要怀有成就动机,对未来要抱有良好的愿景,只要可能,各种途径和办法都不妨尝试,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和事业的发展。但成就动机过强,会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当现实不能满足自我的要求时,就会产生焦虑、暴躁、敌意和对抗等消极情绪,对外影响人际关系和外部环境,对内则损害个人健康。研究表明,成功欲望强、成就动机大的人,易患心脏病、高血压、胃溃疡等疾病。

成就动机没有止境,所以要懂得将它调整在一个合适的限度之内,让它充分发挥对人的激励作用而不伤害人。

参考文献

1.周晓虹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版。

2.胡月星等:《领导胜任力》,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9月版。

3.张彦春、朱寅年主编:《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4.叶奕乾、孔克勤:《个性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版。

5.刘彭芝:《人生为一件大事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二讲校长的整合思维李雯

整合思维是制胜的法宝,但并不只是少数人的天赋。只要有意识地引导和训练,就会逐渐养成一种积极的思维习惯,最终强化自己整合思维的能力。校长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这种思维习惯,以避免做出“非此即彼”的决策。测试 雨夜搭车的选择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你独自驾车经过一个车站,车站里有三个人在焦急地等车。这三个人中,一个是你的初恋情人,你们之间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感,你至今难以忘怀;另一个是你的私人医生,他曾经救过你的性命;第三个是年迈的老妇人,她在等车的时候突发疾病、情况危急,急需送往医院救治。他们已经等了很久,不知为什么车一直没有来。看到你的到来,这三个人都非常希望能够搭你的车,可是你的车只能坐一个人。你会选择谁?

测试分析:在等车的这三个人中,初恋情人代表了男女情感,这是令人感触极深的个人情感,这种个人情感对选择的影响很大;曾经救命的私人医生代表了知恩图报,这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私德”,这种“私德”对选择的影响也很大;突发疾病的老妇人代表了救助弱者、救死扶伤,这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重要的“公德”,这种“公德”对选择的影响也很大。

面对这样的情境,很多人都觉得难以选择:感觉选择哪个都是应该的,不选择哪个都不合适。而且,最终不管选择了哪个,似乎都带着挥之不去的内疚和无可奈何。那么,有没有更好的、不纠结的解决之道?真正高明的解决之道不是简单地从三个人中选择其中的一个,而是创造性地进行整合:把自己的车交给私人医生,让他带着年迈的老妇人去医院,自己留下来陪同初恋情人一起等车。案例 解决教师上下班的交通问题

某城镇中学规模比较大,一部分教师家里离学校比较近,每天步行或者骑自行车上下班,另外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家里离学校很远,每天都要搭乘公交车上下班,既不方便又要花费时间和交通费。

学校决定解决教师上下班的交通问题,并就此征求教师的意见。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们提出了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主要是家离学校比较近的老师提出的,他们主张给每位教师发交通补助费,补贴教师的交通支出。第二种意见主要是家离学校比较远的教师提出的,他们主张学校配备班车并由专人开班车,解决教师上下班的困难,为教师工作解决后顾之忧。

持第一种意见的教师和持第二种意见的教师彼此都强烈反对对方的意见。持第一种意见的教师认为配备专人、专车每天早晚只开一趟太浪费;而且交通福利是教师的基本福利,付出那么高的成本只为需要乘车的部分教师服务太不经济了,对不需要乘车的教师也不公平。持第二种意见的教师认为发交通补贴从根本上解决不了需要搭乘公交车的教师的乘车难问题,最终还是不需要搭乘公交车上下班的教师受益。

校长在深思熟虑之后,做出了以下决定:学校租用公交公司的车给教师做班车,每月给教师发放一定数额的公交卡费作为交通补贴。教师乘坐班车刷公交卡,不需要坐班车的教师可以在市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使用。这个决定得到了全体教师的一致同意。

案例分析:教师上下班的交通问题是与所有教职工个人利益直接相关的现实问题,因而也是教职工普遍关注的问题。案例中的学校在讨论解决这个问题时,由于教职工的实际情况和个人利益不同,提出解决方案的立场随之不同,因而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方案,每个教师群体都有自己的道理,都坚持自己的方案,反对对方的方案。面对这种情况,校长并没有简单地从两者中选择其一,而是跳出这两个方案综合考虑,最后提出了全新的方案,有效地解决了问题。

前文“雨夜搭车的选择”测试中的“高明的解决之道”和“解决教师上下班的交通问题”学校管理案例中校长深思熟虑后的决定都体现了整合思维。什么是整合思维一、整合思维的内涵“整合思维(integrative thinking)”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院长罗杰·马丁(Roger Martin)教授最早提出来的一种创新性思想。这一思想是马丁教授在17年的商业咨询经验的基础上以及在哈佛商学院学习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整合思维是一种综合分析、辨异求同的思维活动,是指在面对相互冲突甚至对立的观点和方案时,不是简单地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跳出常规的思维框架和路径进行建设性的思考,在发散思维和创造性设想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设想的集中、综合、比较、分析,从而判断、选择最有价值的方案的系统优化选择的思维过程。

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运用整合思维能够面对、融合和有效应对各种各样的冲突,不是简单地进行非此即彼地取舍,而是另辟蹊径,(1)提出一种比原先的各种观点更胜一筹的新思路。很显然,整合思维可以极大地提高人们的思考质量,最终成功地解决棘手的难题。

马丁教授通过研究发现,人具有能够同时容纳两种对立想法的思辨头脑,通过权衡设法找到优于两种对立想法的新思路,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潜力。同时,大脑的这种思辨能力也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来激发、获得和强化。合理地运用整合思维的思辨能力,可以帮助人们跳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局限,发现原本意想不到的新思路和和新途径。马丁教授对许多著名的成功企业家进行了长达数百小时的录像访谈、系统分析、全面比较,发现领导者致胜的关键在于整合思维。

卓越的领导者往往具备优秀的思维品质,这种思维品质突出体现在他们能够系统权衡和有效处理相互冲突,甚至对立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并从中得出汇集不同观点优势的新观点和独特的解决方案。所以,对于领导者来说,学习、应用和形成整合思维非常重要。二、整合思维的特点

整合思维是一种高质量、高水平、高成效的思维方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科学性

整合思维是求真的思维,追求思维内容的客观真实性,从而体现思维的科学性。整合思维力求以人的主观思考最大限度地反映外部世界客观存在的事实关系,体现了客观的存在方式向主观的认识方式的逻辑转化。整合思维的科学性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全面性,另一个是系统性。全面性体现在对影响事物发展的横向因素和事物发展进程中不同阶段的整体把握。系统性表现在对不同因素、不同措施、不同阶段的关系和关联的把握。2.价值性

整合思维是求效的思维,追求思维内容的最大成效,从而体现思维的价值性。整合思维力求最大限度地呈现事物发展及其带来的效率和效益,体现了主观的认识方式向现实的把握方式的逻辑转化。整合思维的价值性的实现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对投入与结果的整体把握;二是对目标与结果的整体把握;三是对手段与结果的整体把握,其核心是对有保障、可实现、经济合算的最大价值的持续关注和最终获得。3.应变性

整合思维是求变的思维,追求思维内容对不断变化的客观世界的及时、准确把握,代表了一个人的思想高度、思维广度和执行力。整合思维力求及时洞察和精准反映客观世界发生的变化,体现了定性思维向定量思维的逻辑转化。整合思维的应变性的实现来自三个方面:一个是对变化的及时洞察,二是对变化的有效应对,三是从思考到行动的转化速度与能力。为什么要具有整合思维一、从思维方式对人的影响看

思维方式是由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结构、习惯和方式等因素构成的思考问题的程式和方法。思维方式通常以固定的、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对人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产生持久的影响。思维方式渗透在每个人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的行为方式都反映其思维方式的特点。

思维方式对每个人的思考、行为和发展结果都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产生的实际路径是: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人们的思维品质,而思维品质又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决定了人们的注意力分配,注意力分配又决定了人们的精力投放,精力投放决定了人们最终获得的结果。

人的工作成效从哪里来?有一个成功的公式是这样表述的:热情×思维方式×能力=工作成果。其中,热情是第一位的,也是积极投入工作和获得全部工作成果的原始动力。思维方式是第二位的,它决定了你会把自己的才华和精力投放给哪一个领域的工作,决定你采取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能力是第三位的,工作能力实际上是伴随着经验而逐渐产生和积累的。在这三者之中,思维方式能够激发热情,也能够提升能力,最终决定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因此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也就成为我们形成个体差异的重要手段。

思维方式对个体的专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正确的思维方式能够提高人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体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训练思维方式,能够促进优秀思维品质的形成,从而促进个体的专业发展。不当的思维方式会直接影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质量,不利于个体优秀思维品质的形成,相应地也会制约个体的专业发展。

所以,学习、应用和形成整合思维,可以改进人的思维品质,进而改进工作成效,最终促进个体的专业发展。二、从全球化视野下的思维方式变革看

全球化不仅是一种经济和政治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正在重塑我们的民族文化,改变我们的思维赖以参照的坐标系。全球化要求我们积极变革思维方式。1.改变思维赖以参照的坐标系

全球化是一种穿越国界的过程,是人类对民族性的一种超越。全球化首先表现为经济的一体化,经济生活的全球化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交换方式,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既要求我们进行民族性的思考,也要求我们学会全球性的分析,要求我们同时具有民族性和全球性的双向思维。在这样的情境下,民族、国家仍然是我们进行比较分析的主要坐标,但全球社会也应当是我们比较研究的基本参照。2.思维方式要具有前瞻性

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习惯于背逆性思维。这表现在思考问题时习惯向过去看,认定理想的时代必定在古代。在我国历代的改革中,即使欲对传统有所突破,也要“托古改制”。传统的思维定式往往带着沉重的怀古情结来观察和评判现实,一看到或听到新的观点和理论,往往不是冷静地分析,而是根据既定的标准进行指责和抵触。全球化是现代化的延伸,是对传统的超越。在全球化时代,过去和现存的思维方式也暴露出了其固有的缺点,正如美国著名学者乔普拉所言:“已知就是我们的过去。已知不过是过去的条件反射给自己做的牢笼,别的什么都不是。里面没有进化,丝毫没有。(2)而没有进化,就只能有呆滞、无序、混乱和腐朽了。”

相应地,我们必须更新和培养新的思维方式,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未知即无限可能性场,它是如此鲜活,如此新颖,总是敞开(3)胸怀欢迎新生事物的诞生。”全球化迫使人们进行前瞻性的思考,面向未来建立新的思维方式。改变面向过去的背逆性思维,代之以前瞻性思维非常重要。3.思维方式要具有综合性

与综合性的思维方式相对应的是简单的两分法思维方式。简单的两分法思维方式长期影响着我们的思考和行动,其特征是把两种事物截然地对立起来。全球化既不是单纯的同质化,也不是简单的碎裂化。它是一种合理的悖论:既是国际化,又是本土化;既是普遍化,又是特殊化;既是民族化,又是世界化;既是分散,又是整合。全球化是一种真正的“对立统一”,两种完全相反的趋势却奇妙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取任何一方而忽视另一方,不仅不符合全球化的客观进程,而且会给现实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全球化要求人们的思维具有综合性。4.思维方式要具有创新性

创新性的思维方式的显著特征是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立足于现实情况,但不局限于常规的、已有的东西,而是面向未来的需求锐意变革。全球化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使我们有机会获得世界范围的信息和资源,也把我们纳入了世界范围的竞争当中。想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就必须有创新性思维,用不同于过去、不同于常规、不同于别人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

总之,全球化需要我们在思维方式上做出变革。主动、率先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的特点,进而变革和创新自己的思维方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整合思维符合全球化背景下个体思维方式变革的方向与内容,学习、应用和形成整合思维回应了全球化对个体思维方式变革的要求。三、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特点看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在中国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有着明显的中国文化特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整体性,二是辩证性。1.思维的整体性

思维的整体性体现在中国人倾向于从整体上认识事物,强调不同事物之间的共性、关系。比如,在对人的认识上,中国人讲的“人”是群体的人、社会伦理的人,而西方人讲的“人”则是个体的人、自我的人。在中国和西方都讲“以人为本”,但中国人讲的是群体的人,是与万物相比而言的“人”,西方人讲的是个体的人,是与群体相比而言的“人”。又比如,对于姓名中姓和名的排列,在中国是家族的姓在前,个体的名在后,人不属于自己,人是社会伦理、家族关系中的人,在西方是个体的名在前,家族的姓在后,人属于自己,人是自我的人。思维的整体性使中国人能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关注事物的共性,但是往往忽略事物的特色和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精细思考和深入思考。2.思维的辩证性

辩证性体现在中国人以变化论、矛盾论、中和论认识事物,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强调事物发展过程中相互对立的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强调协调不同的因素和矛盾。比如,中国人对“福”与“祸”的认识,强调“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认为“否极泰来”。又比如,对“动”与“静”的认识,强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认为“动静皆宜”。思维的辩证性使中国人能够在辨证思考中全面地认识事物,但是辩证性的泛化往往使辩证法庸俗化,使之成为“变戏法”,影响人们思维的深度发展。

整合思维既关注思考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又强调思考的精细化和深入化,学习和应用整合思维能够弥补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的不足,更好地发挥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的优势,提升思维品质。四、整合思维的价值

整合思维使人们勇于接受并充分关注复杂的现实情况,并予以有效应对。与传统思维相比,整合思维有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正是整合思维的优势所在。

其一,整合思维注重和善于扩大、凸显影响事物发展的因素的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小人的主观思考在反映客观现实时常有的“折扣”和“缩水”。运用整合思维思考问题时拒绝简单,避免为了简化而简单思考,避免因为简单思考而导致思考肤浅与随意。正如爱因斯坦所(4)说:“一切都应该尽量简单,但不是为了简单而简单。”整合思维强调思考时要最大限度地还原复杂的现实情况,从而发现和明确问题的根本。

其二,整合思维注重和善于考虑多方面的因果关系,最大限度地保证干预措施的适切性。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一定的因果关系运行的结果,影响一个事物结果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所以在分析事物和解决问题时必须考虑和分析多方面的因果关系。解决问题的措施就是通过不同方式干预不同的原因,最终达到预期的结果。

其三,整合思维注重和善于从整体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把问题进行分解,最大限度地保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实效性。在思考层面,任何问题都是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小问题的。在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总要经历不同的阶段。但是,有效解决问题需要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处理,也就是说,要整体把握组成问题的不同小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不同阶段。这正是整合思维所倡导和强调的。

其四,整合思维尽量避免“非此即彼”的选择,或者在两难情境中勉强接受不尽如人意的决定。正如保洁公司前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雷富礼所言:“想要退而求其次,那就别想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如果只(5)是将就着选择,你就总是不能成功。”整合思维注重和强调在现实冲突中面向未来,推陈出新,绝不退而求其次。帕布罗·毕加索说:(6)“我一直在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那是为了学会如何去做。”校长的岗位职责与整合思维

校长的岗位职责非常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决策。事实上,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功能,也是所有管理者最重要的岗位职责。决策理论认为“管理就是决策”。毛泽东曾经指出,领导者的职责主要有两项,一是出主意,一是用干部。出主意就是决策,用干部就是用人。事实上,用人也是一种决策。

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校长总要做出涉及不同事务和不同人员的大大小小的各种决策。在决策过程中,校长主要面对、思考和协调以下方面的冲突:

第一,学校发展的现实条件和未来目标之间的冲突。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非理性世界”,人们在变革中总是面临‘条件难题。’,而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反映存在着一个致命错误’,就是“条(7)件依赖性”。学校发展必须突破“条件难题”,并摆脱因“条件难题”而产生的“条件依赖性”,实现未来的发展目标。

第二,学校不同工作之间的冲突。校长必须通过系统化、结构化的思考来整合学校不同层面的工作,开创学校工作的良好局面。

第三,学校教育的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学校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学生、教职工、上级领导、家长与社区等,不同的利益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这些利益诉求之间往往存在冲突,校长要进行整合,以一种选择与决定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第四,学校内部的不同人群在发展机会和利益上的冲突。学校教职工的岗位不同,能力状况不同,学校有限的发展机会和利益该如何分配?校长对此也要讲行整合,以一种选择与决定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整合思维可以帮助校长更全面、更有效地应对各种冲突,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出色地履行岗位职责。整合思维在学校管理决策中的应用案例 指纹签到制度的去与留

张校长为人谦和,是一位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中年校长,今年新调入一所城镇初中担任正职校长。

该校是一所有着五十多年发展历史和优良办学传统的学校,学校的办学设施完备,师资以本地教师为主,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比较高,生源主要是该城镇本地的学生,数量充足而且比较稳定。学校的教学风气好,体育特色比较突出,而且已经保持多年。但是,近三年来,随着区域建设的布局调整和城镇居民的拆迁,学生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一,学校的招生规模也随之减小。另外,拆迁补偿使一部分教师的经济状况突然好起来了,一些教师有了新房子,买了小汽车,家里还有不少存款,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像以前那样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了,对于学校的很多工作他们都不愿意承担,而且经常迟到、早退。这些教师散漫的工作态度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迟到、早退的教师越来越多,应付工作的教师越来越多。很快,学校的整个教风出现了问题,教育教学质量出现了明显的滑坡。

前任校长在学校管理中不够民主,领导方式比较强硬。为了整治教师散漫的工作状态,他大力强化考勤管理,采用教师上下班指纹签到的方式,规定迟到或早退一次扣除教师当日工资的一半。这一举措遏制了一些教师上下班迟到、早退的现象,但仍然有一小部分教师因为“不差钱”,根本不在乎学校的规定,不仅经常迟到、早退,而且消极应付工作,在学校中产生了恶劣影响。

上任后,张校长在教职工中做调研,发现很多教师都提到了指纹签到制度。对这个制度,有些教师表示强烈反对,认为这伤害了教师的自尊心,而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出勤的问题,建议张校长废除这一制度;有些教师表示赞成,认为这个制度可以有效管理迟到、早退的教师,对每个教师都很公平,建议保留这一制度;有些教师对此表示无所谓。

张校长陷入了沉思:指纹签到制度应该保留还是废除?

作为高质量的思维方式,整合思维在学校管理特别是学校管理决策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学校管理决策形成的不同阶段和环节中。一、凸显:抓住问题重点

受制于有限的收集信息的条件和方式,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对影响事物发展的因素关注不够,往往把思考限定在既定的范围内。人们为了降低问题的复杂性程度,往往尽量舍去一些主观上认为无用的因素,甚至一开始就不去考虑某些看似不重要的因素,这样很容易忽略一些真正关键的因素。

整合思维强调囊括更多凸显因素并找出重点所在,在寻找影响决策的因素的时候,会主动寻找那些看上去不是很明显,但是与决策相关的潜在关键因素。当然,对问题越是没有头绪,关键因素就会越多,发现越多的相关因素,则越能够全面地分析问题。

在“凸显”环节,整合思维注重以下分析:1.现状分析

能够对产生问题的现实情况进行综合、系统、深入的剖析,并得出关于现状的基本判断。2.问题分析

能够对面临的问题的相关情况进行综合、系统、深入地剖析,并得出问题的核心要素,分析核心要素的各种表现及成因,得出关于解决问题的重点与难点的基本判断。3.资源分析

能够对已有的和可获得的资源进行综合、系统、深入地剖析,并得出关于资源状况的基本判断。4.人员分析

能够对相关人员的质量和数量进行综合、系统、深入地剖析,并得出关于人员的基本判断。

在前文的“指纹签到制度的去与留”案例中,学校施行指纹签到制度是为了解决教师上下班迟到、早退的问题,可是造成教师上下班迟到、早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为了通过“凸显”抓住问题的重点,应该做相应的分析。“现状分析”就是要对出现教师上下班迟到、早退问题的学校的综合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学校近三年的重大变迁是如何一步一步发生的,涉及哪些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确定核心因素和关键因素。二、因果:分析因果关系

理清问题的因果关系,把握问题中各个关键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思维中的关键环节。传统思维往往采取狭隘的观点,简化考虑因果关系,采用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找出两事物间直接的因果关系。

整合思维强调考察各个方面的直接和间接因果关系,而且会带着质疑审视按照常规看起来很明显的因果关系,从多个角度考虑其可能存在的原因。

在“因果”环节上,整合思维注重四个方面的分析:1.直接因果关系分析

直接的因果关系呈现出了影响事物的直接原因和最终结果,在思考的时候,首先要理清和分析所有的直接因果关系,并分析不同因果关系之间的联系。2.间接因果关系分析

直接的因果关系易于捕捉,但并不是问题的全部,通常根据直接的因果关系很难得出满意的解决方案,所以要进一步分析间接的因果关系。要明确间接的因果关系,首先要分析间接影响事物最终结果的各种因素,然后要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直接因素,并如何影响事物的最终结果。

在前面提到的“指纹签到制度的去与留”案例中,学校的指纹签到制度是为了解决教师上下班迟到、早退的问题,所以要分析教师上下班迟到、早退的直接因果关系和间接因果关系。在这个案例中,直接的因果关系是:少数教师“因为拆迁而富起来了”,所以对学校工作不投入了,经常迟到、早退,其他教师受到这些教师的影响,也开始出现上下班迟到、早退,所以教师上下班迟到、早退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直接的因果关系并不是问题的全部和核心,还要分析间接的因果关系。间接的因果关系可能有四个方面:第一,教师在特定的情况下,失去了工作的意义感,没有明确工作的价值;第二,学校缺乏影响每个教师的核心价值观;第三,学校整个教育教学管理系统不完备;第四,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和指导不够。三、架构:决策架构

清理了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后,要把各种因素结构化,使之成为一个完整、有序的系统。在这个环节,传统思维往往依次独立分析要素分支,缺乏整体思考。一般是先将一个问题化整为零,再用各个击破的方法一一解决。

整合思维强调将各个部分放在整体背景和整个系统中分析。整合思维关注的是问题的整体架构,包括部分如何组合成一个整体,一个决策如何影响另一个决策。整合思维把需要考虑的因素作为一个整体,不会把这些因素打散,让不同的人分别处理,也不会暂时抛开某个因素,等处理完其他因素再来考虑。

在“架构”环节,主要进行四个方面的分析:1.目标、手段与结果分析

任何决策都是指向一个或大或小的问题,解决问题总会设定相应的目标,采取相应的手段,并预设最终的结果。目标、手段与结构分析强调把目标、手段和结果统一起来考虑,要分析决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希望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要达成目标用什么手段最有效,这个手段导致最后的结果是什么,结果与目标是否一致,有可能在哪里出现偏差,如何调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