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年金制度体系建构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1 06:52:20

点击下载

作者:孙悦民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职业年金制度体系建构研究

中国职业年金制度体系建构研究试读:

作者简介

孙悦民 (1978—),男,汉族,河南正阳县人,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广东海洋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海洋管理、公共管理等。独撰、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等省部级、市厅级、校级课题10多项,主要参与各级纵向、横向课题20多项。

内容简介

世界养老保障体制呈现出多元化的变革要求,中国养老保障体制正进行体系化整合,职业年金覆盖范围不全面、“双轨制”运行和价值功能发挥不充分成为突出问题,需要推进中国职业年金制度体系建构。本书以中国职业年金制度体系为研究对象,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逻辑范式,主要运用规范研究方法,辅以实证研究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界定了职业年金的内涵和外延,提出职业年金制度覆盖的主体应是全体劳动者;强调职业年金的本质定位,实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辩证统一;梳理了中国职业年金制度萌芽、探索、形成、繁荣等实践阶段;通过分析社会、政府和劳动者的需求,揭示职业年金制度体系建构的必要性;系统总结了企业年金、事业单位职业年金、深圳市行政机关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正反两方面的实践成果;探讨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职业年金建设成绩,阐述职业年金制度体系建构的可行性;研究了中国民族地区职业年金职业建设的情况,从非职业视角探讨职业年金的区域影响;从宏观角度论述了中国职业年金制度体系建构的基本框架,研究了规范强度、覆盖对象、缴费主体、资金筹集、待遇计发、资金运营、监管体制等制度构成要素,并提出职业年金制度体系建构的保障措施。

摘要

世界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预计至2020年将有13个国家20%以上的人口超过65岁。截至2014年,中国15.5%以上的人口超过60岁。《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明确指出“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初期”。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冲击着现有的养老保障结构,世界养老保障体制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养老保障体制正努力进行体系化整合,构建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以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养老风险、促进养老保险制度公平。职业年金建设成为养老保障体系改革的关键,但职业年金覆盖范围不全面、“双轨制”运行和价值功能发挥不充分成为发展的突出问题,需要推进中国职业年金制度体系建构。

本书以中国职业年金制度体系为研究对象,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逻辑范式,主要运用规范研究方法、辅以实证研究方法进行系统研究。通过政策文献分析法,系统梳理了中国职业年金制度的演进脉络。通过比较研究法,剖析中国各种职业年金具体形态的异同,以及中外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差异。通过案例分析法,详细分析中国企业年金、事业单位职业年金、深圳市行政机关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建设情况,探讨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职业年金建设成绩。同时,采用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数据分析法等进行研究。

本书围绕中国职业年金制度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地进行了系统研究。界定职业年金的内涵和外延,提出职业年金制度覆盖的主体应是全体劳动者,不仅包括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军人、部分非政府组织工作人员等,还应包括农民、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工作人员等。强调职业年金的本质定位,突破其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具的认知,实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辩证统一。从历史视角系统梳理了中国职业年金制度萌芽、探索、形成等实践阶段,总结了职业年金覆盖范围不全面、“双轨制”运行等现象,造成其功能发挥不充分、制度不公平等问题,提出制度“体系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分析社会需求、政府需求和劳动者需求等实践动力,揭示职业年金制度体系建构的必要性。系统总结中国企业年金、事业单位职业年金、深圳市行政机关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正反两方面的实践成果,探讨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职业年金建设成绩,阐述中国职业年金制度体系建构的可行性。从宏观角度论述了中国职业年金制度体系建构的基本框架,阐述职业年金定位由“补充”“第二支柱”向重要支柱的转变。精确研究了中国职业年金制度规范强度、覆盖对象、缴费主体、资金筹集、待遇计发、资金运营、监管体制等构成要素,详细论述了养老保险体系结构治理、税收优惠政策、资本市场、信息化建设和法制基础等中国职业年金制度体系建构的保障措施。

表目录

表2-1 职业年金制度体系要素一览…038

表3-1 中国“国家养老保障”主要政策…053

表3-2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主要政策…056

表3-3 中国职业年金主要政策…064

表3-4 探索期中国主要类型职业年金制度比较…070

表4-1 部分国家养老金替代率…097

表5-1 深圳市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制度演进比较…104

表5-2 《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试行办法》试行情况…109

表5-3 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试行办法比较…111

表5-4 企业年金实践情况…114

表5-5 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与企业年金的比较…115

表5-6 国外典型职业年金建设情况比较…121

表5-7 21世纪以来中国基本养老金平均替代率…127

表7-1 部分国家养老金构成比重…151

表7-2 部分国家职业年金制度规范强度一览…161

表7-3 世界部分国家职业年金缴费比例一览…165

表7-4 职业年金待遇计发DC模式和DB模式比较…170

表7-5 DC模式SWOT矩阵构造及政策选择…172

表7-6 企业年金和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基金管理比较…174

表7-7 部分国家职业年金基金投资分布情况…177

表7-8 智利养老基金投资工具限额变化…178

表8-1 职业年金税收模式的比较…187

表8-2 中国职业年金的法制体系…199

图目录

图1-1 企业年金研究文献计量态势…007

图1-2 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研究文献计量态势…008

图1-3 研究框架…019

图2-1 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框架…035

图2-2 养老保障制度体系框架…035

图2-3 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框架…036

图2-4 职业年金制度体系框架…037

图4-1 中国人口老龄化态势…086

图4-2 2015年基本养老保险支出构成…093

图4-3 2006—2015年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发展趋势…093

图5-1 21世纪以来中国基本养老金平均替代率下降趋势…128

图7-1 DB模式SWOT分析…168

图8-1 中国养老保障体系框架…183

图8-2 职业年金免税贡献和政府年金税收的关系…189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一、选题背景

世界养老保障体制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国际通行养老模式尚未形成,人类社会仍然在追求生活、安全等基本需求的道路上持续而艰难地共同博弈,试图建立一个兼顾公平与效率、保障水平较高与政府负担较轻的社会保障制度。人类社会在时代、国体上存在着差别,但都共同遵循“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1)(2)(3)(4)的人道主义精神,都满怀构建“千年王国”“乌托邦”“太阳城”等社会形态的理想主义情怀。随着在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认知上的深化和科学化,社会保障国际趋同化趋势越来越明朗。坚持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盎格鲁—撒克逊”福利模式在金融危机、国家经济衰退等压力下,政府强势推进改革,奥巴马以“医改”为突破口提高政府介入社会保障领域的程度;坚持社会民主主义的“斯堪的纳维亚”福利模式在财政负担过重的压力下,政府逆势退出,同样依据《贝弗里奇报告》首创出福利国家模式的英国,正努力摈弃高福利、高税收影响经济发展的不良因素转向强调政府的有限责任;强调个人责任的“东亚模式”也随着国家经济的飞跃发展而转变政府的规范、引导责任,韩国通过不断增加社会保险项目建成社会保险性福利模式;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保险模式”因过分强调国家财政和企业的责任、劳动者缺乏流动自由,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该模式逐渐被拒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此背景下也不断探索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坚持保守主义的“莱茵模式”虽为各种模式的转变取向,但在经济全球化、人口老龄化等因素作用下进行局部调整。世界各国养老保障逐渐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进行转变,明确政府责任,更加强调社会、劳动者义务,在具体发展中表现出具有本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体系,在坚守、凝练社会保障基本价值的基础上呈现多元化发展状态。

中国养老保障体制正努力消除“碎片化”,进行体系化整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在曲折中不断变革、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经济上,2010年中国GDP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政治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巨大的优越性。文化上,中国倡导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彰显出了巨大的能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尤为突出。一是养老保障体系的结构性问题凸显,“二元结构”“双轨制”一直困扰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程,养老保障的结构性不平等造成保障水平的不公平,城乡差距、公私差距成为人们诟病的热点话题。城乡社会保障“二元结构”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得到部分改善,但政策落实、保障水平、财政投入、配套改革等问题逐渐凸显,并因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价值认知的模糊造成居民同职工之间新的不公平。公共组织同私人组织之间养老保障的“双轨制”改革通过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迈出了实质步伐。二是养老保障体系要素的价值认知不清晰,造成中国养老保障各支柱功能定位紊乱。1994年,世界银行通过出版《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及促进增长的政策》报告明确提出养老保障“三支柱”的政策建议,2005年又通过出版《21世纪的老年收入保障:养老金制度改革国际比较》报告拓展出养老保障“五支柱”的倡导性概念,清晰界定了养老保障体系各支柱的功能。“多支柱理论”是在总结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发展水平、价值选择等方面的冲突,需要结合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进行批判式借鉴,不能全盘“西化”式地照搬照抄,也不能全盘“否定”式地拒之门外或胡编乱改,建立中国式养老保障支柱,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体系。

中国职业年金制度正在建设中,成为养老保障体系改革的关键节点。世界养老保障体制改革坚持政府承担基本养老保障、社会提高养老保障待遇、个人自由拓展养老保障水平,普遍强调社会养老保障第二支柱的重要作用。中国职业年金制度建设从企业年金建设开始,1991年通过《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经过10年的探索实践,2000年通过《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将“补充养老保险”概念转化为“企业年金”。2004年中国正式颁布《企业年金试行办法》,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逐步实施企业年金计划。随后中国在事业单位中试点职业年金制度,2008年国务院发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提出事业单位探索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形式的职业年金制度,因易于造成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养老保险“三轨制”同“并轨”的改革方向背道而驰,改革成效不明显,并未全面铺开。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在机关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以理顺养老保障结构体系、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加重趋势、保障退休人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

综上所述,中国职业年金制度建设在世界养老保障多元化发展趋势同中国养老保障一体化改革的碰撞中艰难推进,从企业、事业单位的分类探索到机关事业单位的一体化改革中“摸着石头过河”,仍然需要沿着“体系化”的改革方向继续探索。因此,本书主要基于职业年金的本质内涵对中国职业年金制度体系化构建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二、研究意义

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从提出补充养老保险政策开始,先后推出企业年金、事业单位职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但缺乏理论指导的改革实践举步维艰,因此,本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研究的理论贡献

本书围绕中国职业年金制度体系构建开展研究,需要界定职业年金概念、构建体系、规范内容等相关理论问题。1. 职业年金概念界定

职业年金是指各类组织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根据自身经济状况,旨在改善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而建立的一种补充养老保障。从本质内涵上分析,职业年金是一种与收入、缴费关联的养老保障模式,国家提供政策支持、不承担财政责任,组织提供给职员的一种员工福利。国内外对职业年金定义存在模糊现象,在实践中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差异。从国内外现有定义来看,广义职业年金的保障对象不仅仅指公共组织工作人员,也包括私人组织工作人员。中国目前对职业年金的定义主要侧重狭义角度,其保障对象主要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包括企业职工、非政府组织工作人员等。职业年金概念存在泛化现象,需要深入挖掘其本质内涵,正本清源,清晰界定其含义。2. 职业年金制度的体系构建

各类职业年金具体制度是职业年金本质内涵表现出的各种外延形式,需要系统构建。中国职业年金制度建设在补残圆缺的进程中艰难调整与改革,企业年金有了明确的制度安排,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建设经历一段时间的试点改革而停滞,继而推出整合型的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但在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之外,还有非营利组织、农民群体等并没有纳入职业年金制度建设体系。中国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体系仍然不完善,需要从系统论的角度进行全面构建,使其成为指导中国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理论依据。3. 职业年金制度的内容研究

中国职业年金制度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制度内容建设不尽科学,致使改革较难推进。企业年金制度实施的非强制性,致使以利润最大化为生存之本的大多数企业并不积极响应国家提供的这一鼓励性政策。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因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的分类障碍致使部分保障对象存在养老保障替代率有下降的可能,改革因此无法有效推进。2015年,中国出台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到建立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制度”,对缴费比率和待遇发放进行了明确规定,并提出“各级政府应……为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集中受托管理其职业年金基金”,但在正式出台《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后,实施过程中牵动各利益相关方,造成新的“双轨制”。中国职业年金制度的内容建设缺乏系统性,制度体系不全、各类职业年金制度内容孤立,无法在效率基础上保证公平,最终影响效率。(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中国职业年金制度建设是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实践需求,是养老保障体系改革成败的关键点。开展职业年金制度研究对解决中国养老保障的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1. 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养老风险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占到总人口的15.5%,表明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第一部老龄产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明确指出:“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初期。”中国越来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不断冲击着现有的养老保障结构。中国养老保险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虽然实现了全覆盖,但保障水平参差不一,不足以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养老保障需求。根据国际经验和实践需求,中国需要系统建设养老保险第二支柱的职业年金,坚持社会化取向,减轻养老保障的财政支出,以化解中国的养老风险。2. 促进养老保险制度公平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二元结构”、公共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双轨制”焦点话题。中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改革消除了城乡之间养老保险待遇的不平等,但仍然没有改变职工与城乡居民之间养老保险在国民待遇上的不平等,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替代率相对较高;二是职工没有享有城乡居民非收入关联部分的养老金收入。2015年,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始,公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轨”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但企业年金和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制度差异又造成养老保险第二支柱的“小双轨制”,同时忽略了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之外的劳动者对养老保险第二支柱的需求,形成新的不公平。中国职业年金制度体系构建就是从宏观视角系统研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等对职业年金的需求,从职业年金制度的公平性出发促进养老保障制度公平。3. 提高社会发展效率

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公平价值取向,但养老保障的纯粹公平容易导致平均主义“大锅饭”,损害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国职业年金制度作为养老保险的第二支柱需要确定效率优先的价值取向,真正体现劳动与非劳动、不同行业劳动之间的差异,将职业年金待遇同收入、缴费相关联,在基本养老保障基础之上差异化地提升从业人员的养老保障水平,建立良性的养老保障机制,促进社会发展的效率和可持续性。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业年金制度建设实践推陈出新,从企业年金、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建设至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顶层设计,相关学术研究也不断调整研究对象,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研究成果主要分为年金类型、内容要素和国际启示等三个方面。(一)中国职业年金制度的分类研究

中国职业年金制度采用分步建设的方式,理论研究来源于实践并为实践服务的真理,中国的职业年金制度也表现出分类研究的基本特征。1. 企业年金制度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21世纪初又明确转化为“企业年金”并正式发布政策。通过查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有关“企业年金”研究的文献数量可以看出,企业年金制度的相关学术研究也在20世纪后10年和21世纪的前10年表现得较为强劲,其研究趋势如图1-1所示。图1-1 企业年金研究文献计量态势

图1-1清晰表明中国关于企业年金制度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年金试行办法》正式颁布前后,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已经从热点问题转化为职业年金的关联性问题以及企业年金制度实施方案优化等方面。全面研究了企业年金制度建设的各个基本要素。邓大松、刘昌平(2005)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界定了企业年金的内涵,归纳总结了概念特征,政府出台政策引导、独立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的补充养老保险、企业结合自身经济能力提供的企业员工福利。学界也探讨了企业年金的价值,认为企业年金可以抵御人口老龄化风险、减轻财政压力、提高职工养老金收入(杨帆、郑秉文,2008)。企业年金制度涉及的模式选择(李娟,2006)、基金管理等内容也都有学者进行了论述,提出建立信托型年金基金管理模式(郑秉文,2004)。2. 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研究

2008年,国务院发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提出建立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掀起了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研究的高潮。通过查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有关“企业年金”研究的文献数量可以看出,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研究主要集中在2010年和2014年,其研究态势如图1-2所示。随着中国企业年金制度改革进程的推进,2008年中国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建设进入试点时期,2010年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陆续发表。随后几年中国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改革实施乏力,相关研究较少。2014年,相关研究增多主要是学界已经形成共识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需要统筹进行。图1-2 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研究文献计量态势

中国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研究主要是借鉴企业年金制度研究的成果,转化了研究对象,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职业年金的联动问题,通过揭示企业年金同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不同呼吁改革要坚持公平原则(吴宏洛,2010),郑秉文(2009)通过“三个联动”提出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同企业年金的联动以促进中国养老保障第二支柱的公平,强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的联动发展无疑为中国职业年金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朱劲松(2008)也认为在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在机关事业单位统筹建立职业年金以破除改革障碍。罗倩妮(2010)提出事业单位在保证基本养老保险之外,再建立两级制的职业年金,第一级为公共部门养老金,第二级为廉政储蓄养老金,以保证公共部门雇员待遇水平的稳定、应对“老龄化”危机、促进劳动力流动,以期实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突破。二是探讨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建设过程中的障碍。吴蕾、鞠永和(2014)探讨了公立医院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从建立制度的意义、问题和制度建设等角度进行研究。孙波(2009)提出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建设遭遇实施乏力的困局根本原因在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三是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的构成研究。何文杰(2013)提出了构建公益类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应遵循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以基金制和缴费确定制为主体,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的基本思路。此外,作者还从费用来源、费用的分担比例、缴费基数、个人账户资金、职业年金的领取条件、职业年金的管理、争议的解决方式、税收优惠政策八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公益类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的一些对策。3. 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制度研究

2008年,深圳市发布《深圳市行政机关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计划总体方案》开始探索聘任制公务员的职业年金制度。2010年,实施的《深圳市行政机关聘任制公务员社会养老保障试行办法》构建了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的基本框架,为中国后续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深圳市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制度改革同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改革同步进行,涉及的地域范围较少,在学界没有引起更多关注。胡晓东(2011)主要以深圳市为例,界定了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的相关概念、相关理论,并借鉴美国公务员职业年金制度提出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制度建设需要关注的问题。薛博、王道勇(2013)从聘任制公务员建立职业年金的必要性出发,系统阐述了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制度的基本模式、缴费方式和待遇水平、基金运营等内容。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制度在建设上偏离了其作为养老保障第二支柱的功能定位,还担负起考核、奖惩及反腐倡廉的作用,聘任制公务员违反制度后职业年金将被收回(杨丽萍、郑向鹏,2008)。4. 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研究

2015年中国出台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研究井喷式出现,企业年金、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被淹没在研究的浪潮中。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研究主要集中在难点突破、可行性(何小伟、郑伟,2014)、实施办法、方案设计(张兴,2014)等方面。朱玫霖(2015)提出了中国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运行的非均等化、机制衔接、政策扶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杨晶(2015)提出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中因缴费单位经费来源不同而实行的“名义账户制”和“基金积累制”两种模式并存的“小双轨”问题。在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的反思中,部分学者对制度设计进行了研究,阮翔(2014)提出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从系统整合的角度提出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的模式选择、筹资机制、给付机制、投资管理、监管机制及其相应的配套措施。随着政策的出台,中国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研究内容涉及范围较为宽广,但研究深度需要进一步拓展。(二)中国职业年金制度的构建研究

职业年金制度构建研究包括基本理论、外部基础、覆盖范围、缴费模式、待遇给付、基金管理、监管体制等方面的内容,通过企业年金、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四项改革实践和理论探讨,中国职业年金制度内容要素研究较为完备。1. 中国职业年金制度的基本理论研究

中国职业年金制度基本理论研究突出表现为职业年金概念的界定仍然存在诸多争议。中国政府出台相关公共政策并行使用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称谓,从保障对象的不同出发分别赋予其不同的定义,这一行为满足了职业年金实践需求,但缺乏学术的理性思考,混淆了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区别,消解了概念的严谨性。封进(2012)认为,“广义的职业年金指的是在公共养老保险制度之外,由雇主提供的各类补充养老保险,这其中包括了企业年金”,强调职业年金内涵的统一性,企业年金应该称为企业的职业年金,从学术的角度厘清了职业年金内涵与外延的关系。还有学者从职业年金的功能定位融合的角度,将职业年金界定为养老保险的第二、第三支柱。丁宁宁(2001)在介绍澳大利亚养老保障体系时,将职业年金的对象界定为包括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在内的所有雇员,将职业年金分为养老保险“第二支柱”的强制储蓄型职业年金和“第三支柱”的自愿性质的企业补充职业年金,尝试将职业年金定义为涵盖职业年金、商业养老储蓄的补充养老保险。部分学者在尊崇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揭示既有理论探讨也有实践建议。苏卫东(2008)认为,面向公职人员的职业年金应与企业年金统筹并行,面向公职人员的职业年金与企业年金二者同为中国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的补充性质的养老保险,在考虑如何推进企业年金发展的同时,应一并考虑推进公职人员的职业年金发展,使二者共同构成一个覆盖所有城镇就业者的补充养老保险体系。职业年金制度框架的构建可以仿照既有的企业年金进行,源于二者之间的同源性。2. 中国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外部影响因素研究

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价值选择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基础条件等。中国学界对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系统阐述了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价值选择问题。吴蕾、鞠永和(2014)探讨了公立医院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从建立制度的意义、问题和制度建设等角度进行研究。杨燕绥、胡乃军(2012)指出“企业年金是中国职业养老金的先驱”,中国企业建立职业年金制度能够促进企业良性发展,也为职业年金的体系化发展树立标杆。何小伟、郑伟(2014)认为,“养老金双轨制”已经成为当前影响中国社会保障公平性的突出问题,依据国际经验提出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支晓晴、吴忠、张鹏等(2010)认为,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是缩小企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差距的必然要求,缓解改革后退休人员待遇下降的必然要求,减轻国家养老保险财政负担的必然要求。章泓(2010)认为,职业年金具有补充养老、福利激励、合理避税、资源配置等功能。在价值认知研究的基础上,学界也广泛讨论了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配套政策。职业年金制度建设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为制度的有效实施提供基本保障,做好顶层设计,应对养老保障存在的风险,优化职业年金制度,实现职业年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林桐、伍恩平(2014)从企业年金收益保障的角度,提出探索境外资产配置方式,建立有效的收益保障机制,确保企业年金制度获得科学发展。3. 中国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内部构成要素研究

职业年金制度的构成要素较多,包括制度原则、实施方案、缴费主体、费用分担比例、缴费基础、账户管理、待遇给付等方面。本书研究了中国职业年金制度建设需要规定的基本原则,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建议(袁少杰、韩鸿蕊,2015),针对职业年金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缴费主体、筹资模式、年金替代率、基金管理等建议(李友根,2015)。在制度原则和内容构建上进行混合论述,施瑶、李昂(2014)通过提出制定《公务员年金法律》为职业年金制定专门法律、健全职业年金建设的法律基础提供了思路,通过建设专门法律规范年金主体责任,完善税收支持政策,建立专业管理机构。邓大松、刘昌平(2004)以中国企业年金为对象,阐述了企业年金基金的治理结构,分析了信托型企业年金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监管体制等内容,为中国职业年金基金运营和监管提供了有效建议。(三)中国职业年金借鉴国际经验研究

中国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的学术研究大多包含了“引进来”的因素,通过学习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职业年金制度研究的成果开创国内研究的起点,通过研究国外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案例为理论建设提供实证。1. 中国职业年金借鉴国际制度建设的内容

关于内容方面进行国际借鉴的文献较多,借鉴内容涵盖了职业年金制度的各个方面。根据中国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不同阶段,分为企业年金、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公务员职业年金等研究阶段。根据中国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内容划分,分为系统研究和内容要素研究。在系统研究方面,毛慧红、戴维周(2004)通过系统总结日本企业年金制度的概况及运作模式,分析了日本企业年金的类型、计算方式、给付方式、基金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中国企业年金制度构建的具体建议。邹德新、刘春雪、李洪梅(2009)通过美国职业俱乐部联盟建立了职业运动员401(K)年金计划结合中国国情,建议构建中国特色的运动员职业年金制度模式,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设计灵活、弹性的运行机制,构建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推动运动员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刘经纬等(2011)分析了发达国家高校教师职业年金制度的起源与作用,从管理体制、计划类型、缴费水平、替代率水平、治理结构、投资管理等方面研究了国外高校教师职业年金制度的概况和特征,总结了其对中国建立高校教师职业年金制度的经验和启示,为中国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在监管体制方面,罗采薇(2015)以企业年金监管模式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美国、日本企业年金制度模式,提出了监管机构与监管模式的选择、完善企业年金的法律法规基础、加强信息披露等建议,为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提供思路。在缴费模式选择方面,刘琳(2009)针对给付确定型计划和缴费确定型两种职业年金计划运作模式,结合英国、波兰和美国的职业年金改革实践,分析了两种制度的利弊,提出中国职业年金应选择缴费确定性运作模式。在年金基金管理方面,彭琼(2013)通过分析美国加州职业年金近10年的投资回报,认为职业年金投资抵御市场系统性分析风险能力较弱,收益具有不确定性,提出加强投资风险管理、寻求配套措施。2. 中国职业年金借鉴国际制度建设的过程

关于过程方面进行国际借鉴的文献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决策选择及其条件等方面。龙玉其(2015)通过梳理国外职业年金制度的演变过程,阐述了职业年金制度建设需要完备的基本条件,为职业年金制度建设创造平台。刘钧(2002)通过分析美国企业年金计划对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巨大贡献,提出中国应该通过建立企业年金促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但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认为中国不具备发展企业年金的必要条件,提出通过商业保险方式提供企业的补充养老保险。虽然研究内容较早,但对考察中国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过程极具启发作用。2004年前后中国推出企业年金试点,其后实施进程的缓慢无不表明这一借鉴性研究具有很大的前瞻性。通过分析国外金融危机对职业年金制度产生的影响以增强制度的发展弹性,王坦然(2010)研究金融危机对美国401(K)计划产生的影响,通过分析金融危机事件中美国401(K)计划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为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建设提供警示和建议。二、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职业年金及其实践、制度相关的研究文献同国内研究一样也较多。由于国内外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传统、社会构成等方面的差异,国外研究同国内研究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其研究内容大多将私人组织和公共组织职业年金一体看待。纵观国外现有研究文献,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职业年金内涵、基础理论和制度构建等方面。(一)职业年金内涵研究

企业年金是职业年金最先发展的一种形态。早期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出于激励员工、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建立了这种劳动关联型的养老保障项目。因各国发展形态各异,职业年金的内涵因各国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等不同而产生了差异。职业年金根据其覆盖对象、缴费模式、待遇给付、基金管理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Labor Organization,ILO)将企业年金定义为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向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提供的经济保障。该定义反映了经济发达国家企业的主体地位,其内容不仅仅包括退休后的养老保障,还涵盖了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疾病救助等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部分要素。Dennis E.Logue和Jack S.Rader(1998)主要以企业的职业年金为定义对象,将职业年金定义为国家提供政策规范,企业和员工承担缴费责任,建立社会管理机构进行专业管理的补充养老保险。该定义清晰界定了职业年金内涵的基本要素,但在职业年金的定位上仍然界定为补充养老保险,过分突出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功能,混淆了同样作为补充养老保险的功能定位。1994年,世界银行通过将养老保障划分为三个支柱,清晰界定了职业年金是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费、基金完全积累、社会机构专业管理的养老保障模式,作为第二支柱的私营养老金计划强调劳动关联。(二)职业年金基础理论研究

职业年金基础理论研究为职业年金制度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国外学者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主体研究和附加研究。主体研究主要表现为针对职业年金开展的针对性研究,直接为职业年金的价值认知和制度构建提供基础理论。养老保障多支柱理论为人们正确认知职业年金提供了理论依据,1994年,世界银行在《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及促进增长的政策》中提出养老保障“三支柱”理论,2005年,世界银行又通过《21世纪的老年收入保障——养老金制度改革国际比较》提出了养老保障“五支柱”理论。Albert Ando和Franco Modigliani(1963)提出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生命个体需要将收入和消费两项活动在生命存活全周期内进行平衡,将一生的收入适当地分配到每一个时期内进行支出,实现“收入—消费”效应的最大化。Bodie、Zvi、Robert C.Merton等(2006)通过研究国家责任理论,提出国家应该担负起政策供给,通过引导和规范,在组织内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以保证社会秩序的良性发展。延期支付理论提出较早,也是职业年金制度发展的基础理论,强调工资现期支付同退休养老金支付之间的互逆性,组织支付给员工的养老金只是工资的一种延期支付,通过延期支付平衡劳动与退休之间的收入差距。附加研究主要表现为在社会保障理论研究过程中对职业年金的关涉性研究,间接为职业年金提供理论支持。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了隐性合同理论,Laurence J.Kotlikoff和David A.Wise(1984)通过研究发现企业建立职业年金能够影响员工的离职和退休决策。这表明职业年金计划作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一种隐性合同能够提升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平滑其生命周期内的收入和支出。因此,隐性合同理论强调了企业建立职业年金计划无论对企业自身的发展还是职工退养的需要都具有必要性。自由主义思潮颠覆了社会民主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关于养老保障的基础认知,提倡发挥组织、劳动者个人的主体责任,养老保障体制改革和职业年金制度的实践提供了宏观的理论支持。(三)职业年金制度研究

通过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支持,国际组织、发达国家的学者广泛开展了理论和实践的构建探索,内容涉及职业年金制度的全要素。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在企业养老金体制构建方面的贡献较多。21世纪以来,OECD在全球公司治理运动和金融危机影响下通过其专门机构“私人养老金工作小组”“保险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企业的职业年金原则,例如,2004年提出《OECD理事会职业养老金监管核心原则》。在年金制度系统构件上,Estelle James和Dimitri Vittas(1999)通过系统比较研究美国、加拿大、德国等社会保障机制,提出职业年金建设的基本要素和内容,并对内容要素进行了分类阐述。在年金制度实践研究上,德国1974年建立《改善企业退休给付法》,美国1978年确定雇主发起养老计划的401(K)养老计划,这些以企业为主开展的职业年金制度实践为国外职业年金制度研究提供了研究标的和实证案例。在年金制度的价值认知上,国外学者一致强调其重要作用。马歇尔·卡特(1996)通过分析美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弊端,结合“婴儿潮”对美国未来养老保障产生的风险,提出建立企业年金制度至关重要。在年金治理上,学者着重强调养老基金管理的风险控制,形成年金信息披露、风险评估、内部管控等机制,减少年金管理的严重失误问题(Fiona Stewart and Juan Yermo,2008)。在年金监管体制建设上,Davis E.Philip(2003)从市场风险的角度研究了企业年金监管问题,强调企业年金需要在养老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重视市场系统性风险。在年金管理上,欧洲国家将私人保险市场关于资金管理的经验应用到养老保险制度领域,创造出“名义账户”,将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缴费确定型和给付确定型的制度模式进行了交叉融合,为职业年金制度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三、国内外研究评析

纵观国内外职业年金研究的相关文献,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研究内容也相当全面,涉及职业年金制度的各个方面,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丰富职业年金制度研究的内容体系。(一)职业年金制度研究取得的成绩

职业年金制度相关研究成果丰硕,为进一步的深化研究奠定了基础。一是研究内容的全面性,国内外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及其相关制度的研究覆盖了制度内容的方方面面,涉及职业年金制度的概念、基础理论、覆盖范围、缴费模式、待遇给付、基金运营、管理体制、保障措施等,丰富的研究成果为各类型职业年金制度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研究内容的普遍适用趋向,为职业年金制度一体化构建提供了参考依据。在企业年金制度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逐渐介入公共组织领域,逐渐实现职业年金制度理论探讨和制度实施的全覆盖。国内职业年金制度研究的这一规律表现最为突出,企业年金、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聘用制公务员职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研究的先后次序分明,职业年金一体化研究的趋势较为明显。国外并未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职业年金制度进行割裂研究,虽有具体职业年金计划在规范上的差别,但研究内容的整体适用性较为明显。三是研究内容充分反映了时代特征,反映了职业年金作为制度规范对象的本质属性。理论来源于实践,国内外的职业年金制度研究大多集中在法律、制度、政策的出台前后,为政策出台提供建议,也通过理性和实证的反思去努力修正政策的不足。四是研究价值取向的趋同化趋势明朗。国内外关于职业年金制度的研究都伴随职业年金政策的出台而爆发式展开,职业年金制度涵盖在政治范畴内,服务于政治统治的需要。无论以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构建的福利体制,还是以社会主义为价值取向建设的国家保障制度,都趋向强调兼顾公平与效率,逐渐改革取其一极的错误做法。中国曾经在公平与效率上摇摆幅度较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平”。(二)职业年金制度研究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职业年金制度研究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中国职业年金制度形式复杂多样,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对象界定模糊,职业年金的概念在政策与学术之间游弋不定,往往以政策需求为上。国外关于职业年金概念的争议不多,其多以私人组织为载体出现,而国内将其翻译成企业年金,忽略了其本质内涵应该是企业的职业年金,因此造成国内职业年金概念研究众说纷纭的割裂局面。二是研究内容不平衡现象。国内外职业年金制度研究都存在厚此薄彼的现象。国外在研究对象上存在不平衡,研究内容主要以私人组织为主,系统研究了企业的职业年金相关问题。国内在研究对象、研究周期等方面存在研究不平衡,总体上企业年金研究数量较多,企业年金、事业单位职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分别在其政策出台前后出现研究高峰。三是研究深度有待挖掘。因时代变迁缓慢和基础理论创新滞后,国内外文献反复研究探讨了职业年金制度的内容要素,在制度模式选择、覆盖范围、缴费模式、待遇给付、管理体制、保障措施等方面停留在既有成果上。国外研究文献在年金基金微观运营、收益研究上还进行了深度挖掘,国内文献仍然浮于宏观管理层面。四是研究深受政治导向的影响。国外私人领域较多,职业年金制度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企业方面,政治问题关涉较少,有时无非是政党竞选的工具。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政治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较深,职业年金制度本身隶属于政治范畴,因此相关学术研究要服务于政治需求,随中国政治导向而开展学术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学术研究的理性。五是研究内容存在系统性缺陷。国外职业年金制度研究虽然大多集中在企业方面,但是并没有忽视公共领域,而是将企业组织与公共组织作为整体进行研究。中国职业年金制度研究从企业、事业单位、聘用制公务员到机关事业单位一体化,表现为单一制度建设,即使将既有制度累加仍然忽视了部分非营利组织对职业年金的需求。第三节 研究内容

本书以“中国职业年金制度体系”为研究对象,基于系统论的视角研究中国职业年金制度体系建设问题,梳理中国职业年金发展的历史及其形态,分析中国职业年金制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构中国职业年金制度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中国职业年金制度体系建构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提出选题的创新点。

第二章:职业年金制度体系的基本理论。主要界定职业年金的相关概念、职业年金制度体系的相关概念、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通过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阐述为本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章:中国职业年金制度的探索历程。系统总结中国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历史脉络,宏观洞悉中国养老保障的改革进程及其关键点,微观剖析企业年金、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及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建设的动因及其成效。通过分析中国职业年金政策的演进过程,总结中国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

第四章:中国职业年金制度体系建构的必要性。分析在防范人口老龄化风险、维护社会公平等方面的社会需求,分析在改革养老保险体系、减轻政府养老金财政支付压力、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政府需求,分析在保障劳动者养老水平、调动职工积极性、便于从业人员自由流动等方面的需求,详细剖析中国职业年金制度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第五章:中国职业年金制度体系建构的可行性。通过系统总结中国企业年金、事业单位职业年金、深圳市行政机关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正反两方面的实践成果,探讨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职业年金建设成绩,系统论证中国职业年金制度体系建构的可行性。

第六章:中国民族地区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研究。从非职业视角探讨职业年金的区域影响,归纳总结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等发展阶段,分析中国民族地区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发展建议。

第七章:中国职业年金制度体系建构。分析中国职业年金制度体系建构的影响因素,探讨其价值取向,详细阐述制度规范强度、覆盖对象、缴费主体、资金筹集、待遇计发、资金运营、监管体制等构成要素。

第八章:中国职业年金制度体系建构的保障措施。详细论述了养老保险体系结构治理、税收优惠政策、资本市场、信息化建设和法制基础等制度建构的保障措施。

第九章:结论。主要总结本书的研究内容及其成果,分析研究的缺憾,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一、研究思路

本书采用理论探讨到实践探讨的思路,系统厘清职业年金的相关理论,在相关理论指导下分析中国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实践,为中国职业年金制度改革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思路具体如图1-3所示。图1-3 研究框架二、研究方法

本书以中国职业年金制度建设为中心,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辅以实证研究方法,系统构建中国职业年金制度体系。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文献分析法

通过搜集有关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国民年金、养老保险、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年金制度建设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为中国职业年金制度体系构建奠定科学的基础。(二)案例分析法

通过寻找典型案例,搜寻有关案例的政策文本和研究资料,总结职业年金制度建立的基本规律,分析中国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基本方向,系统构建中国职业年金制度体系。(三)实地考察法

通过对中国企业年金、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实施的典型组织进行实地考察,搜集相关资料,并寻找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了解职业年金制度建立的过程,寻找影响因素。(四)比较研究法

通过比较研究企业年金、事业单位职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异同,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中国职业年金制度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借鉴。通过比较研究国外发达国家职业年金计划实施的基本情况,为中国职业年金制度的建设提供启示。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

本书批判继承既有研究成果,在学术研究服务政治需求的基础上坚持科学认知,系统总结中国职业年金制度建设历史与现实,从理性的角度全面透视职业年金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形成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的创新。一、研究内容创新

本书研究中国职业年金制度建设问题,不局限于缴费模式、给付模式、基金管理等微观内容的探讨上,更强调职业年金体系建设的宏观问题。在职业年金制度体系建设的基础理论上,不局限于职业年金的分部门概念,科学探讨、认知职业年金的本质内涵。在职业年金内涵统领下,系统研究中国职业年金制度体系问题,在现实实践基础上查漏补缺,弥补中国职业年金制度研究在非营利组织、农民群体等领域建设上的缺憾。依据职业年金的本质内涵,构建科学的职业年金制度体系,预留制度接口,保持职业年金制度改革的张力。二、研究视角创新

本书采用系统论的视角,全面透视中国职业年金制度体系建设问题,研究内容不再局限于企业年金、事业单位职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等政策建设的部分问题,提出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之外的非营利组织、农民群体、非正规就业群体等在职业年金制度建设上的问题,研究视角更为宏大。本书不仅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研究职业年金制度建设实践,而且注重在既有基础之上探讨中国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未来发展问题,职业年金未来发展同样面临扩大覆盖面的问题。本书不以纵向的养老保障具体项目、横向的养老保障项目要素为对象,更注重“小切口、广分析”的方式,以职业年金制度建设为突破口,深入分析中国养老保障体系改革问题。(1) (西汉)戴圣.礼记[M].刘小沙,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5.(2) [德]闵采尔.千年王国[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9:2.(3) [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M].戴镏龄,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12:1.(4) [意]康帕内拉.太阳城[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6:1.第二章 职业年金制度体系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职业年金的概念界定

概念是人类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感知事物本质属性并加以抽象提炼和概括。职业年金的概念是对职业年金本质属性的认知,揭示职业年金的内涵和外延,将其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从学术研究视角观察,科学认知职业年金的本质属性对把握职业年金制度建设规律具有重要价值。一、职业年金的内涵(一)职业年金的相关概念

职业年金是养老保障演变发展的一种具体形态,目前尚未成熟稳定,其外部影响性概念及内部形式的分化给其内涵和外延的界定造成混乱。外部影响性概念包括养老保障体系、补充养老保险,内部形式包括企业年金、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和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1. 养老保障体系“养老”一词依据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两层含义:一是奉养老年人,主体是家属、社会成员乃至国家,《周礼·地官·大司徒》中记载“以(1)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正是强调政府提供养老保障的职责;二是老年人闲居修养,主体是老年人自己,唐宋璟《告老乞致仕表》中写道“归全之望,获在愚臣,养老之恩,成於圣代”,正是强调人们年老之后解甲归闲的期望。养老保障将“养老”的两层含义进行了融合,即国家、社会、家庭、个人为老年人的闲居修养提供物质、服务和精神慰藉的基本支持。养老保障体系就是养老的支撑体系,养老需求的多样性致使这种体系内部形成不同的、有机联系的子系统。在现实养老保障实践中,养老保障体系可以分为国家普遍提供的养老福利、劳动关联的养老保险和国家社会针对性开展的养老救助。1994年,世界银行在《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及促进增长的政策》中提出公共养老金计划(第一支柱)、辅助性补充养老金计划(第二支柱)、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第三支柱)的三支柱理论,将养老保险进一步细分,构建了养老保险分体系。2005年,世界银行又在《21世纪的老年收入保障——养老金制度改革国际比较》增加了贫穷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零支柱)、家庭保障(第四支柱),在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增加了养老救助和家庭互助养老的内容,将“养老保险体系”扩展为“养老保障体系”。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养老保障体系中,还是在强调劳动关联的养老保险体系中,作为补充养老形式的职业年金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2. 补充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是劳动者依据国家相关制度缴纳养老保险费、达到法定年龄退出劳动领域后依法获得物质收入的一种保障机制,概念清晰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