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兆麟贾海忠中医传承对谈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1 13:53:47

点击下载

作者:鲁兆麟、贾海忠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鲁兆麟贾海忠中医传承对谈录

鲁兆麟贾海忠中医传承对谈录试读:

鲁兆麟 贾海忠 中医传承对谈录鲁兆麟 贾海忠 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 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鲁兆麟贾海忠中医传承对谈录/鲁兆麟,贾海忠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10

ISBN 978-7-5132-1793-4

Ⅰ.①鲁… Ⅱ.①鲁… ②贾… Ⅲ.①中医学-临床医学-经验-中国-现代 Ⅳ.①R249.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014442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邮政编码 100013传真 010 64405750北京市泰锐印刷有限公司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开本710×1000 1/16 印张13 字数213千字2014年10月第1版 2014年10月第1次印刷书 号 ISBN 978-7-5132-1793-4*定价 35.00元网址 www.cptcm.com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调换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社长热线 010 64405720购书热线 010 64065415 010 64065413微信服务号 zgzyycbs书店网址 csln.net/qksd/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内容提要

本书是鲁兆麟和贾海忠教授师徒二人关于中医精粹的系列对话,涉及中医理论和诊治技术的核心问题,是两位作者对中医长期思考和临床体会的真诚奉献。

本书内容包括15章,分别探讨了中医认识疾病的开端、万物生灭转化的本原、万物一切变化的藩篱、万物一切变化的关系、不可逆转的生命节律、人体可以流动的成分、部位固定的人体器官、器官组织之间的联系通路、疾病产生的祸根、疾病产生的原理、发现与确定疾病的方法、恢复健康的原则、恢复健康的方药、恢复健康的非药物疗法、不生病的学问。序一 中医人的心愿

中医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强调传承,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十分重视中医的发展,发表过十分重要的批示,周恩来亲自过问并组织创建了北京、上海、南京、成都、广州五所中医学院,至今已经历五十七年。我的恩师任应秋先生仙逝也已经二十九个年头,而我们伟大国家飞速发展,今日已昂首屹立在世界之林,叹为仰见。

中医药自古至今都是私塾授受,名家辈出,迄今为止,已有名家万余人,金元时期仅有不到百年历史,却出现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刘完素、张元素、李杲、张从正、朱震亨五位至今影响深远的医家,人称“金元五大家”,至今一直被后人传承。明代著名中医药学专家李时珍集毕生精力亲自撰写了举世瞩目的名著《本草纲目》,已被多个国家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影响世界。被选为当今三十位国医大师之一的王绵之先生乃南通当地传承了十七代的著名方剂学家,影响了当代无数临床医家。由此,让我对中医教育,产生了很多思考。

其一,中医的传播仅采用集体办教育的模式行吗?我在长期的教学和编教材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和感悟,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在67岁退休后,有更多闲暇时间思考这个问题,才感悟到应该怎样传承中医药。回想在1984~1989年任教务处副处长期间,我曾与教育部一名司长接触,当时我有一种想法,中学生文理分科是不正确的,但当时并没有更多的理由。事情已经过二十余年,现在教育部提出,高考要提高语文的分数,降低外语的分数比例。我当时只有一种想法,中医药是中国的国粹,不能随意丢掉!20世纪90年代初,一位教育部副部长曾在武汉大学讲过一句话,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有二,一是中文,一是中医。联想我的老师任应秋先生在编写《中医各家学说》教材中说:宇宙自然界是连续的气与不连续的形的统一。因此,我有意识读中国古代哲学方面的书。随后,我曾拜访过北京大学教授冯友兰先生、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先生,并读他们的著作,在读到张立文先生《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上卷《天道篇》时,发现书中的十八个范畴,均与中医有关,继续读下篇《人道篇》时,才理解任老师在《各家学说》中的那段话。国家中医局考试中心让我审《中医师考试大纲》,在审阴阳这一章时,我就在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之前,补充了阴阳的一体思维,这句话来源于张立文先生《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中“一二论”,因此我在国子监召开的“中医文化论坛”中提出了中医“一”的思维,后来我的学生将这一观点发表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上,这个观点有助于中医理论水平的提升,也有助于对藏象学说的理解。

其二,在研究中药学时我提出了要改中药学为中药药象学的方案。因为,地球上的生物体,包括动物、植物、细菌、病毒等,每个生物体都要生存、繁衍后代,适应宇宙及地球的变化,高级生物体适应能力较差,反应较慢,而低级的生物体反应较快,适应性较强,变异较快。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认识疾病的种类越来越多,据中国工程院统计,1908年内科疾病的种类仅375种左右,人的脑子是记得下来的,到2008年统计已达到6795种,过去还有内科专家,现在内科主任仅是一个行政管理者,而按其业务专长,则分为脑病专家、心血管专家、肝病专家、肾病专家、消化系统专家等,无一人敢称大内科专家。中医则认为活得舒服、活得长是养生的最终目的,用专业术语来讲,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是中医人的最高目标。而中医用的药材都是从地球上采来的,凡是味道好、有营养价值、寒热温凉差异不大的,都被称为食物,而寒热温凉差异较大、口感不好、没有或很少营养价值的就被称为中药,介于食物与药物之间的能够改变食物口感的,可以作为调味品,如生姜、大料、葱、蒜、花椒、辣椒、盐等,它们既可以作为食物中的调料,又可以作为中药材,故而,中药材中既包括生物体的各种阶段的实材,也包括各种调料、各种食物等,所以元代医家专门写过一本书,名《食疗本草》,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医有一句名言——药食同源。鉴于全国各地,气候环境条件不一,又有道地药材的称谓,又因采摘时间的不一,疗效有不同,因此各种药材才有不同的名称。如川贝母与浙贝母,功效有差异,名称不相同。再有如云茯苓即云南产的茯苓,质量最好,故称之;广东新会地区的陈皮质量最好,故又称新会皮等。鉴于中药与地区、动植物品种、功效等都有相关性,所以中药学应改革为“中药药象学”。

其三,中医方剂学的改革,我也有自己的想法,至于其他各科的改革,同样,我也有自己的主张。

鉴于以上几点,我在该书中拉拉杂杂说了一些与中医理论、中药、方剂及其他各科改革的话。中医传承过程中,老师的思想要改革,学生对中医的理解不要僵化、不要局限。只有老师认真地教,学生举一反三去领悟、勤学多实践,中医传承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殷切希望中医后继有人,完成一个中医人的心愿。

寥寥数语,以此为序。鲁兆麟癸巳年冬月于兆麟堂·国家名老中医传承工作站序二 中医传承之道

传承虽为师徒之事,却是各行各业发展之根本,中医数千年的传承,成就了既往中医的辉煌。近百年来伴随着西方文化强势传入,西医逐渐占据中国医疗的大半江山,现代中医教育和研究在经历了数十年的“邯郸学步”之后,发现已经进入了非常尴尬的阶段,很多懂点西医的现代中医运用中医治病的临床疗效远远不如纯中医。深思熟虑之后人们发现这是西化的中医教育所致,因此,中医师承教育在有识之士千呼万唤后得到了高度重视。

我经过30多年的中医学习和实践,逐渐清晰地认识到,中医传承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一、拜良师

唐代韩愈的《师说》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中医,我们非常需要“传健康之道、授中医之业、答学生之疑”的良师。

1980年秋我开始大学阶段的中医学习,1985年夏毕业后开始从事临床工作,虽然能够将所学知识用于临床并取得一定的疗效,但还是会对很多疾病束手无策,因此1993年秋开始拜在史载祥教授门下,完成了中西医结合硕士和博士的学习,临床思路更加开阔,临床疗效更得患者认可。2008年12月有幸被选为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人员,拜在中医大家李少波、薛伯寿、鲁兆麟老师门下,理论和临床水平又得加持。

二、善做徒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讲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在教诲我们,要善于做学徒,师无完人,学生必须学会把老师完善的东西学到家,老师不完善的东西使之更加完善。

做徒弟要有恭敬心,谦虚好学;做徒弟要有大胸怀,能够装得下各种学术观点,善于学习各种临床技能;做徒弟要善于以实践判断老师传授的知识,切不可以己之见判断其正误。

三、弘善业

医为善业,值得我们毕生从事,还要能够传承弘扬。

我在跟随鲁兆麟老师学习过程中,深感当今中医教育忽略了很多精粹内容,所以提议我们师徒共同就中医精粹传承进行系列对话,以期能够帮助困惑中的中医学子走向不惑,坚定学好中医的信心。

2012年,从春至秋,历时三季,我们师徒每周一次对话,终成是篇。虽尽力为之,仍难免管窥之见,有见多识广之士不吝赐教,则幸甚矣。贾海忠2013年12月第一章 中医精粹的根本鲁兆麟贾海忠一、中医目标:活得舒服和活得长

贾:现在我们学中医的人对中医知识有所了解,但是学完后对中医的整体总觉得把握还不够,尤其是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学到的中医知识比较零碎,连贯性不好。当涉及学校学习和教材之外的知识就更感到迷茫,因此,把中医精粹整理出来对学习中医的人是非常有益的。中医很讲传承,讲源流,即一开始起源于哪里,中医的根在哪里,中医是怎么变化发展的,中医精粹到底包括哪些东西?请您先给我们讲讲吧。鲁:五千年前,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身体的不舒服,中医是为解决这些不舒服而积累的经验方法。中医最终的目标就两个:活得舒服和活得长,即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如果身体不舒服地活着,还活得时间长,那就是受罪。所以看病的目标也是这两个。现代医学把疾病分为很多类型,把疾病治好了,有它一定的道理。中医治病的目的是维持一个人高质量的长时间的活着,也是整个医学的目的。二、中医认识的方法之一:把握藏象

贾:在认识疾病时中医和西医是不一样的,两者之间差距最大、科学性最强、经久不衰的东西是什么?鲁:中医是站在整体的角度来考虑疾病,西医是站在人的局部来考虑疾病。从解剖学的角度就可以看出来。西医讲心脏、肝脏、肾脏、脾脏等脏器,中医只有五脏六腑,后来发展成为六脏六腑。六腑中还有按照目前西医思维不能理解的,比如三焦。但中医里面也缺很多东西,比如前列腺、胰腺等都没有。中医最缺的一项是五脏六腑中没有大脑。奇恒之腑中有大脑,但是主要的是六脏六腑,管理着人体整个生理过程。中医脏腑的核心不是脏器,脏器是西医的器官,而中医脏腑系统叫藏象。

贾:什么是象?鲁:中医思维中,本身并没有把脏腑只当做一种实质性的器官,而是包含象的系统。象思维是中医的一个重要思维。中医理论是在战国到汉代期间形成的,是建立在《黄帝内经》基础上的。《黄帝内经》中专门提到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这些都是中医的认知。在中医认知中,五脏六腑都提到了藏象,如阴阳应象大论。象是表象、现象,身体不舒服的表现、现象,是人体脏腑功能不协调的表现。

贾:这个“象”是否能理解成“能被人们感知的一切表现”?鲁:中医的脏腑和西医的脏器是两个概念。西医的脏器就是指器官,一个实质性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的。从脏器的角度来认识疾病,在现代社会来看这是非常实际的、非常合理的、非常先进的。实际上人身上很多的表现是说不出到底来源于什么具体东西的。三、中医认识的方法之二:把握“数理”和“易理”

贾:听您讲解之后,我觉得“象”除了指正常的现象和表现之外,实际上我们中医更强调病态的表现。通过病态的表现与正常的进行比较来认识疾病,这是我们中医认识疾病的一个开端。另外,还有一个在教材里没有讲,但是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数”,请您给我们讲一下。鲁:中国古代的“数”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零,由一到零,而且这些数字中有好多跟中医有很重要的关系。比如:中医里的四诊八纲,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的把握,能对病人的身体情况基本把握。

贾:在中医里的“数”,包括阴阳是二,五行是五等等。除了这些外,“数”在我们中医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应用。鲁:“数”在中医中的应用特别关注“一、二、三”。在古代哲学思想中特别强调“一”,《黄帝内经》中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一”的概念是中医里非常重要的概念。张立文写了本书叫《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书中共有十八论,天论、五行论、常变论、气论、聚散论、物论、阴阳论、动静论、无极太极论、道器论、理气论、心物论、一二论、体用论等。这些哲学思想在中医里都能找到应用。张立文写了两本,分为天道篇和人道篇,天道篇讲自然界,人道篇讲社会。传统儒家思想讲中庸,中庸论和现在提倡的和谐很一致,社会是如此,人体也是如此,人体各系统需要和谐。现在很多电视节目都在宣扬提高免疫力,这不是中医的思维。这是在强调某一个方面,什么健身方法用过头了都不对,都不合适。《内经》中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达到平和最好,不是给你补才最好。数的思维里有“一、二、三、五”,为什么没有四呢,二分裂就成四,四再分成八。老子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变两仪,两仪变四相,四相变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其中通阴阳”。数字中医只谈“一二三四五九”。《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现代的计算机是二进制,就是一和零的组合,就可以千变万化出各种东西。

贾:数是理性思维必须要具备的。中医里面从零到九有十个数,“零、一、二”是基础,零相当于无极,一相当于太极,一分为二就有了阴阳了。中医里的数可分为三个体系,第一个是“零、一、二、四、八、六十四”,第二个是“零、一、三、六、十二、二十四”,第三个是“零、一、二、五”。但是在学校只强调了阴阳、五行,其他讲得不多。

中医常与《易经》联系在一起,有人常说研究《易经》对中医的影响有多大。《易经》的易有多种解释,一种是“易就是变易”,《易经》就是研究变化规律的学问,还有说“易是不易”或“易是容易的”,但是我觉得还是“变易”更有意义。鲁:所以中医在看病过程中非常注意疾病的发展变化,而不是一个方子吃到底的。也就是说要抓住疾病的变化,适应他的变化来用药,随证治之。

贾:“象、数、易”是认识人体最基本的工具,他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象,指内在的东西一定会通过表象表现出来,所以中医强调“有诸内必形诸外”,这也是我们用象来认识人体、认识疾病、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基本思维。这个思维是有它的现实依据的,而不是空想的。数,反映的是量。中医的量词很有意思,现在说几厘米、几毫米,无论是对大人还是小孩都是一样的。但是中医不一样,小孩的一尺和大人的一尺是不一样的,但是都叫一尺。这说明中医认识事物时考虑事物相似性比较多,而对绝对数值关注不多。因为按绝对数值来衡量的话,容易出现不便于描述具体病人实际的情况。

数是反映变化的量,易就是中医讲的化,变化的化。因为变是数量的变,化就是从一个东西变成另一个东西。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象、数、易,象中有数,象中有易,数中有象,数中有易,易中有相,易中有数。三者是不同角度的统一体。四、中医治疗疾病的境界:个体化治疗

贾:现代医学对人的具体情况考虑得偏少,但是中医在这方面考虑比较多,这是不是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的体现?鲁:中医提出的具体化的个体治疗是医疗的最高境界。五、中医治好疾病的根本:理论的真理性鲁:中医是在高层面立足建立起来的,在思维方法上中医有其科学的一面,西医也有他不尽合理的一面。

贾:在这点上我认为中医不是大家所说的那种现代科学,实际上不应谈中医的科学性如何,而应谈它的真理性如何会更好些。鲁:对,临床能把病看好,就是合理的。六、中医理论的总源头:天人合一的观念

贾:中医还有个观点是天人合一,您给我们聊一聊吧。鲁:中医里讲天人合一,天不是指有太阳的天空。创立这个学说的时候,所有的气候变化都是站在天的角度来观察的。张景岳在《类经图翼》里画了斗纲图,即根据北斗七星在一年里绕北极星旋转,以其出现在不同的方位来划分月份和二十四节气。

贾:中医从产生到现在变化不大,但是西医是日新月异,从这个角度上看,有两种情况,一则中医根本不接受新东西,所以一直不变;另一个就是中医一开始就认识对了,再也没法变了。我觉得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中医把握医学的整体,西医在细节上把握更多,我们需要将中西医有机结合起来。鲁:我一直不反对中西医结合,但是中西医在思维上很难统一,需要个补充和结合的过程。第二章 气——万物生灭转化的本原鲁兆麟贾海忠一、宇宙自然万物都是连续的气和不连续形的统一

贾:上次咱们讲了象,知道了通过象可以来认识事物。但是只有象不能讲清楚原理,古人认识到气是万物的本质。下面请您给我们讲讲古人是怎么认识气,怎么应用在中医中的?鲁:我的老师任应秋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宇宙自然万物都是连续的气和不连续形的统一。”那么连续的气和不连续的形是什么关系呢?《黄帝内经》中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认为人的生命就是气的生命,人是气构成的,这是中医学理论的本源。前面我们在讲“象”“数”的时候,都提到了“二、三、五”,没有提到“一”。这个“一”的理论对中医非常重要,人体和自然界就是“一”。古代哲学中有“气的一元论”,就是说宇宙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在中医学中,又把气分成了多种类型,如营气、卫气、宗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甚至把气也分了阴阳,现在都说营气属阴,卫气属阳。《内经》说“水为阴,火为阳”。那“气”是什么?《管子·内业篇》提出了精气说,把气作为阳,精作为阴。《内经》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站在阴阳学说的角度,气与精相对,属阳。“阴阳离决”说明人死了,没有生命活动现象,没气、没功能了。没精就是没物质了,这怎么可能,还有一百多斤的肉体在呢。中医说的气并不是单指活动能力,不能认为功能就是气。人身之气是具有物质基础的功能活动。

贾:我觉得气还是一种物质,功能只是它的一种表现,而不能把功能叫成气,因为找不到任何依据说气就是功能。鲁:阴阳学说的划分就将气和精划分开,精是物质的,那么气就成了功能的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只能说气是看不见的物质,而精是看得见的物质。精包括功能,气也包括物质。所以精气的阴阳划分,并不是功能和物质的划分。现在大家老说是站在唯物论的基础上,实际上这个思维不见得正确。再比如营是属阴还是属阳?营气是气的一种,与血相对而言可以说属阳。营气又是脉中之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又属阴。所以讲阴阳属性的时候,必须要有对象,没有对象就无从谈起阴阳。二、脾胃为后天之气的源头

贾:药物的气和人体的气有没有统一性?是不是万物之间都是一个东西构成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万物之间可以转换。这样理解对吗?鲁:对。

贾:气在古时候有两种写法,分别是“炁”和“氣”。这两个气字有什么不同吗?鲁:“炁”底下的“”代表火,火上面“无”表示蒸没了,也就是用火蒸没了。中医道家说无极生太极,并不是代表没有,是看不见,肉眼看不见。

贾:好多东西经过火烧之后就没了,不是真的没了,而是我们看不见了。它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了。就像现代的物质不灭理论,古人认为它一定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就把这种形式的存在叫做气。那么另一个“氣”怎么解释?鲁:“氣”底下是米字,说明这个气与水谷有关。中医说水谷进入脾胃之后,就转化为水谷之气。

贾:“氣”也就是能够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气的理论指导临床是最具有影响的,比如甘温除热,用补气的药能够除热。一般说气是阳性的,怎么能够除热?这是在中医理论中是非常有特点的,大家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您能否给我们讲一讲。鲁:我在遵化医疗队时跟着印会河老师下乡,有个小女孩发高烧一个月,体温在39.5℃~40.5℃之间。在医院检查出来是菌血症,由于下肢的骨髓炎引起的。当时青霉素、氣霉素、链霉素,甚至当时最新的白霉素等抗生素都用上了,也不见效。最后,小女孩不想吃饭,出大汗,喝大量的水,她的脉是浮数的。甘温除热的三大症都有了“大渴、大汗、大热”。李东垣说甘温除热适用于状似白虎的病证。病人用过白虎汤、清营汤都不起效。这时,印会河老师提出用甘温除热的方法,大家同意试试。当时心里都没底,就把人参换成了西洋参,不敢用热性的人参。结果,吃了3剂药,病人感觉还可以,就继续用药,用完6剂,病情没有加重,也没有明显减轻。这时就将西洋参改成了白人参,然后改成红参,药性逐渐变热,服用半个月左右,平均体温降了半度。见有效,就开始增加人参的量,后来还加了附子。就这样平均一周下降半度,一个多月体温就正常了。这个病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后来,我研究李东垣的书,发现李东垣的代表方不是补中益气汤,是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这是书里的第一张方。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中凉药有黄芩、石膏、黄连等,现在的方剂学认为补中益气汤中有柴胡、升麻,是补脾胃升阳气的,所以是治中气下陷的。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用了炙甘草,朱丹溪写过炙甘草是兼泻兼缓。中药炮制有个基本原则就是要留药物的本性,炙甘草虽然用蜜制了,但是甘草的本性是凉的,所以炙甘草也是凉性的。还有柴胡、升麻都是偏凉性的,有趋下的性质。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里说补中益气汤中的升麻、柴胡、甘草都是兼泻兼缓的。纵观整个李东垣的书,甘温除热是要与泻火并用的。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是李东垣的治疗大法,所以李东垣的甘温除热并不是反对用泻火药。又比如外科用黄芪量都很大,而且效果好。黄芪被认为是“疮家之圣药”,在治疗时需跟清热解毒药配合使用。为什么外科可以把温补药与清热解毒药放在一起用,内科怎么就不可以呢?

贾:李东垣始终是注意调补脾胃的。我们人就是靠“氣”来生存的,“氣”足了,我们身体就健康。注重脾胃就是注重怎么把水谷精微之气转化成维持人体健康所需要的物质,因此补脾胃是基础,泻阴火升阳还是次要的。这样看李东垣还是从补气开始,在气上做文章。鲁:健脾胃从张仲景就开始了,脾胃为后天之本。

贾:那么最早提出“甘温除热”的应该不是李东垣,在《内经》《伤寒论》里面是不是就有了?鲁:对。三、气不为一

贾:对气的这部分内容,您觉得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鲁:关于气的话题真是太多了,人体有各种气,有元气、宗气、经络之气、脉中之气等。汪石山提出:人身同一气。就是人体中各种各样的气都是同一种气。他认为人需要补气,所以他善用人参、黄芪。

贾:相火也是气吗?鲁:相火也是气的一种形式。朱丹溪提出“命门相火”为“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内阴而外阳”是从卦象来说的,中间是阴爻,外面是阳爻。命门是阴阳都具备的,“主乎动者也”是说阴阳内动。如果没有想法,相火就不会动,一有想法相火就动了。相火跟君火有关系,君火引动相火,君火动相火就动,所以中医在治生殖系统疾病的时候,一味地补肾阳是不对的。君火不动,相火就不会动。年轻人看黄色书籍,容易犯错误,就是君火动了引动相火。君火和相火通过心包络联系,心包经上连于心,下络于肾。

贾:中医里面有那么多东西最终都离不开气,同一气有不同的名称,同一气在不同条件下作用点是不一样的,中医里讲的各种气都是“本元一气”的不同形式。第三章 阴阳——万物一切变化的藩篱鲁兆麟贾海忠一、“阴阳一体”才是阴阳学说的重中之重

贾:前面咱们把“气”概括讲了一下,知道了万物生命转换的一个共同的物质基础是“气”。只理解到气的层面,对于我们理解万物差异和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是不够的。那么我们怎么来认识和把握万事万物呢?中国古代提出了“阴阳”,先把“一”分成“二”来认识。现在的教材中把“阴阳”按照“矛盾论”来讲。阴阳到底是物质还是属性,是可见的还是不可见的,是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鲁:阴阳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来讲它是个思维方法。其核心问题是“一”。《内经》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现代讲的阴阳学说丢了“一”的概念,只讲阴阳的对立、阴阳的消长、阴阳的互根、阴阳的转化。但是我提出来还有“阴阳一体”思维,没有“一”怎么分成“二”。从思维方法上“一”是重要的,但是现在都只讲阴阳的二分学说。气的一元论就是说宇宙自然界所有都是由气构成的,“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下来就是有形的,形是精构成的。《管子·内业篇》说“精者,气之精者也”。精就是气,气就是精,归根到底就是气。所以从思维方法上讲“一”是重要的,因此我提出“阴阳一体”论的说法。二、阴阳强调的是属性

贾:人们在谈阴阳的时候,往往忘了其根本是“一”,气就是一。气再分成不同类型的气,这时候才有阴阳的属性,阴阳只是属性而已。我还有个感悟,中医的阴阳比矛盾论要好。矛盾论说的是矛盾的双方,没有给出双方的属性。阴阳就不同了,温热的、向上的就是属阳。但是矛盾的双方就没有这样的区分。当没有这种区分的时候,就只能空谈不能应用,只能作为一个思想方法。但是中医里的阴阳就很有用,比如见到病人面红目赤、烦躁不安,一看就知道这属于阳病、阳证。如果用矛盾论就没办法判断了,所以,我认为我们的阴阳学说有它的实用价值,不仅仅是解决思想方法问题,是解决实际问题,我觉得这是我们阴阳学说的一个优势。另外,我们传统讲的阴阳的关系,实际都是在“一”的范围内讲的。鲁:中医看病的思维也是“一”的体现,《内经》中说“谨察阴阳以调之,以平为期”,就是说阴阳平衡了,病就看好了。不是现在老百姓说的身体壮了,吃点补药,就不生病了。现在强调要加强运动,多运动,但是看看运动员长寿的有几个。运动要适度才好,不是越多越好。我经常说中医就追求两件事:活得舒服,活得长。这两个目标与疾病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你今天觉得哪里不舒服了,中医就认为生病了。这与西医不一样,西医分为健康、亚健康、疾病三种状态。

贾:健康、亚健康、疾病三者把人体的各种状态都包含了,但是疾病错综复杂,我们应该怎么来认识它。我们从象的角度观察到了变化,我们也知道他们是基于气的不同状态,但是如果以三种状态来划分,我们找解决的办法比较难。如果按照阴阳属性来划分的话,我们最起码从阴阳层面知道该怎么解决问题。这样分类以后,我们使用起来就比较方便。现在的老百姓也知道,经常问医生“我是阴虚还是阳虚啊”。但是只知道是疾病状态还是健康状态,就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了。运用阴阳的思维方式来认识疾病的时候,已经开始分类了,虽然比较粗,但是把握了方向。在认识疾病的时候,只分阴阳还不够。后来又分了三阴三阳,在《伤寒论》和经络学说中得到应用。阴阳在药物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药物的寒热温凉。第四章 五行——万物一切变化的关系鲁兆麟贾海忠一、被误解的五行

贾:五行在中医中的应用较多,下面我们谈一谈五行吧。鲁:中医的五行分法也是非常高明的,虽然只有木、火、土、金、水五个字。木、火、土、金、水依次是相生关系,隔一个是相克关系。相生相克思维是《内经》的思维,《内经》就把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首次揉在一起,应用到人体生命科学。五行对应五脏,五脏不是脏器,而是藏象。器是器官,是解剖学的认识;象,是象思维的认识。

贾:咱们之前讲的阴阳是属性,不是具体的东西,但是它又有它的象。虽然概念里面没有具体所指,但是还是应象的。那么五行也是应象的,“木火土金水”到底是五材还是五性?鲁:五行学说本源是五种物质的特点,比如火性炎上,火是向上的。五行中的火不是指真正的火,应该说含有象思维。

贾:把木、火、土、金、水的特点抽象出来,来讲生克制化这种关系。那么能不能这么理解五行:可以将自然界万物从这五个方面进行分类,然后从他们的属性来谈万物间的联系。鲁:可以这么理解。

贾:上学的时候老师解释五行生克关系时说,木怎么生火?木头一点火就着了。火生土就是火烧的东西都成灰了,这些似乎都还能理解,因为都是停留在五材的层面。但是土生金怎么解释呢?有的说可以从土里挖出金来,这样的说法好像就有点牵强了。还有金生水解释为金熔化了就成水了。那熔化的金水可以生木吗?因为他们都是停留在五材的层面上的,是不能够很好地解释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的。必须提高到五性的层面讲就没有障碍了。这样翻译给外国人看,就更看不明白了,这样会使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产生很大的误解。二、对五行严重误解的原因鲁:五行学说应用了象思维。

贾:对。有“木火土金水”五行,就有“木火土金水”五性,就有“木火土金水”五象。它是通过五象的相互关系来分析五性的内在联系。五行学说是从属性的角度来讲,因此它的应用非常广,不仅仅是中医在用,还可以用它来看风水。五行在传承过程中有些地方没讲明白。

五行学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篇》,讲了五材、五行的属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这是五行的高度概括,在最初是正确的,但是后来对它的理解出现了机械、生搬硬套的情况。“土爰稼穑”里的“爰”字是关键。很多人将“爰”字解释为“曰”,与其他“曰”一样。我一直不敢认同这样的解释。如果是这样,古人何必唯独土用“爰”,其他几种都不用呢。后来,我就从文字上做了些研究,如果“爰”加上“扌”就成了援助的援,给予帮助的意思。如果加上日字旁,就成了“暖”,给予温暖。可以看出都具备给予的意思,但是“曰”字就没有这个意思。在五行中“土”的属性非常重要,“土爰稼穑”,稼就是庄稼生长,穑就是收,就是说土有长养万物和收藏万物的属性。土是万物生长收藏都离不开的,这种属性就叫做土性。正因为土有这样的特性,所以木、火、金、水都离不开它。所以在划分五方的时候,土为中央。后人把五行关系画成圆的时候是对五行的误解,一年四季春木、夏火、秋金、冬水,那么土在哪里呢?后来又多出了个长夏,把土放在长夏。后来又觉得不对,认为每个季度的后18天由土所主,这就把人们弄糊涂了,那么后18天之前天由谁主呢?我觉得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的中医传承就出现问题了,以至于后面出现生搬硬套的解释。我们教材中画的五行关系图与原来的五行已经不一样了。

“木曰曲直”的木讲的是植物,不是没有生命的木头。再看庄稼在生长过程中如果有东西压着,它会从旁边弯着长。虽然弯弯曲曲,但它始终是向上长的,这就是木的特性。只要是具备这样特点的事物就是有木性,是属木的。

“火曰炎上”的炎是火上加火,说明热。火又具备向上的性质。那么万事万物具备热又向上的特性时,就可以说是属火。

“金曰从革”中“从”是两个人一前一后,前面往哪里走,后面就跟到哪里,这就是从的意思。金的特性是可塑,给什么“模范”就成什么形态,所以说它有“从”的特性。“革”的本意是动物的皮革,皮革在活着的生物体上是柔软的,死了之后就变硬了。“革”代表了金由软变硬的属性。当事物具备从的性质、革的性质时就具备了金的属性了。

“水曰润下”,水多了就湿润了,水往低处流,这是水的特性。那么只要具备湿润、又往下走的性质,就说属水,归为水类。

自然界万事万物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归类。然后再谈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五行的关系。我觉得这样理解可能更接近于《尚书》创立五行学说的本意。因为后来的误传,以至于现代的医生都很难接受五行的思维方法了。其实,五行学说的临床指导价值还是值得关注的。鲁:是的。我举个病例。一个30岁左右的女性,反复咳嗽喘3年,每次都是月经前一周开始咳嗽,脸上还有轻微的蝴蝶斑。后来我诊断为木火刑金,就是肝火犯肺。给予疏肝、解郁、凉血清热的药物,同时加点治咳喘的药。吃了两周的中药,咳嗽喘就不犯了,所以说中医的五行学说是非常有用的。但是现在很多教材都讲错了,比如说现在教材中的“肝肾同源”,本来是叫“乙癸同源”,两者是不能等同的。“乙癸同源”说的是木阴和水阴同源,也就是肝阴和肾阴同源,没说“甲壬同源”。由此可见五行学说在传播过程中变味了,不是本意了。

贾:对于五行学说的应用古代挺多,现代变少了。我觉得李东垣对五行学说的应用贡献最大。李东垣的《脾胃论》以脾胃为主来讲,脾胃属土,土就是生养万物、收藏万物的根本。所以我们强调脾胃,没有脾胃就没有生机,没有脾胃的功能就没有对其他异常的制约。我以前不能理解,为什么只要顾护脾胃就可以治疗所有的疾病。原来是因为土才使木、火、金、水的属性不会偏离正常太多。鲁:调理脾胃从张仲景到李东垣都非常注重,奠定了“脾胃为后天之本”的思维。三、五行是五种属性之间的转化鲁:《内经》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亢害承制理论在五行学说中应用非常广,金元时期的很多医家都有“反兼胜己之化”的理论。例如肺病了,反而兼有心的病变,这是中医病机理论的一部分,非常常用的,五行学说的亢害承制理论非常重要。

贾:因此可以说,亢害承制是对五行之间生克制化关系的高度概括,五行之间的这种关系实质上是五种性质之间的平衡转化关系。第五章 时序——不可逆转的生命节律鲁兆麟贾海忠

贾:我们所处的环境是时空的统一体,时序不可重复的根本属性和事物变化的时间节律性,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临床上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病人每天定点会犯病。我现在就有个病人是每天夜里两三点就心慌憋醒,还有的病人是早晨一醒来就心慌,这些疾病都很有规律,像这种情况我们中医从古至今都有相关的论述,今天我们就聊一聊中医有关时间医学的内容吧。一、昼夜节律在人体鲁:人在自然界生存必然受到气候、地理环境以至于时间的影响。中医从《内经》开始都一直关注时间对人体的影响。中医过去不是用24小时制的,而是十二时辰,即两小时一个时辰。时间是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表示的。王冰在注解《内经》的时候,发现了一本密本,叫《张公密本》。原来《素问》不到七十篇,后来补了七篇大论。这七篇大论是《张公密本》的东西补充到《内经》中的,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的内容。七篇大论里的很多东西我们都看不懂,很多都涉及时间和疾病的关系。到现在学中医的人也都不太关注时间和医学的关系。

贾:实际上《内经》里有记载时间和生理变化的关系,古人早就认识到了平旦、日中、黄昏、夜半阳气的变化规律,而且也发现了疾病也随着时间的变化出现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不过这样的规律对于外感疾病比较明显,但是对于内生疾病就不明显了。内生疾病的时间特点一般是固定在某个时间点。比如午后发热、夜间犯病等。鲁:一般发热的疾病从下午开始逐渐加重,到了夜里10~11点就逐渐减轻了。我曾经会诊过一个67岁的发热病人,西医做了所有的检查,但都不知道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热。会诊之后,我给开了处方,交代家属只要病人晚上10点之前体温不超过39度,就没关系。果然,家属告诉说过了那个时间点体温就平稳了不再升高。这个病例说明人体的生命现象和疾病状态都与时间有一定的关系。

贾:我在临床上遇到与时间相关疾病的时候,就会用十二时辰与十二脏腑对应关系理论来指导临床治疗,确实有效。我曾经有个冠心病病人,心脏放了6个支架,他每天夜里1~2点之间就会憋醒。一开始用传统的辨证治疗,病人还是犯病。根据时间对应脏腑的关系,可以看出病人一到肝经所主的时辰就开始犯病。一天用阴阳来划分的话,凌晨时间又属于阴,那么病人很可能是肝寒,因此用上暖肝散寒的吴茱萸,发现加上这个药之后就不犯病了。后来有一次别人查房时候看不懂加吴茱萸的用意,就去了这味药,结果病人就又犯病了。再加上吴茱萸之后,又可以缓解。这个病人到现在一直挺好的。十二脏腑对应十二时辰有个歌诀,我觉得方便记忆,内容是“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这是我上大学的时候背的,我觉得它蛮有意思的,跟其他医学不一样。后来临床发现,对于时间节律非常明显的疾病确实有用。二、月节律与疾病鲁:临床确实存在以上这样的现象,就比如上次说的经前咳喘的那个病人,也是根据时间特点来指导用药和治法的。

贾:谈到这里鲁老正好给我们谈到了月节律。月节律最突出体现实际上就是女性的月经周期。《内经》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我想这个时间节律应该就是一个“法”,也就是跟着时间节律来变化。很多病都与时间节律有关,除了您刚才说的咳嗽,这个比较特殊,因为一般不容易想到咳嗽与月经之间的关系。在临床我们还遇到一些病人如特发性水肿,也有这样的表现,到了月经周期的某一个阶段就水肿,过了那段时间又缓解一些。这一部分我看大家都认识的比较多,接触的比较多。实际上,除了日节律、月节律以外,还有年节律。三、年节律与温病

贾:在中医中,年节律在温病中讲得比较多。实际上应该可以追溯到更早时间,您给我们介绍一下。鲁:中医的一年是按阴历计算,为三百六十五天。《内经》中记载了每季是多少天多少刻,加起来的总和是三百六十五天二十五刻。一天是一百刻,二十五刻就是6小时。在没有现代设备的情况下,古人计算的一年时间与实际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差了11分钟,已经是非常精确了。我们通常讲的二十四节气是分为十二节、十二气,一个“节”接着一个“气”这样的顺序。按十二个月排列,正月不是子月,是寅月。咱们是农业国家,农业最开始的月份叫子月,阴历十一月才是子月。冬至以后就开始了新的一年,冬至一阳升。子月是十一月,丑月是十二月。以前有句话叫“正月见寅”,推算下来二月是卯月,三月是辰月。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测出来的?可以去看看张景岳的《类经图翼》。里面有个斗纲图,是根据傍晚和凌晨观察北斗七星斗把的位置测定出来的。运气学说的图都是源自斗纲图。在研究中医与时间的关系方面,张景岳是个非常重要的医家。

贾:小时候我也非常认真地观察过北极星,以北极星为原点,勺子把在转动。勺子把春天向东,夏天向南,秋天向西,冬天向北。所以根据天象的变化,就可以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了。气温的变化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北斗七星和北极星的位置相对固定,受到的影响不大。古人以这个作为标准,判断气候的“未至而至,至而不至”的变化。年节律发展到后来就是温病学说里提到的每一种温病一般出现在什么节气,这时候才比较完善地应用年节律。四、运气节律与瘟疫鲁:我这里提一下。为什么我们现在中医的水平提不高呢?金元时期非常有名的医家李东垣、王好古都是张元素的徒弟,张元素写过一本书叫《医学起源》。《医学起源》开篇就是运气学说,金元时期的医家都懂运气,宋朝的时候运气学是学医必考的,运气是学中医必懂的。

贾:现在学医人对运气学说都不去了解了。我觉得我们现代的中医教育太注重术了,对道的教育注重不够。运气学说已经是道的层面的,大家重视不够。那么,除了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以外,还有超年节律。超年节律在中医里比较系统地应用应该说就是五运六气学说。正因为人们发现了这个周期,才能够去推算某一年份会出现什么样的气候变化。古人对瘟疫疾病的预测还是很先进的,到现在为止,现代医学还真是预测不了。我觉得我们古人在这方面还是挺高明的。鲁老您给我们推荐一下,看哪些书便于大家学习五运六气学说。鲁:我的老师任应秋先生写过两本书,分别是《五运六气》和《运气学说》。这两本书对于运气学说的概念、由来、发展等都作了解释。运气学说非常复杂,比如什么叫主运、客运,什么叫同天符、同岁会,一大堆的学问呢。

贾:挺不容易学的。作为入门学习,任老的书是不错的选择,我也看过。但是真正想更系统地了解的话,可能要看有关《素问》七篇大论的详解。方药中老师专门写了一本书关于《素问》七篇大论的专著。鲁:所有的中医人都应该懂这些东西。不一定非常精,但是要会用,用到临床上能够把病看好。因此,希望同道们好好地学习学习时间和医学的关系。五、人群中疾病规律发生的差异取决于自己的体质

贾:以前我对五运六气也是不大重视,但是随着临床实践越来越多,我发现不单是温病与节气有关联,连内科杂病都有关系。我是从事心脑血管病的治疗,多年来我们发现每年的10月份到来年1月份期间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期,一进入这个时期病房就住满了病人,天气暖和后,病人就逐渐减少。这是大部分病人的表现。也有独特的,冬天不犯病,夏天犯病。这样的规律是对大多数人来说的,有些人没按规律出现,甚至出现反规律现象,这就提醒我们不但要看外面的规律,还要看人体内在的体质。不同的体质对外界的反应就不一样。鲁:为什么冬天心脑血管病病人增多?按五行讲,冬天属水,心脏属火,水克火。冬至、立冬的时候,心脏病病人犯病的肯定多。

贾:您说到这个节气,我有体会。我曾经总结过我们心血管科近两年时间的患者发病情况以及医生开医嘱情况。我发现只要是节气来临前后三天内,医嘱量猛增,也就是病人病情变化非常多。死亡率也是在节气时最高。我觉得作为一个医生来讲,有关时间和疾病、健康之间的关系,真的必须要知道。我发现湿疹、口腔溃疡、带状疱疹等等这些疾病都有年节律,每年到时间就会犯,过了那段时间就会好。鲁:你还是非常有心的,其实每个中医师都应该关注这个事情。由于一个大运是六十年为周期,研究这个的人少。所以我们看刘河间等关于运气学说的书,要站在小运的角度上去理解。第六章 精气血津液——人体可以流动的成分鲁兆麟贾海忠一、精气为何物

贾:前面咱们聊的内容,不光是医学里面有,在中国古代自然科学里似乎是很多地方都可以遇到。但是一涉及人体,就会有很多和其他科学不一样的地方。我们人体有一部分是固定、永不动地方的,比如四肢,不可能出现手跑到脚上去了。但是在这些固定的脏腑之间,一定有不固定的物质来维持他们之间的联系。我们古人把这些物质分为“精、气、血、津、液”,这些都以血、血脉为核心,可以形成流动。用现代的话来说,这是可以流动的脏器。当我们某个脏腑有病的时候,我们就不用总是局限在一处考虑,通过对“精气血津液”的调整,就可以改善这个脏腑的功能状态。“精气血津液”是任何脏腑都会有的。那我们就先聊一下中医“精”的概念吧。鲁:现在认为“精”是物质,“气”是功能。脏腑虚弱,就说是气虚了,功能弱了,这是大家的普遍认识,我就一直不同意这个观点。《内经》有句话“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离决,精也没了,气也没了。那人死了之后,没功能了,这叫气绝了。人死了之后尸体还在不在?在,精没绝,那精是什么东西。所以把精作为一种物质,把气作为一种功能,这种划分绝对是不正确的。《管子·内业篇》说过“精者,气之精者也。”精就是气,气就是精。应该说看得见的就叫精,看不见的就叫气。古人把看不见的物质叫做气,看得见的物质叫做精。但是精和气的划分,绝对不是功能和物质的划分。精既是人体生命现象的物质,也是生命现象功能的一种表现。精是功能与物质的统一。精是物质也是功能,气是功能也是物质。中医常说吃了饭,就有了水谷之气,人就有劲儿了,气足了。吃了饭,胖了,就是水谷之精充足。精气是有形与无形的划分。

贾:就是一种物质的两种存在形式。鲁:对。这在临床上非常重要。临床看病,可以看到瘀血了、血流运行缓慢了、血液黏稠了。气虚怎么表示?气虚怎么诊断?因此,在精的认识上就有一些错误。我常说“精是一种看得见的、具有生命力的物质”。

贾:谈到这里我想问一下怎么来把握看不见的气。一个是患者的感觉,另外医生可以观察到。这是我们从象的层面来把握气。那么精也是这样,也可以通过人出现的象来表达。鲁:象数易的思维绝对是中医的大思维。现在学中医不能按照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那种说法去解释,因为那种解释的思维没有站在中国文化的本源上去考虑,中医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二、血为何物

贾:您再给我们谈一下中医讲的血是怎么回事。血和精是什么关系?鲁:精血是同源的。《伤寒论》中说“亡血者无汗”。精与气是同源的,精和血也是同源的。不要把中医的血就认为是血管里的血。中医的血还是精气思维的大内涵。血如果没有功能活动了,就是死血。正常人的血总体来说都是活的,只不过血活得程度好与坏的问题。活的现象就是气的反映,所以有血中之气叫营气。中医里营血的划分是站在“一”的立场上划分为“二”的。中医“一”的大思维必须明白,不明白“一”怎么分出来“二”。咱们现代中医里总是讲阴阳的对立、阴阳的互根、阴阳的消长,都讲“二”不讲“一”了。如果“一”的思维没有了,你说还是真正的中医吗?

贾: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精气血实际上是个“一”,一样的。我们在认识上,把完全看不见的我们叫它为气,很微小的到处都有的我们可以叫做精,如果走在血管里面就叫做血。实际上血中有精,血中有气,气能生精,精能化气,血能载气,气能行血,实际上它们是一个东西。鲁:中医常讲“人身三宝精气神”,精和气本身就分不开。站在这个角度看李东垣、张仲景的书你就能明白了。三、津液为何

贾:中医里面还有津和液,您能否给我们讲一讲。鲁:现在津和液都不再划分了,实际上稠的叫液,稀的叫津。津液、血、精三者实际上是一致的。

贾:只是位置的不同,表现形式的不同。鲁:把精血津液都分成一类,这一类就是都能看得见的黏稠的物质。中医的精还分为广义、狭义之精,其实就是一个精。四、精血津液统一于气

贾:人体内可以流动的东西中,有以精的形式存在的,有以津液的形式存在的,有以气的形式存在的,实际上他们都是气。鲁:所以中国哲学界说“气的一元论”,宇宙自然界都是一个“气”组成的。《庄子》“天地同一气”。

贾:原来大家理解的都是单一、独立的,没有对它们的统一性给予足够的认识。当我们认识到了以后,就可以应用于治疗。补气可以生津,补气可以养血,补气可以滋液。鲁:比如中药人参,具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的功效。补气和生津两者是一起的。

贾:这方面大家的分歧并不大,只是在临床应用的时候,分开想的多,合在一起的少。鲁:为什么?现在教育从高中开始理化分科,高中就分了理工科和文史科。我认为高中的文理分科绝对是错误的。

贾:我们在搞清楚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内在统一和相互关系以后,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去区分阴阳、五行的属性?鲁:这就说明人身统一就一个气,在气的基础上,怎么分辨疾病,怎么治好疾病。中医讲的健康人实际上不是像欧洲人说的似的身体壮。欧洲的运动方式使身体健壮,而中国的运动方式是太极拳、太极剑之类的。为什么太极拳、太极剑在欧洲盛行。你想啊,天天踢足球能踢到80多岁吗?不可能。一个人有生长、健壮、衰老的过程,每个人都是如此。不管你有多好的生活条件,也早晚是这个过程。而中国的太极拳、太极剑实际上是在调气呢。为什么调气呢?因为中医认为人是“天地之气生”,把气调好了,身体就健康了。老说中医是治病的,我就不同意。中医想达到的就是“活得舒服”、“活得长”这两个目标。

贾:鲁老您刚才又给我们提到了“人以天地之气生”,其实在指导临床的时候给我们很多启发。比如津伤了,治疗有几种办法,一种是直接补液喝水。另外一种就是降低环境气温,让津液少消耗,同样可以治疗津伤。天地之气就是我们身外之气,我们可以调它,可以用它来补充我们人体。从外调实际上就是把我们内在的也调了。第七章 脏腑——部位固定的人体器官鲁兆麟贾海忠一、藏象不是脏腑

贾:前面咱们聊的都是没有固定位置的,如阴阳、气血津液都不固定在一个位置的。学中医很重视藏象,在中医里有的叫脏腑学说,有的叫藏象学说,那您给我们聊一聊藏象学说和脏腑学说到底有什么不一样。鲁:中医的藏象不等同于西医的脏器。因为中医的理论跟中国文化的关系非常深,我上次课讲了,中医注重“一”的思维,而不是单单注重“二”。而我们现在的中医基础理论开篇就讲“阴阳的消长、阴阳的互根、阴阳的对立”等,讲的是“二”。阴阳有“一”的思想。中医讲天人合一,天是天、地是地、人是人,天是一,地也是一,人也是一。天人合一就是从整体的“一”来看中医的藏象。所以中医的藏象不等同于西医的脏器。五脏六腑都是独立的“一”,要站在“一”的角度去看“二”。要是不站在“一”的角度,根本无法看清楚“二”。我举个例子,肺主宣发又主肃降,宣发、肃降是对立的,又是一体的,所以看病的时候既要注重它的宣发,又要关注它的肃降。肝主疏泄,肝主升发,肝又藏血。藏是收,疏泄是开的,是开和收的统一,也就是他们两者必须协调统一,肝脏的功能才能恢复。中医有个名方叫逍遥散,为什么吃逍遥散就逍遥。到现在到底是柴胡是君,还是白芍是君,历史上都说不清。现在就说柴胡、白芍为君,这就是方剂学的思维,因为是由小柴胡汤发展的,所以就是柴胡为君。另一种说法,柴胡不配白芍,配其他的药行不行。不收,光是疏散行不行?所以中医的治疗思维里面除了疏肝理气之外,还有缓肝、和肝、调肝。这些方法都是把肝气调好,气、血都恰如其分的好,就是协调统一。这是站在“一”的角度调理肝脏。脾主运化,脾统血,统血就是防止血液外出,这是收敛的。收敛和疏散统一,这是脾的性质。心主血脉,心藏神,藏是内收的,主血脉是外通的,外通和内收的协调,才是心脏功能的统一,所以心也要站在“一”的角度来看。肾主气化,肾主藏精,藏精是收的,气化是向外的。所以中医的五脏是开与合的统一、出与入的统一。实际上这个思维早在《内经》里就有,《黄帝内经·六微旨大论篇》记载“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无器不有”就是每个脏器都有统一的两个方面,所以中医治病就是把这两方面协调得非常好,这方子就是最好的。现在就把逍遥散认为是疏肝理气的最好的方子。疏肝的药物多了,柴胡、香附、旋复花、瓜蒌皮、川楝子、郁金都是疏肝的,为什么不把那些药都凑一起呢?现在咱们讲中医时候,什么病都是肝气不舒,只是肝气不舒吗?肝气需要舒畅,但是不能太过,否则又生病了。所以舒和收的协调统一,这才使肝脏功能正常发挥作用。逍遥散起名叫逍遥,逍遥就是非常高兴的意思。为什么非得柴胡配白芍呢?柴胡配川楝子行不行,柴胡配郁金行不行?选来选去最终古人选择了这张方子为逍遥散,就是柴胡和白芍的配伍,其他药都是健脾药。因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其他药就不讲了,为什么就用柴胡和白芍,用这两个药是中国文化的底蕴在起作用。

贾:前面讲到气时讲“一”,讲到阴阳的时候讲“二”。谈藏象的时候已经是“五”了,每个都是“一”,还能分为“二”,“五”个脏腑合起来还是“一”。脏腑之间生克制化、协调统一,还是整体的“一”。我觉得这是中医讲藏象和脏腑的不同。因为脏腑更侧重于形态的东西,藏象更侧重于他们之间的联系。而且他们之间的联系我们不能分割开来看,一分开就没联系了。没联系了怎么把握呢,通过表现出来的现象来把握。这也是我们第一节讲的象,象思维在人体结构当中的一个应用。在不破坏人体完整性统一性,不破坏“一”的前提下,来更好地把握好“一”。鲁:所以保护好“一”才是真正的中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