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8云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辅导教材高频考点速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1 21:39:55

点击下载

作者:中公教育云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研究中心

出版社:立信会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版2018云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辅导教材高频考点速记

中公版2018云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辅导教材高频考点速记试读:

前言

2005年3月,在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金融方针指引下,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应运而生,受云南省委委托,对全省农信社党的工作实行“垂直领导、统一管理”,受省政府委托,履行对全省农信社“管理、指导、协调、服务”职能。全省农村信用社形成了以省联社为核心、2个市联社、14个州市办事处、106个县级联社、3个县级农合行、21个县级农商行为一体的三级法人体系。营业网点数量达到2 439个,职工数量达到2.3万多名,金融服务范围遍及城乡。截至2016年末,存款余额达到7 237亿元,贷款规模达到4 547亿元,存贷款规模均居云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一位。

2017年云南省农村信用校园招聘考试招聘管理培训生50名,综合柜员350名,笔试考试时间为2017年3月11日,具体的题型题量见下表。

本书特色一 详解真题

考生要根据历年真题情况,有针对性地复习考点,要善于总结,梳理近年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考试的易考考点,能够清晰把握考试趋势,了解考试概况,掌握常考知识点。

经典真题

1.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可以向地方政府提供贷款。()【答案】×。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13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贷款,但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向特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除外。

2.市场风险源于市场中的金融市场,通常包括()。

A.信用风险、汇率风险、投资风险

B.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

C.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

D.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投资风险【答案】D。解析:市场风险指在证券市场中因股市价格、利率、汇率等的变动而导致价值未预料到的潜在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包括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投资风险三个类型。

3.下列关于“工资”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名义工资就是扣除了价格变动影响因素的工资

B.实际工资就是以当时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工资

C.实际工资的变动与名义工资的变动呈正方向

D.实际工资的变动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呈反方向

E.实际工资变动率=名义工资变动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答案】CDE。解析:由于价格总水平的波动,工资可以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是以当时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工资,实际工资是扣除了价格变动影响因素的工资。实际工资的变动与名义工资的变动呈正方向、实际工资的变动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呈反方向、实际工资变动率=名义工资变动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4.运用公开市场业务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条件是()。

A.独立、统一、发达的金融市场

B.只需中央银行持有足够的有价证券

C.只需商业银行持有足够的有价证券

D.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都须持有足够的有价证券

E.健全的信用制度【答案】ADE。解析:运用公开市场业务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条件是:(1)央行必须具有足够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势力。(2)金融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必须具有相当的独立性,证券种类必须齐全并达到一定的规模。(3)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

本书特色二 囊括考点

本书各章节内容的展开有详有略,囊括近几年真题的常考考点,便于考生形成整体印象。对于特别重要的考点,本书采用表格与文字结合的方式,使重要知识点一目了然,帮助考生系统记忆,强化能力。

本书特色三 小巧精致

云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中,考点较多且广泛,考生要打好基础,掌握高频考点。记忆类知识容易被遗忘,需要反复记忆。本书具有小巧精致、便于携带的特点,考生可以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记忆,合理利用时间,对于知识点进行反复学习、深入理解,夯实基础。第一章经济学经典真题

1.(判断题)市场供给就是所有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2.(判断题)完全垄断企业的边际收益总是等于其平均收益或价格。()

3.(单项选择题)当两种商品中的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两种商品的需求量都同时增加或减少,则这种商品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

A.0

B.1

C.正

D.负

4.(单项选择题)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条件()。

A.偏好不变、收入不变、价格不变

B.效用不变、价格不变、偏好不变

C.价格不变、价值不变、效用不变

D.时间不变、收入不变、需求不变

5.(单项选择题)规模报酬递增,就是()。

A.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B.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C.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D.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或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6.(单项选择题)在任何市场中,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可以由()表示。

A.它的产品需求曲线

B.它的产品供给曲线

C.行业的产品需求曲线

D.行业的产品供给曲线

7.(单项选择题)影响总供给的因素较多,其中()是决定总供给的基本因素。

A.技术进步

B.工资水平变动

C.潜在利润

D.价格与成本

1.【答案】×。解析:供给是指某一时间内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2.【答案】×。解析:完全垄断企业的边际收益不等于其平均收益或价格,而是小于其平均收益。这是因为,单位产品价格随着销售量的增加而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边际收益就会小于平均收益。

3.【答案】D。解析: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两种商品需求量都同时增加或减少,是互补品,交叉价格弹性系数小于零。

4.【答案】A。解析:消费者均衡假设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及偏好不发生改变。

5.【答案】B。解析:规模报酬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可以分为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这种情形叫做规模报酬递增。

6.【答案】A。解析:厂商的平均收益就是厂商在特定需求量水平上平均每单位商品所获得的收益,即不同需求量水平对应的价格。因此,不论是何种类型的市场,其平均收益曲线与厂商的产品需求曲线是同一条曲线。

7.【答案】D。解析:总供给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者愿意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总量。总供给的变动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而利润水平又决定于市场价格与生产成本,因而,决定总供给的基本因素就是价格与成本。考情分析

在云南省农信社招聘考试中,经济学考查题量较大,内容覆盖广,考生要重点掌握需求、供给、效用理论、不完全竞争市场、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财政政策、宏观经济目标等内容。考点精讲考点1 微观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它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消费者对各种产品的需求与生产者对产品的供给怎样决定着每种产品的产销量和价格;二是消费者作为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与生产者又作为生产要素的需求者怎样决定着生产要素的使用量及价格。(一)资源配置

为解决经济社会的四大基本问题,需要研究相对稀缺的经济资源(劳动、土地、资源、企业家才能等)如何合理分配给各种不同用途,以生产出更多的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这就是资源配置。它属于微观经济学范畴。(二)资源利用

在现实社会中,劳动者失业、生产设备和自然资源闲置等是经常存在的状态。这说明,生产可能性边界所标定的产量只是充分就业的或者说潜在的国民收入,而实际的国民收入往往小于它。研究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寻求改良这种状态的方法,从而实现充分就业,使实际的国民收入接近或等于潜在的国民收入,这就是资源利用。它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考点2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一)需求和需求的变动

1.需求的定义及需求曲线

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某一商品的各种价格,人们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需求曲线是根据不同的价格-需求量的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它的斜率为负值,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2.影响需求的因素

影响商品需求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以下五种因素属于基本因素:(1)该商品的自身价格。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越小;相反,价格越低,需求量就会越大。(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收入越高,对商品的需求越多;相反,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下降时,就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3)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由于满足同一种需求会有多种商品可供选择,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时,消费者可选择其他价格不变的替代商品,导致该商品的需求减少,可替代商品的需求增加。互补商品中有某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也会对互补商品的需求产生影响,如汽车和汽油,当汽车价格上涨时,需求会减少,从而导致汽油的需求减少。(4)消费者的偏好。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对该商品的需求数量就会增加;相反,当偏好程度减弱时,需求数量就会减少。(5)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将来某一时期会上升时,就会增加目前的需求,当消费者预期某商品的价格在将来某一时期会下降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

其他如气候、消费者人数、时间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商品的需求。

3.需求规律

需求规律是指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向的依存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4.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1)需求量变动。需求量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它在图形上表现为在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上点的位置移动。(2)需求变动。需求变动是指当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时,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它在图形上表现为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右移表示需求增加,左移则表示需求减少。(二)供给和供给的变动

1.供给的定义及供给曲线

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供给曲线表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征,即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值,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化的规律。

2.影响供给的因素

影响商品供给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以下五种因素属于基本因素:(1)商品自身的价格。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大;相反,商品的价格越低,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小。(2)相关商品的价格。在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变,而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该商品的供给量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对于生产玉米和小麦的农户来说,玉米价格不变,小麦价格上升时,农户就会增加小麦的种植面积而减少玉米的种植面积。(3)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商品的生产成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素价格上升,厂商利润减少,供给也会减少;反之,则供给增加。(4)生产的技术水平。在一般情况下,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者的利润,从而使得商品的供给量增加。(5)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从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来看,如预期商品的价格会上涨,生产者往往会扩大生产,增加产量供给;反之,则减少产量供给。

其他如气候、厂商数量、时间、生产成本及政府相关政策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商品的供给。

3.供给规律

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正向依存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商品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

4.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1)供给量变动。供给量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它在图形上表现为在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上点的位置移动。(2)供给变动。供给变动是指当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时,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它在图形上表现为整条供给曲线的移动,右移表示供给增加,左移则表示供给减少。(三)均衡价格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也被称为市场出清。

如果供给不变,需求增加使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使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如果需求不变,供给增加使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使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考点3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一)需求的价格弹性

1.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及分类

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公式为:d

E=-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ΔQ/Q)/(ΔP/P)=-(ΔQ/ΔP)·(P/Q)

不同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不同的,根据它们的弹性系数的大小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d(1)完全无弹性。当E=0时,需求完全无弹性,无论价格怎样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其需求曲线是与纵轴平行的一条垂线。这是一种现实中罕见的情况,通常认为像棺材、火葬、特效药这样的商品或劳务接近于这一类商品。d(2)弹性无穷大。当E=∞时,需求弹性无穷大,它表示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需求量是无限的;而一旦高于既定价格,需求量即为零,说明商品的需求变动对其价格变动异常敏感。其需求曲线是与横轴平行的一条水平线,这也是一种现实中罕见的极端情况。d(3)单位弹性。当E=1时,即需求是单位弹性,它表示需求量与价格按同一比率发生变动,即价格每升降1%,需求量就相应递增1%。其需求曲线为直角双曲线。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也极罕见。d(4)缺乏弹性。当E<1时,即需求缺乏弹性,它表示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即价格每升降1%,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小于1%。生活必需品,如粮、油等大多属此类型。d(5)富于弹性。当E>1时,即需求富于弹性,它表示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即价格每升降1%,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大于1%。奢侈品和价格昂贵的享受性劳务多属于这类商品。

2.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1)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强度。通常,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且比较稳定,则需求弹性小,如生活必需品;对商品的需求强度小且不稳定,则需求弹性大,如奢侈品。(2)商品的替代品数目和可替代程度。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替代品越多,可替代程度越高,其需求弹性就越大;反之,则需求弹性越小。(3)商品用途的广泛性。一般而言,一种商品的用途越多,其需求弹性就越大;反之,则需求弹性越小。(4)时间、地域差别、消费习惯、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等因素,也会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二)需求的收入弹性

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m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用E表示12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用I和ΔI分别表示收入和收入的变动量;I和I分别表示变动前、后的收入;Q和ΔQ分别表示需求量和需求量的变12动量;Q和Q分别表示变动前、后的需求量。公式为:m

E=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收入变动的百分比=(ΔQ/Q)/(ΔI/I)=(ΔQ/ΔI)·(I/Q)m1212

或E=(ΔQ/ΔI)·[(I+I)/(Q+Q)]mmm

当E=1时,称为单位弹性;当E>1时,称为富有弹性;当E<1时,称为缺乏弹性。对于正常品来说,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零;对于劣等品来说,需求的收入弹性小于零。在正常品中,必需品的需求的收入弹性小于1;而奢侈品的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三)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的交叉弹性公式为:XXY

E=x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y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ΔQ/XYYXYYXQ)/(ΔP/P)=(ΔQ/ΔP)·(P/Q)

需求的交叉弹性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它取决于商品间关系的性质,即两种商品是互替商品还是互补商品。同时,商品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可通过交叉弹性来度量。如果两种商品的需求交叉弹性为正值,这两种存在替代关系的商品称为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的需求交叉弹性为负值,这两种存在互补关系的商品称为互补品。(四)供给的价格弹性

供给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供给弹性系数为:S

E=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ΔQ/Q)/(ΔP/P)

生产的难易程度、生产规模和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成本的变化、时间的差异、厂商生产能力和对未来价格的预期等都会影响供给弹性。

根据弹性系数的大小,供给弹性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S(1)E=0,供给完全无弹性,其供给曲线是与纵轴平行的一条垂线。极其稀缺、珍贵、无法复制的商品如土地、文物,接近于这类商品。S(2)E=∞,供给弹性无穷大,其供给曲线是与横轴平行的一条水平线。只有在商品出现严重过剩时,才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S(3)E=1,供给为单元弹性。这也是现实中一种极端的情况。S(4)E<1,供给缺乏弹性。此时,供给量变动的幅度小于价格变动的幅度。其供给曲线与横轴相交。S(5)E>1,供给富有弹性。此时,供给量变动的幅度大于价格变动的幅度。其供给曲线与纵轴相交。考点4 效用理论

效用是消费者消费物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并且这种满足程度纯粹是一种消费者主观心理感觉。针对“满足程度”即效用大小的度量问题,西方经济学家先后提出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的概念。一、基数效用论(一)基数效用的定义

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如同长度、重量等概念一样,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是有意义的。

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叫边际效用递减法则,是指在总效用增加的时候,其增量也在逐渐减少,故边际效用趋于下降,并在总效用达到最大值后成为负数。也即对某种物品的消费超过一定量后,不但不能增加消费者的满足和享受,反而会引起痛苦的感觉。(三)预算约束的含义

在现实生活中对某一消费者而言,在一定时期内的收入水平和他所面对的物品的价格都是一定的,他不可能超越这一现实而任意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也就是说他的购买受到收入和价格的制约。消费者只能根据商品的价格在其有限的收入约束下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商品的价格和消费者的收入相结合共同构成了消费者的预算约束。消费者的预算约束一般用预算线来表示。(四)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在一定的价格和预算约束条件下,购买各种物品使总效用达到极大值或者使消费者得到最大的满足的必要条件是:消费者所购买的各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它们的价格之比。数学公式表述为:MUx/Px=MUy/Py=λ,其中,MUx、MUy、Px、Py分别表示商品X和Y的边际效应和单位价格;λ表示单位货币的边际效应。这一原则的基本思想是:消费者用每一单位货币买到的边际效用相等时,消费者就从购买的消费品中获得最大满足或效用;否则,消费者就没有获得最大效用,因而要改变购买量。二、序数效用论

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表示。(一)无差异曲线

序数效用论者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来考察消费者行为。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无差异曲线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2)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这个特征是由偏好的可传递性决定的。(3)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这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二)边际替代率及其递减法则

边际替代率是指为了保持同等的效用水平,消费者要增加一单位x物品就必须放弃一定数量的y物品,这两者之比率,即x对y的边际替代率=y的减少量/x的增加量。如果用MRSxy代表x对y的边际替代率,则MRSxy=-Δy/Δx=-dy/dx,负号表示两者变动方向相反。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三)预算线

预算线又称为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线或价格线。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两种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四)消费者均衡

在已知消费者的偏好和预算线约束的前提下,消费者的最优购买行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最优的商品购买组合必须是消费者最偏好的商品组合;其二,最优的商品购买组合必须位于给定的预算线上。XXYY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MRS=-P/P。(五)收入-消费曲线和恩格尔曲线

收入-消费曲线是在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的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量的轨迹。

恩格尔曲线是用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的名字命名的。恩格尔的统计分析表明,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用于食品的支出部分在人们生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将下降,用于住宅和穿着方面的支出比例将基本不变,用于其他方面的支出比例会增加。这种分析的结果被称为恩格尔定律。由于食品支出同收入的比率会随收入提高而下降,因此,这一比率常被用来衡量国家和地区的富裕程度,这一比率称为恩格尔系数。(六)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会对消费者产生两种影响:一是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二是使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两种变化都会改变消费者对该种商品的需求量。其中,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替代效应。

1.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对于正常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应必定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正因为如此,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2.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对于低档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所以,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3.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吉芬物品是指消费者的需求量与商品的价格同方向变动的低档物品。作为低档商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则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的原因。考点5 生产理论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微观经济学对厂商目标的基本假定,也是理性经济人的假定在生产和厂商理论中的具体化。实现利润极大化是一个企业竞争生存的基本准则。(一)生产函数的几个概念

1.生产、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

生产就是一切能够创造或增加效用的人类活动。生产要素是指在生产中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包括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通常以L表示劳动投入数量,以K表示资本投入数量,则生产函数为:Q=f(L,K)。

2.长期和短期

长期指时间长到可以使厂商调整生产规模来达到调整产量的目的。在长期中,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可以变动的,不仅劳动投入量、原材料使用量可变,而且资本、设备量也可变。短期指时间短到厂商来不及调整生产规模来达到调整产量的目的,而只能在原有厂房、机器、设备条件下来调整产量。(二)短期生产理论

1.短期生产函数的形式

短期内,假设资本数量不变,只有劳动可随产量变化,则短期生产函数为:Q=f(L)。

2.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

总产量(TP)是指投入一定量的生产要素以后所得到的产出量总和。

平均产量(AP)是指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量,如果用x表示某生产要素投入量,那么AP=TP/x。

边际产量(MP)是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产出量的变化,如果用ΔTP表示总产量的增量,Δx表示生产要素的增量,那么MP=ΔTP/Δx。

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在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若其他生产要素不变,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在达到某一点之后,总产量的增加会递减,即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这就是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亦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4.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

第二阶段:总产量继续以递减的幅度增加,一直达到最大值。

第三阶段:总产量递减和边际产量为负值。

生产进行到第二阶段最合适,这一区域为生产要素合理投入区域,又称经济区域。(三)长期生产理论

1.长期生产函数的形式

在长期内,所有的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都是可变的,多种可变生产12n要素的长期生产函数可以写为:Q=f(X,X,…,X),式中,Q为i产量;X(i=1,2,…,X)为第i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假定生产者仅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最重要的可变生产要素来生产一种产品,则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长期生产的函数可以写为:Q=f(L,K),式中,L为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K为可变要素资本的投入数量;Q为产量。

2.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法则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当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时,与另一生产要素所减少的数量的比率。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法则: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3.规模报酬

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可以分为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①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增;②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不变;③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减。考点6 成本理论(一)机会成本

1.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曲线

机会成本是指如果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某一特定用途,它便放弃了在其他替代用途上可能获取的种种收益,所放弃的收益中最大的收益就是这一特定用途的机会成本,又称经济成本。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又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它表示社会生产在现有条件下的最佳状态,是由技术水平和可用资源决定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在图形上表现为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当社会生产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时,表示社会经济处于有效率的充分就业状态。

2.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显性成本是指企业从事一项经济活动时所花费的货币支出,包括雇员工资、购买原材料、燃料及添置或租用设备的费用、利息、保险费、广告费以及税金等。这些成本都会在企业的会计账册上反映出来,因此,又称会计成本。

隐性成本是指企业使用自有生产要素时所花费的成本。这种成本之所以称隐性成本是因为看起来企业使用企业主自有生产要素时不用花钱,即不发生货币费用支出。然而,不付费用使用自有要素不等于没有成本。因为这些要素如不自用,完全可以给别人使用而得到报酬。这种报酬是企业使用自有要素的机会成本。

经济成本不仅包含会计成本即显性成本,还包括隐性成本。(二)短期成本

1.短期成本的分类

在短期,厂商的成本有不变成本部分和可变成本部分之分。具体分为:(1)总不变成本(TF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2)总可变成本(TVC),是厂商在短期内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可变生产要素支付的总成本。(3)总成本(T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全部生产要素所支出的总成本。(4)平均不变成本(AF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不变成本。(5)平均可变成本(AV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6)平均总成本(A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全部成本。(7)边际成本(MC),是厂商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总成本。

2.短期成本曲线

TC=TFC+TVC,总成本等于总固定成本加上总变动成本。

边际成本、平均变动成本、平均成本曲线都呈现U形特征,造成这种形状的原因是由于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率递增或递减,MC曲线反映的是TC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

MC曲线穿过AVC、AC的最低点,即当MC=AVC时,AVC达到最小值;当MC=AC时,AC达到最小值。(三)长期成本

在长期生产中,厂商所有的成本都是可变的。厂商的长期成本可以分为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

1.长期总成本(LTC)

长期总成本是厂商长期在各种产量水平上,通过改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所能达到的最低总成本。长期总成本曲线是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即长期总成本曲线与每条短期总成本曲线相切,从下方将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包围起来。

2.长期平均成本(LAC)

长期平均成本表示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总成本,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LAC曲线呈现现出U形的特征,只有在LAC曲线的最低点上,LAC曲线才相切于相应的SAC曲线的最低点。

3.长期边际成本(LMC)

长期边际成本表示厂商在长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最低总成本的增量。长期边际成本曲线呈U形,它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四)长期成本曲线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1.长期成本曲线与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又称内在经济,是指生产者采用一定生产规模而获得的经济利益。若产量越多时其长期平均成本LAC越少的现象,称为规模经济;反之,若产量越多时其长期平均成本LAC越多的现象,称为规模不经济。

2.长期成本函数与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是指多产品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单一产品企业产出的总和,即联合生产超过分别生产;否则,便属于范围不经济。大型企业往往同时具有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但两者并无必然联系。

如果以SC代表范围经济,C(X)为生产产品X的长期成本,C(Y)为生产产品Y的长期成本,C(X,Y)为这两种产品的联合长期生产成本,则范围经济可以表示为:

SC=[C(X)+C(Y)-C(X,Y)]/C(X,Y)

若SC>0,存在范围经济;若SC<0,存在范围不经济。考点7 市场理论的相关基本概念(一)厂商和市场的类型

市场是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在经济分析中,根据不同的市场结构的特征,将市场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四种类型。(二)厂商的收益与利润

1.厂商的收益

厂商收益是指厂商销售其产品所取得的货币收入。它包括以下概念:(1)总收益(TR),是指厂商出售一定数量的产品后所取得的全部收入,它等于产品单价(P)乘以销售数量(Q),即TR=P·Q。(2)平均收益(AR),是指厂商销售每单位产品所得到的平均收入,它等于总收益除以总产销量,也就是单位产品的市场价格,即AR=TR/Q=P·Q/Q=P。AR=P在任何市场形态下均成立。(3)边际收益(MR),是指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商品的销售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动量,可用公式表示为:MR=ΔTR/ΔQ,或MR=dTR/dQ。

2.厂商的利润

利润是总收益与总成本的差额。它包括以下概念:(1)会计利润,指销售总收益与会计成本的差额。会计利润=收益-会计成本。(2)经济利润,指销售总收益与企业经营的总成本之间的差额,也称超额利润。经济利润=收益-经济成本。(3)正常利润,是指经济成本超过会计成本的部分,即厂商投入经营活动的各项资源的机会成本超过会计成本的部分之总额,它是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正常利润=经济成本-会计成本。

3.利润函数及利润极大化条件

利润是产量的函数,即л=TR-TC,其中TR=P·Q,TC=f(Q)+b。

MR=MC定义为利润极大化的基本条件,它适用任何类型的厂商行为。在任何市场结构中求厂商获得利润最大时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就是求MR与MC相等时的产量和价格。利润极大化的一阶条件即2必要条件为dл/dQ=0,因此有MR=MC;二阶条件即充分条件为dл/2dQ<0,则dMR/dQ-dMC/dQ<0,表明边际收益的增加率小于边际成本的增加率。考点8 不完全竞争市场

在西方经济学中,不完全竞争市场是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而言的,除完全竞争市场以外的所有的或多或少带有一定垄断因素的市场都被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分为三个类型,分别是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其中,垄断市场的垄断程度最高,寡头市场居中,垄断竞争市场最低。

1.垄断市场

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具体地说,垄断市场的条件主要有三点:第一,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商品;第二,该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第三,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在这样的市场中,排除了任何的竞争因素,独家垄断厂商控制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和市场的销售,所以,垄断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

2.寡头市场

寡头市场又称为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组织。寡头市场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市场组织。例如,美国的汽车市场基本上控制在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个汽车公司的手中;我国的移动通讯市场基本上是由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大公司控制。

3.垄断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是理论分析中的两种极端的市场组织。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通常存在的是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其中,垄断竞争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比较接近。

垄断竞争市场是这样一种市场组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具体地说,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产品差异性。所谓产品差异性包括产品在原料、包装、服务、厂商的信誉等因素上的不同,或者消费者偏爱心理的不同。

第二,一个生产集团中的企业数量非常多,以至于每个厂商都认为自己的行为影响很小,不会引起竞争对手的注意和反应,因而自己也不会受到竞争对手任何报复措施的影响。例如,盒饭、理发行业。

第三,厂商的生产规模比较小,因此,进入和退出一个生产集团比较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垄断竞争的市场组织在零售业和服务业中是很普遍的。例如,修理、糖果零售业等。

第四,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中,各个厂商的产品是有差别的,厂商们相互之间的成本线和需求曲线未必相同。但是在垄断竞争市场模型中,为了分析的方便,假设所有厂商的成本函数皆相同,所面临的需求曲线也相同。

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为:MR=LMC=SMC;AR=LAC=SAC。考点9 完全垄断市场(一)完全垄断市场的存在条件

完全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完全垄断市场的存在条件是:(1)市场上只有一个卖者,它控制着整个行业的全部供给。(2)垄断厂商的产品没有十分近似的替代品,它与其他产品的替代性是非常低的。(3)不许有新厂商进入,垄断厂商控制着市场周围的种种进入障碍,这些进入障碍有的是由于政府征收关税、颁发特许证、给予专利以及提供其他形式的保护而形成的,有的是对某些自然资源的控制而形成的,有的是因为某些行业需要巨额投资或者高精尖技术而形成的,等等。(二)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市场的需求曲线就是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厂商所面临的需求状况直接影响厂商的收益,这便意味着厂商的需求曲线的特征将决定厂商的收益曲线的特征。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其中相应的平均收益(AR)曲线、边际收益(MR)曲线和总收益(TR)曲线的一般特征如下:第一,由于厂商的平均收益AR总是等于商品的价格P,所以,垄断厂商的AR曲线和需求曲线重叠,都是同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第二,由于AR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则根据平均量和边际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推知,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MR总是小于平均收益AR。因此,MR曲线位于AR曲线的左下方,且MR曲线也向右下方倾斜。第三,由于每一销售量上的边际收益MR值就是相应的总收益TR曲线的斜率,所以,当MR>0时,TR曲线的斜率为正;当 MR<0时,TR曲线的斜率为负;当MR=0时,TR曲线达最大值点。(三)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和供给曲线

在短期内,垄断厂商无法改变固定要素投入量,垄断厂商是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调整,来实现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其短期均衡条件为:MC=SMC。垄断厂商在短期均衡点上可以获得最大利润,可以利润为零,也可以蒙受最小亏损。(四)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为:MR=LMC=SMC。垄断厂商在长期均衡点上一般可获得利润。(五)价格歧视

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被称为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实行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第一,市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且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被区分开;第二,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不同的销售市场是相互隔离的。价格歧视可以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价格歧视。考点10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一)外部性的含义及分类

1.外部性的含义

外部性或外部影响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或者说收益)或有害影响带来的损失(或者说成本)都不是消费者或生产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

2.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

厂商为生产而必须投入的费用是私人成本,而工厂排出的有毒气体和其他废料,工厂不计入成本,但却使别人受害,从社会的角度看,这种损害应该算作成本的一部分。这部分成本加上私人成本,才构成社会成本。如果只考虑私人成本而不考虑社会成本,就会过分刺激具有消极外部影响的活动。

3.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一方面,在很多时候,某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由此而得到补偿。此时,这个人从其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就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利益。这种性质的外部影响被称为所谓“外部经济”。另一方面,在很多时候,某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但他自己却并不为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此时,这个人为其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就小于该活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这种性质的外部影响被称为所谓“外部不经济”。(二)解决外部性的办法

1.庇古税和补贴(1)庇古税。庇古认为当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场合下,政府应采取征税或补贴进行干预,以增进社会福利。(2)补贴。对于产生正外部性的机构或单位,政府应该进行补贴。教育便是一例:假若补贴率恰到好处,通过补贴就可以使私人决定的教育水平恰好等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

2.限量与配额(1)排污标准。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厂商应将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到使污染成本和污染控制成本之和最小。(2)可转让的排污许可证。在该制度下,只有拥有许可证才可排放。每张许可证都规定了许可排放的数量,超过规定数量将会被处以巨额罚款。许可证的数量事先确定,以使排放总量达到有效水平。许可证在厂商之间分配,并且允许买卖。

3.外部性的“市场解决”:兼并

内部化的合并也是解决外部性的一种途径。如甲企业的生产污染了乙企业的环境,给乙企业带来了损失。若能把两个企业合并成一个企业,则合并后的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就自然会考虑污染造成的损失,即社会成本内部化为私人成本的一部分了。

4.科斯定理

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考点11 GDP和GNP

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其人口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不包括居住在外国的本国居民。GDP是指本国与外国居民在国内或本国领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简称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GNP以本国公民为统计标准,本国居民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不包括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GNP的一部分可以来自国外。

GDP和GNP之间的关系如下:

GNP=GDP+本国公民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收入-外国公民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收入=GDP+本国国外要素收入净额考点12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1)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消费支出(指居民个人消费,用字母C表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小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则不包括在内。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用字母I表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固定资产投资指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的增加。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用支出法计算GDP时的投资,指的是总投资。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G)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净出口指进出口的差额。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则(X-M)就是净出口。

把上述四个项目加总,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可写成:GDP=C+I+G+(X-M)。(2)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也称分配法,即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严格说来,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因此,按收入法计得的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它和支出法计得的国内生产总值从理论上说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还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考点13 名义GDP、实际GDP和潜在GDP

名义GDP是指用当年价格计算出的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DP变动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数量变动;二是价格变动。由于名义GDP核算中未剔除价格变动即通货膨胀的影响,而实际GDP核算中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实际GDP更有价值。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实际GDP=名义GDP/GDP平减指数,这里GDP平减指数是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反映通货膨胀水平。

潜在GDP也称潜在产出或潜在国民收入、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利用的经济资源在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也就是该国在充分就业状态下所能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这里的GDP就反映了在该时期内的最大产出能力。考点14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由于C+I=Y=C+S,就得到I=S。这就是储蓄—投资恒等式。这里讲的储蓄和投资恒等,是从国民收入会计角度看,事后的储蓄和投资总是相等的。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概括为:C+I+G=Y=C+S+T。公式两边消去C,得I+G=S+T,或I=S+(T-G)。在这里,(T-G)可看做政府储蓄,因为T是政府净收入,G是政府购买性支出,两者差额即政府储蓄,可以是正值或负值。这样,I=S+(T-G)的公式,也就表示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总和)和投资的恒等。

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为:C+I+G+(X-M)rr=Y=C+S+T+K,公式两边消去C,则得到:I+G+(X-M)=S+T+K。Ir+G+(X-M)=S+T+K这一等式,也可以看成是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r—投资恒等式。这里K代表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考点15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这被称为凯恩斯定律。它被认为是适用于短期分析,即分析的是在短期中收入和就业如何决定。在此情况下,经济社会的产量或者说国民收入就决定于总需求。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的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得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叫做消费函数或者消费倾向,它表明消费取决于绝对收入水平。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比率称为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是正值,但小于1,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称为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1)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是描述消费和收入之间关系的函数,简单的线性消费函数可表示为:

C=C(y)=α+βy式中,α为自发消费,它是与收入无关的消费,它是人们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进行的消费,α>0;y为收入水平,β为边际消费倾向,0<β<1;βy为引致消费,它是与收入有关的消费,它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2)储蓄函数。

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递减的,而储蓄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可以由平均储蓄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加以说明。平均储蓄倾向表示收入中储蓄所占的比重;边际储蓄倾向表示增加的收入中储蓄增加所占的比重。由于储蓄可正可负,因而平均储蓄倾向也可正可负。一般来说,在收入偏低时,平均储蓄倾向可以为负值;随着收入的增加,平均储蓄倾向递增,其数值转变为正值,但小于1。边际储蓄倾向一般为正值,但小于1,不过,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储蓄倾向呈递增的趋势。

储蓄函数是描述储蓄和收入之间关系的函数,简单的线性储蓄函数可表示为:

S=S(y)=y-(α+βy)=-α+(1-β)y(3)两部门经济中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之和等于总收入;第二,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恒等于1;第三,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恒等于1。考点16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假定经济中不包含政府和对外贸易部门,只有家庭和厂商两个部门。在两部门经济中,总支出由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组成。线性消费0函数为C=α+βy,假定投资为自主投资I。当国民经济处于均衡运行时,*决定消费的收入与均衡国民收入一致。所以,均衡国民收入y由下列模型决定:

消费函数:C=α+βy0

投资函数:I=I0

均衡条件:y=C+I

从中可以得到均衡的国民收入为:*0

y=(α+I)/(1-β)

在两部门经济中对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分析可以很容易推广到包含政府和对外贸易部门的情况。在三部门经济系统中,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家庭、厂商和政府。于是,构成总支出的项目不仅包括私人消费和投资,还包括政府购买;总收入项目中,除了私人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外,还包括政府的净税收收入。如果消费、投资和(或)政府购买增加,经济的总支出增加,从而均衡的国民收入增加;反之,消费、投资和(或)政府购买减少,均衡国民收入下降。考点17 乘数效应

投资乘数指由投资运动引起的收入改变量与投资支出改变量之间的比率,其数值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投资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边际消费倾向越接近于1,投资乘数就越大;反之,边际消费倾向越接近于零,投资乘数就越小。考点18 投资函数

投资也称为“资本形成”,它表示在一定时间内资本的增量,即在一定时间内生产能力的增量。投资是一个“流量”概念,而资本则是一个“存量”概念。投资者作出投资决定时,首先将资本边际效率和市场贷款利率进行比较,如果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投资增加;如果资本边际效率小于利率,投资减少;如果资本边际效率等于利率,投资不增不减。

所谓“资本边际效率”是企业投资支出增加最后一单位货币所带来的报酬增量。根据凯恩斯的观点,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这是凯恩斯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之一。一方面,随着投资的增加,对资本品的需求扩大,就会使资本品价格上升;另一方面,随着投资的不断增加,产品数量增多,供过于求,就会使产品价格下降或形成库存积压,从而使预期收益下降,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结果使投资者不愿较多投资或减少投资,从而投资需求和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危机和失业。

如果资本边际效率不变或下降,可以得出的投资函数为:I=I(r),投资随利率的下降而增加,随利率的提高而减少。简单的00投资函数可以表述为:I=I(r)=I-dr,其中,I为自主投资,又叫自发投资,指由人口、技术、资源、政府政策等外生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投资,r为市场利率,d为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系数。考点19 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

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在这条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与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与储蓄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就形成了IS曲线。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是指投资与储蓄相等的情况下利率与收入之间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这表明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如下图所示。IS曲线表示产出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和利率所应保持的关系,所以,只有IS曲线上的点对应的国民收入才是均衡收入。所有不在IS曲线上的点都是非均衡点,IS曲线右边的点意味着I﹤S,而IS曲线左边的点意味着I>S。考点20 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1)货币的需求源于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人们出于交易动机、谨慎或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三类动机而需求货币。

交易动机是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对货币的需要量取决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量越大。

谨慎或预防动机是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其需求量与收入成正比。11

L=L(Y)1

式中,L表示交易和预防动机需要的货币;Y表示收入。

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货币的投机需求取决于利率。22

L=L(r)2

式中,L表示货币的投机需求;r表示利率。

三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数量受到社会制度、相关环境以及人们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既定的条件下,交易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并且与收入呈同方向变动;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利息率,并且与利息率呈反方向变动。这样,货币需求可以概括为:12

L=L(Y)+L(r)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