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与文论(33)(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2 06:27:34

点击下载

作者:曹顺庆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外文化与文论(33)

中外文化与文论(33)试读:

卷首语

本专辑为“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是四川大学傅其林2015年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立项编号:15ZDB022)课题组的阶段性成果。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受苏联影响的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它在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取得过重要成就,涌现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出版了数以万计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提出了一些具创新性的美学思想、概念范畴、批评方法。国内外学者还没有对这些美学文献进行系统整理与全面深入研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此项目立项具有世界意义,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学理论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也可以促进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

本专辑的作者大多系“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组成员,一些学者已经对相关美学命题展开了开拓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除国内哲学界、美学界、文艺理论界学者的论文之外,本专辑还翻译了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家的代表性文献,如捷克斯洛伐克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施陶尔(LadislavŠtoll)的《直面现实》、南斯拉夫的拉西诺夫(M.Rasinov)的文章《透过马克思主义棱镜的巅峰主义》,还联系澳大利亚、匈牙利研究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学者,翻译了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伦德尔(John Ruundell)研究匈牙利著名马克思主义美学家赫勒(Agnes Heller)的论文《阿格妮丝·赫勒:现代性、美学与人类条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借英国伦敦大学的保加利亚学者、欧洲科学院院士提哈诺夫(Galin Tihanov)的引荐,我们联系上了匈牙利罗兰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学者谢波纳尔(Tamás Scheibner),他欣然答应加入课题组并贡献最新撰写的论文《匈牙利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导论》,这篇文章首次在本专辑以汉语翻译文本刊发。傅其林的文章《

中国学界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主要梳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界和文艺美学界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进行文献整理的重要进展,突出中国学界在此领域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论文认为,中国学界形成了有关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较为翔实的资料文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一些成果已经融汇到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美学的建构之中,这些成果为进一步系统全面整理与研究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选入本专辑的论文主要从

东欧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与文化理论

、东欧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美学、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性思想研究、东欧马克思主义符号学和东欧马克思主义艺术美学五个核心命题展开,可以借此管窥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面貌。东欧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与文化理论有从多元性与微观性来探讨布达佩斯学派文化理论的范式特征,有分析卢卡奇政治文化思想的民主意蕴与伦理追求,也有探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哲学文化的理解,也有总结南斯拉夫实践派的文化批判理论,还有论述波什尼雅克社会主义宗教文化哲学问题以及文化工业批判。东欧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美学涉及捷克斯洛伐克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施陶尔现实主义美学、科西克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波兰著名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斯特凡·莫拉夫斯基的现实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伊琳娜·沃伊纳尔的美育思想、匈牙利卢卡奇的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理据及其深层诉求等,可以见出东欧马克思主义对现实主义美学探索的一些价值。东欧马克思主义涉及深刻的美学现代性思想,本专辑的文章探讨了匈牙利著名哲学家阿格妮丝·赫勒的现代性、美学与人类条件的复杂关系,思考她关于现代性场域下的悖论与超越的洞见,反思她的后现代理论基础,也涉及匈牙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瓦伊达小资产阶级批判的文化维度。东欧马克思主义符号学专栏的文章研究了波兰音乐美学家卓菲娅·丽莎的马克思主义音乐符号学、亚当·沙夫的结构观,匈牙利赫勒的作为“文化话语”的文化以及匈牙利文化理论家马尔库什的语言范式理论及其文化现代性批判。专辑最后是东欧马克思主义艺术美学,文章有论析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柳博米尔·米西奇的巅峰主义艺术理论、齐泽克“不可能物”与崇高美学、捷克斯洛伐克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科西克的艺术美学思想、匈牙利电影美学家巴拉兹的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电影美学。

这些文章讨论了匈牙利、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尽管还缺失民主德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不过可以看到其在文化理论、审美现代性、现实主义、符号学、艺术美学等方面取得的独特成就,既有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阐释,也有新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深入思考,体现出了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丰富性与当代性。

最后,感谢课题组成员潜心研究,并向本专辑供稿。感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和《中外文化与文论》主编曹顺庆教授专门为本课题设置“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专辑,在这个学术平台,课题组研究成果得到第一次集体展示。“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组2016年3月中国学界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傅其林

摘要:本文主要梳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界和文艺美学界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进行文献整理的重要进展,突出中国学界在此领域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论文认为,中国学界形成了有关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较为翔实的资料文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一些成果已经融汇到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美学的建构之中,这些成果为进一步系统全面整理与研究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关键词:中国学界 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 文献整理 学术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基本把握,至今世界上还没出现全面系统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进行文献整理与研究的著述,但是国内外已经日益重视这个领域,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进行局部整理与局部研究的著述不断增加,还出现了一些标志性成果。这些已有的文献整理与研究成果为全面系统地展开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国内相关研究工作已经较早展开了,主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界、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理论界展开,形成了较翔实的资料文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一些成果已经融汇到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美学的建构之中,在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美学研究领域具有突出的意义。一

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东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实践哲学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开始关注东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美学,1945年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美学取得了重要成就,产生了世界性影响,涌现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出版了一系列著述。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哲学界就特别关注东欧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美学问题,贾泽林、王若水、罗国杰、徐重温、孙伯鍨、俞吾金、衣俊卿、陈学明、张一兵等著名学者进行了多方面文献整理与研究。早期东欧马克思主文献整理与研究主要批判东欧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问题。1963年10月26日,周扬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会扩大会议上讲话,批评了南斯拉夫的“修正主义”人道主义。王若水回忆指出:“正在中共对人道主义大张鞑伐的时期,在东欧和苏联,却兴起了人道主义的热潮。斯大林罪行的揭发引起了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关系的思索。在南斯拉夫,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官方支持的意识形态,写进了《南共纲领》。60年代初,南斯拉夫出现了一批‘实践派’哲学家,高扬人道主义的旗帜,批判斯大林主义的反人道性质,用‘异化’的概念批判苏联社会的僵化的官僚主义集权体制。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第二十二大上称《苏共纲领》是‘真正的共产主义的人道主义的文件’,并提出‘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幸福’的口号。波兰著名哲学家亚当·沙夫在60年代发表了几本有影响的论述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著作。”1963年林波等人翻译了波兰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沙夫的著作《人的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开始编辑出版《人道主义、人性论研究资料》(商务印书馆),到1965年出版五辑,涉及东欧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哲学与美学问题。譬如在1963出版的第三辑中选译了波兰的现象学美学家英伽登(即Roman Ingarden,亦译作茵加登、恩加登)具有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色彩的文章《人性》,文章认为:“人就是根据着自己对这些价值的特质的特殊预测,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并且通过对这些事物或者某些过程相应的改造,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即价值在其中显现的人类文化世界。”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哲学界对东欧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特别关注,进一步加强文献整理与研究,形成了第一次高峰。蒋承俊在《哲学译丛》1978年第1期发表文章《苏、波、捷、匈、保、东德1977年上半年哲学论文要目索引》,对东欧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进行了及时整理。王若水关于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索涉及东欧马克思主义关于异化的问题,他在1980年的文章《谈谈异化问题》中说:“异化这个概念在西方已经流行好几十年了。讨论得非常热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不管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非马克思主义者,都参加了讨论。南斯拉夫对这个问题很重视,苏联理论界长期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要谈也是抱否定态度,说这是马克思的早期思想,没有什么价值。”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翻译出版了有关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文章《关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问题的论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2年编译出版《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问题》(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讨论集》(人民出版社)等,其中有波兰的雅罗舍夫斯基的《马克思主义奠基人著作中的人道主义问题》、弗雷特兹汉德的《青年马克思著作中的伦理学问题》,南斯拉夫的辩证唯物主义派斯托伊科维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道主义实质》《列宁对人道主义的看法》和实践派马尔科维奇的《工业文明社会彻底人道化的可能性》、彼得洛维奇的《马克思思想中的人道主义与革命》,波兰沙夫的《反人道主义,还是反马克思主义?》,罗马尼亚的《人道主义——从原则到现实》等。这些著述包括了对人道主义与人的实践本质的探究,包含着重要的实践美学思想,尤其强调青年马克思对人的实践创造性的思想,如斯托伊科维奇认为,人的本身目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创造才能的绝对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贾泽林1982年出版了专著《南斯拉夫当代哲学》,该著作对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及其哲学美学文献目录进行了较好的整理,在研究中不仅论述了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主要流派即辩证唯物主义派和实践派的主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而且关涉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美学,专门梳理了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美学,涉及辩证唯物主义美学家涅节里科维奇、舍希奇、齐赫尔、卢斯等人的马克思主义辩证美学,也涉及实践派中的达米尼扬诺维奇、格尔里奇等新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思想。他对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兴盛作了这样的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学在南斯拉夫可以说真正地经历了一个‘文艺复兴般的时代’。美学不仅成为哲学家关心的领域,而且也成为文学理论家、文学史家、艺术理论家、艺术史家和文艺批评家们十分关注的对象。因此,各种报刊上发表的有关美学的文章数不胜数,这方面的专门著作,数量也是颇为可观的。”张伯霖在80年代初翻译了东欧马克思主义有关论文,波兰沙夫的《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哲学译丛》1980年第1期)、《异化是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哲学译丛》1981年第4期),南斯拉夫实践派马尔科维奇的《南斯拉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派”》(《哲学译丛》1981年第1期);1985年张伯霖编译《关于卢卡奇哲学、美学思想论文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杜章智编《卢卡奇自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这是国内较早整理东欧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卢卡奇哲学与美学的文献的著作。1986年中央编译局翻译了苏联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4出版的梅斯里夫钦科主编的《当代国外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汇聚了一大批苏联学者参加撰写。该著分上下册,上册专门研究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七个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中涉及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重点关注匈牙利马克思主义美学以及波兰马克思主义美学,这给国内学界带来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新视野。1987年中共中央党校编选了匈牙利社会主义资料《匈牙利社会主义资料选编》,涉及卡达尔·亚诺什提出的匈牙利社会主义的“文化战线”等马克思主义革命美学与人道主义美学,特别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在艺术生活方面,首先必须坚持党性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品。必须帮助我们的艺术、文学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向发展”。

徐崇温1989年主编《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翻译并介绍了有关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专著有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赫勒的《日常生活》,马尔科维奇和彼得洛维奇编的《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与理论》等。在这套丛书中专门出版了陈学明、张志孚主编的《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名著提要》,分上中下三卷,涉及更为多样的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概要,主要涉及南斯拉夫、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有彼得洛维奇的《同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斯大林主义》《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及其实质》《马克思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和革命》《哲学的革命概念》,弗兰尼茨基的《马克思主义史》《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危机》《社会主义和异化问题》,马尔科维奇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和伦理学》《从富裕到实践:哲学和社会批判主义》《南斯拉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派”》《当代马克思》。匈牙利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有赫勒的《日常生活》《激进哲学》《历史理论》,卢卡奇的《审美特性》《历史与阶级意识》《青年黑格尔》《理性的毁灭》《社会存在本体论导论》,豪泽尔的《艺术社会学》,纳吉的《为了保护匈牙利人民》。涉及捷克斯洛伐克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的有希穆涅克的《美学与艺术总论》、科西克的《具体的辩证法》。波兰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有科拉科夫斯基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马克思主义和超越》,沙夫的《论共产主义运动的若干问题》《人的哲学》《论历史规律的客观性》《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异化》《马克思主义与个人》。1993年罗国杰主编《人道主义思想论库》(华夏出版社),对东欧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文献整理做出重要工作。该著第二部分为“苏联、东欧思想家论人道主义”,而有关东欧思想家部分主要选取了一些东欧马克思主义的文献资料,包括南斯拉夫辩证唯物主义派、实践派,波兰的沙夫、科拉科夫斯基、雅诺夫斯基、图汉斯卡,民主德国的迪特尔·帕塞曼,罗马尼亚的斯米尔诺夫,匈牙利的法尔考什,保加利亚的普洛丹诺夫,捷克斯洛伐克的安格斯特等,主要来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文翻译出版的东欧马克思主义著述。

孙伯鍨、杜章智、俞吾金、陈学明、张一兵、张西平等著名学者对东欧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涉及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问题。孙伯鍨长期对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研究,1999年出版专著《卢卡奇与马克思》(南京大学出版社),发表论文《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兼评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概念》(《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等。其著述主要内容包括物化与异化、自在之物与历史客体、总体性与辩证法、历史中的主体问题、社会性与“合类性”、异化问题、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异化等,涉及美学问题。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意义主要不在于从近代认识论走向现代本体论,也不在于以一种新型的本体论体系取代西方传统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在于: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而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进行科学考察和反思批判,它是面向现实的批判精神和彻底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俞吾金的专著《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与陈学明合著,1990)、《实践诠释学》(2001)、《实践与自由》(2010)等专著以及《卢森堡政治哲学理论述要》《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语言学转向》《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三十年》等论文不仅涉及东欧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关注东欧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其主编的《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等著作中包括了一系列东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美学文献。俞吾金的《喜剧美学宣言》是有着深厚的东欧马克思主义喜剧美学研究底蕴的,他指出,当代美学的根本问题是“人类为什么需要美”,当代人的主导性审美需要不再是加剧其异化、紧张和冲突的生存状态的悲剧美学,而是通过轻松、俏皮、滑稽和幽默消解异化、紧张和冲突得以形成的不切实际的理想的喜剧美学,以使当代人从精神上摆脱并超越其生存状态。陈学明较早对东欧马克思主义进行整理与深入研究,把东欧马克思主义纳入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架之中,出版了众多著述,1991年出版专著《西方马克思主义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编《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菲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编《苏联东欧剧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趋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主编四卷本《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历程》(天津人民出版社)等;发表研究东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批判的论文《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论罗莎·卢森堡的总体性方法的当代价值》《卢卡奇对商品形式占支配地位的社会中人的存在方式的批判》《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四路径》《卢卡奇对现代性批判的基本路向及价值》等。他在《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美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5年第8辑)中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学术成就最主要的体现是在文艺、美学理论方面。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西方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他们把自己的主要聪明才智倾注在艺术和美学上。在20世纪的世界史,特别是西方世界的文艺理论、美学理论的发展史上,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其光辉的篇章。一般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美学理论,大致包含着以下四大分支:其一,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艺、美学理论;其二,法兰克福学派的浪漫主义文艺、美学理论;其三,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艺、美学理论;其四,英美威廉斯、伊格尔顿、詹姆逊等文艺理论。张一兵1990年出版的《折断的理性翅膀——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南京出版社,1990年)涉及一些东欧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美学问题;他还发表了有关卢卡奇、科西克、齐泽克等哲学美学的系列论文,也涉及国外学者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文献,如对日本学者广松涉的物化概念理解的评价:“广松涉将马克思的‘Versachlichung’重新定义为社会关系存在被错认为实体存在的主观假性幻象。广松涉所理解的物象化,是指人的主体际关系在当事人的日常意识中犹如事物之间的关系或物的性质,这是在主观意识中发生的错认。广松涉的物象化构境与马克思的‘事物化’(Versachlichung)视域并不是直接一致的,而只是广松涉走向自己哲学建构的一种特设性理论构境。”张一兵揭示了科西克的人本主义社会现象学思想,认为科西克在黑格尔、马克思、青年卢卡奇和海德格尔的同一语境中,关键性地揭露了在资本主义经济王国中现象假扮物自体,人造物假扮自然性客体,经济人假扮真实主体,日常观念假扮概念,伪具体假扮历史具体的颠倒逻辑。这个批判的假扮性尖锐地穿刺了资本主义颠倒的物相世界。并且,科西克也注意到,人不只是在认识中达到现象,而是必须通过革命实践打倒拜物教现象世界,批判地实现真实的具体历史总体,以获得人与客体的双重解放。张一兵还研究了齐泽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美学,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探讨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一书中的物化信仰问题。在这个拉康式的后马克思思潮的代表人物那里,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成了拉康式的物化信仰指认,这种物化信仰支撑着意识形态幻象,而幻象则缝合着本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张西平的《历史哲学的重建——卢卡奇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以历史哲学的视角论及实践哲学美学和现实主义美学思想;他也研究了东欧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南斯拉夫实践派、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捷克斯洛伐克科西克等与卢卡奇的实践哲学、历史哲学的关系。他认为,“南斯拉夫实践派从两个方向发挥了卢卡奇的实践观。一是把实践理解为本体论……实践派对卢卡奇实践馆的另一个发挥就是对praxis和practice两个概念的区分”。这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多是把东欧马克思主义纳入世界马克思主义整体框架中,探究其在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存在论现象学等方面的独特探索,涉及审美文化维度,但是主要局限于实践美学、现实主义美学等方面。二

衣俊卿对东欧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国内最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拥有30多年的东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积累,涉及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美学思想研究,对东欧各国文学艺术有着深刻的体验,其研究成绩斐然。他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关注东欧马克思主义,1984年至1986年到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学习,师从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穆尼什奇(Zdravko Munisic),接触了众多实践派哲学家,用塞尔维亚语完成博士论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斯拉夫哲学家建立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尝试》,其中包含了审美维度的思考。之后与匈牙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赫勒保持长期联系,1990年翻译出版了赫勒的哲学美学著作《日常生活》, 1990年出版专著《实践派的探索与实践哲学的述评》(台湾森大图书有限公司),1993年出版专著《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台湾唐山出版社),2005年出版《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主编有关东欧马克思主义文献《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东欧和苏联学者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以来,衣俊卿全面开启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工作,涉及哲学与美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他通过主编《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译丛》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黑龙江大学出版社),汇集了国内外有关东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近80位学者,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最为重要的文献基础和美学研究基础,也是本课题申报重要的团队力量。《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译丛》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献整理,不仅选取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还进行了高质量的翻译工作,一共40本专著,囊括了匈牙利、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南〕马尔科维奇、〔南〕彼得洛维奇编:《实践——南斯拉夫哲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文集》,郑一明、曲跃厚译,2010年;〔匈〕费赫尔编:《法国大革命与现代性的诞生》,罗跃军等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南〕米哈依洛·马尔科维奇:《当代的马克思》,曲跃厚译,衣俊卿校,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匈〕阿格妮丝·赫勒:《激进哲学》,赵司空、孙建茵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波兰〕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自由、名誉、欺骗和背叛——日常生活札记》,唐少杰译,衣俊卿校,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匈〕阿格妮丝·赫勒主编:《卢卡奇再评价》,衣俊卿等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匈〕阿格妮丝·赫勒:《超越正义》,文长春译,陈家刚等校,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匈〕阿格妮丝·赫勒、费伦茨·费赫尔:《后现代政治状况》,王海洋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匈〕阿格妮丝·赫勒:《现代性能够幸存吗?》,王秀敏译、衣俊卿校,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南〕米哈伊洛·马尔科维奇:《从富裕到实践——哲学与社会批判》,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波〕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理性的异化——实证主义思想史》,张彤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波〕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经受无穷拷问的现代性》,李志江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波〕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走向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关于当代左派的文集》,姜海波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匈〕乔治·马尔库什:《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李斌玉、孙建茵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匈〕乔治·马尔库什:《语言与生产——范式批判》,李大强、李斌玉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匈〕费伦茨·费赫尔:《被冻结的革命——论雅各宾主义》,刘振怡、曹丽新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匈〕阿格妮丝·赫勒、费伦茨·费赫尔:《美学的重建——布达佩斯学派论文集》,傅其林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匈〕阿格妮丝·赫勒:《道德哲学》,王秀敏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匈〕阿格妮丝·赫勒:《个性伦理学》,赵司空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波〕亚当·沙夫:《历史与真理》,张笑夷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南〕普列德拉格·弗兰尼茨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杨元恪、陈振华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匈〕阿格妮丝·赫勒:《碎片化的历史哲学》,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匈〕阿格妮丝·赫勒:《历史理论》,李西祥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匈〕阿格妮丝·赫勒:《一般伦理学》,孔明安、马新晶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捷〕卡莱尔·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刘玉贤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捷〕卡莱尔·科西克:《现代性的危机》,管小其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捷〕伊万·斯维塔克:《人及其他的世界》,员俊雅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波〕亚当·沙夫:《马克思主义与人类个体》,杜红艳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波〕亚当·沙夫:《作为社会现象的异化》,衣俊卿、胡蕊、刘海静、杜文丽、宋铁毅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波〕亚当·沙夫:《人的哲学》,赵海峰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南〕加约·彼得洛维奇:《二十世纪中叶的马克思》,姜海波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南〕普列德拉格·弗兰尼茨基:《马克思主义史》,胡文建等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南〕斯维多扎尔·斯托扬诺维奇:《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关于社会主义及其未来的反思》,刘欣然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匈〕安德拉什·赫格居什:《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布达佩斯学派文集》,衣俊卿、文长春、王静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匈〕米哈里·瓦伊达:《作为大众运动的法西斯主义》,孙建茵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匈〕米哈里·瓦伊达:《国家与社会主义——政治论文集》,杜红艳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匈〕乔治·马尔库什:《文化、科学和社会》,孙建茵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波〕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唐少杰等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美〕格尔森·舍尔:《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与实践——实践派论文集》,姜海波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这些文献基本上都涉及马克思主义美学问题,一些著作主要讨论美学问题,譬如《美学的重建》《文化、科学与社会》《碎片化的历史哲学》《现代性的危机》《人及其他的世界》《个性伦理学》《卢卡奇再评价》等。

衣俊卿不仅组织东欧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整理工作,不断推进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而且组织《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全面展开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审美文化研究,出版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一共20本学术专著,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美学研究的全新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衣俊卿出版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史研究的重要著作《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史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以突破历史叙事和理论研究盲区的思想自省意识,探究历史沉积层中的文化记忆,挖掘中东欧文学的文化守望,辨析20世纪中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突进,以自由和解放的人类价值追求,把握在自然与异化困境中的现代人生存两歧,定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道路抉择,推进以道德与责任为核心的欧洲精神和人类良知拷问,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历程把握可谓洞若观火,审美感性品鉴与思想理性论辩融为一体。该著作从中东欧审美文化基础深入理解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命题,挖掘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与中东欧文学经验的内在联系,堪称马克思主义文化精神思想史研究的典范。他指出:“我们在解读和分析有关中东欧历史和文化的各种文献时,逐步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中东欧民族文化历史记忆之间找到了一个中间层,这就是在中东欧地区一直比较发达的文学,包括诗歌、童话、戏剧和小说。……中东欧文学层面的发掘,使我们关于中东欧历史文化和思想理论研究不再是不同层面的松散拼图,而是关于同一个精神共同体的各个方面有机联系的深刻揭示。”其他19本专著是对东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美学的研究,包括:李宝文:《具体辩证法与现代性批判——科西克哲学思想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孙建茵:《文化悖论与现代性批判——马尔库什文化批判理论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王秀敏:《个性道德与理性秩序——赫勒道德理论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傅其林:《宏大叙事批判与多元美学建构——布达佩斯学派重构美学思想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李晓晴:《激进需要与理性乌托邦——赫勒激进需要革命论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胡蕊:《文化的张力与理论的命运——科拉科夫斯基的青年马克思观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王静:《作为文化批判的审美——赫勒美学思想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李晓敏:《现代性危机与基督教文化精神——科拉科夫斯基宗教理论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范为:《历史哲学中的现代性反思——赫勒的后期思想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杜红艳:《多元文化阐释与文化现代性批判——布达佩斯学派文化理论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王继红:《科拉科夫斯基的列宁主义观》,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孙芳:《沙夫的人道主义思想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宋铁毅:《马尔科维奇人道主义辩证法思想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员俊雅:《现代性的危机与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斯维塔克文化批判理论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刘海静:《哲学反思与社会批判——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观》,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王秀敏:《布达佩斯学派政治哲学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孙建茵:《论民主社会的维度与反乌托邦的价值选择——布达佩斯学派瓦伊达的政治批判理论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姜海波:《南斯拉夫实践派实践哲学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颜岩:《布达佩斯学派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这些专题研究著作既有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代表哲学家的探讨,也有从整体上探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命题的,其中大部分直接关涉到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譬如傅其林的《宏大叙事批判与多元美学建构——布达佩斯学派重构美学思想研究》、孙建茵的《文化悖论与现代性批判——马尔库什文化批判理论研究》、员俊雅的《现代性的危机与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斯维塔克文化批判理论研究》、王静的《作为文化批判的审美——赫勒美学思想研究》、杜红艳的《多元文化阐释与文化现代性批判——布达佩斯学派文化理论研究》等。这个研究团队还发表了数百篇有关东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美学的文章。这些成果为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三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理论界以及外国文学研究界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较早进行文献整理与研究,出版了一些重要著述,著名马克思主义美学家陆梅林、程代熙、吴元迈、冯植生、朱立元、冯宪光、董学文、赵宪章、黄力之、马驰、周宪、张政文等有一系列研究成果。中国文艺美学界对东欧马克思主义整理比较早,20世纪30年代翻译了匈牙利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卢卡奇的《叙述与描写》一文,新中国成立初翻译了保加利亚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季米特洛夫的著作《季米特洛夫选集》(人民出版社,1953年)、《论文学、艺术与科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后来季米特洛夫的《论文学、艺术与文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季米特洛夫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也被翻译整理,波兰马克思主义音乐美学家丽莎的文献在50年代开始翻译出版。50、60年代展开了对东欧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批判。周扬在1960年7月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名批评了“南斯拉夫铁托集团”,认为他们宣扬了“人与人之间的人道主义关系”,提倡“人道主义精神”。

从20世纪从70年代末开始,国内文艺美学界在关注俄苏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同时涉及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是对匈牙利卢卡奇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译介,也涉及波兰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卢森堡的《论文学》的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徐恒醇在1978年开始在李泽厚的指导下撰写有关卢卡奇审美发生学的硕士论文,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对卢卡奇文学理论进行整理,冯植生等学者出版了两卷《卢卡契文学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整理了卢卡奇(卢卡契为旧译)现实主义美学资料,主要是卢卡奇的《历史小说》中的内容,并翻译了《乔治·卢卡契生平年表》,这是国内见到的第一次系统整理卢卡奇马克思主义文献的资料。冯植生发表文章《关于卢卡契及其论争》并节译《历史小说》(《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第2期),是国内较早研究卢卡奇文艺理论的学者。程代熙专门研究了卢卡奇的现实主义美学,1981年发表论文《卢卡契谈文艺创作问题》(《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第1期),主要探讨卢卡奇对叙述与描写的认识,认为卢卡奇从文学作品的题材、情节、结构、主题、社会效果、文学源流以及文艺创作等方面区别叙述与描写,肯定了叙述对现实主义理论的价值。他在1981年第2期《读书》上发表论文《卢卡契文学思想点滴》对《卢卡契文学论文集》进行研究。1990年发表《卢卡奇和布莱希特的现实主义》,他认为,卢卡奇的著作介绍到中国文坛上来,最早当在30年代中期,即抗日战争前。当时上海出版的《译文》杂志,曾译载过他的一篇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研究文章(节译),即《托尔斯泰和现实主义的发展》。这之后,胡风译过一篇《小说的本质》,以群译过一篇《小说》。这两篇均译自卢卡奇的《历史小说》。在40年代国统区还刊载过卢卡奇的一些重要著述,如《论新现实主义》,于春江译,载重庆出版的《文学月报》(罗荪主编); 《论文学上人物底智慧风貌》,即《论艺术形象的智慧风貌》,周行译,载桂林出版的一本文艺刊物(可能是王西彦主编的《文艺》,待进一步的查证), 《叙述与描写》等。程代熙发表文章《卢卡契和布莱希特的现实主义》,载于《文艺理论与批评》1990年第4期。程代熙出版的《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讨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中的现实主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等著作以及陆梅林、程代熙主编的《异化问题》(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外国文艺理论资料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等,包含了某些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文献与研究。陆梅林1988年选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漓江出版社)涉及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我向马克思的发展》,民主德国布洛赫《关于表现主义讨论》《艺术的继承》以及英国学者莱恩《论卢卡奇转向美学领域》等。他在《编者附识》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匈牙利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卢卡奇的美学发展以及苏联马克思主义和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家的评价,他认为卢卡奇是“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批评家”。

徐恒醇1986年翻译出版了卢卡奇的《审美特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上卷,1991年翻译出版下卷,2015年翻译出版《审美特性》全译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进一步推动了国内文艺美学界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1987年汤侠生翻译了苏联著名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卡冈(M.C. Kagan)在20世纪70年代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俄文版,198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是迄今为止国外学界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进行文献整理与研究最重要的著作。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董学文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有一定贡献,他1987年从俄文版翻译了捷克斯洛伐克著名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希穆涅克1976年出版的代表著作《美学与艺术总论》(文化艺术出版社),他在《译后记》中写道:“这本书,从整个体系到具体观点,都有一定的个性。在我印象里,我国译介捷克斯洛伐克的美学专著,这还是第一次。”董学文等1990年编选的《现代美学新维度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涉及卢卡奇《争论不休的现实主义》,民主德国布洛赫的《表现主义辩》《原型和艺术作品中的乌托邦》《乌托邦的意义》,布莱希特的《与乔治·卢卡奇论战》等。南京大学赵宪章在1987年主编了《二十世纪外国美学文艺学名著精义》,其中涉及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美学内容梳理,主要有匈牙利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卢卡奇的《美学史文集》《审美特性》,匈牙利马克思主义电影理论家巴拉兹的《电影美学》,波兰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美学家奥索维斯基的《美学基础》,捷克斯洛伐克美学家希穆涅克的《美学与艺术总论》,罗马尼亚泰纳谢的《文化与宗教》。这些文献整理与研究概括比较零散,但是扩大了文艺美学界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视野。

90年代以来,国内文艺美学界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展开了深入研究,不断深化对卢卡奇美学、卢森堡美学、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布洛赫希望美学、南斯拉夫实践派美学的探讨,取得了一些成就。著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冯宪光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作为国内最早系统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学者,1987年出版《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1997年出版《“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深入论及匈牙利卢卡奇现实主义美学、布达佩斯学派的解构美学、南斯拉夫实践派极权主义美学、民主德国布洛赫的希望美学、布莱希特的戏剧革新美学。他认为,“南斯拉夫‘实践派’的理论的特点是具有相当明确的政治指向性,它的美学思想是一种所谓反对‘极权主义政治’的美学”。冯宪光把这种美学核心问题视为“美学是人道主义辩证法的组成部分”,其研究的主要文献立足于重庆出版社1994年翻译出版的《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以及美国罗伯特·戈尔曼的《“新马克思主义”传记辞典》1990年中文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冯宪光发表了《20世纪西马文论本体论的主要形态》《论卢卡奇的文学人民性思想》《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四种模式》《南斯拉夫“实践派”美学评述》《罗莎·卢森堡关于文艺的政治学思考》等系列论文,涉及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某些专题研究。《南斯拉夫“实践派”美学评述》(《文艺理论与批评》1996年第3期)指出,南斯拉夫“实践派”是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这是南斯拉夫在五六十年代批判斯大林的运动中形成的一个理论流派。它兴起的明确标志是1960年11月在布莱德召开的“关于主体和客体、实践和反映论问题”的讨论。《罗莎·卢森堡关于文艺的政治学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认为,罗莎·卢森堡的文论有鲜明特色,就是始终申明无产阶级是人类一切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继承者。她的文艺思想主要是对文艺的政治学思考。她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认识和分析文化和文学艺术的阶级属性,特别是在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交织的复杂情况下,对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化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作了细致分析。这些观点,对于建设无产阶级文化和无产阶级文学艺术都有积极作用。卢森堡关于文学与政治的当下性的密切联系的论述,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文论。她始终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密切联系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和斗争任务,在新的无产阶级文学艺术作品中去提出新的问题。朱立元1997年主编出版的《法兰克福学派美学思想论稿》中包含了卢卡奇(马驰执笔)、布洛赫(马驰执笔)、布莱希特(蒋国忠执笔)三位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把卢卡奇视为法兰克福学派美学的理论先驱,深入辨析了卢卡奇与布莱希特、布洛赫关于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的论争,强调了卢卡奇的美学核心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刘秀兰出版了《卢卡奇新论》(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发表了《卢卡奇论审美效果的丧失与发挥》(《西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等,探讨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理论问题。

黄力之90年代初期以来发表了关于卢卡奇美学的系列论文《卢卡契对非理性主义文学思潮的批判》(《求索》1990年第5期)等,促进了国内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他的《现实主义名义下的主体性文学论纲——卢卡契现实主义理论新探》(《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认为,卢卡奇的现实主义理论超越了创作方法范畴,其实质是主体性文学论纲,提出以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为内核的美学人道主义价值观,批判现代主义的非人性化倾向,以整体性要求强调主体能力对资本主义异化的克服,以现实主义的真诚、直接性作为主体性结构的重要方面。《审美直觉的辩证理解——评卢卡契的“直接性”理论》(《求索》1991年第5期)认为直觉,或者说审美直觉,是西方现代美学和文艺学的一个中心范畴。对直觉的极端强调和崇尚,是现代主义艺术观念的重要表现。作为20世纪享有世界声誉的美学家,卢卡奇自然没有回避对审美直觉的研究。这对于我们批判地借鉴西方现代文艺学,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是有相当的启示意义的。《艺术本质论: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不同尝试——普列汉诺夫和卢卡奇的比较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1991年第4期)认为,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时,有一条历史线索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外,谁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这就不能不提及两个重要人物,普列汉诺夫和卢卡奇。对他们两人的研究工作,某些评价是相当高的。如弗里契就曾称“普列汉诺夫是建筑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学之基础的人们之一,也就是科学美学的建设者”。鲁迅先生也认为,普列汉诺夫“是用马克思主义的锄锹,掘通了文艺领域的第一个”。至于卢卡奇,美国学者梅·所罗门认为,他对美学、文艺学问题的研究,是处在“一个没有被20世纪任何其他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所超越的水平上”。另一位美国学者巴尔也声称,卢卡奇的艺术理论“可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相媲美。因此我们可以说,卢卡契是‘美学方面的马克思’”。《艺术本质问题上的契合和差异——卢卡契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比较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提出,卢卡契认为艺术是意识形态与“拟人化”对象化形式的统一,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艺术是人的潜能对社会的非意识形态反抗形式。他们的艺术本质观在文本表述上有契合之处,而内在差异更为根本。卢卡奇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时坚持了基本原理。《卢卡契文艺思想的属性判断问题》(《求索》1993年第5期)也时而“左”,时而右;时而坚持自己的观点,时而进行自我批判,表示要克服错误,时而又重复他过去的论点。他的理论著作,在不同时期引起了人们种种不同的议论,有的人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给他挂上“马克思主义”的各种。他还发表论文《卢卡契晚年的社会主义改革观》(《探索与争鸣》1998年第7期)。马驰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90年代完成并出版专著《卢卡奇美学思想论纲》,深入研究了匈牙利卢卡奇美学思想及其局限性。

张政文等学者在90年代专题研究了东欧马克思主义者赫勒的艺术哲学思想,主要立足于赫勒的《日常生活》一书。其1997年发表在《文艺研究》的文章《艺术:日常与非日常的对话——A·赫勒的日常生活艺术哲学》,认为赫勒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日常生活艺术理论旨在从日常生活的视界与框架中发现和理解艺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赫勒指出,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即为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存在合理性,又有缺陷。作为非日常生活的艺术与日常生活有着血脉联系,使得它在日常向非日常靠近、自在对象化向自为对象化转向,从而提升日常生活质量方面起到不可取代的桥梁作用。排他主义是日常生活的特征,集中体现了自在对象化所造成的个体尚未同类本质建立起自觉关系的存在状态。艺术能通过自身个性的特征帮助日常生活摆脱排他主义特征。在日常生活中,艺术所追求的并不是日常生活幸福化,而是让日常生活成为“真正有意义的生活”。王杰在2000年的著作《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问题》中对赫勒的需要理论进行了美学阐释,周宪2002发表的《作为地方性概念的审美现代性》等论文涉及赫勒现代性的动力学思想。吴元迈主编的《20世纪外国国别文学史丛书》(青岛出版社,1998年、1999年),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译林出版社,2004年)在研究东欧各国文学历史中也概要地涉及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尤其是关于东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讨论,积累了较为详尽的材料。

近10年来国内学界有意识地进行文献整理,并展开了专题研究,出版了一系列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著述。傅其林完成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四部专著”:《阿格妮丝·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2006年)、《宏大叙事批判与多元美学建构——布达佩斯学派重构美学思想研究》(2011年)、《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4年)、《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核心问题研究》(2015年),发表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系列学术论文30余篇。这些著述研究了几十位东欧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与美学家,其中有南斯拉夫的彼得洛维奇(Gajo Petrović)、马尔科维奇(Mihailo Marković)、弗兰尼茨基(Predrag Vranicki)、坎格尔加(Milan Kangrga)、斯托扬诺维奇(Svetozar Stojanović)、苏佩克(Rudi Supek)、格尔里奇(Danko Grlić)等,匈牙利的卢卡奇(György Lukács)、赫勒(Ágnes Heller)、费赫尔(Ferenc Fehér)、乔治·马尔库什(György Márkus)、瓦伊达(Mihaly Vajda)、托马斯(G. M.Tamás)、弗多尔(Géza Fodor)、拉德洛蒂(Sándor Rádnóti)等,波兰的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沙夫(Adam Schaff)、科拉科夫斯基(Leszak Kolakowski)等,捷克斯洛伐克的科西克(Karel Kosik)、斯维塔克(Ivan Svitak)等。近年来国内学者展开了对卢卡奇美学(十几篇硕博论文)、齐泽克的美学思想(韩振江)、鲍曼文化现代性理论(郑莉、陶曰贵等)、穆卡若夫斯基诗学(周启超、杜常婧等)等的专题研究,呈现出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新气象。

综上所述,从20世纪50年代到新世纪初期,中国哲学界与文艺美学界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不断推进文献整理,翻译代表性的学术著述,展开深入美学探讨,从点与面不断拓展,并展开与世界相关学者的交流对话,形成了中国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独特视角、理论立场与话语特色。不过,除了深入关注卢卡奇现实主义美学以及部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之外,专题研究比较少,缺乏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的系统整理与深入全面研究。作者简介:傅其林,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欧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与文化理论

多元性与微观性:布达佩斯学派文化理论的范式特征

杜红艳

摘要:布达佩斯学派的文化理论揭示了文化在共时性上的多元性特征及历时性上的微观性特征,多元性与微观性是布达佩斯学派文化理论的范式特征。多元性是20世纪文化理解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布达佩斯学派进一步指出现代文化的多元性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一种微观的力量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对文化多元性与微观性的阐释使布达佩斯学派的文化理论与微观政治哲学走向了合流。关键词:布达佩斯学派 文化 多元性 微观性

布达佩斯学派从卢卡奇那里继承了“文化的可能性”问题,并立足于当时东欧的社会现实来寻求这一问题的答案,但是与卢卡奇寻求复归完整的文化不一样,布达佩斯学派看到文化在当下是一种多元化的存在状态,且以内在化的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产生影响。因此,布达佩斯学派从多个维度和角度对现代文化进行了阐释,并将文化批判与现代性批判结合了起来阐释现代条件下文化的微观作用机制。在布达佩斯学派的文化理论中,文化作为理解和解释问题的模式是多元的和微观的,多元性和微观性是布达佩斯学派文化理论的范式特征,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布达佩斯学派的文化批判已经与微观政治学合流了。一、文化的多元性

首先,多元性使文化成为反思现代的主题。文化与自然科学不同,李凯尔特早在《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中就论证了相对于自然科学来说文化科学具有特殊性:“价值(wert)是文化对象所固有的……关于价值,我们不能说它们实际上存在着或不存在,而只能说它们是有意的,还是无意义的。”可见,文化是可以被讨论的,也是最容易被人接受可以存在分歧的领域。每一具体文化都有自己的特殊性,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们的生活习俗不一致,自然会存在文化上的差异。可以说,文化之中先验地包含着多元的内涵,不管是主张文化有优劣之分的学者,还是主张文化间是平等的学者,都承认文化间存在着差异,文化本身就是多元的。布达佩斯学派认为,多元性是文化的应有之义,“一般称做‘文化’的共相一直有一种多元性的内涵”。布达佩斯学派正是从文化的多元性出发阐释了现代的多元性特征,马尔库什甚至将当下的社会定义为文化的社会,“启蒙宣告了一个新时代和新型社会的到来——不同于传统社会,不同于‘因袭的’社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