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学生与课外的规范化管理(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2 15:19:44

点击下载

作者:学校管理工作指导小组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校学生与课外的规范化管理(下)

学校学生与课外的规范化管理(下)试读:

前 言

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把学校管理活动中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管理内容,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规范,采取强制执行、严格训练和有效的思想教育,使之成为学校师生员工自觉遵守的习惯,内化为师生员工的素质,进而形成学校的传统,以达到管理非管理,似有似无的境界,并形成一定的常规。

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基于对学校发展的展望和预测,并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据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学规律,制定出各项管理目标和措施,从而去落实、评价、反思、调控的过程。实施规范化管理不仅有利于构建科学的教育集体,实现和谐的教育发展,而且有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从而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学校办学的整体水平,从而提升学校内涵的发展。

纵观一些优秀的学校,无一不重视规范化管理,不仅重视规范化管理,还有规范、科学、高效的管理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校管理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拓展,规范学校管理,寻求学校的特色发展已成为当前广大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任何管理都必须依赖于人去实施,学校规范管理也必须依靠学校的干部、教师去做。因此要强化学校规范管理,就要重视学校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我们的干部、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并且在工作中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用自己良好的言行和优秀的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影响学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启迪和帮助,并且通过这两支队伍贯彻执行规范管理的各项规定、制度。学校的各种活动是老师、学生展示自我的最好舞台,也是师生成长不可缺少的环节。活动是常规管理的一个部分,是规范办学的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为学生创设舞台,张扬个性,陶冶情操。形成生动活泼,充满朝气的校园氛围。让学生通过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此,我们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特别编辑了这套“学校规范化管理的建设方案”图书,主要包括《完善学校规范化管理的体制》、《构建学校规范化管理的方法》、《学校领导与教师的规范化管理》、《学校学生与课外的规范化管理》、《学校教学与科研的规范化管理》、《学校德育美育体育的规范化管理》、《学校财务与财产的规范化管理》、《学校行政与工会的规范化管理》、《学校公共与文化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学校规范化管理的质量》共10册,全面指导学校如何制定各项科学的管理规划、如何明确学校长远的内涵发展目标、如何制定合理的管理计划和规范管理的每个细节、如何规范管理思想和提升管理理念、如何规范化管理的全过程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是大中小学学校领导、教师,在校专业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有关人员进行学校管理和研究的最佳指导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第二章 课外活动的管理

第一节 课外活动管理概述

1.学生课外活动概述

对于课外活动,不同的教育家给其下的定义是不同的。凯洛夫认为,所谓课外活动,就是在学校必修的教学计划范围之外和在必修的教学大纲之外所举办的形形色色的具有教学养成性质的作业和教育措施。巴拉诺夫则认为,学校在课外对学生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教育工作统称为课外活动。而我国国内一些现行的资料大部分则认为,课外活动是指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范围要求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这些关于课外活动的定义虽然在语言文字上不尽相同,但其主题思想还是一致的,都主张课外活动是在课堂以外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根据这类活动由谁来组织和实施,可以把课外活动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学校组织实施的在学校范围内进行的课余活动,称作校内课外活动;另外一种是由校外教育机关领导和组织的或走出校园的课外教育活动,即校外活动。如少年宫、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单位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都是教学的辅助形式,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通常把校内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统称为课外活动。

根据课外活动的定义,课外活动应包括两部分:即校内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与之相适应,课外活动的管理也应该包括两部分:一方面是校内的课外活动管理,另一方面是校外活动管理。它要求管理者通过寓德育、智育、体育等于各种课外活动之中的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把群众性的学生活动引导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上来,使之为实现我国的教育、教学目标服务。

作为课外活动的管理者,首先应该明确课外活动管理任务、内容、原则和方法。

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以外的有益的教育形式,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其根本任务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调动校外各种积极因素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人才。在进行课外活动管理的时候,要控制其导向,使其为以下各目的服务:(1)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发现和培养各种人才课外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为不同的个体提供适合的气候和土壤。有的学生往往会在课外活动中表现出其爱好和天赋,并会在这片广阔的空间茁壮成长。如果引导有方,管理得当,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其自身的优势和特长。(2)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为形成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奠定基础单纯依靠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但如果把德育放在课外活动这个大课堂施行,让学生有亲身体验,这样效果就会好得多。(3)巩固、扩展课堂教学的知识,促使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从课堂中得到的知识,是间接经验的传授,往往是比较抽象的,如果让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使其动手、动脑、理论联系实际,使课堂中所学到的书本知识得到应用,从而就使之得以巩固和加深。(4)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不同形式、各种范围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不同于课堂的相互接触、相互联系的机会,促进他们之间相互了解与合作,使他们懂得并学会与人融洽相处,正确处理社会生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快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基础。(5)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高尚情操管理者可安排一些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和旅游活动,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感受,陶冶高尚的情操。课外活动内容的确定,要以教育方针、培养目标、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校内外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范围也是很广泛的。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社会活动、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学艺术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参观访问、夏令营活动等等。

课外活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按规模大小可分为大型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其中,大型活动是由管理者针对某一年级或某些相近程度学生的需要而组织的课外活动,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形式。这类活动多为群众性的集会、报告会、各种讲座、集体参观访问,各种比赛等,由学校或班级组织。在安排大型活动时,管理者一定要有充分准备,活动目的要明确,组织要周全,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活动时间也不宜过长,活动亦不应太频繁。

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这类活动形式分散,能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活动起来也方便。小组的建立,可以是班级的、年级的,也可以是全校性的,但人数不宜过多。小组活动的种类一般有:学科小组、科技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等等。由于小组活动主要是建立在学生爱好、特长的基础上,所以在确定小组活动参加人选时,最好看他(她)对本小组活动是否有浓厚而稳定的兴趣。

个人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而独立开展的活动。它的主要内容有:阅读报章杂志、文学创作、绘画、音乐、书法、制作模型、进行某种观察和实验等等。个人活动在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更甚于小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小组活动在吸引和照顾学生兴趣特长等方面的不足,使每个具有特长和特殊才能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个人活动管理方面,管理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应该加强引导,防止自流。对于那些特殊才能的学生,为了使其顺利、健康地发展,还应该有专人负责,有专门的指导和培养。

以上各种活动形式,往往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彼此促进,相互补充。因此,课外活动管理者在领导、组织开展活动时,应该有所选择,注意统筹安排,以便充分发挥各种形式的教育作用,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课外活动在学校中的地位

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爱好特长,为培养各种各样有专门技艺的人才打好基础。许多事实说明,课外活动是因材施教的主要阵地,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今后的志趣和职业的选择。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凡是既抓课堂教学又重视课外活动的学校,教学质量就高,学校就办得很有朝气;凡是只抓课堂教学不重视课外活动的学校,学校就死气沉沉,学生只知死记知识,学生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也多。这是用不着证明的道理。然而,在教育实践中,人们虽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而对课外活动的重要性的认识则不足,这不能不影响我们对人才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多数中小学对课外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课外活动看成是可有可无的“自由活动”,既不组织领导,又无时间和物质保证。这同理论上的片面性有关。不少《教育学》在谈到课外活动时说:“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的叫“继续”、“延续”和“补充”)”,这就把课外活动放在课堂教学的从属地位,当然不受重视。有的《教育学》虽然承认它“不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有着自己的特点”,但又说“它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仅仅看作是单方面的补充,而不认为是互相补充,同样是把课外活动放在从属地位。

应该指出,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既有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有些课内所学的知识,需要在课外活动中去验证;有些课外活动,需要用课内所学知识来指导。要说“延续”,是互相延续;要说“补充”,是互为补充,决不是单方面的。

有人说,“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的说法,来自凯洛夫总主编的《教育学》。细看此书第十四章“学生的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没有任何地方有此说法。相反,凯洛夫认为:组织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对达到新生一代共产主义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对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新要求的普通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准备学生从事实际活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国内编的各种版本的教育学,没有任何一本把课外活动的重要性提到如此高度。

凯洛夫曾谈到课堂与课外的关系,他这样说:“在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和对学生进行课外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继承性。”他说的是“相互联系”和“相互继承”不是指单方面的。看来贬低课外活动的理论,是我国学者提出来的,并非来自凯洛夫。深受凯洛夫《教育学》影响的苏联中小学倒是很重视组织课外活动。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担任校长的帕夫雷什中学,下午不排课,组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午后不进行紧张学习的脑力劳动,这是一个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条件。在这个条件下,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可以为丰富精神生活、为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他同时指出:“下午不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并非为了完全摆脱智力劳动,而正是为了让学生能过上富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 ~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和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些空话而已。’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课外活动基本上应在户外进行。帕夫雷什中学学生课后自愿选择的课外小组的活动,如做游戏、旅行参观、游览散步、徒步行军、阅读文艺和科普书籍、进行文娱活动等,90%以上的时间都在户外进行。可见苏联中小学对学生的课外活动是十分重视的,并且有时间保证。

美国学校都很重视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家长也积极支持子女参加。因为人们普遍的观点是一个学生对课外活动的参加程度和表现,可以显示学生的竞争心、责任感、人际关系和领导能力。美国学校的课外活动五花八门,有学术性的、娱乐性的、体育活动性的和社区服务性的。美国各州的首府每年暑假都要为高二学生举办为期一周的模拟政府活动。每个高中推荐一名学生参加,要经过考试。每个参加者要加入一个模拟的政党,然后展开州长、市长、众议员、参议员的竞选活动。如你有幸当上“州长”,你就能到该州的州长办公室同真正的州长一起办公一天。高中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表现越来越被认定。有的已成为大学入学的评分标准之一。一些名牌大学将考生的课外活动表现作为总分的20%加以计算。学科成绩优良、课外活动杰出的学生各大学都竞相录取。

我们的观点是“并重论”。既要重视课堂教学,又要重视课外活动。否则,不利于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当然,所谓并重,是指思想上同等重视,不是指时间分配备占一半、平分秋色。显然,课堂教学所占的时间,要比课外活动更多。

3.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不论是课外活动还是校外活动,其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发挥学生的爱好、特长,挖掘其内在的潜力,培养各种各样有专门技艺的人。国内外大量教育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以后的择业方向;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的关系如果摆正了,他们就会互相促进、互为补充,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他们在思维形式上还主要侧重于形象化的思维,如果学校只一味地抓课堂教学,灌输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生迫于升学或来自学校、家长各方面的压力,会机械地记忆一些死知识,他们对其也很少理解,更不可能和实践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因此,学校在重视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优势,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放在课外活动中加以验证,同时又用课内所学知识对课外活动进行指导,真正做到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当然,对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的同等重视,仅限于指导思想上,并非指时间上各占一半,秋色平分。很明显,课堂教学所占的时间较课外活动要更多。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如何处理,历来是教育思想论争的一个重要问题。处理两者的方式不外四种。

只要课内,不要课外

或者说只有课堂教学,没有课外活动。我国从清末“废科举、办学校”到国民党统治时期,全是如此,解放以后也有不少这种类型的学校。

只要课外,不要课内“文革”期间风靡一时的“学工、学农、学军”、“开门办学”,属于这一类。

课内为主,课外为辅

认为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目前这类学校占大多数。

课内课外并重。

近几年教育理论界出现的“第二课堂”“第二渠道”的提法,是主张课内外并重的。提出这两个口号,对于促使人们重视课外活动,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在概念上不严密、不准确。

把课堂教学比为“第一课堂”,把课外活动比为“第二课堂”,混淆了课堂与课外的特征。课堂教学是个特定概念,它的基本特征是:(1)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进度都是统一的。(2)统一编班。(3)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起主导作用。(4)用考试、考查办法检查效果,对学生有一定的压力。

课外活动也是一个特定概念,它的基本特征是:(1)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不受限制。(2)学生在自愿基础上成立活动小组或其他团体。(3)教师只起组织、指导作用,不起主导作用。(4)用研究成果、实验报告、学习总结、小论文或其他学生愿意采用的形式来反映效果,不举行考试、考查,对学生不施加任何压力。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基本特征有明显的区别。因此,把课外活动称为“第二课堂”是不合适的。由于概念混淆,有些学校在课外活动时间内单纯在扩大知识方面下功夫,以为“第二课堂”也具有“第一课堂”的特征,如开设选修课,举办各种科技班,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不是课外活动的主人。有的学校,甚至把预习、自习、补课,也当作课外活动,完全失去了课外活动的特征。

近年来有人把课堂教学比为传递信息的“第一渠道”,把其他传递信息的方式比为“第二渠道”。此说一出,许多学校把开展课外活动称为开辟或创建“第二渠道”。到底“第二渠道”和课外活动有没有什么区别?提出“第二渠道”的同志认为,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理由是“第二渠道”有这样一些特点:(1)它传递信息的速度与广度是第一渠道望尘莫及的。第一渠道传递的基本上属于“昔时信息”,第二渠道传递的基本上属于“即时信息”。(2)它充分体现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3)它使每个学生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可以发挥其聪明才智。(4)它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以上特点概括起来就是“即时性、广泛性、自主性、充分性以及实践性”。“第二渠道”的主要内容有三方面:(1)充分利用和发挥电视、广播的作用。(2)充分利用报章、杂志、图书的作用。(3)传统的课外活动和各种科技活动,各种社会调查或课外考察活动,夏令营、参观活动、讲座和各种学生自己组织的某一方面的爱好者协会等等。

从以上这特点和内容看,“第二渠道”和课外活动实在没有多大区别。课外活动这个概念,我国中小学是在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影响下才广泛使用的。课外活动有哪些特点?且不说今天我们对课外活动的认识,已经超过了凯洛夫所阐述的内容;只就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所谈到的课外活动的特点看,就与“第二渠道”的几个特点没有多大区别。凯洛夫认为,课外活动的特点是:(1)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是会愿的。(2)活动范围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活动内容有伸缩性。(3)能使学生有表现独立性和主动精神的广阔余地。参加的活动主要是一些独立性的活动。(4)课外活动包括学生的某些实际工作,这些工作常常具有公益劳动的性质。

凯洛夫所说的自愿的、有伸缩性、独立性和主动精神、实际工作(着重号是原有的)等特点和即时性、广泛性、自主性、充分性及实践性等特点不是非常近似么?至于课外活动的内容,凯洛夫认为,有这样几方面:(1)科学知识活动。(2)劳动和技术活动。(3)政治教育活动。(4)各种艺术形式的活动。(5)游戏、体育和运动。

这些“传统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同“第二渠道”的内容比较,就是没有提到电视,因为那时还没有电视。“传统的课外活动”,历来包括课外阅读在内,同样主张“充分利用报章、杂志、图书的作用”。所以两个渠道之说出现以后,不少人认为“第二渠道”就是课外活动,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是,课外活动同“第二渠道”的含义还是有区别的。所谓“第二渠道”,是从信息论的观点提出来的,认为教学工作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认为课堂教学是传递信息的一个渠道。实际上,教与学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传递信息的关系。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除了传递信息以外,还有更重要的内容,这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培养、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把课堂教学称为“第一课堂”“第一渠道”,把课外活动称为“第二课堂”“第二渠道”,实在没有必要。现在有些论著,甚至在同一篇文章里,一会儿说要开辟“第二课堂”,创建“第二渠道”,一会儿又说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几个概念同时使用。而且现在还出现了“第三课堂”“第三渠道”的说法,随意使用概念,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化了,远不如课堂、课外,简单明了,人人都懂。

4.学生课外活动管理的意义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培养青少年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许多学校已经把对它的管理纳入学校的工作议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了课外活动,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离不开管理的,管理是导向,管理是保障。

课外活动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二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还是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改革旧教育、学习前苏联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主要的弊病是: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封闭式的教学形式和忽视能力的培养等。在这种教育体制影响下,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管理工作也仅仅注重课堂教学,基本上没有把课外活动提上正式日程。但是随着近时期课外活动越来越多的开展,其优势不断被人们发掘,课外活动管理的作用也逐步被人们所认识。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化、组织化的科学知识、道德规范、技能、技巧,使他们在智力、品德、体能方面得到最优发展。由此可见,实现这个目的的途径是教师利用课堂这个阵地向学生传授系统化、组织化的科学知识、道德规范、技能、技巧。

而课外活动虽然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活动,其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把青少年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在实现我国教育目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课外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德、智、体几方面发展,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①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明确政治方向和优良道德品质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为了实现这个长远的目标,除了通过学校系统的政治理论课和各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外,还应该结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让学生从事各种感兴趣的活动,使他们从生动、形象的社会和大自然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课外活动的这种教育效果,往往比课堂教育还要好,但课外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课堂教学的理论内容为指导。

②课外活动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终促进其智能的发展。课外活动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学生可以通过科技活动、课外阅读等学到很多科学文化知识。随着知识领域的扩展,他们可以更多地了解社会生活,受到教育和启发,补充课内所学知识的不足,有助于进一步学习。

③学生通过参加文艺体育活动,可以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等审美能力。通过一系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2)课外活动有助于因材施教,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课外活动有着广泛的内容和多彩的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选择参加,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特长,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班级授课制的不足。大量实践证明,如果只是要求学生单纯地学好教师在课堂讲的内容,不给他们创造发挥特长、满足他们兴趣爱好的环境,学生不但知识面狭窄,而且他们的智力和能力,特别是创造力是得不到充分发展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课外活动对于培养具有创造才能、开拓型的人才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课外活动的目的和作用来看,它对培养合格人才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如今课外活动不仅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学目的不可缺少的途径。所以在现代教育管理活动中,课外活动管理也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

课外活动管理是实现课外活动目的的重要保证。

学生课外活动有自发的,也有自觉的。自发的课外活动,就是学生在没有统一的组织管理条件下,所开展的无明确目的性和计划性的课外活动。如放学后,几个人凑一起踢踢球、跳跳绳,利用周日出去登山、春游等等。这是一种低水平的课外活动,他们的活动方向可能与教育目的一致,也可能不相一致,甚至还可能相悖,因为这种活动完全是无意的。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即时性。这是指自发的课外活动多是临时性的,没有长远的目标和计划,最多只有就活动程序和有关规则有一个简单的、口头的规定。随着活动的结束,活动的意义也就消失了。学生们一哄而散。

非指导性。自发的活动没有辅导员,没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完全凭自己的一时的爱好、兴趣或某一方面的需要而进行的,所以活动的主题和方式、内容就不一定对他们的发展有益。不但外部条件,比如经费、器材、场地等不一定能满足活动本身的要求,就连活动的内容对他们心身发展是否有帮助,或者有没有破坏作用都无法得到保证。在活动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和一些困难,因为没有辅导员就得不到及时解决。

教育意义的非连续性。广义上说,任何水平的课外活动对学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教育意义。但并不是所有课外活动都有自始至终的方向性。自发的课外活动的教育意义就是这种非连续的。今天高兴做这件事,明天又高兴做那件事,后天可能又换个花样。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只满足一时欢心。而爱好与特长并不能得到切实发展,更不用说在思想品德以及其他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和发展了。

要克服与摆脱自发课外活动的缺点和局限,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教育作用,就必须从学校整个教育目标出发,加强对各种课外活动的宏观管理和具体指导。可以认为,加强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是把学生的大量的自发的课外活动提高到自觉水平的一个重要保证,也是实现课外活动目的的重要保证。

自觉的课外活动就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课外活动。这种课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和弥补了自发课外活动的缺点和不足。一般来说,学校的学生课外活动主要是指处于自觉水平的课外活动,其标志之一就是接受由学校根据课外活动的总目的指派的辅导教师的指导。

课外活动管理是保障学生课外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管理”在这里的含义就是组织、协调、咨询,就是“服务”,为学生的课外活动服务。这种服务是十分必要的,没有这种服务,学生的课外活动就会失去起码的条件,就会流于自然自发状态。课外活动管理所提供的服务包括:(1)统一安排协调各项课外活动的时间;(2)统一安排调整各项课外活动的地点;(3)为各项课外活动聘请经验丰富又热爱教育工作的辅导员;(4)为各项课外活动提供必需的起码的物质条件;(5)通过对课外活动成果的评价,推动课外活动进一步深人发展;(6)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课外活动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保证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由与权利。(7)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一根本性问题上,把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的目的结合起来。

正由于以上几点原因,课外活动的管理不是可有可无的事,也不是可以等闲视之的事,而是现代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着学生课外活动的水平,从而也就决定着课外活动目的能否实现的大事。

5.课外活动管理的原则

学校课外活动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这样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开发。但是对课外活动的工作应进行科学管理,一般要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

教育性原则

学校课外活动必须以具有教育意义为准则。课外活动工作的管理,必须把握课外活动的教育性,掌握教育的方向,组织教育内容的设计,检查监督其实施。在组织实施课外活动中,课外活动工作管理应使学生在获得各类知识、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丰富道德情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的行为习惯。

开展各种课外活动,都应坚持以理论为指导,分别向学生进行科学理论教育、艺术理论教育、技术原理教育。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趣味性原则

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是分不开的。头脑中问题的出现,好奇心的引发,兴趣的产生,乐趣的取得,志趣的升华,都不是生来就有的。各种课外活动的开展,也不一定就是学生愿意参加,并能坚持的。这就要求课外活动工作的管理者,设置及组织实施适合青少年年龄特征、适合他们的学习阶段,对他们来说富有趣味性内容的各种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有趣味性内容的各种课外活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参加到活动中来。

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是课外活动的重要特性。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要的一条在于必须独立观察、分析,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坚持实践性原则,应放手让学生亲自进行实践活动,提供使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必要的物质条件,对各种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实施卫生监督,以保障学生的健康及安全。课外活动的实践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将能着意地去观察某种事物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变化,并在持久的观察中,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形成具有目的性、客观性、全面性、顺序性、理解性、精确性、持续性等良好的观察力品质。通过想象认识那些从未见过,但可以根据类似物推断的那些事物,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并进一步培养和发展想象力。在进行某项制作、对某个问题探索、进行某种技能的训练活动中,通过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概括、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在深刻地认识事物、了解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中,发展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揭露事物本质的能力即思维力。在各种科学技术实验、社会调查、科技制作、特殊技能训练中,培养、发展实际技能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所有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成员,将在实践活动中学习领导、服从与合作,学习管理自己和管理他人,培养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学生自愿参加。

参不参加课外活动,或参加什么类型的课外活动,决定权在学生手里,而不在学校手里。这是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的首要原则。

为什么要贯彻这条原则呢?这是因为课外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的。这也是课外与课内的最大不同点之一。教学计划规定的课内每一堂课,学生必须听,不得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只听这一堂,不听那一堂,否则就是旷课,违反学校纪律。课外活动则不同,它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完全允许从兴趣出发。只有贯彻自愿原则,才能调动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活动中才能表现出创造精神。如果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教师不让参加;学生不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偏要强迫学生参加,这样的课外活动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现在有些学校确有违反自愿原则的现象,例如不管学生同意不同意,硬性编组,甚至活动内容、方式均由教师规定,学生只是奉命参加而已。当然,贯彻自愿原则,并不排除教师的启发、引导。例如有的学生的兴趣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参加多种项目,到底发展哪方面的兴趣爱好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尤其是小学生,更需要教师的指导。

活动内容和形式要丰富

这一点要求与课堂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必须根据教学大纲来进行。一般说来,不能低于大纲的要求,也不能“超纲”。课外活动则不同,不受教学大纲的制约,内容可以多种多样,形式更不限于在教室内。有灵活性,有伸缩余地。既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又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也就是所谓“即时性”“广泛性”。

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课内课外都要贯彻。但在课堂上贯彻这条原则,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是因为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进度是统一的,教师要面向全班学生。课外活动则不然,没有内容、要求的限制,也没有进度的约束,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年级和知识上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和特长,组织符合他们生理、心理特点的各种活动,来发展学生的智慧和才能。例如低年级好动、好奇,善于模仿,活动内容应偏重于知识性、趣味性,集体活动也可适当多些;高年级求知欲强,富于思考,经常考虑理想和追求,就应组织一些探索性的、钻研性的、实践性的活动。

学生当主角。

课外活动是以学生为主角的活动,因此,从活动内容到活动方式,都应由学生决定,教师只起辅导作用,切忌包办代替。包办代替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增长学生的才干,也不符合开展课外活动的目的。但是我们看到有些学校的课外活动,学生没有“自主权”。从编组到开展活动,学生均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有的学校的课外活动重复课堂教学的内容,成了集体补课;有的学校的课外活动频繁地举办讲座,成为变相加课。这些做法都不符合课外活动的宗旨。

课外活动怎样体现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呢?首先要明确,课外活动不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它有自己的特点。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手脑并用,培养能力,发挥爱好和特长。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代替学生的实践。以教师讲授为主,就是教师代替学生的实践。其次,要开展独立活动,使学生能充分表现自己的独立性和主动精神。例如成立一个项目的课外活动小组,从选举小组长、制订计划到商定公约、执行计划,以及活动时间、地点的安排,应由这个小组的成员去决定,辅导教师只负责指导和检查。

发挥个体优势。

这里的个体主要指的是学校。开展课外活动,要考虑学校的主客观条件,注重发挥自己的优势。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不同,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有差异。同样是城市学校,有的条件好,有的条件差;同样是农村学校,有的依山,有的傍水;同样是重点学校,有的有这方面的辅导人才,有的有那方面的辅导人才。活动时注重发挥自己的优势,会逐步形成自己的传统,体现自己的特色。当然,有些必须开展的新项目,要创造条件,做到多样化。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课外活动的组织实施,首先应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开展群众性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