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检测技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3 07:34:56

点击下载

作者:揭晶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药物分析检测技术

药物分析检测技术试读:

前言

药物分析是我国高等学校药学专业中规定设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整个药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主要采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等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合成药物和结构已知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组成、理化性质、真伪鉴别、纯度检查以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等,同时也涉及生化药物、基因工程药物以及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所以,药物分析是研究和发展药品质量控制的一门方法性学科。

药物分析课程是在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以及其他有关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学生学习药物分析,应该具有强烈的药品质量观念,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始终围绕药品质量问题,研究控制药品质量的内在规律和方法,以及探索提高药品质量的有效途径。学习药物分析的整个过程中,应紧紧围绕药品质量,在理解记忆、分析归纳的前提下,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研究和探索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药物分析的基本知识、药物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各类常见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和质量分析方法。本教材以常用的分析方法为主线,以典型的药物分析为示例,注重讲解每类药物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本教材在编写时力求适合制药专业的培养目标,注重内容的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可作为高等学校制药及相关专业课程教材,也可供质量检验部门及有关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参加本教材编写的人员有: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揭晶(第一章至第十五章,字数总计15万字以上)、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王随华(实训项目)。全书由揭晶通读审阅定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参编单位有关教师的协助与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如有不妥及疏漏之处,希望读者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编者2014年1月第一章绪论章节要点1.掌握 药品质量标准的概念及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2.熟悉 药物分析的性质和任务。3.了解 常见的国内外药典概况。第一节药物分析的性质和任务一、药物分析的性质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功能主治或适应证和用法用量的物质,是一种关系人民身体健康的特殊商品,包括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药材和中成药等。药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预防与治疗的效果和人民的生命安危。因此,加强药品质量监督,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是我们每个药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药品质量的内涵包括:药品的真伪、纯度及品质优良度,最终应体现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效性是药物发挥治疗效果的前提,疗效不确切或无效,也就失去了作为药物的作用;安全性则是保证药物在发挥其对机体作用的同时,没有或少有不良的副作用。安全性和有效性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它们受到药物纯度、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的影响。评价一种药物的质量优劣,不仅要从其生产、供应、贮藏及调配等方面入手,而且要深入到药品临床使用过程中,掌握其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消除的规律。因此,保证人们能够使用高质、有效和安全的药品,是每一位药物分析工作者的职责。药物分析就是一门研究和发展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科学方法。

药物分析是研究检测药物的性状、鉴定药物的化学组成、检查药物的杂质限量以及测定药物组分含量的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应用型学科,它是药学科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分支。药物分析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生物化学法,也涉及物理常数测定法。二、药物分析的任务

药物分析研究的对象是药物,它包括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天然药物和合成药物及其制剂,也包括合成药物的原料、中间体和副产品及药物的降解产物和体内代谢产物等。

药物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药品质量标准的规定及药品生产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1全面控制药品生产质量,保证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了全面控制药品的质量,药物分析工作者应与生产单位紧密配合,积极开展药物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严格控制中间体的质量,并研究影响药品质量的主要工艺流程,从而优化生产工艺条件,促进生产和提高质量。药物分析工作者也应与经营管理部门密切协作,注意药物在贮藏过程中的质量与稳定性考察,以便采取科学合理的贮藏条件和管理方法,保证药品的质量。

从药物研究的角度来看,在新药研制开始,如化学合成原料药和生化药物的纯度测定、中药提取物中有效化学成分的测定等,离不开作为重要研究手段的高分离效能、高灵敏度的分析方法。在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过程中,以及研究药物的作用特性和作用机制时,都会对药物分析提出各种各样的任务和要求,都需要药物分析工作者的密切协作和配合。从方法学的角度来看,不断改进和提高现有的药物分析技术,不断创立新的药物分析方法,以满足生产和科研的需求,也是药物分析的任务。

总之,药物分析的任务,已不再仅仅是静态的实验常规检验,而是要运用现代分析的方法和技术,深入到药品生产工艺流程、反应历程、生物体内代谢过程和综合评价的动态分析监控中。第二节药品质量标准

对任何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都需要有相应的质量标准,药品分析同样要有相应的质量标准。只要有药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就必须要有药品质量标准的监测和保证。

药品质量标准是对药物的各品种做出的质量指标和检验方法的技术规定。它是药品生产、检验、管理、供应和使用部门必须遵循的依据,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它对保证药品质量,促进药品生产和管理,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药品质量标准的类别

根据药品质量标准使用范围的不同,我国的药品质量标准可以分为如下几类。(一)国家药品标准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Chinesepharmacopoeia,缩写为Ch.P.)《中国药典》是我国用于药品生产和管理的法典,收载的品种为疗效确切、被广泛应用、能批量生产、质量水平较高,并有合理的质量控制手段的药品。《中国药典》已出版了9版,分别为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2010年版。1953年版为一部,1963年版至2000年版分成一、二部。2005、2010年版分成三部,一部收载中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以及药用辅料;三部收载生物制品。201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品种4 600余种,其中新增1 300余种,基本覆盖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和国家医疗保险目录品种。2.局(部)颁药品标准

局颁药品标准包括所有未收载入《中国药典》的,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2药品质量标准。如《新药转正标准》以及《药品卫生标准》等。局颁标准收载的药品范围包括:①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新药;②疗效确切,但质量仍需进一步改进的新药;③上版药典收载,而新版未收载的疗效确切,国内仍生产、使用,需要统一标准的品种;④原来地方标准收载的,医疗常用、疗效较好、生产地较多,需要统一标准的品种。

部颁药品标准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是由卫生部将历年陆续颁发的药品标准汇编而成的。如中药成方制剂(1~20册)、蒙药部颁标准、维药部颁标准等。(二)企业药品标准

企业药品标准是由药品生产企业自己制定并用于控制相应药品质量的标准,也称为企业内部标准。企业药品标准仅在本厂或本系统内有约束力,属于非法定标准。企业药品标准一般或是所用的检验方法虽不够成熟,但能达到某种程度的质量控制;或是高于法定标准的要求,如增加了检验项目或提高了限度要求。企业药品标准在企业竞争、创优,特别是保护优质产品、严防假冒伪劣产品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应指出的是,一种药品的质量标准,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的不断发展与提高,也将相应地提高,如果原有的质量标准不足以控制药品质量时,可以修订某项指标、补充新的内容、增删某些项目,甚至可以改进一些检验技术。视具体情况,有些药品标准可能上升为药典标准;同时药典或药品标准中,某些由于医疗水平、生产技术或检验技术的发展而显得陈旧落后的品种,也可能降级,甚至被淘汰。所以,一种药品的质量标准仅在某一历史时期内有效,并非一劳永逸、一成不变。二、药品质量管理规范

全面控制药品的质量涉及药物的研究、生产、供应、临床及检验各环节。因此,一个有科学依据、切合实际的药品质量标准,应当是从药物的研制到临床使用整个过程工作成果的概括。为了实行有效的质量管理,我国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国务院关于加强医药管理决定和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制定了对药品质量控制全过程起指导作用的法令性文件。(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 GMP,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旨在最大限度地对管理文件、工艺、质量监督、卫生、包装、仓贮、销售和回收等严格控制,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生产厂家为了生产出符合药品标准的药品,必须按照 GMP的规定组织生产,严格把关。(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SP,是为了加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而制定的。要求药品经营企业应在药品的购进、储运和销售等环节实行质量管理,建立包括组织结构、职责制度、过程管理及设施设备等方面的质量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该规范是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营药品的专营或3兼营企业。(三)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简称 GLP,是为了提高药品非临床研究的质量,确保实验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保障人民用药安全而制定的。主要适用于为申请药品注册而进行的非临床研究。非临床研究系指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药物进行各种化学、药效学、毒理学等研究。其中安全性评价研究必须执行该规范。(四)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简称 GCP,是为了保证药品临床试验过程规范、结果科学可靠、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并保障其安全而制定的,是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察、稽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药物进行临床试验(包括生物等效性试验),必须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并必须按此规范执行。第三节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

药品检验工作是药品质量控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根本目的是保证人们用药安全、有效。中国食品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是国家检验药品生物制品质量的法定机构和最高技术仲裁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承担各辖区内的药品检验工作。

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一般包括取样、性状观察、鉴别、检查、含量测定、检验记录等步骤。(一)取样

取样是指从大量的样品中取出能代表样本整体质量的少量样品。取样的基本原则是均匀、合理,要体现科学性、真实性和代表性,否则就失去了分析的意义。

取样的数量要因样品的件数多少而定,假如样品的总件数为x,当x≤3时,逐件取样;当x为4~300时,按的取样件数随机取样;当x>300时,按的取样件数随机取样。

取样量为全检所需量的1~3倍,特殊情况另有规定;对于原辅料和成品,原则上为检验用量和法定留样量之和。当检验失败时,按照增补取样的方式取得。法定留样量依据实际情况决定,通常不少于项目全检量的2倍(不包括微生物、无菌和热原检查所需的样品量)。稳定性考察的取样量,根据考察项目、每次试验用量、考察期的长短等因素决定,考察期一般超过有效期,通常是到检测的项目出现不合格为止。(二)性状观察

药物的性状是该药物具有的物理性质,是药品质量的重要表征之一。包括某一药品应具有的外观(如药物的聚集状态、晶型、色泽等)、臭、味、溶解度及各项物理常数(如熔点、沸点、比重、折光率、比旋度、吸收系数等)。测定药品的物理常数,不仅具有鉴别意义,4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药品的纯度及疗效。药物取样后,首先观察性状是否符合规定,只有性状符合规定,才能依次进行鉴别、检查及含量测定。(三)鉴别

鉴别是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进行某些化学反应、测定某些理化常数或光谱特征,以判断药物及其制剂的真伪。选用鉴别方法的原则是准确、简便、快速、灵敏。鉴别时,对某一药品不能以一个鉴别试验作为判断的唯一依据,必须同时考虑其他有关项目的试验结果,全面综合评价一个药物,才能得出结论。只有在鉴别药物无误后,方可进行药物的检查、含量测定等分析。(四)检查

药物中的杂质检查是利用药物成分与杂质成分间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有效的方法进行测定。《中国药典》检查项下包括药物的有效性、均一性、纯度要求及安全性四个方面。药典中规定的杂质检查均为限度检查,通常不测定其准确含量。只要药物中含有的杂质在一定限度内,不超过规定的最大允许量,不致对人体有害,不影响疗效和稳定性,就可供医疗保健使用。药物的检查应经鉴别无误后,按照药品质量标准规定的检查项目逐一进行试验。

药物中的常见杂质(称一般杂质)及其检查方法收载于《中国药典》附录中,每种药物中特有的杂质(称特殊杂质)列入该药物的检查项下。(五)含量测定

对药物进行含量测定是控制药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保证疗效的重要手段。药物含量测定的方法应采用国家药品标准中所规定的方法。含量测定时所用的化学试剂、供试品量、计量单位等,均应按药典凡例中的规定进行。本教材主要介绍的是化学测定法和仪器分析测定法。

综上所述,判断一个药物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必须全面考虑。只有药品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的各项检验结果都符合规定后,才能得出“符合规定”的结论,称为合格药品。若有任何一项与规定不符合,则该药品“不符合规定”,称为不合格品。(六)检验记录与报告

药品检验记录必须真实、完整、科学。在检验过程中应将观察到的现象、检验数据、结果、结论、处理意见等完整书写。一般不得涂改,如果记录时写错,应将错处划出(用钢笔画线),并在其旁边改正。记录本在规定时间内应妥善保存,以供备查。

检验报告是对药品质量作出的技术鉴定,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技术文件,应长期保存。药品检验报告书应完整、无破损缺页,字迹清楚,文字简练,意思全面。报告内容应包括所有记录内容及检验结果和结论。检验报告书应由检验人员签名,经检验室主任复核签字后,交业务技术科(室)和主管业务的所长审核签字,核对无误后,盖章发出。不合格检品的检验报告书应提出处理意见并抄送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第四节药典

药典是记载药品质量标准的法典,是国家监督、管理药品质量的法定技术标准,与其他法令一样具有法律效力。一、《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国药典》2010年版(第9版)是我国现行版药典,于2010年1月出版,2010年10月1日起执行。《中国药典》(2010年版)的基本组成包括凡例、正文、附录和索引四部分。(一)凡例

凡例是解释和使用《中国药典》正确进行质量检定的基本原则,并把与正文、附录及质量检定有关的共性问题加以规定,避免在全书中重复说明。主要包括9个方面的内容:①名称及编排;②项目与要求;③检验方法和限度;④标准品、对照品;⑤计量;⑥精确度;⑦试药、试液、指示剂;⑧动物试验;⑨说明书、包装、标签。

凡例中的有关规定具有法定的约束力。药典收载的凡例、附录对药典以外的其他化学药品国家标准具有同等效力。凡例和附录中采用“除另有规定外”这一用语,表示存在与凡例或附录有关规定不一致的情况时,在正文品种中另作规定,并按此规定执行。(二)正文

正文系根据药物自身的理化与生物学特性,按照批准的处方来源、生产工艺、贮藏运输条件等所制定的,用以检测药品质量是否达到用药要求,并衡量其质量是否稳定均一的技术规定。正文内容根据品种和剂型的不同,按顺序可分别列有:①品名(包括中文名、汉语拼音名、英文名); ②有机药物的结构式;③分子式与分子量;④来源或有机药物的化学名称;⑤含量或效价规定;⑥处方;⑦制法;⑧性状;⑨鉴别;⑩检查;〇11含量或效价测定;〇12类别;〇13规格;〇14贮藏;〇15制剂等。(三)附录

附录包括制剂通则、药用辅料、通用检测方法及指导原则等,按分类编码,避免了在正文中重复。

1.制剂通则 制剂通则项下收载了片剂、注射剂、酊剂、栓剂、胶囊剂、眼用制剂、耳用制剂、鼻用制剂、贴剂等剂型;每种剂型项下列有多种亚类剂型。每种剂型均有基本要求和常规检查项目。除另有规定外,各种制剂应进行相应剂型的常规检查并应符合规定。

2.药用辅料 药用辅料是《中国药典》二部新增的附录。系指生产药品和调配处方时使用的赋形剂和附加剂,其除了赋形、充当载体、提高稳定性外,还具有增溶、助溶、缓控释等重要功能,是可能会影响到药品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成分。

药用辅料一般可从来源、作用和用途、给药途径等进行分类。其质量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①与生产工艺及安全性有关的常规试验,如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项目;②影响6制剂性能的功能性试验,如黏度等。根据不同的生产工艺及用途,药用辅料的残留溶剂、微生物限度或无菌应符合要求,注射用药用辅料的热原或细菌内毒素、无菌等应符合要求。

3.通用检测方法 包括一般鉴别试验,分光光度法,色谱法,物理常数测定法,一般杂质检查法,制剂、抗生素、放射性药品检测方法,生物检定统计法等。附录中,既有所收载方法的原理和操作介绍,也有应用的相关规定,如规定使用色谱法时应进行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

4.指导原则 收载了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原料药与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药品杂质分析指导原则、药物引湿性试验指导原则等11项指导原则。这些指导是为执行药典、考察药品质量、起草与复核药品质量标准所制定的指导性规定,无法律约束力。

此外,附录还收载了试药、试液、试纸、缓冲液、指示剂与指示液、滴定液、标准品与对照品,制药用水,灭菌法,原子量表等。(四)索引

索引排在药典的最后,包括中文索引、英文索引。中文索引按照检索内容中文名称第一个汉字的汉语拼音顺序排列,可检索药物、辅料及附录的有关内容;英文索引则按照英文字母顺序排列。二、常见的国外药典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有近40个国家编制了国家药典,另外还有3种区域性药典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组织编制的《国际药典》等,这些药典对世界医药科技交流和国际医药贸易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美国药典《The United States Pharmacopoeia》简称USP,现行版为36版(2013年);英国药典《British Pharmacopoeia》简称BP,现行版为2013版(2013年);日本药局方《Pharmacopoeia of Japan》简称JP,现行版为第16版(2012年);国际药典《Pharmacopoeia Internationalis》简称Ph. Int.,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为了统一世界各国药品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的方法而编纂的,但它对各国无法律约束力,仅作为各国编纂药典时的参考标准。第五节药物分析专业术语与规定一、项目与要求(一)性状

性状项下记载药品的外观、臭、味,溶解度以及物理常数等。1.外观性状

外观性状是对药品的色泽和外表感观的规定。2.溶解度

溶解度是药品的一种物理性质。各正文品种项下选用的部分溶剂及其在该溶剂中的7溶解性能,可供精制或制备溶液时参考;对在特定溶剂中的溶解性能需作质量控制时,应在该品种检查项下另作具体规定。药品的近似溶解度以下列名词术语表示(表1-1)。表1-1 药品的溶解度表示方法

试验法:除另有规定外,称取研成细粉的供试品或量取液体供试品,置于(25±2)℃一定容量的溶剂中,每隔5min强力振摇30s;观察30min内的溶解情况,如目视可见的溶质颗粒或液滴时,即视为完全溶解。3.物理常数

物理常数包括相对密度、馏程、熔点、凝点、比旋度、折光率、黏度、吸收系数、碘值、皂化值和酸值等;测定结果不仅对药品具有鉴别意义,也反映药品的纯度,是评价药品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二)鉴别

鉴别项下规定的试验方法,系根据反映该药品的某些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特性所进行的药物鉴别试验,不完全代表对该药品化学结构的确证。(三)检查

检查项下包括反映药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试验方法和限度、均一性、纯度等制备工艺要求等内容;对于规定中的各种杂质检查项目,系指该药品在按既定工艺进行生产和正常贮藏过程中可能含有或产生并需要控制的杂质(如残留溶剂、有关物质等);改变生产工艺时需另考虑增修订有关项目。

对于生产过程中引入的有机溶剂,应在后续的生产环节予以有效去除。除正文已明确列有“残留溶剂”检查的品种必须依法进行该项检查外,其他未在“残留溶剂”项下明确列出的有机溶剂与未在正文中列有此项检查的各品种,如生产过程中引入或产品中残留有机溶剂,均应按药典附录“残留溶剂测定法”检查并符合相应的限度规定。

供直接分装成注射用无菌粉末的原料药,应按照注射剂项下的要求进行检查,并符合规定。

各类制剂,除另有规定外,均应符合各制剂通则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四)含量测定

含量测定项下规定的试验方法,用于测定原料及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一般可采用8化学、仪器或生物测定方法。(五)制剂的规格

制剂的规格,系指每一支、片或其他每一个单位制剂中含有主药的重量(或效价)或含量的(%)或装量;注射液项下,如为“1mL∶10mg”,系指1mL中含有主药10mg;对于列有处方或标有浓度的制剂,也可同时规定装量规格。(六)贮藏

贮藏项下的规定,系为避免污染和降解而对药品贮存与保管的基本要求,以下列名词术语表示(表1-2)。表1-2 药品贮藏与保管的术语

除另有规定外,贮藏项下未规定贮藏温度的一般系指常温。二、检验方法和限度(一)检查方法

药典正文收载的所有品种,均应按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如采用其他方法,应将该方法与规定的方法做比较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掌握使用,但在仲裁时仍以药典规定的方法为准。(二)限度(1)药典中规定的各种纯度和限度数值以及制剂的重(装)量差异,系包括上限和下限两个数值本身及中间数值。规定的这些数值不论是百分数还是绝对数字,其最后一位数字都是有效位。

试验结果在运算过程中,可比规定的有效数字多保留一位数,而后根据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进舍至规定有效位。计算所得的最后数值或测定读数值均可按修约规则进舍至规定的有效位,取此数值与标准中规定的限度数值比较,以判断是否符合规定的限度。(2)原料药的含量(%),除另有注明者外,均按重量计。如规定上限为100%以上时,系指用本药典规定的分析方法测定时可能达到的数值,它为药典规定的限度或允许偏差,并非真实含有量;如未规定上限时,系指不超过101.0%。

制剂的含量限度范围,系根据主药含量的多少、测定方法误差、生产过程不可避免偏差和贮存期间可能产生降解的可接受程度而制定的,生产中应按标示量100%投料。如已知某一成分在生产或贮存期间含量会降低,生产时可适当增加投料量,以保证在有效期(或使用期限)内含量能符合规定。三、标准品和对照品

标准品、对照品系指用于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标准物质。标准品与对照品(不包括色谱用的内标物质)均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单位制备、标定和供应。标准品系指用于生物检定、抗生素或生化药品中含量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按效价单位(或μg)计,以国际标准品进行标定;对照品除另有规定外,均按干燥品(或无水物)进行计算后使用。

标准品与对照品的建立或变更其原有活性成分和含量,应与原标准品、对照品或国际标准品进行对比,并经过协作标定和一定的工作程序进行技术审定。

标准品与对照品均应附有使用说明书,标明批号、用途、使用方法、贮藏条件和装量等。四、计量(一)药典采用的计量单位

药典正文收载的所有品种,均应按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如采用其他方法,应将该方法与规定的方法做比较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掌握使用,但在仲裁时仍以药典规定的方法为准。(1)法定计量单位名称和符号如下(表1-3)。表1-3 法定计量单位名称和符号(2)药典使用的滴定液和试液的浓度,以mol/L(摩尔/升)表示者,其浓度要求需精密标定的滴定液用“XXX滴定液(YYYmol/L)”表示;作其他用途不需精密标定其浓度时用“YYYmol/L XXX溶液”表示,以示区别。(3)有关的温度描述,一般以下列名词术语表示(表1-4)。表1-4 温度术语(4)符号“%”表示百分比,系指重量的比例;但溶液的百分比,除另有规定外,系指溶液100mL中含有溶质若干克;乙醇的百分比,系指在20℃时容量的比例。此外,根据需要可采用下列符号(表1-5)。表1-5 溶液百分比(%)表示方法(5)缩写“ppm”表示百万分比,系指重量或体积的比例。(6)缩写“ppb”表示十亿分比,系指重量或体积的比例。(7)液体的滴,系指在20℃时,以1.0mL水为20滴进行换算。(8)溶液后记示的“(1→10)”等符号,系指固体溶质1.0g或液体溶质1.0mL加溶剂使成10mL的溶液;未指明用何种溶剂时,均系指水溶液;两种或两种以上液体的混合物,名称间用半字线“-”隔开,其后括号内所示的“:”符号,系指各液体混合时的体积(重量)比例。(9)药典所用药筛,选用国家标准的R40/3系列,分等如下(表1-6)。表1-6 药筛规格

粉末分等如下(表1-7)。(10)乙醇未指明浓度时,均系指95%(mL/mL)的乙醇。表1-7 粉末的术语(二)其他计量单位

计算分子量以及换算因子等使用的原子量均按最新国际原子量表推荐的原子量。五、精确度(1)试验中供试品与试药等“称重”或“量取”的量,均以阿拉伯数码表示,其精确度可根据数值的有效数位来确定,如称取“0.1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0.06~0.14g;称取“2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1.5~2.5g;称取“2.0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1.95~2.05g;称取“2.00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1.995~2.005g。“精密称定”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称定”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百分之一;“精密量取”系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确度要求;“量取”系指可用量筒或按照量取体积的有效数位选用量具。取用量为“约”若干时,系指取用量不得超过规定量的±10%。(2)恒重,除另有规定外,系指供试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称重的差异在0.3mg以12下的重量;干燥至恒重的第二次及以后各次称重均应在规定条件下继续干燥1h后进行;炽灼至恒重的第二次称重应在继续炽灼30min后进行。(3)试验中规定“按干燥品(或无水物,或无溶剂)计算”时,除另有规定外,应取未经干燥(或未去水、或未去溶剂)的供试品进行试验,并将计算中的取用量按检查项下测得的干燥失重(或水分、或溶剂)扣除。(4)试验中的“空白试验”,系指在不加供试品或以等量溶剂替代供试液的情况下,按同法操作所得的结果;含量测定中的“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系指按供试品所耗滴定液的量(mL)与空白试验中所耗滴定液量(mL)之差进行计算。(5)试验时的温度,未注明者,系指在室温下进行;温度高低对试验结果有显著影响者,除另有规定外,应以(25±2)℃为准。六、试药、试液、指示剂(1)试验用的试药,除另有规定外,均应根据附录试药项下的规定,选用不同等级并符合国家标准或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试剂标准。试液、缓冲液、指示剂与指示液、滴定液等,均应符合附录的规定或按照附录的规定制备。(2)试验用水,除另有规定外,均系指纯化水。酸碱度检查所用的水,均系指新沸并放冷至室温的水。(3)酸碱性试验时,如未指明用何种指示剂,均系指石蕊试纸。思考题

1.简述药物分析的性质与任务。

2.我国现行的药品标准有哪些?

3.简述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

4.《中国药典》(2010年版)分为哪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常用的国外药典的名称及其缩写有哪些?第二章药物分析的基本方法章节要点1.掌握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测定方法。2.熟悉 旋光度测定法、折光率测定法、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方法。3.了解 红外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等药物分析方法。第一节物理常数测定法一、熔点测定法

依照待测物质的性质不同,测定法分为下列3种。各品种项下未注明时,均系指第一法。(一)第一法

第一法测定易粉碎的固体药品。

取供试品适量,研成细粉,除另有规定外,应按照各品种项下干燥失重的条件进行干燥。若该品种为不检查干燥失重、熔点范围低限在135℃以上、受热不分解的供试品,可采用105℃干燥;熔点在135℃以下或受热分解的供试品,可在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干燥过夜或用其他适宜的干燥方法干燥,如恒温减压干燥。

分取供试品适量,置熔点测定用毛细管(简称毛细管,由中性硬质玻璃管制成,长9cm以上,内径0.9~1.1mm,壁厚0.10~0.15mm,一端熔封;当所用温度计浸入传温液在6cm以上时,管长应适当增加,使露出液面3cm以上)中,轻击管壁或借助长短适宜的洁净玻璃管,垂直放在表面皿或其他适宜的硬质物体上,将毛细管自上口放入使自由落下,反复数次,使粉末紧密集结在毛细管的熔封端。装入供试品的高度为3mm。另将温度计(分浸型,具有0.5℃刻度,经熔点测定用对照品校正)放入盛装传温液(熔点在80℃以下,用水;熔点在80℃以上,用硅油或液状石蜡)的容器中,使温度计汞球部的底端与容器的底部距离2.5cm以上(用内加热的容器,温度计汞球与加热器上表面距离2.5cm以上);加入传温液以使传温液受热后的液面适在温度计的分浸线处。将传温液加热,待温度上升至较规定的熔点低限约低10℃时,将装有供试品的毛细管浸入传温液,贴附在温度计上(可用橡皮圈或毛细管夹固定),位置须使毛细管的内容物适在温度计汞球中部;继续加热,调节升温速率为每分钟上升1.0~1.5℃,加热时须不断搅拌使传温液温度保持均匀,记录供试品在初熔至全熔时的温度,重复测定3次,取其平均值,即得“初熔”系指供试品在毛细管内开始局部液化出现明显液滴时的温度。“全熔”系指供试品全部液化时的温度。

测定熔融同时分解的供试品时,方法如上述,但调节升温速率使每分钟上升2.5~3.0℃;供试品开始局部液化时(或开始产生气泡时)的温度作为初熔温度;供试品固相消失全部液化时的温度作为全熔温度。遇有固相消失不明显时,应以供试品分解物开始膨胀上升时的温度作为全熔温度。某些药品无法分辨其初熔、全熔时,可以其发生突变时的温度作为熔点。(二)第二法

第二法测定不易粉碎的固体药品(如脂肪,脂肪酸、石蜡、羊毛脂等)。

取供试品,注意用尽可能低的温度熔融后,吸入两端开口的毛细管(同第一法,但管端不熔封)中,使供试品高约10mm。在10℃或10℃以下的冷处静置24h,或置冰上放冷不少于2h,凝固后用橡皮圈将毛细管紧缚在温度计(同第一法)上,使毛细管的内容物适在温度计汞球中部。照第一法将毛细管连同温度计浸入传温液中,供试品的上端应适在传温液液面下约10mm处;小心加热,待温度上升至较规定的熔点低限尚低约5℃时,调节升温速率使每分钟上升不超过0.5℃,至供试品在毛细管中开始上升时,检读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即得。(三)第三法

第三法测定凡士林或其他类似物质。

取供试品适量,缓缓搅拌并加热至温度达90~92℃时,放入一平底耐热容器中,使供试品厚度达到12mm士1mm,放冷至较规定的熔点上限高8~10℃;取刻度为0.2℃、汞球长18~28mm、直径5~6mm的温度计(其上部预先套上软木塞,在塞子边缘开一小槽),使冷至5℃后,擦干并小心地将温度计汞球部垂直插入上述熔融的供试品中,直至碰到容器的底部(浸没12mm),随即取出,直立悬置,待黏附在温度计汞球部的供试品表面浑浊,将温度计浸入16℃以下的水中5min,取出,再将温度计插入一外径约25mm、长150mm的试管中,塞紧,使温度计悬于其中,并使温度计汞球部底端距试管底部约为1 5mm,将试管浸入约16℃的水浴中,通过软木塞在试管口处调节试管的高度使温度计的分浸线同水面相平;加热使水浴温度以每分钟2℃的速率升至38℃,再以每分钟1℃的速率升温至供试品的第一滴脱离温度计为止;检读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即可作为供试品的近似熔点。再取供试品,照前法反复测定数次;如前后3次测得的熔点相差不超过1℃,可取3次的平均值作为供试品的熔点;如3次测得的熔点相差超过1℃时,可再测定2次,并取5次的平均值作为供试品的熔点。二、旋光度测定法

平面偏振光通过含有某些光学活性化合物的液体或溶液时,能引起旋光现象,便偏振光的平面向左或向右旋转。旋转的度数,称为旋光度。偏振光透过长1 dm且每1mL中含有旋光性物质1g的溶液,在一定波长与温度下测得的旋光度称为比旋度。测定比旋度(或旋光度)可以区别或检查某些药品的纯杂程度,亦可用以测定含量。(一)测定方法

除另有规定外,本法系采用钠光谱的D线(589.3nm)测定旋光度,测定管长度为1dm 15(如使用其他管长,应进行换算),测定1温度为20℃。用读数至0.01°并经过检定的旋光计。

测定旋光度时,将测定管用供试液体或溶液(取固体供试品,按各品种项下的方法制成)冲洗数次,缓缓注入供试液体或溶液适量(注意勿使发生气泡),置于旋光计内检测读数,即得供试液的旋光度。使偏振光向右旋转者(顺时针方向)为右旋,以“+”符号表示;使偏振光向左旋转者(反时针方向)为左旋,以“-”符号表示。用同法读取旋光度3次,取3次的平均数,照下列公式计算,即得供试品的比旋度。

对液体供试品

对固体供试品式中:[α]——比旋度;

D——钠光谱的D线;

t——测定时的温度,℃;

l——测定管长度,dm;

α——测得的旋光度;

d——液体的相对密度;

c——每 100mL溶液中含有被测物质的重量(按干燥品或无水物计算), g。

旋光计的检定,可用标准石英旋光管进行,读数误差应符合规定。(二)注意事项

1.每次测定前应以溶剂作空白校正,测定后,再校正1次,以确定在测定时零点有无变动;如第2次校正时发现零点有变动,则应重新测定旋光度。

2.配制溶液及测定时,均应调节温度至(20±0.5)℃(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温度)。

3.供试的液体或固体物质的溶液应充分溶解,供试液应澄清。

4.物质的比旋度与测定光源、测定波长、溶剂、浓度和温度等因素有关。因此,表示物质的比旋度时应注明测定条件。三、折光率测定法

光线自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另一透明介质时,由于光线在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使光线在两种介质的平滑界面上发生折射。常用的折光率系指光线在空气中进行的速度与在供试品中进行速度的比值。根据折射定律,折光率是光线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的比值,即式中:n——折光率;

sini——光线的入射角的正弦;

sinr——光线的折射角的正弦。

物质的折光率因温度或入射光波长的不同而改变,透光物质的温度升高,折光率变小;入射光的波长越短,折光率越大。

折光率以表示,D为钠光谱的D线,t为测定时的温度。测定折光率可以区别不同的油类或检查某些药品的纯杂程度。

本法系采用钠光谱的D线(589.3nm)测定供试品相对于空气的折光率(如用阿贝折光计,可用白光光源),除另有规定外,供试品温度为20℃。

测定用的折光计须能读数至0.0001,测量范围1.3~1.7,如用阿贝折光计或与其相当的仪器,测定时应调节温度至(20±0.5)℃(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温度),测量后再重复读数2次,3次读数的平均值即为供试品的折光率。

测定前,折光计读数应使用校正用棱镜或水进行校正,水的折光率20℃时为1.333 0, 25℃时为1.332 5,40℃时为1.330 5。四、pH值测定法

pH值是水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方便表示方法。pH值定义为水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负对数,即pH=-lgα。但氢离子活度却难以由实验准确测定。为实用方便,溶液的pH值规定为由下式测定:式中:E——含有待侧溶液(pH)的原电池电动势,V;SS

E——含有标准缓冲液(pH)的原电池电动势,V;

k——与温度(t, ℃)有关的常数。

k=0.05916+0.000198(t-25)

由于待测物的电离常数、介质的介电常数和液接界电位等诸多因素均可影响 pH值的准确测量,所以实验测得的数值只是溶液的表观pH值,它不能作为溶液氢离子活度的严格表征。尽管如此,只要待测溶液与标准缓冲液的组成足够接近,由上式测得的pH值与溶液的真实pH值还是颇为接近的。

溶液的pH值使用酸度计测定。水溶液的pH值通常以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进行测定。酸度计应定期进行计量检定,并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测定前,应采用下列标准缓冲谁校正仪器,也可用国家标准物质管理部门发放的标示 pH值准确至0.01pH单位的各种标准缓冲液校正仪器。(一)仪器校正用的标准缓冲液1.草酸盐标准缓冲液

精密称取在(54 ± 3)℃干燥4~5h的草酸三氢钾12.71g,加水使溶解并稀释至1 000mL。2.苯二甲酸盐标准缓冲液

精密称取在(115±5)℃干燥2~3h的邻苯二甲酸氢钾10.21g,加水使溶解并稀释至1 000mL。3.磷酸盐标准缓冲液

精密称取在(115 ± 5)℃干燥2~3小时的无水磷酸氢二钠3.55g与磷酸二氢钾17 3.40g,加水使溶解并稀释至1 000mL。4.硼砂标准缓冲液

精密称取硼砂3.81g(注意避免风化),加水使溶解并稀释至1 000mL,置聚乙烯塑料瓶中,密塞,避免空气中二氧化碳进入。5.氢氧化钙标准缓冲液

于25℃,用无二氧化碳的水和过量氢氧化钙经充分振摇制成饱和溶液,取上清液使用。因本缓冲液是25℃时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所以临用前需核对溶液的温度是否在25℃,否则需调温至25℃再经溶解平衡后,方可取上清液使用.存放时应防止空气中二氧化碳进入。一旦出现浑浊,应弃去重配。

上述标准缓冲溶液必须用pH值基准试剂配制。不同温度时各种标准缓冲液的pH值如下表(表2-1)。表2-1 不同温度时各种标准缓冲液的pH值(二)注意事项

测定pH值时,应严格按仪器的使用说明书操作,并注意下列事项。(1)测定前,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选择两种 pH值约相差3个pH单位的标准缓冲液,并使供试品溶液的pH值处于两者之间。(2)取与供试品溶液pH值较接近的第一种标准缓冲液对仪器进行校正(定位),使仪器示值与表列数值一致。(3)仪器定位后,再用第二种标准缓冲液核对仪器示值,误差应不大于±0.02pH单18位。若大于此偏差,则应小心调节斜率,使示值与第二种标准缓冲液的表列数值相符。重复上述定位与斜率调节操作,至仪器示值与标准缓冲液的规定数值相差不大于0.02pH单位。否则,需检查仪器或更换电极后,再行校正至符合要求。(4)每次更换标准缓冲液或供试品溶液前,应用纯化水充分洗涤电极,然后将水吸尽,也可用所换的标准缓冲液或供试品溶液洗涤。(5)在测定高pH值豹供试品和标准缓冲液时,应注意碱误差的问题,必要时选用适当的玻璃电极测定。(6)对弱缓冲液或无缓冲作用溶液的pH值测定,除另有规定外,先用苯二甲酸盐标准缓冲掖校正仪器后测定供试品溶液,并重取供试品溶液再测,直至pH值的读数在1分钟内改变不超过±0.05止;然后再用硼砂标准缓冲液校正仪器,再如上法测定;两次 pH值的读数相差应不超过0.1,取两次读数的平均值为其pH值。(7)配制标准缓冲液与溶解供试品的水,应是新沸并放冷的纯化水,其pH值应为5.5~7.0。(8)标准缓冲液一般可保存2~3个月,但发现有浑浊、发霉或沉淀等现象时,不能继续使用。第二节分光光度法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一)仪器的校正和检定1.波长

由于环境因素对机械部分的影响,仪器的波长经常会略有变动、因此除应定期对所用的仪器进行全面校正检定外,还应于测定前校正测定波长。常用汞灯中的较强谱线237.83nm,253.65nm,275.28nm,296.73nm,313.16nm,334.15nm,365.02nm, 404.66nm,435.83nm,546.07nm与576.96nm;或用仪器中氘灯的486.02nrn与656.10nm谱线进行校正;钬玻璃在波长279.4nm,287.5nm,333.7nm,360.9nm, 418.5nm,460.0nm,484.5nm,536.2nm与637.5nm处有尖锐吸收峰,也可作波长校正用,但因来源不同或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微小的变化,使用时应注意;近年来,常使用高氯酸钬溶液校正双光束仪器,以2310%高氯酸溶液为溶剂,配制含氧化钬(HoO)4%的溶液,该溶液的吸收峰波长为241.13nm、278.10nm、287.18nm、333.44nm、345.47nm、361.31nm、416.28nm、451.30nm、485.29nm、536.64nm和640.52nm。

仪器波长的允许误差为:紫外光区±1nm,500±2nm。2.吸光度的准确度

可用重铬酸钾的硫酸溶液检定。取在120℃干燥至恒重的基准重铬酸钾约60mg,精密称定,用0.005mo1/L硫酸溶液溶解并稀释至1 000mL,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并计算其吸收系数,并与规定的吸收系数比较,应符合表中的规定(表2-2)。表2-2 吸收系数的规定3.杂散光的检查

可按下表所列的试剂盒浓度,配制成水溶液,置1 cm石英吸收池中,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透光率,应符合表中的规定(表2-3)。表2-3 杂散光检查的规定(二)对溶剂的要求

含有杂原子的有机溶剂时,通常均均有很强的末端吸收。因此,当作溶剂使用时,它们的使用范围均不能小于截止使用波长。例如甲醇、乙醇的截止使用波长为205nm。另外,当溶剂不纯时,也可能增加干扰吸收。因此,在测定供试品前,应先检查所用的溶剂在供试品所用的波长附近是否符合要求,即将溶剂置1 cm石英吸收池中,以空气为空白(即空白光路中不置任何物质)测定其吸光度。溶剂和吸收池的吸光度,在220~240nm范围内不得超过0.40,在241~250nm范围内不得超过0.20,在251~300nm范围内不得超过0.10,在300nm以上时不得超过0.05。(三)测定法

测定时,除另有规定外,应以配制供试品溶液的同批溶剂为空白对照,采用1 cm的石英吸收池,在规定的吸收峰波长±2nm以内测试几个点的吸光度,或由仪器在规定波长附近自动扫描测定,以核对供试品的吸收峰波长位置是否正确。除另有规定外,吸收峰波长应在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波长±2nm以内,并以吸光度最大的波长作为测定波长。一般供试品溶液的吸光度读数,以在0.3~0.7之间为宜。仪器的狭缝波带宽度宜小于供试品吸收带的半高宽度的十分之一,否则测得的吸光度会偏低;狭缝宽度的选择,应以减小狭缝宽度时供试品的吸光度不再增大为准。由于吸收池和溶剂本身可能有空白吸收,因此测定供试品的吸光度后应减去空白读数,或由仪器自动扣除空白读数后再计算含量。

当溶液的pH值对测定结果有影响时,应将供试品溶液的pH值和对照品溶液的pH值调成一致。1.鉴别和检查

分别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进行。2.含量测定

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1)对照品比较法:按各品种项下的方法,分别配制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对照品20溶液中所含被测成分的量应为供试品溶液中被测成分规定量的(100±10)%,所用溶剂也应完全一致,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吸光度后,按下式计算供试品中被测溶液的浓度:XXRR

C=(A/A)CX式中:C——供试品溶液的浓度;X

A——供试品溶液的吸光度;R

C——对照品溶液的浓度;R

A——对照品溶液的吸光度。(2)吸收系数法:按各品种项下的方法配制供试品溶液,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再以该品种在规定条件下的吸收系数计算含量。用本法测定时,吸收系数通常应大于100,并注意仪器的校正和检定。(3)计算分光光度法:计算分光光度法有多种,使用时应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进行。当吸光度处在吸收曲线的陡然上升或下降的部位测定时,波长的微小变化可能对测定结果造成显著影响,故对照品和供试品的测试条件应尽可能一致。计算分光光度法一般不宜用作含量测定。(4)比色法:供试品本身在紫外-可见光区没有强吸收,或在紫外光区里有吸收但为了避免干扰或提高灵敏度,可加入适当的显色剂,使反应产物的最大吸收移至可见光区,这种测定方法称为比色法。

用比色法测定时,由于显色时影响显色深浅的因素较多,应取供试品与对照品或标准品同时操作。除另有规定外,比色法所用的空白系指用同体积的溶剂代替对照品或供试品溶液,然后依次加入等量的相应试剂,并用同样方法处理。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对照品和供试品溶液的吸光度后,按上述(1)法计算供试品浓度。

当吸光度和浓度关系不呈良好线性时,应取数份梯度量的对照品溶液,用溶剂补充至同一体积,显色后测定各份溶液的吸光度,然后以吸光度与相应的浓度绘制标准曲线,再根据供试品的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上查得其相应的浓度,并求出其含量。二、红外分光光度法(一)仪器及其校正

可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或色散型红外分光光度计。用聚苯乙烯薄膜(厚度约为0.04mm)校正仪器,绘制其光谱图,用3 -1-1-1-1-1027cm,2 851cm,1 601cm,1 028cm, 907cm处的吸收峰对仪器的-1波数进行校正。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在3 000cm附近的波数误差-1-1-1应不大于±5cm,在1 000cm附近的波数误差应不大于±1cm。-1

用聚苯乙烯薄膜校正时,仪器的分辨率要求在3 110~2 850cm-1-1范围内应能清晰地分辨出7个峰,峰2 851cm与谷2 870cm之间的分-1-1辨深度不小于18%透光率,峰1 583cm与谷1 589cm之间的分辨深度不小于12%透光率。仪器的标称分辨率,除另有规定外,应不低于-12cm。(二)供试品的制备及测定1.原料药鉴别

除另有规定外,应按照国家药典委员会编订的《药品红外光谱集》各卷收载的各光谱图所规定的方法制备样品。具体操作技术参见《药品红外光谱集》的说明。

采用固体制样技术时,最常碰到的问题是多晶现象,固体样品的晶型不同,其红外光谱往往也会产生差异。当供试品的实测光谱与《药品红外光谱集》所收载的标准光谱不一致时,在排除各种可能影响光谱的外在或人为因素后,应按该药品光谱图中备注的方法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进行预处理,再绘制光谱,比对。如未规定该品种供药用的晶型或预处理方法,则可使用对照品,并采用适当的溶剂对供试品与对照品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进行重结晶,然后依法绘制光谱,比对。如已规定特定的药用晶型,则应采用相应晶型的对照品依法比对。

当采用固体制样技术不能满足鉴别需要时,可改用溶液法绘制光谱后比对。2.制剂鉴别

品种鉴别项下应明确规定制剂的前处理方法,通常采用溶剂提取法。提取时应选择适宜的溶剂,以尽可能减少辅料的干扰,并力求避免导致可能的晶型转变。提取的样品再经适当干燥后依法进行红外光谱鉴别。3.多组分原料药鉴别

不能采用全光谱比对,可借鉴注意事项下“2(3)”的方法,选择主要成分的若干个特征谱带,用于组成相对稳定的多组分原料药的鉴别。4.晶型、异构体限度检查或含量测定

供试品制备和具体测定方法均按各品种项下有关规定操作。(三)注意事项1.光谱集的规定

各品种项下规定“应与对照的图谱(光谱集 XX图)一致”,系指《药品红外光谱集》各卷所载的图谱。同一化合物的图谱若在不同卷上均有收载时,则以后卷所载的图谱为准。2.比对光谱

药物制剂经提取处理并依法绘制光谱,比对时应注意以下4种情况。(1)辅料无干扰,待测成分的晶型不变化,此时可直接与原料药的标准光谱进行比对。(2)辅料无干扰,但待测成分的晶型有变化,此种情况可用对照品经同法处理后的光谱比对。(3)待测成分的晶型不变化,而辅料存在不同程度的干扰,此时可参照原料药的标准光谱,在指纹区内选择3~5个不受辅料干扰的待测成分的特征谱带作为鉴别的依据。鉴别时,实测谱带的波数误差应小于规定值的0.5%。(4)待测成分的晶型有变化,辅料也存在干扰,此种情况一般不宜采用红外光谱鉴别。3.影响因素

由于各种型号的仪器性能不同,供试品制备时研磨程度的差异或吸水程度不同等原因,均会影响光谱的形状。因此,进行光谱比对时,应考虑各种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测量对象是呈原子状态的金属元素和部分非金属元素,系由待测元素灯发出的特征谱线通过供试品经原子化产生的原子蒸气时,被蒸气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所吸收,通过测定辐射光强度减弱的程度,求出供试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遵循分光光度法的吸收定律,一般通过比较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的吸光度,求得供试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一)对仪器的一般要求

所用仪器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由光源、原子化器、单色器和检测系统等组成,另有背景校正系统、自动进样系统等。1.光源

常用待测元素作为阴极的空心阴极灯。2.原子化器

主要有四种类型:火焰原子化器、石墨炉原子化器、氢化物发生原子化器及冷蒸气发生原子化器。(1)火焰原子化器:由雾化器及燃烧灯头等主要部件组成。其功能是将供试品溶液雾化成气溶胶后,再与燃气混合,进入燃烧灯头产生的火焰中,以干燥、蒸发、离解供试晶,使待测元素形成基态原子。燃烧火焰由不同种类的气体混合物产生,常用乙炔-空气火焰。改变燃气和助燃气的种类及比例可以控制火焰的温度,以获得较好的火焰稳定性和测定灵敏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